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英语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英语教育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人类社会进人21世纪以来,“创新”已然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从创新动能形成的逻辑流程来看,它本质上是一系列智慧、灵感、能力的“综合体”,离不开对具有“创新素养”的高品质人才的高度依附,换而言之,当前各国纷纷展开的“创新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竞争”。进一步探讨,在我国具有创新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承担着重要职能,而针对“髙素质人才”的一系列评价标准,“英语能力”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面对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较高的英语素养不仅确保了高校人才在各专业领域交流、学习、互动的有效性,也为人才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充分保障力。然而,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尚有很大不足,尽管英语作为一门“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但据此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在理论、实践两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狭隘性,严重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工具性、人文性价值统一”的特色,过度偏重英语知识点的传授、掌握和运用,而对英语语言所蕴含的多元文化价值视而不见,一旦割裂了英语语言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谓“创新”就更加无从谈起了0推而广之,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具有创新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必须立足多元化视域,正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所包含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促使其回归“营养丰富”的文化土壤。《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由周帆著写,作者以高校英语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学实践探索者的身份,对于如何基于多元化视域展开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创新展开了深人而全面的论述。总览全书,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特色。_

一、见解独特,立足多元化视域解读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立足我国“髙校英语”这一宏观主题展开,针对现阶段教育教学中所采用的理论体系、架构、要点等进行了全面归纳。全书共包括五章,作者将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的独特见解分别呈现其中。第一章“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中,从多元化视角出发总结了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提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第二章“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模式理论构建”中,见解的“独特性”表现在教学内容层面,立足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基础工作,指出高校英语内容应增添“文化心理项目”、“文化嵌人项目”等。第三章“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中,分别对“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提出独特见解,设计出“现状综述-理论基础-课堂实践”的统一架构。第四章“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学探索”中,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多元文化对语言价值的构造,重点论述了多元文化对“跨文化教育”的影响。第五章“高校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中,分别列举了“ESP教学”、“个性化教学”、“互联网教学”三种发展趋势,可谓独具匠心。此外,本书所研究理论内容并未脱离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并有力地消解了长期以来“学科理论”的桎梏,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多元文化层次。按照理论结构从大到小、内容从抽象到具体的划分,共计包括四种关系:(1)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作者在书中明确表示:“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的学习和应用。”客观上,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可视为后者的表达形式,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形成依据。纵观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一种文化得以独立形态存在,是否具有可独立辨识的语言是重要标准,因为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的文化存在差异,“语言”才以丰富多彩的系别呈现,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辨证统一理论。(2)英语与汉语的关系。本书中将英语、汉语的关系具体到“学科”层面,汉语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母语”,母语学习本身是一种“语言习得”现象,由于自幼被汉语文化所包围、熏陶,因此不需要系统专门地学习也可以具有一定语言能力,而英语对于中国人而言是“第二语言”,它的学习本身是一种“语言学习”现象,即在语言习得的基础上掌握语言的一般规律、技巧,再“迁移”到第二语言(英语)之上,形成系统专门的教育教学机制,但由于缺乏“语言习得”的文化背景优势,所以要掌握一门“第二语言”的难度是很大的,基于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迁移关系”—如果母语对于第二语言起到促进作用,则可称之为“正迁移”,反之则称之为“负迁移”。(3)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关系。本书中将语言知识投射到“人文性”范畴,将语言技能投射到“工具性”范畴,结合语言的词汇、语音、语法“三要素”对两种属性进行了统一:,指出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兼顾、相互协同、相互依附,例如在“词汇”方面,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离不开“词汇”为媒介的意义生产方式,但词汇的具体创造又必然受到人文要素限制。(4)教育主体与教育课题的关系。学校概念中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分别对应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与学”的互动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有机融合的。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

二、分析透彻,立足多元化视域展开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践

本书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解读,分析了髙校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由此导致的现状,这些都为多元化视域下英语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奠定了重要依据。其中,针对“问题”的分析,作者在书中归纳了五点:(1)英语学科在“投人”和“产出”方面不成正比。以我国本科院校为例,英语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经历中,可接触到的“新内容”较少,仍然以单词、语法、语音等基础为主,相当于高中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量,而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公共英语”的学科设计又缺乏与“本专业”的相关性,容易出现学习懈怠。(2)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作者在书中指出,我国大学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基础教育阶段具有高度一致性,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知识权威”的地位,加上大学中普遍采用“大班制课堂”的方式,进一步削弱了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围绕着英语学科展开的多元化扩展也无从谈起。(3)—些英语教师素质有待提升。从英语文化的“多元化”出发,要发挥英语语言的人文效能,除了本土英语教师之外,还要吸收一定比例的外籍英语教师,而这也恰恰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短板。(4)高校英语中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s相对于髙校其他专业学科而言,英语本身具有实用性价值,在教育教学创新方面,应强调学生对外界的适应性,而不是“考级”、“考证”—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将“英语四级、六级”作为一个重要参考,与毕业、奖学金等挂钩,这导致学生形成了明显的功利心理,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的英语人才,大多是“髙分低能”。(5)高校学生的复杂性。客观上说,由于我国高校扩招,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生源造成了大学生群体的复杂性,在汉语为“母语”的学习基础上,又容易受到“方言”的干扰,导致英语教育教学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基于以上分析,也论证了立足多元化视域展开创新的必要性—本书将“多元化视域”整体划分为两个维度,其一是根据“听说读写”的多元途径展开策略制定,主张在具体的知识、技能领域,加强英语文化的渗透,其二是根据“跨文化交际”的多元方式展开策略制定,例如“语法互动”、“语篇翻译”、“文本写作”等。

三、面向未来,立足多元化视域进行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创新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立足多元文化视域展开的创新研究,可归结为“基于现状的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重构”,这一观点体现出了“教育是核心、创新是出路”的旨归。在具体的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创新探索中,本书提出了两种可行性方案。一种方案为:立足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现状,抓住“英语教育师资队伍”这一核心要素,将多元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教师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对于英语这种“第二语言”学科,其本身的理论、内容、价值等都具有明显的“舶来性”,教师自身的英语造诣深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素养高低。作者在书中表示,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多元化文化”的理解,并帮助教师构建一个多元文化的认知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更多的解决途径。另一种方案为:正确判断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从宏观社会的“创新动向”中汲取灵感,集中高校英语教育优势,打造针对性的教学体系。本书中提到了三种有效形式。其一为“ESP教学”,即针对专业知识领域设计的英语教学模式,国内常见的“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就属于这一范畴。ESP教学之所以被认定是一种“趋势”,正是基于宏观层面上社会人才在不同专业领域的细分,围绕着对应专业展开英语知识技能的扩展,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渗透。其二为“个性化教学”。本书中提出这一教学模式,同样是基于对宏观社会环境嬗变的适应考虑—在“互联网+”时代中,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尤为明显,得益于互联网途径提供的海量教育资源,在脱离高校英语教育资源的前提下,个体层面可以自主寻求更符合“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为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书中指出,教师可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激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其三为“互联网教学”。鉴于“互联网+”技术新业态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渗透,“互联网+高校英语”的创新模式已经得到了充分实践,并展现出巨大的多元化优势,例如利用“远程可视技术”、“慕课平台”、“云课堂”等方式,可以从多元化角度、通过多元化途径、补充多元化英语资源。通读全书,作者从多元化视域对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现状、问题、原因等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创新方案,是一本学术性与实用性俱佳的英语教育著作。

阅读全文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论文

一、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定性与系统定位

所谓的“学科定性”自然是指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属性;所谓的“系统定位”是指高校英语教育在上一级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具有的功能。这种“定性”和“定位”代表着高校英语教育实践中努力和投入的方向,这种方向的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高校英语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效率。笔者之所以提出“学科定性”这一问题是因为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学科系统。高校英语教育界的理论与学术研究分别属于“外国文学”、“语言学”和“翻译”等领域。一方面,从认识上讲,我国高校英语教育这样一种庞大的教育活动没有独立、完整的理论支撑系统,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看,尽管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有大量的理论和学术研究成果出现,但实践中的许多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笔者曾提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是由三个层面的18个部分或成分构成的一个独立、完整的教育系统。虽然在范围和分界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表1所显示的诸多主要和重要方面,如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系统与结构构成、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目前都没有得到研究或应有的研究,而现实中影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一些核心问题都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关注和研究才存在或出现的。学科上的正确定性是保证中国高校英语教育获得健康、全面、稳定、持久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高校英语教育应该是我国社会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曾经提出,旧中国的高校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曾有过较好的有机结合。这固然与一些的特殊历史条件有关———如当时中国的高校几乎完全没有母语版的专业教材———但这种有机关系的存在毕竟是不争的事实。从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后,这种有机关系便消失了。这里虽然有一些正面因素的作用———如母语专业教材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主要原因还在于,当时在中美关系恶化、“左”的思潮占据主导地位等因素作用下,英语教育的地位急剧下降。无论原因是什么,一个客观的事实是高校英语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合理地位被破坏,而且始终未能得到恢复或者重建。功能是通过系统得到实现的。在系统运行中,只有当一个部件或组成成分与系统中其他成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该部件或成分的作用或功能才能得到实现或体现。这就是“系统定位”的意义所在。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找到有机或合理的位置,这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获得真正发展的又一个必要前提。“学科定性”和“系统定位”不仅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未来获得真正发展的必要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认识基础和前提———以下的讨论将循此方向展开。

二、高校英语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多年来,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一直没有正确的教育目的,并因此产生相当程度上的功能失效,这听上去也许有些耸人听闻,但不幸的是,这确实是客观事实。如前所言,由于未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未能在社会教育系统的高等教育阶段找到合适、有机的位置,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始终未能确定客观、合理、准确的教育目的。1952年,高校“院校调整”后,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只剩下区区百余名教师和三百几十名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一个四亿几千万人口的国家来说,这一数字对于社会教育或者国民教育显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尽管从1956年秋季学期开始,高校英语教育逐渐重建,但1957年的“反右”和1958年的“”都对高校英语教育的重建带来不利的影响。当然影响最大的要算1958年颁布的指导新中国社会教育发展方向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方针”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这里要探讨的是高校英语教育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按照付克先生的记载:“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主要体现是在各种教材(注:从1963年起,我国的高校开始有了统编系列教材)加入了以介绍革命导师的生平与论述和介绍中国革命历史与现实为内容的课文;“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要体现就是让各类学校的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工业、农业生产劳动。无论“方针”制定者的动机是什么,这些做法无法让高校英语教育有机地结合到高等教育的系统中。从此之后,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在目的层面一直处于相当程度的“迷失”状态。由于功能是为目的服务的,目标的“迷失”必然会产生功能的失效。这应该是对大学英语多年来一直“费时低效”的另一种解释。笔者曾就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阐述过个人的观点:世界文化整体上仍然处于以“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为“基本单位”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民族文化曾是社会教育的绝对内容主体,民族语言曾是唯一的知识载体和传播手段。但进入20世纪后期,人类生活的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这其中的一个体现就是知识的维度、构成和更新速度发生本质性的改变。这种变化和改变的一个结果是:单一的民族文化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民族文化建设和社会教育受教育者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新知和其他民族文化知识。人类需要一种(功能上类似于“民族通用语”的)“族际通用语”。由于历史和现实诸种原因的作用,英语事实上已经成为这一“族际通用语”。需要澄清的是,就人类文化整体而言,语言的首要功能确实是作为思想交流的工具,但从教育的角度看,语言的首要功能是知识载体和传输工具。据此,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现实和未来的基本或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受教育者———为了达到更好地进行民族文化建设和更好地保证个人的生存发展这双重目的———获取民族语言无法获取或是借此可以更好获取的那部分知识。在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遵循教育科学的规律的前提下,确立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整体目的,这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三、高校英语教育内容上的范围和范畴

在理性行为的系统中,内容是由目的所决定的。如果将英语教育的基本目的确定为知识的获取,那么关于高校英语教育的内容就应该朝着这一方向安排。按照一般的惯例,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应该获取的知识分为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两个基本范畴。在1949年之前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一直贯穿于这两个领域。由于当时的专业教材系统都是英语,专业领域的英语教育是系统、全方位和实质性的。在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领域,当时的“大一英文阅读”从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包括思想性)、语言艺术性、基础语言知识等三个层面展开教学。但是在经过了“院系调整”之后,重建的高校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基本上再无关系(过去十几年里,虽然一些院校也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这种课程往往只是一种“点缀”,受教育者在专业领域的英语水平难以借此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在得到保留的高校英语教育课程中,基础语言知识成为知识的主体乃至唯一的考虑因素,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艺术性成为可有可无的因素———而且在现实中基本上没有成为教学内容。由于缺失专业领域的英语教育,而在素质教育领域的英语教育中又放弃对于教育内容知识性和语言艺术性的关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的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在教育内容的知识范围方面只涵盖了应涵盖内容的很小一部分。笔者认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未来发展的正确途径是将英语教育有机地结合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系统中,而这种结合在知识层面的体现就是将英语教育有机和全方位地融入到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两个领域中。由于各个专业对于英语教育的要求不同,本文将不就高校专业教育领域的英语教育展开讨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专业领域的高校英语教育应该真正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整体发展。在素质教育领域,英语教育应该有机地融入一切相关的知识范畴。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领域里,英语教育所应该涉及的十二个知识范畴如下:哲学、历史、法律、文学艺术、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时事。与此同时,在实际的教学环节,除了系统、动态的基础语言知识,每一范畴的知识系统性和特有的知识属性,文体、风格、修辞等语言艺术层面的知识也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内容是教育的“物化”体现。只有在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两个领域及素质教育应有的知识范畴和层面都得到良好的实施,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四、高校英语教育的教学与课程形式

阅读全文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设计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近几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课程教育标准,给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英语教学一直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基础课程的一部分,而且其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学校来说,正确的教学设计是学校学科发展的指南针,面对新的社会形势,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教学设计体系的创新刻不容缓。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探讨高校英语教育的教学设计,全面分析高校英语教学设计的问题和作用,以期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系统理论;高校;英语教学设计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文化沟通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当今国际的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水平,在新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在以学生为主的基础上,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英语专业人才,是当今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课堂教学是我国英语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是由众多因素组成、包含多个教学任务的实践性活动,而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与技能论相比,系统论更注重教学整体功能中各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基于系统理论的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设计对规范我国教学工作,规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系统理论概述

1.1系统论的内涵与特点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单个因素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具备特定功能的整体,具有相关性、整合性、目的性、适应性和反馈性等特点。相关性是各组成因素间具有动态的关联;整合性是指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各组成要素之和;目的性是系统形成的原因;适应性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流;反馈性是系统的平衡调节能力。对于由多重因素构成的英语课堂教学来说,系统观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分析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平衡其相互之间的冲突,为教学进程的确定、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全面的方法和依据。

1.2教学系统设计的特点

阅读全文

高校英语教育改革实践探析

摘要:在高校教育职业化发展新形势下,英语教育的改革实践研究应面向教育资源、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等三个方面。教育资源的开发以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要求为中心,强化高校教育资源的职业化构建。课程设置与教育模式的构建,突出社会交际、社会情感教育模式构建为新方向,推进高校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课程设置面向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强调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诠释出当今高校英语教育改革实践新定义。

关键词:高校英语;职业化发展;改革实践;深层探究

高校英语教育走向职业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全面整合一切可用因素,探讨教育资源、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突出教育的社会化、职业化发展新特征。高校英语教学历经数十年的风雨变迁后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新环境发展下的高校英语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与融合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必然方向和必经之路[1]。在教育资源的改革实践要素探索中,注重教育环境资源、人际沟通对象的职业化探究。课程模式、课程设置以真实社会、职业情境构建为重要突破口,构建社会情感教育新模式,科学、合理设置职业实践及多元互动课程,为高校学生提供职业真实度较高的教育平台。

一、现代高校英语教育中的改革实践方向

现代高校英语教学注重高校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语言沟通、语言表达的实际应用,为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作用力。随着高校教育职业化改革与发展新形势的到来,为适应全球一体化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英语教育改革正在努力培养一批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良好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2]。英语教育“改革实践”的方向也成为广大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普遍探究的课题。以学生社会职业发展为中心,能力培养的根本依托社会职业新需求、新标准,提升高校学生语言交流的应用能力。在现代高校英语教育发展中,结合教育资源的实际应用,进行课程模式、课程设置的职业适配性的深层次探索,为高校学生语言交流、语言沟通能力的职业化发展产生积极引导与服务作用。在提升高校学生职业岗位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同时,为现代社会职业人才的全面培养打造切实可靠的应用平台,诠释出当代高校英语教育改革实践的方向。

二、高校英语教育资源管理的改革实践

1.职业环境资源的开发

阅读全文

高校英语教育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摘要】高校英语教育不仅涉及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涉及人文地理等文化知识的学习,综合型的高校英语教育培养专业化、综合型人才,这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国际交流中更多地传播中国文化,促使中国文化走上国际的舞台。本文主要基于文化意识的定义及内涵,重点阐述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在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缺失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培养策略与实践方法。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文化意识;培养策略;实践方法

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全球各国之间的合作往来愈加频繁。基于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趋势潮流,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高校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英语是高校教育的基础课程,不仅包括对英语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地理、传统风俗及风土人情等文化方面的学习。一般而言,在大一及大二阶段,高校全体大学生接受的是基础必修英语课程,该阶段英语课程具有广泛性及基础性的特点;在大三及大四阶段,大学生会接受以本专业为基础的专业英语课程,该课程伴随着专业的不同而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及专业性的特点。因此,高校英语教育不仅涉及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还需要涉及人文地理等文化知识的学习,综合型高校英语教育培养专业化、综合型人才,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国际交流中更多地传播中国文化,促使中国文化走上国际的舞台。本文主要基于文化意识的定义及内涵,重点阐述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针对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缺失,提出相关培养策略与实践方法。

一、文化意识教育的定义及特征

高校英语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课程,高校英语教育中包括语言教育及文化意识教育。语言教育主要是指对英语语法、词汇、阅读理解、英文写作等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文化意识教育主要是指人类各群体对自身群体的认知,包括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地理、传统风俗及风土人情等文化方面的学习。文化意识教育主要有三个特征:跨文化性。文化意识教育不仅仅是跨区域或者跨国所带来的,更多的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不同,包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文化特征、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不同。多元文化性。全球由众多国家组成,我国更是由56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以谦虚、礼貌为传统美德,而历史悠久的欧洲则注重荣誉与信仰等。因此,综观全世界各国乃至各地区,全世界拥有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及风土人情等,构成了文化意识的多元文化性。交际性。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断了解与掌握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及风土人情,可以方便人与人之间跨国、跨区域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社会文化往来、经济贸易往来,从而构成了文化意识的交际性特点。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阅读全文

高校英语教育在茶叶外贸的作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茶叶外贸中英语是商务交流的主要工具,而高校作为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根据对外贸易的基本需求,对人才的培养结构进行调整,以确保满足茶叶外贸的发展需要。基于此,本文从高校英语教育与茶叶外贸的关系出发,结合高校英语教育在茶叶外贸中的作用,探究高校英语教育中商务人才的培养对策,以期为我国茶叶外贸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校英语;茶叶外贸;作用;对策

我国的茶叶外贸历史悠久,在现代市场环境下,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其对具有专业素养的对外贸易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而高校英语教育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其必然要迎合社会发展需求,对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进行培养。茶叶外贸不同于其他的商品贸易,其在出口商品的同时也在传播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作为商务交流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对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提出要求,更要根据我国茶文化的内涵,提高文化素养。但是目前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在专业上的要求,而缺乏文化素养的培养,对此,我们应该以茶叶外贸为切入口,对高校英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高校英语教育与茶叶外贸

我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在对外贸易发展中也成为我国树立国际形象的重要载体。早在汉代时期,我国就开始了茶叶贸易,丝绸之路的形成使得西方国家逐渐认识并喜欢上这种“东方树叶”。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茶叶的对外贸易的规模与古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有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茶叶出口稳步增长,态势良好,出口份额为32.5万吨,贸易规模为13.8亿美元。而在这样的贸易发展规模下,对外贸易人才的需求缺口必然也不断扩大。英语是对外贸易的主要语言,因此,高校在英语教育中也应该迎合对外贸易发展要求,对商务人才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茶叶贸易的特殊性使得其在英语商务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该有所侧重,但是目前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教师队伍都未能以迎合市场需求,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商务英语人才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如专业学习与市场实践相脱离,茶叶贸易中存在着严重的文化隔阂等。针对此,高校应该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对商务英语人才的素质进行重新构建,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2高校英语教育在茶叶外贸中的作用

在茶叶外贸不断发展的要求下,高校在英语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实现教育与市场的契合。从高校英语教师的地位出发,其在茶叶外贸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英语已经成为茶叶外贸中的主要交流工具。在茶叶外贸中,英语作为主要的交流工具,其在贸易双方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我国茶叶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比较广泛,但是多元化的语言沟通却增加了贸易障碍,因此将英语作为沟通桥梁也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要求。此外,目前国际上的茶叶贸易依然偏向于西方化,而英语作为主要的贸易语言其在沟通中能够更加直观地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基于此,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应该迎合茶叶外贸的发展要求,确保人才在未来的对外贸易中能够清晰、全面地理解商务信息。第二,商务英语的发展能够提升茶叶外贸的文化内涵。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与茶叶外贸人才的融合不仅在专业能力实现了新的发展,更是在文化素养上得到了提升,在教育教学中,学校会根据茶叶外贸的要求,对人才的文化素养进行引导,尤其是传统茶文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渗透提高了未来商务人才的文化水平,进而为茶叶商务贸易过程中的文化传播提供了动力。第三,英语的渗透能够推动茶叶对外贸易的多样化发展。我国虽然是茶叶出口大国,但是从品牌构建上来看,我国一些名茶与西方国家的茶叶品牌相比在商业价值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高校在英语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人才的培养推动我国茶叶品牌逐渐融入到国际贸易中来,主动参与茶叶贸易竞争,而这对于挖掘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潜力,获得更多的国内外投资,提高我国茶叶在对外贸易中的影响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全文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创新对策

【摘要】当前,社会上对高校英语类人才求贤若渴,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所以需要高校英语教学从英语文化教学以及学生的就业角度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进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学要求。本文从当前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现状和问题入手,并分析如何在多元化视域下开展高校英语教学,希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提升英语语用能力,最终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多元化视域;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创新对策

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确立了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这与高校英语教学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然而纵观当前的高校英语改革,还存在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目标不明确、英语文化教学欠缺的问题,需要对以上问题加以解决。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英语不仅是一门基础的语言课程,需要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世界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进而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和时展要求。

一、当前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1.当前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随着对教学现状、教学模式、教学评估等方面的研究,目前高校英语教学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系统的英语教学体系,在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对英语文化进行了有效的渗透,并且注重对中西文化的教学,不断完善课程教学结构。此外,还打造了系统的考核体系,进而让学生语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都得到了培养,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比如在旅游、对外贸易、新闻和翻译等领域都发挥出重要作用。

2.当前高校英语教育教学问题

阅读全文

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研究(3篇)

第一篇:分析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为了充分提高经济水平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提高英语教育水平,才能够加强与外国之间的交流,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得不承认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关系。因此,文章主要探讨当下高校英语教育及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保证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育;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共同促进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则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促进该地区的就业与教育,所以说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社会以及各方面的发展,地区的教育直接与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可以说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明显的,区域经济发达有利于高校英语教育的继续开展,而区域经济的衰败也不利于高校英语教育的开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必须要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英语教育之间的必然关系,然后才能寻求两者共同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1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了促进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有效结合,必须要明确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经过仔细的调查与研究,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为高校英语教育开展提供了资金、技术的扶持。有一个地区经济发达了,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各行各业中,尤其是教育领域。所以说高校英语教育的开展,尤其是硬件设施的完善,必须依托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则会引来更多的外资,对于高校的英语教学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也会为高校英语教育提供更加完善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及资金的投入,促进高校英语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所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是高校英语教育开展的重要经济后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