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师资均等化公共服务分析

基础教育师资均等化公共服务分析

摘要:

根据我国十八大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争取在21世纪前期实现全民全面的小康目标,这是基于前期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的新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是新的要求当中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作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一部分,而教师作为最主要的教育资源,师资规模、学历和水平对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黑龙江省基础教育师资均等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黑龙江省在基础教育师资均等化目前的情况,政府对有关基层教师薪酬及政策进行了阐述。发现黑龙江省基础教育在师资的数量、学历、职称结构等上面存在问题,针对不均等的现状提出了促进均等化的对策。

关键词:

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教育;师资

二元结构差异在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上显得尤为明显,不同区域之间及同地区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均存在差异和不平等的问题。全国普遍如此,对于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均存在类似难题。所以了解黑龙江省基础教育师资均等化现状,对比黑龙江省基础教育师资城乡差异,对黑龙江省基础教育师资的均等化,乃至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体进程有着很大推动作用。

一、基础教育均等化理论

上世纪末,联合国组织相关讨论,对基础教育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最终对基础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位,讨论指出:基础教育的大众化理念,明确提出是每个公民均享有的、最低限度的传授知识和经验的教育,而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人充分接受教育机会的基础上,发挥个体优势、不断超越完成个人理想的过程,最终成就个人,造福社会的人。国际委员会也指出:基础教育对个人后期发展尤为重要,对于青少年来讲,在基础教育中要重视认识和情感的培养。在传授基础认知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其感情上的培养,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技能,应进一步提升其自学新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国内有关学者从未来发展、高等教育、社会和国家层次三方面对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进行了阐释。明确指出基础教育不仅对个体未来发展、赢得享受高等教育机会,还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层面上均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综上所述,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和论证,本文所指基础教育是指基于个体未来所进行的一些初始教育,即我们规定意义上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等义务教育层次,还包括中等教育。

二、基础教育师资均等化现状

教师作为最主要的教育资源,师资规模、学历和水平对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为缩短城乡基础教育在师资水平方面的距离,黑龙江省政府积极颁布了一系列推动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的政策。

(一)城乡教师的差距在数量上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比率以及班级和教师之间的比率表现出了学校师资力量的建设水平。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学生与教师的比率高于城市,班级与教师之间的比率低于城市。如2010年,城市初中生师比是17.01:1、班师比3.23:1,农村的为18.12:1、2.72:1;城市小学生师比19.73:1、班师比2.54:1,农村的为21.02:1、1.93:1。这一数据体现出了农村师资力量的不足,城乡之间师资力量还有较大距离。

(二)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在专任教师学历结构上

学历影响着人的基本素质,教学质量直接受着教师学历水平高低的影响。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水平在本科及以上的比率明显低于城市。2012年,城市普通初中任课教师本科和以上学历比例占71.91%,农村的任课教师本科及以上的为56.17%。在小学方面,城乡教师本科学历比例各为32.93%和26.25%。

(三)城乡基础教育的距离在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上

教师职称能够表现出教师的任课业务能力,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怎样。2012年,城市普通初中有57.35%的教师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乡镇的为51.03%;城乡普通小学有62.72%和59.35%的教师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两者相比较来说,城乡差距在初中阶段更大一些。而致使这种距离出现的原因是城市良好的环境可以为教师晋升提供更多的空间,相比之下农村因受种种条件的约束,晋升难度相比之下更大。

三、黑龙江省基础教育师资非均等化原因分析

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基础教育师资非均等化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教育政策偏失,教育管理体制障碍。

(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

黑龙江省是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与此同时也是一个基础教育大省,到2014年年底,省内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2.0%。因为农产品价格比较低和没有高附加值的特点,相比于城镇居民收入,农民的收入偏低。因为教育对经济的依附关系,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所以,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就一定形成了基础教育资源在城乡间配置失衡,所以,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就一定形成了基础教育资源在城乡间配置失衡,城市学校拥有充足的教育经费收入,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配套的教学设施,而农村在各个地方都与城市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教育政策偏失

“城市偏向”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教育政策优先城市人的利益考虑,制定政策的方向对城市人的发展有利。就基础教育这一阶段,政府颁布的一些教师政策明显倾向于城市,具体体现如下:一是城乡教师的工资、福利不同。先是体现在农村教师的实际收入低于城市教师。由于城市教师的收入是由多方面而来的,不单单有基础工资,还包括一些奖金和补贴收入,可农村教师基本只有上课的工资,除了那之外的收入很少。此外,城市与农村教师在住房待遇标准上有一定的差别。城市教师住房拨款是有政府财政提供帮助,而县乡政府农村教师住房解决的主体,和城市比较起来,财政实力不够,资源相比较为有限,让农村教师住房问题的解决难以落到实处。二是师资配备标准不同。这几年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学校逐渐出现复式教学班和大额班,农村教师一个老师任教多门课程,这必定大程度的影响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致使城乡教育的距离越来越大。

四、促进黑龙江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师资均等化的对策

(一)制定教师优厚政策

固然是需要招到优秀教师人才,尤其是对于农村学校来说,难以招到高水平的、合格的优秀教师。所以,政府需要拿出有吸引力的政策引导、激励优秀人才教师、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政府为农村任教的教师给予优厚的政策。并且,还需要明确当前的城乡教师交流模式,明确教师在流动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薪资恶化福利不变,行政关系也要保留在原来的单位。从城市到农村任职的老师在评定职称中具有优先权,需要把农村任教的经验作为硬性条件来评定职称,进而实实在在地将城乡教师交流当做一种制度,作为一个长期实施的政策。

(二)提高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

即是要教师发自内心的留在农村任教,进而尽量减少教师流动,尤其是防止农村优秀教师流动向城市。为了让优秀教师留下来,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教师的投入资金,逐渐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工资水准,将福利待遇进一步完善,为老师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老师提供津贴,为老师提供丰厚的待遇,不单单让农村教师可以与城市教师获得基本相同的待遇,还要让农村教师有更高的待遇,并且还要使农村教师职业变成为大家中的争取的东西,如此一来,会有很多的教师想到农村任教,农村学校才能够有优秀人才。

(三)强化教师培训与进修制度

言下之意便是说在校教师要具备能力来承担教学需求以及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技能能够适应教育发展所需。对于城市与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差距等问题,黑龙江政府在当前的体系条件中,要不断为老师提供合理的培训和改造。在培训上,一是实行层级项目的培训。农村地区的基础教师有很多,需要根据学科层次对老师进行划分和培训,市级、县级、校际培训相结合进行,确保老师培训的参与度和实际的培训效果。二是不断强化校本的进修。在农村地区学校针对研修的规划和落实要不断强化,把农村学校在研修中的重点作用凸显出来。把“教研-培训-科研”融合起来,针对教研组、年级组等进行强有力的建设,推定教育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体现了公共服务的一般特性,而基础教育事业作为教育的核心,在构建和完善社会特色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师资问题又作为其中的关键内容。根据黑龙江省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师资均等化方面的问题,政府应该在师资规模、师资水平等问题上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促进基础教育师资均等化早日实现。

作者:于海 单位:歌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谢延龙.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教师流动机制建构[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4):1-5.

[2]柴江.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差异与思考——以甘肃、山西两省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05):16-19.

[3]田伟.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现状与对策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4):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