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论文范例

医学影像论文

医学影像论文范文1

一、课堂讲解,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完善教师的备课内容

1、根据学生的专业及所学知识背景情况选择教学计划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包括X线、CT、MRI、超声及介入放射学等内容的课程,在临床上对患者疾病诊断、治疗及随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亚专业细化及交叉,掌握并应用好影像学不仅是影像科医生而且是临床各科医生所必须的.对于综合型医学院校,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医学知识背景(专科、本科)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医学知识背景编写具有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和备课的内容.

2、丰富课件的内容

影像教学的特点是以图像学习为主,所以要充分重视多媒体及数字化教学的积极作用,教学手段实现数字化.在理论教学时,充分利用幻灯、录像、及图表等,尽量减少板书,以缩短授课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能“看得见,摸得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影像征象的辨认和综合分析能力.现行的教材特点是以局部解剖为主线,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是希望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培养综合应用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教学模式可采用整合各种影像资源集中安排教学,即X线、CT、MRI及超声相结合;影像、临床、解剖和病理结合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立体的、三维的影像概念,建立起各种影像间的立体联系,以增强学生多方面影像的认识能力.

3、改进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

(1)多边互动法在影像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也受到关注.它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教学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使教学兼具双向和多向交流色彩,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多边互动交流活动.

(2)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其总的精神都是要打破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

(3)病案讨论教学给学生提出一些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归纳、分析,引导学生将影像变化结合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横向的展开,使学生拓宽思路,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自主的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授课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法、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归纳总结等方法去分析和学习,从而避免机械地学习、记忆,面对医学影像,只能机械地按图索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诊断素质及综合各种影像学的思维能力.

二、充分利用课间实习和实验课来验证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传统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单一,实验教学也以集中灌输式授课主,最终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差别不多,且不适应影像医学的临床发展潮流,不能体现新时期医学影像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

1、实验室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影像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验室里,施行各种科学实验、建立医学影像学模型,通过各种科学实验研究的综合、归纳、判断和推理,变未知为已知,变知之较少为知之较多,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2、实验室建立影像资料片库与教学医院现有的影像资料库联网.以往的片库均由大量的复制胶片所构成,或者由教师先选择典型的、适合的教学图片,然后通过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照像获得电子图片,图像比较模糊,费时耗力,不仅使用、保存不方便,而且不能适应当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需要.因此,充分运用PACS系统与教学医院进行网络连接,建立电子图片库.在实验课上,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查询所有的影像资料,不仅可以对疾病的不同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还能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像变化,便于学生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加深学生感性认识.2.3“课间实习可以尝试配合学生的学习重点,安排专门的影像诊断的专题讲座,如‘呼吸系统影像基础与疾病’、‘胃消化性溃疡与肿瘤的影像诊断’、‘外科急腹症的影像诊断’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时,医学影像学能起到哪些作用,应该如何选择影像方法帮助诊断,以及不同影像方法在诊断与鉴别中的意义”.这种结合临床的专题讲座,能够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对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在临床实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1、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单一检查,发展成为包括普通X线、CT、MRI、SPECT、PET等多种影像学技术综合科目,已经由“辅助检查”方法转变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临床治疗的最重要工具,尤其是MRI、SPECT、PET等影像学手段已经成功实现了功能成像和分子影像.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双重领域的介入放射技术,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让实习生充分了解这些影像检查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从不同角度对病变影像资料分析比较,是重要的影像学教学方式,掌握了比较影像学,针对不同疾病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影像学技术,不但能使病人就诊费用减低,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检查损害.

2、教师在实习中要尽可能多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手不放眼,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实习学生.引导学生熟悉各种影像设备的操作,临床影像诊断工作流程,并掌握阅片的方法和步骤,逐渐形成规范的影像诊断思维.此外,在进行影像检查过程中教导学生严格把握适应症及禁忌症,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检查的不良反应以及出现不良反应后有哪些处置方案.

3、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选用经过病理检查证实的病例作为病例讨论,可以提高影像教学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利用PACS系统使学生能够同时感受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的结果(比如x线检查、CT扫描成像、MR检查等),做到相互印证,增强实习生对影像医学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图片分析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影像分析特点和分析过程,结合病史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充分理解该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如何独立自主而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抓好教学过程中的的每一个环节,按照教学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合理安排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对医学影像理论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影像技术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对新时代从事医学影像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把握影像医学的发展方向,选择应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当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不断需要和发展.

作者:刘东宇 宋玲玲 单位: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二)

一、加强研究生基础医学知识积淀,培养医学影像临床实践技能

在临床实践中要多参与临床诊断工作,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病理基础、影像学特征等,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为将来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各种奠定基础。具有医师资格,有很好的创新能力及临床实践经验,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有益于研究生毕业后更好的就业。另外,医学影像科的工作与其他临床专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①涉及面广,影像科工作包括全身各系统,因此需对全身各系统的解剖及常见疾病有所了解;②影像诊断包括普通X射线、CT、MRI、超声及核医学等多种检查手段,这些手段其优势互补,需要全面掌握,方能更好地诊断疾病。基于这些特点,对研究生的培养应是全方位综合培养。

二、重视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导师的重要职责,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模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选题、科研设计、从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实验准备、实验,到课题结题、论文撰写等,都要研究生亲历亲为,认真筹备。导师在科研选题及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应给予充分指导,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引导研究生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严谨的科研态度,培养良好的科研素质。创新观点从何处而来?在于导师的引导和自我阅读,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有助于了解目前相关领域研究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大家的研究中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了解相关研究方法,自己开展相关研究的优势和不足等,及时和导师交流,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选择课题时一定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等,在此基础上,还可考虑课题的进一步延伸性、发展性,便于课题纵深发展。科研能力同时包含表达能力,做得再好的研究一定要让大家认可,怎样体现这一点?善于总结,形成论文。因此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同时要善于吸取别人好的表达方式,应用专业的语言把研究结果提炼出来形成论文,在反复投稿与修改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得到升华。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团队,改革教学模式

只有高水平的学科点、高水平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素质,加速学科建设,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我校的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育往往是先经过一年的基础理论学习,两年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导师必需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和科研方向、科研资金和时间。现在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在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担负着大量的临床诊疗工作,缺乏足够的精力对每一位研究生进行全程指导,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按照专业方向组建导师组,形成一个研究生培养团队,导师组的成员侧重点互不相同,同学有困难或需交流,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找相关老师进行交流或探讨。导师组定期举行会议,让学生从自己的文献阅读、课题研究、论文书写等各方面进行汇报,让导师及导师组成员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科研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针对每一位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导师组分别对每一个研究生给出指导意见。导师对研究生课程的选择、临床技能的培训、科研选题、开题、科研过程、中期检查,最后到论文的撰写、毕业答辩的每项工作进行充分的指导、监督和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增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联系,让研究生的每一步在导师的掌控之下,从而顺利的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明显不同,现在研究生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怎样开展研究生教学?我们组织导师按照专业编写辅导教材,每一部分在强调基础的基础上尽量选编本专业的新进展等内容,列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对专业进展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引导他们去阅读大量相关文献,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先组织大家进行集体备课,准备教学材料,制定课件,根据教师特点将PBL、循证医学(EBM)等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激发了研究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新问题,激励他们寻找答案,在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力。总之,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宽厚医学基础、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及科研创新素质的高层次医学影像学工作人才。

作者:胡兵 赵云 单位:宜昌三峡大学

(三)

一、科室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与要求的重要性

1、行政管理和医疗作风的培养研究生在校完成半年基础理论学习后回到科室进行学位论文研究与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一切行政管理要求与日常医疗活动规范,一律按照科室工作人员的管理与要求严格执行,参加院所要求的相关活动,参加科室每天晨交班会,要求按医院科室要求着装,注意个人的仪容仪表素养,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医务工作者形象,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2、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及诊断基本功的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培养是在科室循序渐进及科学规范与合理安排中有序进行。研究生参加科室每周安排的医疗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具体内容包括每天的晨间典型、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周二早上20分钟晨间小专题讲座,讲授临床少见病例或国内外学科前沿知识;周二下午的病案追踪会,主要目的是印证影像报告与手术病例符合率,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周三、五晨间进行8~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影像诊断相对容易的病例进行快速病例印证读片;周四晨间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安排一位年轻医师及研究生首先发言,上级医师总结发言,分析诊断要点,提出今后诊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周四下午5点由高年资或副高以上职称医生进行40分钟的影像专题讲座;每月最后一个周四下午进行全院疑难影像-病理-临床读片讨论会,有临床、病理、影像专家集思广益,知识相互渗透,达到各学科知识交叉,相互融合的目的。

3、基本工作量的考评与值班要求科室要求每位研究生与本科初级医师一样参与一线值班或跟班,跟班至晚上11点离科,主要是协助一线值班医生书写平诊与急诊影像报告,完成当天的图像后处理。要求每月完成200份X平片与胃肠检查诊断报告书写,450份CT和MRI诊断报告书写,并要求书写一定量的疑难病例报告,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成员进行工作量统计及报告质量抽查,对未完成工作量和诊断报告存在质量问题的进行相应的处罚,以便改进工作。

二、培养医学影像学基本功与诊断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医学影像学基本功与诊断思维模式的训练是将来从事影像诊断工作的基础,研究生的来源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应届研究生,二是在职研究生,他们各自的情况不一样,故要求培养方式也不尽相同。对应届研究生而言,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外语较好,但临床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尤其是影像诊断解剖基础薄弱,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表现及特点认识判别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有关,同时也与研究生个人因素有关。而对在职研究生而言,他们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具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分析、判断能力优于应届研究生,但他们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专业英语需要加强。因此导师就应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模式,采取缺什么补什么方式进行针对性培养。对应届研究生,应从医学影像基础的基本qA横断解剖开始训练,利用科室每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达到逐步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特点,形成比较系统的、独立的诊断思维模式。而对于在职研究生,除在实践中巩固影像知识之外,更应重视新知识、专业外语及科研素质的训练培养。同时,要强化研究生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应用。外语能力是吸收国际先进成果与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的先决条件,也是获取国外最新科研成果、新技术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生必须有熟练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科室每周四晨间疑难病例讨论之后,要求研究生与本科年轻医师在国外原版英文杂志上找一篇与该疑难病例相同的英文文献进行朗读,并译成中文,经过培养,英语阅读与口语交流能力大大提高。一名研究生在第全国放射学术年会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表SCI论文5篇。医学影像图像的数字化,网络及PACS的建立,为医学影像学图像与数据的获取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研究生必须学会和应用从PACS系统上获取更多更新更直接的科研成果和信息来更新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会应用PACS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书写诊断报告,提高诊断水平。

三、应用型研究生应具备三项基本要素

1、树立一个观点:即“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观点。应具有高尚医德、同情心和爱心的医务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要深刻领会:我们所获得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基本上来源于无数病人的无私奉献。因此,我们应该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用于解除病人的痛苦,全心全意地为伤病员服务。只有树立这一观点,才能增强医务工作者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不断激发自己刻苦学习、奋发进取的热情。

2、掌握一个方法:即唯物辩证分析方法。“存同求异”(非“求同存异”)是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在查找影像征象时,首先找出相同点,然后尽量找出相异点,即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只有找出特殊的个性,才能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具体的、正确的诊断意见。

3、具备一种精神: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实干进取精神。要用这种精神来引导自己的日常工作,对每一个可疑的病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一追到底,弄个水落石出,以求得该疾病的最后准确诊断。经验的积累要靠这种实干精神,科学研究也要靠这种实干精神,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四、应用型研究生应具备四种基本能力

1、操作能力——获取疾病信息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结论的正确与否同具体的操作方法息息相关。例如胸部肋骨骨折(腋段),若按常规摄胸部正位片,则容易误诊、漏诊,应辅以胸部透视,摄5~10度左或右前斜位片;若怀疑第10肋以下的肋骨骨折则应摄仰卧呼气时屏气片。只有对具体的病例采取相应的操作方法,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致误诊、漏诊。

2、观察能力——是正确认识疾病的基础。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例如肺部球形病灶,既可以是肺癌、结核球,也可能是炎性假瘤、良性肿瘤等,这就需要认真观察该球形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形状、内部结构、密度、边缘、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改变。如有分叶、毛刺征和肋骨破坏则考虑肺癌;如边缘光滑,周围有卫星病灶,则考虑结核球等。

3、思维能力——推断疾病的核心。准确的诊断来源于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影像诊断医生来讲,培养思维的逻辑性、科学性意义深远。要将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影像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用唯物辨证法来思考问题,确保影像诊断结论的准确性。

4、表达能力——是对思维结果进行恰当描述的技能,是前面三种能力的综合评定。表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口头表达,主要锻炼医务工作者的口才和反应能力;另一种是书面表达,可体现出影像诊断医生的综合素质。一份好的诊断报告,不但要将操作过程、观察过程和思维过程记录下来,而且要求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诊断报告的描述要科学规范、重点突出、层次鲜明。

五、应用型研究生创新能力

医学影像论文范文2

凡在我院接受规范化培训的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都必须通过入选考试。虽然住院医师以应届本科生或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缺乏临床工作经验,但基本理论和操作应该有所掌握。进行入选考试一方面有助于选拔优秀住院医师,另一方面有助于摸清住院医师的基础,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住院医师要想在2~3年时间内轮转完所有二级科室,并达到一定专业水准,其自身素质十分重要。此外,进修医师将承担一半以上的临床一线工作,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水平。选拔基础较好的住院医师是提高培训质量的第一步。

2做好住院医师岗前培训工作

所有入选的住院医师在入科接受培训前,都要先进行岗前培训。对于住院医师来说,一旦入科,就意味着从学生到医生身份的转变,必须尽快熟知科室相关工作流程、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等;同时要了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尽早明确培训目的、流程、考核方法及相关政策、法规,做到学习目标明确、方法得当。

2.1了解学习目的和特点

入科后,首先要了解住院医师的基本概况,包括年龄、毕业院校、工作经历、主要工作及兴趣方向,同时要了解其学习目的。由于住院医师本人及所在医院的要求不同,其轮转目的也各不相同:(1)已有接收医院和接收科室的住院医师,学习目的性较强,除了学习阶段考核所必须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外,主要对即将从事的专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以便轮转结束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2)目前尚无接收医院和接收科室的住院医师,学习积极性较高,对各方面知识都比较感兴趣;(3)少数住院医师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督促。

2.2考查基础理论知识

除了入选考试外,住院医师在岗前培训期间还要进行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及相关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测评,以试卷或口头提问等方式进行,目的是了解其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制订相应培训计划,既要“查漏补缺”,使大多数住院医师知识结构得到巩固和提升,又要避免“拔苗助长”,使某些基础相对薄弱的住院医师接受困难。因此,培训计划既要有共性,所有规定的二级科室都要轮转完,同时又要根据每位住院医师的特点,在不影响整体轮转计划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轮转科室的先后顺序,相对增加某一学科的轮转时间及学习难度。

2.3考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选择临床常见病例、多发病例让住院医师进行实际诊断分析,考查其对不同影像诊断技术的认识程度、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应用的熟练情况、病例诊断分析能力及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是否规范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考查,可以初步了解住院医师是否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基本操作技能。对于基础较好、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住院医师,要求其在完成基本专业知识培训和临床工作能力培养的同时,增加一些新知识及新技术的学习;而对基础较差、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的住院医师,则着重对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培训。

3实行共性与个性兼顾的培训方案

住院医师学历不同、基础不同,兴趣和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规范化培训既要顾全大局,按计划要求轮转完相应科室,同时又要兼顾每位住院医师的特点。为此,科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

3.1引入导师机制

为提高住院医师培训质量,科室借用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每位住院医师安排一位导师,选择业务水平高且有带教经验的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任,并由其负责制定住院医师个性化培训方案。根据住院医师的要求,导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住院医师的学习。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科室还设定了如教学讲课次数、签片数量和疑难病例会诊次数等量化指标来考核导师。每期住院医师轮转结束时,还要通过量化表为各导师及带教教师打分,作为其年终评优指标之一。对于考评分数较低的导师和带教教师要限期改正,对屡教不改者,则采取撤销其带教资格,并在科室教学会议上予以通报批评等惩罚措施。

3.2实施案例教学

住院医师轮转是为了更系统地学习,尤其要在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以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与学习。案例教学法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实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案例教学是住院医师在导师指导下,选取典型病例,利用每日晨读时间展示患者病史及影像资料,并进行病例分析,最终通过讨论、整合做出确定诊断。住院医师通过上述病例分析过程,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也增加了向其他住院医师学习的机会,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住院医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拓展诊断与鉴别诊断视野,加深对影像学知识的理解。

3.3实施混合培养

混合培养就是将住院医师与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安排在一起工作和学习。由于研究生科研和教学意识较强,英语水平较高,对住院医师科研和教学意识及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另外,在导师指导下,住院医师要搜集相关临床资料,查找文献,制作教学幻灯片,积极参与全科病例讨论,并进行小范围的继续教育授课。通过上述培养,住院医师在轮转结束时都会具备一定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4加强信息及学术交流

科室配备了放射科信息储存和调用系统及PACS系统,可供住院医师根据自身兴趣随时在网上调阅近6年间所有影像报告及图像资料(包括X线、CT、MR、DSA、超声、核医学图像以及病理图片等)。同时配备嘉禾电子病历系统,可供住院医师随时查阅住院患者的既往或现病史、住院病程、手术记录以及各种检查、检验报告,可随时掌握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我院图书馆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均为住院医师开放,提供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及电子图书、纸质版医学图书、国内外医学杂志,可供住院医师检索、下载和阅读。除此之外,为加强学术交流,科室每周安排一次医疗或科研学术讲座,讲座内容可根据住院医师的要求和兴趣进行调整。每日晨读时间,组织住院医师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相关基础知识培训。每周四定期举行手术核对,给住院医师提供更多影像与病理相结合的学习机会。同时,科室还提供各种信息及便利条件,鼓励住院医师参加医院相关科室、其他医院影像科或学会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或疑难病例讨论会。

3.5专业与人文素养并重

住院医师通过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达到“业有所进”的目的。同时,住院医师自身职业素养也很重要。因此,在提高住院医师业务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对其医德医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指导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影响及教导住院医师,使其医德医风、工作方式、诊断思维乃至行为举止等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6建立考核及奖励制度

在住院医师培训期间及培训结束时,由科室主任及各专业组组长组成考核小组,对住院医师培训的全程表现、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服务态度、医德医风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这次考核要比入科考核严格,涉及的内容和知识面更为广泛,考核合格者才能轮转下一个科室,并允许其参加北京市住院医师统一考试;对轮转期间工作学习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予以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对其中特别优秀者可以推荐其攻读硕士研究生。出科考核的目的,一方面是考评住院医师的学习效果,督促其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也是对导师的教学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为今后的培训工作积累经验。这一制度的实施,对提高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保证医院医疗质量和安全、提供优质服务起到了积极作用。上述多种方式为住院医师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使其能够较快地对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前沿有较为系统的掌握,专业理论水平在短期内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住院医师学习结束回到原单位工作时,我院会与其单位或本人保持长期联系,通过远程会诊、学术交流等机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解决其后顾之忧。

4结语

医学影像论文范文3

(1)学生理解并掌握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的概念、功能、分类,学习完毕后能够口述并写出来,教师课堂抽查。(2)学生了解并熟悉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学习完毕后能够口述并画出工作流程图,教师课堂抽查。(3)学生能够区分PACS与HIS/RIS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堂抽查。(4)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通过演示来判断是否达到目标。

2学生特征分析

(1)中职医学影像专业学制为3年,该部分内容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学习。通过学习该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提前熟悉医院信息化环境,较快进入实习角色。(2)该专业学生大部分住校,每人都有智能手机,班级建有QQ群,可随时上网学习;学校机房也提供上网学习条件;教室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可进行自主学习。(3)学生前期已学习了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4)中职生普遍轻理论、重实践,对计算机课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自控力差,很少提出问题、主动学习,应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和激励措施。

3课前任务设计

3.1设计思想

(1)运用翻转课堂整体教学设计思想,将课前任务与课上活动相联系,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遵循“努力>正确、质量>数量”原则,例如,学生完成任务4,可免除本次理论测验。(2)课前任务设计遵循教学问题设计原则,例如,角色扮演、生活实例。(3)课堂任务设计遵循小组活动设计原则、及时检测与反馈原则及课堂活动高度结构化原则。

3.2教师提供资源

(1)文字版校本教材《医学信息技术》P154~156:岗位对接篇———项目5“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图。(2)电子版校本教材《医学信息技术》P154~156:岗位对接篇———项目5“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图(电子版可通过班级QQ群或网盘下载)。(3)电子版PAC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操作说明书,里面有详细的系统操作步骤。(4)教学视频“PACS工作流程”。(5)拓展资源:以PACS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视频信息。

3.3学生任务

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并计入平时考核成绩,满分10分。(1)学习文字版或电子版校本教材,掌握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口述并写出来。评价方式:教师课堂抽查,小组评分,1分。(2)认真阅读PACS操作说明书,为课上系统操作做准备。评价方式:课堂个人测验,4分。(3)观看“PACS工作流程”视频,口述并画出工作流程图。评价方式:教师抽查,小组评分,重点考查学生表达是否清晰、合乎逻辑,2分。(4)对照工作流程图,以患者身份到医院体验,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或叙述)工作流程,并找出与教材所示工作流程的区别。评价方式:此任务为附加题,完成者可免于理论测验。(5)简述PACS与HIS/RIS的关系。评价方式:教师抽查,小组评分,1分。(6)以PACS为关键词,上网检索相关视频和信息,了解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写出至少3个有用内容的标题并附链接地址,提前两天通过QQ反馈给教师。评价方式:教师评分,2分。

4课上任务设计

(1)内容热身(10分钟):教师检查任务6完成情况,并展示好的收集案例(学生介绍展示),给出学生评分,总分2分。(2)任务检查(20分钟):教师随机抽查小组长任务1~5完成情况,小组长检查各组成员任务1~5完成情况。分项评分,总分4分。(3)及时教学(5分钟):教师评价学生任务1~5完成情况,对难点和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说明(70%以上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统一讲解,否则以小组讨论或个人查找资料的途径解决)。(4)个人测验(10分钟):教师针对课前学习内容指定小组出题(选择、判断、填空共12题,每组出两题)并批改,巩固学生课前学习成果。该活动不计分。(5)及时教学(5分钟):根据测验情况,教师将集中性(70%以上学生反映)问题、错题再次讲解。(6)个人测验与小组讨论(35分钟):结合任务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PACS的预约登记操作、患者列表界面操作、影像处理界面操作、图像接受操作、打印模板设计操作、查询统计操作等操作任务。个人自评与组员互评相结合,总分4分。(7)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通过演示解决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70%以上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概括总结。(8)机动时间(10分钟):用于处理课堂上临时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展示超时或小组活动延时等。(9)说明:该班级共32名学生,共分为6组(采取自由组合,教师协作分配),小组长由组员选举产生。

5教学设计反思

医学影像论文范文4

1.1构建“四个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临床综合能力

以公共基础课为基础构建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以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构建基础医学教育平台;以临床医学课程及“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室、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见习、实习等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教育平台;以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PACS实验室、电子阅片室和附属医院影像科室为基础构建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平台。通过上述“四个教育平台”,加强学生医学人文、职业情感、心理健康教育及基础医学的实践训练、临床技能训练及专业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2拓宽专业基础,强调临床与影像并重

优化课程结构,专业课教学形成以影像诊断学为核心的8门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形态学基础课程教学,使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教学时数与临床医学专业同步,内科学、外科学教学课时与临床医学专业并重,将断层解剖与影像解剖学合并为一门课程,增加了图像处理、放射防护学等选修课程,拓宽了培养口径。

1.3采用3+0.5+1.5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即第一阶段:三年基础学习(学习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等课程);第二阶段:半年临床科室轮转实习(进行内、外、妇、儿等科室实习);第三阶段:一年半影像专业学习(其中半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半年进行医院影像科室实习,半年在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综合阅片能力培养及科研能力训练),学习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临床实习,实习后再学习影像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然后再进行一个学期的影像专业实习。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影像诊断专业课程时,能够结合临床医学的理论与病例等问题听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学习、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及相关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的联系,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之一。因此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通过PACS系统调阅所有影像、临床病历、病理图像等资料,将影像诊断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通过见习、实习的读写片训练及临床病例读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临床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使放射诊断学与CT、MR诊断学课程融会贯通,按系统讲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注重传授专业理论基础,讲授新技术、新进展,实现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突出对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临床实例及案例讨论,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寓医德于教学之中。

2.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片能力及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能力

灵活运用启发式、以系统、疾病、问题为中心及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片能力,训练学生熟练运用临床思维方法,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影像学解剖及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2.3改革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成了数字化影像仿真实验中心网站,包括实践操作指南、教案与课件、影像试题、影像诊断学仿真课件、视听教具(如人体断层标本、病理标本、手术录像、各种影像检查录像和电影)等资源,完善更新“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构建网络化、多媒体化新型影像学见习、实习教学模式,形成了网络化的医学影像教学和管理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及医学影像学电子阅片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

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3.1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建成PACS实验室,实现了与附属医院进行无缝对接,能够实时、安全、有效地将附属医院CT、MR、DR、DSA等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化图像信息同步传输到PACS实验室,使学生能实时调阅典型病例的影像和检查报告,形成了一个开放、仿真和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影像诊断能力,实现影像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加强临床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资源库和试题库,建立涵盖医学影像原理及全身各大系统、病种齐全、内容表达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网络资源库,便于学生随时在网上学习。

3.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做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面开放,建立了师生互动平台。实施“三早”教育,开放附属医院影像医疗工作现场,实行专业基础课前先到临床见习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将临床问题渗透到基础教学中,强化实训氛围,开辟了省内外十余家三甲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3.3加大实践技能训练和考核比重

医学影像论文范文5

WBS的原理是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膦酸盐化合物通过化学吸附或离子交换作用而沉积在骨骼内,使骨组织聚集显像剂而显影。骨骼摄取显像剂的多少取决于血流量及代谢活跃程度,因而局部骨骼血供丰富、骨骼生长活跃、新骨形成时显像剂聚集增加而形成放射性浓聚的“热区”;骨骼血供减少、出现溶骨时,则显像剂摄取减少表现为放射性稀疏缺损的“冷区”。WBS的优势在于,一次检查可以对全身骨骼进行观察,能敏感地反映各个局部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变化,可比X线提前3~6个月发现骨转移病灶。但是由于常规的WBS缺乏病灶的精确解剖学信息,加上创伤、骨折、退行性病变等也会造成显像剂摄取增加,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的特异性不足,尤其是对单发或少发病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存在困难。发展日趋成熟的SPECT/CT融合显像,将核素骨显像灵敏反映代谢变化与CT成像精确显示形态解剖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优势互补的效果,明显增强了诊断者信心。Zhao等研究125例恶性肿瘤患者的141个骨骼病灶,最终诊断63个骨转移灶,78个骨良性病变,SPECT、SPECT+CT、SPECT/CT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82.5%、93.7%、98.4%,特异度分别为66.7%、80.8%、93.6%,准确度分别为73.8%、86.5%、95.7%。一般认为病灶的性质与病变累及部位有关,当病变侵及椎弓根或椎体及椎弓根时,常考虑为转移性病变;当病变仅位于椎小关节或椎体皮质时则考虑为良性病变可能性大。毛新远等对72例恶性肿瘤患者及其113个脊柱放射性浓聚灶进行了全身骨平面显像、局部SPECT及SPECT/CT显像,回顾性分析发现上述3种方法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5.1%、83.2%、94.7%,证实SPECT/CT融合显像对脊柱病灶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江勇等也报道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脊柱骨转移的灵敏度为96.00%,特异度为96.43%,准确度为96.23%,明显高于平面骨显像。对WBS显像发现的可疑病变部位加行SPECT/CT融合显像,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是由于同机CT配置不高以及2种检测手段本身的不足,仍存在部分误诊及漏诊病例。Ro-mer等报道SPECT可疑病灶,经SPECT/CT融合显像后,92%的病灶得以明确诊断,但仍有8%的病灶不能定性。随着CT配置的不断提高,新型显像剂的研制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相信SPECT/CT融合显像一定能在临床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X线平片

骨转移瘤在X线上可呈溶骨型、成骨型及混合型,以溶骨型病变最常见,开始呈局部虫蚀样改变,进而大面积骨质破坏,发生在脊椎椎体的骨转移瘤一般不超越椎间盘,破坏椎体可呈扁平压缩样变形,而外伤性压缩性骨折多为楔形改变。成骨型转移较少,主要表现为斑点状、片或结节状边缘模糊的高密度影。X线平片图像重叠结构较多,检测骨转移瘤的敏感性较低,其诊断主要取决于病变脱钙或钙质沉积导致的骨质密度变化,约50%以上的骨质破坏后,才能出现阳性结果。此外,骨转移瘤易出现在老年患者,这类患者常伴发骨质疏松,也会导致诊断特异性下降。但是X线检查经济、简单,在重叠较少的四肢骨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病灶的范围、形态,对于其他部位的骨转移灶,也可以灵活变换投影体位获得最佳诊断图像,因此X线平片在临床上仍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合理选择应用。

3CT扫描检查

骨转移瘤的CT表现可为局灶性骨破坏或骨缺损,弥漫性或局部斑片状密度增高,有的还可见范围较局限的软组织肿块,CT可判断软组织内坏死、囊性变及出血等。CT成像解剖定位清楚,密度分辨率高,特别对显示骨皮质破坏有明显优越性,可以显示X线难以发现的微小骨质改变,并且可以观察转移灶的范围、血供情况以及与邻近软组织的结构关系,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较X线平片明显提高。另外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定位更加精确,可提高穿刺活检准确性。对于脊椎转移瘤的患者进一步行脊髓造影,能提供脊髓受压部位及受压范围等信息。但是CT对一些良性骨骼疾病如骨结核、骨囊肿、骨纤维化不良等仍难以定性,对于早期尚无明显骨质密度变化的转移灶诊断亦有困难,局部检查也无法反映全身骨骼的病变情况。有文献报道多层螺旋CT可以作为筛选骨转移瘤的方法,但是全身CT扫描增加患者辐射伤害。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与常规剂量多层螺旋扫描相比,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病变的定性与定量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辐射剂量有大幅度下降。

4MRI检查

恶性肿瘤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骨骼时,首先侵犯骨髓,高含水量的转移灶与正常的脂肪有很强的对比性。当病变在T1WI上呈低信号,STIR呈中等或者高信号,尤其是脊柱病变呈膨胀性改变并可见椎旁软组织肿块时,排除退行性病变等因素后,通常考虑恶性病变。有文献报道MRI在儿童及青年人骨转移中有很高的灵敏度,Daldrup-Link等分析研究了39例儿童及青少年恶性肿瘤患者的全身核磁共振显像、WBS及18F-FDGPET显像,确诊其中26例患者的51处骨转移灶,发现MRI检测骨转移灶的灵敏度为82%,高于WBS(71%),稍低于18F-FDGPET显像(90%)。MRI扫描能发现早期仅存在于骨髓的转移灶,较WBS有更高的灵敏度。此外,MRI成像能准确显示骨转移瘤侵犯部位、范围及周围软组织受累情况,有助于临床治疗决策。没有电离辐射伤害的优势,也使其具有更高的临床接受程度。但是由于呼吸运动的影响,可能会漏过易弯曲骨骼处的病灶,比如肋骨等。文献报道MRI在探测脊柱病灶方面优于WBS,在肋骨病灶方面次于WBS。Altehoefer等回顾性分析了81例乳腺癌患者的MRI及WBS,MRI检测出全部54例存在脊柱骨转移的患者,其中7例WBS表现为假阴性;上述54例患者中的26例,WBS检测出较MRI更多的转移灶,其中有20例患者多检测出的转移灶存在于肋骨。全身MRI检查的应用也有报道,由于线圈及扫描范围的影响,一次只能对一个部位进行扫描,检查时间长、后处理数据较复杂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随着MRI全景矩阵成像技术(totalimagingmatrix,TIM)的应用,无需患者重新摆位或更换线圈,数据一次采集完成,联合采取快速STIR序列和SET1WI,更容易发现骨髓内异常信号,提高了诊断的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已有报道称新开展的全身MRI显像探测骨转移瘤较PET/CT有更高的灵敏度,但其应用价值尚需大量临床病例证实。

518F-FDGPET/CT扫描检查

PET/CT显像是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与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CT)结合的影像学新技术。除了骨骼还可以同时探测全身其它脏器及组织病变,在恶性肿瘤诊断及临床分期方面有特殊的优势。18F-FDGPET/CT显像可同时提供代谢、功能及解剖信息,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在临床上也不鲜见,有文献报道约60%的骨转移是在明确原发肿瘤部位前发现的,CT、MRI及X线平片检查仅能发现40.63%的原发灶,而PET/CT检查则能发现80%以上的原发肿瘤部位,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在骨髓转移的早期诊断方面,18F-FDGPET/CT显像可以显示仅限于骨髓尚未引起成骨或溶骨反应的转移性病变,较CT有更高的准确率。Metser等对PET/CT融合显像发现的51例患者共242处骨转移灶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单独分析PET、CT及融合图像,发现PET(96%)单独检测出的恶性病灶较CT(68%)多,PET及CT的特异度均为56%,而PET/CT融合显像灵敏度及特异度明显提高。但是,18F-FDGPET/CT显像对成骨性病变的敏感性较低,对炎性及感染性等良性病变的鉴别缺少特异性,易导致骨转移瘤诊断的假阴性和假阳性。比如发生在骨骼系统的结节病,其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上的表现呈多样性,与骨转移瘤的MRI表现也极其相似,多发的骨结节病灶在18F-FDGPET显像上更常误诊为广泛骨转移。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PET/MRI逐渐走入临床,利用MRI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及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结合PET反映的病灶代谢、增殖变化,将有望使骨转移瘤的诊断正确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6结语

医学影像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学评论;英美文化

一、英美文学特点及发展历程

作品和评论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作品促进文化的发展,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特点,获得更多的文学评论。与此同时,文学评论又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优秀的文学作品,依靠本身的思想性和艺术风格来吸引大众,而评论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引外部世界的关注。在英美文化发展过程中,英国文化是在历史演变、政治、现实等因素的影响下发展的,而美国文学是从英国文学中脱离出来的具有独特民族特点的文化。英美文学中包含诗歌、小说、戏曲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加之英语文化的广泛传播,使英美文学在不同民族中衍生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形成英美文学的多元化形式。

(一)英国文学特点及发展历程

影响英国文化发展的因素有文化、历史、政治及社会等,这些因素极大地推动了英国文学的发展与演变。[1]英国文学历史源远流长,其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及时代特征。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莎士比亚、萨里等给英国文学史留下了完美篇章,而在文艺复兴后,英国文学逐渐经历了古典、浪漫、现实及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18世纪,古典文学再次兴起并形成新古典主义;19世纪的英国文化受浪漫主义的影响,文学作品更加注重自由与解放思想的传播,而在19世纪后期,此类文学作品被赋予了经济、政治色彩,成为传播自由平等思想的媒介;由于二战的爆发,英国文学逐渐趋于现实化,内容选材更倾向于写实;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国文学逐渐趋于多样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展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二)美国文学特点及发展历程

美国文学是由英国文学演变而来的,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由于美国文化发展历史较短,美国文学主要以模仿英国文化为主,缺乏其独立的意识和独特的民族特色。直到19世纪后期,美国文学从英国文学中彻底独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分支。总体来说,由于美国移民较多、民族多样,使美国文学呈现出复杂、庞大的特征。尤其在殖民地时期、革命前后、一战和二战时期,美国文学文化特色鲜明,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美国文学在一定时期内以浪漫主义文学为主,一战前后分别以写实、现实主义和乡土文学为主,这一阶段的文化特点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同时也推动了美国文学的转型;二战后,美国历史上形成了第二次文化大繁荣,各种文学流派不断出现,20世纪30年代更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随后,美国文学以左翼和现实主义为主流文化。受二战的沉重打击,美国文学在战后呈现出多样化。

二、英美文学评论的主要内涵

英美文学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历史的影响,而英美文化评论的差异同样离不开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英美文学古老厚重,但其发展步履维艰,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历史的更迭,英国文化对于历史的继承直接导致其发展缓慢,甚至在20世纪后期出现蛰伏期。英国文学评论是在历史的不断变化中产生的,随着英国新旧文学的不断交替,英国文学评论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而美国文学评论则几乎与美国文学同时产生,充满生命力和创造性,虽缺乏英国文学中的文学底蕴,但其发展迅速。文学评论因为文化而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的进步,英美文学评论逐渐系统化、规范化,文学评论家们以文学作品为主体,根据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探究和分析,从文学作品中寻找英美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为英美文学创造提供思路借鉴及理论指导。在具体的文学评论中,评论家往往注重笔者的写作手法、思想观点、表现特色等,以帮助作者传达更精准的文学思想与主旨。

三、民族文化差异中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因素

(一)文化内涵差异

英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英国文学评论呈现出矛盾和挣扎的特点。英国文学评论的矛盾阶段主要是在17—18世纪,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带有极其鲜明的宗教色彩,内容荒诞,导致文学评论陷入矛盾挣扎的局面。20世纪,英国文学以前现代和后现代主义为主,这是文学评论家经过思考、审视之后得出的结论,而美国文学评论与美国相应的文化特点密切相关,受殖民地时期印第安文学等欧洲大陆文学的影响,美国文学评论具有印第安文艺特点,并由此从英国文学中脱离出来。因此,英国文学的特殊演变过程使英国文化更加自由开放,同时,分离出来的美国文学对传统英国文学继承较少,其更加注重创新性和独特性。[3]

(二)文化载体差异

语言作为文学载体,是完成创作的基础。因此,语言差异在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受历史条件的影响,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谚语、典故等方面有所不同,相比之下,英式英语更为严谨,这种严谨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利用方式更加严谨,即受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英式英语更加庄严,而美式英语则更加自由随性。基于此,英国文学评论往往继承传统特点,文学作品规范且带有浓重的历史感,相比之下,美国文学则个性突出、自由、独立,更容易引起文化热潮。由于文学载体的不同,英美文化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写作风格,相应地,英美文学评论也各有差异。

(三)历史文化差异

在英国文学演变过程中,文学评论多呈现出较强的人本主义色彩,评论内容相对保守,其主要原因在于英国革命的不彻底性和社会妥协性,发展至今,其文学评论不断受到质疑。相比之下,美国文学评论有明显的独创性,美国发展历史短,无沉重历史束缚,美国独立后,文学评论呈现自由、独立的文化范围,文学发展富有极强的创造力,但在文学评论过程中,美国评论家多受自身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的影响,会根据个人喜好、自身素养对相同的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见解。但总的来说,美国文学评论在创造性上优于英国,但由于缺少历史沉淀,因此在历史评说方面英国文学评论更具优势。

(四)人道主义差异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人类的不断发展,英国文学在最初基督思想影响下逐步形成完整的人道主义内涵,使英国文学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特色,影响着英国文学的发展进程。[4,5]在英国,评论家对于人道主义的理解成熟且保守,这是由于人的思想的转变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需要对环境重新理解、认识,而美国在其中融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随着英国文学的发展,英国评论家逐渐对人道主义产生质疑,保守而完备的人道主义如果不能得到创新,将直接影响社会发展;而美国文学评论氛围宽松、个性,思想更为激进。[6]

四、结语

英美文化的历史差异、时代特征影响着英美文化评论的发展,其中,民族特色、时代背景、历史变化等都是形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是当今社会文化格局差异的原因所在。基于此,美国文学评论的内容更加自由、富有创造性,英国文学评论则较为传统,在文化传统性上远超美国。本文通过对英美文化特点的了解,探索了民族文化差异中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因素,以为学习者了解英美文化发展状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曹山柯.现代主义语境下对传统的理解和重铸———20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回顾[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5):55-60.

[2]言红兰,言志峰.透视跨文化交际中的自我理念差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4):57-60.

[3]汪阳.谈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区别及其背景原因[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41-43.

[4]刘茂盛.文学论理学批评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兼评枟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8,(2):173-175.

[5]肖思新.伦理建构与神性启示———论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中基督人道主义的内涵[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52-58.

医学影像论文范文7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实际出发,学会观察,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补写、缩写、扩写等多维训练。通过学生的练笔,教师既了解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又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小木偶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老木匠做了个小木偶,这个木偶只会“笑”这一种表情,其间发生了许多让小木偶觉得委屈的事情,但最终小木偶在小女巫的帮助下实现了喜怒哀乐的故事。说明了“笑是很重要的,不过只有笑是永远不够的”道理。文章在这一幕收尾,引发读者许多联想,如果给这个故事进行续编,正是读写结合训练的契机。教师要求学生从文本的实际出发,根据文章内容与表达情感的需要,进行合理想象,抓住人物的情感和举动,补续故事的结局。教师同时还提示,可以联系下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设想一下小木偶具有喜怒哀乐之后的心情和举动,以及遇到先前让他觉得生气委屈的人物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结果很多孩子都写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

二、改写求新,推进创造能力

小学阶段训练学生写好记叙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可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发现记叙文写作的训练点,要求学生进行改写。即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谋篇布局或叙述方法等,创造性地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诗句借景抒情,言简却意味深长,意境也很美。如此美的诗歌可以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把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以学生习作中的内容为例:早上淅淅沥沥的小雨笼罩着秦朝的渭城,路上的匆忙的过客驾着马匹呼啸而过,扬起了一阵细小的尘土。王维正在旅馆里为好友元二摆上一席饯行的酒,虽然春色正好,柳树苍翠欲滴,但丝毫无法挽留朋友,王维的心里充满了惆怅和感伤,这可是他人生中难得的知己啊!如今,朝廷的一道圣旨就把他发配到了西域,路途漫漫,人生短暂,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一想到这,不禁潸然泪下,千言万语都化为一声声的“朋友,珍重!”让我们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一个深情厚意的好朋友了。

三、仿写语段,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仿写练习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维,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盘古开天地》一文体会盘古的神奇与伟大是教学的重点,而仿写其身体变化的四字词语又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文中“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大地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行仿写。例如,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后先完成练习:他的()变成了()的()。教师出示仿写的要求:

1.想象要贴切。仿写的事物与原文的内容有共同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尽量找出共同点。

2.要注意创新。不要停留在一些初浅的想象的层面上,要创造性地发挥想象,力求新奇,能引发人们无穷的联想和想象,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以学生习作中的内容为例:他的鼻孔,变成了黑隆隆的山洞,让火车呼啸而过。他的筋骨,变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他的汗液,变成了喷泉,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像一组音符在欢快地跳动。他的皮肤,化作了一帘帘的瀑布,像一匹五颜六色的帆布。……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发言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大家纷纷跃跃欲试。学生们用自己无穷的想象力把看似很普通的东西,变化出众多生动的形象。在个性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多项思维的火花,通过仿写表现出来,从而凸显学生的写作个性。

当然,在写作的基础上,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写的文章进行评价和修改,可以采取学生自改、生生互改、师生评后改等多种形式,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提供范本或者是修改余地较大的文章,让学生交流讨论所写的文章是否符合写作要求,是否符合写作训练目标等,从而达到以评促改、以练促写的目的。

医学影像论文范文8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7月~2014年5月临床确诊为转移性骨肿瘤的2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38~76岁;原发性恶性肿瘤:前列腺癌4例,乳腺癌术后1~3年5例,肺癌9例,结肠癌2例,直肠癌1例,鼻咽癌1例,涎腺粘液癌1例;X线检查23例,CT检查17例,MRI检查16例。

1.2方法

仪器:SiemensAristosVXDR机;SiemensSOMATOMVolumeAccessCT机;SiemensAvanto1.5TMRI检查仪。CT扫描层厚5mm,螺距1.2,部分图像进行2mm的薄层重建。MRI扫描常规SET2WI脂肪抑制序列,SET1WI及T1WI脂肪抑制序列矢状位及横轴位,平扫及增强扫描,DWI横轴位扫描,矢状位层厚4mm,层间距10%,横轴位视病灶大小及范围,其层厚5~8mm,层间距10%~30%。

2结果

23例X线检查12例发现病灶,11例阴性;17例CT检查12发现病灶,5例阴性;16例MRI检查均发现病灶。X线检查阳性率52.2%(12/23),CT检查阳性率70.6%(12/17),MRI检查阳性率100%(16/16)。病灶分布情况:4例前列腺癌的骨转移灶分布于腰椎、骶椎、骨盆;5例乳腺癌的骨转移灶分布于肋骨、胸椎、腰椎、颅骨;12例肺癌的骨转移灶分布于肋骨、胸椎、腰椎、骨盆、股骨颈;直肠癌、结肠癌的骨转移灶分布于骨盆、腰椎、骶椎,1例鼻咽癌邻近颅底斜坡侵犯,1例涎腺粘液癌下颌骨受侵犯。21例为溶骨型,X线及CT表现为松质骨内不规则的斑片状低密度区,边界模糊,伴骨皮质破坏,呈虫蚀状改变,未见骨质硬化边及骨膜反应,部分病灶周围有软组织肿块;MRI检查表现为松质骨内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楚,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软组织肿块亦表现为边界模糊的长T1长T2信号及不均匀强化表现,DWI像上病灶呈高信号表现。2例前列腺癌为成骨型转移,X线及CT检查腰椎椎体及髋骨骨质密度均匀明显增高,骨质外形无改变;MRI检查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