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论文范例

职业论文

职业论文范文1

1)思想政治坚定。作为民航安全的守护者,思想上必须有坚定的信仰,有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了解和学习党的先进理念和文化,在思想上始终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在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坚决执行上级组织的命令。民航安全是一盘棋,对于空管人来说,在民航局的统一部署下,对管制工作所要求的各项保密工作,以及工作中严格落实的规章制度,还是上级要求认真学习的文件等,都必须坚决执行。在执行上级的要求上,不允许出现阳奉阴违,违规操作,对上级要求不能去做的事情,坚决加以杜绝,达到令行禁止,不出意外。

3)坚决执行保密的相关规定。空管工作不仅仅是民航运输的事情,还涉及到空军的一些军用机场,空军的动态,以及与空军的协调等,在这方面必须认真执行保密纪律,特别是在对外交流中,需要严格保密纪律,对于保密文件坚决不允许带出或者随遇复印。

二、提高管制员职业技能素质

1)管制工作是民航运输的指挥中枢,工作压力大,强度高,指挥复杂,在一个班组内工作,既需要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又要与其他岗位相互协调,这就要求管制员具有极高的配合意识。要有民航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在管制工作中甘于奉献,不讲回报,大局为重,以全体航班和旅客的安全为重,识大局,顾整体。

2)管制工作是一个靠语言的工作,要在工作中达到语言流畅,通话清晰,特别是在与飞机的陆空通话中,必须要求一字不差,对于出现失误的语言,必须及时更正,这就要求协调员在指挥过程中,做好监督作用,把好安全关口,不给口误留下犯错的任何机会。另外,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深入,外籍航班越来越多,在管制工作中需要提高英语通话水平,提升整体的职业素养。

3)提升管制员职业自豪感。在管制工作中有这样两类人员:一类人是业务能力较强,但是工作态度不佳,对规章制度的执行上有漏洞,拿经验去指挥。另一种管制员是业务能力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态度比较认真,需要别人帮助才能完成工作的管制员。这就需要班组长要精心梳理,对于不同类型的管制员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搭配,去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对于第一类管制员,班组长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约束他,解决他们的思想上认识的问题,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份职业的职业自豪感,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对工作的态度问题;对第二类人,则需要做好培训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搭配业务能力强,经验好的人员,特别是有耐心,技术好的管制员,这些有业务能力强的人可以去帮助其处理难题,对有关业务学习过程严格把关,使其逐渐感受榜样的力量,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提高管制员的业务素质

管制员必须拥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的才能在管制岗位工作,但是管制工作是一项经验不断累积的工作,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提高管制员业务素质有多种途径,比如在校的培训,和岗位见习过程中的培训,需要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再比如日常的案例分析,雷达培训,现场培训等培训方式,只有将培训做好,管制员才能有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的机会。

1)提高管制员的自查能力。自我检查要求管制员按照有关规定标准检查自己在遵守安全规章方面是否达到要求,通过反思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自查还包括班组内部的自查,相邻管制员之间,按照规定进行相互检查,使每个人对别人的指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相应的管理监督部门,要在工作中对管制员的遵章守纪情况加以考核,对违章行为加以处罚,提高管制员的犯错成本。

2)提高管制员关键冲突的解决能力。解决冲突能力是指管制员在管制指挥中,对突然发生的冲突进行预判,和解决的一种能力。管制指挥中经常会面对的许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如特殊天气、急救病人、飞机故障等,这些特情的解决与否,是考察管制员业务能力的关键时刻,只有将这些特情问题解决好,才能保证民航的持续安全。

四、提高带班主任的职业素质

1)提高带班主任的业务素质。带班主任在是管制工作中最小管理单元的的负责人,他业务素质的高地直接影响整个团队的安全水平,带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精通业务知识,有自己的工作特点和管理方法。作为班组安全的第一负责人,带班主任不仅要为班组规章落实情况负责,还要在管理中了解班组成员的心里状态,为班组人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负责,在工作之外得到管制员的信任,这样才能带好管制员这支队伍。

2)提高带班主任的管理素质。带班主任是非常重要的岗位,他们的选拔不能论资排辈,应当按照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去选拔,选拔完成后,要赋予班组长人员安排权、工作指挥权,奖惩建议权等一些对工作有利的权利,这些权利的恰当使用,将为班组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

3)加强带班主任的安全意识。安全是空管的生命线,带班主任的安全意识决定了整个班组的安全水平。班组长不仅负责班组的业务和管理,同时更是安全工作的监督员和检查员,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工作中发挥他们在安全监督和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安全工作职责明确,形成一个严密高效的安全管理责任系统。

4)带班主任用好奖惩管理手段。奖惩手段在实际过程中的使用需要十分谨慎,太严则不利于班组团结,太松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奖惩行为能使人一时受到警醒,但是不能彻底解决人员思想上不认真不重视的问题,若长期简单粗暴的使用奖惩手段,会使奖惩手段的效果打折,失去了其应有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为了增强管理效果,带班主任注重柔性管理方法的使用。如开展班组建设活动,业务讨论活动等,对有问题的行为进行讨论,提高管制员对错误行为的认识。

五、结语

职业论文范文2

廊坊市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高素质和充足的人力资源,除了高尖端的科研人员以外,其他各级各类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未来都将会展现出各自的作用和价值。根据我市的主导产业结构状况,较为合理的人力资源高中初级比例是1:6:14,但现今的状况是1:5:9,从高中级来看,我市的人力资源比例较为合理,而且甚至还有增大的势头,但初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比例太少,这直接影响了基础产业的巩固,次级产业链也不能很好的运转。缺少基础产业和次级产业链的支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及高端产业链也必然会黯然失色。而初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大多由职业教育培养,这类人员的匮乏,显现出我市职业教育的疲软状态,不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必须的人力资源,缺乏与产业对接的有效途径。

2廊坊市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对接裂隙探源

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不能有效对接,直接影响双方的发展。企业没能给对口职业院校提供资金、实习及就业支持,企业也无法接收充裕的初中级管理和技术人员。现今我市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对接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2.1职业教育自我更新机制缺失

随着我市支柱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更新,对于职业教育的自我更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没有跟上我市产业的前进步伐。这里除了政府和社会的因素外,其自身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就办学理念来讲,学科化依然很严重,授课过程中实践环节所占比重不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初中级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但重学科轻实践的培养方式,淡化了其办学特色。此外,根据产业和市场要求,职业教育从自身的目标定位、课程建设以及专业设置等方面也显现出了滞后性。职业教育本身没能够积极摸清市场实情并开拓与企业合作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其自身更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再有就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不足问题。职业院校的教师不同于其他类型学校的教师,它要求既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还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毕业生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理论与实际脱轨;而在企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由于学历达不到要求,很难被高等职业院校录用。”专门培训“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机构很少,这就造成了我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大面积性缺乏的现象。不能保证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任教,直接减缓了我市职业教育的更新速度。

2.2职业教育经费匮乏

现今教育面临的一个基本困境就是公平问题。整个教育系统的经费投入都没要达到其扩充及发展的要求,距离合理的经费数额还有较大的差距。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一直被当作“分支”、“旁支”甚至是“低等级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的公平问题更加严峻。我市并非是教育强省,存在职业教育公平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表现之一就是教育经费不足。经费不足来自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政府在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职业院校是非盈利性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缺少从社会上吸取资金的渠道,政府的教育拨款是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经济基础。此外,因为职业教育提供的是潜在和长远性社会及经济效益,因此大多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短期投资回报的诉求与长远效益之间还是有很大矛盾的。其他的筹款方式例如从社会上的一些金融机构贷款,既没有法律保障,也缺少可操作性。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直接导致我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和器械不能及时更新,更主要的是没有经济能力根据支柱产业(尤其是其中的主导产业)发展去开设新的专业。职业教育特别注重实践操作环节,各级职业院校如果“其实验室或实习实训场地的设备落后于实际生产……那么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需要。”教学硬件基础不达标,不能及时更新和调整,根本无法培养出适合我市支柱产业需求的初中级技术人才。

2.3校企合作的平台和空间过小

职业教育加强与本地支柱产业的对接,一方面职业院校固然要积极走出校园,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的路径,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两者共同探索利益共同点。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倾斜和双向引导,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而今,就我市的情况来看,政府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政策引导的工作还刚刚起步。近些年,廊坊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立职业教育集团上走到了前面,该校是河北省唯一与中锐教育集团“华汽教育"合作的公办高职院校。以汽车职业教育为龙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与全国30多所学院共建汽车职业教育基地。该校是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廊坊市办学实力较为雄厚、优势突出的职业院校。“华汽教育”是中锐教育集团旗下的汽车职业教育品牌,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建设现代化的汽车实训中心,培养汽车后市场人才。两者通过强强联手,开办了华汽维修技师精英班,包括汽车电子技术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培养了大量适应汽车电器与电路的运行维修与技术管理,汽车电器系统的检测与维护,汽车电子产品的应用安装调试,具有较强电子技术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和以从事现代汽车维修工作为主,覆盖汽车检测、汽车装配、售后服务和汽车保险理赔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但这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实现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在我市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当中只占有较少的部分,而且初中级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2.4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

传统中国的教育观念是“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学习一门技术那是下等阶层所为。职业教育是近代伴随洋务运动开始传到中国的,一开始就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社会上不承认其价值,导致了职业教育招生非常困难。在今天,社会偏见依然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招生。普通教育在世人的观念中依然占有压倒性的地位,加上前些年的扩招政策,大量学生涌入大学的课堂,直接压缩了职业教育的招生空间。生源不足以及学生平均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职业教育输出人才的质量。廊坊市支柱产业的发展对于初中级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普通教育的挤压之下,生源数量和质量的急剧下降,加剧了我市职业教育与主导产业对接的裂隙。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歧视,源于对中低等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认可度差。职业教育为了能够招满生源,甚至出现了乱招生的现象。良莠不齐的学生,即使接受职业教育,大多也只是权宜之计,不重视自己所学的专业,更严重的是就业后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不能够勤业、敬业、乐业,又何谈促进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呢?

3廊坊市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对接途径的思考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本地主导产业的实际构成为定位和导向,这样才能保持它的活力,并最大强化其效能。现今廊坊市主导产业的发展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他要求职业教育也必须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强二者之间的有效对接。基于上面列举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我市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的对接:

3.1根据主导产业发展,积极转变自身的办学体制

首先在专业设置上,及时淘汰掉不适合当前产业需求的专业,尤其是夕阳专业或发展前景不好的专业,在开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压缩比重。减少对夕阳专业的投入,将重点放在时下产业需求的专业设置上。在这方面,各职业院校要积极搜集产业信息,尽量开设对口专业。此外,职业教育必须有预判的能力,对于本地主导产业的发展有科学预见,因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一定的周期,必须在某个特定产业发展成熟之前就培养相关的人才,这样才能达到人力资源供应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同步。其次,加强教学当中的实践环节,积极与对口企业接触,为学生寻找更多的实习场所。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该更注重通过实习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其就业前实践操作的纯熟度。学校自身的校办工厂固然可以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但是企业所能提供的实习场所,无论是规模还是专业程度,都要比校办工厂强,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职业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对于技术精湛的人才可以适当降低对其学历或理论知识的要求,之后可以给这类人员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到大学当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而对于高学历的教师,应该主动联系企业,让这类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参观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这样才能够在短时期内培养出理论与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

3.2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增强职业教育的公平性

增加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地方政府一定要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是事业单位,缺少经费来源,政府的教育投入作为其经费主要来源之一,必须要有所保障,这样职业教育的发展才有必要的经济基础。我市各级政府应该在对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评估每所职业院校所需的实际经费,再根据自身的财政状况,加大对职教的经费投入。除了的经费扶植意外,相关的企业也应该向对口的职业院校伸出援助之手。职业教育的回报周期虽然很长,但其带来的人才收益却是无法估量的,企业应该看到这一点。不能因为投资不能立即得到回报,就忽视与职业院校的合作。

3.3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的创建当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政府可以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提供必要的信息,这种能力是校企双方都不具备的,以往的校企合作一直都存在着难以寻求到合适的对象的问题,而政府对本地产业及教育信息了如指掌,能够为校企双方提供匹配信息。其次,政府还可以为校企合作提供担保,增强校企双方的信任度,必要时还可以为双方提供有利于合作的优惠政策。职业教育集团是校企合作的一个新方向,他的成立绝不仅仅是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在设备、资金、人员等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从组织、资源、结构到制度的深层次转变和更新,创造出超过二者总和的经济效益,实现“1+1>2”的目标。教育局作为我市职业教育的主管单位,可以统一部署这项工作。教育厅重点做介绍和担保,让校企双方以契约、股份合作及租赁等形式,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建设基地,实现集团成员单位资源共享。只有以我市职业教育为依托,以专业调整为纽带,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实现双赢的目标。

3.4增强全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破除招工与就业“双难”困境

职业论文范文3

1.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受到重视

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大学生没有目标、盲目就业成了社会关注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加了解和认清自己,对学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近几年,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关注,各个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了一定的重视,很多高校针对大一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就业指导学科逐步实现了全程化、专业化。

1.2教学团队基本形成,但缺乏专职教师

2007年底,教育部提倡所有高校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截止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作为大学的必修课。随着北森教育的普及,就业指导教学团队开始专业化,学历层次也越来越高,各个高校都开始建立自己的专业团队,但由于学科建设时间短,专职教师比较缺乏。

1.3教学形式单调,课程形式单一

因为职业生涯规划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教学形式以大班为主,形式相对单调,教学特色也不是太明显。因为大班教学,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位学生,在课程设计上,相对比较单一,大部分学校是两周上一次课,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遗忘较多。

1.4针对性的个体辅导较少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专业教师较少,面对众多的学生,个体辅导非常少,这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个体辅导非常重要,每个学生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问题给予不同的解决办法非常好,但因各高校专业教师太少,这项工作基本很少开展。

2.大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2.1职业技能差

目前,我国高校整体教育相对落后,大多还是应试教育,对于知识的掌握靠的是死记硬背,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兴职业不断涌现。社会中实际工作岗位和大学生教育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很难相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掌握较浅、不能灵活运用等现象。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技能水平和企业的要求脱节、动手能力差、眼高手底等现象。

2.2工作经验不足

目前,大学的很多实习是“走过场”,大学生没有得到相关职业岗位的切身锻炼,当今人才招聘发现,大部分企业喜欢要有工作经验的,可以降低很多成本,工作经验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2.3择业观念错误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主要是自主择业,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分配制度下,高校毕业生以服从为主,就业率达到100%,大家也没有太多异议。而在自主择业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和择业观念受到了尊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双向选择,大学生根据个人发展、职业选择、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在择业观念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味追求大城市、非大单位大企业不去、公务员热、对预期的收入过高、对工作环境要求过高、不愿意做基层工作等。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更多地注入了功利色彩、以自己的个人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导致大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受到束缚,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4职业道德水平较低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个人如果想在职场立足,职业素养非常重要,而对于我国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频繁跳槽、缺乏敬业精神、夸大在校成绩、编制工作经验、伪造各种证书等缺乏诚信的问题等,成为用人单位非常头疼的问题。在职场中,不能遵循职业规范、诚信缺失、缺乏敬业精神,是一个人个人品质的展现。对于大学生而言,具备了职业素养才具备了职业选择的权利,是未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发现从自我认知、环境分析、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反馈、后续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出现。

3.1自我认知不足

高校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在光环下,大学生往往迷失方向,在对自我的认知上,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缺乏对自己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优势、劣势、情商、智商等方面的准确评价。

3.2缺乏对社会的了解

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缺乏社会经验,同时对于自己的规划非常乐观,对于社会的职业结构不了解,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进入社会非常被动。

3.3职业规划期望过高

目前,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急功近利,对于发展的职业目标期望过高,经常做一些“白日梦”,这就导致很少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而是“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怪现象。在择业过程中,碰到困难就退缩,在行动中不愿意从小事做起,希望“一次规划,终身受益”,急功近利的现象非常严重。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4.1发挥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要转换“学校找到工作、学校完成任务”的陈旧观念,在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坚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服务意识,使大学生的学业、职业素养、生涯规划、就业等方面协调统一,互相促进,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素质和能力为主要目的,帮助大学生去寻找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职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希望,而这个希望实现的主题是教师,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如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越来越重要。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还非常薄弱,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的专业素质非常重要。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学校要给予充分重视,让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更加专业。目前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在对学生的教授过程中要发挥其积极性,具有忘我的奉献精神,关心学生的就业,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充满热情和激情,让学生真正得到收获。

4.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在表现是职业素养,在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主要包括对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培养等。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和对外界及内部环境的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是天之骄子,而是社会中普通的一员。在对工作的选择上,要立足自身,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低姿态进入社会。每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有自身的道德标准,遵守职业规范,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敬业奉献、诚实守信、职业礼仪、健全的心理素质等。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要加强培养,让职业素质得到长期的提高和发展。

4.3加强高校对职业生涯工作的重视

衡量高等教育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在于学生的就业,高等教育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重要程序。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灵活,传统的就业教育已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加强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有用。在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不断转变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让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在大一时重点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分析,大二时重点是择业观、价值观的培养,大三时重点是大学生求职技巧、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的培养,大四时主要是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培养。高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关心学校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成才,让学生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使课程形式多元化。

4.4加强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社会要给予充分重视和指导,优化职业指导人员结构,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职业生涯教育认证制度,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进而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化。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目前,我国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很多,而实践环节非常薄弱,需要加强,鼓励学生自觉地加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5结语

职业论文范文4

预习可以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有效的提高听课的效率,可以可以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对于学生要先让他们明确预习的要求,并且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以兴趣做支撑,学生才会坚持下去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然后是通过实践训练,来对学生的预习习惯进行培养。首先是对全文通读,并且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及词语,然后是圈出重点、难点,弄清段落层次,并对重点的章句细细领会、反复思考。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需做好预习笔记使预习习惯常规化,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预习笔记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1)课题分析,课题分析的主要内容可以是文体特点,也可以是语法结构等等;(2)文体知识、文学常识,这些知识散见单元提示、注解以及课后练习中,在预习中,可以单元为单位,将有关常识系统整理;(3)字词注音及注释,以注解以及教师提供字词为重点;(4)词语、句子摘抄,这样做可以有效的积累词语,并能够对句子的语法、修辞、思想意义等内容进行分析;(5)层次分析,在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文体特色,如议论文,可以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考虑;(6)疑难问题解答,预习课文时,提出的问题越多,则意味着对课文理解得越深,但是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不能够太随意不符合文章的主题。预习笔记的内容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可以依据文体特色、学生层次特点做些调整,并随时肯定学生在实践中冒出的智慧火花。

二、培养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的习惯

很多知识来源于课堂,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学习效果远比学生部听讲自学要强上很多。也正因此要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结合。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怀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索”反射,当这种反射产生后,思维也会随之扩散。而且很多的科学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从解惑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启发学生提问,学生不会质疑,不会问为什么,不会解疑,即使教学手段再先进,形式再新颖,也难免走入灌输式的老路。“学而不思则惘”因此要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的习惯。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教”与“思”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的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巧设思考、入情入境,获取知识,养成习惯。例如在教《荷塘月色》时,首先用多媒体让学生听音乐欣赏几幅美丽的荷塘及荷花的画面,然后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学生被这动人的情景所陶醉,从而为本文教学创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提出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的第4至6节中运用的最多的是比喻修辞,谈谈它们在文中有何妙处?你对通感是如何理解的?说月光和青雾分别用“泻”和“浮”字,是否可用"照"和"升"代替?这样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全速的运转他们的思维,有效的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并且还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中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讲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在职业高中阶段,教学方式与初中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不通过,同时与普通高中相比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自主、自觉的自学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启发、点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通过学生翻阅工具书、查找资料、课堂质疑、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可以通过“阅读——探讨——交流——总结”活动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的、自觉的学习习惯。

职业论文范文5

我院医学检验科有专业技术人员16人,中职6人,初职10人,工作年限最长20年以上,最短5年。 随着工作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及个人防护意识的增强,职业损伤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过每年医院职工健康体检,直到2013年8月尚未发现科室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

2发生职业损伤的因素

2.1对职业损伤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差

在检验工作中接触的各种标本均可能具有感染性,特别是来自医院传染科的各种体液标本,在检测过程中对所有标本均应按传染标本对待。

2.2操作技术不熟练,流程不规范

采血技术不熟练、操作不规范,采血针未按要求进行毁形消毒处理。

2.3未及时对操作台面进行清理消毒操作过程中残留于台面的碎玻璃、加样头等锐器物易对人体造成划伤,标本的溅出、溢洒应按要求进行处理消毒。

3职业损伤在医学检验工作中的预防和控制

①建立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学检验科感染管理组的三级生物安全组织,切实履行监管职责。②建立简明、易懂、易记的生物安全手册,在实验室门口或墙上制作显目的警示标识,如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图、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图。③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生物安全和自我防护意识,日常工作中严格按要求进行防护。④熟练掌握采血、检测等操作技术,规范操作流程,采血针应进行毁形消毒处理并放置于防穿透的容器内,严禁回套针帽。⑤实验室应尽量避免使用易碎的玻璃器皿和坚硬锐利的检验器材,使用可以替代的塑料制品。⑥建立检验人员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的传染病项目体检。

4发生意外损伤的处理

发生意外损伤后应按大姚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5讨论分析

职业论文范文6

1.苛刻的准入门槛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典型方式是分段接受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起点是接受了中等教育(例如高中教育)的毕业生。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或者至少6个月的实践工作;第一阶段是大学阶段,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学制为4年;第二阶段是预备实习阶段,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进入为期两年的实习期;第三阶段是国家考试阶段,一共有两次国家考试,经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如此完成一个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才有资格受聘担任职教师资工作。大学学习阶段:在高校培养职教师资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本科学习阶段:入学者至少有26周的企业实习等工作经历。二是硕士学习阶段:硕士阶段不再设置单独的硕士学位考试,而是将第一次国家考试作为学位考试,通过了第一次国家考试也就意味着获得了硕士文凭。预备实习阶段:大学学习结束后即开始了教师的预备实习,预备实习为期两年,主要在教师进修学院和职业学校进行。在教师进修学院主要进行师范专业课程学习,由教育学、专业教学等课程组成。在职业学校主要开展实习培训,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学生旁听、有教师指导的授课、单独授课。每周为8至12学时,其中学生每周应旁听2学时。国家考试阶段: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者取得见习教师资格方可进入预备见习阶段。在教师的预备实习结束之前,新教师须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即取得政府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大学学习成绩、论文、所学第一专业的试讲、所学第二专业的试讲、专题座谈等。国家考试要求十分严格,对于以上五个方面,考生均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且总成绩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视为不及格。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有约20%的实习教师无法通过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2.严格的在职培训

按照德国的法律规定,教师参加工作后必须接受师资培训。每年每位教师有5个工作日可脱产带薪参加继续教育,每年至少有2周时间到企业实习。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是分级分类接受培训的,包括州、地区和学校三种层次的培训。全州范围内的进修由州文化部组织,每个课程培训时间为一周左右,内容为通识培训和企业锻炼两部分构成。地区性的进修是相邻学校的联合培训,由区政府组织,每个课程时间为一至三天。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非常重视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此外,高学位课程也为在职教师开设,目的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研修的机会。以柏林大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任何相关学院注册博士、硕士学位课程。

二、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特色

1.完善的培养培训体系

从培养体系看,德国,职教教师是一种独立的、专门化程度极强的职业,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从本科到硕士,甚至是到博士生培养的专业设置。本科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而硕士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一般教育理论与教学法的学习。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两次国家考试相辅相成。整个流程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保证了预备教师已具备了作为一名职教师资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从培训体系看,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培养培训渠道多样化。如: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内部成立的教师培训机构,职教教师联合会,大学的教育系,学校与学校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联合的培训机构等等。

2.高度重视专业教学法

在大学学习中,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硕士阶段均设置了专业教学法模块,在硕士阶段学生还需进行专业实践,目的是加强对专业教学法的理解及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师的预备实习阶段,实习教师需在教师进修学院学习高达140-280学时的专业教学法。通过专业教学法的学习,教师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将专业知识最好的传授给学生,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实践能力综合培养

在德国,学生若想进入大学学习职教师资专业,必须具备至少26周的企业实习经验。并且学生在大学期间也要完成为期26周的企业实习,这样才有资格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在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导下,基于问题导向去尝试进行授课。另外,德国政府对于愿意提供教师培训的企业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支持,从而吸引了大批的企业参与到教师的在职培训中来。

4.考试要求非常严格

宽进严出。在德国要想成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首先通过本科学位考试、然后先后通过两次国家考试。考试由考试委员会按照考试条例进行,委员会由大学教授、职业学校校长、企业专家及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考试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同样重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及考试过程的严格性充分保证了对考生的全面考察,能够较准确、真实地反映出考生是否具备成为职教师资的能力资格。

5.强有效的法律支持

法律健全使德国职业教育界和企业界都有法可依。德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新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确保“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正常运行。另外德国对职业教师培训也有明确的法规——《职业教育培训师资规定》,还有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资格、考核、继续教育等方面都有具体而严格的法律规定。

三、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高地位

在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都必须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不但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能力,而且应当处处为人师表。

1.公务员的身份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联邦政府规定,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与政府官员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不受解雇的威胁,并享有免缴劳动保险费等权利。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分三类,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均在第一类中。在德国人眼中,教师职业是一种相当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受到青睐。每个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只要不犯法就终身不会失业。

2.丰厚的薪酬待遇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优厚的工资待遇。无论与欧洲其他国家同行相比,还是同国内其他职业工作者相比,都是比较高的,并超过国内平均水平。职校教师的工资一般相当于工人工资的1.5至2倍,其中工作五年左右的理论课教师6470欧元/月,换算成人民币约51760元/月(按照1:8汇率计算)。除基本工资外,教师的收入还包括地区补贴、婚姻子女补助、职务补贴和房租补贴等。考察表明,在德国当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可谓是“上大学容易毕业难”,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平均需要7年,4-5年能毕业的人很少。难度最大的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这大约要花3年左右的时间,德国的制度设置杜绝了“走后门”的陋习,竞争和筛选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热爱教育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成为教师,而一旦实现当教师的梦想时,年龄已经在30岁上下了,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职业备受尊重,教育界人才荟萃。

四、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对我们的启示

1.紧扣职业热情主题,加强职业引导工作

在德国考察学习期间,不莱梅大学研究院的Hauschild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养的投入与产出成本测算和职业教育的定位。通过调查问卷研究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对职业定位的影响,经研究发现三者之间职业热情影响最大。反观职业教育现状,如何提升学生对职业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如何提升职校教师的职业热情?研究显示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学生的选择和定位是否长久、稳定并充满激情,而非全部受制于收入的多少来决定职业热情的高低。教师的职业热情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定位,通过培养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归宿感,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归宿。基于此,建议学院从两个方面,加强职业引导工作。一方面加强对在岗教师的职业引导工作,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考核、待遇、事业等多方途径,制定教师的成长计划,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爱校兴校、为人师表的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另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一定要考察教师的在职业引导上接受到的教育,加大对教师在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三方面的考核力度,认真分析其入职担任教师岗位的工作动机,防止投机教师职业以及不具备为人师表素养的人员混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为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在人才引进上把好选人的第一道关。

2.紧扣实践能力主题,加强学历提升工作

基于学历层次不高、年轻教师比重较大的现状,学院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但是学历提升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拿一个文凭,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上。在教师学历提升期间(例如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对下企业实践锻炼提出具体的要求。在职称评定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职称评审制度建设。以往职业院校教师评职称依据综合性大学教师升职称评等级标准实施,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强化教师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之升职称评等级,把“教师到一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服务的实践成果”作为评职称的依据之一。此外,学院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要在职称评审领域给予政策倾向。

3.紧扣产业园区主题,加强各类培训工作

一是要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师范素质和教师基本功培训。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都经过了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当前我们基本上是直接选用大学毕业生(硕士为主)来担当职教专业课教师,因此,必须对新教师进行师范专业培训和专业教学论方面的培训。对新入职的教师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聘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师范技能的培训,主要在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集中训练,实践一般为1-2周。培训结束时要进行达标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和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存入个人业务档案里。二是要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培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第一,选送新入职专业教师到园区合作企业进行1年的实习,熟悉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第二,认真组织实施两年一个周期的专业教师到园区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系部结合专业和师资实际情况,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第三,依托园区企业进行师资培训。我们可以借助园区搭台,主动积极地邀请企业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园区可以来协调企业和学校在整个职业教育的领域达成协作关系,保障双方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解决具体问题。

4.紧扣国际接轨主题,加强国际项目合作工作

职业论文范文7

1.1对象

用整群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宁波市某辖区2013—2014年“初级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培训”(共5期)的第1、第3期学员为对照组(62名);第2、第4期学员为观察组(60名)。学员均为各养老机构在职、但未接受过规范培训、无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对照组:男6名,女56名,平均年龄39.8岁,文化程度:小学41名,初中20名,高中1名;观察组:男7名,女53名,平均年龄40.2岁,文化程度:小学39名,初中21名。两组学员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培训内容

以《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为依据,采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的《国家职业标准———养老护理员(初级)》,按养老护理员职业岗位需求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素质目标作为培训内容,其中基础知识内容为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老年人护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生活照料,技术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总共180学时。

1.2.2培训方法

以集中教学和自学相结合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方法:理论集中授课,技能操作以“讲解—示教—练习”模式教学,教学中强调体现“人文关怀”,操作示教时示范如何向老人解释操作目的、取得同意;询问老人感觉感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引入Watson关怀理论,适时融入各个关怀要素于课程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强调运用科学方法与人文照护理念结合,注重个体的身心社会之协调,人类需求及被关怀的满足;重视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特长和自我照顾能力;理解人文关怀除体现在对服务对象的照顾,还应延伸到养老护理员的层面的含义等。两组学员的授课时间、培训导师相同。研究结束后对照组学员通过补偿教育来进行弥补。

1.2.3Watson关怀理论融入教学的思路及运用

1.2.3.1注意细节营造关怀氛围

培训期间,导师以Watson关怀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对学员的职业选择表示肯定和尊敬,真诚赞赏他们来参加培训的求知精神,及时表扬和肯定学员的认真学习态度和他们已有的工作经验;授课方式、时间安排上尽量多考虑学员的实际情况、接受程度,适时进行调整,让学员体会到人性关怀的氛围,改变平常强调的“人文关怀”多针对服务对象而忽略工作人员的现象。

1.2.3.2化繁为简讲解Watson关怀理论

考虑学员文化程度不高,平时缺少读书学习的习惯和机会,但正处中青年阶段,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体会等特点,采用与生活事例、自身体会等相结合的方式,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Watson关怀理论,让学员能够更好的理解理论内容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意义所在。

1.2.3.3案例分析学会知识运用

学员均有照护工作经历,以学员实际工作遇到的真实案例为导引,运用Watson关怀理论进行分析讨论、共享解决方法。“教—学”互动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更好地将人文关怀融入实际工作中。

1.2.3.4照护示范体现科学方法和人文关怀

模拟照护技能示范时,让不同学员扮演“老人”,导师针对不同身体状态、不同个性特点的“老人”采取不同沟通技巧和照护方式,照顾“老人”的感受,体现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避免机械的形式化的交流,以言传身教影响和引导学员的人性关怀理念和行为。

1.2.4评价工具及方法

1.2.4.1养老护理员职业认知问卷

两组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考虑学员文化程度偏低,问卷尽量简单并能反应主要问题。项目包括(1)服侍人,地位低;(2)无专业技术可言,没前途;(3)工作辛苦,待遇低;(4)助人利己,有意义的工作。学员在认可的项目后面打钩。在征得学员同意且解释调查目的、告知匿名自行答题后,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并由调查员对问卷进行检查确认有效。两组学员在培训后均全部参加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1.2.4.2理论考试及技能操作考核

培训结束时,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进行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两组学员批卷、考核老师相同。(1)理论考试:两组学员采用同一试卷,闭卷笔试。(2)技能操作考核:仿真模拟操作,统一评分标准,其中人性关怀项目分值占20%:包括操作前与老人解释取得同意;操作中注意老人的舒适和隐私;操作时和老人沟通良好、照顾老人感受和反应;有礼貌、语气和善、动作轻稳等4项,每项均为5分。

1.2.5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学员理论技能考核成绩和技能考核中人性关怀项目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学员对养老护理员职业认知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设定α=0.05。

2结果

2.1两组养老护理员职业认同感调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学员对养老护理员职业持认同和乐观态度,较少人认为是“服侍人,地位低”、“无专业技术可言,没前途”;多数人认为是“助人利己,有意义的工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学员均认为养老护理员的工作辛苦而待遇低。

2.2两组学员理论考试成绩、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及人文关怀项目得分比较

理论知识成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技能操作成绩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在操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项目得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观念的转变,养老服务模式也从“温饱服务型”向“质量服务型”转变,这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老护理员的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生活护理,还应注重常见老年疾病的护理知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素养、沟通与倾听的技巧等方面的学习和培养,才能满足高质量的身心整体照护的要求和特点。而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存在“三低”(素质低、工资低、地位低)现象,养老护理员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养老服务的需求;养老护理员自身缺乏职业认同感、价值感,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低。本研究以传递人性关怀的照护理念为切入点,在培训养老护理员的职业知识、技能同时,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方法与人文照护理念结合的人文素质,提高职业认知、认同和价值感,在实际工作中给老人提供人性化的照护,让老人接受照护时感到身心平衡、有尊严和安全感、信任感,真正体现人性关怀的高质量照护,而非机械化程序化的操作过程。

3.1Watson关怀理论融入培训中可影响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认知、认同感和价值感

通过对养老护理员职业认知调查,发现观察组在“服侍人且地位低”、“无专业技术可言、没前途”和“助人利己、有意义的工作”3项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Watson关怀理论融入培训中可影响学员的职业认知、认同感和价值感。

3.1.1理论与人文照护实践结合解读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以改变学员的职业认知

将Watson关怀理论的各个要素,合理结合并运用到现实生活工作中,如以“人文利他主义价值体系”、“信心和希望的灌输”等要素,结合当前“老龄化社会以及养老需求”的现状,国家不断出台的体现养老护理职业规范、社会地位和价值的相关政策(如目前的职业资格培训考核,要求持证上岗)等,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Watson关怀理论,学员正确认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定位、前景和价值所在,以及待遇、人员配备、工作负荷等会逐步完善的“希望”,以此帮助学员改变职业认知和树立“乐业敬业爱岗”态度,即养老护理员是有一定专业性、技术性,并被社会广泛需求的有意义的高尚职业。

3.1.2提高工作实务能力以提升职业认同和价值感

总结学员分享的真实案例和工作难题,主要有老人脾气大、多疑、不信任或者不配合养老护理员、甚至无端指责、缺乏家属关心或因身体状况导致的悲观无奈等,运用Watson关怀理论中的“鼓励正、负情感的表达,帮助与信赖关系的发展,信心和希望的灌输”等要素,培养养老护理员真诚的态度、学会换位思考和利他精神等,更好地理解和包容老人,以使沟通合作更为顺利有效;学习“提供精神心理与社会文化的支持性环境”,提醒照护者要理解和接纳老人不同的个人信仰、文化习俗和心理需求,尽可能创造条件体现“生理—心理—社会”统一的整体护理;以“促进人际间的教与学”为指导,充分发挥基础学历较高,有一定的健康知识和管理能力的老人优势,树立在老人群体中的榜样作用,让老人感受到被重视、被关心,构建相互间的教与学氛围,促进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同时依托此次培训,让学员体会到护理技术的专业特点和专业价值,以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升学员的职业认同和价值感。

3.2Watson关怀理论融入培训中可提高养老护理员的技能操作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员技能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操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项目得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1应用到实践的理论才更体现其活力和价值

学习人文关怀理论,目的是“印记在心中,活化在手中”。导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言传身教,不同状态的老人需要不同的沟通技巧和照护方法,进行照护操作时要用人文关怀理念来支配自己的行为,避免机械的千篇一律的形式化的解释沟通、表情言行。如面对失能、失智老人,他们的认知、行走、自主翻身、进食等能力的缺失,甚至不知道饥饱、大小便随身解、日夜颠倒等,养老护理员心中要有“人文利他主义价值体系”,“满足人的需要”等理念,就会自律自觉地给予人性化的照顾护理,更好地维护老人的尊严,使老人更加舒适。

3.2.2模拟情景互扮角色让学员感同身受

职业论文范文8

(一)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较差。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普遍较差,主要表现为对于所学专业的应用方向把握不准、没有契合实际的职业目标、缺乏完善的职业规划等。造成学生这种职业认知能力较差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缺乏针对学生的系统的职业认知教育,因此我们需要从完善学校职业认知能力教育入手来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机制搭建。

(二)学生职业能力较为欠缺。

学生的职业能力较为欠缺也是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主要表现。通过我们对高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欠缺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学生没有工作责任意识、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不足、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缺乏、学生创新能力不够等。造成学生职业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对于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缺乏了解,因而没有对学生开展相应的职业能力教育,没有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能力训练,所以导致了学生职业能力相对缺乏的现状。

(三)学生的职业素质存在明显差异。

通过我们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调查发现,即使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老师、同一个班级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素质也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领悟能力差异、专业能力差异以及社会经验差异等而造成的。

(四)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企业的需求脱节。

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企业的需求脱节是学生职业素质不高的一个突出表现,主要体现为学生所具备的素质用人单位不需要,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素质学生没有的错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而高职院校则没有切实把握到用人单位的这种需求变化。此外,造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以上四种问题的原因还在于高校管理部门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畸重和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畸轻。

二、企业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对于人才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人才能够被企业所接受、才能够在企业中取得良好的发展、才能够促进企业实现良好发展,因而,职业道德成为了企业对于人才的根本要求。

(二)扎实的专业技能是胜任工作的重要条件。

企业的目的是实现发展,所以其要求职员必须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够胜任日常工作、能够解决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自如面对各种突发状况等,最终促进企业实现快速和稳定的发展。

(三)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只有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有较高的沟通表达能力的人才能够在工作中合理借助他人的力量来高效完成日常工作,因此,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了人才自身竞争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针对高职学生的素质差异来分层次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通过与高职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不断地增进对高职学生的了解,深刻把握不同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然后对不同素质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切实提高。

(二)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学校应该对职业素质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之上不断地加重职业道德培养的比重,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在课堂之下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进入到企业之中进行实习等方式来提高其职业核心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学生经常使用的微博、微信、QQ等来传播职业道德内容,提高职业素质培养的效率。

(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首先,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其对人才的切实要求。其次,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通过让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参与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之中,帮学生逐步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最终促进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职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