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课程范例

中学教学课程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1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意义

1.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学教学目标逐渐向素质化方向转变,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教学,帮助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情感教学中,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将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成长有机结合,挖掘课本中丰富而又具有内涵的情感因素,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美的追求也不断提升,进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知情感丰富的世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丰富学生情感内容

新课改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还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情感要求,更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维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素养。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处于萌芽时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健康成长。在真正满足学生情感要求的基础上,丰富情感内容,紧跟时展要求,不可过于保守落后。

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措施

1.在教学方法上渗透情感教学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传授情感知识的主要人物,而学生则是课堂参与的主体。因此,教师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情感教学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情感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经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文章中描写景色的语句,带领学生反复阅读和欣赏美景,真正用心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而感染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文章许多地方都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象,其实也是在影射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这些景色的描述,深深的表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也能深刻领悟这种情感,真正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2.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学

在初中课本教材里有许多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也有很多是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写作手法很是优美和独特。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真正引导学生对文章细细琢磨,真正发挥教材的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课堂。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阅读文章内容,让学生主动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对特别段落加以反复阅读,慢慢品味情感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学生对情感教学的理解力。又如《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里,作者对瀑布详细描述的段落,教师可以请学生大声朗读,真正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真正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学。

3.在教学氛围上渗透情感教学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所表达的意境里,用心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许多文学作品大多采用文字的形式将情感内容表现出来,供学生去研究和品味,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真正走进文章所创作的意境之中,帮助学生不断丰富情感内容,与作者的中心思想产生共鸣,真正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同时,教师还需要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融洽的教学环境中感受情感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天气的表现形式都呈现在多媒体课堂上,让学生在变化复杂的天气中去感受这篇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里,才能更好的感受文章的主题,不断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水平和认知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2

微课程的出现,在中学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教师充分运用微课程优势不仅需要准确把握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还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微课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如何有效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把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活泼、生动的中学生,是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微课程的出现,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变革,极大地提升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一、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是指充分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托在线、移动式学习开展实际教学过程的内容。大多数微课程只有60秒的时间,但却不仅只是简单的演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他也被人们称为“一分钟教授”,最初他把“微课程”称之为“知识脉冲”。

二、基于微课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构建“微课程”教学资源库

在构建“微课程”教学资源库时,应面向教学服务工作,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全面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为学生营造自主、协作、探究式的学习环境。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相关规定,包括基础性模块,拓展化模块一、二等,并结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把“微课程”资源库与生活情境、基础性知识、技能型操作、信息技术文化等结合起来并加以分类,以便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奠定基础。此外,学生还可以结合教学资源进行预习和复习,教师负责组织练习、检测与答疑。在构建“微课程”资源库时,教师应结合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地设置相应的标准,以便教学资源库能够为各年级教学工作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灵活的组织形式。

2.微课程辅助信息技术教学过程

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可分为四部分:一是课堂导入,二是课堂讲练,三是讨论强化,四是提炼归纳。在课程导入环节中,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结合教学需要,尽量收集生活化的素材,并进行加工处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令人满意的导入效果。微课程能以视频呈现教师收集的素材,但是切忌视频播放时间过长,否则导入过程会显得冗长且繁杂,通常保持在1~2分钟以内为宜。这样才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不至于沉溺其中,难以自拔。课堂讲练过程通常保持在15~20分钟以内,利用微课程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系统、全面地展示各种教学内容,完善课堂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制作简短的视频课件,可从资源库中选取,也可结合课堂安排进行录制。课件可由教师讲解,也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加以指导,并记录学生常见的问题,在课堂小结中进行系统讲解。如在教学绘图工具栏时,教师可利用微课程视频,展示绘图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并介绍绘图工具。微课程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控制学生机,演示椭圆、直线、填充等工具,然后鼓励学生自我操作。讨论强化阶段是展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过程,学生通过情景教学与自主化学习,对教学过程与内容产生疑惑。此时,教师可将时间交予学生,让他们自主表达自我观点,学生可以向教师或其他同学提问。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促进,提高教学实效性。提炼与归纳阶段是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针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教师概括教学内容,总结与评价教学过程,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三、结束语

作为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逐步深入,许多中学也纷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显示,微课程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显著提高教学实效性,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祁红 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3

[关键词]变易理论;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思考;策略

一节体育动作课教学内容从它的内在本质上看,就是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的再现,只是因不同的基础,而出现不同的学习水平状况,呈现不同程度的动作技术。如果从它的外在形式上看,在许许多多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呈现出难易程度不一样的动作技巧。如果教师能从中寻找出规律,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学情,进行仔细备课,就能准确地调控好课堂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细微的分析,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个教学内容,并能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来为社会或自己服务。变易理论认为,真正的知识是一般性的原理,是一种经验系统、一种规律,而不是点点滴滴的被分割的知识。学习意味着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就是学生必须辨识到的事物特定的“关键特征”。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可能是学生没能辨识所学事物的关键特征,或缺乏帮助他们辨识的经验,或原有经验成为其重新辨识的障碍。教师通过事物变化的现象,引导学生聚焦事物的主要特征(什么变,什么不变)。这种以变易理论为基础、聚焦于学习内容的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体育教师的每节课也是需要认真备课的。如何教、教什么、以什么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新教师拿到教学内容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方法把握不好,到底想要教给学生与内容相关的哪些东西,需要我们仔细地静下心来去分析并思考内容的本质内涵———也就是认真备课。

一、课前预设有必要

上课前,教师必须要查阅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或相似的资料,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这个内容主要从内部结构、受环境影响和外部特征的形态去思考,资料的整理和分类为寻找这个内容在教学时所要涉及的全部范围提供了理论支撑。那么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分层,预设教材中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此为点构建适合这个水平阶段学生应该掌握内容范围的单元教学计划,这就是课前预设。课前预设也类似于备课准备,能有效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便抓住教学重点,教师需做到预设教材内容心中有数,学生学练方法脉络清晰有章法,因此,体育教学课前预设有必要。

1.教师主导方面

教师要做到提前备课,预设教学难度、教学方法、教学课时和教学重点等。每个教学内容,教师都要认真备课,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查找翻阅与这个内容相关的资料,寻找这个内容所涉及的背景、起源、技术环节、迁移与拓展、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本身必须要加强业务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提升自己。在备课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至少可以先自学,然后理清思路,明白理论知识和技能熟练才能去教学生。这样才能够把整个内容的所有组成环节分析透彻,才能理清学习这个内容的各个水平阶段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程度,以此达成这个水平阶段的教学目标。

2.学生主体方面

学生需要提前预习,预知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哪些自己能独立完成,哪些需要教师的帮助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水平阶段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在前课进行预习,可以借助外力先通过视频录像、网络文字、课外书籍等,查找所需要学习内容的相关资料,独立自主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遇到不懂的或不能理解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不断地重复观摩、思考,并及时记录下来,上课时再与教师、同学研讨探究,以此达到学习目标。

3.组织形式方面

体育课堂与语数外课堂有不一样的地方,体育教师备课还需要备组织形式,好的课堂就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而生成的[1]。教师在课前,必须要设计好在怎样的情况去讲解示范、怎样的队形站位与调动是可操作和可执行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哪些辅助性的学练方法来解决、场地器械是怎样合理安排的、师生互动氛围好不好、评价方面是否合理科学、学生的学习目标最后能不能达到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在课前必须要思考到位,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资源生成。

4.场地器械方面

体育课堂的备课还包括备场地、备器械。在改变教学内容的外界环境时,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学校有没有安放这些场地器械的条件;如果有器械怎样合理科学地去设计以最大化地利用场地放好器械;如果没有教械中所需要的器械,通过什么方法获取器械,是自制还是现有器材的改造等。同样还要考虑场地器械的安全性,以便于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场地器械进行学习。

5.天气环境方面

体育课堂多数是动态的室外露天课堂,教师可根据天气预报做好上课的准备。如:提前一周查阅天气情况,如春夏秋冬、大风扬尘雾霾、雨雪云晴等。教师结合当下实际情况有目标地预设教材内容,选择室内或室外场地,灵活应变突发状况,做到室外有运动量,方便提高体能和技能,室内课结合健康理论知识,用于服务实践课。

二、课堂教学调整很必要

课堂是变化的,因此形式是灵活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堂上出现的学习情况,如运动参与的状况、教学目标的达成、练习密度的多少、运动负荷的极限等,及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思路

教师在分析思考学情时,不仅要考虑课堂教学时学生现有的素质基础以及学生自己所发挥出来的身体状态和兴奋程度,而且要考虑学生对这个内容教学的接受能力,结合自己事先所预设的教学内容的学习范围,进行删减或增添,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以符合学生课堂现状的学习。

2.根据“材”情调整教学内容

每个学习内容都是抽象的,包含许许多多的内容信息。学生在学习这些“教材”时,教师会根据当时学生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3.根据“量”情调整教学状态

每节课学生都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是否出汗了,脸色是否苍白,是否呈现疲劳的状态,上课的平均心率是否在120~180范围之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所承受的运动量情况随时作出调整。

4.根据“度”情调整教学结构

教师对于每节课的“度”包括从哪个角度导入的上课、安排的学习内容是否有坡度、是否有教学资源的生成、提问学生问题时是否有难度、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参与度是否全部调动起来、学生学习时所承受运动强度是否达到极限,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掌握好这些“度”,并根据“度”完成课堂教学计划,必要时需修改教学结构,让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地呈现。

三、课堂生成要有效

课堂生成的有效性主要考查教师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能不能完成这个内容的教学任务,不论是单元教学或课时教学目标,学生能否真正学习到这个内容,通过最后考核所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掌握了多少,能不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里,为自己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服务。每个教学内容的学习都有预设的教学目标,那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个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和预设的相符,小于还是大于,心里要有底。众所周知,教学目标的预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学目标的生成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归宿。要想使教学目标有精彩的生成,教师就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精心预设。为了使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有效衔接,使目标预设更好地为生成服务,目标预设要有用、有效、便于操作。教学目标的生成是预设的延续、调节和反馈,必须要以预设为起点,及时发现生成点,适时捕捉动态生成点,对生成目标进行评价,充分利用专业资源促进生成,这样课堂教学内容的达成度才会高效[2]。

四、课前预设、课堂教学调整、课堂生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这三种(即预设的、实施的和实际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差别为我们提供了将教学(由教师预设和实施)与学习(学生实际学到的)联系起来的一个平台,因此,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若能正确地理清三者的关系,制订好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势必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五、结语

教学是灵动的,课堂是灵活的,方法是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正如语文教学界的于漪老师说自己一辈子都在备课,体育教学也是如此。作为新入职教师,都是新的开始,要精心备课,每一课都需要适度调整,最好写下反思,便于完善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张磊.基于变易理论的体育教学内容分析及其设计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6):75-101.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英语;教学现状;优化策略

在最新的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唯有学生积极参与,在互动中进行语言的应用和感悟,才能够理解英语的真谛,实现知识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唯有科学处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呈现出来的独立性、自主性,才能促使学生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使英语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主动、有个性。基于此,中学英语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结合英语“核心素养”的要求,联系英语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生活有效结合,优化教学活动和流程,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交互性,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观念两极化

中学英语教师具备的教学理念,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然而,中学英语教师自身持有的教学理念存在明显的两极化现象。一方面,部分教师束缚在应试教学理念下,存在明显的“师道尊严”的理念,认为教师无所不能,教学本身就是教师自身的事情。因此,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传授知识、管理学生。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以“考试”和“优秀率”作为唯一的标准,使得原本简单的教学活动转变为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受到新课改的影响,彻底摒弃了传统教学理念,片面地认为将课堂搞得热热闹闹就是活跃了课堂氛围,并将教学问题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看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并未取得长久的教学成果。

(二)教学内容“陈旧、偏难、过繁”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从“教书匠”逐渐转变为“研究者”,必须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创新和加工。但在调查中发现,中学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知识灌输,致使课堂教学内容出现了陈旧、偏难、过繁的现象。其中,“陈旧”主要是英语教学内容不具备时代性、实用性,并未将最新的资料融入教学中;“偏难”主要是英语教学内容与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水平不相符,并且超出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繁杂”则是指英语教学内容过于烦琐,并且重复出现,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厌烦的情绪[1]。

(三)教学目标定位低,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关键。但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常常集中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上,并将其作为单一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能力、文化和情感等目标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学生教学目标低下,致使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课堂教学实践创新难,课堂教学方法难以突破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被逐渐提上日程,教师唯有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在调查中发现,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中学英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敢冒险尝试,更加青睐保守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五)教学评价体系难以满足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由诸多环节组成,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传统的教学中极容易被忽视,这严重制约了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在当前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中,教师过分关注英语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以英语成绩作为英语学习好坏的标准,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和思维活动,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优化策略分析

(一)转变教学理念

英语教学活动以教学理念为指导,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契合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必须要及时更新和优化教学理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首先,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职责,既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还是教学活动的启发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等,灵活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其次,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英语教学方案,选择与其相契合的教学方法,还应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适合不同学生的英语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效率。再次,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钻研,在反思中调整和优化教学观念,以更好地满足新课程下的教学需求[2]。

(二)重塑课堂教学目标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始终属于核心地位,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最终应该达到的终点。因此,英语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结果。面对英语核心素养下的要求,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知识型”教学目标中跳出来,指向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下的思维和能力要求,重塑课堂教学目标,强化学生课堂的主体意识。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应重视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重视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和获得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体验、感悟,最终促使英语从应试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转变。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应重视教与学的相互配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究完成知识构建”;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师生双方的互动情况,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逐渐唤醒其内在求知欲望,逐渐形成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还应指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最终形成更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3]。

(三)充实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面对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师还应紧紧围绕“英语核心素养”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使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当前中学英语教学内容存在的“陈旧、偏难、过繁”现象,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一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基于当前英语教材中内容比较滞后的现状,教师在优化教学时必须融入一些具有时代感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反映现代生活、科技发展等。另一方面,教师在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时,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与学生实际学情相契合的内容,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选择教学素材等,充实英语学习内容,彰显语言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

(四)丰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采用与语言内容、环境相适应的方法更有利于增强英语活动的效果,实现语言和现实的完美结合。紧紧围绕英语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既定的英语教学目标,从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优化,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一是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英语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形式,坚持“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原则,将英语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最终实现中学英语的高效学习。二是坚持问题引导。英语核心素养下,问题教学模式深受教师推崇,彰显出显著的应用价值。基于此,英语教学必须要精心设计出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问题,并对其进行分层处理,使其成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小问题。接着指导学生围绕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和探究,最终实现中学英语的高效学习。三是开展情境教学。新课改下,增强学生学习效率是英语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将语言与情境集合起来,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二人对话、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采访等,给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促使其在英语学习情境中完成英语的深度学习。四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依据学习的语言知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设置合作探究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按照“小组合作”的原则,科学划分学习小组,以小组为载体,围绕合作探究任务展开合作探究学习[4]。五是实施差异性教学。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必须要正视学生的不同,实施以个体学生为目标的教学策略,建立起与学生相契合的英语教学方案,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基于此,中学英语教师开展教学之前,应做好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等,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学优生、学中生、学困生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结合三个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从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方面进行分层,旨在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差异性教学中,尤其是要关注班级中的学困生,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其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使其逐渐爱上英语并积极参与英语学习。

(五)优化英语作业设计

作业是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作业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在作业训练中巩固所学知识,并完成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要从以往单一作业设计理念和模式下解放出来,指向英语核心素养的内容,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首先,增强英语作业的趣味性。为了唤醒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布置英语作业时,应多角度、多形式、多方向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在制作生日贺卡、收集生日祝福语、角色表演课文、录音等趣味性的英语作业中,感悟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其次,设计层次化的英语作业。新课程背景下,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联系尤为重要,层次化的作业势在必行。具体来说,针对成绩好的学生,可设计拓展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等;针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可将课后作业集中在基础知识中,旨在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再次,还应设计开放性的英语作业,让学生的特长有发挥的空间。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从传统的书面作业类型中解放出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想象类、专题性、实践性的作业,包括制作手抄报、开展辩论会,将英语作业从单纯的知识层面转向实用层面,体现出英语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在开放的作业下,学生才能够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运用语言,增强体验。

(六)构建立体式评价模式

单一的评价模式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匹配,不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方面的内容,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教学效率。首先,健全评价标准。基于传统教学评价过分关注学生英语成绩的现状,在优化教学评价时,必须要在“唯成绩”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拓展和完善,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具体表现、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学生的进步情况、学习过程中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情况等,都纳入具体的教学评价中,确保其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来。其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优化教学评价时,结合新课改下的育人理念,还应尊重学生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个体进行精准评价,补齐学生的不足,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效率,促使每一个层次学生均可在针对性评价中获得发展和成长。再次,坚持评价主体多样化。构建立体评价要将学生也纳入评价体系中,引导学生对英语教学、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发现自身学习中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最后,激励性评价。英语核心素养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局限于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不足,还应坚持发展性的原则,借助激励的评价语言,促使学生在肯定和激励中,持续强化英语学习自信心。综上所述,新课改明确了素质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方向。但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指导思想滞后,致使其设置出来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对这一现状,唯有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层面进行优化和改进,才能真正提升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实英语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柳慧慧.高中英语阅读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1):79.

[2]朱慧颖.谈如何创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J].新校园(中旬刊),2015(9):58.

[3]郑凤亮.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堂的创新教学[J].林区教学,2015(3):51.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5

1.教师地位的弱化。

新课程理念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的目的是促进“学”,是对学生的引导,但这并不是对教师的“教”的否定,而是对教师如何“教”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系统掌握语文知识,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该学到什么,这些都只有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才能真正实现。但是,部分教师或学校对新课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部分老师在课堂上表现为:不敢教,不敢讲,怕自己的“教”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只是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理解,自己领悟,导致很多学生是一知半解,教师真正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2.语文训练的整体构建的弱化。

根据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要重视其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因此,部分教师就出现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在课堂上让学生盲目地读课文,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中学语文课堂变成了朗读课,而缺少对必须掌握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这样,很多学生能流利顺畅的读课文,在写作文的时候却出现很多错别字,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不高。

3.语言文字的情感功能被弱化。

社会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越来越多使用多媒体技术,这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然而,如果设计过多精美的画面,形象的视频,不但教师耗时耗力,学生的所有注意力也往往过于集中在精美的动画或者图片上,而不能把精力集中在课文中的词语或者文字上面,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不足,语言文字对学生的情感功能也被弱化。

二、走出新课程改革误区的对策

1.彰显教师主导性,保障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主导性是不可动摇的,也要确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出学生本节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思考过程中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明白文章所体现的道理,自己在探索中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一目标也是所有教师所追求的。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需要教师充分研读教材,花费精力认真备课,使自己的课堂具有个性化特征;教师的主导性还体现在教学策略的选择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2.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文的性质,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语文,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然而,多数老师在研读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时候,都忽视了“运用”二字,而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这是需要引起中学语文教师重视的。要保证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知识,就要加强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所谓语言的基本技能,就是听说读写。新课标反对过去传统的语言训练方式,反对反复地、繁琐地、机械地训练,教师更应该在学生理解力和运用能力方面下功夫,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让学生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熟练运用。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就不能只读不写或者只写不读,而是要既动口又动手,注重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整体语文能力。

3.合理的课堂设计。

精美的幻灯片设计和动画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但是教师要注意掌握“度”,不能让丰富的图片和动画占据整个课堂。例如,中学语文课本上所描绘的部分人物形象是非常生动的,是充满个性和生命动感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对话,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想想,学生还是可以获得丰富的人物形象的。我们以鲁迅先生塑造的“祥林嫂”为例,即使不使用图片动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靠自身想象与文字的描写,对“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有充分的理解。

4.注重学生“静思”过程。

部分教师为了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采取多种较为复杂的形式组织课堂活动,课堂气氛非常热闹,在形式方面非常花哨。例如,部分学校为了体现新课程的开放性和人文性,对学生进行分组是可以的,但是重新排放桌椅,课堂搞得乱哄哄的,没有目的的让学生盲目讨论,也不管这样的讨论是否有效果。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看似很活跃,但是却是心浮气躁,学习效果不佳。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不能让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仅仅是形式,不能只一味追逐热闹,要保证学生有独立思考的实践,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升华所学知识。

三、结语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6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程;混合式;体育教学

1前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的发展,21世纪的高校教学改革正面临着教育信息化的冲击和挑战,教育信息化反推着教育改革。当今时代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在国内外的学术界都没有统一的界定。诸多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概念的界定侧重点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提到混合式教学是传统学习方式和在线学习方式的结合,既面对面学习与网络学习的结合。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大纲规定,结合二者的优势,扬长避短,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1]。混合式教学是指通过教育者、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分析,构建合理的教学环境,以适当的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学习,以此来获得最大学习效果的学习模式。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MichaelOrey认为应该从学习者、教师或教学设计者以及教学管理者三者的角度进行定义。从学习者角度来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能力,指从所有可以得到的,并与自己以前的知识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中进行选择,帮助自己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师或教学设计者角度来看,在教学中组织和分配教学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管理者角度来看,是尽可能经济地组织和分配一切有价值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2]。何克抗在其研究中提出混合式教学就是“旧瓶装新酒”的概念,重新从教育信息化主要理论基础、“教育信息化”认识的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建构以及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理论的拓展等方面,介绍了混合式学习和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新发展[3]。

2中学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应用原则

2.1交互性原则。中学体育课程中混合式教学的交互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教师-学生”交互。教师在课上讲授知识内容,引导并参与学生讨论;教师在课下通过微信群、在线学习平台与学生在线交流,答疑解惑。第二种,“学生-学生”交互。学生在课上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任务;学生在课下与学习伙伴交流,互相帮助,分享体验,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种,“学生-学习内容”交互。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有力保证,没有互动的学习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与课程内容的互动,合理地将互动融入教学活动中。

2.2趣味性原则。在中学体育课程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处理不好,会给学生造成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可以适当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原则是指教师应恰当合理地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技巧和富有感染力的激情,使课堂活力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趣味性可以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在复习巩固理论知识时,利用手机和多媒体进行互动答题活动,激发学生的求胜欲,带动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

2.3关联性原则。中学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师的基础和必修课程,只有充分掌握学校体育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的教学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理论教学,另一个是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校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讲教材中的知识点,还要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4]。这样,学生在面对实际教学环境时,可以处理各种教学突发事件和教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点的掌握。例如在讲授体育教学方法时,结合学习内容安排学生根据给出的不同教学内容和对象,选择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实践。

3中学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理论分析

在中学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的一般模型中,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有机结合,取长补短,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成为二者结合的重要环节。面对面学习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在课堂开展的教学活动;在线学习是依托在线学习平台为支撑,教师上传学习资源到平台上,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时间去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交流和讨论,解决课堂上未完成的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时出现的困难;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则主要是学生在面对面交互学习和在线交互学习时开展的学习活动,以个人的学习需求或学习同伴共同探讨得出的学习目标去学习[5]。

3.1面对面学习。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面对面学习的优势有三点:一、可以使学生直接获得教师的知识经验。二、教师可以在学生听讲、思考讨论时引导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一步理解。三、教师可以直接快速地向学生教授教材内容,学生能够直观系统的学习知识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本研究中面对面学习主要是教师按照制定的教案结合使用多媒体软件来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不同的需求和观察课上的反应,反思进一步改善教学策略。

3.2在线交流。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在线交流的优势有三点:第一,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第二,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第三,相对于传统课堂学习,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加充足、更加灵活。本研究中在线学习主要是教师上传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学生自行选择时间进行网络学习,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复习巩固和预习新内容。

3.3自主学习。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它是学生主动接受学习任务,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根据自己的特点积极学习,反思学习过和结果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的优势有三点:一、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二、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速度。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自主学习。

3.4协作学习。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协作学习是一种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教学策略。本课程中协作学习首先由学生自愿组建小组,课程开始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然后由教师学习任务由学生组内制定计划完成,并将小组研究的成果展示。协作学习的优势有三点:一、通过学生的相互协作、交流、探讨,可以完成复杂繁琐的学习任务。二、通过小组完成任务时的交流探讨、沟通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4中学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究

4.1课前计划。教材这一版块以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和学校体育竞赛为主要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计划结合实践和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参与校外活动。在教学安排上,多为学生创造情景,为学生营造开放、合作、实践的学习环境。教师改善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教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这一阶段教学活动包括:制定教学计划、上课、说课、评课等一系列课堂模拟教学的实践活动。是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成为合格的体育教师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独立完成一堂体育课的教学工作计划,熟练掌握说课的技巧,提高说课的实践能力。本轮行动研究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监督和控制学生的网络学习情况?基于以上的思考设计本轮行动研究的混合式教学,利用课上课下的混合式教学,修改完善学习互动平台的设计,完善支持该学习模式的教学策略。

4.2教学行动过程。第一,采用微信群互动学习平台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情况等信息,并计入学生成绩。由此学生的成绩构成更加灵活:完成进度(10%)+线上讨论(10%)+单元测试(20%)+课堂讨论(20%)+期末考试(40%);第二,教师在微信群互动学习平台微课视频,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教师在微信群互动学习平台其他学校的大课间视频并设置学习任务,监督学生完成。并在学习平台和微信群等交互工具里沟通交流及时排疑解惑。第三,课上教师重点解决疑难问题;针对学生课前网上讨论和课堂研讨的情况,在课堂上讲解重点和难点;第四,课后网上进行交流,学生课上没听懂的部分可以小组内讨论或者直接在微信群咨询教师,引起群里同学共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4.3教学观察与分析。其一,通过在线对学生学习进度的实时监控,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学生A说:“慢慢开始养成了在网上学习的习惯,现在我掌握了很多搜索中文和外文文献的方法。”其二,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遇到的问题等等。学生B说:“通过课前的网上学习和阅读各类文献使我现在讨论的时候有了方向,知道该说什么,从哪个角度,一开始我根本不知道要讨论什么。”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课上学生踊跃发言,课下在微信群和微信群互动学习平台的讨论热烈。其三,面对微信群互动学习平台的学习资源,他们认为这次内容有点多,不知道该从何入手。但是最后还是都完成了学习任务。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7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肩负着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重要使命。要实现有效教学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要树立新观念,勇于创新与改革,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学习,乐于学习,有效学习。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学习情感;上机操作;任务驱动

现代社会是计算机迅猛发展的科技时代,因此,现代社会的人才必须具备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而中学阶段正是学习的黄金阶段,此阶段的学习直接关系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在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不能走老路,用旧观念、旧模式,只是机械地来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这样只能让学生陷入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机械地记忆知识,而并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实现有效教学,这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让学生在趣中学

学生的认知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活动,以兴趣、情感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引发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身心更放松,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还可以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切身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爱学、乐学。为此,要实现有效教学就不能无视学生只是进行机械的讲解,而是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展开主动而快乐的学习。

1.音像渲染,妙趣横生。

对于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图片、音频、画面与视频比起文字教材或是黑板板书更有吸引力,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将学生带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优美教学情境之中。这样的教学更加富有活力,更加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更加贴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能够激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引导动画时,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教师所提前制作的精美动画,并配以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从而使整个教学洋溢着欢快与自在的气息,使学生处于全身心的放松与愉悦状态,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生动游戏,趣味十足。

学生活泼好动,对游戏情有独钟。为此,我们可以将游戏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就可以以一个趣味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集中起来,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学习。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也可以来设计一个小游戏,以游戏来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而转移到知识的学习上来,使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都保持着高涨集中的思维与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上机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

计算机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这决定了学科的学习必须要让学生在亲身上机实践中来不断地掌握与提高。为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不能以讲为中心,而是要将理论与操作结合起来,不仅教师要边示范边讲解,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上机操作中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能灵活地运用于实践创作中来。如在学习创建高级动画一章中“飘落的秋叶”的动画制作,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是机械地来记忆理论,并不能将理论的掌握与实践的熟练结合起来。学生虽然听得认真,能够准确记忆,但一到了实际操作中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只有让学生边听讲边操作,才能引导学生在上机实践中将知识从理论层次上升为实践层次,能够自如地运用于实际操作中来。为此,我们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深刻地理解原本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真正成为自身的实际技能。这样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科的本质特征,更加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

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在思中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基于现代建构主义学说理论基础之上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所展开的主动探究行为。这样更能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究,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使以往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没有悬念地展开教学活动,而是要结合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与认知规律,围绕着知识的重难点来精心地设计任务,巧妙地提出任务,以一系列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以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与思维中展开主动探究。当然,任务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在布置完任务后就要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探究,在学生之间展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当然,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不管不问,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遇到思维困惑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为学生指引思考的方向,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做好评价与总结,将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结合起来,将表扬与批评结合起来,以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做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提升。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好自我总结。自我总结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吸取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技能等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是新课改下各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在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机械的讲解,而是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遵循计算机的学科特征,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快乐学习、主动探究、积极操作,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作者:邢强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茶棚学区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8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意义

1.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学教学目标逐渐向素质化方向转变,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教学,帮助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情感教学中,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将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成长有机结合,挖掘课本中丰富而又具有内涵的情感因素,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美的追求也不断提升,进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知情感丰富的世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丰富学生情感内容

新课改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还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情感要求,更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维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素养。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处于萌芽时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健康成长。在真正满足学生情感要求的基础上,丰富情感内容,紧跟时展要求,不可过于保守落后。

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措施

1.在教学方法上渗透情感教学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传授情感知识的主要人物,而学生则是课堂参与的主体。因此,教师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情感教学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情感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经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文章中描写景色的语句,带领学生反复阅读和欣赏美景,真正用心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而感染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文章许多地方都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象,其实也是在影射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这些景色的描述,深深的表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也能深刻领悟这种情感,真正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2.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学

在初中课本教材里有许多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也有很多是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写作手法很是优美和独特。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真正引导学生对文章细细琢磨,真正发挥教材的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课堂。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阅读文章内容,让学生主动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对特别段落加以反复阅读,慢慢品味情感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学生对情感教学的理解力。又如《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里,作者对瀑布详细描述的段落,教师可以请学生大声朗读,真正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真正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学。

3.在教学氛围上渗透情感教学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所表达的意境里,用心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许多文学作品大多采用文字的形式将情感内容表现出来,供学生去研究和品味,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真正走进文章所创作的意境之中,帮助学生不断丰富情感内容,与作者的中心思想产生共鸣,真正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同时,教师还需要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融洽的教学环境中感受情感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天气的表现形式都呈现在多媒体课堂上,让学生在变化复杂的天气中去感受这篇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里,才能更好的感受文章的主题,不断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水平和认知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