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筑范例

高校建筑

高校建筑范文1

关键词:课程设计;合作模式;校外资源;建筑教学

建筑学本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人文、技术、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每所建筑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征,专业教学的重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一些关注传统建造文化,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些强调前沿技术和数字化设计,着眼于未来信息技术发展;一些则侧重建筑学本体的理论学习和哲学探讨。无论方向如何,高校建筑专业终究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筑教育的最终目的依然是培养具有实际设计能力的建筑专业人才。如局限于学术范畴,将学生禁锢在大学教育的内环境中,是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的。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目光投向外部,寻求校外的资源,并将其注入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改革中来。

0概况

纵观国外现代建筑教育的历史,来自包豪斯的“实用艺术至上”的原则就一直存在于整个脉络当中。初期具体表现在建立大师班“作坊”,将手工业和工业融入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从后来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延续、德州骑警在美国的发展到现在的ETH都有强调实用主义的传统,在教学的配置上也都安排有大量物质性的动手操作环节。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阶段,学校自身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可以提供相应的配给,到了高年级和研究生的课程设计阶段就会开始从各个方面去整合校外的有利资源,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专业的培养。国内的建筑教育最初源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布扎体系(Beaux-Arts),注重形式的训练和图纸的艺术性的精准表达。一直以来,这种相对传统的学院式建筑教育导致学生就业时存在普遍的“断层”现象。多年学校教育结束后,毕业生们往往不能直接与专业性的建筑设计工作进行对接,通常需要几个月或半年的适应期。因此,许多高校的建筑系针对该问题不断开展教改工作,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与校外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对本专业的行业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接触。而在学校之外,最近几年受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建筑行业进入了调整期,业界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洗牌局面,唯有具有核心价值的设计团队才能继续存活。不少事务所、设计院放弃了原本只追求产值增长的经营理念,转而将一部分精力投向技术和理论的沉淀。与高校的合作,或者参与高校相关课程教学项目,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寻找建筑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也能为自己培养对口的人力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多角度、多层次的合作必然会产生。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建筑院校的一些相关状况和典型案例,将高校建筑课程设计中的校外合作模式大致总结为三个主要的类别:生产合作模式、课题合作模式和公共合作模式。

1生产合作模式

院校与相关部门共同创建具有持续生产内容的工作室或设计单位,最终产出内容包括实际项目设计方案和具有工作实力的应届毕业生。在国内多所建筑院校创建的初期,教育部就同时设立了直属的设计单位,如今多为国有企业。这些以大学为背景的设计单位本身就是为产学研的目标而成立,教师既是学校教员也是设计院的建筑设计师,融合教学和实践,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实习基地。因此,生产合作模式在我国高校建筑学教育中是十分普遍的。产学研的一体化能为课程设计提供真实的项目任务书,使教师和学生避免纸上谈兵,可以实现在地的学习,理解设计中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由于市场因素,生产合作模式通常是安排在建筑教学的实习期,也就是在高年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对学科的系统性认识,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专业的眼界,经历完整的工程设计实践,提前体验并了解毕业之后的建筑职业生涯。除此之外,在生产合作模式中,师生还有机会参与项目的实际建造环节,可以弥补传统学校建筑设计教育所欠缺的部分。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建造的意义不局限于材料的认知和使用,更重要的是在理解材料和构造特征的前提下,依据真实的场地情况能去尝试一种基于“建构文化”的设计方法。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除了得到职业化、专业化的训练外,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学习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的哲学思考。这样,校外合作模式就能从根本上实现高校的生产、学习和科研一体化。

2课题合作模式

课题合作模式是指院校引入校外导师参与课程设计的内容,邀请有大量设计经验的建筑师为课程设计提供合适的题目并进行阶段性的指导。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学校为主动方,组织校外机构或建筑师本人进入学校中,共同完成教学课题。面对如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有着强烈个人意识的建筑师对课题的方向有着不同的见解,这来自他们多年来对建筑设计学习和实践所得到的总结。课题由校外导师们自行选择拟定,带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承载着他们不一样的建筑观和价值观。而在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指导中,他们也常常会找到有别于高校教师的切入点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指导。在清华大学2014—2015年的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中,校方邀请了15位目前国内享有盛名的职业建筑师进入学校成立课题组。这些校外导师们提出了“理想自宅”“光的空间”“CCTV重建计划”“空间单元:源自传统和自然”等16个课题,而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加入理想的课题组。毫无疑问,提出这些课题的灵感都来自他们多年来对建筑学的思考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在导师和学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强调以独立的人格面向建筑学的广阔边界;有的提倡回到更手工、更感性的设计方式;有的直接宣告建筑设计应在平庸的环境中发现新意;有的倡导在传统和自然中寻找未来;有的是在最接近真实的条件下寻求“形式”的突破;有的则引导发现初心,做有意义的建筑……一直在校内环境中的学生们面对这些理念和设计思路,就像进入了一片丰饶的热带雨林,即忐忑又振奋。校外导师们将自己的见解和人生阅历浸入课程设计指导的方方面面,最终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为在校学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学习体验。

3公共合作模式

公共合作模式一种基于院校与政府、企业、相关协会或其他院校共同建立的公共平台,联合办学实现多方共赢。公共合作也可以称为平台合作,不同于外向型生产模式和内向型的课题模式,它是将校内和校外资源通过一个共同的平台媒介进行相互整合。因平台具有的公共性,教育计划的发起、项目的经过和结果都是在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完成。学校、公众、机构、媒体等只要有意愿和可交互的相关资源,均可申请参与其中。其中有两种较为典型的操作方法——多校联合培养和社区营造。

3.1多校联合培养

多校联合培养进行建筑课程设计教育,通过各校之间相互交流和观摩,对参与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和收获。建筑院校每年都有举办不同规模和类别的联合培养项目,目的是打破各自的“边界”,使学校资源相互传播和使用,拓展专业教学的局限性。多校联合培养使每个院校的校内资源成为其他参与院校的校外资源,资源重合随着参与院校的增多而产生叠加效应。连续举办所积累的关注量也会打造出一种平台效应,使越来越多的院校参与其中,形成良性循环。多校联合培养不限于学生所在的年级,每个教学阶段的课程设计内容都能达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建造节和“8+”联合毕业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自2007年以来每年夏初都会举办一次建造节,邀约国内外高校组队参加为期一周的设计建造活动。建构节中参组人员主要为建筑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生,部分为上海本地的重点中学。在一周的时间里,每组成员都要根据设计任务书,使用指定的材料搭建一个符合要求的空间作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同济大学建造节中,主要的材料为瓦楞纸板,近几年更换为塑料中空板,具有防水性和更加持久的特征。而东南大学的建造节选择用竹子这种具有韧性、古老的天然材料。在参与建造节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对材料性能、建造方式及过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在有一定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学生可以得到人体比例的空间体验,把握具体的空间形态和使用之间的关系。来自不同的建院建筑专业的教师也能通过这一平台交流教学方法,相互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丰富教学经验。多校联合培养在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计中是非常普遍的。“8+”原为“八校联合毕业设计”,是由八所建筑院校针对建筑教学最后一个课程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而组织的教学交流的平台。这八所院校分别是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重庆大学和浙江大学毕业设计,后期每年会加入几所新的建筑类院校。由一所学校提供题目,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围绕同一个题目开展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模式。对真题的选择使每年的题目都具有地域性,比如重庆大学的“十八梯改造”、深圳大学的“二线关”和昆明理工大学的“大理古城水库更新”等,这些课题都体现了各院校所在城市的地方性特征。除了可以强化教学过程中原本就十分重视的建筑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以外,还可以通过各地学子对相同问题的陌生化处理,找到新的观察角度和解决方式去实现一个个独特而巧妙的毕业设计作品。

3.2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的构想来源于美国学者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工作的反省:由权利和资本操控的城市环境越来越无法满足大多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由此而强调民众参与专业设计团队,由下而上地开展城镇规划工作。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集结了大批师生传播并实践了这类反思性规划。随后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建筑院校也开始将此类实践活动引入学生的专业教育中来,带领教学团队深入某地区环境中,与当地组织机构和民众一起完成环境的保护与更新设计,逐渐形成了一种参与式的建筑设计教学理念。日本明治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的城市建筑设计研究室1993年成立了由师生组成的专家工作营,将社区营造引入建筑系学生的教育系统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安排师生短期驻扎在当地城镇一周左右的时间,搜集地域环境信息、找出问题点、策划设计、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工作营还应成为当地行政和市民间的沟通桥梁,让市民参与到行政决策中去。设计规划方案会考虑到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并且阶段性地以简单易懂的模型或图片方式呈现出来。工作营在冈山县高粱市历经了20年的教学和营建工作,培养了一批能从建筑和城市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专业人才,获得了日本国土交通委员会的认可。同时,高粱市的城镇建设也获得了很好的成效,成为日本传统历史街区重生的典型实例。自20世纪90年代起,台湾开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新故乡营造计划”和“健康社区六星计划”等政策,主要内容是以地方社区作为政府文化政策的对象,改变以往精英文化的做法,由上而下地在地方推广社区营造。中原大学建筑系和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自下而上地参与推动社区营造项目,与居民交换意见、讨论当地的环境问题,寻找合理的建筑设计及规划方案。学生得到直接面对居民、社区工作者、相关专家学者、部门公职人员和开发团队的机会,得到进行参与式设计学习的机会。参考社区营造在日本和台湾建筑教育中的发展和影响,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区,不但能使他们涉足人文、社会、心理等多领域的理论知识,还能将主观思考融入客观的调查中,注重当下人文关怀,培养社会责任感。

4结语

高校在考虑引入校外资源进入建筑专业的课程设计时,可以考虑三种主要的合作模式。其中,生产合作与课题合作相对来讲较为常规。前者在国内的建筑院校中是普遍存在的,那是因为专业生产力能有效平衡校方和设计单位的需求。后者则需要学校方具有更强的主导性,并给予相应的支持,首先是在课程设计方面,选择适宜的年级生作为授课对象,更新培养计划,调整教学大纲。除此之外,在课题合作模式中,经费和校外导师的质量也需要学校进行一定程度的考量。而在公共合作模式中,涉及的就不仅仅是学校层面,校外资源与学校是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上,发起方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来自校外的各组织机构。主导策划方只要是以符合公共合作需求的任意立场即可,各方需要交涉的具体内容也只要经由主导方通过平台进行公开。如今在国内的建筑高校中,建立多校联合培养计划已是建筑专业教育的常态,关注度和参与院校数量都是逐年递增。社区营造的模式还在慢慢探索之中,一方面需要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在建筑设计和规划领域进行充分的学术探索和教学实践。目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教育改革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高校建筑专业的教学也应积极响应推动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重视实践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专业教育最重要的课程设计环节中尽可能地去整合校外资源,注入新鲜血液,了解行业最新动向,组织教师和学生加入公开的平台合作,参与在地的设计营建活动,拓展视野并理解环境对象的真实需求,输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建筑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建筑创作AC:清华大学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专刊[J].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2015.

[2]赵巍岩.同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与拓展[J].时代建筑,2012.

[3]张彤.超越边界——2016建筑学专业“8+”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综述[J].世界建筑,2016.

[4]吴金镛.台湾的空间规划与民众参与[J].国际城市规划,2013.

[5]小林正美.再造历史街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高校建筑范文2

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中构建“MO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教学成绩。通过对比传统教学方式可以发现,MOOC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针对“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分析,并且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

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实践

1当前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现状和引入新教学法的必要性

1.1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由于建筑学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建筑课程的总体设计,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建筑的结构计算问题,但是学生在就业以后涉及最多的还是建筑结构的计算问题。这样就会促使一些较为复杂的理论概念变得抽象和不容易理解,影响学生的学习进步。

1.2当前使用的教材内容比较落后

由于使用的教材沿用传统的教材体系,导致教材的更新力度明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这就使建筑学专业的理论研究过于落后,整体的教材体系结构与建筑学专业基础要求的能力存在明显差距。

1.3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简单粗放

很多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教学方式过于简单粗放,因为在进行建筑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有关设计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应该多接触具体的实践学习。教师可以运用现代科技的电子网络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达到实施网络教学的普及化,将其引入到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抓住教学的核心内容,并更新传统的教学思想,客观的总结教学成果。高校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通过运用MOOC等小视频或微课的教学方式开展授课活动。由于MOOC的授课模式具有强大的结构特点,能够引领全新的知识输出讲解模式,这样能加快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进程。引进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MOOC对当前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意义,能为高校的在校学生提供更广的学习资源平台,达到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利于高校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就业本领。

2MOOC教学法的内容和特点

2.1MOOC教学模式的优势

通过使用小视频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学习,使学生对当前的课程安排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由于建筑学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比较多,学生不容易掌握,但是通过使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学习起来变得比较简单和容易。MOOC课程体系具有免费开放的特点,能够将全球的优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推动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对顶尖建筑的分析和学习,可以促进建筑水平的提高,这样有利于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的实现,也能帮助学生自身提高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学生在认识房屋主体结构特征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房屋结构建筑的质量研究,通过对房屋整体结构的设计和研究方面的学习,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小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能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所以,全社会对小视频的研究更加重视,已经把小视频的研究当作是教育信息技术的重点内容。随着MOOC教学模式的成功应用,已经逐步渗透到高等教育教学的每个领域之中,促使翻转课堂在教育教学领域发生重大的变化。

2.2MOOC教学模式下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要求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MOOC视频进行代替传统教学模式,这样也能有效提高教学模式的功能发挥。其次,可以使用MOOC视频的教学手段和教师自身创作的主要知识点的视频进行有效的结合。最后,可以实现充分利用自我二次开发模式。主要依据针对建筑行业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课程要求,主要针对MOOC课程的优势教育资源进行重点的突破和教育资源的整合。通过课件研究人员和高校建筑专业的教师进行共同的研究和合作,由于以前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设计理论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应该更多的使用微视频等教学手段的设计。建筑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微视频软件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以及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相关事物的处置能力。微视频教学主要是通过制作一些短片的视频,将建筑学专业的所有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可以将有关建筑学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这样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证课件的内容涵盖大量的数据,能够得到学生的喜欢,这也能提高在课堂上的知识信息量,带有一定的集成特征。通过这个全新的平台,实现网络技术的普及,也能达到时间和空间上的转变,实现学生能够不受制约的广泛吸纳各种海量信息。通过多媒体画面展示相关的课堂内容,可以将中外的建筑汇聚到一起进行鲜明的对比,图文并茂的告诉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需要,突破现代教育体制的各种束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到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

2.3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快实现学生的思维拓宽

直接购买优质MOOC课程资源,再由本校任课教师及教学团队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也可以直接与合作开发商共同开发,根据本校本专业特色制作适合翻转课堂的微视频等课程资源。

2.4MOOC背景下翻转课堂的总体设计评价机制

首先应该考虑让学生进行MOOC课程教学微视频的观看和学习,通过对该工作的学习情况进行学习和理解,让学生在学习方面提出一些问题,再通过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可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能够顺利的实现知识能力的转化。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能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促进教学的进步。翻转课堂的使用也是其自身拥有良好的课堂评价体系,能够促进翻转课堂的普及。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3结语

对于“MOOC+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学中进行了成功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建筑专业的学生学习具有推动作用。通过借鉴“MO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现代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也能增强高校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李岩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战德臣.“大学计算机”“MOOC+SPOCs+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改革实施计划[J].计算机教育,2016,(01):12-16.

[2]杭月芹,管致锦,陈德裕.计算思维驱动下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03):61-64.

[3]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02):90-92.

高校建筑范文3

建筑学专业是高校的重点专业,为国家培养建筑类人才。创新创业课程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要意识到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寻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解决措施。

关键词:

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创业创新

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对创业创新教育活动起到积极作用。地方高校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在师资力量上存在不足。建筑学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要依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出优秀人才。

1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意义

1.1促进创新创业

在地方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学专业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在地方高校各专业中所占地位较高。建筑学专业本身的行业性特点十分明显。近几年,地方高校的建筑学专业不断扩招,建筑学专业的人员大幅度增加,就业困难的情况更加明显。要求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在设计、动手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也要具备创新精神,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此种情况要求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引入到日常教学当中,鼓励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困难情况[1]。

1.2利用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的发展形势,经济发展速度趋于平缓,要求利用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在此种形势下,建筑专业的学生需要适应教育改革要求,在日常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理念,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向前迈进。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新的理念,建筑系的学生也要紧跟时展潮流,不但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2]。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目标

2.1培养创新意识

对地方高校而言,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要对学生进行指引,让学生从社会发展中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使学生热爱建筑学专业,逐步锻炼自身能力,让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能以灵活的思维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学生就能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2.2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

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创业的基本内容、概念等,从客观的角度对之前建筑学专业学生创新失败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注意总结经验,少走弯路。特别要注重有关法律的学习,防止在创业过程中出现偏差。

2.3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习知识后,要在现实中进行检验。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中,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因此,在课程建设时,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3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措施

3.1改进创新创业课程教学

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各行业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通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当前,地方高校建筑行业并未将此课程归入到同时课程中,仅对少数想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进行教学,此种情况导致此课程的覆盖面不够广。此课程需要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集中在一起,在通识教育中即可获得这些知识。也有部分课程涉及历史、文化等内容,很多内容均是局限在课本与实验室中,创新创业教育则能让这些知识在现实中得到应用。因此,要将此课程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比如,在大一时,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启蒙课程,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在大二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内容教学,让学生的创新创业得到培养。

3.2创建创业基地

创业教育需要进行实践才能巩固学习成果,让创新创业教学能发挥实际作用。要充分利用学校内的资源,实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比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建筑学专业的实验实训室,主动了解建筑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知晓最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创建大学生创业园,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也要帮助这些学生掌握技术。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际创业体验,比如开设建筑设计公司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创业的艰难。教师可在学生实际操作中设置一些难题,让这些学生着手解决,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创建实践基地让学生不局限于理论,能在现实模拟中积累经验,解决难题,对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3.3安排创新实验班

在建筑学专业成立创新实验班,目的是培养建筑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让建筑学的教学得到全面推进。创新实验班设定时间不久,先注重培养基本能力。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步则增加教学力度,从理论教学逐渐过渡到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让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实际,也能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锻炼出很强的解决问题能力。比如,教师在建筑学专业实验班中教学前,要在教学中创设建筑设计图纸实践活动,让学生扮演客户,彼此就图纸设计的要求展开讨论。为让情境设定更具备现实效果,可让“客户”给设计图纸的学生出“难题”,学生需要面对客户的百般刁难,让这些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工作中常会发生的一些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均有益处。学生为解决客户的问题,就会调动思维临场发挥,此种情况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此种思维方式则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3.4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学校中邀请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创业成功的校友来学校演讲,向学生们讲述自己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讲明自己又是如何依靠自己的创新思维实现梦想。

4结束语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会对未来的建筑领域发展产生影响。地方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让建筑专业的学生产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建筑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创业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刘圆圆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璐,赵?.大学生创业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1所高校创业课程质量调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78-82.

[2]刘强.创新创业,促进行业科技进步——记建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人物,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加平[J].中国建材,2014,24(7):58-61.

[3]刘丹.以服务社会为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临沂大学特色课程《建筑设备》为例[J].四川建筑,2015,35(1):57-58.

高校建筑范文4

本文以民族文化对高校建筑设计的影响为题,对民族文化概述、民族文化对高校建筑设计的必要性以及民族文化对高校建筑设计的影响展开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来获取相应的设计理念,以便对今后建筑设计提供相应依据。

关键词:

民族文化;高校建筑;设计;影响

在20世纪时,我国建筑行业便飞速发展,在80年代我国出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其中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是最有民族文化代表性的建筑,直到90年代国家大剧院的建设,更是有效促进我国民族文化建筑的发展,也将民族文化建筑推向国际化,因此在高校建筑设计中有效结合民族文化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还能够实现高校的长远发展。

1民族文化概述

所谓民族文化就是指,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产生的能够体现民族特色的物质以及精神财富。民族文化能够充分的体现本民族的历史以及发展的水平。总的来说,民族文化便是该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其组成部分是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民族文化是充分展现该民族历史发展水平的。民族文化过多的体现的是意识的形态,其中民族文化包括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更多的体现出阶级的利益以及思想。民族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精神的新文化,其主要意义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中形成了自身的文化,此文化形式不仅能够延续民族的生命,对于国家的存亡,也存在相对的意义。针对古代历史而言,民族文化的存在对于封建国家的秩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民族文化中还存在相应的哲学知识、道德理念以及艺术形式,更加有利于培养民族的精神。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建筑发展的要求,因此民族文化也在不断的创新当中。民族文化不仅体现出国家的意义,同时还体现出民族的意义。就民族文化本身而言,人们所提倡的民族文化是为了保障民族自身的特色,从而能够与世界观念相融合。民族文化作为最具有民族特色民族艺术的文化形式,不仅能够体现民族审美的观念,并且还能够体现民族审美的意识。建筑本身便是地区的产物,也因此,建筑诞生时便已经与周围的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任何建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以及现有建筑的特征而建设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建筑的民族文化逐渐被全球化的文化所替代,而建筑自身的民族文化也逐渐被国际化所取代,这种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以确保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1]。

2民族文化对高校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民族文化不仅能够体现出国家的意义,并且针对教育而言,还具备自身的价值。民族文化体现出国家的意义就是指不论是对国家的发展还是对国家的存亡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民族文化,才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以及世界的发展,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也具备一定的世界意义,不论是针对我国还是其他国家,民族文化都是建立在国家意义以及民族意义上的。民族文化能够将其具体的内容转变成教育所需的内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功能。因此将民族文化融入的学校建筑设计当中,不仅能够在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出民族的特色,还能够更好地体现教学的氛围。早在20世纪,外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大学时曾经将民族文化有效的结合到设计当中。在现代学校建筑设计过程中,想要与民族文化有效地结合,首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就要科学合理的融入民族文化。例如,我国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在设计的开始便受到群众的质疑,主要原因是群众认为设计师的风格过于极端,并且针对设计师的思维而言与中国民族文化产生冲突,大多群众都会认为设计师的设计将会破坏到苏州文化的完整性,并且对原有的民族文化造成相应的影响。然而,设计师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群众的想法,不但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让民族文化消失,反而起到宣传的作用,其中还融合了自我的设计风格,巧妙的将民族文化与建筑设计融合到一起,体现出建筑整体性的同时还能够体现出建筑的特色,在对建好的博物馆进行宣传时,也具有相应的现代化意义。我国现代高校建筑设计,便可以采用此种形式来进行。高校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关系到整个城市的面貌,因此将高校建筑设计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不但成为城市的特点,也成为城市的标志,无论是对高校的发展还是对城市的竞争都是必要性的。高校建筑设计一直被视为校园的文化,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理念与校园自身的文化以及地域的特点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因此高校建筑设计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对高校建筑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孔孟儒家思想,是历史民族文化的形式,在建筑的规制上更是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在建筑的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民族文化[2]。

3民族文化对高校建筑设计的影响

民族文化是由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而形成的文化形式,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学校便是为学生提供教育的场所,其目的就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活动,学校不仅要重视教育性,还要重视民族文化的应用,科学合理地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我国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设计,北京大学是在1898年建立的,最初北京大学成为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教育的开端,因此,北京大学的图书馆是我国最早的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1975年以及1998年两次创建形成的,在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在图书馆内部的设计中设计理念较为先进,同时设计的结构也较为巧妙,具备一定的特色。图书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建筑风格采用的是民族文化,其风格以及布局更加明确[3]。在图书馆主楼的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是仿古屋面,合理的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设计当中,将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有效地体现在建筑当中。图书馆的造型与风格都能够完美的结合,不仅采用古典建筑的风格,还结合周围的环境,有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特点,也将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展现的淋漓尽致[4]。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无论是针对建筑的理论还是建筑的技术都在不断突破,有了民族文化的支持,建筑更是朝着最为有利的方向发展,民族文化就是能将以往人们注意力集中在思想与文化上,这样设计的建筑便不只追求形式而是不断的在文化或是更深层次的探索,民族文化对高校建筑设计的主要影响就是能够改变以往建筑设计的形式,将人们的思想放在建筑设计的首位,因此建筑文化更多的反应了精神实质[5]。民族文化在高校建筑设计形态上的影响主要包括建筑空间,建筑空间的出现是为了使人们重视空间与精神之间的交流,因此民族文化凭借自身的魅力在进行高校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身的亲和力,以此为基础来引起人们的共鸣。要想使民族文化在建筑中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就要在民族文化环境中不断的探索,将建筑设计的形态进行抽象处理后相应的提炼从而形成优秀的民族文化建筑作品,民族文化作为抽象的概念,在实体建筑中,需要借助多种手段进行高校建筑设计。例如,重庆的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其建筑形式是院落型、吊脚楼、双坡屋面等组成的,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作为直观的建筑更能够将民族文化内容表现的淋漓尽致,民族文化的建筑,其主要的表达目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能够在空间范围内展现更多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对高校建筑设计的影响是重要的,在今后高校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有效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以此提高建筑设计质量的同时还能够加深建筑的内涵。

4总结

学校建筑不仅是学校重点组成部分也是展现学校面貌的关键,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建筑设计当中,不仅能够在建筑上体现民族特色,还能够使学生对民族文化有着更加深入地了解。

参考文献

[1]安毅.新中式建筑艺术与天人长安塔的探索[J].城乡建设,2016(04):46-47.

[2]柳清.探析高校建筑色彩影响因素及个性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4(08):166.

[3]刘苏文,李宪锋,郭永沛.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建筑文化价值观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25-28.

[4]赵会.浅谈后现代主义建筑———以高校建筑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3(16):158.

高校建筑范文5

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入开展全面工作,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建筑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学管理者寻找适应新形势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

校企合作;培养与管理;教学改革

教育部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和改革保障机制的综合意见。基于此,如何有效进行建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管理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1探索高校建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顺应建筑与城市环境设计教育日益国际化、综合化的趋势,以培养学生设计技能、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多学科交融为手段,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媒介,实现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相结合。通过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参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塑造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之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初步具备建筑师的基本素质,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表现力和独立完成建筑设计的能力,同时又具有城市设计、景观与室内设计的能力。笔者所在学院是一所已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八年的公办二级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校企合作平台下探索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校企合作平台下的“校校合作”开放式培养新模式、校企合作平台下的“实践训练”培养新模式和校企合作平台下的“校外拓展”培养新模式。主要表现为:①“校校合作”培养新模式:主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由校内走向校外,由企业走向行业,形成了行业协会支撑、多校联合的“四校四导师”的特色教学模式。校校合作培养是“内核”+“外延”式培养新模式。“内核”主要是指在校内进行的联合培养,如跨学院、跨专业的联合教学与培养计划。“外延”主要是指校校联合,跨校协同创新,这种教学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对学生、教师都是学习的机会。②“实践训练”培养新模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以及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进行贯通培养,包含了从业道德素养、专业观念、专业技能和从业视野等的培养。针对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建立一整套在企业完成的课程建设、带薪实习、毕业设计系统培养方案,实行企业工程师和教师的双岗双聘制。对于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健全了“内与校外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监控。③“校外拓展”培养新模式:“校外拓展”是校企合作平台下重要的培养新模式之一,针对学生从业素养培养的提高,在企业支持下学生成建制规模化境外研修,开展境外联合课程设计,将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与从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取得明显成效。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企业学习培养方案和企业学习培养管理条例。

2探索设计主干课程教学综合改革

在校企合作平台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为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新形势发展需要,学院经过一年时间的调研,将开始推进以“导师组工作室制”为主要核心内容的设计主干课程教学综合改革。改革分为两个部分:一二年低年级在目前已有的教学平台建设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相关召集人和团队架构;三四五高年级设立导师组负责制,在各专业教师中遴选和组建导师组,完成相关班级的分组和教学空间建设。形成“低年级大平台教学团队+高年级导师组负责制”纵横结合的教学体系,高年级由原来的按年级平行班级的教学组织方式,递进为“纵向导师组负责制”,构成三四五年级混编教学模式。其中低年级大平台包括一年级的设计基础和二年级的建筑设计;高年级导师组涵盖相关专业设计课以及毕业设计等。在教学内容上,实行“教学大纲———大类课程课程指导书———设计任务书”三层级管理。仍以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由各导师组共同商议确定年级课程指导书(明确教学目的、设计类型、规模、成果等要求),由导师组细分各组、各年级学生的设计任务书(选定题目、场地选址、具体要求等)及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导师组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要求及学生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辅导,原则上每位导师负责但不限于一个年级的设计教学;采取多年级同时段上设计课的方式,调动导师组内所有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设计课提倡使用面对面单独辅导与统一讲解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场所安排上,对原有的每个班级独立专业教室进行重新编排,一二低年级仍保留设置独立专业教室;三四五高年级按导师组组建情况重新分组,各导师组采取“工作室+设计教室”模式,教室相对固定。在教师构成方面,进行如下设置:①低年级大平台分为一年级年级组和二年级年级组,各设组长1名,其余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安排教学工作;各导师组原则上由3名专职教师组成,加跨方向教师(结构、设备、物理等)和若干外聘教师,每组设召集人1名;召集人负责本年级或组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教学组织运行和管理。②高年级各导师组中须有不少于1名的校外导师参与日常教学。③跨方向教师可同时担任若干导师组成员;在各组分工中,鼓励具有设计院工作经验的教师负责指导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进行真题真做。④教师可同时作为大平台和导师组成员。各导师组成员由召集人组织安排,原则上相对固定。在学院的教学管理中,年级组和导师组是各专业设计系列课教学组织的基本单位,须接受各系直接指导,学院进行督导协调。学院将组织横向评比,定期开展各年级组和导师组之间的评比,所带学生表现优秀小组将予以奖励。

3结语

通过设计主干课程教学综合改革,我们希望进一步凝练和突出专业特色方向,强化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突出能力培养型课程,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增强知识的系统性,结合教师个人特长明确职责定位,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和主动性,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达到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风学风和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刘宁捷 单位: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郝赤彪,许从宝,王少飞,解旭东,揽海营学———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略要[J].城市建筑,2015(16):123-126.

[2]申绍杰,周成斌.建筑学专业导师组工作室教改初探[J].中外建筑,2014(01):84-85.

[3]李文芳,彭蓉.基于建筑学专业特点的“设计工作室”模式[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2):360-361.

高校建筑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建筑专业;教学有效性

1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建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着建筑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到很多从事高校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依然采用着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其并没有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坚持认为保持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能够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性。可是,从教学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教师预期的目标并没有实现,高校建筑专业的教学质量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此外,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建筑专业的学生们学习到建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也都是非常刻板单一的,学生们掌握的更多是死板的理论知识,其在面对真实的实践需求时很少懂得去变通和改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

1.2建筑专业教师自身存在能力方面的欠缺

很多从事高校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的优秀学生,他们拥有着非常丰富且扎实的建筑理论知识和基础,并且也具备比较强的教学业务能力。但是,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一毕业便直接进入到学校里面来担任教学工作,他们真正参与建筑实践的机会和经验都非常少,而建筑专业本身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就导致了建筑专业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暴露了自身的弊端,因为实践经验的欠缺,他们只能是按照既定的实践教学模式来按部就班地完成实践教学,严重影响到了学生们实践学习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1.3轻过程重结果影响到教学质量

在当前高校建筑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很多高校还是选择将关注点集中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面,学生成绩越高,就代表教师的教学能力越强,建筑专业教学质量越高。其实不然,如果高校继续将关注点过度集中在最终成绩和结果上面,那么,其就会在无形中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为了追求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不断向学生施压,而学生为了达到理想的成绩则一味地死记硬背,久而久之,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建筑教学质量也只会变得越来越差。

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高校建筑专业教学的有效性

2.1充分利用起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有越来越多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被应用到教学领域当中来,并且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建筑专业教学必须要充分利用起各种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借助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来辅助教学,攻克建筑课程教学中的难关。例如:建筑专业课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自己的教学,多媒体不同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其成功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元素有效集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解释建筑专业中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来更加有效地传递知识和信息。

2.2融入情境教学法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们接受和了解新鲜事物的渠道和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再提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要多尝试和应用更多新颖性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到建筑课程带来的新鲜感。情境教学法是当前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建筑专业课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建筑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们去想象此时此刻自己正坐着的教室是什么样的建筑平面结构,并带领学生们观察和分析教室的建筑特点,然后要求学生们绘制出平面图。教室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学生们就坐在教室里面,他们很快便会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到绘制教室建筑平面图的情境当中,其学习效果也自然会更加理想一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给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但也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的考验与挑战。高校建筑专业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要紧跟时展的趋势,充分利用起当前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新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朋波.信息化教学手段助推中职学校高效课堂———以建筑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9):201.

[2]景敏.浅谈优化建筑施工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J].现代职业教育,2018(30):73.

高校建筑范文7

 

高职院校建筑过程实训教学系统是通过跟踪一个典型实际工程,以多种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合、编辑和存储,最终形成一个涵盖建筑专业所有施工全过程信息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实现系统化与规范化管理以及资源共享。其建设思路以建筑专业的职业能力培训需求为导向,根据建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特点,在职业标准基础上,基于实际工程场景,建立建筑专业培养职业能力所需的一切资源,应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一个建筑项目全过程的了解,达到与实际工程的零接触。   一、高职院校建筑过程实训教学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职业活动和社会行为方面所表现出的实际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准。这种对职业能力指标的强调,与当代经济、社会与教育背景有直接的关系。《东方时空》一项题为《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结果显示:面试时用人单位最看中应聘者如下几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26%)、专业知识(24%)、谈吐表达(22%)、个性特征(16%)、形象气质(2%);从调查数据看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就业关键,如何使我们的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技术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这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和实践的问题。通过对高职建筑类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的信息分析,学生普遍认为已掌握基本知识,如建筑构造、施工技术知识等,同时掌握了单项技能,如识图、测量等,但到了实际施工现场,还是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学生对于一个整体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所需的综合能力不足,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岗位能力,在学校内实现与岗位零距离接触呢?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校企合作,学生到施工现场实习完成技能培养;二是建立模拟性、虚拟性实践训练系统,在学校完成技能培养。从多年实践和目前现状来看,通过学生到企业实习完成技能培养任务效果不佳。因为目前国家对企业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企业积极性不高,再就是一个建筑项目周期长,学生不能全部跟踪,学校经费有限,不能满足学生长期顶岗需求,因此开发高职院校建筑过程实践教学系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建筑过程实训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法为了使系统达到教学所需的效果,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发挥最大的应用效应,本系统的开发采用如下。   (一)教学内容设计依据建筑专业学生主要核心能力开发以下模块:   1.基础模块:根据基础图纸,按照基础施工顺序搜集挖土方、基础工程的测量放线、施工方法、质量检测的文字及图片资料等   2.结构模块:按照结构施工顺序搜集相关纸质文档,每一个结构图片、测量放线、施工方法、质量检测录像、资料等。   3.装饰装修模块:装饰装修施工工艺录像、效果图片、施工、监理签字的纸质资料复印件、电子版等。   (二)素材的准备与制作   素材准备包括三个方面即主要文字内容的编撰、图片的拍摄选取和收集以及动画的制作。建筑结构类型有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根据建筑趋势,选取框架结构作为开发设计工程,跟踪整个建筑过程,利用相机、曼富图303Sph高精度专业云台等设备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形成各个模块的图纸、施工工艺录像、效果图片、施工、监理签字的纸质资料复印件、电子版等素材。   (三)编辑整合   采集的图片、录像、声音等素材运用Photoshop、Flash等专业图形处理软件进行处理,使素材更生动、形象,用Authorware、C++等多种编程技术把三维全景、文字语音资料、图片等进行整合,使其具有自动导航功能。但使用素材进行课件编辑时,首先要考虑素材的实用性、代表性。其次,课件编辑时要注意不是简单的素材拼接,而是要根据建筑过程顺序及培养技能要求,把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素材以恰当的显示方式进行有机的组合,而且可利用编著工具本身的功能来绘制、加插有关的要素,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突出功能教学系统。这样编制出来的实训教学系统针对性更强,内容更新容易,实用价值更大,并且可以随时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特点,对内容进行修改、补充或删除,也更有利于不同建筑专业教学。   三、高职院校建筑过程实训教学系统特色   (一)选取典型实际工程,搜集、制作形成实际工程全过程的素材库;所采用实物图片、视频均为自行采集、分类、拍摄所得,并制作了一些施工过程的动画演示。   (二)打破教学时空的障碍,为培养建筑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开辟了新途径,解决职业院校到企业实习困难和实习效果不佳的问题。   (三)该系统开发内容是从建设项目开发一直到竣工整个全过程,符合建筑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和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的需要。   (四)本课件交互性好,操作简单,界面美观,内容丰富,科学准确,内容包括整个建筑的施工全过程。   四、高职院校建筑过程实训教学系统的应用效果   (一)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增强教学效果   它使得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表达或难以观察的现象可以清晰、直观、生动地表达出来,使人的认知过程接近自然,增加了教育的魅力,使学习者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基础模块——基础识图的教学中,学生看到的是平面的图纸,具体采用的挖土的机械、工作过程、效果等内容,大部分的学生很难想象,而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则可分层呈现:学生先看图纸,演示基础的构造效果图,最后演示整个基础的施工过程,把抽象的图纸形象化,帮助学生从理论顺利地过渡到实际施工现场,使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p#分页标题#e#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集中、统一的基本模式,老师讲解又以静态分析为主要手段,学生的能动性和个性发挥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比如结构模块采用了结构图片、钢筋绑扎、混凝土浇注录像视频等多种与学科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工具,增强了学生视觉与听觉等感官的刺激。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系统是融听、说、看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逼真形象的表现效果,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本实训教学系统刚开始使用,有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完善和提高,今后制作更多的视频和实物图片,选择合适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符合教学规律的动画,充实现有的教学系统。

高校建筑范文8

关键词:民办高校;建筑学;创新人才培养

在大学校园内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教学或理论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适应当前的行业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如何培养适应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建筑学人才、如何提升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如何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创新创业的环境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所在。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其与各类公办院校相比存在资金短缺、师资有限、实验室建设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不强等问题。在当下全国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下,民办高校建筑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就如何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加强组织领导三个大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给全国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推广个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指导性文件。该实施意见同时了一份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入选名单,起到全国试点带头研究的作用。而在该名单中民办高校仅仅只有1所,因此对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国外建筑学人才的培养,有着很明显的特点,如高校在学制设置上更为宽松、以设计专题为教学核心、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职业培养相接轨、教学与科研一体化、教学方式不断创新等等。为了应对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文化、建筑与技术以及建筑与城市诸多方面的问题,国际间的建筑院校都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不断完善、丰富建筑教学中的培养目标、学制设置与教学内容,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参考和学习。综上所述,为提高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转换课堂教学形式

长期以来,对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理论学习、设计课程、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这些教学过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评价也仅仅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其间却忽视了学生潜能的挖掘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展现。如果转换课堂教学形式,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讨论的课题和设计方案,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去图书馆、互联网、相关场所收集各种所需资料和信息,然后以讨论小组的形式进行组内成果分享和讨论。最后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增进交流,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教师只是从旁进行组织和协调。

2.鼓励教师去企业锻炼实习

学校很多教师都是毕业之后直接进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在企业锻炼实习的经历。所以对学生的教学也会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论教学,不能生动的展开和应用,学生学起来也会觉得枯燥无趣。学校可以组织教师下企业去锻炼,学习企业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对实践项目的理解。

3.引入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

建筑学的学制一般为五年,学校内的教学安排最后一个学年为学生的企业实习,学生将去企业锻炼实习,并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毕业设计。这样算下来,学生真正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同时还要面临兼顾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尴尬,有时候还会造成毕业设计和企业实习都没有完成好的局面。面对这些问题,可以引入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将学校内课程精简在三年之内完成,剩下的两年时间直接去企业实习。一方面让学生更早的接触实际案例,提高专业设计水平,另一方面有了这段时间去企业学习的经历,对于后期完成毕业设计也是很有意义的。而且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对于学生的视野有一定的开阔,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4.对于想转专业或对其他方向感兴趣的学生,鼓励其去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