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效益管理思考

体育场馆效益管理思考

 

体育场馆的管理与经营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其他经济部门相比,通过体育场馆赛后的经营来发展区域经济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应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政府城镇建设的议事日程。体育场馆的日臻完善不仅能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品味,而且能够改善该城市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反过来又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承办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的申请近日正式得到国务院的批准。辽宁省也成为继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山东之后,第6个主办全运会的省、市。作为体育强省,承办十二运能够有效地推动辽宁省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辽宁省政府拨出大量资金和土地投入体育中心的建设,体育场馆的设施建设走市场运作模式,实现社会办体育,使体育场馆设施逐步完善。十二运一大批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不仅拉动相关产业,促进辽宁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将使辽宁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有大幅度增加,将极大地推动全省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   1借助GIS管理,实现“以图管场馆”的数字化模式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一项较为成熟的应用软件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环保、建设等多个领域。将GIS技术应用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总结与评估过程中,将可以构建准确、高效、动态化和标准化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面、准确、直观、快捷地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做出阶段性的总结与评估。   场馆的设计规划。设计规划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布局、材料以及设施的规划。场馆设计要以人为本,建筑空间实现可变性和功能多样化,为赛后利用和市场运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且可充分利用原有场馆设施,避免重复建设,还可建设非永久性设施。在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大型场馆的建筑位置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辐射发展的趋势。   在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了《全民健身条例》,这给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与发展带来很好的机遇。加强公共服务的体育政策,特别是对体育场馆做出的要求,说明了政府发展群众体育的决心,要实现这项任务,使体育场馆管理更加数字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基于GIS的体育场馆管理方式势在必行。   体育场馆GIS的建设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CAD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可提供准确、高效、动态化和标准化的共享型体育场馆基础数据,成为“数字管理”的空间基础平台,全面实现空间数据共享,为体育场馆提供基础地理数据,实现“以图管场馆”。GIS系统可清晰、直观地显示并统计体育场馆的使用效果,有助于全民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的总结与评估。   运用GIS平台对体育场馆的管理与经营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估可将无序的调查资料与数据在图上有序的“对号入座”,搭建一个共享、开放型的体育场馆基础地理数据库系统,可以很便捷地实现体育场馆信息的查询、检索、统计、分析、比较等功能,同时还具备数据的共享、更新等特点,可为有关方面的政府决策层提供直观、详实的参考,这些参考将进一步为以后的体育场馆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2辽宁将继承与发扬“全民全运”的理念   山东在筹办十一运会的过程中提出“全民全运”的筹办理念,称得上是有益的探索。对赛事举办地来说,以往大都将更多精力放到为赛事正常运转服务上,而较少考虑借办赛之机为一方百姓服务。其实,在办赛的过程中,只要运筹得当,为赛事服务和为群众服务并不矛盾。关键要看赛事主办者是为了办赛而办赛,还是为了给群众带来实惠而办赛。   第11届全运会,山东省在制定全运会场馆建设方案的时候,与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统筹规划,在兴建和改建比赛场馆的同时,各地还投巨资兴建了一大批全民健身设施。据统计,山东各地比赛场馆共投资了105亿元,而城市全民健身工程投资50亿元,这其中包括43亿元用来规划建设861项城市健身工程,还投资6.5亿元,完成了3.2万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与国内其他一些先进的比赛场馆相比,辽宁体育训练中心的优势在于,这里不仅能承办高标准赛事,还能集比赛、训练和全民健身于一体。辽宁一直被誉为体育大省、强省,但真正的体育强省应该不仅体现在比赛成绩上,还体现在竞技、场馆和产业等方面的综合发展。高标准的场馆必将进一步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辽宁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省。沈阳市同时还将兴建市区两级全民健身中心,为市民群众提供门类丰富、器材完善的体育健身场所,以进一步提升全市群众体育运动水平和全民健康素质。据不完全统计,从确定辽宁承办第12届全运会起到现在,辽宁各城市为十二届全运会的召开所举办的全民健身活动已超百项。借助国家颁布《全民健身条例》和举办省运会、全运会的契机,广泛开展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加快实现体育进家庭,推进群众体育向纵深发展。   3着眼未来,发挥体育场馆的后全运效应   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其建设规模大、要求高、周期长,投资额度大,资金回收相应较慢,后期的管理复杂,维修费用高等。现今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如果我们在建设时没能对这些大型场馆在赛后的使用进行充分、合理的科学规划和预测的话,一旦比赛结束不仅当时的大型比赛没能完全得到预期的回报,而且这些大型的体育场馆从一开始就会承担着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严重的是比赛结束后陷入经营困境,以致造成较大的资产流失和经济损失,使主办地区陷入经济困境。所以大型体育赛事后的体育场馆的利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环保问题。为了避免不良的浪费现象发生,就一定要在筹备比赛场馆建设时注意考虑大型场馆的赛后利用,一切问题要从长计划,动态思考。#p#分页标题#e#   赛后利用的情况好坏决定着场馆投资能否获得相应的收益,是每一个大型体育场馆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运营模式与投资、设计、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其建设问题也不仅与建筑学科密切相关,而成为了体育、经济管理、环境等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对象。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模式逐渐从单一的国家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经营、财政补贴亏损的旧体制向更具灵活性的多元化趋势发展。主要是要与人们健身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赛后开展文化、体育、会展、商贸、旅游、娱乐等活动。   场馆的功能开发。政府虽然将体育场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在经费和政策上进行扶持,但他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保证体育场馆的运作更多的还是要靠经营创收,必须走多功能开发的道路。大型体育场馆经营项目的设置可归纳为以下主要方面:体育竞赛表演、竞技训练、健身娱乐、文艺演出、大型博览会、旅游休闲、物业开发、会展购物、商务休闲、广告出租、体育文化等。   在规划、设计十二运比赛场馆及运动员公寓时,要充分考虑到赛后空间功能转换,形成赛后运营基本思路,即坚持场馆的社会公益性、国有资产属性和体育属性不变,以商业运作来保证场馆的正常运转,逐步建立商业产业带。以场馆为阵地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全方位地开展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活动,争办各类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和高品质的体育、文娱商业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利用率。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