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考察报告范例

艺术考察报告

艺术考察报告范文1

传统民族服饰艺术采风的实施方法

对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认识,普遍的方式是,在现有的图书资料、画册图片、网络视频等阅读媒体认识、分析与研究; 在以往的采风过程中,也只是到一些少数民族的村寨拍些照片、画画速写,记录些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故事等等; 但仅是这些采风活动,对传统民族服饰的研究,探索其民族艺术深层次的精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课题研究的采风活动,不是一般性的采访,更不是只到民族地区的旅游观光,而是有针对性的选择采风内容、地点,深入到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居住地,有方法、有步骤地,较为完整的服饰艺术考察,从而较全面地收集民族服饰的第一手资料。

1、采风路线、地点的选择与确定

在准备下乡采风前,要带着目的与任务地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和行进路线,也就是要收集什么素材,要到什么地方去,该地点有什么民族居住,服饰有什么特点等等,都要预先查找有关资料进行了解,否则,没有目的的随便走走,就有可能无法收集到所需的资料。因此,在接受到带采风课的老师,应当根据该班的专业方向及研究课题,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如: 服装艺术设计的班级,进行苗、瑶、侗族的服饰考察研究课题,就应选择这些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地的广西融水、三江、龙胜、金秀,贵州的凯里、雷山、施洞、黎平等地; 与此同时,也要选择好行进路线,在该路线上,根据时间安排,确定几个考察点,预定每个点的考察时间和考察内容,尽可能的做到时间紧凑、经济实惠; 并准备该考察地区地图,标定行走路线,从而确定考察目的地及考察路线。

2、考察前的准备工作

考察出发前,首先要组织学生查阅所考察地区少数民族的有关资料,对其历史概况、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宗教信仰、装饰艺术形态等作初步了解,这些了解,对考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所考察的内容中有哪些资料是要重点收集的,哪些是需要补充收集的; 其次是经费准备,根据考察的地点、路线、车船交通情况、吃住情况等作经费预算。另外,对该班级学生作以小组为单位的考察分组( 以 3—5 人为一组) ,指定组长负责; 同时,组织一个由 2—3 人组成的先遣组,负责车( 船) 交通及住宿的联系与安排,指定班生活委员负责经费的收支与管理,领取或采购必备的药品和生活用品。再者,对全班进行下乡采风的安全及纪律教育,强调各项规定与注意事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完成采风任务的重要保障。

3、采风考察的实施方法

采风考察的具体实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民族地区的州、县的民族、民俗博物馆馆藏民族服饰资料的参观考察; 二是深入民族村寨对民族服饰资料的收集与考察,这些考察要确实做到具体、细致,对收集的资料,要力求完整和准确;由于民族服饰的类型较多,因此,应以每件( 套) 的服饰的分类进行小组负责制,同时每小组的同学,每人负责一项具体任务; 如对某一苗族女装服饰的考察为例:第一组( 5 人) : 负责头、项、胸饰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 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第二组 5 人: 负责衣服类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衣物( 上衣、裙、裤等) ,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记录数据; 组员五,负责画出个衣物的款式样式图并标记各部位数据,记录有关调查、采访资料。第三组( 5 人) : 负责服饰材料的织造、蜡染、刺绣工艺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物品,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所考察的物品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协助测量; 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第四组( 4 人) : 负责银饰铸造、打造、雕花、镶嵌等制作工艺: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测量银饰的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制作步骤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第五组( 4 人) : 负责服饰的装饰图形( 图案) 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图形物品,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图案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图形的调查、采访的资料。在考察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各组员进行机动轮换。各组在考察时,如时间较紧迫的情况下,应注重抓主要部分的先行完成,余下的细节可作粗略记录,在后期整理资料时凭记忆和参考照片补充完善; 同时,也要注意记录各服饰的穿戴方法。

采风过程中的教、学互动

采风的教学实践,是教师教授方法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认识和掌握这一方式、方法的过程,两者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p#分页标题#e#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采风教学,是课堂式教学的野外延伸。教室中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是学习前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总结,只是在理论层面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采风实践教学,深入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的环境中,使得师生以较高的积极性、聚集较大的激情投入该教学实践中,感受新的服饰文化氛围和获取新的服饰知识,以愉快的心情置身于采风实践里,教学气氛轻松、活跃,真可谓寓教于乐。这一方式,也是众多师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

2、灵活的教学方法

课堂的教学,通常是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 而采风实践,是在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接触性研究,从而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丰富和提升理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则注重方法的传授、在把握好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机动地安排实践和灵活实施每一个步骤,充分发挥教学的灵活机动性,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学,则以确实了解和掌握采风所获取的新知识和研究方法为目的,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灵活地实施考察环节。采风实施中,方法的灵活多样,师生相互配合、组与组的分工合作,组员与组员间的互相协调,共同完成采风任务,是集体主义和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3、教、学的相互促进

采风教实践学,一方面是学生在民族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服饰艺术的特殊魅力,并从中学习优秀的传统民族服饰艺术文化,更重要的是从中掌握学习和研究民族服饰艺术的方式方法; 这一方法,也将会影响和启发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将促进教师在同样感受民族艺术瑰宝的同时,从中学习到传统民族服饰的更深层次的服饰艺术和文化内涵,对促进教师对民族文化研究与运用的科研创作起到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也将为今后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考察、研究与运用,探索新的采风方法而提供实践基础。

采风资料的后期整理

资料的收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今后的艺术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当面对采风收集回来的一大批资料时,有必要进行整理和保存的一系列工作,以便今后的查阅和调用。

1、资料的分类整理

按民族名称或支系名称的不同服饰分类: 采风收集的有多个少数民族服饰资料的,应按有主次的排序,同时,男装、女装、童装也要实行分类,盛装与日常装也要进行分类; 同一民族有不同支系的不同服饰,也要作分类整理。按每套服饰的衣服、配饰分类: ( 1) 衣服类: 有上衣、裙( 裤) 、绑腿等。将图片、款式图及测绘数据、采访资料均按秩序排列。( 2) 银饰类: 有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镯等。( 3)服饰材料染、绣工艺类: 有蜡染、刺绣、织造等。( 4) 装饰图案类: 有崇拜图腾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等。同时,传统民族服饰的图案装饰十分丰富,如帽饰图案、衣领图案、胸襟图案,背部图案、袖饰图案、裙摆图案、腰带图案、绑腿图案、鞋饰图案等。对这些图案,运用 PS 软件进行抠图,将单纯的图案从服装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图形单元,以方便今后的设计运用。

2、文献材料整理

文献材料,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采风后期的文献资料的整理中也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民族史料: 有关该民族的起源、迁徙、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及发展简况。( 1) 服饰的发展变化。( 2) 服饰现状。( 3) 民族的神话传说与故事等。

3、总结、撰写考察报告

艺术考察报告范文2

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已经应用于不同学科及课程领域,在《餐饮空间设计》课前由教师提出课程相关问题,例餐饮空间的类型、风格、特点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课下学习,课上教师以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进行授课,引导学生认识、体验和创作的模式体系。学生基本上根据项目实例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引导思考问题、设计方案。我校10级室内设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视觉符号在餐饮空间布局起到的作用,每个小组以视觉符号创作主题性餐饮空间,小组同学完成较好。这样的授课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学习兴趣。

2.学生分组考察与汇报相结合的互动式方法的提出

在餐饮空间设计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教学,适当给学生上讲台讲的机会,课前把班级学生按小组布置到当地的不同餐饮空间考察,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遇到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正确的思维轨道,让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解决所遇到困难,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教给学生更多的设计模式和方法,给予新的设计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餐饮空间设计》这个课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去进行考察,对本地的餐饮空间类型做简要整理,每个组都进行不同餐饮空间设计形式进行记录,然后写好考察报告及汇报PPT,再让每组学生对考察进行讨论、汇报。学生在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能够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举一反三,一个设计方案变成多个,学生在激辩中还能互相学习,活跃课堂气氛。

3.课堂项目实例“公司制”情景模拟方法的提出

教师应多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环境中可能遇到的专业问题设计和进行教学活动,采用互动引导教学方法时要注意把握教学活动的实用性,在餐饮空间设计课堂上把学生分成3或4人一组,模拟公司制下的设计团队,有设计主管、主案设计师、制图员、预算员等,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畅所欲言。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环节,因此我们在模拟公司制的课堂上告诉学生先进的设计动态、流行得设计样式,梳理思路,把课堂环境模拟成工作环境,做到课堂教学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课堂项目实例“公司制”情景模拟方法提出创新和积极的观点进行鼓励并给予横向和纵向的引导,开拓学生创作思路。

4.餐饮空间设计课程引进研讨型课堂方法的提出

“公司制”情景模拟方法的提出有利于在餐饮空间设计课程上建立研讨型课堂机制的建立,在餐饮空间设计课程研讨型课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距离因素,考虑满足学生合作活动、交谈活动、竞争活动和共存活动的不同需求。在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保证师生和生生的距离在个人距离范围内,有助于彼此的沟通和交流。我校10、11、12级室内设计学生餐饮空间课程实施了研讨性课堂的教学方法,学生针对南岗百合粥铺、专家公寓、小城故事烤肉等餐饮空间案例在课堂上与教师研讨方案、小组之间讨论,选取优秀方案分析总结等。餐饮空间设计课堂符合研讨型课堂概念的引入及方法的运用,学生应参与方案设计,有自己的主观设计意识,餐饮空间设计课堂研讨型教学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又保持了课堂教学原有的模式优势,具有平等民主性、互动合作性和研究创新性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好奇心和创建独立的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和良好的环境,讨论式教学在此基础上更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情感体验和对学习态度的重要性。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研究显示了以教材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半开放的姿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因此小组学习之间的研究、讨论教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餐饮空间设计课堂构架方式方法的提出

“课堂空间结构”是指学习空间的物理环境,包括课桌椅的布置、声光电环境、建筑区域划分等。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餐饮空间设计课程特点,课堂项目实例“公司制”情景模拟的引入,课堂的桌椅组合形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在课堂上多采用小组合作桌椅摆放方式。项目实例的引入在研讨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四人对坐围成一圈,小组成员之间既便于接近又有目光接触,有利于讨论的进行。从长远来看,未来课堂的新型学习空间一定会基于经过实践验证过的较为成熟的框架进行开发并推广。

6.结束语

艺术考察报告范文3

1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教学与时代脱节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用于日后的工作中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与价值。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明显存在与时代相脱节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没有区域特色。二是教材使用周期较长。三是教学过程与实际需求脱节。

1.2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可以将知识用于实际,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工作中去。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多的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即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部分环境艺术设计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素养,简单的认为先把理论知识学好,只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在工作后自然会有。二是条件有限。一方面,师资力量有限。由于很多的院校大规模扩招,根本没有多余的教师来指导学生如何将知识用于实际中;另一方面,学校资源有限,难以安排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

1.3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具体而言:一是教学形式单一。在部分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中,由于教师数量有限、教学观念落后等原因,使得部分老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往往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之间难有互动,老师不知道自己讲得怎么样,更不知道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二是学生积极性不高。由于老师教学方式单一,使得很多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知识,更为主要的是本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其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人文知识、地理知识、环境知识等,但是由于老师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单一,使得很多学生都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长此下去,必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对环境艺术设计学习产生反感。

2建议与对策

2.1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地域特色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着环境艺术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要想做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工作,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具体而言:一是突出地域特色。一方面,突出民族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在设计方面尤其重要,只有民族特色明显、辨识度高的环境设计风格才能历久弥新、永葆活力。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上应该突出中华民族的特色,例如:如果院校地区南宁,由于广西民族主要为壮族,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应该参透更多的壮族民族特色内容。另一方面,突出地域特点。我国地大物博,地域差距明显,各个地域都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上,应该多体现自身地域特色。二是及时更新教学教材,使学生可以学习到最新的相关知识,防止知识与观念的落后。三是教材内容应该紧密跟随社会需求。一方面,学生可以快速就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使学生的知识可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2.2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因此,在加强学生理论素养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而言:一是提高对学生实践的认识,认识到一名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不仅需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掌握各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二是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在学校内,应该做好教师的分配工作,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为学生日后的实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有机会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例如:相关院校可以在学校内设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此外,目前学校的实践更多都是“演戏”,而非“实战”,因此,学校还可以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战”机会,使学生有一个大展宏图的平台。

2.3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是如此。环境艺术设计既是对既定环境进行设计创新,也是对实现环境艺术创新的再设计,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墨守成规,只会运用一些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具体而言:一是营造创新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鼓励学生“奇思异想”,使学生可以在一种活跃、愉悦以及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发挥自己的无限想象力。二是鼓励学生创新设计。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互动式、启发式以及提问式等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学习创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一个设计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作者:吕海军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第二篇

一课程概述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考察》课程隶属于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七学期,学时为三周。要求学生通过考察完成从理性知识到感官再认识的过程,获得形象而立体的知识结构,为本专业设计做知识与素养的积累。在考察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参观体验建筑的空间感,材料的应用,建筑、园林的尺度等,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常用设计手法,全方位体会环境设计是融汇了建筑美学、建筑空间设计、建筑装饰设计手法、空间造型、色彩、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构造等的综合设计,并通过考察学习借鉴当地的建筑装饰装修提升设计创作能力,为今后进行工程实践奠定基础。在有限的三周内如何以点代面,围绕专业重点展开考察,并做到学以致用成为专业考察等外出实践课程面临的共同问题。主题设计的引入较好地实现课程的深化,避免了目前考察课程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的广而空的现象。让学生学会在考察过程中思考,在设计创作中提升创新能力。

二确定考察主题

主题研究对于拓展学生的创意思维是大有裨益的。首先,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从而获得较强的学习动机;其次,专题研究由学生独立完成,更易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第三,通过专题研究,学生会更多地关注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框架,而不是简单地陈述众所周知的事实和结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角色已不再是被动的知识获取者,而是与老师一起成为主动的知识创造者。在环境设计教学中,许多专业课程采用主题设计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设计创作能力,但在外出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尝试则乏善可陈。专业考察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它承载着对三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总结的任务,主题设计的引入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不足之处的反思,它成为联系学生深化专业知识,转而进行毕业设计的一个纽带。在外出考察的过程中主题的确定教师要加以引导,尽量使课题具有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如针对云南考察路线,结合当地环境艺术特点、风俗民情,确定了如下考察主题:休闲酒店空间布局研究;古民居建筑村落布局考察;古民居建筑装饰构造设计与考察;白族、纳西族建筑与室内家居陈设;大理古城测绘考察等。考察主题范围的确定应紧密联系考察地点的人文风情,建筑景观展开。对于学生来说,这种组织方式比教材的线性方式更直观,课题的延伸性更大,更具挑战性,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创意表现的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寓教于学,以考察带动设计的教学目的。这些主题学生们可以加以参考,也可以自己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展开思考与设计。

三展开主题设计

经过一周的参观与考察,回校后更重要的课程任务是针对考察认知、考察主题展开概念设计,这既是对考察主题的提炼升华,也是对于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的考量。这时,教师对概念设计应提出具体的要求:(1)规定整套设计为一项系统工程,方案的设计创意应与考察地点的地理特征、人文环境和历史文脉相符合,能充分表达该地方的人文环境的特征;(2)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该地的种植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使设计方案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既有时代感,又充满地域文化特色,且需附注详尽的设计过程。根据前期目的性的考察,以2011级环境设计的学生为例,学生们很快明确了自己研究的设计主题。(1)有涉及公共空间设计的课题:热带雨林餐饮空间设计;白族文化风情酒店设计等;(2)也有关于园林景观设计的课题:丽江广场设计;(3)大理别墅庭院设计等。这些选题各有角度,令人惊喜。主题选定后,各组开始整理考察阶段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包括照片、影像、录音、文字、访谈等,为完成后续设计做详尽的准备工作。实践考察过程中挖掘提炼出的主题,区别于校内专业课程设计中的设计主题内容,它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更具挑战性和研究性,且选题范围更宽泛,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兴趣点,为即将展开的毕业设计选题奠定了前期基础。

(一)展开讨论,打开思路

在专业考察这门课程中,教师积极参与小组成员的讨论中,及时了解每个小组遇到的困惑,并提出建议,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如丽江广场景观设计中,将纳西族文字、纳西族建筑特色元素等纳入设计中,会使设计取得意想不到的视觉震撼,增强设计的文化意蕴,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现代艺术的观念将地域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和重构,这个过程能极大提升学生创意表现的能力;在大理别墅庭院概念设计中,教师与学生综合分析大理古城庭院的民族特色及在具体设计中所运用的材质、景观、植被等装饰特色并启发学生注重传统材质与当代材质的结合与转化,使设计凸显时代感。通过讨论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并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尊重,从而更好地实践了考察课程的教学目标。主题选择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过程,面对异地区域文化,如何抓住兴趣点展开研究,并以设计的形式加以体现,对于没有太多设计实践经验的学生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需要储备考察过程中相关课题的知识,又需要具备知识运用的实践能力,从而审视概念设计在市场背景下的最大可行性。

(二)设计表现,重在创意

当确定了设计主题,明确了设计思路后,小组成员进入到设计阶段,对在考察中所发现、所思考、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设计构想,进行创作尝试,在课程第三周以手绘效果图的形式加以展示。绘制大量的设计草图是展开设计的关键,设计草图能够及时记录瞬间的灵感,是设计师表达方案构思的一种直观而生动的方式。在设计草图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们要反复修改,不断完善。设计草图的过程也是学生们的创作灵感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从环境设计中小的部件结构、小品景观到平面布局、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每个小的环节都要求学生进行多个草图表现,不断比较,反复斟酌,最终使方案的确定水到渠成。设计草图为设计的效果图制作提供了依据。倘若没有草图阶段的设计而直接进入效果图设计,手绘表现则易导致盲目性地出现,以至于想象与实际出入过大,有时甚至无法明确反映设计者意图,也就淡化了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削弱了其感染力。在效果图阶段,教师可以明确规定表现的具体空间,如针对餐饮空间设定了大堂、包厢、过道等区域的效果表现;针对园林景观设计设定了广场、休闲区等区域的效果表现。作为概念设计方案,在效果图的表现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侧重创意和整体气氛的烘托,相对弱化细致表现,从而充分的体现出方案的设计理念。设计主题如同一根主线,将考察过程中的分析、搜集、整理、主题确定、方案设计等过程环节串联起来,每个环节都丝丝相扣举足轻重,在整个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强化了学生设计创作的能力。

四结语

艺术考察报告范文4

近年来,随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的出台,我国以实行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为重点的医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PBL教学改革也从初期的试行向较大范围内推广和不断完善方向发展,以适应我国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与目标和GMER所强调的医学生沟通技能、信息管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1-6]。2009年,笔者应香港大学病理学系的邀请,对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和法医学教育等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考察。现将其中的医学教育和PBL教学部分简要介绍如下,以期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PBL教学提供参考。

一、香港大学医学教育体制与学制概况

因历史的原因,与其他欧美国家从大学学习4年后再学习医学的教育体制不同,香港大学与英国的大学一样是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入学,学制为5年;但要做专科医生还必须再学习6年,即使做一般的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生也要再学4年。香港大学的医学教学称内外全科医学士课程,相当于大陆内地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但也有所不同。自1997年起,香港大学的医学教育进行了较彻底的改革,主要特点是采用特别学习模式(spe-cialstudymodules,SSMs)。这种SSMs教学模式与内地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课程安排有一些类似之处,但又明显不同。他们不仅全面实行PBL教学,还增加了贯通课程。如在学习心血管系统的阶段,从解剖学直至病理学等课程连续学完,然后再开始学习另外一个系统。不同班组开始学习的系统不一,但都按照一定顺序轮换。每个系统的学习,既有大课讲授、小课实习,更主要的是开展PBL教学。例如学习心脏的课程是4周,其中在病理学系学习24学时,分别安排4次lecture共4学时、2次实习共4学时,另外8次PBL教学共16学时。这与我国部分院校目前开展的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相似[4-6]。

二、SSMs课程

1.SSMs

课程的结构。SSMs课程的结构分五个部分:①导读课程:长16周,排在第一年的上学期。主要内容是介绍医疗及健康的基本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大学教育的要求。②系统课程:时间是46周,在第一年的下学期至第二年的下学期。按人体结构的系统来统领各种学习课程,共分为下述八个部分: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头颈系统、血液及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③贯通课程:共8周,安排在第三年上学期的前阶段。利用几个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个例把不同的系统串连起来,帮助学生温习各系统的知识、临床和沟通技巧,为他们开始临床见习做好准备。④临床课程:时间为99周,从第三年上学期中间开始。又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27周;中间阶段24周;高级阶段48周,为专科实习。⑤选修课程: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及第五年年终,学生们均可选修专题项目或课程,每课为期4周。这些专题项目以小组学习或实习为主,题材多样,范围涵盖医学及非医学类别。实际上,所学课程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前面四个部分为必修课,第五部分为选修课。但从选修课的安排来看,与内地医科院校的选修课也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形式上是以小组学习为主;内容多而广,其范围涵盖医学及非医学,特别是非医学的内容。例如某些医学生对欧洲的建筑艺术感兴趣,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出学习考察计划及内容,在暑假期间去欧洲考察学习欧洲的建筑艺术,回校后再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考察报告或论文,这就是一次选修课程。

2.SSMs

课程的主题。虽然这些SSMs的课程结构分为五个部分,并以阶段来划分,但纵观整个学习课程,其实都是围绕四个主题发展:①健康与患病情况下的身体机能运作;②专业技巧:包括诊断、解难、沟通及临床治疗和管理;③人口健康、医疗服务、经济与政策;④医疗道德及专业态度。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教学单元和方法,引出这些主题;使同学们在完成五年的医科课程后,对这些主题及有关的知识都有充分的领会,并具有终生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为开展医疗专业工作及进修作充足准备。此外,与内地医学院校不同的是,在校学习的五年间,内外全科医学士专业的学生们的必修课仅学习基础和临床医学;不学其他课程,选修法医学课的同学主要是跟随病理学系马宣立(Dr.PhilipSBeh)副教授学习,包括理论学习、案例讨论和尸检实习或见习等。

三、PBL教学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目前国内外都较流行。香港大学医学院自1997年以来,全面推行PBL教学。这种PBL教学是以某一个问题或病例(或病人)为中心,称其为“acase”,有时是以书面的形式提供,即“apapercase”,有时是以录像片或电脑的形式出现,即“avideotapeorcomputerpresentation”,而到高年级则是以真实病人来教学,即“realpatien(tRP)”。教师不仅要写好教案,还要认真参加PBL教学。对学生来说,具体的PBL教学分下述七步:①探寻问题、澄清不熟悉的专业术语;②鉴别关键信息,记录讨论的要点;③从所列信息中激发想像,鉴别解释问题或病例特征的可能机制;④独力学习;⑤报告反馈;⑥小组表现的评价;⑦自我评价和老师讲评。

1.探寻问题、澄清不熟悉的专业术语。在整个PBL教学中,无论是PBL教学中的问题或是病例,通常在教案的第一页比较简单。设计的目的是要建立起PBL教学的学习氛围,搞清楚不同专业术语的意思,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鉴别关键信息,记录讨论的要点。PBL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分小组进行学习讨论。学生们在PBL教学的讨论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小教室的教学“白板”。这种与过去“黑板”不同的是白板实际上是一种可以记录讨论内容并可随时打印的电子记录牌;虽然方便,但价格很贵,大小与黑板差不多。每次小组学习讨论时由一位同学专职记录,依次轮换。该白板几乎记录了学生们讨论过程中的全部内容,并标记其中的一些重点或难点。但白板记满后,就及时打印,并分发到小组的每位同学;然后继续讨论和记录。老师仅偶尔引导、提问或解答。

3.从所列信息中激发想像,鉴别解释问题或病例特征的可能机制。这一步是学生在PBL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学生们不要以为对PBL教学过程中所列的问题一无所知,实际上它有可能在中学时已学过、在报纸或书籍中看过、或者是自己或家人过去曾经历过。所以,激发学生自己先前所学知识是PBL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分页标题#e#

4.独力学习。此阶段教师的作用停止。学生根据所列的问题继续独立地学习或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学生们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资源或途径来学习和获取最适合解决问题的知识。包括课堂教学和实习过程,书本、杂志等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以及可能是目前获取知识和信息最重要的途径的互联网等等。

5.报告反馈。此期各小组的每位同学报告并共享大家已经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并用它来回答和解决PBL教学中提出和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同学们报告的过程中可能发现一些新问题和差距。而这些问题和差距又成为下次学习和探讨的新问题之一。

艺术考察报告范文5

人们只能通过对遗址上遗存物,遥想历史的辉煌,不能直观地了解到古时陵区建成时的基本规制、规模以及建筑群等。“项目型课程”是影视动画系课程组(知识型课程、技术型课程、课题型课程、项目型课程)中的一类,它利用影视动画各专业与社会联系紧、活动广、层面深、委托多等特点,结合教学规律与学生专业进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学术价值与教学意义的项目,带入课程教学,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的课程内容。能促进学生以具体的实践项目为目标,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课程项目就是尽最大可能将帝陵——传统的象征之物,用影像实践的方式进行当代的艺术呈现,并实现部分虚拟再现。培养学生关心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综合能力。本项目也是美术院校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项目。

工作目标本项目型课程以唐帝王陵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数字影像手段,遵循田野调查的手段,拍摄并整理地上所有遗存物的影像资料,以艺术创作的心态,去深入遗址及周边的现场,利用学生专业能力,在规定任务范围内完成具有创造水平的艺术性训练。使项目融于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调研和田野考古的能力,引导对传统文化深切关注,并以此培养其艺术创作的创新意识。本次考察对象主要是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六县的十八座唐帝王陵,分别是献陵(高祖)、昭陵(太宗)、乾陵(高宗、则天大帝)、定陵(中宗)、桥陵(睿宗)、泰陵(玄宗)、建陵(肃宗)、元陵(代宗)、崇陵(熹宗)、丰陵(顺宗)、景陵(宪宗)、光陵(穆宗)、庄陵(敬宗)、章陵(文宗)、端陵(武宗)、贞陵(宣宗)、简陵(懿宗)、靖陵(僖宗)。

基本思路项目按照“策划—考察—收集—整理—研究—展示”流程展开,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唐十八座帝陵遗址,深入地调研遗址及周边的生活生产。结合专家意见,合理设置适于项目需求的教学方案和研究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任务并展开教学。同时,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锤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项目组自2009年成立起,考古专家张建林多次前往陵区,认真研究陵区现状,尤其对近年来乾陵、崇陵、建陵遗址区的考古现场进行探访,布置了工作计划与目标。2009年10月、2010年4月和10月、2011年4月四个考察时间段,影视专业、摄影专业的2007、2008、2009级6个班,以及动画专业2008、2009级4个班,对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六县的唐帝陵,进行了14次深入考察,从历史地理、人文地理两方面,对现在地上所有石刻、碑表、建筑遗址、地貌等进行了详尽的、专业性的拍摄与绘制,并细加整理。每次考察前,系里根据不同专业的班级与年级,按照整体的工作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安排,对考察对象进行大量的学术准备。每个专业班级按照对象任务进行分工,成立一个个行动小组,对整体项目中完成的任务各有侧重。摄影专业3个班,按照分工分为六批次,对唐帝陵进行地毯式的考察。对陵墓遗址周边的村落的人文与生产生活进行详细的调研,拍摄近2000G、万余幅照片。影视专业3个班,分为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与建陵的地面遗存进行拍摄,为纪录片制作与动画模拟生成提供基本素材,拍摄500G800余分钟的素材。动画专业4个班,分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进行考察,完成大量的写生。相关成果在教学汇报展和2012届的毕业创作展中均有所展示,影视专业有两组学生选择将唐陵作为其创作的题材,本项目组与系里也将给予学术与技术支持。开展田野调研和影像实践的思路,是以“地理”与“图像”为两大构成部分。其中,“地理”部分以历史、人文为主,“图像”部分是学生根据田野调研而创作的影像作品。第一大部分——“地理”,分为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历史地理完成的内容(1)帝王陵形制。包括唐十八座帝王陵墓的整体概况、形制、布局、风水、地形特征等,分类比较了“因山为陵”与“覆土为陵”的陵园分布结构,绘制考察线路。同时,对唐帝陵的每一座陵墓都进行单独绘制,对现有遗存物按照现布局顺列进行图像呈现,并选择乾陵、崇陵、建陵等初唐、中唐、晚唐的代表陵制,展开动画虚拟展示,并以青山绿水作为动画美术的基本风格,还原陵区的地面建筑。(2)石刻艺术。图文并茂地对田野采集的图像资料进行归纳,绘制南门石刻总图以及部分北门、东门、西门等石刻,对有代表性的唐陵石刻进行位置复原和特点展现,尤其对石刻遗存现状较好、艺术水准高的乾陵、桥陵、崇陵、泰陵、贞陵做重点分析。汇总比较了石狮、翼马、鸵鸟、翁仲、华表、仗马等,结合现场测量和考古数据,通过其特征、佩饰、体量等分析早、盛、中、晚唐的特征变化。尤其石刻的体量,从初唐到盛唐,逐渐变大变壮,手法更加丰富,中唐之后,体量逐渐缩小,工艺也变得粗糙起来,数量也逐渐变少,这种变化清晰地对应着唐代的国势沉浮。

人文地理方面,以“人与经济”为主题,对遗址周边乡村进行调研,完成大量的调研考察表,收集生活、生产、家庭构成的情况,以及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一共完成600余份调查表,采编了现场访谈等影像资料,并完成一批拍摄笔记。(1)“人”的主题。涵盖遗址留守者、遗址保护者、遗址闯入者等;(2)“经济”的主题。涵盖唐陵周边生态环境与经济状况,包括唐陵周边传统农业发展现状、遗址区周边破坏性的工业,尤其是丰陵、光陵、泰陵、崇陵附近的采石场,有些已经侵入到大遗址保护区的内部,裸露的山体、被切断的山梁,现场使人触目惊心,对陵区原有自然山体形制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毁坏。同时,还调研了唐陵附近新农村建设,主要考察了袁家村,这是一座以“农家乐”和新民俗生产结合,以旅游来支撑产业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第二大部分——“图像”,主要是学生考察期间创作的影像作品,其中2008级摄影专业拍摄的《家庭》系列,以家庭为单元,关注周边村落的人员流失与固守的现状,每位学生都创作了一批作品。我们举办的教学汇报《“地理与图像”——唐十八帝陵影像展》涵盖了影视、图片、动画3个专业的考察成果,按照以上“地理与图像”两个大框架,通过图文展板、摄影作品和录像短片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田野考察和影像实践的成果。艺术影像作品与田野考察素材的并置,形成一个既有扎实学术基础,又有创造力、对传统的再认知的场域。展览由项目组规划,由学生担当执行工作,这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和执行能力。通过田野考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其去质疑、调查、分析、研究、总结,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既有共同目标又兼顾个性眼光的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使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在本阶段的研究和实践中,还注重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前期采集的信息进行集成,着手建立唐帝陵影像数据库,树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图像呈现的实例,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创作奠定基础。#p#分页标题#e#

本次项目实践,不仅留存了2009至2011年这个历史阶段唐帝陵的最完整的田野调查与影像资料,而且积累了一批摄影、影视、动画等专业的一手教学文件(大纲、讲义、计划)、教学笔记、考察报告等,对于今后开展此类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期间,邀请了考古专家张建林举办《唐代帝王陵考古》讲座,多媒体艺术家赵小涛举办《解读动画电影〈迷雾〉》《〈萨迦〉动画电影的制作》等讲座,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与艺术想象。以帝王陵为重点的传统文化考察课程,已经作为影视动画系本科教学环节的必修课程进入到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得以完善。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对本地域以汉唐文化传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精粹有了深刻的认识,引入跨学科的多媒体手段,通过数字化的艺术表现来呈现当代、遥想并复原历史,使得学生建立一种与历史对话并进行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并且提高了他们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能力。通过田野考察,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帝陵的考察中,考古与保护、传统与当代、遗址地保护与区域发展、工业与新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等社会问题,都引起了学生的重视,考察过程成为富有个性、饱含人文关怀的过程。学生独立的精神,不断被激发出的创造力,催生了一大批感人的艺术作品。由普通的课堂技术训练,转为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磨砺的过程,这对于数字艺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课程改革的启发本研究选择重大历史文化为课题,探索教学实践与重大文化课题的结合,以重大的社会、文化主题为教学实践,对推进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发挥新兴专业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社会意义与传承文化责任的项目进入教学,具有独创的教学价值,是一次积极的尝试。陕西省作为有着深厚历史传统的地区,天然地具备了艺术创作的优势。学院“借古开今”的院训,将“辉煌的周秦汉唐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学院的“四大传统”之首,本次选题立项,就是引导此方面的创新,树立了利用传统资源开展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艺术创造,往往是创新的文化意识与传统对话的过程。影视动画等新兴专业,从个人的创造意识出发,立足当下、关注历史。王林曾说,“在转换传统中创造传统,在超越时代中揭示时代。”项目型课程是学院近年来教学改革一个新的生发点,也是影视动画系的课程改革重点。充分发挥影视动画系在教改中的探索、示范、辐射作用,形成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的良性循环的局面,拓展专业美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也是践行影视动画系“创新为先、贯通内外、浸透人文”教学理念的一次积极尝试,同时,实践意味强、主张创造力的教学环节,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就是研究过程,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全方位的锻炼,也为学院的课程改革拓展新路子。

艺术考察报告范文6

电脑的运用,软件的开发,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特网的兴起,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资源。以往听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种情况容易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使学生联想主持人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有些电台播放的歌词非常优美,就像一首首的现代诗一样。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抄录下来,并反复地记忆背诵一下,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有的电台还播放一些名家散文或者小小说。当这些文章配着动听的音乐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在学生耳边的时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听觉大宴。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养花》时,我把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搬进了语文课堂,获得了成功。我是这样做的:教室内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布置。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他们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教师任主持人,台下学生都是观众和记者。就课文中的中心思想,老舍先生是如何养花、如何爱花的这些主题,教师、学生和“老舍先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平等对话,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去参与学习、参与实践。当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教师及时精妙地加以点拨。师生在交流中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在交流中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

二、在平时与人的交流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的学科,我们说话其实就是语文在生活中的呈现。当我们听了一个故事之后,把它完整地叙述给小伙伴们听;当我们放学回家后,把一天的见闻感受告诉父母;当我们走在大街上,边走边描述一下环境的变化;当我们跟父母去菜市场,与小商贩讨价还价,这些都是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表现。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生活阅历丰富的老人,他们经历过很多我们闻所未闻的事情,倾听他们的故事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在倾听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奇闻轶事或者民间俗语。这些鲜活生动的语言恰恰是我们平时语文课堂上所缺乏的。

三、在谜语对联歇后语笑话中学语文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俗语和笑话等。这些古老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如谜语这一形式。猜谜语其实是一种文字游戏,谜语有谜面和谜底两个部分,一个字、一个动物或者一件事物,都可以通过谜面的形式来形容出来,然后人们根据提示来猜出谜底。有些汉字的谜面,读起来生动有趣、概括能力强,当我们猜出谜底之后,就会非常轻松、愉悦地就记住了这个汉字的特点。当然,有的谜面概括的知识就更丰富了,如有的是对地名的描述,有的是对人物特点的概括。这样的谜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在猜谜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自己以班内同学的名字为谜底设计几则谜语。学生热情高涨,一则则精彩的谜面被设计出来。如:“夏日里的渴望———是清风(施青峰)”“结婚———成亲(程钦)”……总之,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语文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

语文学习应该是把已有的语文知识投入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发展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要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践语文知识。

(一)生活中需要语文知识来进行点缀

在语文课上,学生都学过拟人、比喻这些修辞手法。对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运用这些修辞给班级书写文明用语,为校园树立新风。于是,“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不要弄脏小草的绿裙子”“悄悄地来,悄悄地去”“你给我爱心,我奉献绿荫”等一条条充满童真童趣、朴实无华的警示语从他们的大脑中迸发而出。“产品”一旦为生活采用,学生就能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大,从而使他们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语文。

(二)探索社会生活中的神秘地带

我们都是一个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对学生来说,社会上有很多他们想触及的“神秘地带”,比如,城市水资源污染程度如何呀?革命圣地南湖有什么典故呀?卫星是怎么发射到太空的呀?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好奇心,带领学生去深入到大自然和社会中考察研究,并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运用实物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论证法与合理想象、推理法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

(三)纠正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病症”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甚至错误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对语文教学有一定负面影响。与其“严而守之”,不如“以攻代守”。因此,在语文课上,我经常向学生灌输一种意识:人人争当语言文字小医生,为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做贡献。于是,学生经常能从店牌、广告牌、电视字幕、报刊杂志中找出错别字、病句,从家长、教师、同学、节目主持人的话语中找出不规范的、错误的表达。变大社会为小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这样,一个“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良性循环系统就产生了。

五、结语

艺术考察报告范文7

(一)有利于美术设计教学效果的优化。

实验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教学时间,满足了美术设计教学连贯性特点,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有效安排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美术设计技能的形成。像在讲解有关于商业广告的设计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实践教学模式的程序,做这样的教学安排。商业广告设计内容讲解时间为一个月,第一周讲解理论知识,第二周引导学生考察,对周边商场以及店铺的广告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第三周组织学生收集设计资料,设计草图,最后一周定稿,完成作品。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更加充分,时间更加集中,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美术设计专业学生视界拓展。

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散自己的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形式。像在讲解有关于PS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一边给学生讲解方法,一边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绘图与制图练习。再通过模拟化案例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美术设计技能,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课本之外的内容,课堂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广大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眼界的拓展,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进步。

(三)有利于美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得到理论知识的支持。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中的应用,让教师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了一起。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具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理论知识,在应用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利于让实践学习反作用于学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找到理论知识水平提高的切入点。

二、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用方法

(一)加强美术设计专业分析与调研力度。

做好美术设计专业的分析与调研工作,是促进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工作中的前提。在每一届新生入学的时候,高职院校都要对美术设计类专业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校这三年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未来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要选择那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以及美术设计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给学生做专业分析,让学生了解美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在引导学生分析完美术设计类专业知识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美术设计类专业进行调研。让学生一起去参观一下美术设计专业校内外的实习基地,对工作环境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在分析与调研活动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份自己关于专业的考察报告或者总结,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更能促进学生思考,准备好投入到实践学习活动中。

(二)利用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活动,是实施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模拟出真实的实践氛围,调动学生的美术设计意识,激发学生热情的一种教学措施。教师将美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将这一实际案例作为每一节课的线索,在案例的分析中体现出美术设计的技巧与方法。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美术设计案例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要组织学生多在课堂中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更多的观点迸发在课堂中。在分析案例时,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作品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审美特点,更要考虑客户的需求,用自己的美术设计作品去彰显自己的设计理念与客户的追求。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效建立。

开展有效的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得到实训基地的支持。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打造,从而让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可行性与稳定性。学校要加大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学习氛围,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项目进行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设计技巧才能被内化,成为自己美术设计能力的组成部分。

三、总结

艺术考察报告范文8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民族元素;创新设计

一、概述

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多彩的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拥有自己特有的民族区域元素,这是广西创新设计区别于别处的最大资源。广西“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发展支撑能力”“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广西”的目标;住建部出台了《关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加快创建园林城市;生态广西以及城镇化建设、园林工程将成为重要的产业,而正在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从事新农村规划设计与建设人才,以及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旺盛的人才需求。在国务院《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中强化人才培养,推动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创意和设计人才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规范和鼓励举办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竞赛活动,促进创意和设计人才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易。

二、广西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广西共有15所高职院校开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各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均存在差异。2015年前本专科专业命名目录中,大学专科阶段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土建大类建筑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教学标准与景观设计专业、室内装饰设计专业存在交叠、混淆、课程体系建设不明晰情况。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既存在偏室内装饰设计的,也存在偏景观设计的,也有两者兼顾的,同类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目的性、偏向性、特性不够清晰。目前,基于建筑环境的室内外环境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分,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是2015年新增专业,培养园林景观设计、景观规划的应用人才;环境艺术设计是培养基于建筑的室外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的应用人才;室内艺术设计由原室内装饰设计更名而来,培养的是建筑室内的环境设计应用人才。我校在早期专业建设中,只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为了拓展学生的就业面,课程体系设置既开设有家具陈设课程,也开设室内设计课程,同时也有小区景观设计课程,学生学习内容多而杂,知识和技能体系太大,就高职教育而言,专业学习难度较大。经过市场调研及用人企业反馈,学校在2018年开设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彻底分离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偏建筑景观设计,室内艺术设计专业专注室内装饰设计,初步构建环境设计专业群。

三、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赛事驱动为手段

广西共有125个县级行政单位,其中自治县12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工作中,各地区积极挖掘地方特色,开展城市建设、旅游产业、康养产业、特色产品开发等工作,广西民族元素是开展特色产业发展的养料,广西12个世居民族各有特色,需要大量具备一定民族元素认知、元素提炼、设计创新的人才。产业发展的需求,推动职业院校开展专业课程改革,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民族元素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广西民族元素包括铜鼓、壮锦、绣球、干栏式建筑、花山岩画、民族图腾等,认识和有效利用民族元素于设计创新工作中,需要某种教学工作机制对元素进行应用,而将赛事融入课程,在赛项中锤炼教与学,是培养特色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有效手段。多年来,通过参加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赛项、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西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等赛项,将比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明确作品创作方向,挖掘民族元素进行创作,推动教与学在比赛中相互促进,获得累累硕果。

四、开展课程改革,构建民族元素创新设计能力的课程体系

(一)培养广西民族区域认知能力。目前,经过市场调研、就业访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按照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等4个模块,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及设计创新能力。在课程开设上,注意基本理论的认知学习,基本功训练及应用训练。广西职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生源大部分来自广西本地,一直以来,“广西人不知广西事”是中小学教育中比较缺失的一个内容,一些通识内容,比如行政区域、人口、民族、历史、经济、社会、特色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一问三不知,这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基本理论的认知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并探索广西特色文化内涵。在课程改革中,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西南民族民俗史》,通过对广西的通识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广西民族及民族元素;通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讲授,参观考察区博物馆文物苑、民族博物馆、市博物馆、园博园等场所实物,采用撰写考察报告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广西民族元素。

(二)立足广西地域文化,开展课程教学实践。只是通识教育尚不能够让学生掌握民族元素特征,需要通过基础课程训练,通过实物考察、写生、临摹绘画、作品赏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广泛地收集广西民族元素,汲取精华。写生、临摹民族装饰图案纹样,是让学生了解图案特征、历史文化背景的有效办法,并对图案的结构、色彩、制作材质、应用场景有较好的掌握,在临摹中学习该民族元素的精髓,积累知识和技法,为今后的设计创作奠定基础。而对民族元素进行提炼、分解、重构,则是训练学生运用民族元素进行创作,园囿于民族元素诞生时的历史背景和审美,与现代审美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重构能力训练则是将传统民族元素运用现代形式美法,创作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新民族元素。在教学中,通过《平面构成》提炼民族元素的点线面素材,如铜鼓中的太阳纹、云雷纹、翔鹜纹、蛙纹、羽人纹的临摹、解构、重构,掌握纹样的特征和创作要点;通过《色彩构成》掌握广西各民族色彩搭配,如壮锦、瑶锦的色彩搭配;通过《立体构成》《速写》《建筑材料与构造》了解及掌握各民族建筑构造、材料、形制。

(三)课程实施成效。构建基于广西民族元素创新设计能力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不仅仅是开设几门基础课程就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应用型课程中进行反复的创作训练,通过课程考核、赛项融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作应用能力。在《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中,学生通过小型景观建筑设计,将某一民族建筑形制、图案纹样在课程创作中进行应用;为拓展学生的个性创新设计能力,同时还开设有家具设计、展示设计、景观园林小品等拓展限选课程,学生可以在较小型的产品、建筑体上,灵活地运用广西民族元素进行创作,往往产生让人惊喜的作品。最终,在“园林景观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可以综合运用各类技法、创作方式,在较大的场景中,进行主题创作。构建广西民族元素创新设计能力的课程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科基础到专业基础,从小体量、小场景到大场景,从单一元素的临摹、解构、重构到创新运用,整个课程体系构建从易到难,学生通过系统训练,逐步掌握素材收集、分析提炼、创新运用的能力。

五、立足广西区域民族文化,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在职业人才的培养上,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才是好专业。近年来,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立足广西区域民族文化,从本土挖掘养料,这些素材可见可得,教师通过在授课过程中不断进行民族元素的认识与运用,学生的设计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对广西的民族元素有了更多的认识,拓展了设计思路。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本科教育,是通过多动手,反复训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课程考核也是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在课程中学生需要完成设计意向图(草图)、CAD图、效果图、项目书编制、项目书制作、模型制作等多个成果,考核目标明确,而学习过程即设计项目实施过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这样考核的核心课程不少于6个,通过反复训练,直至毕业设计创作,学生已基本掌握独立完成设计流程的能力或团队协作完成的能力,具备就业能力。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型应用人才,需要立足职业教育本质,立足广西区域民族文化,在本土挖掘养料和摹本,培养学生既会想又能做,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及建设。

参考文献:

[1]钟云燕.广西特色装饰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6,18(5):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