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广告论文范例

动画广告论文

动画广告论文范文1

摘要:

目前我国的管理学研究深受西方管理研究的影响,变成了以西方旨趣和需求为导向的管理研究,这既不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也不符合我们的学术使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在经营和管理实践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当前,关于如何探索基于中国的文化智慧来理解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进而发展中国本土管理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已经成为许多海内外华人学者热衷的研究课题。华为、乐高等优秀企业应用阴阳思维不断进行创新,取得了商业的成功。国内外本土管理研究学者应凝聚中华文化的精华,把中华智慧归纳起来,发展成为有系统的理论架构。中华智慧可补充西方理论的不足,进而将管理之道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

传统文化智慧;本土管理研究;新概念;新理论

在过去一个世纪,管理学成为西方的一门显学。经过几代学者的探索与研究,管理学已被学术界确立为一门对行为科学有实质及重要贡献的独立学科,而管理学发展出来的概念和理论,例如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和一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以及麦卡锡提出的4Ps(营销组合)等,已被视为每一位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和掌握的管理工具和模式。自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管理学的理论也随西方的商品及意识形态一起被引入并学习借鉴。经过30多年的实践,从事管理实务的高管人员及从事相关研究的中国学者开始反思以下两个问题:①植根于西方土壤的管理学理论和分析架构,是否完全适用于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环境,例如中国;②中国传统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能否补充主要由西方发展出来的管理学的不足之处,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养分。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需要对中西文化和管理的差异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1东西方文化和管理的差异

1.1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受三大古代文化的影响,它们包括:①希腊文化,它孕育了西方追求科学及逻辑的思想;②罗马文化,它为西方完整的法律系统提供了基础理念;③希伯来文化,它阐释了人的来源,以及人与大自然及神的关系。西方三大传统文化造就了一种长于逻辑思辨,崇尚科学,热衷于知识、权力、法治以及追求物质生活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深深影响了西方宗教、思想等方面的发展。追溯西方的哲学发展,由希腊苏格拉底开始,到他的学生柏拉图,以至亚里士多德,都专注发展理性,因而形成宗教及上帝的概念。相对于西方文化,影响中国文化至为深远的,则为儒、释、道3种思想或宗教理念。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品格修养及如何建立人与人的关系,“仁”、“义”、“礼”、“智”、“信”、“五伦”等观念为儒家所倡议,并由此衍生出中国文化中一些用以维系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以及建立和谐社会的独特机制,例如人情、关系及面子等。佛家的理念主要强调人与时间的因果关系,当今的果是前世种的因,而今世的因结出来世的果。佛学的“因”、“果”、“业”、“报”等观念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道家思想则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主张人应与大自然维持和谐的关系,并致力达到“天人合一,浑为一体”的境界,正如庄子所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除了儒、释、道之外,法家的刑法思想、墨家的博爱思想对中国文化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2东西方管理的差异

整体而言,西方的哲学思想是基于人为万物的中心,环境与外物皆为辅。此外,为了维持人的自立和独立性,西方文化特别强调平等、自由以及法律等观念。相对而言,“和谐”———维持内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则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理念。基于此,中国社会往往出现重关系、人情、面子而轻平等、法律等现象。MA等[1]通过研究中国最成功的15名企业家的管理实践,发现他们最主要的领导与管理理念是法,其次是儒,最后是道。在企业界,许多中日韩公司将《孙子兵法》列为其管理骨干的必读书目,以寻求竞争环境中的致胜之道。CHEN等[2]从“左右兼顾”的视角考察了亚洲企业后认为,比起西方企业,它们更善于同时兼顾毫不相干、甚至有时彼此干扰的两个目标,像拥有同样灵活的左右手一样。这种左右兼顾的作法在促进企业短期增长的同时,还确保了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地位。左右兼顾和亚洲企业的文化(如阴阳)和制度(如规则不确定)传统是一致的。东西方在制度、哲学思想、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境差异,使得东方社会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管理实践与商业体系。“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它的落脚点。中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正己正人之学”或“修己治人之学”这一命题,不同于西方管理科学,它是从体用相结合的理论高度来立论的。儒、释、道在内的中国管理哲学,都强调管理主体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强调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然后再管理他人。这是东西方管理的一个本质性差别。中国管理哲学有“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两种基本模式以及多种管理手段,都强调重视实际,主张在变化之中探索最切合的方法,而忽视硬性规定的制度建设。西方管理理论强调黑白分明,着重计算和执行,更偏重硬实力管理的工具、方法和技术。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包括《易经》、《道德经》和其他经典,着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更偏重软实力的管理智慧,是为“道”,这是中西方管理的基本差异。

2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

在过去30多年中,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经过系统的学习,已经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工具或概念相当熟悉。但是随着时空的洗礼和验证,企业界普遍发现在管理决策时,这些由西方学术界开发出来的工具或理论,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或缺失:它们只是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不是管理的智慧[3]。企业领导人在决策时,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更需要的是管理的智慧。因知识只强调决策的系统性,而智慧则强调决策的灵活性;知识受到时空的限制,而智慧却具有永恒的特性和价值;知识会因时而变,智慧则历久弥新,而且能够灵活变通。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我们对西方的了解不够,对中国自己的了解也不够。中国老祖宗的这些东西是已经过时了,可是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智慧却没有新旧,很多东西是越久越香,历久弥新,只是你会不会运用的问题[4]。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哲学,特别是先秦哲学,为构建中国本土管理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及坚实的基础。中国两岸三地的学者在如何将中国传统智慧应用在管理方面,已有不少研究和讨论。比如,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华人管理研究中心编著的《华人管理之挑战:管理学本土化之验证》就是其中典型代表。这些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得出以下3个初步结论[5]:①西方的管理理论应用于中华文化的土壤时,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修改;②中华智慧可补充西方理论的不足;③中西智慧的配合,可将管理理论提升至一个更好的层次。因此,西方管理学与中国传统智慧应互取所长,而非互相排斥。

3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管理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宝藏,葛荣晋[6]认为它主要由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两部分构成。在理论层面上,主要有4点:①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治国方略与管理之道;②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③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管理之道;④中国古典小说和史书中的管理思想。在实践层面上,主要包括三方面:①明清商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艺术;②近百年来的海外华人企业家的成功管理之道;③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对于这些中国文化智慧,必须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对其进行新的诠释,为现代管理带来借鉴和启示。几千年来,我们仍然停留在“悟道”的抽象层面,没有结合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而进行情景化和理论化探索。中国近现代落后于西方,我们缺乏文化的自信和足够的话语权,导致许多学者有强烈的自卑心理,认为我们提出的东西不是前沿,不是大理论,盲目追随西方。其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道家核心思想的阴阳哲学便是中华民族传统管理智慧的优秀代表,阴阳鱼图高深莫测,具有典型的“整体论”特征并能够“提纲挈领”。下面就以道家智慧为重点进行阐述其在现代管理中的思想应用。

3.1阴阳平衡思维及其应用

道家老庄运用阴阳思维说明了万物的起源以及如何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作为“道”的最为本源的规律,“阴阳”思维可用“相生相克”为主题的阴阳平衡(Yin-YangBalancing)理念具体表述[7]。什么是阴阳平衡或阴阳思维呢?太极图已经涵盖了智慧的精髓。从两个阴阳鱼的太极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阴阳代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其核心原则是“对立互补”,既对立又统一。阴阳二元动态平衡哲学具体包含三大原理:①整体性原理;②动态平衡性原理;③对立统一性原理。阴阳平衡还能够用于现代管理研究中,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博士的《蓝海战略》就可以视为一部应用阴阳思维的经典之作。红海与蓝海本身就是一对阴阳,而且蓝海战略的具体操作工具,即四步动作框架(剔除和创造;减少和增加)就是两对阴阳[8]。阴阳二元平衡思维有着丰富的哲学底蕴,作为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结晶,其所蕴含的系统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于各种管理困境的解决有许多的启示。借鉴阴阳哲学,企业可以更好地在各种管理悖论(如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非市场战略与市场战略的整合等)中实现阴阳平衡,从而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

3.2道家智慧与企业成功之道:

华为与乐高(1)华为与任正非的“灰度管理”1987年,年满43岁的任正非和5个同伴集资2.1万元在深圳成立华为公司。28年后,华为公司由默默无闻的小作坊成长为通信领域的全球领导者。2015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3950亿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369亿元,同比增长33%。而且华为整个集团超过70%的收入来自于海外,是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品牌企业。消费者业务是华为2015年度最显著增长亮点,消费者业务收入达12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在Interbrand全球品牌100强排行榜中,到2013年为止,中国企业品牌的上榜数量还是零。2014年中国企业中仅有华为一家名列其中,位列第94名,2015年华为的排名已升至第88名。中国企业国际化有3个不同阶段的转型升级:“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走出去”意味着让全球都认识该企业和品牌;“走进去”意味着成为当地的主流产品;“走上去”意味着真正成为全球品牌。可以说,华为真正实现了中国企业从“走出去”升级为“走进去”和“走上去”。华为的巨大成功和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华为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武亚军[9]通过整体认识和把握任正非关于创新创业的重要讲话,并对其进行扎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任正非具有典型的“悖论整合式”思维模式。他能够在两种矛盾或对立的因素中进行悖论式整合从而形成统一的战略对策。早在2000年前后,任正非在讲话中就开始明确提出所谓的“灰色”理念(悖论整合),在坚持原则和适度灵活中处理企业中的各种矛盾和悖论。任正非在《开放、妥协与灰度》的讲话中则更加明确地体现了“管理的灰度”这一范畴的重要性。在这篇讲话中,任正非明确地指出:“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把握方向和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任正非本人认为华为崛起的秘密在于“灰度管理/中庸之道”。一如走钢丝的平衡,它不是按照既定的模式或套路,而是在混沌、颤抖中把握节律和平衡的实际体验,是很多尝试和失败的精华[10]。(2)克伊尔与乐高的“阴阳文化”创办于1932年的丹麦LEGO集团,靠着小小积木成为全球最大的积木玩具生产商,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玩具制造企业。1999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对人类生活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世纪玩具”。根据乐高集团2015年年报,2015年的集团收入达358亿丹麦克朗,销售额同比增长19%。2015年的净利润达到了92亿丹麦克朗(约合13.4亿美元),较2014年的70亿丹麦克朗增长31%,创历史新高。现在乐高在玩具市场上把芭比娃娃和孩之宝甩在了身后。该公司首席财务官表示,公司2016年有望实现更快增长,特别是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地区;2015年公司在中国市场业务增长35%,并仍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过去10年,该公司年均增长15%,净利润增长32倍。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北欧企业,驱动其高速持续发展的背后力量是什么?它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又有何管理特色?老板克伊尔声称乐高的可持续发展来源于公司形成的“阴阳文化”,其企业文化的核心有11条原则所构成[11]:①和员工亲近,也要保持适当距离;②要出类拔萃,但不可鹤立鸡群;③向员工展示权威,同时让他们感受到自我存在感;④有容忍心,但要牢记处理事情的原则;⑤对自己负责,同时忠于企业愿景;⑥工作要精细,计划须灵活;⑦勇于自我表达,但要注意策略;⑧要有远见,同时脚踏实地;⑨关注舆论,但不为其所累;⑩要有活力,但要三思而后行;○11自信而谦逊。乐高“童话”般的精彩,竟然是构筑在东方哲学之上,其管理思想来源于中国的“太极图”。这一丹麦首富家族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继续成长,像安徒生的童话一样,它以乐高积木“说着一种全世界人都能听得懂的共同语言”而骄傲[12]。

3.3道家智慧与现代创新思维

我们可以从新思想的内在表达出发,用“虚极”、“静笃”、“并作”、“观复”八个字全面系统地概括创新思维的途径。“虚极”和“静笃”概括了创新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并作”和“观复”结合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完整方略。因此,结合起来,“虚极”、“静笃”、“并作”、“观复”,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创新思维指导原则,推广应用这些指导原则将极大地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思维效率。刘汉辉[13]认为这一基于现代科学最新成果的创新思维途径本身却不是“新的”,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明确指出获得正确认识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德经》第十六章)”。“虚极”指的是人要做到“虚怀若谷”,暂时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常识、观念、信仰、情感(偏见)等等,统统搁置一边,真正做到没有“好恶”,没有成见,这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因此,要打破思维定式,才能有所创新。“日心说”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就有了,但被压制了2000余年才又由哥白尼提出。“静笃”指的是要实实在在地清静下来,这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条件。因为只有切切实实静下心来,大脑才能处于最佳状态。许多大科学家、大发明家都有如痴如醉的时候。具体的清净状态又有两种情况:“集中思考”和“放松畅想”(随机漫游),“有张有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的“灵感”与“顿悟”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后实现的。如牛顿根据苹果掉下来突然想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与他既有的物理学知识储备密切相关。“并作”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指要多线思维、并行、交替、反复思考,新思想才有可能“涌现”。“并作”要求同时思考两个以上的事物(并不要求严格的同时),造成代表不同思想内涵的神经通道簇并行同步激发,产生所谓“灵感”。“并作”的创新思维方法鼓励学科交叉,从多个角度、多个学科看问题,才更有利于创新的形成,比如头脑风暴法、隐喻等。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的钱学森透露,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观复”指的是观察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注意客观过程的循环往复。“观复”是总体策略,是更高层次的看问题,考虑创新思维过程的整体功能和特性。客观事物都是循环往复的,因而要真正认识事物,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创新,就必须防止孤立和片面性,注重事物的相互作用,探究事物循环的总体。老子的说法与我们基于现代科学成果得到的结论居然如此一致,这有力说明《道德经》这一古老的东方文化典籍具有极其深刻的科学内涵[13]。另一个与突破式创新思维有关的概念是“忘却学习”,它是以打破原有路径和规则为主的。“忘却学习”就是打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与《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的“为道日损”密切相关,只有逐渐淡忘已有经验和已有理论,才有可能另辟蹊径,从而实现突破性创新。

4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存在的困惑与出路

事实上,已有不少学者呼吁管理学走出西方苑囿,与东方管理实践相结合,汲取东方文化、哲学、以及更广泛的知识传统,从而丰富现有的管理学体系,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在全球视野下理解和管理组织和行为[14,15]。然而,虽然使用亚洲数据的论文在数量上有了显著增长,但其理论框架大多还是西方现有的,鲜有创新与发展。尽管管理学在过去的60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其理论范式大多源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北美,根据当时的管理现象及其文化、哲学和研究传统而创立。而在近几十年中,新理论的发展似乎处于停滞状态。中国有着新的社会环境,而又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其管理实践很可能与众不同。因此,诸多知名学者呼吁并鼓励华人管理学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融合东方概念与情境来不断创造出新的管理理论和研究范式。与此同时,也指出了在检验东方概念有别于西方概念的难度,特别是这些理论构念的对等性、突显性和融入性[16]。改革开放30多年,随着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和蓬勃发展,中国的管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学者还尝试将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与西方的理论方法相结合,但是,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管理学界仍然缺乏相应的本土管理研究,更没有形成所谓的“东方管理学”或“中国管理学派”。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不足:①缺乏本土理论的构建;②缺乏与本土哲学的衔接;③缺乏与西方哲学及理论的对话[17]。因此,需要国内外华人学者为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做出更大的努力。谢佩洪等[8]在《管理学报》的文章中指出,可以借鉴北京大学汤一介先生关于中国哲学“接着讲”的表述,提出了中国管理学研究如何“接着讲”的3个路径:“接着中国传统文化讲”、“接着中国管理实践讲”、“对着西方管理学讲”。并将“对着西方管理学讲”放在最后的位置,以此强调先有本土研究,然后再与西方研究平等对话。

4.1为何要构建中国本土管理理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中国的企业在经营与管理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国内外中国管理学者对于全球管理理论的贡献却与此并不相称,其中原创性的理论非常少。无论是丰富的中国管理实践还是悠久的中国管理哲学,都尚未对过去及当前的国际核心管理理论产生巨大影响。严格地说,完全基于中国管理实践并能对国际主流产生重大影响的大理论尚未产生[15]。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管理研究成为美国管理研究的附庸,甚至中国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成为了美国商学院在中国的分院,变成了以美国旨趣和需求为导向的管理研究,这既不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也不符合我们的学术使命。在过去的30多年,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更多地聚焦于演绎式的西方管理理论的假设检验型研究。做中国本土管理研究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如果中国管理学者想要对全球管理知识有所贡献的话,那么应该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羊肠小道。这类研究需要从一个理论开始,而现在大多数的理论都是由美国的学者们创立的。当然,这些理论毫无疑问是根植于美国的制度、文化和历史情境之中。使用西方现有的理论是一个合理的学习策略,它有助于学者们学习符合国际标准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研究思想和研究成果。现在中国的这类管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没有错,但是如果一直满足于当学生去模仿和学习,“吃别人嚼过的馍”,不积极主动地争取学术的独立性和主导权,面对当今中国经济转型和企业升级发展的现实问题,则将会导致理论的残缺甚至空白。但是,30年过后,大量的研究并没有为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的管理现象提供具有洞察力的见解,也没有出现一个真正的中国管理理论[18]。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儒家文化、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转型和快速增长中很多独具特色的元素在现有管理理论中还没有得到体现。现在,我们十分需要构建能够解释中国独特管理困境和问题的理论。只有扎根于中国独特管理情景的管理知识创造,才有可能对全球管理知识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中国管理研究到底为全球学术界贡献了什么管理知识?JIA等[19]基于1980~2010年发表于7种国际顶级管理学期刊的259篇中国情境实证研究以及《组织与管理评论》自2005年创刊以来的43个实证研究作为样本,用来评价中国情境研究在构念(what)、关系(how)、逻辑(why)等方面的贡献。结果表明,过去的30年间中国管理研究仅仅贡献了市场转型[20]、网络资本主义[21]和关系[22]这3个新概念,并没有发展出真正中国本土的理论体系,只是贡献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概念(如面子、人情、仁、报等)而已。30多年来,虽然中国经济增长很快,但中国管理学研究对管理学贡献的新知却非常有限。采用中国样本的研究大多采用了西方尤其是美国情境中发展出来的既有理论作为逻辑基础,缺乏对中国本土情境的关切,并没有揭示出中国管理实践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专有性特征[23]。库恩认为概念、理论和范式是特定地区、特定时代现实中的困惑、问题和世界观的反映(具体反映在制度、思想和文化信仰)。早期理论家关注其所在时代的社会问题,致力于解决组织的生产问题,并因组织形式和实践的多样而感到困惑。创立理论的动机在于解开管理谜题,并解决当时的管理问题。在理论创立早期,由于无可借鉴,研究者只能选择与其相关的管理谜题、异象和问题,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从而创造出新的概念和理论。中国商学院已经掌握了管理的基本研究方法,但在理论构建上依然很薄弱。因此,有关“如何构建理论”方面的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提升的一个知识领域。本土管理研究的问题对于中国商学院的学者而言还比较欠缺,学习理论构建的目的是能够“解释和理解”本土情境的经验困境。我们为什么要开发本土管理理论,既不是为了发表文章,也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为了发展管理和商业世界里某些有趣但却深深困惑着我们的那些现象的富有洞见的理解和解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结构。

4.2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思路

鉴于东西方在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境差异,东方社会有着不同的管理实践和商业体系,从而导致了本土化研究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台湾学者率先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等领域开展的“本土化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天中国企业30多年的管理实践已经为理论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构建本土管理的新理论已经成为国内外大部分华人学者的共识。中国的管理学研究应该离开美国式的循规蹈矩和旨趣需求,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实践性。我们应该敢于自我欣赏,敢于建立自己的标准。是留在原地继续做美国研究的婢女,还是勇敢地奔向自由与向往之境,摆脱“皇帝的新衣”般的思想贫乏型研究,进而构建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答案似乎不言自明[24]。DUBIN[25]是较早强调理论开发对科学的重要性的学者之一。他指出,理论关注的焦点就是人类的思想。或者说,理论开发满足了人类对现实进行归类、理解的需求。60年前,卢因提出,好的理论具有无与伦比的实用性。44年以后,范德万重申了这一观点。好的理论非常实用,能够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理论通过提高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的关联性、有效性和结构性,推动科学的发展[26,27]。从实践角度来看,好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找到应该研究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及这些关系背后的原因。高质量的理论还能够告诉我们,这些关系存在的条件和界限[25,28]。因此,我们通过开发新理论来推动整个学术领域的发展。30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动力是市场之手,但肯定也有管理之手。管理研究者应该走到中国组织管理实践中,探究新的管理实践。中国为什么仅有有限的贡献,或许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过于追随西方现有概念与理论,而缺乏理论创新的自信[29];二是迫于制度的压力,如升职称等,追求在西方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即SSCI导向的量化指标以及相关的制度羁绊导致不敢研究新的中国管理实践[30]。三是掣肘于当前主流研究方法论和所谓的研究范式。1996年,WE-ICK[31]在《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郑重呼吁组织管理学者要“DropYourTools”以便轻装前进。我们的问题,恰恰是WEICK所说的:因为装备过于沉重而落后。目前我国管理研究的理论探索仍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有所提升:

(1)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有待提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欧博文[32]教授认为,目前学术研究存在两大潮流:一是课题专门化,二是学科专门化。本质上说,专题化研究生产出了一些像素很高的拼图零片,但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拼装这些零片,装零片的包装盒上也没有拼图全貌的示意图。学科化构成了一种威胁,它制造了新的、被学科术语和特有兴趣阻隔的研究孤岛。这不仅抑制了跨学科的研究,也妨碍了对研究对象的总体把握。这主要是由于我们越来越把精力放在取悦学科同行上,而不是强调我们的研究发现对于理解现实有什么意义。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混合研究方法、高级计量技术、以及最近令许多青年学者趋之若鹜的实验方法的时代,究竟是应该与学科理论对话还是与社会现实对话呢?研究者殚精竭虑地确立某个关系,而顶级期刊的很多论文可以轻松地浓缩为一句话[32]。爱因斯坦提醒我们:“让普通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必须成为科学关注的首要目标。你在琢磨你的图表和方程式时,永远都不要忘记这一点!”中国国内却有不少管理思想创新的研究者,创新者的作品可能是大胆假设有余,而小心求证不足,但往往因为原创性和本土性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的管理现象提供具有洞察力的见解,并构建能够解释中国独特管理困境和问题的理论,中国学者必须摆脱过于注重计量、实验、统计的验证式研究范式而忽视其他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或者是盲目追求研究方法的复杂性与先进性,导致忽略了研究问题的本质,出现“高射炮打蚊子”的现象[33]。结果,顶级期刊上的论文长篇累牍地应付这些可能的方法论上的诘难,真正重要的研究发现也许反而黯然失色了。因此,管理学术研究需要在思想和验证之间,在理论想像和严谨研究方法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

(2)验证性研究为主而理论探索性研究不足

绝大多数组织管理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80年代之间,这一时期正是美国和欧洲快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期。提出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在理论形成的早期阶段在组织机构的管理中遇到的复杂现象。然而,在全球范围内管理理论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陷入停滞。自那之后,大多数管理理论构建停留在扩展(通常是增加一个新的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限定(检验边界条件)、验证(如检验曲线效应)或改进现有理论的阶段[16]。从总体上说,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中国的管理学者热衷于检验从西方发展而来的管理问题、理论、构念乃至研究方法,而不是致力于挖掘基于中国现象的理论构建。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诠释、传播西方理论,那么,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产生,将会变得遥遥无期。知识的匮乏、理论的残缺甚至空白,已经成为时代之痛。中国的管理者在实践中所遇到的挑战以及在理论上的困惑,都亟待通过详细描述方法和归纳式方法对它们进行解释和解析,因此,中国的管理研究迫切需要扎根式理论构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相比定量方法来说,定性研究方法的运用更有可能发展出高度中国情境化的理论[8,34]。正如徐淑英教授所言,我们需要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来构建能够解释中国独特管理困境和问题的理论。案例研究方法的影响广泛,因为它引导研究者专注于那些没有明显答案但却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那些研究问题时常“意义重大”。而且它的研究结果时常贴近现实,甚至具有实用价值,让管理实践者感同身受[35]。通常情况下,案例研究方法比较适合对以下几类问题进行研究:难以明确定义的问题;隐含在过程之中且难以观察的问题;以及挑战现有理论逻辑的问题。除了案例研究方法之外,其他归纳的方法对于中国本土情境的探索性理论研究也是合适的。归纳的方法注重观察事实数据,提炼基于事实数据的抽象概念和关联系统。通过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既可以包含定量研究也可以包含定性研究。中国管理学者通过基于归纳的理论化方法,从而对所要研究的本土情境的经验困境提供最有力的解释,进而构建出本土独特的管理理论。

(3)管理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导致本土化不足

管理研究者似乎都更专注于验证和完善理论,而不是开发和运用理论,这就导致了一个很自然的结果,缺少切题性(relevance)。他们都太忠诚于自己的研究范式,过分强调严谨性而不是实用性。因此导致了目前管理学术研究的通病,即管理研究与实践的脱节。如果没有现实世界的行,就产生不了理论世界的知。理论研究应以企业管理中的“实践问题”为导向。目前主流学术界重视的是对已有知识的理论贡献,即以“理论意义”为中心、以构建“一般规律”为先的研究范式[16]。观察西方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就能发现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理论服务于实践的重要意义。理论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满足研究者的好奇心,更应该为真实管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只有做到以“实践意义”为中心,以构建“地方知识”为先,本土管理研究才能有机会发展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36]。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研究者要抓住本土要素,特别要突出本土现象中的历史、语言、经验和文化内涵[37]。有了联系实际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践。商学院的研究一直饱受争议和批评,甚至有些人认为,当前的学术研究与商业世界严重脱节,已经沦为商学院和学者个人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的活动。管理新知来自于管理实践,如泰罗制、行为学、领导学、战略理论等都来自于现实世界的管理实践。反观战后的日本发展,其管理学研究至少贡献了诸如丰田制造技术(后发展为精益生产和精益思想)、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知识创新公司、J组织、全员质量管理等全新概念和理论。这些理论和概念都是从日本企业发展实践中提炼出来,并抽象成管理知识的[38]。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功企业和企业家的管理实践数不胜数,如华为与任正非,腾讯与马化腾,海尔与张瑞敏,格力与董明珠,阿里巴巴与马云,联想与柳传志等。中国企业在经营和管理实践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无限的机会。目前我国的管理学研究已成为美国管理研究的附庸,变成了以美国旨趣和需求为导向的管理研究,这既不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也不符合我们的学术使命。

(4)缺乏权威的专业学术平台和学术刊物

尽管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主要聚焦于组织管理领域),但是目前我国大陆仍缺少像美国管理学会(AOM)、战略管理协会(SMS)、国际商务学会(AIB)那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权威学术学会,更缺乏专门的某个学术领域(如战略管理)的全国性权威学术组织。成立于1936年的AOM是世界最大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专业致力于管理科学知识传播的学术性组织。截至2015年2月15日,在美国管理学会(AOM)的17846个会员中,来自美国的会员比例为54%,仍为大多数,而来自西方(北美和欧洲)以外的机构的会员仅占18%,且在这些机构中,又仅有9%在亚洲设有分支。此外,搭建中国本土管理理论发展的支持平台非常重要,尤其是应用型理论的学术期刊更适合中国探索性研究的需要,因此学术期刊界需要积极打造出中国式的《哈佛商业评论》和《斯隆管理评论》。AOM出版了6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杂志,它们风格迥异但又互相关联(如AMA可以进一步通向AMR,AMD也可以进一步通向AM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AMR)注重原创管理思想类理论构建文章的发表;《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AMJ)注重严谨验证性定量文章的发表;《A-cademyofManagementAnnals》(AMA)注重管理各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评论性文章的发表;《AcademyofManagementDiscoveries》(AMD)注重组织与管理现象探索性研究的发表;《AcademyofManagementPerspectives》(AMP)注重企业管理实践的实务类文章的发表;《TheAcademyofManagementLearningandEducation》(AMLE)注重管理学习和教育类文章的发表。AOM真正做到了让学者们能够百花齐放、学术争鸣,而这却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我们的学术刊物把计量模型和统计实证分析作为主流甚至是唯一的科学研究方法,这大大限制了中国学术和理论的本土创新。

5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未来与展望

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应当关注中国的管理情景,发现有意义的独特管理实践现象,改进西方现有理论,构建中国的管理理论,对全球管理知识作出贡献。是时候了,我们离开陈旧的华堂,披荆斩棘,去建筑自己心中理想的城邦。我们一直以“顶天立地”作为研究追求的目标,真正的顶天立地是,我们堂堂正正地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腰板笔直,脑袋在中国的天空里[24]。在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背景下,并在中国丰富的管理实践和商业智慧的基础上,以“立足中国,关注实践,贡献主流,影响世界”为立意与宗旨,继续努力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丰富现有的管理理论体系,是海内外中国学者的重要时代使命[37]。那么,如何具体构建中国本土的管理理论呢?任兵认为在构建基于独特情境的本土管理理论时需要遵循5个原则:理论的构建要紧密联系实际、抓住“本土”、掌握“合适”的方法、提升理论的“品质”、保持“开放”[36]。中国本土管理研究不是对西方主流理论的“修修补补”,必须实现库恩所说的范式革命,才有可能实现对原有理论体系硬核的突破。陆亚东[39]认为中国的管理学者既要了解和参照国际主流管理理论的构建模式,更需发挥自己的优势,走出独特而有效的6条路径:困惑驱动式、哲学引导式、分类式、框架式、比较式和隐喻式。笔者认为困惑驱动式、哲学引导式和隐喻式更有可能实现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突破。困惑驱动式是华人学者实现全球管理理论贡献的绝佳机会,我们缺乏对真正商业实践的足够关注和深刻洞察。中国独特的本土制度环境、市场特征、商业实践和管理文化给管理学者提供了许多困惑性的难题,需要从理论的高度深入系统地探求实践中的真正困惑和问题。隐喻和哲学引导也是发展中国管理理论很好的方式,它既能包融中国特有的传统哲学和古典管理思想,又易被实践前沿的管理者理解和接受。这些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论智慧必将能够指引中国企业未来的战略制定和管理实践。德鲁克曾经明确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基础来转移的,并受社会价值、传统、习俗所支配,因而管理越是能够运用当地的社会传统价值与信念,越是能获得更大的成就”。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必须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中国的传统智慧经过概念化的过程,发展成为有系统的理论架构。因为很多中国传统智慧都没有经过概念化的过程,并发展成理论。比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即人们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上升到较高层次。中国人很久以前已经有“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话,已指出人的需要是分成不同层次的,但需求层次理论是由西方人提出,而非我们中国人,正是因为我们缺乏理论构架所致。中国人的智慧着重“悟”(非常深邃的直觉洞察力),强调靠个人的“修为”,因此,中国管理学派或东方管理学要在这方面下工夫。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必须基于文化深层结构这一基石的基础上。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表明中国的管理经验确有可取之处,管理的中国经验不仅具有“各美其美”的本土价值,而且还具备“美美与共”的全球价值[37]。形成中国的管理学派离不开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智慧,也离不开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更离不开我国丰富的管理实践,应该秉承“以我为主、会通中西、熔铸古今、自成一家”的综合创新之路。中国学者构建本土管理理论面临着三大挑战:第一是如何“知古”,即对中国传统的了解;第二是中西的文化双融;第三是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的双融[4]。21世纪是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及智慧的探讨,相信定能为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提供养分,互补不足,将管理之道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境界和层次!中国学者通过“中西双融”、“古今双融”、“理论与实践双融”来构建本土管理理论仍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但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有多远!鸣谢感谢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李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贾利军副教授与哥本哈根商学院李鑫助理教授的指导建议。

作者:谢佩洪 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3]冼日明,陈志辉,谢冠东.管理新思维:中华智慧与现代管理[M].香港:中华书局,2007

[4]吕力.管理学研究中的“精一”、“双融”和“经世致用”:对陈明哲的访谈[J].管理学报,2016,13(1):1~6

[5]游汉明.华人管理之挑战:管理学本土化之验证[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葛荣晋.中国管理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8]谢佩洪,魏农建.中国管理学派本土研究的路径探索[J].管理学报,2012,9(9):1255~1262

[9]武亚军.“战略框架式思考”、“悖论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任正非的认知模式分析及管理启示[J].管理世界,2013(2):1~20

[10]王育琨.华为的中庸密码[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6):70~71

[11]李晓松.乐高:东方哲学上的丹麦神话[J].中外管理,2013(2):34~35

[12]张华,罗敏夏.“我的秘诀是阴阳理论”———丹麦首富家族成长路径[N/OL].(2012-10-27)[2016-03-16].

[13]刘汉辉.认知的神经系统机理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17]李平.中国本土管理研究与传统哲学[J].管理学报,2013,10(9):1249~1261

[18]吕力.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徐淑英的访谈[J].管理学报,2015,12(3):313~321

[24]陈冬华,李真.乡土与城邦[J].会计研究,2015(1):4~15

[32]欧博文.中国研究是应该面向理论还是应该面向中国?[DB/OL].(2016-03-04)[2016-03-16].

[33]金占明,杨鑫.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S2):18~35

[34]郑雅琴,贾良定,尤树洋,等.中国管理与组织的情境化研究———基于10篇高度中国情境化研究论文的分析[J].管理学报,2013,10(11):1561~1566

[35]李平,曹仰锋.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6]徐淑英.科学精神和对社会负责的学术[J].管理世界,2015(1):156~163

[37]吕力.文化深层结构视角下管理的中国经验、逻辑及其扬弃[J].管理学报,2015,12(11):1571~1578

[38]贾良定,尤树洋,刘德鹏,等.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自信之路———从个体、团队到学术社区的跨层次对话过程理论[J].管理世界,2015(1):99~117

[39]陆亚东.中国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窘境与未来[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37(3):3~15

第二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过分重视学生应用技能的习得,而忽视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严重缺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思想文化素养培育的中心环节。安徽三联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创新思政教育改革,开辟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在增强思政教育实效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文化;思政教育;人文素养

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过于重视标准化、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思想文化素养培育的重要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将传统文化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辟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不仅是促进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也为思政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找到了契合点。安徽三联学院积极探索,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开辟出“论坛•讲堂•主题”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改革模式,着力于广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养的基本概念

人文素养中的“人文”,在广义上指:“强调人的地位与价值,关注人的精神与道德,重视人的权利与自由,追求人的旨趣与理想的一般主张。”[1]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为基础[2]。因此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重工轻文,人文素养教育缺乏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往往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等的形成。一是缺少人文学科的设置;二是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不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出现了多元化的取向,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观念对大学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如“仁爱”“诚信”等思想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却没有在大学生身上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不仅有利于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更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契机。(三)大学生人文意识的欠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但自身的人文素养基础较弱,对人文教育缺乏兴趣,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低,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运用恰当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安徽三联学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以丰富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养培育的探索———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模式

(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模式的目标与思路

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模式的目标与思路如下:①目标:依托安徽竹稞学宫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竹稞学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②思路:充分发挥竹稞学宫及学校社团的资源优势,开展竹稞论坛、竹稞大讲堂、主题教育活动等,以论坛、讲堂、主题活动等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中。

(二)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模式的过程与方法

1.竹稞论坛———强化学术研究,夯实人文素养教育理论基础。竹稞学宫是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学术性研究机构。2014年已成功举办了以“道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为主题的竹稞论坛,我校金会庆校长、安徽文史委副主任陆勤毅教授等30余名专家教授参加论坛。思政教师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形成了关于此次主题的论文集。

2.竹稞大讲堂———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丰富人文素养教育内容。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竹稞大讲堂旨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竹稞大讲堂由竹稞学宫和我校思政部主办,每年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开展4~5场文化讲座。目前已成功举办了7场,从中国道家思想、哲学到儒家文化、剪纸文化等,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3.“中国梦•文化魂”主题教育活动———理论外化于行,拓展人文素养教育实践。为了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部和竹稞学宫联合举办了以“中国梦•文化魂”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主要开展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故事汇”征文比赛、故乡文化摄影展、“激情足球•缘起蹴鞠”趣味足球赛三大品牌活动。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丰富有趣的形式吸引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加深了广大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模式的主要成果

第一,竹稞论坛为我校思政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掀起了一股学习与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自论坛开展以来,已有多名教师发表多篇文化类论文,多项课题立项,形成竹稞论文集。以研促教,部分研究成果已被运用于思政课堂教学。第二,竹稞大讲堂的开设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很多教师、学生慕名而来,每场讲座座无虚席。从学生所写的感想体会中发现,讲堂的开设更易引起他们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第三,“中国梦•文化魂”主题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活动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不断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征文比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结集出册。文化摄影展活动已有几十幅优秀作品在学校图书馆展出。趣味足球赛也已纳入到社团品牌活动,每年定期举办。第四,探索出了“研究中心、教学单位、学生社团”有机融合、合作育人的有效模式。思政部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研究成果反哺于思政课教学;竹稞学宫、思政部依托学生社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是思政部的服务对象、得力助手,为思政部开展思政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者之间作用机制。

五、结语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模式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缺乏一种长效机制、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深度问题等。今后,学校应当继续深化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模式,完善各项制度规范,推动并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曾媛媛 单位:安徽三联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参考文献:

[1]何光沪.月映万川:宗教、社会与人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上官子木.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基础[N].南方周末,2004-02-26.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初中英语教学渗透

摘要: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英语的教学中,这不仅对传承中国文化有帮助,还能促进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使得中西文化完美的结合;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英语这们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挺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

传统文化;英语教学;初中;渗透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传达情感的重要媒介。由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中国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也成为了中国学生们学习的重要课程。语言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协同发展。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英语课程学习中,就必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用英语的语言方式进行理解与表达,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增添中国元素,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英语语言的运用与表达能力。

一、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初中生进行英语学习主要是为了能够与外国人进行友好的交流,并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而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传播传统文化,初中生首先要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从中体会到英语的表达习惯,避免在与他人进行英语交流时将所说的英文被中文化,或者是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不能够被他人准确的理解,从而产生了交流障碍。因此初中生首先要了解两方文化的差异,这样在表达事物或者感情的时候,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方式,使得语言表达更容易被人理解和认可。例如老师在指导学生将中国的格言警句翻译成英语时,如果老师将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些词语直接翻译成英语,尽管我们能分辨其中存在的差异性,但是西方人却理解不了这其中的含义,也不懂这句话到底表达了什么,它的巧妙之处又在什么地方。因此老师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就要多给学生们谈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再将它与西方文化进行很好的对比,从中认识到差异所在,就能让学生们用符合西方逻辑的英语表达方式来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内涵。

二、运用翻译促进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认识

目前大部分的英语老师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让初中生做一些翻译类的题,因为他们觉得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很好的英语基础,并且掌握的英语水平还不能够达到翻译句子或者文章的水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翻译的同时,要意识到语言表达和语言翻译是存在差异的。当学生在用英语表述和传达对一件事物的想法时,使用的表达方式不正确或者太难表达时,就可以换一种方式,而翻译确是完全不同的。翻译的要求是要准确无误的体现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且要让需要翻译的人还能在翻译之后也能明白原文到底说了什么内容。尽管初中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应定的缺陷,但还是要正确面对,以期找出弥补缺陷的有效措施。

三、运用科学的英语教学方式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要借鉴学生已有的英语学习模式,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引入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内容,提高初中生对两种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水平。在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时,首先要立足教材,探讨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同时在讲授课程内容时科学的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根据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差异,英语的表达方式来对个节日的起源、内涵以及风俗进行阐述,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区别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还可以将中西文化中存在的鲜明对比以及多种多样的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有效的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去,达到传播优秀文化,实现文化教学的目的。另外英语老师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内涵,夯实自己的文化语言基础,同时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与研究,增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认知。这样在进行英语课堂讲授时,才能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四、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英语老师在进行英语课程讲授时,要善于发现那些思想已经被西方化的学生,纠正学生普遍认为的要学好英语就要学好西方文化的偏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备课过程中深度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将其与西方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两者能够有效的进行对比。与此同时,要找到中国文化在艺术与其他领域向英语教学渗透的媒介,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的向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另外还要把两种文化时刻进行对比,突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优势,要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方便与西方人的交流,更是为了将我国的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到中国文化,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魅力与活力。

五、综合实践语与运用

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要使用它,能否熟练的运用语言是评判语言掌握程度和水平的唯一途径。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束后,要进行实践运用,从而更加熟练的掌握英语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平时英语老师要注重分析英语学习的运用和成果反馈的途径,为学生们提供一些实践训练的的活动平台,同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策划一些互动游戏,是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还能将学习的知识加以巩固,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从中获得学习得充实感与愉悦感。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文艺汇演,选择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小故事将其编成英语话剧或者是组织英语竞赛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其中,提高英语交流的水平。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将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而更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还能让初中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掌握一门外语技能,提升初中生跨文化学习与交流的能力,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教育事业。

作者:王洁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浦晓红.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新课程(下),2013,(03).

[2]徐玲玲.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意义与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10).

[3]周适.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11).

[4]王春美.初中英语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探讨[J].读书文摘,2015,(12).

[5]严姝.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的研究[J].中学生英语,2014,(32).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电视广告创意运用

摘要:

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一些媒体为了博得更多受众群体的眼球,将中国的传统元素融入媒体节目当中。其中,电视广告对传统元素的应用最为明显。本文主要研究电视广告当中,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创意结合起来。笔者从元素的种类谈起,并深入了解了传统文化元素所代表的各种文化内涵。本文还阐述了电视广告在文艺、道德以及民俗等方面的创意应用。

关键词:

传统文化元素;电视广告;创意应用

一、前言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融的时代当中,传统媒体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注入新的创意元素。传统的文化元素能够带给电视广告以新颖的创意思路,使广告获得更多的关注。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电视广告具有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传播效果上产生了民族认同感,促使电视广告拥有更多的创意灵感和发展空间。

二、传统文化元素分类

在传统文化当中,文化元素分为几个主要的类型。其中一个类型就是具有实体形象的元素。例如,十二生肖或神话传说当中的神兽,这类元素给予人们特殊的含义,使广告增添了神秘感和不一样内涵。广告在传统文化的融合下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实体元素以外,包含很多艺术内涵的元素也是广告创意者的最爱。一些传承的手艺赋予了广告以艺术美感,中国传统的剪纸、对联都是该类文化元素当中的一种。[1]很多现代广告当中都能够看到它们的身影,民众觉得该类型的广告更加古典和朴实,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除了以上两种文化类型,中国还有最为显著的文化元素代表,就是中国的道德观念比较强,在传统文化元素当中,存在很多强调道德伦理的名言古句。一些电视广告将这些朗朗上口的道德名句运用到创意当中,不仅给受众群体以道德方面的警醒,还使广告充满了公益的性质。

三、传统文化元素内涵

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代表的是中国的民族精神,也代表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包含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电视广告同样继承了传统文化当中的中国情结,从思想上就得到了受众群体的共鸣。在传统元素当中,“龙、凤凰”等神话元素都代表了吉祥和幸福,给人以祝福的感觉,而传统元素当中的剪纸、对联则代表了喜庆、红火。那是中国年的标志,也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期待。广告创意当中传统元素的融入使广告被赋予了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2]

四、电视广告对传统元素的具体应用

(一)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文化元素具有其独特的多样性,在众多的文化元素当中,很多适用于电视广告。在新媒体发展的时代,一些电影宣传片以及唱片宣传都需要以广告为宣传主体。那么,在广告盛行的时代,广告的创意已经成为受众群体较为关注的焦点。一些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电视广告正在呈现,一些以传统文化意境取胜的广告正在空前传播。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人们在传统节日当中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对剪纸艺术的喜爱来凝结美好的艺术设计。除了剪纸,中国的文化元素当中还包含了代表着人性高洁的“梅、兰、竹、菊”以及传播久远的“酒文化”。当中央卫视将某品牌酒的广告播放出来时,观众们可以从该广告当中找到古典的音乐、酒与竹的结合。传统文化当中,竹的含义代表君子,而酒是君子结交过程中的一项媒介。[3]该广告将酒与竹的元素巧妙融合起来并配以古典的感觉,促使人们深深地感受到古人饮酒时的豪爽以及酒所带来的君子人文情怀。

(二)道德价值的核心渗透

道德元素在广告创意当中的应用往往出现在公益广告当中。一些公益广告将有明显道德文化元素的传统文化融合到广告当中,试图提醒观众应道德的要求,要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对身边的事物多一些关心。也是在央视的广告当中,一个老人出现在画面中,同时广告配置了让人感到孤单的背景音乐,老人不断地拨打子女们的电话,但子女们都说没有时间回来,工作很忙。那天是老人的生日,老人一个人失落地看着桌子上的蛋糕和一桌子饭菜。无可奈何的老人将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告知了子女。广告的最后是大团圆结局,老人的子女结伴归来,为老人庆祝生日,老人一家幸福地笑着。该广告从对父母恩情的元素入手,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德伦理融入创意当中,使观众感同身受,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父母,达到了公益广告的目的。[4]

(三)民间习俗的应用

中国的传统习俗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代表了民族的向心力,也代表了民族的包容性。在很多公益广告当中也存在对民间习俗的应用。很多广告创意设计师在设计广告时,将民间习俗当中比较能引起共鸣的元素放置到广告当中,不仅激发了观众对广告内容的兴趣,还能将广告的寓意顺利地传播出去。同样是央视的一则广告,为了提醒国人不忘中国的传统节日,广告将一些中国古典节日的习俗串联起来,组成比较好记的顺口溜,小孩子们穿着红色的上衣,拿着代表喜庆的灯笼,笑着闹着并唱着节日的歌谣。[5]该广告想要将已经被人们忘记的民间习俗再次宣扬,督促人们牢记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在这些节日里,人们相聚在一起,拥有团结的意识和凝聚力,增添了家庭的幸福感。

五、结语

尽管时代在变,但永远不会改变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电视广告当中所融入的传统元素能够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传达出来,具有正能量的电视广告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信心,也能帮助电视广告建立更多的公信力。传统的文化元素已经成为电视广告创意的源泉,为电视广告的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

作者:王竞超 单位: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雅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6,09(03):173-174.

[2]姜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电视公益广告中的运用——以猴年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03(10):305-322.

[3]王艳.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商业广告摄影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15,08(02):94-95.

[4]李海鹏.广告创意中传统文化艺术的应用——以水墨元素为例[J].学周刊,2015,02(10):232-233.

[5]陈琳.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4,11(08):55.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运用

摘要:

随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也得到很好的运用,众多的设计师们运用自身的灵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感悟,将其很好地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现代环境艺术的内涵,分析当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现状,并对如何加强其运用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传统文化元素;环境艺术设计;西方现代设计理念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1.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

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且历史悠久的古国。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化符号、风土人情等。将这些很好地运用服装设计、土木建筑、绘画艺术之中,不仅可以传达我国中庸和谐的儒家思想,还可以体现无所不容、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复苏和传承。

1.2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开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了效仿日本,将原本的“室内设计”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它是依据环境而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强调色彩搭配合理、形态自然天成、材质肌理美观大方,能够体现出环境与艺术的高度融合。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已经不仅局限于“室内设计”,当前还包括城市规划、室内装饰、建筑设计、景观园林规划,等等。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统的土木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自成一支,形成了拥有民族文化风格的独特艺术。艺术师需要结合时展,吸收先进设计艺术理念,对我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提纯凝练,获取其中的精华,剔除其糟粕,使其能够创作出更加符合民族文化思想的现代化环境艺术作品。

2.1传统文化赋予环境艺术设计持久生命力

设计师们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应该以民族传统文化为理念,以当前设计方法为手段,科学合理的融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特色,使所要设计的环境艺术拥有持久的活力,赋予其永久的生命力,使创作出的作品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民族文化韵味,促进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事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2.2传统文化增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含蓄性

我国的传统文化处处渗透出“含蓄美”,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中的一个分支,它既包含形态语言,又存在感性语言,不仅有具体表现,还有抽象性的勾勒,不仅具体真实,而且还有朦胧模糊美感。所以,环境艺术设计时应注意以境感人,禁止艺术表达过于直观,言语运用过于泛滥,要让处于其中的人们拥有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为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提供足够的机会,这样才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含蓄性,才能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含蓄美的价值。

2.3传统文化增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和谐性

我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神形合一、虚实相生等众多的和谐理念,这些理念勾勒出和为贵、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了人与环境应该和谐统一,应该和谐相处,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由于我国过去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因此,使得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所以设计师们要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在设计时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才能设计出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作品,才能使得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进行。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

由于众多的外部因素,导致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走了许多的弯路,曾经设计师们一度崇洋,对西方的理念思想实行“拿来主义”,只追求高材质、高消费,而忽略设计中与环境的合理搭配,无视材料选取与实际景观的合理运用,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缺少整体规划的观念,这就使得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缺乏新颖、鲜有个性,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极为不利。

3.1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乘虚而入,后来居上

当前我国许多设计师否认民族传统的风水学理论,认为传统风水学是封建迷信,应该对其舍弃,这使得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缺失,甚至处于空白,最终导致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乘虚而入。同时,由于众多的外部因素,使得崇洋思想盛行,导致我国众多古城特色、文化遗产遭到遗弃,使其逐渐失去原来的光彩。城市的设计由于受到西方理念的影响,如今呈现千篇一律的形态,失去了原本地域特色,呈现出不伦不类的艺术形态。

3.2传统设计作品日渐减少,有待保护

我国现存的拥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环境设计作品每年都在减少,而且大多集中在经济落后、文化不发达的偏僻乡村。这些乡村尊重传统,爱护古民居建筑,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也进行了一定的保护。但由于外部经济的冲击,金钱利益的诱惑,使得这样“神形合一”、“天人合一”的作品变得越来越少,并且范围也在逐年递减,有的甚至受到城市规划的影响,使其损坏毁灭。

4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策略

4.1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复制或者仿制

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应该把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理念融入进去,使得传统与先进相互碰撞,古代与现代相互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视觉形态,使环境艺术品不仅具有现代化的艺术形式,简洁明了,而且具有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浓厚深沉。

4.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

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具有发展性,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对其进行选择性继承和发展,对它本身的不足应该予以摒弃。所以,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应该发现传统文化中的亮点,然后将这些亮点放置到创作中去,之后运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对其结构进行重组,使其表现出新的韵律,形成拥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4.3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和创新

传统文化元素只有融合现代设计理念才能得以传承发扬,现代设计理念只有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支撑才能得以创新发展。就如同苏州博物馆新馆,它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遗产的内涵,而且还有效利用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采用了现代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使其成为苏州城的一座奇葩,人们出入其中,不仅可以体验现代文化几何构型的唯美,还可以感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浓厚气息。

作者:陈妍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方,梁朝昆.浅析产品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创意[C]//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2007.

[2]宋志军.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出版营销过程的启示[C]//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2008.

[3]冯涛.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第六篇:中国特色定格动画传统文化情怀

摘要:

定格动画或许没有二维动画自由的想象力和表达力,没有三维动画炫目的特效和场景,但定格动画有独特的魅力。定格动画中的手工物件所带来的视觉上的真实感与亲切感是其他动画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统服装、器皿物件、建筑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们应以锦衣、亭台楼阁和陶瓷木器作为定格动画的元素,述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巧妙,推动中国定格动画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

定格动画;中国特色;文化传承

动画工作者用各种材质制作出角色,操作角色的动作和表情,通过逐帧拍摄、连续播放的方式,述说故事和表现角色的特点,细腻质朴,清新有趣。这样的动画就是定格动画,这样的动画工作者是一名能工巧匠,也是一名能赋予动画角色生命的动画师。每一部定格动画的出现都是难能可贵的,一针一线、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都需要手工创造。定格动画定格的不仅是过程,还有艺术创作情怀。正是这一针一线带来的强烈的感情,让每一部优秀的定格动画成为宝贵的经典之作。正如中国传统艺术精雕细琢的表现方法一样,定格动画艺术沉淀着文化、沉淀着韵味。文章将定格动画概括为四个字,即“珍”“宝”“国”“缘”,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解读定格动画的特色与传统文化情怀。

一、“珍”字的内涵呈现

“珍”意为珍宝、珍贵。与主流的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相比,定格动画数量较少、质量较高,但定格动画传播速度慢、普及率低,这导致它急剧萎靡。定格动画既没有二维动画那样自由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也没有三维动画那样炫目的特效和震撼的场景,但定格动画的角色细腻、真实,还有精致的布料服装、黏土等材质的皮肤、随意变化的动作表情、点点滴滴的画作,可使观影者享受到造物的乐趣。在这个电脑动画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定格动画作为一种清新、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被传承下来。回顾动画的历史,动画在诞生之初是以单幅漫画形式存在的。中世纪之后思想解放,绘画风格由繁至简,漫画开始作为一种讽刺政治的夸张表现手法,被赋予了丰富的政治内涵。其后数百年间,漫画从讽刺政治发展为讽刺社会,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而后发展为有故事情节的色彩丰富的漫画,被人们津津乐道。20世纪初期,电影的发展使漫画随之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动画。幽默风趣的动画展现着深厚的文化魅力,用令人震撼的、神奇的画面满足人们的感官体验,用夸张、个性化的角色表达情感,用风趣幽默的故事表现想象的情节。运用想象力进行自由创作成为动画创作者有力的创作手段。动画通过生动、有趣的形象和故事表达人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发挥人们的想象力。然而定格动画创作受限颇多,角色、场景均由现实的材料制作。定格动画与电脑制作动画的高效、夸张、收益大等特点相差较大。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我国著名的动画生产基地,也是中国较早的动画制片厂之一,出品了很多优秀的定格动画,如《神笔马良》《阿凡提》《孔雀公主》等。在半个多世纪的动画创作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定格动画艺术家,制作了许多珍贵的定格动画作品。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创作陷入低谷。人才、资金的缺失,制约了中国美术片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脑三维动画、Flash动画等快速地发展起来,就连传统二维动画中的描线、上色等手绘工作也被电脑操作取代。在电脑使用越来越便利的现代,动画创作者的选择渐渐偏向高效率的电脑动画制作。一个夜晚的三维模型制作,后期动作表情只需要操作骨架肌肉就可以快速成片,并且生动有趣。反观定格动画,为了表现更流畅的动作和更丰富的表情,动画创作者需要制作几十乃至数百个模型才可以实现,耗时耗力,相比之下,电脑动画制作的优势显而易见。定格动画没有可取的地方吗?时代的发展是否一定会淘汰旧的、迎接新的?近百年来,定格动画虽然发展缓慢,但没有消失,还有人在追求那种情怀,追求动手、玩耍中的快乐。

二、“宝”字的技艺魅力

“宝”意为宝物。下面文章先从定格动画精神层面的意义入手,阐释定格动画是“造物”动画,然后从定格动画的实际优势方面讨论定格动画的发展和潜能,展现定格动画的独特魅力。定格动画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作为一种清新、亮丽的动画艺术表现形式一直传承至今。定格动画是旧物,但不是糟粕。时代没有淘汰定格动画,它还能在现代社会中利用自身的特点不断改进、发展。定格动画的人物和场景取材于大自然中的事物,材料可以是容易造型的黏土,也可以是不能轻易改变形状的金属,人们自由地运用五花八门的材料和工具表达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丰富的材料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极大地调动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定格动画是一门手工艺术,不同的材质和手工制作技艺所带来的定格动画给予人们的视觉享受是其他动画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所以定格动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定格动画技术门槛低,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对器材的要求相对于电脑动画而言也比较低,但并不是无要求。定格动画不是“捏泥巴”,除了要求制作角色的材料丰富、多样且追求创意外,骨架的使用对定格动画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骨架(或称关节)是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严格的定格动画对场景和灯光也有一定的要求,成功的灯光布置可以准确地暗示时间和营造气氛。一个影视公司,一个动画工作室,一个学生团队,甚至一位动画爱好者就可以制作出优秀的定格动画。一部优秀的定格动画作品因惊人的创意和细腻的手工而熠熠生辉,这一独特的动画艺术虽不似电脑动画那样,如大河奔腾,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细水长流。

三、“国”字的特色风格

各国动画都有各自的特点,中国的动画创作者只有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出发,才能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动画特色。21世纪,世界上的主要动画出产国已经在半个世纪以来的摸索中确定了自己的动画风格,并且影响着世界。美国动画积极、乐观,娱乐性强;法国动画崇尚艺术,蕴含哲理;韩国动画表达了韩国人平和、静谧的思想,含蓄细腻,平和动人;日本动画深沉、庄严,令人深思。在世界各动画大国的绘画风格已经形成的情况下,笔者不禁思考:中国的动画应该是怎样的动画?我们看中国动画时,想到的是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旧的未必是坏的,在这样庞大的文化基石上弘扬并创新传统文化,是一条无法被模仿的路。动画是各种艺术的综合体,是现代科技文明的展现,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风格会在动画中得以体现与传播,这也是中国动画的活力所在和命脉所系。

四、“缘”字的传承创新

下面笔者以皮影戏为例,叙述定格动画与中国的缘分。中国的定格动画创作者应该做到的不是让世界感叹中国的“巧物”,而是要让人们通过中国的“巧物”欣赏中国人的“巧手”,让人们欣赏的不仅是艺术品,还有艺术,传播的不仅是文化,还有精神。早在动画出现以前,定格动画其实就与中国结下了一段“缘分”——皮影戏,它有2000多年的历史。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作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配以打击乐和弦乐,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皮影戏其实就是最早的定格动画。皮影戏创作者用兽皮雕刻上色,对大自然中的物体进行加工、创造,使之变成生动的角色,就像定格动画一样,皮影戏艺人赋予物体生命,用角色创造故事。皮影戏对角色的动作要求没有那么严苛,角色的肌肉变化和微表情均很难被表现出来,但在服装和场景设计上别出心裁。定格动画在场景和服装上的要求很严格,优秀的定格动画能通过物件和服装更好地表现出自身的艺术价值。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璀璨夺目,雍容华丽的锦衣和精雕细琢的陶瓷,都是了不起的艺术品。从古到今,人们对于中国的手工技艺、人文与建筑等都有颇高的赞许,这样的艺术让全世界人民叹为观止。发展中国的定格动画,用有趣的故事、饱满的角色,配以华丽的服装、精致的器物,一定能让定格动画走向世界,从而继承并弘扬中国文化。从商业的角度分析,可通过传媒手段带动衍生艺术品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数十年来,我国试过用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动画等手段传播、弘扬民族文化。人们在提及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时充满自信,却往往忽略了文化最重要的作用——交流。文化因交流、融合而得以接受,因独特而得以傲世。目前,我们在让世界接受我们的文化方面做得还不够。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用他们自己的叙述方式讲述别人的故事;日本动漫创作者画出了欧美怪谈类作品,用他们自己的理解让别人感动。

结语

定格动画“定格”的是一种传统文化情怀,它需要创新、交融,才能越走越远。

作者:邓亚荣 黄迅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花.中国动漫产业民族道路探析.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朱学勤.浅谈定格动画的特色教学.科技资讯,2014(18).

[3]王嵋.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外动画片的影响.电影评介,2012(11).

第七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以国内外心理学领域对道家思想的研究为切入点,以点观面,阐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作参考。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道家思想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加上市场经济下,竞争压力大,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想法存在于大部分学生心中。对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其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自闭、压抑、行为怪异、自杀、自残、杀人、伤人等恶性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针对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用传统文化的精华缔造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需要。

一、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1、缺乏理想、信仰

有观念称:八零后、九零后是信仰缺失的一代。以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速度来看,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就业难,腐败严重,贫富差距大,加上教育改革初期,大学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成倍增长,毕业就等于失业等等问题,让一些大学生感觉前途一片迷茫,没有理想,信仰缺失,浑浑噩噩度日。

2、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进步,物质上的不断丰富,竞争意识,商品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也容易造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泛滥滋生。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满足于物质上的享受,娱乐至上的思想深植其内心。特别是在恋爱婚姻观念上存在严重问题,如试婚、同居、第三者插足、未婚先孕等等。

3、价值观混乱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代大众传媒十分发达,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九零后为主,是生长在网络发达的一代,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但是其中充斥的暴力、色情、政治错误等等满是负能量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存在严重的干扰,导致其价值观念混乱。

二、道家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

在目前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与思想政治教育渐渐融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教师的教育工作越发地艰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一派思想就在此基础上渐渐步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中。当然这仅仅只是中国璀璨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此外的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等等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也越发的紧密。以道家思想来说,道家崇尚自然,倾向辩证法和无神论,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为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思想主张深受国内外心理学家和学者的青睐。荣格(瑞士分析心理学家)在其著作《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艺术中提出“真我实现”的概念。这是其深入研究道家思想后并纳入心理学体系中的结果。西方人本心理学,以人为主,而非以物,比如卡尔.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提倡“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这些人本心理学的观念,也是受着道家文化中自然无为的人性论的影响。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普特执教的《中国哲学课》是深受哈佛学子喜爱的三大选修课之一。在其课上,强调道家哲学家庄子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培养“随性而为”的能力,不能只是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等等。很多有关道家思想内容在其教学中被采用。这是一个道家思想走出国门的一个典范。道家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心理学资源。但就国内研究这一方面的学者为数不多,不如国外研究的深入。从国内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道家文化结合起来的现状来看,道家思想中的心理学内容普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肯定。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上下五千年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心理学内容将是十分丰富的,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三观”不正确会造成大学生对社会和人生及身边的人和事错误的认识和认知,许多心理问题都是错误的认识和认知造成的。以九零后为主的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人生、社会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和思考。可是,受当代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标准混乱,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内容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就是合法之道、仁道,是人安身立命的本钱和原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帮助。

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

无疾病、无体弱的状态是较为狭义的健康,人的肉体、精神、社会处于完善状态才称为健康。这种健康强调的是一种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圣人的和谐理想追求是不谋而合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仁者爱人(孔子)”强调的是人际关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心理健康的指导思想是心理和谐,将传统文化中的“和”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才是具有独特生命力的。心理健康的基础是自信、乐观,大学生的心理并未完全成熟,极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引起自卑、消极等方面的负面情绪。在这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应该是不断进取的,但不能受困于外物,需淡泊名利,崇尚中庸之道。这就是自信乐观的集中体现,比如“否极泰来”(语出《周易》)。这些乐观、自信、和谐的传统文化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有效地调节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

3、有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

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校园是大学生步入的社会的前哨,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于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依靠寝室和网络。寝室中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比重较大的一环,与寝室中与其他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的学生,极其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出现心理扭曲,憎恨他人,打击报复、悲观厌世等负面心理是比较常见的。殊不知,当前大学生自杀、自残、伤人等恶性事件频发的成因,与寝室关系处理不好有着很大关系。网络生活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的比重也是很大的,但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长期的网络生活会导致人际交往能力减弱,容易诱发自我封闭,变得孤僻。和谐思想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的比重很大。“爱人者人恒爱之”,孔子的这一主张将完美的人际关系做了标准注解。“礼、义、仁、孝、智、信”的道德主张,就是为了达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目的。因此,将这种传统的和谐人际关系理论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的。

作者:高朋敏 王新峰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良.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究成果[J].才智,2012,29.

[2]经纶.走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中的道家文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5).

[3]徐秀梅,赵金科.论法家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第八篇: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

汉字作为中国古老文明的载体,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的古老表意文字之一,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因为汉字的传承和记载,中华上下五千的历史文化才经久不衰。作为一种书写符号,它的形、音、义无不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汉字在起到反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当中,具有其他文字不可复制和比拟的美感。

关键词:

汉字;历程;传统文化

课题来源: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课题,课题名称:河南省国际汉语师资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编号:2016KY39。

汉字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代表的意义也随着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演绎推进而逐渐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形成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与稳定,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自汉字产生后,就注定与传统文化挂钩,它的形、音、义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汉字作为“活的化石”,记载了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我们从汉字的造字方式和内涵,便可以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然而,许多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我们当今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接,通过汉字,我们便可以找到书籍中所记载的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具体内涵。

一、汉字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虽然可信度有待进一步考察,但是确实能够证明汉字的发展历史悠久。在汉字发展史上,由于历史悠久,发展历程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字体变化为根据,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但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因此传统的分期并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关于汉字的本质变化主要还是靠汉字构造方法的变化说明,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包括商代以前的文字;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包括从甲骨文到秦代时期的文字;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同时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包括从秦汉到现代的汉字。

二、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立足之本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保留文化至今且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得以形成的根本,而汉字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立足之本。自商周时期甲骨文产生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便逐渐开始兴起。汉字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从上古时期到现代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为后人考察某段历史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正是因为有了文字的记载,先贤伟人们才能够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如《论语》《春秋》《四书》《五经》等,被我们后来人所熟知了解。

(二)汉字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保留

汉字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使中国传统文化永葆生机,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汉字作为各民族的通用文字,记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为全世界所震惊的无数发明创造成果,直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以方块字为主要形式的汉字,体现出中华儿女严谨、有礼貌的民族秉性1。长期以来,中华儿女在汉字书写的千年伦理道德的熏陶下形成了重仁重孝、谦虚礼让、和谐融洽的优良民族传统。第二,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延续和繁荣离不开汉字的记载。汉字早已融入进中华文化里面,成为中华文化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传播中华文明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方言都可以使用汉字作为书写载体,对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汉字的发展创作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对联等文化,以及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2。第三,汉字创造了谚语、成语、诗歌、对联、散曲等多样的文学艺术形式。通过对艺术形象的生动化形象化描述,淋漓尽致的将圣贤们想要表达的精神表达出来。

三、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物质生活

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了采集狩猎到农耕经济的转变,汉字对于中华民族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都有一定的记载,其中对农耕经济的记载最为全面丰富。随着铁器的使用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演进,生产方式也经历了渔猎、畜牧和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相应也出现了与生产方面有关的词语。在畜牧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工具就是牲畜,牲畜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先秦时代便有“六畜”的说法。伴随着畜牧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之反映“六畜”的汉字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对猪、牛、羊、马的象形汉字最多,这也间接说明了猪牛羊马等牲畜,在畜牧经济时代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3。到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农业文明在汉字中的记载更加丰富。据相关史料记载,我国农耕文明发端于上古时期植被茂盛的黄河流域,一场大火将森林变为耕地之后,“火耕”一词由此而来,这一耕作技术在汉字中反映为“焚”,《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记载的,“焚,烧田也。”

(二)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制度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源远流长,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表意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深刻而又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第一,汉字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最贴切的反映体现在古老的姓氏文化上面。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姓氏主要表示血统来源,但当时女性占主导地位,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缘关系也只能靠母方决定,因此子女大都随母姓。第二,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祭祀在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对天地宗庙、山川神邸的祭祀都是祖先非常重视的活动。祭祀时采用的方法一般都是杀牲取血、供献牺牲,而这里的牺牲一般指的都是为祭祀所贡献的牲畜。许慎就曾在《说文解字》中把“牲”和“牺”合在一起统称为祭祀品。第三,汉字对中国古代传统的婚姻习俗方面也有一定的体现。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曾记载,“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因为古代黄昏时迎亲,故“昏”。“婚”是从“女子”和“黄昏”中会意形成的字。“娶妇以昏时”,则是与先民传统的“抢婚”习俗相关,为避免抢夺女子行为引起的骚乱,以及防止女性逃婚和反抗,“抢婚”一般是在日落天黑时进行。因此,“日落成婚”的习俗也逐渐被流传下来,这一独特传统的婚姻习俗在汉字中也被逐渐显示出来。

(三)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汉字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物质文化生活和传统的风俗习惯,对我国的传统的哲学思想,如:“以人为本”“对立统一”“天人合一”等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一,古代人观察世界,突出强调人亲眼所见的客观真实世界。在他们眼中,很多事物都包括“人”的特质,并且这种主体性质的思维方式通过不断地演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并在汉字中广泛生动的体现着。比如:两个人坐在地上为“坐”,三个人以上为“众”,趴在地上的人为“匕”等,类似于这样的“人”字构形的汉字还有很多。第二,汉字与许多伦理观念也相关。“君”的古字上面是两只两两相对的手,双臂的内侧是个一个“口”,组合在一起就像一个正面坐着处理政务的君王。“臣”的古字像一个面朝左边,趴在地上行匍匐大礼的大臣,而在《说文解字》中“臣”的解释为一只竖立着的眼睛,人在低头时,眼睛处于竖立的状态,故“臣”字的人体构形展示了为人臣子的俯首屈从之态。“民”的古字更像是一个面向左的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体。到了汉朝,君王的正面坐形改成面向左的侧面形,就是现在的“君”字。臣和民本应该面向君王,表示服从和恭敬,所以由原来的面向左改为面向右,便成了现在的“臣”和“民”。第三,孝文化在汉字中的体现。“孝”字很明显是由上面的“老字头”和下面的“子”构成的,其想要表达的意义主要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从字面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的文化,从小就要尽心侍奉父母,照顾父母。实际上到了汉代以后,孝道被统治者所大力提倡,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来维护孝道,对于不孝顺的子女就要定罪判刑。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最大”。在不孝的所有罪行中,没有后代被看成是最大的不孝。而这里的“无后”主要说的是没有男孩子,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这与当今我们竭力倡导的男女平等背道而驰。除此之外,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讲究“阴阳调和”。它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辩证思想,即在把握矛盾双方统一对立的辩证关系中,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客观的事物。

四、结语

汉字作为中华五十六个民族都通用的文字,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简单书写符号,它是音、形、义的统一结合体。形成于上古时期,被汉民族所发明创造,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到行书等多种书写形式的发展,再到成为一门书法艺术,中间经历了漫长久远的历史演变,才逐渐由繁体字演变成为今天的简体字。研究汉字发展的漫长历史,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和了解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不可磨灭。不仅促进了中国汉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和稳定,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当今对中国古老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本文主要通过简单介绍汉字的发展历程,根据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笔者查阅大量有关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进行深入思考之后,从对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浅显的分析中得出:汉字中深深的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为学好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先从汉字中去体会,汉字作为当今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完全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和命脉。

作者:季雪冰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文理学院

注释:

1.徐旭春伊.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之辨析[J].参花(上),2015,04:145.

2.紫烟.中国汉字与文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3.金嘉祺.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J].赤子(上中旬),2014(15):63-64

第九篇:中国传统文化产品设计研究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人文和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积淀。如何以设计的手段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文将从从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方面应用现状和对产品设计的影响着手,归纳和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相关性。同时本文还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手段,希望以此能在相关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传统文化;产品设计;影响;手段

一、引言

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世界的多元化推进,传统文化也受到了现代社会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其自身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传统文化之重要性在于它往往包含着及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历史沉淀,并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演变为对美的追求。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能为我们的设计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学习传统文化,将对我们设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设计方面应用的研究现状

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各国的设计也都在力求挖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此来向世界展现本国的形象,本土化文化价值正逐渐被体现出来。从目前我国传统文化在设计方面应用的现状来看,大部分设计师更多只是针对于传统文化的表面形式的借鉴,仅追求与古代某种相同的符号或“片段”,并没有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不可否认,到目前为止,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景观设计、酒店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有了较为满意的成绩。但在产品设计方面,设计所传达出来的文化符号,地域特色还不明显。因此,只有让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才能形成我们特有的民族设计风格,这也应该是我们现代设计应走之路。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产品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在此之间,不仅影响了古代的造物设计思想,同时影响了当代产品设计思想,同时也对当代产品设计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天人合一”与当代产品设计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道与自然和谐统一。而当代产品设计中,可持续性设计思想正与“天人合一”具有相同之处。因此,在现代设计的可持续性方面,我国古代“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可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可借鉴的思想体系。

(二)“以人为本”与当代产品设计

尹慧《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及现实选择》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当代以人为本的文化基础。作者追溯了古代、近代民本思想的形成历程,清晰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现代以人为本思想——产品设计的相互关系,论证了当代的以人为本对民本思想和人本主义的扬弃。

(三)“知行合一”与当代产品设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是设计哲学的本质。因此,思想与生活实践应是统一为一体的。那么,对于产品设计而言,其影响因素,既包括知识、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也包括形而下的具体造物形式,其过程事实上也是知行合一的体现。因此,“知行合一”的思想也将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对产品设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产品设计中运用的手段

设计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既是现代生活的一种表达,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目前来说,在我国设计领域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重视了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与继承,但总体来讲,当代产品并没有体现出很明确的民族本土化特征。那么,如何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产品设计有效结合,以达到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产品设计对传统文化形式上的借鉴

传统文化的形式是设计师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并将其运用到产品设计中,最容易呈现结果的一种表现手法。这一层次的设计作品往往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提炼、抽象、再设计而产生的。它表现在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图腾纹样,通过设计处理将其运用于产品设计中,从深层的角度来讲,缺乏深刻的内涵。但如果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到位,对设计目标人群需求明确,对设计的创新性、协调性、整体性都没问题的话,且具有一定的表现力,这同样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肯定。

(二)产品设计对传统文化意境上的借鉴

意境是中国古人追求最高境界,给人一种虚实相生的感觉,体现了生命律动、无穷韵味的境界。例如:中国书法艺术中古人崇尚的意境和精神体现;国画中高远、平远、清远的审美表达;园林设计中曲径通幽、情景交融的艺术诠释;古建筑中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思想境界等。在产品设计中,大部分作品都可以得其形,却很难得其意,因此我们很难做到对古人的这种意境借鉴和应用。产品设计对传统文意境上的借鉴属较高层次,同时也有较高的要求和难度,因此大多数设计师来都难以达到,当然所设计出来的产品也应属精品了。

(三)产品设计对传统文化思想上的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其思想体现在以儒、道、佛等多元文化之中。它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形成的思想结晶,是整个中华民族所共鸣的,因此其设计思想是能够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的。例如《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设计理念,正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体现,也正是明式家具受世人尊崇原因之一。因此设计的最高层次则为,设计师应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思想上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设计出真正属于本民族同时又能被国际社会所认可的设计作品。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见一斑。如果当今中国设计师想要找到了真正的归宿,就必须要学会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当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不是直接的、生搬硬套的,而是在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观念、历史以及生活习惯的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借鉴,用现代的设计语言来表达民族精神。

作者:姜杰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周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崔华春.酒包装设计发展趋势研究[D].江南大学,2004.

[3]尹惠.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及现实选择[D].山东理工大学,2010.

[4]何丽华.传统文化在设计应用中的现状探究[J].设计,2016,11

第十篇:中国化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实证明,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不懈推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现代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从鸦片战争?始,中华民族在各个方面都遭遇了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与挑战,民族、国家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面对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大地上无数仁人志士虽然经过艰辛的探索,勾画了众多解决危机的方案,却都无法从根本上挽救民族危亡。直到马克思主义这样先进、科学的思想武器传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使这一窘境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创造解除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文化窘境。中国作为迟发展国家,其现代化进程是在外来压力和影响下启动的,在世界现代化大潮中处于被动的、消极的状态。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基础。中国传统化作为一个历史的客观存在,是以民族这个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体形态为存在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中国社会的独特性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中国社会的历史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居于核心地位。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杰出贡献就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不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飞跃。从文化选择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相促进建国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探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并以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为原则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这些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理论基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以民族独立和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前提。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成果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现实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在中国丰富实践中的灵活应用,与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正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它们针对相互联系而又有所不同的时代主题,科学地指导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在继承、弘扬的基础上,不断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逐渐为其注人现代性,使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发挥作用。这正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3传统文化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现代化的不懈推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艰巨、复杂的事业,是伴随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而不断发展的,既有理论创新的要求,又有大量的具体工作,而且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要不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将这一工作引向深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恰恰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精神动力。正是在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激发下,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为世人瞩目的人间奇迹,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新的境界。其次,传统文化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优化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理论和外来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应该符合文化传播、发展的规律。一个民族吸收的外来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取决于外来文化与本民族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因此,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扎根,融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发挥作用,必须要有适合其生长的文化土壤。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可能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其一,产生于西方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恰恰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表面的相似性,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就与中国的“天下大同”理想有着表面的相似。这虽然可能利于马克思主义最初在中国的传播,但容易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其二,正如恩格斯所言:“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这样两种情况都会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展,一定程度上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现了“器”不对“用”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的深层次内涵正是一种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也只有当中国文化逐渐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获得更为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土壤。因此,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提升中华民族成员的整体素质,就成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而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教训也是没有与启蒙现代思想联合,一方面利用其口号,另一方面却又否定其思想体系,导致公民道德教育的思想体系的逻辑混乱和内容空洞化”。因此,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取切实措施,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促进传统人格的解体和现代人格的生发,从而造就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这样才能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的整体素质,在更高层次上坚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基础。

作者:杨宗党 单位:甘肃省华池县乔河中学

参考文献

[1]顾龙生.经济年谱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方铁,何星亮.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61

[3]路日亮.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397

[4]段治文,钟学敏,詹于虹.中国现代化进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

[6]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7]王国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张蕴岭.亚洲现代化透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动画广告论文范文2

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于影视动画的发展影视动画后期制作是影视动画制作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后期制作阶段包括画面剪辑、录制台词、配制音效、合成特效等。影视动画近些年来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它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运用计算机软件编辑制作的方式,集电影、电视栏目、特效制作、影视广告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各校的影视动画后期制作课程也都普遍遵循了综合性的特点,将上述内容纳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其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在教学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却往往都是以电视栏目包装的制作为基本框架,教学中所列举的案例也多为电视或电影的片段。即使有些教师找到一些影视动画作品,但要么数量少,要么缺乏典型意义。总之,教学内容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际层面都远远落后于影视动画的发展和教学的要求。

课程设置随意性太大,缺乏科学管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就目前影视动画课程在学科专业知识的覆盖面上都是比较齐备的。但是,当我们仔细审阅课程后发现,课程设置的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多数课程沿袭的是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因为影视动画专业的发展历史较短,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有限。很多专业课程甚至仅有一名教师。后期制作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在什么时间开设,都要先考虑到教师的具体因素。课程的设置一般没有客观的论证,也没有真正体现出课程结构系统化、科学化的要求。

教学环节简单化,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影视动画作品制作的前期阶段,都是以单一的个体片段存在的,各个独立的片段经过后期的“加工”处理之后,才能成为一部完善的影视作品。由此可见,影视动画后期的教学环节中,实践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学生通过动手将一些影视动画半成品“加工”成作品,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创作意义和深度。但是,在教学中,由于缺少影视动画的“半成品”,因此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素材非常匮乏。课堂上基本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方式,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非常不利。教学问题的产生往往有多种因素,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途径等,我们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师资队伍和教学研究是最主要的原因。

首先,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难以胜任教学任务。教师的专业能力是课程建设的基本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课程建设的质量。目前国内只有十几所高校有影视动画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更是少之又少。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人数十分有限。其中,大部分毕业生流向了企业和公司,只有一少部分选择了留在高校,这就导致了影视动画专业课中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非本专业的毕业生,其中以美术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居多,还有少部分来源于计算机专业。这就直接影响了包括影视后期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这样的师资队伍很难形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也不太可能对课程进行比较深入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影视动画后期课的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阅历,但是我们的教师都是在毕业后直接留在高校执教的,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实践经验。这也是整个影视动画专业整体水平难以提高的症结所在。

其次,缺少教学研究和规律的科学总结,没有形成教学特色。经过几年的发展,各类高校影视动画专业的招生已经初具规模,教学管理日趋规范,教师队伍比较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就凸现出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学研究。我们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论文检索,从2008年至今,关于影视动画的研究论文总计541篇,其中涉及到教学研究的论文不足20篇。这个数字不仅与影视动画的发展现状不相符,更无法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我们与一些教师,特别青年教师探讨过这个问题。应该说,不论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提高专业整体水平的角度,大家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是明确的。但是在现实工作中,缺少学术带头人,没有科研氛围,教学的单兵作战等等,都大大限制了教师的科研发展。没有科研或者缺少系统的科研,使很多教师成了典型的“教书匠”,忙于教学却不能提高质量。

影视动画“后期制作”课程的整体架构

当前,国内高校影视动画后期制作教学课程各具特色,在课程的具体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来说,主要包括后期特效(AfterEffect)s、非线性编辑、视听语言等主要内容。“后期制作”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学生在学习了栏目策划、摄影、艺术创新思维、PhotoShop等课程,掌握了一定的影视前期制作的技能后,再学习后期制作。该课程一般设置在120学时左右,另有50学时的实践。影视动画后期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后期制作在影视制作流程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并很好地运用数字合成系统及其他相关软件,并能进行影视动画后期合成及特效制作。同时,结合影视动画的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影视动画制作与产业开发研究的人才。

从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影视后期编辑软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后期剪辑制作软件EDIUS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能够掌握基本的技能。一般在新闻中大量使用少于5秒的镜头,这就直接使用后期剪辑制作软件EDIUS来剪辑合成。为了更好的加深理解,将一些典型材料或学生自己拍摄的素材按照新闻片段的形式剪辑。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在使用软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课后布置相应的练习,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的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部分是蒙太奇思维。“蒙太奇”一词来源于法语,原意是装配、安装,后来被借用到电影中,指镜头组接的技巧手段,或叫画面的剪辑。蒙太奇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创作观念,贯穿于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它的差异将直接影响节目的整体风格、构思和结构。通过对蒙太奇思维的讲解,学生对剪辑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使剪辑更加艺术化。第三部分是后期合成软件。AfterEffects是基于PC和MAC平台的后期合成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制作、栏目包装、电视广告、后期编辑及视频处理等领域。在影视节目片头、广告片及专题片、纪录片头的制作中选用非线性编辑为主比较合适。因为在影视节目片头和广告片中大量使用多层画面的运动、叠加、透明,画面的快、慢动作,三维动画、颜色的特殊处理,字幕的特殊处理等效果。在专题片和纪录片头中除了应用特技效果以外还大量使用长于5秒的镜头,这就需要后期剪辑制作软件EDIUS来实现它,而制作特效部分,要选用AfterEffects软件。虽然学生对AfterEffects软件感觉到很陌生,但是同属于Adobe公司旗下的软件已经接触了不少,这样他们对软件的界面及整体构架就不会感觉到陌生。于是我们采用“讲练结合”,在给学生讲述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的同时,引入成功案例的设计过程,同步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跟随老师演示同步模仿练习,听、练结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在学生掌握了AfterEffects的基本操作方法之后,我们会通过案例的模仿与分析加强学生对影视动画的理解,教学重点转化为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会安排学生制作一个综合案例,要求学生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影视作品,为其制作一个宣传片,以此充分展示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制作的能力。影视动画后期这门课程,笔者利用自主探究、相互协作、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让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p#分页标题#e#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影视动画“后期制作”课程建设

动画广告论文范文3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广告;营销;经营;科技期刊

0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互联网带动了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的广告营销和经营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全媒体时代,由于各种全媒体技术的冲击和读者阅读期刊习惯的改变,科技期刊需要转变传统固有的经营和发展模式,都需要全面地进行各种不断地创新,这样才能使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当前的全媒体环境相适应,不断地开发和拓展科技期刊新的营销方式,如各种数字期刊、网络期刊、手机客户端等,这样有助于科技期刊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全方位地适应科技期刊各个消费群体的阅读和使用习惯,让期刊上刊登的信息能更精准地进行传播和扩散。广告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期刊的经营收入和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1]。科技期刊刊登一定数量的广告不仅可以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而且广告本身对期刊来说也具有显著的宣传作用[2]。因此,做好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广告营销及经营尤其重要。本文对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广告的营销策略和经营模式进行探讨,希望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广告营销和经营提供一定参考。

1科技期刊的广告营销策略

以往的科技期刊广告主要是在纸质刊上刊登广告,有的期刊也可在电子刊或期刊主页上开辟广告业务[3],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告客户的需求,但很多学者认为科技期刊的广告营销模式单一,广告营销需要改进[4-5]。在全媒体时代下,各种类型的工具都会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全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广告营销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有学者曾对此进行了论述[6-7]。然而,随着全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现行模式仍有一定的变化,现介绍如下。

1.1科技期刊的传统纸质版广告的营销模式目前,国内的十几种科技期刊可能属于同一学科,导致各个科技期刊之间竞争比较激烈,每种科技期刊上能刊登的广告数量增长缓慢。在全媒体时代,国内各家纸质期刊的发行量受到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为了适应当前新环境,每种科技期刊的纸质刊物阅读都应该采取能够吸引更多读者阅读的各种表现形式,如科技期刊可以在纸张的规格选择、印刷的质量方面、装帧的精美度等进行有效改进,这样就可以使得科技期刊的纸质版也能让读者阅读起来感觉更为舒心和高兴,尤其是对于一些科技人员来说,他们往往还会收藏自己喜欢的部分期刊,有时间的话还会经常翻阅,这也是许多广告商在科技期刊刊登广告的主要目的。有的期刊还会在纸质期刊中增加很多软广告,而软广告可能会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这主要是因为软广告在科技信息内容上、广告板式设计等方面与科技信息更为相似,也会显得其广告内容更具有吸引力和学术性,使科技期刊刊登的那些不能吸引读者阅读的信息内容以另外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此外,纸质期刊携带起来十分方便,这就能够帮助期刊广告的传播范围得到明显的扩大,扩散速度加快。

1.2科技期刊网络版广告的营销模式在互联网和全媒体环境下,很多科技信息内容都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为科技期刊,为了以后更好地发展也应该与网络有效进行结合,这样可以使得科技期刊传播速度明显变快,而且覆盖面也会大大地增加。因此,国内很多科技期刊都建设有独立域名的网站,同时在其网站上也专门介绍了各自的广告营销范围和主要措施。在网络期刊中,广告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科技期刊广告与网络平面的有机结合能使广告具备较强的视觉感知效果,吸引更多广告项目,如可吸引作者和读者注意力的各种视频、动画等,还可以帮助它们补充相关的网络链接,这样更能明显扩大阅读量和下载量;另外,还能够在网络中链接一些能够在线互动的网络游戏,如各种有奖问答、对某个话题进行专题讨论,答题比较好的读者能够较其他用户提前阅读科技期刊的内容。通过以上模式的开发和使用能够有效帮助科技期刊的读者之间、读者与编辑之间进行实时的互动和交流,从而让读者快速了解和掌握科技期刊的信息。

1.3科技期刊电子刊的广告营销模式在各种全媒体和互联网的影响下,传统科技期刊的发行方式也要与互联网相融合,形成自己的电子期刊,把期刊上刊登的科技论文转化为数字化模式进行有效的传播,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和阅读,尤其是能够帮助读者在线上与线下都很容易地获取科技期刊上刊登的内容;与纸质期刊相比,电子期刊中还能够加入一些新鲜的阅读元素,如把部分文字内容加上图片进行解释和说明,补充各种其他的视频、音频、声频等表现形式,这样就可以把传统纸质阅读中的“静态化”形式改变为更能吸引读者的多样化形式,更为重要的是会显得科技期刊广告的植入更为合理,广告中的各种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在电子期刊中出现也能帮助吸引一部分读者来阅读期刊,使他们可以对期刊的电子内容更感兴趣,更愿意参与和阅读科技期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电子期刊中如果广告量较大,则读者在下载内容时速度会变慢,尤其是很多内容下载会导致下载速度较慢,出现耗费读者用户较多流量的缺陷,这些都是国内科技期刊实现数字化后需要及时考虑的问题。

1.4科技期刊手机阅读版的广告营销模式手机以前是仅仅作为一种帮助人们进行联系的工具,后来随着手机功能的逐渐增多,利用手机阅读各种信息成为人们每天必做的事情。在信息传播速度中利用手机进行传播的速度是最快的,科技期刊编辑可以把编辑、出版的各种信息内容及时向手机用户定向发送,可明显提高手机用户阅读科技期刊各种科技信息的效率,但其不足主要表现为手机的屏幕一般较小,存储容量也往往有限,有时还受手机网络速度的影响等,这就造成读者和作者利用手机进行期刊阅读的模式多数表现为“快餐式”与碎片化阅读,因此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把科技期刊中的科技信息进行相应的精简和压缩,按照大多数手机的容量进行设置,这样才能够帮助手机用户提高阅读期刊各种科技信息的速度和效率。目前,在科技期刊的许多广告中,有的是利用软文进行广告营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主要是对产品的某一功能或使用方法进行全面细致的介绍,同时增补一些让读者感兴趣的文字以及图片等内容,使得各种科技信息更加引人注目,这对科技期刊中广告的开发和经营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此外,从当前科技期刊的阅读群体来看,利用手机客户端进行信息阅读的多数年轻人,他们对手机的依赖都非常大,而且现在的手机都便于携带,所以在科技期刊信息的阅读模式中,不管是科技期刊还是广告商,都可以针对年轻读者增加能够实时互动的表现形式,从而更能明显增加广告的点击率和广告效果。

1.5科技期刊的微博、微信及抖音平台的广告营销模式自微博应用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壮大和广泛普及,在国内的影响力已无以比拟,微博广告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微博具有立体化、高速度、快捷性的特点,现已吸引了许多用户;在微信平台上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使广大受众能够充分了解这些信息详情,产生购买或咨询意愿,微信广告正是依靠大众的力量,让公众在信息接收者、者和转发者之间自由转换。社交关系网的互动传播为微信朋友圈广告的快速扩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8-9]。多数科技期刊都开设有各自的微博、微信和抖音平台。科技期刊可以把广告同时在本刊的微博和微信平台添加上,可以在主页上显示,可以在留言处显示,也可以在论文下载时显示。这种广告营销模式目前国内有些期刊已经开始尝试,不仅增加了期刊的经济效益,而且提升了期刊的社会效益。抖音作为时下最火的短视频APP之一,一经上线便迅速抓住了年轻人的眼球。目前,国内期刊以期刊名称为用户名开通抖音短视频账户的不多,已开通的可以将本刊的选题重点、用稿方向、栏目介绍、活动策划、期刊特色、写作方法等内容录制成短视频上传至平台,帮助读者把握期刊动态和选稿偏好,另外也可以在抖音账号精心高质量的广告有奖短视频[10]。

2经营科技期刊广告中应注意的事项

目前,国内有的科技期刊不愿意开展广告经营项目,其主要原因是担心所刊载的广告内容会影响期刊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也可能会降低期刊的层次,甚至不小心刊登出虚假广告会严重影响期刊的正常出版和发行。因此,如果科技期刊开展广告的经营,需要编辑部配备了解广告相关事务的专业人员,同时,各个科技期刊的负责人也要加强对广告经营活动的有效管理和监控,避免刊登广告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和麻烦。

2.1广告经营范围明确,广告产品质量较高从好的方面来说,科技期刊进行期刊广告经营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为本刊的读者和作者提供一个接触本学科、本行业内各种科技信息的新渠道,其刊登的广告内容也可能成为现在常规文献的有效补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科技期刊刊登广告必须坚持行业相关性的首要原则,必须面对特定的行业和系统作相关的广告业务,使期刊读者的需求与期刊上刊登的广告宣传的产品一致。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较好的广告宣传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减少读者对于科技期刊刊载广告的反感。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科技期刊上所刊登的各种广告都应该是各种精品的品牌形象广告。国内科技期刊的负责人首先要了解有刊登广告意愿的各种客户商的背景以及他们要刊登广告宣传的产品质量究竟如何,避免在科技期刊上刊登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的广告,否则读者会把阅读广告产品的不好印象也同时等同于刊物本身。虽然短时间来说,科技期刊把广告经营产品范围进行限定导致科技期刊编辑部广告人员开展广告业务比较困难,也可能有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从科技期刊今后长远的发展来讲,树立科技期刊的品牌形象则显得更为重要,以后更会得到广告商和期刊读者的认可和接受。

2.2严格执行广告合同制度目前,对于国内很多刚开始开展广告经营的科技期刊,做第一个广告是比较困难的。有时候科技期刊广告从业人员费了很大力气与广告商商妥了一个广告,却因为有的广告商碍于其他情面只是在口头上同意在科技期刊上刊登广告,科技期刊广告从业人员也没有检查待刊登广告的各种相关材料,就在自己期刊上直接刊登了,这明显是非常错误的做法。现在很多广告商由于没给期刊编辑部签订合同,即使科技期刊给他们刊登了广告,但最后广告商却不给科技期刊支付费用,甚至如果刊登了虚假的、违规的广告,往往也是科技期刊本身自己承担全部的责任。因此,科技期刊的广告从业人员一定要在与广告商签订广告合同前,自己严格审核广告相关的各种证件和文本等资料,谨防科技期刊在刊登广告过程中受骗及上当。

2.3规范广告内文和表现形式任何广告都应当是真实的、合法的,中间不得含有任何虚假的内容和信息,也不能欺骗和误导国内的消费者,这是各种广告进行的基本原则,而科技期刊刊登广告时同样要自觉遵守。但是,有时候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对于广告内文中存在的不明显问题可能会忽视,对科技期刊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较轻的会对科技期刊进行罚款、检查,严重的甚至要求科技期刊进行停刊整顿。但是,国内科技期刊的负责人也不能因此不开展广告业务经营,只要掌握广告业务基本的审查原则与相关标准,就能够不让科技期刊本身出现以上惩罚措施。

2.4执行期刊广告资质审核制度。目前,对于国内拥有《广告经营许可证》的科技期刊,都必须按照《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要求,将期刊广告经营许可证号印在版权页上,或者可以印在期刊的封底页面;还需要注意的是,科技期刊必须定期向期刊所在地的工商部门送交刊登广告的科技期刊样刊,接受工商管理部门的检查。而对于那些核准登记后1年以上,但科技期刊没有开展正常广告经营业务的,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应责令该种科技期刊办理广告经营的注销手续;如果该科技期刊拒不办理,工商管理部门则应核销其《广告经营许可证》。

2.5避免广告工作冲击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科技期刊虽然需要聘请专业的广告人员来经营科技期刊的广告业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广告人员的工作不能影响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独立性。科技期刊编辑部则应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各种稿件的录用都要按照学术标准进行录用,科技期刊的编委会也会对此进行把关,不能够受广告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影响。内容和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前提和根本,只有刊登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科技期刊才能得到更好的作者、更多的读者支持和拥护,进而赢得更多广告商愿意在期刊上刊登广告,绝不能为了目前的一时经济利益影响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动画广告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美术教育;改革;分析

新媒体指利用新技术开发创造出的新的媒体形态,是继报纸、书籍、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新媒体的受众范围较广,传递信息的方法多样,内容详细,能促进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往的高校美术教育主要是理论教育,教师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学生以临摹、手工绘画等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这种教学内容和手段存在一定局限性,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与预想中的教学效果之间存在差距。新媒体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媒体具有信息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特点,网络的发达使视频、图像等资料的传播更加迅速、广泛,它开创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新局面,丰富了高校美术的教育资源,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将新媒体引入高校的美术教育,能够使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价值

美术可以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它可以跨越地域、种族、年龄和性别的障碍完成感情上的沟通。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美术课程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的文化内涵,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多元化的文明。美术课程是一门人文课程,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发现和总结的过程。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能够获得发现美、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创造美,并能通过学习逐渐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地自我完善。美术的价值并不仅在于能为社会提供美术类的专业人才,而且在于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要使新媒体更好地融入高校美术教育,就需要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情况。只有深刻了解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才能推动美术教育的改革创新。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学科门类:纯美术类专业、设计类专业和其他类别专业。三个大专业下设若干个研究方向。如,美术学可以分为美术史论、美术教育、油画、国画、公共艺术、综合艺术绘画等侧重于研究某一方向的小专业;设计类可以分为服装设计、平面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其他类专业包括书法、摄影、篆刻等。由于高校在教育体系中逐渐融入多媒体技术,近年来一些高校增加了新的专业,如动画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广告策划等。美术类专业是高校招生人数比较多的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出版社、广告公司以及影视公司、动画制作公司等。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开设的专业种类繁多,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美术专业教师短缺。同时,部分综合类大学美术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美术素养较低,缺少扎实的基本功。在美术学习中,扎实的基本功比天赋更重要。部分高校由于受到固有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然开设了部分新专业,但其教学的内容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仍将重点放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导致一些学生缺少美术专业需要的发散思维,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低

当前,一些学习一般的高中生选择在各类艺考培训班、画室等参加艺术考试的培训,以考取理想的大学。其中,部分学生对美术缺乏足够的兴趣,在进入大学后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导致其美术专业素养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美术教育的质量。

2.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

美术是自由的艺术。现阶段在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较为保守,仍然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传授美术基本理论知识,强调对学生美术技法的训练,注重临摹,不重视实践对美术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学模式较为僵化,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也缺乏足够的时间体验自然、了解生活,难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部分学生在创作中未能融入感情,作品缺乏感染力,其美术素养难以得到提升。同时,部分高校的教学大纲并没有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及时更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教育的效果。

3.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存在误区

当前,部分学生将新媒体视为日常生活、娱乐的工具,但未能将其与学习结合,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甚至有些学生沉迷娱乐,影响了专业学习。此外,部分教师对新媒体的影响不够重视,缺少对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存在误区。

四、新媒体时代美术教育的发展研究

1.树立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

高校应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前,部分教师在临摹课程教学中,只是让学生为临摹而临摹,忽视了临摹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创新。因此,高校应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需要转变教学重心,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能让学生领悟画中的真意,在模仿中实现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美术素养。

2.加强网络资源利用,改变教学思路

高校可以在大一、大二学年增加美术基础课的课时。无论是设计类专业、纯美术专业还是其他的美术专业,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对学生以后专业课的学习都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新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展示经典美术作品。新媒体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包含大量的资源,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充分搜集各种素材用于美术教育。同时,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资源优势、传播优势,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美术作品放到新媒体平台上分享,在平台上与他人交流、讨论,使学生从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式学习,使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自己美术作品的不足,从而予以改进,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美术能力。

3.利用新媒体加强美术实践教育

在美术创作中,只有充分结合生活,将生活中的各种元素融入其中,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教师可以将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优秀广告、图片设计和动画视频等作为美术实践教学的实例,使学生发现这些作品中包含的生活元素与创作技法,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表达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其中的不足以及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改进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其更好地领悟美术的精髓。

4.更新教学内容

新媒体时代,高校要与时俱进地开设一些新课程,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及时加入现代美术中出现的新工艺、新方法等。高校要及时调研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对美术专业的需求等,并及时调整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以便更好地培养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

5.充分利用网络优化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上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优化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高校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开设美术教育专栏,在专栏中介绍国内外美术领域的最新资讯,并优秀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加强高校之间的互访交流,这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储备、开阔眼界。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让学生把课上不明白的知识点,通过留言的方式提交给教师,教师在课后归纳、整理出大多数学生不懂的知识点,把讲解的内容制作成短视频在学校主页的美术专栏,通过网络为学生答疑解惑。

6.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美术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同时,针对部分教师存在故步自封的情况,高校可以定期测评教师的授课水平,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进行评价和打分,对普遍反映差的美术教师进行考核,以激励教师主动学习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水平。高校还可以组织高校美术教师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交流教学心得,或聘请外校的知名讲师进行培训等,从而提升美术教师的综合素养。

五、结语

新媒体在继承、发展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为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丰富了美术教育的内容。当前,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改革美术教育模式,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德军.高校美术教师专业化现状及对策.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杨晓坤.浅谈高校美术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美与时代,2007(8).

[3]蒋君兰.影响普通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马新华.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大众文艺,2013(1).

动画广告论文范文5

 

200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32号)》,提出了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与此同时,中央财政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制订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然而,面对动漫产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教育问题,如何结合民族地域特点发展动漫产业等系列问题,却鲜有学者深入研究。本文以广西民族动漫教育的发展及发展模式做综合论述,以之抛砖引玉。   一、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分析   我国动漫市场的需求在迅速扩大,然而国内目前的产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国内动漫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自主研发和原创能力较低,与国外动漫产业相比,我国动漫业并不具有竞争优势。这导致国内动漫市场以引进、加工、运营为主。在中国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占60%,欧美占29%,相形之下,中国原创的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   这种市场格局,显然是不利于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的。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内动漫市场长期被国外厂商占据是令人担忧的,在青少年至为重要的成长期,动画片对他们的文化熏陶和人生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动漫流行的今天,我们的下一代成长受到欧美、日韩文化影响太大,意味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和价值观不能有效地传递给青少年,从文化的层面看,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所幸的是,政府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为此,决定大力发展和扶持国内的动漫产业。其中的一个大力举措就是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性文件,从体制、政策、市场管理上促进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紧接着国家广电总局研究制订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增设了少儿动画频道、扩大了少儿节目中动画的播出时间和播出数量,同时要求每个播出动画片的频道中,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每季度播出比例不低于6:4。可见,政府对国产动画业进行了“幼稚产业保护”的倾斜政策,创造了对国产动画片的大量需求,同时也抑制了国外动画片在中国的进一步进入和拓展。与此同时,文化部从政策法规、财政资金以及对国外的游戏进行审查等多方面来支持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由此国内动漫产业正在迎来迅速发展的契机。有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2000家省市电视台所规定的国产动画片播出时间为6万分钟,而达到播放要求的原创动画片供给量则只有2万分钟,尚有4万分钟的缺口,这几乎是中国动画片年产量的两倍。据测算,中国今后每年国产动画片的需求量将达到25万分钟,而现在国内每年制作的动画片总量只有2万分钟左右,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为国内动画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宽松的市场环境。并且,按国际动画产业的一般规律计算,如果完成每年需要的国产动画片26万分钟的总投资,则存在着大约150亿元动画片相关产品收入的市场规模。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教育向高科技、数字化方向发展,需要大批量动画及多媒体数字化制作人才。另外,我国是个电视拥有量大国,根据我国电视行业的发展规划,从2005年起至2008年逐步由摹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化,直到2015年全国全面实现数字化电视的发展目标。届时,电视节目量是现在的几百倍,它需要更多的动画片头制作、动画广告宣传片及更多动画娱乐片的制作与播出,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区电视台动画制作还处在空白,基本是由外省人员制作的。随着我区电视向数字化转变,节目信息量的扩大,将由现在可收视三十多个节目发展到三百套节目。因此,也迫切需要大量的动画制作、动画广告、动画宣传片的制作,以及大量的卡通动画片的制作与播出。因此,这给动画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另外,网络游戏和软件开发正走向成熟,动漫与游戏在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早就形成动画———漫画———游戏三位一体的循环产业链。我国的游戏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短短三、四年间,已初具规模。2003年全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实际销售达13.2亿元,拥有用户1300多万,85%是青少年群体。较上一年增长近五成。仅2009年上半年销售额已经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近90%。网络游戏所以能发展的如此顺利而快速,主要得益于它的消费市场巨大,而且不断增长;同时,手机彩屏的动画制作亦需要大批的动画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亦起到重要作用。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中,由于广大青少年热爱动漫,形成动画生源有增无减的画面。在上述情况下,结合广西民族文化特色,调整广西动漫教育结构,对于促进广西动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广西民族动漫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结合广西的民族文化特色,我们认为广西发展动漫教育必须走特色发展道路,而特色发展道路必须与广西地域民族文化特点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广西民族动漫教育模式及其产业。由于市场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量大,国内很多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开设动画专业,对广西的动漫教育形成竞争。目前,广西设立动画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有广西艺术学院等为数不多的几所院校,其中以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动画专业(广西区内唯一获得教育部批准的动画专业)拥有最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办学也最为悠久,成果最多。总体而言,广西区内的动漫教育存在着专业建设重复,设备投入重复等问题,且各院校各自独立发展,缺乏科学统一规划,不利于提高与扩大广西动漫教育的系统发展,也不利于广西动漫教育形成有力的社会竞争力。为此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对广西区内动画专业进行宏观发展调控,整合现有资源,加强硬件建设,充实教师队伍,把各个院校的师资和设备整合,成立广西动画学院或者动漫基地,提高动漫教育层次和规模。   2.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研体系,促进动漫教育的发展。无论从国内还区内的形式看,建立广西动漫产、学、研一体化教研体系对广西动漫教育及其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除注重教学、科研之外,积极与社会有实力的公司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建立动漫实习教育基地,是一条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研模式。通过这种教研模式将有力促进动漫教学成果转换成社会成果,同时,社会成果的获得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动漫教育的发展,实现双赢局面。#p#分页标题#e#   3.注重广西民族动画作品的研究与开发。有计划地选择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故事改编成动画脚本进行动画短片创作。动漫作品通过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虚构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巧妙地迎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心理诉求,因此,研究与开发具有广西民族文化元素的动画作品,对于培养广西动漫产业,促进广西动漫教育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4.注重民族动漫理论的研究。一是立足于挖掘广西少数民族艺术设计资源,探索动画艺术设计新风格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多年开展对广西民间民族设计元素的规模化收集和研究,强化设计教育中的民族、区域文化特色,把民族设计元素研究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学生下乡采风、收集整理,并在课堂中进行教学,设计出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作品。二是重视审美理论与动画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动漫艺术理论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三是重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教材建设,不断深化民族文化教材建设,出版和发表有关动漫教育的教材、论文等,建立起动漫教育的教材体系。   5.注重民族动漫市场的开发。首先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找准市场的定位,使我们所创作的动画作品适应社会需要;其次,我们在进行民族动画故事的编写时,不论是在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矛盾的冲突、角色的设计等方面,注重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同时,还应注意尊重动画艺术其本身的艺术规律,如寓教于乐、故事性强、视觉冲击力强、信息量大、节奏快等,从而增强动画作品的感染力,有效地占领市场。另外,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有利契机,让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作品起到宣传广西,从而促进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将广西动漫产业及动漫教育推向东盟,逐步走向世界。   三、广西民族动漫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广西动漫教育的发展必须要立足于广西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探索动漫教育教学的新风格。我们认为,广西动漫教育要在坚持教育中心地位的同时,强化设计教育中的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对课程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一定比例民族设计元素的设计与研究课程;逐步建立民族设计元素资料库,把民族设计元素研究融入到动漫专业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下乡采风、收集整理,并在课堂中进行教学,设计出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作品。基于目前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动漫大制作、大投入的项目不难现实,因此,我们认为在目前广西动漫教育过程中需要突出“小、快、灵及民族品牌”的教学模式:“小”就是以我们目前的设备和师资条件制作短小精悍的动画片、动漫广告和宣传短片。各高校通过与电视台或出版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项目化的形式为他们制作一些小节目、动漫系列短片,向全国推广,从而逐步创建我们的动漫作品品牌。“快”就是尽快扩大知名度。通过免费为电视台制作动画小品(成语小故事、小幽默或公益性动漫小广告等),定时定期播出,打出我们的品牌,逐步占领市场。“灵”就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针。在实际教学当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画专业造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扎实二维卡通动画、三维动画的造型基本功和专业的设计能力;其次是对学生电脑技术的培养。(它包括有电脑软件的运用和制作,后期编辑制作等)。   树立动漫教育的民族品牌是广西动漫教育发展的基本特色,如刘三姐品牌、漓江品牌。我们认为对动漫作品的创作可分两步进行:首先将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神话传奇故事、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故事传说改编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动漫系列作品;其次,可将这些动漫故事里的主要角色造型,开发成相关的周边旅游产品,推向区外及东盟各国,从而达到宣传广西、突出广西的目的。

动画广告论文范文6

1新技术融合下的期刊AR出版

1.1新技术推动期刊跨媒体融合

媒体的发展一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媒体的呈现方式也从单一向复合型转变,传播方式也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变化,新科技的应用为传统媒体的出版形式与传播方式带来新机遇。图像识别、4G网络、智能终端等技术的发展,让传统纸质期刊变成复合型媒体成为可能,同时新技术也是提升期刊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纸质期刊的新媒体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二维码技术、AR技术、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技术、移动社交媒体等,实现了纸质期刊与数字媒体的有机融合,尤其是AR技术的应用,不需要依托专用的穿戴设备,利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AR专用App,就能实现纸质媒体与图像、视频和三维模型的融合。

1.2读者阅读的多样化需求加速期刊AR出版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信息传播方式和随时随地的内容阅读行为,已经成为新的阅读习惯。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方式的变化,使得图像传播与短视频越来越受欢迎,这是读者碎片化与浅阅读的体现,也加速了传统媒体市场份额的下滑。AR技术集图像、视频和三维模型于一体,这种新颖的数字化阅读方式,不仅深受读者欢迎,也让部分期刊尝试利用AR技术提升内容传播效果,拓展期刊的出版方式。全球首本AR杂志———《摄影之友》通过幻境App扫描期刊封面,使读者可以通过图片、动画、音乐和视频获得传统纸质期刊无法提供的多维感官体验,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

1.3数字化营销为AR出版创造条件

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导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份额不断下降,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广告市场则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率。数字化营销传播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移动终端的普及。2017年,中国移动用户已经超过13亿,广告主的预算已经从以传统媒体为主向以互联网和移动媒体广告投放为主转变,移动化、智能化和互动性强的广告投放成为广告主的首选。2017年,全国广告经营额为6896.41亿元,同比增长6.3%,但期刊广告市场却不断下滑,部分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广告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甚至很多国外知名期刊停止纸质出版。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广告却增长强劲,这说明普通期刊广告已经不能适应广告主的营销需求,传统纸质期刊的数字化融合已经成为期刊发展新方向。建筑类期刊属于行业性媒体,其读者大多是掌握专业技术且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的人群,愿意接受新的技术和媒介,这为期刊AR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1.4国外商业期刊重视封面封底AR应用

国外AR技术在期刊出版中的应用呈增长趋势,具有敏锐商业嗅觉的期刊已经开始尝试使用AR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外期刊AR出版主要是内容阅读与广告推广,AR技术不仅丰富了杂志的内容,而且拓展了杂志的阅读方式,成为商业期刊出版的新热点之一。图2是2016年5月美国《纽约客》刊登的平面设计师和插画家ChristophNiemann的作品,读者使用AppUNCOVR扫描图片后,就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观看封面上的女士乘坐地铁跨越城市,直观地体验城市中穿梭的行人和车辆。《纽约时报》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期间AR文章,读者可以通过三维形态观看运动员的运动细节,同时还有文字讲解和运动轨迹、方向与路线,增强了读者阅读的感官体验。法国时尚杂志ELLE的好莱坞女星特刊中,读者通过扫描杂志女星封面便可以载入事先录制的8个采访视频,实现了阅读内容的延伸。2018年1月5日,美国《时代周刊》制作AR封面,读者扫描杂志后可以观看比尔•盖茨发表讲话的一段视频,由此纸质期刊变成了融媒体。

2建筑类期刊新出版技术应用现状

相对于其它行业期刊,建筑类期刊市场化程度普遍较高,无论在品牌建设还是市场经营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纸质期刊在新传播方式与出版技术环境下,利用新出版技术实现媒体融合发展,是建筑类期刊出版的新方向。建筑类期刊通过引入新的出版技术,可有效提升其文章内容,增强读者阅读体验。对比国内83种建筑类期刊,发现新技术应用明显滞后于媒介发展。

2.1市场化程度较高,新技术应用较少

建筑类期刊涵盖范围较广,从期刊出版的学科定位来看,主要分为建筑设计、建筑设备、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建筑教育、建筑艺术等。除了几种纯学术研究的建筑类期刊外,建筑设计、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建筑期刊均能够获得较高的广告收入,其发行量和阅读量也较高。例如:《建筑学报》能够长期获得建筑材料、设备、设计院等广告主投放;《暖通空调》2018年第2期获得格力、海信等建筑设备广告商的广告投放;《建筑结构》2018年第4期获得探索者软件、通正铝结构等广告主投放。从建筑类期刊广告技术的应用来看,基本上以传统的出版形式为主,对新的出版技术应用较少。笔者于2017年5月统计了83种建筑类科技期刊的广告技术应用情况,发现建筑类期刊应用的新技术主要是二维码,封面和封底的二维码使用率均为21.69%,新技术应用明显滞后于其它市场化程度高的期刊,如《消费电子》引入AR技术后,率先成为全球第一本电子类AR消费杂志,其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2.2重视跨媒体融合,但开发程度低

在以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跨媒体融合成为发展新机遇。从所统计的中国知网收录的83种建筑类期刊来看,大多数期刊重视跨媒体融合,但主要是依托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其中运营较好的有《建筑学报》的微信公众号,其2018年1月16日题为《建筑学报|董功|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2018年第1期》的推文阅读量为21094次,对于学术类期刊原创文章来说,《建筑学报》的跨媒体融合发展效果较好。图3为“建筑学报”微信公众号自定义菜单栏,功能涵盖了期刊导读、精彩文章和作品推荐、微店、投稿等。据统计,大多数建筑类期刊开通了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但其社交媒体运营水平低,仅作为纸质期刊的文章转载或者期刊目录使用,未能发挥预期的跨媒体融合效果。建筑类期刊还没有将当前日趋流行的AR技术用于期刊内容编辑与广告营销中。

2.3具备AR出版优势,仍以传统出版为主

建筑类期刊包括建筑设计、建筑设备、建筑材料、建筑艺术、建筑结构、建筑教育等类别。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类期刊需要大量图片展示文章内容,因此建筑类期刊普遍印刷精美,不少建筑类期刊采用彩色图文印刷,但现有建筑类期刊的出版技术仍以传统纸质出版为主。建筑类期刊的文章在论述案例时,常需要利用插图的方式进行说明,以便生动、直观地阐述文章内容,由于平面插图不具备动态和三维特性,不能很好地将建筑设计案例和建筑结构进行全方位展示,也不能多角度进行观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章内容的表述。从建筑类期刊的行业特点与出版需求来看,加强与新技术的融合,引入新的出版技术,对提升建筑类期刊内容传播形式、促进建筑类期刊新技术出版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筑类期刊尝试与新出版技术融合发展。

2.4市场营销基础好,创新广告形式少

期刊的广告营销基础主要来自于期刊的行业定位、期刊发行量、阅读人群结构与数量、上下游产业链等。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建筑设备厂商,或是建筑学术研究方面,涉及的科研院所、高校、设备厂商、建筑材料等相关行业与单位众多,相对于其它行业期刊来说,建筑类期刊的目标广告市场可开发潜力大,市场化水平较高,具有良好的市场营销基础,能够获得建筑设计院、暖通空调设备、建筑材料、设计软件等诸多行业的广告投放,广告费成为建筑类期刊的重要收入来源。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全面普及的情况下,还没有建筑期刊利用新技术拓展期刊广告的形式,提升期刊广告业绩。建筑类期刊的广告形式主要以传统的平面广告为主,广告形式主要是封面、封底等图片硬广告,以及专题策划的软性广告,大多数期刊广告在封面和封底,部分经营较好的期刊单期能够获得超过10版的广告投放[10]。

3建筑类期刊AR技术应用思考

跨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发展的新趋势,这种融合不仅是出版形式的融合,也会为出版模式与广告营销带来新变化。对建筑类期刊来说,积极引入AR技术,将对其出版模式与经营带来变化,AR技术能让纸质期刊具备平面、立体、影视、音频等多重展示方式,成为全新的融媒体期刊。

3.1从纸媒转型高度定位AR技术

AR技术在期刊出版中的应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部分市场嗅觉敏锐的杂志已经开始尝试通过AR技术提升杂志的阅读体验。在国外,《时代周刊》和《纽约客》借助于AR技术,极大拓展了纸质杂志的阅读空间,而国内的《消费电子》《今日重庆》《摄影之友》等杂志已经开始将AR技术引入到纸质期刊的出版中,可以展示推广的产品,也可以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AR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期刊出版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适应传统媒体向复合型媒体转型发展的趋势,也能够满足建筑类期刊目标受众的阅读需求。新颖的阅读与互动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期刊读者的阅读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类期刊的出版模式。AR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够将期刊静态图像转变为动态画面,将有限的纸质版面扩展到广阔的数字空间,还能够加载图片、视频、音频和三维文件,无论从传播内容上还是互动体验上,都能满足读者阅读习惯改变对纸媒转型的要求,期刊利用该技术将能成为一个复合型的媒体。因此,建筑类期刊应重新定位AR技术的作用,从跨媒体融合发展的高度引入新技术,积极尝试通过AR技术来提升期刊内容编辑和广告经营水平,而不仅是将AR技术作为建筑类期刊纸质出版的补充。

3.2增强期刊内容编辑与阅读水平

在数字传播时代,读者对感兴趣内容的阅读并没有减少,只是从传统的纸质阅读转向了数字化的移动阅读,而且主要借助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获取资讯。建筑类期刊AR技术的应用,将利用复合型、互动化的手段来呈现期刊内容,用全新的阅读体验来满足读者需求。建筑类期刊具有AR技术应用的基础和出版需求,无论是在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和建筑设备领域,还是建筑施工方面,都需要用大量立体图片或背景资料介绍来体现文章内容和研究创新之处。传统的纸质出版受制于出版形式与技术手段,无法将三维空间或结构通过平面方式进行展示,给读者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在AR技术支撑下,杂志中的建筑设计案例、施工结构与新材料、新工艺等都能够得到直观的展示,而且能够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翻转和观看,使读者的阅读体验有了质的提升。由于建筑类期刊文章的作者大多为建筑设计师、工程师和相关领域研究者,他们均具有较好的三维结构绘图能力,或所研究的大多数案例均为实际建筑作品,已具有现成的设计图或三维模型,具备转换成AR三维互动展示的基础,可以极大地减少技术门槛和建模工作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AR技术的引入并不会给编辑或作者带来太多的工作压力。此外,通过AR识别软件的网络数据加载,读者可在阅读中调取与文章相关的图片、背景资料、音频、视频等,极大地延伸了纸质期刊的阅读空间。

3.3构建期刊广告盈利新模式

构建期刊的广告盈利模式,是确保期刊运营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是期刊大国,但不是期刊强国,期刊广告营业额占全国主要媒介广告市场份额较低,总体市场竞争力有限。在以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媒体冲击下,期刊广告市场原有的盈利模式已被颠覆,亟待通过跨媒体融合或新技术来构建期刊广告的盈利模式。相对于其它纯学术期刊或行业性期刊来说,建筑类期刊市场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市场营销基础,能够保证一定的广告投放量。然而,随着媒体变革的不断深入,读者的阅读媒介从纸质媒体转向新媒体已经是不可逆转的现实,若建筑类期刊继续刊载传统的平面广告,其广告的曝光度和阅读量将显著减少,这就意味着广告效果将无法得到保证,从根本上影响了广告主的媒体投放选择。利用新技术来开发新的广告形式并提升广告传播效果,将成为建筑类期刊经营的重要工作。建筑类期刊利用AR技术优势,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期刊广告或者图形,实时加载图片、视频、音频和三维模型的方式呈现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广告,延伸企业品牌或产品广告信息,吸引读者阅读,从而构建新的建筑类期刊盈利模式。根据建筑类期刊的办刊定位可以重点开发以下形式的AR广告。(1)产品或商品类广告。在封面或者内页中,利用AR技术实时展示广告产品,加强对广告产品的认知度。(2)品牌形象广告。借助移动媒体的音频和视频广告形式的拓展,加载品牌的广告信息,用多感官的方式传播企业形象。(3)招商招聘广告。招商招聘广告是建筑行业普遍需求的广告内容,这类广告利用AR技术,能够让单纯的图文展示变成互动性的体验。(4)会议营销广告。利用建筑类期刊的行业影响力,可以拓展会议营销的广告形式,使用AR专用App扫描会议信息,可通过互动性极强的广告形式来传播广告内容,展示会议相关信息和广告主的品牌信息。

3.4充实专业编辑与运营团队

建筑类期刊的AR技术应用,本质上也属于跨媒体融合,对编辑出版与运营的专业人才要求相对较高,除了原有的期刊编辑、美术编辑、广告经营团队外,还需AR技术设计人员,一般来说包含AR技术相关的工程师,以及三维建模和影像剪辑专业人员。专业的编辑与运营团队是建筑类期刊实现与AR技术融合转型发展的基础,虽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着资金缺乏和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但从媒体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这是必不可少的。从期刊的AR应用现状可以看出,AR技术与期刊媒体的融合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前景较好。对于经营实力并不是很强的建筑类期刊来说,组建专业的AR编辑与运营团队有一定的困难,现有编辑与管理团队在AR技术的应用上不能实现共享,新增相应的人员将增加运营成本,这也是很多期刊尚未引入AR技术的原因之一。建筑类期刊引入AR技术面临的困难,笔者认为前期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解决:(1)根据选题策划与广告主的需求,与高校设计类相关院系产学合作,借助高校师生的创意、技术和设计优势合作完成相应的AR内容设计;(2)采取技术外包的方式,杂志社根据广告主的需求,选择与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公司合作,完成相应的AR内容设计。技术外包的合作方式相对于高校产学合作,所需要支付的费用更高,但外包公司具有更高的专业性,其技术更有保障。选择何种合作方式最终取决于杂志社的技术要求和成本预算,从长期来看,充实自身的AR技术设计与运营团队才是杂志社转型发展的保障。

动画广告论文范文7

[关键词]全息影像技术;现代商业广告设计;应用

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逐渐从传统静态设计发展到互动式设计模式,全息影像技术的出现为现代广告提供了新的设计空间和展示途径。这种现代时尚的交互手段给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过程。将全息影像技术引入到商业广告领域并加以应用推广,其良好的互动和逼真的体验过程将是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一、新媒体时代的全息影像技术

1.新媒体时代的缘起

“新媒体”一词最开始在美国社会上流行。1967年,时任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的P.Goldmark在开发EVR的商品计划当中首次提出“新媒体”一词,之后其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扩散开来。“新媒体”中“新”的概念是相对的,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新媒体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产物,相对于电视、广播和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它是以移动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字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为媒介,以卫星、无线通讯网、互联网等渠道为途径,进行娱乐和信息供给的传播媒体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内部的相互交流增多、相互依赖加强,信息传播迅速,广泛缩短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在全球范围内,信息化俨然已经成为时展的主流,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已经将新媒体推到了这个时代的主流之位,它在迅速蔓延的同时也将我们的生活引入了一番新的天地。

2.全息影像技术的产生与原理

1947年,全息影像技术初次被发现和研究,DennisGabor提出了全息影像技术的成像概念,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20世纪60年代后期,德曼等人提出了数字全息技术这一全新的全息概念,由此开创了精确全息技术的新时代。全息影像技术是能够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把物体反射特定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图像的技术。在狭义上,全息影像技术指的是扫描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个点,通过扫描个点的信息排列形成真3D影像。在广义上,全息影像技术是光学上极具前沿性的一项新式技术,它通过寻找灵敏记录的介质和合适的再现方式完美地结合了信息存储和激光技术。众所周知,所有的光均具有颜色、方向以及明暗强弱三种属性,无论是早期的银版摄像、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都只能记录三种属性其中之一,唯有全息影像技术能够同时捕捉到光的三种属性,真实再现物体在三维空间的真实景象。该技术包含了物体的大量数据信息,以此制作的三维立体影像给观察者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3.全息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全息影像技术从提出、发展到普及,如今已经与诸多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全息模压、全息储存、全息显示等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全息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制造成本随之降低,信息存储量随之丰富,该技术愈来愈显现出影像色彩丰富、观看角度灵活自由等优势之处。虽然当前的全息影像技术还没有完美到如同电影中特效所展现的那般,但是该技术的视觉和感受效果已经深入人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二、全息摄影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领域的应用现状

1.国外应用现状

国外已有很多知名品牌的广告产品采用全息影像技术来展示自己的产品,比如2010年时装品牌博柏利的时装秀利用全息影像技术和模特儿交替展示服装,让观众感受到了别样的观秀体验;普拉达设计了个性试衣系统,利用全息影像展示试衣效果;还有德国沃尔沃汽车的户外广告等。

2.国内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的全息影像技术在商业广告领域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主要在小型展柜和舞台中有所运用。该技术在广告设计中多用来展示珠宝首饰、小型电子产品和企业标识等,内容一般为较简单的旋转动画。另外,在舞台展示中以180°的单片全息幕居多,内容有真人表演全息特效、虚拟表演、虚拟和真人互动等。

3.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优势和阻碍

(1)应用优势

首先,全息影像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开拓了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领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消费者打造了一个虚拟但又具有真实感的世界。这一技术的诞生和其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幻想中的世界的渴望和追求,并且根据各种现有的案例分析,该技术在民众当中具有相当高的可接受性,这就为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奠定了有力的市场基础。其次,二维到三维以及平面到立体的转换是广告设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逼真完整的用户体验和追求让商业广告设计很难不去看重全息影像所特有的超逼真立体感受。毫无疑问,广告设计的三维立体化成了大势所趋,契合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再次,随着全息影像技术的应用不断成熟,该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也会日益发展和完善,使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技术领域不断拓宽,其效果和观众感受也会日趋完美。

(2)应用阻碍

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具有诸多优势的同时,在其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有些许阻碍。首先,全息影像技术对光线和环境的要求非常之高,特定的光线和环境是该技术实现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目前技术存在不足之处,这些要求的实现需要严苛的条件。其次,全息影像技术的尖端因为由少数发达国家的个别企业控制而成本极高,这对该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再次,国内对于类似全息影像技术的新技术推行力度有限,该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三、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应用的分析

1.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理念

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理念之一为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消费者愈来愈追求新式和别致,刺激感官成为吸引观众的基本原则,全息影像技术能让观众享有身临其境的印象和感触,这也是该技术超越传统广告设计的独特之处。其应用理念之二就是立体的互动体验。全息影像技术能够让消费者同时体验文字、画面和音效的多重应用,受众的潜在需要和内在需求也相应被提高而产生积极的购买行为,该技术在新媒体时代所具有的产品宣传意义也在于此。

2.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全息影像技术进入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领域的时间较短,虽然这一新兴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但其应用形式较为明确。第一,由于全息影像技术对于周围环境的光线要求较高,因此,该技术在密闭环境中进行连贯性展示的时候具有极佳的优势。第二,全息影像技术可以实现多变性和动态性的广告效果,在移动投影设备和变换输出信号的条件下将广告形象地展示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带给观众超现实主义的魔幻感受。第三,全息影像技术的应用需要其他的技术支持,交互感应技术和光感技术也是新媒体时代新兴的科学技术,将其与全息影像技术相结合可以让观众在面对商业广告时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也可以扩充商业广告的立体感、丰富设计内容。第四,商业广告设计的主体永远是商品,全息影像技术的应用在整个过程中应当以突出商品为首要的设计原则,设计者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点,使得该技术的凸显不能够喧宾夺主。第五,全息影像技术所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虚拟影像,在展示背后有着复杂的制作流程和设计标准,因此,商业广告设计在应用该技术时应该充分考虑两者的协调性。

3.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一般而言,消费者从开始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到实际进行购买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首先产生购买需求,其次寻找购买目标,然后做出购买决定,之后进行商品购买以及使用,最后进行用户的体验评价即商品信息反馈。消费者在产生购买需求的时候,其动力主要来源于主观感受,即触觉、视觉、听觉等,这是消费者对外部信息最直接的反应,也是认识、使用、体验和改变对象的首要点。全息影像技术能够在商业广告中进行动态影像、立体画面和音乐特效的360°全方位展示,对消费者的多方位信息输入有效地将观众带入感受商品的真实氛围,加深了消费者对广告的印象。除此之外,全息影像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广告设计形式,它能够同时做到实景和表演的有效结合,让观众在互动中体验真实。

四、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展望

1.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在商业广告设计全球化的趋势下,更多的广告设计将在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用全息影像技术发挥空前的魅力。每年一次的全息影像技术国际会议都会展示令人惊叹的三维立体全息像,逼真的立体视觉令人惊叹和遐想。20世纪的广告设计是以视觉要素为中心的,而21世纪的设计必须同时结合嗅觉、触觉、温度感和重量感等,全息影像技术恰恰满足了这一发展需求。

2.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全息影像技术在未来定会迅速发展,向着动态性与交互性进步。其成像不再局限于现有的空中成像,而是有望发展为半透明的极薄粒子浓度屏幕成像,给予观众在屏幕中随意行走的可能和空间。这就是在全息影像技术下可以跨越空间限制的交互体验,该技术可以打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立体空间,使观者与三维影像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和互动,可谓一场穿越时空的影像革命。因为在全息影像技术的新式交互观念之下,时空交互,观感统一,观者在这一虚拟的交互环境中感触到了内心情感和主观思维的新体验,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交互体验。试想在今后的网购过程中,消费者看到的不再是实物拍摄的二维照片,而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宛若实物的三维立体图像。在全新宝马概念车的展厅当中,车的影像是悬浮在半空中的,观者可以清晰地看见每一处细节,可以通过手指的点触将概念车进行全方位的旋转和立体分解,甚至可以在观众面前瞬间变成飞机。随着全息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全息成像质量的提高,该技术会在未来社会更加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结语

全息影像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现代商业广告中引入该技术能将设计的艺术性、科技性和装饰性融为一体,使广告设计的表现在真实与虚幻之间交换,带给观众全新的设计体验。广告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其目的是向消费者传递信息,给商家带来利润。在现代科技和艺术审美完美结合的条件下,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认同让消费者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转变成了主动地信息获取。但是与此同时,技术的掌握、专业的结合以及人才的储备都将是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领域中所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佘林子.3D全息投影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现代装饰(理论),2016.8

2.崔璐,杨君顺.浅析全息影像技术及其应用.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9

3.靳晓飞.全息影像作为新媒体艺术语言的研究.大连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郭艳.全息影像技术的新交互观念研究.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许铭.浅析全息影像技术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艺术科技,2016.7

6.葛菲,莫彦峰.浅析3D全息投影技术对现代广告与设计专业的影响.艺术教育,2016.5

7.郭稳.探析全息与现代艺术设计.现代装饰(理论),2016.3

8.王跃岭.全息影像造就“立体新闻”:全息影像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中国记者,2014.9

动画广告论文范文8

一、日本动画教育课程内容和中国动画教育课程内容比较

1.中国动画学校的课程

中国的动画专业主要设置在各类大学,包括公立大学,民办大学,学校教育制度分为4年制和2年制。日本的动画专业,主要设置在大学和专门学校。其中大学多为4年制,专门学校多为2年制。大学的动画专业和中国一样,除专业课程外,还包含基础教育课程(公共课)如美学论,外国语等。2年制的大学,如专门学校,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注重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没有基础课程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动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还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也有部分学校没有教材。下面就对中国各大学的动画教育的大致教育课程做简单介绍:(1)专业教育课程第1学年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线描电影论动画概论第2学年素描色彩透视人物设定运动规律插画场景设计第3学年雕刻定格动画漫画技法3D技术(3DMAXMAYA)网页设计FLASH动画第4学年毕业作品毕业论文(2)基础教育课程第1学年英语古典文学法律基础体育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道德思想修养政治经济学现代文学中国美术史第2学年外国文学外国美术史形势与政策体育思想概论艺术概论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第3学年形势与政策美术学概论邓小平理论音乐简史戏曲鉴赏

2.日本动画教育课程

(1)四年制大学

东京工艺大学动画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专业,东京工艺大学的教育体系有着与动画有关的广泛领域的综合教学理念,在动画学科实行综合的动画教育和研究。主要通过从对传统动画的制作技法的学习和实践制作到数字化电脑技术的运用及表现方法的学习,通过对动画与之相关的广泛领域的详细了解,充实动画知识面,注重综合素质培养。1)专业教育课程第1学年动画特别讲座A(选修)动画概论A(选修必修)动画史AB(选修必修)动画技术论ⅠⅡ(选修)基础演示ⅠⅡ(选修)基础造型实习(选修)动画表现基础(选修必修)电脑基础ⅠⅡ(选修必修)动画Ⅰ(选修必修)剧本基础(选修)动画背景Ⅰ(选修)素描A(选修)基础技法AB(选修)第2学年动画特别讲座BC(选修)发达心理学(选修)电影史AB(选修)动画史CD(选修)漫画论AB(选修)动画心理学(选修)动画构成技法(选修)新媒体AB(选修)素描Ⅲ(选修)3D技术设计Ⅱ(选修)第3学年领域研究(选修)动画特别讲座D(选修)电影构成论(选修)广告媒体论(选修)设计论(选修)著作权制作论(选修)电视节目制作论(选修)电视剧论(选修)动画演示课(必修)新媒体C(选修)动画制作(必修)第4学年毕业创作研究(必修)2)基础教育课程工艺制作艺术学A照片学概论B影像学概论B设计学概论B媒体表现概论B漫画学概论B艺术学B美学美学心理学艺术学色彩学视觉传达论西洋美术史A日本东洋美术史A西洋美术史B日本东洋美术史B造型心理学认知科学艺术学特别讲座美术史特别讲座现代艺术欧美话剧论文艺理论音乐学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日本文化史造型基础学图像和数字物理学概论光和视觉俄语英语法语德语外国文学社会和思想等

(2)专门学校

大阪动画学院动画专业大阪动画学院是日本动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向日本的各大动画公司输送了大量的动画人才,其中较多的为动画师。大阪专门学院动画学科的课程是从通过对初级动画技术到高级动画技术的理论学习,再加以实践的自作理论学习,包括基础绘画,色彩,场景画,后期的上色,合成编辑等动画制作过程知识的全方位学习。①对制作现场的现场状况的了解和基本动画知识的学习。一边通过对动画的历史和发展,动画的制作流程等的学习,在这同时,同步开展动画的实践制作学习,如对物体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拷贝绘画学习,物体质感的表现学习。

制作现场状况和基本动画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基本绘画Ⅰ:原画的拷贝学习,中间动画的理解基本绘画Ⅱ:人体各角度的形态,静物素描,动物画基本绘画Ⅲ:对比表现,错觉效果的理解基础教养Ⅰ:动画专业用语的理解,制作现场的现状基础教养Ⅱ:分镜表和动画时间表的理解角色创作Ⅰ:动漫人物素描和人体基本动作角色创作Ⅱ:角色感情表现及演技表现角色创作Ⅲ:动物的动作研究和绘画练习人物表现Ⅰ:人体的结构和人体素描,风景人物表现Ⅱ:动作姿态,人体服饰质感表现:石膏素描,静物素描,风景绘画分层的构成:帧数的对比,构图法,视觉效果角色设计:角色设计及设定a动画制作现场的流程在学习立体感的表现,透视,背景美术的基础上,开始把动作的表现加入到动画的实践制作中。教学课程要遵循动画制作现场的流程来进行。动画实践Ⅰ:分层动画动画实践Ⅱ:摄像机镜头动画动画实践Ⅲ:后期合成,特效动画b把握制作流程,专家现场指导通过策划,剧本,分镜,原画,动画的制作,中间帧,色彩,背景,CG,合成编辑的作业练习,完成一个完整的动画作品。制作演示:动画电影,电视剧版动画的制作过程了解策划,制作:工作进程安排,故事版设计和分镜制作实习Ⅰ:动画制作设备和工具,CG软件的理解制作实习Ⅱ:自创剧本的策划和制作制作实习Ⅲ:数字化电脑应用动画制作c动画制作的CG技术的学习在现场的实践制作中,按照日本动画业界的动画制作流程,开展对CG技术的学习。影像表现Ⅰ:自然物体的动画和质感的表现影像表现Ⅱ:摄像机的指定及特效表现取消基础教育课程。

二、中国动画教育体系的改善和发展

1.教学课程

从课程的内容上来看,中国的动画课程虽然已经有针对专业性的课程,但是与日本的动画课程相比较还相对较弱,就动画的表现技法和技术而言直接对动画有利的专业课程还不够完善。因此,为培养优秀的动画人才,首先,改善我国的动画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很必要的。我们应该参考世界先进水平的日本的教育体系,开发更有效的动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首先,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提高对动画的认识和理解,加大力度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动画教育的培养可以分为剧作方向的培养和动画制作人员的培养。这就如同日本的动画学校分动画专门学校和动画研究所。动画研究所就是以动画的历史,发展,动画内容等的相关内容为中心,进行理论研究。而动画专门学校是以动画制作为重点,培养动画公司所需要的动画绘制人员,而这个环节的动画绘制人员也是需求量最大的。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的动画教育方向的定位,应该定位于动画制作的人员方向的培养,以培养一个优秀的动画人才应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为基础,如1素描能力2对物体特点的表现能力3角色演技(外形特征,心理特征,感情变化,剧情发展)的理解力4趣味性的创造力和表现力5故事内容的理解力,把握力和敏锐力6对动作的观察力7对整个工作流程的把握能力,和团结性。应该本着以上条件,开发开设有效的,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课程。#p#分页标题#e#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的动画课程与日本相比较,我国的动画课程虽然以涉及到了动画运动规律及原理的课程,但仍然是偏重于理论上的研究,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实践时间远远不足。从之前提到的日本动画学校的课程来看日本的动画实践课是占有很大的比例的,无论是日本的综合类大学还是动画专门学校通常在课程安排上先是专业课的演示课程,也就是我们的理论基础讲解课程,然后紧接着就是专业课程的实践课程。而我们的课程设置里几乎是没有动画实践课程的,大部分的动画学校都是在学生4年级快毕业时才接触到动画制作,然而动画是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揣摩才能掌握到其中的规律和技巧的学科。通过短短的4年级半学期的动画实践是完全不能到达训练的作用的。所以我国的动画教育课程也应该大量投入实践创作中,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能力。认真研究动画绘制方法,帧数的时间把握,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动画教育目的。

再次,树立正确的动画教育理念,在动画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3D技术,电脑CG技术已经成为了制作动画比不可少的技术。但与此同时一定不能忽略传统的绘画基础教育。据调查统计,日本的动画公司和游戏公司(光荣,任天堂等)在招聘动画制作人员时,仍然以制作人员的绘画能力为首要基础。所以传统绘画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要有效的把传统绘画技术的培养和CG技术的有效结合起来。

最后,与日本的动画学校课程相比较,我国动画教育课程接触动画专业的相关课程的时间上相对较晚。从日本的课程设置来看,日本的动画学校无论是综合类大学还是专门学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让就直接入正题,直接进行动画概论,制作流程,动画专业用语,动作制作基础的课程,及场景的制作,角色设计等课程。而我们的课程基本在一年级几乎没有涉及到动画专业相关知识,还是停留在传统绘画基础上,传统绘画基础虽然是不容忽视的学科,但也置后了学生接触专业的时间。我们在引入动画专业的学生时,在他们考入大学之前就应该提高对他们的绘画基础要求,也就是说绘画基础要求是他们在高中就应该解决好的问题。在跨入大学校门后就应该尽快让学生接触相关动画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