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例6篇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高校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无论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出了其独有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把握的基本方向

1、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①。要把握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理论准备,也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摆正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其受重视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得到提升:从提出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当列入教学计划②到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③。从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纳入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管理体系,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规定保证平均每周不少于一学时,实行学年考核制度,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④到对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作用、做法等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更加规范的意见⑤。我们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

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形势政策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邓小平和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形势政策教育引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体现,形势政策教育要在加强实效性的基础上发展,就必须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作用。

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思考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步模式,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应从“突出主渠道地位、搞好两个建设、发挥三方面的作用、做到四个结合”入手。

1、突出主渠道地位

既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为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再在针对性上下一番功夫,则会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2)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

即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之教学内容与形式不断与时展同步。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得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次,尽可能的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再次,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成绩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不同的环节,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3)课程进行应确保有效性

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非常必要。而要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2、搞好两个建设

即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首先,应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形势政策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形势政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与可控性,包括计划、组织制度、实施措施、考核办法。而且这些必须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另一方面,在以制度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要灵活变化,因为形势与政策不是僵硬的,而是动态的,教育对象也是变化而广泛的,所以,授课的形式、内容、事件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3、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即要发挥好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及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要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基础与关键,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同时要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社科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4、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要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应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心理实际,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考虑,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活动有意引导学生对一些与教育目的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第二,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第三,要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

4、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2004年11月19日

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人文学院马莉马延龙收716000

1作者马延龙,男,陕西延安大学人文学院,716000,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教育教学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2004年11月19日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

③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1987年11月

④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1996年10月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2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58-03

形势与政策教育有着很强的导向性、政策性和时效性,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有效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重要的地位,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身心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以生动、丰富的内容和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大事,更主动地领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精辟论述和重要指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大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非常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曾经发出指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P226)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严肃告诫我们:“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P369)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也曾一再强调:“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我们的奋斗目标,需要更深入更广泛地宣传,为群众所理解和掌握”,(P649)“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要经常同师生座谈,作形势报告,这要形成制度。”(P249)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关切下,有了明确的方向。

2.党和国家一直关注高校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1986年下半年,原国家教委发文,要求各地高校深入进行“形势政策”教育。1987年要求开设形势政策课。1993年原国家教委教政司下发了《关于的通知》。第二年秋季开学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由中共中央印发。党中央和原国家教委的这些重要发文,都强有力地推进了高校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规范发展。

3.新时期高校形势政策教育不断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前进。进入21世纪,形势政策教育迫切需要制度化、规范化发展。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意见》明确了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为深入贯彻《意见》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又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做了详细阐述。在新的形势下,党和国家把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促使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逐渐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

1.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成长为“四有”新人。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大学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正确的政治观在学生素质中处于突出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解决好学生的政治观问题是高校德育最基本的任务。正如邓小平所说,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P104)。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最终目的应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观,从而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能够积极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给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现状及其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府的支持和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3.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心智成熟,在德育方面获得全面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身处各种社会矛盾当中,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惑,来自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高校学生的内心,表现为政治信仰动摇、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走偏、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从正面积极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和看待形势,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科学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助其开阔视野、扩襟、奋斗不息,促进大学生在德育方面积极发展。

三、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的环体观念,三者共同作用,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同志曾经提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完成上述任务,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P86)形势与政策教育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的环体观念,三者共同作用。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邓小平同志对教师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观点是: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P108)因此,理论的传播者和学生的思想启迪者应为教师所应担当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独立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独创性;给学生展示整体素质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倡导“地位对等”,常与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提问题,教师即席解答。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系统讲授与专题教学相结合,辅以启发、讨论、案例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课程建设网络化、课堂讲授电教化、课外指导信息化。大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形势报告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实现教学目标,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切合学生需要,教师在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形势政策教育内容时,应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一些与教学目标直接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产生兴趣,发挥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为形成形势政策课教学团队,一要建设一支精干的以学生管理工作者、辅导员为主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团队。二要重视形势政策教学研究。三是要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机制。最后,加强师资资金保障建设。要考虑到这门课程每学期都是新课的特点,适当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教薪。

2.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教育理论的兴趣需要教师的激发,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就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学生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首先,学生应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第一要摒除功利主义。第二要去除抵触思想。其次,学生要养成关心国家大事,自觉培养主动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观念,积极参与生动活泼的社会实际的习惯,积极培养自己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能力,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中,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

3.强化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的环体作用。所谓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环体即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大众传媒和网络是社会大环境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发挥体现了社会大环境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而校园宣传教育阵地作用的发挥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则体现了校园内部环境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首先,大众传媒和网络的作用。环境的熏陶对于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传媒和网络的作用在于教育面得到扩大,保证了教育内容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直观认识离不开大众传媒同现代网络媒体的丝丝渗透,其作用还表现在:能够激发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关心时事与政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连接在一起,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其次,校园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高校的有线电视网络、校园广播站、阅报宣传栏、班级订阅的报纸期刊、图书馆报刊期刊室的资源都包含在校园宣传教育阵地之中,它们的作用不容小觑。积极向上的校园宣传环境会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即是把形势与政策教育植根于校园环境建设之中。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学生处、团委及各个二级学院应互相配合,使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受到启发。具体做法有: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和社会活动进行教育。有效针对大学生的思想、身心特征,结合重要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可增强针对性,突出主题,收到实效。既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渗透力,也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潜移默化中让青年学生学知识、受教育。

参考文献:

[1]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EB/OL].(2001-09-06)[2007-05-10].

http:///20010906/3000447.shtm1.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3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政策;政策变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161-0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名称曾经历“新民主主义论”、“社会主义教育”、“马列主义基础”、“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思想概论”等,直至现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变化。每一次课程名称的变化,都与党和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紧密有关。依据中国社会、中国高等教育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等宏观政策变化过程,可以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教育(1949―195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规定为相关部门制定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1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将“新民主主义论”列为文、法、教育(或师范)学院的公共必修课之一。此后,“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前身,正式进入大学课程体系。

事实上,1949年10月8日颁布的《办法》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文献。例如,它对“新民主主义论”的教学目的及重点并没有详尽的规定,对政策如何实施也缺乏规划。这种情r到了1950年有了改变。195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及下学期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和任务,详细说明了新民主主义论的教学重点,应包括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等七个方面。

但是,各高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所以,1953年6月,高教部下发了《关于改“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国革命史”及“中国革命史”的教学目的和重点的通知》,正式将“新民主主义论”调整成为“中国革命史”。这一做法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密切相关,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将课程内容扩展为“中国革命史”是一种必然趋势[1]。为了提高教学质量,1956年9月,高教部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这是对以往课程政策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其中规定了“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开设学期、学时以及课堂讲授与讨论的学时比,以及课程的考核要求等等,较为详细。

总之,自1949年到1956年这段时间,高校“新民主主义理论”(后改为“中国革命史”)属于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相关部门在制定课程政策时基于以下背景:一是对学生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决定了高校“新民主主义论”课程的开设。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开设“新民主主义论”课程,结合政治运动开展教育,使学生的政治认识有明显的提高[2]。二是国家的政治任务及全国高校教学实际情况的发展和要求决定了该门课程政策的调整和变迁。三是在课程目标上,突出强调革命性。有的文件中就强调要让学生树立和巩固革命的人生观。因此,这一时期,反映在历史教育方面的政策有以下特点:一是对于历史教育而言,更多的是基于政治需要的视角而制定政策。至于“新民主主义论”课,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上往往也是围绕着国家政治任务而展开。例如,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文提到的高教部于1953年6月颁布的《通知》中指出“中国革命史”的教学目的:要“特别着重说明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以加强学生的反帝爱国主义思想。”[3]二是历史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这个指导思想也一直持续到“98方案”出台以前。“新民主主义论”(后改为“中国革命史”)在全国各个层次的院校都要开设,在排课顺序上也经常排在其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位,一般情况下,课时也最多。

二、加强社会主义教育的十年(1956―1966)

1956年底,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国家制定课程政策时也从“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为主,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为主的转变。与之相适应,高教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下发了一些文件,根据这些文件,高校开设了“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取代了“中国革命史”。后来“社会主义教育”又被‘马列主义基础’取代。1959年以后,“中共党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一在高校逐步开设。1964年10月,下发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过去的政策相比,该文件对“中共党史”的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体制方面都有更加详细的规定。

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的高校历史课属于曲折发展时期。首先,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也是基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但相较于第一阶段,该阶段的政治倾向性更加明显,这在当时党的教育工作方针中有明确反映,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明: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当然,从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也是相关部门进行课程政策调整的原因。例如,鉴于“中国革命史”教师无一人是从大学本专毕业的,所以教育部主张建立专门培养和提高高校政治课教师的学校,要求中国人民大学设立“马列主义基础”系或专业[4]。和以往政策比,在培养师资方面,这是一个进步。总之,这一时期围绕历史教育方面的政策有如下特点:一是党和国家依然重视历史教育。从1957年到1958年,高校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律停开,只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虽然这一做法并不科学,但足以看出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重视。二是这一时期历史教育方面的课程政策随着国家政治气候的变化而有时摇摆不定。例如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课程名称亦曾频繁变化。课程名称变动大,内容变动也大。所以历史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这一时期缺乏相对稳定性。但总的来说,“中共党史”基本保持了正常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

三、时期一度停开“中共党史”课(1966―1976)

“”是一场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高校也是个重灾区。“”开始后,从1966年到1969年,高校在校学生被停开所有课程。1970年秋季恢复了高校招生,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得到了恢复。“中共党史”即为当时开设的政治理论课之一。

“”时期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时的特点依然是以政治为中心,受其影响,“中共党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特性,在政策的制定上“无视大学生群体的特殊要求,无视教学规律的特性,完全与当时政治气氛的变化相结合。”[5]尽管从1970年开始,高校恢复了“中共党史”课程,但是在和“”的“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的口号下,以“革命大批判”取代了课堂教学,政治理论课完全成为政治运动的附庸。”[6]属于历史教育的“中共党史”课程仅仅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四、“三大课改方案”:从“中国革命史”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977―201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包括历史教育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新得到了高度重视,到目前为止,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三次改革,产生了三个课程改革方案,包括:“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

(一)“85方案”中的“中国革命史”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1985年8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指出:对高校大学生要“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所以,这一时期,从课程设置上看“中共党史”又改回到了“中国革命史”,该《通知》也被称为“85方案”。

与改革开放前比,该阶段在政策制定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先是制定政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所以,政策制定时不但强调以政治为中心,而且也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就是从时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制定的课程政策更加符合实际。其次是对高校“中国革命史”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了深刻认识。国家相关部门的文件中也曾多次重点强调了这一点:早在1979年5月的《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中就曾明确“必须明确肯定每门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7]三是政策制定更缘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时效性的需要。例如,突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从1985年到1995年,涉及到历史教育方面的政策文本大约有十个,其中至少在七个文本中都强调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四是政策制定上注重中国革命史教师学历哟蔚奶岣摺G康鳌耙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培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师资。”[8]在政策实施上除了和过去一样,在一些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本科专业外,更鼓励肯定试办“中国革命史”研究生班,这在以往的文件中是没有明确提到的。应该说,“85方案”中关于历史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政策实施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思想性,影响了教学实效性。针对“85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出台了“98方案”。

(二)“98方案”中的“思想概论”

“98方案”出台的背景之一是为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以及规范“两课”课程设置,1998年6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该文件被称为“98方案”。为了加强中国革命史教育的理论性,“98方案”用“思想概论”取代了原来的“中国革命史”,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思想的学习,该政策使得高校历史方面的教育从理论层面上得到了提升。

这一时期,国家对历史教育课程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具有创造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发生明显变化,浓厚的政治色彩降低。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一度以“德育”这一名称代替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概论”即为德育课程之一。二是在政策制定上重视历史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课程名称的调整即为证明。在“85方案”中,将“中国革命史”课调整为“思想概论”课,这一调整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从“思想概论”到“邓小平理论概论”的课程逻辑[9]。可见,该阶段的政策在强调历史知识的同时,更突出了对历史理论的重视。三是历史教育课程不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课程,取而代之的是“邓小平理论”。

(三)“05方案”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05年3月, 、教育部下发了《实施方案》,史称“05方案”。“05方案”规定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与其他阶段比,这一时期课程政策的制定有一个突出的背景:那就是中国高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苏联“三中心”教育思想的影响,即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10]。进入21世纪以后,开展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政策导向上,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开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政策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台的。“05方案”及其以后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政策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一是提倡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制定的政策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价值取向上,则突出以人为本,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二是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时会充分考虑一线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建议及需求,重视实地调研,制定政策。三是将教材建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集全国之力编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改变了过去历史教育课程“一纲多本”的现象,全国高校使用材,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四是重视课程建设。首先是出台相应课程建设标准。如2010年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指标具体细化,易于高校操作,如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鼓励小班教学等等。其次是在有条件的高校推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目前为止,较典型的有华中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等等。最后是结合实际需要,多次修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五是抓学科建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二级学科已于2008年增设,使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更加科学。

综上,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政策的变迁受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较深,政治性比较明显,体现出了该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一时期的政策变迁充分体现了国家主体的意志,对大学生个体需求的关注略显薄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目标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学科地位的确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政策除关注其政治性和思想性之外,更关注该门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学术性,尤其是拓展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育的有效途径,更关注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提高。

――――――――――

参考文献:

〔1〕刘辉.中国人民大学与建国初高校“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开设[J].教学与研究,2008(11):92.

〔2〕〔3〕〔4〕〔7〕〔8〕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16、34-35、76、120.

〔5〕姬丽萍.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内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演进[J].中共党史研究,2010(11):33.

〔6〕曹开华.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地位的嬗变[J].党史文苑,2007(18):62.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机制;教育资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6-0022-04

共享就是指同一资源被不同的利用者所使用的状况。资源共享如同轻核聚变,能产生聚变的能量,从而放大原有资源的功能,起到价值增值的效果。因而广受教育者的青睐。尤其是网络平台的出现,资源共享由设想成为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是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使用资源、分享资源价值、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过程。然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情况看,很多学校重开发,轻共享,导致很多资源处于分散、封闭、重复建设、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的状况。要改变这一现状,高校要建立相应的资源共享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独占的、非均衡状态向共享的、均衡状态转化,形成集中、开放、互利的资源共享格局,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根据机制构成的要素条件,我们认为,宏观调控机制、微观管理机制和具体运行机制的建设尤为重要。

一、建立资源共享宏观调控机制

在我国,绝大多数教育资源为国家所有,教育经费基本上是国家提供,宏观调控在资源共享中起主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教育部要对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各地负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依据。宏观调控机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发挥作用。

(一)政策引导

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政策调节资源的流向和分配。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23条“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对资源共享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意见:“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地方建立大学联盟,发挥部属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向高校和社会开放。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2〕从共建平台、大学联盟、校际合作、精品资源、资源库这五个方面阐述了教育部在资源共享上的建设思路和发展重点,这些思路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指明了方向。除了中央的指导性政策外,各区域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出台配套的具体协调性政策,使资源共享有章可循。

(二)制度调节

制度是资源共享时应该共同遵守的具体程序和行动规则。“制度通过向人们提供一个日常生活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3〕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是行为导向,即以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为行为主体提供―套行为模式,使其行为按一定的准则进行。通常包括程序和规则、共同体、应遵循的理念及活动等要素。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制度仅散见于高校内部范围,省级、部级的顶层共享制度的设计缺失,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关系难以协调,校外资源的共享难度很大。一项针对2012年筹建的“沈北大学联盟”学校教师的调查显示,67.5%的教师认为教育资源共享制度建设不足,这也是导致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4〕因此,要解决资源共享问题,顶层制度建设刻不容缓。

(三)监督考核

监督考核是资源共享课持续发展的必备措施,能有效地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由于共享方式的不同,监督考核的主体和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由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三方作为监督主体,通过上网监管、使用评价、年度检查等方式对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而针对各地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情况的监督考核现在还是欠缺的。例如,现有各省市“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中,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考核标准,却没有对资源共享情况的考核。因此,建议高校评估要将资源共享情况作为二级评估指标加以考核。这样,能激发高校对资源共享问题的重视。

二、制定资源共享微观管理机制

资源共享强调参与者责任与利益相一致,其本质是共享主体间的合作双赢,其核心是资源的利益分配问题。利益驱动是资源管理机制的动力。根据资源共享的主体和范围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共享、校际资源共享、校社资源共享、网社资源共享四种类型,其利益驱动的着力点不同,管理机制也应有差异。

(一)校内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以学科为基本单位配置到各院系和各部门,相应的管理模式是垂直管理。这一管理模式有利于主管部门的控制力的强化,但是层次重叠、冗员多、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因此,高校内部资源应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将分散党团组织、图书馆、教务处、网络信息中心及各院系等不同部门的资源加以整合,统筹安排。这种管理模式,打破了部门界线,减少了管理层次,增加了管理幅度,凝缩资源传递的时间和空间,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二)校际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校际资源共享是高校与高校之间对优质资源的分享。一个跨院校、涉及多个高校间的分工和合作,要打破传统的高校间条块分割的分配格局,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体制协调各个共享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仅仅依靠高校自发地去沟通和联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成立投入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共同组成的资源协调委员会,做好自上而下的指挥和协调工作。从组织管理理论看,高校各自为政对组织形成水平分割,各条线管理对组织进行垂直分割,而协调委员会充当了纵向分割和横向分割的交叉点,形成了组织框架中的“节点”,能够协调纵横关系。其职能主要是指导和协调,以保证资源共享的有序性、合理性和持续性。例如,江西省在2014年10月成立了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和校课程资源共享联盟理事会,前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管理日常机构,后者专门负责具体业务指导,全省已经有39个高校自主参与。

(三)校社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资源性质不同,管理的机制也不同。社会公有的公益性资源,如民族精神、传统文化遗产、公共文化设施等,学校和社会都可以加以支配和使用,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各级民政、文化、文物部门和各类专业博物馆,纪念馆,要继续贯彻落实一九九一年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组织接待好青少年参观、瞻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定为收费参观的教育基地,对学校组织在校师生参观要免收费用。”〔5〕而更多的资源是由特定的部门、单位和地区通过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这些资源属于这些部门、单位和地区所有,其资源的共享一般要依照市场机制来实现。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三个基本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实现资源共享的市场化。例如,由教育部组织建设的“国家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其课程的基本资源通过协议约定免费共享,而拓展资源则是按照职场机制的规则,有条件共享。这样做,兼顾两种需求,也鼓励了拓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有一些共建资源,如产学研合作资源,则根据相关的合作协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网社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网社资源是网络和社会资源的合称,资源数量大、类型多、分布广。网社资源的共享管理工作一般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要求每一个共享参与者将自己资源的相关信息上传到共享平台,形成一套共享信息的联合目录,使所有需要利用这些资源的用户能够非常方便地了解和查询有关信息。这样做,能够避免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少走弯路,也使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有序化。二是进行技术控制。网社资源共享管理是通过权限管理来实现。它以整个网格作为一个虚拟整体对权限用户提供共享资源。每个网格节点都对外提供资源,计算节点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节点提供存储资源,服务节点提供服务资源,文件节点提供文件资源。这些资源集中成一个整体供用户调度使用。例如,IBM的GLoBus网格平台为了保证资源的权限属性,在可控网格范围内为每一台节点计算机的每一种资源设置权限信息,同时为网格的访问者颁发CA(Certificate Authority)证书,并在每个节点进行用户证书设置和证书的周期性管理。〔6〕三是通过经济杠杆来调节。这里的经济杠杆主要是价格形式,通过价格来引导资源共享活动,目的是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性。四是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各个层次的资源管理者通过运用经济法规调整各机构之间、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处理矛盾,解决纠纷。还可以利用行政手段,通过指示直接管理控制信息资源及其相关活动。2014 年公安部的净网行动,清理了网上色情信息,让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这种行政手段直接、果断、高效。总之,在网社共享中,信息公开是前提,技术手段是基础,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进行管理。只有各手段协同一致,网络与社会互动,才能维护资源共享的正常秩序。

三、完善资源共享具体运行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运行的本质是资源共享过程的优化,具体运行需要具备资源要素、运行平台和运行动力三大条件。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有共享的主体要素、中介要素和客体要素。主体要素是指共享资源的提供者(如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社区、军队、家庭等)、使用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和管理者。共享的客体要素就是被共享的各种资源。而共享的中介要素则是连接共享主体和客体要素的桥梁,主要有制度、机制、渠道、技术等。运行平台包括政府平台、高校平台、网络平台等。运行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者和大学生们的内部需求,一方面来源于外部动力,如共享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渠道、技术等。内外合力共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运行。具体运行过程如下:

(一)共享意愿的达成

在我国,政府是最大的资源提供者,但由于政府所掌握的资源和所具备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很难满足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资源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需求量加大。而学校设备场所紧张与闲置浪费的矛盾、教师超负荷工作和教学质量下滑的矛盾、文献资源紧缺和重复建设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共享就是在各校不增加资源数量的情况下,增大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利用率,使利益边界某些个体扩张成参与共享的多个个体,大大缓解了政府的资源供给压力。首先是资源共享让政府少花钱多办事,在共享主体中,政府推进共享的意愿最大。其次是资源匮乏单位或地区,因为共享能够不花钱或少花钱办成事。再次是拥有优质资源的单位或地区,可用通过资源共享获得利益,也能有参与共享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供给能力。

(二)共享效益的权衡

效益是取得的效果和获取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的效益主要有三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是经济效益。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产品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信息产业化、文化产业化的今天,应该承认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追求经济利益的合法性。例如,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增长,文化产业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正在进一步提升。大量的文化产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工具,使得培育活动具有隐秘性和趣味性。第二个尺度是社会效益。近年来政府加大治理低俗文化市场,叫停了一些收视率高但是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的选秀节目,考虑的就是社会效益。第三个尺度是环境效益。也就是说资源共享要通过对环境质量的提高获得效益。这里的环境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更侧重于人文环境的营造。通过共享资源,形成了一个学校不分大小、资源不论多少、平等互利、自觉自愿、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在这三个尺度中,社会效益居首位。

(三)共享决策的确定

共享决策是沟通、协商和承诺的过程。沟通阶段主要是共享资源提供者与分享者之间就资源分享的目的、内容、形式、预期效果等进行交流。协商阶段是针对现有或潜在的问题进行商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承诺阶段主要是互惠条件的达成、成本利益的分担、激励与约束的设定。一般以书面形式将上述内容加以确认。但是,现有的共享决策通常还是以主观判断为主要依据,缺乏科学性。因此,共享决策的科学化研究十分迫切。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东北大学王建宇和樊治平博士曾通过Stackelberg博弈,建立模型。求出了相应的知识创新投入的均衡值、领导者的参与率、各跟随者的参与率以及创新的总体收益,指出只有领导组织的边际收益和各从属组织边际收益之和保持最优比,合作才可能形成并成功维系。〔7〕这一结论,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决策时的考量因素。

(四)共享行为的实施

执行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组织与协调工作。一般由专人或者专门的机构负责该项工作。可以设立领导小组和业务控制小组实施组织和协调。比如上文提到的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和校课程资源共享联盟理事会。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相当于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根据资源共享的决策方案,联合横向的部门和纵向的层级,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各职能部门实现资源共享目标。校课程资源共享联盟理事会相当于业务控制小组,其职能是保障资源共享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工作内容有:确立资源共享的标准,衡量资源在共享中的发挥绩效的情况,随时了解资源提供者和分享者(主要是高校师生)的意见,对各项方案进行调控与改进,对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查明原因,及时纠正,以确保资源共享顺利实施。

(五)共享效益的评估

为了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的水平和质量,还要有科学的资源评价机制作保障。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评估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华中师范大学的陈华洲博士提供了一个评估公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消耗。〔8〕该公式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效益评估参考。其资源消耗包括购置成本、加工成本、流通成本、IT成本、管理成本、费用成本、时间消耗等。教育成果越大,资源消耗越少,其资源共享的效率就越高。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评估较难,这个评估方式缺乏可操作性。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对资源共享投资效益评估,包括评估内容、方法、评估体系的建构、投资效益综合测度函数。通过这两方面分析来评定资源共享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还可以对政策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评估。此外,还可以通过点击率、浏览数量、下载数量等统计,来评价信息资源的受欢迎程度和利用程度;通过网络调查和论坛等了解用户对使用过的资源的主观评价;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用户意向,了解用户希望开发哪些方面的资源,甚至可以由用户提出建议、方案等。总之,通过对资源的科学评价,实现对资源的优胜劣汰,保障共享资源优质性。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主要是一种基于存量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但是通过资源配置方式从“独占”到“共享”的嬗变必然会导致资源本身的变化,包括存在状态、经营模式、作用方式等,这进一步构成了一种改建需求,促进了新资源的生成。这正是资源共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http:///zwgk.2012-04-20.

〔3〕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3.

〔4〕孙照辉,陈少武.高校校际教育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困境及对策――以辽宁省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4).

〔5〕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1994-09-06.

〔6〕李煜民,章才能,王鲁达. 从网络资源共享到网络服务〔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5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其实效性的发挥为高校德育的优化拓展了新的空间。探究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必要的。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把握基本的方向,更要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模式,同时,在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基本的问题。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高校 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 无论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出了其独有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把握的基本方向

1、 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①。要把握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理论准备,也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摆正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其受重视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得到提升:从提出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当列入教学计划②到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③。从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纳入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管理体系,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规定保证平均每周不少于一学时,实行学年考核制度,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④到对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作用、做法等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更加规范的意见⑤。我们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

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形势政策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形势政策教育引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体现,形势政策教育要在加强实效性的基础上发展,就必须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作用。 

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思考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步模式,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应从“突出主渠道地位、搞好两个建设、发挥三方面的作用、做到四个结合”入手。

1、 突出主渠道地位

既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为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再在针对性上下一番功夫,则会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2)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

即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之教学内容与形式不断与时展同步。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得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次,尽可能的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再次,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成绩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不同的环节,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6

一、从我校实际出发,立足高考新形势,新特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目前,我校高考工作面临的具体形势是:学生思想认识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劲头足,教师的敬业与奉献精神好。但生源差,基础薄,师资力量弱,高考各科目之间发展不平衡,教学设施简陋,信息闭塞,高考名牌效应难以在短期内形成。

首先就学生而言,本届学生在高一入校时,正录生录取成绩位于全县下游,补录生比例大约占录取学生总数35%、较差的生源致使学生中尖子生少,后进生绝对数量大,整体质量差,基础薄,偏科现象严重。另外今年复读班整体质量不高,复读班共招生40人,文科25人,理科15人,文科高考成绩均在500分以下,其中8人是环县考生,理科450分以下13人。

第二,就教师而言,高三九科中有英、化、物、生四科教师青黄不接,语、地两科均为初上高三讲台的新手,教学经验不足。英、物、化、生高考成绩连年滞后,理综师资力量薄弱,许多老师带病坚持上课,一旦有事,则出现停课现象。

第三,教育教学设施简陋,理化生实验教学无法保质保量开设,高考信息闭塞。针对我校生源差,学生学习自觉性差,量师资力量匮乏等现实情况,我们在思想上要形成团结协作,迎难而上,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共识,全力以赴,力争打破高三级教育教学工作步履维艰的局面。

二、强化管理,整章建制,优化服务,确保高三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化。

2009年我校高考备战工作要继续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主攻中心,以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要教学的高质量与高效益。在具体工作上倡导开拓进取与求实创新的精神,以优质的服务营造良好的高考环境,全员参与,群策群力,团结一致,全力以赴,共同夺取这场实力悬殊的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一加强领导,整章建制,从制度上和组织上确保高三级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进一步实现制度化和有序化。

首先,要继续贯彻落实“校长亲自抓,班子全参与,一名中层领导包级,年级组长具体管理”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分工负责,责任到人。

其次,制订、完善和贯彻落实好各项相关制度和规范。今年要结合高考新形势及以往经验教训,制订并完善《三岔中学2009年高考奖惩制度》,《高三级学生目标管理责任书》、《高三级学生管理暂行规定》、《高三级班主任职责》等规章制度,狠抓落实,量化考核,保证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强化管理,主攻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学生管理要做到严而有序,管而不死。教育和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规范的行为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之中,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形成“思想上求先,学习上求尖,纪律上求严”的学习主体。一方面,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学校、级组、班主任与班委会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通过采取各种会议,集体训导、个别谈话、家长座谈等形式,深入细致并扎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科学人文思想教育,努力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规范文明的行为举止,引导其处理好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从而为迎接高考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可靠的信念支持。另一方面,要全面实施“三全”管理模式,使学生管理做到“纵到底、横到边、不留死角和空白地带”。年级组要按照“查纠并举,及时反馈”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行“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负责”的管理模式,形成“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管理人员既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规范,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注意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其进行分类指导,个别谈心,帮其排忧解难,加强情感交流;日常教育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促其放下思想包袱,减轻心理压力,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知心人”与“引路人”。

其次,教师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调整复习策略,有的放矢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益。

1、注重信息反馈,策略应对高考。免费公文网

重视有关指导高考工作方面的杂志、报刊的征订工作,为高三教师订阅《考试报》、《中国考试》、《试题研究》陕西师大多种教学参考杂志以及《考试说明》,从中收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较高实用性的信息,增强对教学、复习、考试的有效调控。

一方面,经常与西峰、北京、湖北、山西等高考资料发行中心取得联系,搜集有价值的高考模拟试题,供师生在教学中参考。

另一方面与兄弟学校联系,利用他们信息广、办学条件好等优势,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并与孟坝等校通过联考,综合比较,发现差距,查缺补漏,以有效的指导高考。

3、组织月考,及时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评估学生每月复习效率,分析存在问题,研讨对策,共同制定复习策略。派相关学科的科任教师参加省、地召开的高考研讨会等,获取高考改革的有效信息,并及时集会反馈给全体高三师生,以提高高考复习指导的信度与效度。

三、家庭的配合与社会的支持,对巩固学生的高考信念,增进学生的体质发展,保证学生的营养补给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必须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使其明确责任,做好学生参加高考的后援供给和后勤保障工作。

要认真组织好高考报名、体检、考试、填报志愿、补录报名等一系列工作。尤其对估分、填报志

其他网友还浏览了以下文章:关于县科协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

关于加强科学发展观科普宣传的意见

纪检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我见

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工作实施意见

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法治城市建设工作意见

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畜牧局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意见

电信纪检监察审计工作意见

愿等关键性工作,科任教师、班主任要共同参与,当好学生的高参,确保学生被录取到其理想的院校。

三、采取激励机制,激活教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1、根据县局下达高考任务,针对高三级科任教师,制定了《三岔中学2009年高考奖惩制度》,对于成绩突出的教师将予以重奖。

2、根据学生学情、月考成绩,对成绩突出的学生予以重奖。每次月考文理前五名学生发奖金100元,文理前十名学生给予奶粉等物质奖励,以促进良好的学风。

总之,高考工作重于千钩,系于一发,高三年级组一定要精诚团结,求真务实,科学管理,与时俱进,力争在主管局的正确领导,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05的我校高考再上新台阶。

《中学校2009年高考工作计划》免费公文之家。欢迎阅读中学校2009年高考工作计划。其他网友还浏览了以下文章:关于县科协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

关于加强科学发展观科普宣传的意见

纪检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我见

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工作实施意见

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法治城市建设工作意见

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畜牧局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