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伦理教育范例

职业伦理教育

职业伦理教育范文1

关键词:德育;大学生;人才培养;职业伦理;教育

        1、前言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无论所培养的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将成为社会的一员,担当起各自的伦理责任。学生道德水准的高低,宏观上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微观上对保证个人工作质量,都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伦理教育的重要性[1]。

        伦理教育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对在校大学生广泛开展伦理(特别是职业伦理)教育,是确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浅谈一下应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

        2、强化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伦理学的发展,各种应用伦理学不断产生,从应对相关现实问题中找到了生存的沃土。职业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人们从事各项具体职业时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性,是一门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新兴学科。常见的教师伦理学、新闻伦理学、工程伦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等,都属于职业伦理学的范畴。                                            

         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使得高等教育与职业伦理教育的携手成为必然。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只给了少部分精英学生继续深造、进入学术殿堂的机会,绝大多数学生都将在毕业时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待就业者的身份参与争夺饭碗的严酷竞争。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在履行传统的教学科研职能之外,更多地承担起就业培训的任务。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普遍下降,时刻在拷问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什么样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我们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知识?我们是否真的提供了学生应该掌握的那些知识?

        许多来自一线的统计资料表明,用人单位对新进大学生进行素质评价时,最看重的是其品德。有关资料显示,在回答问卷“你认为什么样的大学生受企业欢迎”时,96%的人选择了敬业,98%的人选择了诚信[2]。这些信息提示我们,在高等教育中必须强化伦理道德、尤其是职业伦理道德的教育。

        当今的在校大学生,一般属于90后,独生子女的成长背景使他们大多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包容性不强,加之社会转型带来的一定程度的价值失序的影响,其职业伦理道德水平相对缺失,与社会预期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要改变这种现状,高校亟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

        3、深化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的可行性

        以往对大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中,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如重社会影响而轻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中又存在着空洞说教多、针对实际问题少、教育不够深入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的实效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绝不应该仅仅止步于德育课堂上蜻蜓点水式的简单提及,而是应该将其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作为自己必须履行的一项教学职责,抓紧抓好。而深化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首先需要优化职业伦理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笔者认为采用“两个结合”是可行的。

        第一个结合是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教学法(Case Analysis Learning)是近代教育学中推荐的方法之一,其要点是通过剖析典型案例,使受教育者得到启迪,培养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在对大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中,教师枯燥地介绍职业伦理学的条文和守则,让学生被动接受,显然是起不到应有作用的;而通过对典型案例作鞭辟入里的分析,则可以使学生受到启发,在思索和讨论后主动学习职业伦理的相关原理和准则。且涉及具体职业领域的相关案例,特别是典型案例,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借鉴作用。国外经验也屡屡证明,案例分析是开展职业伦理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第二个结合是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就业教育是高等学校应频繁开展的教育。90后大学生一般都有极强的现实感,从进校伊始,他们就会将目光瞄准就业,对有关就业的资讯倍加关注,因此就业教育是最具实效性的教育。而将具体的职业伦理自然融入对学生的就业教育中,无疑能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增强职业伦理教育的实效性。德育课堂之外,学校可以聘请知名企业主管人力资源的专家来校作求职专题讲座,或邀请事业有成的校友回校作报告、介绍职场成功经验,以他们的现身说法教益学生,使其真正认识坚守职业伦理的重要性。

        在教学内容上,笔者认为可以围绕“三个教育”而进行。#p#分页标题#e#

        (1)敬业教育

        对职业的尊重是职业人基本的道德要求之一。“respect calling”是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在校大学生的“角色”意识较差,就业前的思想准备严重不足,其具体表现为不严格履行学生职责,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刻苦精神,没有认识到高等学校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就业前的培训,这种培训包括知识准备、技能训练和思想熏陶。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职业道德训练,敬业精神的培养即是其中的内容之一。敬业的基础是责任,这是应用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之一。英语中的责任“responsibility”,意思是一种“响应”能力,即对社会召唤的反应能力。难以想象,一个在校对学习马马虎虎的人,走向社会后对工作会有高的标准,一个对学习不投入的人,将来对工作会有大的投入。因此,对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可以从整肃学风、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开始抓起。

        (2)诚信教育

        诚信是当今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基础,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功的保证。有人将当前经济活动中出现种种“坑蒙拐骗”现象的原因归结为“诚信缺失”。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诚信缺失的风气现在也波及到高等学校这样高雅的学术殿堂,部分在校学子已或多或少地受到传染。如抄袭作业,不以为然;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凡此种种,无一不是诚信缺失在大学生中的反映。因此,诚信教育实属伦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教师须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诚信是立身之本。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都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一个人没有诚信,在社会上无法立足,无法做人。同时要教育学生,使他们知道诚信也是一种社会资源,是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诚信的公司会赢得更多的客户,获得更多的业内朋友;个人的诚信,可以使其在就业、银行贷款、寻求合作伙伴方面得到更多优惠。教师须通过这种合理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坚守诚信的道德自觉,经过长时积累,最终促成其诚信品格的养成。

        (3)和谐观教育

        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追求。保持职业生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个人坚持和谐理念、正确处理好自身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促成个体自我身心的健康发展、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友好相处、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大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和谐发展的意识,为打拼职场创造良好的人生环境。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和珍视生命价值,使其懂得学习和工作的目的在于改善个体生活质量,进而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健康观;其次,在个人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处理上,使学生明确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物,其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从而确立起正确的义利观,勇于担当,乐于助人,勤于奉献,逐步养成优秀职业人应具备的良好个性品质;最后,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须教育学生突破传统人道主义中人征服自然的狭隘思路,懂得敬畏和尊重自然,进而确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生态观,使学生将来在自觉履行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伦理责任中规范自己的职业活动[3]。

        4、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的实施建议

        笔者认为,实施大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应该做到全员化、全程化和系统化。

        首先,学校校园是学生的“教育场”,处于该场中的所有元素都应对育人起到正向作用[4]。因此,对大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需要包括领导、教师和行政服务人员在内的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的集体参与。领导者的管理作风,服务者的精神风貌,尤其是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通常说“为人师表”,教师潜心治学和孜孜传道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起着最好的道德示范作用,正如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都是“身教”的实例。当然,教育也离不开“言传”,特别是专职教师,在职业伦理教育的“融入式”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专职教师需要明确自己作为道德载体的责任,结合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穿插职业伦理教育,通过生动具体的讲授,使学生感同身受,获得深刻教益。

        其次,学校校园这一“教育场”对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应该是全程的[5]。每位学生初入大学校门,对其及所在群体的职业伦理教育即可随之开始。从新生入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专业课学习到毕业就业,职业伦理教育可以全程伴随,一以贯之,最终形成整套周密完整的教育链条。其中,对毕业生职业伦理状况的回访和跟踪调查更为必需。作为外界的反馈,它对于改善整个“教育场”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对大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应该形成系统和网络[6]。学校须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人员及班主任等兼职人员有效组织起来,并全力动员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职业伦理教育,于每年定期召开一次相关专题研讨会,及时交流经验,总结成绩,汇总问题,讨论解决办法,同时做好来年的工作安排。通过以上努力,形成各方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使职业伦理教育日趋系统化和规范化,不断改善和增进教育效果。

        5 、结语

        职业伦理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开展职业伦理教育十分重要,在操作上也是可行的。在实施上,应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作用,形成网络,联系实际,开展敬业教育、诚信教育与和谐观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品质高尚、知识全面、体魄健壮,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马成松.对工程教育中工程伦理问题的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 2003,(03)#p#分页标题#e#

2马成松.工程的软化与素质的硬化[J]高等建筑教育 , 2007,(02)

3肖平.工程伦理学[B]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4郑文宝.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的工程伦理教育[J]教书育人 , 2007,(18)

职业伦理教育范文2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当前,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逐渐下降,学校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学习专业知识困难较大,精神信仰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思想的侵袭,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应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教育管理方法的创新,不能因为学生水平差、基础弱就疏于管理;也不能按照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方式进行生搬硬套。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人员,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善于发现并尊重职业教育管理的规律,全面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尽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全面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学会因材施教,不断创新学生管理的方法,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而推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创新评价标准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许多学生认为自己跟本科学生相比,学历低、素质差、学习能力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无形中增加学习和生活压力,导致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遇事不够冷静,容易走极端,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在对待事物及处理事情上容易产生一些偏激行为,进而引发道德的知行分离。职业学校出现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事务,更已经发展成社会性问题。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不断发展,人才的定义及人才评价标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社会逐渐认识到学历并不完全等于能力。传统的评价标准已难以完全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应该积极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积极创新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积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使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读本科,甚至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职业学校应该建立“以德为先、技术至上”的人才评价标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努力掌握一技之长,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3创新管理载体

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多,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给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挑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向学生传播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接受教育管理,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传统的教育管理仅仅通过教室与宿舍等环境实施,已经很难抵挡当今信息大爆炸社会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积极创新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载体是全面做好职业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重要路径。要结合主渠道和多种辅渠道,加强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主渠道,是指通过学校的学工处和各系部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强学生学习及生活的教育管理;辅渠道则是利用好互联网(微校园、QQ群、微博、微信、校园网)等多种新媒介技术手段,以职业学校内部成立的社团组织、兴趣小组、工作室等为载体,把广大学生分类地组织在一起,在教师的正面教育引导下,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生综合思想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4创新管理制度

职业伦理教育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理论;实施

自2010年开始职业教育就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代表着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建设正在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体现了“互联网+”的背景特点。这种情况下可以预见,职业教育水准必然会上升到新的台阶,而资源库的价值也会被逐渐挖掘出来。如何利用资源库来打造我国特色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成为学术界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

1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理论研究

1.1互联网+职业教育成为趋势

当今职业教育无论是院校的数量还是学生规模都在迅速上升,从数量上看我国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大国,但高职的发展模式也出现一定的问题,例如在政策上还有一定的需求,教育质量上也有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收入成反比的情况等。而“互联网+”的提出让高等教育也进入了资源建设与信息建设时期,职业教育也逐渐融于新的发展理念,传统的院校正在向着信息建设方向迈进,信息化学习与信息化管理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理论就是基于这种背景诞生。

1.2建设内容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1]。其中有专业介绍、职业人才培养、人才培训项目等众多教学资源,其中也分为基础类、扩展类以及冗余类资源。基础类就是专业教学以及课程教学方面的内容,包括课程改革的方式和途径等。其中颗粒化的建设成为教学基础,课程将向结构化的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扩展类资源主要是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服务,针对性进行资源开发,让资源的普适性更强,同时也包括各行业的新进技术以及理论研究成果。冗余类资源则是为了让资源更加丰富,为教师搭建教学模式提供更多依据。

1.3建设目标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能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具体来说就是让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手段更加多样化,同时在资源库中会不断更新教育资源,让职业教育的教师与学生群体能够随时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学习理念,教师能够从中提取更多的教学方法,让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效率提升。资源科能够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服务,同时为社会学习者提供更多资源以及服务,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基础。

1.4资源适用性研究

如今对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定位已经从辅助教学和辅助学习脱离出来,“能学、辅教”成为最新的功能定位。由于资源库在建设前期规划难免有些缺陷,因此适用性也比较有限,提升资源的适用性成为如今非常热门的研究话题,主要是研究如何才能让资源库的内容与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岗位的对接性更强,同时资源能够更具有及时性以及合理性。因此在资源设计上要更加科学,关注资源的应用导向以及未来资源的更新,不仅要控制资源的数量,如何提升资源的适用性要更加重要。

1.5平台与教学对接研究

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将校园学习平台作为共享性的平台[3]。而其中的运行数据也要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测,在平台选择上不会进行规定,因为各平台之间会形成竞争,这样就容易推动各平台资源的更新速度以及在功能上的完善,让平台为学生和教师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如何让平台与教学形成相互支持的局面是如今要研究的重点,这也是为了能够解决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让平台更快融合与课程教学的创新。

2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遇到的问题

2.1设计逻辑性不强

资源库设计中逻辑性不强是普遍存在的缺陷[4]。首先就是在资源体系的结构设计上有很多环境并不合理,如今资源库的资源体系是按照各个专业的教学需求以及专业的特点进行设计和规划,但在资源构建上却没有进行模块化的整合,内容上缺乏整体性以及逻辑性。其次是职业特性没有表达充分,很多企业的案例并没有进行一体化设计,资源都是零散的,发挥的价值比较有限。最后就是资源库的功能,定位成学习中心,那么资源库就应该具备强大的学习功能,如今在学习功能上还有待提高。

2.2资源素材不完善

一些资源内容在布点上还存在很多盲区,导致无法将资源覆盖在所有知识点上,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的使用中无法得到全面的支持,教师在搭建课堂时也会受到限制。而资源库本身是依靠众多院校以及企业的联合才建立耆老,前期的论证不够充分,各组织间缺乏协调,资源素材的上传以及质量都存在差距。同时在素材申报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提升完成,只关注素材的数量,通常是将现有的素材都上传到资源库中,对素材本身的先进性以及实用性并没有考虑。

2.3平台技术不全面

资源库大多是建立在职教平台上,有储存、检索、学习以及互动等功能[5],并且平台配备了监测、统计、下载等功能,是一种大型在线学习平台。但这个平台上缺乏班级管理的功能,因此在课程教学上还是有一定约束。在教学中往往需要班级管理功能,这就需要在功能设计、方案退让、互动、评价以及成绩评定方面进行完善。

2.4个性学习不体现

颗粒化就是为了能够发展个性化学习模式[6],但在资源库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个性化学习主要是依靠在素材上的个性化设计、资源冗余以及自主学习功能来实现,但如今的资源冗余并不充足,而且素材的个性化也没有体现,导致个性化学习成为一种形式,实际上对学生并没有起到实质性帮助。而在个性化学习方面,还需要在线下和线上进行结合,丰富资源素材,并在功能上进行完善。除此之外,各个资源库在线上学习方面也存在使用不便的情况,管理上还有一定的缺陷。

2.5保障机制程度低

国家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更新以及完善方面是有严格要求的。其中包括每年更新内容的比例不得低于10%[7]。而资源在验收方面,各个院校也承诺会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实际上资源包括的更新一直都没有在制度上进行完善,而在保证资源更新方面也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资源更新供给以及需求方面更是没有形成长期的对话机制,导致投入和产出一直没有形成平衡。如今职业教育方面虽然对资源库的价值比较认可,但资源库建设最终能否持续建设下去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3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途径

3.1整体规划资源库框架

资源库建设应该是更加注重专业教学[8],在功能上则是要增加服务项目,例如职业岗位培训要更加重视,职业衔接以及终身学习方面要进行加强。资源库框架规划要以职业教育的特征为依据,对专业教学的需求、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规律进行明确,并利用各院校以及企业的优势,发挥出信息技术以及教育技术的优势。资源库建设可以从需求调研入手,向各个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社会职业岗位人员进行调研,分析各群体对资源的需求。这样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解能够更加深入,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关注,关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3.2开发完备内容体系

学生在资源库平台上进行专业学习[9],要求资源的内容要更加完备,其中课程学习中的知识点要尽可能全,专业领域内的技能知识以及评价体系也要逐渐完善,在专业对接上要进行提升,将特色教学成果和教学信息纳入教学资源库,并适时引进国外优秀教学资源进行共享,持续更新资源内容。资源内容的建设应该立足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其中包括对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对岗位的分析要更加深入,对岗位知识进行提炼。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要重新规划,制定课程标准。

3.3完善平台技术功能

资源库要想能够持续发挥作用,就要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10]。技术上的更新以及功能设计要加强,目前资源库在使用功能方面需要提升,功能扩展应该是与时俱进,并在技术上可以持续完善,在需求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保持用户的良好体验。资源库平台并不仅仅是开放性大型学习平台,之所以是专业教学资源库,说明其最终的价值依旧是为职业教育教学服务,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上要增加功能,并提升教学上的作用。

3.4完善共享型模式

在“互联网+”影响下,资源库本身已经从以教为主发展到在学习上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共享学习模式还需要进行完善,要将课程教学、职业培训、学生学业评测、资源搭建、师生互动、课外扩展等方面进行补充。同时资源库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这样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因此在资源内容上要增强丰富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5完善保障机制

资源库建设要建立专业的开发技术团队、管理团队,制定相应的运行制度,建立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完善资源库团队奖罚制度,如通过对建设任务的客观评价,针对取得成果进行专项奖励。在资源审查方面要更加严格,将资源库建设项目本身加入到企业和院校的项目体系中,加强各组织间的保障机制。资源库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还有很多价值可以开发,本文研究后可以了解到资源库建设本身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用户使用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同时在技术以及功能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补充,随着资源库建设越来越成熟,一定可以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倪秀芝,熊向敏.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内蒙古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0):55-58.

[2]何菲,何嘉.基于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问题研究——评《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02):2.

[3]陈丽,周仲文.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探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价值诉求和实施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06):26-29.

[4]杨.职业教育科研评价实施路径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02):102-105.

[5]夏文.构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探析[J].经贸实践,2015(15):203.

[6]蒋立新,连有.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6(22):236-237.

[7]张健.职业教育科研协同创新:现实思考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6(27):38-40.

[8]徐国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发:问题、原理与方法[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1-7.

[9]胡苗忠.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建设及实施路径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J].商业会计,2015(10):62-65.

职业伦理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指导,职业教育

    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几乎是一片空白,不仅广大的民众对职业教育及其理论的认识相当模糊,在社会上,不少人对职业教育还存在很深的偏见。因此,其同仁基于对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深刻认识和对西方先进教育的熟谙及崇尚,在立足于介绍美、德、英、法乃至俄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有关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和教育的具体现状,在1917~1927年间,通过创办《教育与职业》杂志,集会研讨,编、撰并出版职业教育理论著作,等等,就职业教育的含义、目的、意义、内容,乃至实施方法等,积极开展理论探讨。

    一、职教社探讨职业教育理论的背景

    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大会于上海假西门外林荫路江苏省教育会召开,并暂借江苏省教育会为社所;参与发起者除来自教育界的蔡元培、严修、范源濂、袁希涛、陈宝泉、张伯苓、周诒春、蒋维乔、邓萃英、顾树森、郭秉文、黄炎培等个中翘楚外,还有来自实业界、出版界乃至政界的著名人士,像伍廷芳、唐绍仪、汤化龙、王正廷、张元济、陆费逵、史量才、穆藕初、余日章,以及尚在美留学的蒋梦麟等,计48人。虽然他们所受教育背景不同,甚至学术思想也有分歧,但却对职业教育怀有共同的情结、期盼和希冀。7月,上海《东方杂志》和《教育杂志》同时发表了他们共同署名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附“组织大纲”)。

    在职教社同仁看来:“本社之立,同人鉴于当今吾国最重要最困难问题,莫过于生计;根本解决,唯有沟通教育与职业。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之。”因此,“宣言书”中特规定,职教社以“推广职业教育”“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准备”为目的,规定其所办事业计有:调查,研究,劝导,指示,讲演,出版,表扬,通讯答问,设立职业学校,设立教育博物院,组织职业介绍部。其中,“调查”包括调查现行教育及职业界的状况;调查社会各业供求及学校毕业生的状况;调查各地已办职业教育的状况。“劝导”是指“劝政府使注意促亦职业教育;劝导社会有力者倡办职业学校;劝普通学校之堪以兼办职业教育者,务注意办理并指导之;劝职业学校之有须改良其教育方法者,务注意改良并指导之;劝导学生与学生父兄,凡青年力不能升学者,速受职业教育;劝导社会,成注意职业教育。”等等。可见,“宣言书”既是这些有志的发起人士基于中国教育弊端所作的沉痛概括,更是他们基于借鉴西方国家教育发展经验为民族强盛所开的救国之方。

    在职教社的发起人、主要领导者及其一些社员中,有的是思想比较开明的实业界、教育界元老,有的是民国初年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民主教育家,也有的是沐浴了欧风美雨、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知识熏陶、先进教育理论影响的留学生,还有的是从清末民初新式学堂(校)走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面对百孔千疮、百废待兴的新的民主共和国,面对落后、传统的教育发展和创立先进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使得“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成了当时这些在当时极具开拓性和影响力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孜孜以求、矢志不移的理想。

    然而,要推行职业教育,实现“职教救国”的目的,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虽然,早在1914~1915年黄炎培于国内进行教育调查和远涉重洋赴美国考察教育期间,黄本人及少数有识之士就对职业教育的有关理论进行过一定探讨;如在《新大陆之教育》中,黄炎培就曾说:“职业教育,以广义言之,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们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若以狭义言,则仅以讲求实用之知能者为限,亦犹实业教育也。”②但时值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这从职教社在成立“宣言书”中关于职业教育十分概括的说明,也可见一斑;而1917年7月,朱元善“取日人川本宇之介所著《职业教育研究》一书,芟其繁芜,抉其精髓,衡以我国国情”译述而成的著作,取“名日《职业教育真义》”,③更可谓当时职教界同仁在职业教育理论十分匮乏情形下对之急切期盼的一个典型注脚。

    实际上,在当时,不仅广大的民众对职业教育及其理论相当模糊,而且,即便是职教社的大部分发起人,对职业教育这一舶来的新生事物的内涵、意义,以及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没有太多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社会上,不少人对职业教育还存在很深的偏见,“有以为普通教育中,不应涉及职业教育者,有以为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名异而实同者,亦有以职业教育为功利主义之教育而反对者,甚至有别立一派,专事攻击职业教育者。”就其反对之声而言,因为职业教育关注生计,有人即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仅仅只是为将来谋得一个饭碗,故将职业教育视为“饭碗教育”“吃饭教育”“饭桶教育”;由于职业教育最初乃是黄炎培从菲律宾舶来,而菲律宾又是美国的殖民地,遂将职业教育鄙视为“奴隶教育”;还有人利用谐音,将职业教育称为“作孽教育”:种种不实、不符、不当之词,不一而足。有鉴于此,职教社成立后,其同仁基于对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深刻认识和对西方先进教育的熟谙及崇尚,在立足于介绍美、德、英、法乃至俄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有关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和教育的具体现状,就职业教育的含义、目的、意义、内容,乃至实施方法等,积极开展理论探讨,一时蔚为风气。

    二、职教社早期职业教育理论探讨的主要形式

    在1917,1927年中国职业教育的草创时期,职教社同仁开展职业教育理论探讨的形式至多,要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p#分页标题#e#

    (一)创办《教育与职业》杂志

    1917年10月20日,职教社的机关刊物——《教育与职业》创刊,《教育与职业》所设栏目每期不固定,在1927年以前,主要的栏目有:专论、通讯、调查、通讯、社务丛录、校事报告、研究、附录等。其中,专论和研究栏主要刊登有关理论研究文章。

    统计《教育与职业》创刊到1927年刊登的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文章主要有:蒋梦麟《教育与职业》(第1期)、《蒋梦麟先生演讲职业教育之原理》(第2期)、黄炎培《职业教育析疑》(第2期)、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第3期)、黄炎培《职业教育淡》(第3~6期)、郑宗海(译)《职业教育诸问题之分析》和顾树森《职业陶冶之意义与其方法》(第5期)、俞子夷《职业陶冶的办法一例》(第6期)、穆藕初《穆藕初先生演说实业上之职业教育观》(第7期)、蒋梦麟《职业教育与自动主义》和顾树森《职业教育与道德训练》(第8期)、朱鼎元《对于实施职业教育之管见》(第10期)、庄泽宣《中国职业教育问题》(第11期)和《关于职业教育的名词与定义》(第23期)、潘文安《职业教育的实际问题》(第23期)、廖世承《中学校与职业教育》(第33期)等。

    就理论研究来说,《教育与职业》注意敦请专家担任编述,注意介绍职业教育专家的新学说、新方法,注意调查中外实施职业教育的状况,广搜各方意见。

    除了发表大量的理论研究文章外,还出版有多种专号。如“补习教育号”(第13期)、“职业指导号”(第15期)、“职业学生自治号”(第16期)、“职业心理号”(第17期)、“农业教育号”(第25期)、“工艺教育号”(第26期)、“商业教育号”(第27期)、“职业教育研究会特号”(第28期)、“职业训练号”(第29期)、“女子职业教育号”(第30期)、“职业科设计教学号”(第31期)、“家事教育号”(第32期)、“新学制职业教育研究号”(第33期)、“农村职业教育号”(第38期)。这些“专号”所登的文章和其他有关研究文字一起,对推动早期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提到了重要作用。

    (二)集会研讨

    1.年会。职教社的年会,每年5月举行。从1918—1927年间,共举办年会9届。年会是职教社最重要的会议,讨论涉及问题众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定职业教育目的。1918年5月5日,职教社在江苏省教育会举行第一届年会,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职教社关于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第二,报告有关职业教育发展近况。在年会中,除例行报告社务外,还要专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况进行报告。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在有关职教社职业教育发展近况的有关报告中,报告人常常会结合职业教育开展中的问题,发表见解,提出建议,供大会讨论,而这无形中,就体现了理论探讨的成分。如在1922年5月的第五届年会上,顾树森在报告中华职业学校近况时,鉴于中华职业学校一方面是要使学生获得相宜的职业,一方面又要养成其具有一般公民的知识,故提出必须重视学生自治,“俾效力于国家社会”;并认为,办理职业学校,既要注意于设科,又要有相当的教材,而“设科须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社会心理的趋向”“教材须要预有计划”⑧。

    第三,议决有关职业教育的议案和计划。职教社召开年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向有关部门提出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规划,而这些方向、目标和规划,则主要是通过有关议案的形式来体现,并在得到采纳后最终实施。在职教社历届的年会中,通过的职业教育议案众多,不胜枚举。如1924年5月26日召开的第七届年会上,就通过了《西北各省区职业教育推行计划案》。在这届年会上,还议决了1925年度本社的进行计划,计有十项:继续为各省区计划职业教育,继续为各省区代办职业教育,从退款项下提倡大规模之职业教育,编订职业课程标准,实施职业指导,提倡女子职业教育,继续调查职业教育统计,推广出版事业,筹备职业教育出品展览会,附属各机关之规划;同时召开的中华职业学校联合会第三届年会,通过了《请求政府准许各职业学校原料及出品一律免税案》。这些议案和计划,对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四,邀请实业(职业)界和教育界名人讲演。在职教社的同仁看来,讲演是宣传、探讨职业教育理论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年会上,常常会邀请一些名人进行讲演,这些名人,除了实业(职业)界的巨子外,更多的是对职业教育有所研究或熟悉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近况的专家。

    如1918年5月,在第一届年会上,马相伯、穆藕初和吴稚辉分别演说《教育与实业联络为救国之本》《实业上之职业教育观》和《英国职工之生活》,另请甘肃省教育会牛厚泽演说《甘肃省对于职业教育之希望》;1920年5月的第三届年会,请时在中国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讲演《职业教育之精义》和《职业教育与劳动问题》;I92I年6月的第四届年会,郭秉文、黄炎培先后讲演《美国职业教育之新趋势》和《南洋职业教育之新趋势》,邹秉文讲演《我人今后对于国家农业上应有之觉悟》,菲律宾教育局副局长兼职业教育科、体育科科长奥西亚斯讲演《菲岛职业教育状况及趋势》;1922年5月第五届年会,请中国驻英公使顾维钧演讲《职业为发明的先河》,阮尚介演讲《德国战后之生活状况及职业教育》;1923年5月第六届年会,请穆杼斋、崔奇峰演讲《职业界希望职业学校学生应备之性行知能》;1924年5月第七届年会,请同济大学工科学长德国培伦子博士演讲《职业补习教育》;1926年5月第九届年会,陶行知演讲《<大职业教育主义>之说明》。这些演讲,从不同方面对职业教育进行了解读,对增进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开展的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专家会议。专家会议是职教社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它是职教社邀请社会上的职业教育专家、教育专家与中华职教社的办事部负责人共同讨论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高层次研讨会,有时也会对重大社务工作进行讨论。从1 926年起,每年春召开一次(1928年和1932年除外),其中在1927年前的两次会议,即1926年2月和1927年1月召开的第一和第二次专家会议,先后在苏州和嘉定举行。#p#分页标题#e#

    由于专家会议的举办意在缜密讨论当时有关职业教育的重要问题,以期圆满之解决,所以,历次的专家会议往往会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加以研讨。如第一次专家会议就对此前黄炎培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进行了研讨,不仅对“大职业教育主义”加以肯定,而且提出,在实施“大职业教育主义”时,应遵循视其缓急、量力而行的原则。

    此外,中华职业教育社还有每年3月和9月举行董事部的董事会,每年1月、4月、7月、10月各举行一次的评议部的评议员会(遇有必要时,得举行监事会),每周一举行的办事部的办事员会;以及各种不定期的研究会、顾问会、谈话会等。这些会议,同样也是宣传和研讨职业教育理论的重要形式。

    (三)职业教育理论书籍的编、撰

    在职教社的同仁看来,有关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必须首先明确的重要问题,因此,从职教社成立始,在积极倡导职业教育的同时,针对职业教育概念不明、内涵不清、理论匮乏的状况,职教社在1917年8月,专门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部”。研究部吸纳江苏省教育会所设的职业教育研究会,积极开展理论研讨。不久,又设立职业教育编辑股。在研究部和编辑股的组织领导下,职教社有关领导人充分发挥职教社各地社员的积极性,在引介职业教育、宣传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的同时,组织刊行了大量职业教育理论著作。值得指出的是,在早期,由于对职业教育的理论认识十分有限,所以,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主要以翻译为主,由本社同仁自己编写的著作多以概括性的阐述为主,这也可见当时职教社同仁对职业教育本身基本问题的认识尚十分粗糙。这些著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1.明确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书籍。这方面的书籍如:《职业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社1919年版):该书系徐甘棠辑译美国施讷登博士所著《职业教育问题》一书而成,由蒋梦麟审订。该书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形作了简要的说明,通过它,有关职业教育的种种问题将涣然冰释,故出版以来,风行全国。

    《职业教育表解》(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该书是职教社鉴于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未能十分了解,为了帮助人们有所认识,由顾树森辑40幅表所成。书中对职业教育的意义、种类,职业教育设施的范围、准备,职业教育实施的方法,以及职业陶冶等,均有简要的说明。

    2.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主要有:庄泽宣译述《美国家事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该书在简单介绍美国家事教育机关的基础上,对家事教育的范围、目:、教法、设备等作了分析,并就乡村学校、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等与家事教育的关系作了说明,另列举了美国一些实施家事教育的主要学校。 《德国工商补习学校》(商务印书馆1925年1月版):为“职业教育丛刊”第六种,系陆振邦根据同济医工大学工科学长德国培伦子博士原著所译。该书详述了德国工商补习教育的现行办法和实施情形,出版后,成为当时国内办理工商补习教育和热心积业教育者的重要参考书。

    3.关于指导职业教育如何实施的书籍。为了有效地指导各地职业教育的实施,职教社专门编写了指导职业教育如何实施的书籍,这类书籍,一般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论起,涉及职业教育实施的方方面面。兹录数种如下: 《职业教育研究》:为“职业教育丛刊”第一种,系邹韬奋根据新近出版的美国希尔博士所著的《职业教育概况》,并参考其他英文名著、斟酌中国情形编成,经黄炎培校阅审定后,于1923年3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共10章,涉及职业教育的意义和重要问题,职业学校的分类,职业心理,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等,书末并附有“美国实行振兴全国职业教育之大计划”,被认为是“研究职业教育最新颖最完全之善本”。

    《小学校职业科教授要目》(中华职业教育社1919年版):乃江苏省立各师范附属小学针对本省各县设立职业科的小学日渐增多,而对小学校职业科教授要目所做的研究草案。该书条分缕析,内容详尽,被称为小学开办职业科的最佳参考书。

    《实施职业教育要览》(中华职业教育社1922年版):由职教社编,包括内容有10个方面: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上之位置,职业教育之定义,职业教育之目的,职业教育之分类,职业教育机关之种类,职业学校名称标准,职业教育设施标准,职业教育机关各学科之种类及分量,职业训练标准,职业教育参考书诸要目钩要、提要一览。该书被认为是“办理职业学校者不可不看,研究职业教育者不可不看”的一部重要著作,自1922年5月出版后,1923~1928年曾五次修订(正)再版,对指导当时职业教育的有效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可见,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倡导,研究、实施职业教育的全国性的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成立后的最初10年间,其同仁团结一致,怀抱“教育救国”“职教救国”的信念,在致力于介绍西方职业教育的经验、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有关理论,寻求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他们所编写或撰著的大量职业教育理论著作,不仅有力地推进了当时职业教育的近代化,更是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注释]

①田正平,李赞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5,

职业伦理教育范文5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还未受到广罗大众的认可。高职学生往往是高考落榜生,他们因高考的失败而心存压力,对自己信心不足,而且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缺乏长久的兴趣,同时自身文化素养和内涵也很有限,导致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分析和解决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就业挑战,明显缺乏必需的就业竞争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创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方面,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拼搏和奋斗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可见,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二、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

(一)创业教育理论。

创业教育是由“创业”和“教育”两部分构成的教育理念。关于创业教育的解释国内外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我国学者倾向于采用美国哈佛商学院斯蒂文森教授对创业的定义:创业是一种管理办法,指无需考虑现有控制的资源去寻找机会,可见创业是一种创新性和探索性的行为。教育是育人的活动,而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者行为创新和思维探索的育人活动,注重培育人的本质力量和塑造人的主体性。因此,创业教育重点是对受教育者个性品质的培育,同时还要培养相应的行动能力,具体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认知、创业思维、创业品质、创业技能、创新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实践等各种创业的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备创业能力的内在就业竞争力。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所谓建构主义就是知识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的情境下,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不是通过传统的教师传授的教育方式获得。就创业教育而言,它是以事业或企业的未来愿景为基点,以现有知识积累、资源储备为基础,围绕未来愿景尽可能多地整合资源、丰富知识和历练能力,从而实现创业愿景。换言之,创业是通过知识构建和资源整合来实现人生愿景的更高层面的建构教育。

(三)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耦合理论。

耦合最早描述的是一种物理现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至于联合起来的现象。当前,创业教育课程与各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分离是高职教育的共同缺点,实践和研究多集中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各自领域,使得二者之间不能有效的融合,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研究,导致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中的有效机制缺失。耦合理论可以解决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关系,并为创业教育理念的灌输和创业教育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将是提高创业教育效度的重要形式,实现这种形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动。

三、基于就业竞争力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目前缺乏系统性,具体体现为要素的缺失、要素比例的失衡、要素结构的缺位。为了发挥课程体系的积极作用,需要合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来支撑,因此确立课程体系的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和整合课程结构是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建的三个核心要素。为了解决这三个核心问题,就得从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运用创业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耦合理论来分析。

(一)目标。

(1)共性目标。

共性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这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素质目标。具体来说,创业基本素质教育是为了重点强化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导向势必要求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观与过硬的专业技能。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基础创业知识,却缺少创业意识与精神,例如:不敢创业,照抄书本实践后失败等。所以,解决诸如此类缺乏将专业技能与创业精神相融合的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问题是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2)个性目标。

个性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以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业能力,这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技能目标。在创业实践中,创业能力是影响活动方式、效率和结果的直接因素。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创业能力在本质上就是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应当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善于发现那些创业欲望强烈且具有创业才能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创业技能,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咨询,支持创业项目的后续发展。

(二)内容。

(1)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

基础课程是指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拓宽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培育学生的创业道德等普及类课程,偏重于创业精神的培养。基础类课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制度等维度,教导学生对创业教育有整体的认识,激发创业主动性和积极性,塑造创业思维。专业课程是指各个学科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如果创业教育除了独立开设专业课程,还应该把各门学科专业特点嵌入到创业教育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的前提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此外,基础课与专业课可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模式进行实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个性特长选择不同的课程,实现个性化目标。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创业教育理论课程是指在课堂上进行的由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学时要求组成的,通过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获取基本的创业知识打下扎实基础的课程。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则是指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运用于实际操作的课程。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上,理论与实践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层面。实质上,创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内化既要靠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创业实践的检验。因此,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既要强调理论课程的系统传授与讲解,也要学生感触和体验到创业过程中复杂的工作环境,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组合,在培养学生自我创业知识结构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积累创业经验,从而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内在的基础。理论课程的选题需要涵盖多个方面:介绍专业知识与市场行情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势;探寻本行业的必备技能与知识;与行业有关的创业项目与事迹案例。同时,实践课程的开设形式更是应当新颖多样,从模拟到搭建平台实操再到建立团队,是有机结合理论与实际的重要契机,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途径。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是指环境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为课程计划,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一般而言,显性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隐形课程则是向学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和塑造价值观。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越来越被重视。环境课程蕴含着书本中难以体现的创业教育因子,对学生创业思维模式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培育学生创业能力时,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交叉融合在一起,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创业行为习惯,并内化到其就业竞争力之中。

(三)结构。

职业伦理教育范文6

1.1对象

2012年5月新进临床实习的护理学生10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构成比和综合成绩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基线可比性。

1.2方法

本研究为同期随机对照实验研究,运用SPSS统计软件将100名护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教老师偏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及护理专业知识;而实验组采用人文素质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礼仪训练,法学讲座,沟通训练,专业形象塑造等,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情景教学、案例分析讨论、标准化病人教学、规范化形体训练等方法。

1.3研究时间

2012年5月进入临床实习开始,至2013年6月结束临床实习为止。

1.4评价指标

调查问卷中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职业形象评价、沟通技巧评价、医疗法律法规知识以及道德素质4个维度共20个条目内容,涵盖了护理人文素养的主要要素;评价分为很好、良好、一般、较差、很差5个级别,级别依次评分为5分、4分、3分、2分、1分,满分为100分。调查问卷包括他评和自评,带习教师和患者对护生的评价为他评,他评和自评均在实习结束时进行。该调查表经过我院5个以上副高职称专家测评,效度为0.85;经过20个护生间隔2周重复测评,信度为0.93,说明该调查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5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值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教师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职业形象、法律法规、沟通技巧和总体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道德素养得分两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病人评价

统计结果发现,实验组在职业形象、沟通技巧和总体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法律法规、道德素养得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自我评价评分

结果显示,实验组在职业形象、法律法规、沟通技巧和总体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道德素养得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专业技能成绩

研究发现,在专业技能成绩上,实验组在总分和临床实践技能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理论知识得分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士职业素质是护士对护理职业的态度和行为的规范,由护理专业技能及思想品德素质、职业形象、沟通技巧、法律法规知识等人文要素构成。有调查显示,只有较小比例的护士对人文的内涵有所了解或参加过人文科学的教育。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频发并具有普遍性,究其原因除了医疗卫生体制等因素外,医护人员人文教育的不足、沟通能力较弱也是重要原因。本研究选择在临床实习期间,对护生加强临床沟通技能、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护理礼仪和专业形象塑造等项目的人文素养教育,以期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提高护生的职业素质。

3.1护生的职业形象和沟通技巧评价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在教师、患者评价及自我评价中对护生的职业形象和沟通技巧这两项指标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在实习阶段对护生加强职业形象和沟通技巧的培训,可显著且快速提高护生在这两方面的能力。

3.2护生的法律法规知识评价结果分析

在法律法规方面,虽然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患者评价得分上无差异,但在教师评价及自我评价上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患者是护生服务的直接对象,对护生在服务过程中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而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则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所以导致两组护生在患者评价得分上无差异,而在教师评价及自我评价上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3.3护生的道德素养评价结果分析

在道德素养上,无论教师或患者评价,还是自我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原因在于道德的养成与个体的价值观密切相关,是逐渐形成的漫长过程,仅仅依靠临床实习阶段短期的道德品质培养,并不能显著提高护生的道德水平。因此,建议道德素养的培养应从小进行,并贯穿整个初级、中级、高级教育阶段。

3.4护生的专业技能成绩评价结果分析

在专业技能成绩上,虽然实验组护理理论知识分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总分和临床实践技能上,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实习阶段强化护生人文素质教育,加强职业素养培训,虽然对提高护理理论知识效果不明显,但对其临床实践技能的提高作用显著。

4结语

职业伦理教育范文7

(一)改变观念、健全组织

要把女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首先要改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对女职工工作的认识,建立健全女职工工作组织机构,配备思想素质高、热爱女职工工作的人员负责女职工的思想工作。同时还要抓好工作规范管理,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采取适当的措施,广泛深入地开展工作,使女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二)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要提高女工干部自身的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光有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让人能够信服你,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劝勉和建议,还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水平。

这就对妇女组织和妇女工作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了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掌握妇女工作和本企业的政策,还要学习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演讲口才等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把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相结合,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开拓创新。

(三)抓住重点,讲究方法

要做好女员工的思想工作,还要适应改革形势,针对女职工思想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讲求方式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使正面灌输与多方引导相结合,寓教于理,寓教于帮,寓教于情,寓教于乐,注意解决她们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努力调动和保护好女员工的积极性

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女员工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形势,女工工作要调整思路,以提高女员工素质为主线,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目的,使工会女职工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调动女员工积极性,首先要落实在保护好女员工积极性的

工作上。

(一)深入宣传贯彻劳动法、工会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举行女员工权益法律知识竞赛,做到宣传到位,检查督促到位。

(二)加大源头参与力度,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和反映女员工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

(三)在企业签订集体合同中,保证女工的合法权益、特殊利益进人条款内容,维护女工的合法利益。

(四)从措施上重视女职工“四期”保护,定期组织进行女职工妇科普查,监督检查女职工各项保护规定的执行情况,采取聘请专家、举办《新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妇女保健知识》等专题讲座,对企业广大女职工进行劳动保护教育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演讲赛、女职工劳动保护知识竞赛等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多层次、全方面对女职工进行宣传教育,积极推动女职工安康互助保险的发展,增强女职工组织的凝聚力。

调动女员工积极性,还要努力提高女员工整体素质。新形势下,女员工素质提高工作要着眼于引导,立足于教育和提高,为女员工转变观念,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创造条件。从爱岗敬业人手,广泛开展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克服安于现状的惰性,增加竞争意识,组织岗位练兵,加强业务培训,开展多层次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女职工业务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激励广大女职工岗位成才、岗位奉献。

三、尽力维护困难女员工群体的权益

工会女工委要紧紧围绕女员工做工作,特别是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主动倾听她们的呼声,及时反映她们的意愿,真心实意地关心她们的疾苦,为她们真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地做好帮扶工作,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好生活、上学、就医等方面的困难。

职业伦理教育范文8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已经暴露出了普遍的职业道德问题。从公司的治理角度来说,对于会计的管理,不仅需要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做外部环境,还需要公司对会计的关爱与约束,加强会计职员的职业道德操守做内部环境,里外相结合,才能行之有效的管理好会计职员。

1.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各种各样的职业也日趋细化,各种细化的职业需要越来越多的行业才能完成一条产业链条,人们的工作联系便日益紧密,因而就产生了各种职业利益冲突。对于职业利益冲突来说,因为有利益的争端,故职业人和外界的关系便复杂化;因为有利益的争端,故为了有效地来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必须要调整职业人利益和本职业及其他职业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对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所有相关行为,以及对其应该担负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来求得整体的认同和一致性,职业道德便是职业人所应认同和执行的一种有效规范和引导。

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来说,职业道德则是指其在会计职业的相关活动中,体现了会计的职业特征的,应该遵循的会计职业关系及其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

2.公司治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

人治远比治人重要。由于会计信息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在诸多经济信息中的作用明显,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将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故当经济利益与职业道德规范冲突时,如果企业对会计人员缺乏有效地监督和引导,势必会让部分会计职员出现某种程度的道德失范问题。近年来由会计引发的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国家审计署于2010年6月4日结果显示,截止到2010年5月30日,会计师事务所总共为2085家业已上市的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1933份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87份无保留带强调事项段意见审计报告,41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32份保留带强调事项段意见审计报告,22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意见共152份,占7.3%,,可见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其次假账盛行,腐败盛行,以各种名目做的收入、利润、成本、效益的假账,被瞒天过海中饱各关联人员和会计的私囊,以至于企业管理者防不胜防,会计管理疲软无力,导致企业绩效不前。

二.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是统一的,和谐的关系。

1.什么是伦理道德

《说文解字》中关于“伦理”的解释:“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伦的本义为“关系”或“条理”,展开则有类别、顺序和辈分等含义,后世则引申为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自然之间的广泛的利益关系。理的本义为玉石上的纹理,展开则有治玉、治理、道理和条理等含义,后世引申为道理、原则和规则等。伦理具有“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秩序,合乎一定的条理规则”的意义。顾名思义,伦理道德则是具有“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一定的条理规则的,符合一定的社会秩序的道德品性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涵义。

2.伦理道德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讲究“慎独”。

即是指在一个人的时候,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况下能依据道德标准行事,也能坚守道德准则。所谓“暗室不欺心”,即便不被人发现,也不做坏事。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拥有“慎独”的伦理观,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守会计职业的道德原则,遵守会计职业的行为规范,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素养,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境界。儒家讲究“无信则不立”。诚信对于任何职业人都需要,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受到的金钱诱惑更大,若能够诚实守信的对待经济问题,则能体现出自身尊严和职业道德境界的问题。

三、完善新的伦理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1、市场经济整体的道德环境建设

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建设的压力来自全社会的各个层面,绝不是一家公司或者单纯的会计业界可以完成的。

1.1重视全社会的道德氛围

净化会计的职业道德环境首先要依赖于各界的支持和协调,要营造出一个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和一个健全的法治治理环境。中小学教学、会计专业的专门法学习、文化宣传、主流媒体和现代媒体的舆论造势,都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着感染力和渗透力。一个社会对于伦理道德的坚守和对职业操守的肯定,能影响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对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广泛宣传,能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使命感、责任心和荣誉感以及耻辱感

1.2完善监督机制评估机制

有约束力的职业规范,才可能规范的约束职业行为。

法律可以对会计人员产生威慑作用,目前我国关于会计违法犯罪的条文,比较全面,但是健全的法律条文之外,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才会让会计人员因为惧怕法律的惩罚而不敢轻易尝试制造假账、贪污公款或者挪用公款等行为。反过来法律又可以保护遵守职业道德会计人员。良好的法律环境无疑是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前提。有完善的评估机制才能更好的全面的评价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如果说法律的约束作用是“硬”作用,那么道德规范的评估作用则是“软”作用。所谓软硬兼施,评估可以从职业道德评价、敬业精神、责任心、合作性、工作认真态度等多方面,客观的、公正的、科学的来评价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从而鼓励和引导会计人员规范其道德行为,自觉的向职业操守靠拢。

2.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

2.1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爱护

要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遵循企业伦理和商业道德统一的原则,建立起企业伦理观。有理性的企业会创造出合乎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其价值观能适用于所有员工和部门,正因为其对于所有员工的适用性,就必然是考虑了员工的正当利益的,明确了企业与员工关系的价值观。对于会计人员,在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职位,受到金钱的诱惑最大,所以企业要从细处关心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感觉到个人在公司的福利、前途明朗;公司树立起双赢观点,让会计职员明白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分惠于他们,让他们不需要依靠违背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而获得可观报酬,从根本上感受到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转贴

2.2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赏罚机制

公司需要赏罚分明。道德规范的施行,必须要有赏罚机制,如果一锅水端平,认真遵守职业操守的会计人员与不遵守职业操守的人员无赏无罚,就意味公司对任何行为都没有肯定和否定之分,势必会前者冷心,后者安心,不利于引导其自觉向往职业道德规范,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赏”是一种鼓励,“罚”则意味着批判,利于会计人员趋善避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