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古代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

市场经济下产生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急功近利、只注重经济效益等不良倾向,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存在欠缺,具体表现为:民族精神淡化,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民族精神,或者是很不屑于懂得这些;理想模糊或是没有理想;信念不坚定,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缺少恒久坚持的毅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脆弱;自私自利现象普遍,集体生活问题重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为了避免负面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大学教育必须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以古代文学课为切入点,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提炼传统文化精髓,将民族精神、人格精神、审美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实践中,以此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尽可能达到学识与修养的共同提高。

二、传统文化精华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源泉

以古代文学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恒久弥新,是大学生人文素质课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源泉。

1.可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集体意识,以大局为重。勤劳善良的先民们,在从猿到人的那一刻,就受益于集体的力量,靠集体的力量战胜洪水猛兽,艰难地生存下来,以至于我们儒家的先哲们早就懂得“舍生取义”,之后演化为“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多元思想并存的今天,作为大学生要全方位地审视国家、集体的概念,在和平年代如何来表达我们的爱国心、集体情。

2.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代大学生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或多或少都会染上不正确的想法,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及时纠正,会影响其一生。古代文学课中很多篇章都体现了先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山海经》中的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是先民勇于与困难抗争的典范,是华夏后代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鲧禹治水,在先民与洪水做斗争的进程中,子继父业,直至制服洪水。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鼓舞很多有为青年。作为大学生,应该好好领悟这些民族文化精华,从中汲取力量,明确前进的方向,顽强不息。

3.激发大学生与时俱进,树立创新的勇气和信心。与时俱进是任何人和事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就意味着对传统的扬弃,要面对传统的种种考验、阻力,很多时候传统是根深蒂固的,真正完成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信心,需要坚持。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改革精神,当然当时也面临重重的阻力。作为大学生正处于学习做人做事的关键时期,要引导他们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反省自身,取长补短,容纳异己,做有开创性的人。

4.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永续的发展观。传统文化精华的关键词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谐,圣贤荀子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出了永续发展的自然观,是我们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可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关爱环境、关注生态,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情怀。大学生本身的健康全面发展,就是一种和谐、科学的成长和发展。

5.可以培养熏陶豁然练达的人格。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一种胸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古人对世事百态的态度,欧阳修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皆忘是一种人生境界,通过这些经典作品的大量涉猎,一定会熏陶大学生的心智,促进大学生培养健康人格的形成,以至于正确分析和坦然面对未来生活、学习、人生中碰到的如意与不如意。四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途径汲取古代文学传统文化精华提升人文素养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以古代文学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担当着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任务。对教师、学生、教法等方面也提出更高要求。就教师而言,一方面要坚持学习,了解当下人文缺失现象,多渠道摄取人文知识,丰富人文底蕴,感悟人文精神,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渗透到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去;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从学生感兴趣的人文知识点入手,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躬身力行,以自身的人文素养感染学生,成就学生,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成就了教育。就学生而言,除了上课学习教材,还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兴趣,在全面的阅读中,自己来概括总结其中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以史为鉴,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教学教法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声音、画面要素,活跃课堂氛围;通过让学生观看影视剧,或者改编话剧让学生自行表演,实地参观谈感受等方法,走进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精华。经传统文化熏陶,完成大学生的精神成长蜕变,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作者:李冰燕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