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音乐教育范例

美育音乐教育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1

音乐教育所产生的美育功能是一种美妙的情感,其中具有独特的情感性、技能性、形象性。从音乐教育中能够抒发美好的感情,培养审美意识,这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音乐教育;美育功能;感情

一、艺术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反应

在以前的社会中,音乐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音乐凭借着音波的震动而产生的声音,是审美意识的表现。音乐教育也属于文化的一种,能使人产生美妙的感觉,陶冶人的情操。它的主要的特征有:

(一)情感性。

音乐是一可以抒发感情的艺术。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只要用心投入,就会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现在很多的大学也都开设音乐鉴赏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气质,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情感。在艺术欣赏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富有情感,如果缺少了情感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所以说,音乐教育是否成功,就要看是否投入了情感在里面,因此,情感在艺术欣赏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要判断这首歌是否好听,能否引起我们的共鸣,就要看这首歌是否有感情在里面。人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来产生积极思想,对人生的感悟或许也有着重要影响。

(二)技能性。

在音乐教育中,技能性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的教育,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话,那么对以后的音乐学习就会增加困难;音乐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育应该强调对技巧的学习。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在疲惫的时候,听一下舒缓的音乐,就可能会感受到舒服一点;在很烦躁的时候,听一下安静的音乐,就可以放松情感。所以说,音乐是可以给人正能量的。

(三)形象性。

艺术是具有形象的,如果艺术中缺少了形象的话,那么也就称不上是真正的艺术了。因此,在教授一门艺术的时候,一定要讲解其具有的生动形象性,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地理解艺术的要素。音乐的艺术形象性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音乐是一种美妙的东西,可以把它比作不同的事物,那么它所代表的事物就相当于是其中的感情,这样抒发的感情可能会更具体一些。音乐教育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我们现在都能够接触到音乐,现实生活中随处都存在音乐。

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核心是让学生们拥有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让同学感受音乐的律动来感觉到美的存在,感知生活的美丽,让人们在无形中接受着美好的事物,通过在音乐上感受美,从而在生活上创造美。

(一)树立审美的意识,以美现真。

音乐是通过对人们视觉上、听觉上的冲击来达到传播某种精神、某种社会现象的目的,激发人们内心的共鸣。在快节奏的社会过程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效率,却忘了追求生活的质量,失去了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更别说去创造美的能力。听音乐是人们想要放松时的重要工具,人们在歌声里体会到美丽的存在;人们在歌词里接受正能量的熏陶,让人们对于生活更加的充满希望、期待。音乐教育作为培养人们审美意识的重要方式,已经与人们生活产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因为音乐,人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美丽,发现美的存在,在音乐中尽情的享受,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因此,音乐教育可以树立人们的审美意识,以美现真。

(二)提高良好品质,以美积善。

音乐非常具有感染力,音乐通过音乐人的编写以及专业歌手的演唱,以良好的表现力对社会的某种精神进行传播,让人们接受着社会的正能量。音乐教育是老师通过传授自己对音乐理解的技巧来培养人们的情操,人们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能够在音乐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力量。比如常回家看看、世上只有妈妈好等等歌曲教育了无数的人,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中华优秀传统精神。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让人们拥有音乐技巧,而是让他们发现社会的美好、生活的真谛。

(三)激发创新思维,以美激智。

科学认证,人们的脑袋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是人们的数据模拟库,通过对某种数据的分析,来达到思考的目的。左脑发达的人,对于数据就会特别敏感,脑袋运转速度也会比一般人更加快。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对音律、音韵等等的识别来使人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长期下来,可以培养人们思考的能力,激发人们的智力潜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是人们接受艺术教育的重要选择之一。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各方面的表达能力,因此,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高尚品格、提高人们的思想情操与道德修养、开发人们的大脑。

作者:王晓羽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冰.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J].文学教育(中),2010(02).

[2]谢聪.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J].科技信息,2009(35).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2

一、美育与音乐教育的共通性

将音乐教育归属于美育的范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美育与音乐教育存在着许多共通性,下面列举其中四点简要说明。

(一)情感性

美育的本质特征是情感性。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③美育作用于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情”字。其实,“美学”“美育”概念的提出,主要涉及的就是人的感性认识和情感教育领域。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鲍姆嘉通主张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去研究人的感性认识问题,于是创立了“美学”。德国启蒙运动的美学家席勒则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认为要使人从感性的人上升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于是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开辟了一个新的协调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形象化情感教育领域—游戏冲动,亦即美育。从美学史和教育史的角度来看,在西方从柏拉图到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从孔子、孟子到苏轼、朱熹,虽然没有直接谈到美育的性质问题,但都认为美和艺术可以陶情养性,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梁启超、王国维则明确提出“情感教育”和“心育”论的主张。情感性也是音乐所具有的典型特征,音乐表达着一定的情感,突出情感性是音乐教育所强调的。“音乐教育处处离不开情绪唤醒、主观感受与体验,离不开情感层面及其活动。它的一切活动,核心在于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情感教育。”④

(二)形象性

美育的形象性是指美育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和方式,不是抽象的理论和道德的说教,而是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在美育中,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借助于具体生动的事物(如自然山水、艺术作品等),诉诸人们的听觉、视觉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当然,这个过程也包含着真、善、知识等理性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已融合在美的形象之中并化为美的感性形象体系。所以说,美育不是用概念体系去引导教育对象作抽象的思考和判断,而是用美的感性形象体系的展现来引导人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众所周知,音乐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形象为基础内容的,形象性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它是创造性的、非自然性的,是抽象的、非语义性的,是模糊的、非对立性的,是表情的、非确定性的。因此,音乐要通过音乐语言高低抑扬的旋律变化,轻重缓急的节奏安排,以及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变化,塑造独特的音乐形象。”⑤

(三)愉悦性

所谓美的愉悦性是指美育依靠美的事物(包括艺术)的感染力,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并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中使情感得到净化,心灵得到升华的一种特征,即人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如人们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阅读好的小说,游览大好河山等所产生的愉悦心情。由于音乐的审美活动具有愉悦的心理效应,因此,“寓教于乐”是音乐教育特征之一。在音乐教育中,愉悦性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那些优美的旋律以特有的艺术魄力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这种‘快乐式’的教学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如果引导得当,把音乐教育的愉悦性从‘悦耳’升华到更高层次,从而更好地感受、领悟音乐的内涵,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自由。”⑥

(四)普遍性

美育的普遍性指美育所具有的多种多样,丰富生动,可以不择时间、地点、对象和条件而普遍实施的特点。美育的普遍性表明了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特点。由于音乐具有审美的功能,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就是要以审美为核心,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美,无论什么类型的音乐课都是如此。正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言:“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⑦

二、美育与素质教育及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是一个系统整体。何为素质教育,目前国内教育界对其内涵所指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众多的研究中,更多的学者倾向于从人的素质发展水平即发展层次对“素质”进行界定,将素质的构成分为三类:生理性素质(包括生理特征和生理机能特征等)、心理性素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和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文化性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等),这样把素质分类与素质发展水平一致起来。这种分法早已为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所认可,并且运用于实际研究中。例如,在心理学领域,苏联心理学家阿•尼•列昂节夫认为人们很容易从“生物水平”“心理水平”“社会水平”来对人进行研究,“这些水平的存在,就提出了使心理水平与生物水平、社会水平联系起来的内部关系”。⑧这三个方面的素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协同构成人的素质的有机整体。由此可见,素质是以人(个体、群体)先天的自然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传统)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和质量水平。它既指人的身心发展潜能,也指社会文化因素在人身心结构中的积淀与内化。美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美育主要是培养人的审美素质,主要包括审美能力素质和审美境界即审美精神素质的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欣赏、创造、评判能力,提高审美境界,走向一种审美的超越和自由、创造的人生。由于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美育中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这种音乐教育在作用于素质教育时往往遵循这样的思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此通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即培养审美素质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审美素质的培养可以通向其他素质的教育,也就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而达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既然音乐审美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那么音乐教育的性质、目标、内容等必然都要围绕音乐审美这一“核心”进行。在音乐教育性质方面,“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它具有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媒体进行教育的一种审美教育,它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⑨音乐教育的功能同样也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审美功能决定了音乐其他功能的实现。对于音乐教育的价值定位基于同样的逻辑思路。“只有实现了审美价值前提下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同理,只有实现了审美价值前提下的艺术课程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课程。因此,我们在探讨音乐课程的价值时,就没有必要将其作为课程价值中的某一条例列出来,与其他方面价值相提并论。”⑩可见,创造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都是审美价值派生的。既然音乐教育的性质、功能、价值都定位在审美方面,那么,音乐教育的目标理所当然也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人。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都有一个目标,即育人。但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于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⑪当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目标确定后,选择美的音乐作品是音乐教育内容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⑫在这里,能够唤起美感的音乐作品(歌曲和乐曲)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音乐作品的选择要体现在音乐的精品美、思想内涵美、现实生活美等方面。从这个标准出发,音乐教学所选内容应属于富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美的中外音乐艺术精品。

三、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及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毋庸置疑,音乐教育对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都将产生特定的作用。在生理素质方面,身体行为在音乐中广泛存在,为了产生声音,人们要学会灵活运用身体中的手指、嘴、肺、横膈膜等,这便是身体行为。在歌唱中,声音就要由喉头与肺来产生,在乐器演奏中,乐器的演奏技术也会涉及身体行为。既然身体行为存在于音乐行为中,那么,音乐及其教育必然会对人的身体素质产生作用。研究表明,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视觉、动觉会影响人的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呼吸、血液循环、肌肉的张弛等。在心理素质方面,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理而实现其价值的,如振奋、松弛、理智、悦人、认识、想象等。在社会文化素质方面,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个体存在的“母体”。通过音乐教育我们可以了解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内容。实际上,“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只能说明可以通过音乐教育达到美育的目的,但不能说明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美育来设定,音乐教育并非仅仅具有美育的功能,它还有其他的非审美功能。这些非审美功能涉及人生的诸多方面,如科学的、伦理的、政治的等,它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心灵发生影响和作用,这些非审美功能的效用也是容易理解的,如给人以理想,给人以教谕,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等。审美素质能力的培养不能涵盖音乐教育的全部,还有其他非审美素质的培养。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音乐教育的性质始终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音乐教育不能只讲审美而排除非审美的内容,音乐教育既能实现学校美育的部分功能,又有不属于美育任务的教化、认识功能,既是美育内容的一部分,又非“美育”一词所能涵盖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种交叉融合的关系,不能画等号。如果以美育来规范、界定音乐教育,必然会遮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价值的存在。因此,从素质教育角度来审视音乐教育,其内涵不仅包含美育的内容,亦包含美育之外的内容,而这又带来了音乐教育的性质、内容、目标等方面的变化。首先,从性质来看,因为音乐教育是一种人类音乐文化得以保存、传递、延续、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所以社会文化素质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心和导向。音乐中的乐谱、乐器,音乐的观念、音乐表演、音乐审美心理、风俗等都体现了文化的特性,都包含了人的因素。音乐教育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将作用于人并形成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在这里,社会文化素质包含了审美素质,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形成并成为社会文化素质的一部分。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的性质可以理解为: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通过“音声、概念、行为”来理解音乐所承载的人类社会文化,以此提高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并作用和影响于人的生理性素质和心理性素质,从而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从教育目标来看,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都是以“育人”作为培养目标,但“育人”的内涵十分丰富,在这个方面,二者存在着不同。前者着重审美活动的教育,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境界,提高受教育者审美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后者是以社会文化素质教育(包含审美素质)为导向,通过音乐对人进行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里,我们可以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导向去“联通”其他素质。究其原因有三:第一,这是由素质的结构所决定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受到社会的文化影响而发展,因为不论人们从事何种职业,承担何种社会角色,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公民,有效地感受和理解生活、参与社会生活,都必须具备所处的社会文化所要求的基本道德、智能、情感素质。在素质分类的“要素说”中,实际上也是按照社会文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和规范建立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二,可以超越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中,仅以审美素质作为核心进行素质教育的狭隘性。因为社会文化素质包含审美素质,即审美素质是社会文化素质的一部分,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导向的音乐教育必定包含了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这必将拓展音乐教育的内涵。第三,音乐自身体现着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因为音乐是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一部分。通过音乐,人们可以理解社会、政治、经济、语言、宗教等人类行为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结构与体制。因此,“要想了解一个文化和社会的模式怎样通过人类组织起来的音响形式而体现出来,就必须掌握这种音乐在其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相应证据。”⑬所以说,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目标是通过音乐去了解、认知音乐中所蕴含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富有人文知识、人文意义、人文精神的内涵内化于个体的行为中,从而影响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最后,在音乐教育的内容方面,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与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其内容、范围也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是选择“美”的音乐作品来唤起、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提高人的审美素质,后者是以培养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多元化音乐内容选择,因为音乐自身就是一个复合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认为音乐存在着十种功能:情绪表现、审美欣赏、娱乐、交流、符号象征、身体反应、强化对社会的遵守、树立社会机构和宗教仪式的权威、为文化的延续和稳定服务、促进社会的凝聚。音乐中所蕴含的这些功能是审美所无法涵盖的,审美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美育的内容无法涵盖音乐教育的全部,以美育内容替代音乐教育内容将会遮蔽音乐自身的功能和价值,而使得音乐教育附属于美育,带来音乐教育内容选择的狭隘性,这与当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相悖离。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在音乐教育的内容选择方面,要根据音乐的功能与人的素质的关系进行选择,而非仅仅选择“美”的音乐作品。社会上有丰富多彩的体现人类社会文化的音乐,所以说,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内容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是以人们的生活世界为基础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也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包含了人的各个方面素质的内容。当今的教育学研究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这其实也是素质教育转型下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音乐教育的内容选择是一种关乎人的整体发展的教育,它所选择的内容亦包含了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容,如伦理道德的、社会规范的、文化传统的等等,这无疑将会超越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仅仅关注审美素质方面的内容,从而丰富和拓展音乐教育的内容。

结语

将音乐教育纳入美育的范畴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有效性”,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及其践行,教育的“核心素养”又被当今教育界所提出和实施。在当今教育发展趋势下,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审美教育”已无法适应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其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需要,如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批判,以及当今“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构建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等问题,对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美育来说是无法解答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跳出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美育组成部分的藩篱,而走向一种真正以素质教育本体与音乐教育本体相融合的教育发展之路,这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应然诉求。

作者:刘小红 单位:江苏盐城师范学院

注释

①②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③转引自顾建华、张占国主编《美学与美育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④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⑤同注④。

⑥同注④,第24页。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⑧〔苏〕阿•尼•列昂节夫著、李沂等译《活动•意识•个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75页。

⑨同注④,第15页。

⑩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⑪同注⑦,第10—11页。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3

为了将音乐教育充分的融入到中职学校教育中,本文对音乐教育在中职学校美育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音乐教育;中职学校美育;作用

一、浅析音乐教育对学生产生的作用

(一)心理的影响

根据实践研究表明,音乐可对学生的情绪造成复杂多样的现象,并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且音乐还会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多方面,来刺激学生大脑产生情绪反应,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放松压力,并也可使学生身心缓缓地平和下来。另外,音乐还能够使人的情感得到体验,促使人的情绪得到变化。

(二)学生智力的影响

由于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高低长短的不同,所以可促进学生情感、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开发。其次,因音乐之间具备协调、对抗、追逐、跳跃、停顿等多方面的特点,这不仅可构成完美的音乐世界,并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此同时,音乐在演唱、演奏、欣赏等多种形式下,都可以刺激学生的记忆、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反应,使其促进学生感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进而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启发。特别是针对正在生理与心理高峰发育的中职学生,音乐教育更是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因为音乐教学是促进中职学生智力开发与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中职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

(一)学生综合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影响

由于音乐教育学科的基本本质就具备了一定的创造性,而学习与感受音乐就可使学生慢慢地领悟出创新感,所以音乐可触发与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能量与活力。其次,根据著名学者本耐特•雷默对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的研究认为,音乐教育中因具备了智力、思维、认知、注意力,所以任何人都有能力去发展音乐的认知能力,进而提高中职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其次,音乐教育还可有效地平衡学生左右脑的发展,使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大脑的平衡,这不仅能够强化左右脑的紧密配合与联系,使学生更大程度的加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启发,并还可明显的促进右脑的发展。另外,音乐本身就具备了有规律、有节奏的特点,促使世界万物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相同的地方,而这一现象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并可有效的扩大学生的视野,进而增添新知识,为学生的观察力奠定基础。

(二)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因音乐具备了自由、模糊、不确定性特征,促使人们对相同的音乐有效不一样的理解,而这也就为学生创造了无限的联想空间。且音乐的创作、表演、演奏等环节都可为学生提供创造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行为。而这一音乐特点不仅为学生创造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发展优势,并可有效地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另外,音乐是想象力的源泉,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超越性与求异性,且在对音乐进行感受时也有着不同的想象。如在音乐教育课程中,教师通过为学生演唱或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时,学生也可创作部分简单的音乐作品,而这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浅析对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涵养的作用

(一)审美功能

音乐是记载与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学生仅学习基础的音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鼓励学生欣赏一些较为优秀的音乐作品,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陶冶心理素养,进而强化学生的鉴赏水平与审美观。其次,音乐还可结合人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激动与联想,进而为学生灌输道德情操、精神品质,这不仅能够是学生在精神上感受欢乐,并还有利于学生提升健康的审美情感。另外,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还包括了社会义务、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等多方面,促使学校理解我国的文化传统,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文化涵养

音乐教育对学生视野的扩展、知识的增长、思考的深入等文化涵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且音乐教育在演唱、演奏、欣赏等环节中有较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促使中职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创作,这不仅能够学习音乐,并还可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与此同时,音乐有着不同风格的形式,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时,还可间接性的了解我国历史文化,时代背景、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不仅为学生能够加强中职学生文化涵养,并也是启发学生智慧的重要部分。因此,中职学校重视音乐教育课程,激励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并充分地体现音乐真正意义的教育,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文化涵养、综合能力等多方面,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音乐教育在中职学校美育中的作用较多,尤其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个性自由、和谐发展、完善人格等多方面的提升。因此,作为中职音乐教师,必须重视音乐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才能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

作者:董军强 单位:甘肃天水市麦积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黄秀聪.浅谈音乐教育在中职学校美育中的作用[J].艺术品鉴,2015(06).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4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教育渗透

使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主要任务,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科目。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能够对学生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一、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和美育的含义不同,但二者互相渗透。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音乐教育的含义

音乐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发点在于传授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识别力、鉴赏力以及审美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

(二)美育的含义

美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认识生活中的美、体验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以及创造生活中的美的能力。美育的途径是丰富多样的,形式是变化万千的,美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各种艺术内涵和艺术形式,还包括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各种美的事物。

(三)音乐教育和美育的关联

音乐教育和美育是互为关联的,美育是开展音乐教育的自然延伸。音乐所表达出的情感能够使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陶冶情操、塑造心灵和完善人格,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是科学的、合理的、容易的。开展音乐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通过音乐艺术让学生产生对美的热爱,抒发感情。教师应利用中学音乐课本中蕴含的美,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二、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音乐中有优美的文字、动听的曲调、感人的情境,音乐中蕴含美的元素,音乐易给人听觉上美的享受,也易影响人的情绪、情感以及性格,因此,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是可行的。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下:

(一)注重一言一行,言传身教

美育通过美的形象来撼动人的内心,使人的内心与美相交融,从而产生共鸣。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旋律等方面来传递美的形象,进而打动人的心灵的。音乐教育和美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为补充的。教师是学校美育的实施者,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优秀的教师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课堂上,教师美的语言、美的举止都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带动学习气氛,能够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教师的言传身教恰当,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将美育引入音乐教育之中,这能够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的旋律之美,享受音乐的内涵之美的同时得到适当的美的教育。在长期美的艺术的熏陶下,学生自身的情感、素质、个人气质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他们就能积极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美,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进而创造生活中的美。

(二)充分利用音乐美,打造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平台,是美育的重要组成方面。优美的教育环境可以促进美育的实施,提高美育的成效,因此,学校可以利用音乐的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在学生进入校园时播放《春江花月夜》等名曲,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在课间休息的时播放流行歌曲,如SeeYouAgain,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在考试休息期间,播放励志歌曲,如《相信自己》,振奋学生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斗志。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美化校园环境的活动,让学生对校园美化提出意见,几人一组合作完成对校园美化的实用性策划案,让学生在优雅的动听的旋律中感受美、创造美。

(三)丰富教学形式,感悟音乐作品中的美

音乐是思想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也是最能打动人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学习的过程,目的是通过音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和共鸣性比较强的艺术,它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思想活动,使学生的情操和心灵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是教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手段。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尽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优秀的电影原创歌曲,让学生欣赏、分析。有的学生可能在听的过程中能猜出电影的名称,有的学生可能对电影原创音乐缺少关注,而不能欣赏音乐。教师播放原创音乐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描绘听到音乐后脑海里形成的影像,然后教师可以讲解原创音乐的故事情节,引领学生理解、感悟作品,这样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品中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强烈地冲击了学生的听觉感官,而且还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了音乐作品中的美,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和感受。

(四)丰富审美教育

音乐是一门综合的情感艺术,它是通过语言、旋律等形式来体现感情色彩的,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人类的精神品质、思想追求和情感意识。音乐通过刺激人类的审美感官,能迅速使人的情绪、情感产生波动。因此,音乐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向往与热爱,还能让学生对音乐抒发的情感产生兴趣,这种情感与美的结合是美育的必经阶段。

(五)丰富美和创造美的音乐作业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教师不会留课后作业,从而使学生对音乐课不够重视。课后作业是学生温故知新的重要手段,因此,音乐老师应该注重作业环节。学生熟练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后,为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行创作歌词,以体现现实生活与情感抒发相结合的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完成歌词创作作业,鼓励学生创作。如果有学生创作的歌词很有意义,教师可以配合学生,给歌词谱曲,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歌曲,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潜能,还能使他们产生成就感,从而达到音乐美育的目的。

(六)组织活动创造美

学校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力、创造力、审美力,从而实现美育的目标。以《智取威虎山》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播放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思考乐曲的含义。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对乐曲中的人物和各种声音进行模仿,通过与学生共同思考和探讨乐曲的寓意阐述作品的含义。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演话剧。各组长在教师的指挥下,给组员安排角色。在演出中有的学生演雕,有的学生演人物,有的学生演山,演雕和演山的学生容易使观看的学生开怀大笑,观看过后学生还会提出一些表演建议。表演不但拉近了音乐和学生的距离,还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在享受生活和快乐的同时也享受和感悟了美。

(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学生课堂上的行为举止。首先,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音乐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其次,教师应该注重个人魅力和修养的提高,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重视言传身教的方式方法,具备让学生称赞的人格魅力和个人修养。中学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音乐教师要注重上述七个方面的提高和完善,坚持音乐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原则,保证音乐教育和美育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廖家骅.审美教育过时了吗———多元音乐教育哲学思潮刍议[J].中国音乐教育,2011(6).

[2]尹丽.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策略[J].文教资料,2011(24).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5

 

对于孩子来说,音乐是无处不在的,“风声、雨声、鸟声、虫鸣声……”到处都有美妙的音乐,喜欢音乐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成人也经常运用音乐来抚慰、教育幼儿。教育家们更是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被称为“幼儿园之父”的德国福禄培尔在他创办的幼儿园中,音乐成了有力的教育手段;在我国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所创办的鼓楼幼稚园中,音乐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们都认为:小孩一方面需要物质生活,一方面需要精神生活.我们并不是要把小孩子都培养成画家、音乐家,主要是为了陶冶他们的精神情操和品德。   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音乐是美育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美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的正确的审美观点,也是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包括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打击乐及音乐欣赏等.幼儿在音乐的感染下,陶冶性情,对美好生活有无限热爱,并能逐步建立起健康的审美观点。音乐还能促进听觉、记忆、语言、想象、形象思维、创造、情感及个性的发展.经常进行音乐活动,能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展音乐及其它方面的能力,陶冶情操.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等.为日后良好个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音乐教育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我们应注重对幼儿进行培养   1、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加活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很多教师都喜欢让一部分幼儿充当演员.另一部分幼儿充当观众,那些有机会当演员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自己,而那些条件差的幼儿却会因没机会或因自卑而不敢表现、这无疑会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_因此,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加到活动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让他们都能树立信心;   2、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在音乐活动时,我从不让幼儿有局限性的环境,我允许他们自由创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展示他们自己的才华。在歌唱中,引导他们改编歌词、舞蹈,又可改编动作等。虽然他们的创造并不“杰出”.但都是真情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注重活动中的交往合作   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整、完美,如:分组唱、合唱、打击乐、集体舞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的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在一起.例如:在一个集体舞蹈中,有一个或几个领舞的加上其他伴舞,那可更显托出舞蹈的独特及其和谐,在唱歌中也是一样,特别是在合唱中,要想获得和谐的声音,必定需要幼儿较好地调节自己的声音,最后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并培养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并能分享合作的喜悦。   幼儿期是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时期,也是音乐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期,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促进音乐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身心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幼儿走上成才之路打下基础。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6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以及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健康成长。美育不仅仅在于欣赏和享受,更在于开阔一代人的眼界,充实一代人的心灵,提高一代人的觉悟,使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显示出文明的力量。   艺术美是学校中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美术等每门艺术课都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一个五彩缤纷八音协和的大千世界,为教育培养造就一代新人出力。   我们音乐教育的目睹就是培养有审美能力的人,作为音乐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一切手段,通过音乐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去实现这一目的和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也应发挥音乐“情感艺术”的特点,让“美”步入我们的课堂,让“美”哺育孩子们的心田。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很重视艺术在陶冶性情上的作用,在《周礼》中提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就是指音乐。   孔子曾说“兴于诗,成于乐”意思是诗使人从伦理上受到感发,礼是把这种感发变为一种行为的规范制度,而乐是陶冶人的性情,德性。   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i“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来说是一种更强有力的工具,因为节奏和和声有一种渗入人的灵魂深处特殊方法。”而且指出音乐的潜移默化作用,主张从儿童时代就应该接受音乐熏陶,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音乐是一种动态的表现艺术,也叫表情艺术,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的美是通过音乐所组成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音乐表现手段,如节奏、旋律、和声与复声等,就是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发出美得声响和所构成的音乐形象体现出来的,音乐的形是最活跃的,流动的形象,他可以运用最富有特色的声音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声音,如钟声、马蹄声、鸟鸣声、松涛声、流水声等来表现人对现实的真实感情。还可以运用象征、比拟的手法将平静的湖水、蔚蓝的天空等现象化为带有情感的声音表达出来。音乐以它独特的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体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中美得作用,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学习中认识美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的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   例如音乐课本中《黄河大合唱》歌词形象地描绘了黄河古老的历史和波涛汹涌,奔腾万里的雄姿,歌曲旋律跌宕起伏,词曲珠联璧合,相互辉映,既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黄河的眷恋之情,又抒发了各民族人民为祖国未来进行拼搏的雄心壮志,学生通过欣赏、演唱、加之演奏,以及教师的引导,被歌曲及电视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所深深的感染。有的学生在学习之后,笔记中抒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决心一定认真学习,长大为祖国争光!在许多音乐教材中,丰富的歌曲和多彩的乐曲都蕴藏着美。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美、认识美,在学习美的过程中,懂得做一个正直的人的真谛。   二、在教学中孕育美   音乐教育用音响的魅力,给人们以各种感受。音乐的旋律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中,展现它特有的魅力,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   所以音乐教学中必须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陶冶他们的情操。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那“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重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等不同手段的演奏,将那山河的秀美、碧波月影、层层涟漪的湖光山色表现的淋漓尽致,犹如一幅清丽淡雅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把人们带入这美丽的春江去畅想、去遨游。   三、在生活中体验美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作用,每个正常的人都乐于欣赏,能够倾心赏美,就是乐于受教的表现,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并焕发出神采。在音乐课中运用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体验美、感受美、并去创造美。   如:音乐教材中《中国功夫》教学中白话叙述中,我们运用了声势训练,学生击掌、跺脚去模仿武术动作的力度,边听伴奏做声势的训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体验音乐作品的美。   教学过程中,对有特长的学生,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待歌曲唱完之后,教师根据同学掌握情况,指导同学连奏边唱,集体“参与”在共同的“二度”创设美的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的学习求知欲,愉悦了学生的心情,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在实践中表现美   音乐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也是实现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使德育潜移默化,沁人心脾。例如在合奏合唱排练中,因为乐队是多人组成的,首先要求大家奏或唱要齐,这需要大家心齐才能奏唱齐,另外在齐的基础上,不要有多声部的演奏、演唱,这就需要大家不但心齐,而且还要讲究方方面面的配合协调,才能把艺术性很强的音乐作品完美的表现出来,还能受到美的熏陶,在这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所产生的结果,最直接、最有说服力。可以想象集体主义意识在合唱、合奏中的重要性,然而这种意识正是我们学校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p#分页标题#e#   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追求理想的生活。我们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运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又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在演奏演唱和音乐活动中,自己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旋律、美的世界。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7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的手段,让学生拥有美的情操,从而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教育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用音乐浇灌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美好心灵

审美教育也称为美感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受到了人们的重视,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一门可以陶冶学生性情、增加学生艺术涵养的学科,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可以灌溉学生的美好心灵,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充满美的艺术殿堂。

一、小学音乐与审美教育的紧密联系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中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以及美的旋律可以构建充满美的音乐艺术形象,再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演唱和欣赏等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也是人们的高级精神需求。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审美无处不在,我们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和倾向、对美的追求和审视都是通过审美来实现的。小学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具备美育功能的课程,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通过小学音乐的教学,可以将音乐作品的情绪、人文内涵和思想倾向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具备鉴赏和评价音乐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积极的审美情绪,让学生在美好的音乐艺术殿堂中陶冶情操,所以小学音乐和审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策略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教学的重要技术支撑。小学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个美好的音乐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现语言故事等,通过故事穿插的形式帮助学生聆听音乐和感知音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音乐的引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幻灯片等形式来引导音乐,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体会和音乐感知。例如,在学习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的时候,在课堂导入的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媒体播放《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曲,同时用多媒体播放金孔雀跳舞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音乐中描绘的动物形象,让学生可以理解歌曲中的主题———美丽的动物。《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浓郁傣族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曲调非常清新优美,同时拥有着流畅自然的旋律。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具有歌唱歌曲的兴趣,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跟着视频中的小孔雀一起翩翩起舞,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情境表演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学生情感的培养可以通过情景来引起,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一些可以改编成故事的歌曲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给学生听,很多歌曲的创作的背后都蕴含着故事,教师可以将这些故事讲解给学生们听,增添学生对该歌曲的兴趣,同时可以感受该歌曲的情感,并自觉地融入到歌曲的学习中去。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例如,在学习《七个小兄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可以感受音乐中的美,可以创建一个音乐环境,选取班上的七个学生表演音乐中的dolremifasollaxi七个音符,七个学生每个人代表一个音符,学生通过自由组合让班级上剩下的学生读出台上学生表演的旋律,通过游戏的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走进音乐的世界,不断地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让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中的美,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美感表现力。

音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所以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化的,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掘有效的音乐资源,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合唱、独唱和独舞等,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表现力。例如在学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时候,因为这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小学生又比较好动,所以在这一课时的学习过程中容易走神,没有表现出学习音乐的兴趣,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地组成活动小组,通过搭节奏的游戏让学生在搭搭拆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在搭节奏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如何搭得更好更美,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感表现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在小学阶段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音乐教育,用美好的音乐旋律和节奏浇灌学生的美好心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顾乔红 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陈集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周惠玲.小学音乐军美教育若干问题解析[J].音乐时空.2014.21(03):55-56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8

摘要:

作为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素质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实现,这主要表现为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将音乐教育与美育分割开来,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首先厘清了新课标背景下审美教育与音乐美育的内涵,剖析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实现审美教育功能的路径。

关键词:

新课标;音乐教学;审美教育;教育功能

一、新课标背景下审美教育内涵与音乐美育功能剖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教育观,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提出应当在音乐教育中“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1]那么何谓“审美教育”?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又该如何界定?音乐美育与传统音乐教育功能又有何差异?首先,审美教育不同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体能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的教育形式。[2]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可见,审美教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此外,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以中国古代礼乐思想为例提出“礼为德育,而乐为美育”。联系中国当时的音乐教育现实,更明确表述“唱歌,美育也”,明确地把音乐和美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4]其次,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音乐美育,即音乐审美教育,就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他们欣赏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功能。[5]但我们也要看到,音乐美育与音乐教育以及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都有着较大的区别。第一,音乐美育不同于音乐教育,它的核心内容是美感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一切音乐活动,以此淡化音乐教育中的实用功利性。但是音乐美育又不可能脱离开音乐教育,只有通过音乐教育的不断深化,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审美精神,人们的音乐经验和理性认识能力才会不断增强和提高,从而使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地提升。这与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6]第二,音乐美育与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也有根本区别。传统音乐教学仅仅从认知角度单线突进组织教学,使教学成为简单的从符号到符号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随着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美育作为一门理论美学和实验教育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音乐美育讲求无声无息地改变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深化学生的音乐美感,是一种非功利性的。但音乐课毕竟不是理论美学课,它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音乐教学的功利性和审美实施的非功利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尤其是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非功利性一面。

二、审美教育功能在音乐教学中尚未充分实现的原因

(一)认识因素:对审美教育重视不够

对审美教育认识不足是导致审美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实现的重要原因。当今崇尚分数、崇尚名牌学校的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美育在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没有看到音乐美育在人的全面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因此,义务教育还没有对音乐教育给以应有的重视。

(二)技术因素:音乐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缺乏有机结合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缺乏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导致审美教育功能不能有效实现的技术因素。上述分析表明,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从美的意义上讲,主要有三种不同形态的美,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因此,我们接受美的教育主要也有三种方式,那就是自然、社会和艺术。最重要的美育方式是艺术审美,其中音乐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和课堂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既要抓住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特质和音乐教育教学的规律,更要结合审美教育的特点,把音乐教育和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审美教育自觉地融入音乐教育中。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往往对音乐本身的特点这个本质性的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而导致教学出现许多事与愿违的状况。比如,音乐本身是最有感染力的艺术,结果因为各个部分的训练内容,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忘却情感体验,一味地技术操练、支离破碎、枯燥乏味,从而走向了它的反面。再如我们在唱歌或演奏活动中,为了把声音训练到一定的高度或某首乐曲的弹奏达到特定的速度,从而忽略了听辨自己和同学们的演唱、演奏效果的区别与联系,并从中寻找掌握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力。

三、音乐教学中充分实现审美教育功能的路径

(一)提高对音乐美育功能的认识

音乐决定不了一个孩子的命运,除非考艺术类学校,否则考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也不考音乐。但音乐课的开设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放松大脑,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开阔视野,并通过音乐课的学习,理解和尊重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地球公民。所以,作为奠定学生一生幸福基础的中小学教育,音乐课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随便哄着学生玩玩就行了,应该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重视音乐课的教学,改革目前比较简单的教学评价方式,使全体学生在小学阶段收到良好的音乐熏陶,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事实上,古今中外有不少科学家都是富有音乐修养的人,科学和音乐两方面的才能都兼而有之。中国历史上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诸子,以及嵇康、白居易、沈括等等这些热爱音乐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自不必说,西方历史中的思想家譬如德谟克利特、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卢梭、叔本华等等也不例外,尼采更不例外。他认为“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并一度与伟大的音乐家瓦格纳成为知己好友。

(二)将音乐课堂教学与美育进行有机结合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生“学”的方法。音乐教学的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接受教学的学生,二是所要学习的音乐。前者是人、特定的人,后者是物、广义的物。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两者都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把音乐作为学习的本体,那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音乐的目的。中小学学校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国学者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现代美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就是倡导音乐课堂教学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三)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展开美的联想

音乐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发掘教材中的音乐素材美,并引导学生展开美的想象。备课时,教师要准确地掌握一堂音乐课中美的激发点,一环环地将教材的内容美、形式美、旋律美、情感美、调式及和声美发掘并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感知和认识美,初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冲动。例如,中学8年级教材中的一首《让世界充满爱》,应促使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关心抗震救灾的热情,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产生情感共鸣。

(四)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的设计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繁荣的根源,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为适应社会需要,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独立自编自导一些演出和庆祝活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同时在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学生艺术活动中心,定期对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加以培训,再以小组活动、演出等形式进行展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集体主义精神。此外,教师为了促进和深化教学,要围绕教学中心创新性地设计教学场景,包括静、动两个方面。如音乐教室的美化,座位形式的选择,多媒体、电教手段的烘托,以及利用模型、实物等道具的渲染和调动学生唱、奏、舞等活动,让学生沐浴在创设的美的情境里,充分地感受美,情境被进一步激发和深化。

(五)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打造充满情感的音乐课堂

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在现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于教师没有充分理解情感体验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要么完全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要么追求表面上、形式上的“学生主体作用”而忽略了真正的音乐情感体验。两者均导致了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消损了音乐教学的审美功能。为此,应该从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和音乐艺术的情感特征出发,打造充满情感体验的音乐课堂,使学生感悟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发展,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强调情感因素的核心地位,运用恰当的情感教学策略与方法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可以强化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体现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这对于改变目前音乐课堂的现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事业也随之不断发展进步。在这一过程中,素质教育亦越来越得到重视,同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突破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瓶颈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思想上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将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紧密结合。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教学方式,钻研教材,引入情感体验,并不断引导学生对于审美功能的正确认知,体会音乐之美在其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郝莹 单位:沈阳市第一二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兰兰.新课标下的高中音乐审美心理探究[J].音乐时空,2014(15):116.

[2]姜会敏.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2):118.

[3]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4]李梅华.蔡元培的音乐美育思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借鉴意义[J].科技创新导报,2014(9):151.

[5]马春生.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功能[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6):106.

[6]郭轶菲.音乐审美教育[J].中国水运,2007(9):217.

第二篇: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

音乐是人类情感交流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中对美的追求、美的享受。在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同时美也会如影随形,让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享受,如何去理解音乐、体会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这些都离不开音乐审美的需求。提高音乐审美素养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一、审美教育是现代音乐教育的核心

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素质教育离不开审美教育“,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成功的音乐教师能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一切,养成宽容与慈爱的情怀。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席勒曾指出了审美教育的问题:“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他成为审美的人”。在现代教育中,审美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已经成为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教育活动均融合进了审美教育。在职业中学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多数学生缺乏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了解,对传统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深层次的美并不能认识。可见,加强中职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课前设计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使学生进入教室时在无意中欣赏音乐,让音乐艺术成为学生成长的养料,从而提高欣赏音乐的品味,提高对美的认识和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二、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课激发想象,陶冶情操

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特殊教育手段,审美教育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音乐艺术中尤为需要欣赏者的想象、联想。如,欣赏《十面埋伏》《二泉映月》这些音乐作品时,只要欣赏者随着旋律的起伏跌宕,结合音乐的主题,脑海就会浮现出音乐所塑造出来的景象,想象出那些或紧张、或悲壮、或优美、或宁静的画面,使自己融入其中,仿佛身临其境而受到感染。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创造需要想象,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的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各自的兴趣、知识、阅历等的不同,对同一首乐曲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融洽的音乐氛围,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采用多种角色参与、体验,使学生获得艺术经验,再用经验指导参与、体验,促进想象力,发展思维,激发创造意识,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去表现美、创造美。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二泉映月》时,教师用抒情的语言描绘乐曲的意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作画、诗歌、律动、演讲、图谱等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充分挖掘他们的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在音乐艺术的海洋里充分展示自己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培养高尚的情操。

三、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人虽然有爱美的天性,但真正的审美能力还是在后天形成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重点。”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把审美教育放在首位,让学生感知美,完善人格,使学生于轻松、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形成高尚、真诚、美好的气质。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多方面去感知、体验;从画面、音响、情感上挖掘学生的听辨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欣赏、唱歌、器乐等环节以及课内外的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中美的领悟力,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音乐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从生活实践中能体验音乐美,感知音乐的意境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了解音乐作品,参与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情感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法,辩证地面对不同体裁、不同形式、不同情绪的音乐作品,体现音乐中的风格美;通过欣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作品,了解音乐作品所体现的特色美。例如:南方水乡的音乐曲调多数优美、细腻,而北方的一些乐曲则多数粗犷、豪放。在引导学生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表现的内容,随着乐曲的进行,给学生描述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乐曲前半部分悠扬如歌、平稳流畅,描述的是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速度加快,力度不断增强,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通过这些描述,学生能在欣赏的同时较好地领悟乐曲的意境,感受到江南水乡的夕照美以及渔民歌返的热烈场面的喜悦美。新的世纪,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教师要交给学生一碗水,必须自己要有一缸水,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去学习、去探讨、去研究、去创新。教师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体会音乐带来的美好享受。提高音乐的审美素养是教师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我们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让学生在知识的长河里成长,让音乐的美去感染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音乐去滋养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作者:李秀丽 单位:河北省三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李晓红,杨石.浅谈声乐教学中的美感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第三篇: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

音乐给人美的享受,可以丰富人的情感,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对于学生来说,审美教育同样是音乐课的核心追求。

一、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本质而言,音乐教学并非让学生将来成为艺术家,而是引导孩子在音乐教学中,去发现美、欣赏美、认识美,从而塑造美好的品格。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没有完善,因此,音乐教学不在于学生唱得多好,而在于用艺术的音乐手段,去引领孩子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比如,在一年级音乐课上,老师问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吃蛋糕前,要唱生日歌,哪些小朋友们会唱?老师追问:能唱给老师听吗?小朋友们高兴地唱起《祝你生日快乐》。唱完后,老师告诉小朋友,这首歌是100多年前两位外国的教师创作的,为什么《祝你生日快乐》象长了翅膀,飞到世界各国,过生日时都要唱起这首歌呢?小朋友们纷纷说:歌好听、好唱、有意义,等等。教师总结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一首好的歌,永远也不会老,让我们再一齐唱唱这首好听的生日歌吧!”乐曲响起,小朋友们认真地唱起来。

二、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1、注重趣味性——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直觉。

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直觉,是音乐课教学的基础,也是艺术审美的重要特征之一。音乐审美直觉的主要特点是让孩子获得最直观的审美态度和感受,即从对音乐自身进行关注,引发音乐的审美注意,然后对音乐产生一种追求,引起对音乐的审美期待,最后完成对音乐的审美态度等一系列的不可缺少的过程。比如,在一节音乐课上,老师让孩子欣赏一组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当播放音乐时,许多孩子能一下子就对比较熟悉的音乐歌手产生了兴趣:“这是滕格尔唱的!”“这是张惠妹的歌!”……孩子的兴致被激起。老师追问:“小朋友们,你们谁知道这些歌曲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吗?”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集中到“少数民族歌曲”的教学主题上来。老师立即追问:“咱们国家的少数民族又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呢?”有的学生回答:“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老师给予充分肯定。这节课,从引导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审美注意,到审美期待,最后到审美态度的形成,老师进行了正确的引导,达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

2、注重游戏性——指导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

音乐是以声音来对客观世界进行描绘,需要借助想像或联想,才能在头脑中将音乐转化为世界的形象,获得审美感受和体验。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借助音乐游戏的性质,让学生在听听、唱唱和玩玩中,诱发孩子的联想和想像,提高音乐辨别的能力,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比如,在学生歌曲作品中,象《胡说歌》、《拉拉勾》、《丢手绢》、《摇啊摇》等众多歌曲中,充满着童趣和游戏性。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游戏角色的扮演,想像歌曲的情节、欣赏音乐中游戏规则和音乐节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对音乐的欣赏和体验活动。

3、注重活动性——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升华。

达到音乐审美升华,即学生与音乐的心神合一,获得共鸣,产生审美享受,而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需要在各种活动中进行。首先,寓音乐审美于日常活动中。比如,学生到校时,可以播放悦耳动听的音乐,创设音乐环境;学生进餐时,可以适当播放旋律优美的音乐等;学生午睡前,可以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这些音乐活动,对学生的音乐审美升华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其次,寓音乐审美于各种表演活动中。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教育首先开始于学生活动。”活动中学生的各种动作,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的协调性发展,另一方面能充分表达学生对音乐的参与与探究,获得表现与交流的体验过程,而后者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比如,在“京调”中,组织学生表演旦角与丑角,演绎其风趣与诙谐,抒发情感;在“阿拉伯之夜”中,表演异域的风采;在《赛龙夺锦》表演活动中,让学生通过音乐旋律,再现赛龙舟的场景;在《动物狂欢节》表演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动物的心理,从音乐旋律中,体验快乐,升华音乐审美体验。

三、学生音乐审美教学中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