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础范例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1

[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计算机信息技术;共享资源课

计算机信息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和进步,对于西部欠发达的地区来说,无疑给其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难题。西部欠发达地区周围设施相对恶劣、土地沙漠化更为严重、交通不便等原因。使得西部地区对计算机信息建设的推动力减弱,形成了相对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深化改革与建设,加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投入,为西部地区培养出高素质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使西部欠发达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计算机信息技术共享资源课现状分析

(一)计算机信息资源课共享意识薄弱

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资源共享课程,提升西部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水平,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但是,由于受到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的限制,许多地方人民过度注重自身的信息技术资源和社会利益,不愿与其他地区共享信息技术资源,造成了计算机信息资源技术的共享困难。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许多地区将核心产业和人力资源作为地区实体经济收入的组成部分,担心本身地方的信息资源共享会降低收入。因此,对于整个地区而言,共享资源化信息处于严重的匮乏。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信息化程度低

总的来说,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人均收入远低于发达地区,而且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水平程度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大部分企业的管理都处于比较传统管理体系中。目前,许多西部企业正在加快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西部欠发达地区计算机信息化水平低;而西部地区计算机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对文字处理和计算,而对生产、供给、营销、财务及材料等重要信息资源的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方式较为落后,需要创新发展计算机技术人才方面,为各个企业提供高质量、高要求的计算机技术人才。这些企业只能运用简单的计算机原始的操作过程,增加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的实现难度和计算机信息的投资成本。

二、构建计算机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平台的意义

(一)增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认知,树立终身学习观

我们要全面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资源共享课程的信息素养,首先,学校教师和同学们要及时纠正对计算机资源共享课程的片面甚至错误认知,深刻认识到教育质量对计算机技术人才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信息意识的引导,信息知识与信息技术计算机资源共享课程。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计算机共享资源课的信息技术人才,要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开放学习和终身学习,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学习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促进计算机信息与共享资源课程的整合

目前,许多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共享资源课相对分散,其中计算机人群占据了较大的资源比例,导致计算机与资源共享课程相对匮乏。一些计算机学生甚至不了解计算机课程与资源共享课程,削弱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自我认知的积极性,导致计算机技术学生“高分低能”。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将使更多的企业和计算机人才参与其中,将计算机信息资源均匀分布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有效促进计算机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分布,保证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对优质信息资源的利用,提高计算机技术人才的质量。

(三)扩展计算机信息资源的来源,提升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计算机信息技术受西部欠发达地区影响因素的制约,信息资源的获得途径对较单一,信息共享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仅仅是通过有限的互联网站或书籍获取其他地区的信息资源。而且对于外界信息资源一无所知。因此,通过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信息资源搭建共享服务平台,不仅有效地促进计算机信息资源在地方政府中得到有效利用,而且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优质信息资源。首先,通过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环境影响因素,结合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环境特征,引入各地优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从而拓宽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获取有效途径,同时解决西部地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压力问题。其次,通过计算机技术为西部地区提供了个性化的知识和服务。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可对资源信息平台进行分类,使得信息资源在计算机技术上显得更加合理,从而为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利的操作。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共享资源课建设的措施

建设计算机信息技术资源共享课程,加强计算机技术实践与创新,实施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创新培养,从而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计算机信息技术培养人才。因此,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共享课的培训,使高素质计算机技术人才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做出贡献。

(一)紧跟产业行业人才需求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培养国家计算机技术人才,国家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和社会发展要求,深入调研和收集企业的用人需求,准确定位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高技术人才培养计划,消除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职业间存在的差距。通过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使计算机技术人才及时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行业最新技术及应用。

(二)培养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及共享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高校开设了一批计算机创新实践课程,优化计算机共享资源课程体系,改进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增强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共享资源课程的比例。结合国家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目标,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计算机技术与资源共享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根据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结合当前计算机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和特点,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出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人才。

(三)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素养

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对计算机技术的知识和信息素养,加强计算机技术信息素养教育和实践培训,通过计算机技术的知识教育与培训,使我们能够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知识,提升计算机人才的综合技能,完善计算机信息技术。有利于正确引导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判断、分析技术的能力,提高计算机科研人员对于防范、抵御不良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构建完善的计算机共享课程体系是为实现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有效手段。根据当前西部地区的实际环境,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应建立完整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整合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现共享资源教育素质与计算机专业课教育相互促进,使西部欠发达地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育更加全面。

结语

在计算机信息和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根本,高技术的计算机人才有利于更方便地获取信息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整体偏低,还存在计算机信息意识薄弱、信息知识缺乏、信息技能下、等情况。加强西部欠发达地区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需从知识理念、资源共享、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实现西部欠发达地区计算机技术和社会信息环境的有机融合,积极开展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教育和培训,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输送具有较高技术、高质量、高素质水平技术型人才,实现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朴光秉,南红花.基于创新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与实践[J].民营科技,2016(11):76.

[2]陈万顺.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1):17-20.

[3]邢玉娟.西北欠发达地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2(5):116-121.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美术基础教育信息技术

一、美术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现状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当前教育发展的影响也在日益扩大。2018年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进一步加深,各个学科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网络课件、微课等被普遍应用于各学科的基础教育领域。在美术基础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美术教学模式、方法的创新,根据过去的教学反馈,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术基础教育的质量。当前,信息化教学越来越重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契机下,美术基础教育领域需要将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融合,打造信息化教学模式。

二、美术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的课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网络技术、互联网信息资源已经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指出,教师要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现代教学思想和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其实施需要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技术环境等重要元素的支持。在信息时代,美育是重要的基础教育环节。以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固有的教学方式,单纯使用教材、黑板、课件三个主要的教学工具。现今,伴随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发展,基础教育方式在教学工具的使用上发生了变化。教师需要积极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技术,合理探索网络资源,重新进行课程设计,以推动信息时代下美术基础教育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协作的过程,如何基于特定的美术资源形式,运用适当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是教师在开展信息化美术基础教育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图1)。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教—学”为主,这是一种直线型的教学模式。这种直线型的教学模式只针对四个要素开展教学,即教(教师)、课堂教学、学(学生)、教学成果,其共同组成了教学过程。在信息时代,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教学模式以“教—技—人—反馈”为主,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形成交叉型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融入教学,以学(学生)为主,运用教学技术,形成教学反馈[3]。交叉型的信息化教学将人技关系视为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同时,教学反馈也必不可少(图2)。对教学技术的使用也是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征为主导,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信息化设计。这一设计过程涉及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学生的接受程度等。如何使学生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的信息化美术教学课堂,也是当下美术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此外,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课程教学中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教师也不应过于依赖互联网的信息资源。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可能会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技术之间的不匹配;对互联网信息资源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课程设计不合理。美术学科是一门视觉化学科,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对美术学科教育的优化。但是教师应当注意,美术学科是一门具有人文性、抽象性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环境,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同样是研究的重点。

三、美术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内容

1.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凸显美术教学特色

我国美术教育资源丰富、富有特色,互联网平台可为美术教学提供资源共享、师生交流的平台。在美术基础教育中,教师可以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挖掘地域美术资源和网络资源,结合发展中的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美术教育的课程方式[4]。信息化教学技术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教育领域的实际需求,能够创新美术基础教育的环境。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这要求教师积极采取更加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探索信息时代的美术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多样性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凸显美术基础教育的特色。对于美术学科而言,具有较强视觉性、互动性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可以强化美术的学科特点,丰富美术教学资源,激活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创作思维,从而实现美术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

2.建构以学生为主的信息化美术教学课程

在数字化教育时代,网络慕课、共享课程等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往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育理念亟待更新。信息技术除了为教师带来了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也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更新对于今后基础教育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下,信息化教学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更为重视。信息技术只是促进教学内容更新的教学手段,要使这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接受,教师就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使信息化教学空间更加灵活,使教学方式更具有技术性和多样性,更具有意义。建构信息化美术课程,教师还需要提出具有创新性的信息化美术教学理念,丰富美术基础教育的理论体系,使新的教学理念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被不断完善,使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深化开展,使广大师生接受新的美术教学理念、提升艺术修养。

3.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信息素养是当前信息时代下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以往的课堂是教师利用书本、黑板等教学工具构建的课堂,而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信息的接收者,需要有效地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影响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时展的需要,教师需要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工具,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水平。

四、美术基础教育应用信息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教学成果有效性

信息化教学技术由于更容易让师生获得信息,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用信息技术资源的课堂设计应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并且便于教师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样,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成果的有效性。

2.教学资源运用合理性

当前,信息化教学资源众多,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利用、何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以及选择何种资源,都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深入思考。要想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开展综合研究,考虑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际学情以及自身等方面的因素,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具体而言,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学目标为标准筛选资源,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合理开展课堂教学设计。

3.学生对课堂的适应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通过对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深入研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化教学环境,解决一些过度依赖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筛选教学信息的能力。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信息化课堂教学的适应性,也便于后期教学模式的推广。

五、结语

信息化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美术基础教育领域中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和学生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而推动美术基础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洁.教育信息化2.0:起步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9(1):21.

[2]黄威荣,许麒麟.基于“新能力标准体系”的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本科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为例[J].高教学刊,2017(6):8-11.

[3]王兵.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方法研究[J].新一代(下半月),2010(11):195.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3

在新课改的全面推动落实之下,各学科纷纷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也同样如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小学信息技术课不仅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同时还需要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其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积极创新。为此,本文将结合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需要改进的地方,围绕如何对小学信息技术课进行教学改革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改革

一、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渐深入各领域当中,在这一大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得以充分显现。而在新课改的推动之下,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改革也被提上了日程,改革后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旨在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并且能够拥有较强的信息素养,以实现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简要谈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改革。

二、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待改进之处

第一,根据笔者的观察发现,虽然绝大多数小学生对计算机拥有较高的兴趣,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热情却比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只是对玩电脑游戏感兴趣,而小学信息技术课当中涉及了大量如Windows操作系统、拨号上网等理论性极强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很难对其提起学习兴趣,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1]第二,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夯实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师往往会选择花费较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教学,希望能够通过此举帮助学生为后期的上机操作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教师逐渐陷入了重视理论知识讲解、轻视学生上机实践的教学“怪圈”当中,进而使得教学的枯燥感进一步加剧。另外,由于农村学校条件有限,计算机设备比较少且多为老机器,安排给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时间也不多,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第三,在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当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学生掌握基本计算机技能方面用时颇多,花费的心思也更多;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鲜少能够通过启发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对计算机学习进行创新,而此种讲授有余启发不足的教学模式也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2]第四,农村学校由于受到自身条件限制,能够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少,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习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紧紧围绕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因此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比较有限,其时效性也明显不足,而有限的学习资源也难以帮助教师有效提升教学成效。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改革的策略分析

第一,改革后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使其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而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其可以更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比如说笔者放弃了对《认识WindowsXP系统》这一章知识内容的单独讲解,而是选择将其在与Word、Power-point等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在学生实际上机操作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渗透教学,进而避免了纯理论知识教学而产生的枯燥感,而学生通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也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对学习信息技术更有兴趣。[3]第二,小学信息技术课本身具有实践与理论并存的特性,并且更倾向于实践操作。因此教师需要尽快调整当前的教学安排,坚持以实践操作为主,以理论讲解为辅。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将教学时间进行重新调整,保障在每一堂教学课上学生都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上机操作,避免出现“纸上谈兵”式教学。譬如说在Word2003里写字的教学当中,笔者通过要求学生在Word2003中输入自己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感受,以及对如何改善信息技术课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在新课改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锻炼其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譬如说在《图文混排》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几幅明星海报或影视剧剧照,进而要求学生通过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尝试为自己喜爱的明星或电视剧设计一幅宣传海报。从搜集资料到图文设计、排版再到最后完成海报制作均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教师并不做过多干预,这也为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也使得学生可以有效将所学知识内容落实到实践当中。[4]第四,除了现有的教材等教辅材料之外,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强大的互联网,通过在网络当中下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件、材料,或是为学生播放微视频、微课程等方式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其能够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而不断开阔自身眼界,进一步激发其深入探索和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与动力,将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成效进行深化和升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尤其是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引导之下,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当中还需要结合具体学情,尽可能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并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借助强大的互联网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在该课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苏林林 单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务欢池学校

参考文献:

[1]徐燕红.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04):129-130.

[2]薛荣粉,施英.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6(03):133-135.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4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基础课;应用

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中的普遍问题是教学主体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地位不明确,师生之间缺少课堂交流与沟通,另外,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过于俗套,依旧把理论当作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的重点,忽视了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的本质:信息技术实践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近几年应运而生,并重新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以下就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做一系列阐述与分析。

一、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应用遵循的原则

(一)真实性与功能性

任务驱动法教学旨在“以生为主”,教学任务的设计应足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依实际生活经验为教学案例,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与语言交流语境,让学生亲近实际生活,体会信息技术的魅力[1]。另外,信息技术基础课在真实性基础上延伸出了功能性,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就是此信息基础课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形式与功能关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循序渐进性与鼓励性

任务型教学讲究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因此,教师应循序渐进的开展课堂教学任务,形成阶梯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在课堂任务教学中,教师应秉承鼓励的教学原则,确保任务型模式的运用可以达到教学预期目标。

二、任务驱动法应用设计内容

(一)任务前期介绍

教学任务布置前期介绍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基础,教师通过输入任务内容与任务语言,为学生创造舒适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主旨。做好任务前的介绍是后期任务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的基础。

(二)完成任务的活动

完成任务的活动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主体,任务活动由教学任务、教学计划和教学报告三部分组成。完成任务的活动其实就是任务执行阶段,此阶段教师应注意任务的难度,如果任务太难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失去活动设计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合理把控任务设计难度。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应用设计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计任务

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之前,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任务。第一,教学任务的设置应将教学计划与目标作为设计依据。教师应在信息技术基础课总的学习目标之上,合理划分分支目标,然后再进一步细化学习模块,将一个一个的学习模块转化为学习任务。第二,在进行任务设置的时候,要注重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是一门循序渐进学习的科目,因此,在设计教学驱动任务的时候,应恰当安排设计重点教学内容和难点教学内容[2]。第三,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信息技术课不单单是学习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等设计教学任务,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第五,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应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实现个人合作学习相统一。

(二)创设学习情境,合理提出任务

任务驱动法符合构建主义理论,学生只有在和谐的学习情境中才会主动学习,才会探索知识。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与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与技术提出任务,例如利用文字材料、音像资料等,达到教师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实现学习任务。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多,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可以严格控制自己的学习任务。激发潜在的学习热情。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应用,教师应将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发挥至最大化,将枯燥的课本内容变成丰富、多彩、动态的教学内容,在任务设计前期、任务驱动教学中期实现多媒体教学的价值。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出教学任务,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感官器官,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热情。

(三)自主探索,完成教学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第三阶段,教师应正确带领学生自主探索教学任务,自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学习方法,让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课下会自行查询学习资料,并用于探索任务结果,实现问题理解、问题认知、问题解决之间的合理构建[3]。教师是信息技术基础课的引导者与参与者,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放手大胆的探索学习任务。教学课堂应该是互动的、和谐的、自由的,为了构建民主的教学课堂,教师应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知识。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在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较短,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与阻碍,但是,任务型教学模式是适合当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深入研究与探讨,不断优化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提高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铁军.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教育,2017(11):75-76

[2]田后胜.游戏驱动任务,任务驱动创新——《初识Scratch》教学反思[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7(Z2):76-78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实施策略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外交流合作日趋频繁,本土企业走出去、外企走进来已成常态化趋势,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对职业技能型人才水平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中,对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技能型人才水平过硬、能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成为教学面临的新目标、新挑战。

2.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现状及注重基础模块教学的重要性

2.1职业技能型人才水平难以达到社会、企业需求目标。当前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社会、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在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职业技能娴熟语言水平偏低、达不到社会和企业要求已成普片现象。口语水平的高低对于当今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工作执行能力、沟通交流和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口语水平和能力不足往往制约了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提升空间。

2.2学生对学科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教学现状很难另人满意,中国家长培养孩子上大学的思想意识依旧是主流意识形态,职业学校生源的素质逐年下降,这些没有考入高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普遍薄弱,大部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还不及初一、初二的学生,同时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且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自律性不强,学好技术胜过一切的错误思想非常严重,导致学生忽视了对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这种现象最为明显。学生对中高职衔接、对未来职业发展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缺,所以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多数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游戏和玩乐上,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学校教学的困境。

2.3中职(基础模块)教学的重要性。“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好、提高水平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学从基础模块部分入手,改变固有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补齐中职生普遍基础薄弱的短板,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改进,对(基础模块)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归纳、总结和探究。

3.信息技术背景下(基础模块)教学策略与特色

3.1教学方法。综合采取分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支架式教学策略,翻转课堂来帮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现状。采取教学平台实时互动的方式,在轻松氛围下达成课程目标。

3.2学习方法。学生采取自主学习法、分组学习法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从课本外吸收补充知识,例如:将场景对话模式引入课堂,将专业词汇通过实景展示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3环境资源。网络学习空间方面,学生通过登录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与练习。互动教学平台方面,疫情期间,教师在钉钉平台上完成备课、授课及作业下发等操作,通过教学平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进度。系列教学资源方面,教师可以使用超星学习通平台配套的教资源进行教学,也可以将其它平台同类型的资源引入教学过程之中。

4.信息技术背景下课堂教学实施与成效

4.1进入情境(引出支架)。课前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教学课件、微课等学习资源,把学生带入到求职招聘会中,学生通过的资源预习本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有关求职招聘的词汇与用语,为本单元听说活动做铺垫。课上每组学生展示微课预习中遇到的难点,通过难点突破汇总,得出本课主题。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词,把握材料的大意,获取主要活动信息,再将所听信息进行整合,层层剥离,构建预判,最终在脑海中汇总出听力内容。进而引导学生找出本节课重难点词汇和句型,扫除听力障碍,为后面的口语输出做铺垫。

4.2自主探究(提供支架)。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构建支架。在这一环节,请学生在课前收集与工作面试有关的资料,预测面试时可能被问到的内容,通过提出四个有关面试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对话。组内梳理面试时的主要句式,掌握现在完成时的使用情境。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一步步掌握对话输出的信息,得到答案、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4.3合作学习(完善支架)。学生在阅读前,教师图片展示招聘广告的内容,每组学生在小黑板上展示预习课文中遇到的难点,组间互助突破难点,小组合作通过关键信息,预判新课主题。学生快速阅读广告后,教师设计三种活动,搭建文章框架,训练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获取有用信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三个活动任务,并找出信息点,并汇报小组成果。

4.4效果呈现(淡出支架)。学生通过阅读信息的输入,了解了工作面试的表达方式,并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招聘广告及文字信息,能以书面形式,运用描述个人性格及才能的短语及词汇进行个人信息介绍,学生能够根据图片和提示词写出一则招聘广告。

4.5效果评价(回顾支架)。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立体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做到有感知和无感知、单次课程和学期、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收集教学过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一是考勤评价: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签到功能,获取学生出勤信息,系统自动评价,实现无感知评价;二是作业评价: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对学生作业进行自动评判,对完成情况和学习效果自动进行评价,实现客观评价;三是教师评价:教师上课时可以对学生表现进行主观评价,在系统上进行加分;四是小组互评:小组任务后,各小组对任务成果进行互评,赋予学生评价的权力;五是参与评价:系统对学生课堂的参与表现进行自动评价,如抢答;六是测试评价:平台系统对知识点的随堂、课后测试自动评价。

4.6实施成效。支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借助立体化教学资源,把平时不好讲,讲不透,太抽象的概念讲清楚。微课等网络学习资源,学生能够反复看,随时看,为学生预习、复习、自学提供了可能性。通过教学平台的数据反馈,实行分层次教学,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使中等生有提高,差等生跟得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逐步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逐渐建立起自信心。通过表格也可以看出其中的效果。

5.教学反思与改进

5.1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根据不同场景的内容,对所选单元进行归类,删减了一些意义不大的语法知识与进阶内容,使精简后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情。让学生参与到微课录制中,融入到语言的真实场景内,将求职场景呈现到课堂,学习氛围明显提升,但对课程与专业技能的融合发掘还不够充分。改进措施:进一步挖掘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融合点,将商务英语、幼师英语、计算机等内容融入到课程中,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5.2课程教学资源。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力度还不够,自制微课的质量有待提升。改进措施:吸纳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特长的教师进入教学团队,或组织学生成立专门团队协助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

5.3课堂管理。学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都较弱,不能有效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使得教学效果欠佳,在碰到问题时不愿意自己思考,等待老师讲解,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师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注重侧重点的选取和难易程度的把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时导入一些有趣的案例,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变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结语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策略

处于网络信息时代环境当中,人们获取信息的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肩负着很大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满足当前时代与教育发展的需求,高校应该注重开展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并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速度,以便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适应未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系统思考与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显得尤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1信息素养的定义及内涵阐释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运用有关信息技术、设备及信息资源,解决相关问题的一种能力。在此过程当中,需要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以便获取相关知识和科学地评定,其中涵盖了学生相应的专业基础类知识、针对信息知识的敏感性、应用和评价信息知识的水平。从信息素养的内涵而言,包含了信息思想意识、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等不同方面的内容[1]。1)信息思想意识是一个人在信息方面的敏感性,属于一种感受能力,其中又包含了对于信息资源的观察力、判定能力及传播能力等。2)信息能力是一个人分析、处理及获得信息的一种能力。此能力可以让人们科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对信息获取和运用的水平。3)信息道德是在应用信息的过程当中,需要运用科学的思想理念,提高安全保护意识,使有关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

2.1注重多元化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的构建

以达到既定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为目的,教师应该注重多元化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的构建。具体来说:其一,加快建立全新的数字化图书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信息素养相关知识的环境场所。将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均融入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当中,并对学生开放,提供免费的阅读服务。其二,做好信息化校园环境的建设工作,使广大学生能够处于良好的校园环境当中,完成学习信息素养知识的任务。依靠增加投入资金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校园的相关教学设施,建立网络多媒体教室,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并且注重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从软、硬环境两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

2.2实现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

在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和专业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信息素养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借助QQ软件,能够实现和其他人实时交换、分享资源信息的效果,借助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和工具,进而全面、系统地了解与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达到既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习目标。实际上,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融入专业学科和实践活动当中,可以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由此可见,实现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十分关键。

2.3加大多样化信息素养教育方式的应用力度

为了增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完成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任务,教师需要加大多样化信息素养教育方式的应用力度。具体而言:第一,通过利用更多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作为技术支撑,借助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一定的互动性,并且创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网络资源资源库,方便教师、学生进行使用[2]。第二,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信息,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对比从前以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主的教学方式,全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带给学生新的学习体验,不但拓展了学生的自身知识面与视野,而且增强了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知识内容的能力,对提升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效率十分有利。

3结论

从此论文的阐述与分析当中,不难获悉,系统分析和思考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非常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施价值。本文通过阐释信息素养的定义及内涵,同时提出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注重多元化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的构建、实现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加大多样化信息素养教育方式的应用力度。希望此次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与结果,能够引起有关大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工作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并且从中得到相应的借鉴与帮助,以便增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实际效果,进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孙西朝,刘爱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4):78-79.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数据素养;计算思维;基础教育

为了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个高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虽然不少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暴露了不少缺陷。本文在对高校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促进高校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模式与路径。

一高校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涵认识不清,教学出现偏差

对于高校来说,主要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然而,一些高校虽然积极地开设了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相关课程,但只是一种跟风做法,抱着其他兄弟院校有我们也要有的思想,仅仅参照计算机专业教育积累的经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虽然各个高校的教育理念和重视程度不一样,开设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包含的内容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但是,大多数高校开展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包括:windows基础操作、办公软件操作,如word、excel、PowerPoint和Access等等[1]。有些高校还把简单的编程技能也作为基础课程,例如VisualBasic编程应用等[2]。显然,这样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涉及到数据素养的培养,以及计算思维的训练。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局限在传统的简单电脑操作技能的学习,所谓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变成了计算机相关工具训练教育。通过深入分析我们知道,信息化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3],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思维[4]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二)学生认识不到位,缺少自主驱动力

自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5]以来,全国中小学就逐步开始信息化教育。在保证高考上线率的指导思想下,高中阶段信息化教育处在一个弱势地位,基本上属于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这门课程不重要的论断”早已深入学生内心。进入大学,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又是一门边缘课程。除此之外,《纲要》明确指出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与高校信息化基础教育的内容有很大的重合度。这种情况造成学生认为该课程没有新意,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另外,由于国家对信息化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课程通常作为基础选修课出现在大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并且学分比较高。在追求选修性价比的驱动下,该课程受到了学生的追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学内容学生都知道,课程考核又什么都不会的情况,导致学生没有学习没动力。

(三)专业人才缺乏,教学疲于应付

高校的信息化基础教育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提供技术支撑,但是许多高校缺乏这方面人才的引进。目前各大高校从事信息化基础教育的教师主要来源有三类:1)计算机专业教师兼职;2)教辅人员兼职;3)成立专门的基础教育部门。计算机专业教师兼职:两个原因造成这种兼职模式盛行:1)师资有限,采用计算机专业教师兼职的模式可以降低教学成本;2)学校相关部门认为信息化基础教育是计算专业教育的简化版,利用计算机专业教师兼职信息化基础教育可以保证师资质量。但是,效果并不太好。教辅人员兼职:在高校中有不少计算机专业的人员,或者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处于其他非一线教学单位,例如,图书馆管理员,教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评职称的压力下,需要相应的课时量支撑,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就成了他们的首选课程。成立专门的基础教育部门:这种方式也分为两种模式,1)独立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部门,如,有些高校成立信息中心负责全校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2)一套人马,两套班子,这个与第一类计算机教师兼职有点类似。总体来说,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还可能受到个人的观念影响,也不一定能够把握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专业教学、科研和工作压力下,导致在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上花费的时间很有限。

二促进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方法

通过对高校信息技术基础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和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法,从而提高信息化基础教学效果,进而提升非计算专业学生的数据素养,为其日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一)加强推进信息化基础教育观念的转变

首先是要深刻理解信息化基础教育的内涵和目标,从根源上打破信息化教育就是计算机软件工具教育的思维定势,不能简单地把课程内容限定在office等相关软件的操作。其次,要深入剖析计算机专业教育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育之间的异同,不能采用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授课。高校教学决策层和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是一种赋能的教育,赋予学生用信息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某种具体的工具。从思想源头上为信息化基础教育奠定了基础,可以在决策和实施层面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避免由于理解偏差导致策略出现偏差,进而导致在教学实施层面进一步偏移的问题。

(二)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经历了从覆盖计算机专业扩展到非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也经历了从专业性强到基础性强的转变,课程内涵逐步丰富。但是,受到传统课程教学的影响,教师、课堂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完全以教材为中心,不利于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的培养[6]。总之,多年以来,主要是以“教”为中心,对于学生的“学”没有过多的关注。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课程内涵建设进行调整。调整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切实让学生体会到信息基础教育不是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翻版,更不是内容加强版。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促使学生从单纯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过程,让学生普遍参与,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带来的好处。

(三)引进技术人才,提升基础教育专业化水平

信息技术基础性课程教育注重的是教学知识的基础性和泛化性,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广度。期望通过教学为学生打开信息化技术的窗户,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但是,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对信息化教育所能获得的技能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他们很难把握学习深入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从目前的教学情况可以看出,采用专业教师兼职或者是行政人员兼职的方式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很难满足教学的需求。这就需要引入专业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教师,成立相应的教学机构潜心从事基础教育,从而提升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吴运兵,朱丹红,余小燕.《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03):129-131.

[2]高艳芬,张江波.基于案例教学法的《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193-194.

[3]罗艺,魏志春.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与管理支持——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04):36-43.

[4]金莹,陶先平,张莉,等.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8(10):125-128.

[5]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J].管理信息系统,2001(02):3-5.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8

0引言

音乐符号教学是基础教学,只有认识较多的符号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但现在小学高年级音乐符号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学生对音乐符号教学不感兴趣;音乐教师教学方法落后、传统、不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等等,使小学高年级音乐符号教学的效率不高。基于此,开展小学高年级音乐符号的趣味性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利用趣味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能够进行积极主动学习。

1趣味教学法

趣味性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心理情趣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小学高年级音乐符号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方法之中,趣味性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生特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降低音乐符号学习的难度而且可以是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

(1)利用图画形象,开展趣味音乐符号学习。现代音乐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整体想象较为抽象,单纯的讲解与记忆不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图形,图像等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工具进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是趣味性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小学高年级音乐符号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情景,借助图画,形象,动画等将音乐符号融入图像与情境中使学生学习效率有所提高。例如在学习认识音符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相应的音符,让学生根据形状猜测是什么音符,然后配合图片、情境为学生讲述音符的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见到的相似的形状,将音符的形象与抽象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效率。并通过日常生活让学生加强巩固。再如在学习1,2,3,4,5五个音符过程中,教师可以出示图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学习,利用学生多感官对音符进行强化,强化学生对汉音符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音符的识记效果。

(2)利用游戏设计,开展趣味音乐符号学习。小学高年级学生性格活泼,游戏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音乐符号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在游戏中进行,引导学生参与游戏,完成对音乐符号的识记与认识。利用游戏进行识字教学,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一首歌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根据座位唱出歌谣中所涉及的音乐符号,对于没有说出的学生要进行节目表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唱法实际过程进行总结并做出指导,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再如在讲解音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可以设计一个摘果子游戏,针对学生摘果子的速度和准确率进行教学评价。利用游戏设计进行教学,既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又能够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提高学生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每个人都不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做到一样。就好比每个人的天分都是不一样,有的人就是善于唱高音,可是有的人就是唱不上去,反而更适合雄浑有力的男低音。所以,无论怎样,要根据每个同学自身的特点,让他们自由选择要学的东西,比如说学习的乐器,有的人想学笛子,有的人善于弹琴,就要考虑全面,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3)利用节奏律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且其模仿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音乐符号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感知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使学生释放自己的天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增强对音乐的感知与体会。例如: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音乐进行模仿,通过模仿各种景物,例如树木、河水、花朵、田野等,也可以模仿一些动物,让学生想一想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感知动物的快乐与特点,让学生自己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让学生根据歌曲做出相应的动作,例如:在听到“河水”一类的歌词时引导学生做出水流的动作,感受河水的欢腾,在听到与“鱼”相关的歌词时模仿鱼游泳的动作等,使学生根据音乐进行模仿,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使学生的音乐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且,学生参与课堂能够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后续教学做充分的准备与铺垫。

2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趣味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学应用十分广泛,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优势也逐渐得到了教师的广泛认可。在小学高年级音乐符号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趣味音乐教学情境进行设计,让学生能够在生动,直观,形象的氛围中提高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一些动物的了解少之又少,也不了解动物的叫声,很多学生对于动物不太了解,教师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动物的图片,动画等展示动物形象,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在课堂中分享自己见过的动物,并让学生说出自己见过动物的特点,并模仿其叫声。让学生通过观察并与实际相互结合对动物的特性,特点等进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乐谱一节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乐谱以及音乐符号进行展示,让学生利用多媒体了解关于乐谱与音乐符号的知识。然后根据多媒体进行情境延伸,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了解每个音符发出的声音,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音符,让学生学会相关知识。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互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融入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小学生认知特征得到发展,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