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艺术进展的定位

动画艺术进展的定位

 

一提起动画作品,可能大家更多想到的是美国的影院动画和日本的电视动画,中国的动画市场长期充斥着大量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作品。美国动画往往以高投入、大制作,还有先进的CG技术的运用作为他们的卖点,《功夫熊猫》、《玩具总动员3》、《驯龙记》等作品动辄过亿的票房收入,在全世界刮起了美国动画的旋风。日本动画以题材内容丰富、画风细腻、注重细节刻画的唯美风格为卖点,日本动画在成熟的产业链下,形成的动画、漫画、游戏一体的营销模式,更是在全球拥有巨大的受众群。显然这些特征使美、日动画具有一种可识别性,这种可识别性恰是一种民族风格的体现。   当他们的动画在全世界行销,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商业的利益,还有在文化层面上世界对美国及日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动画艺术最早的创始人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三兄弟,早在1926年就自筹资金拍摄了《大闹画室》,成为中国最早的动画片。[1]38-411949年,在旧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基础上,由特伟导演等人筹建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美影厂发展至今,已经有60年的发展历史,老一辈动画艺术家注重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借鉴和探索,从民族文化中寻找艺术样式和审美语言,创造出一批值得国人引以为傲的作品,同时也创造出一些独特的动画种类。美影厂在完成了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之后,提出了把手伸向名家风格和民间艺术的方针,创作人员积极与著名美术家合作,同时深入民间,从民族文化和艺术中提取精华。可以说他们在立足传统、开发本国文化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创造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时也开创了动画的“中国学派”。2006年在国际顶尖级动画评奖节———安锡国际动画节上评选出的“动画的世纪———100部作品”中,中国的水墨动画巅峰之作《山水情》就位列其中。   在第58届戛纳电影节上,一部国产动画引起了国外动画业界人士的关注,他们对中国能够制造出如此视觉效果的CG动画感到吃惊,他们认为这部动画在艺术和技术方面都达到了国际水平。按说这样一部片子在国内也应该引起不小的轰动,“中国首部原创三维动画电影”,集合了来自美、英、法等国的顶尖动画制作人组成的豪华制作班底,高达1.3亿元的投资,集合了众多光环的国产动画《魔比斯环》听起来让人满怀期待。但2006年在国内影院上映,却遭遇了票房滑铁卢,巨额投资和惨淡票房收人之间的强烈反差,似乎让人觉得中国动画前途渺茫。在美、日动画产业的冲击下,国产动画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合理利用民族的文化和元素确定动画的取材,都是国内动画人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   观众看到动画作品的宣传片或者片名,第一时间感受到的就是动画的定位,定位决定了动画作品能否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而我国动画作品的定位普遍出现偏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因素是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动画生产模式对现在的动画创作的影响。按照国际惯例一般把动画作品分为艺术动画和商业动画。艺术动画是指定位面向动画业内人士,注重挖掘其主体深度和艺术性,不考虑市场回报的一种动画形式。而商业动画是相对于艺术动画而言的,是指依靠票房和开发衍生产品来盈利,集合众多商业元素,娱乐性较强,比较符合大众的欣赏水准和口味的一类作品。在国产动画没有走向市场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动画片都是以纯艺术性动画创作为主,被称作美术片,这一时期的创作不太注重动画的商业性,且创作的题材和数量都受到国家干预。像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样的动画制作单位,也只负责制作而很少参于制作以外的其它环节。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动画创作暴露出明显的不足,不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受众的需求,与市场脱节,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动画定位的偏差。   出现动画定位的偏差,除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动画生产模式的影响外,还有美、日动画对我们的冲击。美、日产业动画在其民族文化和先进的CG技术的高度融合下,产生了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一定文化内涵的作品,深得中国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它们影响了中国“70后”、“80后”、“90后”的青年人的审美观和中国年轻一代动画师的创作风格。[2]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动画鲜有精品,中国的观众也对于民族风格动画失去了信心和热情。为了迎合国内观众的喜好,国内动画制作公司不得不模仿美、日风格,并导致了大量趋同作品的产生,这种趋同,有些表现在动画的题材上,有些表现在动画形象的设计上,近年来富有个性,能深入人心的动画形象和作品真的犹如凤毛麟角。更有甚者,一些动画公司竟然公然抄袭国外作品,例如国产动画《大嘴巴嘟嘟》和《心灵之窗》。《大嘴巴嘟嘟》里面的主角被指出是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中小新的翻版,人物个性、情节、配音、甚至动画中画面的构图都和《蜡笔小新》雷同。国产动画《心灵之窗》与日本动画师新海诚的作品《秒速五厘米》中部分画面惊人相似,这个事件在日本的TBS电视台也被报道播出,在报道中指出了大约有6秒的动画画面中,《心灵之窗》在画面构图、场景设计、人物设计中均与《秒速五厘米》雷同。   有人称中国动画最大的问题是定位的低龄化,实际上这种低龄化并不是真正的低龄,而是低水平模仿美、日风格的结果。大量情节枯燥,片面追求视觉效果,缺乏精神内核的作品充斥着我们的市场。因为动画没有深度和内涵,所以只能走低幼化的路线。不可否认近几年动画市场上也有比较成功的作品出现,《魁拔》、《兔侠传奇》、《藏獒多吉》等等,[3]这些作品在艺术和技术上都有较大的提升,但中国的观众对国产动画信任危机已根深蒂固,依靠一两部优秀的动画作品也很难改变,必须持续有成熟、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品出现,才会吸引那些非低龄的观众,使中国动画走上健康发展的轨迹。《魔比斯环》票房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因素是动画的定位,从创作之初这部动画就是面向欧美市场,影片风格也是完全西化的,中国的观众去欣赏这样的影片,会有一种距离感和隔膜感。一部动画作品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定位”,定位究竟是面向哪些观众,动画片做好之后是在国内市场播放,还是进军国际市场,如果不思考清楚这些问题,国产动画的创作仍然难以走出迷失自我的怪圈。#p#分页标题#e#   二   在近年来民族动画的创作中,还普遍存在动画取材范围过于狭窄,缺乏突破和创新的问题。诚然中国动画在上个世纪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创作元素的“中国学派”也蜚声海内外。但时至今日一谈及民族风格动画,题材还是那些传统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科普常识。陈旧的选题,而且对选题不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照搬和照抄在中国动画界蔚然成风。时代变迁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然而人们审美观念转变了,而我们的民族动画题材还延续着上世纪的风格,取材范围狭窄,情节枯燥,动画形象缺乏个性都使得民族动画的观众群日益流失。从近年来的一些动画作品就可以看出《宝莲灯》、《马兰花》、3D版《大闹天宫》……因为观众对于这些神话、寓言早已耳熟能详,将他们搬上银幕,似乎已让他们有了一种时代变迁的隔膜感。[4]由于动画取材上缺少突破和创新,为了弥补剧本的不足,中国动画界出现了将传统题材用现代高科技进行包装的现象,希望在艺术性和技术性等方面提升中国动画产业的内涵与竞争力。《大闹天宫》一直被称为国产动画的巅峰之作,201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再次将这一经典用3D的形式搬上银幕,但并没有获得很好的票房和口碑,不免留下炒冷饭之嫌。很显然这样的做法并不能解决中国动画的燃眉之急,因为好的动画即使没有3D,没有IMAX,仍然可以打动观众,高科技可以为动画艺术锦上添花,却不能雪中送炭。   在美国、日本动画的历史上也有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改编的动画作品,例如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电影《阿拉丁》和日本东映公司的动画电影《白蛇传》等,但从目前的国际动画市场来看这一类动画已经不占主流,更多采用改编的畅销小说、漫画、绘本或原创故事作为动画的剧本,例如梦工厂的动画影片《怪物史莱克》,就改编自知名童话书作家威廉•史泰格的同名绘本,影片颠覆了大众对童话故事的刻版印象,新奇和充满创新色彩的取材成为影片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选用畅销小说、漫画、绘本改编成动画作品的题材,其优点是被改编的小说和漫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气,将它们拍成动画作品可以降低投资的风险,同时可以借助作品的人气,开发相关的衍生产品,进一步拓展动漫产业链。而除了改编的选题之外,还有一类是原创的选题,例如迪斯尼与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飞屋环游记》、《机器人瓦力》等。谈起原创剧本的动画,我们就不得不提及好莱坞的三维动画制作大腕———皮克斯公司。皮克斯首部采用原创剧本,同时也是世界上首部三维动画长片的作品《玩具总动员》1995年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可喜的票房成绩和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荣誉肯定了这部动画在艺术上和技术上的双重成就。[5]280-281继此部影片之后皮克斯继续开发他们的原创选题的动画,《玩具总动员》以后的十多部动画电影,几乎全部获得了成功,这些作品没有雷同,每一部都个性迥异,他们总是在选题上不断的推陈出新。由此可见,在取材上的突破和创新是决定动画成败的重要因素。优秀的传统应该传承,但这种传承必须包含了创新,不断地发现更好、更新的元素,如果仅是一味的传承那些表面的形式,而不注重其精神内核的挖掘,那种传承只是一种盲目的守旧。[6]国产动画需要走民族化发展道路,但这种民族化绝不是盲目的守旧,而是大胆地突破原有的风格,突破以神话、传说为主要创作题材的模式。   三   中国动漫产业处在畸形的市场位置,经历了早期计划经济时期的辉煌,现在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期。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动画制作方式和题材的影响以及美、日产业动画的冲击,我国动画的定位发生了偏差,取材范围也过于狭窄,缺乏突破和创新。《魁拔》、《兔侠传奇》、《藏獒多吉》等作品,虽然在艺术和技术上都有较大的提升,但票房的失利,让我们看到民族动画发展道路上仍然荆棘遍布。或许我们应该理智地看清一个事实:和国外相比,中国的产业动画缺少的不仅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还缺少历史的积淀。美国动画产业的成功有70年的探索之路,当迪斯尼开创性的拍摄世界第一部影院动画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时,他没有想到美国的影院动画日后将在世界畅销,赚得盆满钵溢。日本动漫产业的繁荣亦有50年的历史积淀,并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什么是民族化,如何实现民族化,如何使中国动画以独特的风格和姿态屹立于世界动画之林,都是中国动画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动画的民族化不能仅靠一两部成功的作品,更需要无数的动画师和他们匠心独运的优秀作品。近二十年来,国人心目中积累起来的对国产动画的信任危机,我们正在努力改变,在民族产业动画的开发上我们也取得了不少进步。任何事物的成长都蕴含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积淀,作为中国的动漫观众也应该对国产动画给予一定的包容和鼓励,因为这是我国动画人得以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继续求索的动力,我们期待着中国民族动画伟大复兴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