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户外休闲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区域户外休闲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摘要】文章通过搜索与城乡区域户外休闲空间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探讨提升空间活力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城乡区域休闲空间活力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1]。

【关键词】城乡结合区域;户外休闲空间;空间活力;文化

1引言

长期以来,城市的户外休闲空间备受关注,在设计、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比较而言,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乡结合区域却由于种种原因缺乏高质量的户外休闲空间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业界和学界对城乡结合区域户外休闲空间的关注度不足。随着,城乡结合区域居民的多样化及其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元化,户外休闲空间的建设与研究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这也是本文对其展开探讨的出发点。

2城乡结合区户外休闲空间的受众分析

2.1受众组成

城乡结合区域的受众主要是当地居民,而当地居民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当地的原有村民,另一部分则是迁入当地的住户。城乡结合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多因兴建工业区、商业区和房地产开发等原因失去大量耕地,导致原有村民中的大批中青年劳动者选择外出务工,因此当地原有村民中仍居住于此的多为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租房、购房价格高昂,部分经济收入偏低的人群选择到城乡结合区购置或租赁房产,这部分迁入人群成为该区域的重要居民。其中既包括以购房、落户形式迁入的想要长期在该地区生活的固定居民,也包括以租房或借宿形式在此进行短期生活的流动居民。

2.2受众需求

根据在城乡结合区域的社区内观察与访谈的结果可知,以老人和儿童为主的原有村民受众对户外休闲空间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游戏娱乐、社会交往、集会活动三个方面。鉴于老人和小孩身体本身运动机能较弱的原因,需要建设随时可以休息的空间,具备健全的休憩功能,让老人和儿童可以更舒适地享受户外休闲功能和环境,并可以更加便利地接触大众。而以年轻群体为主的迁入居民受众对户外休闲空间的需求则主要集中在运动锻炼、社会交往与文化活动三个方面,空间使用频率较低,以工作日的早晨、傍晚及周末、假期居多,他们对于公共休闲空间的需求并不仅限于满足特定的功能,而是要求空间具备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要求;这些年轻群体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导致他们不能经常活动身体,同时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背景下,对缓慢、闲暇的生活享受成为他们的主要需求,因此空间中要有满足体育运动的运动空间和动静结合的社交空间,做到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3城乡结合区户外休闲空间的现状分析

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城乡结合区域,有着与城市接近的建设规划风貌,因此在这一区域也基本都配置有户外休闲空间以期满足居民的运动、休闲、交往需求。但从大量城乡结合区的户外休闲空间的使用情况却发现,这些空间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价值,或者难以吸引居民聚集与停留,或是空间与设施被居民用作他用,展现出空间活力不足的普遍性问题。通过具体分析原因有三点:1)空间定位不准确城镇化进程使得城乡结合区域的那些农村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由传统的乡土村落向城市模式转变,户外休闲空间正是在这样一种模仿城市规划形态的转变中得以兴建。然而,在这一区域大量居住的、对户外休闲空间使用需求最高的原有住户,其生活方式并未完全脱离原本的乡土模式,一味模仿城市模式的户外休闲空间,在格局规划、设施配置、功能安排、造型设计等诸多方面并未针对该部分受众进行精准定位,因此难以迎合这些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空间定位的不准确,使得户外休闲空间的使用频率不高,出现闲置、非法占用、挪用等问题,导致空间缺乏活力[2]。2)空间可达性差城乡结合区域由于土地面积较大,因此常常兴建较为大型的户外休闲空间,以期能够服务更大范围的社区及其居民。然而大型的户外休闲空间距离各社区路程不一,路程较远的社区居民往往不愿意花费较长时间在往返路程之上,此外使用频率较高的老人和儿童对于步行不可达的户外休闲空间存在更为明显的交通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空间使用率低、缺乏活力的问题。3)空间文化活动匮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户外休闲空间吸引受众的重要途径。在城乡结合区域,由于原有居民和迁入居民相互之间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活动时间存在较大差异,面向广泛受众的文化活动相对匮乏,这使得户外休闲空间难以形成对周边社区居民足够而持续的吸引力[3]。

4城乡结合区户外休闲空间活力优化策略

4.1结合不同受众需求进行空间功能的精准定位

户外休闲空间的建设目的是服务于人,因此需要对城乡结合区域户外休闲空间的主要使用受众进行需求分类,并依据需求之间的差异与关系进行精准的空间功能定位[4]。一方面,依据前文所述的调研结果可知,以老人和儿童为主的原有村民主要在户外休闲空间内开展游戏娱乐、社会交往、集会活动三类活动。游戏娱乐功能主要依托游戏设施得以开展,诸如攀爬架、滑梯、沙池等。考虑到儿童、家长之间的社会交往,宜尽量将儿童游戏设施集中于一个区域,便于儿童共同玩耍、家长相互交流。由于所居住的老人多为原来的村民,且广场舞在该区域老年人群体中也被广泛接受,因此可为老年人在户外休闲空间内设置尺度合理的广场。同时,广场的设计可与表演活动进行组合考虑,以满足区域内文化艺术活动的展演需求和以祭祀为内容的乡村宗族集会需求。此外,以市集为代表的乡村商业集会活动也并未随着社会变迁完全隐没,作为中国乡土生活的典型特征仍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价值,可利用休闲空间与居住区的结合边界设置适当的区域承载小型市集的活动功能,具体尺度设计宜以当地这类集会活动的人流量规模为参考,满足该部分空间在不同时段、不同活动形式下的功能可变性。与此同时,户外休闲空间面向老人和儿童群体的使用频率最高,因此要加强空间中的无障碍设计。设置充足的休息设施保障他们的休憩空间,解决老人在照看儿童时的体力不足问题;增设第三卫生间,解决老人如厕中的安全性问题和老人携带孙辈的如厕问题;各类设施采用圆角设计,表面材质无毒且具有一定的摩擦力,确保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地面铺装质地不宜过硬,防滑效果良好,减少老人儿童摔倒及摔倒后的伤害;植物配置在安全无毒的基础上,尽量选择气味芬芳、外形美观、可触摸的植物种类,以实现五感的良好体验。另一方面,以年轻人为主的迁入居民的主要需求是锻炼和社交,因此健身空间和社交空间是城乡结合区域户外休闲空间面向此类受众的设计重点。针对年轻人的生理特点建设健身空间,设置简单易用的健身设施,其选址,应该尽可能选在“冬有阳光,夏有遮阴”的区域,提高锻炼时的舒适程度。社交空间,不仅是迁入居民群体、年轻人群体内部的社会交往载体,更应该成为他们与原有村民之间相互交往的载体,因此可以与广场、市集等区域进行结合,以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深入交往。

4.2多而小的位置分布提升空间可达性

我国城乡结合区的户外休闲空间普遍存在体量大而可达性差的特点,一些户外休闲空间距离居民的生活区较远,空间的服务半径难以达到大部分居民步行范围之内,因此难以吸引周边住户前往,尤其是空闲时间较多但却不愿意花费过多时间在路上的老年人和儿童群体,导致空间使用率较低[5]。在城乡结合区的户外公共休闲空间规划设计上,首先,应抛弃希望通过大体量服务大量使用者的思路,以小而多的分布方式进行规划。在距离居住区较近的主干道附近或居住区周边的消极空间,设置数量较多的小型户外休闲空间,使其形成散点式分布,并对这些小型空间进行有序的规划,缓解时间消耗和交通困难。其次,在每一个小型户外休闲空间的功能设计上坚持实用第一的原则,同时尽可能使相邻的小型户外休闲空间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满足周边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如居住区附近,以简易的健身游戏设施、休憩座椅、小块空地和少量植物组成的小型户外休闲空间,可以方便老年人活动,也可以为带有儿童的家长提供亲子交往的空间,还能够满足年轻人工作之余简单的锻炼需求,提升对周边居民的吸引力。

4.3打造精品文化活动提升空间吸引力

丰富而持续的文化活动能够为户外休闲空间带来精神上的向心力,尤其是蕴含着积极的正能量、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精品文化活动,能够将户外休闲空间打造为当地居民的精神地标。目前,我国很多城乡结合区的户外休闲空间都缺乏优秀的文化活动,因此要求在户外休闲空间的管理与利用实践中积极挖掘本土特色文化,通过打造精品文化活动满足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下面的案例能更好地诠释文化活动带来的空间吸引力:碧山村位于安徽黟县,当地民居保存较完整。2011年,由欧宁与左靖发起的乡镇建设活动—“碧山共同体”计划启动,碧山书局就是该计划中的一项。碧山书局以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启泰堂为基础改造而成,除常规书刊外,还提供许多关于乡镇建设的书,其中,最显眼的位置堆满了记载徽州、黟县和碧山历史的地方志,入口处摆放着当地居民和店员们共同倾心开发的碧山特色文创。碧山书局虽远离城市,但也会不定期举办作家见面会、民谣音乐会、微电影和纪录片放映等多元化的文化活动,成为以文化活动提升吸引力的典型案例。

5结语

在城乡建设中,活力问题一直是主要问题之一,优化城乡区域中户外休闲空间是提升人居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要对我国城乡休闲空间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居民意愿,挖掘空间内在需求。城乡户外休闲空间得不到发展的原因有很多,这需要进行不断探索,只有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意见。因此,本文从三个角度提出空间活力提升的策略,并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城乡结合区域户外休闲空间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董世豪,毛志睿,陈歌.小城镇中心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探索——以玉龙县中心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2):172-173.

[2]张诚.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的流变与重构[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0):58-64.

[3]孙雁,吴森.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探索——以潼南双江镇为例[J].室内设计,2012,27(4):48-54.

[4]熊燕妮,潘婷,杨艳红.乡村公共活动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1,18(33):70-72.

[5]刘曼.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的城市设计策略——以合肥市小庙镇为例[J].中外建筑,2017(10):129-133.

作者:王俊喆 李明珠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