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教育范例

中学教师教育

中学教师教育范文1

【关键词】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互联网+”是一种新的发展形态,具体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在这种形态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得到了充分而有效的结合,对于社会发展大有助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并以此为支撑,将职前、职后衔接在一起,积极开展新型教师教育模式。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当前教师教育面临着更多挑战,因此该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中学教师教育方式是亟待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现状

1.传统的教师职前教育,将重点放在的学科性、理论性两方面,却忽略了教育的师范性和实践性,使得师范教育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教师所学到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教育能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还有部分教师从教的信念不够坚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教育理念滞后。与中小学相比,高校对于新课标和新教育理论的认识并不深入,由于先前的教育理论过于陈旧,其中所包含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已经滞后于时代,直接导致了教育理念的滞后。其次,在课程设置的方面上课程结构失衡,学科专业课程所占比重远远超过教育专业课程。2.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笔者发现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培训功利化的趋势十分明显,部分教师为了继续教育学分而培训,或者单纯是为了向完成任务而培训,培训积极性差;教师培训内容同质化,且形式较为单一,培训质量始终得不到提高。再加上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空有理论却没有实践机会;培训跟进滞后,后续的分析没有跟上。

二、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的必然性分析

回顾过去的教师教育,我们发现这是背离终身教育理念的,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十分不利。传统教师教育方式的弊端甚重,集中表现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出现了脱节的状况,且教师培训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是独立的,需要不同的机构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地方培训机构、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相互分离,无法发挥教育合力,而且课程内容存在重复问题,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未能有效的链接在一起,后续的整合与过渡并不顺利。针对传统教师教育方式中的缺陷与不足,为了更好的满足基础教育需求,教师教育应当顺应改革的趋势,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力求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与中小学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整合职前职后教育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和技能,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教育改革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必然,这是时展的大势所趋,教育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发展突飞猛进,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网络已经在大众的生活中普及,与以往相比,当代学生所接收到的外来信息更加多样,信息的接受渠道也趋向多元化。在网络产品的侵袭下,电子化、网络化的时代真正来临,成人的思维和逻辑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对于教师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快知识库的储备和更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进而发挥自身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通过持续的学习实现教育一体化。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广大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同时,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牢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思想理念。

三、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方式的改革

笔者在对现行的教师教育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后,认为教育方式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优化“职前”培养过程,精心培育高素质技能型基础教育教师。从本质上看,师范教育是教育的母机,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摇篮。教师是基础教育的服务者,其职前培养至关重要,首先要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能力结构、育人渠道等方面着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对“职前”培养进行优化,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还要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改革课程设置,想要实现培养优秀教师的目的,必须要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面优化课程,理论实践双管齐下。最后要发展教师能力,始终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帮助教师养成除教学以外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操作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

2.拓展“职后”教师教育功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发展职后教育,也是对职前教师教育功能的一种有效延伸,具体措施如下:(1)确立先进培训理念。教师培训需要明确清晰的定位,这是打造优秀教师队伍的必要前提。学校通过培训来成就教师,同时促进学生成长,对于学校发展也大有益处。培训的目的是让每一位教师更加优秀,让优秀的教师变得更加卓越。(2)建立科学培训体系。对于新进教师,学校首先要对其进行适应性培训,从入门到成才,需要循序渐进。初入职的教师培训重点在于校本教研和区级培训,其中中青年教师要加强导师制培训,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名师班提高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而对于年长的老教师,学校可以开展榜样培训,能够在引导新教师的同时,帮助老教师消除职业怠倦情绪。以上举措都是为了帮助教师保持从教热情,以便于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3)构建教师交流平台。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教师教育的发展渠道进一步拓宽,也更加多样,交流与沟通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可能会遇到相同的情境性问题,而在与其他教师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对此,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平台的方式来鼓励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在交流中传播自身教学经验,有助于改进教学。

3.“职前职后”运行一体化,推动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地方基础教育师资成长的必要前提就是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而形成良性教师培养系统,并持续循环,在结合中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整体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一体化功能,学校要正确把握和运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系统技术参数,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努力实现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七个“一体化”,包括学习一体化、师资的一体化、教学观念一体化、产学研结合一体化、教师学历层次提高一体化、教学设施与仪器设备使用的一体化以及学生顶岗实习与教师离岗学习培训一体化、

4.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建设。师德水平会对教学效果差生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必须热爱这份职业,工作热情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师德的认知和培养需要由浅入深,其中职前教育更加注重师德认知和师德情感的培养,而职后教育则将重点放在了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师德意志两方面。仅仅依靠教师自身进行师德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办学过程中要持续加强教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为广大教师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以此来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高尚情操。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观念发生巨变,教师必须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转变传统的角色扮演,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在职前教育中,教师扮演了学生发展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新时代下,我们要致力于将其转变为学生培养的导航者和陪伴者,在带领学生领略精彩世界的同时,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打开自己的世界。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橘色是面向未来的,开放、自由且多变的时代环境为教师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推动职前职后教育改革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所述,依托互联网发展背景,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推动职前职后中学教师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学校要合理规划教师职前职后各个环节的教育方式,使得各个环节能够有效衔接,把握重心,构建起科学的中学教师教育体系,从而促进我国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营.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科教导刊(下旬),2018.

[2]翁秋怡,张男星.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高校的机遇与挑战——访第二届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与会专家[J].大学(研究版),2018.

中学教师教育范文2

关键词:智慧教学;教与学;中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强调,一是要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二是减少校外培训乱象[1]。“双减”政策对教师教书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高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好课堂内外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双减”政策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学生要提升学习内驱力,注重以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和解决问题,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旨在使学生学会及时反思、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而实现有效学习及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而通过集“教、学、练、评、测”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进行智慧教学,可以解决师生教与学中一些用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同时,智慧教学对环境的要求要比较低,能够实现本地化部署,且能够与时俱进,并能随着区域信息化的推进适时改进,以匹配区域教学的发展。另外,本地化的数据能够有效提高教师进行智慧教学的积极性,且与区域实际匹配,能适应教学规律。基于此,本文拟对中学智慧教学中的教与学加以探讨。

一、中学智慧教学中教与学的现状

相对于传统的中学教学而言,智慧教学对教与学的模式,以及师生的思想、思维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及其他软硬件、网络的支撑,将教与学的主战场由课堂延展至课外,实现了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创设了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的教与学,较好地对中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和训练,可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2]。当前,大部分智慧教学的全过程按时间顺序可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然而这种时间上的分段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部分中学生家中没有安装网络,无法在课前通过网络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就当前部分中学课程而言,在授课时为了让班级所有学生更好地利用教师创设的教学场景进行探究式学习,使中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先不授课,而是利用课堂开始的一段时间让中学生通过校园网络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3]。因此,为了适应不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及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模式,笔者拟把智慧教学按时间顺序划分为“教前”“教中”“教后”三段。笔者把教师在课堂上开始授课、师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时间段称作“教中”,把这之前的时间段称作“教前”,把这之后的时间段称作“教后”。时间上,这三段可以在一个课时或两个课时内全部完成,即可以把通常在课外完成的“教前”与“教后”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把课中作为“教中”,课前作为“教前”,课后作为“教后”。这样分段更有利于对师生行为进行归类,更能适应不同学科教学需求,或者相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达成的要求,也更能适应不同的软、硬件环境及学校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中,这三段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如“教后”中可能包含部分下一次课的“教前”内容[4]。

二、中学智慧教学中教与学的路径

中学智慧教学是教师“教”的智慧,同时也是中学生“学”的智慧。当前“双减”背景下,高效进行中学教学,有效地利用课内外时间,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唤醒中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每个中学教师的追求。中学智慧教学中教与学的路径具体如下。

(一)“教前”

1.“教前”教师的智慧。第一,选择适宜的学科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结合中学学科特点,依靠现有的软、硬件环境,选择合适的学科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如有的学校中很大部分学生没有在课外通过网络学习的条件,那么“教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应主要放在课堂[5]。有的学校只有反馈器或只有平板,那么相应地在“教中”师生交流反馈时就要做适当的改变与取舍。第二,注重教学目的、策略、方法设计。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数据,如借助教学平台产生的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通过对中学生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达成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处理、对学校现有信息化软硬件设备的运用,中学教师应在“教前”时长在10分钟以内的微视频、学案、习题、小测、考试等,布置好中学生在“教前”要完成的任务[6]。其中学案是所有任务的核心,教师要通过学案的预先性和指导性,让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中学生明白教师的授课目标与意图。对于不便用图文表达的内容或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教师可以制作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内容明确的微视频,并让中学生观看,这样合理运用微视频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有效的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学前”教师的习题、小测试要在提供答案的同时提供习题的分析;且习题的选择及难度的设定要适当。“教前”阶段主要解决基础性问题,教师要重视引导中学生进行思考。2.“教前”中学生的智慧。第一,中学生实现“教前”学习。通过学习教师“教前”提供的学案与微视频,中学生可以快速掌握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复习、巩固与新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旧知识,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如在练习与测试时有难以理解的地方,中学生可以实时调出教师的试题详细解析进行参考,还可以通过阅读基础知识版块相应内容以拓展相关学科知识[7]。第二,中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中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可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策略,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中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段获取、收集、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概括来说,通过“教前”学习,中学生会产生一些问题,这样在课中学习时便能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较容易跟上教师的思路,并且提升了学习兴趣,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进而可提高“教中”的学习效果。

(二)“教中”

1.“教中”教师的智慧。第一,实现以学定教。教师应运用多种方式打造高效课堂,其可借助教学平台及相关工具,通过检查中学生在“教前”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小测、习题等实时反馈结果,调整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内容、方法、策略[8]。第二,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应正确对待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其可通过智慧教室的支撑,构建一个创新的教学环境,如此,教学平台可以把中学生学习的所有过程记录下来,这样教师便能通过数据实时反馈与推送,及时关注到课堂上每一个学生。基于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选择适合中学生个体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此,教师能通过数据分析、学情实时诊断,使实现全面的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第三,实现高效、有效的教学。追求更高的教学有效性是每名教师永远的追求。利用在线教育平台上实时、精准的数据反馈,教师可以较好地把握“讲”的尺度,进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既活跃又有序,充分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9]。第四,优先达成高阶思维目标。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以及为中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工具等方式,保证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探究,从而完成自我建构或共同建构。第五,及时解决生成性问题。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是由师生通过启发、对话、探究、讨论、质疑、反思等共同完成的,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既不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也不能都在课前教学设计中预料到,但同时这种不可预计性也意味着教学创造的可能性。因此教师面对生成性问题时要能够及时果断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进行解决,对此,借助智慧教学提供的软硬件工具是较好的办法。例如,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快速演示几何图形的变化;充分利用二次反馈手段可以实现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利用Internet网络或校园局域网资源可以快速方便地获取新知识。2.“教中”中学生的智慧。第一,个体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在教师的引导下,中学生可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按需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深刻领悟学习的意义。第二,合作、协作能力得到锻炼。通过教学平台的支撑,中学生可与教师、同伴交流,这有助于其实现学习目标。居于“教中”主体地位的中学生,要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通过做中学及实际演练深化对学习目标的掌握。这样的多样化学习可让中学生逐渐爱学、会学、善学,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教后”

1.“教后”教师的智慧。第一,及时收发学习数据。教师应通过教学平台收集中学生在“教前”“教中”的学习数据,给学生推送个性化内容,以达到巩固知识、强化能力的目标。教学平台为中学生小组互评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且教师也可通过教学平台生成的数据了解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如学生在某一模块中哪些地方出错较多、哪些学生没有参与某一模块的学习,基于此,教师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可以预先分析出哪些学生会在哪类练习测试上出错。第二,快速处理数据。利用教学平台可以对客观题实时、快速批改的功能,教师要及时总结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布置后面的学习任务及课外作业。第三,形成学科智慧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可逐步形成一些高效的、有意义的、行之有效的中学学科智慧教学模式。2.“教后”中学生的智慧。第一,中学生及时反思学习。学习平台可以重现“教中”的重难点内容,为中学生巩固所学提供支持。同时,学习平台具有数据处理功能,可以自动生成错题本,而中学生通过查看平台自动记录的自己出错的地方,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第二,中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通过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进行互评,及时反思和调整自已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同时,通过在交流版块中的交流,中学生可以帮助到学习有困难的同伴,同时对所学知识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中学智慧教学中教与学的反思

(一)智慧教学是教学环境的智慧

环境的智慧是指要建立智慧教学的信息化支撑系统,包括信息化教学平台及相关软、硬件的建设,以及网络建设。基于环境的智慧,教与学不会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可以延伸到课外。教学平台能提供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内容,包括视频、图片、文字及其他海量资料,并提供辅助教与学的工具、虚拟实验、实训环境等。同时智慧的教学环境应基于区域学校的实际情况,反过来也决定着教师的学科智慧教学模式。智慧教学环境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要对师生教与学过程生成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以便借此指导师生的教与学[10],例如,通过对学生完成练习、测试的数据进行关联算法分析(Apriori),可以预测学生以后学习过程中哪类练习会出错及其概率;通过对中学生完成练习数据进行K均值聚类算法分析(k-means),可以较好地把相同程度的学生分到同一小组中,这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如何把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的问题。环境的智慧包含软、硬件教学工具的智慧,不同的智慧教学模式对智慧教学工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多样化的信息化软、硬件工具和功能应用程序等教学工具,同时这些软、硬件工具和应用程序还要能灵活组合,以方便师生在不同环境下进行组合调用。环境的智慧还要对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培养,师生都要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以便在教学中生成有效数据。智慧教学中数据是核心,是判断中学生学习行为和制定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而数据来源于中学生的小测、作业、学习行为、课堂即时反馈等。同时,各学科教师要对本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推广,从而形成针对不同学科的有效智慧教学模式。

(二)智慧教学是教学手段的智慧

开发并部署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平台,研究出适宜在该平台上进行有效教与学的方式和模式,这样能较好地支撑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而通过有效融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发现,教师及中学生的教与学的行为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教前”“教中”“教后”。这三个阶段包含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要行为,因此教学平台的教师端和学生端要包含与这三个阶段相关的模块内容。“教前”教师要分析学生情况,通过教学平台的教师端相关模块内容,包括学案模块、微视频模块、练习模块、测试模块的内容;“教前”学生要在教学平台上看学案、看微视频、做习题、做测试等。“教中”学生通过考试模块完成小测,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对学生考试内容自动分析的功能快速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据此开展课堂教学。“教后”教师通过平台测试以考查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并为下次课的安排提供数据支持,同时通过课程咨询模块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要注重科学设置支撑教学平台的组成模块。支撑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平台主要组成有教师管理模块和学生学习模块。教师通过电脑登录网站后可教学内容,练习,生成测试内容(这块内容学生可以反复进行查看,并有参考答案和解析),生成考试内容(只允许学生考一次,没有任何提示),查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答疑解惑。学生学习模块中,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登录网站,随时随地学习平台课程,学习内容包括微课视频、学案、下载附件、在线练习、在线测试、在线考试等模块。应通过学科教学模式的实践得到最适宜的教学方式。以利用教学平台的支撑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例,智慧教学过程把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成“教前”“教中”“教后”三段,中学生在这三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可以集中在一节课完成,可以集中在两节课完成,也可以把“教前”任务在课前完成、“教中”任务在课中完成、“教后”任务在课后完成,即用一节课完成“教中”内容,“教前”内容就放在上课前,“教后”内容就放在上课后。具体实施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校软硬件环境做决定,教学平台中不同模块的内容对“教”的三段分别提供支持。通过规划各段中教学平台及师生各自要完成的任务,可形成一个“教、学、练、评、测”的闭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合适的智慧教学手段。学科教师选择教学模式时要结合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及学科课程的需求。以最能体现以中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为例,可以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分成大翻转、中翻转、小翻转。大翻转教学模式需要外网的支持,即教学平台要能通过Internet访问,视频内容和练习内容、测试内容可以更多、更全面,中学生可以在课前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要在课中直接小测内容,通过针对性较强的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进一步安排课堂教学。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学生“教前”“教中”“教后”三段学习行为都在一节课上完成,即通过短小精悍的几分钟微视频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视频后面附带几个练习,让学生进行小测,之后通过学习平台进行自动阅卷处理,如此教师可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概言之,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三段学习行为的完成时间。针对不同学科教学开发适宜的学科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试运用,总结出不同学科在“教前”“教中”“教后”三段式下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换言之,不同学科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平台的应用总结出不完全一致的学科教学模式。

四、结语

智慧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实现思想上的改变。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培训与测评,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大部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针对教学创设情境,同时更关键的是师生在理念上有所改变。例如,在一次区级智慧课研讨交流课上,一个生物教师要求各小组学生在学习前搭建一个生物环境系统,并做了登记,在教学后让各小组学生重新搭建生物环境系统,通过对比学生学习前后对重点知识的掌握,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情况,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使用反馈器或平板设备,但把二次反馈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构建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教学要遵循中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要系统设计中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注重为中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从而培养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加强过程性评价,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并通过建立学生学习大数据,利用教学平台实现数据自动化处理,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精准调控和管理。通过有效融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中学生的需求,更有效地利用时间,符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规律,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平台,并研究出能在该平台上运用的有效教学方式和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教与学各环节的效率,使智慧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2-10-19].

[2]莉兹·阿尼.混合式教学:技术工具辅助教学实操手册[M].孙明玉,刘夏青,刘白玉,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3]李艳燕,黄志南.STEAM创新教学模式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4]王国胜.C#基础与案例开发详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陈静.基于怀特海教育思想的智慧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14(18):114-116.

[6]李祎,钟绍春,周拓.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智慧教学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128-133.

[7]王慧.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87-93.

[8]陈璐瑶.教师教学深度转型:迈向智慧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4(27):131-133.

[9]瑞烨.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艺术[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3.

中学教师教育范文3

1师德修养的意义

1.1建设素质教师的需要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由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决定的,而教师的核心素质也就是其师德。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由每一个教师构成,而每一个教师的核心素质就是师德。但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今天,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也不断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出现降低的趋势,道德品质、人格特性存在缺陷。我国居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教师师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就是每一个教师师德的修养能否提升。

1.2改善教育氛围的需要

学生的学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其老师影响。若是教师对教学质量不关心,对学生学习不关心,对教学内容不关心,必然会不断的加大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必然会影响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生素质的下降。我国各个学校素质教育的进步,都要求教师师德的提高,同时,教师本身思想素质也是判断其是否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关键。

2师德修养的缺乏

2.1教师价值观念的丢失

在新道德、新观念的冲击下,某些教师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社会,无法合理的解决功利与奉献、竞争与谦让等工作中的问题,传统观念正被严重的挑战。中学教师本身价值观念的失衡,导致其本身对自己是否需要遵守师德感到困惑。某些教师由于价值观扭曲,功利思想膨胀,最终导致了其行为上的不规范,影响了其教学质量、育人质量;某些教师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其本身的功利心增加,用金钱来衡量其社会价值,最终因为金钱而丧失其应有的师德。

2.2教师育人意识不足

古今中外,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存在某些教师只在乎对知识技能的传授,没有将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质放在心上,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做人才是每个孩子需要首先学习的。教师本身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是决定其能否很好开展工作的关键因素,换而言之,提高教师师德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直接影响学生为人处事的发展方向,这是一种无形中的影响,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2.3教师敬业精神的缺失

目前,社会上存在某些中学教师因为经济的影响,开展副业且将主要精力都投放在副业的经营管理上,放松了对自身敬业精神的要求。最终的结果就是其对待本职工作时,缺少耐心,不具责任心,严重的影响学生成绩。

3师德建设的解决措施探讨

3.1加强教师师德的价值意识

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以至于没有自觉提高师德修养的意识。自古以来,教师这一职业存在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这是师德的根本意义。教书育人的意义就是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要提升学生思想观念等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对教师师德教育与市场经济认识不足,认为这是两种不能共存的事物。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只将目光投放在教学与科研产品中,缺乏对教师师德的培养;另外,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教师师德修养的方法。只有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从教师自身的师德意识出发,来培养教师对师德意识的自觉性。

3.2建设教师优良的师风

教师师风指的是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职业行为习惯。它是经过长期实践累积而形成的一种惯性处理事物的方式,在这一种职业中稳定的存在,这就是该种职业的行为习惯。教师行为习惯是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学校要将优良教师队伍的建设当成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学校要将教师师德建设形成一种制度来进行,将教师师德的建设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放在同样的高度。有计划、有内容、规范化的进行考核、审查。

3.3建立教师师德规章制度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来推进。学校结合其实际发展状况,结合《教师法》,目的是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帮助学生成长的规章制度。比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工作责任制》、《教师综合考评制度》等。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对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促进教师建立培养师德的自觉行为,利用考核审查等方式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4结论

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的关键之一就是学校师资队伍师德修养的提高。目前,我国各个学校中都存在教师师德低下的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为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提出一系列措施。只有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才能从本质上开展素质教育。

作者:徐顺求 单位:湖南省邵东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二篇

1高尚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当今社会的局面之下,中学教师更应该以身试之。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中学教师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日后发展,还应培养出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学生,这样一来,教师处在这种角色之下,不单单需要专业的广博的知识水平,还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高尚人格。

2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中国在经过改革之后,对中学教师来说,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他们一贯遵循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提出了挑战和质疑。对于我国目前来说,需大批的复合型人才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建设工作中去,为此,中学教师更应该以此作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活动,将其引导在正确的道路上。尤其是中学教师,更是责无旁贷的,应该明确时展走向和历史机遇,培养出在市场经济发展当中一批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人才,这不单单对教师的个人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提出了较之于以往更高的要求,还是时代与历史赋予教师的使命,由此可见,当代中学教师任重而道远,担负责任重大。

3加强中学教师师德建设,提高其职业道德修养

目前,一名合格教师首先应具备的品质为:献身教育事业的事业心、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对自身职业的骄傲感,不仅如此,这些也标榜了中学教师的全部职业道德品质根本。教师是“人梯”、教师是“春蚕”,教师是“蜡烛”,这些生动且形象的比喻,既是教师因自身职业道德品质影响学生一生的生动写照,也真实描述了中学教师一生应当具备的献身于教育事业的高尚精神。

3.1要以身示范,为人师表

“身正为范”我们可以理解为以身作则,这也是考查评价中学教师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标准。“为人师表”则是说明,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争相效仿的典范。大教育家孔子被后人誉为“万古师表”绝非没有根据,他提倡教师要具有语言修养和良好的举止,也十分重视鼓励有方和教育有道等教育方式。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都比较强。教师的行为作风与思想品德时时刻刻都在熏陶、影响与感染学生,教师日常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都具有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作用。可以说,中学教师应该做到实事求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以身示范,从而赢得学生的爱戴、尊重及信任。教师正是在这种爱戴和依赖中对学生树立起崇高的道德威信,才可以说,成为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完成了教育育人的神圣使命。(本文来自于《学术论坛》杂志。《学术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3.2要精通业务,学高为师

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学生。所以说,教师应该进行无止境的学习,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型人才。应该学习以下几个方面:(1)要学好“教学法”、“教育学”和“心理学”,以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来影响自己的学识和工作,达到育人有方、教书得当的目的。(2)要刻苦钻研专业性业务,能随时为学生解决问题。(3)要定期对当代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关注的问题和思想情况、心理变化进行调查,做到时刻关注学生、引导学生。(4)要学习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教育策略和方针。(5)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

3.3要爱护学生,严中有情

中学教师教育范文4

关键词: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差异因素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教育成为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城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的步伐,城乡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水平的差异就是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表现。舒尔曼(Lee•S•Shulman)于1986年首次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认为PCK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将教师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交融,去理解、组织、呈现教学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希望英语教师不再单纯做以往的教书匠,而成为一位全能的引领者。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城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水平差异,提出恰当建议,以期能推进教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从整体上提升我国英语教师的核心素养。

二、形成城乡中学英语教师PCK差异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现状

本研究将吉林省内80名中学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城、乡英语教师各40名。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城、乡英语教师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教师的年龄、学历、专业;另一部分主要调查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状况,包括五方面,即英语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知识、情境知识、教学策略和课程知识。目的是更清楚地了解城市和乡镇中学英语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状况,进而分析城乡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

1.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基本情况对比

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师年龄方面,乡镇中的老教师多于城市;在教师学历方面,城市和乡镇都拥有较多的本科学历教师,城市中研究生学历的英语教师多于乡镇,专科学历的教师在乡镇中占比较大;在教师专业分类方面,师范类英语专业的中学英语教师数量最多,城市高于乡镇;非师范类英语专业教师和师范类非英语专业教师在乡镇中所占比例较大。

2.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各方面的对比

第一,在英语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城市教师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乡镇英语教师,乡镇英语教师普遍欠缺语言学知识,城乡差距较大。第二,总体来看,在学生知识方面,经验性知识的得分略高于认知性知识得分,城市教师的知识水平略高于乡镇教师。第三,在情境知识方面,城市和乡镇教师有关课堂情境教学的得分都偏低,有关校内外教育情境知识城市教师略高于乡镇,而西方文化知识城乡差距较大,城市教师远高于乡镇教师。第四,在教学策略知识方面,城乡英语教师差距较大,城市教师对教学法的应用优于乡镇教师。最后,在课程知识方面,城市和乡镇中学英语教师对教科书的把握都较全面,但城市教师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掌握水平高于乡镇教师。

(二)影响城乡中学英语教师产生PCK差异的因素

1.自我因素

由以上调查可知,城市教师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在教学中也善于反思归因进行知识整合。同时,年轻人交流的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同行之间的交流也会开阔自己的眼界,扩展知识面,提升自身认知水平。此外,有些教师多在会课下阅读多方面的书籍,重视科研,这些都能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而乡镇教师多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这些教师接受新理念的积极性不高,对新思想、新知识的重视不够,且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未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重视教学情境构建,自然也就忽略了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同时,同行之间的交流不多,集体讨论的机会较少,致使知识面狭窄、反思意识不强,也不利于自我能力的提高。

2.学生因素

学生因素主要指学生课堂上对教学的反馈,这也是影响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中的学生大多从小就居住在城市,感受城市的千变万化,接收日新月异的信息,生活接触面广,知识掌握程度也较高,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且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他们在课堂上有时会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这在无形中督促教师要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知识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掌握学生认知规律,以满足时代和学生发展要求。这种无形的学习督促能够加深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职业道德的认识,形成“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而大多数乡镇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务工,没有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思考能力较差,对知识的学习也单纯依靠教师传授,导致教学沿用传统的授受型师生关系,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对教学的反馈不足,无法使教师发现自身不足,自身的综合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专业化发展受限。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学校环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能接收到最新的信息,便于教师吸收各方面的知识;而乡镇所处位置较偏僻,信息传输有一定滞后性,制约着教师对新知识的吸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与校外文化情境脱轨,且学校设施建设相对城市较落后,这就使得教师无法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城市教师形成PCK差距也就在所难免。此外,学校的教学评估形式也会影响教师自身发展。科学的评价可促使教师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充实自身学科知识。城市中,学校会定期调查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让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意见,教学信息反馈及时,有助于教师进行自身调整以适应教学,从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而乡镇学校较少进行教师满意度调查,教师不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外在的促使自身能力不断提升的动力。

三、促进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均衡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培训,开展同行交流

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对乡镇中学英语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让远离城市消息闭塞地区的教师持续接收新思想,学习最新的教育改革知识。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进行理论讲座,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宣传最新的教学理念,促进经验学习,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同时,从教育整体出发,加大对城乡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扩展培训范围。积极探索对新入职英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不同层次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杜绝形式主义。对于初入职英语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传授教学经验,重点培训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方面的能力;对于非英语专业教师则主要应夯实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辅之以有效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使教师个体与群体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革新教育理念,开展学校校本培育

学校领导应首先革新自身教育理念,定期与教师谈话,组织教师互评、自评,时刻关注教师,了解每位教师的状态,对自身或他人发现及指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改正,补齐短板。定期举办校级同课异构公开课,让教师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发现不足,积累经验,补充自身欠缺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三)完善教学条件,便于教师主动反思、学习

城乡教师都要具备反思教学的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善于向他人学习,借鉴经验提升自我。乡镇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语言听、说能力,利用英语教学比赛提升自身水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在具体教学中;自由时间多阅读专业书刊,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加强对学生认知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风格,明确教学策略,书写教师专业日记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水平。城市教师应全面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学习有关教学的新知识、新理念,促进知识更新,并多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增加自身教学经验。

四、结语

本次调查表明,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方面确实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时俱进。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管理力度,帮助农村中学教师提高自身学科教学知识水平,促进整个农村英语教学发展,以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参考文献

[1]刘慧,周博.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调查研究[J].吉林教育,2016,(8):62-64.

[2]潘小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理论及其发展[J].教育探索,2015,(1):20-28.

[3]王玉萍.论外语教师PCK发展路径[J].外语界,2013,(2):69-75.

中学教师教育范文5

一流的职业教育,一流的专业学校他们少不了遗留的教师资源,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们的学习质量,那么如何提升中职学校专业老师教育能力就成了学校需要改变的重要一步。

关键词:

中职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一、引言

教育的质量好坏很大原因取决于教师质量的高低,中职学校的教育能力如果失去了老师的综合质量那么就会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学生的质量,在现在的经济快速发展下,提高老师的专业教育能力就可以说提升了学校和学生的综合质量,所以提高老师教学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二、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首先老师没有自我的责任感,并且他们对自身的专业追求也越来越模糊,他们的个人发展目标变得混乱,从而只能单纯的给学生进行基础性的知识教育,同时对于中职学校自身来说,学生的素质过低,不好好学习的情况下,让教学难度变大,从而老师的积极性也被打断,久而久之就有了消极的怠惰思想,这样怠惰的情绪一旦出现,老师肯定是已经违背了教育的责任感,职业道德,同时对学生过度的放纵和松懈,让学生出现了经常上课睡觉、玩手机等问题的出现,并且对学校的科研任务,指导学习都变成单纯要完成任务指标的命令,从而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责任感和发展自身能力的合格中职教师。[1]第二,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中职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不是师范学院出身,而是更多的非师范学校的学生,那么他们根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心理培训,或者说有的老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这样的背景下,老师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把控节奏或者说根本没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自身基础都是薄弱的。曾经有人进行过研究,在教师资源上,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中学教师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无论是从教育教研还是上课能力上都有这很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了我国的教师来源方面和教师的职业教育素质方面来说,根本达不到标准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完善和加强。[2]第三,从教研的积极性上来看,中职学校老师对于教研的意识也是相当的薄弱,他们的思想认为的是,技能教育才能培养的核心任务,从而只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这些任务的培养也是他们绩效考核的主要评审点,其实正确的中职老师所面临的任务不应该只是这样,他们同样要掌握着专业评估和各项比赛的课程建设,但是他们却不擅长让教育和教育工作进行完美的结合。第四,中职学生本来就是底子十分薄弱的,如果把成绩看作是他们的评价标准的话,也许在漫长的时间下,他们就变成了我们口中的“双差生”,但是,老师没有想过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是真真正正学不会的“笨学生”在一味的评定标准下,本来底子就弱,这样更是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学生在中学时期就进入了中职学校,他们的身心都是不成熟的,这就加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在课堂的纪律上学生们无法严格的要求自己,这也让老师在教学的忙碌当中还要进行多种学生的突发事件,无法静心下来进行一定的科研准备和学习,在繁忙的工作过程当中疏忽了自我素质的升华。第五,中国的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历程当中,虽然有辉煌的成就,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从而在社会上口碑越来越好,这都是得益于学校自身师资的素质水平高,在目前专业建设的潮流当中,这些老师才应该是教育的中流砥柱,担起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担,不要过于追崇技能大赛等评比,不要让这些传统的“指标”来干扰到教师成长的经历,从而让教育回归本质。

三、中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教育研究的能力是学校办学的一个指标,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实训教学的同时感受到我们教育的真正意义,让他们在毕业后自我创业也好,成为公司技术人才也罢,都可以找到自我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现在教育不断变迁下的发展。第一,建立起一个提供给老师们交流学习的平台,老师的成长也是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的,同时不停的学习也让他们有了更强的研究欲望,根据目前的专业老师现状,我认为,可以先让老师学习一下教育学、人文素养学以及科研规范。只有这三门课程老师能够进行足够的掌握,那么老师无论在教育上,思想上,还是人文情怀上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感染,同时还缓解了老师对科研的冷淡。在这样的大平台交流下,老师不断的听取专家的讲座,网上的课程建设,最终可以耳听目染的进行学习计划的制定,系统化的进行教育教学。第二,在学校内营造好一个良好的科研气氛,由专家学者调查得出,一个事物的气氛可以感染一切,如果课堂有学习的气氛,那么所有的同学都会被代入进来,科研也是一样,一个完美的科研气氛,可以让老师忘却“任务”的这个问题,从而变成自觉的行为,和所有老师共同进步,在这样宽松舒适的科研氛围中,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让那些年轻一代的老师更快的成长。从而带动起整个学校的科研氛围。第三,职业学校他们的起点一直是很低的,所以我们不能以技能来考察老师的工作,忽视掉了老师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因为老师也是有内在需求的人,他们可能因为惧怕等原因而不去进行系统的科研,提高他们的积极兴趣,从而忘记传统的评比,以提升自己为目标下,自愿的进行。同时学校也要针对目前老师的现状,找到他们的兴趣特点,从而发展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在着力点上给予“手术刀”式,一针见血的指导,从而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朝一夕慢慢成长的,如何开出教育之花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浇灌施肥,在足够的耐心下,不刻意的“拔苗助长”水到渠成的进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我们帮助课堂成为学生们开心的地方,助力他们成长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忆雯.中职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策略[J].职教通讯,2016,(26):49-52.

中学教师教育范文6

1.1专业思想

列宁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政治思想方面,这个方向由什么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更要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不为名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克服各种困难,创造优异的成绩。

1.2认识程度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工作质量。因此,体育教师就应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足够的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及所要发挥的作用,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任劳任怨地勤奋耕耘。

1.3工作态度

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主要体现在治学精神和工作作风上。治学严谨、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体育教师职业的根本,谈吐文雅,朴素大方,讲究卫生的作风是体育教师做好专职工作的前提。所以作为体育教师要为人师,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形象,树立好的榜样。

2专业基础

从体育专业特点的角度上来讲,体育教师的专业基础是指讲、做、练的基本功。讲的是指教学中讲授体育专业的理论以及引用相邻学科的基础理论。做是指教学实践中按《教纲》规定的各项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术,给学生做优美正确的示范。练是指课堂教学中各项活动的练习安排和课外各项运动的训练计划,其方法具有科学性。这说明体育教师工作的特点是不仅动脑,而且动体,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为此,要求体育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2.1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师教学中讲授的基础

掌握教学理论及其规律,可以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科学性和艺术性。马卡连柯在《我的教育观点》讲演中曾说“:我非常尊重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下去的,我很喜欢教育理论。”由此可见,掌握教育理论的重要性。熟练地运用体育科学理论,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各类教材的各种技术特点,是圆满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的根本保证。生物科学、社会科学与相邻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助于体育教师在工作中利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学与训练,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教学与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在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得心应手。

2.2实践技能是体育教师和训练中做示范的看家本领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高超的体育运动技能给人以艺术享受,体育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年龄跨度很大,小至几岁的儿童,大到二十岁出头的青年。少儿时期的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优美正确的示范动作会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学有榜样,学有兴趣。青少年虽然有一定理解能力,但更偏重于教师的示范,学生在听了教师的讲授后能激发学习动机,再看到教师姿态优雅的示范,更能调动学习兴趣,以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组织能力是体育教师课内外开展活动的集中体现

因为体育教师的工作面广,有的担任一个年级或多个年级的体育课,有的还担任学校所有的体育工作。因此,体育教师需要洪亮的嗓音、敏锐的思维、干练的动作、果断的决策、灵活运用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3表达能力

3.1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

语言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与训练及其活动的效果,小学儿童思维性较差,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精讲犹如无形的手指,随时都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高、初中学生思维性较强,简明准确,合乎逻辑的讲授具有启迪性和激励性,易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3.2动作是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对体育教师特定的要求

因为体育教学和训练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既是技能技术的演示,又是体育运动知识具体形象化的传授和意志品质上的教育。同时,教师除了自身演示动作外,还要对学生每次完成动作的质量和安全负责,还应根据学生在完成各种动作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采用必要的帮助与保护方法,以体现出教师动作表达能力的规范化。3.3绘画是体育教师提高工作效益、适应现代教育必用的方法教学与训练中各项运动技术动作的剖析,需要绘制出简单的图形与表格,辅之于挂图、幻灯等电化教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体育教师应积极学习美工知识,掌握绘画的技能技巧,以提高教学效果。

3.4文字是体育教师制定计划、信息交流、进行教学的必要工具

在体育教师繁杂的工作中,首先是根据工作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种计划,以便在开展工作时按章实施。其次是通过文字与外界交流,获取新的信息为己所用,充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再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撰写文章,宣传报道单位与个人开展工作的情况。

4体魄健壮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们称誉体育教师是培养健壮体魄的设计师。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坚持自身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沛的精力、健美的体态,为学生树立身体力行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这样才无愧于人体健康的“保健师”和健美“设计师”的美称。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如果具备了以上诸方面的素质,就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工作,愉快地胜任学校体育工作,在教育这块园里得心应手地施展才华,为祖国培养出跨世纪的、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做出贡献。

5结论

中学教师教育范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初级中学教授中国古代诗词时,其传统文化的渗透体现出一个渐进的螺旋过程。随着初中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变化,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解决了课堂教学的困难和进展,使中学生可以稳步提升汉语文化学习水平,逐步树立完善的汉语思维能力,轻松解决语言问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特征

(一)广泛的教育内容。中学古代诗词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比较丰富。许多古老的诗词中都出现了对我国美丽的山脉和河流的描绘。古代诗词是历史传承文化的精髓。通过深入研究古代诗词学习,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每个古老的故事都使中学生对这个国家的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而这个国家长期以来是从不同的方向继承下来的。

(二)教育的阶段性。在初级中学,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但是,初中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古代古诗词教育的心理观念和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具有独特的舞台特征。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古诗词教学具有阶段性和秩序性。对于高中生,教师可以科学地考虑古代诗词教育的阶段,并准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以供中学生课外阅读和当前诗词教学。

(三)教育的时效性。教授古代诗词和语言并不能总是在课堂上取得最佳效果。中学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化课外实践培训教程来促进道德、智力、身体和综合素质的融合。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与同学和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形成正确的道德思维。让学生通过良好的榜样学习,树立更高的抱负和理想。

二、当前中学时期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在中学时期,中国古代诗歌的教学现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太过重视古诗朗诵,忽略了古诗氛围,以致学生无法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其次,学生们忽略了对诗歌的感激之情,而过多地关注古代诗歌的翻译。就像美丽的古代文字一样,古代诗歌是一种华丽的气氛。诗歌必须用感情来理解古代诗歌的含义。但是,在应试教育中,背诵已成为记忆,成为教师传授古代诗歌的主要方式。朗诵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但也可以消除学生对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例如,当教授部分诗歌时,教师会要求学生背诵整首诗,而无须说一句话或使用无声写作来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含义了解得不够多,因此他们对作品中使用的创作技巧一无所知,最终学生对朗诵诗词产生了一定的抵制。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面向考试的培训。为了确保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更多的分数,学生会尽力确保自己能记住它们,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学生不应被动地获得知识,而应该主动地获得知识。传统教学方法的老化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改变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的蕴意与古诗词融为一体。在中学时期教授古诗词,不仅是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而且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能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代诗歌作品的形式、内容和含义之美,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此外,教师必须将传统文化融入古代诗歌教学中,充分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引入古诗词的基本方向

在学习古诗词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知识结构、理解力、学习背景、兴趣爱好等,并根据其不同的学习目标制定教育方式。例如,在教授简单的古代诗词时,因学生已经对古代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课程便可以侧重于内容模式并简要描述诗词的形式。随着互联网上新型教学方法的出现,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日益增强。这些传统的教育设施和单调的学习环境已不能满足当前中学生的需求,互联网上的新教育将继续更新中学生可以接受的古代诗词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显示不同古代诗词的背景图片,因此学生可以猜测每张图片所代表的古代诗词。古代诗词学习不是一种机械化的过程,而是将中国知识与生活和表达技巧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代人物的英雄成就,欣赏到我国的历史古迹和历史艺术。通过这种方式,中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习得,欣赏到中华民族的耐心和朴素,形成健康的健康思维观念,从而有助于中学生的未来发展。

四、体会古诗词的用词之妙

古代诗歌的韵律感强,节奏分明,很有音乐感。每首诗和句子中的音节都有节奏变化,大声朗读古代诗歌,会感到连贯和流畅。教授古代诗歌时,大声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作品含义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大声阅读来帮助学生识别作者在“抑郁—渴望—矛盾—开放”中的情绪变化。然后通过对关键词和句子的深入分析,学生大声朗读并体验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阅读古代诗歌,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作品形式的美,并更好地理解作品。古诗词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必须解释古诗词的含义。在《游子吟》教学中,“意识”和“三春晖”等新词不是真实的物体,因此比其他真实词汇更难解释,因此教师可以简单地对其进行总结。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节录,在最终被采纳之前,都是由专家们决定的。这首古诗不仅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诗词和句子也非常有趣,美丽而经典。中学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并将这首古老的诗词重复给学生展示。通过模仿这首古诗的句子,学生可以在写作上取得重大进展。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通过音乐、视频等手段加深学生的理解,摘录部分著名的句子作为写作材料。通过体现古代诗词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在课后收集学生的鼓舞性故事,收集手写的报纸、小黑板等活动,并在课堂上积极与同学讨论。

五、品味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在古代诗词中,意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既包含着诗人的主观情思,也包含着客观景物。诗人或词人往往借助多种意象,创造出一个或优美或动人或悲壮或凄凉的艺术情境,让人沉醉其中,形成思想上的共鸣。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中包含的意境之美,从而感受古代诗词的美。意境是诗人创作过程中客观领域和主观情感有机结合的状态。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艺术意境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握艺术观念,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深层含义。在具体的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提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古诗词写作的背景和作者的境况,对诗词进行一个整体的了解。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借助微课、课件、音乐等,辅助诗歌教学,让学生深入情境中,感受诗词中事物的意象内涵,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意境之美。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课程中,教师应着重于描述“月亮”蕴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提供简单的指导和见解,所以学生了解到古代诗歌的“月亮”形象通常代表着诗人的乡愁。通过赏析古代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传统文学的美。

六、领悟古诗词的情感之深

教师在讲授古诗词课程时,往往会通过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诗歌的背景故事介绍,来讲授古代诗歌的情感或感受。阅读古代诗歌,可以感觉到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在学习了古代诗歌之后,学生们会体会到作者寄托在诗歌中的情感或实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在阅读诗歌后,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从而提高写作热情。中学教师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情感变化,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每个人对古代诗歌的感觉都会不同。教师应专注于古诗词句品析,确保学生深情地阅读,以加深他们的阅读印象。这样的情感教育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将古代诗歌传达的核心思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关联,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难度,还使其阅读体验更加逼真、简单明了。学习古诗词后,可鼓励学生用古诗词进行写作,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为了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加深对古代诗歌创作的理解,并体验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在苏轼经历了官场上的失意和人生中遭遇的一些苦难后所写的。苏轼生活跌宕起伏,他向往皎皎明月,想回到自然和田野,过上安静祥和的生活,却又不想脱离人世间,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亲人,放不下心中的牵挂和思念,其内心的矛盾在诗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阅读全文后感受诗人的内心感受。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背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必须克服教学困难,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层次地推进初中古诗词教学活动。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真正帮助初中生掌握古诗词的奥秘和诀窍。教师从用词、意境以及情感等方面,展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5(1).

[2]王敏.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

中学教师教育范文8

(一)质量互变理论众所周知“量变引起质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在化学领域中更是将这一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化学运动中量到质的转化包括两方面,因物质本身和结构在量上的改变,即物质的数量和运动的变化所引起的质变。如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元素周期律。物质浓度的量变也会引起性质的质变,如硝酸浓度的不同,与铜反应的产物也不同。而同分异构体因空间结构的不同导致性质质变。除此以外,化学中还有大量的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所以培养形成量的观点,有利于深刻地理解化学运动的一般规律。

(二)对立统一规律用质子理论来阐述酸碱中和反应,其中酸失去H+,碱得到H+,二者在适合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反应,最终得到盐溶液,若没有H+的失去就无所谓H+得到。同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来说,没有对应的氧化剂就无所谓还原剂,没有氧化反应就没有还原反应。这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这充分诠释了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依据一定的条件向着对立面转化。而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有机物的通性难溶于水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但乙醇却可以与水互溶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都有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和自我充实。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化学的发展过程也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前进。例如,“燃烧”的概念,由最初拉瓦锡的“燃素”说,到后来的有氧气参加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现象,直至现在进一步扩大的概念:任何剧烈的发光发热的现象都可称为燃烧。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四)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告诉我们,当一种物质发生变化时,一定要探求产生物质变化的因果关系。例如,木材燃烧需要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并达到木材的着火点才能实现,条件缺一不可。如果把任一条件孤立看待,是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的。工业上合成氨,既要考虑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又要顾及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降低N2和H2的转化率。这便说明了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这一关系后,综合考虑寻求最佳条件,提高氨的产率。化学是一门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学科,从基本概念到理论及其内在机理都散发着哲学的气息,这值得每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和品味。

二、哲学观点下的化学教学辩证

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对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于化学教学,把蕴含于各种化学现象之中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引导学生灵活地学习、运用化学知识,最终实现化学知识传授、各种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效果的统一。这需要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出发,提高化学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几十年的教学改革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实践—认识—实践”作为指导思想,指导教学改革和探索,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1.通过实践性教学,丰富感性认识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均抽象于实践,是以高度概括的形式出现的思维成果,要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必须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此,通过实践性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具有显著的意义。实验是检验化学学科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注重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图表、模型、多媒体等。融合归纳推理等数学的思想方法,巧妙地将顺逆推理、类比推理、比较推理、讨论推理、对比推理等基本推理方法应用在化学教学和解决化学实际问题当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教学,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和绚丽多变的自然现象,大多与化学相联系,需要随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中事物变化的现象,有条件者可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2.突破认识局限,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感性认识即使是真实的,也是片面的。因而必须突破感性认识,上升为化学的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一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彼此相互依存影响中进行的。教师对知识的组织,一般是按其知识体系结构来进行的,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为基础,由难而易的提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尽可能地从思维的抽象达到思维中的具体,实现对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物质的量”单位—摩尔不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于初学者来说,既陌生又抽象,学生接受这一概念相对就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将宏观的“质量”与微观的“物质的量”建立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物质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数,而是一堆一堆地去计量的。

3.在实际运用中,巩固和发展知识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采用边练边讲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在使用中检验要领和理论是否理解深透、掌握牢固。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用,例如将化学知识用于火灾的预防、合理调节膳食、识别新闻的真假等方面。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事物的两面性,在化学教学中掌握一分为二的观点

任何一种物质都具有两面性,如科技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运用不当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如:当今的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教学中应结合现实,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化学物质,既要使学生理解学习化学就是要利用所学知识消除其有害的一面,又要使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化学物质,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合理利用化学知识,发挥积极因素造福人类,是掌握化学知识的最终目的。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前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低碳意识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真正地给学生讲清环境污染的形成过程及危害,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而非忽略或简述。在实验过程中以切身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如强调有毒尾气处理装置,合理处理实验废液,设计微型实验装置等,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由于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值得广大中学教师充分利用。

(三)始终把握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要从实际出发,做到一丝不苟,如实记录,不能随意臆造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如果发现实验结果不对,应分析原因,找出问题,重做实验,绝对不允许修改数据或拼凑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牢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四)哲学视角下的化学教学目标在化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以科学家的人格力量来引导学生,做到心中有书,眼中有人,鼓励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生根本指南,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化学史,有目的地进行国情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充分利用化学思维方法,激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科学理念。做到在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之上,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

三、哲学思想中的化学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