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论文范例

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论文范文1

1.1课余艺术教育的含义

在本课题中,课余艺术教育是指除普通中小学艺术课程教育和专业艺术院校全日制专业艺术教育之外的由社会力量利用中小学生课余时间举办的旨在针对中小学生艺术特长和兴趣提升艺术技能的教育。由含义可以看出,本概念不包含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艺术类学校及非全日制高考、中考艺术技能提升短期教育。

1.2课题指标选择

本课题主要指标为: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数量,艺术门类设置,师资状况,学生数量,学生流向,教学质量,现存主要问题等。

2统计分析方法及问卷数量

本课题对石家庄市的长安、裕华、桥东、桥西、新华等五个主要辖区(为方便调查,没有按照新辖区划分调查,居住人口较少的辖区也未列为调查区域)就课余艺术教育机构师资状况、学生流向、教学质量、现存主要问题等几方面以问卷方式分别调查教育机构及学生(家长)双方。对于收集到的数据,采取了分类统计,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共面向教育机构及学生(家长)发出调查问卷各100份,回收教育机构问卷95份,学生(家长)问卷100份,回收率为97.5%,有效率为100%。

3现状分析

3.1取得的成绩

3.1.1弥补了中小学课堂艺术教育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技能。

在笔者参与的另一民生调研课题中,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为:艺术课时总数达标率偏低,艺术课程类型陈旧且偏少,课外艺术活动偏少,学生对所在学校的艺术课程安排满意率低。可见,学生及家长对于艺术教育的需求很强烈,而学校做不到的,只能转求于社会,社会的课余艺术教育正好弥补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不足,这在客观上扩展了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3.1.2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活跃了社会教育市场,为社会教育市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调查结果显示,每门课余艺术教育课程一般收费为5000元/生/年,而一般艺术教育机构学生保有量在50人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石家庄市现有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数量为210个左右,这样,每年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最低产值为5250万元。虽然,对于河北省的整体生产总值来说这个数字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要看到,这只是一个最低估算值,况且它的发展潜力是无法估算的。

3.1.3对于艺术技能的传承、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绝大多数艺术教育机构的主要目的为赢利,但只有做大做强,才能达到最大产值,为了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艺术教育机构会在师资艺术水平、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等方面殚精竭虑,不断创新,在客观上,这些对于艺术技能的传承、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1.4不断发掘艺术新苗,正成为艺术人才的摇篮。

课余艺术教育立足于中小学生,将发掘学生的艺术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作为首要任务。可以说,课余艺术教育机构对于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对于有艺术天赋和潜力的中小学生的开发和培养起到了伯乐的作用。据课题组调查,许多艺术教育机构当年的尖子生已到部级专业艺术院校深造,有的毕业后已从事专业艺术表演或创作,而且,不少学生小学毕业或中学毕业就直接考入了省内外专业艺术院校从事专业艺术学习。由此可见,课余艺术教育机构也正在成为专业艺术院校的重要涵养生源基地。

3.2存在的问题

3.2.1构成复杂,管理难度大。

石家庄市的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构成比较复杂,经过调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由社会力量举办的经过正规注册的艺术教育机构。这类机构整个石家庄市共有210家左右。第二,由青少年宫等国家群众文化管理机构举办的青少年艺术教育班。这类机构数量极少,它的优点是国家机构举办,场地固定,师资稳定,管理正规。第三,专业艺术院校的业余培训班。这类机构数量很少,但它的优点很突出,除具备与第二类相似的优点外,还有数量足够、力量雄厚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支撑教学,有专业教学研究团队支撑艺术创新,它的缺点是由于灵活性差,艺术门类设置不全面。第四,从事艺术行业的专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举办的艺术辅导班。第五,由琴行、画室、工作室等形式兼营的艺术培训机构,这类机构管理难度也较大,因为有些涉及超范围经营,做的很隐秘,因此,监管起来难度自然很大。

3.2.2教育机构规模小,艺术教学门类单一,专业发展不平衡。

调查发现许多教育机构规模较小,学生量保有只有50人左右,且教学门类单一,75%的教育机构只开设1门艺术课程,21%的教育机构开设2门课程,开设3门以上课程的只占4%。在开设课程中,主要集中在舞蹈、乐器、美术三类,其中舞蹈类占45.2%,乐器类占18.1%,美术类占13.8%。而令人不解的是演唱类只占2%,比戏剧类还低1个百分点。经过座谈及定性分析,归纳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教、学双方成本投入高;②学习目的不明确及见到学习效果时间长;③师资来源是不充足。

3.2.3社会力量举办的艺术教育机构发展缓慢,成员更新频繁。

艺术教育机构大多数发展不快,75%以上注册年限为5年以下,而5年以上的机构中有70%左右承认进步不大,部分声称勉强维持,在所有被调查的教育机构中有10%左右有转行或停业的想法。经过分析,发展缓慢、更新频繁的原因主要有:艺术教育为长线教育,投入大,见效慢,许多艺术教育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追加投资,只能无奈退出;社会的功利性决定了学生和家长的功利性,多数人选择投入少,见效快的专业,使乐器类、演唱类等传统艺术专业教育逐步萎缩;优秀师资缺乏导致一些新专业无法开办,旧专业无法吸引生源。

3.2.4高水平师资和管理人员缺乏,教学的规范性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课余艺术教育机构的举办者多为艺术类毕业生和艺术院校的教师、管理人员,他们或者具有某一门类专业背景,或者根本没有专业背景,而艺术类高水平师资的聘用费用相对较高,普通文化类教师的课时费为75元左右,而艺术类师资的课时费在100-200元不等,而学生的收费标准却相差不大,这就大大增加了艺术教育机构的办学成本,为降低成本,只能聘用一些专业水平不高、教学经验不足,但课时费相对较低的在校学生和新毕业生任课。

3.2.5缺乏行政监管和行业监管,导致许多行业问题的出现。

由于门槛不高,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数量庞大,无论是否具备足够条件,都想在这个行业分一杯羹,许多教育机构名为文化课辅导,实际也参与到艺术教育中来;许多机构不办理任何手续,租间民房就办班;许多个人因为从事的艺术工作或艺术教育工作,多年在家收徒上课。由于缺乏行政监管,地下艺术教育机构数量可能远远高于公开注册的艺术教育机构数量,他们灵活的授课时间,随意的收费标准给正规的艺术教育机构带来巨大冲击。由于缺乏行业监管,他们在教学上各行其是,自己学错的或理解错的东西再一直错下去,导致整个行业内的错错相传。

4参考对策

4.1行政层面: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市场准入机制,逐步规范课余艺术教育市场

对于行政管理机关来说,管理艺术教育机构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构成的复杂性、地点的隐蔽性、时间的随意性,都为监督、查处增加了难度,但所有事情不能因为难就不办或不好好办,而更应该想方设法办好,办好就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建议先易后难,先从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入手,把能把控的先规范起来,然后集中力量,多部门联合,重点查处不规范的课余艺术教育行为,采用引导、强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规范课余艺术教育市场。4.2社会层面:成立课余艺术教育行业协会或艺术教育集团,制定行业规范,形成行业合力建议由掌握优质资源的专业艺术教育单位或发展规模较大的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树立大旗,像其他行业一样,成立起行业协会或艺术教育集团,行业协会或艺术教育集团承担起组织、规范、协调、交流的重任,力争做到:规范共守,难题共攻,资源共享,红利共分。这样,就能够做到通过修炼内功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笔者刚刚听到一个可喜的消息,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已经着手申请成立河北省艺术教育集团,集团成立后将制定河北省艺术教育的规范及标准,这无论对于河北省课余艺术教育市场,还是对于河北省文化教育事业都将是一个令人得欣喜的举措。

4.3专业层面: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每个行业都应该有每个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课余艺术教育市场也不例外,评价指标体系完备才能考核出机构的教学实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现在河北省课余艺术教育市场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行业管理机构,更谈不上行业评价指标体系,社会、个人对于艺术教育机构的认识只能是盲人瞎马。建议由文化艺术、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由艺术研究单位、艺术教育单位、行业协会等共同制定课余艺术分门类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再佐以教育部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一样的行业评估,从教学、师资、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对课余艺术教育机构予以督查、指导。

4.4个人层面:家长与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态度,慎重选择课余艺术门类和艺术教育机构

艺术学习本身是唯美的超脱于现实社会的,不应该带有任何的功利性。但我国的社会现状、教育现状和艺术教育发展现状使艺术学习演化成了一部分人逃避社会竞争和高考竞争而走上成名、成功的捷径,这就为艺术学习带来了超强的社会功利性。于是,家长和孩子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明星梦”,为了那些触手可及的“大学梦”,纷纷投入了艺术学习的大军当中,创造出了让世界瞠目结舌的“艺考热”。

5结语

艺术教育论文范文2

1.艺术教育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培养。

艺术是用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创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中职卫校的学生大部分在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薄弱,成绩较差,他们贪玩、厌学、容易受外界不良习气的影响,加上外界传统观念对中职学生的歧视态度,也容易让学生形成不良的性格和行为。中职卫校为社会培养医药卫生类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牢固的医药知识,更加要有对病人的爱心、耐心和恒心。有句话说的是“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从这不难看出,艺术教育对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2.艺术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中职学生某些促进理想人格形成的因素,如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演能力,对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等,这些因素最终将影响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

3.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人脑的左右半球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意识活动,左脑主管抽象思维,具有语言的、分析的、连续的和计算的能力;右脑主管形象思维,与知觉和空间判断有关,具有音乐的、图像的几何空间鉴别能力,对复杂关系的处理远远优于左脑。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右脑发展。同时,人脑是一个有机的个体,右脑的发展势必也会带动左脑的提高。中职卫校开设的课程多与分析、计算、语言有关,主要集中在左脑的工作上。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艺术教育,不仅能让左脑得到适度的休息放松,更好地进行下阶段的学习和工作,还能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4.艺术教育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同志曾经提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不论是普通中学教育还是中职教育都在鼓励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而大部分中职卫校试图从强化专业教育方面入手,其实专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后的产物,仅仅依靠逻辑思维的提高是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让人的想象力得到解放,创造力得到提高。大量事实证明,有艺术修养的、形象思维较发达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此外,根据近年来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工作情况来看,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学生在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明显优于一般的学生。例如,医院在招聘相关医护人员时,就会优先选择那些有舞蹈、书画等才能的,因为医院内也会经常性地举办某些晚会和活动,而具备这些才能的学生自然成为了“香饽饽”。

5.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时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是企事业单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事业单位不仅需要高素质、懂技能、会操作的技术工人,而且需要员工之间的和谐分工、倾力配合,才能促使整个单位发挥整体合力,在大竞争中取得胜利。中职学生在毕业后大多直接进入单位工作,且现在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较严重,眼高手低,常常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其他人则满身缺点,这种想法和行为往往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阻碍事业的成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也很难通过课本和教师传授来发展,最有效的方式是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大合唱、集体舞、朗诵等艺术表现形式来形成。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在理解、谦让、合作中形成具有统一意志和共同情感的团结的集体,参与的学生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既定的规则和约束,也会体会到要想成功就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艺术教育对于中职卫校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中职学校艺术教育缺失比较严重,艺术教育形同虚设,很难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在中职卫校中如何有效开展艺术教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中职卫校艺术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正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艺术教育处于如此尴尬的地位都是由于各方面没有正确认识到艺术教育的价值。因此,要顺利开展艺术教育,首先要让教育行政机构的领导者、教师、家长和学生摆正观念。充分认识到中职卫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艺术教育不仅对个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以本校为例,专门设立的校团委就经常性地组织相关艺术文化活动,如文化晚会、诗歌朗诵、大合唱、书法大赛等,还有每年的艺术文化月,这些都是在学校层面上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与推广。

(二)建立有利于艺术教育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却不能成为教育的目的,不能为考试而考试。中职卫校的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考试也主要是围绕国家相关资格证展开。这些资格证的考取与颁发并没有体现出艺术教育的身影,因此,教师与学生自然将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大大忽略了艺术课程的存在。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在平时的考核中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必须完成一定量的艺术课程,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将它作为升学毕业的其中一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三)以班级为单位,营造艺术氛围

班级是学校的个体,是个人的集体,因此,要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艺术教育的氛围,就必须以班级为载体,从班级出发。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基本上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因此,要开展艺术教育,形成良性竞争应该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班主任或学生干部等可为班级设定一定的艺术方向,并努力将本班朝该方向进行打造。例如某护理班女生较多,且喜欢舞蹈,那么就可以引导将该班级重点打造为“舞蹈班”,让少数同学带动其他同学,在全班范围内形成学舞、跳舞的艺术氛围,进而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同类型艺术活动的良性竞争,带动全校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

(四)提供“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资料

现行的艺术教育课程是为全体中职学校服务的,专业特色并没有体现,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观念,需要学校在以下几点多加考虑:其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该引入并重视艺术专业人才,同时将艺术师资素质的发展列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统一考虑。其二,充实、更新设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问没有符合艺术专业特征及需求的音响设施,又如何要求学生学会欣赏高雅音乐呢?其三,根据专业特色编写艺术教材。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每个专业其实都有其特殊的艺术魅力与表现形式,想用一本书上完三百六十行是不现实的。例如护理专业多为女生,且今后从事的主要为医疗服务工作,因此,在艺术教育上应多选择柔美、积极、阳光的表现形式,在音乐欣赏方面可以多选择一些医院常放的轻音乐等。

(五)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复合模式

艺术教育论文范文3

戏曲是一门富有极高文化内涵的综合艺术,它包括了表演、唱念、服装、武术等艺术门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开设戏曲艺术课程,使学生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艺术教育首先要从中国戏曲发展史入手,对学生介绍剧本中既熟悉又具有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再把学生逐渐带入艺术的欣赏之中。其次,通过观看录相资料和实况演出,使学生亲临其境耳闻目染产生兴趣,主动了解戏曲艺术的特点和形式。再次,通过传授简单的唱、念、做、打等基本知识,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艺术潜质,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才能使学生在这个学唱、学做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力。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

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戏剧舞台上,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等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通过实施戏曲艺术教育,选择较有思想内涵的优秀剧目,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发展史,学习像岳飞、文天祥、袁崇焕等历史人物的英雄气概,学习江雪琴、李玉和等无产者的崇高革命理想,透过这些舞台上生动的艺术形象,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振奋学生的精神毅力和思想斗志,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这种艺术感染力的潜移默化教育效果是课本上所不能替代的。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认识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参考潮汕地区开展“潮剧进校园”的工作经验,建议有步骤、有计划的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确立好试点学校。选择戏剧活动频繁的区域所在学校,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进入实质性教学。

2、重点抓好唱念、排练课。选择通俗易懂的戏曲经典唱段,排练一些简单戏曲片段,使学生能够朗朗上口,轻易入手,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名家面对面,零距离接触。通过名家进入校园展演传艺,使传统戏曲艺术更具“亲和力”,学生零距离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有助于学生更快提高兴趣。

4、组织学生文化志愿者。学校与戏曲演艺团体、艺术学校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学生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文艺演出活动。

5、广泛宣传,营造热爱戏曲氛围。采用板报形式,介绍戏曲发展史、经典节目和优秀演员,在校园进行广泛宣传;开展戏曲知识竞赛活动,在学生中营造热爱戏曲氛围。

四、总结

艺术教育论文范文4

如何让我们的民族艺术回归到学生生活中来,需要一番的思考和借鉴。我们以韩国为例。前不久,某学校领导到韩国学校参观考察,看到的是目前韩国的学校建筑仍然保持传统的建筑风格,历史的厚重与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建筑来反映出来。反观我们的学校建筑风格,学校的窗户早已被塑钢窗所替代,漂亮极致,而韩国仍然却仍然保持着古典木质窗格,这让来自中国的客人都倍感亲切,感到一种发自内心地对学校的敬意。其实,这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亲近感、归属感。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深入课堂,实现传统文化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底气。2014年9月,我主动承担起山东省研究课题“关于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合作探究教学的研究”课题,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兴趣所向,充分开发校本课程———民族特色美术教学系列活动,目前已经开展了“门的研究”和“青花瓷鉴赏”两块内容的教学研究。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点选择研究方向,学期末一份调研报告、一份PPT、一张宣传海报、一份调查问卷、一场汇报展演、一段采访VCR呈献给大家,使得学生始终在探究和兴趣的作用下自主学习、双轮驱动。这样的教与学,让“学”成为一种习惯和爱好,让“教”充满活力与生命力,使得学生中热爱民族艺术、探究民族文化的人多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全面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二、让我们的民族艺术成为我们不竭的创作源泉

清代纪昀说过:“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设计,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内涵。“金玉良缘”,中国人讲究缘字。中国人欣赏金子和玉石,它吉祥、富贵、辟邪,本身就渗透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应该说这是中国民间美术意义化造型的典范。它的设计成功借鉴传统形和色,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理念融会起来,借鉴民族色彩中的精华,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教育的内涵。于是,我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的色彩和那些过去他们曾熟视无睹的民族艺术,唤起他们对民族的地域特色的感知,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规律。中国传统典范(如建筑彩画、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以及中国服饰、京剧脸谱等等)是今天用以当代设计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它给人们以许多的启迪和广泛的内涵。这些典范凝聚着人类对色彩规律研究的智慧与经验,是我们学习民族风格的极好途径。而民族风格仍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课题,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让我们的民族艺术更具有文化自豪感

艺术教育论文范文5

(一)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

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耦合之处在于对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的关注。全人即完整的个人,强调个人智力、尊严、人格的完善和充分的自我发展。全人教育是指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针对现代教育中“非人化”回应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倡导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包括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隆•米勒认为“全人”包括六个素质,即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全人教育就是以这六项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完整知识、完善人格及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人。全人教育可以缓解现代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价值观错位、生命迷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全人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要求学识与人格的平衡、个人与群体的平衡、身心与灵魂的平衡。作为“全人”,完整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识教育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的知识广度获得拓展,而且通识教育用整体观来构建知识,能使学生获得整体发展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进而使学生人格完善。这与全人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正如1945年哈佛《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提出,通识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有全面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完整的人格的有教养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全人教育是教育的诉求,而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有效途径。作为完善的人,需有完整的知识构建,认为不同的学科只是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活,学科彼此间有着广泛的联系。而通识教育主张以整体观看待知识,认为知识不是割裂的,而是系统的。强调人文、社会、自然的互动和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识教育则体现出全人教育的知识取向。

(二)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通过知识的内化进而转化为内在品质与外在能力与气质。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思考。实质上,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综合提高。通识教育主张文理会通、古今会通、中外会通。知识的贯通学习及自主掌握是人文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奠定学生人文精神的手段。

二、职校公共艺术教育释义

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指职业学校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展的一种素质教育。它以提高受职校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发展职校生的创新思维,陶冶职校生的情操,塑造美的心灵,最终以促使其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通过包含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在内的课程学习或实践活动实施。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作为职校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公共艺术教育不以传授专业技能知识为目的,从人文角度,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得到审美经验并内化为气质品质,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培养职校生审美情感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职校公共艺术教育

唯物论认为,世界万物在一定条件下构建起联系。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虽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概念,但两者在内涵上却有着渊源。厘清两者的关系,可以为通识教育开拓研究领域,同时可以使艺术教育拓宽研究视野。

(一)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思辨关系

公共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两者的契合之处是以通识教育的观念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艺术教育以艺术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艺术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来实现人的完整、自由、和谐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旨在通过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发展思维。这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有着某种相通之处。

1.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追求人的自由发展

从历史上看,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主张人的自由发展,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那时的“自由教育”中包含艺术教育。可见,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同源。从艺术教育本质上看,艺术教育亦是使人获得更多的自由。文克尔曼认为“艺术之所以优越的原因是有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追求人的精神上、心灵上的自由。这与通识教育一脉相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形成的《艺术教育发展路线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参与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机会。”艺术作品中多数不充斥功利性,容易以最纯真、质朴、原始的情感打动人心。通过艺术教育,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感受无功利性的喜怒哀乐,在情感领域中获得无限的自由。

2.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诉求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的是感情和理性相统一,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即完善人格的形成。完善人格的形成包括智能的发展、道德完善和品格的提升。追求完善人格的形成是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完善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美的熏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艺术所表现的美具有和谐有序的特点,其平衡性使人身心得到满足而愉悦,进而使情感纯洁、情操陶冶、心灵净化。艺术教育能够通过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品质。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其高尚情操,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进而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使其心灵净化、情感升华。对于艺术教育能够使人身心合一的作用,古今中外有着共识。《论语•宪问》中孔子回答子路怎样成为完人时说:“若臧仲武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可见,孔子认为“诗、礼、乐”是培养完人的途径,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由诗开始,以礼为依据,最后由乐完成。《美国教育国家标准》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实施为通识教育的目标达成提供了可能性与实施路径。艺术教育能够促进智能发展。智能是个体认知方面各种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创造力是智能的最高表现。近代心理学家在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和诺贝尔获奖者的大量研究后得出结论,天才的重大特征不是智商而是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艺术可以增强人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改善认知思维品质,培养创造力。其原理是艺术本身是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在内多向思维的活动。通过艺术创作、欣赏等环节,调动多种思维运用,起到培养、锻炼智能的目的。生理学认为负责艺术形象思维的右半脑的启动可以抑制负责科学的左半脑抽象思维的兴奋,以至左右半脑平衡,人们可以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暂时的放松,从而劳逸结合,达到事倍功半。科学史上很多杰出科学家都是这种平衡协调发展的典范,以至于国外很多综合性高等学府均把艺术课程列为必修课。可见,艺术教育的启智作用是真实存在的。艺术教育能够促进道德完善。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审美形象唤起审美主体的情感来理解和体验审美客体。此时,美便是一种理想中的载体与道德境界紧密相连。对美的追求过程,实质上是在认识与道德、现实与理想之间作出了批判的选择。正如柏拉图说:“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一旦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荀子在《荀子•儒教》中说:“诗言是其志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可见,艺术在思想志向上、道德规范中均发挥作用。

3.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彰显强烈的人文情怀

“人文”见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辞海》对“人文”的界定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综上,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传承人类文明。而艺术教育认知功能不仅同通过艺术作品来认识世界和历史,而且可以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代人的生活。雅思贝尔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是由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决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敬畏心来对待陶冶的本质,这些都可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精神层次的标准。”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为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蕴藏着人类最具代表性的伦理哲学;承载着人类最美好和最理想的情感和趣味;折射着真、善、美的价值观;散发着浓郁而强烈的人文情怀。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

1.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诉诸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必修课成为职业学校的课程的目的是解决职校“半人”教育现状。所以,职校生公共艺术教育有着比其他学校性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更为强烈的紧迫感和必要性。这就要求职校公共艺术教育要确立以学生整体人格的培育,素质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通过艺术欣赏教学,使学生获得理解、想象、情感的艺术体验,实现受教育者与艺术作品的共鸣,从而将艺术作品中美好而高尚的情感内化为人的心灵,外化为人的行为,真正使艺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自由发展、完善人格的教育。

2.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向应从人文角度诉诸实践教学

从人文的角度实施公共艺术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强调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淡化艺术理论和技能培养。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就在于实施对象是非专业的职校生,切不能把艺术课上成纯艺术理论的讲授或是艺术技能的传授,而是以人文的角度切入教学,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用人文的眼光和价值观去审美,从而看待所有的事物,达成豁达、包容的人文情怀,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3.职业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应以开放、多元的视角实施

艺术教育论文范文6

(一)儿童对文字的认知。

文字不仅仅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后,才具备的一种读写认知能力,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大量接触到文字内容,同时也会对文字的形态结构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儿童对文字的认知过程主要分为模糊阶段、初步联系阶段、稳定联系阶段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对文字结构以及组成部分的认识是逐步提升的,最终建立起牢固稳定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儿童对文字的认知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的过程。抽象思维来自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已掌握的知识,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因此,儿童系统的视觉化设计应合理把握儿童形象性、具体性的思维特点。

(二)儿童对图形的认知。

儿童随着父母的教育以及年龄的增长对图形的认知不断提高。很多学龄前儿童已经可以辨识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基本的形状。儿童对图形的认识总是从其外形轮廓上开始观察与判断,是一种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方法使得儿童对几何化的图像有很强的辨识性,这便产生了儿童书画艺术教育中关于图形认知水平提升的一个矛盾。过于简单的图形对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有限,而过于复杂的图形又引不起儿童的兴趣与注意。

(三)儿童对色彩的认知。

色彩以其视觉吸引力对儿童有特别的吸引力,对儿童色彩认知的研究,有利于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儿童对色彩的认知比较简单,对色彩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等色彩知识没有明确的认识,会把色相相近的颜色统一化,而且对混合色的认知比较困难。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对色彩的辨识能力会有很大提升,而且会对颜色产生偏爱,尤其是对纯度高又鲜艳明快的原色。而且儿童会慢慢的把色彩与情感融合到一起,尝试用某种色彩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情感。在儿童书画艺术教育演练系统中必须要把握儿童对色彩认知的性别差别和个体差别,把握好整体的色彩节奏,是打开儿童心灵需要紧紧抓牢的一把钥匙。

二、儿童教育有非常丰富的教学实验和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审美能力。

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是以视觉为先导的,图形化设计利用文字的内涵、图形的设计以及色彩搭配等方式,将知识通过图形化的视觉印象深深地印在学龄前儿童的脑海里。为学龄前儿童接受新知识提供了方便,能够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符合儿童认知心理与审美能力的研究,具有创新的表达手段。

(二)迎合儿童兴趣,富有情趣性。

艺术教育论文范文7

尤其是随着武汉打造本土文化以及武汉市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重视中国民族文化教育、强化本土知识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从已有的基础来看,长期以来,幼儿园立足于艺术教育作为园本课程的突破口,已探索出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育形式,整合形成了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模式和有效途径,可以说此次园本民俗艺术课程的研究工作,是在幼儿园实施园本艺术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细化,这为园所大力挖掘开发民俗艺术教育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近几年的园本课程开发研究工作,使幼儿园认识到民俗艺术教育在体现办园特色方面有更高的人文价值取向,是创建“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形成和发展园所艺术特色教育已成为幼儿园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此项研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将萌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显示出园本艺术育人的独有特色,必将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园艺术课程和主题探究课程的有效融合。

2幼儿园民俗艺术教育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切实了解当前园所开展民俗艺术教育的状况,前期,幼儿园以实验班幼儿、教师、家长为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与访谈等方式,对我园民俗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经过汇总梳理、具体情况反映如下:

2.1家庭方面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91%的孩子能说出“圣诞节”,只有9%左右的孩子知道“中秋节”,几乎没有人能说出“重阳节”和“端午节”,年龄越小的幼儿表现越明显。近七成的孩子回到家中,把时间用于看电视,近三成的时间玩电脑游戏,很少有时间外出散步和做游戏;他们喜欢的玩具以电动玩具、芭比娃娃、奥特曼为主,幼儿喜爱的音乐多为社会上所时尚的流行歌曲,没有符合幼儿年龄需要的艺术音像、图片。幼儿期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的最佳阶段,又是关键期。虽然孩子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但真正植根于本土的文化生活的天地却越来越小了。此外,我们还对四个实验班级110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98份有效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1)家长自身良好的素养是开展研究有力的保障。

从统计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父母年龄均在30岁左右,从事职业分布各领域,有近60%的家长具有较高学历(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且有个别家长曾从事过有关民俗工作),这为幼儿参与民俗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为顺利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2)家长对民俗文化的关注与认知受多种因素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56.1%的家长了解常见的民俗节日;有20.4%的家长对民间传说有一定的了解,不少家长通过外出游玩形式了解参与了一些艺术游艺活动,但仍有30.6%的家长对民俗文化一无所知,其中以自由职业者和下岗无业人员居多。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的不断丰富,家长从中感受和了解了相关的民俗知识,但受文化程度、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对民俗文化(尤其是艺术活动)的关注不够。因此加强与丰富家长们的民俗文化修养是我们深入开展幼儿民俗教育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3)家长对民俗艺术教育的态度积极主动。

调查结果为近99%的家长对民俗艺术教育活动的态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这一数据极大地鼓励了教师的研究热情,同时也为家园共育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4)家长对幼儿进行的民俗艺术教育有较大的局限性。

调查中有一半的家长对幼儿进行过相关教育,可见家长对民俗艺术教育的参与广度、深度都非常有限。但已开展的活动内容来,家长能积极创设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环境,注重以外出实践活动为主,立足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从讲民俗故事、传说,参观博物馆、民俗作品展等方面从手,尤其是通过年俗、节日中的舞龙、剪窗花的生动活泼艺术形式,激发幼儿探究民俗文化、参与民俗艺术活动的兴趣和愿意,这一举措为幼儿学习和掌握民俗艺术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素材。(5)班级家园共育工作开展不充分,但家长对民俗艺术教育活动寄予了期望。从调查中发现,有53.1%即过半家长不知晓班级开展的课题工作,这说明班级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还不够,未能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然而,让我们欣喜的是,关注本班课题工作的家长对艺术教育持肯定态度,且大部分家长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这为我园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

2.2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题研究工作的主力军,教师的教育能力与思想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以及课题的质量,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收录了教师比较典型的一些想法和态度:“我们很想做出些成绩,但没有资料要我们怎么教”。①——教师谈实施民俗艺术课程“除了教的技能不一样,其他的都差不多”。②——教师话“教法”“艺术的内容太多了,我们自己都不清楚哪些是民俗的”。③——教师对民俗艺术教育感到困惑语录①是对教师进行访谈时听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教师的教研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搜集、开发民俗艺术教育课程的意识,思想仍停留在以往的“等靠要”上。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未建立清晰、规范、有序的研究思路,缺乏对教育内容的梳理,往往习惯于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就上哪,教到哪就算哪,工作存在着明显的随意性和较大的盲目性,从而导致课程结构的无序。其次,偏重技能的教授,不注重民俗精神内涵的把握也是幼儿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错误理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正如②所描述,有的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让孩子掌握大量的传统艺术技能和学习某些民俗知识;还有的教师对本土传统文化过分推崇;甚至有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模仿和简单继承,忽视创新。此外,教师还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由于观念上存在着误区,许多教师在开展此课题时,都将目光集中于遥远的其他地方,而忽视了我们身边的许多优秀民俗艺术教育内容。同时,由于教师本身对民俗艺术的继承与发扬缺乏内在的素质,难以把握对民俗艺术的定义、内涵、外延的理解。因此,语录③所谈到的这些对民俗艺术教育的误解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做法不但不能让孩子受益,还在不同程度上会误导孩子。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就在此基础上产生,希望通过研究,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服务,进一步弘扬民族艺术文化,构建一套比较完整的,能反映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提高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师幼共同发展。

3幼儿园开展民俗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精心启迪,是做好民俗艺术教育的基础。

教师要围绕幼儿民俗艺术教育这个中心,为幼儿提供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机会,激发幼儿参与和创编的欲望。同时,为幼儿提供一个能够使他们感到安全的、温暖的、可信任的、充满激励的良好氛围,鼓励幼儿天真活泼地生活,积极主动地活动和学习,使各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2)加大学习力度,提高教师素质,是做好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前提。

教师定期进行说、听、评课活动,提高了实验教师对民间艺术教学的能力,使教师们进入角色,投入到实验课中去,以积极、主动、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同时聘请民俗文化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培训,指导教师对民俗艺术、文化等定义、内涵、外延加以界定,以便进一步理顺研究方向。

(3)新的方法、新的尝试,是做好民俗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师和家长要摒弃那种束缚幼儿的双手和大脑,禁锢幼儿的思维和情感的教学方法,从多种渠道了解民俗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初步感受中国民俗文化;或是以传统节日为教育契机,借助家庭的教育力量,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家园互动,将传统节日教育与艺术活动紧密联系,在有趣的节日活动中体会民俗文化的内涵,从而引导幼儿理解和参与民俗艺术活动,让幼儿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领悟、去创造。

(4)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是做好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兴趣维持的时间较短。现代化媒体凭着它的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对幼儿实施民俗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幼儿之间、师幼之间、同龄各班级及各年龄班之间、家庭、社会等共享挖掘创设的民俗教育资源、教育环境,还可借助户部巷、汉街、昙华林等城市名片进行实地探访,通过对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商贸文化等跨界信息进行有效的甄选、整合,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园本民俗艺术课程,积极为我所用,以扩大民俗艺术教育价值。

(5)幼儿园与家长密切配合,是做好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因素。

艺术教育论文范文8

(一)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性是山西民间艺术的首要特征。种类繁多、绚丽多彩的艺术品在山西民间文化的百花园里悄然绽放,各领风骚。其中,广灵窗花精巧绝伦,红火喜庆;霍州面塑憨态可掬,寓意吉祥;云冈绢人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孝义皮影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等等。这些民间艺术作品以鲜艳的色彩和饱满的形象表达了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幼儿欣赏、感受不同表现形式的民间艺术作品,了解山西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风格,帮助其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不仅能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提高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还能培养他们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促进全面发展

生活性和实践性是山西民间艺术的重要特征。山西民间艺术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充分反映了山西人民的历史、习俗和思想感情。如山西面塑通过捏、压、撮、剪等方法,将普通的食物化为饱含情感和艺术意蕴的精神食粮。在民间艺术活动中,幼儿对各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能够促进他们观察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而处理材料的搭配和组合、不同材料间的空间关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等不仅有利于幼儿的思维发展,而且能够满足幼儿喜欢自由想象和表达的欲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养成专心、投入和创造的品质。

(三)培养民族意识

民族性是民间艺术的本质特征。山西民间艺术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气质品格和审美情趣。如山西民歌《走西口》,高亢嘹亮,悠长舒展,唱尽山西人民怀揣梦想、背井离乡、拼搏奋斗的酸甜苦辣。山西民居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外雄内秀,独具特色,凸显了明清晋商的盛世繁荣,也将朴实厚道、勤俭诚信的晋商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山西民间艺术引入到幼儿园课程中,让山西民歌在幼儿的世界中流传,让民族英雄成为幼儿的偶像,让晋商精神融入幼儿的生命,使新一代从小耳濡目染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熏陶他们的民族情感,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中植入民族之根,激发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下去并不断发展丰富。

二、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

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应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立足山西广博丰厚的民间艺术资源,充分培养和发展每一位幼儿的艺术素养,帮助他们初步形成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积极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根据《纲要》和《指南》对艺术领域教育目标的要求,可以把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分为感知与理解、表现与创造、情感与态度三类。感知与理解:感受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山西民间艺术作品,体会并欣赏山西民间艺术作品的美,初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和内涵。表现与创造:掌握简单的山西民间艺术表现技能,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情感与态度:喜欢山西民间艺术,对山西民间艺术感兴趣,积极参与山西民间艺术活动,萌发初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三、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的内容

山西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可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兴趣,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将之纳入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体系中。

(一)民间工艺

山西民间工艺形式多样,包括绘画、手工、雕塑等。民间绘画有木板年画、炕围画、壁画等,民间手工有剪纸、面塑、绢人、皮影、布艺、推光漆器等,民间雕塑有砖雕、木雕、根雕等。这些不仅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民间工艺中的奇葩。教师可选取一些造型简单、色彩鲜艳的民间工艺品供幼儿欣赏把玩,帮助幼儿了解其中的内涵意蕴,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自己的民间工艺品,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而且能让幼儿了解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传承民族文化。

(二)民间音乐

山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民舞的故乡”,民间音乐有民歌、戏曲、舞蹈、器乐等。《走西口》《想亲亲》《绣荷包》《桃花红杏花白》等民歌家喻户晓,广为传唱。山西的晋剧唱腔优美,板式丰富,是戏剧艺术中的瑰宝。这些民间音乐形式深受山西人民的喜爱,也是幼儿民间艺术教育非常宝贵的资源。通过欣赏晋味儿浓郁的民歌、抑扬顿挫的晋剧和场面壮阔的锣鼓秧歌,可以让幼儿初步领略山西民间歌曲、舞蹈、器乐的文化风格、动作特点,从中感受山西民间音乐的浓郁特色和独到韵味。

(三)民间文学

山西历史悠久,传说、民谣、故事等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都同山西有着密切的联系。《诗经》中的“硕鼠”“伐檀”,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成为历代人民的启蒙读物。此外,古代山西多名臣勇将,“赵氏孤儿”“武圣关公”“介子推”等妇孺皆知的感人故事至今流传不息,这些神话传说、韵文童谣、民间故事等不仅能使幼儿充分感受山西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境美,还能让幼儿初步了解三晋人民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萌发初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四)民间美食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闻喜的煮饼赛点心,清和元头脑暖人心,小飞刀削面香煞人。”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形象地描述了山西各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名吃特产,山西的面食更是以花样多、味道好、技艺精名扬海内外,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幼儿园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作一些山西特有的传统面食作为幼儿的餐点,还可以带幼儿到厨房参观师傅们制作面食的过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亲自制作山西美食,这都有助于幼儿了解本民族的美食特产并认同本民族的饮食文化。

(五)民间社火

山西的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娱自演活动,有秧歌、高跷、旱船、背棍、抬阁、舞狮、花灯等。民间有“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的谚语。幼儿园应带领并组织幼儿参加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庆典和民俗文化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黄河流域浓厚的文化特征和山西人民独特的精神气质,在浓浓的山西味儿中激发幼儿对山西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意识与情感。

四、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教育环境

在幼儿园中创设具有山西艺术气息的教育环境能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发挥环境的潜在作用。首先,将山西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的整体环境中,大厅的主题墙饰、楼梯、过道、角落等都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民间艺术图案和物品等进行布置,如红红的剪纸、窗花,鲜艳精致的风筝、绣品,憨态可掬的面塑、布玩具等。走廊里可以陈列一些幼儿的民间艺术作品,让幼儿相互欣赏交流,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民间艺术活动的愿望,又能让幼儿感受到浓浓的民间艺术氛围。其次,在各班的室内环境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创设不同的游戏活动区域。如创设“山西面食”一条街,微缩拉面、刀削面、猫耳朵、擦尖、搓鱼等各种特色面食,张贴拉、削、抿、擦、搓等多种技法的图片,提供各种工具和原料,鼓励幼儿动手制作美食。最后,周边社区是影响幼儿较大的环境,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幼儿园应抓住时机,组织幼儿多参加社区的各种民间庆典和民俗表演,让幼儿在充满山西气息的氛围中感受节日的快乐,受到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

(二)组织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欣赏活动

大量接触并欣赏民间艺术作品是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走出去”即带领幼儿参观民间手工艺展和民俗博物馆,参加各种民间艺术表演,让幼儿亲自感受其中的氛围,近距离接触民间艺术。如在“晋剧探秘”活动中,可以组织幼儿到剧院欣赏悠扬流畅、美轮美奂的晋剧表演,亲自感受晋剧的独到韵味,并和晋剧表演艺术家近距离接触,交流有关的话题。“请进来”即邀请民间艺人到幼儿园表演剪纸、面人、刺绣、布艺等,让幼儿与艺人面对面地交流与对话,并在艺人的指导下尝试操作。如在“山西面塑”活动中,则可以邀请民间艺人来幼儿园为大家演示面塑的整个制作过程,鼓励幼儿大胆构思,巧妙制作,将面团变成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既动手又动脑,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开展适宜幼儿参与的民间艺术实践活动

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来学习。因此,提供操作和创作材料比仅仅呈现静态的民间艺术作品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自由探索中学习和发展。如在民间艺术活动中,教师可提供纸、泥、面、布等简便易得的工具和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剪、叠、画、捏等方法及组合,在看、玩、说、想中创造出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在民间文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幼儿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制作道具、创编动作、分角色饰演,在儿童剧场中表演贤臣名将的事迹,发扬传承山西人民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