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例6篇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1

关键词:阅读量;兴趣;氛围;形式;能力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也曾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对课外阅读量作了明确规定: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是,笔者发现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与课标要求相距甚远,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诸多因素,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亟须我们老师的培养和指导。如何培养农村孩子的阅读兴趣,增加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呢?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巧列书单,点燃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雷夫老师所说,“我读书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所以,我们首先要找准小学生阅读的兴趣点,让小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入手。其实小学生判断好书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自己对这本书有没有趣,它能不能深深地吸引自己往下读。只有感到这本书有趣了,小学生才会继续读,甚至反复读。笔者所在学校的图书资源尚算丰富,且每周每个班级也有固定的借阅时间。但是,通常学生借书完全是自主选择的,老师对学生如何借阅缺少指导。一次,笔者发现班上一位学生在看一本《古希腊神话》,经过交流发现他看这本书时不仅看得吃力而且看过之后还不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件事引发了笔者给学生开列一份符合他们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的书单的想法。于是,笔者首先找学生聊天,了解他们阅读的兴趣点,把握他们喜欢的书的类型。然后到到图书馆去翻阅各类书籍,结合阅读训练的要求确定图书馆里有哪些书是既有趣又适合班上学生阅读的,开列书单。因为书单上列出的书是事前根据调查确定的,基本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且在图书馆里又能借阅到,学生的借书积极性很高,由此带动了班级的阅读气氛。当然,这份书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适时调整。笔者在调整书单时,会对书单上已有的书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帮忙鉴定一下这些书是否有趣,给书评个星级,五颗星为最高,星级高的书一般会继续列入书单,星级低的书则会退出书单。对于要增加的一些新书则是先找几位学生当“试读员”,他们满意后才作为“新书推荐”列入书单。笔者觉得,如果能长期坚持这么做的话,学生的阅读兴趣必然会持续高涨。

二、师生共读,营造阅读氛围

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删减一些机械的、无意义的抄写作业,而增加了一项软性作业――阅读。如减少了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因为这项作业很多学生都是从专门的好词好句好段书中摘抄出来的,不是自己看书所得,意义不大。考虑到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中午都是很早到校,所以,笔者规定:全班学生每天中午看书半小时。为了营造阅读氛围,笔者带头执行,每天中午准时到班上和学生一起阅读,不论自己多忙,只要看书的时间一到,每个人都必须放下手头的工作,拿起书来阅读。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学生慢慢养成了午间阅读的习惯。笔者在自己阅读的同时,还将自己觉得有趣的书推荐给学生。电视剧有剧透,我们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来一点书透,以此来勾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可能会想,原来老师也读过这本书,我也要去读读,看看这书到底有什么好看的。同时老师生动精彩的推荐话语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师生共同阅读完之后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也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且将阅读效果的检查融入读书交流之中,既可发现学生理解偏颇之处,又可以舟过无痕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点拨,可谓一举多得。这种做法如果能在全校推广,一定有助于学校阅读氛围的形成。

三、巧用资源,拓宽阅读形式

新课标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0万字以上,如果仅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这目标很难达成,且让农村家长给自己的孩子买书或是订阅报刊更是困难重重。为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笔者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到电脑室上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辅助阅读或是拓展阅读。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下第八组课文时让学生上网搜索德国、泰国等异域风情的资料,化被动为主动,学生兴趣盎然。同时还可以利用班级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电子书籍或是投影纸质书籍,扩大阅读受众群。为了丰富阅读形式,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引入了新的阅读形式――有声阅读。那些谱了曲的古诗、优美的课文朗诵或是童话、名著的有声读物等都是有声阅读的重要来源,在午休时间播放给学生听,既缓解了学生用眼的疲劳,又能激发学生新的阅读兴趣。另外,笔者要求自己班上的学生每天必须要带一本工具书――字典或词典。这些工具书除了在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的时候使用外,笔者还赋予学生另一项任务。没事的时候多翻翻字典,看看词条,理解下词条的意思,通过这种途径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其实有些词条还是很有意思的,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这既是在培养他们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同时也是增加阅读量的一种手段。

四、授之以渔,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标指出:“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好精读、略读和浏览。”为了训练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阅读技能,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向学生出示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语句优美的、思想内容丰富的、含义深刻的文章,笔者建议学生调用课堂上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精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词析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者鼓励学生在有所感想之处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想,哪怕仅仅是一个“好”“精彩”,强调感想的重点是“有感而发”。在品词析句之后还会鼓励学生多诵读,以丰富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对浏览的训练主要是通过读新闻类、背景介绍类的材料进行,因为这类材料表达清晰有条理,易于把握重点。如,笔者精心挑选新闻材料,让学生从新闻标题入手,大致了解新闻的主要方面,之后再快速地扫视新闻的正文部分,把握主要内容,通过口述主要信息的方式来检查提取关键信息的效果。对一些情节简单、语言浅显的故事、童话等,笔者则是建议学生采用略读的方法。因为此类阅读材料学生阅读轻松,阅读目的多是获得阅读的。如果以上的阅读训练方法能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自然会慢慢地提高。

总之,教师要想提高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量,首先得从“趣”字入手,然后多方面出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当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求时,完成新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也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2

关键词:写作; 观察;生活;自然;直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17-01

三年级学生初涉写作,刚接触命题作文,他们头脑中生活经验积累不足,没有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不懂得怎样观察,如果指导不得法将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和写作。著名的文学家茅盾说过“为初学者设想,凡技巧上诸问题,固然不可不下一番功夫,但尤为不能不下苦功夫的是观察力的培养”。观察是作文的基础,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生活的再现。要想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去观察、认识、分析这些客观事物。有了观察能力才能从客观生活中汲取材料,作文才有素材。因此要指导好学生作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从生活、自然景象、阅读等几方面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学好起步作文。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观察

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都是学生所经历的。其中家庭生活环境是学生最熟悉、最热爱、最留念、最感到温暖的地方。家庭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如祖父母的疼爱,爸爸的关怀,妈妈得体贴,姑姑的先进事迹,高尚情操,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些都是学生喜欢观察的对象。春日踏春,夏日纳凉 ,中秋赏月,除夕团圆,对亲人的思念,都是拨动学生心弦的生活世界。在教学第五册第二单元习作《我的同桌》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从身材、长相、表情、穿戴等方面写出了同桌的外貌特征。抓住“挂满汗珠的脸蛋,冒着热气的小平头和爱穿球衣、球鞋”表现出同桌爱打球的特点。这样写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教学时,我注重知识的迁移,要求学生仿照例文写《我敬佩的人》。为使学生仿而不抄,我采取手搀手,搀住学生走稳路的办法。为了把敬佩之情写清楚,说明白,帮助学生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特点的材料,指导学生观察①要写人物的年龄、性格、外貌、职业以及与自己的关系,知道他哪些事使你敬佩。②观察你所写的人一两件不同一般的事,能表现这个人性格品质。把这件事观察好、写好。③抓住这个人的神态、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反映他与众不同的特点。由于写作前让学生充分准备、仔细观察,习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王乔伟这样写到: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生病的妈妈从屋里出来,她脸色苍白。我一看就知道妈妈要去上班,于是忙上前劝阻并恳切地 说:“你昨天发高烧,医生不是让你休息几天吗?”我怎么说她也不听,像往常一样上班去了。我想妈妈的身体那么虚弱,中午十一点多钟,妈妈还没下班,于是我就去接妈妈,到了老圩广播电视站一看其他同志都下班了。只有妈妈一个人忙这忙那,一会儿解答这位的咨询,一会儿给那位同志拿解码器。我等了一会儿不耐烦了,嘴里嘟囔着:“干吗一个人做,还有下午,明天……”我的声音虽小,还是被妈妈听见了。“现在的事,现在做,做工作应为群众所想,为群众所急,下午有下午的事,明天有明天的 活。”我听了妈妈的话,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不禁从内心发出赞叹:“妈妈,您是我最敬佩的人。”

二、结合自然景象,引导观察

自然景象是学生每时每刻都会接触的对象,也是学生乐于观察的。如美丽的朝霞、灿烂的星空、皎洁的月亮、银装素裹的世界,奔腾不息的河流,金色的秋天。这些都以它特有的丰姿和无穷的奥妙激起小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观察得好,学生有物可描,有话可写,有例所举。结合《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的教学,我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秋天,完成小练笔。周洁同学这样写到:

金风送爽,给人带来丰收的喜悦。今年家乡虽遭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但一点也看不出灾后的迹象。放眼远眺,好一派丰收的景象,真是十里果园飘香,千里棉花似银海,万顷稻田翻金浪。姑娘们抢拾棉,小伙子挥镰忙。听,收割机在高唱丰收的赞歌呢!

三、利用现有的阅读材料,引导观察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3

一、《阅读材料》在课堂教育中的作用

1.通过材料阅读,可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观念,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进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通过材料的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知识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扩展自己想象的空间,让“思想有多远走多远”,丰富自己的知识空间。

国家的发展是需要科学推动的,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将科学家作为偶像树立起来,如《阅读材料》介绍了牛顿、伽利略、阿基米德、法拉第等众多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通过这些材料与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思想、精神、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2.通过材料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阅读是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生动手的能力,却忽视学生情感教育。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如“信鸽导航与地磁场”、“光和颜色”、“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青霉素的发现”等许多材料内容十分适合学生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通过阅读材料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也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达到全面发展的作用。

3.通过材料阅读,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在对课文的解读过程中,扩展思维,解放天性,张扬个性,培养多元化情感,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曾祥芹先生在《阅读学新论》将阅读定义为:“人类素质生产的过程”。科学学科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像一串钥匙,每把钥匙上都对应着相应的科学知识,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着更深入地了解。

4.通过材料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利用阅读材料,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的自信心。“阅读材料”中不乏我国科学家对科学事业奉献的例子,如“张衡和地动仪”、“我国古代对杠杆的应用”、“袁隆平”等阅读材料,这些材料都可以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到科学知识对于民族进步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可以让世人骄傲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为世界的发展奉献了重要力量。但是由于近代受到列强的凌辱,让我国的科技方面较为落后。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努力进取,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内驱力。

三、课堂中提升《阅读材料》有效性的实践探究

1.教师要借助材料中的阅读内容,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1)指导学生用探究发现式的眼光去阅读材料。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关键。”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课程的目标之一。如果整篇文章都是教师在讲解,只是单纯地灌输,这样会让学生无法自己理解材料,甚至在整篇文章讲完之后学生都不能理解材料的大概内容。因此笔者提倡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引导,比如学生无法理解一些较深层次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以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考方向。

(2)培养学生用陶冶自身情感和价值观的心境去阅读材料。介绍科学家们的阅读材料在《科学》教材中的比例较大,而且材料中科学家们一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对自然现象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科学知识但又追求不断创新,敢于与传统说不,并能不断否定自己进而修正自己的观点,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在当今的学校中,许多学生都追求“明星效应”,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偶像,随便一说就能背出几个明星的名字,可是让他们说出科学家的名字却十分困难。当前我国科技生产力正处于崛起的时代,教师需要借助材料阅读,对学生培养敢于吃苦探索的科学精神,进而培养出对祖国有用的栋梁之才。

(3)有敢于提出质疑的勇气。科学是一门灵活的学科,许多答案都不是唯一与固定的。在阅读课堂中,学生对于老师给出的答案提出质疑的时候,恰恰说明这个学生进行思考了,并且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于这样的学生是要持鼓励态度的。初中学生因为刚从小学升到中学,认知无法一下子达到教师所要求的程度,所以教师最先的目的不是要求提升成绩,而是要借助阅读材料培养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幽默的语言去讲述科学知识,对于一些扩展知识的课程,笔者总会用充满神秘的语气带领学生一起探寻。学生正处于强烈的求知阶段,每个人对于材料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

2.教师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对课本材料的阅读能力

(1)开放课堂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阅读材料》是教师可以利用改革的一个舞台。教师可利用《阅读材料》这个平台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教学模式、活动讨论式教学模式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讲解《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时,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事先对阅读材料精心备课,再分发各种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去做相关实验,然后在班上做演讲报告,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阐述。

(2)紧密联系实际,发挥《阅读材料》的生活性。近几年来,初中科学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科学教学在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技术等方面做的还不够,容易导致学生除了一些课本中的实验,就不会对其他现象进行思考。而《阅读材料》中包含了许多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大到世界各国重视的能源问题,小到家用电器,远到国外,近到身边,让学生了解整个世界的变化与发展。

(3)培养学生勾画记录的好习惯。在日常的练习中,老师都会让学生习惯性地在练习册上记录下一些数据,材料阅读也需要“圈点勾画”。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者认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一些课本知识有帮助的结论进行勾画,能够从侧面进一步影响或帮助日常的学习。不是每篇材料都要勾画,需要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标记。比如一些关键性时间、地点、人物、结论等。许多教师认为材料并不重要,因此忽视引导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然而日常的阅读中,“勾画”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结论与知识点都通过画下痕迹而增强了记忆,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不断地“勾画”材料,也能够侧面提升知识储备,可谓一举多得。

3.教师要善于构建便于学生阅读的平台,提高阅读功效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技术与阅读材料相衔接,提高阅读功效。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集于一体,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现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潜能。多媒体技术可以说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

比如在以往讲解《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的时候,要带上几幅图例,用很长时间和很大精力才能将克隆婴儿的原理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让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科学知识失去了兴趣。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阅读课的一半时间放映相关的科普视频,学生对科学知识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神贯注地观看。之后只需要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的彻底。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多媒体技术更广泛地应用。

(2)指导学生将阅读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只会固化学生的思想。因为科学这门学科,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比如在“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的教学中,问学生:“你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会对冷凝剂的材料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对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不只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可以先提出构想,即使实际中无法做到的,只要有新奇的想法就是好的。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4

2003年,北京,《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中华读书报》消息:潘家园古旧书市场上出现一批著名文人的手迹,多为胡适、叶圣陶、陈梦家、沈雁冰、郑振铎等人的亲笔书信。其中有1925年郑振铎写给江苏海州人吴鲁星关于《镜花缘》研究的六封信,每封信上都有吴鲁星的印章,夺人眼眸。书商还同时出示了吴鲁星写给《郑振铎文集》编辑委员会的捐赠信,出价共6万元……

1958年10月17日,时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率中国文化代表团飞赴莫斯科途中坠机失事。为纪念这位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藏书家,1959年9月25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光明日报》刊登启事,向国内外征集郑振铎的生平资料以及相关的书信函件,准备出版《郑振铎文集》。

吴鲁星迅即将自己珍藏了三十多年的六封郑振铎的亲笔信件寄往北京。

遗憾的是,我们从现在发行的《郑振铎文集》的《书信集》里看不到作者写给吴鲁星信的内容,也看不到关于这六封信的手迹影印。多年来,作为吴鲁星的同乡后辈,常常感慨这些重要文献的流失,担心它们的泯灭。

呜呼!天公有眼。才情卓越的人文存留,80余年后终于在商品大潮中的旧物市场上重沐天光。

郑振铎的长子郑尔康以及陈梦家的遗孀赵梦蕤皆闻讯赶赴潘家园,意欲购求亲人的手迹,询知售价,只能扼腕叹喟:“六封信就要6万元,太贵了!”

事后,郑尔康向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老舍先生的长子舒乙提请收购,也因经费拮据,未果。

为此,《中华读书报》的记者曾经采访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得到的回答令人瞠目结舌之余,唯有无奈:“张女士承认,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书稿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确实做得不太好,过去一直不太重视,近两年来开始有所加强,但有些编辑一直不愿意把书稿等有关档案材料交给社里。”

吴鲁星其人

吴鲁星,字奎明,一位执守“正统”的读书人。1893年生于海州,就读东海高小。长成后,曾在苏州教育学院(疑东吴大学)深造。平生立志,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业。日军强侵海州期间,吴鲁星不忍外侮,宁可闲居贫守,颇有名士风节。

1949年后,吴鲁星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海连市委员会二、三、四届委员,满怀着建设新中国的高度热情,活跃在教坛和政坛上。

既而,吴先生屡遭政治风暴,再次闲居、困顿。1975年,卒于海州。

熟谙古文、地理的吴鲁星,极重博览和收藏,尤对海邦文献及地方文人的著述,搜求采摭之勤勉,殷殷拳拳。

除了读书,在生活上,吴先生也严谨地墨守孔老夫子对文人的训诫。比如吃饭,吴先生铭记“不正则不食”。餐前,老先生必先穿戴整齐,连一个纽扣也不能马虎,肃然危坐之后,审视杯盏盘碟排列得是否齐整、食物分割得是否方正之后,方才举箸。

“三年灾害”期间,主食尚难周全,吴先生却一定要每饭必排齐四个菜碟佐餐。当然,除了萝卜干、咸菜疙瘩、干辣椒外,粗盐粒也可入碟充数。

身后萧索的吴鲁星没有留给我们一张清晰的留影,唯从一张合影照片上看到他那张清癯瘦弱的面容。

吴鲁星,《镜花缘》公案的肇始者

1923年2月至5月,胡适用了3个月的时间写完了他的《〈镜花缘〉引论》,胡先生根据属于道光二十二年广州英德堂刻本《镜花缘》一类“旧本”中许乔林的序,认定《镜花缘》的作者是李汝珍,并引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李汝珍条”加以印证。

文明萌发较早、人文传承悠久,受到乾嘉学风深刻熏染的海属地区,曾经有过藏书宏富、学者云集的人文历史——唐代“吴富”文风的源出盛胜;宋朝话本的流播和传衍;元末杂剧素材的积累掇拾……

更有甚者,明代三大奇书背景与海州多有不解之缘:《水浒传》中的攻城和招安;《三国演义》中的“招亲”和“混战”;《西游记》中的三大战场、猴王家乡以及唐僧故里……把古海州装点得文华锦簇、雅俗并兼。

虽然,上述这些史料、线索直到今天才得以发现、整理并考证清晰,然在上下600年间的海州文坛,喜欢读小说,玩古董、造园子的士子、盐官、垣商,受到乾嘉学者的频频点化,得以条分缕析地研读明清小说,涉及卷外茶余、街谈巷议、旁门异说乃至九流三教,加上海州读书人一再地推演普及,弄得小说的种种掌故、轶闻,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不满于胡适的较为简单的结论,清末民初海州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吴鲁星研析、取舍、概括了海州地区关于《镜花缘》著作权的种种疑窦、推断乃至臆测,写成《〈镜花缘〉考证》一文,继而,四处寻求发表的途径。

1924年,《东方杂志》刊出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社关于“征求重要文学者逸事”的广告,时年31岁的吴鲁星于10月10日写信给《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就胡适关于《镜花缘》作者的考论,提出不同的见解,披露“新发现”的材料,寄送了《〈镜花缘〉作者逸事》一稿。

3个多月过去,《小说月报》社没有回复。

1925年1月29日,吴鲁星通过进一步探讨,再次致函郑振铎。除述及海州许乔林、许桂林的著述成就外,声称已著有《许李年表》,并搜求到《镜花缘》的原刻本,重新就该书的作者加以勘证,认为是被清代“嘉道文坛”誉称“海州二许”的许乔林、许桂林作成了《镜花缘》一书,因有身世方面的“隐痛”,“不得已”才伪托于李汝珍氏。

一个多月以后的3月2日,郑振铎复函吴鲁星,要求将《镜花缘》的原刻本以及吴鲁星的新作《许李年表》“挂号付邮,借弟一阅”。

3月9日,吴鲁星将自己认作原刻本的《镜花缘》寄给郑振铎,附信说明该书的拥有者是他的“戚友”海州人“滕虎岑”。并特别提醒:“眉批在第一页第二面,有月南二字,即许桂林。”

吴鲁星在信中还特别推介自己的朋友朱亦民及其收藏的相关李汝珍的老师著述《凌仲子(廷堪)年谱》。凡此,皆意在强调:二许是《镜花缘》的作者。

未及郑振铎回信,3月19日晚,吴鲁星在灯下又写了一封长信,详述了李汝珍与二许间的亲谊和文交,推介了许桂林的专著《易确》以及讲述许家历史的《北堂永慕记》和许乔林的《海州文献录》,再三郑重地提出:《镜花缘》系许、李之间的谈凑、“顽趣”而成,指出该书的取材不仅涉及许、李,还有海州中正的二乔——乔绍傅、乔绍侨。

颇有价值的是,吴鲁星在信中提出:《镜花缘》中的人物皆指号而称而不及名,类于“索隐式”的表达手法,如唐敖影李汝珍;林之洋影二许;君子国吴生影二许的舅家吴氏……

出乎吴鲁星的意料,事隔20天之后,郑振铎将海州滕氏藏本《镜花缘》寄还,并附信声称:“此书系广州印本,并不精,似非原刻本。”

4月30日,吴鲁星又致函郑振铎,依然认为胡适的《〈镜花缘〉引论》有重大的考证错误,错误的原因是受到清末小说批评家王韬《镜花缘》序的影响,并提醒郑振铎:“胡适误于王韬序——先生岂容再误?”

6月2日,吴鲁星再致函郑振铎,又不厌其详地罗列“二许”的学术成果,从而论证“二许”具备创作《镜花缘》的学术功底。他指称:梁启超在《论方志》中称誉许乔林的《海州文献录》;许桂林已入选世界级数学家传记《畴人传》;许桂林另有小说等其他多种著作云云,认为“二许有其不朽者在”,“何须”“去争可有可无的游戏文章”的著作权?最后,吴鲁星慨叹再三,声称对胡适的论证不服:“这公案似乎终不能令人歉置!”

公案未了,辨疑难休

吴鲁星不愿意接受胡适考订《镜》书作者是李汝珍的结论,也不满于《小说月报》社未采用他的《许李年表》的态度。经过数月的思考,吴鲁星感觉到自己编撰的《年表》中缺少相关《镜花缘》情状的材料。但苦于没有新的有价值的资料去证明二许关于《镜》书的著作权,只好“节取《镜花缘》著作时期的各款,写成简表”,并“加以考证按语”,于1925年8月再次致函郑振铎。认为此前寄去的《许李年表》“不免凌杂失序,知必尘秽视听”,“今节取”为“简表”,希望《小说月报》的号外《中国文学研究》能够刊出。

1925年9月29日,郑振铎复函吴鲁星,告知《镜花缘考证》及所附《许李年表》“拟刊于中国文学号”,并征求吴鲁星的意见,建议用吴的真名发表。因为,吴鲁星每次给郑振铎写信的署名皆用“吴宜奎”。同时要求吴鲁星将此前鉴阅过的《镜花缘》刻本再次寄给他“查”阅,郑振铎的态度十分严谨。

吴鲁星满怀希望,迅即回信,同意用真名发表《考证》,并将自己认为是《镜花缘》原刻本的前三册,再次寄给郑振铎。

然而,《小说月报》的“中国文学号”最终还是没有刊出吴鲁星的文章。

三年后的1928年中秋,年仅20岁的海州人孙佳讯就胡适的《〈镜花缘〉引论》写了《〈镜花缘〉补考——呈正于胡适之先生》一文,刊于《秋野》二卷第五期,赞同并补证了胡适关于李汝珍是《镜花缘》作者的结论,列出了一些胡适所不知晓的李汝珍生平材料。

孙佳讯在文中认年长他15岁的吴鲁星为“吾友”,声称吴鲁星曾将与《镜花缘》有关的书籍借给他看,而他研究的结果是:“颇不以吴君之论为然。”

胡适非常重视孙佳讯的《补考》,1928年11月21日亲笔写信,要求将孙佳讯的文章作为自己《〈镜花缘〉引论》的附录,并特别“请求”孙佳讯:“吴鲁星先生的考证,不知载在什么杂志里,你能代索一份赐寄吗?”

大师就是大师!“小心求证”的胡适不仅尚实求真,也希望从善如流。这位被长期封杀过的“大胆”博士,其重视别人学术研究的治学风范,令人钦敬!

孙佳讯回复胡适说:“吴鲁星君的考证,郑西谛(指郑振铎)先生曾允许登入《中国文学研究》,叫他(指吴鲁星)重钞一遍。但(吴鲁星)寄去时,《中国文学研究》已出版了。现原稿存在我处,我虽不满意他的证据和结论,但材料甚丰富,可供参考处极多。当与之函商,能否寄给先生一阅!”

56年以后的1984年,孙佳讯在他的由齐鲁书社出版的专著《〈镜花缘〉公案辨疑》里说:“吴鲁星的《镜花缘考证》后附《许乔林年谱》,他给我看的是手稿,此稿曾投当时的《小说月报》,未采用。后胡适曾通过我索观,未提意见退还。”

孙佳讯在《〈镜花缘〉补考》里详述了海州地区对胡适关于《镜花缘》作者考论的反应,并亮出了自己的见解,除认定李汝珍的著作权外,又提出李汝珍到过河南做官的文献依据,认为其治水的经验,与《镜》书中的相关内容互为印证,甚至举出许桂林圈阅《镜花缘》的材料,指证许桂林本人也承认“松石道人作《镜花缘演义》”的事实。

对这些重要资料的选用,孙佳讯没有忘记注明是取之于吴鲁星的手稿,并在文末表示对吴先生“十分的谢忱”。

血气方刚的孙佳讯,没有把这些论据的发现权伪托给某个大人物而回避吴鲁星,以抬高自己;更没有占据他人的学术劳动,此等文德和人品,都说明20世纪20年代海州的学界文风是健康而纯正的。

20岁的孙佳讯,在当时的海属文坛立起了《镜花缘》公案的另旗,力排众议,其文思敏捷,令正处于新文化运动大潮中的学术人士刮目相看。

虽然,孙佳讯在《镜花缘》补考中驳议了以吴鲁星为代表的海属文人关于《镜》书著作权的推断,其后50年间,公案却一直没有了结。除了1933年许乔林的裔孙许绍蘧发表《读〈镜花缘〉传说辨的反响》一文,提出“许凑”说,认为许多回的内容“为许桂林所凑”以外,据孙佳讯转述彭云的信中所称,彭云曾见到40年代铅印本《镜花缘》的序言中,仍有李作许凑的字句。我一直在设法寻找这种40年代的本子,至今尚无着落。

其后十数年,孙佳讯始终在采摭资料,谋求了结这场公案,1962年,时任《江苏教育》编辑的他,又在《江苏教育》上刊出文章,重申自己的主张。而当时的吴鲁星已经失去了教职和生计,对《镜花缘》研究,唯有沉默。

1980年,孙佳讯在《中华文史论丛》发表《〈镜花缘〉作者的疑案》一文,据称是“为了征求海州家乡人的意见”;1984年他撰出专著一册《〈镜花缘〉公案辨疑》,“意在了此一桩公案”。

从《镜花缘》的爱好者到当今稗坛巨擘,大多以为结论已经十分清晰,因为在《镜》书的序、题词甚至正文中都或明或隐地指实了李松石,白纸黑字,证据确凿;并不像《西游记》,无论署名或序、题词乃至正文、眉批,全无吴承恩的身影,吴承恩使用过的字“汝忠”、号“淮海浪士”、“淮海竖儒”、“射阳居士”等,一点痕迹也没有在《西游记》中出现。然而,二许的身影和音容在《镜花缘》题词、正文中的频频闪烁,还是为“公案”留存着无法诠释的悬疑。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5

一、突出自主,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的关系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的“要我读”为主动的“我要读”。

(一)激发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借教材激趣。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把课内外阅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可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了解她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贡献等。

2.借课外书激趣。教师可通过讲述某本书中最精彩的片断,在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时,因势利导,让他们去读这本书。《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了更好地把握请罪原因,可渗透“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故事内容,自然激起学生读名著《史记》的兴趣。

3.借榜样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给学生讲名人大家读书的故事,还可以让班级读书之星交流读书体会。

4.借活动激趣。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不同的年级可采用不同的活动方法和形式,不同的学生可选择富有个性的活动方式。如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可采用讲故事、朗读精彩片段的形式;音乐智能杰出的学生可把阅读材料改编成课本剧,绘声绘色地表演等。

5.借竞赛激趣。“争胜之心,人皆有之。”通过开展阅读竞赛,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展示成果,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举办阅读成果展示会。将学生的妙词佳句摘抄本、读书笔记、手抄报以及在各种读书竞赛中所获的荣誉证书进行展示。

2.举行读书报告会、故事会。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3.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活动后,可授予学生各种荣誉称号,如“读写大王”、“读书之星”等。

4.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活动后,对优秀的学生给予激励,授予“读书小博士”称号。

二、加强引导,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要处理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阅读。

(一)适时推荐阅读书目,使自主阅读有的放矢

“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可根据他们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适时地向他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学完了《海伦·凯勒》,可以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等等。

2.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宜的书籍。中低年级学生,可推荐他们读一些童话、寓言、儿歌、谜语等浅显易懂、简短生动、符合他们口味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读一些科普读物、民间故事、小说、诗歌、名家名篇等。

3.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学生也被各类信息包围着。所以,课外阅读也不能仅限于书本。除了书本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借助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二)适时进行方法指导,使自主阅读事半功倍

课外阅读要提高有效性,必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可教给学生以下几种方法:

1.摘抄划句法:向学生提出摘录和划句的要求,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划、一边摘,分门别类地摘录在自己的本子上。摘毕,要写清什么时候、摘于什么刊物、作者是谁。

2.批注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敢于发表个人评论意见,发现疑难之处或有不同看法,就在书页空白处进行批注。

3.反复阅读法:要求学生对一些重点文章、重点段落,反复阅读。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培养“真读书”的习惯。

4.质疑问难法:“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能提出问题,是读书中思考的收获。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时学会处处设疑,于探究中释疑、解疑。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6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内容多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建立了《小学生语文素质发展评价记录册》——力求体现评价全面性、过程性、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为此,我们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小学生语文素质发展评价记录册》

《记录册》主要评价内容涵盖了学生素质发展的“三维”目标,教师、学生人手一册,学生素质发展情况即时记录在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一年级《语文素质发展评价记录册》具有如下特点:

(1)评价内容全面.

内容包括成长“足迹篇”、“成果篇”、“交流篇”三大部分。“足迹篇”包括“情感态度习惯”、“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习作”、“综合实践”等栏目。“成果篇”包括“我的荣誉”、“期末回头看”等栏目。“交流篇”包括自己、伙伴、老师、家长评价栏目,将阶段与终结,集中与分散、定性与定量、师 评与他评等方式相结合。

(2)评价方法简便.

记录册评价方法是通过给“星星”、“海鸥”、“梅花”、“帆船”等各种标识图案涂颜色来记录学生语文素质发展情况的。

一年级的小朋友计算能力有限,会写的字也不多,用分数和等级评价都不大适合。用学生感兴趣的标识图案来激励学生去语文天地邀游,比没有感情色彩的量化表更贴近孩子,更能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每一种标识图案代表一项评价内容。如:“识字多”可以将记录册“识字写字”栏中的星星涂上颜色:“写话好”可以将“习作栏”中的海鸥涂上颜色:参加阅读考级,每考取一级,可在“阅读”栏中涂6朵小梅花。

各种标识图案有大有小,教师在操作时可以灵活运用。一颗大星星相当于10颗小星星,尽管每个栏目的标识图案数量有限(一般20个左右),但足可以满足过程评价的需要。不同的颜色也表示不同的等级。如:口语交际“最好”,可将“苹果”标识涂成红色,“一般”是黄色的,“还需要努力”是蓝色的。第一次评价时,没有得到红“苹果”,也不要紧,努力一下,赶上来了就可以把“黄苹果”涂成“红苹果”,这种评价了体现了延时评价原则,达到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而不是为了甄别。综合评价时,小组同学只需互相数一数每一栏目中小标识的数量就可以知道在某方面素质发展的情况了。

在日常评价中,教师可以将记录册与激励章(卡)配合使用。如学生本单元写字本上得了全部的红花印章,就可以得到一枚写字卡,每得到一枚写字卡就可以在评价手册“识字写字”栏中涂一颗小星星。连续10次作业按时完成且保质保量,就可以得一张喜报,每得到一张喜报就可以在评价手册“情感态度习惯”一栏中涂一颗红心。

记录册的使用有较大自主的空间。多长时间评价——次,一张喜报可以涂几个标识,教师都可以灵活掌握,真正起到了服务于教学的作用。

(3)评价主体多元。

“交流篇”中,通过学生、教师、家长多主体参与的质性评价,使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到目前自己的发展状况,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同时可以得到来自父母、老师、伙伴的鼓励和改进建议,利于学生的成长。学尘自评,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编排结构与课本一致。

孩子们喜欢、热悉的丁丁冬冬两个线索人物贯穿手册始终,每个栏目的学习目标(也即评价指标)都是通过丁丁、冬冬之口说出的,语言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心理。

如:“识字写字”栏中的评价指标“冬冬”足这样告诉大家的:“我能认识课本中要求认识的345个汉字,可以涂六颗星,你能涂几颗星?”。平时教师将总目标分解,分课或分单元进行即时评价。

(5)图案设计精美。

记录册中评价标识都是我们自己精心设计绘制的,无论图案造型还是颜色搭配都精致美观,孩子们喜欢记录册,也就更有利于发挥记录册的激励作用。

记录册中还收录了一些富有激励性、启发性的名言警句,学生们在积累了这些名言警句的同时,也受到启发教育。如:“我的荣誉”一栏中是荀况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实行丁课外阅读考级制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积蓄后劲。

课外阅读考级共设十一个等级,每学期一级,十级以上设特级。每一等级设相应级别考级证书,证书上附有相应级别的课外阅读目标、课外必读、选读书目。证书颜色各异,并设有学生喜欢的图案,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如一级课外阅读目标为:

能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能大致了解基本内容。能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在教师的指导下,丌始进行简单的读书摘抄。

参加故事会、朗诵会等读书交流活动,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

丰富语言积累,喜欢课外阅读,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每学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3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8篇以上。

必读书目为:《小学生课外阅读文选》(一)(或自读课本)、《安徒生童话》

选读书目为:《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阿凡提的故事》、《儿童小百科》《世界童话名著》。

进行阅读考级的日的,是让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教材给予的有限的“水源”,而是“大江火河”里的“源头活水”。

3、进行了从内容到形式的考试制度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

供了可靠的保障。

考试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察内容全面.加强了对以往弱化的“写字”、“朗读”、“口语表达”阅读”等内容的考察,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并将属于非智力因素的学习态度习惯列入考评范围。

(2)考察形式多样。除进行“笔试”测评外,还增加了“口试”,口试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其结果呈现方式有分数、等级、标识等多种。

(3)试题形式灵活.适应低年级儿童特点,文字与图画相结合,注重创设丰富多采的问题情景。如:“小朋友,你能帮声母、韵母朋友找到他们各自的家吗?”、“下面的字娃娃太孤单,你能照样子给他们找个朋友吗?”等。条件好的学校,将动画也引入考了试。这样的考试,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们“乐”

考,从而也更“乐”学了。

4,建立了成长记录袋——为学生的发展留下了成长的足迹。

成长记录袋里存放着:评价记录册、期中期末检测试卷、日常学习激励卡、获奖证书、学生最满意的作品——最好的作文、日记、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探究活动记录……这些材料,记录下了学生成长的足迹,反映学尘进步历程,激励学生不断发展。

二、评价方式多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1、利用激励章(卡),进行即时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学生的成长犹如在跑道上赛跑,周围不断的“加油”声会激励他跑得更快。激励章、激励卡就是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给予学生的加油

声。

激励章、激励卡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发挥了即时评价的作用。奖励印章,操作简便:奖励卡片,迎合儿童心理,深受儿童喜欢。学生每得到一枚激励卡,都会如获至宝、爱刁;释手,在和父母、同学共享欢乐之后,精心收藏在“成长记录袋中”。其激励作用之大也是人人们想象不到的。

2,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评价氛围。

充分利用班级、校园各种评价展台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不但发挥其评价、激励功能,也优化了班级、校园环境。

如:识字园地、日记展台、俊字园地、习作之窗、激励章(卡)积累台等板块。“瞧,这是我的作品”展示了优秀手抄报:“小荷才露尖尖角”展示了优秀习作。“群星璀璨”介绍了全校的故事大王、古诗小状元、阅读小博士、识字小能手……各种展示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由最初的追求激励(章)卡片的

数量到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评价主体多面,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在评价过程中,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的状况,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综评、家长助评等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反思和自律意识,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校、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如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评价,学生在自评、小组互评中自我反思,评价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过程。《评价手册》当中的“成长交流篇”里,我们特意设计了“家长反馈”、“老师对我说”、“我对自己说”、“同学告诉我”、“家长心语”等栏目,将师评、自评、生评、家长评价有机结合在—起。

四、评价过程动态,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在评价过程中,注重纵向评价,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而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分等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