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广论文范例

阅读推广论文

阅读推广论文范文1

一、微信在科技成果传播中的优势

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他记录了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他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科技期刊的价值在于把某一领域的新成果,新研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科技要素的生产力价值。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共享,传播知识的价值和科技成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科技成果”则被各期刊编辑部所忽视了。我们常常重视“编辑”,而忽视“出版”。以《电网技术》编辑部为例,我们研究过“如何获取优质的稿源”“如何把控稿件质量”“如何提高编校质量”,但却没有讨论过我们的出版发行问题。微信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阅读习惯。同时对于各期刊编辑部来说,不用开发任何客户端,就可以利用微信的公众号和订阅号进行文字,语音,视频等的全媒体。而且随着上网资费下调和智能手机的使用,微信的推广速度呈加速上升趋势,并以几何速度倍增。微信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碎片化阅读,可以随时随地的捕捉行业发展态势,了解最新科技研究成果,从中筛选需深入学习的内容,再深度检索、下载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移动阅读已经成为人们上网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期刊应该抓住机遇跻身移动阅读行列,以期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微信作为手机终端应用,还拥有良好的用户体验优势。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可以提供少而精的信息,并向更精准服务模式发展,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同时提高用户接受信息的纯度,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扩大期刊的影响力[7]。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科技期刊申请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微信号,但在公众号运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1)微信公众号平台未受到应有重视。尽管有很多期刊开始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但相关统计结果表明:只有部分期刊的微信号进行了官方认证,更是有部分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开通后未任何消息。这说明,某些期刊的行为只是跟风,并未真正发挥公众号的应有作用。(2)内容单一。有些期刊公布自己的微信号后,或者是重视不够,或者是人手不够,没有精力维护和更新,导致微信号形同虚设。微信的内容往往是照搬纸刊刊载的内容。内容冗长,毫无创新,缺乏互联网阅读所营造的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使读者逐渐失去阅读兴趣。久而久之,老用户觉得公众号无意义,取消了关注,使得公众号没有发挥好的传播效果,使期刊的影响力大打折扣。(3)服务意识淡薄。随着微信平台的升级,也推出了很多新的功能,如自动回复,自定义选单,客服功能等。目前大多数期刊都是实现了稿件查询,阅读等简单功能,对于交流,互动,反馈等模块,许多期刊还没有设置。没有想用户所想,没有急用户所急,服务意识欠缺。(4)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目前,评价各微信号影响力的新媒体影响力指数并不适合科技期刊。科技期刊主要职责是为作者,评审专家,编委等服务的,其次科技期刊是要在最大范围内共享科技成果,因其涉及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有些小众化,不适合与其他类微信号作比较。

三、利用微信提高《电网技术》期刊的影响力

(1)关注并及时业内大型会议通知。《电网技术》编辑部的编辑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相关的电力工业方面的会议,如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各专委会的年会,在争取到作为这些会议的媒体支持后,定期地在微信上发送会议信息,同时鼓励编辑在个人微信圈转发。分享到朋友圈的信息,可以迅速吸引粉丝。另外,与会专家的优秀PPT我们也会及时制作成微文形式,第一时间出来,很好地传播了学术成果和信息。由于会议信息和会议报道的及时性使得广大学者和高校学生成为我刊的忠实粉丝,因此,我刊的网站访问量,以及投稿的数量和稿件的质量都有明显的提升。(2)便捷的用户操作。作为我刊的读者和作者,在安装微信后,无须下载其他软件即可浏览我刊录用的最新稿件和过刊。作为作者可以查阅对于《电网技术》期刊的介绍,投稿指南,编辑的联系方式,已投稿件的状态,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编辑和作者的时间,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良好的用户体验也给期刊树立了好的口碑。本刊的影响力也在业内逐步提高。(3)策划热点论文集锦。热点论文即为众人所关注的论文。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ThomsonScientific)利用SCI数据,每两个月一次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和医学领域的热点论文。根据特约撰稿人对热点论文的分析,热点论文的确能够反映世界科学前沿性研究的动态。科技期刊可以组织策划相关领域已的集锦,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及时在微信公众号上这样的集锦,可以吸引大批作者的眼球,增加期刊在该领域的影响力。根据我刊统计,论文及进度点击量明显高于其他类文章。同时《电网技术》定期本刊刊出的高被引论文,以期给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提供一些研究思路。(4)鼓励原创。对于本刊已经刊出的优秀论文,经过精选后,鼓励作者创作微文,内容包含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与论文相关有特点的图片和表格,论文中的突出创新点,以及后续的研究方向和想要探讨的问题。作者对自己论文的宣传和推广都非常重视,不断转发,形成了良性循环,也间接宣传和推广了期刊,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5)高级功能的使用。在实现基本的查询稿件的基本功能外,我们还在微信平台上开辟一些特殊的功能,如关键词的回复,如输入“直流输电”,就会查询到我刊这个领域近2年刊出的论文,每篇文章都有链接可以实现在线阅读,方便了读者的阅读,用户体验良好。

阅读推广论文范文2

一、新媒体对科技期刊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新媒体为科技期刊带来的挑战

纸质媒体时代,社会大众透过阅读书籍、报刊才能获得资讯及传播知识。但进入21世纪后,新媒体的出现,其独有的优势让传统媒体感到真正的危机。在新媒体“涌进”、传统媒体“渐退”的背景下,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也相当艰难。新媒体给予社会大众及时、全面、多角度的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让众多科技爱好者和科研人员不仅成为信息的浏览者,也成为发表者、查找者。新媒体以图画、文字、声音、视频结合的展现方式,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提高了读者的阅读享受和阅读欲望。这使得纸质科技期刊流失大量读者,阻碍了期刊的发展[1-2]。

(二)新媒体为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在冲击传统科技期刊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增添新机遇和希望。尽管新媒体占据了传统期刊许多市场份额,但与先进的新媒体设备相比,传统纸质刊物不需电源支持,且不易被损坏,纸质刊物使阅读爱好者有着某种特有的抚摸感觉,满足了许多阅读爱好者的阅读习惯。科技期刊因仍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所以新媒体暂时无法完全取代纸质科技期刊。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科技期刊应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发展,增添传播手段,增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改善经营理念,拓展品牌业务。当前,我国有部分科技期刊透过与国际著名的大型出版集团合作,推广网络期刊业务,获取了显著的成效。

二、新媒体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发展策略

(一)采用优先出版的模式

一直以来,科技期刊按着期刊发展规律进行出版,论文一般按投稿—送审—录用程序进行。为了及时出版,各编辑部尽量缩减了审稿到录用的时间,但到出版,也经常会有时滞。科技论文强调的是有效性和创新性,同一时段其他学者也在研究和创新,新成果的出现不会是一个研究团队的成果,而是多个团队同时进行产出的相似性成果。如果不及时出版,不仅将削弱创新的成果的展示度,也将减小论文成果的实效性和说服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流失部分作者群体,对期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故此,出版单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缩短发表周期、增加每期刊稿容量等。以上措施虽能有效提高出版周期,但这些都是针对以期卷为单位的传统印刷出版形式[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线优先出版也应运而生。这种出版模式的核心在于处理科技文章发表时间过长的难题,提升了论文的及时性与有效性,让其研究成果能及时呈现在大众面前。其不但有效处理文稿长时间积存未做处理的问题,又能应用新媒体的平台,最大化把科技成果宣传出去。当前,我国规模较大的学术期刊平台均已启动了自己的优先出版平台。“中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是2010年由中国知网推出的,这一行为开启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新篇章,这种创新模式改变了传统论文以期卷号才能够上传到计算机的特性,即以网络等数字出版形式提早出版印刷版学术期刊的内容,附以独一无二的期刊论文单篇身份证DOI号,不仅保证单篇论文的唯一可识别性,也为日后期刊检索提供了保证。论文使用优先出版的模式既能保障作者的优先话语权,也能有效实现信息传播,增强学术期刊的说服力。经过几年的发展,优先出版展现出其优势,获得了出版单位的支持,也成为今后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

(二)结合常用的通讯工具进行推广

作为互联网发展时代媒体的一种营销模式,微信不受到距离的约束,不但能查阅阅读者所需的信息,也能推广自己想的信息。这样,微信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源,也是传播者。微信和微博都是新媒体的新兴平台,比起微博来,微信的推广层面更广一点,这是因为微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是通过相互关注形成的,关注人群具有相对稳定性。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应根据微信和微博不同的推广特征,积极学习运用多媒体,借助各种工具以及各类图片,将期刊上严谨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信息,通过浅显易懂、大众化方式来叙述科技论文,让最新科研动态能够在微信、微博这两大平台得以传播,这样不仅能满足专业领域的交流,也更适合专业人员的浏览,更会满足社会大众的阅读需求。在挑选前瞻性的研究学术信息的时候,科技期刊编辑应与相关课题组研究人员紧密联系,将其所研究的课题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提炼及整理,这样在微信或微博平台发表,才能获得较高的关注度。

(三)研发期刊应用程序

随着智能手机等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碎片化阅读应运而生,许多人都逐渐养成在移动终端阅读各类信息的习惯,科技期刊也开始开发各类应用软件来能满足读者和这种阅读需求。当前,我国有关科技期刊的应用软件较少,本刊编辑部也在尝试进行开发,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科技期刊先进行了尝试。应用程序类似于网站,集合了不同种类期刊信息和增值内容,但应用软件内容文字少、图片多,文章篇幅短小精悍。比如“中国国家地理”这一款应用程序,它的软件布局与许多著名的新闻网站相似,以标题、文章条目与底栏便构成了应用程序的首页。此外,人们可以点击特定的图标,就能浏览文中所介绍的风景风情所在之处,同时也可点击图上的地点,即可打造合适的出游规划,身临其境地体会当地的风光人文。可对某些内容进行合理收费,使得媒体和受众双赢,这种商业模式有利于科技期刊的进步发展[1,2]。

(四)强化推送服务

推送技术,主要是把各角色进行互换,如受众从主动转换为被动,期刊编辑们从被动转换为主动,更好实现信息的及时传播与互动。这种推送技术正改变着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科技期刊应充分发挥自身载体优势,强化宣传、导向以及教育功能,编辑部依据各类定制化的准则在推送平台上设置好需要推送的对象、方式、内容、时间及反馈信息等,在推送过程中,编辑人员可通过整合推送服务的优势构建互动平台,聚集更多的阅读者,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传播更多学术信息,最终建设一个基于融合各种通讯交流平台的具有立体性、综合性、互动性的新型期刊媒介。通过公众号以及建立的交流平台,科技期刊可以给予读者更多及时、丰富的资讯,这种推送服务将类似于定期出版的期刊,在建立了稳定的关注人群后,将更好地增强自身的主动服务意识观念,增加影响力。可通过公众号增加有关审稿、修改、反馈等消息,让投稿者及时了解文稿信息后做出修改,提高文稿的发表率,为期刊、作者及专家搭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

阅读推广论文范文3

一、移动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及其对期刊编辑工作带来的改变

(一)移动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手机实名制后,手机网络安全得到保障,手机媒体在各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标志着手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过程中,三大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带给用户更多的语音通讯、数据传播和广播电视等服务[2]。工信部的手机产业年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7亿户,移动电话(手机)普及率达到112.2部/百人,移动宽带用户(即3G和4G用户)总数达13.1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83.4%,其中,4G用户总数达到11.7亿户。手机占据了中国网民上网终端的第1位,如图1所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也逐年增长。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在新媒体时代已被彻底改变,各种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移动新媒体的推广和使用改变了读者传统的阅读习惯,也改变了作者创作、编辑出版的方式。传统的占用大量时间的知识传播方式被分割成碎片化阅读方式,使得传统学术期刊面临着数字化阅读的压力,在手机新媒体时代,期刊编辑更应重新规划、选择编辑职业发展方向及路径。

(二)移动新媒体给期刊编辑工作带来的变化

移动新媒体的应用给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带来重大变化,传统的工作思路已不适应时代,通过多样化选题,期刊编辑应根据时代特点定制期刊的个性化版本,采用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技术,提升期刊的传播效率,同时学习新媒体出版编辑新技能,以适应移动阅读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3]。1.阅读媒介。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移动终端因获取知识、信息方便快捷而被广泛接受。期刊编辑应顺应时代要求,向移动新媒体倾斜,学术期刊也应及时对期刊的传播方式做出调整。2.出版流程。同样的内容,利用不同的多种媒体传播时需要不同的版本。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出版形式,期刊编辑需要面对的是编辑部所有平台,包括纸媒、网站、微博、微信等。期刊编辑需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呈现给相关的读者群体。传统的纸版期刊出版周期长,速度慢,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这时移动新媒体即时性的优势马上体现出来。同一个成果,编辑要提供不同的文本形式,由浅至深地推送。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不仅起到扩大刊物影响力的作用,还会扩大刊物的发行量,在数字阅读时代,纸质期刊依然拥有广阔的生存空间。3.传播方式。传统的期刊传播途径主要是邮局间接发行或向编辑部直接购买,传统纸质期刊发行成本高,速度慢,局限性大,刊载的内容缺乏时效性,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及传播。但现在,期刊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网络、移动新媒体、纸质刊物使信息互享互通,传播及时,覆盖面大。为适应移动阅读的要求,有些期刊从传统的固定时间出版模式,转变为移动阅读时代的随时出版、随时,读者、作者、相关人员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获取信息。期刊编辑部可以将刊物内容转化为数字资源,供读者查询和存档,期刊的连续性以新形式延伸和发展[4]。

二、移动新媒体对学术期刊编辑的要求

相对于传统媒体,移动新媒体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技能和素养,还要及时把握科学文化的发展动态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有敏锐的科技嗅觉,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在第一时间收集整理国际国内前沿研究成果,对“互联网+”模式下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思维轨迹准确洞悉。新媒体不仅注重功能阅读,而且注重审美阅读。因此,除了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外,期刊编辑还需要熟悉新媒体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如采编形式、业务形态、产品终端及其服务方式等。面对激烈的竞争,期刊必须拥有自己的特色,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和关注度。编辑稿件时,在文字基础上,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增强稿件的可读性、趣味性。因此,期刊编辑应熟悉移动互联网前沿技术的发展和特点、新媒体出版的流程,掌握图文设计,熟练操作计算机,熟练掌握常用的网站编辑工具,能够进行简单的网页维护更新、调整页面布局、制作网页版式,以满足不同出版形式的要求[5-6]。“碎片化”是移动新媒体阅读模式具有的特征,如推送“微信公众号”时,期刊编辑不能简单地将专业文章复制粘贴,而要针对“碎片化”特点,在编辑时加入更多创新元素,提炼文章精华,再搭配生动的排版、有趣的插图和深入浅出的解读,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为方便读者深入学习,文后可以附加全文链接,以此提高专业期刊的阅读率,彰显其传播价值[7]。

三、移动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职业规划

(一)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保证期刊学术严谨性

在移动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多样、方便、快捷,但学术期刊的严谨性、客观性、知识性一定要保证。学术期刊编辑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思想素质上,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崇高职业理想和“为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8]。业务素质上,要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博采众长,博中求专,尽量不脱离教学、科研一线,追求“编辑学者化”,准确把握所编辑专业的最新科技信息[9]。移动新媒体时代对学术期刊编辑的基本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如除了传统的语言规范和加工能力之外,学术期刊编辑还应当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准确地提取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以便适应读者的“碎片化”阅读要求,通过网络推广学术论文。策划方面,期刊编辑应具有灵敏的嗅觉,善于收集学术动态信息,还要拥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针对学术前沿热点问题选题策划[10]。

(二)掌握数字出版技术与流程,充分利用移动新媒体的新技术、新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媒体时代,不论是新产业、新技术,还是新方法,都是为科技进步服务的工具。学术期刊编辑首先要重视“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理念,清醒地认识到学术期刊出版形态的转变趋势与事实,单一的传统纸质媒介必定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要求,期刊向网络出版、集群出版、开放获取方向变革的转变势不可挡。为此,期刊编辑应接受读者阅读方式改变的现实,熟练掌握数字出版的手段与方法,搭建数字出版平台,实现网络优先出版,满足作者多样化刊发需求。学术编辑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工具,通过知识关联、语义挖掘、数据分析,建立学术论文资源数据库,采取动态链接的数字编辑方式,对学术论文的知识点或文献扩展说明,或对注释内容延伸增加,为读者深度学习提供便利。学术期刊编辑还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提高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交流的效率,在作者、读者、相关专家及业界同行中举办网络学术论坛,争取优质稿源,扩大期刊影响力[11-13]。

阅读推广论文范文4

1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有促进作用。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是由科技期刊或者说是期刊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出版的构成三要素是编辑、复制、发行。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将科技创新传递给读者,促进了科技创新的传播与推广。而且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版物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也说明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等精神产品的载体,对科技创新有传播、推广等促进作用。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科技期刊肩负更重的责任与使命。

2如何强化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发挥科技期刊的效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发挥好载体作用

要努力提高刊文质量,做到内容为王;要紧跟最新趋势、把握行业脉动,进行征文和约稿;要严把审稿关口,择优录用科技创新论文。无论是观点创新还是试验方法创新;无论是对经典理论的挑战创新还是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再发展创新都可以作为创新的要素。没有创新点、老生常谈、东拼西凑没有实际意义的论文坚决不录用。要设置科技创新相关栏目,开拓编辑思维,提高编辑水平,培养编辑对创新性论文的把控能力。科技期刊编辑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搜集、猎取最前沿的科技创新信息。通过约稿或编辑敏锐的洞察力发现科技创新稿件,然后通过审稿、编辑等环节把本行业的最新动向、最新科技创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等刊发出来。很多期刊都设置了科技创新栏目,以《电力安全技术》为例,该刊从2010年设置“研究与开发”栏目,六七年来刊文数量与相应科技创新专利申请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

2.2发挥好桥梁作用

科技期刊是载体也是桥梁,是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专家与应用人员的桥梁、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的桥梁。很多读者都是通过阅读科技期刊的论文获得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进行科技创新。也有很多读者是阅读科技期刊论文后,同作者取得联系,进而相互探讨科技难题,最终通过科技创新解决了难题。很多应用人员通过阅读科技期刊的论文,实践了专家学者的科技创新方法,从而促进了科技创新的推广、应用。很多生产单位通过阅读科技期刊的论文,应用了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方法,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益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电力安全技术》依托苏州热工院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力安全技术研究所,瞄准电力安全重难点领域开展科研,牵线搭桥,直面需求端,研发了电站取水口漂浮物拦截系统、智能门禁安防保卫系统、火场通信系统等,为电站取水安全、电站安防、电站消防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

2.3发挥好平台作用

科技期刊不只是一份期刊更是一个平台、一个相关专业的“大舞台”,要使这个“大舞台”节目丰富多彩,可以组织定期召开行业研讨会,科技创新成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相关标准编制和旧标准替代,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促进相关技术研究,进行相关实验室建设。以《电力安全技术》期刊为例,其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及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定期开展电力安全学术论坛。论坛上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汇报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如在2019年电力安全学术论坛上,华北电力大学朱霄?教授以《基于数据驱动的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为题汇报了电站设备状态监测的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很多科研单位、电站均有进一步参与研究应用的意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及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还计划推动新能源、储能项目的科技创新开发研究及团体标准的制定。

2.4发挥好培养人才作用

现在“80后”“90后”是的科技论文撰写的主力军,特别是“90后”崭露头角,往往有大胆的想法、创新的思维,可能创造出大量科技创新,要传播其科技创新思想、方法、成果,激发其热情,培养其兴趣。但是青年作者也存在论文结构不严谨、逻辑不强、格式层次感不强、语法错误,甚至部分原理错误的问题。青年作者通过与审稿专家、编辑的沟通交流,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审稿专家、编辑的指导、指点,热心修改下,逐步改正错误,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2019年,《电力安全技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关于2019年电力安全青年论坛征文的通知》,鼓励青年学者、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并固化成。截至2019年底共收到论文67篇,其中涉及科技创新的论文26篇。

2.5发挥好成果评估作用

在科技期刊上是科技创新项目成果评估的重要一步。尤其是在EI、SCI等高质量刊物上更是对其成果的极大肯定。科技期刊还可以依托专业实验室,进行科技创新成果性能试验,以期推广应用。比如《电力安全技术》依托的部级电力工业电力安全工器具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电力安全领域创新成果的检验、鉴定工作。可以使电力安全工器具方面的创新成果能尽快通过评估鉴定、推广上市。

2.6发挥好科技推广作用

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无法实践落地的不能推广的创新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良好的科技创新成果应大力推广宣传。如2008年南方冰灾期间,《电力安全技术》刊发了一系列电力线路融冰新理论、新思路、新装置的论文,推进了电网融冰技术的发展,为很多电网、电站提供了技术指导,解决了实际问题。后续进行约稿,又陆续刊登了一批有影响、有价值、有创新的研究覆冰、融冰理论、技术、装置的论文。如:《安徽地区超高压输电线路融冰技术方案研究》《覆冰导线脱冰振荡的危害及对策》等。再如:2018年10月互联网上报道,上海首次使用喷火无人机清除高压线悬挂物,而《电力安全技术》早在2018年8月刊(第8期)即发表题为《无人机高压输电线路异物清除装置》的论文,而且该论文的研究成果还申请了相应专利,上述报道应用的正是此科技创新成果。可见通过期刊发表,推动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

2.7增强传播效率

要增强科技期刊的传播效率,建设多平台、融媒体,要有网站、QQ、微信公众号、App等数字化、网络化平台。QQ作为线上通信工具,具有方便、快捷的沟通作用。微信公众号在信息、优秀论文展示上具有很强的传播作用。当然为了适应特殊渠道的要求,还可以开发期刊电子版。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少不了手机App,App可以集各种功能于一体,具有集约化的特点。仓储化平台相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推广普及。这些新平台要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有机融合,形成融媒体的“一体六翼”(见图2),通过这些平台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和传播作用。

阅读推广论文范文5

关键词: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世界一流期刊;出版传播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制定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2023年)框架方案,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该项目包括7个子项目,其中梯队期刊项目择优遴选200种(中、英文科技期刊各100项)具备一定办刊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科技期刊作为支持对象,入选的期刊无一不是该领域内的优秀期刊。2019年11月《中华护理杂志》凭借多年的积淀和优异的办刊成绩,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中华护理杂志》创刊于1954年,是历史较为悠久的中文期刊,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中华护理杂志》继续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位列学科第一,在全国2049种自然科学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位次上升至第4位,显示了《中华护理杂志》卓越的学科影响力。虽然在国内本领域具有权威地位,但对比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定义[2],《中华护理杂志》成为世界一流期刊任重道远。如何发现自身不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向世界一流期刊迈进是《中华护理杂志》未来5年的目标,也是所有入选梯队项目期刊的共同目标。本文以《中华护理杂志》作为中文权威期刊的代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也为其他中文梯队期刊提供借鉴。

二、期刊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参照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期刊设定了文献计量学目标。中国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科技期刊的主要特征,涉及多个不同方面,期刊编辑出版者也可以从这些指标上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不足,从而调整期刊的发展方向[3]。本研究查阅2018和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4-5]本学科各核心期刊数据,通过比较指标变化,分析我刊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的方向。通常来说,期刊综合评价总分越高,说明该期刊在所在学科内相对的综合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水平越高。近年来中信所采用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引文率、开放因子等6项指标来计算综合评价总分。

(一)本刊论文学术影响力在学科内处于领先水平。在27种护理学类科技期刊中,有9种入选2018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有10种期刊入选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本刊核心影响因子、核心总被引频次在2017年和2018年一直保持在学科排名第一的位置,充分反映了本刊论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多年来我刊在保证期刊质量方面可谓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严把学术质量关,严格执行外审双匿名审稿、专家集体定稿,积极策划专题,编辑出版阶段严格执行三审三校,期刊出版后积极落实审读制度,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经过如此严格的流程,刊出的论文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也得到广大护理界同仁的认可与厚爱,均以能在我刊上刊登文章为荣耀。

(二)本刊论文学术质量稳定。2017年本刊基金论文比为0.42,在护理学科中与另外2本期刊并列排名第3;2018年本刊基金论文比为0.45,在护理学科中排名第1。本刊2017年和2018年基金论文比基本保持在稳定的水平。基金论文比是指有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并不是说没有基金资助的论文质量就不好,是否有基金支持也不是期刊编辑选用论文的标准。决定一篇论文能否刊登的还是论文的学术价值。2017年本刊的引文率为19.1,2018年为21.9,略有提升,在护理学科中均排名第2,保持在较高的位置。引文率即参考文献量,指来源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数,是衡量该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个指标。但是,参考文献也不是越多越好,论文应当准确并恰当地标引参考文献,我刊对论文参考文献的要求一直比较严格,要求作者尽量使用最新(5年内)的参考文献,并且只标注必要的参考文献。

(三)本刊在论文推广传播方面的工作不够。核心他引率是指期刊总被引频次中,被其他期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反映了期刊的学术传播能力。本刊在2017年和2018年核心他引率均在学科内排名第1位,说明本刊论文得到了广大作者的认可。2017年和2018年本刊的开放因子均为7,2017年在护理学科中排名第4(最大值为9),2018年在护理学科中排名第6(最大值为10),虽然开放因子绝对数值没有变化,但在学科中排名位置下降。开放因子是指某一期刊被引用次数的一半所分布的最小施引期刊数量,体现了期刊学术影响的集中度,开放因子越大,说明该期刊的扩散程度越大,影响范围越广。由我刊开放因子的排名可见,其他护理类期刊可能因为加大宣传力度并获得更大的开放因子,而我刊的开放因子并未变化,且在学科中的排名位置下降明显,说明我刊在推广论文、促进论文传播方面做得不够。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国内中文期刊的共性问题。

三、对策

出版与传播是科技期刊的两大任务。由于人力资源的短缺,我刊编辑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期刊出版上,在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方面虽然也做了很多工作[6],但目前看来,还远远不够,严重影响了期刊的开放因子和扩散程度。我刊也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并将继续采取措施,加大期刊论文的传播力度。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支持期刊着力提升传播能力和服务能力,引领学科发展、助力经济建设、培育科学文化,而这些方面正是我刊需要迫切发展的。在卓越行动计划中,我刊针对扩大期刊论文的传播和影响力提出了措施,通过实施以下措施,相信我刊的开放因子能够有所提高,学术扩散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要扩大我刊在国内的影响力,还要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提高论文质量,增加来源文献量。2020年,我们将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的原则,刊登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落实专题报道计划,关注重大选题,吸引海外作者投稿。2018年《中华护理杂志》核心总被引频次下降,与来源文献量下降有一定关系,2020年,在编辑出版工作中,需重点注意控制论文篇幅,增加来源文献量,同时保证论文质量。另外,为了起到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2020年,本刊将关注学科内重要标准和规范的,刊登“标准与规范”类文章的精简版及二维码,作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更详尽的“标准与规范”的制订过程。

(二)采取多种方式促进论文传播,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积极参加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促进护理研究成果传播与推广《中华护理杂志》积极推选论文参加“中华护理百篇优秀论文”“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和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评选活动,2019年有18篇论文入选“中华护理百篇优秀论文”,3篇入选“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1篇入选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极大地促进了优秀护理科研成果的传播。未来《中华护理杂志》还将继续参加此类活动,促进已的宣传与推广。2.利用新媒体推广已刊登论文中华护理杂志社的微信公众平台在学科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关注人数已超过20万,2020年,我刊将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迎合信息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改写并推广已经刊出的论文,促进论文的二次传播;扩展读者服务功能,打造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平台。采取多种措施推广论文,如每名编辑每月通过微信平台至少推广1篇重点论文,着重推荐专题报道和标准与规范类文章。3.完善数字化建设,为论文多种渠道传播打下基础创新出版形式,对一些护理新技术论文增加视频演示功能,读者通过扫描论文中的二维码,可以观看创新的操作演示或护理用具革新内容,实现多元媒体融合出版。逐步完成学术内容数字转化,开发视频、音频等传播载体,建立独具特色、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门户网站,通过引文互链、DOI码等加强与各医学网络出版平台的联系,使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通过开展精准推送项目,根据作者和读者的研究范围和阅读兴趣,精确推送相关领域的论文。4.与多种出版平台合作,拓宽论文的传播渠道与中国知网合作,进行优秀论文的双语出版,扩大论文的海外影响力;加入中信所TOP5000项目,扩大论文的传播范围。未来将继续以上合作,并积极申请加入多种国内外数据库,让我刊的论文在更多的平台上显示,让更多的读者和作者看到我刊刊出的优秀论文。5.加强期刊品牌,扩大学术影响力品牌期刊助推品牌学术活动,品牌学术活动又促进期刊的宣传与推广。2020年,将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如中国护理科研高峰论坛、护理科研协作培训班、护理期刊联盟会议、主编社长沙龙等,增加期刊宣传,扩大期刊影响力。同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国际护士会有关会议、国际性专业学术会议及中华护理学会重要学术会议,拓展视野的同时,进一步宣传期刊。

(三)其他。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涉及的其他指标,如论文机构分布数、地区分布数、海外论文比等,虽不计入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总分,但本刊作为护理学科中的顶尖期刊,在2020年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应兼顾各项指标,为更多的作者和读者服务,促进期刊影响力的扩大,早日成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阅读推广论文范文6

关键词:科技期刊;增强出版;增强特征;融合出版模式;增强推进策略

科技论文和科学数据都是科研的重要成果,是数字化科研时代重要的战略资源[1]。科技期刊的传统出版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用户多样化的需求,需要一种更强大的出版模式来提高科技期刊出版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增强型出版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强化型出版模式,通过在传统出版物的基础上增加研究数据以及关联外部资源,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对论文内容进行结构化和可视化,改进论文的表现和传播形式。国外关于增强出版的研究及应用较早,2009年URF基金会提出了增强型出版物的概念[2],vanGodt-senhoven等设计了增强数字出版物原型[3],Bardi等介绍了增强出版的数据类型及增强出版信息系统的功能特征,规范化了增强型出版物模型的组织架构[4]。SpringeNature、《PLoS》、Elsevier、《RSC》等期刊和出版集团的增强出版服务已较为成熟,有相对完善的出版体系和流程,实现了“根出版物+增强内容”的增强出版模式,使传统论文与任何类型的增强数据相互链接,并能在各学术圈便捷地分享,在推进知识传播、提高知识服务能力以及内容增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小燕等通过介绍增强出版的本质和内容示例,提出了增强出版的实现流程[5];崔玉洁基于新媒体技术研究了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的新模式[6];刘锦宏等通过介绍增强型出版物的判断标准和特点,分析了增强型出版物的发展模式[7];占莉娟等分析了国内学术期刊增强出版实施的现状和推广瓶颈[8]。国内的增强出版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大规模的应用。本文在介绍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增强出版的3种融合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几种推进增强出版的可行性策略。

1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的特征

增强出版是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进行增强的行为,包括论文研究数据的扩展、阅读及传播形式的扩充、编辑流程的强化等[2]。增强出版的前提是对传统论文进行结构化和碎片式处理,以链接更多的增强内容,其不是简单的资源汇集,而是对分散资源的汇整,然后进行知识加工和共享。将数字化技术与增强出版合理地融合,才能有效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1.1数据增强。传统科技论文因受篇幅和版面的限制,很难详尽地阐述整个科研过程,为实现科学数据的有效整合及共享,需要在传统出版物的基础上增补相关的科研数据。增强出版的基础和核心是传统出版物,也称根出版物,增强出版是呈现“根出版物+增强内容”的形式。增补的科研数据包括采集样本、公共数据集、调查问卷、推导过程、参考资料、实验记录、推理过程、实验环境和软硬件配置等,可以是文本、图表等简单的数据格式,也可以是音频、视频等立体的形式[3]。增补数据对作者也是一个监督和自检,作者需要提供科学且准确的数据,以供读者对研究过程进行重复。

1.2论文整体增强。针对整篇论文进行内容增强包括收集并整理关于论文的专业评价和引用情况[5]。如《Nature》中的相关新闻与评论、音频视频、编辑总结、相关文献推荐等;《PLoS》中的媒体报道、读者评论等;Elsevier中的图片摘要、论文亮点、相关书籍、引证论文等。期刊编辑部或其他专业研究机构根据专题方向或研究热点,对已出版的论文进行适当的选取和封装,以合集或专题的方式对已有论文进行再次推送,延长了论文的传播活跃期,增大传播频次。

1.3关联增强。增强出版通过语义标记和超链接等方式对结构化的文献关联更多的增补数据[7],在不同文献和作者之间通过关键词和研究方向建立结构化关系。关联后的文献信息能为读者提供更加直观的阅读体验,帮助理解文献内容,厘清学科研究趋势,进行科研创新。

1.4呈现形式增强。一是单篇文献数据呈现形式多样化,不限于传统论文中文字和图表的单一形式,而是融合了音频、视频、程序等数据,用直观的方式表达抽象信息,使文献更加立体和丰富;二是在文献传播方面呈现途径多样化,多媒体和可视化技术为增强型科技论文的传播和共享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在适应不同的阅读环境和形式下,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文献信息。

2增强出版的融合发展模式

2.1纸刊加码增强模式。传统出版是数字出版的基础,但它因篇幅和载体有限,无法详细全面地列出论文相关的全部数据。纸刊加码是在原有出版物的基础上,通过附加二维码链接更多的支撑数据,是最易实现的增强出版模式。1)OSID码为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是借助SAYS系统工具为每篇录用论文创建的二维码[9]。作者上传开放学科数据扩展论文的内容,并作为入口为读者和作者提供实时的开放科学互动平台。《中国机械工程》在2018年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大幅提升了论文的传播质量,2019年1月,《中国机械工程》首次被EICompendex收录。目前国内已有超过8万篇科技论文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2)ORCID是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10],是科研人员的唯一身份标识,包含作者的相关学术信息,也可以链接实验数据集、科研成果和研究进展。读者以此获取论文之外更深层的内容,对信息进行准确的挖掘。3)自制二维码。在文章首页加印当篇文章的全文二维码,扫码可阅读和下载全文;在正文插入二维码,提供附录、原图或实验过程的视频信息;在期刊封面加印微信公众号二维码,以获取更多文献内容。

2.2基于数字出版平台的增强模式。国内期刊电子版内容的发行主要由数字出版平台商负责,因此,它具有绝对的资源规模优势。集成化的大型数字出版平台是读者群体进行搜索、订阅和下载信息产品的重要渠道,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国知网作为我国最大的数字出版平台商,2017年在其网络首发系统中推出增强论文出版服务功能,允许在根出版物的基础上链接多媒体内容附件,上传更多的科学数据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图表、实验过程、实验数据集、运行程序、过程补充等科研支撑材料。编辑部通过数字出版平台上传增强数据,经过中国知网审核后公开,实现学术论文的增强出版。《中国工业经济》和《中国中药杂志》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开始通过中国知网进行增强出版,在每篇增强出版的论文下附有程序、数据、命令、附录等不同格式的增强数据。通过数字出版平台上传增强数据后,可以加大对增强数据的保护和规范,同时提高了论文的阅读和下载量。

2.3全媒体增强模式。2.3.1网页增强。网页因其易搜索和官方辨识性高的特点,在增强出版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数期刊在PDF全文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了基于HTML的全文阅读模式,将纸刊内容在网页中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在原有文献上关联增补内容,能很便捷地将文章内容延伸,实现文章内容的结构化标引、知识关联、文献资源链接、分享推介等[11-12]。国外知名数据库如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EBSCO、Wiley都开始提供论文的HTML全文阅读。期刊编辑部还可以开发适用手机阅读的Wap版网页,使读者随时随地在手机端获取网页内容。《中国工业经济》在2016年第11期开始,尝试在其官网公开所刊发论文的增补材料,如原始数据和程序、处理数据、案例研究材料、附录等附件,并申明了增补数据的引用规范。2.3.2微信公众平台增强。科技期刊专业性强,受众狭小,在推广和传播上难度较大,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实现科学数据在信息者与获取者之间的高效传播和共享[13]。公众号运营模式的增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1)强化菜单功能。期刊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独有的菜单模式,展示期刊信息并提供读者服务,菜单功能应尽可能层次清晰、涵盖全面、特色鲜明。2)优化推送内容。编排专题文章推送,增加过刊文章的“曝光”机会;在推文内增设“往期回顾”模块,链接往期的文章目录;利用“阅读全文”功能链接期刊的网站、原文网页链接等,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定位期刊风格,借助模板素材使论文内容变得鲜活生动,引人关注。《金属加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蔬菜》等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模式值得借鉴。它们都通过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漫画图解专业内容、提供热点资讯和用户互动论坛,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金属加工》还通过视频直播将专业知识向大众传播,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这为增强出版打下了牢靠的新媒体传播基础,扩大了期刊的品牌影响力。2.3.3精准推送增强。精准推送是将精细加工的内容准确推送给特定人群的个性化服务过程,能极大地提高科研成果传播的有效性。目前精准推送方式有2类,一类是基于本期刊已有数据库,自建精准推送系统,如《应用生态学报》基于其专家库、作者库等,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构建了科技论文精准推送客体指标体系;另一类是借助现有的技术服务公司完成精准推送。如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发的AMiner学术推广平台和维普推出的精准推送系统等,都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挖掘专家库资源,并提供详细的推送报告,让期刊及时调整选题方向并扩大专家和读者库。精准推送作为一种高效传播方式,为科研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实现了学术期刊的增强出版。2.3.4电子杂志增强。借助电子杂志制作平台,实现纸刊的精确仿真。将每期电子杂志封装为一个二维码,一码即一期,随时随处阅读或分享整本期刊。电子杂志制作便捷、成本低,且阅读方式舒适,对出版后整期的宣传传播起到了加强作用。2.3.5新媒体平台增强。科技期刊还可结合各刊的特色,选择当下流行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宣传和推广品牌,如今日头条、微博、抖音等。同时期刊也能打造自己的App,实现扩展功能更多,灵活度高,期刊自主性强,且开发者权限大、独立性强。国外出版集团如Nature和Science分别推出了“nature.com”和“ScienceMobile”App,在手机客户端进行了有益尝试。借助各方新媒体的资源优势,丰富期刊内容展现形式,增加期刊传播渠道,吸引更多的用户种类,扩大用户数量,为增强出版打下良好的用户基础。

2.4增强出版模式融合。2.3节介绍的3种增强出版模式所用技术、涵盖信息,以及增强的侧重点都不相同,内容上有重合,也有各自的区分。在增强出版的过程中,3种模式都是围绕根出版物,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阶段对出版产生推动作用。各期刊应从全局出发,合理有效地融合和利用3种模式,使增强出版在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3增强出版的推进策略

3.1激发各主体参与增强出版的积极性。期刊是增强出版的主要参与者,其将作者的原创研究内容加工成论文成品,然后输送给数字出版平台商,是增强出版工作的桥梁。在我国的学术运行体制下,进行增强出版工作无疑会增加期刊方的工作量。可利用各期刊协会和网络平台宣传增强出版的意义,并展示增强出版的成功案例,明确优化的期刊评价数据,提高期刊的增强出版意识。增强出版的推行需要作者付出更多精力以准备各类增补数据,因此会降低作者创作增强型论文的积极性。期刊方和数字出版平台商联合制定激励措施,激发作者参与的热情:1)对附有增强数据的论文优先审稿;2)适当提高增强型论文的稿费;3)期刊对典型的增强型论文在多媒体平台集中推送宣传;4)利用数字出版平台对优秀的增强型论文网络首发。数字出版商可借助自己庞大的数据优势,深度挖掘增强出版的学术价值,整理成功的增强出版案例供期刊对外宣传。在已有的个刊评价体系中加入增强型论文的评价指标,包括增强数据的下载率、增强型论文的学科占比分析、与传统论文的下载引用率对比等,以激励期刊更倾向引导作者提供增强数据,同时,良好的传播数据也会激励作者在以后的科研成果中积极地提供增强数据,三者形成良好的增强出版循环。

3.2在编辑出版的各环节融入增强工作。期刊编辑应具有全局出版意识,将增强出版和编辑出版流程相融合,使增强工作渗透在编辑出版的各环节中:1)在宣传阶段,通过纸刊、网络媒体及行业协会加大对增强出版意义的宣传,整体提高期刊行业增强出版的意识。2)在收稿阶段,要求作者撰稿时做好充足的准备,提交规范化的增强型论文。这一阶段做好增强出版工作会大大减少后期编辑环节的工作量,提升增强出版的效率。3)在审稿阶段,编辑对作者上传的增强数据包的内容进行审核筛选。4)存储,对录用待发表的文章,将其增强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详尽并合理地存储不同版本记录及说明,以便编辑根据需求调整出版内容。5)提取和加工,对每篇待出版论文经过编辑权衡选择合适、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增强出版。

3.3规范增强数据的存储及引用。增强出版能否可持续发展,与增强数据的有效存储及规范引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增强出版的推行,将会对数据库的存储带来一定的负担,相对于传统论文,增强数据形式丰富,会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期刊方和数字出版平台商应考虑对数据库进行定期更新升级,并对增强数据分类备份、安全存储,确保增强出版数据的完整和长期有效。为了更好地推动增强出版,增强型科学数据的规范引用同样不可忽视。规范的引用是对作者成果的一种保护,也是提高作者参与增强出版的动力。《信息技术科学数据引用》(GB/T35294—2017)[14]标准规定了引用科学数据的方法、引用元素的说明及引用格式等,为增强出版中增补数据的引用提供了参考。期刊界应大力宣传并普及引用规范,并可在发表的增强性论文中附上增强数据的引用格式,方便读者正确引用。

3.4出版后对增强数据的挖掘和维护。对增强型论文的深度挖掘及维护也是增强出版的重点。增强出版并不是在出版时上传了增强数据就结束了,而是一个持久的出版模式。编辑还应考虑在什么时候(When)、以何种组织方式(How)、对哪些内容(What)通过多媒体平台进行增强出版,即掌握“WHW”媒体出版模式;定期收集整理关于论文的新闻和评价,整理增强出版后的相关信息对期刊的栏目规划和出版方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增强内容进行长期维护,保证增强出版的可持续性推进。

3.5制定增强出版的版权保护对策。我国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一直存在保护政策不健全、保护意识薄弱、保护技术不成熟等问题[15]。增强出版作为数字出版中一种新兴的模式,面临同样的问题。期刊界和学术界应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增强出版的版权界定准则,作者和期刊方、期刊方和数字出版商之间应分别针对增强出版补充版权转让和保护协议,实现对增强出版科学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以此提升增强出版中各参与主体的信心。在技术创新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数字加密、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积极研发增强出版版权保护系统。各出版主体应重视版权保护,依靠业内政策和技术创新提高增强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为增强出版的推行提供有力保障。

4结束语

阅读推广论文范文7

1直接在新媒体平台进行转发转载,延长论文生命力

传统期刊,在论文印刷出版后,通常会将论文发往各大合作的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编辑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编辑部会将论文在送印刷厂后甚至论文录用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将论文刊载在自己的网站上,方便读者、作者阅读和下载。而刊媒融合时代,很多编辑部都会将已经发表的论文整期(通常只包括每篇论文的题目、作者、单位和摘要等)放在各个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或者向专业学术论坛、微信群、QQ群、邮箱等定向推送。由于每本杂志的新媒体粉丝群,绝大多数都是基于自己的读者、作者建立起来的,这种直接转载转发的形式,没有破坏期刊的整体风格。一方面方便读作者进行整体浏览,提高论文的阅读量,延长论文生命力,进而提高论文被下载或者引用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读者或感兴趣的人分享传播。论文直接转发、转载的二次转播形式,是目前绝大多数期刊采取的方式,如《中国激光》《暖通空调》等杂志。以《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为例,编辑部会将每期论文的题目、作者等以流媒体链接的形式在微信服务号,供作者阅读浏览分享。

2论文包装,扩大作者影响力

科技期刊出版的论文,不论是在论文体例、排版或者内容上,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理论性,题目和全文呈现方式都比较严谨,甚至刻板,很难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不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阅读习惯。2018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97.5%[10]。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APP等的大量出现,使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频次持续大幅提高,数字化阅读已逐渐成为读者的主要阅读方式,并且人们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方式都变得碎片化[11]。论文包装就是指不改变论文本身的内容,只是从题目、图文、排版等方面对论文进行简单的外部包装,以更吸引读者。具体说来,包括将论文改变题目、排版、论文格式等来吸引读者,如将PDF格式转换成Word格式或网页格式,或者使呈现方式更活泼丰富,以更适合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通常像重点专题稿件或重要专家约稿等论文,可以采取此类方法,一方面提高论文的阅读量和关注度,另一方面可以重点推荐专家和作者,扩大专家或者作者的影响力。如《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14期发表的专家述评《Klotho在慢性肾病和血管钙化中的作用》一文,编辑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服务号上进行论文包装,将题目改成《揭开命运女神“Klotho”与肾病和血管病的神秘面纱》,使题目更有吸引力,同时配上一张希腊女神的照片,将论文排版改变成便于阅读的Word模式,并且添加一些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版式,在服务号上,该文的阅读量较同期的其他推文的阅读量高。

3知识重组,提高论文使用率

知识重组是指编辑部结合当前的热点话题,根据某一特定的主题,重新集合已经发表的论文制成专辑,在新媒体平台上集中二次传播,以提高读者对热点论文的关注和阅读,提高论文使用率,延长论文生命。如“人工智能”近年来逐步成为各行各业的研究热点,“人工智能”在检验医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也越来越广泛[12]。编辑部在知网数据库搜索“人工智能”或“大数据”发现,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单篇论文最高下载量达1325次,编辑部将在本刊发表的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的论文中下载和引用频次高的论文,重新整理成专辑,以流媒体链接的形式在新媒体平台,受到了读作者的广泛关注。

4探索增强出版模式,拓展对读者作者的服务

增强出版利用新媒体进行“内容服务”,是在传统正式出版物的基础上加上研究数据、附加材料、出版后数据和数据库记录等更多信息的出版形式,增加了论文的内容呈现形式和传播手段,打造了一种全新的期刊产品形态[13]。目前国内期刊增强出版模式尚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增强出版的模式包括纸质增强出版、网络增强出版和微信增强出版[14],本文主要指依托微信进行增强出版。由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属于医学类科技期刊,微信增强出版比较适合实验性研究论文,编辑部邀请作者提供附加图表、实验的关键视频、原始数据等,并加载到微信中与论文内容一起在新媒体平台展示,以加深读者对研究成果的理解,同时拓展对读者和作者的服务。

5内容科普化,扩大期刊的受众范围

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一般比较适合相同或相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或从业人员阅读,这样,一篇论文的受众面其实是比较窄的。内容科普化就是指将作者发表的某些适合科普和大众传播的论文,对论文内容进行提炼和深度加工[15],将文章转化成适合大众阅读的科普文章、漫画、图文等,在杂志的各大新媒体平台,同时,可以与和本刊新媒体有合作的其他大众媒体,如华龙网、大渝网、健康报等合作,将文章推送到大众媒体上,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阅读了解,扩大期刊的受众范围。与论文包装只改变论文标题、体例、格式等相比,内容科普加工,是基于论文内容,将专业、科学、拗口的学术论文提炼加工成适合大众阅读的图文或视频进行传播。

6二度创作,创新对作者的服务模式

科技论文二度创作主要是指依托论文原文,二度邀请作者或者该论文研究领域的专家与编辑部进行深入合作,进行论文的视频录制、人物采访、行业解读、PPT课件制作等。相较于内容科普化或者增强出版,二度创作需要编辑部与作者进行深入交流沟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成本花费相对较高;在内容表现形式上也更丰富,甚至是创造出了新的产物。该种形式比较适合对于专家述评或者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新理念,邀请专家录制人物采访视频,对论文进行解读或对相关行业进行解读;对作者实际工作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论文,邀请作者将论文内容制作成课件,或录制视频讲座的形式,在新媒体平台。这种方式的二次传播,一方面有利于帮助作者进行学术推广和影响力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编辑部巩固和团结核心优秀作者群,为杂志持续提供优质学术论文,保证期刊论文质量,促进期刊良性发展,提高期刊的竞争力。以《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17期发表的《VAP(+)在心血管剩留风险相关血脂异常药物选择上的应用》为例,编辑部邀请第一作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梁纯子博士,根据论文内容,录制了一期关于《VAP血脂检测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上的应用特点》的视频课程,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微信公众号和检验头条APP上,截至作者投稿之前,该视频播放次数累计超过2万次。

7多种形式二次传播同步进行,促进刊媒融合发展

阅读推广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阅读推广

在中央多个部委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推广自2006年以来蓬勃发展。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无旁贷。图书馆作为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广泛开展了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并成为突破大学生碎片化、浅显化阅读困境的重要举措。可以说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大学生的阅读推广活动,即是契合党的决策,响应中央政府号召的务实之举,又是践行党的重要精神的桥头阵地。近十年来,我馆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导向,加强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促进通识教育为目的,以阅读推广活动为抓手的服务工作。经过不断的摸索、升级,形成了以文化、竞赛、培训、评选为主的系列活动,并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文化普及突出特色

“师大共读”是我馆长期开展的一项活动。该活动密切追踪校内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明星教师,学有所长的优秀学生,紧跟社会文化热点,每期选择一名老师或同学围绕一本书、一个人或一个主题展开分享阅读。比如,在文史类大众阅读方面,我们邀请校内名师担纲主讲,策划了“图像文献:观看文学的别样视角”“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情的历史世界与诗歌的爱情世界”“唐朝社会的胡风潮流”等多期内容。为了拓展共读的学科覆盖面,我们以学校教学团队获得全国CUPT大赛三等奖为契机,邀请团队师生以“遇见物理,玩定物理”为主题探讨了大学生的读书与学习。在普及传统文化方面,我馆与南充市川剧团合作策划了川剧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川剧名家陈波老师到馆普及川剧知识,与中外学生互动。在共读活动中,我馆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将线下活动以直播形式通过网络实时传播。活动结束后,现场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共读专栏,供回放观看。

二、参与竞赛带动示范

通过各类竞赛,带动大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是目前阅读推广普遍采取的方式。近年来,我馆先后参与或组织了多项竞赛活动,主要包括:诵读比赛、设计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通过比赛活跃校园文化,并借助文化平台推动阅读内容的普及与深化。2018年,我馆选送的选手在全国大学生诵读比赛取得二等奖1项;四川省大学生诵读比赛取得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全国图书馆杯阅读主题海报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的成绩。在常年举办的南充市图书馆联盟知识竞赛中已连续多年夺魁。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专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逐步显现了我馆图书文化节活动的影响力。

三、培训助力教学科研

目前,不少高校图书馆都设立了信息检索教育课程。我馆除了常规课程教育外,还与数据库商合作,在每年3-5月、10-11月两个时段,集中面向全校学生与教职工展开各类数据库的的专项使用培训。尤其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前,会重点展开学术论文的选题、写作等专题培训。这些培训在提高馆内学术资源的利用率,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

四、评优表彰树立模范

为了嘉奖热衷读书、爱好读书的同学,树立读书育人的模范标杆,我馆主动与校团委、学工部对接,在馆内评选年度阅读之星的基础上,重点推送优秀大学生参与全校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各类评优活动的选拔,号召并鼓励广大学生在校期间多读书、读好书。

五、问题与改进

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我馆阅读推广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是:宣传范围小,活动规模整体偏小;与学院、社团联动不够,导致影响范围受限;活动主题创新不够,形式上仍然以读、写等传统内容为主,缺少数字资源的多元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2017年起,我馆连续两年面向全校学生展开阅读现状调查[2][3],期间获得了大量有关阅读现状、阅读习惯、阅读喜好、服务满意度的基础数据,为日后调整服务工作和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了指南。总体而言,今后将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加强组织内部的团队建设,扩展诵读、访谈活动的覆盖面;加强与二级单位和学生社团的合作,扩大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创新阅读的表现与推广形式,尤其是电子资源的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9-1-5].

[2]韩亮,郎筠,李张春.2017西华师范大学本科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1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