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艺术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艺术教育论文

戏曲艺术教育论文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作用

戏曲是一门富有极高文化内涵的综合艺术,它包括了表演、唱念、服装、武术等艺术门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开设戏曲艺术课程,使学生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艺术教育首先要从中国戏曲发展史入手,对学生介绍剧本中既熟悉又具有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再把学生逐渐带入艺术的欣赏之中。其次,通过观看录相资料和实况演出,使学生亲临其境耳闻目染产生兴趣,主动了解戏曲艺术的特点和形式。再次,通过传授简单的唱、念、做、打等基本知识,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艺术潜质,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才能使学生在这个学唱、学做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力。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

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戏剧舞台上,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等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通过实施戏曲艺术教育,选择较有思想内涵的优秀剧目,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发展史,学习像岳飞、文天祥、袁崇焕等历史人物的英雄气概,学习江雪琴、李玉和等无产者的崇高革命理想,透过这些舞台上生动的艺术形象,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振奋学生的精神毅力和思想斗志,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这种艺术感染力的潜移默化教育效果是课本上所不能替代的。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认识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参考潮汕地区开展“潮剧进校园”的工作经验,建议有步骤、有计划的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确立好试点学校。选择戏剧活动频繁的区域所在学校,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进入实质性教学。

阅读全文

课余艺术教育论文

1课余艺术教育的含义及本课题指标选择

1.1课余艺术教育的含义

在本课题中,课余艺术教育是指除普通中小学艺术课程教育和专业艺术院校全日制专业艺术教育之外的由社会力量利用中小学生课余时间举办的旨在针对中小学生艺术特长和兴趣提升艺术技能的教育。由含义可以看出,本概念不包含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艺术类学校及非全日制高考、中考艺术技能提升短期教育。

1.2课题指标选择

本课题主要指标为: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数量,艺术门类设置,师资状况,学生数量,学生流向,教学质量,现存主要问题等。

2统计分析方法及问卷数量

本课题对石家庄市的长安、裕华、桥东、桥西、新华等五个主要辖区(为方便调查,没有按照新辖区划分调查,居住人口较少的辖区也未列为调查区域)就课余艺术教育机构师资状况、学生流向、教学质量、现存主要问题等几方面以问卷方式分别调查教育机构及学生(家长)双方。对于收集到的数据,采取了分类统计,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共面向教育机构及学生(家长)发出调查问卷各100份,回收教育机构问卷95份,学生(家长)问卷100份,回收率为97.5%,有效率为100%。

阅读全文

中职卫校艺术教育论文

一、艺术教育对中职卫校的意义及内涵

1.艺术教育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培养。

艺术是用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创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中职卫校的学生大部分在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薄弱,成绩较差,他们贪玩、厌学、容易受外界不良习气的影响,加上外界传统观念对中职学生的歧视态度,也容易让学生形成不良的性格和行为。中职卫校为社会培养医药卫生类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牢固的医药知识,更加要有对病人的爱心、耐心和恒心。有句话说的是“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从这不难看出,艺术教育对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2.艺术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中职学生某些促进理想人格形成的因素,如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演能力,对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等,这些因素最终将影响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

3.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人脑的左右半球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意识活动,左脑主管抽象思维,具有语言的、分析的、连续的和计算的能力;右脑主管形象思维,与知觉和空间判断有关,具有音乐的、图像的几何空间鉴别能力,对复杂关系的处理远远优于左脑。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右脑发展。同时,人脑是一个有机的个体,右脑的发展势必也会带动左脑的提高。中职卫校开设的课程多与分析、计算、语言有关,主要集中在左脑的工作上。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艺术教育,不仅能让左脑得到适度的休息放松,更好地进行下阶段的学习和工作,还能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阅读全文

民族艺术教育论文

一、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更加“草根化”

如何让我们的民族艺术回归到学生生活中来,需要一番的思考和借鉴。我们以韩国为例。前不久,某学校领导到韩国学校参观考察,看到的是目前韩国的学校建筑仍然保持传统的建筑风格,历史的厚重与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建筑来反映出来。反观我们的学校建筑风格,学校的窗户早已被塑钢窗所替代,漂亮极致,而韩国仍然却仍然保持着古典木质窗格,这让来自中国的客人都倍感亲切,感到一种发自内心地对学校的敬意。其实,这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亲近感、归属感。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深入课堂,实现传统文化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底气。2014年9月,我主动承担起山东省研究课题“关于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合作探究教学的研究”课题,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兴趣所向,充分开发校本课程———民族特色美术教学系列活动,目前已经开展了“门的研究”和“青花瓷鉴赏”两块内容的教学研究。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点选择研究方向,学期末一份调研报告、一份PPT、一张宣传海报、一份调查问卷、一场汇报展演、一段采访VCR呈献给大家,使得学生始终在探究和兴趣的作用下自主学习、双轮驱动。这样的教与学,让“学”成为一种习惯和爱好,让“教”充满活力与生命力,使得学生中热爱民族艺术、探究民族文化的人多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全面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二、让我们的民族艺术成为我们不竭的创作源泉

清代纪昀说过:“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设计,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内涵。“金玉良缘”,中国人讲究缘字。中国人欣赏金子和玉石,它吉祥、富贵、辟邪,本身就渗透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应该说这是中国民间美术意义化造型的典范。它的设计成功借鉴传统形和色,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理念融会起来,借鉴民族色彩中的精华,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教育的内涵。于是,我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的色彩和那些过去他们曾熟视无睹的民族艺术,唤起他们对民族的地域特色的感知,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规律。中国传统典范(如建筑彩画、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以及中国服饰、京剧脸谱等等)是今天用以当代设计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它给人们以许多的启迪和广泛的内涵。这些典范凝聚着人类对色彩规律研究的智慧与经验,是我们学习民族风格的极好途径。而民族风格仍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课题,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让我们的民族艺术更具有文化自豪感

作为美术教师,平时我们重技法理论的传授,而忽略民族文化的传播,学生往往学到的仅仅是知识的皮毛,简单地跟随教师模仿。而我们的艺术考级制度,又助长了学生及家长一味追求技能上的提高,忽视了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急功近利的想法使得我们的孩子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领悟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去浸透,去滋养,去继承。正如英国利兹大学教授M•索斯马兹指出:“传统学院式教学的贬值在于它不注重领会和体验,而过于注重仅仅是验证那些理性的即成‘事实’……致使技巧方法变得比创造能力更为重要。问题解决的有教养变得比个人灵感体验和自己探究的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重新树立创新意识,是当前我们亟待偏重和重视的教学倾向问题。“物在灵府,不在其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做艺术技能的传授者仅仅是基础,而想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则需要我们不懈思考,不断努力,不断创新。

作者:杨娜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第二十六中学

阅读全文

通识教育下职校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一、通识教育解读

(一)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

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耦合之处在于对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的关注。全人即完整的个人,强调个人智力、尊严、人格的完善和充分的自我发展。全人教育是指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针对现代教育中“非人化”回应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倡导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包括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隆•米勒认为“全人”包括六个素质,即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全人教育就是以这六项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完整知识、完善人格及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人。全人教育可以缓解现代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价值观错位、生命迷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全人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要求学识与人格的平衡、个人与群体的平衡、身心与灵魂的平衡。作为“全人”,完整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识教育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的知识广度获得拓展,而且通识教育用整体观来构建知识,能使学生获得整体发展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进而使学生人格完善。这与全人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正如1945年哈佛《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提出,通识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有全面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完整的人格的有教养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全人教育是教育的诉求,而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有效途径。作为完善的人,需有完整的知识构建,认为不同的学科只是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活,学科彼此间有着广泛的联系。而通识教育主张以整体观看待知识,认为知识不是割裂的,而是系统的。强调人文、社会、自然的互动和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识教育则体现出全人教育的知识取向。

(二)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通过知识的内化进而转化为内在品质与外在能力与气质。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思考。实质上,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综合提高。通识教育主张文理会通、古今会通、中外会通。知识的贯通学习及自主掌握是人文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奠定学生人文精神的手段。

二、职校公共艺术教育释义

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指职业学校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展的一种素质教育。它以提高受职校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发展职校生的创新思维,陶冶职校生的情操,塑造美的心灵,最终以促使其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通过包含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在内的课程学习或实践活动实施。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作为职校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公共艺术教育不以传授专业技能知识为目的,从人文角度,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得到审美经验并内化为气质品质,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培养职校生审美情感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全文

艺术素养中的体育教育论文

一、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艺术素养的培育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练学生的精神意志以及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然而艺术素养的培育则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促进学生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虽然体育与艺术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的最终目的是相一致的。体育教学与艺术素养的提高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独立看待。美育与体育都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创新活动以及情感的表现都是艺术素养培育的有机构成元素。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艺术能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表现,而且还是一种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途径。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都会产生进行艺术创造的灵感,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艺术素养的培育不仅是培养新型人才的素要,更是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体系的改革,我国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的培育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是,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培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高水平的体育艺术教材

在进行体育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基本上还是处在摸索阶段,没有一套科学、正规的体育艺术教材能够依照。通常都是在一堂体育教学课程中,一半时间用于进行技术体育的教学,一半时间进行艺术体育的教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体育艺术教材建设,是今后加强体育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

(二)体育艺术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较低

阅读全文

校园艺术教育论文(共7篇)

(一)

一、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学生层面上讲,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艺术与医学的关系认识不足,一部分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主要偏重于艺术课程的娱乐性。

2.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首先,教师的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但公选课备课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加上一些美术专业教师对公共选修课地位认识不到位,认为个人价值在公共美术教学中难以实现,因而不愿意上选修课。其他的大中专医学院校均不开设艺术课程,也没有配备艺术教师。这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相比,一些医学院校还有差距。除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外,此外,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不能支持学校艺术类课程体系。公共艺术课程涉及面广泛,而且医学院校艺术类课程还应该结合医学专业特点,要求教师掌握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但目前医学院校艺术师资综合素质与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距离。

3.教学条件不完善

阅读全文

传统服饰文化与服装艺术教育论文

一、服装艺术教育现状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文明,教育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民族文化特性的人才。艺术学科属于大人文学科范畴,其教育模式不仅包括专业教育,也包含通识教育,必须以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双重教育为支撑,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思想、如何创造。陕西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主阵地和当代教育大省,以陕西传统文化激发青年一代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随着社会转型发展,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分支,服装艺术教育经历了重大变革,服装专业的名称与涵义不断变迁,从20世纪初期的“图案”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工艺美术”、再到“装饰艺术”和“染织设计”,如今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服装艺术教育和学科体系。陕西是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全国创立服装设计高等教育的省份之一,服装设计教育不断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服装设计专业院校,服装人才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已形成大中专教育、研究生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的有序教育结构,使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服装设计艺术教育基本依托艺术院校,有的院校把书法、刺绣、茶艺、编结等纳入课程,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根基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作为教育使命与责任。服装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定位为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陕西服装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意识不断更新,真切认识到服装设计教育只有以传承民族传统、地域文化为办学定位,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把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教学体系中,呈现出科学化发展方向,才能使服装教育与时俱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现代服装艺术教育正在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于一体,集艺术性与技术性、综合性与交叉性而良性发展。服饰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应用必然涵盖服装文化学、服装设计学、服装工艺学、服装色彩学、服装材料学、服装造型学、服装生产学的整合知识,涉及人体工程学、解剖学、构成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心理学、美学、市场营销、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必将为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产生新的创造性教育成果提供契机。

二、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对于服装艺术教育的作用

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尤其是周秦汉唐文化)代表着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将其渗透到服装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地域特色教学,对于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丰富和引领服装设计创意思路,可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统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以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知识为载体,其中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出发点,特别是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代表,为陕西高校学生提供了亲历、亲为、亲识文化资源的环境。对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特征的掌握也是服装艺术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因此,在服装艺术教育中要以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为办学切入点,统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才能避免办学的同质化、课程的雷同和学生设计作品的千篇一律,从而使学生系统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服装创意设计、传承民族服饰、掌握流行时尚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成为有文化底蕴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可以与服装艺术教育、人文相契合,从而贯穿课程整个体系,包括服饰图案、民族服饰、服装史、服装创意设计、服饰效果图、毕业设计等。通过课程教学与作业训练潜移默化地渗透、提炼,将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特质、造型、色彩、纹样、传统工艺、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创新,结合当前服装设计国际流行趋势进行再设计,使学生了解到三秦大地曾经存在的辉煌的周秦汉唐文化、民间美术特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课程之间由于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贯穿而系统完整、交叉融合,使教学与作业不再空泛。

(二)陕西传统服饰文化是教学实践的切入重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