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4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4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运用

1入境性体验———品读文本

体验文本,首先要进入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品读文本是体验文本的首要环节。从品读的形式讲,一是无声的默读,一是有声的朗读。默读作为一种极为轻松的阅读方式,读者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所读的东西,使之难以从记忆中逃离出去。借着默读,读者能够与书本及文字建立一种不受拘束的关系。默读让书本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未有他人在场的沟通,并让读者单独得到心灵的振作。在默读过程中,读者在细嚼文字的同时,可以真正地将文本融成自我的一部分。诵读作为品读的另一种形式,是通过有声音的朗读,将文本的内涵传达出去。这种阅读,从吟诵者的角度讲,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说,吟诵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对话的时空,一个拥有读者、听众与文本的对话时空。在这一对话空间里,吟诵者通过自己的阅读加深了对文本的体会,而听众则从其听觉中感悟到文本的意义、情感。正是在这种吟诵、体味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有了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文本的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会受用无穷。具体地说,品读文本要读出三个基本点,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首先,我们要整体感知文本,明确“是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做法:勾画障碍———疏通障碍———把握要旨———合理归纳。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为什么”。具体的做法是: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结合文本中直接或者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情感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所在。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生揣摩作者的匠心,细察“怎么样”。具体的方法是:结合体裁,把握要素,摸准脉搏,揣摩匠心。

2形象性体验———体悟文本

形象性体验品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入境,对文本进行感知与体悟的过程,是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吟咏时会浮想联翩,借助于文本的字句,展开想象的翅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进入作者世界。这是一种朗读后体悟,体悟后默会的方法。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和联想的心理功能,创设情境,使学生把文本语言符号转化为内心的视觉形象,从而对文本意境进行审美感知。接受者只有以作品的语言符号作为中介和诱导,引发自己的想像和联想,才能最终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艺术形象,从而使艺术作品从以色彩、线条、韵律、词语等凝固的存在形式,转变为以生动鲜活的形象的形式呈现在读者自己的脑海之中。学生对文本中的形象或意象进行想象,关键是入境,亲自去体验、感受,将所想的映于脑海中、心眼处进行体味、欣赏。这种想象不能以外在的告知的形式来处理,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讲解和体会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不能用自己的想象代替学生的想象,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来调动和引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有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想象的理念还不够,还必须创造条件,采取直观的、形象的方式,抓住关键语句引领学生去想象、玩味,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视听空间里完成对文本意义的建构。

3参与性体验———建构自我

体验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感受、体验文本,以获得对文本中的形象与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如果只是用脑子去感受艺术,而没有心灵的参与,那就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还更坏。如何引导学生用心灵而不是纯智力性地进行文本的解读,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沉浸于文本,与文本的人、事、物展开深度对话,参与到文本中形象的行动与思考当中,而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冷眼观看,不是用一个客观的尺度去衡量、定度,而是与文本中的一切展开来自心灵深处的交流,把解读的过程当作与文本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参与式体验需要展开阅读对话。阅读对话是师生各自与文本展开的对话,目的是理解文本,实现读者视野与文本视野的融合,从而达到构建自我的过程。要使这种参与式体验成为现实,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要还原语境。即追寻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生活状态等宏观语境,探查作者写作的时间、场合、心态等中观语境,揣测行文间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等微观语境,以做到知人论世。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工具,查阅相关资料,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其次,要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阅读教学对话是进行的多主体、多向度、多层次的对话,参与对话的各方,他们各自对文本的理解不同,选取介入文本对话的策略不同,对文本的价值评价不同,这诸多的不同都需要在课堂这一共有的对话情境中汇聚、碰撞,在碰撞中不停地转换角色,学会倾听、质询、答疑、批评,学会思维、决策、尊重和信任,最终达成共识,实现“我”之视野、文本视野、他人视野的融合。在这场对话中,每一个参与对话的人都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参与其中的。因而,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编者,自我深层次对话中,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自然也就完成了新的自我建构。

4总结

阅读主体在陶醉于情感体验的浓郁芳醇之时,不要忽略了理性的清澈光辉。情感体验由于理性的参与而得到深刻和升华,潜在的理性又因情感体验的滋润而变得充实。只有在理性的指引下,情感体验才有可能突破个人的局限性,而与时代精神和历史精神相汇通。

作者:韦皓 单位:定远县八一学校

第二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经验不丰富,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

刚刚踏上讲台的教师,必备基本技能有很多,如听、说、读、写、多媒体操,样样都会。他们经过许多专业的培训,但那毕竟不是真枪实战。他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会发现自己不是那么的轻车熟路。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

2.教师提问死板、不灵活,造成学生思维定势。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死板、不灵活,造成学生想问题的思维方式局限、思路狭窄。换句话说,教师提问过于具体会固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不能大胆想象,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更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一些学生会认为自己的答案可能很可笑,不会被老师认同,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便没有了积极性。而一堂阅读课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那就是一堂无内容、无意义的课。

3.教师过分发挥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在于“导”,而非“主”。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发生了变化,过分的“主导”使得教师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而学生则逐渐处于了从属地位。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应该以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4.教师对学生阅读结果的评价不合理。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体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阅读课中,教师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总是以“很好”进行笼统评价,学生怎么回答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以致学生误以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是有创意的,这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5.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阅读兴趣。

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容乐观,许多还是处于内容贫乏、兴趣被动、意识盲目、环境不善的状态。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是没有领略到阅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乐趣性,从而觉得学习生活太贫乏、太单调。

二、对策

1.多听课多请教,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刚踏上讲台的年轻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课堂的时间、课堂的容量、课堂的节奏都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时间是有线的,对教学内容和拓展内容必须是有所取舍的,多了教不完,少了又太单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这就要求他们应该多听课,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请教,这样才有利于更快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对于一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很重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环节的开展,而且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

2.善于运用开放式提问法,发散学生思维。

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能否积极的去思维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开放式的提问是鼓励学生多想多思考,大胆的发表不同的意见,自己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有效的提问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地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

3.合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做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

4.客观、明确的评价学生的阅读结果,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教学的一项必要的手段。教师有效的评价语往往使课堂朝文本的最深处前行。评价作为一种促使学生转变和发展的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

三、结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做好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尤为重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

作者:朱文娟 单位:涟水县涟西南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可否认,古诗文确实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乏味无趣。很多学生都对古文学习有着畏惧心理,并且缺乏学习兴趣。初中教材中很多古文都是要背诵的,像《陋室铭》、《爱莲说》等,而且文章篇幅不短,背诵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从小学习的就是白话文,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知之甚少,读起来不知所云,一头雾水。大量的特殊句式、字词解释、典故等都是古诗文学习的难点,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正式的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就进行,比如在上《赤壁》(杜牧)时,可以问学生有谁去过赤壁吗?你们对于赤壁了解多少?先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话题入手,引起学生的好奇,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古诗文的韵律是一绝,很多都可以唱出来,如《水调歌头中秋》,虽然学生不会歌唱诗词,但完全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通过大声如神的朗诵,情感得到宣泄,深刻领会作者的心境,学生很容易被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产生浓浓的学习兴趣。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像古诗文情景剧表演、古诗文朗诵比赛之类的,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一举两得。学习古诗文一定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古诗文虽然都很简短,但包含的意境非常丰富,没有想象力的支持,很难学好古文。引导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融入到文中,通过书本走遍大江南北、历经朝代兴衰。另外,教师的讲课方式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讲课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用词、语气、表情、肢体动作等等,讲课要富有激情,让学生觉得你对所讲的文章非常陶醉,从而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才具备主动性,所以古诗文教学一定要注意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古文阅读方法

古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存在巨大差异,缺乏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进行自主阅读。教授古诗文不能光教学生重点字词、句式,要教授给学生阅读古文的思维和方法。读古文首先要读通,流畅的阅读是建立在基本字词的掌握上的。根据音节断句需要良好的语感,而且比较容易出错。所以还是比较推荐根据字义断句,古文中一个字可以表达现代语文好几个字才能表达的意思,所以要多积累一些常用字的基本含义。如“齐地方千里”,按现在的用语习惯“地方”是一个词,而稍微了解一下“方”字的含义就会发现“地”和“方”是要断开的,“方”表示方圆。这种现象在古诗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必须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多去了解一些字词释义,才能准确断句,流利朗读古文。在读通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就是读懂,借助文章下方的注释,大体了解文章的表达的意思。初步弄明白文章的表面含义之后要教会学生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去感悟作者的心境,尝试探索其要表达的情感。最后再思考作者创作这样一篇文章对后人有什么启示,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收获。这些都和现代作品的阅读大同小异,关键还是在字词的理解上,这是重点,关键词的理解错误会导致句段大意不通,整篇文章理解出现偏差,所以一定要打好基础。

三、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在古诗文教学中我更提倡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讲解课文,会让学生失去自主思考,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主阅读,耐心等待他们发现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印象更深,相对于普通课堂全重点式的讲解也更有针对性。在做总结时,要先给学生发言权。先去听一下学生的阅读体会,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最后再由教师总结整合,有所不足的地方再加以补充。让学生觉得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透了一篇文章,体会其特有的成就感,建立古诗文学习的自信心。

四、创造意境

古人吟诗写作讲究意境,在教学中还原当时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材。以《出师表》为例,要先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以及诸葛亮是谁。有了文外的铺垫,学生在读文章时就会先有一份情感基甸,更容易体会当时诸葛亮的无奈和坚定的信心。这样一位智冠千古的忠臣,心中有失多么落寞,无助。即使在当时这样的处境下,仍然豪情万丈。如果没有前期的渲染,营造意境,学生很难体会到文中隐含的凄楚。由此可见,很多时候作者的心境仅通过文章是很难理解全面的,创造意境能给人的思路起到拓宽作用。善用情境教学,对中学古诗文教学将带来莫大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结晶,这是一笔举世无双的财富,它蕴含了悠悠五千年的人文地理、时代变迁。中学语文教育有责任将这笔财富交到下一代手中,并利用古诗文塑造全面发展的中学生。中学古诗文教学应该成为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刻领悟古人的智慧。

作者:陈朝霞 单位:中南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支离破碎,学生课堂效率不高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普及时间比较短,导致一些年龄偏大且经验丰富的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使得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来进行,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则沦为了课堂的辅助,在课堂上只是机械性地记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具有十分消极的影响。这样就使学生在课堂之中自己读书的时间非常少,因此对于课文中的语言缺乏揣摩与感悟,进而导致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丧失,使得课堂效率没有办法提高。

2、重视课堂教学的形式而忽略内容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支持,但由于对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批判,使得一些教师矫枉过正,使得在课堂之中花费过多的时间来进行小组讨论,体现课堂之中的民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由于教师对于监督作用的认识不够,导致了课堂效率不高,而一篇完美的文章却被冗杂的形式瓜分得面目全非,进而使得阅读教学陷入形式主义之中,使课堂效率得不到提高。

3、阅读教学的观念理解不够透彻进而导致文本的游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于教育的认识也具有十分大的影响,也就是说,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被推翻了,为了使原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因此阅读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开放和自由。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能够体现阅读教学观念的新颖,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学内容得到很大程度的延伸,但在实际教学中就发现其内容与教学文本不对应,进而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不高。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1、重视读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如果一首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如果你阅读一百遍之后就会发现你已经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其中的含义了,这句话主要强调朗读和背诵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精读、略读的意识和方法,进而实现语感的培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但是由于语文阅读课程中忽略了对读的重视,进而使学生对于阅读的中心思想没有办法做到准确地把握,进而导致阅读效率低下。因此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读的重要性,进而借助对文本的阅读来实现对世界和社会的不同感悟,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

2、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总结、导向和对学生进行激励与矫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弥补在课堂教学之中存在的不足。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尝试和经验的积累,进而把握教学评价的尺度,实现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的获得,进而实现课堂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通过课外阅读量的增加来提高学生素材的积累

课外读物的阅读不仅可以实现对于新知识的收获,还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需要重视课外阅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鼓励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以引导的方式来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素材选取提供正确的方向,实现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为课内阅读内容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保障。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对课内阅读中所掌握的内容来推动课外阅读进行学习的方法演练,进而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实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三、结束语

阅读教学的方法掌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进而在不断的摸索中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以及学生情感体验的掌握,进而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精读、略读的意识和方法,进而实现语感的培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但是由于语文阅读课程中忽略了对读的重视,进而使学生对于阅读的中心思想没有办法做到准确地把握,进而导致阅读效率低下。但是阅读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重视读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朗诵和阅读,进而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同时还需要借助巧妙的评价体系来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积极的学习动力。

作者:陈海林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象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