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管理范例

个税管理

个税管理范文1

关键词:公路企业;异地项目部;个税管理

“营改增”全面推行后,地方税务局所管辖的税种中就彻底消除了营业税的存在,而“营改增”的推行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地方税务局的税源,普遍出现税源减少的情况。而当前地方税务局内个人所得税成为了现存的重要税种中的一种,因此在日后征管上将会更为严格且规范。而相关公路施工的企业自身牵涉较多的经营点和项目,存在较大的流动性,而且实际管理十分粗放,更多的关注着增值税的管理,这时就会容易忽视个人所得税的管理,从而使得个税征收面临一定的风险。本文针对公路施工的相关企业在开展异地施工项目时的个税征收管理上所显现的问题进行原因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寻找解决的方法。

一、个税管理必要性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代扣个人所得税十分重要,其是由于国家税务局相关文件规定,企业在实际薪资发放时需要承担个税扣除的义务,以此才能进行扣除企业所得税。否则个人薪资所得税没有扣除前无法企业所得税开支。另外,企业具有依法履行税法的义务,建立起自身的税务形象。而我国所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文件中也对企业不依据要求代扣代缴个税明确标注了处罚规定。

二、问题分析

当公路企业承接到工程项目时,一般会通过组建项目经理部来对临时负责项目承接与实施,该分支机构在项目施工完成后再解散。公司在组建项目经理部时也会选派相关员工参与工作,部门会单独开设银行账户,实现核算会计以及管理财务成本的独立进行。因此项目部门的劳资和财务人员就更多的承担着管理个人所得税的责任。而实际企业所承接的公路项目通常都具有地点偏僻、条件艰苦及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因此实际管理个税时就会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第一,企业代扣代缴个税时存在没有代扣或者个税计算不准确的情况,通常有节假日时发放给员工的补贴不计扣个税、月结薪资和奖金不合并表单及税费征收时出现费用的重复扣除。而额外员工职责外收入(单次不超过800元)也依据薪资标准扣税。第二,企业在个税申报时未能符合税法要求,一般会有个税扣除而不上缴的情况,另外还有上缴时间不准时,申报时也没有涵盖到全员和全部金额等。第三,企业在给员工发货币工资时没有做适宜的税务筹划,使得员工税务负担增加,也使得个税代扣代缴及管理等方面增加了难度。如将几个月的工资集中在一个月发放。没有正确有效的运用“五险一金”费用扣除限额,如相关单位对个人住房公积金缴纳扣比为5%,而财税文件规定个人缴纳扣除部分是不超过总工资的12%,因此员工则无法享受到7%的扣税优惠。当年终奖一次性发放时,没有避开发放无效区域,而使得税前收入增加而税后收入减少的情况出现。此外还有单位在核计工资时没有按月进行均衡扣除五险一金,造成员工个税负担增加,使得员工产生误区和不理解,使得个税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三、原因分析

(一)外在环境。第一,人们缺乏一定的税法知识,欠缺较好的纳税意识。第二,相关税法法律法规还存在不完备、不公平的情况,无法有效表现税法公平性。如税务具体文件颁布之前,公路企业在开展跨省施工时,所选派的员工会由工程以及机构所在的两个地点的管辖权,这时就会涉及到工程项目被要求重复缴税的情况。还会发生工程所在地的税务局会要求核定工程价款来进行税务征收,而这时整体税务金额较大,但实际条件下个税又不能向个人做好分配,企业在薪资发放时也不能从中扣除,造成企业的支出大幅增加。第三,而税务机关对低处偏僻、流动性大的公路施工项目无法有效的实行监管,因此企业无法进行代扣代缴个税。

(二)内部原因。第一,从施工企业来看,通常都缺少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而参与税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也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无法准确核算个人所得税,也无法进一步进行税务筹划。另外较多的人员是兼职人员,对税法政策更新不能及时的了解,也不会投入更多研究策划的精力。第二,企业在税务管理相关方面没有完善的制度依靠,同时也没有做好风险管控的相关工作。实际工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导致工资受到工程项目资金的影响,常会出现不按时发放工资企业匹配不均衡的情况还有薪资现金发放的相关情况,使得员工承担较重的税务负担。

四、解决思路策略

(一)企业层面。第一,个税管理有专业人员参与,并定期做好相关税务知识的培训和强化工作,进一步提升实际个税策划的能力,让员工合理负担个税征收,同样也使得员工能够更为理解个税征收要求和程序,更好的支持个税代扣代缴管理工作。第二,施工企业要加强对个税筹划工作的研究,重视员工个税负担较重的现实问题,寻求多种途径实现个税负担降低。一方面个税上缴前的扣除工作要按照征收相关政策开展,在以12%的比例上限来开展住房公积金的扣缴,并在个税扣缴的实践中制定出企业年金制度;另一方面对薪酬方法的时间、金额、形式等都要做好筹划工作。实践中一般来说,确定的薪资总数下,个税负担均衡发放形式下要比不均衡发放相对较低,但有年终奖的税务负担则相对于没有年终奖的形式要低。而薪资与年终奖的发放配比要综合《年薪酬15万元以下职工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模型进行,如当薪资都不足6万元时,则奖金方法选择以每月均衡发放的方式进行;当总体薪资在6万元以上而不超过7.8万元的情况下,则会将高于6万元的奖金采取一次性发放的方式,余下部分则均衡5000元每月薪资发放;当总薪资高于7.8万元而不超过12.5万元的情况下,则一次性发放的奖金设置金额为1.8万元,而剩余部分发放时采取月均衡发放的形式;而当总薪酬在12.5~15万元范围内时,则将奖金发放设置为1.8万元加上超出12.5万元的部分,剩下依旧以月均衡发放方式为主。第三,不断培养提升员工税务知识,形成依法纳税的意识。第四,企业要对内部管控进行加强,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开展的力度,使得个人所得税风险降低。

(二)税务机关层面。第一,施工企业内部要不断地建立健全个税缴扣的相关制度,严格依法执行,使得企业能够营造出较好的税收氛围。第二,不断地开展普及税法知识的培训,做好税收公平维护工作,使得员工具备依法纳税的正确观念。第三,不断地使逃税、避税的成本和风险加大,曝光社会公众人物及高收入人群的逃税行为,并给予严厉的处罚,奠定税法的威严和地位。第四,有效地推行更新的征管措施,在必要时改革个税征管,确保税号一人一个,不断地自行申报来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要不断地加强管理个税,依据税法来实行个税筹划,使得员工个税负担以及税务风险降低,是当前个税征收的重要内容。公路施工企业不管具备何种的特点,税法所赋予其的义务是必须履行的,因此企业要针对自身不断地强化管理,使得税务策划更为合理,引导员工理解和支持,凭借税务部门加大宣传,开展依法征收,在整体有效环境下实现个税管理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宋振水,陈春霞.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月刊(B财苑),2004(06):24-25.

[2]宋凤轩,蒙广林.提高个人所得税征管水平的建议[J].经济论坛,2010(03):49-51.

个税管理范文2

一、个人所得税法主要变化

1.税制模式转变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

新个人所得税法的税制模式由分类税制调整为综合与分类结合的税制。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四大类收入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对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以及其他所得,仍采用分类征税方式。相较于分类税制,综合税制更能体现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和总负担水平,能更好地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

2.扣缴方式转变为按月累计预扣预缴

新个人所得税法要求,扣缴义务人向居民个人支付工资、薪金所得时,按照累计预扣法计算预扣税款,并按月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扣缴义务人向居民个人支付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次或者按月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年度预扣预缴税额与年度应纳税额不一致的,由居民个人于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税款多退少补。

3.年终奖计税采用过渡期衔接方案

财政部、税务总局制发了《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对纳税人在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可以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单独计算纳税,以避免部分纳税人因全年一次性奖金并入综合所得后提高适用税率。纳税人可以自行判断是否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并入综合所得计税。

二、对企业薪酬管理产生的主要影响

1.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企业薪酬管理

一方面,新税制下,虽然绝大多数企业职工收入按照综合所得计税,但受职工收入水平、专项附加扣除等因素影响,职工自行申报个税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随着职工深度参与纳税申报,他们会越来越关注企业的薪酬及个税管理,这就对企业薪酬设计科学性、薪酬管理透明度提出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以全年综合所得的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职工会更加关注综合薪酬所得,会更加希望了解影响个人所得税的薪酬模块,如基本工资、奖金、福利、社保等各个项目。

2.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有利于促进薪酬结构变革

新个人所得税法施行前,职工薪酬通过按月按次申报,年终奖单独计税的方式。许多企业通过增加年度奖金占比的方式,帮职工合理化降税。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后,年终奖计税优惠政策即将废止,从节税角度而言,年终奖逐步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公司激励员工的薪酬结构可以根据公司经营实际做出调整,以实现薪酬作用的最大化。此外,许多企业年终奖根据年度经营状况于次年年初发放。此种发放方式,在新个税环境下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方面过渡期内,难以选择最优的纳税方式。另一方面,由于采用综合所得计税方式,年初发放年终奖会造成当月纳税较多,可能导致大量职工次年汇算清缴时退税的情况发生。

3.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给薪酬管理提出挑战

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对企业薪酬数据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职工的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内容繁杂,且动态变化,当企业职工数量较多时,数据管理难度非常大。另一方面,个税扣缴采用累计预扣的方式,企业在为职工缴纳个税时需要提取本年度以往薪酬数据进行综合计算,薪酬数据计算量较大。新税法施行前,企业薪酬管理人员依靠办公软件就可以准确核算员工个税及实发工。新个人所得税法施行后,若职业数量较多时,仅靠办公软件难以准确核算职工个税信息,这对企业薪酬数据管理和薪酬核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新个人所得税法下对薪酬管理的建议

1.主动引导企业职工参与个税申报和薪酬管理

随着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企业职工个人所得税征管将有可能从过往以扣缴义务人为中心的模式,向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并重的模式逐步转变。随着广大职工越来越深入参与个人所得税缴纳,职工对企业薪酬管理、个税管理的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首先企业应尽快重点梳理薪酬相关制度,明确薪酬、个税等管理职责和管理内容,增强管理制度科学性、合理性的同时,提高制度透明度,同时积极向职工做好宣贯工作。其次,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员工参与纳税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广大企业职工义务,企业有责任组织职工学习并敦促其履行纳税义务,协助企业职工实现纳税自律。最后,企业还应针对个税征缴、汇算清缴提供专业的咨询支持,帮助企业职工科学有序完成个税申报工作,这就要求薪酬、财税的领域专业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适应新形势要求。

2.根据规定逐步调整薪酬结构与管理方式

薪酬结构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本工资、奖金(月度、季度、年度)和福利。其中,基本工资和福利变动较小,而奖金作为激励性报酬,在薪酬整体构成中属于变动性较大。新税法施行前,许多企业通过发放提高年终奖比例,合理使用年终奖计税,为职工合理降低个税负担。新税法下,年终奖计税作用不再明显,及时调整薪酬结构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迫在眉睫。此外,现有的薪酬节点、税收筹划等做法也需要适当调整,如企业年初发放上年度年终奖,可能会造成大量员工次年自行汇算清缴。新个人所得税法施行后,企业职工薪酬核算特别是个税核算应从人力资源部主导向财务部门主导转变。新税法实施前,个税计算方式相对简单,多数企业职工薪酬确定、核算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财务部门仅负责工资发放和个税申报。新个人所得税法施行后,人力资源部核算个税难度越来越高,而财务部门则可以通过自然人税收系统相对准确地核算职工个税数据,因此转变个税管理职能必要性较强。

3.借助信息系统提高薪酬数据管理的准确性

在新个税法条件下,企业职工薪酬数据的管理复杂度明显提升。为提高薪酬核算的准确性,大多数企业尤其大中型企业急需借助薪酬管理系统配合薪酬数据管理及个税核算。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都上线了E-HR系统,但多数系统未包含薪酬数据模块,无法对日常薪酬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新个人所得税条件下,薪酬管理系统作用愈发明显,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薪酬管理人员可以逐步摆脱办公软件,通过信息系统操作完成薪酬数据确定及薪酬核算工作。薪酬管理系统在大数据存储、处理及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对提高薪酬管理的准确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个税管理范文3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问题研究

目前,信息化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并深入到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在我国税收领域,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金税工程的不断推进,标志着我国税收信息化已经初步实现并向纵深发展。在此背景下,作为税收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人所得税的信息化管理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就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信息化管理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点参考。

1个人所得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1.1现金交易频繁,个人收支监管难度大

个人所得税信息化管理中一个难点问题就是对于个人之间的经济往来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个人之间的经济往来多以现金交易来进行,一些企业在员工酬谢的发放中,也存在大量的现金支付现象,而企业现金提取的管理制度却相对松弛,这使得税务部门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个人经济往来的准确信息,这为个人所得税的信息化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1.2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质量差

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多是由企业进行代扣代缴,在此方面,企业对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质量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影响较大。实现个人收入全员全额征收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目标,也是企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质量的关键。但在目前企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过程中,不能全员全额扣缴是一直存在的问题。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原因,也有企业照顾员工个人意愿,采取各种避税方法来逃避个人所得税的原因,一个典型的作法就是调整工资结构,将应发薪酬通过各种福利待遇来进行发放,进而降低应税工资额;也有一些企业将实际薪资的发放通过现金加工资卡的方式进行,但在计税时却未将现金部分计算在内。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的质量。

1.3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科学化、智能化程度不高

目前,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还不到位,还不能全程、全面、全员、全额控制个人收入,还没有分立一个健全完善的具有“申报、统计、分析、评估、管理”功能的个人所得税申报管理系统。具体来说,一是目前系统还局限于扣缴单位支付的工薪收入和股息、红利;二是申报也只局限于扣缴单位,还缺乏纳税人自行申报功能;三是对已采集的信息应用分析程度不高,还未能应用到管理层面。

2个人所得税信息化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2.1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征管

提高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质量,关键是要加强企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的全员全额征管,在此方面,一定要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企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的全员全额申报管理。具体来说,在进行申报时,应从员工基础信息表中提取人员基础信息,并将其各项收入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并进行分析汇总,确保全员申报;应从单位各部门呈报的薪资报表中分类汇总每一个员工的当月所有收入,确保每个员工全额申报。

2.2建立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共享机制

目前,国税、地税、工商、银行等都建立有各自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但各个平台间却是相互独立的,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孤岛问题较为突出。个人所得税信息化管理要取得实效,关键的一点是要确保纳税人收支信息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全面性,而要确保纳税人收支信息数据的准确、完整与全面,必须要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才能有效提高个人所得税信息化管理的质量。鉴于此,个人所得税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合作、高度集成的建设思路,建立起一个包含网络、硬件、数据标准以及软件一体化的管理平台,实现不同主体间硬、软件的兼容,提高信息系统应用的集成度,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资源共享。要逐步完善各个涉税部门间信息交换的保障机制,重点做好国、地税之间,税务与工商、银行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充分利用金融与其它监管部门的优势,增强税源监控的协作能力,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各部门效能的叠加,增强信息化管理的成效。

2.3提高个人所得税申报系统的信息化技术含量

就目前来说,我国个人所得税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主要还停留在业务流程方面,主要还是用来满足个人所得税申报的业务操作,信息只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缺乏对这些信息数据进一步的分析挖掘。提高个人所得税申报系统的信息化技术含量,就是将信息化系统从业务流程型向分析型转变,系统不但要具备业务流程网络化的特征,还要具备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这样一来,个人所得税的信息化管理,不但可以满足一般业务需求,还可以进一步提供用于决策的辅助功能,增强了系统的信息化技术含量,从而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3结语

相较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在个人所得税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相应的应用管理水平也存在一些差距。但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在税务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虽然目前我国在个人所得税信息化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个人所得税在税务征收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信息化管理也势必会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个人所得税信息化管理水平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佳,罗欣.美国个税信息化制度对我国个税改革的启示[J].市场研究,2017(10):66-67.

[2]杨金瑞.浅析基于信息化元素的个人所得税管理[J].会计师,2016(20):25-27.

个税管理范文4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税收征管体制;数据治税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本轮改革旨在解决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办税不够便利、管理不够科学、组织不够完善、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提出到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2018年国务院提出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区、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由此掀开全面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序幕。新一轮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对税收风险管理产生哪些影响,未来税收风险管理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是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税收征管体制的内涵

税收征管体制是处理国家内部机构间税权配置关系、政府间税收收入关系和税收征管关系的基本制度,是税收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和宏观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税收管理体制模式、国家机构间税权关系、政府间税收收入关系和政府间税收征管关系等基本要素。在税权配置关系上,税收立法权在人大,税收执法、税收管理则是税务部门的职能。因此,提升税法遵从度和行政效能,降低税收流失率和税收成本,是税务部门的主业。

(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背景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意味着党的执政理念在理论上有新突破,标志着由“治理”取代“管理”,成为新时期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就是要进一步理顺各治理主体的协调匹配,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进一步创新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税收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支柱和保障,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已然不仅仅在财税或经济层面,而被提升到国家治理层面。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意。2015年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战略,着力破解高行政成本、高税费成本和高融资成本这三大供给约束。强调包括经济活动主体、生产要素、要素升级、结构变动、制度变革等在内的“供给侧”因素共同发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强调不仅要调整供给结构的数量关系,而且要推动整个结构系统的转换、升级和质量提升。既包括生产力的调整,也包含生产关系的变革;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要求税收供给侧各要素协同发力,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3.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税收征管体制主要依附于财政管理体制而存在,其本身的相对独立性不足,这不仅限制了税收征管体制的地位,而且制约了税收征管体制的建设,影响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党的报告作出了中国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判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因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是化解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迫切要求。

(三)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目标

按照中央改革方案要求,征管体制改革本着“统一、整合、聚力”的逻辑主线,最终实现征管体制的改革目标:“构建起优化高效统一的税收征管体系,为纳税人和缴费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社会满意度,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纳成本,增强税费治理能力,确保税收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夯实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

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给税收风险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一轮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既不是对以往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的修修补补,也不是立足于经济层面的结构性调整,而是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层面的重大变革,必定对各项税收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给税收风险管理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机遇

1.税收风险管理组织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国税地税两套机构并行运转,在组织税收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政府职能转型,服务型政府、效率型政府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中央大力实施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和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国策,两套税务机构并存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以往的组织架构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迅猛发展,两套税务机构在应对税收风险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为税收风险管理的组织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建立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要求的、统一高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是社会诉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2.税收风险管理系统整合的最佳时间窗口。以往国地税各自为战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在两套机构、两套人马、两套数据库和割裂纳税人信息的情况下,不能高效运转,造成大量征管资源浪费,难以集聚有限的征管力量。当前税收风险控制的方式由小数据、人工识别转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控制,税收风险管理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借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之机整合国税地税优势资源,在推进组织创新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税收风险管理系统,对未来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人力资源配置优化集成的有利契机。推行税收风险管理急需大批从事风险管理业务的专业人才,但两套税务机构使本来就匮乏的专业人才资源捉襟见肘,难以形成合力。应当以此为契机,集中国地税各自人才优势,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挑战

1.税收风险管理理念需要转变。传统风控模式更多针对传统经济模式,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要求。面对电子商务、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形态,需要税务部门同社会多方面协同合作。税务部门要由单打独斗转向社会化治理,引入社会各方力量,打造税收社会化治理平台,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实施税收治理,从经验管理转向数据治理,从经验管理和技能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和智能管理。2.税收风险管理能力需要提升。新一轮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已在税务管理组织架构方面作出重大调整。譬如,专门成立了税收风控局、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局和税收经济分析局等直属机构。然而,从税收风险管理的人员结构看,高学历占比低、相关专业对口人员占比低、既有业务工作经验又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占比低,同时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从风险管理层次看,往往把精力放在风险识别、等级评定、应对处理和绩效评价这四个环节上,对税收风险战略管理重视不够;从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看,数据源严重不足,数据挖掘技术尚未得到实质性应用。譬如,对纳税人行为及其风险特征进行画像,并没有涉及深层次的问题,更没涉及战略层面的系统性风险(如产业税收风险、税制风险、体制风险),长期停留在对纳税人广泛给予风险提醒的层面,这显然是不够的。3.税收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完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组织体系、数据信息平台体系、风险特征指标体系、风险评估技术体系、部门分工协作体系和专业人才体系等。从目前情况看,组织体系初步建立,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初具规模,但在数据信息平台体系、风险评估技术体系、部门分工协作体系和专业人才体系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尽快补齐短板,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公共治理体系和国家统一的税收大数据库乃是当务之急。

三、税收风险管理发展变化趋势

从管理范围上,需要从现行的一般税收风险管理转向税收风险战略管理,就是将风险管理的视野扩展到税收治理的各个领域,包括税收的立法、执法、司法,以及税收管理服务的全流程。一方面要从纳税风险、执法风险延伸到体制风险、税制风险,另一方面还要将社保费和“五险”等非税收入纳入风险管理的范围。从技术手段上,需要从目前的小数据税收风险管理转向大数据税收风险管理,主要运用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数据类型逐渐多元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是传统分析工具无法处理的,如果没有高性能的分析工具,大数据的价值就得不到释放。在大数据条件下,人们更加关注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其运行变化的规律,从中发现知识,对未来做出预测,形成对决策的支持力量。从数据应用方面看,大数据应用是为日常管理决策服务的,是将自动化的算法和业务规则与税务组织现有的管理体系相融合,以机器自动决策的方式为税务人员提供管理决策指导,区别于传统信息系统关注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大数据应用关注的是基于数据的管理决策整体效能的提升,或许是针对人、组织、文化、系统等不同方面的干预。大数据应用不应该仅仅关注数据分析的角度,而应支撑整个税收征收管理的优化和演进。

四、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建议

新全球化和数字经济背景下,未来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更关注和解决系统性税收风险,推进和加强全方位税收风险管理,这需要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考虑。

(一)总体战略层面

1.进一步改革完善现行税制。一方面,现行税制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经济模式和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形成新的税收流失,税收风险有不断增加的态势。截至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规模已超过30万亿元,占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该比例还将进一步提升。全球数字经济迅速成长,纳税人、纳税地及纳税节点等问题突出。对此,OECD国家给出根据“目的地原则”征税的初步解决方案,但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各国改革现行税制,搞好国际税收协调。另一方面,现行税制本身不合理使实体经济税收负担过重,导致大量偷逃税现象,需要从根本上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匹配的现代税制体系,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消除制度性税收风险。如降低财富创造环节税收负担,恢复经济细胞造血功能;强化消费环节税收,通过改变征收环节优化税收收入结构;进一步通过降低税率扩大税基,通过修订税制堵塞税收漏洞来扩大税基,通过完善全球税收治理来扩大税基,最终实现“低税率、宽税基”模式下的大国轻税政策。2.改革完善税收管理体制模式。分税制强调分权、分税、分管,但国地税机构合并之后,分管就变成了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政府分别对税务机关行使不同的管理权,总局主管税务行政执法,地方政府主管税务机关内部行政管理,两者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分税方面需要给地方更多的份额,通过建立完善的地方税体系来保障,使地方的财力与支出责任相符。党的报告提出要建立地方税体系,这样做可以减少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使地方政府更关心和支持税务工作,有利于形成税收共治格局。3.改革完善税收管理的机制流程。从2005年开始,我国引入税收风险管理机制,按照风险类别等级配置征管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征管资源不足的问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然而,现行税收风险管理面临转型升级,无论从管理的理念、管理的范围,还是从管理的手段和流程上都需要变革。必须从战略层面全面认识税收风险存在的多样性,了解系统性税收风险发生、发展和影响的全过程;必须依托大数据思维,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来化解深层次的税收风险,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知识支撑和智力支持。将大数据这种新的技术手段与税收风险战略管理高度融合,形成大数据支撑下的新的机制,这将改变以往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机制和流程。

(二)具体策略层面

1.进一步提高纳税遵从。树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深入分析纳税人的需求,根据纳税人诉求变革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提供优质的服务产品,打造智能化的税收知识库,将知识管理作为提升纳税服务的重要手段;根据税收风险的类型和等级优化资源配置,为各类纳税人开展精准画像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实时开展风险识别、风险预测和风险提醒,对风险级别高的纳税人群体、行业和管理环节实施重点布防。2.全面推进依法治税。(1)完善税收立法与司法。在改革优化税制的基础上,提高税收立法层级,强化税法权威,降低和消除税收法制性风险;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业务需求,进一步完善《征管法》与相关涉税信息的法律制度,为税务机关获取涉税信息提供法律支撑;以《征管法》修订为契机,对政府及社会职能部门、网络交易平台(如淘宝、京东等电商交易平台)、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新兴的支付平台向税务机关提供的信息名录进行细化,明确其向税务机关及时准确提供涉税信息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同时,改革与完善税收司法,建立健全税收司法保障体系,发挥国家司法力量的强制和威慑作用,对破坏国家税收秩序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制裁,可按经济区域设置专门的税务法院。(2)坚持依法行政。在税务行政执法中严格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的行政准则,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严格遵守权限法定、程序法定、释法法定原则,依法履行职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持法律底线;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制度流程和制约机制,不断改进税收执法方式,引导、帮助税务干部和纳税人防范法律风险。(3)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加强税收执法责任制管理,进一步完善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加大税收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力度,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预防税收执法风险;高度重视纳税人的监督,健全纳税人监督机制,拓宽纳税人监督渠道,依法保障纳税人监督权利;自觉接受其他外部监督,包括人大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审计和财政机关的专门监督以及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落实问责制度,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通过完善制度,明确问责主体、权限、对象、事由、程序和方式,确保权力与责任一致,监督与责任挂钩,有效促进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依法行政。3.加快推进数据治税和数字治税。(1)树立大数据思维。面对海量的涉税数据和瞬息万变的信息技术,只有树立大数据思维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应对现实挑战。要在税务系统深入普及大数据知识,培养大数据管理技能,力争营造“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创新”的大数据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大数据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结合区块链技术打造数字化税收治理格局,加强对数字经济的全方位税收监管,实现税收治理现代化。(2)搭建大数据风险管理平台。对各类涉税数据,包括征管业务数据、外部交换数据、互联网情报等进行全方位的主题建模、动态采集、全面整合,从而构建一个可扩展的、稳定的、高效的、全面的数据资源平台。在此基础上构建满足各层级用户需要的风险分析及应用系统,并提供从数据处理到应用展现等一系列功能,支撑基于大数据的税收风险管理业务应用,包括税收缺口风险、大企业税收风险、虚开发票风险、税收优惠风险、重点行业税收风险、非税收入风险、个人所得税、社保等分析模块等。(3)健全数据管理职能部门,完善数据管理工作制度。设立专门的部门履行数据管理职能,由该部门集中管理和监控数据,各有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并设立数据处理岗,明确工作职责;制发《数据管理办法》《数据管理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明确数据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程序、监控内容、考核奖惩等,建立数据通报、培训等制度,制定信息采集、审核、录入、分析比对、信息传递等相关办法,使数据监管与运用工作规范化。(4)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大数据时代下,随着“金税三期”的推广应用,纳税人涉税信息正在逐步集中,亟需一批全面掌握财会税收、数理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在数据的海洋中探索发现的能力,从而揭示蕴含在大数据中的税收经济规律和涉税风险疑点,开创智慧税务新局面。同时,税务部门应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邀请相关专家实施分级分类培训,培养一批在相关专业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专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培勇.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第二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3][奥]迈克·兰,[比]伊内·勒琼.全球数字经济的增值税研究[M].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4]谢波峰.“互联网+”时代的税收风险管理[J].中国税务,2015(8).

[5]刘军.税收管理战略转型: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

[6]许月刚.我国税收社会化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5.

个税管理范文5

 

1清原满族自治县草市镇小型水库现状分析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草市镇位于县城东部,与吉林省东丰县接壤。该镇是辽宁省水稻重点产区之一,也是全县小型水库开发、建设的集中地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该镇历届党委、政府将小型水库建设和管理纳入领导重要议事日程,在资金投入上克服等、靠、要思想,坚持建管并举,有力扭转了过去水库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规章不完善的历史局面,但却也仍然还存在部分问题,本文特提出与同行商榷。   2清原满族自治县草市镇小型水库管理面临的问题   据笔者调查,清原是浑、清、柴、柳四条河流发源地。草市镇水系主要由浑河支流英额河水系和柳河支流白银河水系两部分组成。1958年以来,该镇先后建成了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8座,占全县14个乡镇小型水库总数的35.7%,形成了灌溉、防洪、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骨干控制体系。其小型水库农业灌溉总面积1.6万亩,水产养殖水面2200亩。在农业集体经济时期,草市镇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是:小(一)型水库由镇政府直接管理,小(二)型水库归所属村管理。镇管水库采取就地就近选派3名~5名村民,对水库施行专业管护,村管水库则由村干部实行兼管。由于受建设时期经济、技术及施工条件等因素限制,所建水库多数工程标准较低,安全性能较差,综合效益不高,管理经验不足。特别是在“”期间,一些水库基本处于无人管护和无钱维修的状态,坝体杂草丛生,输水洞启闭机锈蚀失灵,水库不能蓄水,呈现空库运行状态,水产养殖因冰封水面缺氧而造成大量死鱼等问题。   3小型水库经营体制改革的实际做法   随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逐渐被人们所认同,水利建设应尽量向适应农业的需要,达到兴利除害,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改革。草市镇已建成的18座小(二)型水库原均属塘坝规模,后续在“民办公助”和“自建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水利建设方针指导下,该镇依靠村民投工投劳,以自筹资金为主,将18座塘坝逐年提升为小(二)型水库。近十几年来,随着财政投入逐年加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也正在陆续展开。自2002年以来,该镇共完成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5座,小(一)型水库加固2座,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619.06万元,其中,镇村自筹资金200万元,投资额度是历年投资总合的五倍。除险加固后的水库,防洪标准普遍提高了10年~20年,部分小(一)型水库还配套了大坝视频监测仪和遥控雨量观测计等管理设施,有效稳定了坝体安全。如何更好地发挥小型水库综合效益,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摆在水库管理单位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草市镇根据本地区实际,探索制订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库为全民财产。过去小(二)型水库划归属地村管理,产权与管护分割,农村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水库承包给个体户经管。承包人考虑切身利益,采取以渔为主以养代管,对农业灌溉则基本松懈不管。在灌溉用水上,属地村存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思想,跨村供水凸显旱涝不均的问题,遇到旱季,堵截扒口子,上下游抢水打架事件时有发生,难免造成村之间和村民之间不团结,甚至水费征收困难等问题。据此,草市镇将小(一)、小(二)型水库由镇政府统一管理,农业供水统一调配,水利工程水费统一征收。具体实施工作,由镇水利工作站负责。政策施行以后,明确了管理职责,理顺了上下游供水矛盾,解决了水费征收难的问题。   (2)明确为小(一)型水库设立水库管理所,小(二)型水库设立水库管理房。对于承包管理,施行公开、公平、公正竞标。承包期一般订为5年~10年,期间对承包人落实管理职责:①明确管理、保护范围,即上游及两侧为设计洪水位外延200m,下游,小(一)型水库坝脚外不少于100m,小(二)型水库坝脚外不少于50m。②明确管理责任,水库管理机构承担水库的日常运行管理,包括防洪、抗旱、水产养殖、坝体管护、汛期雨量库水位测报等。镇政府对各项管理内容制订了细则,并同承包人签订了管护合同。③明确管理经费来源,水库的管理经费主要由水产养殖收入,库区内坝体周边种养殖收入及上级财政拨款解决。但财政补贴只能用于水库日常维修,办公设备购置,不得挪作他用。   (3)三改变。①改变过去只管水面不管坝体的局面。管理体制改革后,将水库各项功能纳入总体管理,解决了上下游供水矛盾,缓解了村民关系,在确保水库收益的同时,各项管护措施都能得到落实。坚定和树立了了承包人以农为主、以库为家的思想。②改变过去无人无钱管护的局面。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最基本的要求是将人员、经费、管护措施落到实处,三者缺一不可。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后,有效扭转了只看不管的被动局面,解决了过去各水库之间在资金投入上和个人报酬方面的互相攀比。解决了承包人的顾虑,则在种养殖生产上舍得投入,多数水库承包人年收入上万元或几万元,有效促进了经营的良性循环。③改变过去权属、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的局面。由于历史原因和实际操作的困难,小(一)型水库存在责任不明,小(二)型水库存在权属不清的问题,为水库管理带来了不便。水库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明确水库所有权和管护权均属镇人民政府,管护责任、管护办法遵从镇政府统一规定,制约了政出多门,水库运行经营不透明的现象。   (4)三提高。①提高水库的市场化动作水平。水库管理体制改革之后,该镇将全面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管理,由受益村根据灌溉面积和用水量,交付水利工程水费;对所属库区内占用水库公共资源的,签订水库资源合同,收取承包费;对以水库资源为依托进行商业开发的,根据实际情况,收取适当的水资源保护费。通过水资源的有偿利用,尽快提高水库市场动作水平,实现“以水养水,以库养库”的目标。②提高水库的综合利用功能。通过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以充分发挥水库的防洪、灌溉、抗旱、水产养殖及其他种养殖业等生态调节功能。一些水库承包人为了扩大渔业再生产,采用投施化肥、堆放农家肥培育水生生物,实行肥水养鱼。这样,不仅缩短了养鱼生产周期,提高了渔业产量,也为农业灌溉提供了优质水源,获取了农渔双丰收。目前,草市镇水稻产量占全镇粮食总产量的30%,渔业产量占全镇总产量的33%。③提高水库的管护水平和管护质量。随着水库管理体制的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设施的不断完善,水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得到不断提高,综合功能不断增强,水库的管护水平、管护质量将有一个大的提高。水库作为农业的基础生产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p#分页标题#e#   4后续小型水库经营管理的重点   在草市镇初步建成水库管理新体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抓好河道整治。该镇在水库建设中采取梯级开发,多数为“头顶库”、“串联库”,由于层层拦截水源,平时河道径流较小,旱时可出现断流。一些农户挤占河道扩边展沿扩大耕种面积,加之河道常年淤积,使河床逐年缩窄,河底逐年抬高,降低了河道行洪标准,主汛期洪水漫堤淹地,冲毁道路等水患时有发生。因此,抓好河道整治已是当务之急。二是抓好渠系改造。根据串联库的特点,需要打通库与库之间的灌溉渠道,形成上下联网灌区;或是建设节水型,占地少的渠系。耕地是农民之本,草市镇又是水资源贫乏地带,建设混凝土U型槽渠道,不仅可以解决节水、少占地,还可以解决土渠道年年清淤用工量大的问题。三是整修水库道路。多数水库地势偏僻,道路狭窄,交通不便“,平时疙瘩道,雨天两脚泥”,给防洪抢险及日常管理带来了困难。整修水库通路,达到交通顺畅,是完善水库配套工程任务之一。第四,需要加强水库生态保护。重点在于水库上游搞好植树造林,禁止放牧,杜绝工业污染,防止水土流失,保证水库水质,延长水库使用寿命,积极招商引资。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美化、绿化、亮化水库环境,树立水库新形象,为招商引资打开方便之门,再创水文化的新纪元。

个税管理范文6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现状;改革

在我国的经济体系当中,农业经济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会直接的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可以说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会直接关系到农田的成活,在水利工程的发展当中,节水灌溉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内容,节水灌溉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技术应用的可靠性,促进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说在未来的建设过程当中,需要重视对节水灌溉当中一些问题的改进,继而得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1对节水灌溉产生影响的因素

我国幅员辽阔,在很多的地区都会存在水资源缺乏的状况,就地理位置来看的话,水资源和农业发展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矛盾的,可用于灌溉的水资源远远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地区节水灌溉的应用便显的极为重要。其次是出于环境要素的影响,我国很多地区气候比较干旱,由此便直接造成了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比较干燥,为了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便需要对农田进行频繁的灌溉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用水需求,这时便需要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来加以进行[2]。

2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节水灌溉现状

2.1规划设计的整体性还不够完善

就我国社会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的话,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仍旧处于一个实施规划阶段,并且受到农田形状和规模的影响比较大,这直接导致了在进行相关规划的时候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化要求来进行实施,在进行节水灌溉应用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需要,使得相关的设计规划标准难以契合当前发展的需求,在具体的应用环节上,节水灌溉的应用效果难以充分的发挥出来。

2.2对节水灌溉的发展没有进行宏观规划

由于我国当前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的技术发展不够成熟,因此说在具体的发展过程当中也会相应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我国很多的农业发展区在进行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过程当中往往没有按照客观规律来进行,忽视了对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综合考量,对于一些适合进行节水农业发展的地区没有进行严格的分析审查,对于区域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没有进行宏观规划,盲目的投入直接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这对于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3]。

2.3节水灌溉的节水标准不明确

就我国当前的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的发展来说,由于我国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统一的节水测量标准难以确定,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些节水工程的节水标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鉴于农作物的需水量不同和地区间自然环境条件所存在的差异,所以说很难确定出一个明确的节水标准。对节水灌溉中综合技术的重视程度不高就我国当前节水灌溉的实际发展来看,往往会选择单项节水技术,比如说喷灌、滴灌和渠道防渗等,没有实现这些防水灌溉工程之间的有机结合,综合性的技术往往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但是目前还是更多的对单项技术加以应用,这使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效率比较低,在管理制度方面也并没有对综合技术的管理加以明确,造成了一些水资源浪费的现象[4]。

3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节水灌溉改革措施

3.1对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加以提升

想要促进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提升的话,那么就需要基于当前的节水灌溉发展现状来进行灌溉工程设计规划的提升,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规划的合理性,对农业区的水资源状况加以充分的分析,这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符合节水灌溉的需求。

3.2对节水灌溉的制度管理水平加以提升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对于水资源来说起到了极大的节约,尽可能的用更少的水资源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节水灌溉制度所包含的内容是比较多的,比如说在农作物育种期间和生长期间的灌溉次数、灌溉周期、灌溉水量等的内容,对于不同的农作物需要根据其自身的实际生长特点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类管理,对于那些耗水量比较大的农作物可以进行耗水量研究,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案,进而得以更加高效率的进行节水灌溉的管理[5]。

3.3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综合利用

农业节水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的技术类型,因此在具体应用的过程当中不能单纯的利用一种节水灌溉方式,而要结合着实际的灌溉需要来灵活的对各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应用,比如说可以把喷灌与滴灌技术和水肥加以结合,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水肥作用的提升,而且还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将灌溉的周期加以延长,通过综合性的技术优势来实现灌溉成本的降低。

3.4加强对再生水的灌溉技术利用

在进行节水灌溉技术革新应用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再生水的灌溉技术利用加以重视,这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对水资源的最大化应用,首先来说,必须要保证一些污水废水的处理能够符合节水灌溉的用水标准,对于再生水的质量检测是比较严格进行的,一旦再生水当中的污染物质过多的话,那么就一定要杜绝其用于灌溉当中,其次还要加强对污染物在田间的移动规律的研究工作,这样做可以保证再生水不会对农作物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并且也可以据此研究更适合再生水的灌溉制度和施肥方式[6]。

3.5加强对相关节水设备的研究和生产

就我国当前的发展来看,农业节水设备的科技含量是比较低的,这直接导致了节水的效率比较低下,针对于这个发展状况,需要相应的加强对节水设备的投入,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将节水灌溉的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加以提升,这样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使设备更加符合当地的节水灌溉设备。

4结语

综上,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是极为关键的,尤其是对那些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地区来说,基于社会当前的实际发展状况,需要重视对节水灌溉工作的开展,及时的对现存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决,选择更加恰当的灌溉方式,重视对灌溉工作的管理和规划,对节水灌溉工程尽可能的做好全过程控制,基于当前的实际发展状况,及时的对发展过程当中的问题加以解决,加强人力物力等的投入,既要满足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清杰.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8,37(36):235-236.

[2]卢解.分析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9,39(20):59-60.

[3]邵文秋.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节水灌溉技术简述[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26):48.

[4]呼志礼.影响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因素及注意事项[J].乡村科技,2019,(32):123-124.

[5]程立.探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0):169.

个税管理范文7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境内大部分为平原地区,只有南部的邹平县有少量的山丘。建国后,农田水利事业迅猛发展,宜井者打井,宜引河者引河,宜引黄者引黄,至2007年,全市已有机电井5万眼,建成沿河扬水站500余处,建成大中型引黄灌区13处,实现了引黄灌溉、引河灌溉和井灌相结合,滨州市灌溉面积发展到40余万hm2,灌溉区域基本覆盖了全市,有效地防御了旱灾威胁,减轻了灾害损失,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在管理方式上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改革和探索。

1灌溉工程管理

滨州市的邹平、博兴2县有部分地下淡水资源,井灌面积达6.67多万hm,其他县区均缺乏地下淡水资源,故以引黄灌溉为主。至2011年,滨州市已建成大中型灌区13处,其中大型灌区6处,分别为:簸箕李、小开河、韩墩、打渔张、胡楼和白龙湾;中型灌区7处,分别为:道旭、张肖堂、大崔、归仁、张桥、大道王和兰家。总设计引水能力466.0m3/s,控制灌溉面积38.87万hm2,有效灌溉面积30.00万hm2,受益人口366万人。

1.1引黄灌区管理体制滨州市引黄灌区均建立专职管理机构,灌区范围在一县范围内的,由所在县建立管理机构,隶属县水务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体改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山东省政府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切实解决引黄灌区管理中长期形成的管理体制不顺,供水、用水、配水不合理,水费收缴困难等问题,滨州市政府于2003年印发了《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灌区管理体制及经营机制改革的意见》,同时成立了滨州市灌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督促全市各灌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实现了责权利明确,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2引黄灌区工程管理市属灌区工程管理,实行工程管理承包责任制小开河灌区根据沿渠村庄多、用水户参与工程管理积极性高的特点,采取工程管理、渠道绿化、水土资源开发“三位一体”的捆绑式承包,实行灌区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把渠道的管理维护和绿化经营承包给沿渠农民。承包户分界埋设界牌,标明承包户姓名、分界桩号,规范清楚,一目了然。管理单位负责对渠道进行组织检查,综合检查结果依照承包合同对承包户实施奖惩。县属灌溉工程管理,按产权所有性质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1)专业化管理型。主要是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建的跨乡(村)、纯公益性工程,如引黄渠、灌溉泵站、中型水库等,产权属国家所有,由乡镇水利站或独立管理机构管理。2)受益者参与管理型。主要指大型灌区支渠以下的渠道工程,按受益边界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协会负责水费的收取,参与供水的管理、渠道的维修。3)改制型。主要由国家投资和农民投劳或集资兴建的水利工程,通过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后,既盘活了存量资本,有利于滚动发展,又明确了产权归属,有利于工程维护管理。

2井灌区管理

滨州市的机井管理,由村集体统一管理逐步演变到联户承包、单户管理为主,即生产小组、个体私营、集体管理3种主要形式。1)以生产小组为单位,根据地片的人数、户数为一生产小组,联户投资打井配套,轮流使用,按电表度数由组长统一收费上缴,并留一定的维修费,确保正常运行。2)以户为单位打井,自己配备水泵,首先满足自己用水,还可给周边农户浇地,合理收费,市场运营。3)集体条件比较好的城郊村队,实行统一管理,集体打井配套,安排专业队伍管理,统一浇地,作为一种福利待遇。滨州市在改革创新机井管理模式的同时,还引入改革机制,改革水利产权。2006年底,全市拥有机井50412眼,主要用于农业灌溉,2006年年供水量8400.5万m3。其中拍卖120眼,承包3500眼,联户股份15000眼,其余为个人管理。

3水库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多元化以及水利招商引资的不断发展,在管理形式上出现了多种模式。

3.1政府管理由政府委托政府有关部门成立专门机构或由乡镇政府部门直接对水库进行管理。此种管理方式主要用于100.0万m3中小型水库的管理,由县(区)水务局组建水库管理所,确定事业编制,管理人员工资及水库维护由县(区)财政拨款。

3.2经营管理随着水利工程投资多元化的发展以及供水业的开放经营,水库的经营管理成为水库管理的新模式。1)水利经营。由水利部门组成的投资公司以及管辖的自来水公司对水库进行经营管理,实施商品化供水。无棣县月湖水库、阳信县幸福水库均由县水利部门管辖的自来水供水企业统一管理。惠民县孟家水库、沾化县滨海水库和富国水库则采取是由水利部门参股的水利供水企业实施管理的方式。2)企业管理。由民营企业控股或买断、直接出资建设经营的方式。2004年,滨城区水务局对秦台水库进行产权经营管理制度改革,由亚光集团以3000万元将秦台水库买断,实现了产权和经营分离,为水库减轻债务1000万元。

3.3承包管理由乡镇和村队建设的蓄水坑塘主要承包给所在村队和个人管理使用,负责蓄水坑塘引水、养殖、灌溉等。滨城区东坊、城关水库,无棣县孙圈、翟家、东官庄、黄瓜岭水库等都属于承包管理。2007年,全市的1975座塘坝,年供水量达3239.00万m3,均以承包、租赁、拍卖的方式由集体和个人管理。

4排水沟渠和扬水站管理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农田排水沟渠和扬水站的管理主要是以维护和养护工程为主,由集体或联户负责。如出现老化损毁,由集体承包到户进行维修。九十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滨州市对排水沟渠和扬水站等工程的管理进行了改革探索,对排水沟渠和扬水站等工程主要由村集体管理,部分工程经过拍卖、租赁后由个体经营者维护管理。管理方式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

个税管理范文8

关键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改革方式

水利工程为工程建设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项内容,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价值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一定要做好内部的运行管理工作。但是,结合当前的情况进行分析,在水利工程当中,内部的运行管理机械化程度非常高,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式不适应,对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效果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水利工程的未来可持续发展。面对该项问题,将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形式进行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1.1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水利工程要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自己负责盈利和亏损。但是,从当前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形式进行分析,水利工程应用的依然为计划经济的管理形式,对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水平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制约了经济和社会效益[1]。在全新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要对水利工程的主体地位进行明确,实际的运行管理当中与当前最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结合,以便与市场的发展形式进行结合,与时俱进,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作用全面发挥。

1.2是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对社会的需求进行满足,增加了对水利项目的建设,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便对水利工程内部的运行管理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此外,水利工程为一项长期的工程项目,其建设一定要迎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便真正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应用。因此水利工程项目的相关建设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所以相应的运行管理方式也需要改变[2]。简单来说,运行管理方式的改革变化为水利工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2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改革的措施

2.1转变管理的观念以及传统的思维方式

在以往的实现观念当中,人们对于水利工程的看法为,水利工程属于国家[3]。所以,很多人便认为水利工程属于公益性质,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人们可以无偿进行使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委托,对水利工程实施相关的管理,但只是服务型的事业单位。这种思想观念是错误的。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会受到这种思想观念的误导,使我国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产生相应的滞后性,所以对于运行管理的模式要实施全面的改革,更新传统的落后观念。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有关部门,要树立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将行政命令形式的管理思想进行改变,使水利工程变成一个真正自负盈亏的企业,从本质上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观念进行改变,结合市场的价值规律,将内部的水资源利用率进行提升,以便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2.2明确权责,实施分级管理

为了提升对实力工程管理的力度,各个水利管理部门要对自身的责任进行明确,针对不同方面的水利工作,由不同的部门实施相应的管理。水利工程的建设工程量非常大,需要使用很大的面积,尤其是大型水利工程会对地理位置提出很高的要求,甚至需要横跨不同的省份或者实施地域性调水[4]。针对这种形式的水利工程管理,需要由省级的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实施相关的管理工作。此外,不同的管理工作需要各级部门对自己的责任进行明确,如航道管理、河道疏通等具体的工作。同时,相关部门的职权以及职责也要进行明确,有益于问责机制的完善,使水利工程的相关管理工作能够进行全面的改革,有序开展。

2.3应用自身优势,实施多项经营

水利工程的相关管理工作,会包括很多个方面。所以,水利管理部门要对水利工程管理当中的潜力进行挖掘,利用不同的途径实施多项经营,可促进水利工程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并对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进行解决:①水利主管部门可充分结合水库的优势,将水库承包出去,这样个人或者企业可以进行相关的水产品养殖活动;②相关的管理部门,可根据水利工程的特征,借助河道或者湖对旅游业进行开发;③管理部门可利用水利工程当中的泥沙石等资源,对其进行相应的利用与开发。在河道当中,沙石的含量非常大,由于这些沙石,会造成水位的上涨,这对某些防护薄弱之处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要将河道当中的大量泥沙捞上来,之后便可对这些泥沙进行合理的应用,如卖给建筑工程等。所以,水利管理部门可建立相应开采部门,以便对河道当中的泥沙进行专门开采,使水利工程能够健康的发展。

2.4规范水利财政补助

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其中水利财政补助便是资金的来源和建设的保障。为了使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能够更好的提升,是其运行管理的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相关部门要对财政补助的使用形式进行规范,要结合水利主管单位的实际性质,对财政补助的形式进行明确。例如:有些水利单位的性质为公益性,没有具体的来源收入,所以支出的一系列费用需要财政承担。此外,针对准公益性的水利单位,要使用不同形式的资金补助,以便推进水利工程的改革[5]。如:维修以及保障资金,一部分的资金是由国家财政给予的补助,资金不足的部分需要非公益性水利单位自己补充,这种形式有益于水利工程的养护工作能够顺利的实施,也推进了非公益性水利工程企业对不同经营项目的开展,提升单位内部的经济收入。

2.5推广管养分离制度

结合当前的水利工程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其管理和养护并没有分开。这样的管理形式,非常容易出现经费混乱和人员冗余的情况,对于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需要将水利工程的运行成本降低。因此一定要做好相关的改革工作,将管理与维护进行分离:①要将水利工程内部的维护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进行提升,构建高质量的维护队伍,并与相关的管理机制相脱离;②要利用招标以及投标的形式,选择高质量的维护单位,以便提升维护的质量,减少维护成本的支出,更好的实施运行管理工作。

2.6优化用人机制

在当前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对内部的用人机制进行全面的优化,这样可有效将管理人员的冗余问题进行解决。其中,需要结合不同的岗位,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安排,避免产生对人员随意进行编制的情况。此外,水利工程当中运行管理单位,还要提升对技术人才的引进,完善相关的考核以及招聘工作。同时,要注重对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工作,真正将工程的运行管理水平进行提升。

3结束语

总之,运行管理工作为水利工程行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水利工程当中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但是,在当前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思想和方式制约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改革和提升,为了确保水利工程能够顺利的发展,需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将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更新、明确权责,实施分级管理、应用自身优势,实施多项经营、规范水利财政补助、推广管养分离制度、优化用人机制,以便带动水利工程行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宁,宁晓静.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改革探究[J].四川水泥,2018(05):202.

[2]蔡志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改革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7):109.

[3]沈立尧.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05):252~253.

[4]杜利胜.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改革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2(06):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