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学范例

高校舞蹈教学

高校舞蹈教学范文1

高校舞蹈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是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能力的舞蹈人才的需求。然而,近年来,随着多元文化的丰富发展,高校舞蹈教学在丰富了形式和内容的前提下,却少有出色的舞蹈编排。舞蹈编排对高校舞蹈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舞蹈编排可以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为今后舞蹈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舞蹈编排;高校舞蹈教学;启示

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表现展示优雅或高难度动作的表演形式,更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人们在听到音乐时就习惯性地摇摆四肢、舞动身体,充分说明了自身有舞蹈的渴望与诉求,这是不可压抑的,需要被尽情释放的欲望。所以舞蹈对人们而言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舞蹈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可以令其产生情感的共鸣,可以使其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在现代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舞蹈犹如人的精神栖息之地,能够使人得到片刻的休息和放松。为此,提高舞蹈教学,培养舞蹈人才,让舞蹈文化进一步得到发展,是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职责和义务。高校舞蹈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舞蹈能力,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随着多元文化的强势涌入,高校舞蹈教学正逐渐地丰富舞蹈教学的形式与内容。然而,近年来却少有出色的优秀的舞蹈编排作品,这严重影响到了高校舞蹈教学的质量,需要高校舞蹈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反思与自省。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高等学校作为我国人才的摇篮,为社会与国家提供了发展的原动力,在讲求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的今天,开设舞蹈教学显得十分必要。舞蹈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加强与艺术感知有着深远的地位和作用。”[1]然而在我国高校的舞蹈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改善。

(一)学生缺乏信心

在舞蹈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高难度动作,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往往动作很难达标,久而久之开始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且舞蹈课程是一项要同时耗费体力和精力的学科,学生的耐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受到考验磨炼,很容易被压力击垮,所以很多学生对于舞蹈学习常常缺乏足够的自信,而表现得犹豫不决、唯唯诺诺。

(二)缺少创新思维

舞蹈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现代文化的发展,舞蹈需要的是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观舞感受。然而,在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的今天,我国的舞蹈教学却并没有太多的创新和改变。学生在教学课堂上仍然一味模仿陈旧的舞蹈动作,练习一成不变的舞蹈内容。这使得学生缺少了创新思维,逐渐丧失对舞蹈的热情。

二、舞蹈编排的意义作用

舞蹈编排是将一个一个分散零碎的舞蹈动作组合为一整套连贯紧密的舞蹈作品,并能够充分表达出舞者内心的情感和音乐的主旨。在对舞蹈进行编排的时候,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令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己对舞蹈的理解融入其中,所以利用舞蹈编排能够更好地拓展舞蹈教学内容,加强舞蹈教学的质量。教师将编排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分别进行设计、斟酌、排练、定型,这样一来,学生在平时练习中逐渐丧失的学习热情会逐渐被唤回,学生的能力也将在不断思索、排演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提高。学生为了编排出情感炽烈、真实细微的舞蹈,就要积极从生活中寻求灵感,去挖掘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现实的生活抽象、意化为舞蹈形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细微观察的敏感度,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还使得编排的舞蹈更加具有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学生可以在舞蹈编排时力求创新,将新的理念、新的诉求、新的道具融入舞蹈中,并通过新的形式表现出来,避免了一味的模仿,更具有现代冲击力。

三、舞蹈编排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将舞蹈编排引入舞蹈教学中,对高校舞蹈教学课程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深远的作用,然而舞蹈编排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舞蹈编排教学没有系统的明确的教学用书,学生很难接受到系统的学习,一旦教师缺少足够的专业性,就不能为学生进行合理地指导和评价。再如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有很强的个人喜恶,对学生的评价缺少客观性,让学生难以信服。不仅如此,舞蹈编排教学中还存在着功利化现象,学生更想在舞蹈表演中表现出个人魅力,却忽视了整体主旨和内容的表达,以至于舞蹈编排缺少核心灵魂。为此舞蹈教学工作者应该大力担起自身职责,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专业性,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合理的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完善自我,并利用丰富的舞蹈经验和专业的舞蹈水平为学生进行客观点评指正,不掺杂任何私人感情,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并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舞蹈编排的意义,让学生在表现出自我个性的同时赋予舞蹈作品以核心灵魂。

四、结论

舞蹈编排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编动作,跳出自己的风格。”[2]这是舞蹈艺术所追求的自由、个性、真实,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激情,舞蹈才真正能够触碰人心,与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成为精神灵魂的一场对话之旅。

作者:于磊 单位: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舞蹈教学范文2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学生舞蹈表现力;策略

舞蹈表现力主要是舞蹈表演者让舞蹈内容与内涵通过形体动作的表现,以及结合舞台设计,音乐等综合情况的融合,有效的向观众传达舞蹈内涵,同时促使观众领会其中的舞蹈意蕴。该能力是相对复杂因素的结合,对表演者自身舞蹈技术、技巧有更高的要求,同时需要有舞蹈者自身对舞蹈表现力的领会能力,考验舞蹈综合素养。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要通过多方面因素的调整来促使学生提升舞蹈表现力,有效的达到教学的成效。

一、培养舞蹈表现力的方法

(一)强调舞蹈动作的规范标准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舞蹈表现力首先集中在舞蹈动作的标准规范上。只有准确的动作才能更为直接有效的表现舞蹈的内涵。而具体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又与学生自身的舞蹈基本功有紧密相关,包括身体力量、控制能力、协调能力以及软开能力的配合掌握。只有扎实的基本功素养才能有效的促使舞蹈表现力的显著提升,日常要做好基本功的严格训练,注重学生对身体部位动作协调与敏感度的强化,做好舞蹈细节的调整。可以具体到身体动作转动的方向,手指与脚趾的延伸状况的。要有效的训练学生基本功,针对不同舞蹈风格做标准动作的严格训练,从而展现舞蹈动作的内在韵味。

(二)注重音乐节奏掌握训练

在舞蹈表现中一般需要音乐节奏的配合,对于学生而言,需要有较强的音乐节奏敏感性,通过音乐来烘托出整个舞蹈的气氛。在教学中需要做好舞蹈配乐有关特性的充分说明,尤其是针对舞蹈高潮重点音符的特点做好对应的体验与讲解,让学生能够有效的让舞蹈动作跟上节拍,从而展现音乐主题有关的节奏效果。日常要注重对学生在音乐节奏上掌握上的评判,甚至于针对节奏做特定不同特色舞蹈的编排训练与考核,从而让学生掌握不同特性音乐中的舞蹈节奏表现方法与节奏把控的要点。

(三)注重不同舞蹈情感配合

舞蹈本身在于表达一种情感内涵,因此需要让学生意识到舞蹈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技巧的学习,同时也需要融入内在的个人情感,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舞蹈的表演效果。舞者自身拥有舞蹈对应的情感感受力可以直接的影响自身在其节奏肢体动作上的表现发挥。舞蹈本身具有较为独特的情感艺术特色,需要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内容和韵味,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带出独特的情感内核。在情感性上,需要做好对应的引导,了解不同舞蹈本身的情绪表现特色,从中挖掘出舞蹈的美感,掌握不同动作表现情感的方法。

(四)注重学生想象力的训练

学生在舞蹈的表现力中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来做支撑。因为有了合适准确的想象,学生在节奏的把控、情感的散发以及动作的规范程度上都会有更高程度的提升,培养想象力的方法,一方面是教师可以给予直接的情景描述,或者是有关场景画面视频图像资料提供,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要积累丰富的个人生活经验,对社会自然的观察更为细致丰富,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不同舞蹈本身所蕴藏的味道。舞蹈的表现力本身是源于生活,但是更高于生活。要想得到舞蹈表现力的提升,必须对生活、自然有深切的体会,这样才能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力,从而帮助自身提升舞蹈的表现能力。舞蹈的表现能力一方面是模仿生活与自然,另一方面是通过舞蹈自身技术的艺术特色作加工处理。社会生活、自然美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去积累这种直观的舞蹈表现力素材,提升学生在模仿对象上的感受能力,扩展个人的想象空间。因为有了足够的想象力,所以对舞蹈的整体各要素的表现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有效的促使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提升舞蹈表现力的注意事项

在日常生活课外时间中,需要鼓励学生去多接触不同的艺术作品与生活科学知识,有效的吸纳丰富的信息来补充自身对社会、自然的认知程度,由此积累更多的舞蹈表现能力。舞蹈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艺术、社会对生活的理解,学生只有更大程度的扩展自身的眼界、开阔见识,才能有更强的领会力,甚至达到舞蹈表现力的一种顿悟。日常要多深入生活,同时要多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去了解不同的文化,由此来补充自身的不足。舞蹈表现力的缺乏,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基本功不扎实,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较多的艺术缺乏深入的理解,文化积累不足,由此在舞蹈表现力上也会产生一定局限性。例如舞蹈所表现的情感如果缺乏足够的信息采集与体验,在舞蹈情感的表现上就会产生一定隔阂,进而影响整体的发挥。只有亲身经历过有关感受,才能调动自身对舞蹈理解的能力,促使在舞蹈的表现力上通过多种不同的处理办法去展开舞蹈本身表现力的创作。直接的体验胜过间接的信息传达,其感受更为直接,可以激发舞蹈表现力的灵感。舞蹈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一方面需要日常训练,另一方面需要个人的领悟能力与体验积累。需要阅历的沉淀,让学生在学习上要保持耐心,戒骄戒躁,不断的吸纳各种方法并尝试。学习其他舞者的优点,同时要考虑自身个性情况,保证学习的适宜性。

三、结语

高校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具体情况中需要依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资源特点而定。要充分的发挥因材施教作用,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及基本功状态、习惯,做对应的教学调整。同时,也需要鼓励学生开阔眼界,多尝试不同的舞蹈表现力学习方法,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教学方法和形式千变万化,但实质上最重要的有赖于学生自身的日常训练与积累,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舞台表现力则有更为浑然天成与纯熟的表现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欣芸.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策略[J].文存阅刊,2018,(1):65.

[2]李思.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途径探究[J].北方音乐,2017,37(17):212.

高校舞蹈教学范文3

摘要:在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中,为了对其美感进行提升,使舞者更好地完成舞蹈表演,让观众与舞者产生更多情感共鸣,需要对呼吸训练方面的工作更重视,通过适宜的呼吸训练提升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因此,对高校民族舞蹈教学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为民族舞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呼吸训练;高校民族舞蹈;教学;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舞蹈文化,高校教师需要对民族舞蹈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呼吸训练在民族舞蹈教学中重要性进行了解,进而通过适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呼吸训练,为学生舞蹈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艺术呼吸可谓是民族舞蹈的灵魂载体。下面对呼吸训练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通过适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促进学生舞蹈水平的提升。

一、呼吸训练对民族舞蹈的意义及重要性

首先,呼吸对视觉再现具有一定影响。民族舞蹈艺术呼吸具有视觉再现功能,通过轻重缓急程度不同、长短不同的呼吸能够对节奏进行表现,并且能够对舞者肢体动作进行带动和引导。舞蹈表演讲究节奏性、连贯性及重复性,甚至对动作幅度方面同样具有一定要求,为了使观众对舞蹈产生更多情感共鸣,需要将感情融入舞蹈表演中,进而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盛宴。通过呼吸训练能够使舞者对艺术呼吸进行更好的掌握,进而能够对自己身韵、动作等进行更好的控制,因此高校民族舞蹈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中强调把握及调整呼吸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呼吸训练对舞蹈视觉再现方面的积极影响,对其重要性产生更多认识。其次,呼吸训练对舞蹈力度控制具有较大的帮助。人们常说以气运身,对其进行理解时可参考我国传统武术太极方面的原理,其中柔中带刚、以柔克刚等即为呼吸的作用,将其带入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即通过呼吸训练对舞蹈力度进行控制,使舞蹈动作及力度恰到好处,避免出现过柔或是过刚的情况。民族舞蹈对稳定性、准确性方面具有一定要求,通过呼吸训练能够使舞者对“运气”进行更好的掌握,将轻盈飘渺或刚劲有力的舞蹈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对舞蹈中蕴含的感情产生更多理解与共鸣。最后,呼吸训练对舞蹈表情功能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借助呼吸能够对舞者精神面貌、心理状态等进行更好的表现,基于此高校民族舞蹈教师对呼吸训练表情功能方面的作用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呼吸训练使学生掌握一些舞蹈技巧,借助呼吸对肌肉收缩、舒张等功能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在呼吸的牵引下舞者不同身体部位能够做出各类适当的反应。例如,呼进气体时,舞者的腹部收缩,此时可以对舞蹈动作进行相应的调整,结合呼吸力道、收缩等方面程度的不同做出动作起伏变化或旋转动作等。

二、民族舞蹈教学中的呼吸训练方法

1.柔性训练

所谓柔性呼吸训练即为缓慢呼吸,通过柔性呼吸的方式能够体现民族舞蹈行云流水般的意境。一般而言短促、有力的起舞为柔性呼吸训练的常见方式,后续动作便能够达到更为柔缓的效果,通常借助下肢动作对呼吸进行配合,完成一套连贯性动作。例如,通过刚柔结合的训练能够使藏族舞蹈动人的美感展现在人们眼前,在呼吸及动作的配合下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更好地表达舞蹈情感。

2.呼吸寸性训练

所谓呼吸寸性,即快呼慢吸的方式,伴随这样的呼吸舞者可以做出慢起快落的舞蹈动作,此类呼吸训练的功能即对学生舞蹈动作幅度、力度以及弹性等方面进行训练,使动作幅度及力度相对较小,进而使舞蹈动作流畅性有所提升,为观众带来重量感及稳定的感觉。例如,在汉族舞蹈中,通过寸性呼吸对舞者欢快舞步进行表现,并且舞者的落地动作较为稳定,将手部动作、身体以及脚部动作等与呼吸进行更好的配合,使观众感受到舞蹈的力度与美妙。

3.呼吸韧性训练

韧性训练即对舞者进行慢呼快吸的训练,与之相配的舞蹈动作即为柔中带刚及快起慢落,当舞者为观众进行表演时便会产生一种柔美、轻盈的感觉,提高民族舞蹈表演的吸引力。例如,将呼吸韧性训练与维吾尔族舞蹈的“柔臂”进行结合,通过肩部动作波浪形伸展及延续的方式进行情感的表达,手臂抬起时可快速吸气,抖动时进行缓慢的呼气,进而使舞蹈动作变得更加顺畅和连贯,使观众对此类民族舞蹈的神韵产生更多了解和直观感受。

4.脆性呼吸训练

脆性呼吸训练即对呼吸频率进行调整,通过不同速度的呼吸能够对舞者忧愁、快乐等情感进行表达,高校民族舞蹈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脆性呼吸的演示,让学生对其含义、作用等进行充分理解。例如,高校民族舞蹈教师对学生进行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时,将耸肩、抖肩等动作与呼吸脆性训练进行结合,演示后学生可以对其进行模仿,最终对此类呼吸及舞蹈动作技巧等进行掌握。

三、结束语

总之,艺术呼吸及舞者内在气息的结合对舞者的舞蹈表演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舞者表演的流畅度,使舞者气韵更加生动,能够使观众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高校民族舞蹈教师需要对呼吸训练方面的工作更重视。通过对呼吸训练在高校民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让教师及学生能够对其更加重视,为学生舞蹈表演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梅丽娟.民族舞蹈教学中呼吸训练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

[2]李冬.论高职民族舞蹈教学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3

[3]刘薇薇.高校民族舞中呼吸调整的重要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

作者:戴雨露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第二篇: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路径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不仅是前人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后人前进的精神力量,因此,应该鼓励社会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文化发展之中,将其传承下去。舞蹈艺术就是一个重要的传承路径。舞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将其所蕴含的情感呈现给观众。舞蹈表演的魅力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思想,改变人的行为,进而洗涤人的灵魂。同时,表演者可以通过舞蹈的力量凝聚人的精神,给人带来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通过优美的舞姿将舞蹈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观众,这些内在的思想和情感折射出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能够促进二者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本文就是对新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舞蹈教学;路径

时代在发展的同时,很多的新鲜事物就会不断涌入,对传统文化来讲将会是一种冲击。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流行的就是最好的,但实际上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巨大力量是任何新生文化力量都不可取代的,虽说部分传统文化并不适应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存在,更不能将其抛弃。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路径,是值得推崇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文化间的差异性,合理的进行整合、创新,发展出新的文化。

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文化对人的精神都会有影响,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对人的影响也不同。舞蹈虽说是一门艺术,但其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手段传达一种精神,因此,在高校舞蹈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二者的结合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弘扬,也是对舞蹈教学的有效提升。虽说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应该继续发扬。

1、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舞蹈精神的理解

舞蹈是一种肢体的表现形式,舞蹈的魅力就在于以无声无息的力量传达巨大的情感。但是,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最难的不是舞蹈动作,而是通过舞蹈动作传达艺术的情感。因为简单的肢体动作满足不了观众情感上的需求。因此,必须将文化注入到舞蹈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情感的传输,而不同的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学生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将传统文化与舞蹈艺术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帮住学生更好的展现舞蹈的形式,更好的传递文化的情感。

2、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舞蹈魅力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国希望让世人看到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但国与国之间地域、语言等限制,文化传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舞蹈作为一项肢体表达语言,是大家都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恰好弥补了这之间的差异,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舞蹈当中,通过舞蹈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到世界各地。近几年,很多的舞蹈表演艺术家都纷纷走出国门,去世界各地表演,不仅将艺术带出了国门,更是将文化引入了世界。但是,如果没有传统文化作为强大的支撑,那么艺术将失去它的魅力。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舞蹈教学更加有利于展现舞蹈的魅力。

3、传统文化是舞蹈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舞蹈事业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基。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瓶颈,没有什么突飞猛进的变化,不仅是舞蹈动作的停止不前,更多的是情感传递的缺失。所以必须要做出改变,舞蹈教学中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融入特色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魅力势不可挡,是任何现代西方文化都取代不了的。因此,必须将传统的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之中,丰富教学的手段,赋予舞蹈动作生命力,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通过舞蹈展现特有的艺术情感,在繁荣舞蹈事业的同时,传承中国文化。

二、传统文化和舞蹈事业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系列的冲击,尤其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接连受到发展阻碍。目前世界各地都崇尚西方文化,包括国人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认为流行的就是好的,进而忽视传统文化。很多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甚至在慢慢消失,这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损失。很多的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只是教会了他们舞蹈动作,没有教会他们表达情感。舞蹈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手段。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就是熟练掌握舞蹈动作,根本没有考虑实际的情况。还有就是教师对传统舞蹈教学比较重视,对其他传统文化知识的关注度不够,加上没有专业的传统文化人员进行帮助教学,所以舞蹈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

三、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内容的设定有待完善

很多高校在舞蹈课程设置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不同时期流行的舞蹈种类不同,学生的选择也就不同。而且男生、女生的特质不同,对于舞蹈种类的选择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高校在课程安排上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把当前一些受欢迎的舞蹈都设置成了选修课,比如说街舞、芭蕾。所以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选择,必须按照课程安排进行舞蹈学习。课程安排的舞蹈一般都是比较大众的舞蹈,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但由于所占的学分较大,所以不得不进行学习,而对于自己比较喜欢的课程,由于课程安排较少,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所以,应该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结构,建立健全的课程安排体系,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缺乏专业性舞蹈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教育的成果。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或者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都会影响教学的效率。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是教师的学历问题。很多的高校舞蹈教师并没有很高的学历,甚至是自学成为舞蹈老师的,所以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专业,专业性的制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就是职业道德问题。任何专业的教师都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要对学生负责。然而实际上很多的高校教师在上完课之后,就直接离开了,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状况,接受的水平,只是单纯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就是教师培训的机会少,很多时候在职的舞蹈教师缺少定期的培训,对市场上流行的舞蹈种类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了解,不能因材施教,教学手段单一、落后,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年来单纯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最后,就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落后。现在是多媒体时代,手把手教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教师要利用好多媒体进行教学,多给学生播放舞蹈视频,学习先进的舞蹈经验,改进自己的不足。而大多数高校还是倾向于教师进行肢体分解式教学,不仅影响教学效率,教学成果也不高。

3、缺少人文性教学理念的渗透

现阶段高校的舞蹈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舞蹈要求更多的是动作的标准性,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培养。比如说,在对学生进行舞蹈考核时,无论是笔试还是舞蹈表演,都过于注重标准性,是一种舞蹈动作的模仿。而现在社会对舞蹈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的是创新能力,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条条框框,要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所以,在现阶段的舞蹈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舞蹈展示能力,通过人文性理念的融合,为高校舞蹈教学建立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路径探析

1、将文化元素与舞蹈教学进行结合

舞蹈学习的基础就是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舞蹈技巧的学习。教师要把基本功教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研究,领悟舞蹈动作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能创造出变幻多样的舞蹈动作。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增加对动作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把握舞蹈动作的情感,要让每一个动作都赋有情感。舞蹈的艺术魅力不是通过简单的动作就能表达的,因此,必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去,将二者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充分表达舞蹈的情感,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教师将文化元素渗透到舞蹈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丰富舞蹈教学内容,帮助教师编排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在情感的把握上也要多向教师请教。在课下,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优秀的舞蹈教学视频,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反复观摩,找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对自己的舞蹈进行完善。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刺绣文化,大家都知道,有很多地方的刺绣文化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很多艺术家的手艺无法得到传承。而现在,可以将刺绣文化与舞蹈进行结合,舞者可以穿着刺绣的衣服进行舞蹈,不仅更加有韵味,而且也是将文化元素与高校舞蹈教学的有效结合。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舞蹈演员身着刺绣的服装,手拿刺绣的扇子,这样的结合不仅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丰富了舞蹈的美,赋予舞蹈更多的情感。

2、加强舞蹈教学中的文化熏陶

舞蹈是美的一种代名词,说起舞蹈人们总能联想到优美的舞姿,观众在舞蹈的观看中追求的是美的享受,是对生活的热情。人们在舞蹈中追寻的是情感上的共鸣,好的舞蹈总能带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人幸福感。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必须通过文化来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学生会慢慢的提升自己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带到舞蹈学习中,赋予舞蹈全新的生命力。比如说,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根据舞蹈风格进行课程安排。比方古典舞,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服装、道具,让学生们穿上古代的服装进行舞蹈的学习,在背景的布置上,可以用古典园林幕布进行场景安排,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画好古典舞的妆容再来上课。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情感的把握上也就更加的准确。

3、提升教师的艺术文化修养

教师作为高校舞蹈教学的带领着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自我素养,只有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提升教学效率。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要有扎实的舞蹈基础,熟练地舞蹈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能准确的把握舞蹈的情感,并且准确的表达出来。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只是对学生的舞蹈动作进行要求,其他方面也要进行要求和改进。每个学生的特质是不同的,有的学生长相比较古典适合跳古典舞,有的学生灵活性好,适合跳街舞。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要耐心去发现他们的特点,这样才能挖掘他们的潜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动作指点时,要注意观察他们情感的变化,不同的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不同,表达出来的情感也就不同,如果理解有误,情感就有偏差。所以,作为舞蹈教学者,首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加深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然后才能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

4、让专业传统文化教师进行助教

舞蹈教师的专业毕竟只是舞蹈,对传统文化这一方面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因此,在情感的把握上不是十分的准确。如果能安排专业的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对舞蹈教师进行辅助,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事半功倍。比如说,在上舞蹈课之前,先进行相应的传统文化学习,不是进行深入的文化研究,而是了解文化的内涵,更好的把握舞蹈的情感,能将二者进行更好的整合。有人说,传统文化过于死板,不符合现代人的文化需求,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审美。但是旗袍舞就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舞者穿上旗袍,拿着油纸伞,所表现处的美是任何舞蹈都替代不了的,也是我国的文化特色,是大家争相模仿的。所以说,学生在学习舞蹈之前,一定要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灵活的运用到舞蹈中去,完美的表达出舞蹈的情感。

5、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传统文化之所以得不到重视,是因为现代人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腐朽文化,是落后的,其实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现代人去学习,因此,要想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中,必须提升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首先,要在舞蹈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其次,要减少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都有利有弊,学生要学会区分,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不能戴有色眼镜看问题。最后,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是外在的提升,还应该是情感上的提升,学生要不断的升华自己的情感,在跳舞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让舞蹈由内而外的散发出魅力。

五、结语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与舞蹈教学的结合能够有效的抒发舞者的情感,加强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的关注,深入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加强舞蹈技能学习的同时,要深入把握舞蹈的情感,不同的人对舞蹈的理解不同,展现的舞蹈动作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就不同。总之,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之中,能够切实解决当前传统文化和舞蹈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加快高校舞蹈教学的建设,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既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舞蹈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施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2).

[2]齐国胜.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20).

[3]菅建伟.国学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路径[J].文化学刊,2016,(03).

[4]姚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6,(01).

[5]杨晶晶.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

[6]黎宗建.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路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

[7]陈岩,李洁.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8).

[8]邱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之中[J].教育教学论坛,2013,(09).

[9]蓝淑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路径探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

[10].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11]刘忠华.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路径以及发展战略的若干研究[J].大舞台,2015,(11).

[12]贾琳.普通高校艺术类舞蹈专业中“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5).

[13]鲁霏飞.提升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文化元素的路径思考[J].大众文艺,2014,(04).

[14]邱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之中[J].教育教学论坛,2013,(09).

作者:芦荻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第三篇:高校舞蹈教学初探

摘要:“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舞蹈教学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具体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舞蹈教学,分析了传统高校舞蹈教学模式以及“互联网+”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提出了几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舞蹈教学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舞蹈教学

“互联网+”时代,社会给舞蹈专业人才的定义与要求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舞蹈专业人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等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给学生带来了更多个性化、及时化的信息,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发展,这也给高校舞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舞蹈教学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创新改革,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高校舞蹈教学模式分析

高校舞蹈教学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与活力,许多高校舞蹈教学仍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同时,格式化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艺术灵感的激发,影响学生舞蹈审美能力与艺术素质的发展。并且由于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问题,忽视学生主体性与个体差异,无法引发学生足够的兴趣。总而言之,高校传统舞蹈教学在内容与方法等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1]

二、“互联网+”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高校舞蹈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移动互联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应用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极大影响,其为舞蹈教学也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手段,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式,引发了教学的深刻变革。“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学可具备知识获取功能,知识应用功能以及共享功能。就高校舞蹈教学来看,“互联网+”背景之下,高校舞蹈教师可实现舞蹈教学手段、课程设置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路,不仅丰富了舞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可借助新媒体等有效手段实现变革。因此,“互联网+”环境之下,高校舞蹈教学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与方法,丰富舞蹈教学内容,创新舞蹈教学方法。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充分把握舞蹈专业发展动态,将专业前沿信息整合为教学资源,反映于教学实践当中,为学生提供更具时代性与针对性的教学内容。[2]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可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等方式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使用互联网软件实施新的舞蹈教学模式等,应用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如何积极利用互联网,提升舞蹈教学效率,是当前高校舞蹈教学工作者所需思考的问题。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舞蹈教学创新路径

(一)创设网络教学平台

当前移动智能应用终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舞蹈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创设网络教学平台,例如创设舞蹈教学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相关教学内容与信息,引导学生在网络上学习舞蹈专业知识,加强交流与分享。通过此类网络教学平台的创设,将舞蹈教学在线资源以及社交网络等有效整合,构建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系统环境,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现有知识体系、兴趣爱好等自主学习。

(二)丰富互联网课程内容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舞蹈教学内容无疑变得更为丰富,教师应合理设计、精心准备相关课程,对传统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进行有效调整,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除了基础性课程,教师可在互联网平台中上传更多特色化课程,例如各类民族舞视频、不同国家舞蹈比赛视频等,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特征自主选取教学内容。同时,基于互联网背景,教师可充分利用O2O模式等网络技术手段,丰富教学信息层次。[3]例如利用网络学习互动平台,明确舞蹈作品创作主题立意等,有效整合相关资源,引导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对舞蹈作品中动作语言、形象以及舞美效果等关键要素的展现,通过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对接,提升信息量,鼓励学生创作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创新。高校舞蹈教学应充分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模式,给舞蹈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提升舞蹈教学效率。例如翻转课堂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能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性与个性化学习,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基于翻转课堂,教师可先通过软件制作10分钟左右的舞蹈教学视屏并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学习舞蹈动作,其次,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探讨与交流,引导学生将自身动作同专业舞蹈进行比较,发现自身优缺点,掌握每一个动作细节,进而提升教学训练效果。

四、结语

整体来看,“互联网+”给高校舞蹈教学带来了更为多元化的模式,其可使舞蹈教学突破传统模式的界限,延伸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高校舞蹈教学应合理利用互联网,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舞蹈教学由封闭走入开放,促进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舞蹈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汤其林.“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舞蹈教学方式探究[J].歌海,2017,01:100-101.

[2]段琼.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的探讨[J].黄河之声,2016,11:129-131.

高校舞蹈教学范文4

[摘要]传统舞蹈教学中,多数学校和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舞蹈技术训练上,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舞蹈技巧,但是并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舞蹈表演也缺少艺术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对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技术性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并最大化地发挥出其积极作用,突破当下教学的诸多瓶颈,推动高校舞蹈教学迎来新的发展。

[关键词]舞蹈教学;非技术因素;培养和运用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非技术因素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非技术因素,是相对于技术性因素来说,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知识和技能都属于技术性因素,而除此之外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和性格等,则属于非技术性因素,并对整个教学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需要得到充分重视。首先是动机的定向作用。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从动机开始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舞蹈学习动机,树立起了远大目标,学生就会自觉沿着这个既定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进,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其次是兴趣的促进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普遍认同的真理。如果学生有了足够的学习兴趣,就会主动克服各种困难,直到目标的实现。再次是情感的辅助作用。舞蹈从本质上来说,乃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所以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之情,并体验和表现作品中的情感,将会使他们的学习和表演质量得到有效的补充。再其次是意志的维持作用。舞蹈学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甚至要经过多次曲折和反复,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注定是难有收获的,所以顽强的意志能够起到积极的维持作用,实现既定的目标。最后是性格的稳定作用。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漫长而艰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情绪、意志等难免出现波动,而如果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性格,那么就会自然形成可塑性和稳定性,保证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非技术因素的培养和运用

1.兴趣因素的培养和运用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最好的老师。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兴趣表现为一种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继而在此基础上产生动力,并长时间保持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在当下高校舞蹈教学中,多数学生都在学习兴趣方面存有明显不足,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按部就班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应该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为教学的开始。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对学习目标的明确。包含为什么要学习舞蹈,怎样学习,通过学习达到何种效果等,通过这些目标的明确,使目标的导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继而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其次是采用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方法。舞蹈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特别是技术练习,更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然单纯地采用示范法、讲述法等常见的教学方法,则必然会加剧这种枯燥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将一些能够拉近师生距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学习意愿的教学方法引入其中。如对话式教学法,就主张师生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其打破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传统,而是给学生以更多表达学习诉求、感受的机会,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对教学进行新的审视,能够让学生感到一种重视感、被关注感,继而提升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环节中,也都有很多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2.动机因素的培养和运用

人类一切有意识的行为活动的产生,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并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所以动机越强,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当下高校舞蹈教学中,多数学生都缺乏必要的学习动机,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学习效果也自然有限。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增强。首先是教师的率先垂范。与一般理论课教学相比,舞蹈教学带有口传心授的性质,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是较为紧密的,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多方面的示范,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在进行示范时,教师得体的服饰、到位的动作、投入的情感等,都会让学生产生相应的触动,感受到舞蹈艺术的特有魅力,并对教师产生相应的信任感,有经验的教师就会抓住这种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的学习欲望得到巩固。其次是教师的积极鼓励。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极大影响,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当下取得的进步,又能够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全面地观察,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而不是专挑毛病和不足,逐渐培养起舞蹈学习的自信心。

3.意志因素的培养和运用

意志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自觉支配自身行动、克服苦难,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特别是对于舞蹈学习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如果没有坚韧顽强的意志做保障,很容易半途而废。具体到意志的培养来说,首先要通过成功来树立自信。自信心是意志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心越强,意志也就越强。因此教师要制造一些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如参加演出和比赛等,既可以获得实践锻炼,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其次是以情感促进意志。意志力的原型是炽热而激烈的情感,而舞蹈本身就是一个情感体验和抒发的过程,对此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舞蹈作品和舞蹈者,引导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如《千手观音》《俏夕阳》等作品,残疾人和老年人都能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更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最后是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舞蹈学习并不是教师要求下的学生完成任务,而是应该成为舞蹈学习者自觉主动的追求。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也自然没有什么意志力可言。教师可以和学生一道,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按照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进,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始终坚定走在努力和提高的道路上。

4.情感的培养和运用

情感是舞蹈艺术的灵魂,也是舞蹈创作、表演的起点和终点,贯穿于整个舞蹈学习过程中。所以情感的培养也应该是立体的,全方面的。首先是培养学生对舞蹈的热爱之情。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学生们对舞蹈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热爱,之所以学习舞蹈,更多的是将其作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不能否认舞蹈的技术性、工具性特征,但是功用价值的实现,乃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门艺术为基础的,如果对舞蹈本身没有热爱之情,整个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要求教师以谈心、交流等形式,先了解到学生对舞蹈学习的态度和认识,然后再予以有针对性的引导,通过认识上的转变为学习打好基础。其次是体验舞蹈作品中的情感。每一部舞蹈作品都是情感的结晶,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既是舞蹈表演的需要,也可以让学生对舞蹈艺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教师教授新的作品时,不能一开始就从技术角度切入,而是和学生一起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包含创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想要通过这首作品表现出何种情感等,让学生形成相应的情感触动和表演欲望。再次是表现舞蹈作品的情感。本身热爱舞蹈艺术,又体验了作品中的情感,所以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现也水到渠成了。表演环节中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参加舞台实践,获得与观众的情感共鸣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历练。

5.性格因素的培养和运用

性格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良好的性格更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学生具有谦虚、勤奋、自信、严谨的性格特征,整个舞蹈学习也就成功了一半。反之,如果学生具有消极、松懈、敷衍等性格特征,则必将一事无成。所以性格正是非技术因素中的核心。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应做到因人而异。学生之间的个人条件是千差万别的,由此对教师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是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否则只会让学生感到教学的呆板和僵化,继而产生厌学情绪。另一个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完善。比如有的同学喜欢受到表扬,稍微一点鼓励就可以给他们以极大的动力;有的同学对表扬不太在乎,必须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才会认真。只有通过区别对待,才能使学生的先天条件和个性特征在教学中受到充分关照。其次是自我评价。在性格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是外因,学生自身是内因。只有内外因相结合,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要引导学生在成功、失败、挫折等多种状态下,都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并通过对现状的全面分析,总结出当下的优势和不足,并在下一步的学习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种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但对当下的舞蹈学习尤为重要,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舞蹈教学也迎来了新的突破。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也对舞蹈人才有了更高标准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教学进行更加全面和客观的审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对舞蹈艺术缺少热爱之情,舞蹈表演缺乏艺术表现力等,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过分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非技术因素的培养所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理应对非技术因素的培养有充分的重视,使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使高校舞蹈教育水平得到本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邹飞鹏,黄文君.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分析[J].黄河之声,2016(23).

[2]张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开展思路及优化思考[J].戏剧之家,2017(15).

作者:王凯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第二篇:高校舞蹈教学情感表现力提高策略

摘要:舞蹈是一门高雅艺术,舞蹈本身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操。舞蹈的发展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和进步,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也逐渐变成了我国文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而在高校舞蹈教学中,需提高学生优秀的舞蹈素养和舞台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其情感表现力。笔者从目前高校舞蹈的教学情况展开,通过分析提升学生舞台情感表现能力的重要意义,进而深入探讨具体提高其情感表现能力的诸多可操作方法。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情感表现力;策略

一、我国高校舞蹈情感表现力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经济各方面的不断发展,民众的审美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对舞蹈教学的重视与投入也因此逐年增长,对舞蹈教学的要求也从对动作规范、编排,上升到学生的情感表现力的呈现。然而,目前相当多的高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的是同学们的动作是否标准,即主要关注的是肢体的协调性和规范性。在此种教育体系下的舞蹈学生们通过勤加练习,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理论上无可挑剔的舞蹈表现形式,但一旦到了实践中,学生所表演的舞蹈却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而在高校教育中所缺乏的正是至关重要的舞台情感表现力。拿民族舞来举例子。穿上民族服装的学生在舞台上表演民族舞蹈,也许他可以准确无误地跳出这支舞蹈的所有动作要点,但从观众的欣赏体验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毫无疑问这种现象就是缺乏情感表现力造成的。但不可否认的正是目前高校舞蹈教学对舞蹈情感的表现力上的培养不予重视造成的,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这一系列舞蹈动作中所实际蕴含的意义,或者说,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该舞蹈,更无从谈起个人对舞蹈动作和内涵的思考了。但这,正恰恰是一个优秀舞蹈作品的灵魂所在。如此这般的教育,长期下来使学生越来越缺乏对舞蹈内涵的体会,因此导致在实际表演中无法引起观众与之共情,无法抓住观众的心也就注定无法成为优秀的舞者。

二、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的重要意义

在大学阶段的教学中,对舞蹈的内在意旨和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核的体验比仅仅学习舞蹈的动作形式更为重要。这个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深刻体会舞蹈作品内涵、提升舞台情感表现力、提高舞蹈教学效果。

(一)深刻体味舞蹈作品内涵

舞蹈作品是无数优秀前辈舞者留下的艺术结晶,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含义,如果能将每一个舞蹈作品的标准动作、内在意义与舞台表现力三者相结合,则可以显著提高教学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台上的表现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舞台情感表现力,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对其所要传递的思想内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此大幅度提升整体的教学成效。

(二)提升舞台情感表现力

舞者若想在演出时完美展现其魅力,不仅需要具备优美的姿态和强大的舞台把控力,更需要的是其对该舞蹈的精神内核与舞蹈主题的深刻传达。让观众获得情感体验并引起强烈的共鸣才是具备舞台情感表现力的体现,而这对舞蹈教学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舞者通过眼神、动作、面部表情等来传达自己对该舞蹈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与台下观赏者建立某种微妙的联系,提高该作品的审美体验。”

(三)提高舞蹈教学效果

舞蹈教学效果的提升不仅意味着使学生学习到关于舞蹈的基本技巧、舞台表演等专业知识,更具有意义的是如何能切实提高学生在舞台上的情感表现力。可以预见,如果高校重视增强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引导,在未来的表演中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三、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探析

提升舞蹈专业同学的舞台情感感染力对于高校专业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具体教导中应依据具体情境,选择具有成效的方法深刻体味并理解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舞蹈表现力,增强学生舞蹈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并掌握有效的情感艺术表现手法。”

(一)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舞蹈表现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是多个学科共同起作用的,如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等,各个学科互相作用使得学生的全方面的素质得到充足的的提升,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表达舞蹈的情感内核。具体到教学中来则是:一方面,高校的舞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自己的艺术气质,加深对于音乐作品、舞蹈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练习舞蹈时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当从一开始就向学生明确对他们的要求。即对于舞蹈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的任务不仅是学好舞蹈动作,更必须同时理解每一个动作背后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多方面选修课的学习,从而扩大各个学科的知识面,成为具备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为深入地了解舞蹈的意义和内涵以及准确进行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奠定基础。

(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核

在进行传统的舞蹈动作教学前要对该作品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解析,即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阅读或观看与该作品有关的资料,如小说、电影或歌剧。只有在深刻地理解体会作品的内容之后,才能更好地抓住一个舞蹈作品的精神核心,才能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游刃有余。具体而言,应该先搜集关于作品的全部文字数据资料,并将舞蹈作品放在某个特定的创作背景、创作条件,以及特定的历史文化之下进行全方位地考察,对于整个舞蹈作品所表现的文化、习惯、人物、风俗等内容进行研究,从整体上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增强同学们的舞台情感感染力。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若想彻底展现舞蹈之优雅美丽,那么跳舞的人自身需要具备较强的审美意识与水平。而在大学教育中,如想全面提高其在舞台上的情感感染力,则首先应通过加强对经典作品的鉴赏能力来间接加深学生的综合素养。但需注意的一点是,要注重不同人审美的个性差距,即提高审美能力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对于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和观感是相同的。相反,差异带来独具一格的魅力,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舞蹈作品有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应当被鼓励的。在舞蹈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开拓自己对每一独具特色的舞蹈动作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单纯地去学习肢体动作和千篇一律的面部表情。欣赏舞蹈作品的时候,要全身心投入到舞蹈动作中去,沉浸其中,唯其如此才能与舞蹈的精神相连接。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手头所有的文字材料、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从而极大提高他们的舞台情感表现力,最佳的状态当然是人舞合一,即将自身与舞蹈合二为一,每一个动作都值得回味。如此一番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探讨之前的观赏过程,互相交流彼此对舞蹈的理解和感受,以及探讨还存有疑惑的地方。高校的舞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地去引导学生提高其鉴赏能力,提高其舞台表现的能力。

(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舞蹈艺术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传统,经历风雨,仍旧深受欢迎。这不仅在于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顽强生命力,也离不开每一代献身舞蹈的艺术家们的创新和发扬。舞蹈最初便是用来表现内心的情绪感情、思维习惯、风俗民情的一种形式,这便是舞蹈的情感体现,但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很难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高校舞蹈教师不应抹杀这种差异,反而要做的是鼓励和引导每位学生发挥他们的创新力和创造力,而这也可以提高舞蹈教学的形式,使之丰富多彩起来,不至于乏味无趣。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来编排一段舞蹈,或是让学生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奇思妙想,或是几个人说一说自己的独到理解……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办法,也是提升教学效果之良方。正是在这种天马行空的教学体验中,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没有受到抑制,而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么他们对于舞蹈必然拥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自然而然的,其舞台情感表现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总而言之,高校在舞蹈方面教学方式革新上大有可为,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十分重要,必须重视起来。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时,都应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舞蹈学习当中体味舞蹈的动作之美和韵律之美,而不仅仅是形式化的教学,唯此,才能真正提高舞者的情感表现力,真正实现舞蹈教学的意旨。

参考文献:

[1]李志晓.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探究[J].大众文艺,2016,(01):234-235.

[2]孙达,李曼.关于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8):52.

[3]刘寒冰.试论大学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J].音乐时空,2014,(22):117.

作者:涂元元 单位:贵州大学音乐学院

第三篇:高校舞蹈教学学生艺术表现力探讨

摘要:舞蹈是一门表现力的艺术,好的舞蹈充分体现了技与艺的结合、形与神的统一、虚与实的兼备、表情和动作的协调配合。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多个角度出发对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力做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艺术表现力

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在众多艺术表达形式中,舞蹈表演是艺术创作与再创造的活动,是情景再现塑造人格形象的活动,亦或是编创者思想情感的活动。舞蹈主要是运用技术技巧来描绘意境、抒发情感、塑造形象,可见舞蹈是一门表现力的艺术,好的舞蹈充分体现了技与艺的结合、形与神的统一、虚与实的兼备、表情和动作的协调配合,这几方面也是舞蹈表现力最为关键的要素。对于高校舞蹈教学而言,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艺术水平,以表现力为中心,将舞蹈艺术和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为学生日后从事舞蹈演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用音乐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

舞蹈表演艺术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及审美艺术的结合体,如果失去音乐的辅助,那么舞蹈表演也会黯然失色。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形同“鱼水”,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作用。舞蹈与音乐都属于艺术创作和加工范畴,两者的归宿与目的是源于生活、还原生活本质、高于生活并服务生活,音乐为舞蹈表演艺术提供鲜活的创作源泉,音乐中的停顿、节奏、重音、语气和呼吸等都为舞蹈表演艺术的深化提供宝贵借鉴。目前国内外很多优秀歌舞剧作品由音乐剧作品改编,同时也有极多音乐作品被改编成舞台剧在国内外舞台中展演。音乐主题的呈现不止通过单纯的器乐形式,而是通过舞蹈动作编排、剧本叙述、舞美配合,甚至声乐演唱形式参与其中,通过背景音乐的播放加上舞蹈动作的表达,构建起舞台与观众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芭蕾舞剧《天鹅湖》就是典型音乐与舞蹈表演艺术完美结合的范例。其中最著名的四小天鹅,欢快的音乐旋律,伴随着天鹅湖畔的白天鹅步伐,轻巧而灵动的表现出来,芭蕾的舞蹈动作与音乐的节拍、旋律及明亮抒情的大调调性戏剧的表现出来。我们试想,如果白天鹅在湖面跳起舞来但没有音乐的伴奏,是否会显得苍白与凄凉呢?所以,音乐本身为舞蹈表演艺术提供巨大审美空间与创作力量。

二、把握情感基调,强化舞蹈艺术表现

舞蹈是一种人体肢体的艺术形式,人因为有了情感才拥有了绚丽多彩的生活,舞蹈因为有了情感,才拥有更生动的艺术表现力。一个完美的舞蹈,需要有深度的情感融入才能演绎到极致,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对舞蹈表演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舞蹈又是抒情化的表演,情感基调贯穿始终,任何肢体动作与舞蹈技术都与情感密切联系。这要求学生要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不同的生命音符和动作,然后运用恰当的舞蹈语言表演给观众,使舞蹈动作与情感交融,实现舞蹈动作与观众心与心的交流。学生要认识到,情感是舞蹈表演的基础,情感能够丰富舞蹈表演人员的面部表情,这对于调动观众的情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与训练中,通过身体力行,观察生活的细枝末节,深入了解人物情感的具体状况,掌握舞蹈情感的深意与最佳表达方式。通过不断尝试,把握情感基调处理的技能,只有细致的情感把握才能演绎出更多精美绝伦的优秀作品。

三、注重气息在舞蹈中的作用

气息对于舞蹈表现力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气息可以促进舞蹈动作和情感的统一。气息的变化主要有长短呼吸、强弱呼吸、收张呼吸和急缓呼吸几种,舞台艺术表演往往比日常生活形式要更夸张化,但是却依然没有偏离真实的情绪轨道,例如气息在表现动作情绪悲伤的时候,是短暂静止或者延长的状态;在表现动作情绪欢快的时候,是流畅轻盈充满律动;在表现动作愤怒的时候是焦灼急促带有顿点的。舞蹈动作是通过舞者的肢体意识产生出来,那么真正使得人的精神受到外界刺激,对情感的色彩做出鲜明反映从而达到肢体和情感统一的效果,就是气息的催化导致。气息在舞蹈表演的作用中还表现为气息对舞蹈节奏的深化,可见节奏是一个舞蹈的基础条件,在舞蹈表演中节奏无所不在。不同的节奏能体现不同的舞蹈映像,而节奏也恰恰正是一个舞蹈的制约者,它让一些看起来没有规律的动作通过强拍、弱拍、次强拍、次弱拍等的组合,变成一段段有生命的韵律。气息在节奏的内部活动里,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使者,它为节奏的力度和情绪的拿捏控制、一个舞蹈完美展现其意境以及情绪的表演,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气息在舞蹈表演的作用中表现为对舞蹈动作幅度的弹性化,动作的幅度一直是舞蹈表演中尤为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这里说的动作幅度的弹性化,指的是对一个动作的延伸、撑长、放大以及收缩内敛的内部调控。有意识的气息运动能调控一个动作外放内收的不同状态,动作外放时通常吐气延长往远,动作幅度饱满,柔软中带有撑的力量;内收的时候吸气往上,幅度稍小,寸劲后有延长的趋势;放大的时候吐气无限往几个平面放射,幅度大,力量饱满,爆发力强。

四、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强化学生表现力

(一)重视学生舞蹈基础训练

舞蹈演员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才可以把舞蹈作品的情感与内涵更好地呈现出来,让舞台效果达到最佳。高校舞蹈教学中必须要强调学生的舞蹈基础训练,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够把舞蹈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其中的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若缺乏一定的舞蹈基础,学生表演动作的标准性、情感的表达也都会受影响。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认识到舞蹈基本功练习的重要性,如此才能够真正帮助他们增强舞蹈技术水平,才可以让学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更加合理的应用舞蹈技巧。老师还需要定期进行一定的基本考核,检测学生的基本功水平,避免学生因为忙于实践演出而忽视了日常的基本训练。

(二)注重把握舞蹈作品内涵

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舞蹈作品的内涵与思想,才能够更生动、充分地将情感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并给予观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要了解作品的主题与内容,为舞蹈的生动演绎奠定基础;还要通过自我的体会与感受拿捏角色形象,从而更生动地表现出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情绪,提升舞蹈表演的表现力,构建一定的情境,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学生们对于舞蹈作品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他们在实际的表演中选择更加合理的方式融入舞蹈技巧,进而有效地发挥出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作用。整个舞蹈作品用更加流畅的方式来呈现,不但可以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同时也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增加学生舞台表演经验

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舞蹈表演时都往往会存在紧张、怯场甚至做错动作的问题,从而造成舞蹈技巧无法在舞蹈表演中更合理的融入,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便是学生缺乏丰富的舞台经验。我们可以采取实践表演活动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临场心理,让学生不再怯场,让他们经历更多的舞台表演实践,积累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从而消除他们的紧张感,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确保舞蹈技巧和表现力的正常发挥。

五、注重舞蹈表演技术技巧的科学化

舞蹈表演的技术技巧无疑也是舞蹈表现力的重要因素。在舞蹈表演中技术技巧的应用是为了能够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地表达舞蹈作品中特定的情绪、特定的内涵。舞蹈技术技巧的合理化处理是为了创造出更具观赏性以及更具冲击力的舞蹈作品。舞蹈编排要注重技术技巧的科学化。一要抓住特点,加强技巧训练的针对性。舞蹈技巧的训练,除了完成舞蹈专业规定的训练内容和项目之外,还应当根据不同的训练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特色,有针对性的安排训练项目和内容进行训练,使这门课有更强的针对性。例如男生的翻腾跳跃类技术技巧动作,应当强调动作的爆发力和滞空时间,强调反应能力,注重力道;而女生在练习翻腾跳跃类技巧时,更应注重协调性,强调美感。二是要抓住要点,注重训练的科学化。抓要点的科学化训练是舞蹈技巧训练迈向更高台阶的一种标志,能否抓住要点、能否进行科学化的训练主要在于舞蹈教师的作用。在进行舞蹈的教学与训练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教授舞蹈技能的层面,而是要注重学生在舞蹈训练中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来激起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感受与创造性思维,这些是舞蹈教育区别于一般文化教育的地方,也是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汪艳秋.舞蹈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若干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2]陈雯,崔鹃.浅谈舞蹈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03).

[3]王昭.浅谈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J].大众文艺,2014,(03).

作者:穆世琇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第四篇:高校舞蹈教学学生舞台表现力分析

摘要:本文从高等院校舞蹈教学实践的角度入手,针对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舞蹈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进行研究,最后针对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让学生在演绎舞蹈的过程中的舞台表现力进一步提升,让学生成长与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舞者。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舞蹈表现力;培养策略

舞蹈是一种独具艺术魅力与感染力的行为艺术,是舞者通过对肢体语言以及身体语言的综合应用,以实现对艺术美感以及情感传达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型,舞蹈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舞台表现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所演绎舞蹈动作对受众的感染力。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这一问题备受各方工作人员的关注与重视。只有做好了对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在实际的舞台演出中有更加完美与精彩的表现,让受众能享受到舞蹈盛宴。

1高校舞蹈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中,舞蹈教学的起步相对较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导致舞蹈教学当前仍然处于初级发展与探索阶段。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可达到国际舞蹈教学水平的高校非常有限,所培养出的学生在舞台表现力方面存在一定缺失。导致高校舞蹈教学质量和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人员重视度不高、学生缺乏对舞蹈艺术的鉴赏能力等。为了弥补这一短板,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步开始增加对舞蹈专业教育资源的投入,但对于舞蹈教学质量提升并未起到实质性的帮助。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片面增加对学生舞蹈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在舞蹈表演以及舞台表现力方面长期滞后,难以领悟舞蹈艺术以及舞蹈作品中需要传递的真谛。舞蹈表现力的缺失导致学生在演绎舞蹈动作的过程中难以充分彰显舞蹈艺术的感染力,舞蹈表演难以让受众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现阶段高校舞蹈教学实践中必须积极探索培养舞蹈表现力的相关策略与方法,以提高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整体水准,实现舞蹈专业学生的良性发展。

2舞蹈舞台表现力

所谓舞蹈过程中的舞台表现力是指舞者在对舞蹈内容有深刻认知,充分感悟舞蹈艺术美的前提下,实现舞者自身肢体语言、情感色彩、舞蹈作品核心思想等元素的有机结合,通过肢体动作将这种情感感悟传递给受众,让受众感知舞蹈作品以及舞者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表演者、受众、舞蹈作品三者形成情感共鸣。舞台表现力是一名优秀舞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之一,作为一门“演”的艺术,情感这一因素应当始终贯穿舞蹈作品演绎的始末。舞者可以借助自身扎实的舞蹈表现技巧,基于对舞蹈作品的深刻感悟,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一种相对夸张的表现形式对舞蹈本身的情感色彩进行加重与创新,使舞蹈作品的核心思想与文化内涵能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受众。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校舞蹈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舞蹈表演水平的提升。

3舞台表现力培养策略

3.1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舞蹈评价工作体系

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围绕对学生舞蹈技能训练的培养贯穿舞蹈表现力,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有关舞蹈表现力的培训。教师应通过递进式的教学方法提升舞蹈技能,同时在舞蹈技巧中融合表现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针对性指导,切忌对零舞蹈基础的学生进行高强度的舞蹈训练。在调整舞蹈教学课程结构的同时还应探索改革舞蹈评价工作体系的方法,在舞蹈课程评价考核体系中纳入有关学生舞蹈表现力的评价内容,以这种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对舞蹈表现力引起重视。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训练表现,评价学生在舞蹈上的舞台表现力;另一方面,教师可多借助多媒体技术,侧面观察学生对舞台表现力的掌握度,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用PPT为学生播放经典的舞蹈视频,让学生扮演“评委”的角色,点评视频中舞者的舞蹈表现力,给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从侧面了解学生对舞台表现力的认知情况与掌握度。

3.2强化舞蹈功底,提高舞蹈技能

对于舞者来说,标准化的舞蹈动作以及良好的肢体协调能力可以说是展示舞者在舞台上表现力的重要前提,是对舞蹈技能的升华。换言之,舞台表现力是以舞蹈功底为基础而建立的。为了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在高校舞蹈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强化有关学生舞蹈功底的学习,规范舞蹈动作,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以及自身柔韧性,让学生在舞蹈时肢体动作更富艺术感染力。对舞蹈艺术的展现是以舞者肢体演绎为基础生成的,灵动的肢体动作能将舞蹈中蕴含无限的艺术魅力充分挥洒出来,舞者手指的屈伸、大腿的伸展、腰肢的摆动,甚至一颦一笑都会对舞蹈演绎的水平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在此过程中展现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因此,在日常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增加舞蹈技能练习以及模拟演绎的占比,从细节入手,对学生舞蹈时的肢体语言进行密切观察,及时指出学生肢体动作不到位的地方,并加以示范,让学生将情感因素充分投入对舞蹈动作的演绎中,让整个舞蹈更具灵性,将舞蹈艺术的内涵与意义充分展现出来。

3.3加深学生对舞蹈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演绎舞蹈

一些高校舞蹈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将舞蹈单纯地视为一项技术性课程,舞蹈教学目标过于片面,即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舞蹈演绎技能,尽可能惟妙惟肖地模仿著名舞蹈艺术家的舞蹈作品。在这种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过分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理论教学方面相对薄弱。换言之,学生在尚未充分理解舞蹈作品内容与艺术内涵前就进行舞蹈动作的训练,导致所演绎出的舞蹈动作过于冰冷、生硬,无法向受众充分传达舞蹈的核心思想。从舞台表现力与舞台感染力的角度来说,舞蹈演绎不单单应当是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更应当是一种独具内涵的艺术作品。每一套舞蹈动作的设置,舞蹈动作流程的编排都有相应的意义。纵观经典、优秀的舞蹈作品,它们不单单有优美的舞蹈动作,更蕴含了独特的文化意蕴。学生要想在演绎这些舞蹈作品时进一步丰富舞台表现力,就必须先充分认识到这些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形成自身对作品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尽可能与舞蹈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共鸣,最终才能将舞蹈动作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进行舞蹈技能专业训练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向学生灌输舞蹈理论知识,让学生逐步具备独立分析舞蹈作品创作意义与文化背景的能力,感悟创作者的情感艺术,引导学生利用舞蹈动作的演绎实现对作品的二度加工与创造。只有学生形成了对舞蹈作品的充分认知,才能实现舞蹈演绎与情感因素的有机结合,将情感蕴藏在舞蹈动作中,以灵活生动的肢体语言充分展现情感氛围。

3.4转变舞蹈教学理念,提高对舞台表现重要性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扮演好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角色。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认知,提升舞蹈专业水准,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对学生舞蹈时舞台表现力的培养。教师首先需要认识到舞台表现力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关注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培养舞台表现力的方式,进一步彰显舞蹈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舞蹈教学的观念与方向,突破传统意义上“舞蹈学习水平以舞蹈技能为唯一衡量依据”的错误看法,让舞蹈技能培养以及舞台表现力培养齐头并进,改进舞蹈教学实践活动的发展定位、方向以及具体手段,为学生舞蹈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

3.5将舞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舞蹈演绎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并非固定的,舞者可以根据自身对舞蹈作品的感悟以及所掌握的舞蹈技巧,对舞蹈形式进行二度加工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对舞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在演绎舞蹈中的舞台表现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在舞蹈课程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具备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为舞蹈创造的实现奠定基础。以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为例,她所演绎的孔雀舞惟妙惟肖,给舞蹈界带来了非常强烈的震撼,反响巨大,得到了观赏者的一致好评。而这一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的创造正是源于对孔雀这一动物形态、生活特征的细致观察,以灵动的舞蹈动作与柔美协调的舞蹈姿态将孔雀作为爱情、幸福的象征这一美好现象充分展现了出来。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入手,积极探索生活实践素材与舞蹈创作的结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实现想象意境与动作情感的融合,将这些丰富的情感因素以舞姿表现出来,从而促进舞台表现力的进一步提升。

4结语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者演绎舞蹈动作的过程在舞台上仅仅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却凝聚了舞者多年的付出与艰辛,台下一切的训练与努力都必须通过舞台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以展现与验证。若没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势必会导致演绎舞蹈动作过程中的整体效果与动作完成度大打折扣,不利于舞者的持续发展。本文从高等院校舞蹈教学实践的角度入手,针对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进行研究,最后针对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希望通过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舞蹈评价工作体系;强化舞蹈功底,提高舞蹈技能;加深学生对舞蹈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演绎舞蹈;转变舞蹈教学理念,提高对舞台表现重要性的认知;将舞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应用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等相关措施,让学生在演绎舞蹈的过程中的舞台表现力进一步提升,让学生成长与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舞者。

参考文献:

[1]冯珺.现代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评《舞蹈艺术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5(9):65.

高校舞蹈教学范文5

1、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高校舞蹈类课程的设置存在问题,除艺术类院校外,其他高校的舞蹈课程都是作为选修课而存在,在实际教学中流于形式,往往每周安排一节专业课,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舞蹈教学;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注重对于学生舞蹈动作的传授,而忽视对于学生音乐领域能力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时,缺乏对于音乐、动作等方面的理解,只是对教师动作的机械性模仿,使得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2、缺乏先进的教学模式

高校舞蹈教学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专业院校而言,起步晚,发展慢,受设备、师资等方面的局限,在教学模式和教程的设计方面缺乏创新,多是直接沿用著名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而没有对学生的舞蹈素质进行分析,使得课程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例如,部分院校在进行舞蹈类课程的教学时,套用北京舞蹈学校等专业性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课程专业性较强,对于普通学生而言,难以达到相应的动作标准,使得教学活动难以推进,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缺乏完备的师资力量

师资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更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但是,在当前的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中,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师资能够匮乏,舞蹈教室的专业水平较低,还存在流动授课的情况,教学任务繁重,使得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缺乏充足的备课时间以及自我学习时间,使得教师逐渐难以适应舞蹈课堂教学的发展需求。

二、提高舞蹈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知行统一理念的影响下,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切实提高舞蹈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1、改进教学内容

知行统一重视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在进行舞蹈课程设计时,要对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合理安排,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针对当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理解和认知,对于音乐的感受,使得学生明确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例如,在对我国传统民族舞蹈进行教学时,要结合舞蹈形成的原因、发展历程、意义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舞蹈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剖析,从而明确舞蹈动作代表的意义,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记忆。另一方面,要对课时进行合理安排,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替进行,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

2、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舞蹈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通过电影短片的形式,将舞蹈教学的内涵充分表现出来,使得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舞蹈的艺术美,从而提升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舞蹈表演,使得理论可以接受实践的检验,真正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

3、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舞蹈教学刻板的教学模式,教师和高校要充分重视,大胆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欣赏、舞蹈技巧等为教学目标,而不是单纯地将专业性的舞蹈训练方法照搬到课堂中。同时,教师要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不断更新,顺应新时代舞蹈教学的要求,指导学生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去理解和掌握相应的舞蹈动作,加深对于舞蹈内涵的理解,提升舞蹈课堂教学的效果。

4、强化师资力量

舞蹈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对于舞蹈教室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以及对于社会学、美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掌握,形成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于专业舞蹈教师的招收力度,多招收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舞蹈教师,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此外,还可以通过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与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例如,可以邀请专业舞蹈演员或舞蹈教师,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传授舞蹈教学的经验,提升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高校舞蹈教学范文6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俗舞蹈;国际化人才;交流;文化保护

分别在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一带一路”不仅是陆上和海上商贸路,还是一条文化交流路,给陕西民俗舞蹈文化交流提供了重大机遇。陕西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在民俗舞蹈文化方面,如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大型歌舞剧《梦回大唐》、华清池的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与此同时,高校作为文化交流和文化保护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挥陕西高校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保护作用,加快舞蹈教学改革,完善自身定位等,是目前应该思考的重点。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民俗舞蹈教学改革的内涵

1.时代赋予陕西高校的新使命

作为“一带一路”起点的陕西,如何在多民族经济贸易往来中,发挥好民俗舞蹈这个文化载体,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深化区域合作,是各高校民俗舞蹈教学思考的重点。在这种大背景下,促使各高校在民俗舞蹈教学中,对目前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进行思考,并积极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民俗舞蹈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教学。同时通过反思,转变以舞蹈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思路,在教学中融入更多不同地域和时期的民俗舞蹈文化元素,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2.陕西民俗舞蹈教学改革从“幕后”走到“台前”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在呼唤舞蹈教学改革,但在教学实践中,真正着手进行舞蹈教学改革的高校相对较少,大部分还停留在以舞蹈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陕西各高校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服务当地企业,还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和国家。这就要求陕西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除教授传统的舞蹈技能外,还要突出舞蹈特色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民俗舞蹈作为舞蹈教学的重要部分,如何加快民俗舞蹈教学的改革优化,凸显陕西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特色,是当前民俗舞蹈教学改革和思考的关键。

3.陕西民俗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陕西传统民俗舞蹈文化带来了严重冲击。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就稀释了陕西民俗舞蹈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使民俗舞蹈文化的关注度降低了,很少有人去研究和传承传统的民俗舞蹈文化。因此,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加强对陕西民俗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陕西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等,给当前陕西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陕西民俗舞蹈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课程凸显技能教学,忽视民俗舞蹈文化内涵传递

当前,各高校注重向学生传递舞蹈技能,即某个舞蹈动作的具体规范、角度等,却很少在教学中突出民俗舞蹈的文化内涵。以陕西著名的民俗舞蹈《走西口》为例,部分高校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注重对动作的分解和示范,却很少向学生传递《走西口》的背景。走西口又叫做“走场子”,是旧时晋西北贫苦农民、手工艺人等为逃避兵役或者官司,到内蒙古谋生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走西口人群不断增多,形成了一种社会习俗。此后通过歌舞的方式,来表现走西口人的艰辛和生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传递走西口的艰辛和感受,然后再具体结合舞蹈动作,对学生进行教学。只有进行文化的嵌入,才能通过细微的舞蹈动作,展现陕西民俗舞蹈的特色,使得陕西民俗舞蹈更具文化内涵。

2.缺乏明确的课程教学定位和目标

民俗舞蹈作为舞蹈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究竟应该培养哪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更应该结合实际,加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但在实际的操作中,部分陕西高校只是将民俗舞蹈作为舞蹈专业的一门课程,或者是作为学生的一个选修课,没有充分体现出民俗舞蹈教学课程的重要性,更不用谈该课程的教学定位和目标设置了。因此,重视民俗舞蹈课程教学,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当前的重点。

3.忽视陕西民俗舞蹈文化交流

要想凸显民俗舞蹈的重要性,还是要借助陕西高校这个文化载体,让陕西民俗舞蹈文化“走出去”,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更应该充分发挥民俗舞蹈的文化作用。但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高职院校在进行民俗舞蹈教学时,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即民俗舞蹈文化交流仅局限在学校内部或者某个地域,没有真正在“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与沿线国家或者区域展开交流,这就造成了培养出的民俗舞蹈毕业生缺乏国际化视野,更不用谈对陕西民俗舞蹈文化的交流和保护问题了。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陕西民俗舞蹈教学改革的策略

1.明确陕西高校民俗舞蹈课程培养的目标

陕西高校要充分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一带一路”战略,将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民俗舞蹈人才作为培养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在民俗舞蹈课程教学中凸显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培养具有扎实应用技能的民俗舞蹈人才。另一方面,除专业技能以外,还需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培养,以促进陕西民俗舞蹈文化的传承,并增强不同民俗舞蹈赋予的文化底蕴。另外,除上述两点以外,陕西高校在民俗舞蹈教学过程中,还应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更高的视野,通过加大陕西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扩大陕西民俗舞蹈文化的影响力。同时通过对沿线国家文化的引入,对民俗舞蹈进行融合与创新,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陕西民俗文化。如借助教学目标,针对一些专业性的舞蹈学校,可以派遣学生到国外进行民俗舞蹈文化交流,或者引入其他国家学生学习陕西民俗舞蹈。通过这种教学目标的定位,极大地开阔了民俗舞蹈教学的视野。

2.合理调整民俗舞蹈课程,凸显陕西高校舞蹈教学的特色与质量

要发挥民俗舞蹈在“一带一路”交流中的作用,还需要加强对民俗舞蹈课程的调整。陕西作为独特的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因此,如何利用好这些民俗文化,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是重点也是关键。但是,在当前的课程设置中,部分陕西高校只是将民俗舞蹈作为一门选修课,没有将其列入必修课之内。对此,适当提高对民俗舞蹈课程的认识,以一门专业课的方式展现给广大学生,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民俗舞蹈的认识,还可以通过专业的舞蹈教学,将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融入课堂,凸显陕西高校民俗舞蹈教学的特点,为“一带一路”战略文化交流增砖添瓦。

3.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加强教学交流和教学目标转变的同时,陕西各高校还应充分结合国家战略,开发出符合陕西自身特色的民俗舞蹈校本课程。一方面,陕西高校要尽量凸显民俗舞蹈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凸显和适当增加实践技能培养。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要征求不同艺人、专家的意见,以保护不同区域或不同民俗舞蹈文化的完整性。另外,在开发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学校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设定,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四、结语

总之,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要充分发挥民俗舞蹈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就需要充分发挥陕西高校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民俗舞蹈文化为切入点,加快民俗舞蹈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加强民俗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发,并调整民俗舞蹈专业设置,同时加强民俗舞蹈教学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凸显陕西民俗特色,让民俗舞蹈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穆正礼、罗红玲、蓝玉茜、魏?玲:《“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大数据的分析报告》,《海外华文教育》2017年第7期,第869-892页。

[2]段世飞、邓润莉:《“一带一路”背景下综合性大学课程设置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7第27卷第3期,第15-24页。

[3]武心怡、高莎:《陕西关中地区新民俗舞蹈创作审美分析——以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原创作品为例》,《艺术教育》2016年第6期,第233-234页。

高校舞蹈教学范文7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表现力;提升策略

高校舞蹈教师在开展舞蹈教学时应当营造典型的艺术情境,注重舞蹈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使学生在学习舞蹈时通过扎实的基本功表现内心情感,从而更好地诠释舞蹈作品的意境。本文主要分析高校舞蹈教学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方法,进而达到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内涵与实用价值分析

(一)舞蹈表现力的内涵。良好的舞蹈表现力是舞蹈演员扎实基本功的体现,优秀的舞蹈演员不仅要有娴熟的舞蹈表演技巧,更要懂得舞蹈作品的内涵,力求通过舞蹈动作给观众呈现独特的视觉美,借助舞蹈形象传递舞蹈作品的内在意义。舞蹈表现力的作用在于通过灵活的舞蹈动作感染每一位观众的内心,着力让观众从内心深处与舞蹈表演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优秀的舞者应当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能够通过舞蹈动作诠释舞蹈作品的精髓,还能够让观众的情感与舞蹈艺术形象产生共鸣,让观众在舞者的表演中体会作品的审美空间。舞蹈演员应当具备深刻理解舞蹈作品的能力,通过具有表现力的动作将作品的内涵深刻地诠释出来,让观众在舞蹈演员的表演中和作品有一个深入交流的机会。如果说舞蹈动作是最基本的舞蹈语言,那么舞者的价值就是运用舞蹈语言深刻地传递出舞蹈作品的精髓。

(二)舞蹈表现力的价值。舞蹈表现力的价值在于评价舞蹈演员的能力水平以及衡量舞蹈作品的优劣,促进受众更好地体会作品的内在主旨。首先,舞蹈表现力可以成为衡量舞蹈作品优劣的标准、舞蹈演员是否具有良好的舞蹈技术以及是否能够对舞蹈作品有深刻的把握,这直接影响舞蹈作品的表现水平。其次,只有舞蹈表演者理解了舞蹈作品的内涵,才能更好地使肢体动作到位,了解舞蹈创作者通过舞蹈肢体语言要表达的内涵。观众观看舞蹈作品时舞蹈表演者不仅要肢体动作到位,更要通过舞蹈表演者的情感来感染观众,在深刻体会舞蹈作品内涵的基础上优化表演方式,进而在细节上达到呈现舞蹈作品的内涵、促进观众对舞蹈作品进行艺术再加工的表演效果。每一个舞者都应当通过良好的表现力传递作品的精髓,达到与观众实现情感共鸣的效果。

二、舞蹈艺术表现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舞蹈教学理念陈旧。高校舞蹈教学应当具备理实一体化的思维,既要以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水平,开展好基本功教学工作,还要促进学生理解舞蹈作品的精髓,鼓励学生运用舞蹈技巧更好地诠释舞蹈作品。但是,受传统舞蹈教学思维模式的限制,有些高校的舞蹈教学没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在情感上、思想上、艺术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机械地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在舞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表现力,不注重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进行深刻分析,学生往往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基本功练习上,实际上未能对舞蹈作品形成深刻的理解。很多学生即使有良好的基本功也不能获得良好的舞蹈表现力,这造成了学生舞蹈能力素养提升时常遇到瓶颈期的问题,当前还要降低传统舞蹈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二)教学方式创新不足。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不仅要保证舞蹈教学的时间,大量组织学生开展基本功的练习工作,还要提高舞蹈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在基本功练习中对舞蹈作品进行思考。有些高校舞蹈教学未能在基本功练习时引导学生深刻分析作品,没有融入一定的情境进行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机械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肌肉记忆,但是不利于学生在舞蹈表演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还有的高校舞蹈教学创新性不足,没有设置课上课下互动机制,没有融入丰富的舞蹈教学资源,不能引导学生进行舞蹈作品赏析,在舞蹈教学时没有将舞蹈作品的内涵深刻地展示出来,不能促进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理解舞蹈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只有促进学生主动关注作品、引导学生对舞蹈内涵产生深刻的思考,才能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三、高校舞蹈教学提高艺术表现力的方法

(一)优化舞蹈教学理念。为了达到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目标、增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还要优化舞蹈教学的理念。高校舞蹈教师应当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舞蹈素养组织开展舞蹈教学活动,日益突出学生在舞蹈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舞蹈展示空间。舞蹈课堂教学应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要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舞蹈实践感受,也要指导学生自主反思舞蹈表现力方面的问题。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孔雀舞,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孔雀舞教学情境,结合音乐与舞蹈要表达的信息,促使学生提升舞蹈表现力。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互动讨论,围绕作品讲故事或者讨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特征,由此实现对舞蹈的大胆演绎创新,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舞蹈学习实践,达到提高舞蹈教学整体质量水平的目的。

(二)强化基本功的训练。舞蹈教学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舞蹈基本功的强化训练。首先,教师在开展舞蹈教学时要更关注学生肢体动作的规范性,设置有效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把个人的身体协调性、思维反应与肢体动作训练结合起来,在一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对舞蹈肢体动作有深刻的把握。其次,教师应当重点在课堂上开展学生基本功方面的训练,并且把基本功训练与音乐相结合,提高学生感受音乐方面的基本功,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敏感性。再者,舞蹈基本功练习应当更多地倾向于身体柔韧性的练习,注重以有效的方式进行肢体的延伸练习,强调以自然的方式进行训练,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只有不间断地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在基本功练习时有意识地融入舞蹈表现力训练的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在基本功训练时把握细节,才能实现肢体与情感律动的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三)优化舞蹈教学标准。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应当创新舞蹈教学的评价标准。教师在组织开展舞蹈教学时不仅要关注舞蹈动作的难度,更要充分注重舞蹈技巧的训练,使学生对舞蹈作品的内涵有深刻的把握,这样才能通过舞蹈动作提高舞蹈表现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舞蹈训练时,应当采用人性化与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基于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关注情感的表现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舞蹈动作传递更丰富的情感信息。教师只有不断优化教学的课堂评价方式,推动学生理解舞蹈动作的艺术价值,才能实现舞蹈训练与精神世界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素养,让学生真正地走入舞蹈艺术。教师还要善于让学生自主反思,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舞蹈作品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评价,只有提高学生的自主赏析判断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强化舞蹈练习的质量。

(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当结合真实的生活情境开展舞蹈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想象力,真正把学生带入到舞蹈作品当中。首先,注重优化舞蹈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合理设置舞蹈教学的任务目标,加入舞蹈创新创作的教学内容,高校舞蹈教学应当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舞蹈作品的表现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让学生明白舞蹈源于生活,舞蹈形象的创作与艺术塑造来源于生活,舞蹈展示应当是高于生活的肢体艺术。教师既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舞蹈作品,又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舞蹈角色的特征和舞蹈呈现的细节,体会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情感内涵,从而将学生带入到舞蹈情境当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形成深刻的领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表现力。再者,提高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还要学生对舞蹈作品进行再创作,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特征与舞蹈作品联系起来,达到提高舞蹈表现水平的目标。

(五)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舞蹈表现力的提升不仅来源于日积月累的舞蹈技能和基本功的训练,同样也来源于学生良好的综合文化素养。学生具备的美学理论知识、思想修养水平以及生活常识都会影响舞蹈作品的表现力。因此,教师不仅要进行舞蹈技巧训练,还要进一步讲授舞蹈理论知识,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熏陶,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朝气蓬勃的一面,努力消除学生懈怠浮躁的一面。教师不仅要开展理论说教,还要运用一系列课上课下的趣味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重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多接触舞蹈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鉴赏力,达到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目标。

四、结论

高校舞蹈教学不仅要高度重视舞蹈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夯实基本功,更要促进学生转变舞蹈学习的观念,深入地观察感受生活,培养良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舞蹈基本功练习中深刻地思考舞蹈艺术的内涵,增强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与个性化的表现力,通过舞蹈形式表现舞蹈艺术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舞蹈综合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亚栋.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2,(23):260.

[2]崔睿.对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思考[J].大舞台,2011,(11):236-237.

高校舞蹈教学范文8

【关键词】舞蹈教学;高校教育;身体锻炼

对于成人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身体,使船员能够在工作当中释放自己,身心得到舒缓,提升业余生活的情趣,不断增加人的审美品质。那么在成人舞蹈教学过程当中,首先要提升成人学员的艺术交流,在友谊不断增进的过程当中,来提高表演者的舞蹈水平和舞蹈文化素养,使舞蹈创作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

一、成人舞蹈的学习特点

成人舞蹈学员与儿童舞蹈学员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年龄和身体条件,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尊重成人舞蹈学员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相关的舞蹈文化素养培养,进而达到锻炼身体,提升艺术品味,以丰富业余生活的目的。就成人舞蹈学员的年龄来说,普遍偏大,而成人的骨骼等各方面已经发育成熟,因此在这一过程当中,不适宜一些过量的运动,应该在成人受教育的基础之上,丰富舞蹈学员的人格修养,创设舞蹈教育的内涵和意境,这样才能够达到舞蹈教育的目的。

二、成人舞蹈学习的意义和氛围

1.成人舞蹈学习的特点不同。鉴于成人舞蹈的性格年龄,专业经历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指导老师必须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成人舞蹈学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时期,思想能够达到统一步调。未成人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之下,会不由自主的发言,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扰到课堂修炼的进程,鉴于这样一种情况,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指导老师必须要把握好课堂节奏,能够让成人舞蹈学员紧跟教师的教育步伐,慢慢接受这样的课堂训练。另外在授课之前,指导老师一定要与学员进行约法三章,说明课堂教学的要点,以及个人打扰,课堂氛围的严格性,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的培养,使舞蹈学员,能够紧跟课程的教学步伐,另外也可以有效的提升其艺术品味和修养,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2.舞蹈学习的内涵。我国古代一直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只有在和谐和气的氛围当中,才能够完成一种人际交往之间的平衡,使人们能够和气相处。但是由于成人舞蹈学员受教育的层次不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在教育过程当中,必须要和气待人,保证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够保持到课堂训练的质量,另外,指导老师切不可以自己的学习基础来衡量学员之间的进步,要不断给予学员的信心,让学员能够感受到舞蹈学习的乐趣所在,实现舞蹈学习的意义。

三、成人舞蹈的教学方法

1.坚持大道至简。我们在欣赏一则比较优美的舞蹈过程当中,往往会发现舞蹈的动作非常繁杂,如果让学员快速的掌握舞蹈的动作要领及舞蹈,学习的难度往往会增加,因此高校成人舞蹈课程的训练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坚持大道至简的原则。第一部分要以基本功的学习为主,突出分解动作元素,在具体音乐当中的应用,这样既能够使学员的基本功得到巩固和扎实,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第二部分则是以主题活动排练节目,通过对素材的积累和应用,让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舞蹈的表演和创作。在这一过程当中,学员不仅能够应用好基本的舞蹈元素,同时也可以展现自己的风采,使自己的价值能够在舞蹈的跳动过程当中得到升华。2.重复运用的舞蹈训练技术。对于动作类节目的训练,重复应用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能够提升企动作质量完善,学员对自我艺术的追求。比如说在舞蹈学习过程当中,四个八拍的动作怎样才能够连贯的完成,这时不仅要有指导老师的亲身演示,学员的重复练习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每一个动作的分解练习达到分解动作熟练之后,接下来要进行分组重复练习,动作分解的重复练习等等。这样就能够加深学员对动作的机械记忆能力,是身体素养得到提升,同时为舞蹈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因为成员对于舞蹈学习的目的不同,有些人或许单纯,为了艺术,有些人也许是为了锻炼,但不管怎么样,指导老师要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员都能够对,基本动作做到熟练配合,以情绪音乐来完善其舞蹈动作,并且要一步一步的指导学生,领会作品当中的意境。

四、结束语

舞蹈的学习虽然是一种肢体艺术,但这种肢体艺术要想展现给人们,就必须要经过长期的锻炼,而锻炼所积累下来的舞姿,再加上与生活的碰撞和交流,才能够创新舞蹈的动作和表现形式。人们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去解析生活,提升审美情趣,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强化对生活的看法。

参考文献:

[1]王斐.浅谈成人高等教育舞蹈基训课教学体系建构注意的问题[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5:140-141.

[2]冯海潮,袁红玉,沈海燕.关于成人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181-182.

[3]杨?程.对当代舞蹈教育发展下“成人舞蹈教学法”的应用思考-以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导向下的教学实践为例[J].学园,2016,31:24-26.

[4]罗雪婷.教育理论在成人舞蹈普及教学中的应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