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阅读教学论文

有效性阅读教学论文

一、咬文嚼字,品味语言魅力

1、摒弃形式,回归文字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虽然课堂形式多样,热热闹闹,但往往脱离了文本,缺少应有的文本思考,使得阅读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是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为基础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咬文嚼字,把握语言,切不可丢开文本。如:在《狐假虎威》的教学中,为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狐狸的狡猾,教师要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找出反映狐狸狡猾的句子,如:“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眼珠子骨碌一转”等,接着设问:“眼珠子骨碌一转它有了什么想法?”,“为什么神气活现、摇头摆尾,难道它不怕吗?”让学生在边读边思中感悟狐狸的狡猾,咀嚼语言文字的准确精妙,品味语言的魅力。

2、潜心会文,细嚼慢咽

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读书要动脑思考,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处。”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本对话,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探究,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指导学生逐节逐句地仔细默读全文,同时思考:哪些字词最能反映人物的高尚品质,细细体会这些字词的精妙之处,读完后整理、归纳,再用简洁通顺的语言有条理地说出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让学生静思默想,在默读中思考、比较、鉴别,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静静的对话,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细嚼慢咽,品味词句的深刻内涵,这样才能真正触摸人物的心灵,主动建构人物的形象。

3、层层递进,聚零为整

语文学科综合性强,作为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把握好“动之有趣”、“动之有思”和“动之有度”,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从而聚零为整,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如:《草船借箭》一课,为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让学生自行设计画出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步骤草图,并在图上对每一个步骤起到的作用进行标注,最后,结合课文内容全班开展讨论为什么用“借箭”,而不用“夺箭”或者“骗箭”,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品味文字语言的形象、生动和精妙之处,从而聚零为整,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

诵读是完成教学或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感知,有所感悟。”也就是说,诵读应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1、读出旋律,创意生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然这是谁都会说的理念,但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没有真正互动起来,阅读教学没有应有的乐趣。阅读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在教学中我们应尽所能,创造机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朗读,读出层次,读出感情。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读”真正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比如:《长相思》是一首诗词,教师要用些生活化的例子,从作者的年龄中推算出他的重重思念,引导学生带着不同的感情反复诵读,深化理解的深度。

2、尊重个性,平等对话

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唱出和谐的旋律。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的基本手段,需要教师要言不繁的点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应是启发学生思考、发现,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做一个出色的主持人,善于穿针引线,通过师生的思维互补撞击,拓宽视野,丰富经验。比如:教学《荷花》之前,教师先自己研读课文,体会一大池荷花的动态美,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在第一遍的朗读中扫除了生字词的障碍,在第二遍的朗读中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展开想象:“如果你也是一朵荷花,你会想些什么?”在对课文的深刻感悟后,让学生之间充分对话,共享语文阅读的精彩与美妙。

3、拓展材料,理解记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学校可以什么也没有,但只要有图书,就可以称之为学校。可见,读书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并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教学材料,指导学生理解记忆。编者在编写课文时有阶段性的侧重,作为教师,在拓展阅读材料时,要依照单元重点补充相关内容,例如:在“回忆录”的部分,选出其中的一篇要求学生精读,课外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与课文有联系的相关知识,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现代作家的生活环境,又学到了历史知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

三、融汇贯通,指导语言运用

在哈佛大学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融汇贯通,培养语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有效性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语言运用,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恰当的情景,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把习得的语言巧妙地加以运用,促使学生在迁移训练中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对于有效性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思练结合,勤于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训练,缺一不可。语文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应指导学生做到思练结合,设计一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辨,并找准本课的语言训练点、培养点,设置适当的练习或小练笔让学生当堂完成,以深化理解。同时,要提高阅读课教学的效益,教师应做到精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设计力求精简、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并勤于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是有效的?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可采用长文短教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默读课文后,抓住“课文围绕什么事来写的?”这个问题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掌握,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的心理活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放手让学生找句子,从抓住重点句,关键词体会人物情感,从而在整合中快速地训练学生理解思维。

2、大处着眼,深入思考

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整体感知—局部感知—整体感知,教师要如成鸟一样把文本嚼得细碎引导给学生,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时应从整体出发,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边读边思,并适时提升主题,促使学生尝试揣摩文字背后的意蕴,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引领学生真正把握住文本的命脉,立足阅读教学的“本”——读,抓住阅读教学的“魂”——思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妈妈说“精彩极了”,爸爸说“糟糕透了”,让学生用文句来回答理解,朗读再领悟,延伸到学生生活,妈妈说好,爸爸说不好的事情,让学生读重点段来深入理解课文,从大处着眼,在多层次读中感悟父母的爱。

3、迁移训练,拓展思维

语言文字的训练不是机械的操练,而是依据教材提供的内容,抓住迁移点,通过精心设汁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小学生喜欢想象,但往往不能关注课文的关键词句,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想象,既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又训练了思维的严密性。如:《鸟的天堂》一课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把大榕树称之为“鸟的天堂”,感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在教学中,教师可请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一下画眉鸟此时仿佛在干什么?学生们各执一词,对于学生想象的内容,教师应适时鼓励,激发其思维的亢奋,在学生们开始议论,但却不敢举手发言时,教师可轻声诵读“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那么多的绿叶…不留一点缝隙”,学生们可能会说:“画眉鸟仿佛在说‘我有大榕树保护我,我才不怕你们呢!’”,最后教师引导:“这样看来,大榕树真是鸟儿躲避危险的好场所啊!”学生们齐声说道:“鸟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