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文范例

阅读论文

阅读论文范文1

建构“全息阅读”范式,笔者以“全息元”为阅读起点,让儿童展开文本联想,还原文本现场。通过“深度耕犁”文本,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全息拓宽”。不仅如此,将相关的文本阅读进行整合,对文本阅读进行“全息延伸”。如此,促进文本意义的创生和文本解读资源的开发。

1.潜入文本,找寻文本内在的“全息元”。

文本是一个自足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文本中的“字”、“词”等都构成了文本的有意义的“全息元”。这样的“全息元”或许能够映照文本内容的意义、所表达的情感等,甚至能够解读出整个文本的核心意蕴。在这个意义上,文本的“全息元”不仅指“知识元”,更指“情感元”、“价值元”等。比如,教学《江雪》,笔者首先让儿童从诗的整体意境上把握,体验出孤独的氛围,将诗歌的基调定位“千”、“万”、“孤”、“独”。其次,笔者引领儿童重点品“钓”,在雪天钓什么呢?仅仅是钓鱼吗?让孩子通过“钓”的自我追问、深思,理解诗人是在钓落寞,钓孤独,钓理解,进而聚焦文本的全部意蕴,凸显文本的全部旨趣。

2.开掘文本:对文本意义进行“全息拓宽”。

儿童在文本解读前,总是带着自身的生活经验、文化心理等,这种对文本的先在阅读倾向,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儿童的审美经验在文本解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中,要引领儿童利用各自不同的“期待”对文本意义进行“全息拓宽”。例如教学《爱之链》这篇课文,文本中描述了主要人物“乔依”,乔依在失业后,在妻子即将生产,家庭经济窘迫的时候,依然在老妇人遭遇困难时帮助了她,而且不要老妇人的钱。如果前表化地解读,这就是新时期的外国“活雷锋”,但如果文本解读仅止于此,“爱之链”的文本意蕴就没有得到彰显。教学时,笔者让儿童思考:老妇人为何不当面将钱给女店主?这说明了什么?孩子们经过文本的“全息阅读”,对“爱的意义”进行“全息拓宽”:爱是能够相互感染、相互传递的,传播爱的人最终也会获得别人的爱,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此,“爱之链”的文本意义得以凸显。

3.延伸文本:对文本进行多向的“全息延伸”。

文本的“全息阅读”需要“全息延伸”,拓展儿童的阅读视域。可以从“节选”延伸至全篇,进而窥见全豹;可以从“单篇”延伸至“多篇”,进而领略作家的创作风格;可以从“单一”延伸至同类,感受同体裁文本的写作章法等。文本的“全息延伸”犹如打开了一扇扇敞亮的窗户,让儿童以多维的视角与文本展开交流。例如,教学《要好好学字》、《的扁担》、《孔繁森》、《大禹治水》时,笔者将这人物一单元进行“前后呼应”式教学,对不同人物进行比较,让一个个人物形象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渐渐变得丰满起来;教学《夹竹桃》,笔者向孩子们推荐季羡林大师的《朗润集》、《天竺心影》等,将孩子们的阅读向课外“全息延伸”,开阔儿童的阅读视野,丰厚儿童的文学底蕴。

二、结语

阅读论文范文2

一、关于感悟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1、何为感悟

对感悟的理解多种多样,《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感悟是通过感触而领悟;《辞海》的解释是:受到感动而醒悟。从语文教学的层面来看,我认为感悟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感悟指的是主题感受、理解生活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感悟指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于接触到相关课程内容而产生的理解或悟性。

2、感悟的特点

首先,感悟具有独立性。感悟作为一种基本的思想形式,它具有独立性。从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角度来看,阅读文章之后,每个学生所产生的思想都是不同的、感悟自然也是不同的。其次,感悟具有情感性。感悟能力作为一种学生必不或缺的综合能力,它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同时也需要情感感化,感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悟就是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内心的体验。再次,感悟具有审美性。感悟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具有无与伦比的美育功能。离开了美,感悟就会变得贫瘠和枯燥,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悟能力的对策

1、不断扩充小学生的知识面

感悟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的优化必须依托于充足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积累。因此,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感悟能力,必须强化小学生的知识覆盖面。第一,强化课堂知识积累。在这一环节中,知识获取和积累主要靠教师的帮助来实现,老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进行扩展延伸,在语文阅读课程中引入军事、社会、科学、经济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紧扣阅读课程的内容,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切忌死读书、读死书,小学语文阅读一定要在阅读中真正挖掘课文内容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缩短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第二,加强课外知识积累。课外知识积累主要就是靠学生自己,学生在课下要多多阅读相关的书籍,加强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小学生找到源远流长的知识泉眼,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第三,老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阅读条件、有目的、有计划的推荐一些优秀作品,选择与课文有关的作品让学生加强阅读,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感悟能力。

2、不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创新

感悟能力也就是更高一层次的分析能力和联想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在阅读中对一些关键词、关键语句的把握和联想,进而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详细来讲,就是需要老师培养小学生“窥斑见豹”的能力,斑指的就是阅读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深度分析,联想自己以往学习的知识点,不断拓展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豹指的就是文章的中心大意或者主旨,小学生在充分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之后,通过主题更好地感知全文,进而实现对全文的把握。比如,在学习《最贵的蛋是笨蛋》阅读材料的时候,学生应该抓住微笑、善良等几个关键词,通过联想以往所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对“笨蛋”等词语进行重新诠释,不断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

“学源于思”,只有在不断思考中才能够形成对知识、社会、生活的感悟。首先,老师应该主动对学生发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用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情景,为学生搭建思考的框架,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品读课文,进行阅读学习,从而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例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共同之处?”在学生的思考与回答中,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也得出了雷达和蝙蝠的内在联系;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小学语文阅读就是一个知识不断深入,学生对内容不断质疑的过程,任课教师要努力打开小学生的思维大门,让学生敢于去质疑,在质疑中不断强化知识的获取,实现感悟能力的培养;再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在语文阅读中,加强对学生的启发非常重要。在学习《霍金:轮椅上的勇士》时,老师应该让学生用心去了解霍金、真正走进霍金,鼓励学生去学习霍金,让学生们知道霍金虽身残志不残,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通过对学生的启发,让学生真正感悟这些励志人士的力量,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阅读教学必须注意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和阅读知识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感悟能力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日后解题的质量和速度,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作者:毛艳秋 单位: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

第二篇:有效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1当下小学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

(1)阅读课堂不严肃,阅读深度不够。

目前,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模式过于僵化,对阅读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拆解,使小学生对阅读教材的理解深度不够,小学生被动灌输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提供的固有知识,对小学生后续发展极为不利,严重阻碍语文阅读的高效性。

(2)部分小学的阅读课形同虚设,造假现象严重。

存在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为应对教育监管部门的检查,对阅读课进行造假,造假内容主要包括事先安排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吩咐学生上课积极讨论,阅读课过后小学生几乎没有收获,这种阅读方式根本就不是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所倡导的。

(3)过分夸大教学改革,缺少实际的效益。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语文教师作出了一系列关于阅读教学的调整,包括阅读的感悟、创新性阅读、多元化阅读等等,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分析研究,形式过于花样,实际效用并不高。如何让学生轻松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如何让阅读教学与其他学习环节进行完美的衔接?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否高效的进行。

2多角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措施

(1)教材的选取角度,科学解读教材,优化教材的使用。

对教材精准的进行解读是每位语文教师所必需掌握的技能,是语文教师带领小学生积极进行课堂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只有做到科学的解读教材,为学生搭建正确的框架,才能高效的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只有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分析研究教材,才可以知道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在此基础下引导小学生高效的阅读。

(2)细化教学阅读目标角度。

精选课堂阅读内容,语文教师在正确选取及解读教材的前提下,对教学目的准确的定位极其重要。教学目的的定位,是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课堂上师生行为的准则。教学目的的确定即语文教师要有关于课堂应让学生弄懂哪些问题的清晰思路,然后跟着这个思路,对其转化成具体可以评定的指标,除此外还应结合阅读课本的重难点再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的高效进行需从精选教学内容开始,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应使其与阅读教材特点有机的结合,划出阅读课堂的难点,阅读的要点,培养的技能点,学生知识的盲点,学生兴趣的增长点,最后在前提下精选阅读教学的内容,此教学内容不仅需具有权威性,还应该有实际的教育意义。

(3)优化教学方法角度。

根据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实时的调整教学方法,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失去其功效,毫无意义可言。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要避免教学方法华而不实。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法。小学生是阅读课堂的主人公,教学方法要尽量适应更多学生的基础和个性,要为小学生所接受。有些逻辑性不强的内容,语文教师不必再对其进行直观的演示,相反,对于逻辑性强的课文,抽象的讲解往往是不够的。教学方法有教师的鲜明特点。在确立阅读教学方法时要参考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如绘画功底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绘画讲解法,善于朗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课文朗诵法,这些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的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小学生放到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上,通过在阅读教学的各个流程中建立活跃及开放的语文阅读氛围,将课内和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小学生正处于青春的敏感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善于观察出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意义深远。相信在有关部门及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翟永江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绳家峪联小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点

一、以读促写,读中求法

(一)演一演,写一写

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一课,教学的瓶颈在于:文章的人文性、思想性很强,本单元是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如果重在让学生受到爱父母的教育,不过是思想教育而已。如果一味地囿于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上,试想,学生又能获得什么呢?只有找到适当的读写训练点,才可以让语文回家。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是本课一个突出的特点,但在“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这个地方却没有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揣摩人物内心,体会文章含义,我决定把这几句话作为写作素材,进行添写。首先请几位学生上台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表演者的神态、动作,并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有学生这样写:“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张强迫不及待大声喊到:‘问爸爸!’李晓反驳说:‘不,问外婆!’我们班的‘智多星’王睿慢条斯理地站起来说:‘我看,为了保密,还是自己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吧!”就这样,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受到感染,并引起了共鸣,自然而然地走入了写作天地。

(二)读一读,仿一仿

三年级下册中的《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文辞简单,但含义却不易领悟,其中第二节是这样描写的: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在教学这节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再让学生了解到:课文把太阳当作孩子、小树和鲜花的朋友,显得亲切、易懂;把都有蓬勃生命力的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显得新奇、有诗意。最后启发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省略号,想想省略了什么,太阳还可以是谁的朋友?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纷纷发言。有的说:“她把金光往鱼儿身上洒\她把小草从土里拔\她陪着小猴子在林间跳跃\听他们吹起欢乐的口哨。”有的说:“她把银光往沙滩上洒\她把笋儿从土里拔\她陪着小鹿在林间奔跑\看他们撒起欢乐的蹄儿。”还有的说:“她把银光往高山上洒\她把秧苗从田里拔\她陪着小狗在田间奔跑\听他们唱起欢乐的歌儿。”学生们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积累创造了一首首精美的小诗,看来仿写真是读写训练的好办法呀!

(三)议一议,续一续

五年级下册《桥》一文,塑造了一位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将村民们送上生命桥的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老师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议一议:既然,老汉是如此的爱儿子,如此的想救他,那又为什么硬要把他从队伍里揪出来呢?“一揪一推”这两个相反的,看似互相矛盾的动作之间,你体会到了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再引导学生带着对这老汉的崇敬之情,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整体感受老汉那光辉的党员形象。然后问学生:“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还觉得这仅仅是一座窄窄的木桥吗?”接着引导学生说说这是一座什么桥。有的说:“这是一座生命桥。”有的说:“这是老汉为村民们搭起的跨越死亡的桥。“最后老师出示样子,让学生照样子续写。样子如下:此时此刻,这,还仅仅是一座窄窄的木桥吗?当然———不是。这是一座生命桥,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筑起的,挽救无数村民生命的桥。有的学生这样续写:此时此刻,这,还仅仅是一座窄窄的木桥吗?当然———不是。这是一座不朽的桥,是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永远不会坍塌的桥。还有的学生这样续写:此时此刻,这,还仅仅是一座窄窄的木桥吗?当然———不是。这是一座党员桥,是代表老汉那———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的桥。以上的阅读教学牢牢抓住了阅读和写作的联结点,抓住课文的语言精华和表达特点,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吸取养分,以读促写,读中取法,读中学写。

二、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做一做填空练习,既是对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语言及思维的双重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又促进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语言表达的能力。

(一)在填写中咀嚼消化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理解“古怪”的性格这一段时,抓住课文具体描写大猫“古怪”的三方面表现让学生反复品读。在理解猫的“尽职”时,老师设计了三道填空练习,用三个()心来尝试概括猫尽职的三种表现。1.屏息凝视———(专)心;2.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耐)心;3.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决)心。接着问:“看看这三个方面是拿什么词联系起来?每句话的结尾都有一个语气词,是什么?”又让学生填空:说它老实(吧),(可是)它又很贪玩;说它贪玩(吧),(可是)它又很尽职。两个“可是”两个“吧”,把猫的性格多变,捉摸不透,也就是“古怪”的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猫“古怪”的性格时,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猫“古怪”的三方面具体表现后,抓住饱含作者情愫的词语和句式,通过填空练习让学生再次咀嚼消化,理解运用,体察作者的表达思路。

(二)在填提示语中,感悟人物性格

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其中一个教学的重点就是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为了突出重点,老师这样引导:既然“名医”扁鹊早就看出蔡桓公有病,并一次又一次的劝他接受治疗,蔡桓公为什么就坚信自己没病,拒绝治疗,最后病死了呢?我们一起走进蔡桓公的内心世界,看看他怎么想的?当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蔡桓公怎么说的,你能想象一下蔡桓公当时的神态、动作吗?我们一起来填提示语。蔡桓公()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病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有的学生填(拍着胸脯)说,有的学生填(不屑一顾)说,还有的学生填(自以为是)说。老师以“蔡桓公为什么拒绝治病”这个问题导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通过默读,朗读抓住人物的言行,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填提示语,进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悟人物性格。

(三)在补白中,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情感蕴积的过程

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课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这里,学生质疑:既然犯了错误,为什么还可爱呢?这时,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观察图中孩子们的神情,在那足足一分钟的沉默中,他们真的什么都不说,什么也没想吗?如果有想法,会想些什么呢?省略号里又藏着什么呢?我设计了一道填空:孩子们有的(),他会想();有的(),心里会想()。插图中孩子们自责的神情、害羞的神色,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进行了换位思考,使他们认识到了自己对父母的忽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时,再通过这样补白式的填空练习,把这种认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情感蕴积的过程;通过这样补白式的填空练习,又点拨了孩子明白文字后面、标点里面是藏着人物的内心想法的。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读到写,也要实现从写到读。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强化体现文读写结合这个基本原则。

作者:卢翠祥 单位:龙岩市永定区坎市中心小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体验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教学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就是阅读主体的情感体验。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其实就是人类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它有着非常特别的特征跟功能,这些都能够对人产生影响,如果在高中语文阅读过程中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样就能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还可以让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锻炼,最终才能实现从多个方面来使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对这方面内容的要求很高。目前,我们国家高中的语文教材中,课本上的内容都有着非常大的感染力,同时也有很深的人文内涵,课本所展现给学生们的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个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老师就要学会抓住,并且要善于去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然后对此进行一些比较的编排跟设计,这样就会让同学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以及情感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让同学们对此有所思考并且有自己的感悟。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让所有的同学在联想以及体验中调动情感,让同学们的情感跟课本中的情感能够产生共鸣。这样一来就可以加强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也很好地培养了同学们高尚的德情操以及很健康的审美情趣,这对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有帮助的。从而老师就可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阅读体验的层级递进

原来在做阅读分析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内容以及形式这两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跟讲解,其实语文阅读老师按照这种教学方法有它的合理之处,这样也是有一定的价值的,但还是有一些不好的地方。首先就是导致内容与形式相分离;另外就是在分析作品内容的时候,尤其是作品的中心,针对这些同学们往往有不同的视角,也就使得他们对形式有不同的把握,这样就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特别是在理解的层次、深度以及广度方面。对文学作品而言,如果要进行阅读,它的基础层面就是语言感知。文学在大多数人眼中它是语言艺术,它是一种阅读的符号系统供读者阅读,其实它也构成了作品的形象。还有就是形象情感层,这个可以说是文学才有的,它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作品的情感价值一般都是通过形象塑造来体现的。其次就是理性意义层,可以说它是更加深层的含义,不管是作品中的历史内容还是一些人文话语都会涵盖在其中。这里所提到的历史其实就是社会现实,它所要表现的就是作品的一个认识价值;这里提到的人文其实指的是思想感情以及德观念在理性层面的升华,它所要表现的就是作品的教育价值。最后还有一个就是哲学思辨层,其实在这么多的层面上这个才是作品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高的层次,不管是历史还是人文方面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它都会进行更加抽象的概括,它其实是更加最高一级思考,当然这里说的是对社会人生普遍规律的思考。一些好的作家一般都会把表现哲学意味作为一种追求,这是艺术方面的,并且也是最高级的。如果某位同学能够领悟到一个作品中的哲学含义,那么就能说明他达到了最高的审美阶段。这里就要列举一个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例,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中有一篇小说是莫泊桑的《项链》,在教学的时候老师一般就是在理性意义以及哲学思辨这两个方面来剖析小说的主题,同时还要分析造成主人公如此悲剧化的原因,针对这些设定一些定论主题,然后再对同学们讲解,其实这样就会抑制同学们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让同学们在对文章进行分析的时候就会有一些思维上的定式,从而很难去发现其他的一些内容,也就不会有太多自己的见解了。其实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同学们融入作品中去,每个人的感受都会是不同的,因为选择的角度不会全然相同,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作者:林云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冠今中学

第五篇:语文阅读教学护理职业素养

一、高职护理专业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一)开课情况和教学手段、方法的设定

语文作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基础课,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各校语文课程课时不尽相同,作者所在学校的语文课开设六个学期,周均课时为三课时,课时较为紧张。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课程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以较短的课时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们一般喜爱浅近通俗的文学作品,经典的、理论性强的文章学生读来觉枯燥乏味。为此,我们采用了传授型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以探究、启发、提问、讨论等方式,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语文阅读课程的开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应某些护理职业素养的培养重点,将电影片段插入其中,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

(二)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的设定

由于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忽视职业教育的整体价值和长远目标,在课程设置时比较注重相关专业课程的开设,轻视人文课程的设置和重构工作。这就导致职校现有的非专业学科包括语文课程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研究,既缺乏结合课程具体特点的理论指导,也缺少细致深入的典型案例和有效经验,所以很难构建出以提高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文课程教学理念和体系。因此,在课程目标设定上,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优势,利用文化课程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教学研究领域和过程进行分类和细化,深入扎实地开展以提高职校生职业素养为目标的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研究,摸索经验,总结理论,补充完善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提高职校生专业素养培养水平,更好地推动职教事业的建设发展。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

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以课内教科书为主要文本、以政治化说教式的道德灌输为常见德育形式等问题,变革阅读教学内容,精选省编新教材中的讲读篇目,并在课外大范围遴选中外典籍著作,借助能够蕴涵中国传统道德和现代伦理、科学精神的作品,在文本的阅读中引领学生感悟到诸如“祟义尚仁、修己慎独”“平等博爱、公正无私”“自信进取、奉献敬业”“自律诚信、乐群合作”和“聪慧创新”等中外道德信念及现代医学伦理理念等,培育他们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操,提升其职业素养,以达到对其职业生涯产生深刻持久影响的教育目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对护理专业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素养的全面提高,高职教育的语文阅读教学正是立足于当前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实际,以开放和自由的视角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以培养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实施教育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进行实践教育,一种是进行素养教育,这些都需要理论的教育做支撑。语文教育在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专业教育之外,能够弥补当前职业教育的某些不足,能够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伦理道德和信仰教育的缺失,能够解决当前职业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导致的人文素养不足的情况。

(二)有助于激发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比较敏感,如果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整个语文阅读教学就比较容易深入下去,和学生们的情感和信息也能够出现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契合。由于学生对语文阅读的智性美和社会的和谐美的感知能力还有不足,通过激发阅读兴趣就能够使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来学习,就会使得语文阅读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提升职业素养的训练成效。

(三)有助于实现护理专业学生阅读内化目标

阅读的内化就是通过不断阅读不断习得,经由经验和知识的重复和传递,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提升自身情感和意志。护理专业学生的内化过程,可以理解为语文阅读的感受的内化过程,这种过程能够使自身的意志和情感的交流得到强化,生成一种较为稳定的信念。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仅仅靠着学生本身还不能实现内化,这就需要教学的主导者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使整个语文阅读进入到我们创设的情境中去,使得语文阅读能够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推进学生的成长。

(四)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育

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正处在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主动性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创造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创新环境对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的阅读教学正好适应了学生这种渴望公平教育的环境,能够通过阅读教学和情景交融使得自身的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挥,使得自身的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三、语文阅读教学在护理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一)课堂上创造性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利用课堂进行情景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在最大范围内集中教学的优势,不断模拟相应的情景教学的范例,运用现代化手段,更好地进行直观教学;要革新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变目的性、指向性不强和照本宣科式的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状况,以提高专业素养为核心,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实践教学;还应在校园内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扩大阅读教学的实施范围。

(二)活动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实践

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以教师课堂讲读为主要教学手段、课外阅读放任自流等问题,改革职校阅读教学环节、场所和模式,使学生在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管理有序的课内外阅读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通过扩展语文阅读课程的资源范围,利用和开发人文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教师用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指导,来帮助学生主动掌握具有个人意义的阅读问题解决策略,藉以提升其职业素养。

(三)借助语言训练探索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新途径

语言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是人际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在语文阅读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和步骤。在教育的过程中,探索用语言训练创造创新阅读教学,此项研究意义重大,而研究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教学,对于全面深化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语言情景就是运用艺术语言的形式,以生动的语言风格和生动的语言作风,实现与护理职教对象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传递,用教师的语言进行创造,不断丰富语言的形式,革新语言的实践应用,以深化语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马励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分院

第六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方法

1传统语文阅读存在的误区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一些误区:教师惯于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分解开讲解,造成文章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而学生了解到的也只是低层面的、片面的意思,一知半解;传统语文阅读中通常会一老师提问开始,然后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进行阅读,整堂课几乎都是以老师为中心,围绕老师的问题转,没有自己的问题,更多时候是不敢提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是被动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扼杀了想象空间;学生讨论相当之少,许多老师为了赶进度,整堂课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少之又少,讨论止于形式,一旦有想法或是分歧,老师很快会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就这样,学生很快就没了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是变相接受老师灌输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在这些传统的阅读教学下,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无疑是恐怖的现象,而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象,不断推出创新的阅读方法。

2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方法

要对初中语文阅读方法进行创新,我们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激情,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创新有意义;(2)对传统阅读教学方法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创新教学方法。

2.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阅读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更爱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那必定会有较好的效果。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阅读氛围肯定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热爱阅读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从而达到近朱者赤的效果。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事阅读,阅读应该怎么进行。阅读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浅层次和深层次的内容。浅层次主要是字形、字音、字义、词组等,深层次就主要是理解部分的,包括句子段落,篇章,中心句,写作特点等。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而不仅仅简单的认识几个字,如果把阅读停留在简单的浅层次阶段,就不可能正确的认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更不可能领略文章的精彩绝伦之处。因此,阅读文章必须经过反复研究,深思熟虑,用心体会文章里的情感,这样才能将文章转化成自己的,才能获得阅读兴趣。

2.2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2.2.1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反复研读文章

深读文章是进行文章阅读的基础,如果对于文本没有一定的掌握,又怎么将深层次的只是传授给学生呢,这无疑是无米之炊。同样的,当教师对文章已经了然于心,就会很容易将自己投身于文章里面,这样授课的感染力将会更强,学生也会更加投入。

2.2.2设计结合个性的教案,同时注意授课各时段的把控

教案是每个老师上课前都会准备好的文书,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那么更应该“打漂亮的仗”。教案的设计是个复杂而繁重的工程,要合乎班级学生的综合情况,课程的标准,个人的个性特色,做好这些只有教师在备课前仔细阅读文章,并且借鉴其他优秀老师的教案设计,结合课程的综合观点,这样才能写出符合自己个性同时适合班级学生的教案。与此同时,要把控好教学各时段的分配,尽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讨论并提问,使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对阅读更加有兴趣。

2.2.3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

不管做什么事,如果没有目的,那就会像一盘散沙。教学目标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它,就会东扯西扯,教学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必将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针对性,绝对不能够含糊其词,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不是简单的把知识传授。例如,将《最后一片叶子》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总结小说的主要内容;(2)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任务性格塑造的作用;(3)通过朗读体会小说语言的幽默风格。显然,这是不对的,《最后一片叶子》这片短小说最重要的应该是读者去感受文中通过任务言行所传达的人性光芒,在思想上进一步激起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最大程度的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深层次的触动。当然,这个例子所列举的并不包括全部,这只是一小部分亦或只是一个老师的行为,单这同样证明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它。

2.2.4激发学生课堂情感,将学生的感情带入到文章当中

互动这个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所耳闻,明星与观众互动最为常见,教师与学生同样是需要互动的,优秀的语文老师知道只有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2.5掌握课堂教学进度,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

课堂有老师跟学生共同组成,但是相对而言的,课堂还是学生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发表观点,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3结语

初中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是只要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教师能把语言精粹、学生兴趣的培养,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以他们为中心综合起来放在教学过程中,这将必然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而学生也能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和接收知识,在这种日益创新的教学方法催生下,一大波创新型人才正在成长、成熟。

作者:路静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九中学

第七篇:新课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理念转变要点分析

应该了解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转变,摒弃了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对教师阅读知识传授内容进行了重视,并将高中生语文课堂综合语言实践能力培养放在教学首位。上述内容与学习者自我情境知识创构原则相符,并不是语文教师传统讲授模式中带来的被动知识建构。与此同时,新课标理念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注重向学生提供结论,此时学生仅仅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变为学生个体文本解读创新体验。运用此种模式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审美价值进行兼顾,使得学生语文阅读水平有所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水平也会得以提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新型高中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将学生情感诉求培养和学生精神态度培养放在重点操作环节,对填鸭式教学方针作出更正,会帮助学生树立较为正确的语文观。语文学习外延能力拓展更为重中之重,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在此时也可得到提升,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在进行《阿Q正传》课文讲解时,传统式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主体,但是新课改实施后,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充当辅助教学角色,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还原《阿Q正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体会角色人物心态和内心思想,这样就会理解文章内涵,事半功倍。

二、阅读教学方式转变要点分析

过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保守性和单一性显而易见,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相对较高。学生所学知识大都源自教师所授,学生处于被动听讲地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需作出回答即可。上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并未给予学生主导权利,但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方式和合作交流以及探究探讨。由于高中生群体心智已经日渐成熟,会从自主阅读环节中感受到语文阅读魅力和语文阅读快感,新课标理念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以激发学生合作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高中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不再过度依赖语文教师,会形成一种合作学习习惯。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部学生分组,然后依次向各个小组分配教学任务,对教学活动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使学生明白教学过程的若干重点。然后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安排,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课文内容加以分析,让各个小组进行资料收集和研究,小组间热烈讨论,运用此种模式可以使组内学生有效讨论,通过交流获取有效课文信息,还可使小组和小组进行信息交流与讨论,通过各种交流渠道让学生获取知识。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组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课堂合作学习机会,古诗文阅读时,个体组员学习时会遇到词类活用和通假字以及古今异义词,此时合作学习中要尽量避免盲目争议,要对资料进行反复查阅与认证,积极进行知识借鉴与交流,从而达到启发大脑的目的,学生会在此过程中积极找寻答案。

三、教师角色内容转变要点分析

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学习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假设此时教师不能树立良好的课堂教学形象,学生学习状况就会不佳。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时,一般情况下会形成教学思路,难免会出现阅读内容不易理解的状况,不会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适时转变角色,注重教师人格魅力塑造,因为探究人格为当前我国高中新课标理念中的核心,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人格魅力。教师不再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保持平等,在教师正确组织与引导下,学生便会运用较为正确的阅读方法,达到预期效果。

四、课堂特性转变要点分析

新课标理念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再充当教学管理者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管理角色,而是使学生得以解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以进行学习内容设计,通过自主探究和独立体验设身处地感悟阅读,有效进行领悟和创作,学生会感受成功的快乐和探索的艰辛,在此基础上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品位和语文阅读教学档次,实现大语文学习的目的。新课标理念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环境变成可开放式教学环境,高中生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知识和学习技能,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和教师讲解的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理念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转变一般分为上述四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单一死板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逐渐进入师生视野。新课标理念指导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会将学生自主能力培养放在工作首位,不断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目的。

作者:董莹莹 单位:张家口市第二中学

第八篇:语文阅读教学职业教育措施

一、以“趣味”为抓手,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职业教育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大多数学生爱玩、好动,在阅读教学中,若只强调阅读量,而不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在被动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也很难对知识进行思考感悟,不能较好地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因此,在职业教育阅读教学中,需注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趣味”为抓手,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如结合生活实际、利用故事、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解生词、朗读课文等教学方式,较为枯燥,易使学生兴趣不高。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荔枝鲜美果肉的特写镜头,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还可为学生展示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品尝荔枝,谈一谈自己眼中的荔枝。通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创设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欲望。又如在学习《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时,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小段《哪吒闹海》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哪吒有哪些法宝(红缨枪、乾坤圈、风火轮)?哪吒的风火轮可以瞬间飞行八万里,既然轮子跑得这么快,人类会不会有一天也能够进化出轮子呢?”以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想象,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

二、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习惯和兴趣,自然会主动寻找机会进行阅读,因此在职业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应注意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由于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注重行动示范,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可为学生推荐一些中外名著,为学生树立主动阅读的榜样。课后还可开展师生共读的活动,写下读后感,与学生交流心得,在班内进行互评,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还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如此,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为学生推荐课外读本时,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等合理选择,所选择的课外读本既要与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也应符合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点、兴趣等。除文学作品外,还可推荐一些自然、科普、科幻类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保证学生能够较好进行课外阅读,还可在班级设立“读书角”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阅读中。

三、注重情感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若没有了情感,也就没有了文章,更没有语文。文章是人赋予情感表现的产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情感。通过情感教学能够使课堂情意浓浓、情趣盎然,让学生乐此不疲、爱不释手。人一旦离开情,好比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但在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就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中包含了作家的情感,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人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情,脑中有智,手中有法。这样一来,课堂中也就不会出现只见书本、不见生命;只见教案,不见学生的问题,从而使得语文课堂柳暗花明、茅塞顿开、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可设计问题“三一八惨案死伤200余人,为什么作者要写刘和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其中蕴含的“弱势群体关怀”的道德价值观,同时以弱女子的刚烈反衬当时政府的残暴,更能引人深思。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内涵,发挥语文的教化作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四、结语

职业教育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陶冶道德情操,愉悦人的身心,从而培养各项能力。实践教学中,应围绕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断探索总结,积极创新,加强语文阅读有效性探究,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作者:郭玉祥 单位: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九篇: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在情感朗读中体验

读是形声于外,动情于内的过程,通过读,可以达到自我,与他人情感、思想的交流,从而深化体验。学生在读对、读通、读好课文的训练中,不仅能体验到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还会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体验、意会到文中的内涵及思想感情,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重在欣赏,重在沉潜诵读、把玩品味。古人十分重视诵读,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元人赵文说:‘诗之为教必悠扬讽咏而得之,非如他经可徒以训诂为也。’诗通过诵读,体味到一种情,一种意,一种韵味,一种意境。”例如我们在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体会到的是苏轼那恢弘的气势;诵读《雨霖铃》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感受到的是柳永那婉约的词风;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王维的《渭城曲》“西出阳关无古人”,品味到的是不尽但永恒的孤独感;吟唱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领略到的是大丈夫的满腔豪情。通过对诗歌进行朗读、朗诵、吟诵、吟唱,可以充实诗歌的意境,不仅加深了对诗歌本体的理解,还以读促进情感的生成,又以情反馈于诵读,使学生不断体验,不断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在语言想象中体验

阅读活动是一个体验、审美的过程,是一个对语言文字品味的过程。在中学语文课程当中,每个文本都为读者开辟了独特的艺术空间,都能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体验。“语文的想象阅读教学是一种体验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体验文本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教师从中起到主导作用,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带领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我们知道,作为文学作品的课文,每篇文章都有许多空白点和模糊性,这就需要读者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主动地去解读其中的内涵,依赖读者的想象去体验文本。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读者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心去品味才能体验到温暖的春风吹来,万物复苏,绿意盎然的景色,从而使读者走进这样一种唯美的意境。又如在《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这是作者的想象,学生只有依赖文字并通过自己的想象,激发已有的经验,才能理解作品描写的荷叶,通过想象体验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得到美的陶冶。因此,语文的教学应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通过想象体验文本的过程,展示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从而得到艺术的陶冶、情感的提升。

三、在活动互动中体验

在教学中,通过自身的实践,会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需要,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中。活动的亲历性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行为与思想合拍的愉悦,使学生的知识产生迁移,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对课文进行体验,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如郭初阳老师在讲《远和近》这一诗歌时,在上课之始不说诗名而是让学生通过诵读诗歌,用一个几何图形阐释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得到三角形这一图形的目的之后,便让学生根据这个图形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给这首诗命名。学生先是独立创作,随后,四人小组讨论,之后选出最佳题目,并说出理由。对于每一个题目,教师都对学生进行追问,让学生把理解的内涵表达出来。在这里,郭老师推陈出新,根据《远与近》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角色互换亦是教学活动中体验的一种,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文章设定角色,让学生进行扮演,通过亲历角色过程,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使学生更深刻更真切地理解人物的个性化行为,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思想的理解。在活动中体验就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熟悉课文,揣摩角色,再借助角色表演等活动方式,将自己内化的经验以适当的言语、动作、表情等表现出来。体验式教学主要侧重“体验”二字,针对文本情景为学生设置一定的角色能够加深学生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讲述反映人物遭遇和情景事件的文章时,最好将学生渗入其中,使学生通过对角色的选择和扮演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更深切地感受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生活阅历。例如在讲述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将学生分为邹忌、妻、妾、客等几个角色,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邹忌纳谏的技巧,以及自己对一些事情产生的反应,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也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面临类似事情时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四、在对话交流中体验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的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完成文本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见解一般是多元的,对课文的体验有时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也许开始时的体验有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进行更深层次的体验,以互通有无、相互启发,解决矛盾分歧,达到对文本理解的理想境界。比如在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教师先是让学生做感受性的朗读,学生对郁达夫先生有了一个印象。这些印象虽然各个不同,但总体而言还是直觉式的,欠深刻。于是教师明确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为话题,让学生自由组合为“破院秋色”、“落蕊秋意”、“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五个讨论与发言小组,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通过肯定、诘问、剖析等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语言思考、揣摩,言说自己对郁达夫笔下的秋景的独特理解、感受,最终让学生对“故都的秋”以及郁达夫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审美情趣”和“强烈的文人的生命意识”等等有了深刻的体验。课改以来,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逐渐被语文教师认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上措施,即利用情感朗读、语言想象、活动互动和对话交流等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个体体验,进行“体验式教学”。相信这与以往的“讲授式教学”与“训练式教学”大不相同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气象。

作者:沈凤臣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十篇: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探微

1明确目标,紧凑拓展

中职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相对简单的容易理解的内容进行紧凑化,不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有效性。以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例,文中的信息学生易于把握,不必花费更多时间进行无效教学,对于这一类的文章一般有两种方案: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将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或从网上进行搜索,查阅胡适的有关内容,对胡适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这样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能够勇于表达,说出自己的查询结果,但这些内容都是外在的,是搜索得来的,没有融入自己的观点,都是一些条条框框,内容也较为抽象。还有一种方法是让学生模仿访谈性的节目,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感受,颇有新意,但有时观点陈旧或空洞,与学习的内容不相关联。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先让学生拟写一个母爱提纲,设置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母爱,得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样的设计既有深度又有真情投入。

2走向生活,寻求广度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范围无比广阔,课本只是一个例子,课堂只是一个小小的空间,生活才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更多的无字之书会让学生大开眼界。走向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命,从万事万物中获得灵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范围拓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提升,达到了形成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以学习《项脊轩志》为例,文章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能够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及生活场面进行描写。教学时可以围绕这一写作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的内容扩展延伸,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场景,有没有一种记忆经常会浮现在自己的眼前,比如长辈的关爱,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关心,甚至陌生人的帮助等。这样的问题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回忆,动容自己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将书本上的知识引申到课外更为广阔的领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语文教学中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通过不一样的问题让学生得到不一样的发展,为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奠定基础。

3扣住重点,挖掘深度

语文教学中对知识进行拓展,不仅能够让文本中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知识相互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能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学习中获得乐趣。但是任何拓展和延伸都是有限度的,必须围绕文章的主题,与文章的中心紧密相连,任何与文章中心不相关联的延伸和拓展都是无效的,没有意义的。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拓展和延伸应该和每一篇课文的重点内容及文本的关键句紧密相连。文章的关键句也叫中心句,往往是对这段内容进行概括或总结,表现作者的情感,有时也起索引或提示的作用。在文章中的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要么在这一段的开头,要么在这一段的结尾,有时候也会在文章段落的中间,这种情况很少。课堂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在关键句子的框架下进行引申,学生就能够在引申时不忘围绕中心,同时能够在短时间内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思想以及感情线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以《荷塘月色》为例,只要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进行拓展延伸,就很容易理解作者那种“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之情以及背后的因素了。

4语言涵泳,培养厚度

阅读论文范文3

初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阅读理解是中考的必考题型。从历年中考试题来看,阅读理解部分的设计侧重深层理解,试题要求学生能领会全文的逻辑关系.考查推断、归纳、总结能力的题量也加大了,这对我们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速度以及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能力的好坏不仅影响到考试的成绩,更影响到英语听,说,写等其他技能,因为他们是相辅相承,密切联系的。平时加强阅读理解的训练和教会他们采用得当的、科学的阅读方式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师和学生一直所探讨和关注的问题。

2初中英语阅读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

部分英语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英语阅读的重要性,阅读作为英语语言技能的一部分,其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对于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不仅扩宽视野,激发兴趣,还能够提高分析、思考、判断的能力,对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此外,教师由于学生实际的影响,认为学生的基础不牢,对于进行以阅读这样的教学模式感到信心不足,因而不敢去尝试,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2.2日常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只教书不教人,教知识不管能力,训练中用语言却不见思想,其根源在于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真正将学生当作有独立意识、有活跃思想的独立个体看待。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而不是运用能力的培养上。阅读教学中,偏重语法条条,机械的单词和句型操练,翻译和背记语言材料,结果学生死记硬背了不少语言知识,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仅限于能用所学的词组造句,表达一点老师要求范围内的意思。阅读问题的设计大多停留在表层理解的层面上。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几乎不用动脑筋就能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如何真正做到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结构用英语进行新思维,创造性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几乎还做不到。

2.3学生的词汇量缺乏

由于现在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限,课堂上教师所教的知识又时间不够,导致学生仅仅能够掌握书本上的词汇,有的甚至连书本上的词汇都掌握不了,词汇是阅读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阅读就没有办法进行。现在由于新课改的进行,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英语阅读的范围涉及也越来越广,这需要有丰富的词汇量,所以,词汇量缺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的能力。

3对策

3.1及时扩展相关词汇

只有帮助学生掌握了足够的词汇,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而持之以恒地进行广泛的阅读是学生积累词汇的有效手段。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报刊阅读时,要及时地、有意识地扩展相关单词和词组。

3.2适时组织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版面,按照兴趣分小组进行阅读。大家可在组内讨论、交流所阅读的内容,也可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和阅览室等多种途径,查询阅读内容所涉及的背景、文化、人物等有关信息。在班级内以组为单位交流阅读内容,发表观点和看法。通过阅读报刊,学生们锻炼了搜索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3.3注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应采取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原则,对每个年级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初一年级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阅读英语文章的兴趣上,选材以趣味性、故事性的文章为主。同时,还要逐渐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初二年级的重点,则是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的阅读思维能力,如对文章细节的理解能力、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及计算能力等。阅读范围可侧重于地理、生物、天文等科普性文章。同时,教师还应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在继续培养学生猜词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学生面对生词的心态。初三年级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上。如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等。在注意广泛选材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解题方法的训练,继续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和迎考的良好心态。

3.4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浓,学习效果就能越好。培养学习兴趣,首先就要学生知道英语学习和重要性,使他们了解英语的用武之地。使节学生明白学好英语是时代的要求。其次,多用生动的事例使他们感到英语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学生不知不觉中就有了学好英语的心理要求。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这也就要求针对这一问题,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气氛,增强教学兴趣,并尽力使兴趣面向全体学生。授课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会压抑学生的兴趣。反之,多样的方法,愉快的气氛会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3.5学会略读和查读

略读就是快读,目的是通过快速通读和浏览全文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总的概念和印象,把握五个“w”,即:who,when,where,what,why。对故事性的文章来说,他们就是脉搏,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同时我们要略去细节部分,不要花时间琢磨难句和生词,重点阅读开头段、结尾句、以及每段的首句和尾句。如果略读是快速扫描文章,获取大意,最后才决定是否值得细读,那么查读则只是寻找某个细节或某个事实,查读就是查找,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在文章中查找某个具体时间、地点、人名、地名、事件、数字等,因此学生要先读问题,了解主旨,做到心中有数,再根据已有线索迅速判断在何处寻找有关内容,正确估计答案来源。扫视全文,捕捉相关信息,一旦找到线索便顺藤摸瓜,有了把握便迅速答题。

阅读论文范文4

(1)阅读教学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阅读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思想交流发展的优秀学生,学生通过交流燃起智慧的火花,得到帮助获得成功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和的学生,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与学生直接体验为重点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参与突出主体位置

(2)以任务为驱动心理学家怀特(White,1959)指出,人们本能有去探索和了解外部环境的需求

这将导致个人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反映了对知识的渴望。或教育问题的情况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初中学生好奇,好玩的任务,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的兴趣。互动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机,能够使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语言的任务。在同一时间完成任务,小组或情侣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直接测试他们的可读性。

(3)课堂多元互动互动是阅读教学的前提。

协同教学在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课堂互动外,主要对学生与课本、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作交流互动。这种互动培训不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练习量和合作的精神而且将帮助学生提高独立使用语言的能力。

(4)突出了情感功能“国家课程标准”不仅确定了学生情感态度为课程的目标之一,但也清楚指出,影响学生的态度感觉是在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指出健康的情感态度,阅读教学学习者以获得更多的外语输入,方便地访问到语言习得。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确定目标,激活和优化操作的心理。协同学习创造一个互动的,活泼,民主和平等的课堂氛围,以减少对学生的焦虑,氛围宜人,使学生感受到是一种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相反,如在压抑的气氛,学生们会增加自我的心脏负担,变得易怒,从而导致疲劳。合作和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和的学生,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与学生直接体验为重点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参与突出主体位置此外,合作教学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学习,加强与学习他人的想法,帮助困难学生的信心展示自己的能力,提高英语的信心。

(5)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可是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是简单传授与接受的关系,通过简单信息交流,那么学生必然处于被动,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虽然知之甚少的学生,还没有成熟,但它也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实体。过去传统的“我说你听”的独裁师生关系如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合作和同学互助,让学生掌握英语技巧,激发良好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一直是需要大量的练习。然而,在英文课没有足够的学生参加一个积极的现象。在读学生的很大一部分存在心理“畏难情绪”,尤其是单词和长句在无所适从,学习困难,没有独立的习惯,喜欢看书,一边听老师讲解边,还有心理上的依赖。协同教学可以减轻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为与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协作教学,任务,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研究人员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活动拥有更积极的兴趣。作为“辅导员”优秀学生也非常值得的,因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知识,学习他人经验。

(6)评价方法在英语教学中,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评价体系更加合理和多元化与人文精神。

学生学习的评估不仅是教师,而且两组之间的合作也是一个自然的同伴互评,以评估学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评价方法可以减少个人偏见的任何教师评价,评价对象和集体造成学习者也减少焦虑和紧张,这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

(7)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具有特殊的心理需求和动机

情感和积极主动科目的愿望的学生,内部化的知识,能力,在自己的经验,实践和积极参与将形成学生的情绪需要。一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新一轮教育学生的影响接受学习的传统风格,在情感态度,并提到了重要位置体验学习的学生。相对于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的在体验,多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参与合作教学异质组,讨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和成功,合作讨论学生的学习更多的角度去思考,促进学生掌握策略。从知识和经验,创造现实生活中教师对学生课堂情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并通过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和激励的经验和见解,对学生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系统内的心理结构教学。

2合作型英语教学的实施原则

(1)人员安排原则

人人公平的原则是建立阅读教学小组的前提。阅读教学小组的形成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集团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关系到阅读教学是否可以有效进行。当团体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注意性别,能力,人格等成员的异质性,并注意向贫困学生和优秀学生,可为本集团提供相互援助;考虑到性别,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一个学生的各种能力的群体被列入均匀性,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组可以被集成到均衡的球队的整体水平。群体之间的同质性评估,以确保公平,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分工原则

劳动成员的阅读教学的实施效果明确的分工原则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本规则的要求,集团成员的行为,这是个人的责任。阅读教学不再是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它要求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每个组的成员应承担特殊的责任。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团队成员负责检查学习,认识到每个成员完成学习任务;主动掌握小组学习,讲秩序,发言时间安排的过程控制;录音机记录小组学习和讲话的过程,就代表该集团发言人报告了该小组讨论的结果。对于许多学生的能力,让团队成员定期交换角色。

(3)课堂互动原则

阅读教学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优秀生,或在教室里活动出色的学生,因此,在每个组,帮助培养良好的,负责任的领导者,以安排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团队成员之间良好的交流,检查和评价工作的成员这个小组阅读教学,并反馈给教师的工作组完成。合作的主要代表是罗伯特斯莱文(罗伯特E.斯莱文)的研究和实验证实,“合作为所有学生同样有用的学习,如果有什么不同的阅读教学活动的大部分好处,他说:”当你教别人,你再学习到另一相当于“协调优秀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学习困难,帮助顶部。学生转变思想,提高他们在学习中的作用,阅读教学是一种为一体化成功的重要前提。

(4)有趣的任务设计原则

有趣的设计原则是教师的任务,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支持和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使阅读教学有效的运作,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观察事态发展,及时给予学生支持,以确保任务的顺利进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做对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常常是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保证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5)学生评价整体性原则

整体成就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地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该评价系统的整体成功,包括共同的分数和平均分两种方式。共同的分数是,每个成员负责,无论哪一部分的任务,任务的的总成绩是B,那么,即使个人负责一些非常出色,只能b.尽管平均得分为个人之间的评分差异,但最后的结果不符合规定的个人,而是以每个人的结果组的平均水平。重点建设集体气氛与学习困难学生的阅读教学小组的整体推进,并积极支持。大家可以加强相互了解的总体评价,并促进团队合作。

阅读论文范文5

阅读教学首先是个实践问题,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读懂课文,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习得能力,不是考虑用什么阅读理论来指导的问题。问一问广大语文教师,他们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是在实践解构理论,还是在实践文本主义理论?同理,学生在阅读时也不可能是先掌握了某种阅读理论而后再来阅读学习,或者用某种理论来指导自己的阅读。比如被我们有些理论工作者所青睐的创造性阅读,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作品的认识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问一下,学生在阅读时创造了什么?是创造了一篇新内容,还是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形象?阅读无非是阅读主体对特定作品内容进行认识、理解,在此过程中读者始终在顺着作者的思路前进,虽然读者可能有自己的新思想、新发现,但那始终是读者自己的思维产物,丝毫不能改变特定作品的现实存在,更不可能让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结果来重新修改作品,就作品而言,你没有创造任何东西。既然如此,那些理论的推崇与移植除给阅读教学无端增加累赘以外,不具备任何实践价值。

二.模糊了阅读教学视线。

正常的阅读教学,目标指向明确、教学方法简单易行,无论是从前的“三为主”理念,还是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教师容易理解,实践中也容易把握。自从那些新潮理论横空出世以后,那些原本容易把握的东西变得模糊起来。由于有些教师学识水平、理论修养参差不齐,对那些理论缺乏批判性借鉴,教学中便把这些理论视若圭臬,不加选择地移植到课堂,其结果是,原有的东西丢掉了,新的东西用起来生硬别扭,导致教学不伦不类。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问有没有必要、也不管问题有没有求异的价值,都要来一个求异的程序,结果很明了的问题被复杂化,问题本身没解决,师生的思维已经被搅乱。王旭明先生所批判的“假语文”恐怕也应该包含这样的教学方式吧?

三.诱发了师生荒诞离奇思维。

阅读论文范文6

一、链接作者,拨动情感之弦

在阅读教学中,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达到“共鸣”是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不仅需要沉下心来读进去,更需要一些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拓展内容来丰富文章的内涵,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如笔者教学《墨竹图题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郑燮情系百姓、爱民为民的质朴情怀,播放音乐,创设情景(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屏幕上引入“郑燮不幸的一生”: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四岁母亲去世,14岁继母又去世,39岁,妻徐氏去世,31岁儿子夭折;52岁饶氏生子,57岁其子又夭折,61岁被罢官。“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低沉地叙述着: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这样的夜晚想起去世的亲人,感叹身世的悲惨是人之常情。一下子把学生引入精心选择的拓展内容,仿佛身临其境。师不禁吟起: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慈母呼唤声。“看着屏幕上的这些资料,谁也来说说?”学生接着吟起: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贤妻哀号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娇儿啼哭声……这样一个冷雨敲窗,风吹疏竹的夜晚更适于自悲自怜。可是,听着萧萧竹声,郑燮没有想到———慈母呼唤声、贤妻哀号声、娇儿啼哭声,却感觉是———民间疾苦声。在这精心创设的氛围中,通过资料的补充,诗句的对比,学生受到诗情的浸染,感悟文本的心境已悄然进入状态。这样的“链接”,学生进入了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境界,充分感受到了郑燮一心爱民为民的情怀,对郑燮的敬佩之感油然而生且更为深刻。

二、链接内容,加深情感体验

拓展阅读属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课前应充分解读教材,捕捉文本空白,搜集相关内容作为补充。课堂拓展要做到“锦上添花”,必须对原有文本实现层次上的提升,激发学生情感,走进人物内心。如笔者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理解“普罗米修斯忍受了这一切苦痛而不哼一声,决不乞求宙斯仁慈,决不对自己做过的事说一句懊悔的话。”这一句话时,找到古希腊神话中关于这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拓展:看到普罗米修斯受到残酷的惩罚,好心的天神冲到高加索山上,对他说:“普罗米修斯,认输吧,这样的折磨宙斯是不会停止的,去向宙斯认错,争取他的饶恕吧,这样就不用再忍受折磨了。”(创设情境)“他会接受劝告吗?他后悔了吗?屈服了吗?”(生齐读:普罗米修斯忍受……懊悔的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准确地把握了文本蕴涵的价值取向后,做了独具匠心的课外拓展。这样的“链接”,让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活、丰满。学生与文本内涵深入接触,深刻地感受到普罗米修斯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火种,而精神火种才是更值得称道的。

三、链接原著,凸显思想主题

小学语文教材的许多课文都选于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但有一部分入选时经过改动,或不再是原汁原味的语言,或不再有完整的情感主线……要让学生熏陶更本真的语言,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获得更全面的阅读感受,就需要链接原著,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或补充。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短篇小说,是文字美、精神更美的“文学精品”。原文中有一句话“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正面赞扬了船长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起到了点明中心、总结全文的作用,却没有编入教材。教学这课时,笔者链接原著,抓住文本的“领”,从这句话入手:雨果高度赞美了哈尔威船长———可以想象当时雨果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感动,才会对哈尔威船长有这么高的赞誉啊!接着引领学生以句中的“忠于职守”“做人之道”这两个词为突破口,从理解词语到从文中找到体现“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语段,品味英雄的语言、行为,走进船长精神世界。每部分的学习都以这句话作小结:难怪雨果这样赞美他!这样的“链接”,让学生从词句的品味、段落的赏析回归到整体的情感体悟。一遍又一遍逐层深入地诵读,在学生的心灵上亮起了一盏闪闪的明灯。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颇有“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不仅会意了“忠于职守”“做人之道”这些原本较难理解的词语意思,而且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和体验,凸显了文章的思想主题。

四、链接背景,丰富人物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的理解往往存在着差距,或因对生活背景了解不清,或因时代相隔久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障碍,文本感悟不深,情感体验不强,甚至导致对文本价值的曲解。这时相关的文本拓展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如笔者教学《墨竹图题诗》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竹品即人品。郑燮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补”上了课文的背景知识等材料,丰富人物的形象。

(一)郑燮到潍县任知县,正值山东受灾,饥民无数。当时灾情严重,他毅然决定开仓放粮。有人劝阻,让他向上级请示。他却说,有什么事情由我来承担,因此得罪了上级被罢官。朋友说他糊涂,他写“难得糊涂”四个字表明自己的态度。(节选《郑燮传》)

(二)为了老百姓,郑燮最终被罢官。他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临行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这里的“链接”不是游离文本的附加物,而是对文本深藏的意蕴和包裹的价值取向进行拓展延伸。不同意蕴的多个文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仅丰富了文本内涵,而且在阅读这些相关背景材料时,学生拓宽了视野,拉近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体验、感悟,生成文本价值。

五、总结

“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有信度的衔接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适度的“衔接”、高效的“衔接”、智慧的“衔接”,为语文课堂打开了一扇通往大千世界的窗。让有信度的衔接为语文阅读教学插上翅膀,飞翔在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黄海樱 单位: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浅议

一、拓展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阅读面,增加他们的阅读量,从而使语文课程学习更加开放、更有活力。拓展阅读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尤其是名人轶事、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百科知识等内容,更是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只要教师指导得当,便能让学生轻松爱上阅读。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所倡导的就是以教材为中心,适时、适量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精读到博读广泛阅读。如果教师能够引起重视,在教学时为学生明确阅读范围和阅读量,让学生走出课堂,立足文本,走向生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长见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小学阶段,语文习作一般要求学生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事物,但小学生毕竟年纪小,他们所接触的事物少,常常被现实制约着,加上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所欠缺,写作时总会出现空洞无味的情况。拓展阅读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多思考,尤其是其中有很多大家的文学作品,学生完全可以从中领悟名家的文化思想,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并将其化为己用,迅速提升写作水平。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现状

不可否认,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认识到了拓展阅读的重要性,在教学时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和完善。首先,拓展阅读兴趣不高。有的学生对拓展阅读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只要将书本上的内容学好、学透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浪费课余时间进行拓展阅读;有的学生怕苦怕累,懒于寻找课外阅读资料,即使阅读也只是应付了事,毫无效果。其次,拓展阅读内容片面。一本好的书籍就像是一个良师益友,它会督促你、影响你,让你成长。但长期以来,学生对拓展阅读书籍的选择过于单一、片面,有的甚至毫无学习价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拓展阅读效果。再次,拓展阅读数量不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小学阅读分成了三个大学段,并明确规定了每一个学段必须达到的最低阅读量,但实际上学生的阅读量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阅读效果不明显。

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要想让拓展阅读更加高效,教师不仅要把握好学习的节奏,还要以具备亲和力的语言和和蔼可亲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拓展阅读,兴趣的激发至关重要。作为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引导工作,切不可忽视基础差的学生,必要时还要亲自示范,将阅读材料泛读一遍,一句一句带动学生,帮助他们提高语感,积累词汇。当学生遇到难点,产生疑问时,教师要细心指导,及时为学生排除疑难。一旦有了和谐的阅读氛围,学生便能主动阅读、深入阅读。

(二)扩大阅读范围,提升综合素养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可见,不同的书籍能够产生不同的价值,从而使人获得全面发展。作为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主渠道,语文阅读教学同样也要向课外延伸,以多样化的材料吸引学生,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养。比如,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报馆、书店等文化中心进行自主阅读,内容既可是语文方面,又可以是数学、历史、地理等方面,既可以是小说、杂志,又可以是科学技术,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就可以广泛涉猎。而一旦遇到较艰涩、较难懂的内容时,学生可视情况而定,仔细读、反复读,进而真正理解其中的知识和所传达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一定能够从中受益良多,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综合素养。

(三)开拓阅读交流平台,增加阅读数量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各种阅读交流的渠道,创建阅读交流的平台,倡导学生积极阐述自己的阅读成果,互相交流阅读心得,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的读物。比如,定期组织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展示各种优秀的阅读物供学生挑选和交流,开展阅读网站建设,倡导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将自己的阅读心得上传到网站等,这些活动在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的同时,也为学生的拓展阅读提供了助力。为了能在活动中有优秀的表现,学生便会自主进行多种资料的收集工作,而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阅读数量。

四、总结

总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占据了很大的一个比重,广大教师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总结其中存在的不足,努力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提升综合素养。

作者:王红娟 单位:河北省隆尧县东良校区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价值定位探析

一、聚焦字词特色,感受生动传神

“特色字词”是指那些表达效果独特、读来让人眼前一亮、读后让人回味无穷的关键传神的着墨之处。这种凸显价值的语言形式,有时候可以是常用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或者是关键词语的精妙之处,还可能是一处修辞的巧妙组合。优秀的教师总能凭借敏锐的语文眼光精准地找到它们,并适时地转化成教学内容。比如,苏教版第十一册《姥姥的剪纸》一课中体现姥姥剪纸“熟能生巧”的六个“剪”,就用得相当精妙。教学中抓住这一组排比句式,采用图文对照、诗行呈现、配乐朗读等形式就可较好地品读出散文语言的画面感与诗意美。再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槐乡五月》中有一句话:“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其中的“飘”字,形象地传达出小姑娘的欢悦之情。教学中,通过换词比较、情景再现等手段,就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想象出作者恰当的用词,体会作者的言语表达技巧。

二、聚焦语段特色,透视表达效果

优秀的文学作品,语言都非常有个性,其巧妙的表达方式总能在一些特殊的语段中显现。如果在教学中仅仅只停留于精妙词句的挖掘,却忽略整体上对重点语句、段落的宏观领悟和把握,文本言语形式的特有魅力和独到效果将会大大弱化。所以,老师要有清晰的语段结构品味能力和意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并破解作者构段谋篇布局的妙处,从而实现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比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授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议论文《谈礼貌》时,以敏锐的视角抓住了文中用来论述观点的段落在结构上的独特性:都是先简要地概述事情,接着用一句话阐述讲礼貌的意义。“叙述+议论”的段落结构方式和其他的文体是截然不同的,找到了这一文体独有的特性,也就找到了本文最佳的教学价值。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时,用三个板块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独特的构建秘妙。比如,第一板块:让学生通读,做到“异中求同”。让学生整体比读三个故事,然后仔细发现这三个不同的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此时,教师点拨学生仔细关注段落语言形式上的秘密(体会怎么写)。接着进入第二板块:让学生比较读,做到“同中求异”。老师引导学生把三个故事的三处议论的语句进行深入比较,并提示学生,同样是议论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语段中的不同之处:借用俗语来引发议论;说明礼貌待人的作用;论述礼貌对于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意义所在。教学中,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挖掘,有纵深地往前推进。学生很快就有效地把握了三个故事为什么这样排序的内在原因以及三个故事之间的关联性。最后进入第三板块:让学生学写改编,迁移语段的结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三个故事,让学生逐一说清哪一故事与文本的论点是契合的,请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请学生将这个《讲礼貌》的故事改编成一二百字的小短文,并写上几句与故事内容相合的议论;最后让学生两相比较:我们改编的这个故事语段,可以拿来置换掉文中的哪一处语段,为什么?分别说出原因。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将阅读理解、表达运用、思维发展融为一体,为言语的共生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聚焦文体特色,习得表达技巧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虽然没有以文体作为编排单元,但各类文体还是相当丰富。不同文体具有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叙事作品重场景描写的细节刻画,说明性文章善用各种说明方法准确表达意思,说理性文章则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层次分明地说清事理。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强烈的老师,就能敏锐地把握各种文体特色,引导学生品读出基于特定文体的表达方式、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的共性,从而在文体意识关照下习得该类文体的固有表达技巧。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说理性文章。一位老师通过不同文体比读的形式,将“简明举例”这种说理文特征进行了很好的展现。老师先让学生自主发现本课在列举事例时,对李时珍不辞辛苦编写《本草纲目》这个事实,仅用了四十多个字就说清,点到为止,然后再与四年级的另一篇写人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进行对比,其描写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察访药材不怕劳苦却用了几百字,文中细节丰富,描写生动,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说理文提供论据只需要把事情简明说清,不必放大细节,语言准确简练、事实清晰到位会让说理文更具说服力。对比之后,老师再让学生模仿这种“简明举例”的方法,改写同册教材《装满昆虫的布袋》,用事实论据的方式说明“持之以恒终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学生有了前面环节的对比感悟,对说理文的言语秘妙有了清楚的认识,改写便水到渠成。

作者:马静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第四篇:后现代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一、引言

阅读是一种对话过程,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完成。依据调查显示,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观念形成了。后现代课程观作为创新观念,要求教师要以开放性、多样性、丰富性的视角,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文将摒弃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以后现代课程的眼光,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

二、小学阅读教学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存在着很多问题,着重体现在教学活动性和质量上面。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缺乏灵活性,教学呈现机械化。死板、生硬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课堂中存在着较多的超出教师教案之外的内容,教师因为突发状况,没有教案辅助,所以处理问题较为慌乱,延缓了教学进度。有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以实际出发,采用朗读教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将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完全占用,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不看实际情况给学生进行教学,势必会降低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不喜欢阅读课也在情理之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必然会有所影响。少数教师从思想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教师试图改变生硬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情况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变成满堂学的教学方式。两种极端教学的相互碰撞,体现了教师没有对阅读教学中师生角色进行清晰定位。由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小学生的角色模糊不清,定位不明确,使得小学生在阅读课堂上过度自由,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行为频频发生。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但会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小学语文除工具学科这一身份外还是人文学科,其涉及到的内容多种多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从不同的角度阅读同一篇文章就会有不同的见解。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抑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能统一学生思维,要允许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规划好课堂时间,在课堂上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通读全文,之后以问答形式检测学生阅读的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阅读讨论题,让学生仔细阅读,阅读后阐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应该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比如小学生可以用有情感的朗诵形式,向大家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小学生还可以用画图形式,依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文章所表现的内容。例如:教师在带领小学生阅读文章《瀑布》时,可以先带领学生通读文章,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问问学生们都读到哪些内容,让学生举手发言。《瀑布》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用其他形式展现文章中的美景。学生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也可以依据文章内容画出一幅美景图向大家展示自己,还可以附加语言辅助阐明自己观点。

(二)树立平等观念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时,要树立平等观念。师生关系的和睦相处,师生间的正常交流,应该以平等、民主的方式进行。教师要用平等商议的方式来解决与学生的思想矛盾。如《一块面包》这篇文章,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营造出民主商议的气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总结,依据文章内容,劝导学生珍惜粮食。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权在于学生,教师只是担任引导者的身份。教师树立平等观念,有利于亲近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灵活教学,运用道具

被编入小学语文阅读课本的文章都是一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文章。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比如阅读《草船借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教材中涉及音乐的文章,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音乐;有关历史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利用课后时间播放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摆脱沉闷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轻松快乐地阅读。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课外时间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针对阅读的文章,依据自己喜好,写读后感,学生之间可以自主选择沟通的对象,进行阅读交流。教师可以在教室创设图书角,给小学生提供阅读条件。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是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的,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灵活教学、运用道具、拓展阅读等方面,阐明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观点并提出了一些策略,以供参考。

作者:孙丹 单位:石家庄市裕东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一、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托,有条理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

新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表述为:要求小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默读时有一定的速度,具体的量化标准为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学会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从以上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和对教材内容的研究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每个学期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好一个学期的教学规划,使教学工作在规划指导下有条不紊的展开。

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人的品格特性,是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核。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这种基本素质体现在自身特性与社会特性两个方面。个体自身特性方面有主体性、主动性、上进心、判断力、独创性、自信心等;社会特性方面有自我控制、自律性、责任感等。在自主性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特性都融会在自主性态度和自主性行为之中,构成一个人的统一的品格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自主阅读,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师生之间可以多就某一篇课文或课外读物展开读后感受的分享,鼓励学生们将自己的所见所想大胆的说出来。很多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生硬地照搬教学参考书,机械地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等资料,甚至阅读题的答案也要统一,这种做法只能给学生们带来更多的受挫感,从而使学生失去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从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的目标表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阅读更多的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

三、应着力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和热情是做任何事情最好的源动力,小学生一旦培养起对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的热情,阅读能力的提升只是个时间问题。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们识字量有限,阅读教学中往往需要教师的带读,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去阅读是激发他们兴趣的好方法。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来导入:你见过雪地里的小画家吗?他们会画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一些类似的问题去开始阅读,他们的专注度会大幅提升,更容易投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在读完课文之后,教师也可以启发大家思考一些问题:你还在雪地里见过其他小画家吗?你自己做过雪地里的小画家吗……以此将课文进一步与生活联系起来,给孩子们分享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另外,我们会发现,小学生间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启发多鼓励,以免部分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会产生受挫心理,从而丧失对阅读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外读物,让他们在如饥似渴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

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于己是个人修身益智的终生大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则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国家大事。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如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们组建阅读兴趣小组,让学生定期分享阅读的体会心得,还应该跟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为孩子树立热爱阅读的榜样。其次,避免阅读的功利化。很多家长抱着阅读可以提高识字量、写作能力等各种目的指导孩子阅读,对此,教师要指定一些孩子不感兴趣的书,如作文集、名家名作等,让孩子培养兴趣。还有些家长会让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去查字典,而边读书边查字典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可能被困干扰而感觉阅读是非常枯燥的事情。所以,孩子如果能投入在阅读当中,沉浸在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当中,家长和教师就不要有太多的干涉。最后,还要多让孩子们接触到适龄的读物,丰富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让他们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五、总结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调动他们阅读的自主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养着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者:李晓微 单位:河北唐山南堡开发区第四小学

第六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提高浅议

一、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阅读教学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这几点:阅读课选取的教材文学性高了,添加了很多诗歌,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学生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明显加强了,课堂氛围更加的活跃和生动……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但是,从阅读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目前阅读课堂的教学现状来分析,和预期目标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衡量我们的阅读教学

从识字方面来说,小学阶段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之后,还是会有很多学生出现字词写得不正确、不端正的现象,一篇作文中错别字比比皆是。从阅读方面来看,学生上了六年的阅读课,读了不下三百篇文章,可是还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读书,主要表现在:抓不住文章的重点和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不会写读书心得,不能够通过阅读汲取文章中的精华和营养,更不会通过阅读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提高赏析能力,而且缺乏对阅读的兴趣。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很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很差,意思表达不清楚,写一篇小短文也很难做到文通字顺。当然,有些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可以的,但我说的是大多数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所以,要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二)从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分析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语文阅读教学一度围绕着学生的考试而进行。有些学生甚至到了五、六年级还不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会记笔记。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会把这些重点直接抄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抄写背诵,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背过了知识点,却仍然不会读书。又如写作文,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考试之前会选上几篇优秀作文当范文,让学生背诵模仿,分数提高了,写作能力却毫无发展……在围绕考试的应试教育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语文考试的分数特别高,但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下来并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单纯的背诵记忆其实就是一种作弊,对于学生的发展毫无益处,并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反对形式主义,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阅读教学要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要掌握三千个汉字,并且要书写正确、规范;理解教材中的文章,具有独立的阅读和赏析能力,能够通过阅读汲取知识,体验丰富情感,提高道德修养;能够写出简单通顺的文章;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能够顺畅礼貌地和别人沟通交流等。

(二)具体的文章教学体现实效性

1.阅读教学要有目的性

阅读教学要全面落实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通过阅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由不会读到会读,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进步过程,使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都有所提高,并且能够感悟到文章中表达的情感,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

2.阅读教学要科学性

阅读教学的科学性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中出现的语言以及在运用中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扎实性,同时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也要科学合理。

3.阅读教学要有创造性

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阅读教学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质疑问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训练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来,调动学生活跃的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简言之,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会读书、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上。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一)教师要认识到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人类用来沟通交流的工具,所以,要学好语文,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情感体验;(3)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4)充实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展学生广阔的视野;(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堂,因此,阅读课就要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写作,学会与人交流,这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只有将这个核心突出出来,才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实现阅读教学实效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理解和感悟是不够的,学生必须要进行大量的语言训练。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仿写、续写或者改写之类的小练笔,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写作指导,让学生完成阅读之后进行一定的写作训练,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总结

阅读论文范文7

一、教学目标设定要合理

1.符合时代特点,遵循课改要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人文特征,它的内容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要紧跟时代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养。此外,新课程改革也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它提出语文阅读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审美能力。并为语文阅读教学设立了一定的范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教学目标设立过于空泛随意的问题。

2.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设立教学目标。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在文体上也各有不同,例如古代诗词、现代诗词、文言文、散文、议论文等等,不同的文章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文体确立不同的阅读角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文言文时,不仅要了解文章的结构脉络,还要着眼于对古文字、词的理解以及对“文言语感”的把握。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正确的切入角度。如《荷塘月色》一文,对作者的写作缘由至今尚有争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阅读教学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管理,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陈谦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在课前,教师要敦促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对文章进行初步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引导性阅读,并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设立小组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在阅读方法上给予指导之外,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滕王阁序》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用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独立阅读,了解写作背景。学生可以结合课本里的注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划分小组,学生可以在小组内抒发己见,交流阅读心得,教师可以对小组内产生分歧的问题进行指导。在课后,教师要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验收。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传统

因循守旧的阅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有效性阅读教学的重要阻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身素质培养,丰富知识水平,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

1.教师要努力学历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要充分了解文学的相关理论。如对阐释学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对文章进行正确的理解和阐释,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启发式教学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正确的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启发作用,促进学生提高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2.教师要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第一,语文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课程,它知识广博,包罗万象,这就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自身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掌握教学主导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另外,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充分了解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做到了如指掌。第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对学生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学生对语文课程的认知程度,喜好程度;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身心特征等。只有很好的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第三,教师要具备很到的课堂控制能力和课后总结能力。课堂是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教师既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又要把控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内容有条不紊的进行是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考验。另外,在课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从中发现优点和不足,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3.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设计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单调枯燥,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导入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清华园的荷塘美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超脱、淡雅,与文章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形成强烈反差,推动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又如在学习《鸿门宴》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项霸王别姬的故事,通过讲述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以及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引发学生思考项羽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从而引出文章内容。达到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的目的,进而实现有效阅读。

作者:陈谦茜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新探

一、精美文段仿写法

我国现行语文教材以“范文制”为主,选取文质兼美的文章,供学生“取法乎上”。对于文章中优美的表达,精准的修辞,仅仅朗读分析是不够的。如《荷塘月色》,作者对荷塘的描写可谓字字精到。博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高中生都已熟悉,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两句,运用通感手法,是学生所陌生的。教师只给出通感定义,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未免欠些火候。学生此时听懂概念,彼时作文,又有几人会运用呢?倒不如趁热打铁当堂练笔。即使是最简单的“笑容像抹了蜜一样甜”,也能使学生在仿写中把握此类修辞的本质与运用方法。

二、表达线索梳理法

对于篇幅较长、思想复杂的文章,教师教起来通常会比较吃力。这类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从表达线索入手,梳理文章脉络。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文章脉络线索图,清晰明了地理清文本思路,从整体上把握内容;又能使学生树立线索意识,在写作时合理组织文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共分为七大节,以复杂的情感贯穿其中。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理解起来不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说”与“不说”两条线索,由学生自行进行完善。这就使得学生能够纲举目张地深入文本,认真梳理。线索脉络完善之后,再根据上下文及写作背景,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自然会得出“说”与“不说”并不矛盾,背后是作者对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暴行的愤怒指控,对走狗文人的痛斥,对遇害青年的沉痛悼念,一切复杂感情,皆凝聚于“说”与“不说”。通过自主的文脉梳理,学生不仅能体会到阅读有所得的乐趣,同时也能认识到表达线索、行文脉络在作文中的运用,掌握谋篇布局的方法。

三、核心词汇体悟法

一篇文章能统帅全文的核心词汇,可称之为文眼或是关键词。文眼在文中,尤其是散文中穿针引线,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整篇文章围绕文眼展开,才会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通过关键词,可以使读者高屋建瓴地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准确把握作者所记叙的事实、抒发的情感及议论的观点。通过核心词汇,抓住文章关键内容,是阅读课需要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阅读能力。例如在《故都的秋》的学习中,教师通常会把文章总结成五幅图,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学习作者的细节描写,但如何突出这篇美文的散文特质呢?可采用如下方法。首先,学生可在通读课文之后,找到“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本文文眼。那么作者是如何来形容这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的呢?可以这三个特质为导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把认为符合某个特质的内容找出来。经过细读,学生不仅能够看出表面描写如“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属于静,也能读出“淡绿微黄的颜色”中所透出的是色彩的清。对比总结可以得出,清、静、悲凉融为一体,互为印证,共同勾勒出古都之秋。在这样的阅读体验中,学生可清晰地感知到文眼对于文章的重要性。又如《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句首“同是”二字,道出了白居易情动于中,文发于外的原因。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可在学生经过诵读,初步分析得出中核心词后,以核心词为中心,依托文本,作一首小诗,以体现对文章的理解。以“同是”为题,根据白居易和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同学写道:“当年得意等闲度,如今飘零远长安。郁郁萧瑟不得志,感怀无限泪满衫。”通过这样的课堂练笔,可以帮助学生不再单纯听教师讲解,能够深入文本仔细思考,从而体会出正是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多重相似,才使得作者由人及己,无限伤感。这样的课堂,既是一次与文本、与作者的深度对话,又是一次写作指导与练习。

三、总结

此类以读促写、以写促悟的阅读教学方法,在阅读课的教学中,适当加入写作指导与练习,以深入文本、加强理解为目的,课堂练笔、写作指导为手段。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深入的阅读能力,又有利于提升学生凝词炼句、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教师将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模块融会贯通,改变当下语文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现状,在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者:韦孟云 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第三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呼唤真诵读

一、当前课堂诵读教学的存在问题

在当下的阅读课教学中,诵读往往成为一种形式,只是作为一个规定环节而存在,学生刚刚读完,教师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为什么读?通过诵读发现什么?可能是师生都不清楚的问题。这种诵读的形式化表现在诵读形式的单一与诵读指导的欠缺两个层面上。前者表现在许多精彩的公开教学中,课堂上学生的朗朗书声仿佛标示着课堂的活跃与充实。许多语文教师也都认为齐读这一诵读形式,既给予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性,又让课堂气氛得以活跃。于是,齐读成为了许多语文课堂唯一的诵读形式。而后者表现在课堂齐读后,教师简单的一句“大家都读得不错”上。教师对学生诵读状况千篇一律的赞扬或简单的指导,这样看似诵读充分,实则低效甚至无效。这里缺失的是针对文本情感肌理而对学生进行的具体性指导与分析。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刘大槐在《论文偶让》中说:“(读古人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如何让学生之“喉吻”合于前人文章之“喉吻”这不正是语文教师要仔细研究的吗?当教师自己对诵读也并不甚了了,于是在指导时只能浅尝辄止,说个粗略大概。文章的情感是细腻的,个性的,诵读的技巧也不是单纯的用“大声”“小声”“放慢”“加快”等笼统的字眼就能概括的。标签化的指导只能使学生领略到文章情感的表层,而不能深入作者细腻的内心。

二、对“真”诵读的理解与要求

了解了诵读环节的无效之因,就应该理清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真正意义与要求。一般来说,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有二:加强对文本的记忆;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这两点中,第二点更加重要,因为增强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促进了记忆的深刻,同时才更有助于对于课文文本的审美特征,主要内涵的欣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与鉴赏提出的教学目的要求就包括“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由此可见,“真诵读”是学生带着兴趣的诵读,是教师有具体指导的诵读,更有助于培养长远的诵读习惯的诵读,这种诵读是建立在准确传达文本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诵读的真实就是要还原诵读语境、诵读体验以及诵读评价的真实。

三、通向“真诵读”的教学实践

1.明确不同诵读方式的作用并综合运用

诵读有很多种形式,不同的诵读形式其作用也不一样。齐读的作用在于初步感受,整体反馈,学生能迅速领略文章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诵读迅速判断学生有无读音上的缺陷,有无语气、停顿的不足。同时齐读也是展示课堂成果,展示学生课堂情绪的方式。学生个别诵读的作用在于以学生的优秀诵读做示范或提供全体学生可评价的诵读实例。轮读的作用在于引起集体的诵读比较,在不同小组的多次诵读中形成自觉地竞争意识,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认真体会。分角色朗读则在于培养学生合作诵读的能力,并通过分角色有意识地揣摩文章不同角色的内涵,在互动中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习兴趣。教师的范读则重在于一种现场的感染与激励,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为学生的诵读起到示范作用。多种诵读方法兼用才真正让阅读回到真实的状态。这样才让阅读的本真得以体现。比如在诗歌《雨巷》的教学中,教师普遍会运用到诵读法。诗歌作为个性心灵的展示,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阅历、涵养与想象力可能有不一样的体会。因此,最初应该让学生自由诵读获得初感。然后在学生充分自由诵读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个别诵读,以检验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领会程度,学生个别诵读后,可以让学生对这位同学的诵读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中结合教师的点播指导。在交流指导完成后,由教师范读诗歌,起到示范感染的作用。在课堂的最后再运用齐读,检验一课时的教学效果。这样,在多种诵读方式的综合运用中,既揭示了文本的内在之谜,又收获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2.运用对比诵读找寻解读文本的契机

诵读不应当仅仅是课堂的一种展示环节,它的作用在于对于文本的解读。因此,通过不同的对比诵读往往能找到解读文本的契机。比如在《蜀道难》一课的教学中,单纯的聆听名家朗诵仅仅能起到渲染诗歌情感的作用。如何发挥名家诵读的更大作用呢?可以拿同一篇目不同名家的诵读进行对比,这样不同名家在诗歌情感、语调处理上的优劣就分外清晰,通过对不同处理方式的讨论就可以深化学生对于诗歌主旨的认识。在《蜀道难》的教学中,诗歌的最后一句“侧身西望长咨嗟”,在濮存昕与乔榛的不同版本中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在教学中,可以截取两人的这一段不同让学生聆听之后进行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应该如何处理?这一讨论超越于学生预习时能找到的资料,是在掌握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的一次延伸与飞跃。通过对比也可以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在讨论之后,教师再出示一些背景材料:濮存昕认为,这首诗是李白刚到长安时给贺知章的诗,为的是表现自己的才华,因此要读的高昂;而乔榛认为,李白在诗中表现了对国家潜伏着巨大危机的担忧,应此这最后一叹要深沉。通过名家本人的判断,来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诗歌朗诵的一点技巧———诵读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诗人的生命体验去感受。首先,侧身西望,在蜀道之上侧身西望,看的是什么地方?很明显是长安,长安是唐朝的都城,说明在蜀道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还心念国都。其次,李白的志向就是“奋其志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因此,虽然此时安史之乱还未爆发,但愿为辅弼的李白已经看到了盛唐繁荣下的层层危机,于是“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应该读出这种意味深长。通过对名家诵读的对比使用,就加深了学生对于诗歌主旨的理解,也从而引出对诗人李白的了解。这样就使诵读真正服务于课堂,服务于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3.从技巧的细节处指导评价指导诵读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因此教师如何评价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每一次学生展示完后,教师都评价“非常好”,那就有讨好学生之嫌。有的教师又不给评价,学生不知道哪里值得发扬哪里需要改进,朗读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更多的情形是给予了评价,却评价不到位。应此在对学生诵读进行评价时,要大处细处同样注意。大处着眼于基本情感把握的是否到位,例如气势雄浑的是否被读的过于温柔婉转。细处着眼于诗句的每一个字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处理。应该用具体的情境去引导学生,并以教师的示范为学生作为榜样。还必须注意真假声的转换以及气声,高低音,虚实音的变化。比如《故都的秋》中:“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一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就应该做到细致的指导。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要读出一种闲适,用缓慢的语调去处理,那指导就会失之笼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段中的细节,如“皇城人海”应该放慢,表现古城的大格局与沧桑。“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中“很高很高”应该轻声且缓,声调略高这样才能表现出秋高气爽的感受。“十分的秋意”中“十分”语调应沉,带着惬意的感受才能表现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欣赏。“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应指导学生在“/”处停顿,“疏疏落落”应放缓,“长”应将语音拉长以体现秋草的萧瑟与作者的欣赏趣味。

四、总结

从这段指导中可以认识到,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就是在对学生诵读的解析中强调语调的变化;指导学生掌握停顿就是教会学生注意文意的连续与终止;指导学生体会内涵则注重于结合诗人的人生体验进一步揣摩诗歌。这样在层层递进的评价之下,学生的诵读体验才能真正的由形到神。还原了语文以真正的魅力。

作者:陈学斌 单位:福建省福州第十一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问题分析

一、影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效果提升的因素

1.师生对话素养缺失以及教育环境的制约

当前高中“成绩至上”的教育观念在老师心目当中根深蒂固,而这就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形成了矛盾。从老师方面来看,在高考的无形压力之下,教学任务繁重,部分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情愿去改变或者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一成不变。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盲目迷信教参,对与学生对话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不能灵活处理,这就将对话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从学生的方面来看,对语文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很多学生习惯了被动“听”课,在与文本对话上显得无所适从,很难跟身边的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2.双主模式下的教学形式对话关系不平等

现代阅读教学的形式主要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种双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但是无法避免指挥权一直由教师掌握,教学主体之间的对话偏向于理解文本,忽视了学生主观体验和感受,主体地位也就无从谈起。阅读方向始终由教师掌握,最后揭示“标准答案”。过程中学生只是“在场”,而非真正的参与。“教学主体”最后还是成了“教学客体”。同时,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不自觉的“引导”,无形中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学生,造成了在对话关系上的不平等。

3.时间的制约造成了对话缺失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时间是制约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为了赶进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或者是在自主阅读时间上大大压缩,造成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缺失。教师内心形成一种潜意识就是学生的深入自主阅读是在浪费时间,于是教师一般都把阅读放在课后。至于学生到底掌握多少、阅读到什么层次等问题,教师都极少考虑。学生也无暇静心去深入文本,与文本之间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碰撞或是交流,阅读过程当中的享受也就更无从谈起,也就更谈不上阅读习惯的培养了。课堂上只有教师和部分优生的“轮唱”,大多数学生很难参与到对话当中。再者就是阅读教学止步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根本没有反思的时间,无法将新知识转换成自己的认识,学习能力很难提高。最后,学生这方习惯了被动地听教师灌输性的“精讲”,教师不讲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学。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提升策略

1.建构对话空间

首先,学校应当为师生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展开对话教学。把学校里丰富的阅读资源提供给学生,并能设定专门的课程来保障自主阅读。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感受不尽相同,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抓住学生触动心灵的细节,让他们的思考变成生命中温馨的底片。再次,要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学生要不断地阅读,教师也要提高个人的对话素养,师生之间才有思想碰撞的可能。我每周都会安排一到两节阅读课,师生共同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如《老人与海》《红楼梦》等,读后讨论、分析,不断提升师生的对话素养。

2.合理设置话题

首先要合理设置“话题”,“话题”是阅读课堂的短期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在对话教学中形成新的关注点。在话题设置上,既要短而精,指向性明确,又要师生共同参与来设定,保障对话教学的平等。比如在学习《蜀道难》时,我们就设定了“文中如何体现蜀道难?”这一问题,通过范读、集体读;讨论、分析,大家很快就找到答案了。

3.利用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现代教育的热点方法。首先,小组间的对话应当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一旦在阅读交流过程中发生分歧,就会引来很多相关的争论。如果学生置身于“合作学习”之外,坐享其成,就会虚假对话。其次,重点要明确。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间中,要防止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重点放在无关痛痒的问题上,脱离文本的本真价值。比如在教学《故都的秋》的时候,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感受作者创造的文字之美及意境之美,问他们可以找出几幅图画,结果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同学们都沉浸在课文当中,很快总结出几幅图画的内容,教师在讨论之后只需要带领大家总结一下就梳理出文章的脉络结构。

三、结语

“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无定法,只有真正从教学实践出发,以对话教育的精髓为教学指导,真正在阅读教学当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王元启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一、以读促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因为经过每一次的阅读,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加深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就会逐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更容易了,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如诗歌的阅读教学,我们一般都让学生先读文本,读到非常熟练,并初步做到有感情。这样做就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像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一文时,我们首先让学生熟读文本,在读中了解诗歌中到底讲了什么内容,以及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基本情感。学生基本上读过几遍后,就可以很快理解。然后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去练习朗读,学生自己进行小组交流,直到他们自己满意为止。最后我们再进行小组比赛,评出最佳的朗读,实际上在我们一起评论时,基本上文本的内容也就理解的差不多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范读或者听录音,学生的理解能力又会得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提高。如开头三句的范读:当你用低沉而又凄凉的语气读出“独立寒秋”四个字时,那种秋天的萧瑟、凄冷、孤独的感觉,学生在听朗读时很快就感受出来了;再用高昂而又激扬的语气读出“湘江北去”时,学生仿佛看到那波涛汹涌的湘江水滔滔北流,场面宏大壮阔;然后再用低缓深沉的语气读“橘子洲头”,相信他们已经看到了作者站立的背景……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课文,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朗读文章的时候,就已经品味出了文章中蕴含的韵味,也加快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能采取满堂灌的旧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而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一点也不会有帮助,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是比较成功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辅的先进学习理念,知识的构建靠他们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探究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无疑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金岳霖先生》一文,先生的“怪、有趣”好理解,“有人情味”也不难理解,但作者写这样一位老先生的目的就在于什么?在未探究之前,大多数小组成员都认为是为了歌颂教师,尊敬教师,以作纪念。这是一般文章写教师的常用的方法,但如果仅仅是这样,我们的学生认识无疑太浅显。我们小组讨论了一下,结果是小组的成员思路很快打开了,因为小组中有人结合写作背景材料,找到金岳霖先生所在大学西南联大的贡献,以及后人给金岳霖先生的评价,他认为写作的意图不仅仅在敬爱师长、歌颂师长这个浅层面上,关键是金岳霖先生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哲学大家,这样的大师越来越少,作者在写作此文的目的还在于呼唤社会上能出现更多的这样大师级的学者。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很是成功,如果没有成员之间的合作,也许只有仅仅个别同学想得这么深刻,但小组的一个成员这样做,无疑会带动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进步,这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三、文本细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怎样,还需我们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上多想想办法,因为从每次的考查看,学生很多时候在阅读上失分很多,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文本细读的办法。文本细读的运用可以教会学生在理解文本上能细细品味,慢慢斟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的鉴赏能力。如学习《荷塘月色》一课,这篇文章是我们几代人的经典之作,我们要细细品味,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文章中的结构美、语言美、情感美,都值得我们去借鉴。我们要从修辞上体会荷塘的美丽、月色的美好,像文中把“荷叶”比喻成美丽的“婷婷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是多么的纯净,一尘不染!又比作“星星”,荷花是那么的明艳动人,简直把月下的荷花写绝了。这还不算,作者又用通感的手法,把“荷香”比作成“渺茫的歌声”,太有想象力了……学生学会这样慢慢地、细细地品味、揣摩,怎么不会增强他们的鉴赏能力呢?对文本的细读可以让思维缓缓推进,与作者进行内心的交流,在作者的字里行间体会其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种手法所要传达出来的情感或是意图,这绝对是“快餐式”阅读所达不到的。

四、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习课文的目的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其实高中语文课本上的许多文章都是经典,许多文章都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上作为借鉴,所以我们不妨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提高其阅读能力的同时,也通过阅读教学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一举两得。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想北平》《江南的冬景》等散文时,可以帮学生学习散文的写作,在学习《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我的母亲》等文章,可以帮学生学会写人的文章,在学习《六国论》《师说》等文章,可以帮学生学会议论文的写作……笔者每每会在学习完一种自认为对学生的写作有帮助的文章后,会带领学生赏析其用词、手法、结构,此时应心无旁骛,专心致力于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实践表明效果非常好。阅读教学上多一点朗读,多一点合作,多一点细细品味与鉴赏,再多一点写作模仿,一定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张高峰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炮车中学

第六篇:高中语文自能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一、自能阅读的意义和基本理念

(一)、自能阅读的意义

自能阅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自己能够阅读,也就是自主或者自我阅读的能力,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自我阅读的要求。在高中时期,学生身心各态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对社会态势、自我状态和未来的认识规划都已经在思维中产生雏形,形成了模糊成型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具有一定的表达自我和通过课外的阅读完善自我的诉求;其二是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进行阅读和赏析的能力或者需求。自能阅读的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读,而且要求学生会读,这就意味着这种“会读”要求学生拥有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来对所读的内容进行评判和鉴赏,并对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自身手段和思考解决。综上来看自能阅读能力的培养,就需要高中教师在进行阅读的教学时要善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能动性,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自能阅读的理念

1、尊重学生终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新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题。自能阅读教学就是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阅读、合作学习等模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自主阅读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方向,鼓励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一下选择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对所读内容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给予肯定。

2、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学生的语文内在素养的培养与自能阅读关系密切,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具有相当的丰富度。自能阅读教学就是需要以课题为前哨,教材为“指挥棒”,教师则需要正确的挥舞“指挥棒”让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开展丰富生动的自能阅读训练。

3、联系社会和生活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大都源自于生活,而当前,语文教学课堂所推崇的也是以教学课堂为基点,运用各种手段或者教学方法还原、丰富教材所描述的生活故事,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判断的标准并用来诠释生活的经验,最终理解材料文本的内涵,使学生真正在阅读中的受到启迪。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通过语言文字领会生活的精彩奥妙,提高学生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感性认知。

二、自能阅读的实践

(一)、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为主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他是学生学习的最强大的内在推动力。高中生在阅读过程的中有所收获,其前提必须是他们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首先,可以通过课堂的讲读带给学生以好奇,高中生的思维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解决问题的思路已经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在他们之前的教育历程中,其抽象思维得到了长足的培养,并有着像理论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发展的趋势。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特点、教材内容,设置阅读语境和情景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趣味心理需求。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任务的布置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这种方式可以避免课堂阅读教学那种制式的阅读模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个性和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和阅读方式。如此,既可以培养高中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也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阅读习惯

在培养阅读习惯方面,主要是通过课外阅读任务或者训练的方法,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或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任由学生在规定的材料范围内自行选择。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当下流行的要素,有层次的推荐适合学阅读的内容。除了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制定分阶段的阅读目标,学生通过完成这些目标,对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阅读历程进行自省和评价,通过自我鉴定完成阅读教学中的查缺补漏。经过日积月累,通过正确的阅读方式,学生逐渐将读物的内容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内涵素养,这也会使得他们终生受益。

三、总结

阅读论文范文8

1.识别和品味汉字。

小学阶段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对于增添或更换部首、偏旁等的衍生字,要以“会读”为标准;对于一些易混淆的形近字,着重要求“能写”;对于一些表意不明、不便记忆的文字,要帮助学生理解。在做好汉字识别的基础上,由读入手,反复品味,体会汉字的音律美和情意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安排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通读等,引领学生走入汉语的语音世界,通过“读”让学生体验作品语音的艺术表达,在语音流动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情感。对汉字语音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品位言语声律所特有的审美意味。教师应首先通过朗读规范字音,与默读穿插进行,激发学生的初始情意反应;而后进行精读细品,将情意反应由外在表达转向内在体味;最高阶段是诵读,达到学生主体与言语表达课题的自然融合。

2.言语形式的初步体验。

古代文学非常讲究音律的艺术表达效果,要求言语表达要此起彼伏协调搭配,体现言语的韵律美。不同的声律能够传达出不同的调质美感,激发不同的情感反应。如阴暗低沉的字音让人伤感,响亮清脆的字音让人喜悦,圆滑轻快的字音描绘水流,铿锵急促的字音形容马蹄声等。教师应充分唤起学生主体与言语韵律一致的情意反应,去体味这些言语表达的深层意义。韵律之外也要关注言语流动的方式,即节奏,它体现在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配合而成的起伏变化。言语节奏是作品审美情趣的表现,能够强化情感表达,达到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音律的协调、节奏的有致给人带来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意体验,教师应在学生准确把握音准、初步感受言语音律之妙后,引导学生融入语音所传达的情意世界,在诵读中反复玩味言语作品的文脉、气韵,为深层次的阅读提供心理预设。

二、言意转换,体验言语语意

1.组织概括。

语言文字运用的大师水平是把厚书读薄,长文读短,段落读成句子,句子读成字词。自三年级开始,概括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应努力探究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合理引导,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反复的阅读训练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做到适度有常、通达圆融。在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组织概括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模式进行练习设计。模式一,给出重点词语和连接短语,使学生能够借助台阶“跳一跳”进行语言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模式二,针对脉络清晰的课文,从让学生概括一个句群、一个自然段开始,一点到面,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脉络结构。模式三,有些课文题目的课题基本概括了主要内容,从课题入手也是一种锻炼概括能力的方法。模式四,针对较难的文章,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摘要的重点词或者线索结构,将学生分析感悟之后的理解填入,水到渠成。

2.学会复述。

只有充分理解内容、切实把握要点,运用有组织、有逻辑的语言,才能做好对课文的复述。复述是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学习、运用、发展语言的训练场。复述课文不同于背诵课文,复述要在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有序组织语言,按一定的逻辑,清楚、连贯地叙述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情节、背景等内容;既要遵循原文,又要发挥自主性,恰当地运用课文中优美的语句,用自己的语言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复述。以《蝙蝠和雷达》为例,教师应设计几个递进的问题。1.蝙蝠是靠什么探路的?并设计表格,记录在不同的试验方法下铃是否发出响声,得出蝙蝠探路的方式。2.蝙蝠的嘴和耳是怎么配合探路的?引导学生梳理关键词并画出示意图,结合图示总结探路过程。3.科学家是怎么模仿的?让学生结合图示和重点词进行描述。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探寻复述的角度和顺序、语言选择。

三、由意入情,体验言语情感

1.反观情景体验。

言语作品在基本语意的表达之外,还在情感、哲理、人生追求、生活趣味等方面给予人类永恒的关照,也因而具备了生命力和艺术价值。体验言语作品情感的关键在于达到读者与作品情感的统一,在于实现感同身受的过程。情感是发于内而表于外的东西,而言语形式是最好的情感外化手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蕴含作品内在情感的言语形式,深入其情其境,体会作者言语表达中的深情厚意。在解读文本时,学生总会带着自身特有的情感准备,甚至形成言语理解的心理定式,倾向于以前接触过、或是当前他们所深信不疑的东西,不可避免地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同化言语表达。这种以“有我之境”投射个人思想感情的模式,不仅使学生的自我情感得到适度宣泄,更让已有的情感体验升华了作品的底蕴和内涵,在由此及彼、彼此相容的复合式反观言语情境中,促进学生自我内心世界的成长。

2.驾驭情景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好文学鉴赏工作,即前文所说的文本理解、言语品位、情感体验等,之后就要将教学重点放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身心成长上来,这是教师开展语言文字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已经融入作品,切己体察了言语语境,但如何跳出文本所营造情意世界的樊篱呢?一方面将言语情境纳入自我促进的轨道,力求这些阅读行为价值的有效生成;另一方面由此及彼,对言语情意进行深层剖析和意义探寻,体验言语作品韵外的别致。教师不应止步于学生与言语情境世界的相融相感,更应将这种和谐共振的情感体验化为自己“知、情、意、行”各方面的素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体情能力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与所阅读的内容加以融合,促成自我情感阅历的增长。教师和学生不应在言语情境体验中过度迷失,应有教学检测的自我驾驭能力,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提升境界,体验言语“意蕴”

1.理清文路,点拨文眼。

进行阅读训练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脉络结构,是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语文学习能力。五年级是一个过渡期,也是培养理清文路这一学习能力的关键一年。比如,在执教《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时,教师可以在课始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初读文章第一段,你认为黄山被誉为什么?它以哪四绝闻名于世?2.文中描写了哪几种松树?第一个问题是重温第一段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回忆起来。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浏览全文,“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几个关键短语浮出水面,凸显了“三大名松”是黄山闻名的“奇松”,为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体脉络指明了道路。文眼阅读法,即抓住文章题目中蕴含的双眼,捕捉文章的核心和灵魂。教师在《黄山奇松》的授课中,可扣住“奇”字展开教学,提问学生黄山“奇”在哪?黄山三大名松“奇”在哪?带领学生潜心观察,交流感悟。

2.体会言语主体人格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