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融合教育范例

艺术融合教育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1

关键词:美育;艺术教育;学科融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们对受到初秋寒夜冻着了的西红柿感到惊讶的时候,这将唤醒孩子灵魂深处对有生命的和美的东西的爱抚、善良和关心的态度[1]。美是人类心灵深处的吐纳,它并非真实存在,却又无处不在,而作为教育者,要做的便是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孩子发现美的能力。

一、艺术教育的价值论证

古代教育家孔子是“礼乐并重”教育思想的代表。他非常重视乐教的育人作用,并将“乐”与规范社会制度与人文素养的“礼”视为同等地位。他认为,音乐是建立崇尚人格、提高品格素养的有力手段[2]。而乐教,体现的是审美教育,即美育,且治国理政教以“礼乐”,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便发现了美育的深远影响。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国家面临危难、中西文化融合、百姓思想病态的大背景下,提出改变中国人思想现状急需美育的号召,自此蔡元培着眼于“以美代宗教”以及以美育为内容之一的“五育并举”[3]。他指出,人都是有感情的,但并不是每个人拥有感情的人都拥有高尚而伟大的行为,归根结底是因为感情推动力薄弱。若想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需予以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4]。如今的中国与过去相比,时代大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代中国对内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对外提高国家影响力,让世界看到中国之气魄。尤其在这个中外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要在借鉴国外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中国特色,美育的作用不减只增。从时代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国民的审美、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各项影响力的标志。它是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而且可能更是未来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人的独特性和优势所在[5]。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国民整体审美水平不高,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美育环节薄弱,因此审美教育亟待改进。2015年,国务院针对美育薄弱这一状况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面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美育既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在提升人审美素养的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6]。我国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美是纯洁道德和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建立中小学美育课程刚性管理机制,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把学校美育工作情况以及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7]。陈宝生提出,应将重点放在长期以来对品德疏忽、美育、体育薄弱、缺乏劳动教育等问题上,换脑筋、换思路、换办法,改环境、改途径、改习惯,让立德树人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生活,以新的方式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由此可见政府对美育的重视和改革美育的决心,以及对学校美育改革的大力支持。因此,教育工作者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胆改革美育,让中国美育事业得以突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除对人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外[7],更肩负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的重任。美育的核心为美感教育,包括了对艺术美的认知、感悟、欣赏与创造的教育,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将美学原则落实至学科学习和生活中去,也离不开艺术教育[8]。艺术教育为美育的主要路径、手段和中心环节,其本质意义乃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广义的艺术教育着重于人们对艺术的初级掌握,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与审美品格,从而完善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学校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中全面开展艺术教育,并将艺术教育融入至学科中有利于发挥艺术教育的巨大作用,挖掘艺术教育的巨大价值,从而使美育在学校中得到有效实施。

二、艺术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辅助作用:入学适应

学前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在生活环境、课程设置、教师对儿童的关注度、儿童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儿童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新环境,从而出现焦虑等问题,如不及时进行疏导,将有可能影响儿童的全面发展[9],幼儿园与小学合理过渡的必要性便得以体现。不过幼小衔接并不能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小学方面应是儿童从幼儿园平缓过渡至小学的主要力量[10]。小学要做好衔接工作,需要在教育方式与内容上更加贴近学前阶段生活。而艺术教育作为幼儿园与小学共同活动之一,因其趣味性、愉悦性广受儿童喜爱。此外,艺术教育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手脑并用,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11]。因此,开好开足艺术教育课程、将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对儿童入学适应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维护作用:心理健康

教育焦虑是绝大多数家长当下广泛存在的现象,加之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共享,诸多因素使得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艺术教育作为作业少、广受学生喜爱、课堂氛围愉悦的教育内容,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稳定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艺术教育对小学阶段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生生交流的促进有一定的帮助。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虽然教育各方正在为此付出努力,但唯分数之风依然盛行。因此,对于主科成绩相对较差,艺术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来说,艺术教育的开展能够增强其自信心,从而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艺术教育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渠道,这对不善交流或缺乏交流自信的学生来说是锻炼的好机会。

(三)促进作用:道德水平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地位甚至超过了“全面发展”。认为,国无德不兴,无德不立,青少年要从小学习做人。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处于品德、价值观形成阶段,品德、价值观可塑性较强,因此这一时期的德育培养是重中之重,只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剩下的扣子才会扣好[12]。通过对中西方教育史的分析发现,诸多教育家、政治家对艺术教育的作用予以重视,承认其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并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健全高尚人格和高尚品质的重要形式。显然,道德教育功能是艺术教育功能的一部分,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在小学艺术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渗透与内化,养成道德操守与艺术情怀[13],可以促进小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陶冶情操,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研究,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传承作用:文化精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4]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艺术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和主要形式,也是广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15],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至每一个公民以及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中央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上的创新,当前,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顺应时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意见》中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融入学校审美教育全过程,培养出具有深厚民族情感与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传承实质是精神层面的升华,艺术教育的功能便是对情操与心灵的塑造。

三、艺术教育融入小学学科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将利用艺术等人文学科独特育人优势,从而进一步提升理科课程的教育价值作为主要任务,通过学科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15]。蔡元培对美育的宏观理解,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艺术教育的美育[16]。艺术教育是学校发展美育的中心环节,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基于学科的整合是以学科教学为目标,以艺术教育为手段的课程整合;基于模块的整合是以美育为主题,各学科围绕主题进行教学。本文主要对基于学科整合进行论述,通过艺术教育促成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学校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科,艺术教育本身的学科性质使之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可行性增加。并且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都具有共同的作用,即育人作用,二者均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共同的教育目的,使艺术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成为可能。艺术教育能够弥补学科教学的不足。学科知识通常相对枯燥,单一的授课形式使得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难以保证。将艺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学科本身具有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艺术教育辅助学科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四、艺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策略

(一)政府施策:保障

近年来,政府下发了大量有关艺术教育和学科融合的文件,但艺术教育与学科融合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实施情况以及师资情况。因此,政府可明确艺术教育与学科融合任务,加大艺术教育、学科融合的督导力度。此外,加大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以及学科教学专业建设力度,加大教师职前与在职培训力度,使教师队伍强大,教师业务能力强大。政府还可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加强对艺术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宣传,使社会各界了解二者的优势。同时,政府也可开展艺术教育与学科融合主题座谈活动,针对艺术教育与学科融合发动集体力量,共谋方案,最终为二者的融合提供坚实的保护屏障。

(二)学校执行:后盾

小学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鼓励课程形式多样化,为教师采取更好的教育方法做坚实的后盾。学校应经常性组织小学教师在职学习,帮助教师提高业务能力,了解新政策。通过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展示优秀艺术教育学科融合课程,以供教师研讨、学习。学校也可定期面向教师及家长组织艺术教育宣传活动,使二者了解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从而使二者科学认识艺术教育作为“非主科”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科学育人。教师也应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艺术教育与学科融合能力,多钻研艺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方法,不断研磨,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目标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融合教学成果展示,更可以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利用钻研、合作等形式,用艺术教育呈现学科知识,锻炼其各方面能力。

(三)家长支持:桥梁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2

关键词: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合;发展路径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教育本身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传承,更是价值的同化,这在每个国家都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文化教育,既要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又要体现自己的时代特点,要与艺术教育紧密融合起来。新时代推进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要正确认识其价值,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积极探索其教学模式,大力完善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管理机制。艺术给人以价值导向、心理调适和审美唤醒的作用。把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合,能正确认识其代表的价值,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共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实基础

(一)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相对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并培养学生的正确三观,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艺术教育更多地是让人经历美好事物的体验,从而提升鉴别和领会事物或者艺术品的美感,让人知晓何以为美何以为丑、何以为善何以为恶,才能有效形成学生完善的人格,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一致性。用诚实守信刻画学生的三观,净化杂念、使之保存赤子之心,以此达到育人成才的效果。从培养的实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马列主义以及与马列主义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优秀革命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从而达到科学引领、达成共识的价值;艺术教育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与此同时,还需积极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成果,以此来引领和完善理论建设。总结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就能发现只有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才能培养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复合型新人才。

(二)艺术教育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

艺术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僵化型转向活力型。目前中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都是泛泛而谈,而且还缺乏目标性,在教学的课堂中缺乏创意和吸引力,一股脑地灌输方式必然没有激情的文化号召力,导致学生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是缺乏兴趣;艺术教育借助自身的审美功能,能够带给学生们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们在放松的情况下积极思考、踊跃发表观点,自然而然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再者,艺术教育能够充分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由呆板乏味转向活力风趣。从两种教育的语言表达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多侧重概念化、抽象化,学生们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更是表现出疲惫、厌倦的状态,所以老师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变得事倍功半。反观艺术教育,运用美术斑斓的色彩、能够调动人们情绪和感情的影视、婉转悠扬的音乐等艺术形式,课堂内容表达既充分又生动,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与艺术教育的美、影、音有趣地结合起来,由小事显著大道理,提升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际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广受中西教育学者的极力提倡。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认知、创造、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艺术教育能在给予人美的享受的时候可以提升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同样艺术使人体会美好,也让人不局限于表达自己。除了培养人们的社交能力,还有助于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美育将古朴厚重的爱国情怀、道德品质镶嵌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新时代人才是高校根本立足点。

(二)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

社会高校育才,但更加重视人才的道德品格是否正常健康。一个健全的人格一般体现为乐观、进取的三观,赋予自我的正确意识、会与人友好和谐地交往和谐和豁达地面对人生难题等。而高校学生恰恰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利用艺术的方式去排遣来源于人际、家庭、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让学生在情感的抒发中接受到积极的正能量,使之明白和体悟到“解放自我”的愉悦和对生活拥有独特意义的认知。艺术教育对情感的释放、调动十分得心应手,这有利于学生们提高认知能力与协调能力。艺术活动的特性源于能够表达出人类悲欢喜乐的情感,并且能够将情感作为传递,变成全新的外因而进行升华。一个人优秀与否,是看其综合能力,而艺术教育的作用就是将综合能力提升后将其品格注入美好和高尚。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教育方式上尽管有区别,教育方针和教育技巧上也不尽一般,但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让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督促学生们能健康成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三、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主要路径

(一)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要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就首先要让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国家在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主义的教育革新的要求上持续巩固加强创新概念。学校要用思想指引行动,发挥好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功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其结合的内在联系和重要价值,摒弃老旧思想——只重视学生智商培养,而选择性忽视其美德和人格培养。我们要将艺术教育的特性发挥到极致,那就是在体验美好的同时,也使人知善恶、明是非。而不仅要在老旧思维上进行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进行全面的革新,那就是在具备成熟、系统、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外,也必须熟练地了解、掌握艺术教育的技巧和能力。一定要坚持我党信仰以及坚信我党的领导的政治立场是正确的,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艺术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使我们的教育队伍既能够根正苗红,又能以美育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言堂”。而是自由的、高效的和美好的,是真正地将艺术教育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准确地把控教育时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们,每天需要面对的不仅生理上活泼好动的同学,而且精神世界也是天马行空的学生,他们既丰富又好动,也不具有稳定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必须多多洞察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在合适的时机,因时制宜,利用艺术教育的特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其中,生动、轻松地展现出来。有意义的双向交流。一个好的老师并不是在教学上有多么出众,而是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们有意义的双向交流。如果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在教学的过程里就能让学生感到放松、自由,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仅有益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大力完善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管理机制

想要建设和完善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管理机制,必须从积极探索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开始。相较于专业教育,艺术教育课程在培养人才的机制里存有效果甚微、不够重视等问题。我虽然想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目前的学校主流还是以成绩为主,艺术教育往往被忽视,也缺乏有效地、长期地投入。所以,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成效都不甚明显,甚至发展出现一种封闭、疲软的趋势。目前来说,形式出现两类派别:一类派别的学校紧跟政策走,大力地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却只夸大思想政治地位,不重视内容创新和丰富,只要求成绩而不要求接受与否;而另外一类派别学校只强调比赛荣誉和活动数量,却缺少艺术教育培养。以上问题的出现,不难看出大部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和艺术教育实践课程上教学内容、形式上的单一。所以我们要将其整合起来,充分地完善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合起来。

1.一个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是运行顺利的根本保证

优化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工作机制,能够科学地改进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里各自为政的不合形势。我们第一步就应该先将大局粗定,创设部门负责机制,在学校的领导层选拔人才,设置专门的领导和教学部门,日常担负制定教学方针、制度整合以及形势评估。另外,再创建一个直属的下属机构,主要负责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日常信息采集,积极创新,实时监督教学的进程等工作。

2.创设艺术文化活动的实践机制

精彩的校园时光一定离不开多姿多彩的实践,不光是关于艺术教育的绘画、音乐、舞蹈等比赛机制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有趣活动,还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论比赛或者是关于思想碰撞的教育讲座等强化学生思想认同性的思政活动,都是校园实践活动。创设艺术文化活动实践机制,是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比如将校园文化、地方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合起来,在其正确引领下,让学生们在施展个人才华的同时,也培养学生们蓬勃进取的人生态度。

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综合教学队伍的时候,需要配以科学的评估指数,要从是否有益于学生的目标出发,不仅仅是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和美学进步方面评估、而是要从各方面进行量化评估和性质评估,达成对课程实时监督,科学准确的完善教学评估机制。

四、小结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的自我意识的价值取向,是培养人们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教育。而艺术则贯穿着今古中西,可以简而言之是一种天然的文化,来源于人们对美好的亲近和喜爱,它一直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而艺术教育并不是要求每一个人学会创作,只是想让人们看到和欣赏世界的美好。而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多元融合下,不仅可以培养人们对于艺术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两者不仅要相互融合,还要多元化融合。如果没有指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本国的艺术教育发展就会变得良莠不齐,一些黑暗血腥性艺术会对心智不全的学生造成影响,轻则影响其发展,重则过度依赖国外艺术文化,盲目崇拜追求异国文化,这会削弱我国文化软实力;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如若过分宣扬政治性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文化的涵养和支撑,蜕变为枯燥、空洞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难以让人认同并且接受。把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合,能正确认识其代表的价值,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共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多元融合发展的局面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主导和引领社会文化的演变,形成积极健康、和谐共生的社会文化生态,为我国早日实现强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为人们艺术发展提供文化滋养。

【参考文献】

[1]党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西藏发展论坛,2018(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3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政教育;融合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强大和文化的不断融合,教育工作成为强兵富国的一项必要工作,思政教育近年来备受社会重视。“全球化”的发展,让大家更快地了解世界,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却逐渐弱化,近年来“洋节”越来越受欢迎。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过硬,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因为品质是做人的第一步。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过于简单,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生活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本文主要探讨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希望可以整合教育理念,促进共同发展。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现状

现代社会与企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类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不仅仅要专业素质过关,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走进设计行业,设计行业工作强度大,并且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较高的热情与创新。然而很多90后的学生家庭条件富足,吃不了苦,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此外诚实守信、为人真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诚信才能与客户长久合作下去,真诚做人才会与同事和谐相处,才能有利于工作。最后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这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只有不断去创新,设计才能有生命。基于社会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需要不断改进,将思政教学融入其中是必然趋势,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正是20岁左右的年纪,花一样的年纪,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好奇,这个时候正是对其价值观的塑造时期。高校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结合本校定位而制定,培养的学生侧重点也不相同。例如应用技术型高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让学生进入社会能适应工作。艺术生对待专业课一般会比较认真,但是对待思政这一类的课程就不重视,不愿意学习。我们也知道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极具个性,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向往无拘无束,不喜欢被束缚,所以他们并不喜欢一板一眼的思政教育。

二、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内涵丰富,值得我们去品味与学习。思政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努力学好思政课程,加强思想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总之,思政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提升自我修养的路径,意义重大,对于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思政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化价值、民族传承等等,内容广泛,是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发挥身长处,展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风貌。通过学习思政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吸引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民族根基,现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对待民族的感情较为薄弱。在艺术专业课堂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归属感。

三、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是主动掌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的思政元素。在融入思政课程基础上,探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将思政与艺术相互融合。当然,教师要在艺术设计的课程上,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学,让学生带着兴趣听进去,而不是枯燥地叙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习到思政知识。二是考虑学生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是第一要求,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分析当下较为火热的设计,在实际讲解或者分析中融入思政内容。老师要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正让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三是在授课过程中要提升实践育人的水平,用优秀的文化思想开展教学模式。在不同的专业课题中穿插思政内容,在学生在课题实践中体会思政的重要性。四是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艺术专业课程的考核体系需要不断去完善。在艺术专业的考核环节要加上思政教育的分数,只有从根本上重视,学生才能重视思政课。四、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开展的框架设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成果,融入思政教育真正达到教育目的。本文以艺术专业设计概论课程为例,希望可以在教学方式上取得突破。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与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思路上,融入思政教育,还可以在专业课程的设计环节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此外,将企业项目和设计竞赛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创新实践意识。高校在艺术设计概论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将思政运用中实践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思考思政教育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精神涵养,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从学科设计来看,思政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于我国的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是教育的重点,要深深植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在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我国的风土人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爱祖国爱人民,能够体会到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感。思政教育可以保证我国人民上下一心,有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形成民族凝聚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就要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出发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良好的思想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在艺术设计概论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更为重要,一定程度上,道德品质是高于专业能力的,没有品德的人专业能力再强也不会成为祖国的人才。优秀的品质每个人都能说出很多,但是做到的又有多少呢?因此,在艺术设计概论的教学中要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重视党的领导建设。思政教育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当代大学生作为党的接班人,要认真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然而一些学生对党的概念较为模糊,认为党非常遥远,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党,了解党,重视党的领导建设,从而拥护党的领导。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理念。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决定了学生的政治立场以及政治意识,决定了学生对事物的评判能力,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就无法判别事物的对错,这是非常严重的。一旦发生思想扭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是主动规避风险的一种表现。在案例教学以及案例讲解中,教师要无形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样日后学生在社会工作中、生活中才不会走弯路,才能顺着阳光大道走下去。

五、结语

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世界观与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这种多元融合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我国艺术设计行业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

参考文献

[1]李艳花,刘寅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创新—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J].现代盐化工,2019,046(003):183-184.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4

1、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是高校的职能所在。

大学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能认知民族民间艺术,引领艺术设计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广西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晚,经济的落后造成了本土文化的势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国外文化的接触越来越紧密,各种文化思想大量涌入,特别是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正逐步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虽然西方文化中反映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的部分,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需要看到,西方思想文化中腐朽没落的东西也确实对本土民族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正是这种文化渗透中的不利因素,使得广西民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加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一般以西方现代设计课为主,民间美术设计课则很少开设。伴随着影像文化,尤其是外来的影像文化成长的新一代,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在西方艺术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在专业教学中播下民间艺术和民族精神的种子,培养出具有民族情感和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培养出的艺术设计人才应该具有民族的审美观和自信心,在艺术设计活动中传承弘扬广西民间艺术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提高中国设计水平,提升国家与民族文化软实力,这是广西高校的职能所在。

2、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专业基础较好,兴趣比较高,多为兴趣而学。因此,在专业教学的同时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既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又能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广西民间艺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美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它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功能,例如壮族的织锦,首先是对人们生活提供帮助,使壮族人民的生活得到实际改善,同时又兼备审美功能,斑斓的色彩、丰富而精彩的服饰纹样强烈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它还兼备教化功能,例如在《布洛陀》这个故事里,布洛陀是一个极聪明能干的人,他懂得许多道理,人们有什么不明白或纠纷争吵,他都去说理排难,所以,人们都很敬佩他,推他为头人。这个故事讲了用“说理”来排解人们的纷争,也就是用“理”来评说人们的行为,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广西民间艺术保存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载体,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3、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培养大量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是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事业进行结构优化、形成良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在本科教学中,艺术设计专业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应用学科,下设广告设计、包装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网络多媒体设计等多个专业方向,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艺术设计人才。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都应基于市场需要。市场需要怎样的艺术设计人才,是经典设计的模仿者、时髦的追随者抑或是具有独到的见解、敏锐的市场嗅觉,市场需求是动态的,不同的时段市场需求在发生改变,我们很难去掌握。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设计作品要想引起人们的兴趣,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联系大众的已有经验。

什么是大众的已有经验,就是我们长期受到的文化熏陶,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等,总而言之,就是我们民族的根,就是我们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没有根的民族是空旷的,是没有希望的,没有根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大众的东西才有时效性,才会被市场、社会所认同。享誉中外的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将水墨意境、吉祥纹样、民俗元素及东方哲学等巧思创新,运用于平面设计作品之中,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韵。广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璀璨多姿,是广西各族人民生活实践的积累,有着共同的体验,是民族的根。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这种发展既为地方高校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特色,这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和投入,肩负着以人才支持、知识贡献和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历史使命。作为广西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培养有民族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既符合市场的需要,同时又体现出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的使命。

二、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的途径

1.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

大学教学最主要的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推进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方法。艺术设计完全可以和民间艺术教学相结合,将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大一、大二的专业基础课到大三、大四的专业课,要贯彻始终。例如,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在《设计概论》或《设计史论》中系统地对广西民间艺术进行介绍,从历史的、考古的、人文的、社会的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广西民间艺术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在《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等课程中,把广西民间艺术的造型观、色彩观、宇宙观等融入教学中,在学习现代设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广西民间艺术传统设计方法和观念进行总结,并有目的地应用于课堂实践。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在《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和《网页设计》中有意识地运用民间艺术元素和民间艺术方法论进行设计与制作。除此以外,还可开设公共选修课,例如《广西民间艺术欣赏》,和举办讲座等方式,使学生更加了解民间艺术产生、发展和现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2.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民间艺术教育。

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艺术实践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艺术教育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开辟适当的空间进行民间艺术实践,同时利用艺术采风这一传统,深入民间进行考察,虚心向民间艺人请教,切实了解和把握民族民间艺术作品的色彩、材料、技艺、情趣、造型及品位等,注重第一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为艺术创作积累素材,提高对广西民间艺术的认知。加强对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选题的设计,提供一些结合民间艺术的选题,通过进行毕业设计,锻炼学生运用民间艺术素材和设计方法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加深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3.加强对广西民间艺术产学研一体化的开发和应用。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型很强的专业,是现代科技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它与商品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广西高校应该借助本地优势,将广西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再创造,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使民间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进行民间艺术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目的。对广西民间艺术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开发和应用,使学生在艺术设计实践中得到实惠,设计理念得到贯彻,设计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推动广西民间艺术教育。钦州学院美术学院在民间艺术产学研一体化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做的比较成功,以省级教学中心———陶瓷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结合本地优势,对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产品坭兴陶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中心整合地方企业力量,与当地坭兴陶企业合作,建立多个实训基地,把实验教学与当地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构筑了课内外结合、校内外合作的教学与实践综合环境,促进了实验教学效果的稳步提高,强化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承担了多项陶艺研究课题,一些研究课题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5

【关键词】教学资源;高职艺术教育;深度融合

0.前言

高职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更是实现学生艺术素养与人格健全的重要教育。不过从目前来看我国多数高职教育都更加偏重于学术研究,脱离实践教学,即重艺轻技、重学轻术。相较于欧美发达地区与国家,我国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问题十分严峻。而传统工艺美术教学不仅具有显性、物质性、直接使用等价值,同时也兼顾着隐性、非物质性、非直接使用价值等特征。这些要素对高职艺术的影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同时在传统工艺美术资源渗透到高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民间艺术走向高职教学,是完成教育理念创新的重大举措,对创建我国特色现代化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1.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现状

1.1传统工艺美术阐释

工艺美术是创造性美学的具象化表现,实现了生活环境、生活物品的艺术加工。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便深深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其中张道一教授甚至为此做过专项的学术阐述,张道一教授认为工艺美术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创造物的具体化表现,其审美性与艺术性的价值是用金钱所无法衡量的,它是祖先文明在历史长河背景下遗留的产物。为保障它的可持续继承,我们要为之注入时代的活力,与科技同步发展。一般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多由家族、师徒关系继承,往往带有很明确的地域性与民族风格特征,且继承时间往往超过百年的历史。流程完整的工艺系统,以及精湛的技艺技术是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第一印象。可见传统工艺美术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审美性、实用性、地域性。

1.2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历程

自步入新时期,世界的格局就在技术、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下发生了我们不可预料的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更是将我们的生活方式渐渐向西式靠拢,许多人的东方审美观念也在逐渐向着西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宝贵的精神文明逐渐走向边缘化,被人们渐渐所以往。传统工艺美术的不被重视,让许多艺术家丢失了能够生存的饭碗,且由于传统工艺美术自身的艺术性特征与繁琐的创作流程,使得许多传统工艺美术的市场也在逐渐消亡。如传统艺术中的皮影戏便被日益丰富的休闲生活所替代,包括电影院、电子游戏等。电影院及电子游戏等相较于皮影戏来说,对年轻人具备更大的吸引力。传统工艺美术黯淡的发展不仅受到了我国政府与艺术机构的关注,甚至连整个世界都在注目着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与保护。许多地区政府对此相继出台了众多保护政策与保护措施,希望用政府的力量引导传统工艺的继承与保护。然而虽然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结果却并不十分理想。具体表现在,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保护工作,虽然政府以政治领导力量身份介入,但是因管理不善导致有关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阻,责权不明、分工不清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虽然政府予以了传统工艺美术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这种关注与重视却仅仅停留在政府层面,基层部分并没有提高足够的关注。试想如果只有政府关注这项艺术,而人民却没有履行文化继承与保护的责任,那么这项艺术在多年以后必然只能出现在博物馆的展台,失去发展与生存的空间。最后受现代科技挤压,传统手工技术正失去生存的市场,人才流失非常严重。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主要依靠的是口传心授,这种学习方式技艺水平提升慢、且工序复杂,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据笔者统计,国内现阶段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高达68岁,这种现状显然会严重阻碍传统工艺行业的发展。

2.传统工艺美术教学应用价值

2.1弘扬与继承传统文化

传统工艺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受到时代性因素包括经济、文化因素影响产生的具有一定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特征的文化形式。当然随着人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不断变化,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弘扬大国“工匠精神”[1]。古时候,受限于信息水平与文化水平的影响,寻常百姓的休闲生活多依靠工匠与艺术家的表演,精湛的表演技艺为当时的社会注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元素。不过在工业时代来临以后,许多传统工艺美术便开始逐渐走上下坡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渐渐地从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淡出。而传统工艺美术与高职艺术设计相融合,却可以保障具备千百年历史的优秀文化完成继承和发扬。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融入传统工艺美术资源,能够充分发挥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文化精髓作用[2]。当然,这也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系统理论与设计元素,才能够更加真切的了解本土化气息浓厚的地域性工艺美术价值,在艺术创作中实现传统工艺、本土文化、现代艺术的相交与融合。现阶段国内大部分艺术高职院校的艺术课程中都存在着诸如重艺轻技、重学轻术等问题,学生往往匮乏实际动手能力,仅能够掌握一定基础文化理论。将传统工艺美术与高职院校艺术课程融合,不仅实现了国内非遗文化资源的继承与保护,同时也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动手实操能力,打破了传统艺术教学的局限。

2.2实现现代与传统艺术的融合

传统工艺资源教学走进高职艺术课堂,不仅是高职艺术教育的一大突破,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能够实现学生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有效沟通,提高学生现代艺术设计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投入到传统工艺资源的挖掘与了解,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提升设计面,扩展知识视野。此外,传统工艺的教学引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学习欲望,用新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动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感知能力。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了解传统工艺历史,了解传统工艺朔源,启发学生的技术意识、创新精神与思维能力,为现代艺术教育注入更多的思想与活力。

3.传统工艺美术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3.1充实教学资源

引入传统工艺教学资源,将其作为艺术教学的主体并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的创新框架,不仅可以为高职艺术教育提供思想方面的力量,同时也可以为高职艺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是因为传统工艺美术不仅具备着显性、物质性价值,同时也兼顾着隐性、非物质性价值。利用传统工艺文化中的深层文化素养,便文化价值为教学价值,能够实现艺术教育的重点突破。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不仅仅是综合素质养成,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候,也能够获得非智力因素、飞机能因素的人文教育提升与培养。而传统工艺教育的价值正是在于能够启发学生自发性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

3.2拓宽教学方法

自上个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便在时展的过程中,积极获取国外教学经验,并将其发展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方式。传统工艺教学资源的引用能够极大的丰富教学形式,使技能学习与知识传播达到与我国文化教育背景最高效率、最科学的教学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教育的行为不仅是让学生了解知识获取的结果,同时也是要让学生得知学习获取的过程。我们不应将教学看作是一种经验,而是要将教学看作是一种实践与经验的结合体。从而将课程的设计赋予教学化、系统化、知识化、理性化。将传统工艺美术资源渗透到高职艺术教学,正是为了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高职艺术教育变成更具特色的过程。

4.结语

一直以来我国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作为高等技能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阵地,高职院校也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相较于其他人才培养机构,高职教育具有实践性、针对性、职业性的人才培养特征。这些特征是高职教育能够培养出高端工艺美术人才的关键性因素。所以,高职院校教育与传统工艺美术的融合,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开创富有地方性色彩的美术教育,能够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美术人才的同时,为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输送更多的力量。能够同时做到提高高职艺术教育效果与传统工艺美术继承与发扬的双重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倩.传统工艺美术在当前高职美术类专业中的应用对策[J].艺术科技,2017,30(09):384.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6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前卫艺术;融合

1问题提出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以满足经济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作为育人主要目标,包括以设计概念为主导的基础设计学类、不同专业互相交叉状态下的艺术设计学类,以及针对就业创业的应用设计学类。当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众多因素飞速发展时,社会文化需求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势必影响艺术设计教育发展。19、20世纪工业大发展,资产阶级社会地位得到巩固,社会科学成果取得巨大进步,为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探索提供了条件,无论印象派、后印象派,还是立体派、未来派,以及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都是艺术家为满足社会文化需求而进行的探索。为了顺应这种文化需求,包豪斯应运而生,并探索了一整套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1]。当前,现代科技高速发展,进入一切为商品的网络时代,创新、科技和大数据引领社会文化潮流,艺术设计教育必然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谋求立足之地,必然要紧跟社会文化需求,与媒体时尚文化互动,努力提高专业知名度,在育人观念、育人体系等方面改革创新,尽快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新需求。自1998年国内艺术设计专业正式确立以来,培养出的艺术设计类人才数量逐年增加,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然而,在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学过程中注重绘图技巧的训练和培养,教师按照指定教材授课,且授课结构单一,对学生知识的拓展有一定的局限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表达技巧及创新思维等设计观念的构建[2]。其次,艺术设计教育大都强调统一的基础技法训练,往往忽略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培养;相对封闭的校园学习环境,阻碍了对社会现象中多元艺术形式的接触和感悟;个体的创造力与现代科学技术联系较弱;过于“专”而“精”的纵向知识传授,与当代社会多元文化人才需求产生矛盾。再次,高等艺术设计相关的研究趋向某种艺术形式、语言及思想的纵向研究,而“真正与现实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与其他学科结合衍生的新的艺术专业和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则明显暴露出数量和能力方面的不足”[3]。“‘前卫艺术’是时代艺术的急行军,在标新立异中颠覆传统,促成艺术观念的转变,并为新艺术的产生奠定基础”[4]。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势必受到前卫性艺术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前卫艺术”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意义重大,如何将前卫艺术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融合,将是当前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的前沿课题。

2前卫艺术对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前卫艺术”是一种艺术流派,具有开拓性的艺术观念、边缘性的内容,以及多样性的思维,形成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后的波普艺术和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技巧、题材处理和使用材料上都进行了创新尝试,如彻底颠覆架上绘画框架的《泉》;通过作品与作者交流,给予观众新感觉的《7000棵橡树》;用调侃、幽默、解构的态度和波普艺术并置处理画面的《大批判》;造型夸张、色彩艳俗、个人符号强化的“光头”和“大脸”等。“前卫艺术的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一面,它与当代视觉文化、视觉经验,甚至科学技术,都有紧密联系,是当代视觉文化的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对于当代艺术的问题也反映得最充分、最激烈”[5]。开拓性的艺术观念、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体现了前卫艺术变化的是艺术观念,而非艺术本身和表现技能的提高;实践过程性的经历说明前卫性艺术来源于现实社会而不是“象牙塔”中的想象;多种样式的绘画材料与表现风格,展示了前卫性艺术广阔的专业知识涉及面。因此,在正确解读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前卫艺术特性,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融合前卫艺术的角度,探寻科学的、合理的解决途径。(1)前卫艺术家反主流、反制度化的艺术观念及文化精神,展现了对制度的批判、对自我表现的遵从,采取新的风格、符号,以及民间艺术等表现语言,制造真幻的场景,创造新奇的形式,形成怪诞的风格,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符合国家培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人才的教育方针,遵循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对专业设置的“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将有助于当下我国高等艺术设计观念从现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面,明确设计代表着当代视觉文化发展方向,并作为一种现代观念取代了造型艺术,需要的是创新性的设计观念。(2)前卫艺术注重实践的过程性,强调观众参与创作和作品评价,利用自身原有经验判断作品,参与判断的行为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利用观众融入作品、左右作品结果的经历,唤起人们对生活空间、行为、环境等现实社会的思考,并以一种超然的艺术方式关注、揭示着社会现实,利用前卫艺术存在语言突破既成艺术表现空间、表现语言和空间惯例。实践的过程性关注、丰富的现代艺术设计表现语言,有助于培养学习者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3)前卫艺术具有多样性的表现内容、丰富的表现手法,“从平面的到立体的,从静止的到动态的,从传统的到现代科技的,涉猎了绘画、雕塑、装置、摄影、行为、表演、媒体制作等众多领域,集声响、玻璃钢铁、光电火药、科技工业材料于一身”[1]。多样性的表现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可以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和领域,模糊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界线,把来自不同专业知识乃至于生活常识的种种启示都用到设计思维中,将有助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跨学科的融合与交叉,以及边缘学科的发展,强化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现代艺术之间的联系,引领艺术及其教育的发展方向。

3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前卫艺术的融合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需要融合前卫艺术,利用前卫艺术观念的开拓性、内容的边缘性及思维的多样性等特点,培养具有独立思想的实践者和创新者,从而满足社会文化需求。(1)遵循“前卫艺术”的批判性、继承性等创新思维模式,以及超然的艺术形式,构架高等艺术设计与时俱进的设计观念,秉着一种艺术上的纯粹去探求设计的未知领域。任何一种设计理念,都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体系,其意义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包含了多种诠释,重点在于如何解读。可以将前卫艺术作为一种现象,按照各种缘起和结果进行多方向比较,诠释前卫艺术的批判、反抗及与时俱进的历史和现状,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点、线、面的作品选择,分析其发生、发展及衰败的历史特征和背景,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和设计思想。如包豪斯能够培养出众多思想新锐以及有影响的优秀设计师,就在于聘请了当时最优秀的前卫艺术家康定斯基、克利、蒙克等人,把前卫性创新性思维模式带入教育过程中,改变了艺术教育课程一成不变的状态,转变和创新了学生的设计观念。(2)依据“前卫艺术”丰富的、动态性的现代艺术设计表现语言及实践过程性经历,构建高等艺术设计调查、协商、讨论等多元化育人体系,以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应建设开放性弹性高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6]。前卫性艺术观念在不断变化,这种动态的思维模式可以不断丰富和更新学生的经验,扩展学生的生活方式,延长学生探索的触角。“人的各种生活方式是活跃在生活的最底层的,最基本的生活文化,看似松散,无关紧要,却是最普遍的、最大多数人的设计及文化现象,是设计的主流,并联结着宗教、民俗、个人、心理不断浮现,与上层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互动”[7]。这种互动的需求预示着现代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注重实践性的综合素质培养时代。其育人体系最能折射出时代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艺术的变化。艺术设计教育应不断改革创新,思考当下艺术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从艺术设计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现象上升到切实可行的实践认识层面,在现实生活中提炼设计思想,形成个人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3)利用“前卫艺术”多样性的表现内容、丰富的表现风格,建构高等艺术设计交叉性学科知识体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完善宽泛的知识储备。前卫艺术以独特的立场和特有的高度,寻求艺术的表达方式和复杂性的内容,努力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处境和面临的问题,其作品内容、表现风格和画面蕴含的寓意,不仅有益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开阔思路,促使创新、进步,还弱化不同专业界限,引导无限丰富的跨专业潜质和底蕴的创新。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以“前卫艺术”的立场和高度设计命题,训练发散思维。同时,可以借助历史上有意义的“前卫艺术”作品的过程性,锻炼发散性思维,如在环境和生态保护背景下的先锋性作品《7000棵橡树》,它是德国艺术家博伊斯创作的地景艺术作品,体现了“艺术=生活”“艺术=人”,艺术的全球观念是唯一的革命手段,将导致多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观念的诞生。从博伊斯的立场来讲,只有艺术才可能是革命的,尤其在当前的网络化、商业化时代,艺术范围走向“反艺术”,扩展到人们的动作和行为,从而把艺术的概念从传统的技巧意义上解放出来,使得艺术内容、表现手法的多样、开放,从而促使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进行跨专业的交叉和融合。

4结语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理性的思维与感性的思考是一条融合道路,生活是前卫艺术的营养,前卫艺术是现代艺术的斗士,如果设计只是简单的源于单一专业知识内容,或者多专业知识的叠加,那么艺术设计将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如果艺术创作的目的仅仅在于运用直接的或者类比的方式把自然再现出来,或是仅仅在于愉悦人的感官,那么,她在任何一个现存的社会中所占的地位,都会使人感到茫然不可理解”[8]。设计的功能性在于其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设计的作品也会因这种创造性构思而获得特有的价值。因此,不能抱着传统的理论、技法传授式的教育不放,应与当下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艺术发展趋势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设计的作品,才能来源于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提炼。设计代表着当代视觉文化发展方向,是一种创新概念的实现,成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主流。然而,高等院校的基础教学还放在造型艺术的训练上,不能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理念和思想,相对于传统院校的基础训练,前卫艺术给人们提供很多形式感受,人们无须专门的绘画学习也可以掌握形式、色彩、图像等表现技法。前卫艺术在形式的背后提供了创造性的观念,而不是从传统学校的技能训练中派生的。更有艺术性的作品往往来自非专业出生的艺术家,如广告画出生的美国波普艺术家沃霍尔、卡通画出身的利希斯坦,以及毕业于黑山学院的劳申柏等,他们是非专业出身,但他们的艺术成就往往超过专业艺术家。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信息化社会、全球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进一步深化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把前卫艺术融入教育,培养满足当代社会文化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文海红.前卫艺术在美术学院的教学初探[J].美术研究,2006(4):81?85.

[2]田园,田卫平.中英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9):76?78.

[3]王海华.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误区与思考[J].艺术百家,2005(5):184?185.

[4]贾阳果.论前卫艺术与艺术创新[J].艺术探索,2008(5):72?73.

[5]易英.学院教育与现代艺术[J].大艺术,2004(2):46?47.

[6]丁维佳.英国艺术设计教育跨学科教学方式解读[J].大众文艺,2014(7):216.

[7]李立新.我的设计史观[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1):8?15.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7

关键词:民间美术;高校艺术教育;融合对策

民间美术凝聚了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在劳动和社会活动之余,用这种艺术形式展现精神生活,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族美学艺术,其中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观点,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情感气质。民间美术是现代美术形式的基础,为现代的艺术创造提供管理灵感,民间美术在现代美术创作的应用,增强了艺术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增加了表现效果,是现代艺术创作的文化内涵所在,为其提供了历史厚度,是我国现代艺术生命力的保障。民间美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施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将民间美术教育融合到高校美术教育中,有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学生在民间美术的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树立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缺少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增加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利用高校教育体制,在艺术教育中传播民间美术,在新时代下,对文化的本土回归有重要意义。

一、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得到了不断的改革,一些高校提高了民间美术在艺术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将民间美术融入到艺术教育中,开始补充教学内容和改变课程设置。但是取得的效果不尽人意,有些虽然有改动,但是内容和数量较少,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正真的让民间美术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高校没有充分认识民间美术的意义和民间美术的价值所在,片面强调西方美术和现代美术的色彩和技巧,忽视了本土美术的文化性和历史性。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使很多人认为西方美术和现代美术是阳春白雪,而民间艺术是下里巴人。但是实际上,民间美术承载的更多的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艺术灵魂。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对民间美术有好感的学校,但是其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和认知仅仅停留于表面,并没有深层次的认识和研究,更别说很好的开发利用。这样的现象造成了民间美术这种优质资源闲置和浪费,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应该加强对本土美术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民间美术的价值和作用,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

二、民间美术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民间美术作为本土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吸收了我们很多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将民间美术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它所包含的艺术文化内涵能够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进步。

(一)有利益改善艺术学习者的研究方式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画画,更是通过绘画理解艺术和文化内涵。目前,我国多数的高校艺术教育,重点的教学内容是对西方美术焦点透视法,而我国的民间美术在传承和发展中有自己独特的画法,与西方的透视法大有不同,和传统的绘画透视法也有差异。民间美术的观察方法,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实际作画的过程中,作者要将事物原貌有效的展现出来,同时还要借助自身的情感,表现事物的美感。随意学习民间美术有利于学习者培养多角度观察的方法,促进学习者对不同生活的感知。

(二)补充高校艺术教学内容

民间美术审美角度独特,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表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主观精神的视觉元素和视觉强感。国内高校艺术教育主要以西方理论为主,忽略了民间美术的艺术性,缺乏对民间美术的研究和系统性学习,这样造成学生的艺术学习内容单一,学生的知识片面,对中国本土的艺术认识缺乏。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加入民间美术很好弥补了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同时民间美术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表现形式也能够很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也能够推动对本土艺术文化的传承。

(三)有利于高校艺术学习者改变创作色彩的认知

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受文化影响深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表现形式不同。西方美术创作的色彩更强调光下的色彩,这与我国民间美术是完全不同的。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色彩观念更容易让学生忽略对色彩的本身的认知,被较为客观的色彩与形体束缚。我国本土的民间美术强调阴阳观,将我国独有的五行八股融入到其中,也就说我国传统民间的美术都是以金木水火土这些物质为最原始的颜色。

(四)充实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人文资源

民间美术所涵盖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主义精神可以很好地充实现代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文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民间美术融入到课堂,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接近本土文化,帮助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解锁民间美术的魅力。在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和研究中,逐渐地发现感知民间美术所蕴含的民族气息,挖掘其中所包含的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和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重新认识民间艺术的魅力。民间美术崇尚宽容、和谐融洽的人际都是人文素养中的所包含的内容,所以说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民间美术融入到高校艺术课程中的具体措施

(一)改变教学观念

学校需要从教学理念入手,积极响应教育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现阶段的高校艺术教育理念存在很多问题:第一,我国的一些高校由于长期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忽略了本土文化的教育,甚至遗忘了本土文化对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二,学生不重视本土文化,没有意识到本土文化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三,学生不能够潜心学习和钻研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第四,教育者的认知错误,部分教育者认为,西方美术形式是阳春白雪,我国传统美术形式是下里巴人,认为民间美术和文化形式较西方来说较为陈旧。所以在教学中大力推崇西方美术形式和文化价值,忽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这样的观念多年来一直在高校推崇,因此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不能够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所以高校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教育者和学生都应该提高对民间美术意义的认识,将民间美术融入到艺术教育课程中去。同时,学生还应该认识到自身文化涵养的重要性和注重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二)提高学习者参与民间艺术活动的积极性

欣赏者的文化认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够很好的欣赏美术作品,发现美术作品中的价值。高校艺术教学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或鼓励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这样有利于将民间美术艺术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艺术教学中,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在艺术欣赏等文化活动中,加深对我国本土民间美术的感知,感受其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习者对民间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感。也可以邀请民间美术艺术家来校交流,这样更加能增加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探索和学习。

(三)在传承中创新民间美术文化

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探求我国特有的美术文化精髓,追寻美术文化的价值,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我国的民间美术文化。现阶段高校艺术教育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民间美术的途径,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民间美术的色彩样式和造型,科学有效的将民间美术元素与当代的美术元素结合,有利学生在熟悉民间美术的内涵并将其加入到美术作品创作中。高校管理者应该做到多角度、多形式、全方面地为学生提供美术文化学习环境。

四、结语

近几年,我国高校艺术教育逐渐认识到了民间美术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民间美术融入到教学当中,有利于民间美术的发扬和继承,同时也利于中国美术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民间美术文化改变了美术课程内容单一大缺点,同时也解决了高校艺术教育中民族艺术缺失的问题,达成了美术教育改革的目的。美术是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是文化的传承,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博大精深,民间美术是文化的体现,是民族的灵魂,将民间美术融入到现代艺术教育中,有利于启发学者对艺术的研究,为民间美术带来时代内涵,促使民间美术和美术文化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雨子,龚龙煜.民间美术在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融合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8,(02):125-126.

[2]冯帆.高校美术选修课程引入本土民间美术教育改革的分析[J].现代交际,2018,(02):54-55.

[3]李琪.试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J].大舞台,2013,(10):211-212.

[4]谷利民.湘西民间美术在本土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传承思考[J].戏剧之家,2016,(13):183.

[5]郭军.河南民间美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探索[J].美术大观,2016,(08):168-169.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8

近年来,我国应用型高校教育快速发展,是为社会不断地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教育的根本宗旨与核心内容是要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校应不断地进行应用型教育专业与艺术课程的创新改革及拓展,努力发展“以学生为核心”的办学宗旨和理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在当今的应用型院校教育中,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合二为一,这为应用型院校的学生教育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研究提供了方便。在信息日趋发达的今天,艺术的表现丰富多样,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而高校艺术课程的教育发展也逐渐受到重视。高校艺术课程与民间美术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大部分情况下,民间美术是艺术类和师范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极少出现在跨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中。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民间美术在过去是难登大雅之堂,更没有理论可言。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它遭受着冷遇和歧视。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后,现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的融合,使艺术得到了大幅度跨越。当今艺术界正将注意力转向本土艺术,并极力将其与现代艺术融为一体。部分院校和研究机构通过邀请民间艺人讲课,传授技艺,举办各种门类的民间美术展览。昔日的“雕虫小技”,如今已成为艺术家追捧的对象,学习民间美术成为了一种时尚,并且被视为当下现代乡土意识、寻根意识和回归意识的正本清源,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因此应引起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

2民间艺术与高校艺术课程的融合

在艺术不断更新和演变的背景下,应用型院校艺术教育和当下的艺术类型表现存在某些程度上的滞后现象。高校艺术教育应认识到民间艺术与学生生活中特有的联系,也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学习思维。当民间艺术通过课程资源展现在学生认知中,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最新形态和发展,正确认识和评价复杂的视觉现状,辨识视觉艺术中的美丑价值,这也是在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独立的人格[1]。

2.1以民间技艺与学生进行对话

为了解应用型院校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情况,特此以民间艺术“扎染”上了一堂民间艺术的课。在对“扎染的技艺”课程的讲解中,向学生提出了几项与民间艺术相关的问题,并作了相关的展示。教师出示与扎染有关的原材料,如板蓝根、核桃皮和苏木等天然植物,并提问学生“这些植物是什么,他们的价值是什么?”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药材、食物”,有的学生提出是可以制作成颜料,有少部分学生在疑惑问题的目的。对比学生在教师讲解前后的反应,可见学生对于展示材料的基本认知仅限于生活本身所映射的知识,对于扎染的基本认知甚少。教师给学生介绍扎染艺术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材料,展现天然植物材料的加工过程,如晒料、煮料和浸色等过程,在问及植物制作过程的产生颜色效果时,学生的答案大多是“藏青色”“蓝色”等,在教师继续展示颜色变化效果所呈现的是“绿色”时,学生极其诧异。可见,在整个简单的扎染材料加工过程展示时,学生对于原材料加工的过程了解是缺失的,大家直接的印象是扎染的完成品或后期的制作工程,却经常忽略了最基本的匠心技术,这是时展所造成的。快节奏生活使得大众更加注重结果,而忽略本质的过程,这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产生了很大的阻力。整个课程设计中,这一过程是实验的关键,通过现代生活中的视觉图案引导学生了解图案设计思路的来源,所谓万物皆有本源。课程设计思路以学生兴趣点为中心,从学生的生活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探索“本源”。教师在课程的最后部分以呈现作品作为学生的学习结果,其主要目的是在于展现学生对创作绘画的表现。专业艺术院校所呈现出的作品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它包含了个人思维和专业性的问题,不能展现学生本身和艺术体验本身。而此次应用型学生的作品展现,呈现的是学生本身和他的生活视觉体验,所呈现的画面更加真实。从学生的作品整体来看,作品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刻意强调作品的线条问题、图案的形式表现过于严格等问题,但在学生的创作理念中看到了他们的多元化思维。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绘画水平受到限制,无法展现画面效果,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过于理性的思维和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创意性思维,抑制了学生创造性,而这也是要积极为应用型学生开展多元化的艺术教育课程的另一重要原因。

2.2民间艺术引入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民间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其了解途径主要以博物馆、美术馆、旅游景区、网络媒体或影视为主,调查结果中还发现,课堂教育不在学生的涉及范围之内,学生的学习经历中缺少完整的民间艺术这一部分的教育过程,这凸显了应用型院校艺术教育的困境所在。事实上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真正了解少之又少,对于此次课程设计,70.8%的学生认为更新和完善了对以往民间艺术的认知程度,他们更愿意多学习类似的课程,认为平时的课程过于枯燥,想了解新的和有趣的内容,但受困于专业课的压力,无法将过多的时间来了解其他的内容,希望老师能够采取更多的上课形式来使得学生了解民间艺术。可见,教育理念要以实践应用为基础,将更多的教育理念应用到课堂实践中,这是检验研究成果的唯一标准。在此次课题研究中重点强调的是民间艺术课程在高校艺术教育的教育价值,以及将学生的视觉生活体验与教学相融合,让学生正确理解和判断生活视觉体验。艺术教育体系中对于艺术类型有很多种,如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等,但对于应用型院校的艺术教育来说,民间艺术是最为恰当和容易理解的内容。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开拓思维,更全面地融入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就要将生活经验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以探索性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的热情[2]。

3正确认识应用型院校公共艺术教育

应用型院校的教育理念使得将教育重心放在应用的最终价值,而在全面教育的情况下,应用型院校师生和管理层应正确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对其应有正确的艺术教育观,以保证应用型院校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当然,在艺术教育方式上不能以专业艺术院校为方向,而是建设属于应用型学生的教育模式,展现应用型院校艺术教育的自身特点。

3.1应用型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应有其独特的教育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理念在于强调艺术的专业性和精湛的技艺,这对于应用型学生来说并不合适。应用型学生需要培养审美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内容,同时能够发扬中华文化,这是他们真正所需要的。民间艺术对于专业院校来说是技法、工艺,是要扎实地将一门精湛的艺术学到手,从而发扬传统。而学校的重点是让学生去体验与欣赏,欣赏民间文化、技艺,使得艺术教育以一种普及性的价值应用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3.2应用型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应有人文素质教育价值

人文是一种精神文化,从教育素养的角度来说,泛指人格、修养和气质等品质,应用型学生对这方面的培养略有欠缺,问题在于应用型多以理工科为主,对于他们的培养无法准确地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一视同仁。人文教育的范围极其广泛,例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世界观和民族文化教育等,教师需要找到一个入口,在能够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进步与发展。

4结语

艺术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操作模式,而是一种具有信念、精神和文化的实践行为。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来说,问题的根本还是回到教育本质的问题,即去探索生活的价值,通过教育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3]。

参考文献

[1]胡知凡.教师艺术素养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