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事迹范例

教师事迹

教师事迹范文1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把精力和目光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招生规模上,慢慢提高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时也有所增加,但是实践教学仍然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内容的编排、方案的制定仍然以理论为主体,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2)实践教学模式运作过程中,社会、企业参与少,大部分的实践教学都是在高校内部完成。

(3)实践教学改革方向不明确,再加上对教育技术本身缺乏了解,使得教育技术改革往往只是一个口头用词。从教学效果来看,实践教学问题严重滞后是导致教学效率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因素。如何合理应用并发挥教育技术的优势来提升教育技术与网络应用的效果,改革与完善当前实践教学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育技术融合实践教学模式

2.1主导思想

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目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本文提出将教育技术融合到实践教学模式中,以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活动的改革。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展开的进程中,各教学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关系和结构形式。为使教学过程实现整体优化,把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融为一体,把教师“教”与学生“学”有机结合起来,把指导学习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结合起来,把教学模式的概括性与操作性结合起来,构建工作流可定义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以教育技术理念为先导,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精选课件、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工作流为导向,以实战为中心,以项目化实训为主要研究方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2把教育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在基于工作流可定义式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仅仅局限于黑板、讲台和多媒体,还要借助于教育技术作为环境平台和学习工具,教学可以从视、听、触、练多个维度展开。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课堂实践教学由教师控制教学过程往往只是包括教师、学生、媒体三个部分,新型实践教学运用教育技术作为工具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机房、综合实验室等展开教学。教育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它不仅能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网络为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减轻学生认知的难度;教育技术结合“做中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面向应用、突出实践,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课堂实践教学生动直观,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气氛。教师可以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设计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

(2)远程实践教学运用教育技术,充分发挥高校校园网的优势,构建基于Internet的远程学习系统、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针对学科知识点给出实训任务,每个任务是工作流可定义式,教师间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完成作业、提出疑问、参加讨论。远程教学创造和展示各种现代的学习情境,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指导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学生以各自特点为出发点,以发展个性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归宿,以适应个人需要为原则,以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为活动方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3)扩展实践教学,提高实战能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依托基地资源,发挥双方优势,按照工作流可定义式的实践模式,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为企业规划和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融入企业,进行实际开发,完善课程内容和实践项目,提高学生应对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丰富实践经验、熟悉企业流程、感受企业氛围、学习企业文化是非常有益的。除此之外,在富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的专门指导下,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以及各种认证考试,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和荣誉感。

2.3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用教育技术,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应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认知主体,主观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和发挥,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教师作为引导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教学目标不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扩大到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提高。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努力的有效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性,才能将工作流可定义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落到实处。让学生知道,使用计算机不仅仅是上网聊天,更是通过人机交互进行研究、设计和创造,获得新知识的工具。

2.4实践教学整合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融合模块化教学

实践教学模式中,为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学习风格等,运用教育技术所能提供的一切有利因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实践教学整合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其他同学的正确或错误解题过程,有助于自己比较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教育技术包含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课程的内容,使用基于工作流可定义式的实例教学设计方法。实例教学是创新能力型教学,通过分析各式各样实例获得解决方案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例如,《C++程序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枯燥、知识难掌握,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些典型应用程序,对任务学习要求做简单介绍后,配合一个实例边演示边向学生展示C++强大的功能,并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调试技术,从实例逐步上升为理论知识,学生能从实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能力,不仅能写程序还会调试改错,逐步掌握编程的方法。在演示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工作流可定义式的实践教学设计模式,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任务驱动”和“教学互动”的方式,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程序设计知识的兴趣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潜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C++程序设计》课程中具有完善的系统知识结构和语法规则,所涉及的内容广,关系复杂。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运用教育技术,提出以项目为载体的模块化教学方法。例如,以一个生活实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载体,先把学生分成每小组4~6人,让学生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分工,各自收集多种媒体学习材料,促进自主化学习和思维;然后将该课程模块按需求任务分成若干个子项目和若干个实训项目,每个小组完成其中一项,最后整合到一起。该方法不仅增强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结语

教师事迹范文2

 

我权是省买验学权,去年又被批准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从1995年起,学校调动计算机教师和部分青年教师的力量,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全员培训。目前,全校教师都已能够熟练地进行文字的编辑排版和打印,绝大部分教师会利用几werPoint制作投影片,青年教师个个都能用方正奥思、AUTHORW该RE等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自己需要的辅助教学软件,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计算机学习更新了教师们的观念,深化了学校的教育改革。   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实施者,要运用计算机这一现代科学技术来辅助教学,同时,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普及教育、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等责任。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我们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培勺fl着重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对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文字处理、常见的应用软件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制作、互联网络尔使教师增强使用计华一现代教育技术设翩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洲意识,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探索真正符合信息社会要求的教学新模式。下面是我校对勿师进行计算机培训臼三点做法。   1.分阶段培训。   我校教师的计攀头学、全体教师参与学、不同水平分层学三个不同阶段。力事升头难,考虑刽教帅们对计算机掌习存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学校先鼓励青年教师带头学。年轻人由于接受能力强,很快就掌握了这一新技术。1996年10月,学校进而向全体教师提出学习计算机的要求,组成了电脑学习这一新的“互助组”,由青年教师帮助老教师学习,并制定考核办法,规定每位教师每月输入1众X)个字左右的文摘,对完成得好的给予奖励。这种学以致用、学有所得的做法既巩固了教师们的学习成果,又激发了教师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年多的培训,我校所有教师都能熟练地进行文字的编辑排版和打印。   由于年龄、兴趣、接受能力不同等原因,原先那种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师们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因此,我校采取了自愿报名、分层培训的方式。学校设立了三个电脑学习小组:甲组每月活动一次,内容以进一步掌握汉字输人、进一步学习word7.0的操作技巧,学会」片的插入和艺术字的处理俘轻教师负责教学。乙组每月活动一次,内容以学习wind~95的操作技巧,学会“资源管理器”的使用,进一步学习几werl)oint的操作技能和能利用PowerPoint制自己需要的教学投影片。   要求一学期每位教师能制作2张教学投影片并在}堂上使用。也由两位年玫师负责教学。丙组每周以掌握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中应用为主,由计算机教师负责教学。每位教师均自由选择参加一个小组的学习活动。分层培训使不同水平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了提高,巩固和扩大了我校计算机培训的成果。   2.学以致用。   经常使用所学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巩固和掌握它们。学校为教师们提供了许多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如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每月输人l‘拟〕一1500字的文摘,排版并打印出来;开发成绩管理系统,鼓励教师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学科成绩管理;鼓励教师用计算机备课、用计算机设计和打印练习题等;引导和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尝试和探索;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汉字输人、投影片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设计等比赛。通过以上这些措施,使教师们深深感到学习计算机不再是一句空话,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工{唾继到作。同时,教师也从中看到了计算机的优越性,增强了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   3.开展课题研究。   由于计算机运用在学校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成为可能。学校承担了市级立项课题—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该课题组成员均为青年教师,课题组开发设计的各科软件已有20多个,并多次参加市级、省级、乃至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研讨会、观摩会交流,受到了专家和代表们的一致好评。学校以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激发了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探索的欲望,学科涉及语文、数学、常识、音乐、美术、英语等。目前,有许多青年教师主动要求开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并和计算机教师一起参加软件的设计工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和计算机培习11之间也形成了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良性循环。

教师事迹范文3

1.1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突出矛盾

(1)关注教师专业化技能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淡化教师专业化本身就包含着对教师的德行要求。(2)校园育人功能更多地被社会、家庭和学校认同,即学校教育的功能从过去以传递知识为主转向了为学生的人生奠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基础,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和认同。由此,教师在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方面承担的责任和应发挥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师德要求的弱化和环境对师德要求的增强已然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要求的一个重要冲突和矛盾。

1.2高职院校对教师师德的要求和体现

基于以上的两个矛盾,高职院校在教师育人的职业标准和要求上也有了新的要求和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师要体现对受教育者平等、尊重、公正的关怀。即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关爱每个求学者,关心其身心全面发展,关怀者应当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关怀。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关怀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对学生的关怀不能出自自己的一厢情愿,不能是强制性的。否则,学生不仅感受不到教师的关怀,而且会体验到教师的压迫,教育的效果也就适得其反。教师要通过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对话和沟通,使自己的关怀能够抵达学生,使学生体验并接受自己的关怀。(2)教师要具备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和教育手段。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已经大大扩展,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提问者、辅导者,同时也是聆听者、欣赏者、关怀者,是学生的伙伴、照顾者、引导者和榜样。同时,个体存在唯一和独特性的生命本质。(3)高校教师要始终坚持理想、价值和信念的教育。在终身学习时代,支持个体可持续发展的不仅是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学习的情感、成长动机和健康的价值观。(4)高校教师要学会本身的反思、分享和成长。教育工作具有实践性品格。教师要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地、经常地、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2教师职业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行为的驱动力量,不同的动机会带来行为态度和行为效果的差异。教师职业动机是推动教师以其独特的职业角色从事教师职业所规定的行为和活动的内在根本力量。该文即从动机视角关注高职高专教师师德理解和实践,了解教师的类型、职业形象和教学水平和教师职业水准。

2.1从教师职业情感和动机透视师德水平

该文设计了《高校教师工作动机调查问卷表》,随机发放教师问卷150份,通过调研,发现就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动机水平分为两类:完成型教师、成就型教师。其中“完成型教师”是指将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以满足个体生存和集体认同为需求,并获得为他人工作的报酬。“成就型教师”是指通过努力获得自己的梦想,追求教师职业带给自己的满足和成就感。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完成型”老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工作认知是教师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工作态度和情感是机械无动力完成、工作效能是满足工作现状,工作行为是付出别人要求的努力程度和靠激励来工作。成就型老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工作认知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工作态度和情感是充满热情,追求卓越,工作效能是追求教育活动的卓越,工作行为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同时对工作要求永不满足。

2.2从职业道德行为或者职业道德操作透视师德水平

高校把教师按照学科进行分类,有利于教师知识的储备和学科发展与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具体体现在:(1)教学部门会偏重于从知识、教学角度来管理老师,使得老师打上学科标签,弱化教师“育人”的服务本质。(2)学科知识学习只是手段,通过传授学科知识,目的是使得学生了解学科的意义及学科对于科学发展、认识世界和改变生活的意义。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科教育关注的最核心的是知识的牢固程度和数量,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关注度不高。另外,对于学科教育的认识,仅关注于对知识的传授,对学科教育本质认同度不高。对我们师德建设有以下启发:(1)目前高校关于教师学科划分的方式,即教师“教什么”和教师职业性质和本质即“我从事什么教育”是两种不同的职业价值认识、思想和行为方式。(2)学校要将对于教师所教科目的学科教学优质化的关注更多地向学生学习学科对自身发展、人生意义和社会进步上转移,关注教育对象获益上转移?

3关于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3.1教师要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真

当前社会价值的多元、利益格局的调整,使得教育与市场之间、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状态,教师道德的建设也面临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的道德建设需要调整思路、转换视角:教师道德建设需要回归到人,回归到教师培养的规律,即:使教师在职场中、在追求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成为师德建设的积极主体,实现师德提升。

3.2通过职场磨练强化教师师德培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伦理道德的形成最根本的在于职场的锤炼,教师的每一种职业道德品质生长的土壤都在教育教学的生动、丰富而复杂的情境中。教师是通过每日每时的教学,通过每日每时与学生的交往来成就自己的师德的。因此,教师道德的建设不能脱离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不能脱离教师工作职场。教师要在工作中、在教育活动的职场中有意识地加深对教育专业伦理性的认识、反思自己的道德实践,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道德敏感性,并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思考教育伦理问题,掌握处理教育伦理问题的策略。在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开发教师的职业认知、情感和态度,重视教师创造热情的激发、审美意识体验、审美能力的生成以及教师自身生命成长的价值追求与生活体验的过程,要“把教师放在道德驾驶员的座位上,以便我们在当前迷恋于专业化的时候不至于迷失方向”。

3.3教师要自觉提升自我修养,坚定育人信念

加强师德建设要教师加强自我修养。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师德建设要充分尊重并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使提高师德真正成为教师的一种自我成长需要。教师要通过长期的、尽可能丰富的阅读、反思、与学生的交往、参与公益活动以及服务性学习等来增进自己对教育、对孩子的认识,学会和学生打交道。

3.4学校组织文化和政策赋权,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

加强教师道德建设还要求学校赋权。一般而言,促进教师成长的要素有三个:一定的专业化标准;教师的成就动机及对职业的信心;健康的、能保障教师奋发向上、同侪相互激励与欣赏的组织文化。国内外一些教师发展较好的学校也有一条基本的经验,即建立师生之间、教师同侪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积极的相互学习关系,使学校成为有良好精神氛围的学习共同体。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充分信任每一位教师,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发挥教师教育创造的能力,使教师在自主、自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成就自己的师德。

3.5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加强师德建设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教师是生活在社会现实中的,师德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首先,要有切实的政策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特别要对坚守教育精神的教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心诚意的支持。要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健全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其次,要以恰当的尺度评价教师。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对教育活动、对教师要求和期待过高,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对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教育的职业特性尊重不够,对教师的评价也不够合理,这一状况亟待改变。任何一个教师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成长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社会和教育管理者要从发展的角度给予教师适度宽容。

4结语

教师事迹范文4

1.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新路径。商丘师范学院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己任,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之路,先后与商丘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几十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多形式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新路子。2010年,该校学生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是河南省唯一一名获得二等奖以上奖项的选手。2012年,在有100多万名大学生参赛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商丘师范学院学生取得第4名的优异成绩。在2012年团中央选拔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事迹全国巡回宣讲团7名成员中,该校毕业生占了两名。

2.学术性人才培养

学术性人才培养也是该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特色之一。一是把“培养学术型人才”写进了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持续推进“考研工程”,本科生考研率逐年提高。2012届毕业生考研报考率42.9%,考研上线率22.78%,其中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过线率超过50%。2013届学生报考率达46.28%,比2012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三是以各种技能竞赛为抓手,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近两年来,在“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科技文化艺术节”、“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中,有367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3.国际化办学

商丘师范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郑州大学等十多所省内外高校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与英国伍斯特大学、美国卡普兰大学等国外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从俄罗斯、韩国、尼日利亚等国招收留学生,逐步形成了“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模式。

二、校政(企)合作,共同发展

1.推进校政(企)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011年,商丘师范学院遴选了物理与电气学院等7个学院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工作。这些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已任,开展了教学改革、科技攻关、技术咨询与服务、环境治理和文化艺术作品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形成了基本的产学研教学模式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生命科学学院和梁园区人民政府合作,研发了草莓脱毒、无土栽培和立体栽培技术体系,与“河南中普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展“天谷与双排麦等种子资源基因鉴定”的研究合作项目;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与河南航天金穗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师资共建等方面进行全方面合作;环境与规划学院与商丘市建筑勘察规划设计院合作,完成了刘口乡、宋集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作以及71315部队营区地形图测量及规划工作;现代艺术学院与中共商丘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共同设计商丘市廉政文化广场等。以上合作项目以实训的形式增强了在校生的专业技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资源共享,订单办学

一是通过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人才培养。二是按照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订单办学,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近年来,商丘师范学院开拓就业渠道,在省内外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200余家、就业基地近100家,并连续多年承办豫东地区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每周都有中小型就业招聘会,每年为毕业生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2009年学校被授予“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2年荣获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

3.校地合作,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从1998年到2010年,商丘师范学院为河南省华惠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繁育、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600万公斤,受益群众达290多万人,农民累计增收12亿元,带动了周边8万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2011年11月,商丘师范学院与商丘市梁园区人民政府合作,承担双八镇草莓脱毒苗技术的前期研发及培育工作。双八镇所有的草莓基地都采用生物技术培育优良草莓种苗,联合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等多种技术,实行全过程绿色无公害生态管理模式。近年来,商丘师范学院先后在梁园区白云社区、睢阳区中华楼村、民权县王公庄乡等地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扶弱培强和驻村帮扶工作,帮助地方解决困难和问题,例如,与商丘市体育局、市残联合作建立了商丘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在多所孤儿院、敬老院建立志愿者爱心服务点;与商丘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培养食品行业化验员,与梁园区合作建立了现代农业实训基地;组织救灾小分队和抗旱保收服务队,指导开展抗灾自救和农田抗旱工作;为睢阳区冯桥乡王阁村编制了《王阁新村建设与发展规划(2010-2015年)》等,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商丘师范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启示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高校应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在坚持教育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外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相结合。

2.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高校应以“订单式教育”思路为指导,探索多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模式。一是面向企业进行定向人才培养,支持相关专业建设或兴办“订单专业”;二是主动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岗位技术培训;三是聘请国内外企业或研究系所的专家到高校兼职,联合培养急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四是依托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3.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与实践课程建设,服务地方经济

一是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及生产一线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二是要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等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合作。

4.健全产学研工作激励机制

教师事迹范文5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学口语;特点;实施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口语对于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而幼儿教育作为我国幼儿的最基本教育环节,对幼师教育的要求就更为严格,不仅需要其在语言上做到规范性和标准性,同时还需要教学指导的准确性,帮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能力提升[1]。这也要求幼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正确的认识到幼儿的特殊性,这样才能更好的针对其自身的特点展开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一、规范性特征

在此环节中所说的规范性主要指的有两个环节,也就是注重对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和对用词上的规范。要想更好的实现教师的口语教育规范性建议采用以下措施: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标准和流利的普通话展开教学,因为幼儿正处于模仿的开始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的接触时间也比较多,因此优势的语言将对幼儿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如果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十分明显的方言对其展开教学,幼儿必然不能掌握标准的普通话。所以这就要求幼师在教育中要严格规范自身的语言,保证普通话的规范和标准,随时随地和幼儿进行普通话交流,从而为幼儿提供更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语言基础和能力。其次,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保证速度适中,保证语言的表达准确。在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语调平和,声音高低适中,并且在课堂中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整和完善[2]。同时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保证对语速的合理掌握和控制。保证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听清楚教师的话语,同时还要让其对教师的语言产生兴趣,这样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吸引孩子注意,对于提升其能力将产生重要帮助。

二、形象性特征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和工作中,幼师的口语表达要想良好实现形象性就需要相应的采用以下方式:

(一)加强语言描述环节的细致性

也就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详细的阐述事物的基本特征,从而让孩子更为准确的掌握和理解知识或是相关事物。比如在对兔子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在网上选择一些图片,其中不仅要有兔子的图片,还可以相应的掺杂其他动物的图片,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幼儿不仅能对兔子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有着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于其动物的特定也将有所掌握,这种方式下,幼儿上对兔子的认识将更为直观,这样在对其进行描述的过程中也将有着更大的帮助[3]。

(二)熟练掌握和运用多种修辞方式

在对事物进行描述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相应的利用多种修辞方式,特别是在对幼儿进行相关事物的讲解中,教师适当的运用比喻或是拟人,排比等方式,也将对幼儿的认知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比如生活在南方的孩子有很多都没有见过雪花,那么在对白雪飞扬进行描述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其夸张的描述为棉花、盐等,这样距离幼儿的生活实际更为贴近,因此在对这一事物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将更好的对其进行掌握和理解[4]。

三、趣味性特征

要想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良好实现趣味性特征,就需要在教学的过沉重做到对语言内容上的趣味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分析,吃客保持一颗“童心”,这样和幼儿进行油桶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幼儿的实际情况,这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将起到十分有效的帮助作用。同时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做到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用积极、热情的心态展开教学,做到情绪的饱满和丰富,并且运用生动和幽默的语言对问题进行表述,这样对于幼儿的兴趣将做到十分有效的激发,同时对于增强其内心体验也将有着重要帮助。在课堂游戏结束以后,很多孩子会对游戏产生依依不舍的情绪,这个时候即便教师很着急,也不要在语言上对孩子进行呵斥,而是采用更为亲切和委婉的方式让幼儿认识到活动已经结束了,比如小鸭子今天太累了,你要是不让他回去休息,下次他就不能和你一起玩了。这样既能对孩子起到安慰作用,又能让其自觉地放弃游戏,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将起到重要帮助。

四、结束语

通过对上文的研究,广大幼儿教学工作者更应该对口语的特点和运用方式引起关注和重视,从而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良好帮助。幼儿教育作为我国幼儿的最基本教育环节,对幼师教育的要求十分严格,需要教师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做到规范性和标准性,并且还需要教学指导的准确性,帮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能力提升。这就要求幼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正确的认识到幼儿的特殊性,这样才能更好的针对其自身的特点展开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在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口语教学是一项重点环节,同时也艺术和科学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梁凤华.简析幼儿教师教学口语的特点及实施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2,341(11):138-139.

[2]张晓静.幼师口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36(3):145-146.

[3]蒋蓉.论动态化培养在幼师生口语表达能力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4,86(20):99-100.

教师事迹范文6

一、调查背景与概况

(一)调查背景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目前职业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与教师职业素质密切相关,教师职业素质日益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会计专业而言,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已成为影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制约会计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会计教师的职业素质涉及师德、教育能力、会计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科研能力和再学习的能力等多个方面。为了了解会计教师职业素质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教师职业素质提升途径,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方式

本次问卷调查的发放对象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所属职业院校在职财会类专业教师和学校行政领导。被调查者以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访谈进行。

(三)调查内容

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形成的调查问卷共16个问题,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职业能力情况、职业素质提升途径现状等。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调查,探索高职会计教师职业素质提升途径,为提升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打造高水平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进而提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各有关单位和专业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调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调查情况整理与分析

本次共发出调查问卷92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1%。本次调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的职业素质情况,第三部分是对于职业素质提升途径等问题。

(一)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在本次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在教师基本情况方面,主要有这样几项调查内容:

1.教师年龄和教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的教师分别占调研人数的28.57%、44.05%、26.19%和1.19%。教龄在3年以下、4-10年、11-20年、20年以上的教师分别占调研人数的27.38%、29.76%、30.95%和11.9%。其中,中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大,说明近年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各校会计专业中青年教师比重较大。

2.学历及职称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学历方面,没有专科和博士学历,本科学历占77.38%,研究生占22.62%,本科学历占大多数,研究生学历也超过了五分之一,说明本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较高。职称方面,助教占15.48%、讲师占45.24%、副教授占17.86%,其他中学职称教师占21.43%,说明被调查的大部分会计教师都拥有中级以上职称。

(二)教师职业素质现状分析

1.在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

“缺乏专家引领”居第一位占61.9%“,知识结构狭窄”居第二位占39.29%“,教学方法单一”位居第三占34.52%,教学观念陈旧及有的教师提到职校学生的特点,求知欲不强,所学知识不实用等问题,也是目前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2.在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上,调查结果显示:

“缺乏专业指导”居第一位占61.3%,“没有充足的时间”居第二位占55.95%,“缺乏良好的环境”位居第三占46.43%。

3.在教师认为目前较欠缺的方面,调查显示:

“与企业的合作能力”居第一位占63.1%,“实践教学能力”占41.67%,“教育科研能力”占36.9%,此外还有多媒体、信息网络应用能力,创新教育能力,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等均有欠缺。

4.在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及重要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

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

5.在专业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及重要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

电算化软件操作技能、仿真学习平台操作技能、手工记账技能、会计文书书写技能、点钞技能、传票翻打技能和珠算技能。

(三)教师职业素质提升途径分析

1.在“自己目前亟需提高的职业能力”方面,调查结果显示:

实践技能居第一位占78.57%,专业理论占50%,教学方法占39.29%,课程开发占32.14%。

2.在“您希望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

财会专业教师想要提高的职业能力从高到地依次为:会计实务前沿理论的学习、参与会计记账工作室、会计实务教学的专题讲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的创新、开发会计实务及技能资源库、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等。

3.在“您认为教师培训中最适合的形式是”的调查结果显示:

实践操作位居第一占82.14%,观摩教学(听课、观课、议课)居第二占64.29%,名师引领居第三占46.43%,此外依次还有研讨互动、网络培训、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

三、调查结果的启示与对策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课题组成员深受启发。从会计专业教师和学校行政领导的反馈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普遍专业实践经验不足,与行业企业交流欠深入,缺乏专家引领和专业指导三个方面。在调研过程中,许多老师反映平时工作压力较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除了能够自学会计师、经济师、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等以外,缺乏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仅仅具备理论知识,缺乏专业实践,这大大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根据目前中高职校会计教师职业素质现状,本文对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职业能力教育制度化

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把扶持地方职业院校的发展作为企业的一项社会职能,并在某些方面给予履行该职能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为会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便利。职业院校也应制定教师参加相关职业技术考试、学历学位深造、下企业锻炼、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等一系列发展教师职业素质的相应政策、管理制度,规范专业教师能力的培养,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引导会计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素质提升途径。

2.搭建内外合作平台,开展职业素质提升活动

(1)会计教师职业素质校本培训。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专家为会计教师进行会计实务知识培训,使会计教师能了解职业教育发展和会计的前沿信息,熟悉会计实务操作,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使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拓展和提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得到增强,进一步增强参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并运用到如何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职业技能上,以满足现代职教要求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2)校企合作,携手共建会计记账工作室。为了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增强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缩短理论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差距,培养和提升师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会计师事务所携手共建财会系会计记账工作室。

(3)会计技能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委托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形式,为会计教师进行会计教学方面的专题讲座,提升会计教师的教学能力,合作开发会计实务及技能资源库。

(4)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技能比赛。“强技能”是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之一,是评价教师专业水平的指标,是学生上岗就业的本领。一个优秀的会计教师不仅要会讲业务,更要会做账;不仅要会进课堂,更要会进赛场。我们江苏省的财会技能比赛项目是手工实务(电算化实务)、点钞、小键盘录入。每位参赛选手都要同时完成三个项目的比赛,以综合成绩定名次。这种项目组合对会计教师的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针对不同年龄结构,打造专业化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在专业建设上,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教师,除了教师自身能力提升以外,也应全面提升专业教师团队整体素质,有计划、有组织的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让团队内的专业教师各有所长,完善老中青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数量充足、梯队合理、双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教学团队。

4.坚持“规划—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路径,持之以恒

不仅外部环境对教师职业素质提升有重要影响,教师本身的态度也起了一定作用。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部分老师觉得缺乏动力与激情,要想办法克服这种职业倦怠,就要做好时间和精力管理,要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职业需求,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主动获取有关的新知识信息,掌握新的教学动态,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除了参加学校、系部、教研室相关的培训外,个人也要多利用网络和远程教育手段,自我提高。

作者:张祯珍 单位: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二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对策

一、学校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与组织实施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综合系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核心能力构成了其基本培养内容;学校、教师、用人单位构成了其核心培养主体;相关课程、活动及其实施方式与途径等构成了其重要的培养载体。调研发现,面对这样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复杂体系,高职院校的培养实践要么是仅着眼其中某一局部,如100%的被调研学校开设职业指导类课程,但通过专门课程或安排合理学时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学校凤毛麟角(多数在思政课中设置2~4学时);要么是实施环境、条件严重欠缺,如教学场地、师资配备、课程建设经费等不足。总之,因为缺乏系统设计与实施,所以接受调研的5810名学生中,不足1/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职业素质培养与本专业教育“有较好结合”,不到2/5的学生认为“结合一般”,而超过1/10的人认为与本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甚至完全不相关”。

(一)原因探究

1.育人思想不完善,不愿意研究

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认知轻实施”的传统思想,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更多的是形象工程,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尤其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普遍突出的认识是:已经有思政课了,专业课时都不够,没条件再安排。在素质教育师资方面也是“能省则省、能兼则兼”。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必然缺乏对相关培养工作设计与实施的主动性、积极性。

2.专业知识不系统,研究能力弱

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一支由教育管理者、教师、行业企业人员组成的,与专业技能培养能力相匹配的职业素质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具备系统开展工作研究、设计、实施的能力。往往只是在局部环节或某个点上形成了模式或突破,但对应职业素质养成内化的培养目标和效果,不具有系统性、可持续性。

(二)解决思路

1.以政策要求促进思想统一

教育行政部门应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提出明确具体要求,以文件形式要求职业院校确立制度保障,设计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内容标准体系,建立效果评估与跟踪监控机制,以确保职业素质培养工作在基层实践中充分落实。通过工作制度引领、督促职业素质教育实施者逐渐转变思想,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

2.以解决方案支持行动统一

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研究机构、学校、行业企业的专家等优势力量,围绕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设计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综合系统解决方案,建设并不断提供优质、立体化的内容资源,指导支持高职院校系统组织、实施培养工作。

二、教师专业能力水平低

教师是实施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要主体。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培养工作质量的好坏。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职业道德教育,有53.3%的被调研学校“没有一名专门从事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指导主要由学生工作队伍(50%)与专业教师队伍(26.7%)承担。针对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效果的调研表明:33.3%左右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较差”,49.2%的用人单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57%的教师、39.5%的学生认为职业指导“效果一般”或“没有效果”。

(一)原因探究

1.知识背景

高职院校从事职业素质培养相关工作的教师多为兼职,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多为职后研习而得,知识的系统性、深入性因专业背景不对口而受到限制。因此,在课堂上,不可避免地出现“想到哪讲到哪”“走到哪说到哪”“了解多的就多讲,了解少的少讲或不讲”等不利于系统教学的现象。

2.实践经历

担任职业素质培养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多缺乏教育领域以外的实践经历,与专业教师相比,较少能够获得深入企业实践体验、系统调研的机会。教师实践经验积累的缺乏,对其教学设计、把握能力产生了直接影响。

3.学习提升

职业素质培养教师获得相关领域的交流、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项目建设的机会也非常少,这是由此类教学工作在整个培养工作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二)解决思路

1.确立课程地位,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

将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者反复强调的职业素质培养工作认识的重要性,切实转化到培养实践重要性,尤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上来。让教师真正感受到学生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培养,在高职的育人实践中处于同等地位,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不可或缺。通过课程重要地位的确立,促进教师深刻思考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激发教师能力自主提升的原动力。

2.加强研究与建设投入,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加大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题研究、项目建设的投入,帮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学习成长,在建设过程中积累提升。此外,相关研究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系统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学校也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职场,学习交流。

3.引入行业企业专业人士,以多种方式充实教师队伍

学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多元化平台,以多种方式引入行业企业专业人士,或当兼职教师,或做专题讲座,或协助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引进与融合,共享师资,共享资源,促进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较差

调查中,71.8%的教师和超过45.5%的用人单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没能与时俱进“”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超过47.2%的学生反馈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形式主义严重”“缺乏针对性”“缺乏专业性”“职业指导服务与学生需求脱节”。

(一)原因探究

1.学习动机

高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普遍目的是习得一技之长后获得一份收入理想的工作,学习动机更倾向于与专业、职业关联紧密学习。由于涉世未深,青年学生还不了解企业对人的全面要求,以及影响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有效因素,因而,对于职业素质培养的学习参与,相比于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明显初始动力不足,恰恰需要教育者认真研究、加以引导。

2.学习能力

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其学习能力尤其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不强。作为“95”后的一代群体,高职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较少学习交流,不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心理脆弱,不善于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3.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与新时代的青年人一样,情感丰富,喜欢鲜活事物,乐于亲身参与体验,可以依靠互联网、手机获得大量信息。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提供的职业素质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最根本原因。

(二)解决思路

1.转变培养理念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能力、兴趣的突出特点,学校、教师首先要全面转变培养理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以育人为本”的培养意识,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主动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2.营造培养氛围

加大研究、投入、建设力度,为学生创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年不断线”式职业素质系统培养环境和条件,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完成认知、养成、内化的学习路径,利用综合手段将培养目标与效果真正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素质之中。

四、课程建设力量薄弱

课程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施的主渠道,是综合系统的核心。调查中反映出来的职业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3个层面:首先,30.0%以上的学校赞同“由于职业素质培养效果的滞后性,还没有被真正重视”,52.3%的教师和37.2%的用人单位也认为当前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未受到重视。其次,绝大多数院校的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由不同责任部门各自负责组织教学与管理,缺乏有效的统筹与整合。再次,课程设置各异,课程教研活动与课程建设存在困难,教材建设滞后。

(一)原因探究

1.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能力水平低,是造成师资力量薄弱的直接原因。课程地位边缘化,严重影响了教师深入学习、系统研究、改革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通常教师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较少思考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课程建设的力量。

2.建设经费不足

在高职院校中,职业素质培养课程获得教学研究与建设方面经费的机会与数量都非常少,教师的教学改革想法、教学设计创新较难实现。课堂教学以外的“大课程”建设体系,如实践活动、网络学习、职场体验等系统设计也会因缺乏经费保障而较难实施。

3.整合资源不足

高职院校通常有能力整合、利用一部分行业企业、社会资源,但大多用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在同样非常需要这些资源以补充学校培养工作不足的职业素质教育领域,则较少有机会利用,常常仅限于一些讲座、座谈,不具系统性、常态化。

(二)解决思路

1.给予加强课程建设的正面导向

学校应在原有基础上扩充职业素质培养教师队伍,一方面增加专任教师的绝对数量,另一方面培养兼职教师队伍,促进兼职教师向专门化、专业化方向转型。同时,提升并强化课程地位,使职业培养课程能够融合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不再处于附属的尴尬境地。

2.给予加强课程建设的实际支持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为职业素质课程进行专门科学规划设计、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投入专项经费,支持课程建设;增加课题研究、精品课程立项,支持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制定标准规范,指导课程改革;加强交流培训,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帮助教师尽快成长提升。

五、评价方法不科学

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偏简单,仍以试卷考试或撰写论文为主。在考核上采用考分制,考知识便是考素质,学生的职业素质被转化为分数,这种方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素质状况,也不利于其素质的发展和修养的提高。这种评价方式的重大缺陷在于:重视知识考查,轻视能力和行为评价;重视笔试评价,轻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重视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轻视其他各科教师乃至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重视教育者的评价,轻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由于现行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所以很难准确地反映教学实际状况与水平,使得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也会出现明显反差:如教师认为学习优秀的学生,未必是企业最认可的学生;反之,学校教师认为学习一般的学生,企业却肯定他们的表现。

(一)原因探究

1.评价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多从课程教学效果角度出发,多以知识的认知为基本出发点,简单以试卷和考分作为主要的评价工具和结果,这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效果的多元性、综合性不相匹配。系统的评价方法应立足于系统的培养体系,目前较为单一的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培养体系,较难形成科学的评价方法。

2.评价的手段与工具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更多指向对学校工作、教师授课、课程建设的评价,而对能够充分反应培养效果的学生自身职业素质构成要素的过程性、目标性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所采用的评价手段传统、简单、粗放,一些较为成熟先进的评价理论和工具因缺乏研究而未得以应用。

3.评价的实践经验

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历史不长,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起步较晚,对培养效果评价的研究更为滞后,缺少系统的评价方法,缺乏能够指导评价方法改进与完善的实践条件和经验。

(二)解决思路

1.围绕培养体系研究设计评价方法

系统建设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是研究设计科学评价方法的重要基础。只有确立了培养什么、如何培养的问题,才能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检验培养效果。应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实际,全面总结、深化提炼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成熟经验、先进工具,为我所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积极推进评价系统的实践应用,促进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2.建立健全全程跟踪评价机制,保证评价体系持续有效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建立全程跟踪评价制度,将评价工作从课堂延伸到用人单位。健全依据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估学校、教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检验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综合效果的评价运行机制,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让评价结果随时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能反馈”,坚持持续发挥评价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杠杆作用、保障效力。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功能新定位、形式新判断、工作新部署,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目标。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因此,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努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陈建华 王冰 王博 曹京华 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高职护生职业素质楷模精神影响

一、富有爱心,仁者爱人

选择从事医学,需要有一颗大德大爱的仁爱之心,具有“大发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天下含灵之苦”的信念。学习邹德凤的爱心,仁德博爱的先进事迹,更能使高职护生明白护理职业,是爱心职业,需要像天使般给病人带去微笑、爱心与温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耐心服务,温暖她人。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爱无疆。对待病人,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至亲至爱,无微不至的关怀。

二、勤奋好学,德艺双馨

高职护生是人生学习知识本领的重要阶段,只有珍惜好在校学习时光,利用好学习时光,才能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才能为以后走向医院工作岗位更好地服务病人。高职生应学习邹德凤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积德成善,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高职护生应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一方面需要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熟练生巧,精益求精;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的医德修养,诚心诚意,医德高尚。

三、不畏艰险,勇于创新

从事医学是很危险的行业,会遇到很到肮脏、劳累、危险的困难,需要勇气去克服。学习邹德凤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有助于培养高职护生乐观的精神,坚强的性格、顽强的毅力,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使他们能吃苦耐劳,在历练中成长。同时学习邹德凤不断努力,刻苦创新,不断进步,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有利于高职护生探索新的临床服务模式,有利护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所有从事医学行业的神圣职责。选择护理,从事护理,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学习邹德凤几十年如一日的爱岗敬业精神,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正如邹德凤所说:“给别人带去了温暖我觉得一切都值得,选择做护理此生都无怨无悔。”高职护生是护理学的传承人,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应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给他人以光明与温暖。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辛勤忘我,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

作者:郑琳 单位:江西卫生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职业素质研究

一、大赛与国家教育政策的一致性

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包括现场描述、情景交流和PK辩论三个环节。现场描述要求参赛者抽取一幅表现某一情景的图画、图表、广告等,根据给出的说明(如进出口额、市场变化、人口变动、生产状况、景点介绍等)进行口头陈述;情景交流要求参赛者抽取一个题目,由一位外籍主试官和参赛者分饰不同角色进行一对一的现场交流,话题包括一般日常交际、企业介绍、产品介绍、涉外业务等;PK辩论要求每两人一组就某一热点社会话题进行PK辩论。考题来源于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的来说大赛考查了参赛者在模拟真实职场环境下以英语为工具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听、说、读、写等英语应用能力,又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沟通交流能力、信息处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辨、应激等职业能力。大赛近年来也更加注重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行业、企业直接参与赛项的设置、命题以及评判,大赛也成为当届毕业生就业和企业招聘的平台。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出:高职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职英语教学提出要求: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赛的赛项设置与国家对于高职英语课程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都强调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二、大赛过程中参赛选手的问题分析

大赛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的要求和考查也越来越深入,针对大赛中参赛选手出现的问题和失误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调整教学方案,全面促进学生能力的成长。

1.英语基本功应用能力

参赛选手都是历经层层选拔和全面培训的各校英语尖子生,但即便作为佼佼者的他们,在英语基本功和应用能力上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欠缺。高职的学生普遍都是高考的失败者或失误者,底子薄,基础薄弱,而英语又是弱中之弱,开口难,口语练习少,发音不准确,词汇量少,句型单一,写作逻辑欠缺,这些在高职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参赛选手的身上也隐约出现。基本功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何来深层次的能力提高?

2.英语思维的欠缺

中国传统的英语教育多是教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单词,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学科知识、能力培养很少,所以学生多是背一些英文单词,很少能说流利的句子,自如地使用英语表达思想,这一现象在大赛中也比较凸显。简单的说,用英语思维,就是用英语来理解英语。英语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的愿望。中西文差异很大,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对于一个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来思考确有很大难度,通过阅读获得大量的语言、词语、语法和语用等信息的输入,逐渐提高对英语思维形式的感受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有意识克服来自母语的干扰,同时与英美外籍人士直接的交流更能增强英语思维的培养。

3.心理素质

大赛的参赛选手历经层层选拔,身经百战,但是在参加省级或全国大赛时还是出现了心理素质低下的问题,抗压能力差,紧张焦虑,语言逻辑混乱,不能在高压环境下有效地自我调节,不能对评委的问题进行很好的答辩。在一次省级比赛中,一名参赛选手上台后紧张得以至于一句话也说不出,心理防线已经崩溃,竟哭着跑出了会场,令现场评委和观众感到十分尴尬和无奈。口语大赛不仅比的是英语应用能力,也考察参赛选手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高压环境下,在公众面前能否自我调节,展现自我风采。

4.知识广度

大赛的赛题来源于真实或模拟的职场环境,对于还是在校生的参赛选手来说,有些来源于课堂教学之外的题目可能会比较陌生,语言上无法展开,比如让工科的学生谈一谈股票或者市场份额可能就比较难一些。大赛不仅仅考查学生的英语能力,而是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更多地是来源于当前的时事政治和热点文化现象,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时事政治不加以关注,或者只是浅显的有所了解,而没有对问题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没有在语言组织上加以拓展,那么在比赛时就很难有出彩的表现。

5.身势语的使用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是起辅助作用的身势语在人类交流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语言交际(主要是身势语)来传递的,这说明了身势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身势语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举止动作以及触觉等方面的内容。良好身势语的使用(如干净整洁的服饰、得体的举止动作、适宜的面部表情)无疑会使参赛选手在评委的心目中增加几分筹码。但在比赛中,有的参赛选手表情动作非常僵硬,而有个别选手滥用身势语。在某市的一次比赛中,一选手耸肩、摇头、踱来渡去,身势语非常丰富,给人的感觉非常美国化,但丝毫无法掩饰她语言上的匮乏。身势语的使用不当反而平添了几分厌烦。

6.竞争意识大于合作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中,其中之一是合作意识。这一条在大赛中几乎荡然无存。大赛第三项为正反PK,笔者认为很多指导老师和参赛选手对这一项都有很多的误解,辩论双方极尽全力维护自己的观点,针锋相对,一方抓住对方的漏洞和失误,咬死不妨,争夺话语权,不让对方发声,场面异常火爆。而笔者认为辩论双方既是竞争的关系也是合作的关系,不然为何还要辩论,主题演讲岂不更好?正反双方共同就一话题展开辩论,你一言我一语,从对方的观点中试图找到自己的论据,并以此作为反击对方的武器。独占话筒,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态度不友好,恐怕并不能在评委心中留下好的印象。

三、以大赛为契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针对大赛的特点以及参赛选手出现的问题,结合高职教学的总体规律和发展趋势,笔者就高职英语课程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和优化英语教学资源库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教授在其“语言输入假说”中强调了语言输入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语言输入,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因此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有赖于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和优化。资源库的建立既包括硬件上的也包括软件上的。硬件上的主要体现在载体的建设,如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网络平台。重要的是软件上的建设,即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资源,但相对来说不够系统,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实现资源优化利用。可以划分四个模块,即公共英语模块(日常教学资源)、职业英语模块(专业英语以及职业通用英语)、大赛题库(大赛真题和模拟题)、考试和自我评价模块(分单元检测、四六级考试等)。

2.教学设计、模式、方法、评价突出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高职英语课程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依据,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选择,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基于此,不能简单地将词汇和语法作为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过程,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提升职业素养,教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在情感、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成长和提高。

3.开拓学习空间、建立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都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机成分,相辅相成,课堂教学是基础,集中学习,而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有力补充,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和展现能力的平台。第二课堂不拘泥于课堂教学的死板,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以及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参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点和需求,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心参与到活动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所讲授的知识点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得到实践和检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了提升。常见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主要有英语社团、英语角、英语沙龙等,内容如英语演讲比赛、口语写作大赛、英语话剧、英语广播等。同时英语教师作为第二课堂的指导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优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师生之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4.强化校内实训,拓展企业实践

大赛考查参赛选手在职场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途径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如何结合,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校园内,强化实训环节,二是校园外,企业中真刀真枪去实践。公共英语其中一个话题为酒店服务,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讲解酒店预订、入住、结账相关环节的知识和常用句型,进而创建模拟的酒店情境,或者在酒店实训室中,让学生分组,分饰不同角色进行演练,这样在一定的情境下语言知识和职业能力就能够很快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建构。然而这样的训练毕竟是模拟的,对话基本都是预设的,企业中的实践,特别是对于相关酒店、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如前文所提到的心理素质、应激能力、身势语的使用等,进而有针对的进行改正和提高。

四、结语

教师事迹范文7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雨课堂;翻转课堂;有机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是高等工科院校化工类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实验课,培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印证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遇到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的实验作风和良好的实验素养。该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实验和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3]。尤其是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的提升,更需要加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随着MOOC的发展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4-11]。在学时压缩[12-14],学生基础薄弱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利用学堂在线网络资源和课程自建网络资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雨课堂、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形成了一套混合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验技能的培养。例如对2017级化工类学生的调查发现,有30.3%的学生动手进行过有机实验;4.6%的学生独立完成过有机实验;22%的学生观看过老师的演示实验;19.3%的学生通过电子资源观看过有机实验过程,28.4%的学生既没动手操作过,也没看到老师演示或电子资源展示。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有机实验室和有机实验过程缺乏必要的认知,实验基础薄弱。2.学时压缩,实际操作时间减少。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传统课程的学时压缩成为普遍采用的方法。我校在学生培养计划持续压缩学时的情况下,有机化学实验由50学时压缩至40学时,同时1学时由50分钟压缩至45分钟。在现有的学时条件下,若想既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又锻炼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仅靠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3.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在学前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对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存有顾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有机化学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对有机化学理论课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把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的经验推广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经过三年的持续改进,摸索出一套适合实验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解决了上述问题,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根据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内容,我们把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模块,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表1)。以下我们将根据四模块进行具体介绍。识》中的相关内容,结合我校实验室的基本概况,通过雨课堂发给学生进行自学。利用雨课堂开展基础知识测试,进行考核。达到考核要求的可以进实验室进行实验,达不到要求的要重新进行学习和测试。这种学习和考核方式,既节约了课内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91%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加强自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有效性。2.实验基本技能与知识的教与学。实验基本技能与知识,是知识型和技能型知识的结合,是进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通过分组学习、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把单个实验操作录制成小视频,放在课程网站让学生学习。同时,针对这部分理论知识,以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课下学习。每组完成一份学习笔记。翻转课堂上,要求每三组为一大组,全班两大组,进行知识竞赛。把实验基本技能和知识分为六大部分,每大组抽取三部分内容,所在各小组轮流对同一部分知识提出3个不同问题,即每一部分9道题,每组整理三部分27道题的答案。最后由两大组随机指定对方学生对其所在组的知识随机抽题号进行作答,答题情况作为小组的考核成绩(图2)。通过这种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记忆。通过课堂讨论与组间竞赛,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进行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凝练,同时梳理知识体系,让学生课后完善课前的小组学习笔记。经过翻转课堂和课后的再梳理,再利用雨课堂软件进行学习测试,与小组竞赛成绩一起作为本阶段的评价成绩。有91.7%的学生认为小组学习有利于加深理解;94.5%的学生认为小组竞赛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及时复习巩固。3.制备性、综合性实验的教与学。制备性、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常常“照方抓药”,对于实验书上具体实验的设计没有深入思考。没有思考就无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本环节,我们采用三步走的方式,2人一组进行教与学。第一步,根据实验内容,以问题提纲的形式要求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并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每个实验从实验原理、目的、过程、设计、基本技能、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10个问题。让学生对一个具体合成实验有系统的认识。对不同的实验为什么采用不同的反应装置、不同的分离方法,如何纯化,如何进行结构表征的选择等,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认识。这个过程是学生对前一阶段基本实验技能与知识学习的具体应用,也是学生后续专业课实验和毕业论文进行实验设计的重要锻炼过程。第二步,让学生观看实验全流程操作录像,规范各个基本操作,梳理实验过程,使学生对动手操作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第三步,动手实验,完成实验过程,撰写实验报告。在此环节中,2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记录和纠错、提问等工作。我们的考核根据预习、操作、产品、报告、卫生安全等五项内容来进行综合考评。学生在此阶段学习之后,初步具备了实验设计的思路、扎实的实验技能,为后续阶段的实施奠定了基础。4.设计性、开放性实验的教与学。这一阶段是对第三阶段的提升。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给出合适开放性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交给指导老师审查。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讨论完善实验过程与实验步骤,再进行实验验证。学生自愿结组进行,考核按照实验设计的可行性评价、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进行。此阶段成绩作为学生的附加成绩,为学生参加化学实验竞赛和开放实验提供参考依据。设计性实验教学还原了实验探究的本来面貌,能给学生一个较宽阔的思考空间和选择余地。这一阶段有利于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5]。

三、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效果

混合式教学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实施,充分利用了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和学堂在线等在线开放课程的优势,结合雨课堂等教学软件,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组间知识竞赛等相结合;课前活动、课堂活动与实验室活动、课后活动相结合,依托翻转课堂的实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促成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的转变,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进行探究学习,加强学生合作互动。同时,在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全过程的测试、小组竞赛、综合考评与反馈的评价方式更加客观、全面,及时的评价反馈过程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问题,及时改进。我们对2017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其中,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课程学习时间投入平均增加了15学时,98%的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95%的学生认为小组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深度和参与度;94.6%的认为全过程的测试、评估与评价和反馈有利于及时发现不足,提高学习效果。我们通过对未实施混合式教学的2015级、部分实施混合式教学的2016级和全面实施混合式教学的2017级学生参加学院化学实验竞赛的成绩进行了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实施混合式教学后,学生在实验室安全常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上均有一定的提高。

四、结语

教师事迹范文8

关键词:学区视角;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改进

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能够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有关教学的顺利进行。然而,现阶段的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并不能够完全发挥价值,也没有较为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对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改进,很有必要。

一、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现状

关于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现状,有几点讨论,具体如下。第一点,不重视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实效发挥及科学的规划。有些教师和学校,认为资历和经验,是教学的关键,并不重视对教师的继续教育。这就会导致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成为空壳子,并不能够真正的发挥实效。再有就是,不重视对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科学的规划。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需要学校定期组织活动对教师进行培训。如果不能够科学的进行规划,会导致教师不能够接受系统的继续教育,这不仅浪费教师的时间,还不利于提高教师的相关专业技能。第二点,忽视教师的需求。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学生进行教育是一样的,每名教师的学习能力和自身的教学能力,是不同的。然而,现阶段,很多学校都忽视教师的教育需求,对不同学历、职位、教龄的教师,进行统一教育。这样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还影响继续教育的价值发挥。第三点,教师继续教育体制不完善。受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的教师继续教体制并不完善。教师教育体制,并不是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就万事大吉,它还有很多后续的工作,如进行教学评估、进行教育监控和反馈工作等。如果没有完善的体制,就会导致很多缓解脱节,影响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顺利进行。

二、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概念及核心理念

学区,就是根据师资力量的和教育资源的不同,对学生的学习区域进行划分。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就是根据教学情况和师资力量的不同,形成继续教育的管理系统。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包括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资源共享和进行多元化互动。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就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理念,重视对所有的任课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实现资源共享,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利于缓解我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也能估较好的调节我国教育资源需求过度的问题。进行多元化互动,能够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价值,也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改进

首先,积极的进行文化融合。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改进,应该从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计划着手。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继续教育满足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才能够实现继续教育的价值。就教育模式而言,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最有效的。因此,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改进,应该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其次,实施教研联动。众所周知,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的备课。备课的价值在于对教学目标、进度和方向进行合理的制定与把控。教师个人受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往往不能够进行完美备课,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率。所以笔者建议应该给实施教研联动,具体就是相同学科的教师,应该进行集体备课。这样有利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完善自身的备课,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然后,专家介入。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改进,比较重要的就是让专家介入。专家的介入,能够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比较系统且科学的解答,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效率。有些经验较丰富的教师,通常都会有发展瓶颈,这严重影响他们进行继续教育。而专家能够较好的帮助他们突破教学瓶颈。由此可以看出,专家介入的必要性。最后,进行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教师的继续教育结果进行评估,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活动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方面,这样能够对教师起到督促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发挥价值。另一种,就是对学校的评估体制,进行相应的改进。改革的具体内容,就是发现学校评估和学区评估之间的关系,并且将两者进行捆绑,作为期末教师综合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样能够较科学的评选出先进的学区,也能够较好的激发教师的继续教育热情。

四、结语

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改进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有关工作人员的协同努力和教师的积极配合。希望通过本文分析,最终实现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郝玉荣.基于学区视域探讨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