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及应用(6篇)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及应用(6篇)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摘要: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属于边缘学科的地理学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地理学科作为“+3”中的一门,地理学习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目前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都应认真思索的问题,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高考改革;有效教学;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属于边缘学科的地理学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地理学科作为“+3”中的一门,地理学习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但与此同时,在中小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尤其是“六多三少”问题特别突出———课程多、教材多、教辅资料多、考试多、作业多、补课多,活动少、娱乐少、睡眠少,一直摧残着广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提升教学有效性便显得更为迫切和具有实际意义,笔者就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我国以往各学科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照本宣科地将书本内容灌输到学生脑中,并通过大量训练培养出一个个“做题机器”。但当学生步入社会后,在一段时间内却会感到很难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面对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感到在校期间不但学业负担重,而且是一个“无用的学习”过程,这完全违背了学习的初衷。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觉得不如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做一些“加减法”,减少课堂中死板的教学环节,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但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主动学习,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使他们在日后的人生中受益。

1.减少理论灌输,增加技能培养

虽然地理属于文科,但如果教师直接把书上的概念、规律等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妥当,最终只会让学生对课堂越来越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笔者认为应减少对书本上一些知识内容的死板教授,而增加以提升学生地理技能为目的的趣味式教学,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地理素养,大大地提升了教学有效性。例如,较大的地震灾害近几年来在我国频繁发生,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等灾害的发生,震醒许多人,整个社会开始意识到这方面的教育是多么重要,而学校教育在这方面非常欠缺。笔者作为地理教师也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课堂教学,仅仅只关注了课本上关于地震的基础知识,将它们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但日后如果学生真遇到地震,这些书本上的知识毫无帮助。虽说身处上海的我们很少经历地震,但是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分布影响范围十分广阔,而我国又地处这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另外学生们去国内外旅游留学甚至生活的话,仍有可能遇到地震灾害,他们需要了解一些地震后的求生技能。于是经过充分备课后上《板块运动》这个专题,当介绍到地震时,笔者会花上近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了解地震发生前的先兆,知道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方式和应对突发状况的策略,以及在地震发生后还要学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受困者。每次上完这样一堂课,学生们参与讨论的热烈程度及脸上认真的表情告诉笔者,他们喜欢学习这样的知识,而且相比于课本上的内容,他们也更需要这样的地理技能。

2.减少空洞说教,增加直观演示

地理空间能力是具有学科特色的地理能力,同时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主要包括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空间格局观察能力等,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如果一味地使用讲授法,纯粹用语言解释各种地理问题,很难提升学生的空间能力,往往会造成他们听不懂或不理解的状况发生。所以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课堂中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将生涩难懂的地理知识利用直观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轻松愉快地掌握这些知识,唤起他们的思维共鸣。例如在《地球的伙伴-月球》这一专题中,有一个重点难点内容为解释“我们在地球上为何始终只能看到月球正面”,书本上的解释是由于月球本身的自转与公转周期方向都一致所导致的地理现象,但这样讲授的结果往往是大部分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这一原因,甚至有的学生会将地球自身的运动联系进去,最终得到了错误的答案。于是总结经验,经过思考和设计后,笔者在教授这一内容时使用了演示法:让两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地球和月球,要求扮演地球的学生完全不动,并强调这个问题的答案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无关,而扮演月球的学生则以“地球”为中心绕其旋转,同时还要保持始终面对“地球”,并且为了让学生观察得更加真切,笔者还让演示的学生放慢旋转动作甚至做四分之一周期的分解动作。演示时,台下学生全都目不转睛地观察两位演示学生的活动,而在演示过后,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说对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相信他们脑海中肯定映射出地月之间空间运动的影像,这样一堂课对他们空间能力的提升帮助一定是巨大的。

3.减少被动接受,增加开放讨论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提倡不能把学生看作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要看作知识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则主要在引导学生向正确的学习方向前行,而不是限制他们将来要走的道路。所以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将开放式讨论作为研究地理问题的主要方法,让学生拥有开放的可以开展积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例如,产业的区位条件是高一人文地理部分的重点内容,但不论农业、工业还是商业都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要让他们通过这些产业的特征去理解区位条件是非常困难的,于是笔者就尝试在教学中贴近他们生活,联系到在上该内容前曾带领他们去青浦采摘草莓的事例,让他们分小组进行关于“生产草莓需要哪些条件”的开放性讨论。通过一组组热烈探讨,“气候”“地形”“土壤”“市场”“科技”这些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条件一一被学生提出,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通过讨论,群策群力,学生就能得到较为全面的答案和结论,语言也更加严密、科学、准确。

二、精心设计作业,改变评价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作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点,巩固课堂中已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但是传统地理作业往往存在题量过大、题目形式单一、作业评价单调等弊端,导致作业效率低下,对课堂所学起不到应有的巩固作用。笔者认为,不妨去除大量机械重复练习,而是以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主旨,对作业各环节进行重新设计,这样才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1.调整练习时间,从课后入课堂

教育部门明确规定,高中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八小时,作业时间不超过两小时。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每天完成各门学科的课后作业用时远远超过两小时,有的学生甚至做到凌晨都完不成当天作业,但如果不布置课后作业,那么学生将很难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所以笔者采取的对策是,在课堂上讲完某一知识点后,都会将一部分原本准备布置的课后作业转化为随堂练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课后作业量,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就能很快了解学生的真实接受程度,及时弥补缺漏,及时讲评,让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正确认识,澄清模糊的概念,真正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2.改变作业形式,减书面增趣味

传统的地理作业往往为书面形式,要么是机械抄记,拘泥于课本的重复练习,要么是封闭单一的题海战术。这样的作业对学生来说,成了一项艰苦的劳作、沉重的负担,以致部分学生“望作业而兴叹”,产生“作业恐惧症”,甚至最终让他们放弃作业乃至放弃学业。笔者认为,只有改变这种作业形式,才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喜欢上并会认真地完成地理作业。例如每年寒假里笔者几乎不布置书面作业,而是会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来制作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课题内容,并不限定作业类型及框架,最终学生们呈现的成果也是主题不一、形式多样的。有些学生用PPT展现了宇宙的奥秘,有的用FLASH制作了气象气候知识,有的则用电子书和视频形式描绘了国外的风土人情,等等。只要和地理有关系的内容,不管是自然部分还是人文部分,都能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要完成这样一份作业,学生不但需要用到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地还要通过课外书籍、报刊、网络等去获得课本以外的内容。这样一份作业的完成,是学生们将自己真正喜欢的地理课题呈现出来,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最终掌握的、真正能运用的知识是靠自己学得的,而不都是教师教给的。我们说教学“所教是学”,就是指教学首先要教学生如何主动学,使学生有渴望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他们将来就能适应社会,适应科技的千变万化,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人。

3.倡导综合评价,变被动为主动

作业是学生和教师间的一根的纽带。在对作业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做到准确无误,并对部分学生的作业适当地写一些简短的评语,而学生渴望看到的也是教师对自己作业的正确评价,就像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完成作业后想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后阶段的学习也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现在有不少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非常机械和单调,只有对错,没有任何评语,而且对于错误的答案还会惩罚学生机械地抄写,这样最终就会导致学生越发丧失对作业的兴趣,最终甚至不愿意去完成作业。所以笔者在批改作业时,只要时间允许,都会给予其细节上的修改和评价;此外对前文提到的一些自主性开放性作业进行评定时,还会进行班级展示,并让每一组组长也参与到对各组作业的评价中来。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不但能够对比出自身作业的不足之处,思考并改进学习方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且在评价过程中,巩固了自身所学知识,并提高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现学以致用,鼓励实践创新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笔者认为,要学好地理,不仅仅是掌握课堂内对书本的解读及完成相关作业,还应该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思考发生在身边的地理现象,并且不断拓宽视野,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探究地理的真谛。

1.开展课外实践,明悟自然之道

地理以人地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揭示出人与自然应是平等、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要理解并感悟这样的关系,光靠课内的地理教学肯定是无法达到的,只有自身通过观察和实践去了解自然,明悟自然之道,才能更为深刻地明白人地关系的真正涵义,因此笔者在日常教学后会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月相”部分内容时,让学生们拍摄一个月中每晚看到的月亮的照片,并在照片后标注上所对应的公历及农历日期;在学到岩石部分内容时,恰逢学校组织去南京进行社会考察活动,一部分学生从南京带来各自挑选的漂亮的岩石,便进行了相关岩石类型和成分的研究;在学习了天气系统部分内容后,让学生对比天气预报与实际天气状况的不同,通过卫星云图对这些不同之处进行简单的可能性分析。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通过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建立了正确的地理观念,更增长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和生存智慧。

2.倡导自我探究,提升全球意识

新课改实施以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调动学生自主动手、乐于探索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但不少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门必修课程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后根本得不到太多收获。针对这一现状,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时,笔者会特别强调选题时不能好高骛远,要尽量从生活出发,将关注点着眼于身边。在确定课题后要制订出详尽的研究计划,再通过诸如问卷、观察、访谈、查阅文献资料等形式去获取研究必需的资料,最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得出研究结论。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最终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只是赋予了学生所需的学分,更能使他们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使学生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建立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对于地理这样一门贴近生活的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更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强化全球意识,使他们会用全球视野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例如,2010年笔者指导几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同时也参与了上海市第十二届“壳牌美境行动”方案实施活动。当时学生们关注到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情况,就是在吃午饭时,大部分学生使用一次性筷子,这从表面来看是一件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但从深层次看,这样的行为可能对自身健康带来危害,并对世界植被量及气候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就确定了以此为课题进行相关研究,在制订了详细计划后,动手开始收集必要的资料,既有对学生们使用一次性筷子情况的调查统计,又有对砍伐一棵树生产多少双一次性筷子的数据研究,还有对一次性筷子制作过程的明察暗访,去了解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哪些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物质。在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和总结后,呈现了成果并且获得了该项目的实施经费,之后用这笔经费采购了大量不锈钢筷子。这个项目最终获得了不少区级甚至市级的奖项,但相比于得奖,学校的师生们如今都使用上了不锈钢的筷子,一次性筷子已经从校园中彻底消失,这才是最大的收获。由小及大,如果全社会全人类都能做到这一点,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将是无法估量的。当然,笔者在进行以上探索时,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有待解决,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更多开放性讨论、随堂练习等内容,虽然可以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但却加重了学科课时的“负担”,如何很好地平衡这两者成为了关键,笔者也一直在这方面进行着思考和实践。另外,如何在进行这些教学环节变化的同时也能满足等级考试的要求,不让学生唯考试而学,但也要让所学有助于考试,将是每位地理教师都要重点关注研究的课题。最后,笔者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尤为关键:其一是文化素养的提升,一堂高质量的地理课,往往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地理专业知识,也要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修养,还要有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中青年教师来说,由于教育教学经验有所不足,这些方面通常是有一定欠缺的,就需要通过继续学习和教育来提高;其二,也是更为重要的,则是教师德育素养的提高。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有具有较高德育素养的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充分地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甚至感动学生,形成课堂的同心力和凝聚力,最终使教书育人获得最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孝亭.新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及其解读[J].现代中学教育,2001,(10):18-19.

[2]翟博.教师新视野[M].北京: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15.

[3]俞彩芬.浅谈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J].读写算(教师版),2009,(3):109-109.

[4]张家辉.试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5):4-7.

[5]钱宇,周义钦.基于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地理教育,2015,(8)

作者:雷捷 单位:上海市第二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其要将课堂还给学生,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自主学习知识,自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观察的综合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土。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当学生说错时,教师不要着急否定,这便于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教师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教师要善于倾听每位学生的想法,面对学生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宽容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当然,教师还要从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比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这一教学内容时,每年到了春季、夏季和秋季,降雨是学生经常见到的,但是同样是降雨,为什么会有“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样的说法呢?随后,教师让学生分析,并自然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如:冷锋、暖锋。这样做便于学生更直观的认识、理解理论知识,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了能上好每节课,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如:通过查找书籍找到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通过预习,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主动融入到地理教学中,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贯彻案例教学。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将生活中的地理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所积累的知识分析地理案例,这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表见解的机会,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创新教学评价,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变化等。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无法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受到了挫伤。针对此,教师要推动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起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学评价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这三部分。科学、合理的评价,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教学中。这样一来,地理课堂的氛围得到了活跃,课堂效率也自然得到了提高。近几年来,学生机械、被动学习知识的弊端日益凸显出来,课堂的效率也越来越低下。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到地理教学中,剖析地理知识中所蕴藏的内涵,感受地理学科的与众不同。

作者:姚霖 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丹阳中学

第三篇: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广、跨度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而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的用信息技术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理解地理知识重难点。因此,教师要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本文主要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提供合理建议。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地理;运用分析

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空间系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通过教师的文字叙述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起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重难点,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中运用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其主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扩展地理学习资源。首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扩展高中地理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知识体系。信息技术中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有利于弥补学生利用教材学习地理知识的缺陷。其次,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性的优势,呈现给学生更加立体的地理图形,改变教材文字内容枯燥的现状。2.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规律。地球自转与公转是高中地理必学的内容,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教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动态地表现出来。另外,借助信息技术能将地理现象分组的特征以及地理的规律更加直观地揭露出来。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起立体性的地理思维,最终构建出新的地理认知体系。3.加深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地理课程属于一种抽象性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抽象的想象能力,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地理知识。但是,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讲课,不能促进学生消化知识。而在地理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将图片、视频与教学内容充分地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难点。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视听结合。视听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相关研究实践也发现: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教学效率要高于单纯地以“听”为主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现代教学方工的技术,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佳的视听体验。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视听效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将课堂所要讲述的内容融入到信息技术中,通过更加直观与形象的课件形式将地理知识点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首先,在讲解地震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事先搜集一些国内外的地震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使其了解到地震对社会经济,以及人们身体安全的危害。其次,教师要向学生展示地震地形的相关剖面图形,将震中、震源,以及震中距等相关的知识点引出来。教师采用多媒体与高中地理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展现了教材中不具有的直观图片和生动的视频,帮助学生掌握地震相关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提升。2.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了理性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课件内容。课件本身就是一个辅助教学的工具,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其使用的效率。针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基本能够理解,教师就不需要准备相应的课件,只需要教导学生采用有效的方式记忆知识点就行了。而针对一些旅游地理,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直观、形象的图片,加深学生对某个地区的印象。而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教师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准备教学课件,如使用插入图片或视频等方式。例如:在讲解“地球宇宙环境”这一部分内容时,宇宙环境的相关知识具有较大的抽象性,即便教师运用非常出色的语言进行讲解,学生仍然会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信息技术将太阳系运行的情况以动态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看,与此同时,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借助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更能够理解地球与太阳系的运行等相关的知识点。3.教师要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课堂,这相应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停留于原来的位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紧随时展的步伐,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操作的方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最终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只有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升了,教师才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材料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讲课,为学生创造一个多样的地理教学场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提升地理教学的效果。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得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借助多媒体图片、视频等优势,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具相结合,为学生呈现出一个直观的教学情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参考文献:

[1]徐鑫,潘立新.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103-104.

[2]熊年坤.高中地理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13,55(9):39-39.

[3]李维杰.论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新课程,2016,22(36):97-97.

作者:施伟 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泗洪中学

第四篇: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实现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带动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学习,提高自身地理知识水平、能力、意识、素质等,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应当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之中,改变“死记硬背”的教学状态,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立足于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进而参考相关资料来探讨以上问题,希望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水平有所作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应用分析;地理信息技术

最新出台的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规定。对高中地理教学予以改革,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弥补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从而真正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学校领导应当有所作为,组织地理教师积极学习课程标准及教育大纲,并且对地理教师展开信息技术培训,促使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将其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地理教学之中,真正提高地理教学的趣味性、教育性及有效性。

一、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简称“3S”技术,它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三者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具体应用3S技术的过程中,一般GIS负责定位,RS负责对数据或信息的采集,GIS负责对所采集的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这使其能够在诸多领域之中发挥作用,如农业、环保、交通。当然,3S技术之所以能够有效应用,与GPS、RS、GIS三者所具有的特点息息相关。其中,GPS具有的特点是实时性、全球性及精确性等,这使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气候条件的干扰,连续作业,精准定位与测量;RS具有的特点是感应距离远、感测范围广等,这使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能够获取远距离的电磁波信息,并对其予以处理,从而满足人们所需的图像或信息;GIS具有的特点是信息处理精准、信息分析到位等,这使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分析和处理信息,为人们提供使用价值较高的信息。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高中地理教学之中有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则可以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状态,将所学地理知识立体化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加之教师细致的讲解,则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地理知识,进而有效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地理知识水平。从这一方面来说,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之中,利于提高教学质量。2.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将地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之中,教师还能够根据教学要求及教材合理规划教学方案,注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来定位地理位置,获取相关信息,进而对地理知识加以丰富和更新,如此学生在教学之中不仅能够获得地理知识,还能开拓视野,对地理环境、地理构造、地理现象等予以了解,从而使地理教学效果更佳。3.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深奥的、有趣的技术,将其科学、合理地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之中,能够通过呈现与教学相关的视频或图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将地理现象或地理构造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其予以思考、探索,最终解读地理现象或地理构造,获得地理知识、思维能力等,促进学生良好的成长与发展。

三、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将地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使地理教学满足新课程要求呢?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及自身工作经验总结,提出的建议是:1.基于GPS的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之中有效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的相关原理来模拟教学,将枯燥的地理知识予以立体化的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此也能够使学生有效学习,提高自身地理知识水平。2.基于RS的地理教学。将遥感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地理教学之中,应当侧重于将遥感技术的应用优势呈现在教学之中,以便学生能够感受到遥感技术的“神奇之处”,并且利用遥感技术来获取与地理知识相关的信息,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3.基于GIS的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地将地理信息系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简化地理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地理知识,从而有效学习地理知识。例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气象方面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教材上出现的景象图、气象变化图等都表示看不懂。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景象图或气象变化图等予以简化,从而简化图形,方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领域也注重对先进技术引用,意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调整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其科学性、教育性及有效性。本文所展开的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思考与研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地理知识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莉.浅议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4):122.

[2]江胜良.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12):37-37.

作者:邓琼冰 单位:江西宜黄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信息化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身处信息化时代,世界变化日新月异,为了达到教育资源的最大摄取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进信息化技术变得势在必行,信息化技术的可操作性也变得很重要。怎样才能实现信息化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完美契合,本文主要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应用遗留的一些弊端,以及在接下来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更正确地运用信息化技术方面做一些具体分析。让信息化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高中地理教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分析

1引言

目前,信息化技术无处不在,正广泛应用在我们日常的每一个细节。高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个转折点,加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中地理学科是扩大学生视野的一门非常有效的学科,它能有效地构建学生的知识骨架,同时地理知识实用性也非常广泛,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并且认真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规范教学。

2信息化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和弊端

2.1信息化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中熟练使用信息化技术,能够有效汲取广泛的资源,地理知识的相关课题在信息化媒介上有更多不同的解决途径。高中地理知识不具象,考验学生空间思维,而信息化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图形、动画、3D等各种不同的展现方式树立对地理常识的认知[1]。另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生动形象,打破了学生枯燥无趣的课堂气氛,这种图文并茂的讲解,甚至富有故事性的课题,更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学到知识。

2.2信息化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弊端

信息技术无论在在各行各业,或者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迅猛推广和普及。随着教育改革发展越来越迅速,高中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多数学校都采用了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教学,希望可以摒弃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但是有一些教龄比较长的老教师,没能及时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使得信息化技术在课堂上的推广有所阻碍,这样学校虽然引入和信息化技术,实际上所产生的效果不太明显。其次,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例如,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由于对新鲜事物的把控不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教的主体渐渐被多媒体所取代,有的过度相信多媒体上的信息来源,而忽视了对教材的详细审视。再有,高中地理教学信息化技术演示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和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过分依赖高科技,有时候机器瘫痪或者准备好的资料莫名其妙消失了。这样一来,教师瞬间手足无措,教学进度就会受到影响。

3信息化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3.1完善多媒体设备的投入和使用

虽然不少学校都具备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但是,普遍还存在一些缺陷。伴随高中地理教学对信息化技术要求的不断提升,多媒体设备的更新改进也刻不容缓。学校应该定期检测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质量和效果,定期淘汰旧设备,更新新产品,及时做好优化和维护。另外,多媒体所涉及到的一些周边设施也要做好检测工作,例如,电源电线的安全,耳麦、遥控等一些容易忽视的小配件的整理[2]。除此之外,信息化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来源就显得尤为关键,学校可以组织专业人才对信息库进行及时更新,保持资料更准确、更前沿。

3.2按照教学要求严格执行

信息化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操作起来要严格按照教学要求来执行,不能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而忽视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课程标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经验,先仔细分析教材中所涉及到的重点,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制作出有特色的多媒体教学方案。教师在选择资料的时候,不能只注重外观华丽而不考虑实用性,这样往往浪费时间,并且收益甚微,还会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在制作方案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结合教材,在要点和难点的地方做出批注,让学生理解更方便。由于信息化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能以动态的形式出现,这在引起学生兴趣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毕竟课堂不等同于休闲娱乐,要时不时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在哪里,避免学生只被画面吸引,过后对知识却毫无印象。

3.3加强自身专业性,合理演示

信息化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际更加考验高中地理老师的专业水平。专业性不仅仅体现在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上,还体现在对设备的正确操作上[3]。近年来,多媒体设备保持高度新旧更迭的状态,教师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准确根据设备对高中地理知识做出有效的呈现,这其实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知识丰富,年代时间长,所辐射的知识也大,加之山水星辰形状各异,且各具特色。所以只有熟悉每种图形所对应的表现形式,才能将抽象的课程讲的通俗易懂。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虽然现阶段还存在很多欠缺之处,但是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信息化技术一定能愈加熟练地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这也需要教师自觉加强专业性训练,借助多媒体的诸多优势,将自身经验有效地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稳步发展,教师通过打造立体多样的教学体验,不断扩充教学维度,让学生学习变得多彩有趣,效率十足。

参考文献:

[1]张爱云.浅谈初中地理的基本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22).

[2]吕伟.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中学课程资源,2016(01).

[3]周永梅.如何做好高中地理图表教学思路探索[J].新课程(下),2016(06).

作者:程丽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由于我国特殊的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和家长过于重视考试成绩以及学校、班级的升学率,忽略对学生学习意愿的调查培养,也不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没有老师或者是家长的监督,很难自己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对学习会产生抵触心理。如果到了高中时期还是重复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与“立德树人”的目标距离越来越远。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学习则伴随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现代教育理念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与发展,要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主学习特点;能力培养

一、引言

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尤其需要培养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地理知识以理性知识为主,除了具有丰富的知识点以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密不可分。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以感性知识的描述和结论性知识为主,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简单。高中地理大致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板块,人文地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自然地理会有许多的地理规律和原理生活中不常遇到,对学生们来说生涩难懂,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行培养,让学生们思考性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

二、自主学习的特点

“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区别主要是学习意愿度的不同,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主动的一方,是对学习具有高度意愿的,而老师只是负责引导和帮助学生,为学生提供知识,帮助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强迫学生学习的角色,而学生则通过自己主动地学习和思考,锻炼和创新,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来获取知识,这就是“教学相长”的学习模式,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具有发展性、创造性和主体性等特征,对新课改下的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三、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仅是高中地理,对任何学科、任何事情来说都一样,产生兴趣就是前进和发展探索的动力,也是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高中地理授课中,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地理是有它自己的魅力的,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的魅力在于大自然的神奇,各种不同的气候,各种美妙的资源,不同的地理环境差异等等,人文地理的魅力则在于不同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等,相信通过老师的引导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地理学科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进而对地理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为自主学习打好基础。如教师在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节前,可以提前几周布置课前作业:(1)提前预习本节内容,分组合作学习探究“内力作用和外力如何塑造地表形态”;(2)学生可以观看央视《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地理中国》等栏目;(3)学生动手收集,各组派代表在课堂中演示和解说。(二)多动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地图是学习地理重要的工具和载体,培养学生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学习画图,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地图进行联系结合。如:在讲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中,事先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简略世界地图,结合课本洋流分布图,让学生动手画画并标注洋流流向和名称,并当堂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深入地分析纠正。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自主思考,思维能力能得到提高,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相信自己动手画图一定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三)改变作业模式,多一些创新性作业。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改变课后作业的模式,以往都是做一些课后习题,或是知识点复习等,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无趣,学生自主性往往不强,如果课后作业改成一些比较有趣,并且可以让学生们既动手又动脑,还能够开心地去做的模式,学生们就不会再有抵触心理了。比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这一模块时,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后自己动手做一个地球仪,画出不同的气候带,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这种新颖的作业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能够加深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及判断能力,鼓励自主探究性学习。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的自主性受到了一定的压抑,为了应对高考,很多文科考生对于知识点更多地停留于死记硬背,不注重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观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可提前给同学们布置好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先进行自主思考,独立观察,最好是能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需要的答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将一些比较模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拿出来让同学们自主判断,而不是单纯地强调正确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发展。

四、结束语

高中阶段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过程,一旦通过高考,就要进入更高学府去学习,大学更是一个考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地方,因此就需要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另外,高中地理是比较复杂的学科,不能单纯地靠老师讲解来学习,它需要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不断探索研究地理学科中的魅力和奥秘,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葛娜娜,吕宜平.关注教法学法做好有效衔接[J].地理教学:教海拾贝,2015,(1).

[2]唐述建.浅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25):262.

[3]包钦鹰.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9).

作者:黄瑞明 单位: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