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教育范例

初中心理教育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1

关键词:心理干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与思考;团体心理辅导;正强化;积极心理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心理学理论,青少年期的学生在心理上经历着同一性的发展任务,他们的中心任务是:“我到底是谁?”在对京、豫、渝、浙、新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初中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82.9%,有异常心理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1]。

1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1自身原因

(1)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没掌握或学习基础差、学习压力大而产生的学习困难等相关问题;(2)由于缺乏主见或有主见但缺乏实践、自卑而产生的自我意识问题;(3)存在考试焦虑、社交恐惧、学校恐惧、抑郁、情绪不稳定而产生的不良情绪问题;(4)由于亲子或师生关系不融洽、同伴交往不顺利而产生的人际关系问题;(5)由于说谎、攻击性行为、抽烟、网络成瘾而产生的行为偏差问题;(6)由于学校适应不良、青春期性心理、抗挫力不强而产生的适应与发展问题。

1.2社会原因

(1)城镇化建设

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区的学生来源更加多样化,我要面对的学生家庭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买房或租房组成的新的城镇居民。本学年,本人担任八(8)班的班主任,八(8)班共50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21人,进城务工子女12人,父母离异7人。有3个人的母亲和1个人的父亲不识字,15人的家长没有达到初中文化程度,大专文化程度的家长24人,家长的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大学文化程度,这样的家长只有2人。这跟以往的家长文化结构相比,在文化程度上有所下降。学生往往因为父母本身的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家长科学教育方法的匮乏、学生长期缺少引导管束而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2)生育政策

学生当中不少是独生子女或二胎家庭,独生子女普遍智商较高、见多识广、性格活泼、情绪饱满、爱好广泛、目标远大,但是情商较低,以自我为中心,独立生活能力差。二胎家庭中主要是大宝较易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个性和情绪较易受二宝的影响。

(3)社会的多元价值观

如今,由于社会历史的沉淀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有的学生存在“金钱至上”“佛系人生”“学习无用论”等观点。与此同时,在较富裕的境况中成长,学生们身上也存在如:心理承受力不足、不愿过分克制自己等等。

1.3物理学科原因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其知识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强,有其独特的魅力。三次工业革命,无一不是物理学科的发展带动着人类的进步,同时这些变革又推动了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学的各门课程中,物理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好物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较扎实的数学功底,同时涉及许多具体问题情境和繁琐的计算,因此,要学好物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我所任教的学校--龙岩七中,就是一所普通的城区初级中学,学校里有不少学生学习基础差,表现为听课吃力,行动力和自信心严重不足,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作业只是疲于应付。可以看得出来,这些孩子因为长期的不良家庭教育,幼儿期和童年期的成长任务普遍还没有达成,这些没有达成的成长任务到青春期会一起爆发出来,所以作为初中老师,肩上的引导任务格外重大,要力所能及地解决学生肯去学、学得进、有进步这些根本问题。面对新时期学生的现状,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方式一定要更新,才能与时俱进。如果教师继续用以前的交流方法,较难与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交流,更谈不上影响他们,继而让他们能与大家一样“正常”地进行学习活动。鉴于以上情况,我将心理干预引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希望用新的方法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走近他们的内心,聆听他们的心声,从而令他们能较快、较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继而投入到主流社会中去。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希望能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业和心理能够有力所能及的帮助。

2初中物理教学心理干预策略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2]。

2.1将团体辅导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

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干预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针对团体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的心理良好发展。而物理学科的教学是以一个班级为主体的知识的传授,是中学教育的一部分。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此要上好八年级物理的第一节课———引言。在介绍物理的学习方法:“观察和实验”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做一个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夹鼻子”[3]。第一遍我做示范。第二遍我做慢动作全班跟着我做,全班50个人,只有8个人做成功。第三遍,我讲解诀窍,全班有24个人做对。由此学生们得出:认真观察很重要,而且是不容易做到的,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认真就可以做到。物理课经常是上午第四节或者下午的课,学生回家心切或昏昏欲睡,根据这一情况,我带领学生做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小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沪科版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我做一个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快速击掌”[3]这个小游戏。先让学生估计自己1分钟能拍几次手掌,再来实际测算。有的同学估计60次,结果拍了242次;有的同学自己估计64次,结果拍了384次;大部分同学估计自己一分钟只能拍60∽80次,没想到拍了300∽400次左右。同学们自己总结:手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估计值与真实值差距这么大,说明大家有着自己没有想到的潜能!通过这一个活动,同学们精神振奋,增强自信,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达到肯去学、学得进的目的。在学习第七章“力的合成”这一节时,我用了一个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齐眉棍”。请两个同学用食指抬一根“齐眉棍”放到讲台桌上,让第三个同学用一只手将“齐眉棍”放到讲台桌上。从这三个同学的演示中引出合力和分力的定义。再经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可以较容易得出: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F1+F2。同时得出:想要在团队比赛(如拔河、赛艇)中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依靠团队中每个人的默契、责任心、合作交流,才能圆满完成任务。在进行以上的心理干预时,我通常还应用团体辅导的一个活动:小组得分的竞争机制。比如,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8个小组,组员做对一题或者答对一题加10分,到下课后,统计哪一小组胜出。在家校联系的微信里发电子喜报:“报喜了!报喜了!家长朋友,在今天的物理课上,某小组的某同学表现踊跃,积极思考并发言,获得了成长,感谢家长朋友和班主任老师的辛勤培育!”用这一方法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改变家校沟通的方法,同时改变物理课的上课套路,让学生充满着期待和欣喜。

2.2将正强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

在物理课堂上,我常常采用正强化的方法。正强化法是建立、训练某种良好行为的治疗技术或矫正方法[4]。通过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4]。我常常用的奖励方法是电子喜报、物理课上集体表扬、发小奖状、发小奖品。奖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初中物理的有些内容相对较简单,学生较容易得到一些简单的答案和结论,只要有做到一点,就能得到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肯去学物理。

2.3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

积极心理学中强调老师要以积极的态度看问题,既要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又要关注到学生的消极面。既谈问题和不足,又讲优势、给方法,对学生有帮助,还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比如,我是这样对全班交物理作业的情况进行点评:“今天作业上交情况较好,大部分同学及时完成了,个别同学作业没交。假如有的同学不能及时完成物理作业,可以向老师或物理组长、物理科代表请教,帮忙解决,相信各组都有集体荣誉感,能及时交作业,为班级争光。”通过这样的点评,没有及时交作业的学生能够放下思想包袱,较主动地请同学或老师帮忙,可以较快地消除不交或迟交作业的现象。每个班都有一些行动力差的学生,分数常在及格线边缘徘徊,我常常关注他们的上课情况,让他们到黑板上做力所能及的题目或回答简单、浅显的问题。对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进行鼓励和肯定,关注他们做得好的积极面,对不太重要的错误点到即可。这样是对这些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让他们常常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科的自信,扩建这些学生的积极品质,在发挥积极品质战胜消极品质的过程中转化出更多的积极品质。综上所述,物理教师积极至力于将心理干预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可收到好的效果:解决了“肯去学”“学得进”“有进步”这三个物理学习的根本问题,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同时促进核心素养和学习成绩同步提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赞歌,邓远平.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基于对厦门3000多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6):43-46.

[2]王晓华,梁芳,初海姣.癌性相关抑郁非药物治疗的中医研究进度[J].世界最新医学文摘,2019(28).

[3]罗家永.心理拓展游戏270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4,98.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2

一、以校园为基点,构建积极环境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并将其教育内容渗透于校园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等,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更好地贯穿积极心理学,构建全面化的积极环境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即教师可从校园层面来实施,诸如可向校方提出,在校园环境设计中融入积极校园文化,以此达成对积极校园环境的建设。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针对学校方面,可以让语文老师与美术老师一同为校园的各项景观设计出谋划策,以积极文化为主题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如在校园的操场上可以选择健康、拼搏、协作等关键词作为文化主题,在墙面、宣传栏等公共场所设计积极的图画与文字。同时在学生教育上,教师可以联合其他学科教师在课程中融入积极性活动内容,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参与对积极文化的创作,如创作以积极文化为主题的画作、文章等,而后再由教师完成对校园景观设计的装饰。针对班级方面,班主任应当和各科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贯穿到各科课堂教学中,并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合理、积极的评价,以此既能打造全面的积极环境,且能增强教学评价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总的来说,想要确保积极心理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高效的作用,就需要以创设积极的校园环境为基础,以此来提高该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以实践为路径,促进学生发展

有了良好的校园环境,下一步的教育内容就是要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促进其良好品质的发展。对于初中生而言,实践性教育较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发展规律,这样不仅能够引领他们在学习之余更好地探索世界,了解更多学习之外的事情和现象,同时也有助于以积极心理学来干扰其心理的健康。当下许多初中生课余时间都会上网,通过网络认知世界,多少都会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会制约其心理健康发展。而通过实践心理教育的相关活动,既能让学生接触到社会生活,又能激发他们的积极心理,从而能够培养其积极的思想和品质。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中,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校园内的活动,又可以是校园外的社会活动。以校内活动为例,可以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该活动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又能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发展。如在文化艺术节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关于“国学”方面的情景剧,如“卧冰求鲤”“卧薪尝胆”等,这样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还能使其感悟到国学文章当中的积极能量,继而熏陶他们的心理。此外,教师亦可和各科教师进行商议,组织一些融合积极心理理念的校内活动,如和语文老师合作,组织以积极为主题的朗诵活动,即在早读之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一些积极向上的文章。此活动可以以周或月为一个周期,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由语文老师随机抽选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体验,并对其予以积极评价和辅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心理。总的来说,教师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任何一门学科中和实践活动中,致力于利用积极心理学的优势来帮助初中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学习心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总之,积极心理学能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疏导学生心中的困惑,使其在积极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提高心理的积极性。教师在渗透积极心理理念时,要把握校园和班级两个层面的融合,致力于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玉梅.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教研版),2020(2):220-221.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3

【关键词】中学教学;老师;心理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随着新时期的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与心理教育应该注重以学生为本,主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进行具体的开展。作为老师,在保障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要对学生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辅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初中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与心理教育形式化。我国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的教学环境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初中老师片面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关注力度不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被深刻的认知。进而对心理教育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往往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监督,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将心理教育进行细化,也无法实现有效的落实。将教学与心理教育形式化。同时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也没有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很多时候都缺少对学生的关爱和辅导,将工作作为首要,却降低了对学生的关注。

2.家庭教育与心理教育方式有待提高。家庭教育与心理教育是有技巧的工作,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方法不能过于单一,传统的说教模式在当今的学生个性化发展下很难有长远的应用。目前,我国初中生个性明显,如果在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方式,只是通过说教或者是指责来进行,很容易对学生造成影响,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教学工作很难有效地开展,造成得心理教育失败。因而,为了保障心理教育的有效性,在方法上有待提高。

二、家庭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应用

1.老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关爱。老师是整个教学的执行者,也是心理教育的实施者。因此为了保障心理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以及使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老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地了解。建立良好了班级学习环境,增进和学生之间的感情,通过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解,进而对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的帮助。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过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解。第一种方式是家庭访问,第二种方式是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各自有各自的优点,通过家庭访问能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且真实度较高。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着缺点。很多学生更注重个人隐私,因而会对教师的这种做法有些排斥,逐渐与教师产生心理隔膜,心理教育工作很难施展。而第二种方法问卷调查,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学生的个人隐私,但是都是由于学生个人的回答,所以在真实性上略有降低。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应该结合实际的班级情况制定相应地了解方案,为心理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并且,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与调查,可以及时的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增进师生感情的同时,使教学工作效率最大化。

2.家长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形成美满幸福的家庭环境。学生家长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对学生生活以及学习方面的指导与辅助,来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倾听,善于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把控。要善于发掘学生的个性优点,不要对学生进行斥责,或者做出一些伤学生自尊心的事情。我在实际的家访中发现,有一名学生由于贪玩,而且在个性上也存在着缺陷,叛逆心理极其严重,在课堂上玩手机游戏被老师发现之后。老师找到了学生的家长,该学生的家长并没有和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而是责骂了该学生,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对老师有了更深的误解。这就是家庭教育与心理教育失败的典型。而相反在另一个案例中,我的一名学生的家长是一名大学的教师,他很多的时候都会采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教育形式来教导孩子。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极为优秀,不仅仅在成绩上,在与其他学生的交往中也能够表现出成熟的一面。我在了解后发现,该学生的家长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与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目标,该目标对学生赋予较高的期望,通过对目标的分解,把目标具体化为责任,并且责任到人,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同时家长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采取其它措施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三、结束语

老师的工作繁琐,其落脚点在于教书育人。家长在平时也是为了工作而奔波,作为家长和教师的职责,在学生的发展阶段对身心发育进行辅助教导,是作为老师和家长应积极探寻的问题,如何将心理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巧妙地渗透心理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家庭中,创建良好的氛围,与学生建立亲密、互信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目前首要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使家长和教师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关键性,以期更好的引导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4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在全国中小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背景下,省、市、区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实施意见与具体要求。学校作为区属重点初中,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教育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工作中作了初步尝试与探索。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明晰规划健全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自2006年以来坚持不懈,如今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1.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明晰。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尊重个性,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个性飞扬的学园,智慧润泽的乐园,幸福成长的家园”。时刻注重营造“家”的氛围,让师生在和美温馨的校园氛围之中幸福成长,真正将学校作为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特别强调要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创建学校独特的心理健康特色学校模式。为了更好的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专门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3年发展规划。2.工作机制健全。学校建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教师队伍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每学年均召开2次专题工作会议,制定年度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并及时总结与完善,由心理辅导室负责落实,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各自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活动中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并在工作中加以渗透[1]。3.规章制度完善。为了保证有效落实,学校制定并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教师工作制度》、《心理教师工作守则》、《心理教师从业道德规范》、《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心理辅导室值班人员工作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打造心理专业教师队伍

1.心理辅导室建设进一步规范。为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学校于2015年扩大了心理辅导中心规模,考察采购了先进的“学校心理管理系统”,规范了心理档案管理;制定了心理辅导室建设方案,在校园空间紧张的情况下,增建了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沙盘游戏室、自信提升室、团体辅导室,并将心理辅导室升级为心理辅导中心。2.打造心理专业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职心理教师2名,国家心理咨询师15名。学校建立了以心理咨询师和德育老师为主要成员的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共22名。学校制定专门计划加强对心育师资的培训,坚持每学期对全体教师进行至少1次培训;加大对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的培训力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培训15课时。针对新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等不同教师群体进行自我认识、心理成长、学生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培训。特别是班主任群体,班主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与学生接触较多,更为了解学生情况。通过对班主任简单的心理内容的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学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2]。

三、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好师生心理辅导工作

1.构建心理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学校于2008年将心育课纳入正式课表,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心理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课程设置上,初一至初二间周一节课;初三至初四进行专题心理辅导。在教材开发上,学校自编的《人生幸福课》心理课程被区域学校学习应用;开发的《自主管理》课程获得山东省中小学优质课程二等奖;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心之旅》获得全国NOC校本课程类一等奖。自2013年,学校开设《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情景剧———心灵舞台》、《绘本心世界》、《沙盘游戏———探索心灵之路》、《自信加油站》、《正能量》、《手绘心灵》系列心理选修课,主题涉及学习心理、社会心理、生命意义,形式有心理测试、活动体验、绘本欣赏、案例分析等。2.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除了由专职心理教师执教的专题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在学科课堂教学及环境中也渗透心理健康课程。首先是与品德课的渗透。在教研中,将心理活动与品德课堂教学进行了充分的结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品德课堂成为学生欢迎的课堂。我们教研组研发的《心理活动在品德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的教学成果在全区进行了经验介绍并推广。语文、历史、生物等学科心理知识的融入,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每班每周一节的主题班会课相融合,广泛融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班会更受学生的欢迎。3.坚持心理辅导,完善工作机制。12年来,学校专职心理教师严格执行心理咨询制度。通过师生心理测评,了解师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面询、信件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接待来访者3000余人次,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入学适应、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青春期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已写成心理咨询手记20余万字。通过长期咨询记录的整理,将心理咨询中的发展性咨询与补救性咨询做了分类梳理与对策研究,为进一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与借鉴[3]。

四、营造心理健康环境,加强家校合作

1.营造心理健康环境。自2012年起,学校校报开设了“连心桥”———心理老师专栏,至今已刊载心理文章37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电视台也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相应的进行专题访谈节目。学校于2010年成立了学生社团“阳光部落”,每年进行社团纳新,通过团体游戏、校园心理剧、趣味心理测试、体验心理咨询等形式,提升团员的心理素质,并协助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成为了各班级流动的“小小心理咨询师”[4]。2.加强家校合作。学校重视家庭教育,成立了智慧家长提升工程,在各年级每期的家长会上,都由心理辅导室确定培训主题,或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或由本校专职心理教师开展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委员会工作会议,了解、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学校要求班主任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家访,及时做好沟通指导工作。

五、加强科研课题引领,实现区域辐射效应

1.加强科研课题引领。在省、市、县、校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申报中,学校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题申报,严格督查课题研究过程,对于优秀的心育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并在全校展示推广。针对心理课堂教学模式、心理课堂教学、学校心理辅导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省市级的课题申报与研究,课题成果现已在心理教学实践中得以推广应用。2.实现区域辐射效应。学校心理老师通过出示省市区各级公开课、主持心理工作坊、为全区班主任和部分学校进行心理专题培训、以及参与电台心理访谈等方式在区域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探索与实践,我们切身感受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工作、师生身心健康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专兼职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师生对校园生活满意度高,全体师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良好。今后学校还将继续保证心理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科渗透,心理辅导更加有效。密切与家长、社区的联系,更好地解决学生成长的心理问题。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强与周边学校、区域的合作交流,促进所在区域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东斌.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合作模式的探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26-29.

[2]魏晓燕,王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7)

[3]曲怀英.发展性咨询与补救性咨询相结合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2):60-63.

[4]杜丽萍.如何开展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J].人民教育,2018(12):54-57.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初中生;叛逆心理;引导

不同于理工课程的理性和逻辑性,语文是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并且感性的课程,通过对于语文的学习,从而培养出来的语文素养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这对于让初中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现如今学习的重担和学校以及社会的高素质要求,当代的学生无不都是压力满满,久而久之的积压造成的叛逆心理现如今也成为了教育界的关注重点,叛逆心理造成的负效应不可忽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更应该认真对待,利用语文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对初中生心理进行排解和疏导。

1多数语文教学中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不足

出生在新时代的初中生,思维和想法与以往的学生有着极大的不同,现如今的学生见识更高,思维更广,不甘于被长时间的约束,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因而表现出的叛逆也更甚于过去的学生,面对这种现象,如今的初中教学工作者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明显的感到力不从心,管理难度大,对于这些精力充沛的学生感到没办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学,语文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老师的个人演讲,简单地向同学们灌输着书本上的知识,强调字、句、章的结构和内涵却忽视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实际教学中的老师多数不会对课本内容进行再拓展或者对于学生课堂表现的再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较重,以自我为中心,这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上也形成了阻碍。

2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教学中的合理做法

2.1掌握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教学过程中,课本内容是进入教学活动主题的根本和依据,但是轻松活跃的氛围则能够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仅要对课文中蕴涵的深刻的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讲解,同时,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更好更为有效的疏导,应该赋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学习和探讨的空间,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更能了解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和想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和学生的密切交流构建出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学中,适当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课堂小活动,带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针对学生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与鼓励,通过认真倾听,逐渐渗透积极的思想意识和对学生缓解叛逆心理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引导。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更能让学生感到到教学工作者对其的尊重和理解。2.2结合课文内容,对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进行渗透:语文是个丰富多彩的存在,充满了积极性和正能量,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完全可以通过对不同内容之间的理解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借助语文课本中的美好描述转移注意力和思考的方向,联想到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教学结束后,为学生有意留下专门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通过自我反思,为自身的叛逆心理寻找释放点和解决办法,逐渐学会去体谅理解他人,懂得去调节自身情绪,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活的趣味性并逐渐融入其中。2.3课后与学生真诚沟通,构建信任与情感基础:课上课下的交流是进行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挚友,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不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与长处,积累的多了,就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信念更加明确和坚定,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长期交流与相处,不知不觉中就可以使学生改正一些缺点和错误。学生产生的亲近感、信任和尊重是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关键点,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敢于畅所欲言,更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的了解,当然也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的目的。

3结语

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理成长上处于良师益友的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能够有效排解学生的负面心理,当然需要结合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以自己深刻的见解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相应的回复,要充分的认识到叛逆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意识到语文教学对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从多个角度和方位出发,通过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适应学生逐步去引导学生的真性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面对自身偏激不成熟的心理这一成长进程中的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史云铃.《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综合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34):112-115.

[2]窦辉.《初中教学中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思考及探究过程》[J].成才之路,2016(58):104-110.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6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初中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重要、关键的阶段。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他人和社会。可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2.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

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5.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社会各界应积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辛勤耕耘、播种、收获,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二篇:如何开展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素质教育问题,一直困扰我们多年。通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获得健全的人格,充分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这既是实际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生;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青春期;健康成长

目前,中学生的健康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正值青春期,随着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他们被各种问题所困扰,例如,人际关系方面,身体方面,学习方面,因此,让我们都来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已经提上了重要日程。作为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特征,要开展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适时适地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尽快使其摆脱心理阴影与障碍,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使之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成长。

一、初中生面临的第一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

初中生在心理问题上主要来自三方面困扰。其一,同学间关系。初中生内心有强烈交友需要,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单纯盲目,有时会发生同学间、朋友间不融洽,孤独倾向是不可避免的,有时还会发生矛盾或造成不良后果。其二,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父母严重代沟,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子成才,只是一味重视学习成绩,不能理解孩子的压力,不能正确的对待和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一味简单粗暴,加剧了孩子内心心理的冲突和矛盾,使之形成叛逆心理。其三,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初中生面临青春期时,心理变化特别大,表面上看他们长大了,其实心理上特别脆弱,他们希望老师关系他,理解他,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认可,如果老师在教育学生方法上不够恰当,不能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致使他们丧失了上进心,甚至会使他内心受到严重创伤。

二、初中生面临第二大心理问题——学习问题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父母对子女期望越来越高。繁重的课业负担,父母的过高期望,使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个个孩子不堪重负,为了应试教育,各个学校都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教育,违反心理健康原则,使学生出现异常行为,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压力。

三、困扰初中生第三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迈步走进青春期。他们此时随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此时的初中生性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闭锁心理。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对于男同学,则更喜欢交异性朋友,比较容易冲动,做事不假思索,盲目冲动。青春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早恋。初中生对异性追求与向往,开始表现逐渐强烈,如果面对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教育引导,就会使学生陷入早恋的泥潭,不能自拔,轻者耽误学生,重者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面对初中生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与严重性。如何正确处理好初中生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与方法,适时适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我们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准则,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他们采取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到几点:

1.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生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所造成的烦恼与忧虑,如学习竞争加剧以及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压力,这些都需要初中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产生这些困扰,与社会家庭学校有关,又与他自身生理发展有关。

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教育与辅导,要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让他自觉调整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心理卫生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只有他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消除初中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多数初中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以建立学习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她们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其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消失。

3.鼓励学生学会沟通,学会正常交往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他们产生人际困扰的主要原因。因此,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识,相互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他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作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理解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

早恋问题对部分学生心理困扰很大,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男女生情感,产生早恋。面对学生的早恋困扰,教师和家长因势利导,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早恋问题,并且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用全新的恋爱观和观对学生进行性知识和道德教育。

心理专家曾说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他的某种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讲,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是指只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可为人师,当今教师更应该在教会学生学习、做人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也就是说我们更应该当好一个心理医生。愿天下所有家长与我们共同肩负起这个责任,让我们的孩子自由、快乐、健康成长。

第三篇: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学校要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既然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就应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其次,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努力创设和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也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动技能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浓郁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励学生拼搏精神,整洁的校园设施可以规范学生心理行为。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也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水平,促使家长自觉地营造和睦,平等,民主的家庭心育环境,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管教孩子,与学校形式强大的教育合力。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村队生活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

三、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要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可以请有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力。明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有所不同。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具有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积极与懈怠等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不成熟的特点。也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不可能整齐划一,但是这种差异不是消极的、有害的,而是可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一种资源。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教师不应忽略这一点,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切忌轻易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老师要为人师表,以满腔的热情感动学生,要有敬业精神,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这样才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总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第四篇: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张建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2(19):78~80

第五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构建

一、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初中是基础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表现,心理素质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引起家庭、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助于中学贯彻《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身心发展和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学校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引进课堂或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对初一年级应侧重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对初二年级应侧重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对初三年级则应侧重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

(2)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个别心理咨询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帮助学生的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①面对面交谈,这是一种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的直接性沟通,是一种最为简单但具有互动性的咨询方式。②电话咨询,是咨询与被咨询双方通过电话交流的形式进行的咨询方式。③信函咨询,信函咨询对于初中生的一些不宜公开的心理问题,可以较好较快的解决,是一种较为隐蔽的间接咨询方式。④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

(3)注意其他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渗透

学习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学科互动与渗透心理教育方式。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从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切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学科教学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考虑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特点,利用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规使学生能积极接受学科教学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

学校心理环境,是指学校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生活、游戏、交往的全部空间。学生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氛围,学校的人际关系及风气等,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如精神环境、社会化环境、互动性环境等。创设精神环境应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入手,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师生情感关系;社会化环境的创设应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契机,调节学习的压力,从而改善由于课业负担过重而导致的初中生厌学、恐学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构筑喜学、乐学的良好氛围。

2、家庭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后方

(1)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教育、引导孩子。随着初中生身体的发育、自立能力的逐步发展和独立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常采用夸张和偏激的形式来表达反抗和独立的愿望。如与父母发生冲突、抽烟、染发、服装怪异、喜欢扮演成人角色等。

(2)关注孩子的“心理闭锁”。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这样的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心理闭锁”。初中生“心理闭锁”常表现为喜欢上带锁的日记,不愿与家长进行交流等,但他们的内心又渴望“开放自己”,由于感到孤独和寂寞,他们以不断的寻找朋友、迷恋偶像明星或上网找朋友聊天作为寄托。他们反而最不爱向亲人说心理话。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为此,家长不要夸大这种心理特征的消极影响,这样会给孩子们增加压力,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给孩子创造自己的空间,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从他们心理上解除阴影。

(3)正视“代沟”冲突。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这种心理状态容易导致产生与家长的“代沟”,表现在面对与家长的不同意见,孩子首先觉得是家长不理解自己,而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传统的东西视而不见,家长一提传统就生气。那么,作为家长应运用一些可行的引导策略:①理解和平等对待孩子。②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和方法,进行友好的交流与对话。③家长、教师尝试接受孩子的某一项兴趣爱好,与孩子一起探讨有关问题,与孩子一起进行娱乐活动,请孩子来当老师。④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件工作,培养家长与孩子的共同语言。

(4)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卢梭在谈到家庭教育的问题时说:“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抵制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家庭是孩子避风港湾,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坚实后盾。它是以家长的情绪感染为核心,通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养等反映出来。有良好心理氛围的家庭,一般表现为夫妻关系和谐、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对子女给予真诚和理智的爱,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志趣相投,态度和善,思想活跃,心理相容,反映出互爱的高尚情调和积极向上的气息。

3社会应给予初中生的心健康更多关注

社会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为此,社会除了为初中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资源以外,更应注意创设有利于初中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可多提供和放映对初中生健康成长有利的影片,多兴建适合初中生年龄特征和爱好的游乐场所,如公园、文化宫等。让初中生在单调、繁重的学习之余,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感受到社会和生活中美的东西,从而培养他们的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社会还应注意协助学校和家庭对初中生进行保护和监督,尽量使初中生免受社会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让不健康思想、行为远离初中生。如网吧、舞厅等人员复杂、环境复杂的场所,要禁止初中生出入。社会有关部门对唆使或默许初中生出入此类场所的,应给予严惩。同时,社会各界如发现初中生有不良行为或有相应趋向的,都应及时与学校和家长联系,以便及时阻止问题出现或及时解决已出现的问题。

第六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为此,我们必须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1.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1.2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1.3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环境。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三是校园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环境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四是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2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的心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3利用学科教学渗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无论文科、理科还是思想政治学科,都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把德、智、体诸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重要性;途径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方面,心理发展具有可变性。今天的初中生和以前的初中生相比,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在特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下,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会发生某些变化,形成个性心理素质上的差异。这种可变性主要是受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变化以及学生本人生理发育和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在程度上表现得或鲜明或模糊,在速度上或快或慢,在出现的时间上或早或晚,在经历的时间上或长或短。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具有矛盾性。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发生了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性发育与社会制约的矛盾;心理上的成人感与行为的幼稚性的矛盾,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不相协调,由此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甚至精神疾病。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1]。

二、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既一致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通常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二是寻求发展,这是更高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过这两个目标的完成来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较高层次的心理健康。初中阶段是个体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时期,是他律向自律的发展阶段,初中生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上向成人接近,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常常发生冲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认知方面

(1)焦虑症。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是一种负面的情绪状态,初中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表现为考试前心情极度紧张、考试过程中认知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慌乱、无法正常发挥水平。研究发现,不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存在考试焦虑,成绩好的学生由于期望过高,争强好胜,往往有着更重的学习压力,这类学生往往对自己不能形成正确的评价,要么评价过高,要么贬低自己。(2)学习疲劳。表现为学习注意力很难集中或不能持久集中,只要一学习就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思维混乱。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造成的,他们投入学习的时间很多,但学习不得法,成绩不能提高,身体没有得到充分休息,长此以往,身心俱疲,事倍功半。(3)厌学症。有部分学生对学习极度厌倦,认为学习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学习起来痛苦难捱,如坐针毡。(4)学习困难。学习困难的学生观察能力低,语言表达能力弱,计算能力差,学习成绩不好,不善与人交往,这类学生往往具有较低的智商。

2.家庭方面

(1)关系紧张。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些学生与父母或某一方关系不和,有的冲父母发火,有的极力压制怨气,时常感到很压抑。(2)内疚心理。有些学生虽然刻苦学习,但成绩一直不能提高,此时父母越是不责备他,他就越内疚,觉得对不起父母,辜负了父母的期望。(3)单亲家庭的问题。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的孩子逐渐增多,他们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问题,有的自卑压抑,有的暴躁有攻击性,这些学生往往没有安全感与信任感。

3.人际交往方面

(1)与同学朋友相处。有部分初中生在与同学、朋友相处中,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会和同学产生冲突,不能融入集体,感到受冷落和被孤立,感受到明显的群体压力。(2)早恋。早恋的产生一方面是受初中生生理发育和性意识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不恰当的教育态度造成的。我们要认识到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教育和引导措施,防止可能出现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与现代人才需要相适应的教育,是培养具有新型建设人才的教育。因此,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心理学知识,全面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总结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要明确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初中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既不过度贬低自己,也不过高评价自己,能接纳和改进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自我控制,努力发展自我,从而使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最终达到心理成熟与健康。

三、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完成教育任务,应采取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及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双向联动的教育模式,建立以预防为主、心理辅导为辅的教育体系[2],具体如下: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提高和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使之保持健康的心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坚持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对达到基础教育的目的起着越来越大的实效作用。

2.开展心理咨询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会产生种种矛盾心理,需要心理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一个方面,应多角度向其他方面渗透,如学校教育、学校管理、德育、体育等方面,从而使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相结合,研究教学方法与研究学生实际相结合,教师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

4.开通家校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学校要经常和家长联系,举办家长培训活动。一方面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家长的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所思所想,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同时要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营造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孩子树立榜样,影响孩子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另一方面,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和生活表现,与家长共同制定教育学生的有效措施。初中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心理辅导,要讲求实效,要把教育形式和辅导内容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感受到安全感、快乐感和依恋感,尽可能地解决和消除各种负面心理和问题行为的发生,达到维护和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温俊城.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体系建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28—29.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初中生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应该被放置在首位。一个初中生首先就应该是一个身心都处于健康发展状态的初中生,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本文围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题研进行究,在剖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本文认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积极引导初中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会对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极为影响。

【关键词】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

初中处于人生发展初起阶段,这一阶段是其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是因为初中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成熟、对外界探求欲望比较强烈,性格敏感、情感活跃,先到为主的特点使一些不良习惯容易在其身上滋生,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极易可能造成终生遗憾,据此而言,从心理健康教育层面着手,构建其健康积极向上心理,就会起到天然免疫的作用,并逐渐促使其形成良好而又健康的行为习惯,为其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及特点

1.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点而展开的心理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初中学生的健康心理,使之养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与道德素养,并为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夯实基础。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是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作为长远目标,将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培养放置在同等重要地位,这就成为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发展性与前瞻性的特点。一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过程的教育活动,其发展的依据即是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就是指其心理处于与同龄人相同的心理阶段,并且处于渐进性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初中生来说,则是指通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其心理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良好状态。二是前瞻性,所谓的前瞻性就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对初中生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初中阶段是其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所培养的积极心理将会对初中生发展奠定极为坚实的基础,据此而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初中生的健康的心理,就会使得心理发展为其健康人格的最终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1.初中生个人认知水平因素。

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一阶段开始认知世界,具有初步性与不可预知性的特点。所谓的初步性,即是指认知行为表明初中生尚处于初级的阶段,多动性的行为反映出初中生对外部世界有了初步认知,但是还不成熟,不可预知性则是指初中生尚不成熟的心理对个人行为所造成后果不会充分预知,不良后果产生的概率大幅攀升,举例来说,XX学生平时学习较为优异,但是班主任在其进入八年级后发现成绩急剧下滑,个人谈话的时候吞吞吐吐,经过向其他同学了解,获知该生存在早恋问题,经过多次谈心,XX学生坦承自己与班内XX因为平时交流较为融洽而互生好感,以致于发展成为早恋,这一后果自己没有想到,据此而言,初中生个人认知水平是影响初中生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2.所处生活环境的因素。

初中生自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还不够完善,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一个相对于稳定的、充满关爱的环境会为初中生的成长营造优越的成长氛围,反之则会对初中生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初中生心理因此就极易受到来自于外界环境的挑战,一旦出现某一诱因,学生就会在其刺激下做出过激反应,其最终的结果不得而知。就以新疆初中生杀人案为例,在2004年,新疆初中生因为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深受危害,在与网吧女老板发生争执后将其弑杀,并把钱财抢劫一空,因此可以说,外界环境对处于未成年时期初中生心理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树立心理健康大教育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学活动,不是单纯为了教学而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其性质上归属于大教育的范畴。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健康的心理健康大教育观,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其开朗活泼、勇敢顽强与机智勇敢的个性,形成团结互助的优秀品质,最终达到健康身心的目标,为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与实践性。

带有情节趣味性与案例实践性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能够对初中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可以激发其内在情感,使初中生在享受心理健康教育乐趣的同时认识到诚实守信、互助合作、独立创新、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日常活动实践中,从而成为个人人格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举例来说,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不必回避诸如早恋等热点敏感问题,而是要将这些敏感问题交由大家去评论与探讨,再以事实案例予以佐证,从而达到内化于心的目的。

四、结语

毋庸置疑,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成初中生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也会为其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帮助初中生摆脱自我中心,培养其积极情感和健康心理素质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李锐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蔡钟川.潮汕地区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