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

高职“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

摘要: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而“金课”建设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应清醒认识高职“金课”的属性,分析高职“金课”建设在师资、课程体系、资源平台、教学模式、评价机制上面临的困境,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可行的实践举措,着力提升高职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金课”建设;课程建设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1]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这是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使用“金课”这个概念。其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金课”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标准和“水课”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特点,界定了“金课”与“水课”的区别。他提到在今后4~5年时间里,教育部要建设20000门“金课”,着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随后,各高校纷纷投入“金课”建设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积极探索,打造定位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金课”,保障我国产业升级所需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供给。相对于高校本科教育“金课”建设“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金课”除应具备上述3个基本属性之外,还应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高职“金课”的三大属性

1.1职业性:高职“金课”的本质属性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也是高职“金课”的本质属性[2]。高职“金课”建设应贯彻职业性的特性:(1)专业设置体现职业特点。高职教育应明确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强调专业建设的职业性和岗位性。各专业的“金课”建设侧重于技术创新创业,打造适应产业发展的“金课”。(2)课程建设体现职业特点。高职“金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秉承“岗位必需,够用为度”的取舍标准,不强调课程深度上的体系化。(3)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性。高职“金课”的教学过程对接职业领域的生产过程,强调“做中学、做中悟、做中用、做中创”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知识与行动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相统一。(4)师资和教学资源建设体现职业性。高职“金课”师资建设强调职业技能、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兼具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推行校、企导师互兼互聘机制;教学资源建设上强调校企共建、开放共享。

1.2课程体系化、综合化:高职“金课”的关键属性

高职“金课”的体系化强调工作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是一种岗位导向、技能导向的体系化[2]。按照工作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设置具体课程;按照工作流程设计课程的前后衔接;按照工作内容设置项目化的课程内容。同时课程体系整合充分体现综合化的特点,对工作岗位所涉及的多门课程精练化、逻辑化,避免课程间的知识重复,增强课程的简洁性和综合性。

1.3开放性:高职“金课”的形式属性

要解决“高职‘金课’建设以何种形式呈现最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其建设和运行中的开放性至关重要。高职“金课”的开放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建设主体的开放性。高职“金课”建设不是高职院校一方为主体,各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也是“金课”建设的重要主体,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与评估、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全过程。第二,教学目标的开放性。不再设立总体的课程目标,而是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参照,根据项目化工作任务设立课程的阶段性目标。第三,教学形式的开放性[3]。强调校企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共同推进高职“金课”资源平台的建设,学习平台覆盖线上和线下,学校、企业和社会,构建开放、包容的教学模式。第四,课程评估形式的开放性。推行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社会多主体参与的课程评估模式,实现成效评估的客观性、公平性、科学性。

2高职“金课”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践举措

怎样建设好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这是高职院校在“金课”建设中面临的关键问题[4]。

2.1明确高职“金课”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升对“金课”的认识

任何层次的课程建设都面临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高职“金课”建设要想做好、做强,首先就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贯穿“金课”建设的全过程,使课程教学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引导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内化为个人的德行和素养,在课程建设中体现思想价值引领。其次,要提高广大师生对“金课”理念的认识。“金课”的建设和推行,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这对于习惯了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的师生来说,都是一次挑战。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学研讨、上示范课、教学成果展示等多途径,使师生切实感受到“金课”的优势,积极投入“金课”建设中。同时,要积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在课程建设中强调校企融合,紧跟产业发展,秉承“以市场需求定专业,以行业需求定标准,以企业需求定课程,以学生需求定教法,以社会需求育人才”的课程建设原则,打造高品质“金课”。

2.2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的“金课”建设队伍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也是“金课”建设的主力军,师资能力的强弱是高职“金课”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目前面临两个困境:一是知识体系学术化、陈旧化困境。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数来自高校毕业生,知识体系带有浓厚的学术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常常会犯“学术化”的毛病,用教本科生的方式教高职生,追求专业知识讲深讲透,重理论、轻实践,使课程教学与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背道而驰。其次是部分教师知识体系陈旧,多年如一日地讲授同样的知识,不主动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导致课程教学滞后于产业发展。二是能力困境。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这也是国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初衷。但由于职业院校师源结构失衡及“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缺失,导致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停滞不前,“双师”等同“双证”的现象在各职业院校比比皆是。虽然有些职业院校在积极探索校企导师互兼互聘的教师选聘机制,但未能解决学校教师缺实践、企业导师缺理论的现状,导致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目标无法落到实处。同时,迅速发展的教学新媒体、新技术也使得部分教师无所适从,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远滞后于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要求,导致教学形式上无法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鼓励其积极参加各项培训,推行专业教师去企业实践常态化、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拓展师资来源,建设由行业专家、生产技术骨干组成的高水平外聘教师队伍,促进校企教师互学互进,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整体提升,着力打造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涵盖专业、教育教学、生产等多领域的师资队伍,为“金课”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2.3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开发配套教材

课程是“金课”的灵魂,是“金课”建设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正逐步走出本科教育体系的影响,形成以项目化、工作任务式教学为特色的课程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课程建设主体单一。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主要以学校为主体,忽视其他社会主体和企业主体的参与,这必然造成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不利于学生掌握产业最新发展和最新技术。(2)沿用传统“三段式”课程体系。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还沿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形式。这种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以知识为建构对象的课程建设模式,强调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忽视了知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对工作岗位涉及多门课程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3)课程间融合度不够。尤其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几乎是各自为政,专业课程建设缺乏思想引领。同时,课程开出模式沿用本科教育模式,基本都是逐门开出,而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低于本科生,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在实践中更不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导致技能操作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缺乏理论支撑,不利于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4)教材陈旧。课程配套教材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很少涉及产业发展新技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在建设高职“金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始终清醒认识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课程建设的职业化、产业化、企业化。课程建设主体应涵盖学校、企业、行业人员,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以“岗位必需,适用为度”为原则,明确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必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岗位技能为标准,重组课程,强调课程间的融合度;追踪行业动态,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保持课程的先进性;积极探索对接企业生产实践的课程体系,把工作情境真实地引入课程教学,创建集线上和线下、现场和远程、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学习环境。开发“金课”配套教材,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引领;坚持学校、行业、企业多元开发主体;增强教材内容的融合性和时效性,发挥行业、企业合作办学优势,实时更新教材内容,对接产业和岗位发展要求;坚持教材形式多样化,体现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

2.4搭建“金课”配套资源平台

“金课”配套资源平台是“金课”得以实施的重要支撑。传统的教室、黑板、投影仪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也陆续建设了一些教学资源,尤其是数字化资源发展迅速,但还远远不能满足“金课”建设的需求。目前的数字化资源平台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平台匮乏。市面上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软件不仅价格高昂,同时与专业课程的对接性也不好,缺少经济实惠、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平台。高职院校应当坚持校企合作,强化行业、社会资源共享,与企业共建“金课”资源平台,面向行业、社会全面开放。将小教室升级改造为“大工厂”,建设对接真实工作情境的学习场所;建设密切对接课程,对接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实践学习平台;建设体现“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的线上学习平台。课程配套资源应充分体现产业发展方向,并进行周期性完善,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先进性。

2.5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需求

课程教学模式是“金课”改革创新的重点。所有的课程建设最后都要回归“怎样教、如何学”的问题上来。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已进行多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金课”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高职“金课”教学模式改革,应从学生入手,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打造适应学生学习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如推行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任务引领和行动导向,教师将所要教授的知识点问题化,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学习平台在线学习课程内容,探寻问题答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课堂强调理实一体化,主要针对学生在工作任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完成作业与测验。课后在实训平台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主要负责引导、解惑,学生在任务引领下,主动参与学习,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层次化、类别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就业、创业的学生,应以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将理论知识融入职业能力、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而对于有继续升学要求的学生,应适当增加理论学习的比重。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金课”就是要营造一种“教者有信心,学者有动力”的教学氛围,使课程教学真正呈现“金品质”。

2.6规范“金课”评价机制,确保“金课”质量

高职“金课”评价要体现3个特点:(1)评价主体多元化。高职“金课”的评价可以采用包括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社会等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增强“金课”评价的普遍适用性。(2)评价内容宽泛化。高职“金课”的评价内容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将学生的知识水平、技术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等职业素养列入评价目标,增强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3)评价过程开放化。摒弃传统集中评价的模式,将课程评价贯穿“金课”施行的始终,做到“课课有评价”。通过课程评价,及时发现“金课”施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增强“金课”评价体系的诊断性和调整性功能。通过构建高职“金课”“三化”评价体系,为高职“金课”的建设和施行发挥引领性作用,确保“金课”质量。

3结语

课程教学是授业解惑的立身之本,也是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截至2019年,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已超本科院校,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但高职院校课程质量却远远落后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滞后于产业发展要求。因此,各高职院校应积极投入“金课”建设中来。要想建设好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金课”,高职院校必须在把握高职“金课”三大属性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高职“金课”建设面临的困境,强化产教融合,有针对性地逐步开展“金课”建设,及时评价“金课”成效,诊断、调整“金课”施行方案,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优质课程,培养一批批集知识、能力、素养于一身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高速发展输送优质人才。

作者:刘玉玲 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