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家校合作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学生立身之本,在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尤其是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把握教育改革机遇,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需要着重思考的一项基本课题。

关键词:家校合作;道德与法治;德育;教学策略

一、中学德育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德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墨子提出的“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等,他们都把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放在发展的首位,可见,古人对一个人德行品质的看重。品德高尚的人,都有着干净的灵魂和善良的心灵,关于品德的重要性,古往今来,无不验证着这一条真理“人生一世,唯有德行,可立一生”。对于中学生来说,在最美好的年纪乐于接受这个社会一切伟大的思想和精神,拥有崇高的品德,不仅能够奠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同时,它也会让学生散发着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使德行成为其靓丽的外在表达,一张闪亮的社交名片。而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的核心课程,始终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为目标,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在“立德树人”为理念指导的教育背景下,使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全面“开花”无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家校合作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育现状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摘自《三字经》中的名言阐释了环境之于德育的重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家庭和学校在学生品德教育上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从家庭的角度来看,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观念和行为具有前导性,“一个熊孩子背后往往有熊父母”,这句话反映了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和失败的家庭德育的部分原因。而学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思想品质素养的发展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德育欠缺或失败的部分自然加入学校德育过程,这一观念和做法合情却不合理,学校和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落实家校合作下的德育教育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双管齐下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从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来看,一方面,在家校合作背景下的教学,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加快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这无疑为德育教育开了一个好头。另一方面,即使在德育方法多元化的时代,老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主要表现为家校合作的目的和过程尚不明确,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处于低层次、低水平,更有甚者,学生对思想教育产生厌恶感,这也为高层次德育教育埋下了伏笔。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厘清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次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发挥该课程在德育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基于此,笔者将从“重视家庭教育、抓住课堂教育,家校合作共育”三个方面入手,对此展开具体阐述。

三、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是每个学生成长发展中最好的“引路人”,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却又不得不接受事与愿违,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虽然有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但究其根源,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家庭教育的失败。对于学生来说,家长的观念和行为深深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学生一旦形成一种价值观念,便很有可能会伴随学生一生,而初中时期无疑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落实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家长和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意义,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1.言传

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就言传而言,言传是通过语言的手段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它的特点在于能够让亲子之间搭建起一个有声的桥梁,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在家校合作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让家长做到对学生的言传,必须使家长与教师统一战线。一方面,教师应通过有效途径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并能够通过语言督促和鼓励学生,使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入其心;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家长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重视家庭教育,通过自己的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在教学“以礼待人”这一课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观和行为观,教师除了为学生讲述基础的教材内容外,还要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积极作用,在家庭教育上下功夫,以网课为背景,一方面,教师应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让家长明确本课知识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让家长监督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比如,家长需要配合学生完成作业,作业内容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礼仪,创设合理情境,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实践如何尊重他人、关心别人等,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在日常教育中,家长也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通过语言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做到关怀有度,教育有方。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家庭教育的滋润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身教

身教是言传身教的另一方面,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一些行为不顾后果,常会出现一些偏激行为,这对学生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学生错误行为的背后往往是观念出了问题,而家庭教育正是改变学生观念的最佳载体。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与家长保持适当的联系,引导家长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同时,让学生不仅把家庭当做是温暖的港湾,更要在家长的配合下使家庭成为学生检验知识真理性的基本场所。例如,在教学“服务社会”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除了运用适当的方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与家长保持适当的联系,让家长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家长在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通过“网络视频通话”建立三方联系,就“如何在奉献中追求人生价值”这一主题展开丰富的讨论,并设计相应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另外,家长还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通过正确的行为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比如,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主动帮助他人、在公共场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等,使学生在家长行为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三观,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四、抓住课堂教育

学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德育途径除了校园文化的渗透外,其主要途径还是在各个学科教学中,而道德与法治学科首当其冲,无疑是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优选择,教师则是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研读课改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科特征,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使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功课的前提和基础,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过程变得简单而富有意义。对于初中生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多以理论为主,若以传统的说教方式来展开教学,难免会让充满个性的学生丢失兴趣。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体会知识的意义。例如,在教学“遵守规则”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教师应从兴趣的角度入手,并做好家校合作工作。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运用生活案例进行导入,让学生分析思考“生活中少了规则会怎么样?”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规则对生活秩序的重要性,在课堂上积极交流发言,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懂得规则意识的基础上,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依据自身的家庭情况,共同参与制定家庭规则,以培养学生尊师重道、尊敬长辈的道德素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好的教法能够让师生处于一种“舒适”状态,保证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家校合作背景下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如何创新教法,做到一视同仁的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尤为重要。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课改目标为指导,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使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例如,在教学“善用法律”这一课内容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教师应以“多媒体+情境”教学法来辅助教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导入,让学生观看视频中人物的行为,并依据自身的理解谈谈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识。之后,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诉讼的渠道,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后,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模拟“诉讼法庭”,体会法律的价值和意义,提高自身的法治观念,做一个爱国守法的人。另一方面,教师应与家长保持联系,增强家长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保障下健康发展。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丰富的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够让德育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更加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家校合作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把课外活动摆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使其成为德育渗透的最有力途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挥潜力,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在理论结合实际中使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进一步升华。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服务社会”的志愿者活动,开展“履行义务”的生活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看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变化,使学生能够在家长的监督下更好地表现自我,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完成自我蜕变。

五、家校合作共育

家校共育是近几年来一种被社会各界人士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家庭和学校的通力合作,使学生的发展得到有效保障。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两大教育主体,虽然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但最终的落点都是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为家校深度合作提供了良好前提,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家校共育无疑是德育的最优路线。从这个角度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距离目标实现又近了一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进一步落实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应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价值,一方面,从家校互动入手,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让家长能够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借助家访、电话等方式与家长沟通部分学生潜在或存在的问题,商量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针对部分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家长和教师通力配合,创设情境,来让学生认识深刻体会到不良习惯对自身、对他人造成的不好影响,从而引导学生自我觉醒,自我改正。另一方面,在教学评价方面,家校应达成通力合作的共识,比如,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设计评价环节,让学生经历“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三个环节,使学生建立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同时,对于容易犯错误的学生,要经常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使其面对不同情况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逐步发展成为一名优秀、文明、守法的中学生。综上所述,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接受的价值观、行为观教育对其今后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为载体,致力于开展家校合作来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既符合新课改理念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也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达到最深刻的效果。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应始终保持育人初心,牢记教育使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冯应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40-41.

[2]陆彦瑾.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9(92):98+106.

作者:张洪国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泉泽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