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毕业总结范例

幼师毕业总结

幼师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教学;弹奏方法;能力

幼师,这所师范类中专学校,以其传授的知识内容涵盖面广、易于接受以及高就业率等优点在近些年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幼师的众多课程中,琴法是占有相当重要位置的一门。如何在幼师中有效地进行钢琴教学,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钢琴弹奏者是幼师琴法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根据钢琴教学的特点,结合幼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些自己在实践工作中的体会和看法。

1实施基础教学

幼师学生对于钢琴的学习程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学生具有一定的钢琴基础;二是学生没有任何基础。第一类学生在进校之前学习过钢琴的基础技能并且能够进行演奏。具有基础的学生在幼师中为数较少。她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技巧基础但缺少音乐表现力。琴法课中,学生在学习不同音乐的时候都会进行音乐内容的联想,在听到《小星星》这首歌曲时会想象到夜晚坐在屋外静静抬头看着天上小星星一闪一闪的场景;《粉刷匠》里可爱、忙碌又开心的小朋友形象;《摇篮曲》中漂亮温柔的妈妈哄小宝宝睡觉的温馨画面。想象力是学生获得音乐表现力的前提条件。教师利用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进行教学,如在课堂中利用唱歌和跳舞进行教学,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促使学生广泛地听钢琴曲,在闲暇时间听比较典型的曲子,在实际的练琴过程中能够完美地进行结合。学生可以对音乐类的书籍进行广泛的阅读,有利于提高自身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为音乐作品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音乐书籍主要包括音乐欣赏类、艺术概论以及音乐文学等,对音乐书籍广泛地进行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提高,表演的音乐作品更具感染力,从而和听众产生共鸣。第二类是指零基础学习音乐的学生。幼师的绝大多数学生正属于这一类。首先,教师宜从头引导,从兴趣入手。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演奏典型的钢琴乐曲。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慢演奏的节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进入初级学习阶段后,教师就应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练好基本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学生的读谱能力进行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对乐曲谱号、拍号、调号进行充分的了解;其次,看清楚音符在五线谱上的准确位置;再次,让学生看音符时值的长短;最后,确定弹奏音符应该利用的指法。有的学生在弹琴的时候为了方便忽视了音符在谱表上的具体位置,只是利用音符上标注对实际的音符进行猜测。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及时制止并进行纠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唱谱,这种方法比较的有效。在学生弹奏新曲的过程中,应该先看谱、读谱、唱谱,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第二,培养正确的弹奏姿势和方法,提高手指弹奏能力。教师应该规范学生弹奏的姿势:手型是自然的,掌关节顶住,手腕平稳,手指的每一个关节都要凸出,仿佛握住一个小球。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姿势都不标准,教师应该不断地对其进行示范,提醒和纠正学生,让学生改变错误的姿势,树立用正确的姿势弹奏的概念。而正确的弹奏方法归纳总结之后主要是总体的、持续的放松与局部的、暂时的紧张(指用力)相结合的方法。“总体的、持续的放松”是指学生在实际的弹奏过程中,手、臂、肩、背保持放松的姿势。“局部的、暂时的紧张”是指正在触键的手指尖关节用力,其他手指保持放松。当这个手指弹奏结束后也应该放松。在另一手指弹奏的时候,指尖关节在触键时用力。这种弹奏方法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学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反复地进行训练。弹奏技巧主要包括断奏、连奏、跳奏,在最开始学习弹奏技巧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强调。在学生不明白弹奏的要领时,利用放大式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就是慢速度地弹奏乐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动作要领熟悉领会。对于学生钢琴作品的演奏,手指弹奏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手指能力是指学生在演奏钢琴时每个手指是否能够独立地活动,手指在训练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灵活有力地进行弹奏。幼师学生一般都在15~17岁之间,幼师的年龄比较小,自我领悟的能力比较差。虽然学习能力比较强,但手指、骨骼关节已趋成人化,五指打开时比较僵硬。所以,手指的独立性以及灵活性成了幼师学生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弹琴时手指不够主动,每个音的弹奏都是靠手腕往下压而用力,这是错误的方法。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从训练掌关节入手。教师可以在结束断奏练习进入连奏训练后让学生明白,做连奏的过程中每个手指都要主动进行,不可以压手腕。在练习时,努力用“高抬指”的方法,先要慢慢地练,然后再逐渐加快。这段时间还可以通过弹奏《哈农》《什密特》来加强手指能力的训练。第三,培养良好的节奏感,教师要让学生建立对音乐节奏的认知。在刚开始学习弹奏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感觉音乐的节奏和节拍,教师教授时音乐的节奏忽快忽慢,学生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让学生准确地合上音乐的节拍,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唱谱训练,这样就能够充分地体会音乐的节奏。第四,学生对于听过的曲子会比较感兴趣,也会加快学习的速度。学生通过唱谱对乐曲有一定的印象,在实际的弹奏过程中会在脑海中进行回想,就算弹错之后也能够自己改正。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亲自示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完整地演奏乐曲,让学生感受每个音符的强弱和音色,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学习音乐的演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之,两类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就不同。前者要着重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音乐素养,提高音乐表现力。而后者则应从头开始,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针对学生的目标进行教学

幼师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终身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小学到最终完成的学校教育已不再能终身受用,要想适应现在的社会节奏,就必须不断学习最前沿和最新的理念。终身教育这一理念因此应运而生,不仅受到大众、社会、教育学专家的支持,更受到学习者的认可。

一、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系

继续教育兴起于1930年左右,是技术人员实行再教育的活动,随着知识、信息、经济爆炸这种前所未有时代的到来。继续教育是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并且继续教育已然成为了终身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也可以说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必然会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继续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空间等方面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常规模式,使教育在无阻碍的情况下面向任何人,使教育在纵向与横向两个方向上贯穿人的一生,即逐步确立终身教育体系。青少年时期终身教育是指能满足一个人各成长阶段对教育的需要,或者说是指教育系统为个人提供了体系比较完备的学习平台,使其进行不断汲取适应社会发展的“弹药”。终身教育包括对个人生命不同发展阶段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不同层面所接受的教育。总而言之,终身教育应当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恰当的组织结构和方式供给学习者必要的东西;应当是利用教育体系提供的各种形式的自我教育资源,最终完成学习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通过终身教育这种形式的教育,培养能够在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发挥个人才华的创造者,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实践,发展迅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高精尖的人才,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人们的观念也不断的改变,继续教育早已不是“1+1”这种简单的叠加,一种简单的学历补充,继续教育是满足需求者对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对有效知识信息量的需要,更应该把其看成对个人教育体系的全方位的提升,甚至是对原有知识框架颠覆后的完备。

二、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概述

1.幼师的人员构成及继续教育现状

幼儿教师专业越来越受到全民的关注,教师怎样有序的走向专业化,唯有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才能更好的提高幼师队伍的全面素质,因此幼师队伍的继续教育问题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显得意义非凡。首先,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对幼儿教师教育、幼儿教师在职培训、幼儿教师职后培训、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概念界定不清,笼统的来说认为教师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教师职后培训、教师继续教育等几个方面。其次,我们必须区分好各个地区的情况。全国上下,有比较发达的地区,还有贫穷落后的地方,尤其像延边这样的边疆地区,幼儿教师大多是初中、高中毕业的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极少数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幼师进行继续教育研修以来,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将教育过程看成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的单向传输,只要传递过去,不考虑接收方最终能达成一个什么效果,幼儿教师只是机械的记住一些理论知识,仅仅是为了考试合格、提升学历,不会去深入研究怎样将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只是一种应付了事;因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习惯已经形成,对于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讲授的理论知识由于个人素质、学历等自身的原因,加上继续教育的模式的传统,让幼儿教师觉得生涩,无法让幼儿教师觉得眼前一亮;所学的一些教育理论知识,可能偏重于学术性,在幼师教学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是很实用。在整个继续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不仅对教育理论知识本身产生质疑,还会产生一些抵触的情绪,这推动着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

2.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

继续教育是对在职的从业人员的教育,具有高智能性,伸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所受教育主要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相适应,因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其职业素质,进而再生产出新的劳动能力,整个社会的经济会得益于此。他们一方面是在生产过程、创造劳动价值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在学习并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后,他们又马上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生产过程中,创造出其它教育所无法比拟的贡献。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教师具备的方方面面的能力水平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说作为老师只有固定的“水”,没有与时俱进,不加入新的元素是不够的,不仅要细水长流,还要源源不断。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幼儿教育专业各项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和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适应幼儿教师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情况和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教育活动。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学历层次、素质教育的实施。幼师继续教育可以说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能否受到好的教育,对于孩子极其重要,甚至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因此幼师的继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们对技术知识的更新,对变化发展社会的适应,迫使对教育形式提出新的要求,同时对电大的发展提出新的问题。

三、发展幼师继续教育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1.强化幼师的本职工作和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培训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认真贯彻执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好各类教育工作计划,并认真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班级保教工作,注重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关注幼儿所有在园情况,因材施教去教育幼儿帮助幼儿学习生活,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幼师不仅要做好以上的本职工作,还要努力学习幼教专业理论,大胆的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教学的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幼师在一线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多用心去积累教学活动的经验,还有注重对幼儿教育过程中解决方案的累积,不断的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和经验总结。在对幼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课程设计时,应首先做好幼儿教师主体需求的研究和调查;培训提倡“以人为本”,以教师的需求出发;不论是培训课程内容还是培训模式的设置,都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点出发,全方位的对幼师进行培训。

2.幼师继续教育拓展多种模式

幼师主修的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部分教师具备的知识量目前看来有些少,经验虽然丰富,但还不足以应付未来的发展。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应再规范化,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制定以师为本、切合需求的培养制度;同时也要拓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管齐下,通过这些制度加强完善幼师队伍建设。根据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性质,对幼师队伍中不同学历层次人员进行分类培训,以高校教师为主要的资源开展专业性的专门辅导。同时继续教育模式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标准,合政府、高校、区县教育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四者的共同力量。培训的形式要突出参训人员的主体地位,同时培训的组织管理也应加强;加强各地区幼儿园之间的学术交流,形式可以是年会、比赛、公开课等形式;培训要有吸引力和实效性,培训内容要满足参训人员的个性化需求。

3.以电大的继续教育为依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就全国继续教育来看,因电大自身特有的优势,已然成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为终身教育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也最能体现终身教育的特点,现在已经成为了终身教育的重要“躯体”,在推进终身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先锋”作用,继续教育的发展使终身教育从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以延边分校为例,可以邀请知识丰富的高校老师讲课,并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设施和场地。现已对幼儿教师进行了几期安全员培训,幼儿园硬件设施变高端自然也会有许多的安全隐患,幼师对幼儿人身安全的监督有责任,对此培训大有必要。电大的学习主要形式是远程培训,对学习者提供远程学习支持服务。这种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具有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互动性强,原本幼师参与继续教育学习活动时会有很多不便,但是通过互联网教学内容可以因自身的情况而灵活选择、还可以与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这样学习者可以无后顾之忧顺利的投入学习中。继续教育培训通过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是当前继续教育的大势所趋,更是一种“成本低高效用”的培训方式。今后电大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和丰富,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培训空间,培训效率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倍增,幼师之间交流沟通可以通过网络畅所欲言,以此有效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最终推动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向终身教育前进。

参考文献:

[1]张宝书.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7(01).

[2]钟启泉,高文,赵中建.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刘晓燕.互联网环境下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

[4]郝少盼,关军.浅谈互联网环境下的继续教育创新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6(16).

[5]郑礼平,玉石,王丹.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03).

幼师毕业总结范文3

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成果的日益关注,幼儿园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由于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桥梁,幼儿园在课程管理上付出了很多精力,希望对课程的有效改革,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由于课程是根据本园幼儿的具体特点设计的,将幼儿的个性在课程中激发出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课程管理和课程设计,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点研究问题。幼儿园课程反映了在幼儿教育阶段的社会价值,如果将这些社会价值整合到幼师的学习经验之中,幼儿园课程就会更好地起到促进幼儿学习活动和延长学习生命的作用,幼儿园课程管理和课程建设就会更多元化,幼儿所能接受的教育内容质量会更高。

二、幼儿园课程管理现状及保障措施

(一)幼儿园课程管理现状

1.课程设计的盲从和单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设计,体现了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与幼儿发展特点适应与否,对幼儿课程价值取向的实现有重要影响。在当今多元文化盛行的形式下,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包含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碰撞,还要体现出我国现有文化的辉煌,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融合。但是,我国幼儿园管理者对于课程的管理能力不足,幼师的专业素养较低,导致课程内容出现盲目跟风和课程内容单一现象。2.课程内容小学化倾向严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所以他们在将孩子送去幼儿园时,就会要求幼儿园课程能最大程度提高孩子文化水平。久而久之,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多少,便成为家长选择幼儿园的标准之一。部分幼儿园为了增加生源,便迎合家长要求增加了许多小学课程,以便幼儿在进入小学能轻松应对小学课程。但是幼儿园及家长却没有认清幼儿在幼儿园时期,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一味地追求课程小学化,只会打乱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严重影响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幼儿园理论课程多,游戏活动少。一些家长认为游戏活动对幼儿学习发展没有作用,耽误孩子时间;幼儿园不能贯彻以游戏活动为基本课程的教育理念;幼师也是以讲授理论课程为主,忽略了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幼儿未来身心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3.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课程评价是课程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合适的课程评价,促使幼师了解课程是否符合幼儿特点,促使幼师及时对课程内容做出修改和完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幼儿园课程管理中,他们的课程评价机制并不完善,管理者常常将课程实施的最终结果,作为检验课程是否有效的依据,如幼儿是否学到了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内容,以及幼儿是否获得了操作技能。由于幼儿园缺乏完善的课程评价标准,所以幼儿园的评价机制不能很好地反映课程内容质量和幼儿真实的发展水平。

(二)推动课程管理建设的保障措施

1.各地政府部门的监督。各地方应组织专门部门对幼儿园进行课程管理监督,结合各地不同的课程资源,形成一套有特色的课程管理体系。并且根据世界先进研究成果,为幼儿园课程设计制定课程规范,明确课程内容应注重对幼儿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对幼儿进行理论讲授。2.幼儿园要创新课程理念,领悟课程本质。理念指导行动,只有科学正确的课程理念,才能引领完善的课程建设。园长在培训中要加强课程管理领导力,把握幼儿课程的本质,引领幼师设计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内容;幼师应当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在自身知识库完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管理的理解,创新课程理念,在课程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反省,从而加深对课程本质的理解,设计出更加贴合实际的课程。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丰富课程。根据当地特有文化设计课程。幼儿园首先要对当地资源进行充分了解,进而对资源进行整理、选择,最后和课程进行整合。比如某地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幼儿园可以和当地政府合作,政府可以派出专业人员帮助幼师一起,将当地文化融入到课程内容中,让幼儿在课程学习中体会到当地优秀文化,进而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幼儿园还可以定期组织幼儿到当地有历史气息的古老建筑或者博物馆去参观,使幼儿直接接触历史,唤起幼儿内心的文化情怀。

三、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整合探究

(一)游戏与课程整合过程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游戏结果。国家提倡幼儿园将游戏与课程整合,从而提升教育质量。但游戏与课程之间有机结合,需要幼师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能够进行教学内容分析与整理,正确处理游戏与理论知识之间融合的关系。幼师要清楚游戏只是一个载体,它是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最重要的是知识的传授。然而在部分幼儿园中,幼师普遍不能处理好游戏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幼师过于关注幼儿在游戏中能否取得胜利以及游戏能否顺利进行,忽视了幼儿能否真正从游戏中学到知识。最后的结果大多是幼儿很享受玩游戏的过程,却没有从游戏中受到启发。2.游戏和课程整合程度不理想。提出将游戏与课程整合这一建议并不难,但真正能将这一建设性意见落实却是非常难的。将游戏与课程有效地进行结合,需要幼师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在整合过程中,游戏要保持本身的有趣性,并且在有趣的同时,教学内容也要表现出来。首先,多数幼师刚刚毕业,综合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整合能力差,对整合过程研究不深入,导致游戏与课程两者不能很好地结合。再者,部分幼儿园缺少对幼师在课程整合方面的培训,导致幼师只能凭借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进行整合试验。诸多原因综合在一起,使游戏和课程整合程度没有达到理想状态。3.游戏课程区域安全问题。幼儿年龄小安全意识弱,幼儿园在进行游戏与课程整合时,要落实游戏区域安全管理。幼儿活泼好动,各种安全隐患客观存在。许多幼儿园对安全管理不到位,忽视对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导致幼儿在游戏课程中受伤。

(二)游戏与课程整合的途径

1.深入认识游戏。与课程进行整合的游戏,不应单单是平时进行娱乐的游戏,而是游戏应该有启发性。幼师只有对游戏有深入的认识,才能将游戏与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游戏课程整合培训,在培训中亲身体验游戏,正确认识游戏,幼师从而能正确开展整合工作,使游戏更好地成为传授知识的一项手段。2.提高整合程度。幼儿园管理者应采取有效措施,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专家举办讲座,和幼师分享课程整合经验,以及游戏与课程整合方法,增长幼师游戏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技能。3.加强幼儿园游戏区域安全系数。幼儿园要积极培养幼儿安全意识,在游戏区域使幼儿明确意识到游戏规则,让幼儿在相应的游戏区域进行活动。幼儿园要构建安全游戏活动区域。幼儿进行游戏课程所需要的设施一定要定期检查,并且安排专业人士排除潜在危险源,如游戏设施有尖锐部分,修理人员要及时维修,避免伤害到幼儿。

四、结束语

幼师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学前教育

常言道“不能光顾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及早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职业生涯教育及意义

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提升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所谓的职业规划就是知己、知彼,确定职业目标、达到职业目标的路径,并高效行动去实现职业目标。知己就是了解自己的现状及禀性等,知彼就是了解与职业有关的内容,包括就业信息、职业的分类与内容以及职业所需的能力等。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提供职业路径,从而帮助学生高效实现职业目标。那么,我们究竟怎么帮助学生达到这样的目标呢?本文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为例,详细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前教育的学生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二、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现状

就职业生涯问题对我校2019学前教育4个班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35份,根据问卷可知86.67%的学生立志毕业后要当一名幼儿教师,与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但是87.41%的学生对幼师的工作内容及一天的工作流程了解不多。65.19%的学生对于幼师岗位需要哪些技能不是很清楚。此外,77.04%的学生对于幼儿教师需要哪些计算机技能不是很清楚,并且对三年的在校学习,会学习哪些课程有55.56%的学生不是十分清晰。

三、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以学前教育班信息技术的教学为例

首先,让学生明确幼师需要做哪些工作,以及一天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其次,完成这些岗位内容需要哪些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本文单指计算机技能);最后,教师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从而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以便更好地达到幼师岗位的要求。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一)明确幼师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幼师岗位需求渗透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清晰幼教的岗位设定;明确幼师所需的岗位技能,树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及时调整自己,有针对性地进行素养和技能的提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做到有的放矢。1.教学情境的创设,融入职业生涯教育考虑到幼师的职业特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模拟课堂环境,让学生扮演幼教的角色,将计算机技能和课堂教学技能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学好计算机课程的同时,深刻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其自身职业的深远影响。此外,教师以一名幼师的日常工作为依据进行情境创设,例如,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授课中,导入环节教师可创设情境:幼儿园数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它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主要就是要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学会数学的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下面请大家使用PowerPoint设计并制作“十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课件需符合幼儿的认知特性。2.幼师工作内容转化成教学任务以幼师工作、学习所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学习目标,科学地设计了多个教学任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开放、灵活的教学内容体系。例如,利用Word的图文混排功能,制作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电子小报或者宣传海报等;利用网络搜索、下载幼儿活动所需的文字、图片、音频或者视频等。

(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问卷可知。91.85%的学生很少组织过活动,组织能力较弱,根据《幼儿园教育工作纲要》的相关要求,幼师需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组织幼儿日常活动和家校联合的亲子活动等。幼师活动是一个团体活动,需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也是幼教事业的内在要求。问卷中82.96%的学生遇到困难会寻求别人的帮助,努力完成,且学生个性开朗、积极向上,是项目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但68.15%的学生遇到挫折或困难,不会立刻进行反思,进而做出调整,可见学生尚未形成反思习惯,反思能力也一般。教师需要创作机会让学生多组织活动,以任务驱动为手段、小组协作为核心完成教学,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效果。例如,根据中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设计一堂主题为“十以内数的认识”的数学课,制作教案详细阐述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实施等,设计并制作“十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课件。教学内容:设计并制作“十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课件。教学任务:(1)利用网络搜索、下载所需的文字、图片等素材;(2)Word制作简易的教案;(3)PowerPoint设计并制作教学课件。教学方式:小组协作式(组内协作、组间竞争)。学生行为:各小组确定学习内容后,协调组员进行任务的安排及分配;上网搜索相关主题的教案及教学课件,借鉴优秀的教案及教学课件;讨论主题为“十以内数的认识”该如何授课,授课的方式及教学过程该如何实施,然后制定教案;组员根据教案的需求搜索、下载素材,最后设计并制作教学课件。教师行为:巡回指导并协助有困难的小组进行组员任务的安排与分配;指导各组根据主题搜集资源,并设计制作教案和课件等。学生在组织小组成员完成主题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其组织能力;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及配合完成任务,无形中也提高了各自的团队合作能力。如果某个小组想在组间竞争中获胜,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小组任务的合理安排、组员的积极配合,以及组员扎实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等。此外,还需要对教案或课件进行创新,包括教学过程、教案的制作、课件设计与制作、课件的展示等各个环节,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个教学内容完成后,学生再进行最终的自评,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学生的反思能力得到了提高,反思习惯也得到了养成。整个过程中,学生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下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与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计算机技能。随着计算机高速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单从每个专业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可窥其重要性。但每行每业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又略有不同,如何将计算机技能更好地融入幼师行业,在平时的授课中要做出相应的调整。1.明确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计算机素养首先,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基础知识;其次,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创建、管理文件及文件夹,并能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简单设置;再次,能够使用Word进行文字编辑、排版以及图文混排的方法;从次,会使用Excel设计各种表格,并可以进行数据运算和分析;最后,具备一定的网络搜索能力,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数据;会使用常见的聊天软件进行信息交流;能够根据需要使用PowerPoint设计并制作幼师所需的课件等。2.教学内容的再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结构,使通用的教学大纲更符合学前教育的需求以“第四章数据处理”的教学为例,本章教学目标有两个:(1)学生能够使用Excel设计各种表格;(2)学生可以利用Excel进行数据运算和分析。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实施必须结合学前教育服务的特点和需要,贴近学前教育的实际状况,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和基本技能。故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再细化成多个任务,每个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又有所不同,多个任务组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Excel知识点,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层层递进,逐步升华。如图2所示。3.通过每堂课的自评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形成反思习惯调查问卷中仅31.85%的学生遇到问题时会反思;67.41%的学生只是偶尔反思,尚未形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能力也一般。每堂课学生利用自评的方式进行反思。自评一方面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例如“幼儿体检汇总表”的自评表设计如表1。

四、总结

职业生涯教育让每位学生明确毕业后会做一名幼师,并了解一名幼师的日常及工作内容。懂得如何使用所学的信息技术技能助力其工作,有目的地学习。学生从“要我学”,到现在的“我要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内力,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同时,让学生更早、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参考文献:

[1]陆霞.幼师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5(9):19-21.

[2]马晓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涯规划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2020(6):30-32.

幼师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幼师高专;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学前教育的发展,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其中,提升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质量是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关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关键性举措。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分步普及学前一年、两年、三年教育的宏图大略。同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正是在这样的改革洪流之下,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使得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由原来的中专快步向大专层次迈进。招生起点的改变,学历层次的提升,使得幼师高专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较之前有了一定提高,但仍存在与岗位不能完美匹配的现象,需要各院校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培养途径,创新培养模式。

1幼师高专院校毕业生的“短板”

1.1专业知识割裂,难以自行整合运用

幼师高专类院校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由4部分构成:通识性课程、学前教育类专业课程、文化艺术技能类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专业课程是形成学生专业素养的关键性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必修课如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五大领域的教学法或综合教法、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与指导、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等,专业选修课如家庭教育学、蒙台梭利教学法等。初看来,课程的确十分丰富,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陷入了难以自行整合专业知识的困境。如心理学中的幼儿心理特点是以卫生学中所学的幼儿生理特点为基础的;教育学中的理念、原则又是植根于卫生学和心理学;教法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班级管理方法、幼儿游戏与指导中的环境创设及游戏观察与指导,均植根于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基本理论;各领域的教法、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游戏与指导,又是可以统整在主题活动之下的等等。然而很多学生在浩瀚的专业课学习中,难以提取出其中的联系,割裂地学习这些专业课,出现“学蒙了”“学混了”的现象。自然,在工作岗位中,也难以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1.2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实操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不能完全实现“无缝对接”

所谓“无缝对接”常常用来形容毕业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适应岗位工作的一种良好状态。那么,幼专院校毕业生能否呈此良好状态呢?在课题《幼教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曾采用问卷调查法,面向一线幼儿园园长及教师进行了题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校园合作现状”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9份。其中一个调查题目为“您认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否与幼儿园所需要的人才相适应?”仅27.95%的参与调查园长和教师认为“非常适应”,59.39%的园长和教师认为“适应”,另有12.66%认为“勉强适应”或“不适应”。结果还是较为乐观的。但其中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仅1/4的一线园长和教师认为毕业生能达到“非常适应”这种良好的“无缝对接”状态。而另一个调查题目“您认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以下哪些问题?”56.33%的园长和教师认为“缺乏教育实践能力”。可见,幼专院校毕业生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3非智力品质有待提升

非智力因素是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不直接参与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表现,往往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品质和智力品质的培养同等重要。然而,幼专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非智力品质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针对问题“您认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以下哪些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29位一线园长和教师中,44.1%认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34.93%认为“缺乏与幼儿沟通的技巧”,23.58%认为“缺乏责任意识”,21.83%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而勇于承担责任、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能与幼儿进行良好沟通,能与同事友好相处、通力合作,对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前景发挥着极大的影响作用,甚至超越智力因素的影响。可见,幼专院校毕业生在非智力品质方面还有待提升。

2问题成因剖析

2.1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课程是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钟启泉在《现代课程论》中,给课程下了这样的定义:课程是指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种活动类课程观非常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幼专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与课程安排有着紧密联系。

2.1.1相互割裂的专业课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

在幼专院校的课堂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往往各自为战,只在自己所负责的学科领域中授课,增加了学生统整知识的困难。现有的授课模式,导致了心理学教师讲心理特点,教育学教师讲教育原则,五大领域教法课教师分别讲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方法等。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在哪里,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加以综合运用等,教师们鲜少提及。教师都缺乏统整专业知识的意识,学生更难于自主完成这项任务。

2.1.2理论与实践课安排比例失调

个体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易于被理解,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幼专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远远没能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分量。以石家庄某幼专类院校为例,学生在一年级时仅有半天下园观摩;二年级时,第二学期有一个月保育员实习;三年级时,第一学期有一个月教养员实习,第二学期为四个月的顶岗实习。这样的实践课程安排效果如何呢?事实是,一年级的半天观摩,由于时间极短且没有明确的观摩任务而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在二年级时甚至不记得一年级曾经去幼儿园做了什么;二年级下学期一个月的保育员实习和三年级上学期一个月的教养员实习,学生往往在第一周熟悉环境,第二周尝试参与各项工作,第三周刚刚渐入佳境,第四周就要离开实习园所了。而三年级下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确实有了较为深刻的实践体验,意识到了自己的欠缺之处,但实习结束后,紧随而至的是毕业,而不是回校根据自身情况继续进行查漏补缺的学习。可见,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在时间安排和比例分配上的不合理,是导致学生难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原因。

2.1.3院校实习指导工作流于形式

近年来,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幼专类院校大幅扩招,形成了一届十几甚至几十个班的超大年级,这给实习指导工作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一个年级几个班,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地点,派两位教师共同指导一个实习点,实习指导工作有实质性效果。如今一个年级上千人,很多学校采用自行联系实习点和学校统筹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导致实习点数量极多、地域极度分散,各实习园所保教质量参差不齐,院校实习指导教师人数远不能满足深入指导实习的需求,而变成了一位教师指导若干个实习点。如此一来,院校指导教师只能在各实习点间奔波,在每个实习园所蜻蜓点水般“关照”一下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入班观察和保教活动设计与组织方法的指导,院校实习指导工作流于形式。

2.2院校专业课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各幼专类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状,即真正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多,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往往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熟悉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且教师自己往往是“出校门”(大学毕业)就“进校门”(进幼专院校工作),自身缺乏学前教育的一线实践经验,理论课教学多是照本宣科。

3幼师高专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3.1专业课教学渗透学科整合思想

幼儿园各项保教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的。幼专生必须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近年来,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大赛,在各赛项的设置上就反映了这样的精神与导向。以赛项之一“保教活动分析”为例,给定选手一个发生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师幼互动视频案例,要求选手分析案例中反映了幼儿怎样的心理发展特点,如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个性、社会性发展、学习心理等特点,对教师的保教言行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该赛项就是对选手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教法、游戏、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班级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大赛的重要目的就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进整个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质量的提升”。大赛所折射出的学科整合思想在幼专院校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值得借鉴。为帮助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以便在工作实践中整合运用,专业课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应树立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的教育理念,如在教法课中,既要让学生知晓教学设计方法,还要让学生明了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方法,是以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游戏课程中哪些理论为基础的,如此学生才能做出科学、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若条件允许,甚至可以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尝试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备课、共同授课,理论专家与外聘实践专家共同备课,共同授课。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可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尽可能帮助学生从更加开阔的视角审视所学专业理论。

3.2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实习指导基地

幼专类院校应建立自己长期、稳定、有效的实习指导基地,基地园所长期、稳定,才能在接待实习的过程中反复总结经验、不足,提升指导水平。而“有效”则指,基地园所领导和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在指导实习工作中有着强烈的热情和责任心,能真正配合幼专院校开展有实效性的实习指导工作,而不能如某些接待实习的私立园所般,把实习生当作免费或低价劳力,让实习生做过多低水平甚至无意义的体力劳动,而错过了有价值的保教活动的观摩和组织机会。

3.3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园合作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应“推动行业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与一大批优质职业院校强强联手、互利共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职业培训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又促进企业自身的产业升级,并为升级储备人才。为此,幼师高专院校应采用更为有效的合作模式,深化校园合作。那么,幼儿园是否有与幼专院校合作的意愿呢?幼儿园与幼专院校合作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回报”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幼专院校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合作方案,促进双方在合作中取得互惠互利的共赢效果。课题组下发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贵园是否愿意通过校园合作与高职院校共同培养学前教育人才”,89.96%的园长和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可见,校园合作得到了绝大部分幼儿园的鼎力支持。另有一个问题“您希望通过校园合作取得哪些效果?”,86.03%的园长和教师选择了“提升本园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位居各选项榜首。可见,基层幼儿园还是希望通过校园合作,来提升本园的办园质量。这些因素,幼专院校在制定合作方案时应予以考虑。

3.3.1增加学生实习时间,丰富学生实习形式

每个学期,都应安排学生进行时间不等的集中保教见实习,实习任务要明确而具体,依学生所学专业课情况确定,各学期实习任务难易度要形成梯度。除集中见实习,还应创造条件,方便各专业课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带学生下园进行有针对性的短时见实习。如学习“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时,带学生到幼儿园对入园、离园、餐饮、睡眠、如厕等活动进行细致观察;学习“教学活动”时,带学生到幼儿园观摩教学活动并参与幼儿园教师的教研活动等。若各专业课教师随时带学生下园困难较多,幼专院校还可借助信息技术,与基地幼儿园开展远程实时互动课堂,根据教师教学需要,基地幼儿园将相关保教活动环节进行直播,学生与幼儿园教师可以隔着屏幕进行答疑解惑,沟通交流,这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模拟实践方式。

3.3.2通过校园合作将院校专业课教师打造成双师型教师

在教师培养上,幼专院校也要与用人单位开展多形式合作。如支持专业课教师与基地幼儿园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和教材编写;要求专业课教师听基地幼儿园教师的课并进行保教活动研讨;邀请幼儿园一线专家、教师听幼专专业课教师的课,并提出建议,帮助其改进教学;定期委派专业课教师到基地幼儿园顶岗等。这些措施既能帮助院校专业课教师增加实践经验,快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又能帮助基地幼儿园教师提升理论层次和科研水平,从而帮助基地园达到提高办园水平,提升社会知名度的目的,可谓两全其美。

3.4多渠道开展院校毕业生职后继续教育

幼师毕业总结范文6

1.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文件资料的检索、收集和研读。通过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网络资源,查阅大量学校体育教学及幼儿体育相关的研究文献和论著,涉及课程论、教学论、教学法、学前教育学、学前体育学等领域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的选题和论证提供理论依据。

1.2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教学双方及用人单位对现行幼师男生体育教学的看法,设计了三套调查问卷,分别为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幼儿园专家问卷,以便采集到有价值的信息,在编制问卷结构和指标时,根据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阅读了大量体育科研及幼儿教育方面的资料,做出调查问卷。

1.3专家访谈法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为获得幼儿园对幼儿教师体育(游戏)教学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男幼儿教师教学能力方面要求等信息,在问卷调查对象中选择了3位园长、5位教师进行深入访谈,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对目前男幼师培养中的能力需求。

1.4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结果进行统计,结合专家访谈中对男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以及对南京市五年制幼儿师范男生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2研究结果与分析

(1)通过发放问卷对幼师男生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在选修课方面愿意增加体育选修课的学生占83.3%。在掌握体育技能方面,认为需要熟练掌握的占71.8%,将近95%的幼师男生都把掌握体育技术、技能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在一周开设几节体育课方面,有一半以上的幼师男生认为三节课比较合适。在体育课的重要程度方面,非常重要和重要供占了83.3%,这说明了体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发放问卷对幼儿园园长进行调查分析,在是否需要男教师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希望进男教师,这对我们培养男教师又增添了信心。在幼儿园需要怎样类型的男教师上,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体育类以绝对的优势排第一名,艺术类排第二名,消防排第三名,其他排第四名。这说明幼儿园希望将来的男教师在体育方面应该更精通、更具优势,而非与女幼儿教师一样,在艺术方面突出,幼儿园希望男教师应该在体育技能方面略胜一筹。

3结论与建议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男幼师的培养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幼师学校的体育课带有一定的师范性,不同于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因此如何对男幼师生进行体育教育也成为许多体育学者研究的新课题。经过长期对幼儿园实践的调研,对男幼师生的体育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适度增加对幼师男生体育理论知识教学

经过长期对幼儿园教师体育能力的研究发现,幼儿教师在体育基本知识上非常薄弱,常常给幼儿错误体育知识,影响幼儿以后对体育的认识。再则,一般在体育教学中存在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重视增强学生体质,却忽视学生体育活动组织能力的开发。我们对男幼师生的体育教学应该在这方面做出改变,把体育理论课作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重点讲授卫生保健、自我锻炼法,运动生理解剖知识,以及比赛规则常识、活动组织方法、体育游戏等内容,并进行严格的理论考试。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体育锻炼原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人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掌握幼儿身心发展与体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幼儿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体育理论知识科学地指导幼儿体育活动实践。

3.2注意培养幼师男生对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幼儿的体育活动主要是由情境游戏而贯穿其中的,体育活动对幼儿的身体发育、人格塑造以及品质的培养有重要影响。男幼儿教师的加入,可以给幼儿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创新。男性的性别特点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有着独到之处,例如他们倾向于选择难度比较大、具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例如攀岩、轮滑、模仿打仗等游戏,幼儿对这些体育活动通常都特别喜爱。幼儿和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幼儿身体锻炼的需要,而且对幼儿形成勇敢、顽强、豁达的性格有着积极作用。通过我们对南京市多家幼儿园的调研发现,幼儿园非常希望男幼儿师来组织幼儿的体育活动。这样相应的对男幼师生的体育教学,要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如何选择、创编游戏,并通过在体育课中模拟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实践,学会如何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以便他们将来顺利适应幼儿园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在幼儿园中组织体育活动,是男幼师体现自身优势、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因此对男幼师生的体育教学中要突出体育游戏活动课,拿出一定比例的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课的专门教学和校内实践。

3.3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满足幼师男生的双重需要

以往学校对女生的体育教学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对男幼师生的体育教学还是空白。因此对男幼师生的体育教学要重新制定教学计划,要区别于以往女生的教学计划,对男生有针对性地开设体育必修课的同时加入了体育专修课。目的使幼师男生在体育技能方面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到了幼儿园后,在某些项目上能够独当一面。这个年龄阶段的男生对体育课特别感兴趣,喜爱的运动项目较多,因此应在体育教学中开设较多的教学项目,以满足学生兴趣需要,同时也为未来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打下一定基础。对男幼师生的单元计划中教学方法、内容安排、以及难度要求都应有所不同。例如,在排球教学中,女生只要学会排球的垫球、发球基本技术动作即可,男生则要安排更为复杂的技术动作,如传球、扣球、拦网等教学内容以满足需要,还要增加现场排球裁判的培训等。幼师男生和普通学校男生的体育教学还要有一定区别,他们对体育课有着双重需求。男幼师生的体育教学除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外还要满足他们的专业需求,即男幼师生在今后幼师工作中的各种技能需求以及相关体育知识的需求等,这种双重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应重点体现。

3.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社团,弥补课堂的不足

然而体育课堂上时间毕竟有限,除了课堂上开设的运动项目外,很多男生对其他项目也非常感兴趣,如军旗、象棋等一些棋类项目,以及轮滑、跆拳道等项目。在体育课堂上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社团来满足不同学生在不同项目上的需求。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又可以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对幼儿体育活动组织的全面需求,弥补女幼师在这方面的缺陷。同时,作为幼师专业的学生,应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缓解各方面的压力。丰富的体育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特别是男生积极参加体育练习,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特长发展,也可以用比赛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运动项目的规则,学会组织各种比赛,同时也有助于男幼师在幼儿园中开展各种体育比赛。

3.5体育教学中对学生适时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目前,在全国许多地方也有少量的男幼儿教师,然而在这少量的男幼儿教师中,教师流失的比例非常高。因此,为避免培养的男幼师将来流失,在男幼师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培养他们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相应的,在体育课上也应该重视对男幼师生进行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而且体育课程有一定的优势。体育课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还包含着对学生勇敢、顽强、锲而不舍等优良品质的培养,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助于今后他们应对社会上的各种压力。在幼儿体育活动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模仿、儿歌等都会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逐渐适应、喜欢幼教。相对于其它科目,体育课程开设时间长,能够把一些优良品质长时间地渗透给他们。

4总结

幼师毕业总结范文7

1.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师资力量的缺乏,教师流动性大

大多农村的教师流动性较大,留不住老师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方面是农村的工作条件、环境都不好,和城市的工作环境相差的比较远,教师们也考虑到自己的发展问题,在农村发展的空间小,机会也少,这也是造成教书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就是关于工资待遇方面,在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工资也不会相同层次,这是导致教师不愿意去农村的关键性因素。最后一方面就是对于学前教育的教师管理不严格,这就致使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教育的制度也不规范。

1.2教育经费投入不够

在农村中学前教育的机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大量的儿童由于缺乏资金无法参加学前教育,而有的儿童却是由于所在地区没有学前教育的场所而不能去上学。教育机构的数量太少这导致很多的孩子们都无法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在国家政策方面没有确定一定的投入量,这就使教育经费每年都不确定,甚至有时很少的比例。

2.对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优化策略

2.1要求提高农村民众的教育认知

对于儿童来说小时候的可塑性是最高的,所以我们要抓紧对小朋友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其次对于国家来说,儿童是国家以后的栋梁,所以我们更要从小朋友抓起来促进对他们的教育。但是决定权却是在家长手中,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家长民众灌输加强学前教育的观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面来说,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在教育方面我们要积极进行,采取有效的措施还有办法。重点要针对农村的学前教育以及中西部的教育问题,这已经上升到政府的日程上面了。

2.2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增强教师的稳定性

对于我国农村中教师的待遇而言,很难确保教师能够稳定的积极工作,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才能够确保教师资源的流逝。对于我国农村现在教师资源极度匮乏的现状,也只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教师的稳定性。同时,政府也要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来鼓励更多的教师来到农村教课。

2.3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

对于国家来说,可以提前列支教育预算,要先充分确保教育基金的数量以及比例。要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增强农村的学前教育的发展。也可以设置专门的教育专项基金。同时,政府也可以积极的从各个方面筹集资金,慈善机构、爱心人士等等方面,这样拓宽渠道,可以有更加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的发展中去,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的投入为辅的形式增进教育投入量。

3.总结

简言之,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只有不断优化,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更好发展。但是现在我国农村的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要采取合适的解决办法,比如国家在政策方面进行监管,严格政策的实施,要提高对于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教职工的待遇等解决方案。

作者:朱晓琴 单位:皋兰县黑石川乡中心幼儿园

第二篇

1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家庭教育欠缺,隔代教育问题重重

我国城市大量的劳动力都来自农村,农民向大量的城市聚集,随之而来的家庭问题便一一产生。有调查显示,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因为经济能力有限,孩子只能让祖父祖母或者其他亲戚抚养,儿童上幼儿园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大部分家长的认识,完全忽略了孩子性格以及行为规范的养成。此外,儿童的爷爷奶奶认为自身比孩子的父母更懂得教育孩子,将孩子放在幼儿园更加不放心,因此,隔代教育现象比比皆是,最终导致农村大部分儿童没有得到正规、科学的学前教育。

1.2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欠缺

农村幼儿园主要是以民办幼儿园为主。民办幼儿园提供给幼师的工资和福利都比较有限,可能不能像城市的幼师那样享受正规的五险一金,导致农村幼师会有许多顾虑,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学前教育事业,导致幼师的职业道德出现偏差,职业素养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农村幼儿园各方面的不足,导致专业素养较高的幼师都往沿海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寻求更好的工作环境以及福利待遇,农村幼教的师资力量被大大削弱。此外,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幼儿教师的中坚力量主要集中在乡村招聘的代课教师身上,甚至是部分学历不高的农村妇女,而她们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幼师培训,农村的教育经费有限,不能提供给幼儿教师更多的岗前培训的机会,农村幼师的发展受到限制,师资力量自然会有很大的不足。

2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应对措施

2.1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

建设新农村是我国近几年来政府工作的重点,建设新农村的重点在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将农村学前教育归为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幼儿园的建设步伐。建立健全县、乡、村的学前教育网络服务体系,改善学前教育环境以及农村幼儿园环境,配备好幼儿园的中保教、玩具等硬件设施。通过政府的投入,逐渐为农村孩子创造出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环境。农村学前教育应该是以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最终目标,严格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遵循幼儿园教育准则,将游戏教学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2.2提高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消除隔代教育的现象

基础教育的第一环节便是学前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才是真正的社会公平,农村出现隔代教育的现象就是因为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很大欠缺,认为幼儿园教育的并不重要。因此,政府应该要集合各种力量与渠道,形成多样化形式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将经济发展与学前教育发展相结合,在本地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避免大量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避免过多幼儿成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抚养,形成隔代教育。经济的发展,务必会给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会促使教育的发展。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有效的推动经济与教育双向发展。

2.3加强幼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幼师的职业素养

将幼师纳入管理的体系内,如中小学教师一样,贯彻落实幼师资格证书制度,对所有任职农村幼儿教师严格进行教师资格认定,只有取得教师资格,才有机会成为农村幼儿园幼师。政府部门应该保证农村幼儿教师的最低收入,统计每一个农村区域幼师的数量,保障所在区域的幼师能够取得保障工资,同时建立健全幼儿教师五险一金制度,让幼师在任职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农村幼儿园还应该在幼儿学习生活的场所中进行改革,深化园内设施改革,保证农村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建立幼儿园各类规章制度,尽量去做到零安全隐患。加强农村有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尽量从正规的大中专院校招募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来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加强对现有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3总结

全面普及学前教育是我国在未来教育改革的工作重心,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是给农村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均等受教育的机会,是公平教育的核心内容。尽管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经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提出,这些问题会一一解决,给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一个蔚蓝的明天。

作者:徐丽玮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镇大尚庄幼儿园

第三篇

1.农村适龄儿童教育的发展状况

多数农村幼所,靠的是自办,而经费方面仅仅是依当地环境决定,多数是收取廉价费用,而即便是此种办学条件,想要向有关部门申请经费,也是非常之困难的。调查显示,就陕西省而言,独立设置不带有盈利性质的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属于全额拨款的仅占不到十分之一,而差额拨款也大体相同,多数还是采用私下筹款来解决学前教育问题。而正因为办学经费的困难,使得办学条件,如教学上设备从简,用地窄小,更别说儿童所需玩具图书等。虽然一直在发展,一直在扩建,但是适龄儿童学前教育这一块的根本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

2.对师资力量的巨大需求以及学生家长的诉求

2.1因编制和待遇都没有保障而不稳的师资队伍学历和能力上都有欠缺

农村适龄儿童教师待遇无法得到解决,是师资力量不能足够强大的根本症结。很多农村幼所,都是将原本带小学甚至中学课程的在身体上或多或少有残缺的老师分配过来,这使得适龄儿童教育越来越像小学,师资力量越来越动荡和不专业,资金不足也让幼师这个岗位逐渐空缺。显而易见,就会衍生为剩余教师工作强度越来越大,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无数优秀的教职流失。并且调查中显示,过半的农村幼儿教师,明确表明有更好的机会一定会考虑转行,近三成的人无法确定自己到底能坚持多久,而调查中的人员配置,百分之九十是无编制的教师。是否这真的是不可调和的状况,能否从根本上对农村适龄儿童教育有所改变,已成为国家相关部门正在重视的环节。

除此之外,调查显示,过半的农村幼教学历都不高,相关资格认证也大多没有,并且因为资源和能力的限制,想要适时应试的参加教学方向的培训,在农村是非常非常少见的。根本原因:一是资金是一个大问题;二是人员太稀少,一人多职根本不能抽身参加进修;三是费力培训出来的人因为不能满足其自身要求很短时间内离岗。而少数的至诚至真献身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人员,大多具有一颗献身农村的决心和为孩子们带去教育的爱心,但又多数不具备专业的素质及技能。据不完全统计,对有基本能胜任幼教工作这样乐观想法的教师占80%,而觉得其实是渴望得到更多进修培训交流机会的占95%以上,并有85%和70%以上的教师意识到,娱乐和活动对儿童的发展、教育资源的丰富多彩是非常非常必要的。家长对此的看法多是不能认同,而教师又做不到顺服和沟通家长,那么就造成了不仅仅是在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成了发展的趋势,似乎这才是学前教育的主流思想。

2.2家长对乡镇幼所环境和教师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前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那么也就意味着家长对教育自己孩子的老师和学校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绝大多数家长表示,适龄儿童学前教育对孩子动手动口等各方面,是有很大促进和帮助作用的,家长也真心希望孩子能在步入小学课堂之前,先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也是为知识技能打基础的关键环节。家长普遍认同,自己带孩子和去幼儿园跟老师和小朋友互动是有本质区别的,家长更认可也愿意支持幼所的工作。但也有过半的家长表示,幼所条件和教育都相对简陋时,则不愿意让孩子去。

3.重视农村适龄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已成为一个被广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而对农村适龄儿童的学前教育更得到了重点关注。要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有这样几点建议:第一,农村学前教育想要发展,必须由政府支柱。第二,对农村适龄儿童学前教育的问题系统规划建设。第三,乡镇至少要有一所正规标准化的幼所,鼓励办学地方支持,穷偏地区尽量结合农村建设设立公共活动场所。第四,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组建有规模的公办教师体系。

4.总结

幼师毕业总结范文8

(一)主体性

“幼师国培”是以参训的幼儿骨干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在培训过程中,班级相关管理者则会更加以学员为根本,以学员为中心,让参训学员切实深入到培训的情境和氛围中,使得这次培训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此次贵州师范学院幼儿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根据“国培”目标和具体要求,结合学员实际问题,帮助和解决参训学员所面对的问题,主要采取了集中培训、跟岗实践和总结反思三项内容来展开,很好地体现了国培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管理的主体性特征。

(二)合作性

在“幼师国培”中,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学习,并且共享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资料,共同处理和解决问题。培训相关管理者间、学习小组间、学员和班委之间等都积极沟通交流,形成良性互动,同时整个培训班级的相互配合与合作有效地提高了参训学员参与学习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带动了整个班集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培训团队的组建,也不断发挥着团队的集体作用和力量,如专家或是授课教师通过集体研课和集体备课等方式促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讲授过程中,和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则更进一步的使得合作性加深;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内容,全体参与其中集体讨论,实现多层次的互动。

(三)实践操作性

“幼师国培”通过国培使幼儿教师队伍不断加强,质量得到提升,解决好幼儿教师在教育中面临的相关问题,培养出一批起带头领军作用的幼儿骨干教师。因此,培训最终都要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实际内容,将“幼师国培”的目的和目标落实到实处,真正达到培训的效果。通过深入挖掘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的实际问题,给每位参训学员提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以便通过培训后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

二、国培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管理的现状

通过对贵州师范学院幼儿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参训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访谈,从问卷调查中基本情况的整理中,一方面,可以发现“幼师国培”的参训学员年龄参差不齐,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心理特征和生活阅历也有很大差别,使得国培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组织形式整体上较为松散、不易协调整合。另一方面,“幼师国培”的参训学员大多是刚毕业的教师或是即将要退休的教师,专科学历比例较高,占60.0%,这对于培训班级管理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而且,由于参训学员都是参加工作的教师,很多学员是被动参与其中的,还有一些是抱着旅游放松的心态,所以学习动机普遍不强、目标也不明确,其中21%的参训学员认为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不明确,甚至没有。所以,班级的文体活动经常是人员不齐、参训学员热情不够或是不配合班委的工作等,这也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二)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理者组织不积极,培训班级学习氛围需调动。从问卷中也可发现很多学员甚至是被动参与其中的,对于那些年纪较大的教师,其中40岁以上的教师占17.5%,他们在受训过程中往往会有心无力,对学习也是听之任之,目标和态度都不明确积极,学习氛围受到影响。第二,管理者态度散漫,部分培训学员集体意识淡薄。在“幼师国培”班级中由于参训学员的个体差异,学员的发展目标和奋斗精神也会产生差异。第三,管理者能力受限,沟通协调工作有待加强。“幼师国培”要求参训学员在规定的时间集中受训,时间相对较短,但需要吸收的内容较多,其中12.3%的参训学员认为班级的学习认为比较繁重,甚至非常繁重。

三、促进国培幼儿骨干教师班级管理之策略探讨

(一)创建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培训班级成立之初,由于各个参训学员接受不同的教育、来自不同的地方,同时也将面对一个陌生的校园环境、人际环境和制度环境,学员互相会感到陌生,此时班委和班级制度等都尚未真正开始运作,培训班级目标不明确,此时的培训班级管理主要体现为相关管理者的经验管理。因此,培训班级管理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破冰”任务,为班集体创建一个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让幼儿骨干教师能够尽快缩短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畅所欲言地交流教学经验,打破学员们之间的不信任,转变为学员们之间主动积极的互相了解与沟通。

(二)明确培训班级成员的角色定位

优化组合班级教师群体和学员群体,建立此次培训的服务团队,同时也要健全班级相应管理机构,这就需要明确培训班级成员的角色定位,这可以说是培训班级有效管理的组织保证。一方面,培训班级管理者在培训中应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他们服务于幼儿骨干教师学员,让骨干教师能够及时适应培训的环境进入培训状态。同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班级管理者也应协助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做好培训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帮助学员明确培训学习任务,做好学员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选拔合适的学员作为班级干部,成立班委。各个班委分别负责不同的岗位和职能,这是密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纽带,时刻影响着学员的心理与生活,对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和培训效果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委的组建直接推动培训班级管理活动的高效运作。

(三)加强培训班集体精神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内核,班集体的文化建设属于班级管理中的重点部分。作为临时组建的“幼师国培”班级,其参训学员群体都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教师,而且学习时间相对较,所以更需要良好的文化风气和班级建设。因此,培训班级可适当开展别具特色的文体活动和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加强学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参训学员间的感情,活跃学习气氛,丰富参训学员的业余生活。加强培训班集体的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参训学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班级管理的高效性,同时也会调动参加培训的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对提高此次培训的优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优化奖励激励措施和制度

随着培训班级管理工作的展开,班级群体学习氛围慢慢形成,人际交往逐渐展开,班级目标也渐渐明确,培训管理工作人员、班委和班级全体学生也开始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更适合这个培训班级的相关措施和制度规范。尤其是涉及班级的奖励和激励的相关制度,急需制定相关班级制度、行为规范,以便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奖励机制。以此提高参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活动参与度,发挥评价激励法和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在培训班级中的作用。

(五)树立培训班集体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