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践教学范例

专业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教学范文1

关键词:实践育人;实践教学;会计专业

很多人认为实践育人只能在实践环节才能实现,比如增加实习基地,签订校企合作单位等等,给学生创造与实际工作接触的机会,有会计专业的学校在这些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投入产出配比性不理想。实践教学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会计专业能力的提升重在思维方式培养和分析能力训练,所以可以换个角度考虑其实践育人的方法和途径,以达到让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尽快胜任工作并成为栋梁之材的实践育人的目标。

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课堂理论不联系实际

近年来,我国虽然进行了较大力度、较大规模的各种课堂教学改革,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尽管教学期间按照学校师资培养计划有社会实践等经历,但自身实践经验的缺乏,很难真正做到课堂上理论联系实际,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理论了,多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

2.学生教条抽象记忆

由于教师教授的内容缺乏与实际联系的内容,学生也只能抽象记忆,加上学生知识积累有限,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一个过程,导致学生一般都是教条抽象记忆,或者死记硬背,记得不清晰,记忆时间不长久,更加不会理解其含义。

3.实习不能接触实际业务操作

虽然各学校竭尽所能的为学生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签署实习基地和进行校企合作,给学生在学期间接触实际工作创造机会,由于会计工作所处理的业务,很多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加之其业务处理的连续性,实习的学生很难真正接触到实际会计业务的处理,更不要说参与财务分析和为决策提供信息了,想要通过各种实习达到让学生大幅度全面提高财务工作能力的目标很难实现。

4.专业语言沟通障碍

很多毕业生反映,初到工作岗位,虽然很幸运有老会计指导,但是听不懂专业术语,不理解其表述的含义,也就不知道该如何操作。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

1.授课方式方法的改进

(1)增加第一章总论课时。每门课程的第一章总论(或者绪论等,以下简称第一章)是本门课程所涉及知识的概论,介绍了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对于后续章节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第一章的内容如果能让学生理解透彻,那么后续内容学习起来就可以提纲挈领,张弛有度,便于归纳总结、理解和记忆。而教学大纲中,通常都把第一章设置了极少的学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向学生讲透其内涵,至于为什么以及如何应用更是无暇解释,没有为后续章节讲解做好铺垫作用,失去了第一章引导的意义。以会计要素中资产讲解为例,阐述第一章总论的引导意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资产的确认要同时符合其定义和两个确认条件。资产定义为: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两个确认条件:第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第二,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首先强调要同时满足定义和两个确认条件,缺一不可。定义的要点有三个:“过去”、“拥有或控制”、“预期”。“过去”,是已经完成的交易或事项,或者已经货、款两清;或者已付款未收货、或者已收货未付款,区别于仅仅订立合同却要在未来期间交货及付款。“拥有或控制”,是已拥有的权利为标志判断是否属于企业的资产,而不是以存放地点为标志来判断。如尚在途中运输的货物以及委托其他单位加工的材料,虽未在企业存放,但属于本企业资产。案例分析:不同情形下代购的货物是否属于企业的资产?讲解第一个确认条件时,在符合定义前提下,如果该项资源不能为企业所用,则其经济利益就不能流入企业,比如企业无偿为其他单位代购物资,这项物资也可能暂时存放在企业,但因为不能参与本企业生产经营,其带来的经济利益不能够流入本企业,因此不能做本企业资产。第二个确认条件的典型例子就是阳光,比如有的工艺需要阳光晒足一定时间才能获得预期质量,虽然能给企业带来利益,但因为阳光即不属于任何企业所有,也不能可靠计量,因此不能作为资产。(2)训练专业术语与会计语言的结合在基础会计中,学生都已经基本掌握了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但是多数学生都限定在生搬硬套上,并不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为了能让学生读得懂教材所表达的内容,提高自学的能力,也为了解决将来专业语言沟通障碍,需要进行专业术语与会计语言转换的训练。例如,不能作为本企业资产,就意味着不能够做“借:原材料”等资产类的账务处理;在支付价款中,有不构成成本的金额,该部分金额不能计入“借:原材料”等资产类账户中。(3)会计要素各章节启发式教学。有了专业术语与会计语言转换的基础,在会计实务后续章节六大要素核算的学习中,就可以用启发式教学,用专业术语和会计准则的规范引导学生自行说出会计处理方法,这样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能够节约出一些时间增加相关案例做进一步的分析。例如,讲到出售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时,老师说处理原则学生回答会计分录。老师:“收到款项”,学生:“借:银行存款”;老师:“扣除账面价值”,学生:“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老师需要强调“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可能在借方及其原因);老师:“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学生“贷:投资收益(或者在借方)”,以此类推。(4)引导学生看懂数字背后的含义。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但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仅仅拘泥于业务的处理过程,更要引导学生看到数字背后的意义。比如在基础会计中都学会了账户期末余额如何计算,财务会计中每项业务都涉及账户的介绍,如果只是简单的介绍账户核算的内容,既单调乏味又无法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授课时,可以通过对账户余额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数据的经济含义。例如,材料按计划成本进行核算时,需要设置“材料采购”账户,对于该账户的借贷方发生额反映的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对于期末余额的计算也能很快得出结果,但问及期末余额的经济含义时,却鲜有人知。需要经过启发引导才能知道是在途物资的实际成本,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材料在按计划成本计价方式下,不再单独设置“在途物资”账户的原因。(5)培养学生结果导向型思维能力。会计信息的生成,是根据原始凭证提供的初始数据,通过专门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处理后,得出最终财务数据,据此进行收益分配等事宜。由于授课过程是将全部过程逐一进行介绍,学生按照分解后的知识进行学习和记忆,难以将这些信息连贯起来,面对某一要素变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缺乏系统认识。因此,需要通过举例方式培养学生结果导向型思维能力。例如,先提出“隐瞒收入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再说明隐瞒导致利润减少,利润减少会导致少交所得税,偷税漏税,还会减少对投资者的分配,侵害投资者的利益。(6)关注学生理论表达能力。良好的业务素质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还需要有较高的理论表达能力,才能够具备良好的专业写作水平。除了通过毕业论文写作的训练之外,日常课堂中,要求学生使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能够比较快速的培养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同时在课堂上适时提出理论研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写论文的素材,帮助其锻炼写作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验实训

实验实训环节各学校均已采用模拟仿真实训,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认识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真实单据与信息化处理平台的结合,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业余时间寻找案例

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的提炼,很多刊物和网络平台都提供了财务工作经典的案例及深刻的分析,这些案例都凝聚着众多财务工作人员以及理论研究人员大量实践经验和理论凝练,通过阅读理解这些案例,能够间接接触实际工作业务,有效、快捷、大幅度提升大学生的会计专业实践经验,可谓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1.增加现有教师实践工作经验

目前已经有些高校通过让教师短期(寒暑假或半年)社会实践等方式到实际工作单位熟悉、了解、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走形式而已,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财务工作具有其连续性的特性,短期内很难获得教学所需的更多的信息量,可以通过延长社会实践时间(至少一年),并给予相应待遇,激发教师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吸纳财务工作经验丰富人员到教学岗位

一种方式是让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财务人员单独承担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课程,另一种方式是设置一门讲座课程,专门请这些人员来讲授实际工作典型案例,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3.创造青年教师校内培训机会

让青年教师跟随老教师完整的听取一门课程的讲授,以及给青年教师提供网络听课平台,吸收更多更广泛的同一门课程教师讲授,经济、快捷的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校内交叉互听互评课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1.

专业实践教学范文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最传统的人才培养基地,其本身具有较大的群众基础优势。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也相对增多,中职院校面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化。为了保证中职院校的社会形象,其必须要通过多个平台来展现其教学质量。职业院校的内部竞争比较激烈,各个院校为了彰显自身的实力,每一年都会开展一些技能大赛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可以说,每年的技能大赛是各个职业学校展示自己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技能训练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技能大赛作为最直观的技能展示平台,也成为中职院校教学关注的核心点。

一、开展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从整体上来说,技能竞赛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与成果的重要途径。同时,其也是职业院校得到社会认可的必然途径。再者,随着当前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化,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均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要求下,中职院校必须要就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尤其要注重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开展,从而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为社会输送更为优质的人才。自然,中职服装专业也具有自身的技能大赛,且每年都有学生和老师参加这项竞赛。但是,从近几年的中职院校参赛状况而言,多数学生学习质量欠佳,教师水平较低。且在比赛完结后,也并没有对其进行研究,从而使得部分缺失环节长期存在。再者,该种技能大赛针对人群有限,考核区域相对受制,自然部分院校都没有认识到技能大赛的重要性。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要提升中职院校对该项竞赛的重视,方可以为学院教学提出新的方向,也为学院发展提供一定的渠道。

二、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材,引入《服装CAD》的教学内容及专业基础课程

就目前的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来说,其使用的教材多以理论性内容居多,在这种教材的使用中,教师虽然能够相对轻松地开展教学,但是,学生却未必能够有效地领悟知识且与实践融合。尤其是在一些基础性知识教学上,其过于理论化使得很多学生都无法将其与技能大赛相联系,自然在参赛时,就欠缺信心与实力。故而,笔者认为,应当适当地调整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教材,以院校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技能大赛的需求为依据,适当地将其调整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与技能大赛考核需求的教材。

(二)调整思维,引导学生对技能大赛的正确认识

随着技能大赛的连续举办,其影响力也逐渐提高。但是,多数学生认为,技能大赛不过是一项业余比赛,其缺乏专业的认可能力。在这个大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与自身的学习水平无法联系起来,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受损。然而,我国目前致力于“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创建,也就是说技能大赛必然会成为职业院校教学考核的一个项目。因此,必须要调整学生的思维,让其具有积极参赛的想法,并愿意为大赛努力。

(三)优化师资,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就我国当前的中职院校师资力量而言,多数学校的师资相对薄弱。其中的教师要么缺乏对应的教学能力,要么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笔者认为,要想实现以技能大赛为核心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教师本身作为其中的主体,其执行力的高低影响着改革效果。因此,中职院校需要不断地优化其教师质量,从教师考核到教师评估等多个环节,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性,以保证其教学质量。再者,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其教学态度存在偏差,从而使得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过于消极。中职院校必须要提高其竞赛思想,并且适当地创设奖励机制,以为其教学积极性作出一定的帮助。

(四)改革教学管理,优化中职院校的自我定位

中职院校作为非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场所,在生源上存在一定的文化缺失。这就使得部分中职院校逐渐将其定位为差生接纳所,该种思想的引导很容易导致其在整个教学中丧失应有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得不到较好的教学培养。而在竞赛的引导下,中职院校逐渐发现了证明自身的渠道,自然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进行调整。同理,学校对自身的定位科学且准确,学生与教师方能够正视自身的地位,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总之,技能大赛的举办为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也为其教学成果与特色展示提供了新的平台。但是,很多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该项竞赛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其在教学中也没有加以重视和落实相关教学,自然,其在教学方向上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故而,笔者认为,明确该项竞赛对教学的意义,并且针对其提出教学改革方案的具体措施,方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布阿斯古丽•阿卜来提.技能大赛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的引领[J].职教通讯,2016(17):26-27.

[2]江雪.基于技能大赛引领,促进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以我校为例浅谈中职服装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J].中学教学参考,2015(24):127-127.

专业实践教学范文3

关键词:高职 学前教育 专业美术 教学改革实践

时代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和意识的转变,当前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幼儿教育备受关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愈加紧迫,社会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加快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进程,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课程改革与教学完善,同时结合就业市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幼儿教师。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待考究

在以往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多采取讲授法开展教学,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教学进程急,教学节奏不稳定,导致部分学生在吸收与理解知识时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教师虽然尝试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新型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具体应用的掌握并不全面,没有在根本上发挥多样化教学方法的作用。而灌输式教学方法的长期应用会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难以积累实践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欲望,难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因此,美术教师需要坚持创新理念,突出人本思想,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开展教学,循循善诱,实施综合性的教学方法。

2.忽视传统美术资源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面对的是幼儿,美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美术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十分重要。美术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艺术课程,传统美术资源是美术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但是,部分教师对于此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采用的具体案例也较少,导致一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过于侧重技巧学习,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提升。传统美术资源中有很多与乡土文化有关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贴近,将其与美术教学融合,更有利于凸显美术作品的民族性和生活性。所以,提升对传统美术资源的重视程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3.过分地强调技能训练

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受固有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目标单一,侧重技能至上。部分教师只讲技巧,不讲生活、不讲专业、不讲实践,导致一些学生对美术学习缺乏热情。过分地强调技能训练,对于毕业后从事理论指导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美术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兼顾理论、技能、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凸显美术课程的实用性。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从上述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对美术学科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1]。近年来,我国正在大力地推行素质教育,美术课程不应只局限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应该促使他们求新求变,敢于突破自己,进而有效推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以往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以讲授制为主,部分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不重视对学生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美术课程改革虽然要利用转变教学方法做依托,但重点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何种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还需要充分地联系体育、音乐等其他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

1.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美术课程教学改革前,教师要明确美术学科的性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每名学生进行精准分析,并对学生有全面且细致的认知,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高职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也是如此。在提高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提升其实践能力,积极地鼓励和肯定学生,充分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看见学生的优势,这样才可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便利。在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和观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如,多媒体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都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重要方法。简笔画这部分知识点包括简笔画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巧练习,题材涉及人物、动物、神话传说、风景、瓜果等。在授课之前,教师需要科学地分析学生的特点,并结合学生未来的就业环境,根据幼儿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上,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观察、构思、创意表达以及工艺制作等方面,不单纯地强调技能培养,而将多方面教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2]。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开展实践;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学生可以利用简笔画装饰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也可以组织开展幼儿活动等。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又能够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实践教学,将学生带到真正的就业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参与不一样的美术课堂,感受到学习美术知识的乐趣,进而增强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重视对美术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以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绘画和手工制作为主,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关注对学生绘画技能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美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不够重视。因此,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要提升对美术教学资源的重视程度,高效地整合传统美术资源和现代美术资源,紧密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展美术资源面,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打开视野、拓展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要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传统美术资源,开设创意美术课程,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美术学习不局限在技能上。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学生绘画和创作手工时播放一些歌曲,这样更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获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4]。此外,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从而全面地掌握独特的文化内容、地域信息等。这些文化元素与美术教学的融合,可以有效充实美术课程的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对于美术的认知和感受。教师也可以结合网络技术、数据库等获取更多的美术资源,为美术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素材。

3.强化教学和实践之间的关联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的实施要重视学科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联,分析美术学科教学的变化,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并在强化学生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使其更好地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美术教学改革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坚持实用性原则,更好地服务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5]。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在全面了解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做好教育环境的调研工作,优化和改革教学方向,强化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联,构建相关平台,让学生获得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有意识和目的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6]。

4.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评判,以教师打分为主。课程教学改革要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法,实施多样化的评价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作品情况、学习态度、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等,之后以等级的方式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7]。在具体的评价上,教师可以采取讲课和上交作品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主要测试学生的职业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评价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权利和责任,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才是科学的。所以,在教学评价上,高职院校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互相评价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做好教学反思工作,更好地提升美术训练的效果。

结语

改革是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开展,需要教师时刻牢记职业教育的理念,树立改革信心,从多个方面探索学科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实提升美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符瑜梅.浅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方法[J].艺术评鉴,2019(24):141-143.

[2]李淑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中文信息,2020(11):242.

[3]皮君.“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实践初探——以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5):154-155.

[4]刘光玫.基于高职院校学前美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以“八角花扎染制作”为例[J].文艺生活,2020(29):239-240.

[5]张敏.高职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艺术评鉴,2020(1):122-123,135.

[6]王雪敏.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J].才智,2020(21):112-113.

专业实践教学范文4

关键词:美术教师;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厅〔2009〕6号)(下文简称《纲要》,旨在深化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应用型美术教育人才。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和《纲要》精神,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并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通知,提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为贯彻这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基础美术新课程改革开设五个系列九个模块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十分广博,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都较以前美术评述式欣赏课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国家教育政策推动基础美术教育实践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

一、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改革背景

结合教育部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规划要求和基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社会对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师范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和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改革,重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中的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具体的培养方法。教师教育专业改革旨在解决“培养什么样能力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及培养方法是时代、形势、社会、市场对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学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迫切需要,也是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课程质量改革以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为抓手,尝试建构实用性强、特色独具的师范生实践教学培养教学体系,以此实现美术实践教学质量向高标准转变;课程改革突破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局面,促进实践教学形式向多元化转变,教学内容向开放性、综合性转变,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实践教学培养的教学体系,以此提升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打造具有本土文化艺术特色的美术师资培养模式。

二、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响力逐步提升,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基础教育变革重大,但区域基础教育进步有限,这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有直接关系,区域教育问题以及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备受关注。部分区域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师资尤为缺乏,实践教学更为薄弱,因此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越来越成为制约区域基础美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搞好区域基础美术教育资源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基础美术教育工作的需要,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改革结合不同区域的文化艺术特色,与时俱进加强基础美术教育师资能力培养,构建区域美术教育均衡发展,通过高质量的教育使区域基础教育摆脱落后观念束缚,最终走向现代化、信息化。倡导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社会的教育均衡发展体系是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改革有助于培养符合基础美术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使其具备挖掘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教学资源之能力,和较强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实践教学能力。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改革对区域基础美术教育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三、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目标

通过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及培养模式改革,更加全面地认识美术教师教育的价值目标,结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可以根据以下分类建构区域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的价值体系:第一,教育信念与责任价值体系,包括审美训练、道德感化,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以及对教育相关现象进行思考与判断的行为。第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价值体系,包括观察力训练、思维和技艺改善、信息交流与知识获取,具有理解学生、教育学生、发展自我的知识与技能。第三,教育实践与体验价值体系,包括表现性技术、再现性技术、技术程序意识,具有观摩教育实践、参与教育实践、研究教育实践经历与体验等。第四,创新创业价值体系,包括形成创新创业意识、提供多元多维模式、提供创作创新的综合技能等。在以上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使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现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等的教育目标。随着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以及教学理念的更新,通过区域美术教师教育培养学生的教育价值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人的行为中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目的都在于实现或创造价值以满足人的不同需要,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改革旨在提高区域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发展,适应新时代社会对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要求。

四、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

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结合当前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本地区新课程改革实际情况,在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师资培养上,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探索符合不同区域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与途径,建构一种内涵多元的教学模式,以此改变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师资薄弱的教育现实。这种模式的应用要行之有效,必须结合不同区域特征的具体教学实践,进行试验,不断反馈,不断调整。结合本地区基础美术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力图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适应不同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尝试为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提供一个新的认识层面,即对问题的思考不是建立在零碎的事实片段上,而是建立在一种具有系统关系的教学结构层面上。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具体改革内容结合基础美术新课程教学内容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和现代媒体艺术五个系列,重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美术教法、素描、速写、色彩、中国画、书法、篆刻、图案制作、雕塑、陶瓷、版画、美术欣赏、美术史、电脑设计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及教学的新理念,突出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的时代性、应用性,使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能够进行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的实践教学。

五、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构建

专业实践教学范文5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原则的确立、教学阶段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的进行等都离不开教学目标.因此,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构,首先是依据培养方案确定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成: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由教师职业意识、通用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能力三个方面构成.教师职业意识主要是指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热爱学生意识、师表意识、育人意识、胸襟意识、质量意识和自省意识等.教师通用职业技能主要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协调合作技能、自我控制等技能.教师职业能力通常是指教学基本能力(汉字书写、普通话、口语表达、演讲与示范、简笔画等);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堂调控、使用多媒体技能、教学评价能力等);班主任工作能力(班集体教育、个别教育、组织班队活动、组织课外活动、与任课教师和家长沟通、学生评价等);教育科研能力(掌握基本教育科研方法、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故事叙述、个案研究、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等);教育实验能力(玩教具制作、教育实验设计与指导、实验创新能力等);艺术表现能力(声乐、绘画和舞蹈能力等).

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

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是实践教学的有力保证.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我们从评价内容、标准、方法及评价主体等方面制定了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评价并公布相应的评价结果.这样既注重了评价的过程性、形成性,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实践教学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2.1注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评价对象上,除了对所有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进行评价外,还包括对参与实践教学指导的教师的评价,既有大学指导教师,也有小学指导教师,.二是在评价领域上,既有对师生双方组织协调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也包括对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三是从评价内容上(主要对学生),既有对学生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一般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教学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教育能力水平的评价,当然也要对学生所形成的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2.2创新实践教学评价的手段与方法,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全面的课程评价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对实践教学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的评价,应采用行之有效、灵活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在评价中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还不断创新评价方法,例如将过程观察、等级评价、书面评价与学生面谈相结合;建立学生实践教学“成长记录袋”或“实践档案”;综合运用技能竞赛、基本功考核、合格证发放等手段.

2.3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评价主体太窄的局限,往往限于专家或教师的评价,其它相关成员或组织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评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形成多因素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评价有效共同体是实践教学评价科学、正确的重要保证.既要重视实践教学主管部门和指导教师的评价,也要强调见实习基地领导、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既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此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合作性.尤其是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保障

有效的保障措施是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和保证,为了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需采取如下措施保障:

3.1组织与制度管理

在组织管理方面,我院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形成了信息畅通的教务管理平台,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首先,强化决策功能,实践教学主管领导高度重视;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实施功能;然后是强化执行、督促和检查功能,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小组科学规划和指导.通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使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形成层级管理、职责明确、衔接紧凑、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在制度规范方面,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课程的有效实施,本着依法依规施教的原则,学院制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实习管理制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制度;教育实验实训管理制度;教育实习基地管理制度;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加强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这些措施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3.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一是加强院内实验室建设,尤其是微格教学实验室、模拟教学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建设.添置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使实验教学条件大大改善.二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了保证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我院与当地及旗县教育部门合作,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例如,市区内有赤峰实验小学、红山区三小、实验三小、赤峰回小、赤峰蒙古族小学等10多所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同时我们也把实践教学基地延伸到旗县,向农村、牧区等基层学校延伸.所有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都充分考虑了实践教学的需求与实践基地的可接受能力,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指导教师数量与质量、接受学生的专业面、学生数量等方面考察,尽量做到“基地共建、资源共享”,既要确保教师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又为基地学校的发展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3.3联动机制保障

专业实践教学范文6

关键词:产教融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制造能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设计专业在大学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仅仅在广东省,开设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专业的高校就有近40所。工业设计专业属于典型的交叉专业,要求学生既具有工科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应该具有艺术及审美素养和设计能力,是典型的工科和艺术结合的专业,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产品制造工艺和材料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造型和创意能力[1]。为了达成以上能力,除了在基础理论教学方面给与学生专业知识外,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提供良好实践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实际产品的设计体验中。让企业参与到设计教学中来,实行产教深度融合,让企业技术和设计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和实验指导,校内外师生一起共同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一选择合作企业时要从专业的培养的需要出发

首先,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从专业的培养的需要出发选择合作企业,合作企业要能够比较全面地提供共同培养的生产实践条件、技术条件和人才条件。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其母公司得利钟表集团1978年在香港创立,是一家设计、制造和销售优质手表为主的公司,生产的高端表壳具有高质量和高水平,是各大国际手表品牌代工制造商,并有自主品牌SAGA世家表,是国内高端手表的代表。公司设有手表开发设计部门,拥有多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还有先进的手表设计软件和模型制作设备。公司的设计师丰富的经验以及手表设计开发设备和条件,可以让学生接受到设计实际工作,分享、吸收企业设计师的经验,更可以体验产品从设计到模型制作到生产的整个流程[2]。另外,公司手表的生产加工属于金属、皮革、塑料、玻璃等材料的机械生产加工,在这样的企业进行设计实践,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材料的工业加工技术和材料处理技术。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高效的管理体系,学生在这样的企业实习也有利于学习设计、生产型企业的管理经验。近年来,公司紧跟时展的潮流,除继续在高端手表领域深耕外,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还向可穿戴设备领域进行扩展,把现代数码技术应用到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上,这正与我们工业设计专业以智能设备设计为侧重点相吻合。正因为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具有制造企业的生产条件,又具有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可以让学生得到比较全方面的实践能力的学习。不同于纯粹的设计公司,只能得到设计方面的训练,也不同于纯粹的制造而无设计部门的企业,感受不到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过程。

二多环节进行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产教融合,在合作中让学生接触生产制造实际,掌握实际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流程,使学生设计能力得到提升;在这些合作环节也让校企双方都得到实际利益,夯实合作基础,增进合作热情和加强情感交流。

(一)双方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钟表设计方向的学生

为了深度融合培养钟表设计人才,东莞理工学院从每届学生中遴选一部分学生,重点进行钟表设计方向的培养,由双方共同进行教学和实践训练,并专门给他们开设钟表设计方面的选修课程。按照培养计划,钟表设计方向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到企业进行实践,在暑期和毕业设计时都可以到企业跟班学习,企业安排会专门的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并指定专门的指导师傅。经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钟表设计方向的学生很快可以成为这个行业的设计师,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且有一定的经验和素养了[3]。

(二)双方共建得利钟表学院,让学员成为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且双方受益

由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出资建设学院,双方共同派出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培养钟表设计人才。具体的培养对象既有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的员工、东莞理工学院工业设计学生中遴选的有志从事钟表及穿戴设备的学生,也有社会有心从事手表及穿戴类设备的设计人才。通过得利钟表学院的建设,既为企业和业界培养了人才,又可以为学校的教学提供实践和实验条件,双方都得到了利益。另外,通过得利钟表学院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教学课程设置的探讨和交流,可以加强业界设计师和教师的互动,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三)通过参观、见习环节,让学生了解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工艺和流程

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了解生产企业的生产环境、常用工业产品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流程,这对于他们消化《设计材料与加工技术》课程,掌握产品材料应用和产品制造工艺十分有益。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在金属材料加工制造方面的工艺比较齐全,有冲压、冲切、切削、锻造、挤压、弯曲、浇铸、粉末冶金,打磨、抛光、材料切割、冷热处理等设备,能够呈现这些设备操作运行的状态,对于学生掌握金属加工类的技术和了解设备十分有益。另外,手表制造工艺几乎包括金属材料加工的全套工艺,在这里可以比较完整地学习到金属制造的工艺。因此,我们会安排每届学生到该企业参观见习一次,全面参观手表的生产工艺,让他们了解手表从设计、制作模型、生产制造的整个流程,同时也了解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通过这次的参观学习,学生对于产品的设计、生产更清楚了,也很清楚地获得了金属产品制造的知识,效果非常好[4]。

(四)双方共同完成课程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他们从实战角度介绍产品设计的过程和技术方法,更具有说服力和更节地气,让学生的设计能够更接近市场。例如,在《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中,根据课程环节的需要,邀请企业人员讲授市场调研环节时,介绍钟表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发展理念与定位,企业品牌主管介绍市场细分理论及产品定位;在方案设计环节由企业设计师讲解设计重点与难点,并帮助学生审核完善设计方案,并就材料和成型工艺等生产实际问题给学生进行指导;课程结束后还有总结提升环节,由企业聘请的瑞士独立设计师做钟表设计讲座,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由于邀请了企业教师共同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创意思路也更广,更契合市场的需要,课程结课的手表设计作业中有一半学生设计方案在2018年中国(深圳)国际钟表展览会上展示,2016级有4款师生作品被企业采用成为商品,2017级有6款学生作品被采用成为商品。因此,实际上企业方在付出后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双方合作的热情更大,也更有合作的基础。

(五)双方共同支持,参加各类设计大赛

由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和东莞理工学院工业设计师生一起共同设计作品参加各种设计大赛,提升企业和学校的知名度。在作品设计过程中,双方的互动碰撞创意火花,获得设计灵感,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企业在作品的样品制作中精湛的技艺为作品增色不少。在2019广东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中,由于有企业帮助制作精美的手表样品,让学生的作品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2个,入围奖1个。

(六)邀请企业设计人员来学校举办设计工作坊

学校会定期邀请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的设计师来学校举办穿戴设备设计工作坊。工作坊一般在周末举办,由企业设计师主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设计。设计再介绍穿戴设备的结构、市场需求、潮流趋势、情感表达方式后,再由每组学生确立设计构思,企业设计师对设计构思进行评估和指导,再正式进行设计。企业设计师现场观察学生的设计草图方案和三维建模过程,并现场进行指导和修正,并为每个设计方案的材料和工艺选择提供建议。工作坊还分阶段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构思和设计方案,让学生共同评价,企业设计师进行评估和解析。工作坊的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度高,任务明确,有一个相互讨论和学习的氛围,企业设计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场指导,学生与企业设计师可以随时互动,有问题可以立即请教,企业设计师把自己丰富的设计经验分享给学生,对学生的启发非常大。参加一次设计工作坊,学生在设计思维、设计实践能力方面会得到极大提升[5]。

三结语

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学与设计艺术结合的专业,对学生的产品制造实践和设计实践要求都很高,需要在培养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接触实际产品制造和设计的机会,加强产教融合是非常好的一种途径。根据东莞理工学院与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几年深度合作的经验,选择一个热心教育,且能够全方位提供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实践条件的企业,多环节、多种方式进行产教融合,在合作中让学生接触生产制造实际,掌握实际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流程,能够使学生设计能力得到提升,也能够让企业都得到实际利益。

参考文献

[1]黄一鹤.市场经济下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产教融合探索[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2):242-243.

[2]张桂梅,张平.高校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2.0时代[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25-27.

[3]王冬良,秦洪艳,李璐璐,樊德平.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4.

[4]孙惠.产教融合创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J].中国高校科[1]技,2019(09):55-57.

专业实践教学范文7

在当前我国的职业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比较迅速,这主要是由我国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所带动的。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为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性和实用性的优秀人才。旅游行业的旅游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这对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当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重视不足

当前,在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足,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而在实践教学工作中,也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实践技能教学,并没有让学生切实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所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其长时间与市场缺乏接触,所以对旅游市场的了解不足,不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岗位需求,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和行业的发展需求根本不相适应,所以完全无法起到应有的实践教学作用。

(二)实践课时比例小

目前,在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教师仍然以理论课程的教学为主,课时安排中,理论课程的课时明显要多于实践课程,这主要是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复杂,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目标并不明确,教学模式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作用,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脱节,实践课程的安排不科学,学生在参与实践课程的过程中,无法获得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实践的效果十分有限。

(三)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采用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让学生去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或者在课堂上设置一系列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实践。这些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中,要想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要加强院校和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视,要使教师深入理解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加强教师对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其转变教学工作的中心。此外,职业院校还需要改变教学目标,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以行业的发展需要以及岗位需求为依据,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实践人才的培养;设置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方案,并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更多地了解行业和市场的发展,从而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工作。

(二)调整实践课程设置

想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职业院校就必须要对实践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并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课时,使学生在实践课程中,能够对自身的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提升,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院校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其课程应该分为认知训练和实践操作两方面,要让学生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练习。另外,职业院校在设置实践课程时,要根据行业和岗位的要求,对实践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保证实践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加强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每个假期都能够有机会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于岗位的需求以及行业的发展特点进行了解,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在后期的实践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而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专业实践教学范文8

第一,语言的亲和力与准确性。小学生处于儿童阶段,他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因此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的接收到信息。同时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极强的亲和力,用一种柔和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第二,板书的绘画能力。不同于中学生,小学生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只有新鲜有趣的事物才会充分吸引他们,因此,小学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绘画能力,黑板板书活泼可爱,用醒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课堂活跃能力。小学生生性好动,不喜欢课堂上死气沉沉,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经常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轻松有趣的形式,寓教于乐。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

小教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目前,该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教学能力

基础教学能力是教师从师任教的基本能力。小教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能力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第一,教学语言僵化,感染力欠佳。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在校小教专业学生普通话不够标准,二级甲等的过级率不高;学生在顶岗实习或教学见习中的教学语言僵化,感染力不够,使得小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不高;不少实习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不够协调、自然,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第二,板书呆板,书写不规范。不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板书呆板无趣,缺少设计。错别字、笔顺错误等问题也屡有发生。第三,过度依赖教材。一些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过度依赖教材,有些更是一成不变地根据教材和教参的设置授课,没有和学生的学情相结合,使得授课效果大大降低。

(二)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需各种能力的综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是教师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能力。目前,小教专业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普遍不太成熟。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设计能力不高。不少学生在教学实习时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不规范,对《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阐述不明确,教学重难点不突出。第二,课堂调控能力不强。小学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在面对真实的小学课堂教学环境时,常常暴露出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或是不能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如期完成教学计划;或是对学生关注不够,教学分离,导致教学效果差;或是对学生的提问或突发状况惊慌失措,不能沉着应对;或是课堂纪律差,秩序混乱,教学过程无法顺利进行等。第三,教学反思能力不足。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但我们的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后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找出原因,教学反思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师超越现有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以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可以说,教学创新能力是评价一个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目前,小教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能力中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停留在模仿和学习阶段,过度依赖教材,知识传授局限于书本,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在更新和组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情设计课程最优方案,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及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同时,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也亟待提高。

三、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践,强化技能,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毕业时即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具备过硬的教学实践能力。但从目前来看,很多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是由全校公共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课程)四部分组成,而在这四类课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全校公共课,比例最低的是实践环节(包括军事训练、教学实习和见习等),专门开设教师技能训练等实践课程的学校并不多。一些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忽略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没有联系小学教育实际,在实践环节上与其他教育类专业几乎没有区别。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内容陈旧,课程内容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相脱离,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脱离,不能满足学生作为未来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力度不够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对小教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明显不够:很多师范院校没有在小教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纳入技能训练,即使有技能训练也不成系统,而是单一的、零散的训练,缺乏从组织到实施、从课程到师资的严格管理,训练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也缺乏对训练进行科学、规范的考核,大部分师范院校除了普通话按照国家语委的规范要求进行考核外,其他技能如板书设计技能、课件制作技能、班级组织管理技能、科研技能等的考核涉及很少,导致技能训练的动力不足,学生在校时的教师职业技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走上教学岗位时才暴露出问题。

(三)教学实践时间短,形式单一

教学实践是学校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逐步提高的。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教学实践的时间长,并且实践的形式也多样。“在美国,教育实践分三种:模拟实习、早期实地经验和教学学习。英国的教育实践也有两种形式:非正式教育实习和正式教育实习。教育实践的时间根据秋、春、夏三个学期来安排,一般不得少于20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学实践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践时间短,落实不到位。我国大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学实践一般为6到8周,如果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一个月左右。而这一个月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听课,辅助班主任工作,真正走上讲台上课的次数非常有限。一些学校甚至安排学生回当地自行联系学校,实行“放羊式”的实习,使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二是实践形式单一,很多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只有教学实习,缺少教学见习和模拟训练,学生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不断转化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从而导致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

四、提高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思考

(一)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应该“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也就是说,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的人才培养首先应突出师范性,强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其次应贴合小学的实际需求,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专业有所区别;再次是定位在本科层次的培养,与传统的中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区分开来,培养出的学生才是能适应小学教育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因此,高师院校应完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等进行调整,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办学特色。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就学习者个体而言,学习的根本标志就是越来越容易地、有效地参与团体重要的实践活动。”这正是实践教学的意义所在。实践教学不仅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高师院校应努力克服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不完善、与理论教学脱节,以及专业性不强等弊端,“以‘大实践观’为统领、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可将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三大板块进行构建,将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从各门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校内集中实训环节以及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环节入手,全面改革和完善小教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最核心的是整合学科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小学教育的特殊要求设置课程,精简理论课程,加大技能性实践课程的比重和学时,增加与小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课程体系从单一转向综合,课程内容从封闭转向开放,课程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实践应用。

(三)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加强教育实习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