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培训总结范例

急救培训总结

急救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胸心外科;护理管理;急救;链式管理;效率

急救是医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挽救危重症患者生命的必要手段,急救工作的效率往往直接影响着抢救成功率[1]。由于危重症患者病况危急、抢救工作内容复杂,急救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完善、科学的流程进行指导,就可能导致护理工作出现重叠或空缺,严重影响抢救效率[2-3]。因此实现抢救流程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链式管理是指将工作流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优化,确保每个环节平稳过渡。同时每个环节紧密相连,为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提供科学指导,实现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4]。本文就急救链式管理在胸心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医院自2019年1月调整胸心外科护理管理方案,构建急救链式管理系统。将2018年设为实施前,2019年设为实施后。胸心外科共有护士16名,均为女性,年龄21~46岁。专科8名,本科8名。护士3名,护师8名,主管护师4名,副主任护师1名。实施前患者64例,男33例,女31例;年龄38~76岁。实施后患者68例,男35例,女33例;年龄32~78岁。实施前后护士及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构建急救链式管理方案。首先做好人员安排及培训工作,对胸心外科全体护士进行急救培训,分为理论培训、急救操作和现场模拟三方面,不但要求护士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巧,急救中能够冷静面对各类问题。要求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士必须独立负责某项抢救。培训后,所有护士必须通过考核,未通过者进入下一轮培训,连续两轮未通过考核者扣除相应绩效,直至达标。在此基础上,管理层对急救流程进行梳理,按照链式管理思路,对急救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合理性评估,要求骨干护士模拟急诊流程,评估并分析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优化,强调流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流程构建后,采用现场模拟形式,组织胸心外科护士进行学习,并发放流程手册,确保所有护士熟练掌握急救流程,能在工作中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1.2.2完善辅助管理工作。围绕急救流程,完善辅助管理内容。对科室环境进行优化,安排专人负责环境维护,确保进入急救流程后,所有护士能够快速响应,急救车内物品每天清点并补充,每次急救工作完成后立刻进行药械补充。走廊内不得堆放杂物,减少意外事件拖慢抢救进度。1.2.3成立指导小组。充分考虑目前胸心外科护理队伍偏向于年轻化的特点,在构建链式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由护士长带头成立指导小组,由4名护理骨干组成,负责急救相关护理工作的开展。每次急救工作完成后,由指导小组进行总结分析,对急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流程优化的形式逐步完善管理方案,从管理角度来实现急救效率和成功率的提升。在危重症患者抢救时,要求指导小组至少有1名成员参与抢救,并对抢救工作进行指导。

1.3观察指标。对比实施前后胸心外科护士的急救能力评分,包括体征观察、风险评估、急救操作、突发事件应对4项内容,均以百分制计分,分值越高则说明该项能力越好。分别统计实施前后胸心外科的工作数据,对比不同时期胸心外科的护理抢救效率及抢救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士急救能力评分比较。实施后胸心外科护士的各项急救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2.2实施前后抢救效率比较。实施后胸心外科护理有效抢救时间为(44.9±7.6)min,显著低于实施前的(63.8±11.2)min(t=7.91,P<0.05)。

2.3实施前后抢救成功率比较。实施后胸心外科的抢救成功率为95.6%,显著高于实施前的89.1%(χ2=3.74,P<0.05)。

3讨论

急救培训总结范文2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提升年”和“安全生产月”活动,市安委会办公室研究确定,全市危险化学品企业要积极开展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活动,进一步增强应对和防范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就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急演练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应急救援演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活动,是考验企业和职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检验应急救援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锻炼应急救援队伍的重要手段。通过应急演练,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和配合响应,充分调动各个层面、各个节点应急救援资源,健全完善统一领导、反应迅速、科学决策、处置有序的应急系统,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做到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有条不紊地组织应急救援工作,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点。

二、进一步做好应急救援预案修订完善和应急救援器材的配备。一是各危险化学品企业,要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对现有预案通过演练认真修改加以完善,预案要注重针对性、实战性和实用性;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应当明确危险化学品事故初起时岗位操作人员的应急报告内容和程序,企业负责人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报告等相关内容。要对具有爆炸、泄漏、火灾等危险的重点单元装置和储存区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论,明确相应控制手段,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二是要做好与当地政府和周边企业、住户、单位等的衔接,减少事故对周边的影响,要将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情况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情况向周边的单位和居民进行告知,并提供基本的紧急疏散、个体防护和自救互救方法和知识。三是要配齐配足相应的应急救援设备、器材、应急处置物资和相应品种、数量的急救药品,明确维护保养责任。

三、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期间的应急救援实战演练。“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全市化工企业都要组织一次应急演练活动,特别是氯碱、炼化以及剧毒化学品生产企业,要针对火灾、爆炸、剧毒化学品泄露等恶性事件开展针对性的应急演练活动。在应急演练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科学计划、结合实际、周密组织、讲究实效,保证演练参与人员、公众和环境的安全。安监局拟确定1-2家典型企业,组织辖区内所有危险化学品企业现场观摩学习应急演练活动,取长补短,改进提高。各企业应急演练活动结束后,要加强对应急演练的评估、点评和总结工作,将应急演练的详细文字记录、现场照片存档备查,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视频档案。各镇街区安监所要建立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考核制度,纳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安全生产月”活动结束后,请各镇街区安监所将本地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应急救援演练情况于7月5日前报送市安监局危险化学品监管科。

急救培训总结范文3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开通创伤急救绿色通道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60例,女32例,年龄14~72岁,平均38.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7例,高空坠落伤32例,打架斗殴致伤3例。受伤部位以颅脑损伤为主者42例,以胸部损伤为主者13例,以腹部损伤为主者25例,以多发性骨折为主者12例。

1.2方法

为做好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相关工作,保证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有效实施,患者得到快速高效的救治,科室护理组在护理管理及人员素质培养方面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做法,具体实施如下。

1.2.1制度建设及规范流程

(1)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度,优化抢救流程,加强医护技术训练,抓好质量检查等,为急救绿色通道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2)规范流程,急事急办。危急重症患者到达急诊医学科后由分诊护士直接送入抢救室处置,抢救室医护人员评估患者病情后,立即上报二线医生或创伤中心医生,由二线或创伤中心医生启动绿色通道。科室将相关表格包括病情记录单、检查单、手术通知单、手术同意书、入院证等右上方均盖上“创伤救治急救绿色通道”印章,其他救治科室接到盖有印章的相关表单后,急事急办,一律执行“先处理后交费”的优先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出急诊医学科后病情记录单由每个环节的医生进行填写和移交,要求护士填写好病情观察表。原始医疗资料应妥善保管,专人负责,详细记录好患者出入急诊医学科及各项辅助检查室的时间节点,便于总结和分析,查找不足,及时整改。

1.2.2人员管理

(1)定人定时。创伤急救工作随机性强、无规律,伤病员时多时少,病情轻重不一,难以预测。针对此特点,护士长合理安排抢救人员,提高工作主动性,面对批量伤员时做到忙而有序。具体做法是以人定事,谁值班,谁就负责到底,时刻不离岗位,全天24h安排护士机动班、120值班等。(2)增强急救意识,提高护理质量。急诊医学科具有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加之护士人力不足,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救治的质量和成功率,科室积极开展“假如患者是我亲人”的活动及医德医风教育,增强护士的急救及服务意识,热心为患者提供服务,把握“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3)加强在职训练。为了提高创伤急救护理的质量与水平,不贻误患者抢救时机,本科室严格按《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管理手册》上的要求演练,并不定时进行抽查。采用操作训练、授课、教学查房、晨间提问、情景模拟演练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使护士均能熟练掌握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并了解国内外急救医学的新进展。在抢救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迅速而有条不紊地参与抢救工作。

1.2.3物资管理

(1)树立“五常法”管理意识。为了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科室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请专业讲师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向全科护理人员讲解“五常法”管理内容与标准,提高认识。五常法包括常组织:根据急救物品的使用率进行分层管理,重新摆放,做到物必有名,物必有家;常整顿:是现场所需物品放置方法的标准化,培养护士养成物归原位的好习惯;常清洁:保持抢救室内整洁,发现脏乱及时整理,发现损坏的仪器设备和物品及时维修,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监督,共同完成;常规范:制订抢救室相关管理规定和抢救制度与流程,对照标准自评互评;常自律:是五常法的最高境界,它要求护士能够自律,通过自律摒弃坏习惯,养成好习惯。(2)物资齐全,确保各种抢救仪器处于功能备用状态。抢救室的急救物资做到专人专管,各班认真检查并交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因物资不足、仪器设备未处于功能备用状态而耽误患者的抢救时机,保证抢救效果及提高抢救时效性。

1.2.4把握环节质量,提高抢救时效性

(1)医护一体化。强调医护之间的配合,进行医护一体化教育。护士长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采用PDCA循环管理对抢救过程中医护配合的薄弱环节进行总结,制订改进计划和进行针对性培训,保证护士能够掌握与医生沟通合作的方法,形成规范性、程序化的医护配合流程。(2)沟通与协调。各个救治环节的有效沟通,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也是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很重要的环节,当遇到批量伤员或科室人员紧张时,应通知相关人员支援,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会诊并参与协作抢救。

2结果

通过规范建设抢救相关制度与流程,进一步加强人员及物资管理,有效缩短了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及获得确切性治疗的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伤残率。

2.1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时间由原来平均20min下降到现在15min内,得到确切手术治疗时间缩短5min。

2.2胸、腹部损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时间缩短8min,得到确切性治疗时间缩短5min。

2.3多发性骨折患者整体救治时间缩短6min。

3讨论

急诊医学科是抢救急、危、重症创伤患者的重要窗口站,在院内救治的最前沿,护理质量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到严重创伤疾病抢救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业务素质和作风建设才能适应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工作的需要。“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是急诊医学科对急、危、重症创伤患者在接诊、检查、住院、手术等环节上实施一系列快捷有效的全程急救服务。其目的是让患者快速通过,缩短在院内各救治环节中的处置或停留时间,从而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3.1护理队伍的建设在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的初期阶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科室基本保证了参与创伤急救的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其业务能力精、服务意识强、急救水平高、综合素质好。

3.2严格护理管理,实行时限服务

要求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处置停留时间不超过15min,为患者提供快捷、优质的急救服务。

3.3护士必须熟练掌握严重创伤的诊断及救治流程

掌握各种监护仪器及设备的性能、使用、保养、操作等。本科室通过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术及专业技能培训,树立“急诊、急救”意识,最终做到反应迅速、思维敏捷、救治有序。

3.4接送患者做到无缝连接

急救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急救药品;急救物品;现状;安全管理

急救药品与物品是抢救、治疗危急重症患者的必需品,如何确保急救药品、物品的规范、科学管理是现阶段医疗机构实现安全医疗的重要思路,虽然近年来各大医疗机构均加强了相关管理力度,但究其效果而言仍收益不大[1]。对2016年1月~2018年1月医院门诊急救科室急救车药品、物品进行持续质量改进,采用鱼骨图法对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以此拟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以期减少急救药品在管理期间的风险,提升管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6年1月~2018年1月医院门诊急救科室急救车药品、物品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医院实行院长领导下,由护理部主任、专科护士长、护士长等构成的三级管理体制,并设有门诊科室、临床科室,其中门诊包括注射室、口腔门诊、CT室、腔镜室、产房、卫生服务中心、血液透析室、介入导管室、门诊部等科室。

1.2方法

(1)急救药品、物品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由护理部配合,总结医院门诊急救车急救药品、物品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见图1。药品:关于急救药品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如下5个内容:①药品批号不一致,或未规范标识。②未依据效期、生产日期进行先后顺序摆放,或使用[2]。③药品数量、基数不相符。④药品批号模糊不清。⑤临床工作人员对于常用的急救药品作用、种类、适应症、禁忌症等知识掌握不全。物品:急救物品在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如下:①对于临床常用的面罩、呼吸器、氧气等连接管未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使用前灭菌。②物品存在使用缺陷或过期。③负压吸引连接管备用状态、待用状态不清晰。④氧气筒并未遵照规定悬挂“满、空”等标识。⑤急救车备错误品。记录:此因素主要医护人员疏忽:①护士长为遵照规定每周定期检查签字。②在急救药品、物品的交接工作中,为正确交接记录,出现漏记的现象[3]。清洁:主要在物品方面:①氧气筒等器械表明清洁不规范,仍存在尘土。②抢救车内整洁不当。(2)管理对策:通过对2016年1月~2018年1月对门诊科室抢救车展开全方面检查,依据院方统一制定《急救药品、物品管理质量考核评分标准》[4]进行现状分析,由门诊科护士长作为考核组长,其他成员包括护理部干事2名,对门诊科室急救车急救药品、物品展开专项检查,并依据“鱼骨图”对其中现存的问题作为下个月质量控制项目,以此反复,展开持续质量改进。加强组织管理:由门诊科室成立“质量管理控制小组”,由门诊科护士长担任组长一职,其他成员包括门诊科护士组成,成立“三级质控系统”,其中一级质控由各班护士担任其管理员,二级质控由院方质控员担任,三级质控则由护士长担任,在院方护理部领导下展开持续质量改进,对科室现状进行分析,并商讨健全、修订科室急救药品、物品质量检查标准,以及规范管理质量评估标准。加强科内人员的培训:由院方护理部配备具有副主任护师职称的干事,对门诊可成员进行规范管理与定期培训,制作多媒体课件对全院人员展开专项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抢救车规范管理、急救药品与物品的规范管理,抢救车药品与物品配备、各种药品与物品标识管理、急救药品与物品的取放及回收等内容,并对培训的人员展开相应的考核。制作门诊抢救平面图:护理部管理人员应依据抢救车各层药品及物品基数配置,统一制作抢救车药品及物品配备平面图,并将其塑封后悬挂于抢救车项目位置,以便于使用期间一目了然,取物时方便、快捷。如抢救车第一层放置急救药品、专科药品,第二层放置注射用品,第三层放置一次性物品,第四层防治无菌液体,第五层放置开口器、呼吸器等。落实“五定一保持”:“五定一保持”[5]即为专人管理、定位放置、固定数量、定期核对检查、定期灭菌消毒、保持药品完善及物品功能良好。在管理期间由年资高、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担任责任管理者,负责抢救车的管理、检查、清洁工作,组长定期督查,并于记录本上登记。交接记录本统一化:由院方护理部进行统一制定门诊室急救药品与物品的交接、维护记录,并将其设计为表格形式,包括对抢救车内物品、药品资料,以及各班次使用数量、维持情况、封锁完好、交接护士签名、责任护士签名等,各个项目均设计清晰、全面,以便于记录,节省时间。存放管理严格化:急救所需药品与物品均严格要求使用原装瓶、包装盒,并于其包装盒醒目位置注明效期、批号,在摆放期间应由失效日期由近到远的方式,依据“左进右出”的摆放原则,在使用时强调由右侧取出使用。对于药品中效期接近6个月左右,应及时送至药房进行调换,在效期接近30d左右时应予以标注。对于消毒灭菌物品、以期,如开口器、呼吸器等应定时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完成塑封灭菌。

1.3观察指标

①由30名医护人员对2016年1月~2018年1月急救车药品、物品管理质量急性评估,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管理质量越优。②对研究时间段内药品标签清晰、同种药品批号一致、不同种药品存放无混乱、高危药品有标识、账物相符等改善情况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由(χ±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由%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时间段内急救药品与物品的管理质量评分统计

2016年1月检查急救车药品、物品管理质量评分在实施1年后上升,最终以2018年1月统计检查得分最高,与2016年1月相比,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急救药品与物品的管理效果比较

2018年1月统计药品标签清晰、同种药品批号一致、不同种药品存放无混乱、高危药品有标实、账物相符等,与2016年1月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医疗机构对于药品与物品的使用均较大,目前的研究中指出,在医疗使用药品或物品期间尚存在程度不一的浪费,加上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并不利于医院整体经济效益与成本控制[6]。急救药品与物品作为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必要品,如何规范药品与物品的妥善储存,保障临床急救药品与物品的及时供应,以及使用安全意义重大[7]。尽管近年来,管理者对于护理人员在药品流通、使用、储存等各项环节中的力度,但仍存在诸多不安全隐患,导致药品与物品的使用安全性、有效性无法获得最大程度保障。采用鱼骨图对现状管理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以此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此展开持续质量改进策略,提出加强组织管理、加强科内人员的培训、制作门诊抢救平面图、落实“五定一保持”、交接记录本统一化、存放管理严格化等内容,由结果可见取得了满意效果,即2016年1月检查急救车药品、物品管理质量评分在实施1年后上升,最终以2018年1月统计检查得分最高,2018年1月统计药品标签清晰、同种药品批号一致、不同种药品存放无混乱、高危药品有标实、账物相符等改善明显优于2016年1月,由此提示随着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工作的开展,医院急救药品与物品的管理效果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改观。综上所述,基于门诊急救科室急救车药品、物品管理现状展开持续安全管理确有必要性,是提升管理质量,及减少药品、物品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吕先明,吕瑞玲,吕厚宽,等.病区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改进与体会[J].海南医学,2016,27(18):3077-3079.

[2]兰鸿,陈鸿梅,梁欢.应用PDCA循环法改进全院抢救车质量管理的探索[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7,12(6):587-589.

[3]李红,秦均.急救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3):55-56.

[4]刘玉芳,高欣,侯志华,等.多部门合作精细化管理在急救车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8(14):36-38.

[5]李霞,韩文勇,王玉娟,等.基层综合医院抢救车药品管理调查与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3):1903-1905.

[6]朱欢欢,胡蕾,徐南娇,等.心脏介入术后心包填塞患者急救的护理安全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8(22):67-70.

[7]王波,江春芳.我国药品安全监管改革路径探析[J].中州学刊,2016,9(7):65-69.

[8]傅瑶,张剑萍,马俊,等.基于医院药品质量与安全评价体系的高危药品管理实践[J].世界临床药物,2017,6(6):435-438.

急救培训总结范文5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开通创伤急救绿色通道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60例,女32例,年龄14~72岁,平均38.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7例,高空坠落伤32例,打架斗殴致伤3例。受伤部位以颅脑损伤为主者42例,以胸部损伤为主者13例,以腹部损伤为主者25例,以多发性骨折为主者12例。

1.2方法

为做好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相关工作,保证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有效实施,患者得到快速高效的救治,科室护理组在护理管理及人员素质培养方面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做法,具体实施如下。

1.2.1制度建设及规范流程(1)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度,优化抢救流程,加强医护技术训练,抓好质量检查等,为急救绿色通道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2)规范流程,急事急办。危急重症患者到达急诊医学科后由分诊护士直接送入抢救室处置,抢救室医护人员评估患者病情后,立即上报二线医生或创伤中心医生,由二线或创伤中心医生启动绿色通道。科室将相关表格包括病情记录单、检查单、手术通知单、手术同意书、入院证等右上方均盖上“创伤救治急救绿色通道”印章,其他救治科室接到盖有印章的相关表单后,急事急办,一律执行“先处理后交费”的优先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出急诊医学科后病情记录单由每个环节的医生进行填写和移交,要求护士填写好病情观察表。原始医疗资料应妥善保管,专人负责,详细记录好患者出入急诊医学科及各项辅助检查室的时间节点,便于总结和分析,查找不足,及时整改。

1.2.2人员管理(1)定人定时。创伤急救工作随机性强、无规律,伤病员时多时少,病情轻重不一,难以预测。针对此特点,护士长合理安排抢救人员,提高工作主动性,面对批量伤员时做到忙而有序。具体做法是以人定事,谁值班,谁就负责到底,时刻不离岗位,全天24h安排护士机动班、120值班等。(2)增强急救意识,提高护理质量。急诊医学科具有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加之护士人力不足,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救治的质量和成功率,科室积极开展“假如患者是我亲人”的活动及医德医风教育,增强护士的急救及服务意识,热心为患者提供服务,把握“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3)加强在职训练。为了提高创伤急救护理的质量与水平,不贻误患者抢救时机,本科室严格按《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管理手册》上的要求演练,并不定时进行抽查。采用操作训练、授课、教学查房、晨间提问、情景模拟演练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使护士均能熟练掌握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并了解国内外急救医学的新进展。在抢救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迅速而有条不紊地参与抢救工作。

1.2.3物资管理(1)树立“五常法”管理意识。为了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科室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请专业讲师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向全科护理人员讲解“五常法”管理内容与标准,提高认识。五常法包括常组织:根据急救物品的使用率进行分层管理,重新摆放,做到物必有名,物必有家;常整顿:是现场所需物品放置方法的标准化,培养护士养成物归原位的好习惯;常清洁:保持抢救室内整洁,发现脏乱及时整理,发现损坏的仪器设备和物品及时维修,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监督,共同完成;常规范:制订抢救室相关管理规定和抢救制度与流程,对照标准自评互评;常自律:是五常法的最高境界,它要求护士能够自律,通过自律摒弃坏习惯,养成好习惯。(2)物资齐全,确保各种抢救仪器处于功能备用状态。抢救室的急救物资做到专人专管,各班认真检查并交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因物资不足、仪器设备未处于功能备用状态而耽误患者的抢救时机,保证抢救效果及提高抢救时效性。

1.2.4把握环节质量,提高抢救时效性(1)医护一体化。强调医护之间的配合,进行医护一体化教育。护士长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采用PDCA循环管理对抢救过程中医护配合的薄弱环节进行总结,制订改进计划和进行针对性培训,保证护士能够掌握与医生沟通合作的方法,形成规范性、程序化的医护配合流程。(2)沟通与协调。各个救治环节的有效沟通,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也是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很重要的环节,当遇到批量伤员或科室人员紧张时,应通知相关人员支援,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会诊并参与协作抢救。

2结果

通过规范建设抢救相关制度与流程,进一步加强人员及物资管理,有效缩短了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及获得确切性治疗的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伤残率。

2.1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时间由原来平均20min下降到现在15min内,得到确切手术治疗时间缩短5min。

2.2胸、腹部损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时间缩短8min,得到确切性治疗时间缩短5min。

2.3多发性骨折患者整体救治时间缩短6min。

3讨论

急诊医学科是抢救急、危、重症创伤患者的重要窗口站,在院内救治的最前沿,护理质量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到严重创伤疾病抢救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业务素质和作风建设才能适应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工作的需要。“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是急诊医学科对急、危、重症创伤患者在接诊、检查、住院、手术等环节上实施一系列快捷有效的全程急救服务。其目的是让患者快速通过,缩短在院内各救治环节中的处置或停留时间,从而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3.1护理队伍的建设在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的初期阶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科室基本保证了参与创伤急救的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其业务能力精、服务意识强、急救水平高、综合素质好。

3.2严格护理管理,实行时限服务,要求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处置停留时间不超过15min,为患者提供快捷、优质的急救服务。

3.3护士必须熟练掌握严重创伤的诊断及救治流程,掌握各种监护仪器及设备的性能、使用、保养、操作等。本科室通过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术及专业技能培训,树立“急诊、急救”意识,最终做到反应迅速、思维敏捷、救治有序。

急救培训总结范文6

中医急诊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救护措施的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临床学科[1],在临床急救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多元化教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相结合,讲授、讨论、模型、图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联合运用,将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2],笔者将之应用于中医急诊学教学实践,效果颇佳,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从中医急诊学多元化教学应用必要性、基本方法探讨、问题展望3方面详述如下。

1中医急诊学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

中医急诊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在临床急救医学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面对目前复杂的医疗形势,如何进一步搞好中医急诊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中医急诊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鉴于该学科临床实践性极强、难以掌握等自身特点。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逐渐暴露出诸多缺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3]:(1)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自学能力较差,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中医急诊学多元化教学具体方法探讨

多元化教学基于“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目标,结合中医急诊学的学科特点,笔者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应用,激发学生求知欲

针对课程不同部分各自的特点,我们选择性采用观看录像、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互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如“人工气道”一章,在课堂授课时采用了大量图片、视频及建立人工气道时所用实物诸如口咽通气管、气管导管、喉镜等,此方法集文字、数据、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于一身,提供了一个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互性很强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内容更具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2PBL教学法,突出中医急诊临床疗效

PBL教学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课程讲授模式,在国外发达医学院校已广泛应用。其基本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小组总结,共5个阶段[4]。这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旨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目前临床急救过程中,现代西医面临诸多问题,笔者由此引导学生开辟新的视角,寻找中医治疗切入点,如讲授“外感发热急症”时,首先在课前进行临床调研,西医药抗感染的同时,明确柴胡制剂、清开灵、双黄连、炎琥宁等“清热解毒、退热”中药的良好疗效,然后收集相关资料,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最后教师围绕中医药临床急救治疗切入点进行讲解、归纳、总结,以其“简便效廉”的优势凸显中医急诊的临床疗效,树立学生的专业信心和理念。

2.3案例教学法,侧重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急救思维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5]。在中医急诊学教学实践中,以临床案例形式体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能亲身体验中医治疗急症的诊断及急救思维过程,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如“急性脾心痛”章节,我在开始讲解教材内容前先引用一个典型病例,首先让学生分析急性脾心痛的病因、临床症状、体征及中西医治疗,同时,由教师提供学生所需的资料,采用暗示、启发等方法拓宽学生的临床思维,使其对急诊学中医的“辨证论治”结合西医学进行初步体验,然后由教师讲解,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急诊急救临床思维不同于临床其他各科的先诊断后治疗常规程序,急诊是医生敏捷运用四诊,实现快速诊断,迅速确立治则和治法,及时、准确地予以临床急救[6],因此对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熟练掌握,诊断思路要系统而宽广,必须抓住危及患者生命的首要矛盾,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这些通过案例教学法可较好地传授给学生。

2.4临床观摩教学法,注重提升学生临床操作技能

临床观摩教学法是将某些典型病人请进教室,或模拟病人,现场观摩教学。强调理论与临床相结合,避免教学与临床相脱节,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易于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急诊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临床急救技能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目标。中医急诊理念及临床思维虽具有指导价值,但现代急诊技术及急救操作技能的提升更是不可或缺的,鉴于此,我们分批次组织学生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临床观摩示教室及抢救室内开展心肺复苏急救术、气管插管、院前救护等模拟演练,增加了学生动手机会,提升了急诊急救能力。目前,已有研究表明[7-8]: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以病例为引导(CBS)的中医急诊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临床技能,加强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准确实施急救的综合能力。当然,中医急诊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西医急诊技术培训模式,教学过程应在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框架下突出中医急诊能力的运用,加强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基本技能的培训,如切诊方面:休克(可能肌肤湿冷,脉微欲绝)、心脏呼吸骤停(脉搏消失)、心律失常(脉律不齐)等,力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急救培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毕业实习;急诊医学;形成性评价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起点,是从医学生转型为一名医生的必经之路,这意味着要求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转化为治疗患者的能力。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综合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培养医学生如何正确识别和处理急危重症[1],掌握急诊医学独特的临床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基本的急救临床技能,将为培养学生成为专业素质好、技能强的实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2]。本文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环节安排、开展形成性评价、评教评学等方面探讨在地方三级甲等医院如何更好开展急诊医学本科实习教学的实践经验。

1全面做好教学准备

1.1持续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虽然承担教学的临床教师都是很好的专业医师甚至是某个学科的领军人物,但是在教学原理、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如果没有通过相关的教学培训,很难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来开展本科生的实习教学。美国舒尔曼教授曾提出[3],真正的专业教学需要将教学原理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相结合,即将教与学的目标转换为教学内容。因此,医院和科室非常重视对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临床医师在接受教学任务前就做好从学者向教师过渡的工作。科室每年都选派教学骨干参加国内各高校举办的教学培训,并鼓励年轻医师积极参加院内组织的教学专题培训,在参加培训回来后,不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运用,还对本科室老师进行传帮带,整体提高科室老师的教学水平。

1.2任命实习兼职班主任

以学年为单位,每学年任命一名副高职称以上的医师担任实习兼职班主任,兼职班主任必须有良好的师德、高度的责任心。实习兼职班主任的职责是协助教研室主任开展实习教学工作,安排好实习生在急诊科的学习,安排学生一对一的带教老师,开展每批次学生的入科教育,做好学生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及出科考核等各项教学活动的安排。协助学生工作部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指导。

1.3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及教研活动

在新一届的实习学生来科室前一个月,召开急诊教研室教学工作会议,对教研室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安排布置、检查,并对上一年度的实习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组织教研室的老师对新学年实习教学进行研讨,布置教学任务,做好本年度的教学计划及要求。

2规范做好教学实施安排

2.1入科教育

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快速了解急诊科工作流程、适应急诊科工作的模式。入科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科室情况和急诊科工作常规的介绍、医患沟通技巧、安全教育等,尤其对于急诊科工作特点、病患的特性等应该详尽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急诊科的诊疗工作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可以根据急诊的工作特点和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安排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在急诊科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要参与院前急救,因此安全教育非常重要,在入科教育时,就要提前教学生何为医务人员安全、患者安全,并教会学生如何保障自身的安全和患者安全,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医疗工作。其次,心肺复苏操作是急诊科必须掌握的操作之一,学生在学校已多次学习这项操作,因此我们在入科教育时以考代学,直接进行这项操作的考核,在考核后指出学生操作不够标准的地方,再进行练习,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掌握更加牢固,而且更为规范。在接下来的临床实习过程中随时有可能用得上,因此这个教学方法深得学生的好评。

2.2采取“一对一”的实习带教

学生在急诊实习时,我们安排了热心教学、认真负责的中级以上职称医师直接担任实习带教任务,开展“一对一”实习带教,由于急诊科分院前急救、首诊诊视、留观及重症监护三个部分,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教学重点也不一样。在院前急救部分,注重院前急救流程的教学,如拨打、接听120电话需要注意的事项、院前急救的人员及物品准备规范、院前急救的预判与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处理、现场检伤分类的原则等。在首诊环节,在病人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以由临床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开展问诊、体格检查和初步印象的判断,如病人过多或病情急重的患者,则应由带教老师开展医疗常规工作,学生一边协助一边学习,事后再由带教老师进行各种决策的讲解。留观及重症监护部分的实习教学与住院部的病房类似,遵循带教老师带着学生实行每日“三查房”及新收病患、急症病患随时查房的原则,将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医疗文书、规范医嘱的书写指导和操作技能的指导等均融入查房过程中,促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在临床上充分得到锻炼。其次,由于急诊科实习的时间短,学习内容综合性强且病种多、大多病患的病情较为复杂,对于首个轮转科室是急诊的学生,我们考虑将内容重点放在三基上,如规范的体格检查、急救基本技能、快速重点问诊的技巧等,而对于已经轮转了内外科的学生,则重点培训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等。这样的带教安排,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另外,在急诊实习教学中尤其需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培养“以病人为中心”,治病救人、急患者所急的理念,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急诊科医师的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相对少,这就要求急诊科医师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不仅教学生做事,更要教学生做人,医德教育体现在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从日常诊疗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如冬天诊治患者时注意保暖、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如何有技巧地告知家属坏消息等。

2.3定期安排实习教学活动

做好日常带教工作,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我科每两周安排一次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小讲课、临床技能操作指导等教学活动。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临床技能操作指导,均针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常用操作开展教学。由于学生在急诊实习的特殊性,学生跟值夜班的情况较多,因此,一般急诊的教学活动会安排在相对空闲的下午。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教学活动是一对一实习带教的必要补充,学生在临床查房、诊疗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存在杂乱无章和碎片化的情况,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所遇到的临床问题,提高实习的效果。

3广泛开展形成性评价

考核评价是检验实习效果的过程。目前有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种评价方式,以往大多数实习的考核评价都是终结性评价,也就是在实习结束的时候以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其结果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这个科目的实习。形成性评价是在学生学习、操作过程,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互相反馈,通过反馈使教师和学生及时掌握学习效果,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我们在实习教学中广泛开展了形成性评价,如在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后,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逐一进行反馈;在临床技能操作、病史采集等中使用临床操作技能评估(DirectObservationOfProce⁃duralSkills,DOPS)和迷你临床演练评量(TheMini⁃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Mini⁃CEX)进行评价和反馈,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使学生从自我反思中逐步成长,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调整或改进教学工作,使教学在不断的测评、反馈、调整的过程中趋于完善,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4及时做好评教评学和总结

急救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急救工作;急救医学;急救设备;风险管理

急救医学是独立的一门学科,随着近年我国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急救医学取得长足进步。现今我国各个城市各大医院均设有急诊科、120急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等急救单位,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的急救医学设备投入使用。在急症、重症、危症患者和伤员的抢救任务当中,急救医学设备指能够在短时间内抢救生命的一切医学设备,主要被用于医急、重、危症患者或伤员的抢救、手术工作,是各医院的常规医学设备,也是医院临床当中所使用的特种设备[1]。急救医学设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医学的稳步发展。

1急救医学设备的特点

1.1长期空闲

急救医学设备的特性决定其使用不会过于频繁,大多时都处于闲置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极易导致其质量下降或功能障碍;因为使用次数不多,医护人员对其操作相较于其他医学设备来说熟练程度一般较差。

1.2使用紧急

急救医学设备一般被用于突发的、紧急的事件或场合,使用前医护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其进行周密的检测,更无法对其质量进行评估和控制,而事件的突发性也决定医护人员要对其功能、操作及安全规程十分熟悉,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将设备投入抢救工作当中。

1.3分布广泛

任何一家医院,几乎任何一个科室都配备有与其相关的急救医学设备,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无法做到集中,在对设备的管理方面也会存在很多问题。

1.4风险偏大

急救医学设备会直接关系到患者或伤员的生命安全,在所有医学设备当中,急救医学设备是风险因素最大的设备之一。

2急救医学设备的风险分析

从急救医学设备的风险成因角度进行分析,其隐含的风险可以分为三大类别。

2.1物理风险

物理风险指由于物理因素而引发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机械性损伤、电流损伤、易燃易爆物爆燃波及而造成的损伤等。

2.2临床风险

临床风险指在使用急救医学设备对患者或伤员进行抢救过程当中,由于医护人员不合理、错误的甚至是违规的操作而引发的风险。

2.3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指急救医学设备由于时间的原因或日常维护保养不当等而导致其性能指标明显下降,又或者是由于测量精度的误差而引起临床的漏诊与误诊,贻误最佳的诊疗机会而给患者带来生命安全的风险[2]。设备的特性、属性、安全性能、使用频率和致死状态等也会给急救医疗设备带来相应的风险。

3急救医学设备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通常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风险分析与评估,二是风险控制。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的目的则是为了能够更精准地实施风险控制,最终达到资源投入与设备的风险之间的相对平衡。

3.1急救医学设备的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一般通过总结相关方面的知识、经验,结合相应的案例进行,包括有可能引发的多种危害的涵义及与这些危害相关的风险的理论分析与预测。在这其中,急救医学设备的固有风险引发因素又可以细分为设计因素、工艺因素、材质因素及技术条件因素等,还有临床上所实时引发的风险,比如不当操作、错误操作、违规操作,以及器械之间的协同作业不当使得某设备的某种功能失效等。

3.2急救医学设备的风险控制

对急救医学设备进行风险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实施风险控制,风险的引发原因不同,风险系数不同,在实施风险控制时投入的资源成本及风险控制等级也有所不同,对风险进行量化的结果能够使医院根据风险值计算出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的频率及时间间隔,能够使得医院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预防急救医学设备风险的发生[3]。对风险值的使用和管理要依据设备的风险水平来采取相应的质保措施,在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当中要对其有效性进行动态、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风险分析及控制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急救医学设备的特殊性,对其进行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解决其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的问题,除对设备本身进行预防性维护以及对设备安全使用制度进行完善外,还要重视医学计量检测对防范技术风险的重要作用,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院对风险的认知及防控能力[4]。为了更加有效地对急救医学设备进行风险管理,医院方面应当做到下列几点。(1)设备管理部门必须建立急救医学设备台账,将急救医学设备指定专业人员管理、定点放置、定期检查、定期消毒、保持设备清洁干燥,做好设备的防尘、防潮、防震、防虫、防热及防腐蚀工作,对急救类设备、生命支持类设备的电池进行定期充电,并做好维保记录。(2)对有可能接触和使用到急救医学设备的医护人员做好应用操作培训,督促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每次使用要严格做好记录,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及时告知维修维护负责人员进行处理,使得急救医学设备随时处于正常待用状态。(3)严格执行医用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保证其计量结果准确无误,运行正常,并做好计量检定记录。(4)维修保养负责人员要定期进行巡检并与设备使用者沟通,了解设备的最新情况,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并排查处理,对潜在的设备隐患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5)储存管理负责人员要熟悉全院的急救医学设备的整体情况,在遇到突发急救事件时能够做到对每台急救医学设备进行准确、及时的调度。为了确保急救医学设备的使用安全,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风险管理及保养维修,将设备故障消灭于萌芽中,让设备随时处于正常待用并保持最佳技术状态,医院方面也要加强人员意识培养,做到人人使用,人人维护,人人保养,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医院的医学设备专业管理水平,推动医疗机构向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红梅.医院急救设备的风险管理[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2011中华临床工程及医疗信息化大会[C].2011.

[2]张昆峰.探讨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2):102-103.

[3]张晓璇,丘秋霞,许敏华.浅析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674-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