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法治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学法治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学法治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中学法制教育的问题分析

中国现行法律近三百部,如果组织学生学习这些条文,从宪法到刑法、治安管理法,再到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等,就是一个法学本科生也不可能熟练掌握。可见,中学法制教育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上了课、考了试、面上是应付过去了,但不该忘的还是忘了、不该做的还是做。这种离开了主体对法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理性加工,仅通过课堂记忆所形成的法律知识只能是简单存储于学生的法律知识之中,很难形成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理想,更难树立起法律的信仰。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了,但事实上,中学法制教育地位十分尴尬:首先,负责法制教育的课任老师多为政治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法律专业相差甚远。这就导致他们多数照本宣科,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其次,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大多以升学率为指标,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一路为考试科目开“绿灯”,尽可能地挤压非考试科目的授课时间,同时在培训经费上也很难倾斜到法制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我们在感受“五五”普法带来喜人成果的同时,反思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的一些缺憾后,更期待“六五”普法教育能从以下方面落实,为构建法治校园、和谐校园保驾护航。以其说法制教育从性质上从属于德育教育,不如说校园法制教育更是素质教育。可见,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同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的相同点是两者目标的同一性———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不同点是道德教育以净化人的内心世界为主,法制教育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为主。要想提升人的品格,就必须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同时来进行塑造,即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结合的方式,而不存在二者之间具有从属性的问题。所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本身的完整并且地位独立的体系。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运用案例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利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是提高法制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必要保证。其次,在实践教育方面,通过第二课堂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得到教育和启迪。例如组织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参观监狱,观看法制宣传教育影片,举办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的辩论活动等等。这样,在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便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体验中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形成了立体的教育模式,切实增强了法制教育的实效。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发了民主、人权、法治等理性精神的张扬,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对人的关怀、尊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和自由是法治理念的精神底蕴,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法治理念的价值取向。法治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为人们的行动注入规则意识,当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能够把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社会公认的规则作为一条准则来衡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帮助他们养成一种自发的意识,事事都要在头脑中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合乎规则?如果不合规则去做某件事情是一种很羞耻的行为,要受到良心的强烈谴责。

阅读全文

中学生法制教育思考

一、引言

在21世纪,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遵纪守法,对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方针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我国的辽宁省,在2010年到2014年之间,辽宁国有7616名未成年人实施了犯罪,占判处罪犯总数的4%。其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820人,占未成年罪犯总数的10.77%。虽然未成年罪犯总数和比例在逐年下降,但却呈现低龄化趋势,2010年到2012年,每年判处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罪犯占判处未成年罪犯的比例在10%左右,从2013年以来,开始逐年上升,2014年的比例为11.36%。此外,女性未成年犯罪也呈逐渐增多趋势。而在犯罪类型中,故意伤害罪比例最大,其次是抢劫、盗窃、聚众斗殴、寻衅滋事、强奸、贩卖。

二、我国中学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部门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在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材中可以看到,只有初中八年级才有一门法制教育课,并且是基础的课程,在其他阶段,法制教育课程完全不受重视,甚至根本就没有。同志曾经提出:我国的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式是依法治国,未成年人是初升的太阳,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所以说在学校加强法制教育,是当前教育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二)法制教育仅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之内

目前许多学校对法制课的重视度不足,或者是由于经费不够等原因,使他们的法制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学生很少有实践学习的机会,比如说,可以带学生参加其他单位等采取其他的教育形式来教导学生,若只是局限在课堂上的教育,就会使学生和家庭、社会脱节,不利于他们学习法治,就无法提高他们的法治观念。

阅读全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普及,我国公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德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被忽视,在中学教学中对德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视不够。为了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中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尤为重要。对中学生进行道德和法治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的习惯,而且可以使他们了解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实践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和不断深化,初中生法制意识建设和教学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仍然需要不断深化。当前很多学校执行传统教育模式,学校在知识学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和道德建设收效甚微,教学处在停滞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依据新课标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转变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思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知法、懂法、守法。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创造情境和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利用初中德育法治课堂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似的体验性活动或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来处理教学活动。通过对知识的吸收和适应,促进知识的再建构,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实现教学的价值。例如,在讲解“共筑生命家园”时,教师可创设情境:首先,播放视频《环保公益宣传广告》,学生观看视频并谈自己的感想。其次,教师出示问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含义是什么?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含义和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主思考问题。再次,教师可结合《卡通:五大发展理念解读》《2017环境日宣传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视频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最后,教师总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含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帮助学生深化这节课的主题。

二、运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在小组内分工协作。通过群体合作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促进中学生道德和法治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从教学组织和实施的角度出发,教师要从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合作学习,精心设计生活教学情境,产生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真正触动学生的灵魂,让学生从寻找问题的唯一答案到寻求多样化的解释。例如,在学习“参与民主生活”时,教师提出问题:现在国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的民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看待,怎么自觉培育民主素养呢?学生分组(4~6人一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过后,教师小结:(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在小组讨论中明确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和做法,增强民主意识的意义和做法,从而发挥出合作学习法的优势。

阅读全文

情境教学法在培育法治意识中的运用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情境教学法运用于法治模块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文章以2016年《道德与法治》新版教材为例,从法治模块内容设计为视角,探讨分析情境教学法在法治模块教学应用问题,优设情境教学路径,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形成法律价值观念和意识。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法治模块;情境教学法;有效运用

情境教学法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法治模块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发挥重大作用。自从旧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更换为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后,随着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使用,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法治模块的教学效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模块情境教学法,即把情境教学法的理论知识与法治模块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结合法条的规定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法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拟探讨法治模块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的途径,加强初中生的法治教育。

一、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符合《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模块教学的需要

1、从法治模块的年级分布和编排逻辑看,情境的逻辑顺序有利于法治思维的条理化。法治模块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情境教学法通过结合教材的编写与初中生的生活,设置特定情境,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潜移默化地唤醒或启迪智慧,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产生新的认知结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主要讲述学法知法的法治教育目标;八年级法治教育内容最为集中,主要讲述公民权利的法治教育目标;九年级主要讲述法律与秩序的法治教育目标。三个年级的内容衔接紧密而层次分明,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真切体验,引发学生共鸣,进而取得更为有效的教学效果。

2、从法治模块的版块设置看,情境教学法能够活用版块和栏目的素材,实现以例说法。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除了课文内容,还在各级标题下设置丰富多彩的版块和栏目。“运用你的经验”以图片或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内容,并思考问题。“探究与分享”旨在通过多个探究活动,以主动探究的方式感受、体验、感悟课文的内容。“相关链接”则是对法律内容的解释和有机延伸。“拓展空间”是针对法律内容的课外活动设计。“阅读感悟”通过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事件的感悟。“方法与技能”主要是普及一些面对法律问题的常见方法与措施。不难看出,这些板块和栏目都与情境教学法息息相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3、从法治模块的语言内容看,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强化法治模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法治模块所涉及的某些概念、规则、原理过于抽象,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虽然《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律法规的文本较枯燥,但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对抽象的法规进行感性的阐释,转化为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事件,强化法治模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看出,法治模块部分不是简单地知识灌输,相比其他内容更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和法治模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非常符合法治模块设计的需要,能使法治教育落到实处。

阅读全文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中应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与法治素养和各项基本能力,在整个小学阶段有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地渗透生活化教学,从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生活化教学法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加深对相应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效率。

一、生活化教学法的概念与特点

生活化教学法主要是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为了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与要求所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案例理解与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内容,可以更好地转化抽象化的概念与定义。生活化教学既能为教师的授课提供相应的载体,又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理解的载体。同时,生活化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常见的生活现象,合理地渗透教材的内容,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其特点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基本事件,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载体,更好地承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认知与理解,学生也会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记忆更加深刻。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往往被当作一门益智、休闲的学科,学生与教师都未能树立正确的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只是按照学生的喜好,简单地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宣读与复述,未能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并没有严格要求学生进行标画与记笔记,许多学生还会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看课外书或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不能通过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学习提升艺术修养与道德品质。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教学,所拓展的教学内容过于复杂、烦琐,学生难以学习与理解。另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未能准确把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目标与内涵,未能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与优化。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没有形成较高的学习动力进行自主创新与探究,逐渐降低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阅读全文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探析

摘要:中小学法治教育是我国法治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法治意识举足轻重。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让他们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法律素养培养策略

一、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初中生正处于向青少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遇到个体发展的诸多矛盾,如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心理敏感等。据有关调查显示,部分学生的法律知识比较缺乏,在面对问题时,学生并不清楚究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比如遇到校园欺凌时,他们大多选择忍气吞声,或者不知道怎样去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发生一些法律失范行为,在出现矛盾时有些学生会选择暴力方式解决,因为他们认为“拳头走遍天下”,逐渐发展成违法行为。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我们要抓住有利契机,加强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培育,将法律知识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让法律成为其行为的准绳,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生活在法治社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的保护,要让学生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学会使用法律保护自己,法律才有意义。因此,开展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法治意识培育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

1、将教材资源整合,加强学生法律素养培养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法律素养的培育,笔者对七、八、九年级教材法律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素材类资源归类整理工作,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和挖掘,对收集的有关案例资源进行适当的精简删改,以达到和教材内容更好的衔接和融合。在部编版没有统一之前,如苏教版的“法律护我成长”,人教版的“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粤教版的“法律护我”等,法律知识几乎在各个版本的政治教材中都有出现,这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以部编版为例,在各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都编制了法律知识的教学内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用“法律在我们身边”和“法律伴我们成长”两课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讲解了法律的“脚步”、法律的作用、有哪些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等知识点,让学生初步有了法治、法律的意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从“法不可违”、“预防犯罪”、“善用法律”三课时的内容,来教会学生遵守社会规则,而法律就是最大的规则。《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更新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初中生的法治教育。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八年级下册为法治教育专册,以宪法讲授为主要内容,力图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信念;通过详细讲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力意识和义务意识,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行使合法权利、积极履行法定义务;通过介绍我国的国家机构和国家基本制度,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增强国家认同;通过阐述自由平等的真谛、公平正义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其他册教材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法治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共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确保法治教育贯穿于初中生整个学习生活中。这些教材知识都是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进行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资源。

阅读全文

大学生违法犯罪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亟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维护校园安全的有效对策。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及针对性不足有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信念,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人文教育等,为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构筑起一道牢固的信念屏障,以期最终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发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内化于心的智慧启迪,外化于行的规范规制和失范制裁同样非常重要。

关键词:

大学生违法犯罪;人文素质教育;信念

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人文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一些大学生规则意识不强、认知错误、行为失范等,进而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鉴于此,本文探讨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构筑牢固的信念屏障,避免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影响其正确信念形成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以传授人文科学知识,培养人文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范围很广,是一个包括品德教育、文化教育、科学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在内的综合体。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及价值体系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找到安身立命之本,其核心问题是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培育问题。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关系及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有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文化知识又有责任感,既关心自己又关心他人,既关注个体发展又关注民族兴衰、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的人。在一个社会或群体中,如果缺乏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或者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被削弱,个体就可能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正确的信念对于制止个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力量。在笔者进行的“大学生所接受的大学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文化知识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在大学教育内容中的比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给出的答案令人担忧。例如,调查显示,曾经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大学生中,79.0%的人认为其接受教育的内容不包括法治教育,82.6%的人认为其接受教育的内容不包括道德教育,70.4%的人认为其接受教育的内容不包括人文教育。加强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使其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更高的基础上自律、自治、自觉、自省,使遵纪守法、维护社会道德风尚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最终达到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目的。

阅读全文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中应用

摘要:在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下,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开始凸显,需要引起当代人的高度关注。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并不具备成熟的心理和思想,所以教师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和创新,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保证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本文结合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阐述,以期能为有关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法;素质教育

一、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传统

该课程包含了大量与道德和法治等有关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重视对这些知识的讲解,还要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达到教学效果,以此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只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教学,那么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还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对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来转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融入到课堂中,使教学内容符合他们的实际年龄特点。由于道德与法治教育属于一种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更加积极地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的主动探究较少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会因为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较大阻碍。从目前来看,部分教师依然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他们很难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正因如此,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并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因此所教授的内容也会不利于学生吸收。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调动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确保教学达到最优效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