高校教师工程化能力现状与对策

高校教师工程化能力现状与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但很多工科类院校普遍存在“工程型”师资严重不足,教师的工程化能力水平不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高校现有的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招聘机制偏重研究型,导致高层次“工程型”人才缺乏,且在入职竞争中不占优势;二是因为高校职称评定和教师能力考核制度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导致高校和教师对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高;三是由于缺乏稳定的实践平台和制度保障,导致教师缺乏工程化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也难以形成长效机制。本文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有助于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措施,希望对培养教师工程化能力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化能力提升

1前言

我国最早于2005年开始着手构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2006开始试行。工程教育认证是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推进工程师注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工程教育学历互认和工程师互认的重要基础。认证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七个要素,涵盖了EC2000等国际通行的10条毕业生能力要求,符合华盛顿协议(2016年6月2日,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一致同意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要求的结果导向性特点,对促进工程教育改革、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林业类院校是我国开展工程教育改革,深化工程认证成果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林业类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教师应以落实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目标导向,在“工程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扎实提高自身工程化能力,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知识渊博,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富有科研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工科教师。

2工科教师工程化能力欠缺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工程教育认证的大力推行,对于建设我国高等院校工程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高校工科专业教师提供了更多机遇。但各高校工程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总体质量不高[2],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普遍不强,身处林业背景院校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科引进的人才学术及科研水平突出,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在人才观“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号召下,在全国争创“双一流”高校的大环境下,各院校的“人才竞争大战”愈演愈烈。在引进师资时,高校对于学历和科研背景等都有明确要求,但对于个人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方面,却没具体门槛。这导致大部分青年工科教师虽拥有高学历,具备突出的科研创新水平,却普遍缺乏工程经验,实践能力有限。原因主要表现在:(1)高校的人才招聘制度不完善不少高校招聘教师的准则是选择学历高、出自名校,科研能力强,学术成果突出的候选人,但这种招聘体制难以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同专业不同要求,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工科类专业,还应关注候选者的理论应用到实践成果的水平,或者说应聘者的专业工程化能力,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本学科专业理论体系的更深层次的应用和推广,关系到行业的持续发展,若注重以学历和学术成果进行评价显然存在诸多不足。(2)与教师自身培养经历和成长轨迹有关现有的高学历人才培养机制主要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积累,科研水平的提升,缺乏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助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经过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科研训练后,具备授予该学位的科研能力和相关素养,经过博士后阶段的锻炼或者毕业后直接由一所高校毕业再到另一所高校就业,甚至直接在母校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缺少了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和经历,所以容易在日后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环节出现脱节,也很难满足当前工程化大背景的要求。

2.2高校和教师自身对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大形势下,重点关注的是各专业教师的学术和科研课题实施情况,在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考核中较少涉及工程化能力水平,对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水平方面重视不足,大多教师提高自身工程化水平的意识也不强。原因主要表现在:(1)高校职称评定和教师能力考核制度不健全当前全国高校在职称晋升的考核标准上基本一致,即注重主持科研项目的级别、资金、奖项和发表学术论文的级别、数量和影响因子等,这些因素也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专业的排名、知名度和荣誉。同时,在教师教学能力考核制度上,也多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改课题完成情况和学生评教效果等作为主要测评标准。由于工程实践教学能力考核难以量化,难以制定出明确和可量化的考核标准,所以众多高校并未将教师的工程化能力纳入考核体系[3]。(2)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和教学考核的双重压力下,大多数教师选择最保险的工作方式,那就是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学术科研和教学上来,这样既利于自身的快速发展,也能顺利通过教师的能力考核;另一方面,虽然在国家的“卓越计划”措施里提到了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但多数高校也并未制定出真正有利于教师参加工程实践锻炼和提升工程化水平的政策措施和激励办法,导致教师在自身工程能力水平提升方面不清楚应该怎么做,主动求变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

2.3教师工程实践提升途径缺乏

国家关于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相关文件,对于教师的工程与社会实践要求是能够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学习、科研、工程技术创新等,但高校教师参与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和途径少,工程意识强的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论研究方向联系合作单位或相关单位进行实践,这容易造成对学科实践能力的集中与偏失,缺乏全面性。其次,培训过程自主化较强,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往往收效甚微。主要原因:(1)高校缺乏稳定的实践平台,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工科教师工程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有稳定的实践平台作保障。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相对稳定的工程实践基地和合作企业平台;在工程实践途径方面大多采用生产实习、工程培训、企业挂职等方式,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所以容易出现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难以形成长效机制[4]。(2)高校对培养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支持力度不够,难以保障提升效果。现有制度下,大多数高校在教师能力提升政策上会倾向于支持教师出国访学、科研进修等,但由于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培训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却很少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措施,所以难以为提升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提供有效支撑,总体上效果欠佳。

3提升教师工程化能力的措施

由于我国普遍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由规模发展调整为内涵提升,推动教师工程化能力水平提升已成为一项转型重要工作。高等院校特别是偏工科类院校应按照《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要求,以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契机,以开展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了改善高校教师工程能力普遍缺失的状况,找到促进工程教育认证发展的新路径,各高校需要积极调整政策导向,更新观念方法、创新制度体系,构建新型的教师工程化能力培养体系[5]。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实现:

3.1制定政策,积极引导

国家应积极加快建设高等教育体系分类体系,促进各高校和学科准确科学定位,使工程应用型学科发展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方向引导,促进工程教育认证和教师培养工作深入有效开展。高校应根据各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制定能切实适应学科发展,有效提高教师能力水平的政策并予以贯彻实施。作为林业类高等院校,在“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教育计划”目标下,充分发挥农林业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应用创新的重要作用,提升专业内涵,打造特色专业,根据各专业教师培养方案,制定详细的指导计划,从政策和资金上积极鼓励工科教师科研创新出成果,工程化水平创新高。

3.2创新观念,均衡发展

高校管理部门和教师要统一思想,更新观念,逐步加强对提高工程化能力水平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在倡导工程化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高校应将传统的学历培养重心转移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层面上来。另外,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合格人才,也成为每一个工科教师需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结合教师的能力提升需求和高校工程型人才培养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大多数院校的主流选择,高校管理部门应加强教师岗前工程实践培训,鼓励工科教师积极承担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内容。教师应改变传统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的工程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自觉主动加强工程化能力提升,实现可持续均衡发展,更好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要求。

3.3健全机制,促进提高

(1)改革人才引进机制

打破“学历论”“学术论”等传统人才招聘模式,对提高工科教师工程化水平具有极大改善作用。对于师资人才的引进,可以借鉴国外人才引进的经验,除考察必要的学历、学术材料、教学技能外,考虑增加对工程实践经历和能力的考核,如需在相关行业从事1-2年专业技术工作或要求有相应企业博士后进站的经历等。对一些在一线生产企业工作多年,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可以适当降低学历、教学技能等予以录用。

(2)完善职称评定制度

高校教师的职称等级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经济收入,所以说职称评定制度及标准就好像一个风向标,指引着教师们往哪个方向努力前行。这种情况下,高校需仔细研究,深入思考,根据各学科具体情况,适当改革现有的职称评定办法,考虑到工科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和解决工程实践领域问题的能力,在一如既往重视学术科研创新水平的同时,也关注对工科教师工程化能力的培养,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水平等级明确列入到职称评审标准,充分发挥其风向标作用,让教师自觉加强实践能力提高。

3.4建立培训考核机制

因为工程实践能力作为工科教师的一项必要技能,体现了教师将深刻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所以要以提高工科教师的工程化能力和实践经历为主要目标,组织建立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和综合能力考核的培养机制。高校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6],即将缺少工程实践经历的工科教师派出到生产基地、工程化实战经验多的科技公司等进行工程化能力培训;再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经验的生产专家、工程技术能手和高科技人才等来校开展专题培训、技术交流等,以提高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另外,高校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出教师工程能力水平具体考核办法和标准,将教师工程能力考核结果输入现有的评价体系,以培训增进技能,以考核促进提高。

3.5增加奖励激励措施

在改革完善现有的人才引进、职称评定、教学考核等机制体系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奖励、激励措施,对提高教师的工程化水平也有很大帮助,如设立校级专项资金,鼓励工科专业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开展工程技术课题研究等;对因参与工程实践项目,影响的教学及科研工作量,予以适当减免或补偿;对去生产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教师给与类似于访问学者的学习和工作补贴;对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和职称评审、教学评优等的政策倾斜等[7]。这些措施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激发工科教师们的工程实践积极性,也减少了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的后顾之忧。

3.6强力保障,维持长效

为了使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以持续提高,必须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予以保障。首先,要在高校和企业间搭建起一个长期稳定的合作平台。工程实践平台是培养工科教师工程化能力的最有力的支撑,一些高校通过与企业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充分资源共享、优化互助、共同提高,也为教师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工程实践锻炼平台,加强高校科研创新人才和企业工程化技术人才的深入交流合作,以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建设一支科研水平高、学术能力强、工程化水平突出的工程应用型教师队伍[5]。其次,在教师工程化能力水平持续提升的过程中,也少不了高校人力资源和资金的长期投入,如成立教师工程化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对工科教师能力培养方案、计划,考核标准、培养目标等进行顶层设计和贯彻落实;建设完善的工程实践平台软硬件设施,维持工程实践培训、工程技术项目的实施的经费投入等。

4结论

高校教师作为实施高等教育工程认证体系的中坚力量,承载着高校未来发展的希望,正如施一公教授在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上所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如何培养一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科研能力,还具备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也成为各高校实现创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然提高工科教师工程化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但需要国家和高校在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合理完善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教师自身转变观念、积极配合、认真对待,还需要投入大力的资金和人力等进行的全方位的持续保障。作于林业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科教师,应充分认识“工程化”师资队伍培养对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重要意义,结合本学科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具体需求,通过全方位、多功能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扎实提高自身工程化能力水平,为创建一流大学、一流专业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刘盛,孙广仁,常凯,等.食品工程专业教师工程背景实践训练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12):85-87.

[2]王成,张爽.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工程素质探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74-78.

[3]杜亚丽.高校应用型学科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10(33):68-70.

[4]张晓伟,张乐勇.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5(10):56-57.

[5]邢琦.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9(5):11-13.

[6]张杰,邹洪涛,毛海立,等.地方师范类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4):19-20.

[7]邢琦.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现状及培养体系探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79-82.

作者:黄梅桂 苏二正 吴彩娥 段绪果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