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竞赛范例

初中物理竞赛

初中物理竞赛范文1

【关键词】物理实验课程;留守儿童;情感陪护

初中物理以其趣味性、科普性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那么能否利用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喜爱,以及物理实验的课外延伸性,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方面的陪护呢?

一、关于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行为偏差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异常,主要表现在:第一情绪方面,表现出对学习没有兴趣,与父母难以沟通,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等。第二,行为方面,表现为多动、学习困难等,少部分会出现暴力倾向等。

2.留守儿童心理异常的主要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心理问题,重要原因是缺少家庭情感交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能陪伴在身边,缺少情感交流,心里堆积的负面情感越来越多,便产生心理问题。

3.留守儿童心理异常问题的解决途径

留守儿童心理异常问题的解决途径多种多样,其解决方案关注两方面:一是合理的情感填充,即通过校园生活形成的其他情感来填补亲情缺失产生的心理空缺,如师生之情、对学习的热情等;二是注意力转移,通过参加有意义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而缓解心里的负面情感。

二、关于初中物理实验课程

1.什么是初中物理实验课程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是基于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学科拓展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物理实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实施方案主要是根据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物理实验活动。

2.物理实验课程活动的开展

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物理实验课程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制定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组织学生开展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实验活动。如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在“课程目标基础实验室”进行课本实验的再操作,可培养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并对学科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性探究学习;对于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通过定时开放“自主提高实验室”,让学生对课本上的课外实验以及自主设计、改进的实验进行操作实施,并将实验过程及成果进行交流,辅导老师再对学生实验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分析解答;对于科技探索兴趣浓厚、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以物理实验社团的形式,每周定期开展基于物理学科的科技探索活动,并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对全校进行公开展示。

三、初中物理实验课程与留守儿童

1.初中物理实验课程开展对关爱留守儿童的潜在意义

因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厌学心理,对学校的传统教学都不太感兴趣,而物理实验因生动有趣更容易得到留守儿童的接受,能够让平时学习中被动的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由于参与大量的物理实验和科技探索活动,师生同学间的互动变得更为密切,形成良好的师生情,同学情。这让留守儿童内心的情感交流缺失得到有效弥补,减少负面情感的存在空间,使孩子们能够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下成长。

2.初中物理实验课程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实践措施

(1)时间的选择

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是留守儿童最容易感受到孤独的时候,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因此物理实验课程活动的开展选择在这些时间段进行,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帮扶效果。

(2)活动的开展

a定期开展社团活动

根据物理实验课程特点,结合留守儿童需求,组建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物理实验探究社团”,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下集中开展活动,展示介绍最新科技信息,组织进行不同难度等级的分层实验操作,开展趣味科技制作等,以及机器人等制作竞赛活动。

b常态开展科学竞赛活动

以两周为一个竞赛周期,第一周布置竞赛课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方案设计等,在两周后的集体活动中进行竞赛展示。如课题“鸡蛋撞地球”,要求让鸡蛋从楼上落下而不摔破,下落经过的楼层越高得分越高,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设计方案,有的用泡沫塑料包裹,有的用支架做保护层等,通过多次试验获得最优方案,既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又缓解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的消极情绪和负面情感。

c积极开展科学知识讲座

以月为单位,每月组织一次面向全体物理社团成员的科技知识讲座,主要针对初中物理教材中“声光力热电”等知识点,分模块进行科技宣传和知识宣讲,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活动的评价

初中物理竞赛范文2

【关键词】物理实验课程;留守儿童;情感陪护

初中物理以其趣味性、科普性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那么能否利用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喜爱,以及物理实验的课外延伸性,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方面的陪护呢?

一、关于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行为偏差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异常,主要表现在:第一情绪方面,表现出对学习没有兴趣,与父母难以沟通,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等。第二,行为方面,表现为多动、学习困难等,少部分会出现暴力倾向等。

2.留守儿童心理异常的主要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心理问题,重要原因是缺少家庭情感交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能陪伴在身边,缺少情感交流,心里堆积的负面情感越来越多,便产生心理问题。

3.留守儿童心理异常问题的解决途径

留守儿童心理异常问题的解决途径多种多样,其解决方案关注两方面:一是合理的情感填充,即通过校园生活形成的其他情感来填补亲情缺失产生的心理空缺,如师生之情、对学习的热情等;二是注意力转移,通过参加有意义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而缓解心里的负面情感。

二、关于初中物理实验课程

1.什么是初中物理实验课程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是基于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学科拓展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物理实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实施方案主要是根据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物理实验活动。

2.物理实验课程活动的开展

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物理实验课程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制定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组织学生开展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实验活动。如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在“课程目标基础实验室”进行课本实验的再操作,可培养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并对学科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性探究学习;对于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通过定时开放“自主提高实验室”,让学生对课本上的课外实验以及自主设计、改进的实验进行操作实施,并将实验过程及成果进行交流,辅导老师再对学生实验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分析解答;对于科技探索兴趣浓厚、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以物理实验社团的形式,每周定期开展基于物理学科的科技探索活动,并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对全校进行公开展示。

三、初中物理实验课程与留守儿童

1.初中物理实验课程开展对关爱留守儿童的潜在意义

因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厌学心理,对学校的传统教学都不太感兴趣,而物理实验因生动有趣更容易得到留守儿童的接受,能够让平时学习中被动的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由于参与大量的物理实验和科技探索活动,师生同学间的互动变得更为密切,形成良好的师生情,同学情。这让留守儿童内心的情感交流缺失得到有效弥补,减少负面情感的存在空间,使孩子们能够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下成长。

2.初中物理实验课程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实践措施

(1)时间的选择

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是留守儿童最容易感受到孤独的时候,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因此物理实验课程活动的开展选择在这些时间段进行,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帮扶效果。

(2)活动的开展

a定期开展社团活动

根据物理实验课程特点,结合留守儿童需求,组建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物理实验探究社团”,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下集中开展活动,展示介绍最新科技信息,组织进行不同难度等级的分层实验操作,开展趣味科技制作等,以及机器人等制作竞赛活动。

b常态开展科学竞赛活动

以两周为一个竞赛周期,第一周布置竞赛课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方案设计等,在两周后的集体活动中进行竞赛展示。如课题“鸡蛋撞地球”,要求让鸡蛋从楼上落下而不摔破,下落经过的楼层越高得分越高,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设计方案,有的用泡沫塑料包裹,有的用支架做保护层等,通过多次试验获得最优方案,既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又缓解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的消极情绪和负面情感。

c积极开展科学知识讲座

以月为单位,每月组织一次面向全体物理社团成员的科技知识讲座,主要针对初中物理教材中“声光力热电”等知识点,分模块进行科技宣传和知识宣讲,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活动的评价

初中物理竞赛范文3

1.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提高

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的多样化以及教学质量的保障,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的课堂教学需要推行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物理教学来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实行层次性的教学,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

3.课堂教学在目标上的实现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这就需要课堂教学更加具有娱乐性与趣味性。例如教师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可以讲一些物理性质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的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加强的方法

通过对多年初中物理教学经验的总结,并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我认为加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1.设置教学情景,吸引学生兴趣

所谓的教学情境的设置,是通过学生学习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和理念的引导作用来实现学生兴趣的激发,同时还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运用实验型教学方式、视觉上的效果营造、实验的模拟以及情感上的渲染等多种方式的结合来创造出的情景,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例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讲解中,教师可以设置几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用倒置的漏斗吹乒乓球,球为什么不掉下来?为什么吹纸搭的拱桥,纸会塌下来等等?让学生借助问题来引导其思考和学习,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增强;在进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时,让学生考虑自己荡秋千时的感觉,在最高点和最低点时的速度?(最大、最小、为零)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滚摆和单摆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讲解火力发电时引出水力发电,水力发电利用的原理是什么?推出可以利用海水的潮涨潮落来发电(潮汐发电);引出海浪的形成原因?如何用能量守恒进行解释?其巨大的能量来源于哪里?通过多个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形成探究的兴奋点,实现其学习兴趣的吸引。之后再对其中的能量形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等进行分析,再通过鼓励学生的讨论来实现意见的表达,再借助教师的引导来实现学生学习能量的转化。

2.物理教学的生活化,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

初中的物理课程是一门十分具有趣味性的课程,其内容大多是关于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规律性描述,教师可以不断的引导学生对周边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教师再利用简单的器材来对其进行规律性的展示。例如在讲解影响压强的因素时,教师可借助木板、鸡蛋、超市里搁鸡蛋的软泡沫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来进行受力面积的大小对压强的影响的探究,先把软泡沫放在地上,然后每格都放上鸡蛋,再放上木板,请一个学生平稳的站在木板上,等待一分钟观察鸡蛋有没有碎掉。可在这里适时提出如果不小心陷入了泥坑中,应该怎么做?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理解深度和理解能力,又实现了生活常识与物理知识的关联,通过熟悉的物象信息的引导来探索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借助多媒体,提高教学内容形象性

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非常多的虚拟性的知识,导致内容的理解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这就需要借助现代化的工具来实现教学形象性的提高。例如在进行磁场的相关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来实现性质的讲解,磁场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媒体来实现其在生活的运用和实际的作用。教师可以先播放和磁场有关的视频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诸如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器的工作原理、指南针的工作原理等等,借助视频的播放来实现磁场内容的引出,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之后再借助课件来实现磁场的演示,并对磁场的应用进行生动讲解;在浮力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进入正式的课程之前,让学生观看一段《泰坦尼克号》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其中沉船的一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通过引导来让学生对其沉没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海水没有办法让船浮起来的原因进行探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随后再播放浮筒法打捞沉船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浮力。

4.物理竞赛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物理竞赛的开展,能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实际的学习中,还能够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通过操作能力以及团队配合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与其他班级教师的配合,通过竞赛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团队的合作能力,对于其中获得第一名的小组或者是班级,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

三、结语

初中物理竞赛范文4

一、互动激发

所谓互动激发,就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事先根据课程需要,拟定多个问题,依据课程进度,适时对不同类别的同学提出不同问题,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问题。互动激发具有较好的激发作用:一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和老师的互动答题,改变了老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弊端,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探索问题。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增强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二是改变了课堂学习氛围,老师提出问题后,需要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三打牢了知识烙印,通过互动解答过的问题,往往都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让他们记忆的更加扎实、印象更深刻。互动激发要注意规避以下问题:一是要注意因人而异,二是要注意效果,三是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互动激发也是中学物理教学最常用的激励方法,学生容易接受,效果比较明显,重要的是要规避短板,扬其所长。

二、实验激发

实验激发,就是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实验激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实验教学具有三个特性:一是新鲜性,每一次实验教学都涉及一项新的知识,揭示一个新的规律,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都非常关注、非常期待。因此,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吸引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新奇的东西,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就像是一块磁铁,把他们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过来,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出来;三是参与性,物理实验教学需要学生参与,一次好的物理实验教学课,就是一场好的物理实践活动,也是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机会。学生在参与物理实验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应该看到,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存在认识不高、能力不足的问题。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使用的仪器仪表性能和构造了解的不全面,对仪器仪表的原理、使用方法和规则,不能全面地把握;实验教学操作还不够规范,不够熟练,不能严格按照实验教学的标准,实验教学的要求和实验教学的程序来规范操作;实验教学使用的仪器仪表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仪器仪表使用不当或者发生故障时,实验教师缺乏排除故障的经验和能力,这些不足之处,都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降低了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必须加以克服和改正。

三、测试激发

测试激发,就是通过不定期举办物理知识小测试,检验学习成果,总结好的学习经验,推广好的学习做法,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测试激发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随机测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要求回答问题;也可以事先拟定试卷,然后交由学生答题,总之形式可以多样性。测试激发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如果方法不得当,可能会收到相反的效果。比如课堂上随机测试,就要考虑每一个学生对所测试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难度较大的问题,交由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这样可以鞭策他们学习;难度一般的问题,交由学习成绩中游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以鼓励他们学习;对于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可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竞赛激发

竞赛激发,就是通过组织物理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竞赛激发可以分成理论竞赛和实验操作竞赛。理论竞赛,就是把所学物理知识拟成竞赛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竞赛。竞赛形式可以设置必答题、抢答题等多种形式。理论竞赛最大的优势是学生参与度高,促进学习效果好,影响范围广泛。实验竞赛,就是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验小制作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课外自己找材料,自己设计,独立完成自作。制作实验的材料主要来自身边随时可取的物品,通过探究和物理实验活动,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激发学习兴趣。竞赛激发关键在于组织,组织严密,效果才会更好。实验竞赛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五、事迹激发

事迹激发,就是通过介绍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物理科学家的事迹、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物理学是一门探究一切物质的组成及运动规律,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各种运动之间的关系的广博而丰富的学问。物理学历来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岁月中,这种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科学,创造了一个又一辉煌的里程碑。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无数个伟大的物理科学家,他们的杰出代表人物有: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玻尔等等,他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把物理学和物理科学家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讲给学生听,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兴趣,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的最好教材。

作者:吴凤革 单位:长春市第十九中学

第二篇:中学物理教学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

一、以逆向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拓宽思维路径

发散性思维形成的两个关键因素在于联想和想象.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维的能力,且对物理知识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取较为传统的思维培养方法,如:以某种实验为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想象,进而总结相关的物理规律,形成一定的物理认知和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这种形式相对于今天个性化的学生来说有点呆板,方式也有些老套.对此,笔者尝试改变这种传统的思维启发模式,采取逆向思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反向的想象和联想,进而得出正确的物理概念、规律等等.逆向思考是相对于正向思考而言的,它主要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以相反的方向作为着手点来进行探究,进而达到一定的效果.如:对于中学生来说,遇到物理问题,一般是通过已知条件来探索结果,而运用逆向思考则是从结果出发,来进行反推理验证已知的条件,活跃学生的思维表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路径,从而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如:在学习“电流产生磁场”教学内容后,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想象磁场是否能够产生电呢?再如引导学生对重力由万有引力产生逆向思考万有引力全部用来产生重力吗等等,以逆向思考来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想象,深化学生对物理本质内容的了解和认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阐释物理知识,进而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促进自我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二、开展开放性的物理实验,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能够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了解和认知,同时,通过实验也能够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素养等等.中学物理实验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原理,进而能够灵活的运用.然而,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实验大都依据教材“照葫芦画瓢”,稍微对实验内容进行改编,学生则会觉得很难,这充分说明学生的思维僵化,同时也说明了教师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着问题,缺乏引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的措施.对此,笔者尝试着以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角度出发,开展开放性的物理实验教学,给予学生自主权,让学生结合实验内容,大胆的去实践、去想,鼓励学生改造实验,将实验活化展示,进而带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使学生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分析、实践实验,强化自我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如: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时,笔者提出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尝试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实验测定重力加速度.之后,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思维进行想象,设计多种实验方法.学生面对开放性的实验开始深入的探究、思考等等,从而出现了多种测定的实验方案,诸如:运用天平和弹簧秤进行测定、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实验原理加工测定、用圆锥摆测定等等.以这种方式来拓宽学生的思维路径,强化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三、采取思维导图,强化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提升

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具体化、可视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其目的在于更好的帮助人理清思维路线.运用到教学中,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记忆,促使学生思维等等,以可视的思维路径来诱发学生行使主动探究,进而产生某种灵感和想象.思维导图的工具是笔,是对学生整个思路的一种再现,能够让学生更清楚的认知和了解相关内容,同时也是带动学生持续思维的一种策略和手段,体系化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思考、掌握和运用,整合和优化了自我思考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运用思维导图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着一定的提升作用.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中学物理的特点,采取思维导图来逐渐的引导学生行使发散思维.如:笔者以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为点来逐渐的延伸,并以树形的形式来扩张内容,诸如:以中心点为树干,将其涉及的内容点为树枝分散出来,进而再以树枝的内容为点进行逐一的延伸、罗列出下一层次的主题,这样层层递进,逐一的开展思维,形成一个由点到面的无限延伸.整体再看整个思维导图,会发现新的感触,这是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一个强化过程,同时,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自主的进行物理知识复习,促使学生掌握体系化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更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深化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中学物理作为理科学科,其题目往往会有多种解法,只是简捷和繁琐的区别.这也就是所谓的“一题多解”,当学生掌握一定的物质知识之后,其解题方法就会有所分歧,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法解题都是正确的,其结果都相同.而“一题多解”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实践.对此,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就某个题目实施多种解法,一方面巩固和强化学生对物质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解题手法灵活多变等等.如下面的试题:有一个矩形的木块以未知的速度在前进过程中冲上光滑的斜坡,这个木块在前4秒内的位移为1.6米,之后4秒的位移是0,假设木块做匀变速运动,求这个矩形木块的加速度是多少.(要求用多个方法解题)学生面对这个试题会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探究、总结多个解题方案,诸如:基本公式求解法、推论法、分段推论法等等,都得出一致的答案:0.1(m/s2).

五、总结

总的来说,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新背景下时展的需求,作为教师应结合中学物理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拓宽和加强教学的纵深度,最大化的为学生提供发散性思维形成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赵忠哲 单位:江西省会昌中学

第三篇:中学物理教学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利用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适当的实验去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是我们教师教好物理,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在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节课,我就要求学生回去自己通过实验验证摆的等时性,重现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用长短不同的绳子和轻重不同的石块研究摆动规律,并做实验记录。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有的分组实验有的家长协助,虽然所得结果略有出入,记录方法各有不同,但学生通过此次实验初?体验了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实验技巧,他们的判断分析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人的感知与思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物理现象亦是如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每章后配有的学生实验,选择适当的实验布置给学生回家实践,如在热学中可让同学自测自己一天中早,中,晚的体温,了解人的体温的变化规律;光学中可自制针孔相机,了解小孔成像原理及特点等。这些我都让学生做过,收效都不错,学生积极性很高。如在做小孔成像时,书上是个圆筒,可生活中很难找到,在我布置实验的第二天很多同学拿给我的有方型,三角型,做得很成功。

二、精心设疑,激发思维

人们的思维活动,求知欲望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实际,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改以往满堂灌的疲劳教学法。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可先将一硬币放入碗中,让两位同学各找一个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保持不动,然后向碗中加水,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重见硬币的现象,并由此引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调动起来,便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情去关注老师的教学,在获得新知解决问题后,学生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觉得学物理挺有意思,再由学生的亲身体会讨论解释为何在游泳时看见池水很浅而实际下水却很深这一现象,进一步解释碗中筷子弯折现象,达到巩固新知目的。再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节中,可先提问为何我们吃的田螺要剪掉尾部?为何家中吸盘式挂衣钩能悬挂一定重物?由此引入大气压强的教学,解开学生心中疑问。这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学生熟悉生活现象设置悬念,激发思维,即由旧知引入新知,从“熟”引入“生”的教学方法是符合认知过程中循序渐进原则的,也为很多教师所采用。

三、适当应用正反对比方法引发学生思维

任何事物都是在与它的对立面作斗争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编写典型错例,引起争论,让同学们在争论过程中辨明事非,明确概念。例如:在讲功的计算时,可举二例,(1)某人用一只手托着一只鸡蛋(50克)在水平方向移动1米,问此人做了多少功?(2)某人用100牛的力将一球踢出30米远,试计算此人的脚做了多少功?同学们有的或计算或讨论,这时可由回答正确的同学指出别人的错误讲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同时正确引导,进一步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知道有力作用而在力的方向上未通过距离属“劳而无功”,而虽移动距离却在此移动方向中上无力作用属“不劳无功”。这种做法可以达到以反面强调正面,分析错的树立正确概念的作用,不但学生思维活跃,理解深刻而透彻,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四、讲练结合,以练促思,切忌欲速而不达

目前,由于学生试卷等复习资料太多,且学生分不清哪些是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纲要求有所取舍地选编习题,注意易错易忘,易遗漏易混淆之处,注意规范解题格式,教学生抓住解题要领,明确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分清重点主次,切忌欲速而不达。这一点在我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就犯过急躁的毛病。在考前复习过程中,给学生的试卷太多而未加选择,学生囫囵吞枣而没来得急消化,这样既占用学生时间又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得吸取教训,做到教学有轻有重而忌面面俱到急于求成。另外,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应重点训练,如有许多学生遇到简答以及实验题时往往显得思维无序而混乱,理不出头绪,不能切重问题要害本质。如某些实验题要求用相关字母表示你认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推导出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此类题型时,很多同学感到棘手,可经过类似专题训练后他们应用物理概念的概括总结和公式推导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作者:陈莉 单位:景德镇市一中分校

第四篇:中学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探究

一、探索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内涵

中学物理教学的科学方法教育涵盖多个方面.首先:包括中学各阶段物理教材中所要讲授的基本物理内容的科学规划,主要指教师将中学各阶段物理教材中所要向学生传授的物理学科、常识内容进行科学化规划、分析、整合,形成完整的框架进行物理教学;其次:教师对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内容进行理论化构思,使有密切关联或相互推进、承上启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运用科学的联系,培养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联结知识点的能力和总结概念相关性的能力;最后,主要包括教师对所传授的物理学科内容进行课后的系统、科学化总结与对应辅导相结合,对有问题的中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且系统化解答,同时抓准时机,提出新的创造性物理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化的物理思维进行思考,培养中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中开拓思维和创造与应用能力思维水平的提升.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

1.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中学物理教学有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科学地物理教学可以将复杂且多样的物理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整合好的物理知识通过理解和记忆传输到大脑中,形成固定的物理常识结构、框架,当教师提及某方面物理知识时学生的头脑中会很容易的浮现出与之相关的物理定理或常识,并以框架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讲授“摩擦力”这一物理概念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概念讲授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建立“摩擦力”的结构,包括:静摩擦和动摩擦,动摩擦还可以分为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同时也可以由摩擦力引申出重力、支持力、压力等多方面“力”的概念,这样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中学物理教学可以有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间的结构、框架,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更便捷、更系统地掌握相应知识.

2.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物理思维

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物理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实际化,并在概念转换的过程中培养中学生形成物理思维,培养其养成运用物理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中学教师教学中将物理抽象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物理概念中蕴含的生活现象,并在操作演示中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以所学物理现象为基础找寻生活中其他方面存在的与之类似的物理现象,同时运用物理思维思考解决物理现象中存在的物理定理和物理概念,最终实现运用科学教育方法进行中学物理教学,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促进中学生物理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应注意的原则

1.根据中学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进行逐步推进化的科学教育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中学物理教学,教师要首先考虑到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了解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总体特点,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模式,将中学物理知识逐步讲授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消化、吸收过程.另外,中学物理教师还要对所在班级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与整合,确保所设计的物理学科教学规划符合班级各级别的学生,实现促进班级集体物理应用水平能力的提升.

2.根据中学物理教材内容,设计具体化、操作化的物理科学的教学模式

所谓具体化、操作化的物理科学化教学模式主要指:将中学生所要掌握的物理概念、物理定理运用实验式、具体操作演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亲眼观察、亲手实验、动手操作中了解、明白、记忆所要学习的物理概念,实现事半功倍的科学化物理教学效果.

3.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探索教材中存在的科学方法教育素材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物理教学过程,教师充当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教师是科学方法实施的主导者,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注意积累、注意从物理教材和实际生活中探索其中存在的科学方法教学素材,物理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动手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思考问题,充分发挥科学方法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四、总结

总之,中学物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照搬物理教材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教学的观念,探索运用科学方法教育进行中学物理教学,调动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物理思维,最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促进中学生物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水平的提升.

 

作者:陈大飞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文津中学

第五篇:中学物理教学创新实验途径探析

一、中学物理创新实验可利用实际演示进行课堂教学

用实际演示进行物理创新实验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独立构建物理理论概念及对物理规律本质的理解,其主要表现在教师为演示的主体,利用一定实验器具和安全创新的操作方式,将所要讲述及研究的物理理论以某种现象的方式传达给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从而引发学生对这一理论的思考、分析及讨论.

1.将演示实验与物理教学目标结合

有趣、立体和真实是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的特点,将刻板的物理观点与形象的创新实验融合进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还便于学生吸收消化物理理论.进行中学物理授课时,教师不妨采用独特且富有创造力的演示实验方式,制造轻松新奇的物理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物理求知欲,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如讲述物理当中的光与反射现象,单靠课本纸质知识难以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师不妨采用反射的演示实验,用简单的材料制造出有趣的实验内容.

2.以重点实验的实际演示引导学生的思维碰撞

物理教师通过专门设计的实际演示突出重点实验内容,内容所显现的物理现象与其规律之间出现一定的矛盾现象,从而冲破固有的物理教材知识范畴,引导学生提升物理认知高度,引导学生的思维更具理性,这就是物理思维碰撞.教师适当将创新实验以重点实际演示的方式引入课堂,对学生更具启发意义.如讲述“力的反作用”时,可以用“以卵击石”作为实际演示实验的内容,将鸡蛋与石头之间的碰撞发生的现象直接展现,引发学生对力的反作用这一概念进行思考.

3.使实际演示实验传递的素材资料更具感性

实际演示实验的优势,是中学教师可将一定物理定义以动态形式展现给学生,物理现象及发生过程的直接表现有助于将感性的物理素材专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构建物理概念、了解物理本质及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时的理解能力.如学生学习“欧姆定律”时,教师可以采用特殊的设备装置,通过直观的实验将实际的物理知识及延伸的感性素材传达给学生.

二、中学物理创新实验可利用学生分组实验进行课堂教学

以物理教师指导实验的过程及方法为前提,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物理定义及规律验证的创新实验,并根据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得出一定的信息、数据及结论,最后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对实验的过程进行最后的探讨,这就是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进行分组的实验可以为初中的物理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1.学生“动手”实践简单的物理创新小实验

在中学课堂上采用创新简单的小实验,不需要复杂的工具,学生只需自己动手就能体会到物理实验的趣味性.这种打破物理设备及材料的限制、简单易做的实验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比如,只需要用两手的手指互相进行挤压,观察两手手指挤压弯曲程度,就可直接了解作用和反作用力数值是相同的.

2.学生自行组建物理创新实验器材

创新的中学物理实验,要通过最新奇及简单的实验方式将深奥的物理现象及规律,变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的内容.因此,学生进行小组形式的物理创新实验时,可以自行组建简单的实验器材.简便的器材组建能帮助学生增添物理学习乐趣,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力.如初中物理课程里关于“电磁铁”的学习,学生们就以教师所提供的指导方向进行了简单的“电磁铁”制作,通过这一制作过程加深了学对电磁铁的理解.

3.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创新形式的“大型”实验内容

创新形式的物理实验着重于实验的探究能力及趣味程度,因此,教师可根据所制定的初中物理课堂计划,设计较为“大型”的物理创新实验,从而增加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注意力.这一类型的实验重点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从问题的提出,到设计与实施直至最终进行结果的评估和探讨的整体流程,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总结

初中物理竞赛范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深度学习;运用策略

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积极建构,掌握知识的深刻含义,有效提升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刻认知,以此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一、当前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中,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经常会采用“灌输式”教育,单一的学习模式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指导要求中,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的教学思路,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阻碍作用。除此之外,尽管教师已经学习了新课标理念,但是仍然有一些老教师固守成规,遵循着课堂由教师主导的思想,所以导致合作学习环节、自主分析环节等过于形式化,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期待用这些环节聊天,从而在根本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种种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依然是浅层学习,学生并不能真正地体会知识的本质,并且不能践行知识情感价值观,十分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性成长。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有效应用深度学习模式,将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主体,自身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学好课本知识,更要有自主思维、自主探究,以及实践动手等各方面的能力。深度学习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探究物理中的现象。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深度学习模式学到的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机械化的背诵和刷题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师需要制定恰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领悟知识的深层含义,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高阶思维。初中物理学科有着一定的特殊习惯,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所以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尤为重要。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深度学习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深度学习运用策略

(一)制定单元目标,完善课时学习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更要求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因此教师在运用深度学习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意识,给学生自主成长的机会。注意学生习惯以及思维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习每个单元之前,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师可以针对整体课程进行课时分布,明确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部分,辅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确保学生能够保证扎实基础,稳步前行。例如:在学生学习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本单元的重点做合理分析和制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单元内容的重点,所以教师可以在讲授“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之前内容时,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应用知识为学生作为课堂引申。在学习了《探究滑轮的作用》之后,教师可以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为课堂导入的复习部分,加深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提升整体学习的有效性。系统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条理清晰的物理思维,所以教师在运用深度学习模式时教学内容的制定十分重要。

(二)合理制作微课,突破重点难点

在物理深度学习模式中,微课教学可以成为很好的辅助工具。从现实背景来看,信息化教育手段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很大的便利。初中物理课程中有着很多抽象的知识点,初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所以课堂的学习时间会让学生无法将知识很好地消化。微课能够有效促进深度学习的发展,微课本身具备短小精悍和主题突出的特点,学生随时随地对重点难点进行攻破,在反复性的学习中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实现高效深度学习。例如:在学生学习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之前,教师可以将本节对应的重点制作成微课。蒸发和沸腾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对应的探究实验过程琐碎,学生在学习过程很容易出现遗漏,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些相关的抽象内容制作成微课讲解。教师在微课制作中可以从多个角度中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视频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通过多个对比图像的实验数据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同感。教师将本节的基础知识整合成预习视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或者在课下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这样的学习模式会将知识系统化,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视频中会越来越喜爱学习物理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微课中插入相关的生活情境,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物理顺利的走向社会。

(三)链接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初中物理给很多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物理学科中有很多琐碎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去学习,学生会对这些繁杂的知识望而生怯。从教学目标上来说,初中物理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物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所以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找到物理知识背后的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挖掘物理知识的价值,有效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例如:在学生学习八年级物理下册和摩擦力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作为新课引入:“我在上学路上捡到了几个脏兮兮的小玻璃球,现在老师用水把它们洗干净了。现在邀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从容器中请出来。”(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出来球,但是不易夹出)教师为学生设计这样的一个场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性;然后再向学生提出要求,学生在这个时候的思维完全被调动:学生设计实验并且实践感受,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学生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手、脚运动时受到阻碍。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来进行总结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查找并且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存在摩擦的作用?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学生根据自己思考的例子进行统计分析,然后绘制成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对改变摩擦力的方法进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教师让学生对得出的探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点拨学生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注意探究摩擦力过程中的事项,提示学生控制变量的方法。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正是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最终使得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所以说,深度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并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助推实验操作,锻炼实践能力

实验板块在物理学习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物理知识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实验教学是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运用深度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学习,以此提升学生透过知识看本质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例如:在学生学习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做相关实验的时候,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直接动手进行实验并且直白的告诉学生答案。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积极的姿态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敢于放心大胆地进行实验。最后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开始之前,教师已经让学生预习了本课的知识,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见解。对一些错误的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改正见解,巩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在学生有了基础的了解之后,教师让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步骤,培养学生的记录习惯和对物理实验谨慎的态度。在实验完毕之后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自己总结出实验内容,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总结报告进行检查,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教师采用深度学习模式中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重视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还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建构知识的能力。

(五)注重小组合作,加强知识建构

初中物理教师在运用深度学习模式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生以自己学得的知识进行问题解答,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集思广益,互相学习借鉴其他小组成员的思路,不断提升自身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运用深度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划分小组,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例如:在学生学习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时,教师可以教学目标设为探究环节,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在学生学习完本节的概念性知识之后,教师将学生就不同的研究主题划分为不同的探究小组,给出各个小组探究的任务。比如有的小组研究的主题是“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有的小组研究的主题是“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也有的小组研究的主题是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教师在小组确定好主题之后,向学生提示关键的信息,比如在研究的过程中做好记录,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下进行自主思考,每个小组中还会设置对照组,学生研究出结果之后,教师在要求学生报告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接着让学生根据三个问题进行多向交流,学生通过分享和总结,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应用情况,同时加深了小组之间合作的默契程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从而构建了良好的深度学习模式。

(六)设置竞赛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基于物理深度学习模式下,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考试,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也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比如竞争比赛,加强深度学习的趣味性,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探究滑轮的作用》之后,学生已经学会如何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且学习了如何组装简单的实验装置。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竞赛主题,要求学生制作一个自己的作品———动滑轮,定滑轮,可以是模拟的生活中的某项应用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画出自己的作品图,并且阐述自己作品中的理念。教师可以就学生的作品和理念进行指导,完善学生的制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将自己的思维调动,自主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制作出成品之后,可以组织一个作品展览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之间可以参观和交流,通过吸取其他人的意见,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增长见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深度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本节概念性知识的沙龙竞争比赛。比如,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制定自己小组复习某个范围内的相关概念,然后在展台上进行PK,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学生作为观众和评委,对于台上小组的表现过程进行观察和评判。教师通过组织不同的竞赛活动,给学生足够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探究应用,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结束语

初中物理竞赛范文6

关键词:生物学科竞赛;生物教学;高中

一、高中生物学科竞赛一贯式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知识科技的兴起,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顺应时代要求,通过构建理念更为先进、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开展的全国高中生生物学科等竞赛选拔体制正式建立,截止至今年已有 30 届之多,其针对的选拔对象为对生物学科具备极大热情、向往投身于生物学科研究领、并立志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高中生,通过各个高中开设的竞赛特色培养机制,最终通过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各个专家共同命制的科学严谨的试题,从而选拔出成绩最为优异的竞赛生,可以说竞赛选拔体系的变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与高中的育人方式同向同行,将进一步发挥服务于国家高端人才储备战略计划。近些年,随着试题命制的国际化趋势越发明显,单纯的记忆背诵等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最新的文献研究等为情境,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考查等,这就需要学生对于大学十多门学科教材通读、熟读的同时,更加需要其对其学科本质及学科研究方法等内容的充分掌握和理解。为落实学生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素养发展和解决学科问题关键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学科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动手操作实验、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整理等。对于即将步入高中并对生物感兴趣的竞赛生而言,不得不与常规授课抢时间,不得不容忍竞赛学习所带来的课内成绩的滑坡,在焦虑中学竞赛、在犹豫中学竞赛,已经是当前生物竞赛学生的一种通识和状态。而一贯式培养打通了各学段的阻隔,建立各学段之间的联系,保持教育一致性和连续性为策略的教育理念。一贯式培养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高站位、高视角整合并拓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科知识以建设起连续性教育课程体系,突破常规的学段与年龄限制,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对接国家未来顶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手段。下面就以一贯式培养的课程体系理念、课程体系和培训实践以及课程培养建议等逐一展开讨论。

二、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的理念

多年以来生物学科竞赛课程培训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依然艰难前行,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前些年生物学竞赛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主要追求各学科全面且系统性的理念,在竞赛教学上坚持以基础知识、基础操作和基本技能为导向来选拔生物学科竞赛选手,这就要求竞赛生具备极其深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学科实验技能,背书抄书似乎看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但随着科技进步、时代更新和快速发展,未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操作逐渐会被人工智能和高速计算机取代,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则更加关注于如何提出一个创新性的观点,如何能够运用知识去回答和解决现存的问题等。所以综合了文献查阅、国内外比较研究,依托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北京师范等大学的教授阵容为班底,以各个高中竞赛部为培训的主阵地,确立了高中生物学竞赛课程的基本理念:面向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研素养、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研究型学习模式,关注实验操作和论文分析。这些理念基本确立了我国未来生物科学人才教育的发展方向,这种理念的提出既反映了当前国际生物科研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又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国家需求,在课程发展的可行性和前瞻性上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三、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及培训实践

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的建构是要依托于小学、初中、高中的有效统领和系统的师资整合,通过设置跨学科概念贯穿的科学课程,有效组织和展现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关联和逻辑结构,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和工程学实践,并且随着学生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在尊重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能够在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方面逐渐提高的方面进行教学和学习,以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模式促进学生各个学科知识的有效串联和深刻理解,最后培养出伴其一生的综合素养。具体而言即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提供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科学综合思维拓展,尤其关注极富理科逻辑思维的数学和物理两项学科培养。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数学思维同步高阶训练课程,同时引进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及信息学教练,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小初高一贯式学科培养及编程教育课程等,从而在初中二年级左右完成整个高中的所有必修课程学习,然后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之下成立相关学科兴趣小组,通过高中各个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在初中三年级及高中一年级对其进行专业性、系统性的学科竞赛培养,经过两年的培训考核,学生在高一时期就可以参加全国生物竞赛联赛及国赛,冲击国赛前 240 名,获得金牌或者银牌的同时也获得清华、北大强基计划破格入围资格,直接对接高中自主招生政策,再经过高二和高三的常规课的授课指导,最终在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并通过强基计划被清华、北大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破格录取。

四、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的实施建议

(一)自主编撰一贯式校本课程教材

自主编撰一贯式校本课程教材,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料。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教育部门也实施了教材多样化的政策,允许具有权威资质的研究团队和出版机构参与教科书的编撰和推广。但是不同于小初高常规教学的授课模式和课堂实例,生物竞赛培训教学需要常常结合大学科研教材和热点文献的研究成果,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添加到课堂当中,所以编撰一贯式校本课程教材对高中生物竞赛团队的数量和资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这也许需要多个全国著名高校的多个优秀团队通力合作,结合多个版本的课程教材资源和特色理念,在知识内容逻辑严谨性、探究活动设计安排的合理性、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性、照片插图的美观性等方方面面都要有所思考和安排。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一贯式校本教材为生物竞赛教师实施竞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同时,竞赛教材出版机制也激励了生物竞赛工作人员加速了教材质量提升的进程,推进了生物竞赛教辅教材的基础研究工作。

(二)采用生物教学信息化、实验化等模式

生物教学信息化、实验化等模式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模式迅速发展并进入小初高的课堂之中,随着投影仪和计算机在课堂中的普及和使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图像及视频资源的便捷使用,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模拟实验和教学慕课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信息资源和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深入思考提供了更为多样、更为便捷的手段和方法,有力地提高了一贯式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很多高中还建成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植物标本制作实验室、显微数码实验室、微生物培养实验室等多功能性、综合性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里的高端仪器设备能够为学生开展小初高生物课程培训及涉及未来大学课程的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提供有效保障。

(三)强化教师的生物竞赛培养等专业能力

教师的生物竞赛培养等专业能力的发展是落实一贯式教学效果的关键。经过三十届生物竞赛的举办和坚持,不得不说,生物竞赛教师经过多年的参与和学习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授课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从事竞赛专职培养的教师毕竟很少,且都是高中教师,其中有部分教师在面对竞赛时依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上的准备,将面对很大的挑战,教师是竞赛培训的最终执行者,是落实竞赛教学效果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一贯式课程改革及培养的推进中,教师职业能力的螺旋式发展成为一贯式竞赛课程培养启动后必须面对的问题。例如,学科知识的更新和学科教学知识的掌握依然是教师研修的重点,如能熟练掌握大学十几门生物相关学科知识的要点,并能结合当前的科学研究进展加以授课,则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对于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整合各个学科的共性知识,建构生物学科核心概念体系,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找到方向和逻辑,不至于在探究和求索中有所困惑和迷茫。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竞赛的培养道路上,坚持和努力是关键,方法和策略是重点,通过竞赛教师和学生三军用命,勇毅前行,方能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龚伟,冯宁,应益可 . 我国生物学竞赛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基于文献比较的视角 [J]. 中学生物学,2018(9):86.

初中物理竞赛范文7

关键词:生物学科竞赛;生物教学;高中

一、高中生物学科竞赛一贯式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知识科技的兴起,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顺应时代要求,通过构建理念更为先进、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开展的全国高中生生物学科等竞赛选拔体制正式建立,截止至今年已有 30 届之多,其针对的选拔对象为对生物学科具备极大热情、向往投身于生物学科研究领、并立志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高中生,通过各个高中开设的竞赛特色培养机制,最终通过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各个专家共同命制的科学严谨的试题,从而选拔出成绩最为优异的竞赛生,可以说竞赛选拔体系的变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与高中的育人方式同向同行,将进一步发挥服务于国家高端人才储备战略计划。近些年,随着试题命制的国际化趋势越发明显,单纯的记忆背诵等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最新的文献研究等为情境,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考查等,这就需要学生对于大学十多门学科教材通读、熟读的同时,更加需要其对其学科本质及学科研究方法等内容的充分掌握和理解。为落实学生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素养发展和解决学科问题关键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学科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动手操作实验、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整理等。对于即将步入高中并对生物感兴趣的竞赛生而言,不得不与常规授课抢时间,不得不容忍竞赛学习所带来的课内成绩的滑坡,在焦虑中学竞赛、在犹豫中学竞赛,已经是当前生物竞赛学生的一种通识和状态。而一贯式培养打通了各学段的阻隔,建立各学段之间的联系,保持教育一致性和连续性为策略的教育理念。一贯式培养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高站位、高视角整合并拓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科知识以建设起连续性教育课程体系,突破常规的学段与年龄限制,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对接国家未来顶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手段。下面就以一贯式培养的课程体系理念、课程体系和培训实践以及课程培养建议等逐一展开讨论。

二、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的理念

多年以来生物学科竞赛课程培训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依然艰难前行,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前些年生物学竞赛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主要追求各学科全面且系统性的理念,在竞赛教学上坚持以基础知识、基础操作和基本技能为导向来选拔生物学科竞赛选手,这就要求竞赛生具备极其深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学科实验技能,背书抄书似乎看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但随着科技进步、时代更新和快速发展,未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操作逐渐会被人工智能和高速计算机取代,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则更加关注于如何提出一个创新性的观点,如何能够运用知识去回答和解决现存的问题等。所以综合了文献查阅、国内外比较研究,依托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北京师范等大学的教授阵容为班底,以各个高中竞赛部为培训的主阵地,确立了高中生物学竞赛课程的基本理念:面向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研素养、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研究型学习模式,关注实验操作和论文分析。这些理念基本确立了我国未来生物科学人才教育的发展方向,这种理念的提出既反映了当前国际生物科研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又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国家需求,在课程发展的可行性和前瞻性上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三、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及培训实践

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的建构是要依托于小学、初中、高中的有效统领和系统的师资整合,通过设置跨学科概念贯穿的科学课程,有效组织和展现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关联和逻辑结构,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和工程学实践,并且随着学生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在尊重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能够在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方面逐渐提高的方面进行教学和学习,以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模式促进学生各个学科知识的有效串联和深刻理解,最后培养出伴其一生的综合素养。具体而言即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提供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科学综合思维拓展,尤其关注极富理科逻辑思维的数学和物理两项学科培养。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数学思维同步高阶训练课程,同时引进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及信息学教练,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小初高一贯式学科培养及编程教育课程等,从而在初中二年级左右完成整个高中的所有必修课程学习,然后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之下成立相关学科兴趣小组,通过高中各个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在初中三年级及高中一年级对其进行专业性、系统性的学科竞赛培养,经过两年的培训考核,学生在高一时期就可以参加全国生物竞赛联赛及国赛,冲击国赛前 240 名,获得金牌或者银牌的同时也获得清华、北大强基计划破格入围资格,直接对接高中自主招生政策,再经过高二和高三的常规课的授课指导,最终在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并通过强基计划被清华、北大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破格录取。

四、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的实施建议

(一)自主编撰一贯式校本课程教材

自主编撰一贯式校本课程教材,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料。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教育部门也实施了教材多样化的政策,允许具有权威资质的研究团队和出版机构参与教科书的编撰和推广。但是不同于小初高常规教学的授课模式和课堂实例,生物竞赛培训教学需要常常结合大学科研教材和热点文献的研究成果,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添加到课堂当中,所以编撰一贯式校本课程教材对高中生物竞赛团队的数量和资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这也许需要多个全国著名高校的多个优秀团队通力合作,结合多个版本的课程教材资源和特色理念,在知识内容逻辑严谨性、探究活动设计安排的合理性、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性、照片插图的美观性等方方面面都要有所思考和安排。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一贯式校本教材为生物竞赛教师实施竞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同时,竞赛教材出版机制也激励了生物竞赛工作人员加速了教材质量提升的进程,推进了生物竞赛教辅教材的基础研究工作。

(二)采用生物教学信息化、实验化等模式

生物教学信息化、实验化等模式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模式迅速发展并进入小初高的课堂之中,随着投影仪和计算机在课堂中的普及和使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图像及视频资源的便捷使用,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模拟实验和教学慕课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信息资源和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深入思考提供了更为多样、更为便捷的手段和方法,有力地提高了一贯式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很多高中还建成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植物标本制作实验室、显微数码实验室、微生物培养实验室等多功能性、综合性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里的高端仪器设备能够为学生开展小初高生物课程培训及涉及未来大学课程的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提供有效保障。

(三)强化教师的生物竞赛培养等专业能力

教师的生物竞赛培养等专业能力的发展是落实一贯式教学效果的关键。经过三十届生物竞赛的举办和坚持,不得不说,生物竞赛教师经过多年的参与和学习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授课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从事竞赛专职培养的教师毕竟很少,且都是高中教师,其中有部分教师在面对竞赛时依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上的准备,将面对很大的挑战,教师是竞赛培训的最终执行者,是落实竞赛教学效果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一贯式课程改革及培养的推进中,教师职业能力的螺旋式发展成为一贯式竞赛课程培养启动后必须面对的问题。例如,学科知识的更新和学科教学知识的掌握依然是教师研修的重点,如能熟练掌握大学十几门生物相关学科知识的要点,并能结合当前的科学研究进展加以授课,则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对于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整合各个学科的共性知识,建构生物学科核心概念体系,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找到方向和逻辑,不至于在探究和求索中有所困惑和迷茫。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竞赛的培养道路上,坚持和努力是关键,方法和策略是重点,通过竞赛教师和学生三军用命,勇毅前行,方能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龚伟,冯宁,应益可 . 我国生物学竞赛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基于文献比较的视角 [J]. 中学生物学,2018(9):86.

初中物理竞赛范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进;创新策略

一、引言

众所周知,实验在整个物理课教学领域的地位是十分显著的,是培育学生形成良好实验精神,强化科学探究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因为思想的局限性,对于实验模块缺乏教学重视。在实验课教学开展期间,教师也通常以灌输和演示教学为主,导致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参与地位比较薄弱,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给实验课教学的高效化发展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高度重视实验模块的教学优化设计,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教学方式,加强内容和开展形式的有效改进与创新,从而保证所构建的实验课堂与学生的真实学习诉求更加贴近与吻合。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整个初中阶段的物理课教学实践当中,实验模块所发挥的教学支撑和导向作用可以说是十分显著的。与基础的物理学概念定理存在一定的差异,实验模块所包含的内容更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同时对于学生的物理思维、逻辑意识以及探究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合理开展实验教学,能够让初中生对物理学科形成更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物理学习观,引导其在物理实验活动领域更自主地参与到探索中,并利用所学的物理学知识总结相关的实验规律,掌握更加丰富而具体的物理学现象。从而让其获得更加丰富的物理学知识储备,以此为基准探索和分析现实中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物理实验能够强化学生的思想启蒙力度,为其今后的物理学领域深入科研以及积极探索奠定良好的思想认知。

三、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在分析完实验模块在物理课教学中所存在的重要意义之后,结合当前的实验课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可以发现教师在实验方面仍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具体的育人思想观有效落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素,未能够认识到实验对于促进学生在物理学科方面素质发展上所具有的支撑作用。教师比较关注对于基础知识定理的讲授,而忽略实验模块的优化设计与有效实施,导致学生的实践探索空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品质的有效建设。同时,在实验课教学领域,教师在育人方法的应用与贯彻上也具有一定的桎梏性。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以及节约实验成本,教师通常以演示的方式展开实验教学。在讲台上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忆。然而这种方式给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培养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因为座位分布差异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精准、有效观察到具体的实验现象,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进度,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更不利于其实验探究精神的建设。因此,教师需高度重视当前在实验课教学实施中所存在的局限性问题,并积极树立全新的育人观,真正从学生层面出发探索科学举措,打造新颖的实验课堂环境,助力深化落实高效实验课堂目标。

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策略

(一)设置趣味“微实验”

教师需重点关注微实验的优化设计,并对具体的导入氛围进行合理优化。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小实验的支撑下建立起良好的实验意识,端正对实验模块的学习态度,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更加集中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索当中。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体验,促使其对接下来的实验探索活动建立起良好的兴趣意识。比如说,为了让学生对“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形成更为准确的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目标合理设置微实验。教师将“覆杯实验”有效导入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玻璃杯、白纸板、纯净水展开实验操作,先将杯中倒满水,然后用白纸板将杯口覆盖,之后倒转杯体,可以发现杯中的水并没有溢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一现象展开深入分析,探索大气压强所具有的内在含义,以及所包含的物理学特征。

(二)构建直观性的实验情景

对于初中生来讲,实验模块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难度。为了让其更好地掌握实验中所包含的基础要素,清楚具体的实验流程,教师可以合理借助现代化载体,通过情景法的有效支撑,合理构建直观的实验学习环境。教师通过情景展示的方式将基础的实验要素以及具体的流程进行有效展示,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思维意识,丰富实验常识储备。比如说,在“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构建实验教学课件,将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所涉及的器材以及具体的摆放位置进行直观性展示,通过图解的方式为学生介绍具体的实验流程和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探究分析实验的操作技巧,掌握实验的内在原理以及具体的探究方式。教师也可以动态展示实验室的操作和器材使用标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能够规范自己在物理实验操作中的具体行为,在科学完成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降低实验的风险程度。

(三)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

新时期的课改标准强调教师在实验教学期间,需重点关注学生自主意识和探究能力的有效培养。并在传统演示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实验活动组织形式进行有效革新,科学设置分组探究式实验,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实验学习环境,给予学生自由的探索空间,引导其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对具体的实验内容展开自主探究。教师通过对实验器材的操作与实践探索,观察直观的实验现象,总结相关的物理学规律。从而保证学生对具体的实践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能够促使其在分组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实验思维,建立起优秀的科学探究品质。比如说,在引导学生围绕“串并联电路”这一实验内容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鼓励各个小组结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自主绘制电路图,利用实验室中所包含的相关器材进行电路连接实验操作,也可以借助电流表、电压表等不同器材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进行总结与分析。学生在小组内部就具体的实验现象加以总结,然后在组间分享和讨论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总结的经验和技巧。学生在自主探究与互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更加丰富的实验知识,全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引导学生自主制作实验器材

教师需鼓励学生针对具体的实验器材进行自主开发与制作,让学生能够积极地融入实验活动当中。同时,也能够让其在自主制作的过程中发散自身的创新思维,强化其对整个实验流程和基础要素的综合感悟力。比如说,在引导学生围绕“光的传播”相关实验内容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其积极发掘和整理生活中的资源,如塑料膜、易拉罐以及灯丝等。在此基础上规范设置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制作器材,创设良好的实验探究环境,为接下来的实验奠定良好的器材储备基础。教师可以将学生自主制作的实验器材进行有效的整理,进一步丰富实验室内部的实验器材储备,为今后的实验课教学规范性开展和有效落实奠定良好的素材基础。在整个自主制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干预,加强思路启发和有效指导,让学生能够对自主制作实验器材形成端正的认知,并建立起良好的兴趣意识,发散爱好,让其能够在动力的支撑下更自主、更高效地完成实验器材的自助制作。教师引导学生在制作器材的过程中,本着改进与优化实验环节的原则,对器材的功能进行优化调整。改善实验器材的整体性能,提高操作的便捷性与合理性。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自制温度计,如硬塑料瓶及盖(取代橡皮塞)、硬吸管(取代细玻璃管)、水、颜料等,根据所掌握的物理学知识,对温度计的模型进行合理构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构建虚拟式实验教学体系

对于初中生来讲,有些物理实验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时在操作上有难度,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保证这类实验正常、有序开展,帮助学生突破实验学习的难点,教师需充分开发现代化的教育载体,对实验教学的资源形式和展现方式进行合理优化,借助信息化载体合理的构建微课视频,建立完善性的虚拟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动画观察的过程中,能够对实验所涉及的器材、具体的操作步骤、所呈现的物理学现象,以及所包含的规律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和吸收难点的实验要素,从而保证其所形成广泛的实验知识面。比如说,在连通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的方式,将具体的实验模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借助橡皮管将两根玻璃管进行有效串联,构建连通装置,然后让学生根据所观察的实验现象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分析。再比如说,教师也可以围绕“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合理的设置虚拟实验视频,展示接收器、示波器与电源装置,通过动画呈现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实验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实验的学习挑战。

(六)拓展生活化物理实验

在实验教学领域,教师需积极践行生活化的育人思想,对具体的实验内容以及教学开展方式进行合理优化与创新,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实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对物理知识和相关应用技巧的理解与掌握,促使其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到生活与物理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联,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并形成良好的学科责任意识。教师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就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深入探索与分析。比如说,在“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物理实验情景以及真实案例在课堂上加以呈现,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掌握的浮力知识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分组探究和操作的方式,有效分析相关的实验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浮力的影响因素。同时,在拓展生活化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当中,直观观察和体验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物理学现象,分析所具体的物理问题,然后根据自身的思想认知,对具体的实验模块进行优化设置。教师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对具体的实验活动展开有效探索,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实验科学探究意识。比如说,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进行自主设置实验。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生活常识,就电流过大的原因进行假设和思考,然后利用实验室的相关器材进行家庭电路模拟实验,通过不同假设以及实验探索,分析家庭电流过大的基础原因,然后根据自身的认知和掌握就如何实现家庭电路有效保护展开探索。

(七)开展创新性物理实验竞赛

教师需顺应素质理念的发展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在物理实验领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需将以赛促学的战略思想深入的贯彻下去,结合学生的素质发展需求,合理设置物理创新实验竞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物理基础定理、常识,自主创新设置实验内容,构建物理模型,分享成果以及自己的创新思路。教师要顺应国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要求,合理地制定扶持机制,针对初中生的物理创新实验模型和成果进行有效的扶持和激励,让学生能够产生自主创新的动力。比如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动滑轮的创新设置竞赛活动当中。教师引导学生发散实验思维,自主分析教材中实验模块设计所具有的弊端,提出科学的改进方案。

(八)创新物理实验教学评价

在物理实验教学期间,教师需在具体的评价方面进行合理优化与创新。首先,需要本着激励性的原则,针对学生在整个物理实验探究中的综合表现进行情感上的有效激励,让学生能够受到鼓舞,真正地建立起其对实验深入探索和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载体所具有的直观展示功能,将学生在整个实验探究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和实验成果进行直观展示。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分析,围绕实验探索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展开有效互动,提出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技巧;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观察的过程中,通过反思总结经验,在组内、组间展开有效互动,提高学生整体的物理实验探究水平。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