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教改理念分析

基础教育教改理念分析

本文作者:王鉴 王俊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一、从“灯下黑”的故事讲起

有一所著名的中学旁边有许多大学,这些大学中有很多课程专家和很多学科教学专家,但这些专家从来没有到过这所所谓的名校,因为名校也从来没有邀请过这些专家,名校只相信成绩不相信专家。这是离“灯”最近的、也是最“黑”的地方。今天讲的故事就与这所名校有关。有一次,儿子放学回家和爸爸说:“爸爸,今天我们某教师把我们班的一个学生一巴掌打得鼻子冒血了!”爸爸说:“是不是呀?”因为打的不是自己的儿子,爸爸好像很麻木。又过了几天,儿子放学回家后向爸爸说:“爸爸,我的耳朵非常非常地疼。”爸爸说:“怎么了?”儿子说:“今天早上,我们数学教师两个耳光打到我的耳朵上,我的耳朵非常地疼!”爸爸说:“没事,教师打学生也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在一些名校,你不是天天和我讲,说教师一巴掌打得谁谁鼻子冒血,一脚将谁谁踢出教室门吗!今天在你耳朵上打两个耳光也是正常的!”到了晚上睡觉时,儿子和爸爸说:“爸爸,我耳朵还是很疼呀!而且里面还‘嗡嗡’地响”。爸爸说:“没事,睡觉吧。”第二天早上,儿子起床后和爸爸说:“爸爸,我的耳朵还是‘嗡嗡’地响,里面好像有蜜蜂似的!”爸爸说:“没事,快上学去吧。”爸爸心想:“中午回家的时候可能就没事了。”

中午放学回家后,儿子和爸爸说:“爸爸!我的耳朵响得更加厉害了,上课的时候基本上听不清楚!”爸爸开始担心了,说:“不行的话中午咱们到附近的医院去看看。”于是,爸爸给班主任打电话,请假去医院检查耳朵。班主任非常紧张地说:“哦,耳朵怎么了?”爸爸说:“儿子的耳朵里面经常‘嗡嗡’地响,去医院检查一下。”医院的检查结果为:听力下降,耳朵被打成耳穿孔,耳膜出血!面对这个结果,爸爸觉得也很正常,教师打学生是为了学生好,因为爸爸小的时候也经常被教师打。下午爸爸送儿子去了学校,在学校门前碰到了儿子的班主任,当说到打儿子耳朵的事时,班主任很紧张,以为是来找自己的,因为班主任今天早上刚刚也给了儿子两个耳光。儿子和爸爸说:“不是班主任打的,是数学教师打的。数学教师在班主任之前打的,数学教师打的是耳朵,班主任打的是后脑勺,没有打耳朵。”这下班主任放心了,说:“啊!耳朵不是我打的呀!是数学教师打的,你去找数学教师吧!”于是,爸爸就拿着医院的检查结果去找了数学教师。当找到数学教师时,爸爸好言好语说道:“你打学生有两点不对,第一,你当着全班70多个学生的面,给一米八十多高的学生两个耳光,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耳朵被打得出血、穿孔、听力下降。第二,打了以后没有内疚感,当我找到你时,你反而非常生气。”数学教师说:“我打是为了孩子好,反正打了,你说要咋地,给你赔医药费吗?我赔!”数学教师生气地喊道。爸爸耐心地说:“我来找你不是让你赔医药费,而是让你教育好我的孩子,你们是专业的教育人员,我把孩子交给你们我放心,但是你打孩子确实不对,而且你把孩子耳朵打坏了,我找你来是要和你谈一谈,想和你说以后不能这样打孩子了。”正在和数学教师交谈的时候,只见旁边教研室中一位女教师拿着一本书,朝着一位学生的脸上“啪啪啪啪”扇来扇去。

爸爸上前阻止,说道:“这位教师,你不要打学生了,容易把学生打出事的。”数学教师说道:“没事的,女教师没力气,打不坏的。”最后,爸爸非常生气地说:“教师打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你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要找记者把你们打学生的事曝光,你们当着家长的面打学生,还说女教师没劲,打不伤,打不死。”人们常说“耳聪目明”,故事中的儿子因为学习已经成了高度近视,耳朵也被教师打得听力下降,到底教育害了他,还是培养了他?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这所名校的教师观念非常陈旧。大家都认为这所名校好,是因为它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这所学校的学生的家长素质高,都是大学的专家、教授。比如,面对学校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事实,家长经常为孩子请家教补习,当孩子成绩提高了,学校却说是自己的功劳。

讲这个故事,不是为了追究打孩子的教师的责任,也不是谴责这所学校,而是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新课程改革十年了,我们还有这样的学校,还有这样的教师,让人真的很痛心!课改十年以后我们发现,好像课程改革变化不大,这恰恰印证了中国人讲的一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我们广大教师参与了新课程改革,所以在不知不觉的十年历程中,没有意识到新课程改革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将没有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学校和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学校相比较,就会发现变化是惊人的。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清楚地看出,没有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学校,在管理、教学、教师观念等方面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一个学校的教师如果能够不打学生、不骂学生,就已经是好教师了,这个标准已经很低了!只有尊重学生,亦师亦友,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会喜欢学习,学生天天受到人格侮辱,在学校中经常被打、被骂,他们的身心就不再健康。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恨教师、恨学校、恨知识,教育将会彻底失败!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变化

课程改革制定出了六大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六个目标的落实来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中发生的变化。

第一个目标是改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过于重视传输知识的功能。不是说传授知识不对,而是要改变过分传授知识的现象。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打破过去只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观念。有人曾大胆提出,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双基”抓得好,美国的高等教育抓得好,如果能将中国的基础教育嫁接美国的高等教育将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教育。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种嫁接将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教育。我国的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累。十年课程改革,课程的功能在这些方面是否发生变化?在传授知识技能外,是否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读书的方法、写作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这些方法学生不会,只知道关起门来传授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将方法教给学生。因此,从课程功能来看,从十年前到今天,变化不大,教学依然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没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体化教学。教师还是不知道怎样把传授知识、技能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情感、态度、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认为这是三件事,但其实是一件事。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在教案中把它分成三部分,第一是传授知识,第二是过程和方法,第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错误的。例如在合作学习中,将合作学习过程、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合作学习中培养的合作精神、合作态度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包容、理解、宽容等都融进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教学案例。#p#分页标题#e#

第二个目标是改变课程结构,将九年义务教育中整体设置课程打通,小学以综合为主,高中实行选修课,实行综合实践活动,实行研究性学习,在课程结构上打乱了过去学科课程的特点,目的就是增加综合性知识,避免分科导致人的片面、单一发展。例如,学工科的人看见江河就想建水电站、建大桥,想着造福人类,相反,却看不到因为建水电站和大桥会导致多少古文物、古建筑的损失,多少人要远离幸福的家园,他们对文化、环境、气候、生态等这些问题也不考虑,只考虑经济方面的指标,这都是分科导致人片面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课程结构上要注重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犹如数学教师说数学重要,语文教师说语文重要,其实是学生最重要、人最重要。人不健康,数学再好,语文再好,都没用。教师在教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时常常忘了“最重要的是人”。

第三个目标是在课程的内容上发生变化,删除繁、杂、偏、旧的内容,把反映时代特征的知识放入教材中。新教材的编写中确实反映了很多新的内容,比如遗传工程学、计算机、化学、物理学、材料学、天文学等方面的前沿知识都以适当的方式引入到了中小学的教材中。

第四个目标是在课程的实施上,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之初,新的教学方式确实很新鲜,被教师们普遍接受并运用于课程之中,但是随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专业支持跟不上,教师又无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慢慢地又回到了旧路上去了,虽然说是穿了新鞋,可走的还是老路。在课程实施方面,从总体来说小学比初中好,初中比高中好。教师培训与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都是这样,小学好于中学。

第五个目标是在课程的评价上,改变过去单一的选拔式的、排名次的评价方式。在很多学校,一进校门就能看见在成绩公布栏中,按照名次排列着学生的考试成绩。例如,上学期某学生多少名,这学期多少名,进步了多少名,后退了多少名,都被公布出来,贴到学校两侧的墙壁上。如果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看到这样的排名,一定会伤害他自尊心,也对学习没有了什么信心。

第六个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以前课程由国家统一管理,现在课程由国家、地方、校本三级共同管理,但是目前基本上还是由国家管理,很少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都是装饰性的、点缀性的,校本课程多用于应付,没有做实,甚至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根本算不上校本课程,但为了应付检查,学校还是做了校本课程,但既然做不好,又不想做,勉强去做,还不如不做,浪费时间和精力,最终学会了“应付”的不正之风,导致课堂教学也是应付。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得与失

将新课程的理念引入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无疑产生了重要的积极的意义,同样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对此,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反思,更需要“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在实践中统一而不是分割地实现推陈出新,并接受实践检验,反复进行。”[1]十年课程改革有好有坏,总结出来做得好的有三个方面,不好的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好的方面是,在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编写上有了进步和突破,对全国1000多万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更加信任了。表现为两点,邀请全国很多教师参加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这一点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外国人在嘲笑中国传统的教材编写时说:“中国这么大,只有‘一纲一本’,简直是天方夜谭。”以前,教师们手上都有教学大纲、教科书,各地区教师的水平不一样,有的地区教师水平高,有的地区教师水平低,因此找到水平高的教师编写一本教学参考书,水平低的教师按照教学参考书上课,结果全国的教师都用教学参考书,通过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本教学大纲、一本教材来捆绑教师,教师不用发挥了、不用创造了、不用动脑筋了,照着参考书去讲,教师比学生的高明之处就是教师有教学参考书而学生没有。调皮的学生到书店也去买了本教学参考书,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也讲,教师要讲什么学生都知道,因此教师很生气,就把这样的学生赶出了教室。新课程中教材的编写相信了教师,让教师参加了编写,让教师在使用中提意见。最主要的是取消了教学参考书,每节课怎么上?教师说了算。教师们按照以前的教育方式已经上了十几年了,现在让教师说了算,教师不知道怎么上课了。以前按照教学参考书把重点难点讲了,现在没有教学参考书了,重点难点不知道了,不会教了,此时正是教师创造的开始。如果教师讲得少,学生学得好,这样的教师是水平高的教师,如果喋喋不休,讲得学生很厌烦,这是没水平的教师。因此,要从学习方式上发生根本的改变,让教师学会创造。教师发现班上绝大多数学生不会的问题,这就是难点,考试的时候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会的,这就是难点。难点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

很多时候难点也是重点,很多难点突破不了,不利于后续的学习,所以很多难点和重点是经常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十年课程改革第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在教材编写上,改变了过去的“一纲一本”的现象,相信教师,让教师参与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来,取消了教学参考书,只有课程标准和教材,让教师去创造。第二个成功之处是教师培训做得好。尽管有很多“死角、盲点、灯下黑”,很多教师没有参加培训,很多学校没有参加课程改革,但是从2001年开始,国家在教师培训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空前的。国家通过部级骨干教师培训,培训各个省的骨干教师,这些被培训的骨干教师回到各个省,去对当地的教师进行培训。到了今天,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几乎都参加过培训,一些教师还多次参加教师培训。培训力度很大,教师们从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改变了观念,受益匪浅,参加过培训和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有很大不同。第三个成功之处是新课程在小学实施的效果最好,初中其次,高中较差。全国很多地方的小学中,新课程做得很好,在2005年和2006年左右,成长了一批优秀的小学教师,课上得好,教研做得好。但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却十分缓慢。所以说,新课程在小学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在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在小学的课堂中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例如在小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话教学、鼓励和赏识、多媒体教学等等,都落到了实处。随着时间的推进,在初中也可以,但是到了高中,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很不好。如果小学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不能有效地渗透到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则会极大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总体实施效果。#p#分页标题#e#

新课程改革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有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第一,就是体制与管理。体制与管理是铁,是一个钢架,根本没有动摇,教育体制把学校和教师“管死”。新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要求通过下放权力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相信教师,强调教师的重要性、自主权。但是,目前权力仍然集中在校长和教育局手中,教师的权利很小。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制度本身力量强大,行政干预学校过多。面对强大的体制,教师没有力量,只能顺从,只能服从。但是,教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自主性,教师要培养自主性,教师没有自主性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虽然教师在面对社会和教育的许多问题时表现得无能为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大有作为,就是教师说了算,这就是教师的自主性。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是教师自己主动放弃,不是校长不给你自主权,而是你自己不要自主权。教师要靠专业自主把学生教好,要有自主性。一些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正是因为专业的自主性强。所以说,专业自主力量和行政力量是两股强大的力量,在教育领域,专业力量与行政力量往往是相互抗衡的。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办校的时候说:“教授治校”,这正是要提倡专业力量压过行政力量。因此,课程改革首先在教育管理体制上要改革。我们天天讲民主、天天讲自主,但是在教师和知识分子的强大队伍中,还是看不到专业方面的需求、呼唤,甚至连思想里的那种追求都没有。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悲剧,它源于没有自主、自愿的追求意识。

第二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评价体制。如果评价体制不改革,高考成为指挥棒,中考成为指挥棒,一个大指挥棒和一个小指挥棒进行双重指挥。学生看重成绩,教师看重成绩,学校看重成绩,教育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在教育行政部门也有两种力量,一种力量是推动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有成绩还要让学生有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另一种力量是统考、评价、督导,天天发统考试卷,定期进行统考和排名。国家这样做,教育管理部门就要这样做,学校就要这样做。高考升学率高的班级,班主任拿到高额的奖金。我们所谓的过程评价、全面评价、多元评价,对新课程改革而言还是一场梦,课堂教学中每天不停地表扬学生“棒棒棒,你真棒!”也是不会起作用的。评价方式是教师去创造的,在形式上和方法上要灵活多样。不仅教学中评价方式要改革,而且高考也要改。高考改革、中考改革在中国需要大智慧,并且需要国家痛下决心。考试评价改不了,教学就改不了,考试怎么考,教师就要怎么教,这个刚好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样,陷入恶性循环,形成考试偏难旧怪、学校教育空疏无用的惨状。我们的教育在打着“学知识”的旗号,通过消耗战术,不让学生休息,不让学生运动,非常可悲!我们的学生周末通常都在学习。

周末可以会朋友、看电影、压马路,不会休息的人就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说,现在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周末,学生不会休息,不会玩,不会唱歌,不会打篮球,不会打乒乓球,没有爱好,只有一个兴趣就是看书,而且学得还不好。不善于生活,不热爱生活的人在生活中是缺乏创造性的。如果一个人、一个家庭没有创造性没关系,如果一个国家都没有创造性那就问题大了。新课程改革有得有失,一些不良问题在短期很难解决,只要坚持改革,最终会有成效的。

四、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方法的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从“学术理念”到“治国策略”的过程,对于课程改革的反思也需要相应地来一个从“治国策略”到“学术理念”的提升,以求为下一轮课程改革提供成熟的理论依据。[2]从理论上来讲,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本。这个时代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在教育领域,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而言,以人为本包括教师、学生。对教师来讲,以生为本的理念就是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学生。为什么要讲尊重学生呢?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不尊重儿童,认为他小,不值得一谈。小,没有地位、没有身份;小,没有话语权、被包办、被代替。尊重一个人是在骨子里、是在下意识、在潜意识,在尊重的基础上,要热爱孩子、理解学生、了解学生,最终的目标是发展学生。孩子身体弱,多锻炼,他就发展了;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因材施教,他就发展了。一个人最好的不是考上北大、清华,不是在班上排名第一、第二,一个人最宝贵、最重要的是健康的身体和阳光的心理。哪怕是一个农民,哪怕是一个穷人,只要他有健康的身体和阳光的心理,他就可能是幸福的,否则他就不会拥有幸福。教育就是要让人过一种幸福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考第一名,考北大、考清华。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要有很好的认识,教育减负了,学生就轻松了,教育就不那么沉重了。所以,在理论上首先要以生为本。教育理论中说过三种本位,以社会为本,社会需要什么教育就培养什么,需要计算机人才,英语人才,会计人才,大学中马上开设计算机、英语和会计专业,社会需要什么,大学就培养什么,中小学主要是打基础,社会需要会计,大学有会计专业,中小学要把数学学好。

接着出现知识本位,知识学好了,能力也会提高,知识永远都有用。后来出现以人为本,认为以社会为本和以知识为本都不对,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人本主义,所以在课程的发展历史中有三种理论,强调三种因素。在当前,有人认为三种因素都应该考虑,但这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在中国这样一个不尊重学生的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才是正确的,强调以人为本就是针对过去不以人为本来讲的,今天以生为本就是希望课堂教学中能够培养出健康的学生,让学生身体健康,远离肥胖、近视、睡眠不足,让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多关心学生的情感、心理的变化,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教师不能只关心学习成绩。因此,作为理论者要宣扬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师也要在实践中推行这种理念。以生为本永无止境!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做到了,教育就有希望了!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三维目标。这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和过去讲的全面发展是一样的,和今天讲的综合发展是一样的。知识与技能在三维目标中放到第一位,说明知识和技能是很重要的,没有人否定它的重要性。当前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什么都需要知识,没有知识寸步难行。知识无处不在。我们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而是要使其知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具备良好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健康的人生观,三维目标不能分开。在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写作和语文教学的情感、思想要结合在一起,和学生对待语文教学的态度、说话、写作等方法配合起来。这一问题就理论研究而言,要清楚知识与技能以及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和过程,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研究。比如,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好有坏,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表达的过程中形成。在课堂中多提问、多表达、多讨论,课文中有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去讲,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结合起来。再如,通过四人一小组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学生本身不会开展,也没有那么多专家给学生讲,需要在课堂中进行探究,逐渐掌握合作学习。#p#分页标题#e#

所以,第二个问题需要在理论上突破的是三维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还是分离的,教师能抓住的只是知识与技能,有时技能也抓不住。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两件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一件事,要努力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好,学生才会对你好。在此,教师要做到非常专业的努力,因为从人之常情来讲,有些学生你确实不喜欢,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讲,教师必须要学会喜欢每一个学生。教师总是喜欢那些学习好的、长得漂亮的、家庭富裕的、讲究卫生的、听话懂事的学生。但是,你如果仅仅喜欢这些学生,而另外那些学生你不喜欢,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一个条件就是你喜欢学生,也让学生喜欢你,爱屋及乌。如果学生喜欢语文教师,就喜欢语文;如果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就喜欢数学。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日常生活、从课堂教学开始,赏识学生、表扬学生、鼓励学生。第二件事,要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是教和学组成的,一节课45分钟,如果要求教师在2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而另外25分钟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是有教、有学。如果教师从头讲到尾,看到学生不喜欢听了就打骂、动粗,只能说明教师的无能。要让学生学,前提条件是教师不讲。如果教师不停地讲,学生又如何学?只能被动地接受。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理论上讲,课堂教学是有待去探索的,这个探索是双层面的,一个是理论上的研究,一个是实践上的探索。从方法上来讲,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方法。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校本教研的方法。校本教研的方法要求改变过去那种把听评课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而今把集体备课、公开教学、听评课活动结合起来,看做是一种研究活动,叫做校本教研。每一个学校里面都有骨干教师,每一个学校里面都有非常优秀的教师,这些教师就是领头羊,让优秀骨干教师带领其他教师去做校本教研,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教学方法,解决疑难问题。

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教学方法,过去一直侧重于“教”,现在应该侧重在“学”。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首先教师要知道怎样学习,如果教师不知道怎样学习,通过教师培训让教师了解,但培训得多了,教师也会厌倦。教师学会学习方法后,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算数的方法、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画画的方法。学生学会学习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是从课堂开始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积极合作、参与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成长发展而言,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发展,更主要的一个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魏书生曾经讲过,他的一节课中,讲授不能超过20分钟,如果讲课超过20分钟,他认为肯定不是好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上课20分钟后,注意力会开始分散。所以,通过少讲、精讲来带动学生的学,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智慧,才是一种艺术,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够参与进去,否则学生就没办法参与。

回首我国基础教育十年课程改革,过程非常艰难,就像一个婴儿蹒跚学步,每一步都摇摇晃晃。但是,和十年前相比,我们可以自信地告诉大家,我们参与课程改革,我们的理念变了,我们的方法变了,我们的理念和方法是怎么变的呢?我想用唐诗里面的两句话来比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风是什么?“风”就是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谁随风了呢?教师们。“潜入夜”,潜到哪去了呢?潜入到学校里面了,潜到课堂里面去了。“物”是什么呢?就是要“以生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健康阳光地成长。对新课程改革而言,好的一面要坚持巩固,不足的地方要进行改正,我们国家的教育才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