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体育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安徽省凤阳县于1987年2月被评为体育先进县,是全国首批体育先进县之一,在创建县域体育方面与全国其它体育先进县一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成果,但目前其在保持和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也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挑战。因此,把凤阳县的体育现状作为县域体育的一个缩影进行研究,既可以从宏观上了解全国体育先进县的体育现状,也可以从微观上探讨县域体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这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县域体育政策的制定和县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行政面积1920km2,现有人口71.9万,其中,县城即县政府所在地居民人口10万,小城镇即镇(乡)政府所在地居民人口15.3万,行政村即城镇以外的居民人口46.6万。2005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90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45元。凤阳县在地理位置,政区面积,人口数量,经济状况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地理上位于我国的中部,经济发展与全国同类县相比居于中游,城镇人均收入亦处在中间的位置上。   1.2 研究方法   在查阅了有关全国体育先进县方面的材料和凤阳县近20年体育发展的相关资料,并在相关专家指导下设计问卷,所提问题和所设答案经过多轮评价与修改,符合效度检验的要求。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三个层面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县城居民300份,小城镇居民320份,行政村居民380份,不含中小学生。问卷由课题组成员现场发放与回收,历时一个半月,最终获取有效问卷940份,其中,县城居民286份,占30.43%;小城镇居民304份,占32.34%;行政村居民350份,占37.23%;有效回收率94%。问卷回收后,用SPSS软件包进行相应统计学处理。   2 凤阳县体育现状调查分析   2.1 体育场地情况   根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凤阳县现有场地307个(见表1),其中标准场地139个,非标准场地168个,场地总面积37万m2。按现有人口计算,凤阳县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4.27个,比全国平均水平6.58个低2.31个;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0.52m2,比全国平均水平1.03m2少0.51m2。[2]   从场地的分布情况看,县城居民人均占有体育场地1.89m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86m2;小城镇居民人均占有体育场地0.73m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而且除少量标准水泥篮球场地外大多为非标准场地;行政村居民人均占有体育场地仅为0.15m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大多为室外兵乓球台和平整的空地。另外,除县城外,凤阳县的体育场地属于公益性质的很少,小城镇及行政村所属的有限的体育场地80%以上分布在中小学校,目前情况下,真正用于居民健身的场地十分有限。   凤阳县是全国首批体育先进县,其场地的数量与分布现状给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提供了一个值得重视的信息:县域体育场地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认为,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应把小城镇和行政村的场地建设作为县域体育设施建设的重点,并利用寒暑假和休息日适度开放学校体育场地,形成以县城为示范点,以小城镇为支撑点,以中小学校为辐射点的县域体育场地分布格局。   2.2 体育人口状况及特征   国际上制定体育人口的标准差异较大,本研究采用符合我国居民实际情况的、可行的判定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以上[3]。依据这个界定,调查结果显示,凤阳县居民每周参加健身活动不足1次的比例为63.94%、1~2次的比例为14.36%、3次及以上的比例为21.70%。这组数据表明,凤阳县居民偶尔参加健身活动的比例较高,达63.94%;只有36.06%的居民能够保持每周参加1次以上健身活动;符合我国体育人口标准的居民占21.70%,比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体育人口21.5%的比例高0.2%,比中部地区体育人口21.4%的比例高0.3%,比西部地区体育人口8.1%的比例高13.6%[4]。   1)从总体情况看,县城、小城镇、行政村三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尤其行政村与前二者的差异相当显著(P<0.001)。说明城乡差别对县域体育人口产生巨大影响,农村体育是县域体育的最薄弱环节,增加农民体育人口的绝对数是提高县域体育人口比例的主渠道。   2)从性别情况看,总的比例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为65.34%和34.66%,存在小城镇与县城、小城镇与行政村之间的显著差异(P<0.01)。县城体育人口比例男性略低于女性,分别为49.26%和50.74%;小城镇体育人口比例男性大大高于女性,分别为78.17%和21.83%;行政村体育人口绝对数小,男女比例基本持平。由此可见,小城镇女性健身问题应该纳入县域体育的视野。   3)从年龄情况看,25岁以下占29.48%,25~39岁占20.72%,40~54岁占17.53%,55岁以上占32.27%,总体呈现“马鞍型”的态势,同时表现出县城以老年人为主体、小城镇以中青年男性为主体、行政村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健身趋势。说明县域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在县城、小城镇和行政村三个层面上存在各自的非均衡特点。   4)从职业情况看,科教文卫工作者占35.86%,管理人员占26.29%,个体经营者占16.73%,产业工人占15.54%,农民占2.39%,其它占3.19%。通过这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稳定的工作和一定的经济收入是县域居民从事健身活动的重要基础。   2.3 体育消费情况   体育总体消费水平偏低。50元以下消费者占51.28%,50~99元消费者占21.70%,100~199元消费者占14.25%,200~299元消费者占8.51%,300元以上消费者占4.26%;年人均消费金额低于我国东部地区2000年的人均水平(74.27元[4]),略高于我国中部地区2000年的人均水平(49.57元[4]);另外,区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消费额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县城居民、小城镇居民、行政村居民。   体育消费内容比较单一。86.38%的居民首选实物消费,主要购买运动服、运动鞋和体育器材等实物;只有13.51%的居民在知识、信息消费栏做了选择,这部分消费群体大多是老年朋友和城镇女性居民,主要购买健康、健美及健身等方面的报刊资料;在健身消费栏和观赏消费栏选择的比例更低,分别为5.32%和4.89%,这部分消费群体以青年人居多,但所能承受的消费额十分有限,超过10元的健身或观赏门票以及超过100元的健身卡对他们来讲则很难接受。#p#分页标题#e#   体育器材比较缺乏。凤阳县居民没有体育器材的家庭占40.11%,拥有1件的家庭占33.51%、2~3件的家庭占19.15%、3件以上的家庭占7.23%。很多家庭购买体育器材仅仅为了子女,供家庭其他成员使用的体育器材十分有限。   3 凤阳县居民体育健身行为分析   3.1 体育健身意识的取向   健身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体育意识,为此,本文调查了凤阳县居民对体育的认知态度、关注程度、兴趣表现,统计结果如下:   1)在认知态度上,认为体育重要的占36.28%,比较重要的占22.66%,无所谓的占31.38%,不重要的占6.38%,不清楚的占3.30%。进一步统计表明,凤阳县城镇居民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明显高于行政村居民,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1)。   2)在关注程度上,关注体育的占23.72%,比较关注的占20.43%,随意关注的占31.28%,不关注的占20.32%,极不关注的占4.25%。进一步统计表明,凤阳县居民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存在男性高于女性、城镇高于行政村的差异(P<0.05)。在对具体事件的关注上,有99.15%的居民知道首都北京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并表现出强烈的期盼,但在回答是否知道凤阳县是全国体育先进县的问题时,知道者仅占一半。   3)在兴趣表现上,表现出很喜欢的占11.17%,喜欢的占26.81%,一般的占33.40%,不喜欢的占24.26%;很不喜欢的占4.36%。进一步统计表明,男性的体育兴趣较女性更高,农民的体育兴趣较其它从业者最低,同时还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兴趣有所下降的趋势。   上述结果表明,凤阳县居民的健身意识不容乐观,但有很大的可塑性,这很可能是县域居民和县域体育的共性特征,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3.2 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   凤阳县居民选择比例较高的项目依次为跑或走、健身舞、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武术,选择比例较低的项目依次为登山、网球、排球、游泳、足球等。调查结果显示:凤阳县居民对健身项目的选择总体呈现简便易行的特点。跑或走是中老年人适宜的健身项目,在运动场、街道、马路等场所均能进行;健身舞是中老年女性适宜的健身项目,既有节律,运动量又适中;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健身方式灵活,对场地器材也没有太高的要求;篮球虽然对场地器材有一定要求,但一直比较普及,现有的场地器材也相对较多;因此,这几个项目的选择比例较高。相对而言,登山、网球、排球、游泳、足球等选中率较低的项目,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场地的限制,这应该是县域体育的实情,也符合本研究关于体育场地的调查结果。   总之,凤阳县居民对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县域体育的局限,因此,县域体育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既要注重优势项目的发挥,又要注重劣势项目的开发,为县域居民健身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进而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凤阳县居民体育健身制约因素依次为没兴趣、没场所、没时间、没必要、不适应、没组织、没信心等,综观各因素,虽有客观成分,但更多的是主观上存在问题。进一步统计表明,在非体育人口中,除了一部分居民没兴趣外,中年科教文卫工作者和管理人员过多地强调没时间,乡镇居民过多地强调没场所,产业工人和农民过多地强调没必要,女性过多地强调没信心,体弱多病者过多地强调不适应等。反观体育人口,反映较多的是健身场所有限、群众性健身活动组织较少等问题。因此,县域体育的重点,首先是培养县域居民积极向上的健身态度,帮助他们充分认识体育健身是健康生活的基本需要;其次是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健身活动,以此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第三是加快县域体育设施和县域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为居民健身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 体育先进县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4.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推动城乡体育文化一体化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条件下,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下的体育体制已被打破,推进城乡体育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建立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成为当前提高农村体育的重要课题。同时,加快县域居民健身点建设,尽快形成以县城为辐射源,以乡镇文化站为中转站,以乡镇、村级活动室及中小学校为接收点的县域居民健身网络。对于体育先进县的体育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奠定作用和意义。   4.2 加快县域居民健身点建设   加快县域居民健身点建设,既要注重优势项目的发挥,又要注重劣势项目的开发,为县域居民健身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进而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尽快形成以县城为辐射源,以乡镇文化站为中转站,以乡镇、村级活动室及中小学校为接收点的县域居民健身网络,为确保网络正常运行,实行先进县评选和达标县评估双轨制,继续发挥评价机制在县域体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4.3 加大体育建设经费投入   突出中小学校在县域居民健身点建设中的优势地位,尤其在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应尽量把有限的体育建设资金投向中小学校,这样既有利于县域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同时也有利于县域体育场地设施建成后的管理,能达到学校教学与居民健身的双重效果。作为中小学校,也要在县域居民健身点的建设中发挥体育场地和人才优势,在不影响学校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周边居民开放现有体育场地,最大限度地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的健身功能。   4.4 注重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   注重县域体育消费市场的研究与开发,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打造适合县域特点的体育消费市场,把满足县域居民实际需求的体育消费市场做活、做强、做大。县域体育消费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但要想拉动这个市场,首先,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人均收入,切实增强县域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其次,要进一步转变县域居民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消费观念,树立花钱买健康的健身消费理念;第三,要研究和开发适合县域特点的体育消费市场,把满足县域居民实际需求的体育消费市场做活、做强、做大。#p#分页标题#e#   4.5 加大体育的高宣传力度   政府应有意识地树立先进县的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县域居民体育消费观念淡薄、实际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因而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定期得举行研讨会将先进县的经验传播出去,对我国县域体育政策的制定和县域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同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先进县的经验,不仅要总结先进县昨天和今天发展的经验,更要在此基础上预知先进县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