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交流与合作的作用范例6篇

家校交流与合作的作用

家校交流与合作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因此,中国一直在教育之路上探索前行。事实上,故步自封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主阵地,国内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具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1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际形势而言,新时期国际政治的多元化格局已经逐步形成,国际政治的频繁交流带来了文化上的深入交流,国际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形势,这就要求国内高校利用国际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和水平。[1]从国内形势而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国内发展形势日益稳定,正是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时机。高校应把握这种有利的形势,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多“走出去引进来”。

1.2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时代大潮下的必然选择,更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其次,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将我国的优秀文化展示、传输给其他国家,为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最重要的是,新时期深化高校国家交流与合作可以帮助国内高校吸收国外先进的学术知识和教学管理经验,让国内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2]

2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2.1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逐渐增强

环视国内高校教育的现状,已经有一大部分高校将国际交流与合作设定为了一项长期目标和基本任务,并具体讨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正在着手推行。很多学校设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专门办公室负责筹划本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事宜;有些高校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了“留学生管理中心”,以促进国内外学生的交流学习。

长沙明照经贸外国语专修学院(以下简称我学院)从2007年设立“国际交流科”,后又于2009年升级为“国际交流处”,主管学校的对外交流事务;负责我学院外籍教师在华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上的相关事宜;负责学院学生赴海外留学和赴海外工作手续的办理工作。

2.2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喜人

自从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被提上日程以来,这项工作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他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学习范围也从传统的中文学习扩展到了经济、科技、管理等各个领域,国内高校也不断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模式,力求突破传统模式的枷锁,这些成就都为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打下了基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从2010年开始开设“日本人中文学习班”,每年都会有数批日本人来学院短期学习中文。通过这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我学院不仅深化了与日本高校和企业的交流,也拓宽了与日本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给我学院的学生提供了更宽的海外留学以及就业的道路。比如说,2013年来我学院学习中文的日本G.TRY Co.LTD的董事长合田阳一先生,在我学院进行了为期2周的中文学习。通过这段时间在我学院与日语系的学生们同吃同住,合田先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学院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他在课间交流日语,提高日语口语水平。更令人欣喜的是,学习期结束后,合田先生提出愿意给我学院学生提供在深圳分公司实习和毕业生去日本工作的机会,进一步拓展了我学院学生的就业渠道。

3 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措施

3.1 创造独特优势,与国外学校强强联合

尽管目前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它们却没有找到与国外学校交流与合作的切入点,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院校没有自己的优势。因此,国内各大院校应该挖掘自身优势,并以此吸引国外院校的目光,与国外院校创办合作项目,强强联合最终达到共赢的效果。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自己在某学科优越的师资力量,与国外院校联合创办该学科的科研项目,将自己的优秀教师与国外院校的优良设备结合,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能争取更多项目资金。

我学院作为长沙市最具历史的一所外国语专修学院,日语是我们的拳头学科。日本的动漫产业举世闻名,我国有很多学生从小是看日本的动漫长大的,对日本的动漫很向往。我学院国际交流处充分挖掘学院自身优势,与日本的动漫学校以及动漫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打造了学院具有优势的特色专业――信息日语。2010年,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与日本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合作,参照对方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在我学院创新性的设立有日本特色的信息日语专业。学生在中国取得国家认可的成教或者自考大专学历以后,可以直接升入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同时,我学院与日本东京TypoArt Planning Co.Ltd的董事长松本忠先生签订就业合作协议,为我学院信息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开辟了海外就业的渠道。

3.2 打造具有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高校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践行者,要想让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到学校各个层级,就必须练好教师这一队伍,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队伍。首先,要鼓励高校教师进行国外进修、访问、参加国际化学术会议,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及物质奖励,提高高校教师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4]其次,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培训、组织学术交流座谈会等形式聚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资源。最后,各大高校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契机,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2011年7月,我学院国际交流处选派优秀教师魏春燕老师和周琪老师赴日本TIJ东京日本语研修所进修2周。主要目的是学习TIJ的直接教学法。魏老师回国后将在日本学习到的直接教学法运用于学院的日语教学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快速掌握单词和语法。魏老师的良好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为此,魏老师于2011年被长沙市教育局授予“长沙市民办教育优秀教师博雅奖”。

2015年4月,澳大利亚四川健康与养老职业教育培训论坛在成都召开。这与我学院正在筹划开设的“护理日语”专业的方向不谋而合。笔者作为学院国际交流处主任亲自赴成都参加了培训。

在加强教师学科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加强教师对国外文化和习俗的认识,使教师掌握接待外宾的基本技能,使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在外宾面前表现自如,将中国文化和学校理念顺畅、准确地传达给外宾。从2011年开始,我学院国际交流处在学院开展了“全体教职员工学外语”活动。每周三下午第八节课,由国际交流处牵头,给非外语教学的教职员工教授外语的基本用语。不管是计算机教师、语文教师,还是后勤、学生处的教职工,甚至是看门的大爷、打扫卫生的阿姨都学会了最基本的日常用语,能够用外语跟外宾问好。

对于专门负责外宾接待的教师而言,在掌握外宾接待的基本技能基础之上,还必须对国外知识做到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在外宾到来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接待外宾的时候不会因为知识面狭窄和马虎大意等原因怠慢了外宾。2012年7月,我学院东京事务局的积田吉起局长在国际交流处的邀请下来到学院,给国际交流处的教职员工做题为《报告商量联系》的报告。介绍日本文化和日本企业的工作方法,使国际交流处的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接待质量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

3.3 简化出国手续,方便学生“师夷长技”

就目前国内院校的出国程序而言,不得不提的就是出国手续复杂,很多学校的学生想要出国需要从学校和户籍地所在地往返很多次,这样的弊端对国内学生出国深造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在出国之前对学校留下更好的印象,国内院校应该适当简化出国手续,明确出国需要提供的证明文件,给学生提供出国学习和工作的方便。

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从设立之时开始,就致力于给学院的学生提供便捷的出国服务,实行“一对一”咨询,定向外派服务等。从2010年至2015年,我学院通过国际交流处出国留学的学生达到300多人;出国工作的学生达到500多人。学生留学的国家有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学生出国工作的国家有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自2008年湖南省商务厅授予我学院“湖南省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至今,我学院获得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授予的“2010年度长沙市外经合作先进单位”“2011年度长沙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优秀基地”以及“2012年度长沙市对外劳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4 结 论

综上所述,正如对外开放对国家的重要影响一样,新时期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尽管目前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下一步继续深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客观而言仍然不够深入和全面。国内各高校仍然需要从思想、制度、队伍和物质等方面继续深化,通过挖掘自身优势、优化教师队伍、创新国际合作模式等方法,增加国内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的数量,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的范围,深化国际合作的深度,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徐理勤.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系统化研究及对策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5).

[2]张海波.浅谈对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工作的认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家校交流与合作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高校 交流与合作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5-02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于是,人们对于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这也是近些年来教育问题一直被各界人士所关注的原因之一。要想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我们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实现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此可见,构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对高校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显得极其重要。

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探讨

在一些发达国家,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教育形式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这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竞争力强的原因之一。分析这些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受益较多的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大多数都对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事情非常重视,因而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向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以此来完善我国高校的教学制度。

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非常高,但是,教育的形式、机制以及制度都比较落后。许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其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二、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属于一个人口大国,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劣势,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要注重培养高素质、高品质、具有国际发展潜力的人才。可见,人才走向国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就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该不再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上,而是将一些精力放于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中来。从更深层次上来说,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建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的相关策略探讨

(一)提高各高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度

现阶段,多数高校还没有与国际上其他高校之间密切的、长期的合作交流制度,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相关的高校领导对这一事情还不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少。但是,随着各行各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教育也逐步实现了国际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实际发展的需要了。因此,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各高校需要提高对于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重视度,将一部分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一工作中来。

(二)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

高校要想做好其教育工作,缺少了政府的扶持是万万不能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在国际领域处于较低地位的高校来说,凭借其自身力量要想与国际上的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很难做到的。而这就很有可能导致人才浪费的现象发生,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

(三)建立完善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切实可行的制度是一切集体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样,各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如果缺少了切实可行的制度可以遵从,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真正目的就很难达到了。因此,各高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为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具体可以参考国际上一些成功的案例,并结合其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

(四)建立专业的队伍

良好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技术都在不断更新的时代下,专业队伍的建设工作更是必不可少了。具体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员应该具有专业的素质,充分重视教育交流合作这一工作。因此,各高校应该建立相关的专业队伍,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以此来更好的为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竞争压力。特别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多元化、多极化。这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其逐步适应国际竞争环境,跟上国际教育的脚步。这便需要各高校在其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作出改进,开始于国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本文主要就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希望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启发。以上均为本人的个人观点,希望同行能够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家校交流与合作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中国 东盟 高等教育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5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16-03

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两大主体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文、教育等领域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双方在互动中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资源,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互惠互利,谋求共同发展,为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建立长期有效的互动机制,促进双方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提供了契机。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国际环境的复杂性,这种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也面临各种利弊、优劣、机遇与危机等共存的局面。因此,倘若要全面推动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通过借助SWOT分析法,对其存在的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es劣势)、O(opportunities机遇)、T(threats威胁)进行系统评析,寻求合作发展的路径,不失为一种推动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乃至全面交流与合作的研究范式的创新。

一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SWOT分析

1.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优势

第一,地缘优势。中国与东盟诸国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无论从历史的时空背景出发,抑或从现实国际交流的视野加以审视,中国与东盟诸国的高等教育都有着较为悠久的交往传统。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速了中国与东盟的交通网络建设。泛亚铁路的建成,将成为连接东南亚的铁路大动脉;昆明至曼谷和南宁—友谊关—河内高速公路,将成为连接东盟的陆路通道;湄公河航道及海上航道,将成为连接东盟的黄金水道。航空方面,已开通向东盟各国各大城市的直飞航线,形成了中国—东盟之间多种运输方式互相衔接的交通网络体系。① 完善的交通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中国与东盟间的人员往来,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高校合作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

第二,文化优势。在文化上,东南亚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的儒家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东盟国家的华人居住区,儒道文化广为流传,并与当地的文化紧密结合。壮族与越南侬族、泰国泰族等多个东盟民族具有深远的民族渊源,在生活习惯、风俗文化上有着诸多相似性。越南与中国在历史上就有着特殊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越南的风俗习惯、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深受中国的影响。华人在东盟各国的广泛存在,促进了华文教育的发展。华文教育的开展为中国与东盟各国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大大增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增加了东盟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中国文化在东盟各国的影响力,为中国与东盟各高校开展合作奠定了文化基础。

第三,经济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与东盟各国间有着广泛的共同经济利益。中国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48%,2010年l月~5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l118美元,增长近58%。中国对东盟出口为527亿美元,增长46.2%;自东盟进口为591亿美元,增长691%。② 随着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促进了中国与东盟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这为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中国的消费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低,中国较低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也成为吸引东盟学生来华留学的有利因素。

第四,学科优势。随着中国东盟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深入开展,东盟语种专业已成为中国的热门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国内10余所高校开齐了所有东盟成员国语言专业。广西民族大学以东南亚小语种为依托,增设对外汉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等与东南亚经济、旅游文化相关的学科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外,还选修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高年级学生到东南亚相应国家学习1年、2年或半年。这种办学模式,为中国学生到东盟各国学习提供了实践机会,也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打开了便利之门。语言教育的深入开展,更为双方的相互合作提供了交流平台和人才保障。

2.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劣势

第一,高校吸引力缺乏,生源相对不足。中国是高等教育大国,但缺乏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中国高校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上还不够。高校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较之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与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也有不小差距。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还不够科学,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对留学生的管理上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改善。我国的高校在办学上存在着很大的雷同性,各个学校的特色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的吸引力。

第二,语言障碍导致交流困难,学习难度增加。语言是交流和教学的工具,也是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工具。在中国高校的课堂上大多用汉语教学,用双语教学的学校很少。尽管东盟各国都有华文学校,大部分来华留学的东盟各国的留学生在接受中国的高等教育前,也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汉语语言教育,但学习、交流仍存在较大困难。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同也对东盟留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给东盟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而文化的差异则会阻碍东盟留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理解、消化和吸收。这就加大了东盟留学生的学习压力,造成部分学生对语言障碍的恐惧,对到中国留学望而却步。

第三,管理制度不健全,人文关怀不够。对东盟留学生的管理是否科学、人性化,也是影响东盟留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在对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上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东盟各国与中国虽然在文化、风俗、生活习惯上有着诸多相似性,但也存在较大差异。高校在对留学生管理上容易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不能顾及到留学生风俗、生活习惯的差异,管理缺乏人性化。高校在制定东盟留学生管理制度时,能充分考虑到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较少,制定的制度具有片面性,缺乏针对性。管理人员文化素养不高,服务意识缺乏,不了解留学生来源国的文化、、风俗习惯等,在管理上很难体现人文关怀,影响留学生管理的质量。

3.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机会

第一,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双边合作。2008年起,由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等主办的一年一届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举行。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为促进双边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大学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交流周”这个平台,在平等、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学生流动,加快学历、学位互认的进程,互相间开设语言、文化、历史课程,以增进中国—东盟青少年对各国情况的了解。积极推进、扩大相互间的教育、科研、人员的交流,深化大学之间和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提高中国—东盟各国的科研能力,促进双边高校的共同发展。

第二,加大奖学力度,保障留学生源。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共有8095个来自东盟国家的学生获得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截至2009年8月,中国在东盟国家的各类留学人员已达到68510人,东盟国家的来华学生也达到了34735人。2009至2010学年,中国教育部计划向东盟国家提供约1200个奖学金名额,未来5年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新增10000个来华留学奖学金名额。期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争取实现“2020双10万学生流动计划”,即在2020年实现东盟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到东盟的留学生都达到10万人左右。③ 中国政府增加了东盟留学生奖学金的名额,减轻东盟留学生来华留学的费用负担,尽力为中国高校吸引东盟留学生提供了生源保障。

第三,签署合作协议,提供政策支持。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一系列政府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或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为中国与东盟间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政策保障。2007年到2009年中国先后与泰国、柬埔寨、新加坡、越南、菲律宾等东盟诸国签署了学历和学位互认协议。互相承认学历,解决了双边留学生的学历认可问题,有利于促进留学生教育的深入开展。此外,中国与东盟诸国还签署了多项教育合作协议,从政策层面上为双边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4.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挑战

第一,国际环境复杂。中国与东盟国家中的越南、菲律宾等国家有领海领土的争议,领海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的敏感问题,东盟国家的南海政策影响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美国插手南海问题,使这个地区的国际政治形式更加复杂。国际鼓吹“中国威胁”论,一定程度上使东盟国家对中国存有戒心。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外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

第二,文化差异。中国与东盟各国虽然有深远的文化渊源,但由于历史、政治、社会制度、国家体制等方面的不同,会使双方在文化、思想、政策、制度等方面产生具体和现实的差异。这将对中国与东盟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产生难以逾越的人文环境障碍和威胁,包括意识形态差异、文化冲突、文化隔阂等。而不同的人文融合又需要通过长期的互动交流来实现。所以,在一定时期内,文化障碍将成为影响中国与东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生源竞争。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是教育发达国家,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的教育也相对发达,日本、韩国是亚洲教育发达国家,它们在吸引东盟留学生上有自己的优势。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的教育资源和优越的教育环境,不断吸引着东盟国家中尤其是相对发达国家的留学生生源。

二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背景下高校发展的路径选择

1.利用优势和把握机会

第一,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中国的高校应该积极“走出去”,定期到东盟国家宣传中国的高校,拓宽东盟学生了解中国高校的渠道,提高中国高校在东盟国家的知名度。各高校应把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一项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推动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和需要,做好长期规划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与东盟各高校的合作。“引进来”主要是引进东盟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优秀成果,如借鉴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功经验,引进其管理经验、师资、课程等。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实现中国与东盟高校间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第二,推动区域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把握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机遇,重视与东盟高校合作交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中国与东盟在各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这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的发展机会。各个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加强与东盟各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互派学者、交换学生、共享教学资源等,加强中国与东盟各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形成办学特色。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各高校应创新办学理念,从特色专业出发形成优势学科,集聚优秀教师,培养特色人才,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高校要有自己的长远规划,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避免盲目跟风的规模扩张,走特色办学的道路。这样才能在发展中保持高校的特色,并通过特色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才能在吸引东盟高校与留学生方面形成自身优势,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2.消除劣势和应对挑战

第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升我国高校竞争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从高等教育比较薄弱的国家,迈进了高等教育大国的行列,但仍不是高等教育的强国。我国拥有2000多所高等学校,却缺少一批能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肩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因此,顺应时势我们应该加快推进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我国各行业、各领域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高我国高校的竞争力,提升高校对外的吸引力。

第二,以语言教育为桥梁,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东盟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160万,汉语老师近2万人;开设汉语的大学102所,中小学有2500所,各类培训机构有500多所。④ 中国已在东盟国家建立了18所孔子学院和14个孔子课堂,累计招生60300余人;已向东盟10国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5062人。2006~2008年,派出专家为东盟国家培养汉语教师2986人次;共组织东盟国家的2334人次来中国进行汉语培训。⑤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在国内有语言优势的高校开展东南亚小语种教育也形成热潮。语言教学的深入开展为中国与东盟的发展建立了相互沟通的桥梁,有利于促进双边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对东盟留学生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对东盟各国留学生的管理要结合留学生所在国的国情,充分体现对他们国家和文化的尊重。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在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管理体制上体现人文关怀。高校在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管理运行机构等方面必须与国际教育接轨,力争达到管理理念的人性化、管理体制最优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合理化,在对留学生的管理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

三 结束语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面临着巨大威胁和挑战。要促进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要充分认识双边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应认识到存在的威胁和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应对。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平台增进双边的合作交流和深入了解,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注 释

①张雪莲.中国西南地区—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厦门大学,2009

②谭强、晏钢.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思路[J].中国商界,2011(2):386~387

③⑤高伟浓、何美英.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新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1(7):3~9

④黄耀东.东南亚华文教育现状和出路[J].东南亚纵横,2010(1):73~77

家校交流与合作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家校;合作;观念;沟通;育人

现代教育是一种开放性全方位教育,它要求改变以单一的学校教育影响为主的框架,突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总和交互性教育影响。“家校联系”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处理好家与校的关系,会使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教师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应当认识到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却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

然而,我们也看到当前家长与教师之间在教育观念方面还存在分歧。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还流于表面,缺少实质性的沟通和交往,家校合作内容单一,偏重的是低层次的、临时性的、单向性的合作。为了切实提高家校合作的实效性,结合相关家校合作的实践经验,特提出一些家校合作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营造和谐氛围

1.家长应该正确定位

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观念落后,尤其是家长方面,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家长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或者认为自己教育不得利,心有余而立不足,干脆就不管了。有这种思想的家庭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对其孩子的教育,相反他们会把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家长应该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家长要同学校一起承担起育人重任,共同肩负起学校发展的重任,要与学校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对孩子的教育优势,主动与学校、老师有效地交流沟通,主动学习,提高家教能力。在合作中应该尊重教师,给于学校力所能及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只有这样,才能家校一体,形成合力。

2.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校是唯一提供正规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只是辅助学校教育。因此,不少的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与教师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成了合作教育中的组织管理者、指导者,而家长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一种陪衬,很难发挥出主动性。

现代家校合作是共同服务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体现“以孩子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倡的是全面性、经常性、双向的和伙伴性的家校合作。既然学校和家庭是伙伴关系,学校和教师就应该尊重家长,创建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全体教师要树立家校合作中的双主体意识,并自觉把这种意识落实于日常的家校合作工作中去,以积极热情的态度主动地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真心诚意地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班级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二、提高沟通实效,达成目标共识

1.改进沟通方法

传统的家校沟通,主要是教师在发现学生的问题后,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形式以教师一对一地向家长“告状”为主。交流的内容通常用“你要怎样”,“你应该怎样”的句式。学校、教师很难或者根本没有想过要站在家庭、家长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些家长从来不愿意到学校来,说是怕丢脸,这恐怕跟我们教师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家长来了之后,教师当着家长的面训斥学生,弄得家长脸上挂不住,下不了台,于是就变成教师训家长,家长训学生。有的教师不仅训斥学生,还会训斥家长。这样一来家长再也不愿意到学校来,因为来了每次都被弄得灰头土脸的,憋着一肚子气回去。长此以网,家长会觉得无脸见老师,进而对老师畏惧、远离。

2.丰富、优化沟通渠道

在现代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家校合作,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让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能全方位、多层次的充分交流沟通,为家校合作良性发展打下基础。然而,当前家校之间沟通渠道比较单一,缺少互动。我们要切实改变传统沟通模式,变单向为双向,变被动为互动,变对象为伙伴。

三、搭建学习平台,提升家教能力

1.组织家教培训

有个教育家曾问总统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做驾驶难呢?还是做父母难?”总统很奇怪:“这还用问?当然是做父母难!”教育家也很奇怪,为什么做驾驶就必须先通过培训,还要考个驾驶执照才行;而做父母的却可以不接受培训,更不用通过考试呢?

现在社会上一个普通的现象就是,很多父母深深感到,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可孩子越来越难管了;孩子的孝心越来越少,冷漠越来越多;孩子的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讲吃讲穿的越来越多,学习动力越来越少……以至于造成现在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非常之紧张。

2.开展家教研讨

传统的家校沟通,以家长会为主,而家长会绝大部分涉及学生的成绩状况,家长会信息的流动大多是单向的,缺乏有针对性的信息互动交流。学校要提高家长素质服务,就必须创新模式。

(1)经验交流共享

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懂得不少,说起道理也头头是道。但缺乏的是理论转变为实践的方法,不知道具体到孩子的某个行为、某一情境、某一问题时应该怎么做?他们非常渴望的是有机会多听听同龄家长的心声,对比了解同一阶段的孩子有什么共性、困惑和问题?其他家长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处理?有过什么经验或是教训?因此我们将家长中的经验丰富者请上讲台,开展“家长上讲台”活动,让优秀家长长作经验交流,推广成功经验,榜样带动,这样的经验交流很接地气。

(2)热点互动研讨

开设家庭教育研讨前,教师和家长委员会成员要充分利用各种家校渠道调查了解家长的困惑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形成一套主题目录,根据家长的需求,确定家庭教育研讨的主题、时间、形式等。教师和家长结合实际,准备相关主题所需的讨论材料,包括专家建议、教育类书籍的摘录等。

这种模式气氛轻松、活跃,家长是活动的主体,人人参与、全程参与,每位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家长间实现优势互补、平等对话,提升了家长素质,推进了家校共同教育过程。

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建立有赖于学校和教师对家长进行大量的深入细微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稳妥、长足、和谐、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璞.“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天津外科院,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

家校交流与合作的作用范文5

XX年是特别忙碌的一年。在学校各个部门的大力配合之下,我校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聘请外国文教专家项目及教师出国人数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我校申请到教育部聘请外国文教专家16人年,其中语言专业项目2人年,有力地配合了我校双语教学的开展。据统计,今年共有来自美国、日本、台湾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访专家团组90多批300余人次访问我校;共举办“小农户、大市场、全球化”等国际学术研讨会及报告会六期;举办了“非洲园艺生产、管理及安全标准高级研修班”等两期国际培训班;全年共办理出国手续145人次,实际共派出长、短期出国人员134人次,其中出国参加会议70人次,短期出国考察访问13人次,短期合作科研14人次,短期培训进修7人次;长期出国进修、合作科研30人次。在长期出国人员中,国家公派5人次,单位公派25人次。今年一共有18名教师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各类派出项目,有8人获选。已招收5名外国学生来我校攻读博士学位;首次招收3名澳门学生,为今后招收港澳台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聘请的外国专家中,有一人获得“国家友谊奖” (我国授给国外专家的最高奖项)、一人获得“江苏省友谊奖”,使我校聘请国外专家的能力及效益日益得到同行的认可。

一、校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利用校庆作为发展与巩固我校与国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自XX年3月起,外办陆续向国外大约35个机构发出50多封邀请信,最终,共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肯尼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62位来宾(其中有6位留学生)参加了校庆,参加校庆的来宾有来自美国的康乃尔大学、荷兰的瓦赫宁根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所的教学科研人员及东非一些国家的政府官员。其中来自法国“巴黎高科”学校集团副主席、法国格力侬国立农学院院长remi toussain教授、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代表norman scott 教授、日本宫崎大学校长akinobu sumiyoshi教授在“中国农业高等教育论坛”上分别作精彩报告;康乃尔大学norman scott 教授代表来访外宾在庆典上发言。来宾们除了参加校庆庆典外,还参观了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展及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等,管恒禄书记、郑小波校长、庄娱乐副书记及周光宏副校长等会见了来访的代表,感谢各位对发展双方交流与合作关系所做出了贡献与努力,并探讨了进一步发展并巩固双方合作与交流的可能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巩固发展了与美国康乃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日本千叶大学等7所国外高等院校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在原来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与韩国国立庆北大学签署了学生交流协议书。

XX年与法国巴黎高科集团(共有11所院校)、日本京都大学农业研究院、泰国清迈大学签订了校际协议,拟在下列领域开展广泛合作:(1)交换学生(主要为研究生);(2)交换教师;(3)开展合作研究;(4)就共同感兴趣的领域组织国际研讨会、国际学术会议及(5)交流信息与文献资料。

二、 引进国外智力

经过努力,我校今年申报的聘请外国文教专家项目经费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达到144万元,有力地保证了我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开展。通过与院系老师合作,保证聘请效益的充分发挥,有一些项目如“生物技术使水稻种子更纯米质更优”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工程”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国家外国专家局要求我们报送材料,作为引进国外智力取得的成果广为宣传。

扩大引进国外智力效果的一个较好的方式是举办国际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等。今年11月份经济管理学院举办了“小农户、大市场、全球化”国际研讨会,邀请到了国际食物研究所所长joachim von braun博士、德国哥廷根大学及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国外高校的知名经济专家12人在国际研讨会上作报告,参会人员超过了200人;另外,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举办了“东亚农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来自日本及韩国的农史专家16人与会。在我校90周年校庆期间,资源与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物医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等举办了“土壤与岩溶景观演化学术研讨会”国际研讨会、“现代兽医”学术报告会等。这些国际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的举办扩大了我校的影响,活跃了我校的学术气氛。

三、 国际合作项目

根据我们的统计,我校今年新申请到的国际合作项目有24项,获得的资助额度为525.3万元。我校的中德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做出了品牌,由农业部指定我校作为中德政府合作协议框架之下的农业科技合作项目的总协调机构,今年共申请到农业部的专项经费45万元,其中我校获得的经费占三分之一。中德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对我校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该科技合作项目的研究结果大多在国际著名杂志发表,其中我校动物医学院一位老师的墙报在“世界反刍动物生理学大会”上被评为“优秀墙报论文”,扩大了我校的影响。为了推动国际合作项

目的申报工作,外办努力将有关的信息及时在学校通报,如国际科学基金项目、欧盟——中国小项目便捷基金项目等。这种信息通报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今年申请国际科学基金项目的人数明显多于往年。

四、 留学生教育

自XX年6月设立校级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项目以来,目前已经招收来自肯尼亚、韩国、埃及和越南的5位博士留学生。另外还有来自日本、美国等近十个国家的长短留学生41人。留学生对活跃我校学术气氛、营造外语环境、提高研究生外语水平、推动我校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设立校级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是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促进我校学历留学生教育的有力举措。

在本科留学生教育方面,我校已经与越南太原农林大学签署校级合作协议,主要内容是与太原农林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根据协议,该校在读本科生在越南学习两年后,将来我校完成后两年的本科学习,成绩合格者由我校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并授予学士学位。

四、国际培训

1、XX年与日本鹿儿岛县立短期大学联合举办第一期《异文化交流课程》培训班。日本学生学习了日常汉语,观摩了中国书法,欣赏了中国古诗和中国民歌,与我校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学生进行了交流,亲身体验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大学生活。

我校与鹿儿岛县立短期大学间的校际合作是江苏省政府与鹿儿岛县政府合作交流的一部分。《异文化交流课程》的举办,增进了中日双方师生的相互了解,加深了两校师生友谊,为两校今后的进一步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发展两校的合作关系,培训班期间与日方进行了会谈,就两校间学生的交换方式、学分互认等事宜进行了探讨。

2、教育援非

受教育部委托,XX年我校举办了第一期“园艺作物生产管理与安全标准高级研修班”。研修班共有来自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毛里求斯、乌干达、坦桑尼亚和卢旺达等东非六国学员20名。争取到教育部援非经费85.3万元人民币。

研修班主要讲授园艺作物栽培技术及经营管理、生物技术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园艺产品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与监督、有机农业及有机食品生产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研修班选择具有先进科研、生产和管理水平的蔬菜、花卉、果树生产基地进行现场参观,展示中国园艺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参培学员的感观认识。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展示我国城市农村风貌、民族文化,宣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成就和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之间的传统友好情谊。

研修班达到了预定目标,在提高学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他们制定园艺产品食品安全标准、指导生产及从事管理的实际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增进了非洲六国学员对我国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的了解,加深了中非人民友谊,并将对提高受援六国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园艺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非洲园艺产业生产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研修班得到各国学员的一致好评和教育部专家的高度评价。教育部领导及专家对研修班的组织准备工作、培训目标、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教学方法、硬件设施、学科优势、技术力量、实施措施、保障措施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

研修班对我校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的合作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校校级外国博士留学生奖学金接收了埃格顿大学两名青年教师为博士留学生;我校派遣园艺学院一名副教授常驻埃格顿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本次研修班招收两名来自埃格顿大学的学员,这既是政府援非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两校校际交流的一部分,对两校校级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师资外语培训

我校是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的全中国首批20所师资外语培训单位之一。XX年已举办了“植物学”、“法律英语”、“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三个培训班,还将举办一期“经济学”师资英语培训班,培训教师总人数将达160余人。

开展师资外语培训,有助于提高我校师资外语水平和国际交往能力,为我校用英语开设专业课做准备,促进我校双语教学专业试点工作。同时,推动我校学科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有效配合学校“十五”发展规划中“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这一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

六、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先进学科专业及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方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的重要渠道。

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第二期学生,分别赴荷兰、澳大利亚等国进行第二阶段的学习,其中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学生9人全部获得荷兰政府奖学金。第三批学生目前正在我校学习,将于XX年8月赴瓦赫宁根大学进行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的实践,摸索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为今后进一步扩大中荷合作办学招生规模和专业范围,为发展与其他外国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正在探索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在经济管理及动物科学两个专业进行本科层次合作办学的可能性。

七、港澳台学生教育

家校交流与合作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 : 重庆市;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前景; 策略;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Chongqing mainl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with foreig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development trend, according 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ongq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he feasible future strategy.

进入21世纪后,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起步较晚的中国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与国际的接轨,高职院校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也日益频繁,国内高职院校留学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上述背景下,重庆,这个正在努力将自己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教育中心的直辖市,尤其是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这一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目前现状中表现出的诸多问题,由于国际高职教育市场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作为起步晚、基础差的我国高职院校就更要结合自身特点,针对成熟市场条件下的消费需求,制定与实施相应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战略。在这个大环境下,以创建国际知名高职院校为目标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开展。

一、明确目标,针对重点

如何确定高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目标市场是成功开拓国际高职教育市场的先决条件。从高职教育国际化地域市场的角度来看应该采取重点挖掘周边国家,开拓欧美及发达国家市场,辐射亚非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策略,这是由于周边国家与我国在文化和地缘上具有一定的认同感,能比较顺利地进行教育文化交流,而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加强,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吸引力也日益增强,同时我们也可更深入地了解和借鉴其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和体系

二、突出特色,形成品牌

我国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和发掘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统历史的比较优势,结合我国现代化文化建设中取得的硕果,形成具有差异化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如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京剧艺术文化、书法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国际教育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和感染力,可以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地方特色,重点开发与这些行业相关的专业项目,作为高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主打产品,率先走向国际高职教育市场。

三、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善于利用国际资源

高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提升,需要高职院校应以更加开放、更加从容的姿态来应对,然而目前中国高校信息交流仍比较闭塞,大部分限于国内的教育资源信息交流。因此,可在高校信息网络建设上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将之普及到教师与学生中,开发其潜力,为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服务,同时,我国高职院校的学术期刊也应不断与国际同类期刊接轨,争取尽早成为本领域国际学术争鸣的阵地之一。

四、外事工作机构改革

高职院校的外事部门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核心部门。外事工作既是高等院校对外合作的桥梁,也是提高办学质量、学科建设与研究、人才建设以及提高高等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学校国际学术交流、外国专家聘请与管理、对外校际合作与交流、外事宣传及外事活动管理、港澳台工作、办理出国事务和对外合作办学工作以及外国留学生的招生、教学、日常管理和生活服务工作。

五、对外交流人才发展战略

高职院校一定要培养一支自己的对外交流的国际团队,这支队伍不是单纯的翻译队伍,也不是只懂教学的队伍,而是能在成熟的高等教育国际市场上具有传播能力的队伍,它应该具有一批既懂经济又懂教育的高素质师资,能有效运作本国高职教育产品和对教育服务进行“策划”、“包装”、“宣传”和“销售”。另外,还要大力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技术专业人才。

六、课程改革与师资培养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丰要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国际化,教育内容的国际化,教育思想的国际化和教学手段的国际化等。因此,在实施课程国际化时,一是要做好课程分类,提出不同课程的国际化发展目标;二是开发灵活多样的国际化课程形式;三是课程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密切联系。国际化目标的实现依靠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互派教师,学者互访,国际学术会议,国际联合办学,合作研究等,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外语。在师资培养方面,中国高职教育要想走向世界,必须要有既懂专业又能熟练运用外语的师资队伍。

七、建立留学机制与完善服务水平

为了进一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应该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教育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环境,更好地为留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开展留学生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由于历史和学历、学位制度的原因。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更应该首先发展非学历教育,其类别可以是进修生和研究学者,并应该对不同类别的留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以促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大规模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开放性是创新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因而广泛深入地国际交流与合作必然在促进新思想、新技术和新发现上发挥重要作用,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校的发展战略中应该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宗华.普通高校外事发展新思路[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6.

[2李学伟.对高校外事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思考 [J].探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