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堂范例

专业课堂

专业课堂范文1

关键词:在线课程;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2015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并提出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有力推动了中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1]。2018年,我国正式推出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各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也相继推出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在线课程的建立进一步推动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然而在线课程如何应用于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各大本科、高职院校思考的问题,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如何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吸收能力。《食品加工技术》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食品加工、生产管理、质量监控等职业岗位的需要,重点学习软饮料、乳品、焙烤食品、肉制品、水产品等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各类加工品的有关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加工、质量管理等基本技能,并可在教、学、做中培养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及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具有概念多、原辅料性能复杂、工艺操作要点细、质量分析难的特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利用信息化教学,以及在线课程的建设和运用是培养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现代化食品加工技术人才重要的途径之一。笔者分析了目前在线课程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在线课程建设、教学方案和评价方案重构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并给予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总结,以期利用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进行的混合式教学为在线课程更好地服务专业课提供有益的思路。

1在线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拿来主义”导致水土不服。截止2018年,我国线上慕课数量达到5000门,很多专业课在各大在线课程平台都能找到2-3个以上的版本,而课程建设的院校可能是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例如《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网可以找到江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的《食品工艺学》,广州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的《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不同学校建设的课程符合本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简单拿来一门在线课程应用于自己学校学习的培养,会出现契合度不高的现象;如果拿来两门或三门作为参考,学生需要报名参加多个课程学习,但由于只是学习每个课程一部分内容,最终的结业率会较低;除此之外,本科院校教学侧重原理讲解,且理论之间跨度较大,需要具有较好的基础知识,且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不符,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在线课程的学习容易出现听不懂,学得累,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3]。因此,仅仅拿来其他院校的在线课程应用本校学生,会导致教学效果下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必须与校内课程教学相融合,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1.2以“教师为中心”的在线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根据学生听课状态决定授课、提问、测验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即可。在线课程引入课堂,如果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教学,会出现在线课堂讲过的内容,教师在课堂重新再讲一遍。由于本校建设的在线开放课程与本校的课堂教学内容重复,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相差无几导致学生学习疲惫,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时间多花一倍,但学习效果提高不显著,甚至最后影响课程到课率。因此,引入先进教学理念,运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在线开放课程与课程教学实现互补,提高教学效果。

1.3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影响在线课程效果。在线课程是由多个微课构成的慕课或私慕课,微课的制作需要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对教师专业课背景有较高的要求,首先熟悉课程内容并有多年任教经验,微课制作结束后,上传在线课程平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在线上的讨论互动,作业测试的推送和批改,使教师的角色更加多元化。与传统课堂教师相比,在线课程教学的教师除了专业知识熟悉外,还要求有较高的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能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疑问和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如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差,会导致在线课程只是学生的预习材料,而且预习效果好坏不能及时反馈,长期下去学生自律性下降,会出现漏看甚至不看在线课程,影响最终学习成绩;除此之外,基于在线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应重新设计,如果还是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很难有本质的改变。例如在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中,涉及食品的保藏原理和食品加工工艺的质量控制知识点的特点是描述性内容较多[4],学生仅通过微课无法完全理解这部分内容,任课教师如果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仍按自己的节奏授课,导致在线课堂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学的作用,教学效果不能得到保证。

1.4传统课程评价体系无法体现信息化教学效果。在很多教师观念中,在线课程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做为预习的前置材料。因此课前将在线课程作为预习作业布置下去,课中课后并没有对在线课程的自学有任何的评价和关注[5]。在最终课程考核中,最后的期末考试占有较大比重,学生对在线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在线课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因材施教,分层教育的优势,导致课程教学换汤不换药,披着信息化教学的外衣,实质仍是落后的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成为摆设,没有实质意义。

2在线课程实际应用中的改革路径和方法

2.1基于省级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构建符合本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食品加工技术》在线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知识点进行重构,将适合制作微课的知识点录制成25个,平均时长10分钟左右的微课,放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并将与课程相关的教案、教材、图片放在课程平台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并制作不同章节的练习、试验、作业供学生自主学习,检测在线课程学习效果。建设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层次和能力的在线课程,可以更好的与课堂教学相契合,作为教学的左右手,互相配合,更好地服务教学。

2.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利用在线开放课程。APP实施线下翻转课堂教学针对课程五大模块内容,不同知识点的特点,通过线上学生自测微课测验题的结果以及讨论版块发贴对知识点讨论情况,确定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和知识重难点,运用讨论式学习、探索式学习、案例分析、小组汇报、PBL教学以及项目教学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自学情况,并根据实际掌握情况,将知识薄弱点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巩固。以模块一软饮料加工技术第一节软饮料概述为例进行教学设计,课前要求学生在线上完成视频1-《认识软饮料》和视频2-《认识软饮料中的水》的自学,并在线上参与题目“软饮料品牌和产品特点”的讨论,完成相关测试题目,并分组准备面授课堂要讨论的主题“水处理的过滤材料有哪些?”。在面对面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和做题目的方式进行课堂小测,检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点的能力,绘制水的处理流程图,以小组任务形式进行汇报,最后在课堂进行讨论主题,每个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小组自评、组间评价和老师点评。利用在线课程平台APP进行课堂手机签到、点名,进行专题讨论、协作调查、回答问题、数据统计,让学生手中的手机不再是娱乐的工具,而是成为学习的帮手。

2.3实行双导师制度,降低不同层次信息化技术水平教师对教学效果的不良影响。课程开展初期,由两名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信息化技术运用熟练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负责课前学生自学情况分析,课堂教学实施;信息化技术运用较差的教师在向前位教师学习的同时,担任线上学生问题答疑,以及课后延伸阶段小组任务的点评,通过一个学期的运行,教师都能达到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每个学期如果有新教师加入课程讲授团队中,都要实施双导师制度,培训合格后才能独立开展教学。

2.4通过线上考核标准设置和线下教学效果评价,综合评定学生学习和教学效果。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授课,并将课程成绩分成三大块:(1)在线课程学习评估(占30%)。通过对线上考核标准视频观看、测验、作业、发帖次数和笔记比例的设置,来监督学生线上自学情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2)课堂学习评估(占30%)。通过线下课堂团队完成任务情况,分等级记录每次任务的得分,在课程学习结束时,公布每个团队的线下课堂等级。(3)期末成绩(占40%)。学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将课程三大块内容设置不同权重,能较好的反映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传统教学评价方式中侧重最后考核结果不同,依据在线课程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重视最终的考核结果,而且对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和团体的表现也在评价体系中体现,使学习过程和结果相结合,更好的反映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

3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专业课翻转课堂的实践

根据高职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参考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制作适合在线学习微课,配制相应知识点的测试题、作业、讨论题目和参考资料建设在线慕课。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教学。课前,学习任务单,包括需要自学完成的微课、测试和作业。学生可以在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网站随时随地进行扩展练习题的训练,并依据自身理解水平进行一次或多次的观看微课,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学生在课前对知识点自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线上发帖形式与教师在线上沟通,教师在课前通过学生测试情况及发帖提问情况了解学生自学状态,对该节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整理,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课中,教师针对章节中较简单的知识点通过提问小组抢答方式来复习和巩固较易知识点,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方案,进行小组汇报的PBL教学方法对章节中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聆听汇报,点评要点,组织组间评价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课后布置相关内容开放性作业,扩展学生知识面。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前课后通过线上学生学数据统计学习情况构成学生平时表现成绩,结合学期末的期末考试成绩,最终形成学生的课程成绩。

4结论

专业课堂范文2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投入;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大学本质上还是一个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传输专业知识,让学生在同样条件下更好地接受专业知识,也就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付出,以及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值得思考和探讨。2018年8月22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1],要求高校要狠抓本科教育,拒绝“水课”,打造“金课”。在此背景和契机下,探讨专业课堂教学方法恰到好处。本文将以本校的《海洋学》专业基础课程为例进行探讨。

一、《海洋学》课程介绍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高校,目前形成了以水产、海洋和食品为主干的三大学科。海洋学科分布在海洋科学学院,本科专业为海洋科学,主要课程包括海洋学、物理海洋学等。海洋学是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涉及内容广泛,主要介绍海洋科学各分支学科,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和海洋地质学的知识。由于学院目前为大类招生,海洋学可视为一门分流引导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从而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

二、对“教”与“学”的认识

教学过程涉及两个主体,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学生则要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各环节,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全过程,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与“学”必须有机结合,才能获得最佳效果[2]。现在大家都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但也需要教师的热情投入和精心设计。学生虽然是教学的主体,但是离开了施教者,学习过程也很难完成,因此教师的角色不可缺失。一门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思考和安排,如何取舍授课内容、各章节如何衔接、如何调动学生课堂气氛,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舍得付出。

三、教师课堂教学方法

大学教学一直在改革,也有很多研究案例[3-4],但时代一直在进步,社会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也不会停止。在教育部“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要求下,切实思考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在提高专业知识传输效率的同时,也要对课程高标准、严要求。1.教师要端正态度,舍得付出。由于高校的考核评价体制问题,教师轻教学重科研成为长久不能解决的难题[5]。但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既然选择了在高校当教师,就应该有承担教学任务的义务。因此,教师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能把教学当作累赘,看作是科研道路上的绊脚石。要有为教学付出时间和精力的觉悟,要想把一门课程建设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要做好教学工作就要舍得付出。此外,学校也应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激励教师真正重视教学,否则一切还是空谈。2.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好的课堂纪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如果对课堂纪律不重视,任由学生自由进出、看手机、睡觉、吃东西,那么整个课程教学质量就会很低,想学的学生受干扰学不好,也会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在课程的第一节课时,就是就要向学生宣布课堂纪律并要求严格执行,如有学生违反,应当场立即制止,否则维持纪律将成为空谈。学生对严格的教师是比较敬重的,反而对不怎么管理课堂纪律的老师认可度较低。同时也要注意,在进行管理时要把握尺度,尽量不要让学生处于太尴尬的境地,以免伤其自尊,激化矛盾。3.课堂教学方法探讨。目前最流行的课堂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虽然出现了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在线课程等,而且它们也有各自的优点,但不可否认,面对面的授课方式仍有其独特魅力。现场思想的碰撞所激发出来的火花,教师灵光一闪的经典语句,远不是其他方式所能企及的。此外,不论何种方式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辛勤的付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有环节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但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引导各环节顺利进行,引导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应该付出时间和精力,认真筛选授课内容,安排授课进度,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组织讨论,布置课后作业,批改作业并进行讲解,组织课程辅导答疑等。要做好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解放紧张的思想。现在很多大学教师因为有博士学位,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即可上课,稍微好一些的教师会有一年的助教经历。但不管何种方式,都没有经过系统地训练,就走到讲台上开始讲课,缺乏实践基础和经验。心态放不开,讲课会有畏首畏尾的感觉,只有讲台能够给予一定的安全感,离开讲台的保护,可能就会有不适感。因此,教师一定要放松思想,大方地讲课,与学生沟通、交流。可以一步步来,最开始先离开讲台后面,走到讲台侧面,再之后走到讲台前面,最后可以在教室内穿梭讲课,同时还可以维持课堂纪律,一举两得。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精心准备,认真研读教材、参考教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筛选合适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需要借助图片、动画或视频等方式加以阐释,让学生更易接收理解。此外,教师要阅读该领域的科技文献,了解最新动态,以便随时补充更新内容,让学生了解领域研究前沿,还要涉猎各种书籍储备只是,提升讲课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要主动培养沟通意识,否则就会出现教师喋喋不休,学生昏昏欲睡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准备授课内容时,多设计一些问题,调节课程张弛度。此外,一般来说,专业课程都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教师可能讲得比较投入,但学生听课效果却不好。此时,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专业课程知识是严肃的,但不妨碍讲课风格多样化。虽然课堂教学不是娱乐节目,但太死板的语气没几个人会喜欢,稍微轻松、幽默的语言,反而会吸引学生的兴趣。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自己的讲课风格进行改革,尝试轻松的语言风格,如果带一点个人特色会更好。此外,多多上网浏览热门新闻或事件,可以选择一些在讲课开始前与学生分享,引起共鸣,拉近师生距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海洋学》教学中,作者与学生分享了某学生会摆官威的事件,学生反响热烈,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最后,对于教师的讲课效果要有反馈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讲课是在为学生服务,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调整上课方式,才能最终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只顾自己讲课,不顾学生反应的教师,也只能是完成上课任务而已。

四、结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要灵活多变,以学生能够理解、接受为目的,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宽严有度,消除“水课”,让专业课真正变得专业,达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EB/OL].

[2]魏永亮,胡松.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核心的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25):94-95.

[3]张颖,闫雷.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100-101.

[4]张亮,李星蓉,潘一,等.新形势下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2):57-59.

专业课堂范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内容整合;评价主体改变

课程改革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我们不能离开课堂谈课程改革,更不能离开教师的教学行为空谈课堂教学。随着中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改革课堂教学,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已成为教师学习和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改革依赖于教学观念的更新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而教学实践又会反过来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出反思和改进。作为一线教师,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那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相对于课堂教学实践还是显得抽象,无法驾驭自如。因此,我们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角色,把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与合作者。培养深厚的专业素养,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努力成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先锋。电类专业的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应更注重突出技能教学,实施以技能操作为核心的模块化课堂教学模式。学习的知识以实用为主,建立实用的知识、能力体系促进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发展,把“学以致用、识以够用”作为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原则,制订完善的课程教学计划,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合理地规划,并对实用的项目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能把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改革依赖于教学方式的改进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进行教学策略的学习和研究,认真研究教材教法,要把传统的灌输教学转化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技能水平的提高。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更强调所授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性,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注重创设情境教学环境,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意识给予更多的尊重与关怀。在电类专业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利用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等电教设备,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相关的电路及要实现的功能。然后采用分组学习、探讨的方式,分析研究最佳电路设计和走线,做到既实用又美观。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小组组长的组织带动下,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增强了学习的热情,带动了后进生,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乐于助人精神。在给定项目任务时,要注意从问题出发,注重将书本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努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改革依赖于教学内容的整合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积极引进教育部推荐的国规和行规的专业教材,依据教育部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合理安排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的课时比例,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考虑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技能与能力考核指标的要求,因校制宜,设置了科学合理的电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教师对选择的教材书目认真研究,对相关的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完美掌控。鼓励教师订阅更多的教材,对每本教材中的优势进行提炼,并加以整合,努力打造实用、创意的校本教材。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整合,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教材本身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校本教材更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材和教案,教学内容的整合体现了为学生学习的服务理念,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又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使其对整合内容进行提炼和完善。同时建立学校专业课程的资源共享平台,各教师把自己教授的课程资料,进行整理、上传,让其他教师随时可以学习、浏览,从而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深化。

四、课堂教学改革依赖于评价主体的改变

课堂教学是师生参与的动态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上求知、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授学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以学论教”的评价方式更注重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关注他们的知识能力、操作技能目标的达成度,关注他们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而不是关注对教师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更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电类专业课堂教学的实训项目都有实训评价环节,利用实训评价可以更准确地记录学生实训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也可以呈现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实训评价表中,我们还设计了学生对教师的教进行评价,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让学生明白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对老师的依赖变成对自己的认可和自信,成为课堂的主人翁。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可以给自己的课堂更准确的定位,教学方式的改变可以获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构建更高效的课堂,对教学评价主体的改变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从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专业课堂范文4

以学为中心构建采矿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着重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以大问题作为内容整体框架,通过子问题不断引导学习者对专业知识探索,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例,将问题设置融入,以学为中心。

关键词:

学为中心;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采矿工程

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固体(煤、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在采矿领域等方面从事矿区开发规划、矿山(露天、井下)设计、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设计、监察、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发展,采矿工程已经建立一套科学性专业性课程体系。但由于专业知识内容的杂散性、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专业技能掌握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对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掌握上不尽如人意。一方面,面对如此多和复杂的专业知识,学生无法找到切入点,从而降低对专业课的兴趣,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缺乏积极主动性,缺少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以及研究。另一方面大部分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仍以教为中心,在课堂将大量的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学生构建知识的逻辑关系与教科书中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不一致,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书本的知识点逻辑关系转为学生便于接受的逻辑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限制学生探索与研究的能力,与我国现有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目标产生冲突,因此,急需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新型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一、学为中心

对有关学为中心理论中“学”的定义,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学即是学生。该理论的最大缺点太过笼统,究竟是以学生哪个方面作为中心为课堂教学提供指导,没有进行精准的定义。第二种观点认为,目前有关学习的理论研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都对学习规律作出解释。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学习过程的隐蔽性,使教师将这些规律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困难重重。第三种观点认为,学即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所谓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知识构建为主要方向,通过不断启发、探索和研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对新知识掌握,不仅培养研究能力,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种观点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构建主义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是构建主义理论的萌芽时期,杜威•皮亚斯和维果斯基等研究成果,为理论的发展夯实基础,但由于这个时期,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以教为中心,其地位难以撼动,所以将构建主义理论应用受到一定阻碍。直到上个世纪末最后十年,构建主义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将构建主义理论应用到教学系统当中,构建主义理论成为教学系统中的基础理论。课堂教学也从以前的以教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学为中心,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金斯和乔纳森。

二、问题构建学为中心

根据张建伟等编著的《构建性学习》可知,知识应用过程是一个构建过程,当个体需要解决问题时会将原有知识经验进行调整适合问题解决,在调整的过程中会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修改与补充,个体原有知识结构就会发生改变,完成一次知识构建。换句话说问题是影响知识构建最主要的因素,当个体解决一个问题后,就会完成一次知识构建。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同对知识构建的影响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1)巩固熟练,问题解决需要原有的知识,那么每次应用原有知识解决问题时,就会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巩固。(2)深化整合,解决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多方面知识进行分析与推理,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就会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深化整合。(3)新知识的构建,如果面对的问题无法通过上述两种方案解决,个体就需要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建立新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对问题分析、判断、思考、推论以及借助外部因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这个过程完成对新知识构建。由此,问题的设置有助于知识的构建,在课堂教学中将问题引入,可以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构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设置?专业课知识比较繁琐,然而所有知识都有内在逻辑关系,这些知识围绕一个核心展开对其逻辑关系的阐述。以核心为问题设置基础,通过一个问题可以搭建课堂知识结构。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依靠单一理论或者概念。在问题形式上常常是结构不良的、开放性的问题,而不是有标准答案和解法的定义完好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定义为大问题。大问题下还需设置多个子问题,通过多个子问题的设置将解决大问题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在课堂教学中,以大问题作为主要知识构建目标,不断以小的问题引导推理,最终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大问题设置数量不宜过多,尽量以一个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但有些章节知识涉及多个方面,逻辑关系不紧密,可以考虑设置多个大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以数量最少为佳。

三、课堂教学实例

以专业课《井巷工程》第四章岩巷施工为例,本章内容主要有钻眼爆破、通风防尘与降温,装岩与运输,岩巷快速施工机械化作业线和巷道掘进安全工作。所有知识点的核心围绕岩巷如何掘进,但每节知识点逻辑连接不紧密,如果按照课本知识点顺序进行课堂教学,极易使学生感到困惑,降低学习兴趣,对知识掌握不扎实。将本章知识以学为中心构建课堂教学,分析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前三节要求掌握,后两节要求理解,即设置大问题要以前三节为主后两节为辅。综上所述,大问题为“如何进行岩巷施工,并且保证良好施工环境?”为解决大问题,提出以下五个子问题:1.如何将岩石破碎(钻眼爆破)?2.破碎后的岩石采用哪些设备搬运(装岩运输)?3.保证良好的施工环境怎么做(通风降尘)?4.如何提高岩巷掘进效率(岩巷快速施工机械化作业线)?5.在岩巷掘进过程中,可能面对哪些安全隐患以及如何避免(巷道掘进安全工作)?每一子问题对应各节内容,使原本逻辑性不强的知识点,通过问题的引导串联成为系统。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用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成知识构建,以学为中心。

四、结束语

在上个世纪社会背景下,传统以教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直接高效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较多的应用型人才,但忽略了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创新型人才被需要。以教为中心的观念逐渐与社会潮流冲突,无法满足当今学习者的需求,限制学习者对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以学为中心概念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势必替代以教为中心。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鼓励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采矿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需要指出,构建以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要注重以下三点:1.认真分析采矿工程专业课知识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对大问题进行设置。2.大问题统领全部课堂教学内容。3.若知识逻辑联系不强,可以考虑设置多个大问题,数量不宜过多。

作者:张鹏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焦建利,贾义敏.学习科学研究领域及其新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1,(2).

[2]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专业课堂范文5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种植专业课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实践性,其容量大,内容比较深奥、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和记忆,而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效率低下。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增强每堂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介入教学双边活动。所以在种植专业课教学中选择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来说,要在种植专业课堂教学中提出具有启发性或联系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以引起学生好奇与思考,激发求知欲,将问题化繁为简,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还可以引入生产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任务驱动法,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任务,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等。以《农业环境与植物生产》这一节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了解植物生产对改善环境所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拍摄或从网络上搜集工厂废气、污水排放、生活垃圾的照片及视频等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然后通过小组参与讨论的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找出初步防治对策,由于得到的结果是通活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来的,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强了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遵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并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规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包括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二者缺一不可。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差异因材施教,切实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种植专业课教学中,学生的任务是通过教师的讲授、示范、引导和自身的学习、模仿、反思,了解种植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情操,让自己在专业课学习中成长为思想高尚、知识够用、技术精湛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专业课教师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让学生学会学习,即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做人,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如《农业经营与管理》(经济合同)这一节的教学方法,可先用案例示范教学法使学生了解经济合同的条款和经济合同履行的内容,掌握经济合同的签订程序和经济合同纠纷的处理方法,再用模拟教学法模拟现场,让学生扮演谈判双方的角色,就合同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双方确认后,完成合同签订;又假设双方发生纠纷时,双方如何自行协商解决或调解仲裁及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等以一系列模拟活动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重学法、活教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种植专业课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以学为主、教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有效。

3遵循知识学习与品德形成相统一的教育性性规律

教学具有教育性,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是一条重要的规律。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就是说,在任何教学活动中都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种植专业课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还要教会学生做人,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应使学生养成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学风等良好品性。专业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场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如在《农业环境与植物生产》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了解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找出本地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防御对策、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基本知识,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利用和保护农业环境资源的意识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当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挖掘思想道德因素,将其自然渗透在种植专业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而不能生搬硬套。

4坚持专业课的实践性原则

做到学以致用种植专业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采取以实验实习基地为课堂进行实地示范操作和实物教学的方式,让种植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避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是空洞抽象的,以充分体现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种植专业课教学特色。如学习《林果生产技术》(嫁接育苗技术、扦插育苗技术)时,专业课教师可把学生领到果园进行讲解并实际操作。这样面对实物,变抽象为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使教师易讲,学生易学,其基本嫁接、扦插要领也让学生记得准、记得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对农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以取得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是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专业课教师要善于将各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发挥最佳效果。面对农作物季节性和地域性的限制,单纯的种植专业课课堂理论教学就存在着不足和缺陷,而实践教学也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实施,往往只能了解表面和部分技术环节,不能形成完整的实践过程。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展现农作生长及生产技术的整个过程,就能很好地解决专业课教学实施环节的不连续性问题,使学生不受环境影响就能学到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对种植专业课的某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部分,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就可以使抽象的内容视觉化,让学生能简捷直观的了解,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第三,可通过现代网络信息化资源资源,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改变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专业课教师要根据种植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合理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以取得整体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

6坚持专业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就是要讲求实际教学效果,把教学效果的好坏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优劣的试金石。对种植专业课来说,教师要对本节课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处理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改变旧的接受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讲授式、探究式、训练与实践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等),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反思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优化课堂教学方案,更好地实现种植专业课的教学目标。

7把握课堂教学时空观

确定教学内容“广”“深”“新”对种植专业课堂教学时空观的把握,直接决定教学成效的高低。首先,必须强化课堂教学的时间观念。一方面要把握时间的长度,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要把握教学的速度和节奏,掌握种植专业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合理分配时间,提高教学时间密度,避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必须强化课堂教学的空间观念,灵活运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强化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空间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合理确定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广度(教学内容的份量)、深度(知识体系的层次)和新度(教材中新知识有效成份),做到课堂教学内容份量适中,教学实施由浅入深,知识“新”“旧”结合、以“新”为主,实现高效的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

8确立合理教学目标

专业课堂范文6

关键词:微思政;专业课堂;理论基础;创新模式;基本路径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金字塔尖”,对锻造兼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国民道德具有“立德树人”层面的核心支撑功能[1]。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提出了更高的站位要求[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高等院校理应担负起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正能量的主阵地责任,在显性思政课程之外,探索专业课堂“微思政”教育,构建全过程广覆盖的德育体系。因此,在新时代如何发挥高等院校专业课堂的教学优势,构建内化于人才培养的“微思政”模式,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为高等教育的研究纵深提供了新的课题。

一、新时代专业课堂微思政构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通过经验传授、规范教导和价值观引导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其中以是非辨定、利益认同、善恶判断为主要特征的价值观引导处于基础性的关键地位[3]。作为一种伴随人类价值观念形成、发展、变化的教育活动,以价值观引领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了更加宽广而深远的内涵。实现社会发展中人与人的相互信任、彼此分工合作,发挥团体依存和规模经济的优势,成员间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共通至关重要[4]。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径,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中高等教育阶段均设立了较为系统的独立思政课,在我国人才培养“立德”教育中都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作出了突出贡献。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不能单单靠口号和空话,尤其是受教育者成年之后面临多方位价值冲击的背景下,结合发展实际的思政教育尤为重要[5]。相比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专业课堂“微思政”更加注重在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掌握尤其是高年级由校园向社会过渡过程中的价值观引导、浸润和强化,教师可以依托自身的学术能力、专业修养结合发展实践与学生进行更直接的精神交流,可以通过直观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专业相关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激发源自内心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在马克思主义价值引领教育观的指导下,专业课堂“微思政”更加体现思政教育过程的专业知识融合,更加关注见微知著的价值观渗入。师生之间在专业课程交流、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共同扩展价值交流和精神交往的范畴,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灌输和言语说教,而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言传身教。因此,构建专业课堂“微思政”,贯彻价值观引领的教育理念对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专业课堂微思政构建的创新模式

作为“立德树人”核心任务和主要载体,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变迁经历了多种形式的嬗变。在专业教育单一传授技能知识的传统思维下,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出现和大规模使用之前,我国的思政教育主要通过分模块的独立课程和基于教材的理论讲授实现与受教育者的沟通,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更多地以“显性思政”的形式体现[6]。独立而系统的思政教育对我国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尤其是对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人生指引的作用。尽管如此,面临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快速而巨大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文化和思想冲击使得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知识人群面临着更复杂的价值转变选项,因而亟需突破独立思政课程的单一教育的局限性,将新时代、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手段在更宽阔的教学环节中扩散推广。围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将“微思政”的基础素材与专业技能授课相结合,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

(一)聚焦示范、专题与特色,构建立体化“微思政”专业课堂

高等教育的专业课堂既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主要载体,又根据专业类别与学科的不同形成了各为体系的专业课程构成。一般而言,越接近于人类主体意识形态及思想行为的学科专业,其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思政教育越接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的专业课程相差则较远。因此,全局性设计依托于专业性质的“微思政”教学模式,分门别类地构建专业课程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课堂、专题讲堂与特色学堂,立体化丰富“微思政”内容之畛域[7]。

(二)聚焦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构建线上线下多维度专业课堂“微思政”

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导致知识传播和信息扩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同时也增加了价值甄别和是非分辨的难度。从的角度,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教育哲学大范围应用,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精神交往、知识交流的自由平等,更加强调价值观认同在教育增值中的作用而不是单纯地去比较个体之间知识储备的多寡。因此,高校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和新媒体,有意识地创造出专业相关、体现新时代优势、有针对性的“微思政”产品,以明确的价值导向,丰富而生动的图文、声音、影像等形式传达给受教育者,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亲和力,激发青年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更好地实现价值观、意识形态内化于心。

(三)聚焦政府、企业、民众,构建“知行合一”的微思政专业课堂

高等教育相比较于其他教育阶段最大的优势亦是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必须的环节就是具有专业课程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政产学研的合作平台及项目使受教育者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未来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最终目的。专业技能“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吸收内化更是如此[8]。高校的专业课堂往往具有广泛的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以及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平台和实习机会,更具有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学习、理解、吸收、内化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动力。专业课程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教学的实践实训环节,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精神实质现实化、形象化,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于青年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角色转变过程。

三、新时代专业课堂微思政的构建的基本路径

新时代、新理念、新模式为构建高校专业课堂“微思政”创造了现实环境和条件,提供了从单向思政教育向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思政教育转变的施教空间[9]。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就,借助互联网媒体等新技术手段,依托高等教育最为接近社会民众的路径优势,极大地扩展了思政教育的内涵,使受教育者感受到“微思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展示更加形象。坚持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在遵循专业课程教授的基本规律基础上,注重精神层面的主动交往和价值溢出,不断创新思路,强化“微思政”的成效。在构建专业课堂“微思政”的过程中,针对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引导教育的创新性尝试,理应构想出相应的方法和路径,在通往教学目标的路径中构筑良好的支撑。在意识形态稳固和价值观引领的整个教育链条,学生始终处于中心和主体地位,高校专业课堂“微思政”就是青年学生在对社会经济环境高度认同的情形下形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过程。一方面,高校学生经历了十数年的中小学教育和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基础,构成了“微思政”的前因结构;另一方面,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面临着更广阔、更复杂的信息来源和价值冲击,尤其是网络媒体时代来自西方国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存在精神层面动摇和重构的可能性,构成了专业课堂“微思政”的后引起源[10]。因而,在方式创新和方法设计层面,一是以示范课堂、专题讲堂和特色学堂为突破,立体设计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形式和方法。传统思政教育课程的短板之一在于所教授的内容极易陷入理论化和口号性,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及兴趣缺乏现实支撑和形象载体。专业课堂“微思政”的构建围绕受教育者主体中心地位,通过设计专业领域的现实成就、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经历感,通过课堂讨论、团队任务合作等形式予以巩固[11]。同时,在主题讲堂、特色课堂领域,得益于邀请理论权威、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解读,更能够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效果。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媒体的作用。开发专业课堂“微思政”慕课、微课以及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将授课素材有机地融入专业教育,形成专题式线上视频、图像和案例,并通过构建课程微信群等形式推送周边资源,供学生们讨论使用。三是在专业课程的实践实训环节,利用深入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实习实践的机会,预先设计主题任务和导向性调查,并重视实践认识的总结工作,以学生团队主动讨论和分享为主,教师的点评及引导为辅[12]。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设计和灵活的系统应用提升专业课堂“微思政”的施教效果,培养富有正能量的社会主义事业继承者和接班人。

四、新时代专业课堂微思政构建的支撑保障

专业课堂范文7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课堂;教学策略

0引言

在畜牧业利用前沿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相关单位对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要求学生不断锻炼自身,提高专业能力,同时也对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畜牧兽医专业课堂教学的不足和问题

1.1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没有创新

首先,目前开设畜牧兽医专业的大部分为职业教育学院,教学改革落后于时代变化,教学目标也仅仅停留在提高升学率这一浅显阶段。部分职业教育学院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时,不注重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经验,没有锻炼学生真正的动手能力和相关的职业技能,而是将大堆的理论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导致学生根本不能理解其教学的重点和专业知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除此之外,职业教育学院因为其本身对于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吸收不足,对于课程的安排以及相关实验活动的展开,都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最终导致学生既没有学会理论知识,也没有掌握足够的实践技能。

1.2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训经验

作为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除此之外,因为畜牧兽医专业本身就需要非常充足的实践经验以及强大的动手能力,所以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从近几年来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师任职情况来看,大多数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都具有良好的理论水平,学历很高但实践经验很少。如果教师不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够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于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

1.3教学方针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目前,畜牧兽医相关的用人单位都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之外,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身轻实践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已经导致学生的实践活动大大减少,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没有积累较为充足的实践经验。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畜牧养殖业本身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业结构也几经变革。但是相关学校的教学内容却还停留在以前的阶段,没有根据实际的产业发展形势,改变现阶段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缺乏与现有的产业结构相契合的知识结构以及职业素质。

2畜牧兽医专业课堂任教水平的提高策略

2.1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想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提高畜牧兽医专业课堂的教学水平,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出学生本身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首先明确一点,就是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如果能够激发学生自身对于学习的热情,那么教师的教学就是事半功倍,反之如果不能够激发学生自身对于学习的热情,那么教师的教学只会是事倍功半。但是怎样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觉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首先,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就对课堂的情况进行设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老师就失去了作用。反之,老师应该起到从旁引导的重要作用,老师应该通过有趣的话语,良好的师生互动,以及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逐渐引导学生步入佳境。这就要求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专业知识,做到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知识内容,并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融入到课堂中来。

2.2改变填鸭式教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除了需要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之外,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还应该接受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现阶段传统的、固化的教学方式。首先不能够因循守旧,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其次,教师应该实现课堂中心的变化,将以往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将专业知识烂熟于心,才能够娴熟地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培养其独立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应该多多开展实践活动,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1]。

2.3制定清晰明确的现代化兽医专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活动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所以制定出清晰明确、符合现代化畜牧养殖业的专业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目标代表着学校对于课堂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期望水平。只有制定出清晰明确的、可达到的教学目标,才能够用目标来指导现阶段的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因为教学目标能够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决定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学习,所以这就更加需要畜牧兽医专业的老师通过对政府相关要求和对现阶段产业结构的实际理解,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需要契合于现阶段专业知识的教学逻辑,其次需要能够对现阶段实际的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把控。确保在该教学目标指导下的教学活动,都能够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且能够进行定期定量的评估,确保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2]。2.4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丰富课堂教学最有效地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方法,就是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不仅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论知识教导,同时还能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开展实践活动的模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

3结语

现阶段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水平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以及产业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变革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产业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学增.浅析畜牧兽医专业课堂教学策略[J].软件(电子版),2013(13):136.

[2]于文茂.浅谈畜牧兽医专业课堂教学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9(9):138.

专业课堂范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发展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翻译人才培养成为日益关注的话题。但是现实状况是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翻译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材与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等诸多矛盾。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矛盾和难题,推动翻译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大迈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翻译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发展的现状

传统的本科翻译专业大多遵循着陈旧的惯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的知识点、点评课后任务,学生通过案例了解翻译的本质,但是这些案例通常不是近期更新的,这会给学生对当今世界的认识产生一定的错觉感和差异性。此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一般沿用的是传统讲授的方式,学生活动大部分也是一问一答的传统模式。另外,在传统翻译教材的后面还存在课后习题的答案,这样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逐渐僵化。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传统的翻译学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布置的翻译任务,被动地接受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本,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自然无法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教学主体的改革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式要学会转换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由发挥、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各种翻译活动。在学习交流时,可以添加与翻译相关的报告、竞赛以及讨论等情境活动,帮助学生在基础层面克服阻碍,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翻译的乐趣,锻炼学生塑造创造性的翻译思维。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将在课堂中总结的知识、翻译技能作为发展的基础,以此积累新的经验,运用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以螺旋式增加的方式循序渐进,转量变为质变。与此同时,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翻译专业技能的获得之必经过程,即学习→理解→总结→消化。从本质上来说,专业的翻译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当代背景与时俱进,翻译出为人们所需的作品。

(二)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正确作用

在主体转换的过程中,学生开始占据主体地位,不一定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完全丧失。从表面上看是其角色被部分隐藏,中心地位逐步被边缘化。实则在实际翻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导作用是被强化的。与传统的翻译课堂相比,教师除了扮演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之外,还要负责根据学生的状况设立合理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引导,调节学习关系,同时还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使得在原有的教学任务之外,学生翻译素养的锻炼也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学生除掌握基本翻译能力外,还需学习译前查阅典籍、图文鉴赏、合作以及沟通等各方面的能力,学生翻译价值观的塑造也是发展的重点。改革措施实施之后,在课堂自主学习方面会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主动权,翻译课堂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在不同方向上有所增加,这些变化使得翻译教学更加复杂、多变,给教师带来更多的压力和责任。应用型本科院校也要大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翻译专业的教师,更好地从专业和职业发展的角度指导学生学习。一是翻译专业的教师应继续深入学习,定期进行翻译实践;二是学校应从校外聘请从事翻译工作的资深译员进行学生实践课程方面的指导,使得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当前,教师的评价标准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这些要求使得翻译教师必须既是合格的实践者,又是翻译学科的研究者。因此,翻译专业教师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教学理论不断升级,开发新的研究方法、拓展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教师要遵循学无止境的理念,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实现翻译的不断实践。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沿袭常规的翻译专业教学改革在新时代背景下是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的。对翻译专业传统教学弊端准确的“把脉确诊”,能掌握其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实现途径,比如教学模式、课程开设等等。

(一)翻译专业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我国开办翻译专业的高校大都经年累月,文学研究功底十分雄厚的师资队伍,这也是文学翻译题材成为翻译专业课堂重点环节的原因。从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翻译专业教师的发展轨迹看,也是从一所高校到另一所高校,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高,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知识基础决定了教师授课中理论大于实践部分。另外教材结构方面也是理论设计多于实践操练,翻译技能多于翻译实训。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翻译技巧,但是在市场环境中,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阻碍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脚步。

(二)翻译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改变上述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太过单一、理论过与实际的状况,向着专业化、多样化的全方位方面发展,在设置翻译专业的课程时要与市场接轨,要时刻关注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教学内容要扩展到与时代紧密相连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法律、旅游以及工程建设等多个领域,将行业知识内容渗入到翻译课堂中去。更重要的是,翻译专业课堂教学改革还要适当减少文学素材的比重,增加适用性教材的比例,提高翻译专业的适用性。同时,有条件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鼓励安排部分大三或大四的学生专攻某一科目或专业的翻译,使学生学习更加专业化,促进人才机制的创新发展。

(三)翻译专业课程开设的转变

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课程的开设方式同样需要转变,这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提出的要求。大力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强调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结合,增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翻译人才的合作与交流,用翻译知识服务社会。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将当地的文化背景融入到翻译素材中去,同时也要结合当地企业的特色和经营的实际情况,融入翻译专业教学之中,实现校内与企业内的翻译实践。同时,通过学生、教师与课外实践的全方位结合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此外,在翻译课堂教学的建设方面还要进行优化、组合。通过合理整合校内的师资力量,鼓励将校内非翻译专业且具有海外留学或者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纳入教师队伍,打开学校各专业之间交流的大门,跨专业开设翻译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融合等,这都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性的翻译人才。实施改革之后,学生们完成翻译任务的步骤和完成效果也将发生改变。在实际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确定翻译的范围及材料,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客户。通过小组分工、策略、寻找、试译、修改等过程最终完成翻译任务。学生从文本翻译开始进行独立思考,通过借助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方式和积累的实践经验来确定翻译的最终文本,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翻译思维的创新性发展。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设置和构建的创新探索

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找准并确立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探索和创新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设计和开发与市场接轨的课程教材,全面推行教学创新实践和改革。

(一)翻译课程细化,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在当今社会中,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日益成为各行各业竞争的对象,其具有灵活地根据市场条件、形式进行调整并作出相应反应的特点。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改革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将翻译人才所需的教材逐级上交教育部,实现教育部对相关材料的细化,以市场变化为标准,制作适合学生学习的翻译教材,提高学生的翻译效率。因此,相关部门应制定符合市场变化的教材,对教材进行调整、细分,将市场调查的结果融入到该调整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添加新的市场案例,促进学校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加快翻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探索的脚步。另外,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也要对翻译课程进行分类和重构,改变实际教学中的翻译实践教学的比例,对理论翻译工作进行辅助,帮助学生提高实时翻译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落实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基础翻译课程的学习上,教师要以应用型为导向,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布置课前任务,让他们自主进行资料的搜索;资料的搜索范围最好集中在国内外热点问题上。比如,选择一个实践平台,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闻、名人名事等热点较高的事件进行收集、研究。同时,教师也要经常涉猎即时发生的国际大小事件,尤其是最近最新的新闻,让学生进行热点分析、翻译总结,与时俱进地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翻译的文本案例进行全面总结、概述,提出几个关键性、针对性的问题或疑问;还可以尝试让学生事先预读翻译材料,然后将找出的关键性问题以不同的顺序提问,观察学生们的了解情况,教授给学生不同的翻译、理解技巧,让学生们学会自己理解、总结翻译材料的大体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以问题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性发展。此外,还应增强学生的翻译意识和习惯的养成。首先要对学生们学习的翻译教材内容进行拓展,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实际案例为中心,评判学生对问题的反应速率和应对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准备笔记本,让学生根据听力内容像专业的翻译人员一样进行总体案例的论述与表达,提高学生的翻译实际应用能力,提升翻译人才的创新力。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