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学范例

高校外语教学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1

(一)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需要。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我国越来越融入国际,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得以应对各国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因此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才市场的这种需求,高校教育就必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以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而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关键就在于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工作。

2.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和更新的需要。

新形势下,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对外语学生思辨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之下,很多问题依然存在,给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更新,不但可以使教师的英语教学方法跟上时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新的外语教学模式不但重视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和掌握,更注重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

(二)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1.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

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各种需求,人才必须具备对口型的素质,教师则是高素质人才的引导者,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高校外语教学管理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要寻求各种途径,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和自我发展,以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教师这种自我发展的需求为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了可能。

2.学生提高自我英语水平的愿望。

随着我国越来越融入国际社会,市场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英语学生来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必不可少,同时在当前时代下,还要能够对英语灵活进行运用,去解决交际中问题和困难,而不是仅仅用来读写,那样是不会符合市场对高能力和高素质英语人才的要求的。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并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用人单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改革高校的英语教学管理是可行的,因为当前的英语教学并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无法充分满足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的需求。

3.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许多大学中开始得到应用,这尤其丰富了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其从原来单一的课程变为综合的视听说英语课。应用多媒体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声像并茂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扩大其视野,从而使教学更有效率。从这点上看,我们可以说是正是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给英语教学管理的改革创造了一个新天地。

4.学校间竞争为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各大高校之间对优秀生源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高校必须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为此,高校也会乐意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这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使得改革变得可能。

二、当前高校外语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语教学科学管理认识上的偏颇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对外语教学管理的看法不尽相同。一部分人认为,科学的管理体系造就优异的教学成绩;一部分人认为,教师的素质高低与学生的努力程度共同影响高校外语教学质量的优劣;另一部分人认为,学好外语更多在于学生自己的钻研和能动性,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只是起辅助作用,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外语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的事,与其他职能部门及人员无关。其实我们应该明白,外语教学其实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该专业的教师、学生、进行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都将其包括进来,所以取得成绩是各方面相互配合的结果。

(二)各部门沟通不足

我国的教学管理体系一般而言主要是由上至下的校、院(系)、室(教研室)的三级管理模式,一般由校级进行宏观指导、下发统一命令,由院(系)级进行组织管理和通知具体的教学要求,由室(教研室)级具体实施教学,这其中院(系)级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着向上的校级和向下的室级,共同构成一套严密的体系。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学管理层中不同级别干部,以及教师和干部之间没有一套良好的沟通体系,教师与院系之间的配合度并不高,这样在教学管理上就不可能达成一致的理念,不能同心共力去完成教学目标,无法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质量自然就很难得到提高了。

(三)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当前部分高校在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对教学过程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在松散的管理之下一些教师在教学上明显缺乏积极性。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有的教师为了节约课余时间,直接下载网络上现成的课件,而一些课件的形式和内容往往与教学内容是不贴近的,教师只是照着课件来教学,学生也没有很大的积极性将自己的需求反馈给教师,最终导致了外语课堂教学实际效果达不到既定目标。

(四)教学评价的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更加注重读写能力,即应试能力。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课堂上对语言知识的讲授非常重视,以期能够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学生们为了通过考试,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语法、结构等知识上,反而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以致很多学生都只能“纸上谈兵”,口语拿不上台面,更不用说灵活运用。而我们知道,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和交际能力,用单纯的笔试并不能测评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故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程度。

(五)角色定位呆板

教育发展到现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在探索和学习的道路上具有同样的身份,教师在对学生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向学生学习他们的长处,这样才是理想的教学氛围。然而这种理念不但没有得到足够落实,甚至在当前外语教学中都很少看到,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大都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多是扮演着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不喜学生挑战教师权威;学生则是习惯了成为受教的一方,不爱质疑。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拥有活跃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上不去。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外语教学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加强管理体系各层面的协调和沟通

我国的教学管理体系一般而言主要是由上至下的校、院(系)、室(教研室)的三级管理模式,这三个层次分别承担着宏观指导、组织管理和承上启下、具体实施的作用。所以外语教学质量管理的体系建设过程中,三个体系要加强互相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协调好各个方面的问题,使教学管理体系能够顺利运作。

(二)改进外语教学评价机制

高校外语教学评价机制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能力测试要更加细化。目前笔试仍然是教学评价和测试中的主要方式,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要对测试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可分为阅读、口语以及写作等不同能力方面的测试。(2)试题涉及面要广。(3)把成绩考试融入到教学目标中。从确定测试目的到制定考试大纲、组织命题、阅卷评分到计算成绩、分析测试结果等等,必须实行周密细致的组织管理工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出高素质水平的外语人才,首先要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除了对在职教师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其教学经验外,还可以为其提供各种深造的机会和平台,提高其自身的英语水平;另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引进高质量的英语教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引进外教。

(四)加大教学弹性

加大教学弹性是指,在教学管理部门规定的基本学制前提下,可以试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和计划,自由选择提前或是延后完成学业。因为不同的院校、专业之间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对学年和学时各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学生们英语水平层次也有差异,如果加大教学弹性,学生们就能根据自身实际合理统筹在校学习时间,有条件的可以提前毕业进入工作,有困难的也不会由于跟不上学习进度等原因而降级或退学。当然,弹性学制的修业年限也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无期限的延长,否则会增加学生的惰性。

(五)推行自由选课制度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2

关键词:创新教育;外语教学;问题;意义;策略

1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外语人才在社会的需要日益增长,但严峻紧张的就业市场使得衡量外语人才的质量标准越来越严格.传统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外语教学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外语教师们在教学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本文首先分析本科高校外语课堂现存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创新教育理念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继而阐述创新教育与外语教学结合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提出探索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措施和提升外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旨在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2高校外语教学现存问题

近年来大量的外语人才在国际贸易和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外语教学,尤其是公共外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授学科,也是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途径,外语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言知识,还应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近年来,外语教学不断得到发展,外语教学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外语教学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教学效果不佳,教学中仍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没能够得到开发,综合素质较低.当前高校外语教学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外语教师和语言学家们:(1)教学模式仍以外语教师为中心,课堂活动围绕外语教师展开,外语教师更多的是向学生灌输外语语言知识,启发性和明辨性的活动及任务较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受到了限制,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外语教师很少根据教学的任务、教学模块、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系统安排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外语课堂显得枯燥而乏味;外语教学内容目的性较强,甚至有较强的功利性,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和期末考试的内容相关,或者和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有关,教学内容涉及的文化、文学、地理、历史、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欠缺;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现阶段评价模式虽然已将过程化考试成绩融入到外语期末总成绩中,但考核的标准更倾向应试教学考核,不能真正考察学生真实的外语能力;课程结构设置不均衡,综合性高校专业类的选修课开设较多,而外语类选修课科目设置较少.外语教师受到课时数量多和自身知识结构不足的限制,有意愿或有能力开设外语类选修课的外语教师较少.同时,即使有部分外语教师已经申请筹备外语类选修课开始,有意愿或有兴趣选择外语类选修课的学生数量也较少,导致有些外语教师的选修课由于人数不足而被迫停止开设;有些高校班型设置不合理,外语课堂班型较大,尤其是公共外语教学,较大的班型和较多的学生使得外语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无法了解更多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也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活动和任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的缺乏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些高校多媒体电脑等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外语教师上课时会因为电脑设备和多媒体出现的问题而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还有些教师对现代教学设备学习不够深入,对网上教学平台的使用不够广泛,不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知识.(2)教师方面:由于近年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外语教师配比不足,尤其是大学外语教师人员不足,导致大学外语教师的工作量较大.结果就是外语教师工作繁重,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较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师资建设缺乏前瞻性.这些都束缚了大学外语教师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而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3)学生方面:通过对学生高考成绩的统计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很多学生的外语基础较低,有些甚至对高中以前的基本的语法结构掌握不佳,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欠缺.有些大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性较强,个性发展不足,自主学习外语的意识较差,很多学生把通过各种考试作为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一些学生主要为了通过考试,一些学生是为了出国或考研;思想道德素质低,有的学生在外语考试中出现考试抄袭、作弊等道德诚信危机情况.以上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也制约了外语教学的持续发展,外语教育研究者们和外语教师一直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如何解决外语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外语教学的实效性呢?为了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外语教师们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本文提出以创新教育理念为背景,探讨创新教育理念背景下进行外语教学,将创新教育理念应用于外语教学,即在创新教育理念背景下开展外语教学活动,通过面向全体学生,既传授外语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也将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融入到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综合潜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创新教育的概念及在高校外语教学应用的意义

创新教育理念不仅指学生在校阶段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也包括学生在就业阶段的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一般来说,研究者认为这个理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理念,也就是将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两者的结合能够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两者的结合能够开发大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能和智能,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优质的应用型和创新型的外语人才,这一理念与高校外语教学相结合是新时期高校培养综合能力和技能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2)两者的融合能够改变以往外语教学轻视学生能力,只看重外语考试分数的现象,能够激发大学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综合潜能,在激烈紧张的就业市场具有更多的优势.(3)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学能够挖掘学生多方面的优势和潜能,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育出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基础,有利于国家的强盛和富强.(4)创新教育理念与外语教学融合的研究可以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支持,能够为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鲜活的思路和方案,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提供理论基础.

4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外语教学的应用策略

鉴于上述分析,外语教育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笔者提出将创新教育理念与外语教学相融合的策略,以创新教育为理念,加强外语教师建设,开发高校外语类课程资源,调整外语课程结构,增加课堂实践任务和课外实践活动等.

4.1创新课程资源开发———创新教育的途径

高校外语课程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化,在选择和利用外语课程资源时,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外语教学资源,但要侧重选择的资源的创新性,比如外语电子语音实时翻译,校园外语广播调频台等,这些教学资源虽然不属于外语教学课堂上的内容,却弥补了外语课堂课时有限,学习内容涉猎不足的情况,在课堂外为学生提供了能够持续学习外语和锻炼技能的氛围和方法.学生在使用这些外语资源时不仅能够提高口语和听力等外语表达能力,还能通过这些资源渗透创新教育理念来拓展知识面,夯实语言基础,还能提高综合素养.还应充分利用网上教学平台作为线下课程的补充,例如泛雅平台,钉钉等多种教学平台,这些网上教学平台的充分利用能够加强课堂以外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够方便线上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外语教师还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这些外语教学资源都能够为学生提供持续学习外语的平台和氛围.

4.2合理调整外语课程设置———创新教育的条件

应该努力探索选修课、必修课和校企合作等多元课程设置.对于多数高校外语教学现状而言,增设外语类选修课势在必行.外语类专业课和公共外语必须课都属于必修课类型,由于必修课课时数目有限,学生的英语起点和基础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目的也存在差异,要想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语言需求和实际需要,光靠外语类必修课是无法实现的.鉴于此,高校应该加大外语类选修课的改革和建设,为外语教师提供更多的选修课授课机会,鼓励更多的外语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开拓更多的研究领域,按照学生的需求陆续开设和外语相关联的选修课.在选修课程讲授中,外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就业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在提高外语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未来的创新创业规划激发更多的创新思路.例如有的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考研的需要,可以开设考研辅导类课程;有的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出国,可以为他们开设中西文化对比方面的课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知识面,多元外语课程的开设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学习机会.

4.3创新教育意识和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的先导

由于全民教育的发展,高考学生数目增多,教师数量出现不足,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和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学方法呆滞不灵活,学生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发挥也受到制约.因此首先应培养外语教师创新意识,提高外语教师的反思及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模式,牢记“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服务,时刻牢记自己的角色是学生的引导者,肩负的任务是帮助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本着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观念,

4.4外语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创新的保障

高等学校的外语教育固然重要,但外语教师作为外语教学的关键人物在外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优质外语人才培养的保障,是课堂活动开展的实施者,是外语课上学生的管理者,是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外语教师的质量和素质直接决定着高校外语教学的实施和建设.如何促进外语教师良性发展,实施外语教师转型是外语教育者们一直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在创新教育理念下,外语教师应具有跨学科知识,争取更多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提高教研和科研创新能力,平衡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两者都要抓都要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认知,利用教学过程和效果为科研积累理论基础,反过来科研理论又能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教学策略,提高外语教学实效性.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鼓励外语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外语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科研激励政策,切实提升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

4.5开展实践教学和创造实践机会———创新教育的平台

当前外语学体还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忽视了外语作为语言所具有的工具性和实践性特征.外语教学倾向于应试教育的语言知识学习,不能为学生提供使用外语的环境.教师也忽略了学生的语言使用,这样学生就会缺乏有效地表达和实践的空间和机会,习惯了死记硬背的外语学习方法,导致外语学习兴趣不高,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思维模式惰化,更谈不上创新教育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实践是检验理论学习效果的钥匙,有效的课堂模式和教学理念将促进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课堂教学理念将引导和指引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进行实践教学,就是通过为学生创造交际和实践的空间和机会,将理论学习应用在实践中,最终提升外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外语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外语实践氛围,提出适合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兴趣的话题任务,鼓励学生参与到话题和任务的探讨中.外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学习任务,或为学生安排实践项目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结合自身的情况去思考问题,再把自己的思考方案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能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明辨思维能力;在校内可以开办外语类创新活动,例如举办英文戏剧比赛、朗诵比赛等;在校外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外语类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加强校外实践平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让大学生在紧张的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5结论

在创新教育理念下,高等教育将创新教育理念和外语教学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融入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中.通过充分利用外语课内外电子资源,加大外语教师队伍建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整体的职业素养,是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大学生挑战自我,实现自我提升和实现创新强国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吴菲.我国外语学科发展的约束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4(03).

〔2〕高晶.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6(01):143-145.

〔3〕童成寿,张旭丹.高校熟手型外语教师胜任力特点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35(05).

〔4〕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4,46(05):56-63.

〔5〕赵清丽.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构成及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37(12).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3

中西方文化作为两种不同体制、不同形态和不同环境下的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是真实存在的,也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详尽地多方位对比,这不仅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探寻差异背后的互补可以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

1.1中西文化互补的前提

中西文化在长期交流的过程中,其差异性愈发明显。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差异的存在会使得文化冲突愈加强烈,而互补则无从谈起。其实不然,文化差异是互补的前提,正是存在差异,才能实现互补。“越是异性、异质的文化,互补性也就越强。任何一种文化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并不是自我封闭,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保护自己的特色,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才会使得各种文化各具特色,呈现出纷繁的魅力;才会使得各种文化在竞争中发展,在互补中壮大。因此可以说,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有益于文化自身发展,它构成了文化互补的前提。

1.2中西文化互补的要求

1.2.1正确的文化认知观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和根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文化的多元性也要求民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吸纳和融合。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是地区的民族文化越是单一,那么它的排它性就越发明显。这种过度地对于民族文化的封闭看似是出于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但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阻碍了民族文化的生存和进步。对于一种文化的正确认知源于人们在思想和认识上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的形成、转变和发展不是内化的,它首先需要的是一种外在的接触、碰撞,然后才会通过筛选、摒弃,以至求同存异,在交往中实现吸纳与互补。这种文化认知观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具备继承性,它需要外在的合力。只有对于主流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观,民族文化才能健康发展。

1.2.2教育是决定文化发展的内核

教育对于文化的决定性作用源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就教育目的而言,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包括:一是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吸收世界上所有的先进文化,以及新文化的创造;二是开启心智,培育精神,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使教育真正成为‘养成人格之事业’。”可见,教育是以文化的发展为出发点并服务于文化,所谓开启心智、培育精神也可以理解为是依托教育的途径打造并形成健康的文化认知观。其次,就教育对象而言,实现大众教育不仅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文化进步程度的体现,更是促进文化发展的主要渠道。同时大众教育的普及性也使得它对于文化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可以说,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内核。

2中西文化互补有助于高校外语教学的发展

外语教学作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工具是近年来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所在,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改革成效远没有达到一种理想的水平。束定芳指出,我国外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应试倾向明显、教学形式和方法缺乏创新、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中小学外语和大学外语严重脱节。这表明我国的外语教学并不是在单一层面上存在问题。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对英语缺乏兴趣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例如学习动机不明确、教师授课方法缺乏创新以及教材陈旧等。但笔者认为,文化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语言是抽象和枯燥的。这些符号系统对于母语的使用者来说无疑是信手拈来,但对于外语学习则不然。语言以一种抽象的模式出现,如果再抛开对于文化的掌握,以抽象的模式去吸纳,那么这一过程无疑是晦涩无味的,甚至是痛苦的。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形象生动的、具体的并且有血有肉的。长期以来,中国的外语教学重视语法讲解和对词汇的呆板记忆,忽略了语言承载着文化,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增加了外语学习的难度,同时也阻碍了学习者知识领域的延伸和扩展;忽略了对于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更加使学生在枯燥中对外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使学习变得被动无效。

3外语教学中实现中西文化互补的途径

文化教育的缺失阻碍了高校外语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应试教育造成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把关注点放在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分数,通过各种考试;同时学生对于外语学习也同样以目的性动机居多,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动机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对教与学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另一方面,文化教育全面深入课堂得到了很多教育者和学生的认可,然而不可否认,文化是一个包含范围极广的领域,因此习得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它对成绩的提升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效果显著,因此面对着应试教育的现状,文化教育的深入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中西文化互补有助于推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实施。

3.1淡化差异性,强调互补性

外语学习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它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存在于各个层面。教育者习惯于在二者之间找出不同,却通常忽略了内在的互补。差异学习虽然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西文化的迥异风格,但同时却在无形中使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感到陌生,无法融入到语言生存的文化之中。这就好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看似没有共性、没有交集,只有差异,那么二者之间便也不会有希望彼此了解,相互融合的愿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淡化差异性,以互补的视角为学生搭建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是非常有益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提出:“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中世纪的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学习东罗马帝国。”这种学习源于对差异文化的欣赏、接受、从而实现互补与发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淡化差异的文化理念不仅不是对民族文化的背弃,而是以一个更开阔、进步的视角去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3.2实现文化互补的多样性

文化是多元的,不同形态、形式的文化共存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文化也是动态的,在碰撞、交融与互补中发展。纵观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不难发现教学内容与模式相对单一。虽然教师也在不断尝试用各种方式去活跃课堂,但却很难有所突破。其主要原因应归结于忽略了文化互补对于多样性的要求,没有搭建起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桥梁。实现外语教学中文化互补形式的多样性应关注学生兴趣点的多样性,同时培养学生多样性的文化认知意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往往会缺少理性的思维,因此教育者应帮助学生以更加多样、综合的视角去认知文化。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多以课堂为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兼顾文化教育,而文化互补作为一个综合性课题并不是有限的课堂教学内能够达到理想效果的,因此促进互补模式的多样性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4结语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4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外籍教师;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1研究背景

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渐频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成为我国加快自身教育水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吸引了大量外籍教师涌入中国教育市场。因此,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在培养具有综合英语语言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人才的目标下,聘请外教加入高校进行外语教学十分必要。如何聘用和管理外籍教师,如何确保外籍教师教学质量,实现外教资源的最大化,是高校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卢宇彬、冯金小(2017)以南京工业大学为研究对象,魏新强(2012)对河南省11所高校展开调研,李继(2005)以广西大学中加国际学院为例,均聚焦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外籍教师特点及问题,从聘用、培训、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外籍教师教学效能新举措。祁小峰(2014)探讨了外籍教师地位、作用,从提高认识、规范聘用、岗前培训、考核评价、人文关怀等多角度提出了建议。朱佳、缪宁(2018)从外籍教师聘用、教研活动、奖惩机制、日常管理进行研究,提出建立健全外教管理机制。综合来看,国内有关外籍教师管理及教学研究涉及范围较广,但缺乏一定的实证研究,且立足于区域实际的研究较少。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水平相对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还有较大差距,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教学效能应当成为关注重点。

2调研设计

2.1调研目的和意义

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以广西南宁为调查地点,了解高校受聘英语外籍教师情况,包括收集其学历专业、授课资历等重要信息;通过有效抽样调查和个别访谈,统计并分析在外籍教师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再从问题着手,提出解决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教学效能;以期所得调研成果作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院校引进和管理外籍教师的有效参考资料。

2.2调研对象

此次调研的对象主要针对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南宁师范大学(原广西师范学院)此五所南宁市辖区内本科教学质量排名前列的高校的本科英语专业院系中的教师(包括中方教师与外籍教师)和学生。通过调研,掌握外籍教师基本情况和调查对象对于外籍教师授课的意见与建议。

2.3调研步骤

首先,收集外籍教师聘用人数、学历、执教经历,留邕执教原因等信息;其次,对上述五所高校本科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问卷和采访内容包括外籍教师授课是否必要、教学优势、授课不足等方面。最后分析数据,进行讨论。经统计,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1份,其中有效问卷341份,回收有效率为97%。

3调研结果与讨论

3.1外籍教师执教资格引人质疑

南宁各大高校逐年增加英语外籍教师聘用人数,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出发点和目的性无可置疑。但表2所示,外教中本科学历所占比重较高,而硕士(含硕士)以上学历持有者数量偏低(本:硕:博=13:6:1)。接受采访的外籍教师中,近80%有两年以上英语执教经历,曾在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越南、泰国或国内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的高等院校、英语培训机构、中小学进行过英语教学。部分外教表示留邕执教是因喜爱教育事业并希望在异国积累执教经验,而多数外教则表示接受高校聘用主要是为了体验异国生活,同时赚取在异国的旅游经费。另一方面,南宁气候适宜,物价消费水平偏低,入校执教门槛较低也是外教选择该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外籍教师聘用过程中,是否具有专业相关教学资质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我们从各高校国际交流处了解到,TESOL(TeachingEnglish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即“对外英语教学资格证书”)是聘用外教的一个重要考核条件。但在所调查的外籍教师中,仅40%的外教获得过以英语作为外语或第二外语教学的相关资格认证。

3.2外籍教师专业领域与所教科目有出入

虽然各大高校在选择外籍教师时,均能以“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英语为母语”作为准入门槛,并进行教学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师的基本水平。但调查显示,外籍教师专业以经济学居多,同时也涵盖史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新闻学、艺术、计算机学等,但其中拥有与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英语教育学相关专业学历的外籍教师人数则相对较少,外教所学专业与所授科目关联性不强,如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外教担任口语、语法教学。吸纳不同专业方向的外籍教师,实行资源共享,虽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但也增大了教学内容的任意性,降低教学的专业性。

3.3外籍教师管理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调查发现,各院校不仅对聘入外教的受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缺乏具体评判标准。同时,教学管理方面,相对较多的院校没有设置教案检查制度,对于外籍教师的教案并未采取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检查。外教也没有参与到集体备课、教学会议等过程中。绩效考评方面,大多院校仅以“教学工作量”作为外籍教师绩效考核的唯一指标。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以及组织英语角、英语座谈会等课外实践活动和英语演讲辩论竞赛指导等方面并未纳入考核机制;听课任务、科研任务也仅限于中方教师。此外,在南宁众多开设外籍教师授课的院校中,负责监管外籍教师的部门或者人员相对欠缺,导致外籍教师管理工作繁重,未能建立起有效管理制度或未能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

3.4外籍教师教学优势

3.4.1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最突出

如图1所示,外籍教师活跃的课堂气氛和灵活新颖的教学模式大受学生喜爱且对他们思维方式的改变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外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想法,强调批判性思维,经常设立课堂讨论、辩论等环节,使学生对话题进行探索,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4.2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促进其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图2数据显示,外教拥有语言的绝对优势。外籍教师在教学中以英语母语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使他们融入一个纯正的英语语言环境,直接地接触到了真实英语国家的社会语境和文化环境,培养英语语感,学习英语惯用法和日常习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趋于地道。

3.4.3教学方式更灵活

外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设相关游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他们在授课中多使用的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approach)是长期接受语法翻译训练的学生未接触过的,这使大多数学生感觉到新奇有趣。外教上课不拘泥于书本和课件内容,喜欢拓展课外知识,即兴讲解国外轶事趣闻,也是促成外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上课兴致高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3.5外籍教师授课问题

3.5.1教学缺乏系统性成首要问题

如图3所示,位居首位的是外教授课缺乏系统性,随意性较大。这也体现了外教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体系缺乏全面了解,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水平认识不足。外教根据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讲解,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或者过于简单,且内容不固定,没有较好的连贯性。

3.5.2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模糊

大部分外籍教师认为学校已经订购的教材较为过时且语言中式化,所以他们往往使用自己的教学资料而不按照教科书大纲教学,采用自定的教学大纲和没有经过系统安排的讲课内容,导致院校未能及时告知学生,结果也使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缺乏对这门学科的明确认识和了解,对于已经习惯了以课本为学习中心的中国学生来说,导致他们课前不能准确地预习而上课的时候也常常没能及时跟上授课的节奏,所以如图4所示,他们对外教教学内容的改进有很强的期待。

3.5.3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需求缺乏认识,所给成绩缺乏统一评价标准

据受采访的外籍教师反映,他们更为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期末考试成绩,布置阅读任务或小论文写作,只要学生能完成便能通过课程。但对任务完成质量的考查评估较为随意,对语法口音纠正反馈少。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欠缺。受采访的学生们反映,四六级、专四专八考试是他们学习英语的重要目标,外教上课除了能有地道的口语听力环境和了解一些外国文化,专业知识并未增加、四六级应试能力并未明显提高,且外教对于他们成绩的评估主观性较大,缺乏客观、具体评价标准。

4结论与启示

4.1立足区域实际设定标准,合理引进外教资源,建立公平公正的审核机制

各高校应加强联系,开展研讨会交流,建立区域统一合理的评估体系。管理外籍教师聘用选拔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选聘监管的力度,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聘用外籍教师,即“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两年及以上相关工作经历、从事母语教学、无犯罪记录等”。在此前提下,各高校可依据实际将“持有英语教学资格证书”“高学历”作为附加条件。其次,考虑选拔外教自身所学专业与将来所授课程的相关性,对其应聘动机、政治倾向、心理健康、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在课程开设前进行外教教学示范评估,深入了解和考查其知识掌握水平和教学水平。

4.2开展岗前培训和教学研讨,完善外籍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和教学评估体系

部分高校为了节省经费和时间,对于新聘用的外籍教师,并没有采取有效性、实质性的教学培训。外籍教师长期缺席教学研讨,缺乏定期考核培训,没有对比与评价,无从知晓授课不足,就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进步。针对上述问题,各院校应对已聘外教开展阶段性培训、对其教学科研水平进行定期考查。重视学生在课后对他们的评价和提出的意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反馈调研结果,在培训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解决方法。

4.3加强中外教师的交流合作,让外教参与到教学课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课程设计通常由中方教师主导,外教受其安排,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中外教师应互通有无,积极沟通,一起探讨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成绩评价标准,互相了解彼此的教育体系以及优秀教学理念和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关键是在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学生可以在中方教师的课堂上收获更为系统的语言知识和应试技巧,在外教的课堂上接触真实的社会语境并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4.4充分利用外教的优势开设实用性课程和课外活动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由于地域限制,对外交流较少,缺少语言环境和交流机会,口语能力薄弱。因此,可以发挥外教在听说课和演讲辩论培训的作用,增设英语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外教的鼓励和活跃的气氛之下敢于突破自我,大胆地开口说英语,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根据调查得知外教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如史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新闻学、计算机学等,可对他们的专业知识进行评估,是否有可能开设相关课程。高等院校要实施优质高等教育、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必须以更权威、更专业的教师资源作为软件保障,而外籍教师资源作为高校教师资源的一部分,必须在质量和数量上予以重视,尤其是质量。充分发挥外籍教师资源优势,不仅是对学校教育投入的负责,更是对万千学子的学习负责。

参考文献:

[1]李继.浅谈外籍教师教学特点与外籍教师教学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S1):59-60.

[2]卢宇彬,冯金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外籍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南京工业大学为研究对象[J].教育现代化,2017,4(15):177-179.

[3]祁小峰.中外合作办学中外籍教师管理问题刍议[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33(9):135-137.

[4]魏新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河南省的调查研究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9):64-65.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5

1.1充分利用高校品牌宣传与组织生源

高校设立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首先是提升高校自身的品牌优势,利用高校与社会教育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在职从业者提供便利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条件,将高校与社会教育资源达到效用最大化;其次利用教学点自身招生优势。由于教学点生源具有本地区的特征,位处高校和社会需求中端的校外教学点,既熟悉高校的办学情况,又了解当地生源的需求,能根据本地区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其他组织的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发挥其有独特优势的宣传组织功能。

1.2质量管理与信息沟通

校外教学点是具体实施成人教育教学的场所,必然承担着组织管理功能。校外教学点应配合高校做好教学管理、教务管理、辅导教师管理、日常学籍管理、教材等后勤服务管理等。突出规范质量管理,保持与高校本部教学质量一致,建立质量管理制度,落实质量管理实施措施。质量管理不能空谈,它是校外教学点管理的核心内容。从规范各项管理工作的台账,到实行有效的质量审核程序,都不能有一丝懈怠。

2我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的管理现状分析

2.1我校校外教学点的管理现状

为了有效加强校内外教学管理要求的一致性和规范性,建立了校外教学点“垂直管理”模式。由学院主管的教务管理、学籍管理、财务管理、招生等部门,对校外教学点教学管理工作直接统一布置,由校外教学部全面负责全过程监督和管理的模式。学院校外教学部的监控管理从教学点选址,到建立校外教学点教学管理巡视制度、招生宣传规范管理制度;从对教学点教学管理工作测评、汇编校外教学工作管理手册、聘请校本部专家教师深入教学点现场听课,到教学点推荐的教师进行资质审核颁发聘书,教学点课程期末考试试卷评审;从建立专业课程教考分离制度,到组织部分课程统考工作;以及公开信访途径、信访投诉处理工作等。

第一,在选择建立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时,根据地域分布、办学设施条件、社会需求情况,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为成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机会,使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接受成人教育,为他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方式,积极促进全民化学习氛围。

第二,规范对外招生宣传,学院制订了招生宣传广告的有关规定,宣传内容预先申报备案,由学院主管部门对资料进行审核,做到两个“一致”,即校外教学点宣传资料内容与校本部保持一致,招生与教学点设置的专业保持一致,提升高校成人教育在社会各领域的正面影响。

第三,针对校外教学点管理,学院成立专门的督导办和巡视小组,提出了“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的管理理念。建立了校外教学点教学管理巡视制度,了解校外教学点对校本部职能部门所下达的教学要求的实施情况,了解教学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规范执行情况,举行教学点在校学员座谈会,建立校外教学点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了解校外教学点学员在教学点的学习情况,教学点的教学管理、服务管理、班主任学生工作、教学使用设备配备完整情况,同时直接听取教学点管理人员对校本部职能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供主管部门参考,巡视组起到连接沟通的“桥梁”作用。

第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对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由学校专业学院专家老师组成的听课小组深入教学点,直接听取教学点老师课堂教学情况,对每位上课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打分,对得分差强人意的个别教师直接解聘,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2.2校外教学点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为方便学生学习,为成人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校外教学点的设置也出现了一些管理问题。第一,管理不规范,由于校外教学点受校本部监管束缚较小,容易忽略本部下达的教学管理要求;第二,校外教学点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考场纪律不够严肃,严重影响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考核,有损高校的形象;第三,随着教学水平的发展,教学点硬件陈旧,教学环境差,教学点为了利益最大化,对教学设施更新缓慢,跟不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

3改进我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管理的对策

3.1完善制度建设

教学点要想发展,必须遵循成人教育发展的规律,依法办学,规范管理。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建点要求和条件,认真做好对教学点的实地考察、评估等工作;其次,针对教学点的特点,制定独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第三,对教学点进行年度大检查,从招生宣传、教学管理、收费标准、人员配备、办学条件等方面入手。

3.2优化管理机制

理顺校本部与教学点之间的关系。实行由校本部继续教育归口管理,各教学点专人管理的分级管理模式,保证管理顺畅,工作分工明确,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对教学点要定期的采取检查评估,确保教学点不断规范和提高管理水平。要组织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组织各类教学管理研讨活动,帮助校外教学点提高管理水平,分析社会需求和生源变化,指导校外教学点制订招生计划。

3.3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高校要为教学点提供必要的服务,规范管理制度,以及针对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困难,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好学习、工作、家庭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优质的服务思维,让学生都能够安心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业。

3.4加强督查监管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校外教学点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校外教学点的教学质量也必须纳入到高校教学监督和评估中。要提高校外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就要对校外教学点办学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经常对教学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建立教学点信息反馈平台。

4总结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6

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而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英语,也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校纷纷聘用外籍教师,为学生提升英语水平,由于外籍教师的语言文化更加符合英语教学,在为学生授课的过程之中方法也较为灵活,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因此,高校聘用外籍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方式较为理想。本文对高校外籍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特点进行剖析,并探讨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得出相应结论。

关键词:

高校教学;外籍教师;英语口语;存在问题

经济、社会的发展潮决定高校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聘用外籍教师进行英语口语授课。外籍口语教师进行英语口语教学,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英语专业素质,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采用外籍口语教师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但是高校在聘用外籍教师进行英语口语授课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模式、教学材料等方面都不够完善,因此,英语口语教学并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聘用外籍教师进行口语教学时,还应该加强对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管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1外籍教师的特点及优势

首先,英语为外籍教师的母语或国家官方语言,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英语氛围,语言“原汁原味”,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练习口语,因此,适用于英语口语教学之中。其次,外籍教师的教学方式一般采用建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外籍教师的教学方式一般会受到西方自由平等、个人主义等等思想影响,与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不同,可以与学生站在同等的位置,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活跃课堂的氛围。

2外籍教师进行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聘用英语外籍教师存在诸多优势,但是在实际的英语口语教学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大多数外籍教师的专业与英语口语教学不对口,许多外籍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甚至有些外籍教师缺乏教学资质,且学习的专业也不是教学专业和语言专业,所以,在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上,很难教授学生具有实质性的知识。二,外籍教师的思想理念与中国的教育体制不相符合,由于国外的教育体制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极大的差距,而且最大的阻碍在于应用的语言不通,所以教学的境况也是不同的,在英语口语课堂上,外籍教师虽然能够调动课堂的气氛,但是师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三,英语口语教学通常不会准备专业的教材,外籍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通常不会进行备课,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学的目标和进度就会失去具体指标,使英语口语教学缺乏依据。

3英语口语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3.1采取多渠道招聘机制

首先,高效在聘用外籍教师时,应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考核,从多个渠道,如网络、政府组织、高校教育专业或语言专业等渠道。在外籍教师的专业性方面要加强管理,要求外籍教师必须具有教师从业资格证。另外,要对外籍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使外籍教师能够具备上岗的资格,使外籍教师能够更加了解我国的教育环境与教育体制,从而加强教师的教学效果。另外,在聘用外籍教师时,应分长期和短期,长期外籍教师为常规的英语口语教师,同时,聘用短期的外籍口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培训。

3.2将外籍教师的教育理念与中国式课堂相结合

外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其教学理念与中国式课堂不相符合。因此,为改变这种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加强外籍教师与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防止出现外籍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其他课程不适应的现象。例如在外籍教师进行口语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其他英语教师应在课堂旁听,然后共同讨论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其次,加强外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应实现与学生的无障碍沟通,所以,就需要外籍教师具备一定的中文基础,能够实现与学生的交流,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虽然使用英语,但仍然需要外籍教师具有较高的中文水平,才能实现与学生的沟通。

3.3使用规范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为学生配备专业的口语教材,将教学目标收录到英语口语教材之中,使英语口语教学的目标更加具象化。在英语口语教学之中使用教材,一,为了规范课堂教学的秩序,使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不至于太散漫;二,为了保障英语口语教学具有实际意义,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必须要采取正规的英语口语教材,按照教学进度进行口语教学,提升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外籍教师在进行英语口语教学时,应加强对高校教育体制的认知,将自身的教学理念与高校的课堂模式相融合,尽量减少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状况之间的冲突,从而加强教学的实际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为提升学生的整体英语口语水平,高校的英语口语教学应聘用外籍教师,同时,还要加强对外籍教师的考核与培训,从而改善高校大学生的整体英语口语水平。

作者:温万春 单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旭亮.关于外籍教师进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调查研究[J].英语教师,2012,(4).

[2]肖悰引.浅析高校外籍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6).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7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规范管理;内涵建设

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即函授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的组织机构,是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4]。校外教学点是解决工学矛盾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下的产物。学校能够用较少的投入来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开拓成人教育的发展空间,弥补学校教育硬件资源上的不足,实现高校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降低教育成本,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生能就近学习,避免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而放弃学习,兼顾工作,一举两得。然而,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5-6]。明确指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强内涵建设。内涵建设是新时代成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对校外教学点的规范管理则是内涵建设最重要的一环。

一、校外教学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点的办学定位不够明确

教学点在办学方面往往重招生,轻教学,导致招生数量很多,质量管理却很薄弱[7-8]。这样的定位会造成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下降,影响高校的社会声誉。教学点重招生的原因无非是利益驱动。有的教学点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会虚假宣传、虚假承诺,利用中介违规招生,出现“点外点”的现象。更有甚者,未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学生的学费、代办费等,扰乱正常的招生秩序。这种只顾利益而不顾教学的后果会使学校口碑下降,影响后续招生。因此,办学定位不明确会造成成人教育不能良性、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二)教学督导困难、教学质量难以监控

教学点往往不会设在本地,基本都是跨市设置,有的甚至会跨省设置,导致主办高校很难定期实行教学督导,即使进行教学检查也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现问题[9]。这样的督导漏洞就很容易让教学点产生放松的心理,从而对教学质量更加不重视。

(三)高校管理人员少,教学点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一

教学点管理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在管理人员身上。主办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一个人就可能要集招生、学籍、考务等工作于一体,事情比较繁杂,没有过多的精力去顾及各个教学点的管理。另外,聘用人员素质可能参差不一,特别是在招生过程中,如果把控不严格,很可能会出现乱承诺、乱收费的现象,造成混乱。特别是如果出现点外点的情况,分支的管理老师更是难以把控。

(四)教学资源不多,教师队伍水平不高

在教师聘任方面,教学点的自有教师和聘用教师整体水平不高,鲜少拥有高级职称教师,有些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另外,教学点为了压缩课程,随意让老师增减教学内容,甚至更改教学计划,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以上都是校外教学点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虽然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在办学过程中依然屡禁不止。主办高校如何创新工作方式,推进校外教学点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是成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如何规范管理校外教学点

(一)增强教学点意识教育

教学点之所以明知故犯,存在很多违规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工作人员成人教育的教育功能意识薄弱。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现代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人们不能只为了学历而来学习,而要真正学习到知识后才能拿到相应的学历。教学点管理人员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在管理过程中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遵循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目的。高校需要对教学点进行意识教育,不断督促他们以培养新时代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确保教学点朝着健康、持续的发展方向而努力。

(二)从招生源头抓起

教学点管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招生。只有严把招生关,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管理中进行规范管理。现在,有的高校已经开始和函授站签订规范招生责任书,从而让函授站在招生过程中担起责任,一旦出现任何不规范的行为,学校可以对函授站进行约束,甚至是取消函授站的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函授站在招生时更加规范。

(三)严密实施中间管理过程

把控好招生环节后,就是对中间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一般有三个方面:教学管理,成绩管理和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是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每学期的上课安排,并报备学校,如在实施过程中有时间变动,及时和学校申请;成绩管理是在学期结束后给学校提供纸质成绩及试卷,如果校方有成教管理系统,就及时将成绩录入系统;学籍管理是如有学生在学籍上有任何变化,及时向学校提供相关材料,更改学籍。学校把控这些环节主要是通过不定时抽查函授站上课情况来实现的。如在上课期间无人上课,则需对函授站进行警告。警告无用的话,学校需对函授站做出一定的处罚。在成绩管理方面,纸质成绩和电子成绩需要一一对应,纸质成绩上必须有任课老师的签名。如需补考,则需要在补考之后将成绩及时报送至学校。学籍管理方面,学生如有姓名、身份证号、专业等方面的学籍异动,学校需仔细审查变动资料,留好档案。

三、校外教学点如何进行内涵建设

校外教学点的规范管理除了制度上的规范,新时代还提出了进行更加深刻的内涵建设的要求。教学点必须依托高校的优质资源,深化成人教育理念,培养自己的优势专业,打造自己独有的品牌效应。如果没有特色的成人教育理念,成人高等教育将缺乏生命力,从而失去竞争力。由于成人教育的独特办学定位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点的办学方向就不能延续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而必须创新实践方法,从社会应用角度出发,适时地进行自我改造,形成自己的独特办学方法。另外,教学点需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特色,重点发展一些能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专业。打造重点专业比“全面开花”更能体现教学点的优势,也能更好地分配招生资源。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内容,成人教育的内涵建设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特别是校外教学点,作为学校的社会资源,就可以利用一些现代手段来更好地服务学生。如加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教育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成人教育的主要对象为在职的工作人员,与高校教育对象不同,成人群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与在校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基于成人群体进行的教育也具有特殊性。成人教育具有时空分离性,工学矛盾突出,学习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等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面授上课的模式很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甚至只能满足小部分人的需求。因此,远程线上教育对成人来说更为合适。校外教学点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开发线上教育,有效地提升竞争力。总之,校外教学点的规范管理需要主办院校和教学点共同努力。主办院校要做好监督工作,校外教学点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共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农萍萍.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考:以右江民族医学院成教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3):100-101.

[2]陈琳,罗飞,张雪芹,许学敏,张振明.加强高校校外教学点规范管理的问题剖析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2018,32(10):24-26.

[3]林芳,李军,罗红,侯巍康.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实践与探索[J].继续教育,2018,32(8):3-5.

[4]宁靓.“本性回归”视角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5):19-21.

[5]李鹤飞.学习型社会视域下成人教育内涵建设刍议[J].继续教育研究,2017(9):50-52.

[6]陶锌其.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管理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6):118,71.

[7]王鹏,谷振亚.成人教育校外工作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51-53.

[8]李晓偏.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管理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54-55.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8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国文学作为高校中文专业让学生了解国外文学与文化的一门重要课程,彰显着时代意义。   1998年我国教育部将中文师范专业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学科,取代了以往的外国文学,这给我国高校中文专业的外国文学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是面对这种挑战,一些高校本科的外国文学教学理念没有与之相适应地发生转变,这势必影响高校中文专业的外国文学教学效果,也不利于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比较文学”意识欠缺   现在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工作者都能意识到外国文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外文学或外国文学作品,而是一个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的新型课程,这要求外国文学教学不能局限于民族文学的范围来思考文学发展问题,要面对学科“开放性和国际性”的新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以时代背景、作家介绍、作品分析的教学思路,在“比较”中初步确立学生对世界文学的总体认识。但是在传统教学的惯性思维作用下,教师往往不能认清外国文学的学科属性,在无意中漠视“比较文学”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存在,造成了教学中缺乏“比较文学”意识。其主要表现为:   (一)漠视一种文艺思潮下国别文学和作家个性的差异。目前,国内外国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多从一种文艺思潮出发,再选择不同国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这些作家、作品往往会因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却总以文艺思想的普遍性代替文学个性的差异性,抹杀了在一种文艺思潮中不同作家、作品的文学表现形式和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在外国文学史上,每一种文艺/文学思潮的总结都是对同一时期的共性说明,但是共性在每个国家、每个作家身上却并不等于千人一面,正是他们各自的文学特色才使每一种文艺思潮的表现形态丰富多彩。在目前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么搞一刀切,以统一性代替差异性;要么根据教材以各自为政的方法来讲解每一个作家,缺乏作家与作家、国与国之间文学的比较,造成学生对作家或作品之间差异性认识不足。   比如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这一文艺思潮的特征就是主张个人的感情抒发和主观化描写,文学史一般会选择华兹华斯、拜伦、雨果、惠特曼等作家或诗人,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对人的感情非常重视,但在此基础上,每个作家的文学表现方式却存在着差异。华兹华斯追寻伊甸园式自然里存在的完美人性,歌颂和大自然一致的人类质朴感情;而拜伦对“自我”的描绘却具有强烈的超越精神和生命意志,他蔑视一切法则,追求自由与解放,带有极端人个主义的倾向,这使他成为了欧洲浪漫主义的高峰。   [1]雨果则激情与平和并举,在博爱中显示着深沉;而远在大洋彼岸的惠特曼,为了建立美国的文学话语,彻底摆脱殖民地的文学统治,热情地讴歌了美利坚民族的自然和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均给予了人无限的赞美,以“灵与肉”的统一作为完美人性,把宗教的束缚置于一旁,以重建民族文化自信力为最终旨归。[2]   以上只是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粗浅的分析,旨在说明要用比较文学的视野来分析一种文艺思潮下国别文学以及作家之间的个性差异,这不仅在跨文明的语境中帮助学生加深对浪漫主义的认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分析能力。而这一切,在当下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的课堂上却并不多见,更多地是对作家的单一性介绍,其结果不过是让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作家和作品的名字。   (二)缺乏与中国文学的对话、碰撞与交感意识。从当今世界的格局来看,西方国家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成为了国与国之间的暗战。高校中文专业的外国文学教师也是西方文化的宣传者,这就容易犯文学视阈过于单一的毛病。教师在课堂上对外国作家和作品口若悬河,而忽视了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缺乏中国一极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不是完整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3]   所以在外国文学课堂中引入比较意识,增强与中国文学的碰撞,体会审美的多元性,对于探索文学的实质,提高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学者方汉文就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研究主体,都必须改换自己的思维方式,采用一种比较性思维方式,即承认主体间性,理解他人……从理性与感性的辩证合一,从西方思维与东方思维的互相契合来研究文学。[4]   如何通过中西文学比较建立正确的文学观念,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与西方文学不同的文化特质,但在审美之维上也不乏相似之处;另外,我国“五四”以来的现当代文学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颇深,也不乏显现出“世界性”因素(陈思和)。而外国文学课程一般安排在中文专业二、三年级开设,学生已有一定的中国文学基础知识,在外国文学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将两者置于世界文学(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新的阐释,这样更能显示出各自的特色,也能在超越时空的文学交流中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学异质性和同一性的认识。比如在讲到自然诗人华兹华斯时,可以与陶渊明作一个对比。华兹华斯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认为人回归自然才能实现人性的完美,体现着西方思维的二元对立;而我国的晋代诗人陶渊明对待人与自然的态度,则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将自然规律和人的性情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从他们对自然的态度上区分两位诗人的文化信仰。再比如,五四时期的我国很多作家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惠特曼和郭沫若、华兹华斯和徐志摩、尼采与鲁迅、契诃夫与凌叔华……他们不仅存在事实材料上的关系,在文学风格和精神气质也有相似性,这就为探讨中西文学在审美情趣上的一致性提供了便利。但是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却往往将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割裂开来,把外国文学史教学几乎等同于外国文学作品鉴赏(研究),这一方面不利于顺应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综合提升。#p#分页标题#e#   不仅是中外作品间的审美交感意识需要加以导引,中西文类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法,通过历时的和共时的方法,了解中外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中西文类发展的不同轨迹,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中外民族不同的审美心理模式。比如西方的悲剧在文学殿堂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类别,出现了悲剧性的史诗和戏剧,亚里斯多德也对悲剧做出了定义,别林斯基认为悲剧是戏剧类的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5]   而在中国,“悲剧”一词在辛亥革命前后从西方文化中引入,一些学者根据中国戏剧普遍存在着的大团圆结局,认为中国没有悲剧;而有些学者就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中国虽然没有将悲剧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确定下来,但是中国文学中却较早地存在着悲剧意识。在此,问题不在于讨论悲剧在西方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是如何产生的,而是要在课堂上有一种中西文类的比较视阈,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学类型不可通约性的认识。   二、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的英文原著引入量严重不足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翻译和翻译文学,而对“翻译”起直接作用的就是外语水平。虽然在大学阶段,教师不能全面对学生进行译介学的教学,但是利用学生公修英文的优势引入适当的英语文学原著,不仅可以增强对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性质的认识,而且可使学生认识到译介在外国文学学科中的重要性,也可以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奠定基础。但这一优势却并没被教师所利用,教师们大多拿汉语版的翻译文学为范本,以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来覆盖文本所有的艺术价值,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对外国文学的本体论认识不清。如有些学生知道简•爱,却不知道Jane Eyre;知道《呼啸山庄》,却不知道Wuthering Heights;另外,传统英文诗歌中十四行诗的形式和抑扬格音步,在翻译成汉语之后形式和韵律会大打折扣,甚至荡然无存。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语言的差异所形成的矛盾是该课程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尽管外国文学所涉及的作家作品都与异国语言相关,但中文系的外国文学课程不仅使用中文教材,而且讲读的所有作品为中文译本。这样,外国文学教学实际上脱离了外文原著,中文系讲授的外国文学并非真正的外国文学,而是“翻译文学”。   虽然,在“创造性叛逆”中,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对外国文学的审美接受,但是这样一来,我们所教授的外国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翻译者。   正是由于教学只能通过母语讲授外国文学,学生同样只能借助母语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致使外国文学教学改革遭遇困难。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外国文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难题,真正走出外国文学教学的尴尬,在课堂上引入原著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外国文学教学。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英语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也是显著的。对以英语为主要外语语种的中文系学生来说,都可以比较方便地接触到英文原版著作。同时,中文专业的外国文学一般都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开设,此时学生已经基本学完了大学英语四级词汇,一般都具备接受英文原著基本的外语能力。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引进英文原著,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至少可以解决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更加准确地解读作家作品的问题。涉及作家作品分析时,若仅凭中文译本则不利于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解读,虽然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都力求准确,但因凭借的文本皆为中文译本,这些译本因为译者外语水平的差异、文学修养的优劣以及“归化”手法的运用不当等诸多因素,都会导致文学作品翻译的良莠不齐。倘若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引入原著,则能让学生在阅读原著过程中感知作品,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译本的鉴别能力。第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诗歌教学问题。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诗歌教学历来属于薄弱环节,其主要原因在于诗歌的翻译,诗人雪莱就认为“译诗是徒劳无功的”。诗歌翻译之难,导致外文诗作译成汉语后节奏、韵律、声音之美的改变或丧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讲授诗歌时,尽管选择的都是名家名作,如果不是诗歌富有伦理或哲理意义,学生普遍对它们没有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原诗赏析,让学生领略外文诗歌的节奏、音韵、意象之美,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欣赏外国诗歌的能力。比如华兹华斯的一首诗叫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诗的第一节是这样的:She dwelt among theuntrodden ways/Beside the spring of Dove,/A Maid whomthere none to praise/and very few to love……翻译之后就是:她住在没有人到的幽径,/鸽泉旁边,/一个没人赞美,少有人/钟爱的姑娘。[6]   这样一来,诗原先的韵脚完全被打破,音步的重音已经完全丧失,而且翻译之后的文字如同说了一段大白话,如果引入原诗,让学生在朗读原诗的基础上,然后再对照翻译,这样既可以领略到英文诗的节奏和韵律,也可以加深对英文诗歌形式和结构的认识。   三、缺乏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多元性阐释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丰富多彩,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原型批评、新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这些理论丰富了西方文学和文化的内涵,外国文学也在这些理论的参照下显示出持久魅力。文学的流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靠理论来支撑的,有些作品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并未受到重视,但是在后来新的理论解读下却能呈现出新的意义。《呼啸山庄》在当时情况下并没产生什么影响,但是后来在叙事学和心理学分析的基础上,人们才发现这部作品的价值。我们的外国文学教学对作品的分析,普通采用的是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从创作主体出发来推究作品体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如在古希腊文学中,把以地母该亚和乌拉诺斯为中心的神话说成“表现的是原始社会杂婚时期和母权制时期的社会生活”,把以宙斯为中心的神话说成是“反映了母权社会向父权制社会发展的历史”。[7]#p#分页标题#e#   社会历史批评经过马克思的发展,形成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向度。当前,我国高校的外国文学教材就普遍采用了这种基于阶级分析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   应该说,社会历史批评在对大量文学作品的解读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而且,这种方法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普适性,能够通论文学史。因为任何文学作品、文学现象都是特定历史形态下的产物,文学作品都会带有一定的阶级性,这样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自然就可以一以贯之地进行。但是,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是多样的,如果全部采用这种单一模式进行分析,就会流于机械和苍白,我们应该注重批评模式的多元化。美国学者彼得•威德森认为:理论的位能导致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作家、批评家以及文学史家”,通过界定以及他们对构成文学的“文学性”进行客观性研究这两种有效处理的景观。[8]   文学其实就是在作者、文本、读者这三者没有穷尽的、不稳定的辩证关系中不断构建的,这也就是说,我们没必要用一种眼光去看待文学,要用多元的视角和理论去理解文学。   比如《哈姆雷特》,不仅可以结合历史背景,阐释人文精神的内涵,对其中的悲剧性进行解读,也可以用精神分析理论或原型批评的角度进行分析。再比如,《等待戈多》不仅可以从现代主义文化的角度解读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精神危机,也可以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戈多”这一文化意象所代表的最终旨归。   四、结语   外国文学的课程目的应该让学生掌握世界文学的发展规律,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了解各民族文学的大体特点,这样才无悖于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性质。但是对外国文学的学科属性认识不清或是漠视,无法培养学生的比较文学观念,学生不能针对文学问题进行比较文学层面的思考,这更不符合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正视当下高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问题,最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这需要外国文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保持问题意识,不能为了完成课时量而忽略这些问题,或者只顾伏案钻研,让新事物、新思想成为了教师个人享受的科研成果,这不仅影响对学生文学思维的拓展,也会使外国文学课程逐渐失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