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地位与功能浅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地位与功能浅析

一、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问题

学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没有动力,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动机功利化等.很多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而学,这些人中有些是为了应付考试,有些是把学习视为家长交给的任务,有人因此而患上神经衰弱或考试焦虑症.有些人的学习动力是因为奖学金,一旦奖学金落空,为此抑郁者有之,轻生者亦有之.

2人际交往问题

进入大学以后,面对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异性关系,很多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尤其是部分90后的学生,严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他们一向“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别人的关心,待人冷漠,敏感挑剔.还有些学生因为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问题,选择将自我封闭在网络的虚拟世界,这种消极的“避世”态度对他们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因学习不适引发的焦虑症、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抑郁症与偏执型精神病、因经济原因引起的心理失衡症、因性与恋爱处理不当而引起的性焦虑、性压抑等.这些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调查显示,我国的大学生自杀事件程逐年上升趋势,仅2008年一年,广东省就要26名大学生自杀身亡,还有5人自杀未遂.

4情感问题

随着身心的成熟,大学生的情感日趋丰富,但仍存在一些不稳定性.如常常因一点小胜利而沾沾自喜,也会因为一小点挫折而沮丧不振.

5就业问题

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此充满恐惧感、困惑和失落感.如因为没有自己进行客观定位和能力评价,盲目择业,导致就业后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我国每年都会发生一些因找不到工作而导致的大学生自杀事件.

6网络问题

网络综合症是由沉迷网络而引发的各种生理、心理障碍的总称,是一种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滋生的心理疾病.患上网络综合症的学生,通常将他们的大学生活关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对现实生活感到乏味,更有甚者,极度自闭,严重危害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上述问题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1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什么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的知识呈几何级数增加,物质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变化.这些带给人们的不光是正面的影响,还带来了众多压力.因此,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特别是人才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成熟的阶段,霍林渥斯(L•S•Hollingworth)称这一时期为“心理断乳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充满种种特殊的矛盾,这一过程离不开成人的心理指导.因此每个学生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子系统

首先,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实践中,德育逐渐融入了现代教育理念,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体系,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有力保障和形成助力,因此,缺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显然是不完整的.其次,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游离于德育之外.一方面,思想问题从本质来看应该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另一方面,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好比“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第三,心理健康教育逇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这一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我们说,建立在符合心理规律基础上的德育才能深入人心,建立在德育大目标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3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德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基础地位.这是由心理素质的特殊性决定的.就德育素质的形成过程而言,健康的心理是受教的前提,个体有了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才能去接受德育,去认同社会秩序和价值等社会公共道德.也就是说,个体总是通过已形成的心理素质去同化德育内容,从而完成个体的社会化的.传统德育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这样的德育目标在学生眼中显得遥远,不切实际.而当心理健康教育以一种更为关注生命、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姿态出现以后,德育才开始变得更有亲和力,更加真实.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体系的子系统,更是德育教育的很总要基础.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心”功能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一方面可以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来实现对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和构建和谐人格的德育目标,此所谓“育心”.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心”功能主要表现为:

1缓解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以下几种心理障碍:强迫症、自卑、抑郁、敏感、焦虑、敌对、偏执、恐怖,这些问题若得不到缓解,就会严重化发展.很多高校通过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及早发现自身或同伴的心理问题;通过建立健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缓解或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优化心理品质、提升心理调适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是影响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进入大学校园以前,他们的人际关系十分简单,进入大学后,来自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的困难,成为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另外,来自就业和考研的压力使得很多学生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失眠.这些可以通过优化心理品质,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得到缓解和清除.

3开发潜能、促进人格完善

心理学认为,潜能的充分发挥、人格的健全发展,是健全人格的真实内涵,而培育健全人格的人,正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目标.它包含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意识,从而树立终生学习观念,正确引导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从而促进健全人格形成与发展.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德”功能

心理学界公认: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具有“育心”的基本功能外,还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亦具有促进作用,是高校德育的有效补充.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德育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完善其人格行为.长期的德育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有赖于大学生的主动的投入和参与,德育的效果也依赖于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自我内化.90后的学生在人格上表现出自尊、自强但又缺乏抗挫折训练,渴望独立但又怀有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情结等多种矛盾人格.若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这些矛盾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控制,将对其人格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完善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德育内容的取舍及内化,完善认知结构.相对于中小学生,大学生对信息的摄取更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实质上,思想品德的形成就是学生对已有认知图式不断优化的过程.在德育活动中,学生是以自己的认知图式为依据,对德育内容进行取舍和内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完善认知图式,为德育教育打好心理基础.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情感,发展更高层次的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大学生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且处于不断地变化中.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指导学生认清和校正自我需要,并引导他们发展更高层次的需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学会调整情绪,时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德育活动中,这就为德育工作取得实效提供了心理保障.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础,为德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不仅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精神,以及为德育创造和谐、稳定的心理环境.

本文作者:李晓愚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