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事管理机制问题分析

高校人事管理机制问题分析

本文作者:李刚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民办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好的管理有赖于一支好的管理团队。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人事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的人事管理部门由于受到资金、人员编制等因素的制约,管理人员往往很“精简”,万人规模的学校人事管理队伍基本都在10人以下,人事管理部门根据工作内容设置相关岗位,有人甚至“身兼数职”,要同时负责本部门多项工作,“一些管理人员只注重应付日常人事工作,忽视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政策理论的学习、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人们对高等学校管理队伍重要性的认识存在不足”[3]。民办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是一种‘以事为本’的人事行政管理,从人事管理的行为过程来看,传统的管理过程较偏重于强调事而忽视人。”[2]由于受到管理人员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民办高校的人事管理人员整日陷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只是被动地遵循学校和本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当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时不能积极思考,及时解决。民办高校的教师大多都是高学历人才,每个人的需求各有不同,如果按照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去对待所有人,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由于民办高校的历史较短,社会地位还未被认可,因而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公办高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民办高校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从而导致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在师资队伍数量方面,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规定,要求民办高校的生师比要达到18:1,但很多民办高校根本无法达到这一条件。在师资队伍职称结构方面,民办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偏少,大多数教师为讲师、助教,并且民办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不能享受与公办高校同等的待遇。在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方面,民办高校的博士偏少,大部分教师为硕士学历。在师资队伍年龄结构方面,35岁以下的年青教师占多数,60岁以上的退休教师也较多,中青年骨干教师偏少。民办高校由于教师数量总体偏少,所以基本上属于“拿来就用”。比如招聘一个非师范专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7月份刚毕业,暑假参加一下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9月份就开始上讲台给学生上课。如此短的时间就让新招聘教师实现身份的转变,既缺少一个过渡期,也缺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导,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此外,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民办高校的在职教师很少有带薪参加进修培训的机会,更没有到重点院校做访问学者的机会,这也限制了教师在自己专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对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大多来源于私人或企业投资、捐资,国家没有投入资金,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另外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方面也比不上公办高校,因此很多优秀人才都不愿意去民办高校,而民办高校的教职工一有机会也会辞职去公办单位工作。绩效考核是民办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对教职工的工作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民办高校的考核机制还不健全,考核形式单一,考核标准模糊,难以量化,缺乏针对性,一般只需要总结填表即可,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监控。考核结果也没有很好地与教职工的工资待遇、职务晋升等挂钩,因而很难对教职工起到激励作用。

民办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对策

人事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人事工作的质量,因此民办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努力探索民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思路,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为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职工打下基础。民办高校长远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在于学校的每个教职工,因此,民办高校的人事管理部门就应该为每个教职工服务,要尊重、关心教职工,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教职工的创造力。在制定人事管理制度时要多参考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让教职工切实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来,这样既能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又能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好的师资队伍是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如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教学质量就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是民办高校健康长远发展的保证。针对当前师资队伍薄弱的现状,民办高校应下大力气充实教师队伍。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简单说就是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通过培养校内中青年教师,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和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或专业负责人,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的数量,优化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能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民办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学校应该拿出专门的资金,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进修,这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非常必要。如果资金确实不足,不能安排大规模的培训进修,可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另外还可以采取学校和教师共同出资的办法安排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对于学校出资的专项培训,学校可以与教师签订协议,约定教师的服务年限,以防止高级人才的流失。目前来看,民办高校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低于公办高校,具体体现在教职工的个人工资收入、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这种差距造成了民办高校优秀人才向公办高校的流失,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有效改善,将对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因此,为了稳定教职工队伍,保证学校的长远发展,民办高校应该制定合理的工资福利方案和增长机制。民办高校由于资金来源不同于与公办高校,因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一般通过董事会(出资方)讨论决定即可以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工资福利方案。民办高校的出资方应摒弃投机办学的思想,从长期效益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资金盈余情况、社会工资水平、教职工工作表现、通货膨胀等因素及时调整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特别应侧重于提高骨干教师和骨干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比如,可以修建教职工公寓,解决年轻教职工的住房困难;可以跟周边幼儿园、小学、中学建立良好关系,解决教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按国家规定为教职工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让教职工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此外,还可以实行一些人性化措施,体现学校对教职工的关爱。比如给教职工发放生日慰问金、结婚慰问金、生育慰问金;对工作时间较长的教职工进行表彰;定期组织教职工团体活动等。#p#分页标题#e#

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于民办高校加强教职工管理,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促进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应该根据教职工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方式、内容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实行岗位管理,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岗位职责,根据岗位职责进行考核。考核不仅是人事部门的工作,更要发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其中,以此来增加考核的透明度和公平、公正。考核结果应及时反馈给教职工,使考核结果得到当事人的认同,在表扬先进的同时也要督促落后者不断改进。同时,“必须把握人才的高层次需求,建立健全人才成长的柔性激励机制,在物质上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积极性的同时,注重对他们在精神上的鼓励,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提高学术在高校的地位,使教授、专家更多地参与学校的各类管理决策,营造使他们发挥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环境”[3]。

结语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民办高校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通过提高业务素质,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师资规划、培训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提供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等措施,使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