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一对一教育范例6篇

中学一对一教育

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1

关键词:美术;欣赏;丰富

一、通过美术欣赏教学,让学生对美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让学生比较全面得学会美术欣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比如,在美术中的书法教学中,对一些充满张扬个性的书法作品,很多学生都不知怎样去欣赏,教师便要详细地将书法的渊源娓娓道来,讲述书法家不是写字匠,并不是每个字端端正正的就是写得好,就是书法作品。字的结体在端正之余,求奇险,整幅作品更要讲究章法。再有对国画的欣赏,学生更是云来雾去,教师更要把诗书画印的欣赏法则讲给他们听,讲解写实画与写意画的不同,写意画又分大写意和小写意的区别等等。一幅优秀的名家书画作品,动辄上千万,并非哗众取宠,因为这些画作,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国宝。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实际上优秀的艺术作品是难以估价的。另外,对建筑艺术品的欣赏。中国的传统建筑讲究的是对称美,端庄大气。一些皇家建筑,更是金碧辉煌,气势威严。而西方建筑的欣赏标准并非如此,当然他们又分了不同流派,在此不再具体说明,但一定要让学生抓住要点,懂得分别。最多的当然是生活中如何发现美,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比如,我们的电器,它的造型各异,但充满着形式美感。我们房屋周围的绿荫、小溪同样是那么的迷人。这个世界的一切一切,都要让学生感觉到它们的美好,能从美术的角度去认知它们。时间长了,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学生也就对美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方法需不断丰富

一节美术课最终取得的效果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而教师教学方法与所传授的课结合是否恰当是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权威,滔滔不绝,经常会把学生的厌烦、缄默不语错误理解为侧耳聆听。当然,我们不否认教师是完全投入的,但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没有配合,没有融入课堂,效果肯定是不佳或大打折扣的。而现今,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以启发引导为主,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放在首位。所以,教师会经常面带微笑征询学生,或直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或直接参与到学生的动手制作之中。这样整个课堂有一种互动的氛围,学生热情高涨。教师由一个绝对演讲的核心变成了一个关键时刻的引导者,教学效果更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更好了,所以,我认为教育方法的改变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2

郭初阳

有一位动物行为专家,出于良好的愿望,为了培养猩猩的创造力,在一个空房间里,为一只黑猩猩设置了一串挂在半空的香蕉和几个散乱的可以叠起来的木箱,然后他关上门,从门上的小孔中向内窥视。然而,他看到的却是另一只乌溜溜的眼睛——那只猩猩也正在向他窥视!

我并无意于把我们可爱的孩子比作猩猩,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却像这位专家一样做着失败的实验,惊然发现工作的进程没有按照我们预设的轨道前进,在某种意义上,使我们从事的职业陷入了荒诞。

我一直教着两个班的可爱的“笨小孩”。

初一时,我走进教室,对他们说,同学们,给你们朗诵一首诗吧!他们鼓掌。初二时,我走进教室,对他们说, 同学们,给你们朗诵一首诗吧!他们更热烈地鼓掌。初三时,我走进教室,对他们说, 同学们,给你们朗诵一首诗吧!他们抬起头,呆滞中带些惊讶地看着我,(仿佛看着一只猩猩)说:“老师,您疯了吗?都什么时候了,快点给我们讲评卷子吧!

语文课上竟然容忍不了一首诗,这真使语文教师感到痛苦。怎么会这样?这些如羔羊一般柔弱与纯洁的孩子们的一切都被一头猛兽吞噬了,这头猛兽我们称之为“考试”。诗歌是生长在山坡上的自由的花朵,中学是一个羊圈,花朵怎可生长在羊圈里!人人尽说,亡羊补牢,善莫大焉。可是,假设根本不存在羊圈,“羊儿们正在山坡上吃草”,吃饱了,可以无忧无虑地甩开四蹄撒欢,可以用沾着新鲜青草嫩汁的鼻子嗅嗅黄花,可以翻过身来蜷着脚看无心而动的流云,那难道不正是它们的幸福吗?六十年代中期,美国发起了一场“非学校化”的运动,他们的口号是:“取消学校!”因为学校制度貌似平等,实则极不平等。学校俨然以知识的垄断者自居,把极小一部分规定的知识转变成一种商品,将学生规定为这些知识的硬性消费者,使用文凭这一手段进行强行的贩卖。该思潮代表人物伊里奇(Ivan Illich)在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隐蔽课程——只有学校教育才能为每个人的成长作准备,凡是学校里不传授的东西,便是无价值的。而这又定然导致更为极端的观念:只有通过考试才能为每个人的成长作准备,凡是不考试的东西,便是无价值的。爱因斯坦说:“做同样的工作,它的出发点,可以是恐怖和强制,可以是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也可以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的好奇心,只不过这种好奇心往往很早就衰退了……”我们的儿童早已没有好奇心了,如果有的话,也只是对教育者古怪的行为感到好奇,正如那只向外张望的猩猩一样。

老罗素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对人生而言是如此,对教育而言亦是如此。所以,由“一言而为天下法”的教育方针、划一的教材、划一的教学参考资料、划一的考试乔装打扮而成的教育,是一种暴力教育。一开始就给你定下了错误的方向。楚国在南却向北走,有人劝阻,却说,“没关系,我的马好”,“没关系,我的盘缠足”,“没关系,我有个好把式”。是啊,我们的学生智力高,我们的经费很充足,我们有最卖力的教师。

是谁之过?只想起了帕斯卡尔的一句话:“参与者无人犯有过失,而悲剧依旧渐渐演成,应将一切归咎于命运。”既然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那么,我们将一切归咎于不合理的制度。在此种制度下,教师不再是拥有尊严、拥有自由、拥有灵性、拥有未来的创造者,而是强迫性的智力劳动者,和强迫性智力劳动的监视者。我们依旧视教师为神圣职业,因为他们原本是要将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忠实地转交给孩子们,以良心为天平。我们感到∝痛苦。

“考试是指挥棒”,此言非虚 ,但最多只对了一半,“棒”则“棒”矣,然非“指挥棒”,而乃一枝狼牙大棒,谁若置若罔闻,定遭当头棒喝。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和我的笨小孩们都感到深深的痛苦。我们在狭细的路途中经常被迫陷入形而上的沉思:“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背景下,理想的答案离我们多么遥远——佛学大师池田大作如是回答:“教育的根本课题是在于说明和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些人类最重要的问题。”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说:“教育的正确目的,归根结底是宗教性的东西,不能只图利益。教育应当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有人说这些已不适应时代了,那么我们究竟处于怎样一个时代?可以移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首语:这是最好的年月,这是最坏的年月;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新纪元,这是怀疑的新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

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如何做一名教师?我们如何做一名语文教师?

我以为,语文教育在此时代应有两个目标。

A、为了传统文化的承继 [文化教育]

中国文化传统在20世纪出现了中断。鸦片战争以后,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重要,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甲午败绩,进一步认识到还要学习西方的法律、政治制度,1898年张之洞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儒家文化的核心并未改变;到了时代,传统文化的整一套哲学、伦理都被了;时期,最基本的信仰、价值观都被颠倒了,传统文化至此破坏殆尽。

有目共睹的是,现代化不等于西化,现代化更需对传统的回归,绵延五千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之处,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文以载道”, 语文教学应当自觉地担当起这一使命。

B、为了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 [文学教育]

美学家朱光潜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文学表达命运,抒感。懂得如何审美,才能热爱人生,健康充实地生活。

由于以上两点,可见语文教育回复古典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落实到教材,便是恢复对一系列经典文本的学习。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指出:“古典文学是一个民族……

长期以来决心阅读的书籍,仿佛它的全部内容像宇宙一般深邃,不可避免、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可以作出无穷无尽的解释。”“古典文学并不是一部必须具有优点的书籍;而是一部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籍。”老舍之子舒乙在北京创立书院,教授传统经典,不能不说是很有远见的。

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3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任,这些技能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拙。社会的进步给中职教育发展带来了动力和契机,也带来了挑战目前的中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德育教育,这成为了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1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针对性其实质就是德育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企业需求、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生修养等方面的具体需要。其必要性也主要体现在上述几方面,表现为:

1.1社会发展需要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发展不仅是物质方面的,还包括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在改革深人的进程中,一些新的国际思潮和价值观逐渐渗透进我们社会的各阶层,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多元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冲突逐渐突出,很多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风气盛行,这些都给中职学校敲响了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对社会针对性的警钟。

1.2企业经营需要

新时期企业的经营运转资金很重要,但真正能创造价值的是人才,人才的标准是多方面的综合结果,良好的德育素质和职业道德都是人才需要具备的。

1.3教育改革需要

传统的中职教育日的只是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工作技能,这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工作和生活。随着中职学校生源的不断萎缩和素质的逐步下降,中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德育教育是当前中职教育的薄弱环节,必须提高德育针对性,使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达到预想目标

1.4学生自身修身需要

中职学生的生源年龄段相对偏低,正是学生从少年到青年的过度期,是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独立性和对事物的认知性都不明确,很多青少年犯罪行为都发生在这个时期,因此,此时迫切需要学校做好德育方面的针对性教育,以帮助学生在技能获得的同时做好自身素质修养,教给他们正确的人生方向,培养他们良好的立足社会并服务社会的道德品行。

2当前中职学校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中职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好感度上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得多,主要间题在于:

2.1学生心理和生理形态差异过大

在普通高中学生为升卜最好的大学努力学习时,中职学生却过早地接触了社会,这个时期的他们心理年龄大都不成熟,但身上担负的确是20多岁的生理责任,在没有正确的引导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思想和能力的错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观,极易犯错

2.2学习目标和动机不明确

很多中职学生选择中职学校都是退而求其次,很少有真正主动进人中职学校学习的,因此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标,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人错误认识的影响,很多学生更是对学习失去信心

2.3学习理论基础较差

多数学生选择中职学校都是因为中考落榜或者因为本身成绩不佳想早日学到技能进人社会,其理论知识基础都相对薄弱。在中职学校接受新的知识时,很多学生会觉得比较吃力,产生厌学情绪,不会就不问,不问则更不会,这样恶心循环造成很多学生的课堂时间白白浪费,根本没有学到任何有用的知识。这需要中职学校教育从基础抓起。

2.4学生心理素质不高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年龄和特殊性使他们很多人心理素质不高,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偏激、反叛和懒惰心理,当然并不是说普通学校的学生不存在这些情况,只是中职学校学生情况更严重一些。这些心理状态使学生逃课、旷课成为常事,承受压力能力不强,在恶劣的外压下容易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对学习和生活没有自信和进取精神,偏激的心理还使他们遇事容易冲动而犯错,造成终生遗憾。

3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的一些建议

了解了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针对性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和需要提出一些德育教育针对性建议,具体方法有:

3.1师生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

要做好德育教育,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不管是普通教师、行政员工和领导,都必须要将德育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并以此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树立“人本”的观念,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利于沟通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深人地了解、沟通并解决

3.2建立完善的制度,确保德育教育实施

国无法不立,学校的规章实施也是这样,要让人遵循就必须要先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一套完善的德育教育和管理制度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所必须具备的东西,只有用这些规章来宣传和监督各项活动才能使教育生活更有秩序,从而达到德育教育改革的目的。例如《学生手册》、《班级德育管理量化考核条例》及《学生行动规范》等等,这些都可以针对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细致地制定。

3.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育影响

做好德育教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优势,提升德育教育。首先,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解决学生道德方面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变化,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应变能力;其次,各专业老师在进行技能教学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形成相关的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技能实践中更要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3.4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增强隐性教育能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名言被众人奉为真理,古代更有孟母三迁的典故,这些都体现了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有良好的风貌,首先就要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用多样的文化设置、艺术活动和硬件建设等来促进学风和校风建设,让学生在这些隐性教育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受到德育教育。

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4

关键词:有效体育教学 中小学领域 深化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233-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历史任务,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全面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对于如何认识素质教育,大家尚存异议,但有一点认识是一致的,即素质教育必须体现在课程改革中,并落实到课堂教学里。教学领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体育教学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

1 素质教育的涵义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 什么才是有效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因此,有效体育教学是学生运动参与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3 有效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质

3.1 有效体育教学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有效体育教学,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身体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3.2 有效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

有效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心理负荷(如紧张与轻松、独断与协作等),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3.3 有效体育教学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开发,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

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使学生学习的负荷越来越重。有效的体育教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

3.4 有效体育教学提高了学生欣赏、追求和创造美的能力

有效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在此过程中,通过人的意识把运动技术和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人体机能能力和健康水平,培养人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和欣赏美的水平。铁饼运动员在比赛中,手持铁饼,把全身各部关节扭转到极点,全神贯注,蓄力待发,饱含健力美的雄健优美姿态,促使艺术家以此为模特雕塑出《掷铁饼者》这一艺术珍品,成为人们美的欣赏与学习的范本。

4 结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在中小学教学领域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串于教学全过程,努力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有效体育教学对深化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着眼于学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4.1 以加强组织管理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中小学领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保证体育课程开设的师资配备、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的体育教学规范管理;优化教学过程,夯实基础;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培优助困,分类指导;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4.2 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素质教育出成效

教师是在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主体。建议通过以区域教研带动校本教研、积极推进以教学资源共同开发与共享为特征的教研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水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尤其要重点关注青年教师和农村教师的培养。

4.3 以科研引领加快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化

建议各中小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申报课题,开展科研课题攻关。既要在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又要加强个案研究,形成一批学校和教师在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范例,提高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2] 李进忠.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M].基础教育参考,2004.

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5

关键词:闲暇教育;中学生;自我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47-02

自从我国1995年5月1日开始实行每周两天休息日的制度,学生每年在校学习时间减少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减轻,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中学生能够利用闲暇时间充分自由的发展。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此时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中学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性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如果中学生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从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正是在这种严重的现实面前,中学生闲暇教育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关注和重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实施闲暇教育来培养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引导他们健康地发展。

一、闲暇与闲暇教育及同一性理论概念辨析

(一)闲暇的内涵。关于闲暇,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对闲暇的解释是“空闲”、“闲工夫”、即是“没有事情要做的时间”或“没有事的时候”[1]。这是人们关于闲暇最基础的理解。我们认为,关于闲暇,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加以界定,既可以从量的角度来定义,也可以从质的角度来定义。按照量的定义,即是我们所指的闲暇时间;按照质的定义,强调的是作为活动的闲暇的个体本质特征,它包括个体的生活方式、内心态度和心理状态。[2]

1.闲暇时间

关于闲暇时间的界定,我们选用庞桂美在《闲暇教育论》中提及的瑞典教育家托尔斯泰・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闲暇时间的界定:“按照量的定义,闲暇就是指所有规定的其他基本要求,诸如应付工作和睡眠、社会义务和社会约束以外,个体的一段自由的、无责任的或娱乐性的时间。”[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理解的闲暇大体包括学习、看报纸杂志、看电视、听广播、户内户外活动、无事休息等等,英美等国的社会学家们把上述活动概括成四大项:“娱乐”、“休息”、“学习”、“交往”。

2.闲暇活动

闲暇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范畴,也是一个活动范畴,在闲暇时间里,总会有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就是闲暇活动。闲暇活动是指个体在闲暇时间里所从事的所有自由、自主和自决的活动。[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闲暇包括使人身心愉悦的活动、自由地发展个人才能的活动、陶冶性情的活动等等。

(二)闲暇教育的内涵。美国是20世纪以来较早开展闲暇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国家,1918年的全美教育协会就把闲暇教育列入中等教育目标中。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版了许多关于闲暇和闲暇教育的著作,其中关于闲暇教育的解释也有很多,其中有:

一次帮助人们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全面的社会运动。

帮助人们认识和确定自己的闲暇价值观念、闲暇态度和闲暇目标的一个过程。

帮助人们在闲暇生活方面做到自我决断、自我充实和积极进取的一个途径。

……[5]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界才开始关注闲暇教育,我国学者们参照国外学者的研究以及自己的理解,归纳了三种不同的理解,但是都不全面,不能兼顾闲暇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闲暇教育论》中把闲暇教育定义为:“闲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闲暇知识、技能和技巧,帮助人们确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终生的、连续的教育活动。”[6]

(三)同一性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中都存在着某种危机或冲突,这些危机或冲突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和社会任务的改变而相继出现的,是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志。”[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提供了教育内容的理论依据,由于任何一阶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人的发展带来终生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埃里克森划分的不同阶段对人进行相应的教育。中学阶段正是中学生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和选择。那么确立自我同一性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出思考。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依赖于我们经历过的所有不同的自己的综合,可感受为对自身发展的一种强烈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它不是稳固的定型,而是一个动力结构,随着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连续自我的重新合成而逐渐建立。”[8]

这个阶段发生在十二岁到二十岁左右,自我同一性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念,即一种一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的同一感。在这个阶段中,中学生必须仔细思考他们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如果这样做,他们就会获得一种同一性,就会感觉到自己长大成人了。获得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积极的解决,那么中学生获得的是消极的同一性,即形成同一性混乱。

二、闲暇教育对培养中学生同一性的意义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独一无二的骚动时期,在这一阶段中,个体的身体和心理上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每个中学生都会体验到不稳定的情绪。这一时期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在寻求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失败,可能会引起今后发展的各种心理问题。所以,引导中学生建构自我同一性,使他们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已成为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和家长不仅要在中学生正规学习过程中引导其培养自我同一性,更要发挥闲暇教育的作用,使中学生能够在闲暇中轻松愉快地建构自我同一性,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

(一)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免疫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生活条件变得更加优越了。这种优越的生活条件在给孩子们带来幸福的同时,也使他们失去了体验挫折的人生经历。因此,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应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广泛关注。“有调查发现,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9]虽然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但这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经受一些挫折和痛苦的必要。教师和家长在闲暇时间里对中学生进行一些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力。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而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培养独立的意识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因此,利用闲暇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力。

(二)有利于中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自我同一性对中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有利于中学生更加客观地去认识自我及其周围的世界,使自身在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更好地发展。自我同一性可以使中学生对自身有更加充分的理解,能够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统合成一个有机的连续体。同时,也使理想的自我、现实的自我、虚假的自我、真实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物质的自我得到整合,使中学生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并获得积极的人格特征,比如说信任、独立、勤奋等等。

三、中学生闲暇教育中同一性的培养途径

(一)学校教师和家长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中学的教师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他们也要处理自身发展遇到的危机,如果教师的自我同一性没有确立,或者正处于目前的发展危机中,将会影响到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而,教师要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在教学和生活中积极地应付各种危机,让中学生在学校的闲暇生活看到一个了解自我、心理素质良好的榜样,从而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同一性。

在家庭闲暇教育中,家长也应该给中学生树立好榜样。通过各种闲暇活动使中学生能够在家庭闲暇教育中正确认识父母树立的榜样,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同一性。并且通过家庭中的闲暇教育,比如通过引导孩子在书海中畅游,培养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带孩子参加一些劳动,使孩子在劳动中体验幸福;鼓励孩子多运动,让他们在运动中感受快乐;带孩子参加野外郊游,使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徜徉等,让他们学会自主支配课外时间,这样既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又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中学生从闲暇教育中学会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在学校和家庭中增强挫折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从认同到同一要经历一个“形成”的过程,必须依靠个体从认同经验中选择、补充、排列、组合,然后再重组之后做出自我选择。中学生要寻找自我、肯定自我就必须经过同一性形成这一过程。但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注定要经历很多的挫折。而我国的中学生们在抵抗挫折等方面存在着缺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都是家庭中的宝贝,父母对他们的过分地关爱,使他们过多地依赖于他人,独立自主地管理自己的机会却很少,这样就会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教师与家长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学校与家庭的闲暇中培养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例如,通过适当地为中学生提供适当的挫折磨练,使中学生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挫折的磨练,使中学生领悟到生活的艰辛,并通过积极的心理调节方法,使中学生在不断的挫折教育中走向成熟,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力。

(三)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发展自我意识。青年初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对中学生来说,这种发现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及其以后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与家长要帮助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学生了解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时期,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同一性,并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形成自我同一性。因此,在闲暇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要引导中学生发展自我意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四、结语

人的一生都在努力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在中学这一时期是最为突出的。在这一时期,中学生会通过克服与自我同一性相关的自我意识、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来达到自我同一。对于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培养,教师和家长应该不断努力,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对中学生进行教育,应该给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增强挫折教育,也要帮助他们发展自我意识,从而使中学生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迎接风雨后的彩虹。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235.

[2][4][6]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7-8,13,62.

[3]托尔斯泰・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第654页.

[5][美]J・曼蒂.闲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春秋出版社,1989.

[7]张万敏.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2).

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6

教育对时间最合理的解释是“第一时间”,失去了第一时间就等于失去了最完美的机会、

马克思说过,“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生命的每一时刻就是教育的第一时间,一个个第一时间相衔接,即成为人生旅程,他正在成为原本的那个人,而教育理念和教育惰性导致滞后的教育,往往并未让他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有相似的特征。教育的契机是“第一时间”,作为一名教师、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树立“第一时间”观念,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正确把握“第一时间”,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践行科学的发展观。

一、第一时间抓落实,求真务实的教育策略

如今的教育发展如火如茶,上级工作部署、经验总结现场会、校长论坛、专家讲座、观摩研讨以及各种形式的培训等,这种从未有过的改革引领节奏,使参与活动的每位基层管理者和教师即时产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就像一根戒尺,重重地敲击着心灵。然而,当我们“满载”归去,是否在第一时间落实会议精神?是否在第一时间将他人经验整合于教育教学中?是否第一时间“树起竿子见到影子”?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不缺智慧,不缺诱人的规划,不缺先进的理念,不缺灿烂的目标,缺少的是第一时间“抓具体,具体抓”的行动,缺少的是第一时间“精确、务实”的丁作作风。

“时乎时乎不再来”意思是说,要掌握时机,当机立断,趁着事物发展中出现有利联系条件时,应迅速决策和行动,否则就会失去时机。任何决策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不同时间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决策出台后,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落实,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商界的“第一时间”是效率和金钱,战场上的“第一时间”是生死和存亡,而教育的“第一时间”是学校和孩子发展的质点,关键的质点能决定学校和学生发展的方向,能影响到不只是一代人。因此,我们在落实指示、贯彻政策、决策工作、借鉴经验、完成任务、处理问题时,要准确把握“第一时间”,雷厉风行、求真务实地开展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第一时间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人文关怀的教育策略

科学的人文精神培养,就要关注学生认知、运动、审美、尊重、成就、友谊、荣誉、自我实现等自然、社会和精神需要。现实中,这些需要往往被现实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和教育者不健康的心理所扭曲,因而基本的需要理想化,脱离了那条原本充满生机的轨道。当渴望、企盼在一次次等待之后,失望、落寞、消极、厌学接踵而来,鲜明的棱角被钝化。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一位个性被摧折的学生将来怎能出类拔萃;一所个性被扼杀的学校怎能培养出栋梁之材;一个个性泯灭的国家怎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及时满足学生迫切的合理的需要,每个基础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及时”就是“第一时间”。

人的需要是多元的、千差万别的,这对教师和管理者的观察、判断、分析等洞悉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能从学生的表象、行为、心灵中“第一时间”发现需要的东西,找出教育要求与学生身心需求的结合点,那么其教育效益事半功倍。在实际丁-作中,我们要十分注意学生个性展露的初始阶段,他由于刚生发出嫩枝,需要阳光、雨露和园丁加倍地呵护,切记不做修剪冬青的园丁——把剪刀,一个标准。

鉴于以上观点,我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灵活地、科学地实践,对以下几点要特别关怀:

1.第一时间表扬激励

有位专家说得好:人的缺点可以看不到,但人的优点不能漏掉。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闪光点,第一时间表扬激励,满足他们追求尊重、赏识和成就感的心理需要,让每个学生看到希望。如,第一次举手,第一次做好事,第一次提意见,第一次承认错误,第一次取得优异成绩……“第一次”是他们瞬间爆发的勇气和力量,很难得很珍贵,此时激情地赞美、肯定、点拨,会使情感碰撞、心灵交汇、智慧对接,从而产生的愉悦、自豪、鼓舞、激情会成为一种无与伦比的动力。也许这个“第一次”就是他们走向成功的起点,千万不能错过。

2.第一时间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强势智慧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多元智力理论给我们重新建构了“智力观”“学生观”“教育观”。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确实发现学生存在的智力差异,以往都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作为教学和评价的重点,而忽视了其他智慧潜意识的早期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强势智慧在过重的课业负担中“闷死”。学生在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方面得到了较充分地发展,而有些智慧像“处女地”一样,有待去发现和开发。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校园和社区生活,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机会,给他们以空间和时间自由地、无拘无束地融入其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其强势智慧紧密相连),那我们在第一时间里就能发现其强势所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进强势智慧纵深发展。因此,第一时间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强势智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对转移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因材施教,张扬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尤为重要。

3.第一时间发现学生“有问题”

翻阅“问题学生”的成长历程,不难看出,他们都是从开始的“小问题”在教育者不经意或存有无关大碍心理时从身边溜走,小问题堆积成了“问题学生”。作为学校教师,有其他教育者无可替代的教育优势和责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深知早恋、拉帮结派、逃学、迷恋网络、挥霍、暴力、偷窃、心理疾病等问题一旦形成动力定型,其教育难度可谓功半事倍。从“小问题”到“问题学生”的过程大多很难游离于校园教育的视野,只要我们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正确分析问题的诱因所在,充分认识学生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突发性和艰巨性,把“有问题”看作特殊资源,看作生活丰富多彩的一面,第一时间举起“越位”的旗子,第一时间吹响“违例”的哨音,第一时间施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这是教育的理想结果。

三、第一时间信息整合施放——争取主动的教育策略

信息加工是当代前沿科学,学校是生产、加工、吸纳信息的基地,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熏染,往往忽视了信息传递的效率,教育中的惰性已阻碍了教育的经济性,那些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在第一时间里创造应该创造的教育效益,浪费的是不能重复的时机。

1.教育资源第一时间利用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校本的本外的、国内的国外的、物质的精神的、显性的隐性的、褒扬的贬斥的……资源就是财富,有些资源转瞬即逝,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就等于浪费了财富。第一时间抓住了这些易逝的资源就等于给教育教学和管理添加了催化剂。这类教育资源可归纳为下列几种:一是时事性的,二是研究性的,三是彰显性的,四是培训提高类的。

时事性与生成性资源应对策略:第一时间宣传造势。开主题班团或队会,举行演讲、辩论、故事会等活动,利用小广播、黑板报等校园媒体广泛宣传,让事件深入人心,达到顺势教育的目的。

研究性资源应对策略:建立大视野、高起点的教育理念,及时关注前沿动态,跟踪其发展进程。

彰显性资源应对策略:第一时间表彰。大会公布,张榜公示,校园媒体宣传等,广造舆论,张扬先进。

培训提高类资源应对策略:第一时间发现、收集、吸纳专家和教师创造出来的生动、鲜活的经验,有价值的思考,富有个性的思想,同时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让教师之间互通有无,共同分享。及时阅览网络信息、参与教育网站交流:对于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等活动,受参与人数限制,要第一时间再培训

2.第一时间反馈

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是经过个体或群体细致加工后提出来的,是个性发展和学校民主化的体现,如果能在第一时间里反馈,足能使其得到满足,尊重、自我实现的情感体验,对其创造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在课程改革中,对知识、方法、评价等产生的疑问要第一时间反馈,听完课要第一时间反馈,学校组织的活动要第一时间反馈……学校要建立动态的多向的反馈模式,同时要特别重视隐性的反馈?反馈者首先要快速地对信息进行判断、评价、提取、整理,然后积极准确应对,才能实现反馈的情况意义、监督意义、评价意义和整合意义,反馈是学校信息流通的重要形式,反馈是创造性劳动,反馈渠道畅通无阻是学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3.第一时间反思

经验型的教师总是在教学过程结束的第一时间“重放”教学过程,审视主观的我,客观的我,找差距,找问题,质疑教学的有效性。写出教学小结,积累经验,为以后的教学积累有价值的信息。教师的课后小结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反思例子。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要反思的地方很多,行政命令要反思,批评教育要反思,计划落实要反思,规划的可行性要反思,评价的合理性要反思,事件处理要反思,保障措施要反思,对所有工作的实效性都要反思、教育者天天要反思,时时要反思,更要第一时间反思,因为改革是在前人未从走过的路上摸索前进,没有反思的改革往往误人歧途,没有反思的教育成果是畸形的。反思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过程,第一时间反思能力是学校和教师自我发展的隐性资源,是创业、敬业、精业、纠正价值取向偏差不可或缺的条件。

4.第一时间沟通

从人际关系和管理的层面谈沟通,更有现实意义。信息的交换、交流和整合可通过沟通来实现,沟通是平衡心理形成一致意见的桥梁和纽带。没有沟通就没有合作,沟通是合作的基础,是学校组织形成凝聚力的有效方法。沟通的时机是“第一时间”,如果失去”第一时间”,等到问题滋生、蔓延再去解决,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信手解决的问题变成棘手问题,积怨成恨,“蚁穴溃堤”则为时已晚,只有第一时间把话说出来,意见提出来,问题摆出来,梳理思想上的纠葛,打通观念的芥蒂,统一认识上的分歧,坦然面对现实,才能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励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变革,使学校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管理职能的发挥。

应该指出,善于沟通的人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善于第一时间沟通的教育过程总有勃发向上的力量催人奋进,有浓厚沟通氛同的学校是人本化的学校,大有希望的学校、

5.第一时间学习

教师的知识储备倡导“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故此提出“第一时间”学习策略,它既满足了教师知识储备的要求义满足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知识如流水一样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不学习,懒于学习,不积极学习都可能被时代淘汰,只有第一时间学习,不断自我超越,才能抢占职业(起码是岗位)的制高点。争做学习型的教师,构建学习型组织是生存所需,大势所趋。因此,第一时间学习是与时俱进的极具生命力的学习。

四、“第一时间”与“安全第一”同步——预防为主的教育策略

学校是弱势群体,其脆弱属性显露无遗,极易受到人为和自然因素的侵害。近几年校园发生的特大伤害事故给我们留下了血的教训。官僚主义作风、思想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是导致安全意识不强,安全责任形同虚设,安全隐患熟视无睹的根本原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就是要树立“第一时间”观念,居安思危,加强安全教育,积极主动地部署防范措施,视学生生命和国家财产高于自己的一切利益。

校舍及校园附属设备中的安全隐患,只要我们有“责任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就能第一时间发现它的存在,如,校舍主体结构变异,廊道、楼梯流通的数量超标,校舍附属构件年久失修,消防、用电设备的使用指标下降,校园附属设备老化等:

校园最大的安全隐患存在于管理中,管理上的疏漏和松懈是造成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保安措施不得力,食堂进货渠道、加工工序不规范,廊道、楼梯无序奔涌,课间活动混乱,体育无保护下的器械运动,实验时不规范的操作,无纪律的课外实践和劳动等都属于管理问题,所以,抓安全管理是当前安全工作重中之重。学校管理者要深入到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第一时间发现管理的漏洞,把隐患当成杀手,第一时间治理,防患未然:

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平安校园”建设依赖于安全教育。虚心接受他人经验和监督,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培养自我保护能力,是实现“平安校园”的前提。但是,中小学校园是未成年人的世界,难免意外发生,此时坚决不能逃避责任,要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救护,第一时间报告(报警、汇报等),第一时间保护现场,第一时间取证等,把损失与伤害以及责任降到最低点。在伤害事故处理时,要第一时间拿起法律武器,以防掉进人情的陷阱:

“第一时间”因人因事因环境不同而不同,“第一时间”是教育能量的引信,“第一时间”是克服惰性的武器,“第一时间”是最经济最恰当最人性化的时间,因此,“第一时间”既具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