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管理范例

智能物流管理

智能物流管理范文1

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从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培养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能力,并提出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措施。智能理论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段美荣[7]认为高职院校当前考核方法传统、单一,考核内容侧重认知能力、忽视实践能力,体现不出“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理论重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及考核方法与考核内容的多元化、重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其教育观与考核观与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左明章[8]讨论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学习绩效评价的理论指导作用,分析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学习绩效评判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学生学习绩效评判的策略,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示例来阐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学习绩效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由于中央大力支持物流服务业,物流管理专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各类院校中开设,然而目前高职物流专业仍然沿用本科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侧重于物流设计、运作与管理理论的教学,忽视高职物流的人才培养本应侧重于企业基层岗位需求的技能操作能力的问题。因此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如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体系和加强人才保障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研究正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当前多元智能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培养目标确立。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共有八种智能。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弱势,学生之间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的差异,而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这就要求既要考虑给学生培训部分相同的课程和技能操作,即共性问题;也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出个性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不同的智能具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如何使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日益重要。

这种模式既要便于辨认不同学生的认知系统,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智能的发展,也要运用导向型教学方法培养使其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课程体系设计。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学校应成为“学生课程的人”,需要多方人员一起参与智能的发现和推荐,帮助学生选择特别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课程。课程目标需具备针对化、导向化和情景化,注重理论知识和学科的系统性,以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多元智能理论虽然在众多学科中的应用获得了巨大的收获,然而具体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解决。多元教学与现实不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智能倾向不同实施导向型教学,确保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但事实是由于国内诸多条件的限制,如教学资源、教师素质等很难确保个体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更多的状况是沿用本科的共性基础模式,提供的教学方式仍然是理论知识传授。导向型教学目标与实际不符。高职物流管理培养的技能型、知识型全面人才,导向型教学针对的是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设置岗位,围绕该岗位需求培养促进学生智能多方面发展。

智能物流管理范文2

关键词:智慧物流;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1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产业分析

近些年来,作为基础行业的物流行业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应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冲击和智能时代带来的机遇,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方法不断涌现,比如人工智能决策、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技术,所以智慧物流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很快渗透进了各行各业当中,从最开始分拣的人工作业到机械化作业到分拣自动化,是最明显的例子,而智慧物流业逐渐受到了国内外各行各业的重视,国家也在政策上鼓励产业之间的交互融合。我们常听“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世界制造看中国”,制造业这个实体经济在政策指导下迅猛发展,而我们也可以将智慧物流融入到先进制造业当中去,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为国家推行制造强国战略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两业融合是鼓励制造业企业引进智慧物流业务,将智慧物流很好的应用在智能制造的生产过程当中,比如应用AGV进行无人搬运,应用智能储配系统完成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出入库和在库管理,应用自动化分拣系统快速完成生产线上物料及半成品、产成品的分拣,应用智慧供应链完成采购与销售业务等,以上形成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生态融合,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下面罗列一下两业融合发展的几个理论依据。

1.12015年5月,国务院签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实施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它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从这个行动纲领中我们屡次看到智能物流管理、精准供应链管理、大数据、云计算、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供销一体化等关于物流的内容,这也是最初所提倡的两业融合的形式。

1.2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内容更加注重扶持制造业发展,在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1.3《推进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0年8月由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提出两业深度融合的战略要求。

1.4《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于2021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提倡服构建生态融合,服务高质量发展。

2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两业融合背景下物流人才需求现状

2.1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两业融合的背景

什么是智能制造?我们听过非常多先进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技术等,我们把它们有些嵌入机械设备当中形成智能化设备有些应用到企业制造流程当中去合理的指挥系统工作,系统本身在制造过程中可以自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从而使制造过程更加高效、产品质量得到更进一步的优化。智能制造的水品关乎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是我国未来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2021年12月,工信部就《“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举行新闻会,其中提到“试点示范企业在智能制造改革中要覆盖加工、检测、物流等环节“,还更多的看到类似于“标准化作业”“可视化管理”“精准配送”“最优库存”等物流业务,“强化精益生产”、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构建智慧供应链”、“推动电子产品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与自动化装配线的集成应用”及“建设智能物流配送系统”等也被提进了规划当中。从这次的解释中我们都能看到智能制造需要智慧物流更加深入的集成到企业的业务当中去,实现智能化的控制与管理。而智慧物流是什么呢?是指通过把智能化的软硬件、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智慧化技术手段应用在物流过程和物流设备当中,使物流系统可以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决策和自动化的操作,以期实现快速感应、智能仓储、智能分拣、精准配送的现代化物流模式。这种模式能使企业降本增效,比如智慧供应链、自动化的仓储和分拣系统、精准化的配送体系、智能调度使企业降低了采购成本、保证了企业生产、加快了产品销售、减少了库存数量、加快了生产运作。所以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智慧物流的支撑。首先,只有智慧物流流程与智能制造工艺流程高度融合,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智能制造,而智慧供应链又保障了企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运营,最后智能物流设备作为硬件保障了智能制造。

2.2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两业融合背景下物流人才需求变化

从以上背景分析可以看出,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已悄然无声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岗位需求的变化。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很多企业已逐步形成了自动化的生产,不需要过多的工人参与其中,只需要人员懂经营懂管理会操作会维护,所以类似于数据分析师、数据分析型采购员与仓管员、供应链运营师等的岗位需求越来越多,而非传统的物流业务岗位。其二,岗位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不同了。过去,我们可能需要掌握单一学科技术的人才就可以满足工作需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岗位对具有复合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比如既懂物流业务又懂计算机,既熟悉物流流程又对生产过程非常了解等,所以两业融合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掌握大数据分析能力、懂物联网技术、懂人工智能技术、懂智慧供应链运营、会智能设备操作与维护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3两业融合背景下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措施

通过对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两业融合背景下物流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着缺陷,在此提出四点改进措施:第一,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养定位。第二,重视实践环节,优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第三,开展师资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四,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3.1调整人才培养的定位

我国正面临着规模空前的技能转型与职业变更,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统计,预计到2025年,10大重点制造业的熟练劳动者总缺口达到3000万,劳动者被迫变更职业的2.2亿人,占全球的36%,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物流从业人员,所以,现在经济发展的形式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已不再是从前传统物流要求的劳动密集型、技术性不强的操作性岗位工人,而是主要以熟悉智慧物流生产作业流程、熟悉智能物流技术装备的应用操作和熟悉物流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及应用为主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对比两业融合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力求以产业发展背景为导向,以服务工商、制造业为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平台,来确定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3.2进行两业融合背景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两业融合背景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对新知识新科学的知识储备情况怎么样,教学生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智慧供应链,首先自身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见解,所以,加大力度组织教师参加技术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第二,打破学科体系壁垒,师资团队的构建可以融合智能制造专业与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师资,使师资成分更加多元化、更加专业化,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三,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至少占到全数一半以上,所以,估计教师有针对性的下企业锻炼,比如去智慧物流做的比较好的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或到智能工厂参观学习等等,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第四,学校与企业合作,互聘互任,实训课程、专业讲座可以聘请优秀技能工匠现场讲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加大专业课程现代学徒制的转化,聘请企业人员作为学生的另外一个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联合指导培养学生,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3.3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业深度融合主要是企业主体融合发展、设施设备融合联动、业务流程融合协同、标准规范融合衔接、信息资源融合共享这五个关键环节及大宗商品物流、生产物流、消费物流、绿色物流、国际物流、应急物流六个重要领域的深度协同发展,并且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GPS、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其中。所以,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小组企业调研、岗位探索、总结技能需求,我们重组传统课程、整合核心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设置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最终,在满足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实现专业数字化转型。

3.4完成跨学科实训教学模式的转变,扩充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符合智慧物流的需求,并且可以多方面服务于智能制造,另外一方面还要能够体现先进的科学技术内涵即所购置安装的物流设施设备要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在实训课程的人才培育过程中符合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现阶段我院拥有物流综合实训室(包括智慧物流储配系统及其设备、智能分拣装置、分拣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等)、物流报关实训室、物流沙盘实训室,可以承接专业内实训课程任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校外实训基地还包括顺丰、京东、华润万家等。我校智能制造学院拥有国内领先、西部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高水平专业化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实训中心聚焦智能制造产业,装配先进的生产线,覆盖自动化设备、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并且配有先进的智慧物流元素,比如自动化的输送机、智能分拣系统、机械臂搬运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无人搬运机AGV等,所以,为了实现两业融合下物流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加大学院之间相互联系、资源共享、师资共享,让懂技术的学生也懂管理,而让现代物流管理的学生通过智能制造领域更好的实践锻炼帮助他完善专业技能,适应多行业对现代物流人才的需求,为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4研究意义及推广价值

4.1研究意义

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两业融合,呈现出了先进制造业对智慧物流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希望获得掌握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产品开发、智能设备实操与维护、智慧供应链、智能物流流程,仓、干、配的柔性自动化等熟悉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所以本文通过两业融合下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及“实训基地建设”四个方面,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提出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两业融合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以期培养出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4.2推广价值

智能物流管理范文3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

1引言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主要是由生产者、批发商、物流提供者等几部分组成。随着物流承运人、零售商等物流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不仅彻底打破了传统物流管理模式,同时推动了物流服务的全面发展。另外,由于受到跨国企业与我国中小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的日趋加剧,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供应链运作与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2物联网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实际上就是快速应用开发,物联网理念最早是由阿仕顿教师于1999年首次提出。当前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投入巨资深入研究的重要理念之一。2009年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同志在考察调研时,到感知中国物联网传感技术和新理念产业中心,亲身体验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以Internet为基础,将网络通信和信息交换概念相结合的理念,主要是通过在UE与物品之间延伸的方式,利用射频识别、红外传感器、条形码扫描仪、全球定位系统、微纳米传感器等信息感测装置,将物品与因特网连接在一起,并在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中,完成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将物联网定义理解为:“任何事情在通过通信网络与互联网推广应用或延伸的过程中,都可以借助感知技术、感知智能设备等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计算、处理以及深度挖掘。在这一过程中事物与事物之间主要是通过无缝链接的方式,实现了针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控制,明确了管理与科学决策的最终目标。”物联网在实现所有事物联网目标时,涉及的层次主要由以下几种元素构成,首先,硬件层级。硬件层级主要指的是射频识别设备、全球定位系统、红外传感器等与互联网之间的相互连接、智能识别与管理。其次,软件层级。充分发挥网络通信技术的优势,借助数据处理技术收集和分析传输至服务器的数据信息,以便于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使用相应的数据。

3物联网对智能物流供应链产生的影响

3.1信息的同步与共享实现。信息同步与共享是当前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发展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为了达到全面追踪和整合物流供应链中相关物流信息与资源的目的,物联网企业必须确保物流供应链中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才能避免因为信息传递出现错误影响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效果。也就是说,物联网企业应该在保证物联网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同步与共享平台,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准确评估市场需求、减少企业库存压力的目的。

3.2网络无缝化。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不仅提出了更多个性化的需求,而且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所以,物联网企业必须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客户提出的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网络具有的无缝化特点,提高资源供应的效率和速度,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且个性化的服务。

3.3管理过程的优化。企业供应链优化作为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将以往的物—人—物物流供应管理模式转变为更加先进的物—物供应管理模式,从而达到优化物流管理流程的目的。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流程的优化,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失误对物流供应链运行效率产生的影响,有效提升了商品之间传递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3.4可视化的供应链。企业在开展供应链监控管理工作时,必须充分发挥先进物联网技术具有的可视化特点,合理运用智能供应链体系,为所有产品贴上相应的标签,确保物流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产品与物流的相关信息,提高了物流信息共享与交换的效率,使得物流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变得更加安全、透明。

4物联网下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分析

4.1智能仓库选址。传统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仓库选择主要是以地图以及地理数据等为基础,借助GIS选择符合要求的仓库地址,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在于,物流管理仓库的选择除了自然因素外,并未将运输经济性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纳入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企业在选择物流仓库时只需要通过对生产商和供应商的地理位置、仓库建设、运营成本、同业竞争对手发展情况以及国家政策等要素进行大数据提取和分析接口,这种物流仓库地址选择方式不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且确保了仓库位置选择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帮助企业降低了物流运输的成本。

4.2生产采购管理。企业在开展自动化运作时,应该充分发挥EPC技术的优势,在众多不同类型的产品中,快速准确地找出产品生产所需的部件与材料,然后通过对生产线产品、半成品、材料、零部件等的识别跟踪,确保产品生产的高效进行,这种自动化处理方式的应用,不仅有效减少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人工管理费用支出,同时避免了管理工作过程中人为判断失误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另外,管理人员借助信息实时反馈系统,可以及时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生产方案,确保了企业生产线的高效稳定运行。

4.3销售管理需要。销售管理人员必须深入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然后借助物联网技术及时地完成产品的补充,避免因为产品供应不及时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另外,管理人员通过智能平台可以及时地获取产品性能、外观、生产日期等相关信息,然后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最佳的产品,减少了产品销售过程中法律纠纷问题发生的频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方共赢。

4.4输送管理。智能运输配送系统与传统运输配送系统相比最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运输路线。人工智能根据城市道路情况精确地计算出不同的产品配送运输路线,然后再根据数据中心提供的实时数据选择最佳的运输路线,确保产品配送运输路线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次,配送设备。智能物流的无人配送车、无人配送机等的投入,已经成为未来我国智能运输配送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配送设备运行过程中,先自动接收客户的订单,然后由仓库按照订单内容配货,最后再由智能配送设备根据事先规划的运输路线完成产品的配送,实现订单接收、配货到产品运输配送全程自动化操作的目标。比如,顺丰采用的方舟无人配送机、京东的代配送机器人等,已经成为当前物流配送的重要力量。

4.5库存管理。传统的纸质库存管理模式或者依靠人工进行的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即便是对管理人员的操作熟练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最终也因为无法做到对企业产品库存量、种类、物品位置、存放时间等相关信息进行动态实时管理,影响了产品流通的速率。如果将传统库存管理方式转变为智能库存管理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可视化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进行企业库存的管理,不仅提高了仓储数据读取的效率,确保了仓库信息的准确性,同时降低了企业的库存压力,节省了企业的仓储成本,为企业仓储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6智能仓储作业。智能仓储作业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实现了货物储运向集装化、仓储作业自动化、作业管理智能化方向发展的目标。首先,货物储运集装化。由于在智能仓储作业体系中,大多数货物已经完成了标准单元化点到点运输和存储的工作,减少了货物运输的环节,促进了企业物资周转率的全面提升。其次,仓储作业自动化。智能仓储中所有货物的运作流程都是由自动机器设备负责。比如,京东的无人仓库中使用的Del-ta型自动分拣机、6-AXIS智能拆码垛机器人、飞马搬运AGV、京东智能安防巡检车等,这些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不仅彻底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促进了作业安全性的有效提升。最后,作业智能化。根据智能算法的要求,仓库内部所有自动化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完成货物的分拣、配送等相关工作,促进了仓储作业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4.7产品管理。产品在进入供应链阶段后,工作人员可以利用RFID阅读器完成对产品的电子代码解读,获取产品的实时状态信息,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进入下一道流通环节中。

5人工智能在供应链物流领域发展中的建议

首先,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缩小地区智能化发展差异。相关部门应该将均衡发展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作为首要目标,创造智能化供应链物流产业发展的条件,提高物流与供应链资源共享的水平。其次,加大智能技术在供应链物流管理领域中应用的力度。企业应该紧跟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快企业物流管理转型的步伐。同时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智能化专业知识培训的方式,为企业物流向供应链智能化方向的转型升级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再次,制定完善的职能供应链物流体系标准。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智能供应链物流体系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智能供应链物流管理部门,对智能供应链物流体系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提高物流与供应链资源信息协调、共享的水平。最后,加大综合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各个高校应该通过开设智能化物流与供应链专业的方式,加强与相关领域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力度,为学生搭建实践学习的平台,确保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地胜任供应链物流行业工作的要求。

6结语

智能物流管理范文4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

1引言

近些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在广泛推进当中,对于当下物流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重要影响,同时,使其呈现出智能化特点,拓宽了原有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空间。强化对于物联网背景下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探究,能够有效提升其实际管理水平,对于促进其稳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智能物流供应链概念

管理物流供应链主要是从企业的核心内容出发,其所涉及的内容众多,包括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等,开展高质量的供应链管理工作,能够实现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生产、销售以及采购等活动的有效驱动。当前,物流供应链主要涉及到风险管理、全球化、用户需求增加以及成本控制等多方面问题。从目前来看,供应链暂时难以同成本的波动同步需求相符合。与此同时,现如今,其在众多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包括与用户的亲密程度以及供应链的可持续性等,致使物流企业有着大量的成本支出,而在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过程中能够有效保证物流管理的便捷化以及自动化。对物流供应链进行智能化管理能够有效节省原本在存储方面的不必要成本支出,更加积极主动的对物流信息进行获取,同时,实时进行货物运输过程的监控。针对有关的物流资源信息开展主动的分析与探索,在最初的时候便能够实现对于货物和物流的跟踪和管理,最终高效达到信息流和物流同步的目的。

3物联网对于智能物流供应链的影响

3.1同步化信息共享。信息共享以及信息同步化是当前物联网下智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与此同时,还包括在实际进行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时,开展针对供应链中物流资源的资源追踪。并实时向物流供应链中全部的企业进行相关物流资源的信息传递工作,还要切实保证物流资源信息本身的精确性以及合理性,此举能够有效降低物流资源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开展高质量的物流资源信息传输工作,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实现对于物流市场相关需求的预测,进而起到减少各物流企业中库存量的作用。

3.2管理过程优化。在实际开展相应的物流供应管理工作时,应当对原有企业的供应链进行优化,并逐渐转变传统物→人→物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形成物→物的模式,该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供应链中的人为因素影响,并实现企业物流供应链整体的优化与完善。这种供应传输模式的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节省人力成本的支出,并降低在物流管理工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自身问题而导致的错误,对于物流供应链整体运转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进而高质量开展物流供应物与物直接传输,同时还能够实时动态地开展对于相关物流资源的监控以及追踪管理工作。

3.3供应链可视化。在物联网背景下,在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能够高效实现供应链可视化。在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链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能够针对各个物流中的产品进行物件标记,该工作主要指的是为有关资源产品贴上包含其本身互用性信息以及产品信息的标签。以便于相关供应链管理人员在明确资源产品实际信息的基础上开展对于物流资源产品的识别工作,最终实现在物流资源供应链基础上的企业资源信息与网络内部的交换与共享,提升供应链管理的透明度以及公开化。

3.4网络无缝化。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迈入全新的阶段,顾客在需求方面开始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在该时代背景下,要求无缝化工程务必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更新。与此同时,物流资源供应企业务必要加大力度提高对于资源的供应速率,并切实保障好资源在供应方面的变通性以及灵活性,进而实现对于顾客个性化需求的高效满足。但是该类型的资源供应模式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会在极大程度上提升资源供应的管理成本,所以应当高效采用智能型供应链网络,进而保障资源供应、资源资金流以及资源供应信息流等各方面的控制工作都能够得到高效完成,同时帮助企业选择最适合的资源供应路线,最终达到降低企业库存量的目的,并切实保障企业对于产品资源的高效运输,进而落实物流资源供应链的物流资源再造。

4物联网下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探析

4.1工作流程。在物联网背景下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有着重要地位,其主线是信息流动,而基础部分则由物流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所组成,其主要便是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对整个物流过程资源进行完善,运用统一管理的形式管理物流信息、产品制造以及资金的流动等内容,形成合理健全的物流服务体系。对于物联网技术来说,RFID是其重要的基础内容,能够在运用一系列相关技术的过程中全面开展对于供应商、客户以及产品的管理工作。通过对于RFID阅读器的应用实现对于相关电子物品代码的获取,并在传输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代码传送工作,充分利用服务器对服务器系统进行完善,进而高效实现对于相关物流信息的快速查询,使得物流信息处理逐渐呈现出自动化的特点。

4.2系统功能。RFID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能够广泛应用于生产、存储、运输以及销售等诸多领域中,能够对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产生直接影响,在供应链中所涉及到的生产商、批发商、输送商以及零售商能够在应用物联网智能物流系统的基础上,实时动态地追踪其产品的实际情况,并在充分了解当下市场动向之后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这样一来不仅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实际收益,同时还能够降低企业的实际库存量。在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中,主要是在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下开展相应的智能化分析工作,有效筛选以及分析各项有关数据信息,并与各个环节中实现智能化管理,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内容入手展开详细分析。4.2.1生产采购管理。生产采购管理是物流供应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实际进行生产采购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有效采用自动化措施,充分使用EPC技术,准确在众多产品中找到其所需要的相关材料以及部件,并开展针对生产线上各个零部件、材料、半成品以及产品的识别与跟踪,接触自动化处理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原本所支出的大量人工管理费用,以免在管理过程中产生较多的误判现象,生产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利用其信息实时反馈的特点,科学调整实际的生产进度,切实提升生产线整体运行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最终实现产品生产质量的提升。4.2.2销售管理。在销售管理中,相关人员应当第一时间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行了解,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对产品进行优化与调整,减少排队现象出现的可能性,进而提高顾客对于产品的满意度。除此以外,通过使用智能秤,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精准获得产品生产日期、外观以及产品性能等各方面的信息,如此一来,消费者便能够在了解产品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购买决定,严禁对过期产品进行销售,缓解当下普遍存在的法律纠纷,让各个方面能够实现共赢的目的。4.2.3输送管理。在实际进行输送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适当运用流程化的输送方式,充分利用新型的物联网技术,将EPC标签贴在运输车辆上,并将相应的RFID接收器安置于输送线路的关键节点位置,全程并实时对运输车辆进行跟踪,第一时间给出相应的反应。若是在实际输送的过程中产生车辆故障,需要第一时间采取妥善的处理措施,以此实现输送管理效率的提升。4.2.4库存管理。在进行库存管理时,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其准确性以及快速性,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开展产品的出入库工作,并对仓储的货物进行及时盘点,此外还要我高效完成准确发货、及时补货以及减少库存等工作,该方式能够有效实现仓储空间使用效率的提升,在自动化的管理中可以降低原本大量投入的人工管理成本,有效规避经常出现的盗窃、损坏以及送错现象。4.2.5产品管理。在产品管理方面,当产品在供应链中,可通过应用RFID阅读器,解读其电子代码,凭借自动化的捕获方式,对相关产品本身的状态信息进行获取,包括供应链企业名称、时间以及地点等。相关批发商、零售商以及输送企业能够对上述信息内容展开随时随地查询,能够高效防止为管理,对于产品质量有着极强的保障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新兴互联网技术能够提高我国智能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对于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人员务必要对物联网下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以及各方面系统功能进行明确,进而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切实提升智能供应链的实际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曾钰钦.物联网下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探究[J].冶金管理,2020(13):197-198.

[2]杨素花,王婧.“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在青岛市制造业中的推广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7):40-42.

智能物流管理范文5

1.背景介绍

根据资源基础观来看,组织创需要借助知识资源的储存和流动,帮助企业在关键市场机遇时实施创新,如果知识信息的传递和保留过程受到阻碍,那么企业难以自主创新。首先,知识管理能力将创新所需知识有序化。物流企业创新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物流技术创新需要知识管理能力来将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知识整合,从而将无序化的知识变为有序化。另外,知识管理能力促进了员工之间的分享信息和学习信息的氛围,这加速了知识信息的扩散过程,将隐性知识变得显性化,提高整体团队的创新能力基础。其次,知识管理建立了沟通渠道。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令为物流企业的创新人员能具有更通畅的沟通渠道,辅助创新人员得到反馈机制。物流企业的创新是需要企业多个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多次协调,不断修正创新方案,从而最终得出有效的改进结果,能够降低创新扩散时受到了利益相关方阻碍。而企业的由知识管理建立的沟通制度,鼓励了创新人员的跨部门沟通,调动创新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本文认为,在物流企业中,知识基础、知识转化和知识应用能促进物流企业创新,知识基础指的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条件。知识转化指的是物流企业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编码化并共享的能力,将已有的知识有用化。知识应用指的是物流企业将知识资源结合到实务操作中的转换能力。企业创新指的是,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绩效评价。研究假设1:知识基础对物流企业创新存在积极影响。研究假设2:知识转化对物流企业创新存在积极影响。研究假设3:知识应用对物流企业创新存在积极影响。另外,信息技术、组织结构文化是物流知识基础的来源,知识内外化、知识社会化是物流知识分享的来源,吸收外部知识、整合内外部知识是知识应用的来源(齐亚峰,2017)。研究假设4a:信息技术正向影响了物流企业的知识基础。研究假设4b:组织结构文化正向影响了物流企业的知识基础。研究假设5a:知识内外化正向影响了物流企业的知识转化。研究假设5b:知识社会化正向影响了物流企业的知识转化。研究假设6a:吸收外部知识正向影响了流企业的知识应用研究假设6b:整合内外部知识正向影响了流企业的知识应用

2.实证研究

问卷设计采用的是7级李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通过物流行业交流论坛中发放,让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所在物流企业的知识管理和企业创新进行评价。一共发放了256份调查问卷,一共回收了221份有效问卷。题项设计参考了齐亚峰(2017)的成果。根据结果显示,信息技术对知识基础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0.248**),组织结构文化对知识基础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0.217**),说明信息技术的成熟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组织设计能够建立起创新所需的知识资源基础。知识内外化对知识转化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0.178*),知识社会化对知识转化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0.134*),说明知识内化、外化和社会化提高了知识的扩散速度。外部知识吸收(0.186**)和整合内外部知识(0.193*)也分别对知识转化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提高了组织知识的应用能力。另外,知识基础(0.171**)、知识转化(0.184**)和知识应用(0.218**)对组织创新存在显著影响。说明了组织知识基础资源、知识资源的共享效率、知识资源与实践的结合能力,都有利于组织创新。

3.文章总结

智能物流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途径

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聘用和考核人才的关键指标。每年毕业季来临,一方面企业存在适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物流管理岗位需求,而大批求职应聘的应届高职毕业生却无法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许多用人企业反馈,以往的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无法胜任物流企业的需求,在人才的质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都表明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不能很好地匹配岗位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的发展和建设的首要问题。

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定位不准确

当前物流领域逐步细分,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物流人才也应该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但许多高职院校把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相混淆,单一强调学生的岗位技能,认为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仍然只是从事着叉车操作、托盘货物进出库等简单的物流系统中工作,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受到了严重限制,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

1.2课程体系有待改善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侧重于企业实践能力或职业能力的课程相对较少,更多涉及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上滞后于现代物流业的实际发展,教材教辅选取虽要求近三年出版,但内容上更新较少,大多还是沿用老版本的内容;随着理实一体化和项目式教学的开展,教学模式虽有所改进,但过多与实际工作有所差别的简单工作任务不能适应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成绩好的学生觉得太简单,基础差的学生不愿学,单纯案例式理论教学往往时间一长,学生就感觉乏味。在学生实践方面,学校虽建设了具有众多软硬件的物流实训室,并与众多物流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平台,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应课程较少,实践环节设置上也与岗位实际要求有所脱节,整体性和延续性不足,有的片面强调物流某一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与就业的不对口。

1.3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许多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课程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辅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来衡量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这也使得许多在校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在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后,因无法适应工作环境而辞职、因交流不畅和创新不足而难以升迁的现象时有发生。

2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2.1需求决定职业能力培养定位

如何让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更好的适应和满足社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定位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解决物流人才供需矛盾,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并能快速上岗的物流人才,应从企业的实际需求来确定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定位。首先,对周边物流、快递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密切关注近三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动向和就业情况反馈,了解物流企业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岗位设置和要求;其次,根据调研反馈信息,对当前企业的物流相关工作岗位分析;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总结以往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的经验和不足;最后,结合企业专家座谈、其他院校交流信息,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培养的职业能力。

2.2优化与构建培养目标导向的教学体系

确立具体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以后,必须构建一套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教学体系。首先,以企业各物流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础,分析职业所需能力要求,提炼相关技能需求,从而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其次,在对物流岗位群进行系统分析后,结合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实时更新的活页校本教材;再次,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通过半学期的机动企业轮岗实习,让学生对毕业所要从事的岗位工作流程和各岗位间的关联有直观的认识,在学习上更有主动性和目的性,将企业岗位工作中的运作和相关问题融入到课堂,把情景教学落到实处;最后,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校内实践、校外实践、订单式校企合作等方式,利用好校内外资源优势,构建校内实训平台、专业竞赛平台、社团活动平台、行业企业平台等四平台和基础技能实训、专业特色实训、创新创业实训、就业模拟实训等四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物流行业及其具体岗位的能力素质要素,便于学生清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2.3借力“1+X”证书制度完善评价体系

根据物流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和落实“1+X”证书制度,开展课程联合教学、联合考核、联合评价、联合诊改,逐步推行“1+X”证书的协作共同体评价体系,从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增加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质量的保障性,避免由于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制订课程标准较大随意性和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情况的发生。根据新形势的发展和企业岗位新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和实习生、毕业生工作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和变换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去除一些滞后的不合时宜的指标,改变和增加一些体现当前企业岗位要求的指标,探索构建物流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多部门合作的动态的评价体系,使之在激发学生促进自身职业能力发展动力的同时,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更好的适应企业和社会新形式新变化要求的,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能力和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的问题。

3结语

职业能力不是某种简单的单一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它不仅是为胜任某一职业所必备的能力,而且也包括职场中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只有在课程教学和实践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探索、优化和改进,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姚长佳,张聪慧.高等职业教育经管类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8):52-57.

[2]安久意.本科物流工程专业人才职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8(34):189-190.

[3]陆超.物流专业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5(30):41-42.

[4]高俊.本科物流工程专业人才职业能力提升对策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1(108):166-168.

智能物流管理范文7

本文分析了“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问题,依据能力养成理论,给出了以能力养成为基础的“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为“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职业能力

近年来,“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其发展的问题有待解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人才的偏差,造成这个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课程体系确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1以职业能力养成为基础的“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具有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体系也应该以能力养成为基础。“五年一贯制”是教育部实行中高职衔接的举措之一。“五年一贯制”课程设置不能简单的中职课程加高职课程,应该从如何循序渐进的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能力入手,构建符合经济发展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五年一贯制”课程构建应该充分考虑以下方面问题:

1)课程目标一体化,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

“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既不能套用三年高职教育也不能简单的中职和高职的叠加,应该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依据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设计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的体系构建上不但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固定工作的岗位能力需求还要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变化的能力需求。

2)课程内容一体化,注重岗位能力养成

“五年一贯制”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线应用型人才,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符合物流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能力以及策略需要。“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要一体化构建,做到不重复,融合衔接,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逐渐养成职业岗位能力。

3)课程实施过程开放化

“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要满足社会需求,课程实施过程必须在模拟岗位情景中进行,最真实的岗位情景要通过与企业沟通,积极引入企业最先进的工作情景建立。课程实施过程也要考虑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可能性,要融合高等教育知识。因此,“五年一贯制”不但要与高等院校交流也要与企业进行经验交流。

4)课程重心注重职业能力养成

职业能力不仅仅包含相关岗位知识和技能,还包含交流沟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等能力,这些能力不会随着学生岗位变迁而迁移,却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起着关键作用。“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适应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存在一定的学科课程设置现象

“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覆盖面很广,为学生提供了工作岗位需要的全部知识及技能,理论上有很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由于“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过细,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使课程体系结构冗余,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能力养成脱节,有学科结构倾向。

2)实践与理论脱节,不利于职业能力养成

“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最明显区别在于实践教学。目前,“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已经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与理论课已经调整到较适当的比例,但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现象明显,只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到达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目标。

3)校企合作认识到位,但实施有偏差

由于有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经验,“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认识很到位,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例如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没有得到预期的效益,政策对校企合作没有倾向等,没有达到预期校企合作的效果,这将严重影响课程体系关于工作岗位能力养成的目标。

4)课程体系不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

“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过程应该遵循职业教育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但由于职业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教师实践能力等情况的制约在课程体系中不能完全遵循这一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不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构建,就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思,没有办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基于职业能力养成的“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一定要有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做到从认识到实施,从理论实践到综合教学都是基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

1)转变传统意识,以能力养成为目标构建课程

意识形态决定上层建筑,对教育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教育质量。传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学科体系的延续,不适合新形势下的“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转变课程体系认识,重新树立新形势下适应学生能力养成的课程体系,为“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服务。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其次,学校在管理上也适度放开,不同专业要依据不同的职业能力养成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2)构建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结合的能力养成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应该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养成为核心,单一的技术不是“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要培养的人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的人才才是“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培养的人才。首先,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充分重视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其次,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结合的综合课程将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为综合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使企业在合作中得到效益

校企合作是“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充分条件。企业掌握着物流行业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管理理念,只有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才能使“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符合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能够适应该行业未来发展。首先,通过政策法规使企业在合作中得到较好的效益。其次,学校通过自身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投入到教学中。最后,在校企合作中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效益,按照企业需要为企业服务。

4)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就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学生参与教学才能使教学到达最优化,要想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掌握学生的接收能力,“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有中职部分和高职部分,要分阶段设置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等。其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完成工作岗位,养成学生的职业能力。最后。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学。

作者:郭艳君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赵锦.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我国高职实训教学体系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智能物流管理范文8

[关键词]医院智能轨道小车;医院物流系统;三级管控流程;站点管理;预防性维护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医院现代化建设也日益加快,医院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规模扩大,物流需求越来越大[1]。物流滞后直接制约医院现代化的建设,大量的检验样本、病理样本、药品输液等在传统物流方式下得不到有效运送的保障。高效智能可靠的物流传输系统对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物流传输技术就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仅在欧美等国家就有8000余家医院采用了医院智能化轨道小车物流传输系统。2002年至今,中国已有40余家医院采用了医院智能化轨道小车物流传输系统。部分地区已将是否建设有医院智能数字化轨道小车物流传输系统做为评判是否是现代化医院的标志之一[2-3]。我院是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目前实际开放床位1556张,2018年门诊量为240.5万多人次。2018年2月开始引入Telelift智能物流轨道小车系统,目前全院站点总数为50个,在线运行小车数量74辆。基本贯穿了全院各病区、医技部和门诊区域。小车数量较多,管理起来较为困难,据了解,大部分医院的轨道传输系统晚上是停止运行的,但我院是24小时运行的。现结合我院智能轨道物流传输系统的具体使用情况,对该系统的管理方法进行探讨[4-5]。

1医院轨道物流传输系统

轨道物流传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利用载物小车在专用轨道上智能传输物品的系统[3]。轨道物流传输系统一般由供电源、监控中心、站点控制终端、区域控制器、轨道和转轨器、智能小车、空车存储区、防火门等组成[6]。该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发送科室“调车”→空车到站→按要求装载→输入目的站点→发送→小车运行→到达目的站点,点击确认→取出物品,即完成输送任务。

2智能化轨道小车物流传输系统管理方法

为了使智能化轨道小车物流传输系统能在我院保持24h运转,满足我院的需求,我们采用了三级管控流程,第一级为基础保障,第二级为系统运行,第三级为培训与制度。

2.1基础保障

基础保障工作主要集中在对于站点与车辆的管理上,保证其在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适应我院实际情况的新功能。

2.1.1站点代码的设置

我院占地面积较广,大楼较多,仅住院部就有1号住院楼、2号住院楼、3号住院楼之分,所以在我院共设置了50多个智能化轨道小车物流传输系统的站点。为了方便临床人员的记忆查询和操作,我们根据我院实际情况与具体的楼层分布特点,进行了专属的站点编号,比如如1号楼11楼,设为1.11,2号楼8楼设置为2.08,以此类推。

2.1.2小车的分配

根据国家以及我院感控的要求,我们将74辆轨道小车分为洁车与污车。通过前期观察使用运行情况,结合各类车的运输量,具体分洁车46辆、污车28辆供临床调用。为了方便临床使用人员的查询以及后期的维修、维护记录,我们将污车分别编号为1、2、3、……、28;将洁车分别编号为29、30、31、……、74,并在污车内放置平衡斗,在污车的车厢外壁贴上明显的污车标志,方便临床查询和核对。临床科室需要查询小车位置时,只需在系统中输入小车的编号,系统会自动弹出小车所在的站点信息以及运行的轨迹,当污车到达临床科室以后,临床科室可以查看平衡斗是否有异常,确定是否存在感控风险。

2.1.3日常维修与维护

为了保证传输系统的正常运作,在系统发生故障时,我们应该进行及时的维修,避免小车停用,影响临床使用。除了进行必要的维修,我们必须做好日常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对系统进行预防性维护与保养[9-10]。于是我们针对小车的特点,制定了预防性维护方案,见表1。该方案是结合站点、小车、防火门、转轨器及轨道的情况来制定的,包括每日每周、每月的检查保养项目,如每周检查轨道铜条和条码情况。只有把预防性维护工作做好,才可能保证智能物流传输系统的正常运转。

2.1.4功能改进

基础保障工作还根据临床需求,改进与开发系统的新功能。比如:在一年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自主研发新增了小车到站的提醒功能。因为轨道站点离护士站较远,小车到站后的声光提示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经过与与护士站的共同协商,并经过厂家的认同,我们在每一辆小车上加装了一套无线提醒功能装置。装置有效距离可达50m,并且声音可调大小,真正起到提醒功能。

2.2系统运行

2.2.1保障区域站点的使用

因没有明确的区域标识,科室轨道站点容易被治疗车等物品阻挡或撞损。我们通过粘贴区域标识,严禁不相关物品进入,并加强跟科室宣教,消除人为原因引起的站点故障[11]。另外,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设立了专门的空间存储站,为我院库房最边缘的房间,不占用医院使用空间。

2.2.2物流系统最大传输效能的发挥

运行初期,小车的便利性充分得到体现,随叫随到,科室“享受”到轨道物流带来的各种便利,随意调配轨道小车来传输物品渐渐成为一种不自觉的行为。随着各科室需求量的增加,我们需要通过合理调控来保证各科室需求都得以满足,我们通过有效的时间调控,使物流系统发挥最大功效。具体的调控流程。各临床科室每天第一批检验标本在早上7:00~8:00点是高峰期,9楼及以上的高楼层每天早上主动调取污车,将第一批检验标本在7:30分运往检验科;检验科收集到高楼层的标本后,将小车按相应顺序发到8楼及以下楼层,低楼层科室收到小车后,装载标本再发往检验科。针对有些科室检验标本较多(如健康管理中心)或者紧急性(如手术室标本)较高的,我们设置了专车。

2.2.3有效保护物品的运输

为了避免运送物品在运输过程中破损,我们定制了海绵垫。装车时用海绵垫将药品与车内金属壁隔开,防止了药品在车内碰撞[12]。

2.3培训与制度

2.3.1相关培训

为了保证智能化轨道小车物流传输系统的正常使用,我们制定培训计划,主要包括现场操作培训,维修培训等。(1)现场操作培训。首先收集医院各科室的需求信息,分小组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请厂家的专业工程师讲解该系统的详细使用方法,在系统正式运转前一个月内,完成培训。为了避免遗忘,每3个月进行一次重复培训,并针对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答,直到所有使用人员均掌握规范的使用方法为止。(2)维修培训。该项培训主要针对设备科主要负责该系统运行与维护的人员进行,将系统的起动,基本的故障排除以及日常的维护方法进行深度的讲解,每月在科室内进行两次内部讨论,每两个月邀请厂家进行一次深度的培训与问题解答。另外,前期由于临床科室不熟悉智能小车物流系统,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存在好多使用方面问题,如发错站点,漏拿物品等。针对此情况,管理部门建立微信工作群,及时有效(通过语音、图文等方式)解决有关问题。并且,每天收集系统的使用情况,把情况分类为设备故障、使用问题、人为故障和工程问题。认真分析各类使用问题,及时提醒事发科室,甚至到科室进行加强培训,让科室及时更正。

2.3.2各项制度与应急方案的制定

通过制定管理制度、使用规范、操作规程等,我们主要紧抓以下几点:①明确各轨道站点的管理要求及管理责任人;②明确操作站点的要求,末经培训人员不得操作;③明确要求各类标本分类打包,严密封包;④明确站点的清洁要求;⑤完善修订轨道物流相关规章制度,将操作不当的站点月度向全院公布[13]。另外,制订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列明各部门的应急处置措施,如后勤要有人力保障,维修人员要有应急的分工处置,通知科室信息要到位,科室知晓如何应急处置等等,都要有效地保障物品运送。

3管理成效分析

半年来,通过三级管控流程的实施,对智能化轨道小车物流传输系统的管理,主要取得以下成效。

3.1安全高效

未实施三级管控流程之前,对临床科室的培训不到位,往往因为理解、沟通上的问题引起各种差错,例如送错目的地,送达不及时、没有按要求分类等,这与医疗安全不相符。实施三级管控流程以后的三个月,我们对该系统的使用与管控更加规范,实现了点对点的运送,极大地减少人为差错。实施该管控流程以后,该传输系统的人流与物流实现了绝对的分离,避免了院内交叉感染。设置专门的站点与轨道与后,以前配送30~50min才到科室送标本,病人标本检验结果未能及时出具。现医院离检验科最远的科室,使用小车运送的标本也可以在18min内送到,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智能小车原来基本职能白天工作,现在可连续不间断工作,为医院医疗活动提供了保障。具体变化情况。

3.2节约成本

该三级管控流程实施以后,我院轨道小车物流系统的故障次数明显减少,节约了维修费用。经过专业培训以后,每当故障发生,工程师的排查时间由原来的平均每次3h减少至每次0.5h,因故障造成的停机时间也明显缩短。其次,实施三级管控流程以前,因为智能小车物流系统故障频发、出现差错的次数一次次增加,所以,在原来的80余名物流输送人员中,我们保留了20人,按照每人每月净5000元工资,则每年需要工资120万元,而实施该管控流程以后,只需要5人来预防突发状况的发生,年工资总额仅需30万元。除此之外,应用物流传输系统后,物流传输不占用电梯资源,从而减轻电梯的负荷量,减少能耗。

3.3优化服务

实施该管控流程以前,标本配送时间较长,需要患者来回往返,费时费力。实施该管控流程以后,智能小车的运转效率提高,节省患者时间的同时,减少患者劳累程度,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另外,临床科室打电话抱怨的情况明显减少,设备科人员满意度进一步提升。该管控流程实施后,智能小车物流系统运转正常,提升了医院智能化程度,节约大量人力成本,医院各级领导满意度提升。各级人员满意度变化情况。

4总结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