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小学德育课堂反思

信息技术助力小学德育课堂反思

摘要:信息技术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还原真实的生活情境,易于学生获得道德认知;可以拓展体验空间,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注意确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重视教师板书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交互性,还要遵循适度原则。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德育;课堂

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一种以计算机模式为基础,结合网络、通讯技术,集多种信息为一体的先进的交互式的教学手段。它具有形象生动、图像清晰直观、信息储存量大、应用面广、频率高等特点。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转化教学内容,易于学生感知理解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依赖于具体实物、脑海中的表象以及真实的问题情境。然而,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内容多是“间接经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由抽象的“第二信号”文字符号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第一信号”图像,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易于感知理解和把握。通过多媒体特有的形声并茂的特点,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的德育课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上普遍存在着“满堂灌”“一言堂”等现象。长期以来,德育课上,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因此对德育课越来越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课程内容和教学信息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插上了翅膀。

(三)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是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结果。道德认知是产生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大都来源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小学生知识积累少,生活经验不足,借助信息技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获得生活体验,扩大生活经验,获得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

二、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确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从教学实践来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工具,在德育课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德育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仅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作为德育课教师,首先要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要应用好信息技术这种教学工具,而不能只当多媒体课件的“解说员”,要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灵活设计和切合实际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教师还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学内容入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运作中的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二)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师板书的作用

尽管黑板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象征,但它仍有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之处。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增删,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即时将它板书出来,将会使教学效果“倍增”。好的板书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板书还可以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内容进行点拨、说明。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克服课件的固化性和单向性,提高课堂教学的交互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伴随着师生的交流互动,师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意味着教学活动必然伴随着“意料之外”事件的发生。因此,预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然而,多媒体课件一经制作完成,整堂课的教学程序也就基本固定下来了。多媒体课件在设计时就固化了教学内容以及表达方式,排斥了教学现场“意外事件”的发生,忽略了师生双边主体活动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机动时间来处理课堂上的情况,并让课件的内容能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运用信息教学必须遵循适度原则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工具,为德育课教学注入了活力。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公开课、优质课和平时上课都追求使用信息技术。从实际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信息技术使用不当或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一种干扰,以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扰乱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使用的“适度性”。注意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实效性,不能只重形式,牵强附会而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岩有荣.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2015.

[2]金成爱.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探讨[J].中小学电教月刊,2015.

[3]郭红云.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5.

作者:郭慧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福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