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培训总结范例

医院培训总结

医院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新财会制度;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

引言

医院的财务会计工作需要对大量的资金进行调配,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构建,有助于医院财务会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因此,结合新财会制度的普及情况制定财会内部控制工作体系的改良方案,是很多医院财会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新财会制度下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财会内部控制体系审核缺乏严谨性。从当前医院的财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情况来看,部分医院的财会专业人员缺乏对内部控制体系审核有效性的关注,在处理财会管理工作模式设计的过程中,未能实现对先进管理模式的探索构建,导致财务会计审核性质的工作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改良创新,难以为审核性质工作的调整提供必要支持。部分医院财会内部控制方案在创新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各部分经费需求的深入探讨,尤其对于影响审核性质工作处置条件的因素未能实现全面完整的分析,造成新财会制度在贯彻过程中,无法通过有效的调查研究制定审核方法创新方案,最终导致经费申请等工作难以在批准条件总结方面取得进展,也使得医院各项工作经费的获取方式无法得到有效创新。一些医院在处理财会内部控制建设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对经费的浪费现象考察不够精准,缺乏对经费价值变现情况的详细考察,导致审核工作策略虽然得到了构建,却难以充分适应财会工作主体成员的利益诉求,不利于新财会制度指导性价值的显现。

(二)医院财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制度建设是医院财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当前部分医院的财会工作运行特征来看,财会内部控制的工作依然受到医院内部行政指令的影响,未能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处理基础性工作,无法为医院改进财会内部控制工作积累经验。一些医院的财会专业人员缺乏对财政政策的深入分析,在处理财会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工作过程中,未能将财政政策作为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参考依据,导致新财会准则的突出指导价值未能得到显现,也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无法具备足够的规范性。一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工作对于人为操作的局限性缺乏充分研究,导致监督纪律的构建不够严谨,虽然进行了现有财会内部控制制度的细化设计,但对于关系到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实施质量的因素总结不够完整,难以为医院更加有效地提升内部控制相关工作执行质量提供完整的支持。

(三)医院财会人员专业素质存在不足。新财会制度的实施对于医院的财会专业人员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但是,就医院财会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很多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缺乏对财会专业人员培育工作价值的有效考察,难以为财会团队培训体系的有效改良提供支持。一些医院虽然进行了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探索,但缺乏对专业课题讲座等工作实施特征的研究,尤其对影响财务人员专业素养的各方面因素缺乏必要的总结,无法在财务专业人员的视野得到有效拓展的情况下,更好地满足新财会制度提出的各方面要求。一些医院虽然针对新财会制度的贯彻状况进行了培训工作的改进,但缺乏对激励考核工作的有效调整,导致影响财会人员切实利益的因素依然受到注册会计师考试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为财会人员专业技能的改进提供必要支持,也使得财会人员无法在利益因素的引导下充分实现自身素养的提升。

(四)医院财会信息化水平较差。信息化技术的成熟有效应用可以为医院财会工作质量的改进提供高水平支持。但是,从当前部分医院的财会工作运行情况来看,新财会制度的贯彻未能在相应的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理想的成效,大部分财会人员的工作技法未能得到全面的改良创新,无法为医院财会信息化价值的显现提供帮助。部分医院缺乏对信息的财会信息转换传递情况的调查,虽然进行了财会信息化的探索,但现有的财会信息处理程序依然过于复杂,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管控难度较大,难以在快速识别会计信息问题的情况下,实现财会信息化体系的有效革新。一些医院在制定财会信息化发展方案的过程中,对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革新情况缺乏有效的研究,虽然进行了财会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探索创新,但在内部控制信息化的相关举措未能得到有效转化的情况下,各类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硬件无法得到改良优化,难以为财务专业人员道德风险的有效管控提供必要支持,也使得医院总体信息化水平难以得到提升。部分财会工作者在进行新财会制度贯彻过程中,没有对制度执行在技术层面的需求进行总结,导致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多地发挥了处理财会信息的作用,无法在财会信息沟通渠道建设方面发挥理想的效果,也使得信息技术对财会工作改革的重要支持作用无法得到体现。

二、新财会制度下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改进策略

(一)提升医院财会内部控制体系审核的严谨性。医院的财会部分一定要对新财会制度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加以分析,并借此进行传统审核工作局限性总结,使财会管理模式建设的各方面影响可以得到充分明确,为审核性质工作的运行有效性建设提供帮助。要加强对审核性质工作实施特点的研究,尤其要对财会管理模式的主体特征加以研究,使各方面经费请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更加完整地适应新财会制度的具体实施需要。医院的财会工作者要加强对实地考察情况的重视,充分掌握新财会制度贯彻情况下的经费审批信息,以便各项审核工作都可以结合具体的资金拨发方案得到创新改进,为医院更好地实现新财会制度的应用提供帮助。要针对医院现有的经费构成特点进行审核工作严谨性分析,结合医院主体利益的构成情况,对审核性质工作的严谨性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识别,为审核性质工作的调整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二)提升医院财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医院的财会专业人员在进行新财会制度贯彻研究的过程中,务必将制度严谨性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以便在进行财会内部控制工作设计过程中,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对内部控制制度多方面应用价值的开发,为财会工作的规范化运行创造有利条件。医院财会专业人士要加强对思维理念的转化,充分认识到医院内部行政性指令的作用局限性,以便可以将更多财会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在制度层面,为制度设计工作争取到更加全面的支持。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相关治理理念构成情况的研究,尤其要对监督性质工作的执行纪律加以考察,使医院的财会专业人士可以获得有效督导,促进财会内部控制制度的更好实践。医院要进行强化内部治理政策,使医院内部资源的实际调配情况可以得到有效明确,进而实现对监督控制相关举措的规范化处理,为财会内部控制制度更好地满足财会方法创新需求提供帮助。

(三)提升医院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医院在处理财会人员素质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财会相关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特征进行考察,使培训工作的设计内容可以具备更高的针对性,以此实现对财会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要加强对新财会制度贯彻过程中医院会计工作各方面变化的关注,并对医院现有的人才外聘情况进行考察,使财会人员可以在明确业务素养需求的情况下实现专业素质构成因素的有效认定,以便可以更好地适应财务工作的运行需要。在制定财会人员专业素质培训的具体策略过程中,要加强对基层财会人员切实利益构成情况的研究,并对影响财会人员经济利益和发展前景的因素加以总结,以便在进行培训工作方法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财会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四)提升医院财会信息化水平。医院在贯彻新财会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技术因素创新实践所具备的积极影响进行总结,以便财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可以得到较高水平的定位,以便可以更加充分地实现对信息化技术资源的创新应用。一定要加强对医院内部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研究,尤其要对影响信息传递质量的各类因素加以总结,以便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财会信息化体系的构建价值能够得到更加充分地展现,更好地提升新会计制度的贯彻质量。医院的财会人员需要对信息沟通平台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进行总结,并在财会信息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将具备更强紧密性的硬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此提升财会信息化水平。

三、结语

医院培训总结范文2

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滞后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降低农民群众看病费用,同时培养农村医药人才,使更多的基层医生掌握常见多发病的诊疗技术,提高他们的医疗诊治水平,使农村医药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已成为我们必须提上日程的任务。

相比较西医学而言,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特色技术特别是中医外科一些非药物疗法,不依赖于大型诊疗设备,不受场地、医院规模、药物等因素的制约,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乡村医生容易掌握,便于开展,看了就能懂,学了就能会,会了就可以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方法多用来治疗一些常见、多发病,患者受益面广,且医疗成本低,患者负担较轻,因此大力推广具有疗效成本优势的非药物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是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高注册乡村医生治疗水平、带动基层健康医疗队伍的重要手段,并可通过培养当地3~5名乡村医生,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促进现代乡村医生治病水平。许多三级甲等医院既往已培养了诸多博士、硕士、进修医师,但对乡村医生培训较少,缺乏对乡村医师进行授课、示教的经验。事实上农村中医药人才对切实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需求十分迫切,其通过掌握中医适宜技术,不仅提高个人水平,甚至可以通过某种技术救活一个医院,辐射周边区域,带动相关区县该病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农村地区中医药卫生人才是农村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加强对乡村优秀中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是提高中医医生的临床技能、繁荣农村中医药市场、促进农村医疗发展的重要手段。我院作为教育部直属院校、211工程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既往积累了一些乡村医师培养经验。总结既往的人才培养经验,我们认为针对乡村医师的培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项目筛选

项目筛选十分重要,要注意乡村医师自身特点及所推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向乡村医生培训推广的中医外科适宜技术需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所选项目必须是目前正在使用的、疗效确切的、群众反映良好的、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技术项目;二是要安全、有效,便于基层医生学习和掌握;三是要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疗效较好;四是成本要低,只有如此才适合在乡村推广;五是要适合农村和基层应用。在治疗多种外科疾病疗效显著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我国外科疾病发病特点及中医外科外治优势,总结在既往学术交流、授课过程中乡村医生较感兴趣的中医外科特色诊疗方法进行总结。初步确定一些适合培训和推广的项目,(1)排乳手法治疗早中期急性乳腺炎;(2)埋线配合外敷神阙穴治疗慢性便秘;(3)针药并用治疗泌尿系中小结石(9mm以下);(4)中医外治法治疗肛瘘;(5)肛门给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增生症等。

2项目具体目标

如果能通过1年的时间,在各市基层重点培养当地3~5名注册乡村医生,使其掌握上述疗效确切、使用方便的中医外科特色技术的要领,并能够熟练使用,建立一支基层中医外科医疗队伍,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则能不断促进农村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3项目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以下步骤促进项目的落实。(1)确定掌握上述诊疗技术、经验丰富、具有中医外科授课基础的具体培训骨干教师。(2)由骨干教师编写拟培训和推广的中医外科适宜技术诊疗规范,制作授课材料和特色技术规范化学习课件、光盘。明确特色技术的疗效,规范特色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操作方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进行阐述,以便于学习,使学习者能充分理解掌握并运用特色技术。(3)选送推荐地区优秀乡村医生(中医外科医生)3~5名参加理论培训学习。带教医院根据选送名单安排培训学习,并在培训结束后负责考核工作。(4)理论考核合格的乡村医生到相应医院进修学习3~6个月。由临床医生协助骨干教师对乡村医师进行临床带教、观摩示范,负责在日常工作中对乡村医生的指导,提高他们使用上述中医外科适宜技术的水平。要及时发现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并对推广工作进行效果评价。(5)以区、县及以下中医院作为培训基地,展开对口支援,骨干教师及三甲级医院中医外科专业人员到乡村医生所在地推广中医外科适宜技术,进行义诊。定点负责指导工作,对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医院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医院管理;轮岗培训;岗位胜任力行

政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力直接影响医院管理工作成效[1]。快速提高新入职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力水平是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内涵。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是提升新员工岗位胜任力的通行做法。一些大型公立医院将轮岗培养模式引入医院管理岗新员工培训中,在提升新员工岗位认知和岗位胜任力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提升轮岗培训的效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新员工的岗位胜任力,某三级肿瘤专科医院根据管理岗新员工的教育背景和职业发展方向,在新员工轮岗培训工作中采用了个性化的轮岗培训方案。本文尝试对个性化轮岗培训模式提升新员工岗位胜任力的效果进行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培训对象。某三级肿瘤专科医院2019年新入职管理岗员工13人,其中男性2人、女性11人,平均年龄26岁,以25~30岁为主(76.92%)。毕业于国内高校9人,国外高校4人;本科学历2人,研究生学历11人;无医院工作经历12人。所学专业涵盖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生物医学工程、法律、计算机科学、应用经济学、审计学等。

1.2培训方法。1.2.1制定培训方案。每位管理岗新员工。轮岗培训时长为40周,原则上要轮转10个科室,每个科室4周。根据每位员工的教育背景、能力特长、职业发展方向等,个性化制定培训方案和培养目标。轮岗科室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科室包括院办、党办、人事、宣传、医务、科研、教育,选修科室包括财务、经管、审计、纪检、医保、国际交流、GCP、肿瘤登记、早诊早治、信息、总务、设备、基建等。选修科室由个人根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或兴趣选择,人事处统筹确定。轮岗培训计划在执行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调整。1.2.2完成培训计划。轮岗科室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完成指定培训计划。包括公文制作、收文管理、档案整理、会务组织、会议记录等日常事务性工作;起草工作总结、汇报材料、讲话稿、宣传报道等文字性工作;参与并完成至少一项轮岗科室业务性工作等。新员工要掌握轮岗科室的制度职责、工作内容、业务流程,锻炼文稿起草、语言表达、计划执行、组织协调和跨部门协作等综合能力,提升岗位胜任力。1.2.3监督考核与员工评价。人事处负责轮岗员工的考勤及日常监督管理,各轮岗科室负责人对轮岗员工的组织观念、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信息化办公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考核等次。轮岗培训全部结束后,组织新员工现场述职和经验交流,通过调查问卷对轮岗培训和新员工岗位胜任力进行满意度调查和综合评价。

2结果

2.1培训完成情况。13名轮岗培训新员工中,9人按时完成全部轮岗计划,占69.2%;4人因上级借调、疫情防控等原因被抽调退出轮岗培训3个月以上,完成部分培训计划,占30.8%。

2.2满意度调查结果。通过问卷对轮岗培训的总体效果、周期安排、科室安排等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问卷分为新员工和轮岗科室两种,共发出调查问卷30份,其中向新员工发放问卷13份,向轮岗科室发放问卷17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在轮岗工作总体效果满意度评价方面,轮岗人员满意度为92.31%,轮岗科室满意度为94.12%。在轮岗周期安排方面,前者满意度为92.3%,后者满意度为70.58%。

2.3新员工能力评价轮岗科室对每位轮岗人员在知识结。构、工作态度、岗位适应性、执行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6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总体优秀率为63.29%,良好率为35.44%(表1)。通过对每个人各项能力表现优、良、中、差4个等级分别赋予分值,加权计算得出每名新员工各项能力分值(表2)。

3讨论

3.1业务需求与员工意向相结合,科学制定个性化轮岗培训方案。科学合理的轮岗方案是轮岗培训顺利实施的关键,要调动科室和新员工参加轮岗培训的依从性和积极性。轮岗培训方案制定前要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科室业务需求,获得轮岗科室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向新员工详细介绍轮岗培训的目的、流程、周期和要求,并充分了解他们的意向、需求、意见和建议[2]。在综合考虑医院业务需要与个人意向、教育背景和职业发展的基础上,为新员工量身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科室和员工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本期新员工轮岗培训过程中有4人因外派借调、参与疫情防控等原因临时调整了培训计划,后期将择期补齐轮岗计划。这种灵活的轮岗方式既能满足科室的业务需求,又能更好地锻炼新员工,促进了轮岗培训目标的实现。

3.2岗位需求和能力评价相结合,为岗位匹配合适的员工注重在培训过程中培养、锻炼、考察。新员工,并作出科学的能力评价,发挥员工特长,为岗位匹配到合适的员工,尽量做到人岗相适。首先是要加强新员工培训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做好出科考核结果以及日常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记录,还要及时响应员工诉求和科室需求。其次是在轮岗培训结束后,通过座谈会、总结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对轮岗培训满意度的评价、对科室的评价以及对新员工全面的能力和素质评价。对新员工的能力素质评价将作为人事部门为新员工合理定岗、提高人岗匹配度的参考依据。根据本期新员工的专业背景和个人能力,将综合协调能力强的员工优先安排在院办、党办、宣传等综合型部门,将专业素质优的员工优先安排在医务处、科研处、教育处等业务型部门。

3.3探索建立医院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指导新员工轮岗培训和能力评价。轮岗培训旨在帮助新员工加强对岗位的认知,提高岗位所需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态度和价值观,即提升岗位胜任力。目前医院培训方案的制定是基于既往的实践和经验,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医院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能用于指导培训设计和能力评价。希望能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通过此次个性化轮岗培训的探索,尝试构建科学合理的医院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今后,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基础,不断优化管理岗新员工的培训模式,并建立更加科学量化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岗位胜任力评价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沈璐.公立医院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8,25(11):1011-1016.

医院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医院护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

全面质量管理(TQC)早期常应用于企业工作管理中,随着不断推广,这一方法被运用到医院工作管理中[1,2]。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方法,护理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与护理质量、医疗质量、患者安危、医院社会效益等息息相关,应当重视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医院护理管理工作质量,可采用TQC管理办法,有组织、科学、持续展开护理管理工作,查找护理管理问题,改进护理管理质量[3]。本文主要探讨采用TQC管理对医院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23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1月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其中2017年1月~12月为TQC实施前,2018年1月~12月为实施后,实施护理管理前后护理人员无变动。其中男22名,女208名;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29.35±4.21)岁;工龄0.5~22年,平均工龄(11.58±2.06)年;学历:硕士34名,本科137名,专科59名。

1.2方法

1.2.1搭建管理体系

TQC要求全员、全过程、全面质量展开管理,为保障管理顺利展开,应根据医院具体情况搭建TQC管理体系。本院制定三级管理制度,由护士长、科室护士长、护理部逐层三级管理。各病区护士长负责本病区护理管理工作,包括护理监督、组织培训、人员管理等,科室护士长与护理管理委员会对接,负责病区分组、科室TQC工作建设、统筹培训等,护理部则负责拟定年度TQC管理计划,做好各项工作安排。此外,医院根据护理科研、教育、人事、专科护理、护理质量等方面专设管理委员会展开管理工作,实现全面、全员、全过程管理。

1.2.2展开管理培训

①首先展开TQC理念培训,加强护理人员对TQC理念、方法、重点的理解,使其牢记四个“一切”,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一切用数据评估、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以PDCA循环展开工作。争取护理人员的支持与配合。②展开礼仪规范培训,要求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规范仪表、行为、服务语言等,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③PDCA循环培训,为护理人员培训PDCA循环相关知识,包括具体流程、头脑风暴分析法、执行方式、问题总结等,积极组织科室、病区展开PDCA循环管理,逐步、逐项解决护理管理问题,循环提升护理管理质量。

1.2.3加强质量监督

采取全程质量监督,全员参与到护理管理质量监督工作中,打造人人参与的积极管理气氛,提升护理人员对于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明确各岗护理质量要求,质量监督方法,确保各岗位工作处于监督中。同时,细致护理工作质量监督,对各项护理环节展开质量监督,保障各环节达标。并展开全时段护理监督,病区护士长每日检查本病区护理工作质量,科室护士长每周检查护理工作实施情况,护理部主任每月随机抽查护理工作情况至少5次,并做好节假日、夜间护理工作监督机制,保障护理工作质量监督的质量、效果。

1.2.4完善考核评价

拟定全面考评体系,包括技术、素质、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等,评分方式包括护理人员自评总结、科室考核评定、相关人员评定等,要求护理人员自评总结从正反两面展开总结,考核小组由科室护士长统筹,组员包含不同年资护士,每月展开考核评定1次,考核后成绩公开,量化考核,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同时根据考核结果评析问题,根据问题展开工作整改指导,做好考核反馈,真正解决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并设定优秀标杆,由考核成绩较好的病区、科室作为示范,分享护理管理工作经验,达到向标杆看齐的效果,实现护理管理质量的整体提高。

1.3观察指标

1.3.1管理前后的护理质量情况

由护理部组织开展三级质量管理,对本院60个护理单元进行质量评估,采取评估量表方式展开评估,量表在循证[4-6]基础上,由各科护士长、护理部骨干探讨拟定,检验量表信度为0.83,可应用于研究中,评估项目包括安全管理、行政管理、质量管理、患者满意度四大方面,各方面分值为20、10、50、20分,分值越高则表明护理质量越优,最后取各护理单元平均分作为本院管理前后护理质量最终评分值。

1.3.2管理前后的护士理论知识、技能水平情况

由护理部组织面对全体护理人员展开护士理论、技能水平查考,考察内容包括专科知识与技能、全科知识与技能、护理心理学知识等方面,两项分值均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越优[7],最后取护理人员理论、技能平均分作为管理前后最终评分值。

1.3.3护理不良事件、投诉等情况

随机抽取2017年1月~12月500例护理事件作为管理前资料,2018年1月~12月500例护理事件作为管理后资料,比较管理前后出现护理不良事件、投诉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管理前后护理质量情况比较

管理后各项护理质量得分均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管理前后护士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比较

管理后护士理论、技能水平均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投诉情况比较

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投诉总数均低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院培训总结范文5

1.1工作质量不高效

医院护理工作向来十分繁重,头绪较多,由于人员分工欠合理,个别护理人员质量意识淡化、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制度难落实,自我要求标准不严格,使护理工作质量不高、效率较低。加之个别护理管理者执行力不足,对护理质量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具体工作任务难以有效完成,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无法落实到位,影响了护理工作整体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1.2床工比例不匹配

国家卫生部规定三级医院病房床护比例为1∶0.4,而我院床护比例仅为1∶0.31,明显低于国家要求的标准配置比例。导致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工作任务繁重,甚至超负荷劳动,造成护士身心疲惫,工作中注意力难以集中,出现巡视不及时,观察不仔细,服务不到位,相应的安全环节难以控制,易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

1.3培训机制不完善

医院护理培训工作主要通过院内集中培训、科室分散教育、个人自学等形式开展,形成了拟定培训计划、完善培训内容、明确时间节点、组织考核总结的固定模式,培训力度、深度与广度相对滞后,对培训计划的实用性、内容的完整性、考核的严肃性缺乏科学论证与有效监管。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计划不科学,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打折扣、走过场、摆花架子现象突出。同时,医院地处边疆,外请专家及外出培训机会较少,没有外来护理文化的冲击与碰撞,护理工作难以在创新方面有所建树。

1.4护理记录不详实

医院等级评审发现,护理记录普通存在“三不”现象:一是护理记录不全面。患者入院时的宣教记录不全面;入住外科并发多种内科疾病的患者,内科要求护理的记录不全面;护理复合伤患者的多部位疾病时,往往避重就轻,对部位数量、大小、深度等记录不全面。二是护理记录不及时。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护理记录不能按照规定在抢救结束后6h内完成,责任心不强,采取回顾性方式记录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护理记录不客观。对一些不能进行主观性描述的护理记录,不能用客观事实去描述与记录,客观性的护理记录过于含糊、不真实。如记录术后排尿,往往只写小便自解,没有对时间间隔、尿液量、尿液颜色等作真实、客观记录。

1.5监督能力不到位

医院虽成立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各科室有质控小组,每月底进行护理大查房,每天由值班护士长夜查房,但查房与质控工作质量不高,对科室存在的安全质量问题不能主动发现,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护理质量、工作能力,没能进行及时督导和指导,导致规章制度难落实,监督管理难深入,从而阻碍了护理工作全面、持续、高效的发展。

2评审对护理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

2.1健全完善制度,坚持从严管理

评审结束后,护理部针对部分规章制度不全面、不实用的情况,及时进行梳理,组织管理与技术骨干队伍补充、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各项应急预案。把重新修订完善后的规章制度及时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平台予以执行,坚持从严管理队伍,强化护理管理内涵建设。并根据评审标准和临床实际,修订完善了护理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在对护理单元的绩效考核中,启动一票否决项目和动态重点指标管理,推进了护理团队管理由末端向环节、由重点向随机、由主观向客观方向转变,有效克服了以往凭经验管理、问题管理的弊端与短板。

2.2规范工作流程,注重细节把控

依托医院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平台,加强了对护理工作细节的把控,进一步细化了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目标及措施,规范了各专科护理操作常规及并发症预防护理流程;制定了83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注重护理文书记录的规范性、及时性与真实性,采取统一文书记录、统一编号管理、统一定点存放模式,把护理工作流程标准化,使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一个规范、标准的工作程序。

2.3完善人员配置,稳定护理队伍

医院重新对护理人员编制进行了核定,对护理人员岗位进行重新调整,保证了在临床一线的护理队伍人员配置达到95%,医院床护比由原来的1∶0.31提高到了1∶0.43。医院广泛开展交流谈心活动,摸清护理队伍人员结构现状、护理人员工作需求及兴趣爱好,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充分满足护士的合理心理需求,每年“5•12”护士节进行优秀护士及优质护理先进个人评选,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加强专业理论及技能培训,每年举行护理技能操作比武,增强护士自信心,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积极组织文艺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啦啦操比赛等,使护士有机会展示自己,释放内心压力,并尽可能创造一个温馨的工作环境,使护士能愉快地完成工作,从而保证工作质量。

2.4完善服务体系,追求质量效率

医院完善了健康咨询服务、技术支撑服务与护理专业评价体系,每月开展一次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及时跟进,持续改进护理服务工作作风;每季度开展一次伤病员座谈会,广泛听取对护理服务工作意见建议;每半年开展一次护理服务大检查,及时查漏补缺;每年开展一次护理服务专题总结表彰会,褒奖优者,鞭策后进。通过开展微笑服务、亲情服务与人文关怀活动,深化了护理温馨服务与护理优质服务内涵,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已成为提升医院社会与经济效益的重要砝码。

3体会

医院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医院-社区联动干预;慢性伤口;延续性护理;护理培训

慢性创面因为受到较多因素影响,整个愈合周期较长,增加患者痛苦,且大多数患者出院后仍然存在延续护理需求[1]。本研究对慢性伤口患者延续性护理中采取医院-社区联动干预措施,通过当地二级以及三级医院的加入及其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帮助社区培养专业护理人员,改善社区对慢性伤口的护理能力,现就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慢性伤口(以压力性损伤为主)患者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35~78岁,平均(48.92±3.65)岁;所有患者均为压力性损伤引起的慢性创面。社区共有5名护理人员参与本次研究,均为女性,年龄25~30岁,平均(28.62±0.37)岁;工作时间2~6年,平均(4.50±0.64)年;均为大专学历。所有患者与社区护理人员同意本次研究,有完整的调查、培训以及护理资料。

1.1方法:对慢性伤口患者采取医院-社区联动干预与延续性护理,措施包括:①成立联动干预小组:由二、三级医疗机构经验丰富临床医生、护理人员与社区护理人员组建延续护理小组,二、三级医疗服务机构一方面负责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带教与培训,另一方面负责对慢性伤口的换药指导;社区护理人员负责对慢性伤口患者的日常护理。②积极宣传、深入社区、广泛宣传:主要采取社区发放宣传资料、社区家庭医生团队讲座等形式,让社区慢性伤口患者知晓社区可开展慢性伤口护理门诊。③社区开设慢性伤口护理门诊:由一名已取得适任证书的社区伤口专科护理人员、一名外科医生与各层级护理人员组成。每周开设2d门诊,并定期d由社区小组下社区,上门为患者进行慢性伤口的评估、换药与健康指导。④病患资料收集:统计门诊病房收治患者资料,及时下社区对患者予以伤口评估与护理,跟访患者慢性伤口恢复情况。⑤经验总结,分类收集门诊收治的各类伤口资料,总结患者护理期间常见问题、护理操作要点与不同护理技术要求,建立有特色的社区伤口护理门诊。对疑难伤口可由专家会诊,根据护理情况及时指导、培训。

1.2观察指标:①患者护理指标,包括创面面积、疼痛评分及护理满意率;②护理人员培训前后考核评分。

1.3评价标准:疼痛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予以评价,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则疼痛越严重[2]。护理培训前后均使用社区护理人员培训专用考核量表从创面健康教育知识考核、护理技能考核以及慢性伤口专业知识评分方面予以评价,每项0~100分,分值高对应培训效果越好。护理服务满意率则从护理环境、护患沟通、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流程等方面评价,分值为0~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非常满意=总满意。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创面恢复情况及满意度比较:100例患者中,表示非常满意58例(58.00%)、基本满意42例(42.00%),满意率达100.00%。患者护理后,较护理前创面面积明显减小及疼痛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社区护理人员培训前后考核结果:社区护理人员培训后,较培训前对应的创面健康教育知识考核、护理技能考核以及慢性伤口专业知识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医院培训总结范文7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浙医二院2008~2013年的相关信息、资料、总结资料及反馈调查表等。以JCI认证前后浙医二院医疗质量、患者安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探讨与评价JCI认证的作用和影响,总结形成适合我国大型综合型医院质量提升的模式。

1.2方法

1.2.1形成性研究

广泛查阅、收集国内外有关JCI认证的进展以及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JCI认证的经验等文献资料。根据形成性研究方法,在医院参加JCI认证前,按照JCI标准和要求,通过文献法、专家咨询法,创建一个医院质量发展模式原型;根据模式原型制定具体质量改进计划并加以执行;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收集及分析形成性数据,对既成的计划进行评估、总结,为完善计划模式提供实证资料;重复数据收集和模式修改步骤。通过3年一次的复评,总结出较为完善的“大型综合性医院JCI认证模式”。

1.2.2效果评价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收集医院JCI认证的资料、总结及反馈调查表数据。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借鉴柯克•帕特里克(1959)培训评价模型理论原理,从反应层(Reaction)、学习层(Learning)、行为层(Behavior)及结果层(Results)4个层次对认证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比较各次认证的效果差异,对不同因素间评价结果的差异进行对比,探讨相关影响因素。

1.2.3抽样方法与观察指标

成立4人调查小组,对调查组成员进行近1个月的培训,使调查组成员明确调查目的和各自的工作职责。从浙医二院医务科、JCI认证委员会、病案室、后勤等抽取相关职工近40人,发放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应答率为95%,根据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收集2008~2012年医院有关JCI标准的相关数据,作为对照数据。研究方法采用比对研究,对JCI标准和中国《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观察JCI认证前后浙医二院在服务理念、医院管理、医疗服务质量的变化。

2结果

2.1浙医二院执行

JCI标准的总体情况浙医二院最初接触JCI标准后,就吸收了JCI的质量理念,并根据医院当时的能力和条件,在日常医疗品质控制中进行了持续的质量改进。2006年实施COI,2008年实施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s,QCC),2010年实施目标管理PDCA[Plan(策划)、Do(实施)、Check(检查)和Act(处置),简称为PDCA)、5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5个项目)],2011年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CauseAnalysis,RCA),2012年增加FMEA失效模式分析法(FailureModesAnalysis)、6σ管理方法进行质量改进控制和评估。据医院统计,2010~2011年,全院成立61个QCC,完成质量改进项目511项,涉及患者安全、医院服务、护理质量、医疗质量、医院管理等方面。2012年,医院在质量和安全、药物与给药、流程与效率、健康教育、医院服务、医院管理等方面完成PDCA项目600项。为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医疗质量的全面改进,医院还设立质量奖并建立了质量奖励基金。

2.1.1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为落实专业洗手7步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医院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加强知识宣传、印发宣传广告、制作洗手流程图(洗手时机、口诀)、完善洗手设备、进行检查和抽查、监控和分析月度数据、对依从性不佳的责任科室开展培训、进行重点检查。通过实施上述改进措施,医院手卫生依从性指标从2011年2月的48.3%提高到2012年12月的86.5%,达到医院“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质量改进项目设定的85%以上的目标值。

2.1.2药物和用药安全

实施JCI标准后,医院建立了完善的药物安全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制定30项药物安全保证政策和四项持续改进措施。药物安全保证政策包括全院纳入PIVAS、药物警戒、抢救车标准化管理、取消病房存放10%KCl注射液、相似药品管理、药品裸片外观查询系统、实时软件拦截、出院患者教育、医生处方权管理等。持续改进措施包括改进术前用药处理流程、建立电子药物追踪系统,供药师护士使用、ST医嘱语音提醒“绿色”通道处理、缩短ST医嘱发药时间。

2.1.3质量监控

2012年,浙医二院根据JCI标准,结合医院实际需要,在质量监控体系中新增多项质量监控指标。其中,涉及临床领域的质量监测指标28项,涉及管理领域的质量监测指标13项。这些指标的设置着眼点都是患者安全和质量改进。在措施上,医院进一步制定了监控指标验证表和科学的指标验证抽样方法,通过加强指标验证,促进医院质量监控指标持续改善。

2.1.4临床诊疗

医院接触JCI标准后,开始建立临床诊疗规范,以规范临床诊疗过程。目前,已在全院各科室全面运用临床路径、诊疗指南开展临床工作。如糖尿病患者门诊筛查路径、糖尿病患者诊断路径。在手术安全方面,建立三方手术安全核查表,明确核查内容和核查人员,确定核查时间段[麻醉前、手术划皮前(time-out)、出手术室前]、规范手术部位标记。制定操作规程(SOP)时,对操作流程的每一关键步骤都作出详细的规定,如手术患者的TimeOut。

2.1.5护理方面改进

为提升住院患者安全水平,医院进行了持续的护理质量改进。以防止患者跌倒/坠床为例,医院制定了患者跌倒/坠床防范管理制度。同时,对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成因采取措施干预患者跌倒/坠床事件发生。如时间分析显示,患者发生跌倒/坠床事件主要集中在晚上20:00~次日上午8:00时间段。因此,医院增加了夜间护士数量。通过“加强培训、增加稽查、细化《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子评估表》、运用腕带“防跌”标识”等措施的改进和跟进,医院2012年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指标总体低于目标值1‰。

2.1.6检验质量保证

医院根据JCI标准要求,改进和完善检验质量保证体系。通过持续的质量改进,建立了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50个文件)、SOP文件(仪器150个、项目500个)、临床实验室服务手册、实验室安全手册(生物、化学、信息等)、实验室信息系统使用手册等内容的检验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检验标本全程监控,规范试剂验收评价和管理,检验科还通过了ISO15189实验室认可。通过完善控制和监控体系,检验质量得到有效保证,检验水平持续提高。

2.2JCI认证对医院质量的影响

2.2.1对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影响

实施JCI标准前,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分为领导层、管理层和业务层3级。实施JCI标准后,医院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改进,形成系统的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分决策、控制与执行3个层次。(1)决策层:即医院领导层,主要承担质量改进和安全管理的责任,制定质量目标和政策,明确人员职责,对重点项目进行管理和监控,组织应用科学方法和工具实施改进,建设医院质量与安全文化。(2)控制层:即各委员会,主要负责协调与整合医院的所有活动,并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委员会制使医院内形成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形成团队默契,使医疗服务更加高效。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统领医院医疗、护理、院感等委员会,定期研究质量问题,推动持续质量改进。(3)执行层:①质量管理部门,主要承担质量内审职责。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操作流程和执行标准,建立和维护质量管理信息库;②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承担制度标准的宣传和贯彻、监督检查、实施奖惩等质控工作;③业务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主要承担本科室年度质量管理与患者安全计划的制定、管理科室规范性文件、组织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进行质量与安全检查、设立质量监控指标,根据科室质量改进目标,运用PDCA循环法或品管圈等方法,完成质量改进项目。

2.2.2对患者服务的影响

实施JCI标准后,医院“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和“精湛演绎技术,关爱体现服务”服务的理念,使“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得到了充分体现。患者的安全目标除增加准确确认患者身份、促进有效交流、促进高危药物管理、确保正确的患者、正确的部位、正确的操作/手术、降低医源性感染的风险、降低患者因跌倒/坠床所致的伤害等国际患者安全目标外,还根据中国医疗服务的现状和医院实际情况,增加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加强火灾防范杜绝火灾发生、鼓励医院医疗服务无责不良事件报告等目标。

3讨论

2003年,JCI与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建立合作关系,出版发行《国际医院评审标准》第2版(中文版)。2005年,卫生部引入第二版JCI标准,并与中国医院评审相结合,颁布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为医院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的基本标准,并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进行“指导、评价、检查和监督”的依据。但是,将JCI标准与《指南》深入比较,还是存在差别。(1)标准的评估要素:JCI的标准及评估衡量要素中,绝大部分针对医疗、护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更突出“以患者为中心”“、注重实际行动”;(2)评估标准对管理的要求:JCI标准要求医院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应建立制度和标准,形成以周密的制度体系及服务流程为主导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更突出标准化、制度化、给患者提供同质性服务;(3)在理念上:JCI更强调“让每一名员工都参与”,JCI标准要求每一个医师都要有授权,所有员工都要有岗位考核和绩效评价;(4)内容和检查评估方式上:JCI标准的内容及检查评估方式与我国现行的医院评价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别。我国现行的医院评价重点是查文件、台账,查医院的硬件建设,是一种“静态”的检查。JCI不仅要求医院管理达到一定的水平,更看重客观评价医院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依据。JCI检查专家的注意力,不仅放在文件、台账甚至医院的硬件建设上,而且更注重医院的制度建设、医疗流程及质量的不断改进,注重医疗安全,是一种“动态”的检查,检查的结果比较客观。在JCI认证的驱动下,浙医二院自2010年开始不断完善医院各项制度和管理细则,使医院临床诊疗、护理、检验、用药安全及病床管理逐步发生变化。在JCI认证准备阶段就使医院在各方面得到改善。根据浙医二院2011~2015年的发展规划,该院的目标是发展成为一所追求“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核心价值观以及“精湛演绎技术,关爱体现服务”服务理念、提供优质服务并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国际品牌医院。要实现这个目标,医院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与国际先进的管理融合,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管理和服务,在医疗质量和服务上采用国际通行的标准、在学科上应具有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领域。但是,我国现行的医院评价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通过引入JCI理念、进行JCI认证,进而构建与国际先进管理理念一脉相承的医院管理体系和医院质量评审标准,实现浙医二院的发展目标非常必要。

4结语

医院培训总结范文8

一、大型医院网络安全管理工作要点

(一)安全规划。为了能够使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医院必须要制定好全年的安全管理规划。在制定计划之前应该对国家刚刚出台的法律法规进行充分了解,例如十三五规划以及网络安全法中所提出来的信息安全要求以及战略,进一步制定有利于区域医联体,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互通信共享平台医等网络安全互联策略,将相关的安全区域以及规则进行合理划分。另外医院还要对过去一年有关安全保护的措施进行整理,同时要对上级部门的检查结果进行适当的经验总结,根据已经发生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其中主要包括本年度应该实行的长期整改方案以及完成工作的时间节点,有利于保证医院的安全建设计划更加清晰有效。

(二)制度修订与落实。根据具体的整改和安全计划制定医院的安全管理制度,还要对当前已经实行的制度进行不定期的调整和审察。根据医院对实际发展情况的需求对其进行改善,最终由安全管理委员会对相关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修订评审,完成之后需要通过信息中心进行信息的传递和,让在医院工作的所有人员都能够深刻了解具体安全管理的内容以及审批流程,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医院信息中心技术工作人员对操作的深刻了解。另外还可以对制度配套的记录单据以及审批过程进行进一步优化,保障网络准入、物理变更、人员管理、权限分配、数据统计等信息安全保护要求。

(三)安全培训。要想进一步保证医院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必须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意识的培训,在医院信息安全培训制度的引导下制定适合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针对进修医师临床管理人员和新入职的员工要每年培训一次,同时在培训过程当中还要进一步强调密码安全、防病毒知识、风险上报等意识。对于信息技术人员来说,必须要要进行每年2~4次的技术以及安全意识培训。其中网络或者机房软硬件变更后,所掌握的故障以及问题处理和排查方式需要由培训中心提出,在进行安全意识培养的过程当中,主要内容是强化信息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所有的安全培训过程都必须要实时准确的记录下来。

二、大型医院网络安全运维工作要点

大型医院的网络安全区域不可以只依靠一种防护措施,必须要进行差异性的防护,在内外网布置多台的安全设备,同时也要做好安全防护政策,在进行安全防护的时候,大型医院的网络安全设备比较多,安全策略需要及时调整,而且信息系统业务也比较复杂,所以必须要对相关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定期优化和巡检,保证医院网络安全防护手段能够始终发挥作用,从而有效的防控风险。

(一)安全巡检。信息网络中心工作中,必须要做好巡检规范的书面文字记录,可以根据医院的安全管理制度做好记录,同时安排好工作人员的排班情况,每日都要对机房内设备环境数据库状态以及备份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还要将检查的结果记录下来,如果出现潜在风险,必须要及时反馈给管理人员进行解决。网络管理员还要通过现场巡视以及监控平台的方法对网络设备进行巡检,主要是对本地和异地所涉及到的备份内容进行验证和检查,特别是在非工作日以及节假日期间对重点设备进行备份,保证医院在全年任何时间段都可以正常运转。

(二)设备优化。保证安全规划管理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要对网络安全设备以及储存设备进行优化,而且还要对磁盘阵列的CPU服务器以及内存存储空间进行适当地扩充,对于一些老化的线路和老旧的网络设备要及时更换,尽量延长网络设备的寿命,保证医院网络能够稳定应用。针对医院内网中的安全区间以及防火墙的策略以及性能要进行及时检查,以免影响工作,及时管理好网串联链路上的单点设备,保证互联网业务内外网之间的联系通畅。

(三)安全监控与加固。安全设备部署以及网络安全防护工作需要对各类安全风险监控进行加强和管理,可以通过恶意代码防护系统以及防毒墙来控制网络病毒风险,出现了新型病毒需要及时关闭终端高危端口,并对服务器的防病毒系统进一步升级,保证在发现病毒之后能够及时的查杀。最后还要对出现的高危风险以及漏洞进行总结,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以及安全策略,保证在不影响医院业务运行的同时增强对防护系统的管理。

(四)安全审计与分析。医院还要对各类网络以及安全设备的审计功能进行相应的管理,根据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以及网络日志审计系统,收集互联网访问日志以及内网流量,记录数据库的审计系统中操作数据库的具体情况,最终使用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对相关行为进行记录,将医院半年内有关系统,网络以及数据的全部审计工作进行保存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