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标准范例

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1

2016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对高中英语的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做了新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新增设了一项语言技能“看”,本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主要关注如何在理解这一语言技能标准,促进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更高,效果更好。

关键词:

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看;文图;文表;文动画

2016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对高中英语的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做了新的改革和创新,其中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技能。听、读、看是理解性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性技能。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特别是新增设了语言技能“看”,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发展语言技能,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

一、语言技能“看”的教学概念思考

2016新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高中英语的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高中阶段英语必修课程、选修I课程和选修n(提高类)课程的语言技能标准都做了新的规定,特别是新增设了“看”的语言技能内容目标,其中的理念诠释如下:语言技能中的“看”(viewing)是指理解多模态语篇的技能。多模态语篇指那些包括文字、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的语篇。理解这类语篇除了需要使用传统的文本阅读技能之外,还需要观察图表中的信息、符号和动画的意义等。鉴于这种技能在新媒体时代日趋重要,在语言技能中增加“看”的技能。发展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就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口语和书面语形式,理解意义、传递信息和观点,表达个人观点、情感、态度;利用所学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等,通过口头和书面等形式创造新语篇的活动。这些活动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语言技能“看”的教学意义思考

2016新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高中英语的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从以往的4大基本技能扩充为“4+”模式,突出体现了语言发展的需求,英语语言教学不断改革完善的结果,有创新才有发展,课堂教学才会质量和效能能高更优,意义重大,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彰显多模态语篇形式的过程体验

模态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以往传统的语篇分析多关注对语言文字本身,而忽略了其他符号如图像、声音或表格的教学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普遍被语言学家们研究使用,将语篇教学的研究宽度延伸到包括文字以外的其它领域,即把单模式的语篇教学法扩展到多模式来进行教学多模态中。单一模态的语篇在日常交际中不是很普遍,多模态语篇才是人们日常交际时所使用的语篇交际模式。如:人们交际语言时常伴随手势或表情等;我们也可以在同一页面或网页上既能看到文字也能看到图片,而且还能听到背景音乐或视频文件也能看到。2016新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高中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所设置的语言技能中的“看”(viewing)的内容目标,是在原有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的外延;也是赶超和跨越。在高中英语语言教学中彰显了多模态语篇形式的过程,从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多重语言数据渠道构架新型的课堂师生交互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形式不再单一,更能够开发学生的大脑的潜能和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及质量更会显著。

2.是课堂深度教学的过程体验

深度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与“相遇”。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自身修养和渊博的知识内力伴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职业观,具有渊博的知识储备,更要有灵慧的教学机智,这样才能把自己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转化成具体行动实施的能力。引领学生步入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核心的智慧之旅伴随在课堂上舞蹈的思维,使得这一“看”的语言技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更好,质量更高,是每一个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3.是表达性技能的保障

2016新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高中英语的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高中阶段英语必修课程、选修I课程和选修n(提高类)课程的语言技能标准都做了新的规定,特别其高中英语必修表达性技能目标内容。如果说理解性技能是指语言输入能力的一个体现,那么表达性技能是围绕说和写的技能教学,归属输入语言输出环节。语言技能“看”的添加,使得学生把这一对知识的沉淀和累积推向了新的高度和升华,使得理解性技能的教学环节更见实效,更上一层楼,同时也为学生参加高考写作水平测试拿高分保驾护航,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语言技能中的“看”(viewing)是指理解多模态语篇的技能,是指那些包括文字、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的语篇的理解能力。在语言技能中增加“看”的技能。发展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就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口语和书面语形式,理解意义、传递信息和观点,表达个人观点、情感、态度;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必会伴随新理论高中课程标准浪潮的来临,教师舞动其中新的理念,超越传统的对词法、句法等语言形式的机械性教学,对核心素养下的新课程标准理念更新,更进一步的理解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贯彻实施,伴随更深层次、更智慧的思维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特别是关注并思考语言技能“看”内容目标的智慧教学活动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和完善,使得核心素养下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作者:任丽燕 单位:长春教育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M].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2016(9):4-6.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2

 

1课程标准的兴起   课程标准(curriculumcriterion;curriculumstandard;coursestandard;curriculumstandards)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课程标准的含义,国内外的表述和理解都不完全相同。在国外,课程标准是指反映教育管理部门或具体教育单位的所有教育功能的整体课程设置模式以及体现这些功能的教学活动和内容。《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科学教育标准是量度教育质量的准绳;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课程标准框架》中指出,课程标准描述的是学生学习所包括的主要领域及大多数学生在每一学习领域能达到的学习结果。它为每个学校的课程规划、实施和评价提供了一种参照。《加拿大安大略共同课程省级标准》提出,课程标准为评估学生学习而设计的一般标准。该标准通过描述期望学生达到的省级标准,为所有的学生设立了相称的目标。   1992年,在美国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地区)教育部长会议提出,“课程标准是对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课程标准描述了一个社会或一种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领域应该获得的成绩、行为以及个人发展,以使学生为丰富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可以说,这个定义提出了当代对课程标准的期望,即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在国内,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对课程标准的定义具有代表性: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结构)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纲设计,是一种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标准规定了一定学习阶段的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即课程水平: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等方面应发生的一些变化;二是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通过对课时数的规定而合理安排学生的一系列学习经验。这种理解在国内比较典型,也普遍受到学者的认可。   “课程标准”最早在我国使用是清朝末年。在清朝政府举办新型学堂的文件中,如《功课教法》、《学科程度及编制》中就有了“课程标准”的雏形。明确以“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指导性文件的是在1912年的1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我国课程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课程标准,它按四年中学制度方案拟定了普通中学课程表,此时的“课程标准”内涵为: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结构)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从此,课程标准作为规范学校教育的基本文件在我国教育界沿用了四十多年里,其间课程标准多次重订或修正。1923年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1929年颁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颁布中小学课程正式标准,1936年、1942年、1948年先后颁布中小学课程修正、修订、二次修正标准。与此同时,各学科的指导性文件也使用“课程标准”一词,如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制订了《初级中学英语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英语暂行课程标准》,1932年教育部推出了正式的《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1941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六年制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1941年12月公布了《修正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修正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然沿用“课程标准”这一术语颁布过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如1951年颁布的《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草案》,包括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1952年后,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我国教育领域也全面移植苏联教育模式,将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学科目及其安排的总纲部分改为“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各科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从1952年到2000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内容与体例虽然有过多次变化,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分开作为单独文件的做法一直没有改变,以至于广大教师没有不知道“教学大纲”的,但很少有人知道“课程标准”是什么。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要求在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课程标准”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再次载入我国基础教育的史册,课程标准取代了传统的教学大纲。但是,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使重新提及的“课程标准”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高中英语新课标的地位和作用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用国家课程标准取代我国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目的在于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充分体现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的基本思想和最新成果,积极借鉴国际上基础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因此,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基本框架、结构体例到表述方式,都充满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标准的定义是,“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1]这个定义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定了新形势下课程标准的性质:[2]课程标准是对“预期学习结果”的评估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内容要领等)。它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p#分页标题#e#   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都能达到的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质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因此,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   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它为教师与学生等课程实施者作为独立的主体参与教育过程,使课程具有生成性、适应性成为可能。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正统性。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而编定的指导性文件。它通常由两个基本的部分构成,即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说明部分主要阐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的基本思想;提出教材编写的依据和编写的具体要求;本学科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等。本文部分是对该学科基本内容的规定,是大纲的核心。它根据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对教材的主要课题和纲目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对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教学时数及基本论点做出的规定。   课程标准则还要包括课程设置、体系目标、实施方法及评估的研究,而教学大纲指的是对一门课的内容和教学顺序的描述。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吕达(1995)、何安平等教授(2004)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课程标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标准”是指反映教育管理部门或具体教育单位的所有教育功能的整体课程设置模式以及体现这些功能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广义的课程标准具有整体性,每个学段的课程标准应是一份完整的文件,包含总纲、课程计划和各科课程标准,以利于学校领导和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实现该学段的培养目标。”[3][4]狭义的课程成标准则与教学大纲(syllabus)大致相同,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规定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体现实施内容和目标的次序和进程。从《纲要》关于课程标准的定义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同时,课程标准以课程门类的方式直接规定着本课程领域所要达到的基本培养目标,直接体现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规定着教学实践和操作的基本要求,所以它兼有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双重功能。“在英语中,课程(curriculum)与大纲(syllabus)常常是可以置换的概念。而在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时,也会分开。有时,课程与大纲的设计者并不特别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而是把课程与大纲的功能合二而一”。[5]《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阐明了英语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并规定了教学内容、制订了各级教学要求,还对高中英语课程实施要点———教学建议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指导性意见。由此可以看出,《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涵盖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两层内容。它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政策,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各个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的总体及分级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因此比以往颁布的教学大纲的理论基础更深,结构更全面,内容更广,指导性也更强。”[5]《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研制者程晓堂、龚亚夫两位教授(2005)也论述了《标准》具有教学大纲的功能:“尽管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很多区别,但二者的功能是非常相近的。在很多国家(如中国),课程标准取代了以前的教学大纲。”“《标准》属于强调把结果与过程结合起来的教学大纲。”“如果按现有的分类体系,《标准》应该属于多元教学大纲(multi-syllabus,mixedsyllabus)。”[6]因此,“《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颁布并要求实施的高中英语教学标准,即教学大纲。”[7]这意味着我们现在不仅要从微观上,而且还要从宏观上对英语课程标准进行审视和把握。[8]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其高中部分的课程标准基本是按照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分级目标的课程模式进行设计的。虽然在高中阶段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是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因此,课程标准组根据教育部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又重新对高中课程进行设计,力求体现实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原则。以学分管理的方式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又与英语语言的水平级别相联系,形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设置模式。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版)于2001年7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讨论和修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第一版)于2003年4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修改后的行文与修改前的行文有很多改进。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都以新制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为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是一部运用现代外语教育理论指导中国英语教育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标准。是一部素质英语教育的课程标准,它为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制定了新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模式、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图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学习高中英语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理解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按照实施建议,开发利用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是我们进行高中英语课改的当务之急。[9]   3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p#分页标题#e#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3

关键词:藏族地区;英语课程;适应性

藏民族地区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而且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藏族地区特殊的语言、文化及地理环境影响英语课程的适应,给英语教学的开展带来一些问题及困难。《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藏区文化和经济的落后,语言、文化环境特殊,要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及困惑。在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实施英语课程最直接的参与者,学生是英语课程最终的受益者,他们对英语课程的适应性将会成为影响英语课程成功实施与否的关键。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及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对青海藏族聚居区某州民族中学的英语教师、学生及环境系统对英语课程的适应性进行研究,真实反映藏区中学对英语课程的适应状况,探寻藏族地区中学英语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揭示出其中的适应性障碍,以引起社会、当地政府、课标制定者、教材编写者以及英语教育研究者们的关注,给予更多的教学实践方面的指导,使得藏族地区中学能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

一、研究的设计

青海藏族地区是指在青海省以藏族人口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青海藏族在省内某些地区分布较集中,在某些地区的民族人口结构中比重较高。这些地区大多是海拔较高的高寒地区,经济方式单一,文化底蕴厚重,具有高原地域性、经济欠发达性和多民族多元文化叠加的特征。英语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以前的传统教学观念过于强调课程的统一,没有弹性可言。新课程的改革就是要建立开放的、有弹性的、多样化的英语课程,使英语课程能面向全国各个地区,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青海藏族地区的教育相对滞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推进和谐社会进程,也是英语课程改革本身的需要,我们以青海省藏族聚居区某州一所民族中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等方式对个案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调研。主要从教师对英语课程的适应现状、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适应现状、学校环境系统对英语课程的支持三个方面分析了青海藏族地区中学英语课程的适应性。本次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为该民族中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包括初一到初三的学生,英语教师10名,学生200名。收回的学生问卷为196份,经过分析后得到的有效问卷为190份,有效回收率为95%。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课堂观察等方式,分析藏区中学英语课程的适应性现状及问题,探索提升藏区中学英语课程适应性的策略。

二、青海藏区中学英语课程的适应性现状及问题

(一)教师对英语课程的适应现状

英语教师是英语课程的实施者。藏族地区中学教师对英语课程的适应现状,主要通过对教学理念、英语课程目标了解程度、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形式五个维度的调查得出结论。通过对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藏区中学教师对英语课程不太适应。英语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方面有较高的接受程度,在新课程的评价形式上接受得也比较好,表现得比较适应,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贯彻得不够好,没有落到实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根据学生的考试分数,即注重的是终结性评价,而课堂行为记录、档案袋等过程性评价方式还未被采用;对英语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及教材方面也表现得不太适应。

(二)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适应现状

学生是英语课程实施的学习主体。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学生共同对其的良好适应,藏族地区的学生学习英语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藏族地区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适应现状的调查主要是围绕着学生基本情况、兴趣、态度、学习方式、教材以及作业形式六个维度来展开。从调查的数据来看,藏区中学生对英语课程不太适应。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在开始接触时比较感兴趣,态度也比较端正,都想学好英语。但随着内容难度的提高,教师及相关硬件条件的缺乏,学生英语成绩不理想,觉得学习英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在逐渐下降。对英语教材不适应,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业形式的多样性方面依然存在很大问题。学生在独立性、问题性、合作性及探究性方面表现较差。

(三)学校环境系统对英语课程的支持

环境系统的支持是英语课程实施的保障。藏区英语教师整体情况、英语课程开设情况及教学辅助设备情况等反映出了藏区中学的环境状况,同时也直接反映了藏区中学环境系统对英语课程的适应状况。笔者通过访谈的形式,收集到了反映学校环境系统对英语课程的适应状况的详细且真实的资料。第一,关于英语教师整体情况。教师是保障英语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整体情况会影响对英语课程的适应性。首先,在所调查的十一名英语教师中,总的说来,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学历程度较低。学历也是目前衡量教师的杠杆之一。教师的专业性及对该学科的把握程度影响教师对该课程的适应性。其次,大部分英语教师周课时数多达十四节以上,这就意味着教师备课所需的时间长、负担重,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课本知识的理解等考虑的就会少,对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考虑不全面,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师及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适应性。再次,《英语课程标准》对合格的英语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好的语言综合水平(包括听、说、读、写、译、工具书的使用、文化素养)、相应的教学能力(语言示范能力和综合教学技能包括唱、画、制作、表演、组织课外活动和操作现代化教学设备)及创新和科研能力。”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保证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当被问到在教学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时,36.4%的教师认为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28.2%的教师认为是教学方法陈旧,即缺乏创新课课科研能力;23.2%的教师认为是教学基本功差;12.2%的教师认为是备课不充分。第二,教学辅助设备情况。充足的教学辅助设备能够保障英语新课程的实施。教学辅助设备种类齐全、占有量多,英语老师能够利用的也就更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提高,这些都将增强藏族地区中学对英语课程的适应性。通过对调査问卷的分析可以得知,单词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及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频率不高,这都不利于英语课程目标的完成。可见,在学校环境系统对英语课程的支方面,藏区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性不强、学历偏低;教学辅助设备不齐全,课程资源匮乏,教学辅助设备急需改善。总体看来,藏族地区中学学校系统环境对英语课程的支持力度不够。总之,综合以上教师及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适应现状、学校环境系统对英语课程的支持三个方面分析可知,英语课程在藏族地区中学的适应性不高。因此,改善英语课程在藏区学校的适应情况,提高学生和课程内容的适应程度至关重要。

三、影响藏区中学英语课程适应性问题的因素

(一)教师因素

第一,教师的专业基础与教学能力因素。个案中学英语教师学历分布并不高,老年教师基本上是大专毕业,只有部分青年教师是本科毕业。而在教育领域中老年的教师居多,这些老教师由于多年的教学经验,专业基础肯定是过硬的,但是在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方面就稍微欠缺一些,毕竟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有些部分是很陈旧的。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因素。该民族中学的英语教师绝大部分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性。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这种教学途径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大的实践空间。但目前教师用得最多的还是讲授法,认为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多,这种观点非常错误,新课改强调的是教师少讲、精讲、可以不讲的就不要讲;其次有问题式的发现法,自学辅导法(让学生自主预习,回答问题)。在许多公开课中就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这说明我们教师要改变是需要时间和花费功夫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改变,就无法适应新课改,新课改就是要求改变传统,改变教学主体。由此观之,教师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教师对英语课程的适应性。

(二)学生因素

藏区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调查显示,藏族学生一幵始接触的语言为本民族语言,即使来到学校学习后,寒暑假回家和亲戚朋友交流用的都是民族语言,大部分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较差。对于他们来说,英语等外语的学习属于第三语言的学习,对汉语的理解都比较吃力,学习英语更是难上加难。藏族地区学生由于信息、师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在小学三年级之前没有接触过英语,相比城里的学生而言基础较差,在新知识的获取方面能力较低。

(三)课程因素

新教材新颖、灵活,如果教师自己对新教材不太熟悉或对其内容一知半解,那么在课程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便会感觉很吃力。因此,教师能否接受和适应新教材是英语教师能否适应英语课程的重要因素,也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在英语教师对课程教材的使用适应性问卷调查发现,只有21.4%的英语教师能够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有39.3%的教师能够对教材做适当的修改或补充;而有35.7%的教师和偶尔对教材内容做调整,甚至有3.6%的教师完全忠实于原教材,不做任何调整。此外,通过进一步访谈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学历虽低,但能根据藏区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增加,推进英语教学顺利进行。然而部分学历高的教师虽然理论很丰富,却不能结合藏区实际进行教学。教师固守传统而不愿尝试课程改革,常常照本宣科导致对新教材的适应性方面偏差。英语新课程教材虽得到了多数教师的认可,但部分教师认为教材本身存在着不足,对于藏族学生来说比较难,尤其是生词量过大,英语学习任务重致使部分学生失去对英语的学习信心,出现厌学现象。

(四)环境因素

藏族地区特殊的语言及文化环境影响英语课程的适应。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给英语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问题及困难,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教师专业素质不强,学生学习基础差,支持系统不足等原因,特别是由于藏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即藏族学生在幼儿时期习得的语言多为民族语,民族语之外的第二语言一般为汉语,而英语等外语的学习可以称为第三语言的学习,因此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必然受到民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迁移的影响,母语和汉语的负迁移作用在英语学习上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少数民族本族语的干扰。除此之外,外语学习本身缺乏真实而丰富的语言环境,头脑中固有的母语系统对外语学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干扰,这自然给藏族学生学习英语造成困难,使其放慢学习速度,致使藏区中学的英语教育同城市的英语教育存在脱节现象,英语成为藏区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学科。此外,在青海藏区,很多人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充分,多数人认为学生没有出国的机会,所以不用学习英语。调查发现,父母不关心孩子的英语学习,在英语学习上所能提供条件非常有限。

四、增强青海藏族地区中学英语课程适应性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提高重视、加强支持

针对城市学校英语教师对英语课程的适应能力比藏区英语教师高的现实,要结合青海藏区实际情况,缩小城市与藏区基础教育条件的差距,努力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藏区初中教育投入力度,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为这类学校的教师培训创造便利条件,出台各种扶持政策与资金倾斜。要对藏区教师实行优先培训,以提高藏区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组织专家对藏区初中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要积极鼓励校际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办学条件好的城市基础教育力量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藏区结好对子,减轻藏区教师的教学和经济负担,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学校方面:建设队伍、提高素质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质量,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学能力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藏区特殊的语言环境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英语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就必须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入手,使他们能够主动适应英语课程。藏族地区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青海藏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因此,应当注重增强英语教师的自学意识和能力,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学校应针对藏族地区英语教师的学科、学历层次等不同的个人条件,开展针对性强的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广大一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同时,要加强教师的合作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或校际间的交流活动,在教研活动中与同行一道探讨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共同分享成功与经验,共同探讨和处理教学中典型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教学能力。

(三)课程方面:降低目标、重编教材

经调查,藏区中学英语教师普遍认为,新课程改革后修订的新课程标准教材对于像青海藏区这样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总体难度较高。藏区中学英语教师普遍期待使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英语教材。在本土教材中融入本民族的风俗和优秀文化,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英语教学。除了教材以外,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还包括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英语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大量接触真实、地道的英语,而且需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使用英语的机会和条件。

五、结语

民族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的教育水平。青海藏族地区的英语教育相对滞后,通过对藏区中学教师、学生及环境系统对英语课程的适应性研究,探寻藏族地区中学英语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真实反映藏族地区中学对英语课程的适应状况,揭示出其中的适应性障碍,以引起社会、当地政府、课标制定者、教材编写者以及英语教育研究者们的关注,给予更多的教学实践方面的指导,使得藏区中学能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同时,也为修订英语课程标准内容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参考。因此,研究藏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适应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华,李悦.青海藏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国家课程适应性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7(3).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英语教学;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改革以及课程标准的升级,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受到了教育教学专家的广泛重视与关注,并且被广泛的应用在高校的教育课程中,然而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所以使得学生在进行英语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因此,教师将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引入到其中,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也使得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

一、信息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由于高校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英语课程由于就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的对英语课程进行有效的学习与了解,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而且教师在传授学生英语课程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很难调动学生对英语课程的积极性与热情,最终使得学生往往失去了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将信息技术已用到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中的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有效的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来,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得学生在英语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真实原情景的模拟,使得的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发挥了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词汇教学

教师在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然而,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理解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师这种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进行单词的阅读与学习,使得学生往往失去了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从而对英语课程产生厌倦的情绪。面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教师将信息技术引用到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教室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音乐、动画、文字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英语词汇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英语词汇的涵义与意义,为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除此之外,学生在进行词汇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对陌生词汇进行科学的查询,从而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词汇的积累与理解,将枯燥无趣的英语词汇学习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从视觉与听觉双重感官的情况下有效的参加英语词汇的知识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课程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

(二)写作教学

写作作为学生英语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逻辑思维的构建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由于学生英语课程的大部分学习都可以表现在写作教学上,所以写作对学生英语课程学习的综合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英语写作教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使得许多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焦虑的心理,从而导致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不太理想。因此,教师为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英语课程的写作能力,有效的结合信息技术进行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图片、动画、视频,而这种生动有趣的动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写作课程的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进行视频的观看之后有所感悟,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积极性与探究欲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良好的素材,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的良性循环以及良性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实现微课教学,将关于英语写作的知识内容进行提前的录制,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英语写作的课程学习,有效的节约了教师的授课时间,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了科学的辅助作用,并且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也能够有效的弄懂在课堂上所产生的疑问,巩固学生对写作知识内容的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英语课程的写作质量以及写作效率。

三、结论

总的来说,随着教育的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升级,英语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传统的英语课程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高校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效的与高校的英语课程进行完美的结合,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也有效的辅助了教师的英语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珊珊.信息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评《高校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微课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5):110.

[2]李万立.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评《信息化时代高校英语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19,14(11):1271.

[3]李媛媛.信息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J].中国科技论文,2019,14(10):1179.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5

(一)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师无法对每位学生逐一了解

英语教师在进行教案备课的时候,只顾着备教材,而忽略了备学生。我们的教师只有清楚高中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学习热情、学习习惯和兴趣这些方面的特点,才能将备课做到有的放矢。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都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顾及到,这样设置的教案才会有针对性,才会获得突出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是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教师无暇顾及到每一位学生,只能大致记得哪些学生成绩好,哪些学生成绩差,无法对每个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深入透彻的了解。

(二)教师对英语教学的理解不足

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个体上存在的差异以及学生的独立性进行了解,发现学生的特点是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在该理念的引导下,我们的《英语课程标准》在平时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二、高中英语差异教学策略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张福生先生在《差异教学及其实施途径》中指出:“差异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身心发展目标。”他认为差异教学不仅表现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体现为一种教学思想。姜智等人认为:“差异教学是在班级教学中,有效利用和照顾学生差异,在教学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过程、评价等全方位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差异教学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小组与班级教学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测查与安置的统一,多元与整体协调发展的统一。”

(一)给英语教师继续进修的机会,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1.深入学习《英语课程标准》,了解英语教学基本任务课程标准提出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英语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我们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会对高中生不同的个体差异进行关注,对教学环节的组织尽量多样化,这种无意识的课堂教学不能深刻地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专门的英语教学,最终很难顾及到班级所有的高中生的发展,也无法保障英语课堂上差异教学的开展和实施。为了让差异教学得以保障,对英语教师开展《英语课程标准》学习是尤其必要的。(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2.在英语教师掌握了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组织英语教学的研讨英语教师通过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组织研讨,能够将自己的英语课程教学心得互相交流并且分享,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列出来,教师组成讨论小组共同对教学上的问题进行探讨、思考,互相切磋,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弹性教学分组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师所教的学生无论从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知识接受能力,还是学习习惯方面都是有着很大差异的。面对这样复杂的中学生群体,我们在仅仅45分钟的课堂教学当中,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从而使得每位学生都能顾及到,都能够把英语知识学好,这是差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点。合理地将中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教学对差异教学的实施很有帮助。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的教学反思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英语教师快速成长,在进行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把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类,及时发现自己在英语教学上的不足之处,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中解脱出来,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我们的高中英语差异教学来说,英语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能够使得教师在思考中得到收获:对于千差万别的中学生,我们在课堂上的不同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得当;会不会还有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怎么样在下节课上做得更好,教学反思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三、结语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6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衔接;策略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补齐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短板

受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软硬件建设、家庭教育诸方面限制,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与发达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国家对农村中小学硬件的大量投入,借助信息化社会的东风,农村中小学已经接通了互联网,实现了校园通、班班通。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计算机、投影机、语音教室等设备、设施,从语音、口语、听力等方面实现纯真英语教学。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各学段英语教师的沟通交流与培训,树立整体课程观,使多方面能够有效衔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英语教学内容的总纲领,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内容标准等方面对中小学的英语教学都有具体的要求。教师只有深入了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才能促使中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中小学英语课程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方面自成体系,缺少一致性与连贯性,造成教学内容重复或矛盾。小学英语的感性思维向初中英语的理性思维转化需要较长时间,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一时适应不了新的教学模式,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情况更为严重,甚至成为后进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农村中小学各学段英语教师的沟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当树立整体课程观,融会贯通整体知识体系,熟悉彼此的教材和课程标准,经常互相听评课、相互交流信息,明确小学与中学英语的相同与不同,找准衔接点,进而使中小学英语知识能够自然过渡。小学英语教师应从字母、语音、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教学,夯实基础;而初中英语教师应整合学生在小学习得的知识与初中知识,避免时间、精力、资源的浪费,避免教学内容的脱节。

三、遵循英语衔接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依据学生不同年龄段及接受知识的能力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主要是感性的“习得”,中学阶段是理性的“思维应用”。小学阶段采用听、说、唱、玩、演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了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形成了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进而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1]。小学阶段完成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教学活动任务,才能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中学阶段,学生要逐步发展到语言应用和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按教学内容逐步增加难度,帮助学生思考,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度过中小学衔接的“过渡期”。

(二)连贯一致性原则

小学英语是初中英语教学的起点,中学英语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延续、再提高。所以在中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语音、口语、听力、语法、课程设置、课程计划、课程目标等教学内容的实施要具有连贯性、一致性。

四、了解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差异,是解决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关键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料。中小学英语教师要通读中小学英语教材,熟悉各学段教学目标要求,把握教材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把握好教学内容的衔接点[1]。同时,学校在教材的选取及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要充分考虑各个版本教材的侧重点及实施过程,尽量在中小学阶段选取统一版本的教材,避免在教材选取和使用过程中出现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脱节与重复。

五、强化语音教学,渗透语法概念,促进中小学语音教学、语法教学的衔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小学阶段语音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然而,目前,农村学生进入初中后不会使用音标、单词的拼读能力差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能使中小学语音教学实现有效衔接,小学阶段应在字母教学、词汇教学、句型教学中贯穿语音教学,初中英语要加强音标的辅助教学,深化英语语音教学,并通过音标教学的专项训练,夯实学生的语音基础,促进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升。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是语言表达的规则。小学英语教学淡化语法教学,中学英语教学重视语法训练;小学提倡语法自然“习得”,中学强调语法“专项”训练。这些差异都是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要问题。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可通过对比、分析、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对语法知识有一定的“习得”,为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中学英语语法教学要在增强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英语语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结语

总之,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内容是密切联系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衔接是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亟待完善的重要问题。只要我们英语教师齐心协力,注重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找准英语教学内容衔接的切入点,农村中小学将会更加均衡地发展,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一定会提升到新的水平,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7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在初中阶段,英语学科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英语也被称为是初中三大主科之一,在教学中备受师生的关注。新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做出新的诠释,即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同时,要重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然而从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面,就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与思考谈几点改进策略,希望对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有所借鉴。

一、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不到位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实施和推进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从初中英语的角度来说,《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不仅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做出具体、详尽的解读,也特别指出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这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然而从现实教学情况来看,许多初中英语教师对《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不到位,尤其是对“新课标”提出的各级目标认识不足,在英语教学中依然采取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多时候还是关注分数,把英语学习当成死记硬背的任务,造成“哑巴英语”现象的发生,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较多问题。尤其是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导致学生两极分化问题异常明显。

(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从初中英语学习的内容来看,英语学习涉及听、说、读、写诸多方面,学习任务种类较多,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但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更多时候采用的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缺乏新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不能或者不愿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说得较多,学生参与较少,这样被动的学习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个别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无法用英语实施教学,在教学中以汉语教学为主、英语教学为辅,不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听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需要学生从小学阶段起就要打好一定的基础的。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更多的是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让学生通过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来熟悉和学习英语,同时对于英语知识的考查要求不高,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思维,为学生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但是到了初中阶段,无论是英语学习的内容量还是难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对于学生词汇的积累、语法的掌握要求都在提高,这会使一些学生无法迅速适应。再加上平时听课习惯不好,课下作业完成质量也不高,慢慢就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导致在英语学习中出现严重的困难。

(四)两极分化问题较为严重

初中阶段的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但是由于英语学科作为一门外语,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需要学生在课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课下认真巩固知识,进行自主训练和不断积累。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比如,单词的积累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基础,而英语学科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如果单词没有掌握好,就会影响学生听力、阅读、表达等方面能力的提高,需要引起学生的全面重视。但是由于部分学生贪玩或者缺乏兴趣等,对英语学习投入不够,导致小问题越来越多,逐渐在英语学习中掉队,这与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和不能坚持、贪玩心较重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结果就是学生分层现象明显,一部分学生在英语课上“吃不饱”,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是在英语课上“吃不下”,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计划,也难以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无法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育人目标。

二、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一)重视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切实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所谓主导是指英语教师不仅要认真备好课,设计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辅助者,关注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思想、技能等方面不断提升,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以适应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的新要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首先,在思想方面,初中英语教师要摒弃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做到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与时俱进,这样初中英语教学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例如,怎样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怎样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初中英语教师去认真思考、深入探究。因此,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新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读,准确把握其内涵,在此基础上了解和学习与初中英语教学相关的前沿信息,探索如何把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中来,这样初中英语课堂才能发生相应的改变,更加契合新课改的要求。当然,为了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实效性,英语教师也要多了解小学英语的教学情况,为小、初之间的衔接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使学生能够迅速、主动地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中来。另外,教师还要关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开展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其次,在教学方面,初中英语教师要时刻重视对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因为现代社会的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给学生“一桶水”,更需要教师能够给学生“一潭活水”。现在的初中英语学科呈现出新异性、应用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保证英语课堂教学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好课堂生成效果,努力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这样才能够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

(二)重视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就要重视对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英语学科的学习内容比较琐碎,而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习的重点在于积累,如果单词没学好,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就难以提高。因此,对于英语基础内容的记忆是必需的。记忆的核心包括三部分,即要过好语音关、掌握基本的单词、把握好基本的语法。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生多读的习惯。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要求。英语学科首先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然而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学习时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学校才有机会接触英语,这就需要教师重视英语阅读和朗读,帮助学生创造读英语的机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学生读的多了,发音才会标准,这也有助于学生记忆单词,并逐渐理解语法,从而为英语学习打好基础。其次,要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初中英语课上教学容量较大且进度较快,需要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才能跟上教学进度,完成学习任务。这就需要学生要充分重视预习这一环节。但是,如果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看看将要学习的内容,认一认单词,就会使一些学生忽略此环节。对此,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去预习。首先,要求学生把需要学习的内容通读一遍,把不熟悉的单词或者短语、语句标注出来,并且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来解决基础性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可以给学生发导学案,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教师把学习目标和要求、基础内容梳理和课上需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融入导学案中让学生提前预习,这样在英语课上学生听课的针对性才会更强,无形中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再次,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为前提。所以教师要告知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不仅要听、要做笔记,还要动脑思考、动口参与、动笔练习,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这样才能够逐渐改变被动听课的局面。同时,针对课堂上没有听清楚或者没有听明白的内容,在下课后一定要及时、主动地去问,及时解决问题才能够打好基础。最后,培养学生复习与巩固的习惯。记忆与遗忘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复习是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新课改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更加强调所学内容的应用性,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课上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仅仅依靠课上听讲难以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对此,需要学生课后及时复习课上所学内容,并且通过做教师布置的练习性作业来巩固课上所学,从而扎实地掌握学习内容。做作业的过程也是拓展与提升的过程,学生顺利完成作业,其英语学习的信心也能够获得提升。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要做出调整,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讲授法教学需要融入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多样化、直观化、形象化特点,利用视频、图片、语音等形式给学生呈现学习内容,并及时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提升教学效率。其次,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英语课堂的热情。通过给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语言情境等,利用情感对认知的影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教师可以将英语短文转化成对话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对学生来说更有新意,且能够训练学生的创造力,突破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文本学习的局限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开展合作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注英语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以免这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逐渐丧失信心,成为班级中的学困生。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通过组内的互助合作来解决个体学习存在的不足。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人人有事做,从而使学生都能够在英语学习中有收获、有进步。

(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8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阅读材料;文化导向性

一、研究背景

(一)文化导向性

课标对文化知识的要求是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理解文化内涵,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感知文化差异,汲取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美国语言学家Kachru的同心圆学说将英语分为内圈、外圈、扩展圈,将文化知识分为以下五个维度:Targetculture,Nativeculture,Comparativeculture,Commonculture,Universalculture。

(二)研究对象

阅读材料是英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输入。人教版和外研版两个版本的英语教材是现行高中教学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两版版教材,因此本次研究选取两版教材中的阅读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为广泛的意义。本文中的阅读材料主要是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以及与阅读相关的文本材料,其选取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标准:1.阅读材料是由完整的一个段落或几个段落组成的阅读文本,并且能完整地表达文本意义;2.与阅读材料相关的活动指令为“culturalcorner,reading,readingand...”等来选择阅读材料(胡莹,2015)。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5本书选取其中的reading部分,共计54篇阅读材料;外研版必修一到必修五中,每本书有5个module,每个module共有两篇文章,共计60篇阅读材料。

(三)研究问题

课标提出文化知识包括中外文化知识,学生在充分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认同优秀文化,可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文化知识分析文化导向性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二、两版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文化导向性数据统计与分析

通过世界不同文化的对比,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的异同。外研版中必修五第4单元的不同国家之间的学校对比和人教版必修四第4单元中不同国家见面时的打招呼方式很清晰的说明这一点,如日本见面时的拥抱,加拿大只是简单的握手等等。Commonculturereferstotherelationshipofcountries'cultureallovertheworld。学习共识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化内涵,尊重世界文化,相对于比较文化,共识文化只是一些简单的罗列,并没有对比的性质。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是一篇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采访属于共识文化,世界各国的运动员都可以参加运动会,另外还有关于一些人类发展报告及VR等未来技术也属于这一类别。UniversalculturereferstothecultureoutsideofChina。如介绍希腊国王亚历山大的故事以及意大利威尼斯在狂欢节上戴面具的内涵等阅读材料,都是介绍了除中国以及英语为母语国家之外的一些文化,增强学生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学习世界文化(Kachru,1982)。通过两版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文化导向性的分析,对每一版教材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卡奇鲁(Kachru)将文化知识分为五个维度,根据这五个维度将两版阅读材料进行了统计汇总,人教版54篇,外研社版60篇,共计114篇,两版教材的阅读篇章数相差不大,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数据显示,两版教材在目标文化和本土文化方面的比例较为均衡,而比较文化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课标对文化知识的要求。两版教材均认为目标文化和本土文化同等重要。人教版数据分析:人教版在文化导向性方面主要集中在目标文化和母语文化,且差距不大,基本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两者共占比达到58%,而对比文化仅占5%,所占的篇章量较少,存在对比文化缺少问题。根据2017版课标对文化知识的要求,要学习中外文化知识,感知文化差异,坚定文化自信,人教版在文化导向性上,一定程度上符合课标相应的要求,但在对比文化上需要增加阅读的篇章量。外研版数据分析:外研社版在文化导向性方面相对来说是比较均衡的状态,目标文化与母语文化都占到28%,且对比文化也占到9%,基本符合课标的要求。最后,从横向来看,两个版本的教材的文化知识主要集中在目标文化、母语文化,其次是共识文化、普遍文化和对比文化。从纵向来看,以目标文化和母语文化为例,在目标文化这一维度下,较多的是外研社版,17篇,较少的是人教版,16篇,相差1篇,同样在母语文化这一维度下,最多和最少相差2篇,同理得出其他三个维度的篇章数的差值不超过2篇。总的来说,两个版教材在文化内容上,都保证了母语文化和目标文化的输入,两版教材在对比文化上的篇章数较少,且就对比文化而言,两个版本的教材在对比文化方面的篇章数都不是很多,外研社版教材在文化导向上要优于人教版。因此,在文化导向性上,外研社版本的教材要优胜于人教版。

三、研究结果与建议

(一)研究结果

通过以上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可以的知,在文化导向性文化方面,两版教材在文化对比方面都相对缺失;都注重通过学习中国和英、美等国家的文化知识,感知文化差异,基本符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综上所述,通过对两版教材在文化导向性方面的差异,可以看出外研社版的教材要优于人教版教材,更符合课表的要求。

(二)建议

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习到丰富多样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面,教师要改变以基础内容为主传统教学观念,重视文化渗透在阅读中的重要性。深刻挖掘教材文化背景,选择文化背景知识丰富的阅读材料补充教材的不足。当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文化内容倾向于目标文化时,教师应通过目标文化补充本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坚定文化自信。此外,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比两版或者多版教材,择取这些话题当中较好的阅读材料来进行教学,以达到对多版阅读材料的互补学习。

结语

通过对人教版、外研版和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对比分析,三版教材阅读材料的设计既有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体现了各自的特点。其各自的优缺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学习内容、拓展文化知识,以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Kachru,B.TheOtherTongue:EnglishacrossCultural.[M].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82:11-13.

[2]陈静.人教版和外研版高一英语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对比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3]丁程.现行三种版本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设置的对比分析[J].英语教师,2018,18(19):121-125.

[4]洪玲.高中英语教材阅读对比分析——以人教版与外研版为例[J].亚太教育,2015(30):43.

[5]胡莹.人教版和仁爱版九年级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对比分析[D].海南师范大学,2015.

[6]黄璜.新人教版和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文化导向对比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7.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8]王瑞平.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D].山东师范大学,2015.