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劳动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专业劳动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专业劳动教育

专业劳动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专业社团

我国一贯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颁布多项劳动教育政策,随着劳动教育的开展,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当前,我国的劳动教育尚存在“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问题,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观念功利化、劳动技能缺失。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阐述教育方针中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1高校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劳动教育指的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实践,不仅仅是局限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而且更加强调精神层次上的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随着国家对高校劳育、美育等方面的重视,高校育人工作要充分把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1.1劳动教育是高校学生端正劳动观的现实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弱化,学生从小受到的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劳动教育越来越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娱乐综艺等传媒行业的飞速发展,学生受到“一夜成名”“流量经济”等现象影响,劳动价值观呈现出一种急功近利、不踏实、不成熟的倾向。高校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是端正劳动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1.2劳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高校肩负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劳动教育的任务是要让学生明确“我能做什么”的劳动意识的认知,“我该怎么做”的劳动技能的认知以及“我怎么能做得好”的劳动精神的认知。具备劳动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求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就业;具备劳动技能认知的学生能够磨炼技能,增加实践锻炼计划;具备劳动精神认知的学生能够在岗位上精益求精,锻造工匠精神,成为行业精英。

1.3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转型改革的现实需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教20条》的关键词是转型,即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要从普通教育转向类型教育。我国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需要数量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近两年来,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职能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育转型改革必须要加强劳动教育,探索培养具备劳动素养和劳动信仰的人才。

2高校专业社团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

高校专业社团是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成立的学生团体,立足于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培训和专业素养的培育,专业社团具有自发、自主和自治等特点。学生自发参加,学生自主活动,学生自我管理,这些特点对于劳动教育有很大的优势。将高校劳动教育与高校专业社团建设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学生加入社团的兴趣优势,在社团成长的项目优势,以及离开社团的影响优势,可以将劳动教育的理念、价值观深植到学生育人过程中。

2.1入社团,社团成员的兴趣优势

大学生加入专业社团绝不大部分都是对专业的兴趣,因此在专业社团中,通过合理的引导,必然能够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将劳动意识融入社团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客观认知自己的专业,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明确劳动意识,树立积极的劳动观,让学生明确“我能做什么”。

2.2在社团,社团培养的项目优势

高校专业社团以实践项目为基础,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在专业社团的成长过程中,不仅可以接触到企业的实际项目,同时可以参与到不同岗位的职位磨炼中,项目实操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去消化吸收,更能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确“我该怎么做”的劳动技能认知,坚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决心。

2.3出社团,社团成果的影响优势

以项目运营为核心的专业社团,在运营项目的实践中,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创新创业的孵化项目、研究课题,这些成果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各大赛事中。大赛的磨炼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我怎么能做得好”,激发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精益求精,锻造工匠精神,成为未来行业精英。

3高校专业社团劳动教育的现状

3.1高校专业社团劳动教育制度不健全,缺乏系统的规划

高校专业社团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健全的劳动教育制度,对专业社团的劳动教育规划缺乏系统的谋划。从人员上来说,高校专业社团不仅缺少专业指导老师,同时缺少对指导老师的政策支持,导致指导老师没有办法全身心投入社团劳动教育指导中来;其次,高校专业社团缺乏系统谋划,社团成员的成长路径缺失,导致社团成员流失严重,劳动教育培养出现断层。从活动策划上来说,高校专业社团的活动策划没有遵循劳动教育的基本规律,没有将学生专业学习进程与社团实践结合在一起,“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壁垒没有打通,造成劳动教育对接程度不足,消磨学生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3.2高校专业社团劳动教育资源不足,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高校专业社团在校企合作方面深度不足,开展劳动教育的企业资源不足,导致专业社团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单一,学生实践操作不足,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转变过程中,强调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将企业资源整合成高校专业建设的平台。但是专业社团校企合作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对S高校专业社团进行调研,其中只有80%的社团有长期合作的企业,合作形式重要以参观企业和讲座形式,只有20%的社团有深度合作的企业,能够承接企业的运营项目。由于劳动教育资源不足,所以社团人才流失严重,未能形成“比学赶帮超”和“传帮带”的氛围,人才短板明显。

3.3高校专业社团劳动教育成效不足,学生接受劳动教育与实际成长不同步

笔者从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四个方面对S高校的专业社团劳动教育成效进行调研。劳动意识方面,84%的学生反应,参加专业社团帮助他们加深了本专业的认知,通过专业研讨、企业参观、专题讲座等活动,让他们对于自己“未来要做什么”有了一个认知;劳动技能方面,45%的学生反应,参加专业技能大赛的训练,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明确了岗位目标,提高了他们对未来从业岗位的自信心,30%反映专业技能大赛的训练,由于设备有限,训练机会不足,成效不显著,25%的学生反应在训练方面缺少专业指导,因此成长空间不明显;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方面,仅有42%的同学表示通过项目运营的实操,增强对行业和岗位的认可度,树立了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

4高校专业社团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

专业劳动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专业教育;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路径

引言

不知几时起,每隔一段时间就迭代出“摸鱼学”“躺平学”等奇谈怪论,导致许多年轻学生盲目推崇追随,出现不想劳动、“啃老”等现象,这是一种极为不负责的态度,也表明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亟待提高。因此,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大力弘扬劳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0年3月我国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有助于推动劳动教育的全面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劳动教育要重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严谨细致的优秀工作做法。当前的劳动教育的地位处于边缘,被弱化、软化、淡化属于常态化,这也折射出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价值畸变。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加强劳动教育研究,特别是深度渗透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研究十分必要。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如何基于专业课程的实际现状,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渗透至专业教育,目前鲜有关于环境保护类专业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本文以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为例,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融合的现状困境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导,在专业课学习、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毕业顶岗实习等过程处处体现劳动因子。但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困境,需进一步解决。

(一)思想上轻视劳动教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亟须提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当前中国社会依然普遍存在,重文轻劳,认为劳动是一种不体面的工作,作为大学生“坐办公室”工作才是有面子的工作,对劳动价值认识明显不足,甚至是出现了严重的偏见。因此,基于“三全育人”的要求,充分结合专业与课程的特点,营造劳动光荣的氛围,全面扭转部分青年学生好逸恶劳的行为,全面提升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构建正确的“三观”,深刻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二)课程上弱化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渗透融入专业教育有待加强

在当前的高等学科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全面。劳动教育被专业教师认为是“副课”,不如专业课、实训课等“主课”重要,课时经常被占用,课程地位也比较弱,少有分配学分。也有些人认为课程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就是劳动教育课程,不需要再另外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虽然上述活动中确实存在劳动行为,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将劳动的价值、观念、精神融合教育,属于典型的体力劳动教育。还有一部分人对劳动教育目标认知不深入,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劳动技能、劳动品质的培养则被忽视了。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更加重视了,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也进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走进教学课堂了,但劳动教育的形式依然比较单一,劳动教育未能与专业教育进行充分渗透融合。大多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就是一些基本的陶艺、绘画、手工制作、烹饪等一些劳动基本技能的综合实践,没有将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等作为核心目标。劳动教育课程课堂形式以语言讲授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劳动价值、劳动场景、劳动流程,这些教育仅仅从劳动知识的层面给以学生感性认知,缺少与专业课程、专业学习相融合,就显得十分的枯燥,无聊,学生上课也很难坚持聚精会神听完一整节课,玩手机和睡觉的现象较为常见。离开了专业教育,劳动教育将不会得到更好的深入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几乎都是劳动相关理论知识,或者清洁校园环境,整理图书馆资料、打扫教室等简单的体力劳动。普遍存在与专业知识脱钩、与人才培养目标分离的问题。劳动教育应结合专业特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丰富教育形式,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变单一的体力劳动为具有思维含量的创造性劳动。总体上来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基本是脱离的,更谈不上渗透融合,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老师课堂讲授专业知识很少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融合于专业课学习的程度较低。

(三)劳动教育师资缺乏,全面盘活专业教师团队资源有待开展

若要全面、广泛、高质量地开展劳动教育课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尚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比较缺乏,因此也严重制约了劳动教育发展和实施。当前,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鲜有配置,基本采用兼职劳动教育老师模式,主要由基招生就业、总务后勤、思政行政、学工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这必然导致劳动课程与专业脱节,老师“照本宣科”的实施劳动教育,也就无法实现劳动教育真正内涵。若能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专业课程教师队伍资源,采取“边开展专业授课、边实施劳育教育”的模式,则能有效缓解劳动教育师资缺乏的现状,也能在上课过程中营造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提升劳动价值观的认识。

二、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探究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及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排污许可管理、环境应急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规划等技术技能领域,能够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咨询服务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员。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包括环保管家技术员、环评技术员、环境咨询服务业务员,环境监测员以及环境监督管理员等。当前大学生以“00后”为主力军,由于其所享受的物质条件都较为优越,劳动机会锻炼的技术也不多,学生主动劳动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对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等劳动精神鲜少有深刻领会。从专业方面来看,由于环境保护类专业的性质和自身特点,工作实施过程中经常需要现场踏勘,长途跋涉是常有的情况,且哪里“脏、乱、污、毒”越要往里靠。笔者从事环境咨询服务10余年,为按时完成业主交代的报告,通宵达旦也是家常便饭。因此,适当地强化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专业理论教学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提高劳动价值观的认同

在专业理论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铁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主题,将劳动教育思想有机渗透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树立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磨炼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通过开展“企业精英进校园”活动,邀请企业的一线工程师、已毕业的学长学姐等来校开展讲座或授课,讲述事实际工作状况,让学生意识到需要在积极的劳动中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安逸,充分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劳动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青年学生勇于创新、不畏艰苦、积极奋斗、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在思想上,让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充分了解开展劳动道德教育的迫切重要性,促使其乐意主动接受劳动教育。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劳动课程与“课程劳育”内容体系

通过对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一是增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制定课程标准、编写劳动教育课程讲义或教材。赋予劳动教育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同等地位,扩大劳动教育的覆盖面,每位学生都可以学习劳动教育课程,参与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置要充分结合职业院校学生能够“懂劳动”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另外,根据大学生的学情特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采用分级、阶段性模式开展,大一重要培养基本劳动能力、体会劳动意义的劳动课程内容;大二重点考虑依托专业课,开设与专业结合、体会劳动精神、发挥劳动技能的劳动课程内容;大三学生已经全部进入顶岗实习,能够切实身临其境的体验劳动,考虑学生毕业实践报告、周记中增设劳动教育感想、心得内容。二是专业课程渗透融合劳动教育内容,即“课程劳育”。将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理念和课程内容渗透到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相互有机融合,认真挖掘专业理论知识的“劳动”源头。重点考虑先行推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排污许可管理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综合技术》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

(三)立足环保行业特色,搭建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协作培养平台

我院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实操能力和扎根一线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因此,可以立足行业特色,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协作培养平台。一是以实际项目为基点,搭建劳动体验平台。本专业对外服务是一大特色,充分依托教师承接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项目”“排污许可证技术审核服务项目”等一系列横向项目,让学生参与真实的横向项目、社会服务项目,零距离接触实际项目,充分体会劳动的价值,培养爱岗敬业的态度。二是以开展创新创业比赛为抓手,搭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我院已挂牌成立了创新创业街,成功搭建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通过以创促教,促进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技术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创育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以创促赛,培养更多有竞争力的创业项目。通过参与各类比赛竞赛,促进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深入开展实践,培养勇于动手的心态,摒弃好高骛远的姿态。三是以企业精英进校园为纽带,搭建劳动传承平台。通过将生态环保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请进校园,开展如“生态环境形势认知”“生态环保铁军如何炼成的”等系列讲座,大力传播弘扬劳模精神,倡导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提升专业课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同与认知,打造出专劳融合的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建设,补齐高校劳动教育短板,打造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十分必要,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要提升专业课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同与认知。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依然是教师,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教师是关键,因此要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的培训,提升专业课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同和认知。同时,可以在考核中给予开展劳动教育的教师物质和荣誉奖励,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二是要增强劳动教育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增加教师企业基层现场工作经验,提高教师社会实践能力,最后反哺于教学过程。我院目前已经颁布了《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教职工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办法(修订)》等制度,笔者就曾经于某市生态环境局挂职锻炼两年半,通过挂职锻炼,丰富了行业经验,积累了大量专业案例,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结语

专业劳动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职劳动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1]。这为高职院校创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模式指明了方向。现代畜牧业要求的是高技术技能型、高知识技能型、高复合技能型、高经营管理型的“四高”人才[2],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畜禽繁育、畜禽饲养管理、畜禽疾病防控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是畜牧兽医行业的现实写照,大部分工作岗位除了需要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适应性强等职业素养[3]。只有具有劳动精神,在工作中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在畜牧兽医行业扎根岗位。因此,探索基于畜牧兽医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对于提高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意义不明确

劳动教育是以体力和脑力相结合为途径,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是“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4]。但当前,劳动教育在“五育”中不被广泛重视已成共性问题[5]。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培养的是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往往出现“重技能、轻劳育”的失衡现象,忽视了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劳动教育实施载体单一

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必然需要有效的实施载体。当前,有些高校结合思政教育以“红色革命基地”作为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有些高校以校园的卫生值日周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高职的劳动教育不应该与专业教育分裂,不应该单纯地以劳动为目的或单纯地以思想教育为目的,而应结合专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互连共通,增加创造型、专业型、服务型的劳动,使劳动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缺乏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劳动相关的课程学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实训、生产生活劳动等,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使之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在德智体美劳“五育”考评体系中,德育、智育、体育均有专门的课程成绩,美育的考核融合在人文素质类等综合素质选修课程中,只有劳动教育没有课程成绩和独立的考评体系[6]。劳动教育有没有劳动,有没有真正起到育人铸魂的作用,核心在于劳动课程内容设置是否科学。只有劳动,没有教育,其育人的作用和价值会大打折扣[7]。

二、劳动教育与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一方面,从专业教育来看。畜牧兽医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畜禽繁育、畜禽饲养管理、畜禽疾病防控、养殖设备使用与维护等工作。这就决定了该专业将来的工作需要学生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而这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培养来完成,否则就可能出现学生对就业岗位不适应或适应期加长、频繁跳槽等情况。高职院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劳动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敬畏感、对技术技能实践的迫切感,使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这可以减少学生对工作中劳动的“排斥感”和“恐惧感”,缩短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期。另一方面,从劳动教育来分析。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劳动活动。高校如果统一采用较为单一和枯燥的劳动教育活动,会降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要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就需要合适的实施载体,能将劳动精神和劳动教育贯穿于其中。畜牧兽医专业的教育课程大多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教学实习、生产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内容与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结合起来,使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化,让劳动精神融入专业教育中,使专业教育有了“劳动气”,使劳动教育有了“专业气”。这样,通过优化资源整合,不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使之学到了劳动技能,更有助于学生体验劳动的价值,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质量。

三、劳动教育与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

《意见》指出,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同时指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理论教育、技能培养等方方面面,需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劳动教育与畜牧兽医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就需要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寻找合适的载体作为劳动教育的依托,使劳动精神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专业教育中体现,让技术赋能,为精神赋形。

(一)以课堂理论教育为载体,夯实劳动教育理论基础

除将劳动教育纳入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外,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等课程教学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教育理论与课堂理论教学有机融合。

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思政课的教学中,通过真实案例,教师让学生懂得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

2、通过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如在动物生理课程的小组实训中,学生自行来计划、组织、总结实验,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使其真正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通过专业核心课,激发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来自劳动实践,就专业而言,它包含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如,教师在养牛与牛病防治课程奶牛泌乳期的饲养管理章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泌乳是奶牛母性的表现,牛奶本是奶牛为哺育后代而产的,引导其在生产管理中应从环境、营养等各方面提供最积极周到的照顾,尊重服务对象,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以专业核心技能实训为载体,强化劳动实践专项技能

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一些核心技能多需经过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才能在工作中保证准确无误。如,鸡的新城疫抗体水平测定这一技能,该项技能实践性强,技术要求高。从实验材料的准备,到采血离心,到血凝实验等,均需学生反复练习。他们只有每个环节精益求精,才能真正掌握该技能。这个过程不仅培养学生专业严谨的科学态度,还培养了学生刻苦训练、百折不挠的意志。

(三)以创新创业实践为载体,激发创新创业潜力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除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外,对一些创业意愿强的学生,学校免费提供场地、技术以及资金,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大赛等,激发学生创造潜力,让学生形成勇于挑战的创新思维。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2018级学生在学校孵化中心成立河南省天润宠物美容培训中心,后创建短腿庄园犬舍,开展宠物美容师培训和宠物牵犬师培训等,该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四)以跟岗顶岗实习为载体,锻炼学生全方位就业劳动能力

跟岗顶岗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的演练,是其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熟悉和了解企业概况、管理模式、技术模式、生产流程等,对自己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是全方位的锻炼。通过实习,学生提高了自己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五)以专家讲座和企业文化为载体,弘扬崇尚劳动的精神

专业劳动教育范文4

关键词:区域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推进策略;推进机制

对现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而言,须从课程的整体着眼,重点改变区域劳动教育资源零散不集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重形式缺实质、多盲目少规划的现状,强调区域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的课程建设思路。区域推进应是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作为重要主体,区域整体统筹规划资源,重点保障课程和基地建设;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为推进过程中的协同主体,从教育科研的视角助推具有校本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以解决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集聚效应不凸显、课程结构离散、课程实质偏失、课程开展缺规划等问题。

一、以共同体推进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在于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具体实施层面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主体作用,落实区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引导区域各学校形成“区域劳动教育共同体”,理念上认同和行动上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二是学校以校本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为基础,凝聚多方共识,形成学生愿意参与、教师主动开展、家长支持协同的“学校劳动教育共同体”,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成都市金牛区在推进过程中明确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核心引领,构建“全劳动教育”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1]。通过区域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教师培训、家校互动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劳动教育宣传引导,让区域中小学校、学生、教师、家庭从认识走向理念的同步,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区域共同体、学校共同体”。

二、以发挥优势特长实现多方的协同联动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发挥学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实现课程建设的主动作为,还要凸显学校课程内容和实践形式的特色化表达。从学校劳动教育整体着眼,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科研部门三者协同联动,采取行政推进课程建设、学校构建课程体系、教研助力课程建设,不断趋于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实用化,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教育行政部门重点采取行政推进,本着区域整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大格局,坚持政策导向、统筹资源、加强规划、保障到位等理念,以区域性统筹支持为策略,着力于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育人方式等,融合劳动教育与现有课程体系,挖掘学校劳动教育优势资源,实践于融合与特色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教育科研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中体现劳动教育学科素养、实施中确保凸显劳动教育本质特征、评价中实现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等方面,助力区域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三、以系统内部整合实现资源的融通共享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在于劳动教育基地资源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需要统筹区域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强化内部资源的融合和联通,实现教育系统内部资源的整合;还需要外联社会资源,强化与社会资源的联系,拓宽资源渠道和丰富资源类型,更加有力地支持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大范围推进区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促进区域劳动教育的全面推进。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引导和鼓励学校积极实践探索,孵化典型案例,如职普融合开展职业体验,成都市金牛区在全省首创“普职融通”学生职业体验训练营,将成都市洞子口职业高级中学孵化为区域性职业体验基地;另一方面,教育科研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典型做法、经验和成果的分享、推广活动,以展示和共享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学校之间、普职之间、校社之间的协作联动,提升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实现课程资源区域共享。

四、以机制建设推动区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立足于区域劳动教育全面推进的视角,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协同推进,打破“互不协同、分散运作”的劳动教育资源壁垒,形成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提供政策导向、政策保障和专业支持。

(一)双向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共识

从管理转向治理,澄清与转变劳动教育课程理念,强化课程建设实践主体的劳动教育课程意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主观理念的影响,以最基本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为基础,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学校一定要有种植园地,才能开发种植类的课程,才能开展生产劳动。基于此,需要澄清与转变劳动教育课程理念,教育行政部门应重点着力于学校的决策层,开展学校劳动教育专题交流会、分享会等,请校长或是分管副校长介绍学校劳动教育的具体情况,以交流与分享提高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认识,实现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理念的转变。其次,教师既是课程体系的设计者,也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教育科研部门需要制订系列化的劳动教育培训方案,对区域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理论培训,澄清与转变教师的劳动教育理念。如成都市金牛区开展劳动教育教师教学设计系列展示活动,从劳动教育相关文件解读、教师教学设计专题培训、学校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等方面,采取实践与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实现教师劳动教育课程和教学理念的转变。

(二)整体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

从区域推进的角度,其内部隐含着区域不同层面推进的职责和权力,需要划分清晰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各部门的职权范围和职责边界,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各部门的主动作为和精准发力。为此,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区域推进的主体,在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应根据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教育系统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发挥统筹作用,制订区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整体实施方案。在教育行政层面,成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工作机构,明确机构的具体职责、任务等,同时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和配套若干政策,优化和调整部门职责,形成有效合力,如成都市金牛区印发了《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金牛区学生劳动教育中心和学生劳动教育联盟。在教育科研层面,教育科研部门主要负责劳动教育政策的专业咨询,协助完成区域实施方案,指导学校完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校本实施,提升区域教师劳动教育专业水平,如金牛区在开展全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调研过程中,重点对学校特色课程进行专项指导,建议成都石笋街小学将办学理念(和而不同,各美其美)与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相结合,突出展现劳动教育学科融合课程。在学校实践层面,学校明确与校本理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整合学校自身的劳动教育资源,加强与社会资源的联通,架构课程内容,不断探索劳动教育实施方式。如成都市金牛区全兴小学,结合学校自身劳动教育资源架构了田园劳动教育课程,采取田园运动会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三)全面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

增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专业性,实现课程体系化建设,能有效解决学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重形式缺实质和多盲目少规划的问题。从区域整体视角来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有效推进,需从课程建设的专业指导和长效机制等方面加强。一方面,建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专业指导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整合劳动教育与课程建设的专家资源,成立工作团队,拟定工作目标和要求,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长期跟踪指导。同时,联合督导部门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探索,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确保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金牛区从学校整体育人水平角度,将学校劳动教育的评价纳入学校年度整体评价指标,侧重于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评价。教育科研部门从课程建设角度,总结区域内成功经验、典型案例,为学校提供借鉴和学习范例;加强对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个性化指导,为学校提供针对性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建议,深度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采取任务完成与阶段交流的形式,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进行问题反馈和阶段评价,有效提升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实效。金牛区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加强对学校特色课程的跟踪培育,同时依托四川省教育科研重大课题“全面培养的城区劳动教育课程基地群建设研究”,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专题会议,引进专家资源进行“一对一”课程建设阶段“诊断”,并指导学校更加科学地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另一方面,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长效推进机制。首先,建立经费专项投入长效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区域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情况,落实统筹试点项目与配套项目的专项经费,推进试点学校与教师配套培训项目的开展,满足学校和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上的个性发展,金牛区为区域劳动教育试点学校制订了专项经费保障制度,确保试点学校劳动教育经费的专项投入。其次,建立个体的利益激励长效机制。区域视角下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更加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关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利益诉求。为此,教育行政部门须建立利益激励长效机制,不断激发和调动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都市金牛区每年采取自主申报、集中评选的形式,坚持“有降有升”的“劳动教育星级学校”评选,评选“三、四、五”星级劳动教育学校,实现了利益激励的长效性。

参考文献:

专业劳动教育范文5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职;职业精神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在讲话中提到,“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重申了劳动教育的意义,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点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在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劳动教育的概念

劳动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劳动的教育”,从组成要素来看,主要包括对劳动认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品质培养等的教育;从内容的性质来看,可分为对生产技术劳动的教育、对社会公益劳动的教育以及对生活服务劳动的教育;从地位上看,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一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水平不高,认识层次还停留在“体力教育”“劳动改造教育”这些陈旧的观念上面,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媒体被广泛运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追求财富、追求享乐的人越来越多,享乐主义、丧文化横行,人们对于劳动越来越不重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召唤劳动教育的回归。

2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中职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实施的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后续劳动力的质量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的稳定,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务院在2019年2月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劳动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当下,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2.1学校层面

在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较差,学校普遍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这门课程。很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文化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劳动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例如,当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教室、宿舍、餐厅等场所的卫生清洁工作外包给物业管理公司进行打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劳动教育的实施环境。学校管理层对于劳动教育的不重视是劳动教育无法开展,或者实施低效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劳动教育的内涵概念模糊、定位不准确、体系不完善等一些顶层设计上的缺陷,让学校领导对于劳动教育畏手畏脚。这给劳动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很多不便。

2.2教师层面

首先,中职教师对于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较浅,不能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对于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没有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再者,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极少注重对优秀劳动精神的传播,劳动教育的意识淡漠,在对学生劳动情感和劳动品质的培养方面比较欠缺。

2.3学生层面

作为中职学校的主要教育对象,中职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劳动意识淡薄,对于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生对劳动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劳动又苦又累,怕丢面子,没有认识劳动对自我身心发展的帮助。第二,缺乏劳动积极性。有的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但疏于对自我的管理,在面对劳动机会时,往往不能够积极应对。第三,不珍惜劳动成果。一些学生的责任心不强,没有考虑到公共环境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关系,随意地破坏环境,不尊重劳动成果。

3在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要采取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尽管中职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上存在着种种不足和问题,但是通过我们对中职学校教学活动的综合和分析,对劳动教育实施规律的辩证把握,不难发现,中职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

3.1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

专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面向市场、面向就业,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面向就业,具有“职业性”。因此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与毕业后所选的职业具有较大相关性,而劳动教育可以作为两者之间的桥梁,用以加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劳动教育的开展既能够促进专业教育的实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带动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帮助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

3.2职业精神与劳动教育

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阵地,一直是职业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在学校工作的正常运作中,像敬业爱岗、精益创新这些职业精神经常被提到。而作为劳动教育重要内容的一部分,劳动品质、劳动情感的培养与中职学校职业精神的培养具有高度耦合性。这也是中职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个优势。

3.3课程设置与劳动教育

与普通高中不同,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大不同,主要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语数外等公共基础课的同时,会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与其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都给劳动教育地开展提供了便利。二是在中职学校会有实操实训课,岗位制、车间化的课堂教学形式给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实施环境。

4在中职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几点建议

4.1做好劳动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定位

在劳动教育实施之前,我们需要确定好劳动教育的定位。劳动教育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我们怎么来开展实施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中职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等特征来制订合理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方案,或是研究并开发独立的校本劳动教育课程,或是依附专业教育开展,探求两者融合的效果最大化。

4.2劳动教育与课程实施相结合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具体指标的要求,“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不但可以深化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所具有的操作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都给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因此,中职学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3劳动教育与职业精神相结合

劳动教育很大一部分内容在于引导学生养成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好习惯,像“工匠精神”这种职业精神的提倡和传播,与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谋而合。因此中职学校要注意挖掘职业精神,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更好地致力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我国的劳动教育一直存在着定位不明确、发展不持久、效果不明显、评价不客观等问题。劳动教育想要谋求更长久更有效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学校、家庭等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中职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学场所,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恰恰给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多便利。劳动教育和中职学校两者之间还有很多联系或规律尚不明确,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阐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2]吴晶,胡浩.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3]蒋丽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8-81.

专业劳动教育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关系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就新时代职业教育提出新设想;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新要求。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具有天生的必要性和天然的优越性,二者息息相关。

一、劳动与职业的关系

职业是因劳动而生,没有劳动就没有职业;职业的出现和发展反过来促进劳动的日益进化。

(一)劳动促使职业出现并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下,还不存在所谓的社会分工,只存在偶然性或者临时性的自然分工,部落首领根据劳动的情形或者成员的自然禀赋对成员进行偶然性分工:体质强壮者捕猎、体质较弱者采摘,成年的耕种、未成年的收储等等。还没有出现固定从事某项专门工作的人群,没有产生真正意义的职业。进入奴隶社会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有人专门从事农业、有人专门从事手工业,人们都必须选择一种劳动形式、固定地从事某项专门工作以作为谋生的手段,这就出现了职业。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并获取合理报酬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第二次、第三次大分工相继出现,职业的种群越来越多。进入工业革命之后,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改变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劳动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更替的速度越来越快。进入新世纪以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劳动新形态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职业的新生和细分,新兴职业不断出现。可以看出,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结果。

(二)职业反促劳动日益进化。分工促使社会生产率提高,即使是原始社会的自然分工,也使人类从食不果腹到出现剩余,为社会分工和职业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职业的出现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亚当·斯密认为,职业的出现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增进劳动的熟练程度,促使劳动者技能提升;二是减少工作转换带来的损失;三是职业劳动者可以发明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职业不断细化、不断更新,也促使社会劳动不断涌现新的业态、新的形式,促使社会劳动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二、劳动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没有劳动就没有职业,没有职业就没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围绕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展开,促进职业发展并推动劳动进步。

(一)劳动催生了职业教育并推动其发展。劳动催生了职业教育。在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人类要生存发展,下一代必须向上一代学习生存本领,上一代必须向下一代传授劳动技能,这些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并与劳动过程融为一体的劳动经验的传授,就是自然形态的职业教育。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时期,边干边学、产教一体的学徒制成为劳动技能传承的主要形式,具有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大生产成为社会劳动的主流形式,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工人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工艺学知识,且这些知识必须在生产劳动过程之外最好在参加劳动之前,采取专门的教育模式才能学到,职业学校就由此出现,职业教育由此从产教合一走向产教分离,完整形态的职业教育由此产生。劳动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氏族部落时期,劳动内容主要限于狩猎采集,那时“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自然是狩猎采集技能、技巧的传授;农业出现以后,耕种、养殖、纺织等技术传授就成了“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到了奴隶制社会,随着奴隶被强迫在手工作坊内集中制陶等劳动形式的出现,对奴隶进行强制性职业训练的“职业教育”——“百工”教育也随之出现。在封建社会,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行业采取“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学徒式”的职业教育随之出现并长期存在。“鸦片战争”后,社会化大生产开始走进中国社会,应运而生的“实业学堂”逐渐形成规模,成为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的主流。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时期,条线及行业分割明显,随之就出现了行业主管部门主办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格局;改革开放后,行业条线及身份壁垒被打破,行业主管部门主办职业教育的局面随之打破,社会办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办职业教育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职业教育反过来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技能的传授,向受教育者传授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能力,促使受教育者的劳动驾驭能力和劳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进而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二是理念的形成,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素养,促使受教育者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不断完善,进而推动社会劳动质量的提高。分析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轨迹及其和职业教育的关系,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德国和日本就是最好的例证。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劳动者的素质又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质量的提升有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三、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一)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定位不同。从定位上看,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教育是一种功能教育,目的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对劳动形成正确认知。在职业教育中坚持劳动教育既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更是职业教育的自身需求。职业教育是层次教育还是类型教育,曾经引起广泛争论,直到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其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它与普通教育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普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成为类型教育的逻辑起点[1]。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重申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起来,成为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丰富了全面教育方针的内容。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故将之称为功能教育。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教育的不同类型,同属于教育的范畴,尽管它们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但就遵循的教育方针而言,却并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同样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就是说,在职业教育中坚持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中的应有之义。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都要开展劳动教育,但和普通院校相比,职业院校更应该重视劳动教育。如前所述,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从事专业劳动的技术技能人才,属于一线劳动者。一线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如何,事关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后劲,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更有需要、更为现实。也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能够改变人的劳动能力和形态,实质上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本身就具有劳动性,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坚持开展劳动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本有之义[2]。还有的学者将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视为劳动教育的“专业版”,以区分于普通教育中劳动教育的“普及版”[3]。所谓“专业版”劳动教育,应该是为了表明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更强、针对性更强、要求更高。

(二)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内涵不同。从内涵上看,职业教育侧重职业技能教育,着重解决劳动能力等客观方面的问题;劳动教育侧重劳动价值观教育,侧重解决劳动认识等主观方面的问题。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有着极端的必要性和天然的优越性。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为两方面:一是关于职业能力的教育,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传授;二是关于职业的教育,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传授。如米靖认为职业教育是形成受教育者职业倾向、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合格劳动者(或职业人)的教育活动[4];董仁忠认为职业教育主要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等为教育内容[5]。但是在这两方面中,职业教育更为侧重的是职业能力教育。如俞启定、和震等人认为职业教育以实践应用性技术和技艺为主要内容,传授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态度[6];黄尧认为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7]。靳伟才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使之成为操作型人才的教育[8]。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涵盖知识技能与思想价值观培育两个层面。如黄济认为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技能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两个方面,在学校的劳动教育中,二者兼而有之[9];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0]。但在这两方面中,劳动教育更倾向思想价值观的培育。如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要更侧重于价值观的培养,提出“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11];成尚荣认为劳动教育的核心应当是价值体认,即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各个层面体验、探究劳动的价值,并使之内化为价值观[12]。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侧重解决劳动能力等客观方面的问题,即“如何劳动”的问题;更多关注劳动的个体性问题,即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着眼于技术层面较多。而劳动教育侧重解决劳动认识等主观方面的问题,即“为何劳动、为谁劳动”的问题;更多关注劳动的社会性问题,即提升劳动的社会价值;着眼于哲学层面较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第一,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有着极端的必要性。职业教育如果不注重劳动教育,职业教育会变得只有技术没有灵魂,必将沦落为纯粹的“技术教育”;劳动教育如果不注重职业教育,劳动教育会变得只有“相框”没有“相片”,必将沦落为单纯的“理论教育”。第二,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有着天然的优越性。职业教育主要解决“如何劳动”的问题,劳动教育主要解决“为何劳动、为谁劳动”的问题,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何劳动、如何劳动、为谁劳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人类劳动的全部。

专业劳动教育范文7

关键词:新时代特征;小学劳动教育;五育并举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强化劳动教育对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适应并且更好地生活,劳动教育是孩子们未来享受生活的基础。但学校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社会淡化、学校弱化、家庭虚化、自我惰化等不良倾向。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唯文化分数独尊的育人导向,必然会导致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大打折扣,这有悖“五育并举”育人方针,也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所以学校作为教育载体推进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是当务之急。笔者结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从以下五个方面分享,完善小学劳动教育管理,做好小学劳动教育工作。

一、改变育人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劳动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只有让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才有可能为劳动教育落实创造适切“环境”。当前,在追求高分的教育中,教育的意义被狭义化,学校、家庭、社会重视教育,但只是盯牢分数的教育,学生中形成“万般下等,惟有高分”畸形认识。如果对劳动教育没有普遍形成科学认识,甚至认为开展劳动教育会影响孩子升学竞争,这种外在的认识压力会对教师的育人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致使学校很难从容实施劳动教育,甚至有可能把劳动教育卑微化。综上所述,作为义务教育基础段的小学要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一方面要做好学生思想宣传工作,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另一方面要宣传引导家长转变唯分数评价孩子的惯性思维。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宣传劳动教育意义,让孩子家长与时俱进转变育子观念,否则再完备的教育计划、再丰富的课程设置都有可能流于形式、劳而无功。

二、开设劳动课程,保障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从孩子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开始,就要逐渐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施以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教育和锻炼。首先,构建多样化选择性强的劳动教育课程。按照文件要求确保每周1节劳动课,这是强化劳动教育的必由之路。在课程落实中,杜绝其他学科挤占劳动课现象,积极开展校内劳动比赛,避免劳动课流于形式,突出劳动实践课教学实际效果。其次,邀请劳动模范或劳动先进个人开展百家讲堂。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的形成需要时间更需要实践。劳动技能传授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通过选聘有专业技能特长的家长进校园、上课堂,每月1节课,为学生开展生动的劳动教育实践指导。家长现身课堂展示劳动价值与劳动者风采,极大感染了小学生劳动热情与积极性,也促进了劳动品质的养成。最后,以劳动品格提升工程为抓手强化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引导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孩子们的劳动教育实践中来,形成家校一体、家校融合的劳动教育。

三、搭建劳动平台,推进劳动教育广泛落实

首先,开设多样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对低年级段学生,我们可以在班级里定期组织开展劳动领域的“模范之星”或“先进个人”等系列评比活动,通过对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提高学生们的劳动积极性。对高年级段学生,学校实行校园绿化养护划分区域大包干,组织学生定时浇水、施肥、除草等,培养学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其次,在学生们之中设立志愿组织供孩子们选择。在提醒孩子们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志愿者同学们前往各种有志愿服务需求的部门或机构,定期开展并从中体会服务社会所带给自己的劳动之美。再次,在每一学年中挑选重要的纪念日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比如在劳动节、学雷锋月或者每年初春的植树节前后,带领学生们开展一系列符合这一节假日或纪念日的劳动教育活动,这会在无形之中加深孩子们对于劳动教育的印象。最后,将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各学科教育理念相结合,积极寻找契合点。各学科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教学内容及特点,挖掘劳动教育内涵,找准切合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让小学生在接受知识基础上认知、感受劳动,动脑思考,动手体验,收获感悟[2]。比如,通过布置写观察作文,引导学生种树、养花、栽草,体验播种、浇水、施肥劳作过程;在政治、科学学科课堂里,通过说、学、思等系列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劳动兴趣,在增长知识同时,让其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与品质。

四、开发校外资源,构建劳动教育的“密封圈”

研究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依托家庭、社会才能完成的,这是由劳动教育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的。如果从小缺乏劳动教育的思想引导,孩子们是很难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积极接受劳动实践的。家庭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场所,要把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实现家庭化是构建新时代特征的小学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实践中,我们通过“正向养育课堂”向家长讲述劳动教育对幼小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教给家长正确的劳动教育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并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3]。利用传统民俗节日,如春节包饺子、端午节包粽子等引导孩子参与其中学习生活技能;通过“我帮爸妈做家务”“晒晒谁是心灵手巧孩子”活动,激励孩子感恩父母热爱劳动。这种教师正确引导、家长配合落实、孩子积极承担的路径,有利于培养孩子未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必备素养和基本技能。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劳动机会,文化知识讲授之余,学校可建立起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丰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生活,让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怀,懂得劳动光荣内涵。

五、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提供劳动育人制度保障

要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劳动育人的工作,就必须健全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首先,学校认真学习领会教育主管部门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方案精神。如区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全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实施意见》,引领学校顺应时代特征要求开展积极有效劳动教育活动;制定《全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育人考核评价方案》,以强有力的科学评价考核来推动学校劳动育人落地生效。其次,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实践考核办法。如学校制定《小学生劳动课堂教育规范十条要求》严格劳动课堂教育行为,成立“劳动实践考核小组”以班级为单位考核每一名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多元科学完备的考评机制建立,促进教师劳动育人的实践活动积极性和实效性,也有利于保障学生劳有所获、劳有所得、劳有所成,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劳动不仅是停留在教育的口号上,也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从实际出发,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是我们育人者的任务,更是使命,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勇于担当,肩负起培育未来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刘厚丽.论工匠文化在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传承[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5):22-23.

[2]陈静.小学劳动教育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1-93.

专业劳动教育范文8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观;立德树人;高等院校

一、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是立身之本,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神圣使命[2]。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渊博的学识,又需要学生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这就需要学生在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专业本领的同时,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厚的劳动感情、真挚的人民情怀。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即将步入社会,成就个人事业,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精神,继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磨练顽强的意志品格。在劳动教育中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从容面对社会的选择,在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专业技术的学习与岗位的需求匹配之间找到平衡点,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获得受益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1.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的题中之义。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艰辛的努力。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必须通过加强劳动教育,深刻领会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把实现自身价值、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建构个人与集体、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的同频共振。

2.劳动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观需要。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劳动教育作为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以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理念,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重要路径。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其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通过劳动塑造正确的人生观,理解劳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诚实劳动的价值,意识到诚实劳动是劳动者的义务与使命,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学生体验和理解生活的能力,破除逃避劳动、轻视劳动甚至鄙视劳动的思想。

二、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劳动教育,在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各高校也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落实措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变化,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和发生变化,劳动教育却逐渐被悬置起来,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劳动教育的方式、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和弱化,与新时代国家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合。

1.劳动教育认识窄化异化劳动教育认识窄化异化。劳动创造幸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最根本内涵。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包括教师在内都存在劳动教育窄化现象,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劳动课,就是让学生做一些诸如打扫卫生、搬运东西等体力劳动,并且普遍认为这些都是一些后勤工人应该干的工作,和大学生身份不符合。同时,劳动教育被异化,劳动教育的本身是创造社会价值,但在实际过程中存在人被物化为“经济人”“技术人”的现象,将“劳动”视为谋生和获利的手段,陷入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对立中,对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以及产生愉悦的情感有所忽略。甚至一度认为劳动教育是惩罚性手段,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的价值。

2.劳动教育衡量价值化劳动教育衡量价值化、功利化。价值,在经济学中指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劳动价值的目的是使使用价值产生增值。“劳动价值观”不是指劳动本身的价值(劳动价值),而是人们对于劳动价值的主观认识[4]。当前,高校对劳动价值衡量价值化、功利化,衡量劳动教育的手段就是获取金钱和名利的多少,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将劳动和名利挂钩,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误导,劳动观念扭曲,劳动价值失衡,陷入了价值化和功利化漩涡中。33.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当前各高校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虽都有相关内容涉及劳动教育,但对于劳动教育缺乏校级设计。高校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劳动实践课程如何安排、教学效果如何评价考核、经费投入和保障如何获取,等等,相关机制和体制还不完善。一些高校虽开展了劳动教育,开设了劳动课程,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高校将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同起来,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存在形式化和无序化等现象,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

全国教育大会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当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和调整,更是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教育地位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完善顶层设计,拓宽劳动教育路径,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

1.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思想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从思想观念上扭转长期以来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偏见,把劳动教育提升到关乎国计民生、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政府层面和高校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过程中、纳入考核,使劳动教育真正得到重视以来。

2.完善制度体系完善制度体系。构建和完善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体系,在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考核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及时跟进。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开设关于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加强对劳动教育相关研究。把劳动教育提上重要日程,和专业课程同等对待,精心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完善课程设计,编写劳动教育相关教材,制定劳动教育考核办法。同时,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和劳动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体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3.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上,推动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的紧密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增加劳动教育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劳动的重要性等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真正懂得劳动教育重要意义,深入理解劳动的本质、劳动的创造价值、劳动的普遍意义,认可并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5]。

4.拓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拓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提升劳动教育效果除了在课程和实践上下功夫以外,还必须拓宽劳动教育路径,改变当前劳动教育窄化、弱化,途径相对单一,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状,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创新项目、专业技能大赛、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校外实习实训等,整合学校、企业、社会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拓宽劳动教育渠道,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和辛勤劳动获得感和收获,让学生在实践中以劳促学,长知识,增才干。

5.完善劳动教育平台和载体完善劳动教育平台和载体。要深入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和实践。完善劳动教育平台和载体,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依托校园文化载体,通过宣传大国工匠,讲好劳模故事等,增强劳动教育感染力。深入挖掘企业资源、拓展企业实践平台,推进产教融合、现代职业教育学徒制等新模式,使学生参与到劳动当中,在劳动中加强锤炼,切身体会劳动教育重要性;发挥先进人物示范引领作用,邀请行业先进人物、大国工匠到高校开展专题讲座和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弘扬劳动价值,传播劳动精神,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为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展好劳动教育,通过慕课、多媒体网络教学、在线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劳动教育及时性、互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打造劳动教育“金课”,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躬身实践,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张烁.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武雪周.高校工作重要论述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8(6):102-105.

[3].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2).

[4]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